致词和致辞的区别

2024-06-21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精选13篇)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 篇1

(1) 国务院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钢要 (草案) 》

(2) 要不要制订新的卫生标准, 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2个名选用了不同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 “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的意思是“创制拟定”。

这里不看它们相同的词素“制”, 只看不同词素“定”和“订”:“定”指决定、使确定, 有完成了的意思, 多强调行为的结果, 和“了”连用, 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而“订”则有拟的意思, 未必形成最终结果, 多强调行为的过程, 一般不能和“了”连用, 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

明白了“制定”和“制订”的区别, 在今后的写作中, 就会运用自如了。

参考文献

[1] 俞晓红.中小学校在职校医和卫生室配备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 2004, 18 (5) : 427-428.

[2] 吕书梅.焦作市33所中小学校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1998, 19 (3) : 224.

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区别和保护 篇2

关键词:个人信息;隐私;私人权利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快捷的信息处理与新的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个人信息呈现多元化,其传递与运用也变得更为广泛、便捷,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保护个人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强,促使西方国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陆续出台相关法律应对冲击。

一、有关个人信息与隐私的立法模式

目前各国立法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主要采取两种:一是制定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即综合立法模式;二是通过不同法律来保护个人信息,即分别立法模式。但两种模式都涉及到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系。

1.德国法的模式

德国法采用综合立法模式。德国于1977年生效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第一次的统地、集中地保护个人信息,并彰显出其民事权利的属性。但是,即使制定了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指令,但对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仍然没有作出严格的区分。

2.美国法模式

美国法采取分别立法的模式,即在各个行业分别制定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则、准则,而不制定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美国在1974年制定了《隐私法》,以隐私统一保护个人信息,其采纳的是大隐私权的概念,包括大陆法中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等具体人格权的内容,承担了一般人格权的功能。

二、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联

个人信息是指与特定个人相关联的、反映个体特征的具有可识别性的符号系统,包括个人身份、工作、家庭、财产、健康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这个界定来看,它更多地涉及人格,应为一种人格权,而隐私权也是人格权,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表现为:第一,二者的权利主体都仅限于自然人,而不包括法人;第二,二者都体现了个人对其私人生活的自主决定;第三,二者在客体上具有交错性;第四,二者在侵害后果上具有竞合性。概括而言,个人信息与个人的私生活密切相关,同是个人事务的组成部分,只要不涉及到公共利益,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应该被尊重和保护。

三、个人信息和隐私的界分

提到隐私,人们通常想到的是私生活的秘密,而隐私权也通常被认为是“私生活秘密权”。隐私权特别注重“隐”,其含义有两层:第一层,其是指独处的生活状态或私人事务;第二层,它是指私生活秘密不受他人的非法披露,与此相应,对隐私的侵害主要是非法的披露和骚扰;个人信息权的内容包括个人对信息被收集、利用等的知情权,以及自己利用或者授权他人利用的决定权等内容,即权利人有权知晓在多大程度上公开、向谁公开该信息以及他人会基于何种目的利用信息等等。大陆法系学者称“信息自决权”。

隐私权制度的重心在于防范个人秘密不被非法披露,而并不在于保护这种秘密的控制与利用,这显然并不属于个人信息自决的问题。另外,对个人信息权的侵害主要体现为未经许可而收集、利用、倒卖等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

四、两者的保护

界分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不同的权利遭受侵害时,为权利人提供不同的救济和保护方式。

第一,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应注重预防,而隐私的保护则应注重事后救济。因为个人信息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利益,还有可能涉及到公共利益、公共安全,而隐私则更多地是涉及个人。因此,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能超越私权的保护而涉及公共利益,采取注重预防的方式,主要原因还在于应在法律上实现信息主体和信息控制者之间的地位平衡,从而赋予信息主体以知情权和控制权,而对隐私权的保护则并未赋予权利主体类似的权利,因而其更注重事后救济。

第二,在侵害隐私权的情况下,主要采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加以救济,而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除采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外,也可以采用财产救济的方法,因为个人信息可以进行商业化利用,故其在收到侵害时,也有可能造成权利人财产利益的损失。

第三,隐私权保护主要采用民事法律保护的方式,而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则呈现多样性和综合性,尤其是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对其加以保护。例如,对非法储存、利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政府有权进行制止,并采用行政处罚等方式。对于网上所发布的非法发布不良信息或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政府有关部门有权予以删除。同时,在侵害个人信息的情况下,有可能构成大规模侵权,但对单个的受害人来说,损害又可能是轻微的,且单个的受害人往往势单力薄,诉讼动力不足,需要由国家公权力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去追究侵害人的责任,保护公共利益。

由于许多个人信息本身具有私密性,而许多隐私也是以个人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当某种行为侵害他人隐私权或个人信息权时,有可能导致同时侵害这两种权利,从而构成侵权的竞合,受害人可以选择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方式加以主张。

但整体而言,个人信息这一概念远远超出了隐私的范围。正是因为隐私与个人信息之间存在诸多区别,所以,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应当将个人信息权单独规定,而非附属于隐私权之下。对于个人信息权的原则性的规范可以交由民法典中的人格权编来完成,但是对于其具体细节性规范内容,可考虑单独制定一部特别法的形式,或者纳入格权编而保障立法的统一性。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 篇3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喜悦伴着汗水,成功伴着艰辛,遗憾激励奋斗,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了 XX 年,今晚我们欢聚在漳州仂元工业有限公司成立后的

新年答谢会上的答谢致辞

亲爱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你们好!

很荣幸诸位接受××××的邀请,在百忙之中光临我们的答谢会。这是你们对网上车市的认可和支持,我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同时感谢诸位在××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开始对××××给予支持和厚爱,使××××得以在市场的起伏中和诸位一道经风历雨、合作多年,一起成长壮大。

我们目前已是××多人的队伍,有着每日××万的独立购车访问人群。我们明年的计划是发展到××人左右,这××人不是简单的人员组合,而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队伍,能够担当起为各位服务并有助于各位事业成长责任的队伍。

请允许我介绍我们中层队伍成员,他们是****这是我们中层队伍的一部分。

诸位可以在各个角度与他们发展业务关系,我们希望继续得到各位企业成功人士的经验、支持和关照。××××的发展离不开诸位的支持和厚爱。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 篇4

同志们: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推进,5S管理已经成为公司各级领导和各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各个岗位的员工也都普遍动员起来了。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变化,这充分说明5S活动在改善现场环境、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费用、增进管理绩效等方面,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一种能够被广大干部职工所接受,大家普遍愿意学、愿意做、愿意为此付出的好方法。

说心里话,公司搞5S管理后,工作现场面貌有了改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普通员工对5S的肯定。

5S管理方法是国外舶来品,有它完备的理论体系、分项标准和工作要求,但在不同的企业,具体落实起来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现场条件和管理基础都比较差,企业的文化氛围和职工的思想观念还处在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受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开展5S活动,要比其他企业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精力。

成果发布会的召开,不是5S管理的终止,而是一个总结会议,今天的5S成果发表会有三个目的。

一是总结过去的5S管理工作,表彰在5S活动中做得好的单位,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二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对5S管理工作的认识是需要再提高的。各部门对前期5S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都将进行总结。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只有深刻地认识5S管理的重要性与存在的不足,才能真正地让我们的管理再上新的台阶。

三是对今后的5S管理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再推进、再鼓劲。通过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5S管理,推动各项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员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XX—XX新学年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新加盟外校大家庭的30多名教职员工和近650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在

最后,祝全体教职员工工作顺利、家庭幸福、节日快乐!祝同学们健康快乐、学业进步!祝愿我们外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广州某大型人才市场开业致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广州市南粤人力资源市场白云分市场开业之际,我谨代表公司上下全体同仁,向远道而来的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

我们回顾历史,人力资源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只不过是短短的20多年。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行各业掀起了经济建设的高潮,自国家实行自由择业以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局面,转变为市场经济时期“才企互动,双向选择”的局面。自此,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正式被引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萌芽的。而今,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一般,她已经从呀呀学语的孩童时期,走到了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并大踏步向前迈去。

也许朋友们没有忘记,100多年前,诗人龚自珍一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让我们至今想来都倍感振奋。也许正是顺应了这种经济发展高潮对企业和人才之间双向互动的需要,南粤人力资源市场才有了她的诞生与发展,才有了今天白云分市的顺利开业。

公司的发展能有今天,全靠在座的各个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求职英才们的大力支持。所以,我们也决定用最优良的服务,来回报社会各界对南粤人的厚爱。正如我们所承诺到的,公司的经营项目非常全面,分别设有人事政策咨询、职业咨询指导、企业招聘咨询、猎头服务、人才教育培训、人才租赁、人才交流会,以及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安置等各种门类俱全的服务。

我们一向奉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理念创新的经营理念,并以市场为依托,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公司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协调永续发展。

在座的各位朋友们可能都会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总体而言仍然比较紧张,基本上还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当然,这对经济发展而言是个瓶颈,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令人乐观的一面。那就是,在国民经济的列车已经快步开进高速轨道的今天,面对日益剧增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之间对人才的争夺战,尤其是对高级专业人才的争夺战,会演绎得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前面讲到的那个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也肯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到那时,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企业人才互动场所,也就势必会成为我们广大企业界朋友们,广大求职精英们心中的热切期盼!

对于这种期盼,我们南粤人不能熟视无睹!南粤人力资源市场白云分部的开业,正是顺应了这种人才市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为广大的企业界朋友们以及广大的求职精英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来做出我们南粤人应有的贡献!

一个企业不能忽视它的经济效益,但更不能忽视它的社会效益,我们的服务宗旨,也恰恰说明了白云分部开业的社会效益:服务人才,人尽其才;服务企业,才尽其用!

立足广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南粤公司愿意和社会各界关心,并支持我们的朋友们一道,打造一个“盛世南粤,才企共享”的繁荣局面!

“制定”和“制订”的区别 篇6

(1) 国务院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钢要 (草案) 》

(2) 要不要制订新的卫生标准, 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2个名选用了不同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 “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的意思是“创制拟定”。

这里不看它们相同的词素“制”, 只看不同词素“定”和“订”:“定”指决定、使确定, 有完成了的意思, 多强调行为的结果, 和“了”连用, 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而“订”则有拟的意思, 未必形成最终结果, 多强调行为的过程, 一般不能和“了”连用, 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

梦想和幻想的区别 篇7

梦想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之间的区别在于,梦想是可以鼓舞人为之努力付出的,而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以为天上会掉馅饼,没掉到自己身上,是因为运气不好;接到了,是美梦成真。——春日迟迟

2008年我升上了高中,高中生活和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一系列措手不及使我差点放弃了自己。但是看到兔子一步步走得那么坚强,我被感動了。正因为不希望输给兔子,所以我不会选择软弱。2011年高考失败,2012年再来。——Wan诺仔

真的该努力改变现状了,按自己的想法及意愿去活。去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能这样浑浑噩噩,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要再妥协。期待自己将来的大转变。——梦游症。

以前我总是很自傲,走错路有什么大不了,我可以再回来。我不介意多走路。我也不怕多走路会带来很多辛苦。现在变成,可以不用绕弯路的时候,为什么不尽量避免呢?这是一种成长吧……——枕头人

说好早晨要起来读书,说到做到。往后得争取11点半上床,6点多起床,因为发觉早晨湿润的空气和足够的睡眠提供了很清晰的思维,也更容易被文字感動。被文字感動是什么感觉呢,只有读书人才知道。——等云到

[自省]上天给了你这种生活,是因为它知道你强大到可以掌控它。

我想,我们所热爱的这一切,除了这美好的歌声本质外,其实更多的是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平台,承载我们友情、青春和理想的平台。它不会被遗忘,永远都不会。——卢卯卯

有时候,太想看清一些真相,总是迫不及待地靠近。其实靠近也许恰好丧失了看清的机会。你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却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走过去。——木木

我少年时就读过《小王子》,却到现在才明白,有颗孩子的心是世上最好的事。洁白的纸,天真的心,世界怎样到来,白纸上就落下怎样的痕迹,不要矜持,也不要故作姿态,更不要被世俗的框框条条束缚了原本发达敏锐的感知能力。快乐时就笑,痛时得哭,好了伤疤就忘掉疼,不怕受伤地勇敢爱,这是我们孩子时都有的本能,怎么在成长中就慢慢忘记了呢,多可惜。——沈熹微

[青涩]我不太肯定我的方向,但是我希望自己能走得远一点。

“早晚有一天,你会实现愿望的。所以不要放弃,继续努力,向前奔跑的步伐总有一天会带你抵达梦想的终点……”可是总有一天,或是早晚有一天,又到底是哪一天呢?——星之人

昨晚,睡眼迷蒙间蓦地被无双姑娘一语惊醒梦中人——你成了一个走哪儿睡到哪儿的人!自己似乎真的成了一个睡不醒的人。去洗脸吧!为了不迟到,早上刷了个牙后就匆匆忙忙出门的人伤不起……——舒小眉

刚读高一的时候,我理科成绩很差,读得很吃力,班主任有次和我聊天,鼓励我不要气馁,我当时回复他说,我爸说了,读不好,他会帮我想办法的。班主任说,你不能总给自己退路。我又跟他强调,我爸爸会找最好的老师教好我。而事实上并没有。最失败的可能就是那时候我爸爸一直跟我说,读书不开心就算了,开心最重要。然后我冠冕堂皇地没有再费心去读过书……这么想想,好像爸爸的话也不能都听。——poster

[光阴]爱我们的人从不会真的离开,你总是可以找到他们。

小的时候,害怕自己被这个广袤的世界淹没。所以拼命发光发亮。再长大一些,害怕被自己在乎的人忽略,所以拼命努力。再后来等足够优秀抢眼的时候,在乎的人已不知去往何处。越到后来,你越想变成天边一抹忽明忽暗的云,行踪不定,捉摸不透,等待别人主動来挖掘和救赎,你走不出那片名为孤独的花园。——紫堇轩

我多幸运,生在一个完整而和谐的家庭,爸妈不吵架,即使是到了45岁,我爸爸仍然像20岁那会儿追我妈妈的时候,冲好了茶“殷勤”地端到我妈面前。然后再放一杯在茶几边缘,我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让我“趁热喝,不然凉了不好喝”……单是凭借着这股子幸福,就觉得一切的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都不值一提。——云开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别 篇8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单纯的心理问题目前并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出来,全靠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来主观判断。

目前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最常用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这种自我评价在心理学上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Jb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的原因则被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来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制定”和“制订”的区别 篇9

(1)国务院认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钢要(草案)》

(2)要不要制订新的卫生标准,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2个名选用了不同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制定”的解释是“经过一定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的意思是“创制拟定”。

这里不看它们相同的词素“制”,只看不同词素“定”和“订”:“定”指决定、使确定,有完成了的意思,多强调行为的结果,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完成时”。而“订”则有拟的意思,未必形成最终结果,多强调行为的过程,一般不能和“了”连用,类似于英文时态中的“进行时”或“将来时”。

小议“だ”和“のだ”的区别 篇10

关键词:だ,のだ,比较

日语专业的学生, 可能很多人都为“だ”和“のだ”的使用场合及两者在语感上的微妙差别感到困惑过。“のだ”根据对话的内容、上下文的关系、心理活动等所强调的内容不同而意思有所差别。“だ”表现的是对句中主题引出的事物的一种肯定的判断。也就是说, 判断的是某事物跟什么东西有相等的关系。“のだ”其实是由“の”和“だ”组成的。用“…だ”构成的句子与用“…のだ”构成的句子在形式上很相似, 但意思却有很大的不同。接下来, 本文分成九个部分来详细比较“だ”和“のだ”的区别。

1“だ”及其变形“だった”都是活用后的终止形。

表达仅仅是肯定的一般的叙述或描写或判断。但是“のだ” (口语里更多转化成“んだ”的形式) 是通过强调某事物的事实性或主张自己的判断来让对方接受。也就是更多用的是说明型的表现手法。具体说来, 在“のだ”的句子中, 当放置在动词前面的主语是“私” (第一人称) 的情况下, 表明的是“私”的决心;当主语为“あなた” (第二人称) 的情况下, 表明的是对对方的命令;当主语是“彼/彼女” (第三人称) 或某种客观事物的情况下, 表达的是第一人称对客观事物的主张或意见。例如:

例 (1) 「今、ぼくはる」、「なんと言ってもぼくはるのだ」 (表达决心)

例 (2) 「きみはるね」、「きみはるのだ」 (表达命令)

例 (3) 「きみが间达っている」、「明らかにきみが间达っているのだ」 (表达主张)

1.1“のだ”用来强调肯定的语气。

例:かにこの人は、滑ってプルに落ちたのだ。

1.2“のだ”用来强调否定的语气。

例:ばかりしていて、何ひとつまらないのだ。

1.3“のだ”用来强调疑问的语气。

例:いったい谁がこんな高な车をうんでしょう。

通过以上例子, 我们不难看出“のだ”后面虽然没有接上疑问助动词“か”, 但它们通过“だろう”、“でしょう”或终助词“ね”来表达一种轻微的责怪、感叹、疑问的语气。

2“だ”表达的是单纯的叙述或描写。

“のだ”则为了叙述某种情况的出现或形成, 而多用来说明其出现或形成的原因。相当于表原因的“から”

例如:

(1) 放课后にバレボルの练习があったんである。それでれてしまった。

这个例子, 为了导出某种结论, 而用“のだ”来叙述其成为前提的事项。即说明“れてしまった”的理由。并且当问到“なぜれてしまったか”时, 用“のだ”, 只需要说“放课后にバレボルの练习があったのだ”就可以了, 但说“放课后にバレボルの练习があった”则不行。

(2) でも、いいわ。村田先生が上品な言遣いを知らない方なんだから。

(3) 迷惑なことはないさ。ぼくはゼニをもらうんだから。

像例 (2) (3) 一样, “のだ”和“から”一起用来表达理由。

3“だ”也以某个事项为前提, 但不是用于主张必然导出的结论。

而“のだ”则刚好相反。这种情况下, “のだ”相当于“わけだ”的意思。例如:

(1) 父がそういう意见だから、私は医科大学に入った。

(2) 台风が近づいているから、雨が降りやすくなっているのだ。

例 (1) 提出“私は医科大学に入ってきた”的原因是“父がそういう意见だ”, 来主张“私は医科大学にはいてきたんだ”的必然性。去掉“のだ”的话, 则只能单纯地表现“父がそういう意见だから、私は医科大学に入ってきた”的因果关系。“…のだ”来强烈表明积极说明事情的心情。例 (2) 也是相同的情况。单单“台风に近づいているから、雨が降りやすくなっている”只不过是报告一个事实。

4“だ”不能用于表现自然的生理的客观规则, 习惯和常例。

但是“のだ”有这个功能。这时候主体的行为跟发生的时间、场所、条件、方式等无关。

例如:年を取るとが弱くなるのだ。

5“だ”一般只用于现在时, 而“のだ”即可用于现在时, 也可以用于过去时。

例如:その日が、雨が降っていたのです。

“のだ”的过去时的否定式为“のではなかった”, 一般用于表达主体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的后悔心情。例如: (3) もともとそんな所へ行くんじゃなかった。

意思是“そんな所へ行くべきではなかった”。

6“だ”的后面若附上疑问助词“か”的话, 表达的是对动作或状态的疑问。

“のだ”的疑问句有“のか”、“のですか”等, 用于询问隐藏在事实后面的原因、理由。例如:

(1) 君も出かけるか。

(2) 君も出かけるのか。

(3) 彼はなぜ先にってしまったのか。

例 (1) 单纯的询问“出不出门”;例 (2) 不是单纯地问“出不出门”, 这时候也许怀着“你明明说了不去”或“你明明打算留在家里的”等心情来询问对正在为外出做准备的对方不得不出门的理由。例 (3) 用于对于原本理所当然应该留下来却提前回去了的对方有些不满, 继而推测对方回去的理由。这种用法是对藏在现象后面的某种情况的不满, 有时甚至包含着对对方的责难的心情。

“のだ”和疑问副词“なぜ”、“どうして”一起使用的时候强烈的表达了一种非常不满的语气。 (在口语种经常省略句末的疑问助词“か”) 。例如:

(4) 何を言ってやがるんだ。みんなお前のためではないか。

(5) 贵女のお话は大立派だが、いったい谁かがそれを现させていくんです。

(6) どうして昔はいことに考えられ、今はいいことに考えられているんですか?

对话中用“のだ”用来解释对方提出的问题的原因和理由, 带有轻微的劝告的语气。通常句末不用疑问词“か”。女性常用“のよ”、“のね”;而男性则多用“のだ”。例如:

B庭に出てるんだよ。バカナやつだ。Aなぜ连れて来なかったのよ。

A二人でけんかしたのね?

Bを侮辱したから、こらしめてや

ったんだ。

7 在表达推测和判断的句子中, “だ”不能用来表达说话者根据心情得出的推测和判断。

而“のだ”则有这种功能。常用句型“…のだろう”或“…のでしょう”。例如:

(2) 伤がまだ痛むんでしょう、金君?

8 在“欲しい”、“タイ”等表示希望的形容词

和助动词的后面后续“だ”, 仅仅表示的是普通的判断或叙述。而后续“のだ”的话, 则以一种强烈的心情表达希望和请求。例如:

(1) 贵女にも、それを心得て、あのことつきあっ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

(2) お前さんが死ねばよかったのだ。

9“だ”作为一个独立语用在句中, 不能用来

说明说话者发觉了或理解了某种事实, 而“のだ”则可以很好地表达这种意思。相当于中文的“原来是…”。例如:

(1) そうだ、昨日の揭示板に停电という知らせがあったんだ。

(2) よく考えてみれば、何でもないことだった。

例 (1) 表现的是发现今天停电了, 才突然想起来好象注意到昨天的通知栏里有停电的消息;例 (2) 表现的是深思熟虑后消除了疑惑。

通过以上的例子,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だ”和“のだ”都作为判断的表达方式, 形式一样, 表达的意思却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同一个句子或对话中, 使用“のだ”表达的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理由、结论、规则、疑问、推测、希望及独白。这与“だ”相比, 使用的范围更广, 意义也更丰富。如果读者能熟练运用“のだ”的话, 相信写出的文章会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刘金钊.日本疑难通[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2]山口佳也.再び (のだ) の文の本をめぐって[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7, 1.

[3]王亚新.のだの语气特征以及陈述语气[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8, 2.

[4]罗世华.浅析のだ及其使用环境[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5, 4.

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区别 篇11

【粉笔头】拿粉笔头砸你的是高中老师,想砸你也砸不到的是大学老师。

【眼神】用眼神杀人的是高中老师,而大学老师的眼神是示意你可以继续睡。

【侃】上课和你大侃奋斗史的是高中老师,上课和你大侃恋爱史的是大学老师。

【对学生的态度】管你活不管你死的是高中老师,管你死不管你活的是大学老师。

【手机】一个教室找不到半个人玩手机的是高中,半个教室找不到一个人不玩手机的是大学。

【骂你】一个高中老师骂你说明他关心你,一个大学老师骂你说明他是真的想骂你。

【下课】下课比谁走得都慢的是高中老师,下课比谁跑得都快的是大学老师。

【男女老师】男老师爷们儿女老师妩媚的是高中,男老师妩媚女老师爷们儿的是大学。【职业观】把学生当儿子的是高中老师,把学生当孙子的是大学老师。

【怀孕】挺着大肚子还继续上课的是高中老师,还没男朋友就请产假的是大学老师。

【自习混乱时】不动声色出现在后门的是高中班主任,大踏步走进前门的是大学辅导员。

【把柄】拿高考來威胁你的是高中老师,拿学分来威胁你的是大学老师。

【车】开奇瑞QQ的一般是高中老师,开奥迪的一般是大学老师。

【有人跳楼了】高中老师的反应:“谁?几班的?可惜了……”大学老师的反应:“我都习惯了……”

【借钱】肯借给你钱的是高中老师,来学校上课一张票子也不带的是大学老师。

【吃饭】愿意和你一起吃饭的是高中老师,就算你请客也不来的是大学老师。

【敬业】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是高中老师,觉觉睡到自然醒的是大学老师。

【课代表】高中老师屁股后面跟着课代表,大学老师跟在课代表屁股后面。

【好老师】把好老师定义为教得好、负责任的是高中,把好老师定义为不点名、作业少的是大学。

【恋爱】棒打鸳鸯的是高中老师,鼓励恋爱的是大学老师。

【跑去问问题】用赞许的目光看你的是高中老师,用奇异的眼光看你的是大学老师。

【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触不到的恋人是高中老师,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大学老师。

【查房】使宿舍鸦雀无声的是高中班主任,使宿舍炸开了锅的是大学老师。

【讲课】一节课讲不了一页书的是高中老师,一口气能讲20页书的是大学老师。

【必杀技】请家长是高中老师的必杀技,点名是大学老师的必杀技。

【有同学打架】上去批评教育的是高中老师,视而不见的是大学老师。

【消息】一件事说三遍都不嫌烦的是高中老师,三件事只说了一件还怕闪了舌头的是大学老师。

汪新才摘自《济南时报》

谈“需”和“须”的区别 篇12

关键词:“需”,“须”,本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一、现代汉语中“需”和“须”的不同

在现代汉语里, 有三组由“需”和“须”为词根的同音词, 分别是“无需”和“无须”, “需要”和“须要”, “必需”和“必须”。这三组常用词在我们的实际用语中很容易相混, 常见于课本和报刊杂志上:

今天对于那段人们早已熟知的往事我们无需赘述, 因为时光无限, 人生总会翻开新的一页。 (《今晚报》2001年6月8日》

语言不可随便抓来就用, 需要经过组织, 使它思想感情发生骨肉相连的关系。 (《高中第四册语文课本》, 68页)

诗人通过诗而使人逼近甚至溶入自然, 但诗人的职责亦必需以不重复为使命。 (叶维廉《中国诗学》)

严格说来, 以上三句话中的“无需”“需要”“必需”应该换为“无须”“须要”“必须”。在实际用语中, 我们很难对这三组同音词进行选择。但研究资料显示, 在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 这三者是不能相混的。从词性和用法的角度, 我们可以将这三组词明确加以区分。现结合《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同义词词典》, 将三组同音词的区别陈列如下:

1、“需要”和“须要”的意义和用法均不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需要”有两个意思:

一是做动词, “表示应该有或必须有的意思”。“需要”后通常接名词性成分。

渡河需要渡船。 (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二是做名词, 表示“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常作主语或宾语。

艺人们为了照顾到这一批长期顾客, 有时候就得加油加醋以适应他们的需要。 (《赵树理<三里湾>写作前后》)

而“须要”则是助动词, 意思是“一定要、必须要。着重在情理上或事理上有必要”, 后面跟动词性成分。

组织民众须要深入民众里边去。 (《人民日报》1998年4月1日)

《新华同义词词典》指出, “‘须要’多用书面语。总之, 没有‘需要’常用”。

2、“必需”和“必须”的同样存在区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必需”做动词, 其意思是“一定要有, 不可缺少, 必须具备”。

凡动物较高等, 对于幼雏, 除了养育保护之外, 往往还教他们生存上必需的本领。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而“必须”是副词, “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

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 必须坚决, 持久不断, 而且注重实力。 (鲁迅《空谈》)

也“表示加强命令语气”。

明天你必须来。

而在《新华同义词典》中指出, “‘必需’偶尔做状语, 用于如同‘必须’, 现在以用‘必须’为规范”。

3、“无需”和“无须”的区别则没有前两组词明显。《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无须”的解释是:“副词, 不用, 不必。也作无需。”而对“无需”的解释, 则只交代了一句“同无须”。但大量的文章表明, “无需”和“无须”是两个词。曹德和在其文《“无需”不同于“无须”》中表明“无须是副词”, “无需属于动词, 一个在使用时后面总是跟有宾语的粘宾动词”。他还指出“从语义方面来分析, ‘无需’相对于‘需要’而言, 是‘不需要’的意思;‘无须’相对于‘必须’而言, 是‘不必’的意思。”可见, “无需”和“无须”不是异体关系。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 “无须”“须要”“必须”同根, 是在“须”的基础上繁衍出来的同族词, 它们的词性侧重在副词。同样, “无需”“需要”“必需”的词性, 主要是动词。由此, 我们可以猜想, 它们的不同应该是词根“需”和“须”不同。

二、古代汉语中“需”和“须”的混用

而据调查, “需”和“须”在古代汉语中区分并不严格, 经文中多有互训现象。如:《易·需》:“需, 须也。”孔颖达疏:“是需, 待之义, 故云需, 须也。”《汉语大字典》中“需”字有六个义项, “须”字有15个义项。除去都可以作“姓”外, 二者还有三个相同的意思。现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 “需”和“须”的相同意义归纳如下:

1、“需”和“须”都有“等待”义

需, 有孚, 光亨贞吉, 利涉大川。孔颖达疏:“需者, 待也。” (《易·需》)

人涉卬否, 卬须我友。毛传:“人皆涉, 我反未至, 我独待之而不涉。” (《诗·邶风·匏有枯叶》)

2、“需”和“须”都有“需要”义

国之需贤, 譬车之恃轮, 犹舟之倚楫。 (北齐刘昼《新论·荐贤》)

敛我不须衣, 裹尸以黄幡。 (金滕茂实《临终诗》)

3、“需”和“须”都有“索取、勒索”义

只为前日毛延寿, 指写丹青, 遍需金帛。 (明陈与郊《昭君出塞》)

金人须金币以千万计, 求割太原、中山、河间地, 以亲王、宰相为质。 (《宋史·李纲传上》)

以上为“需”和“须”相同的义项。另外, 《汉语大字典》中记录“需”的读音有三个, 而以上与“须”相同的义项, 读音都为相俞切, 与“须”字音同。

而且, 在古代汉语中, 也有以“需”和“须”为词根构成的同音词——“需索”和“须索”, 而这对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在使用, 《现代汉语词典》中“需”和“须”字, 也没有“勒索”的意思。

《汉语大词典》中有对这两组词的解释, 《近代汉语词典》对“需索”和“须索”的区别进行了说明。

“须索”一词有两个意思, 一是表示须要和务须。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今日玩了, 不能转回, 明晚须索来家。”。二是勒索的意思, 亦做“需索”。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赐宴罢, 有振武都头卒不堪一行人须索, 忽操白刃入斫圣美。”

“须索”在“勒索”义上和“需索”相同, 同时, 它还有“必须、一定、必定”的意思。

而前文三组现代汉语同音词中, 有的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古代用例, 而有的没有。如“需要”和“须要”, 《汉语大词典》只有有关“须要”的古代汉语用例。

“然大义大节须要知, 若细微亦不必知也。” (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

但其释义为“定要、需要”, 可见, “需要”和“须要”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同样, “无需”和“无须”中, 也只有“无须”有古代用例, 表示“不用、不必”。

“承天性偏促……文帝知之, 应遣先戒曰:‘善侯何颜色, 如其不悦, 无须多陈。’” (《南史·何承天传》)

再看“必需”和“必须”。《汉语大词典》中没有“必需”的用例。

“一共九件东西, 这是作媳妇的事, 奉翁姑必需之物。”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但在解释“必须”时, 却有表示“必需”的义项, 意思为“一定需要、不可缺少”。

“将军所仗, 必须良材。” (《东观汉记·冯衍传》)

除此之外, “必须”也有“定要”和“必定”等义。

“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 是以必须重聚。”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后聚》)

“又本州岛须籴常平米二十余万石, 诸州亦各收买, 似此争籴, 必须踊贵。” (宋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

可见, 在古代汉语中, “必须”就已经有了“必需”义。

三、“需”和“须”的关系

那么, “需”和“须”字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谈及“需”和“须”的本义。

有关“需”的本义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需”的本义为“等待”;一种认为“需”的本义为“濡湿”。《说文·雨部》:“需, 䇓也。遇雨不进, 止, 䇓也。”《说文·立部》:“䇓:待也。”据此, 有的词典认为“需”的本义为等待, 然而这种说法站不住脚。《甲骨文字典》对“需”的甲骨文字形进行了考释, 认为:“整个字象人沐浴濡身之形, 为濡之初文”, 这种说法为大多数学者认同。

而“须”的本义通常都认为是胡须。《说文·页部》“须, 面毛也。”《说文通训定声》:“须, 谓颐下之毛。”颐下之毛即是胡须。现多用“须”表示。而“须”与“胡”是古今字, 《简化字表》把“须”类推作“须”, 把“须”也简化作“须”, 所以“胡须”义在现代汉语中又采用本字“须”。

“需”与“须”的本义相差甚远, 但字形上似乎又有联系。从构形上看, “需”字的部件有“雨”“而”, 《说文·而部》:“颊毛也。象毛之形”。“而”和“须”字义相近, 因此, 我们可能误以为“需”“须”音同形近义近, 但据考察, 我们发现这不是“需”“须”二字易混的原因。《汉字源流字典》中指出:“‘需’, 甲骨文从人, 从水滴, 会人沐浴之意……金文渐变, 水变成了雨, 成了雨淋湿了。篆文整齐化, 下边人形讹为而。隶变后楷书写作需。”徐中舒认为“而”为天字”讹变, “需字下半部天形为什么讹变为而?因为汉字受方块字形的约束, 雨天二形只能各占一半地位, 后人写需字就必须将此天字字形压缩成扁体的而字。先有需字, 后有而字, 而字不见于春秋以前的金文, 当是从需分化出来的一个新字。《说文》以为象须形, 乃就讹变以后的字形为说, 实不足据。”可见, “需”“须”二字形义皆不同, 而二者的联系, 来源于“䇓”字。

《说文·立部》:“䇓, 待也”。段注:“立而待也……今字多作‘需’, 作‘须’, 而䇓废矣。需与䇓音义皆同。须者, 䇓之假借。‘需’与‘须’同有等待义。”《同源字典》:“按, 在等待的意义上, 须、需实同一词。”由此, “需”与“须”在等待义上同源。“须”为“䇓”之假借。而“需”字的等待义通常认为和“雨”有关, 或为“指在劳动、运作过程中遇雨就停下来, 等待雨过后在劳作”, 或为“人遇到下雨则不出门。故引申为等待”, 或为求雨仪式过程中需要人们耐心等待。总之, 等待为“需”的引申义, 并常见于经文中。

除等待义外, “需”“须”二字还有前文所例举的其他相同义项, 而使用时, 并没有严格的区别。《通假大字典》:“须, 心母、侯部;需, 心母、侯部。心母双声, 侯部叠韵, 属双声叠韵通假。”可见, “需”“须”二字之间存在假借关系。

除此之外, 《汉语大字典》中还收录了“需”字两个其他不同于“须”的意思, 分别是“迟疑”和“六十四卦之一”。但“须”字不同于“需”字的意思有很多, 如“胡须”、“止”、“须臾”等义。

四、结语

由上可知, “需”的本义是淋浴濡身, 但已经不用, 文献中常见的意义, 大体表示“等待”“供给、需要”等意义, 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需要”义, 表示某种客观的需求, 是动词性的, 也有名词的用法。

而“须”的本义是胡须, 被借来表示“等待”的意义, 或写作“䇓”, 但不通行。由此, 产生了“等待”“依凭、采用、需要”“要求、必定”等几组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 主要表示“必定”义, 指主观上认为应该出现的状况, 是副词性的。

因此, 在历史上, “须”和“需”曾有过相当密切的同义关系, 但在现代汉语中, 二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 不能通用了。并且, 它们都失去了独立成词的能力, 成为不自由语素, 主要出现在部分复合词中, 其中“需要”“须要”, “必需”“必须”, “无需”“无须”成为三组意义不同的同音词。

参考文献

[1]曹德.“无需”不同于“无须”[J].语文建设, 1999 (1) .

[2]徐中舒.甲骨文中所见的儒[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5 (04) .

浅议话剧和影视的区别 篇13

关键词动作虚拟假定距离

话剧展示的剧情与影视叙述的“故事”,都是对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选择、提炼、加工艺术化的表现。但影视与话剧在情节和冲突表现手法是有差异的。

首先,话剧受到舞台表演的局限,演员的表演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舞台),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话剧事件(剧情)的展示。一出戏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影视则不同,时间上可以随意跨越,时空也基本不受限制,场景的设置可以根据剧情不断地变换。

其次,话剧要求情节高度浓缩。一般情况下,话剧冲突从一开始就展开,然后逐渐发展,到高潮,再到最后的结局。影视的情节结构一般以集为单位,每集都要有悬念,且集与集之间留有明确的发展空间以吸引观众,因此,情节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矛盾的解决速度也较慢。

无论是话剧还是影视都要求演员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审美价值。在塑造形象时都要求演员“化身成角色”,即演员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

话剧演员一般是按照时间和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创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影视的制作过程与话剧的创作过程不同,因此,影视表演不像话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在影视表演中,由于受时间、地点、气候、经济条件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拍摄不完全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来进行的。

影视表演和话剧表演一样都是一种“弄假成真”的艺术。都是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必须要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尽管影视在摄制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在真实的環境中进行拍摄,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

话剧和影视作为综合艺术,它们都需要导演与演员等协调合作,多种艺术手段综合运用。但演员的地位是不完全相同的。

话剧是“演员的艺术”。在话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尽管在当代的话剧艺术中,舞台美术等部门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但根本目的还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话剧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相对地来说具有一种独立性和自主性。一个戏一经排演完成,搬上舞台,演员完全是独立自主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影视是“导演的艺术”。一部影视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个整体的屏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要考虑的必须时整体的屏幕造型。影视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形象。因此,在影视表演中,演员要注意自己的表演与话剧演出中的差异性。

不同的艺术品类自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学素质。在话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影视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

话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不可避免地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绕口令、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的充分、得当构成了话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影视的拍摄,摄像机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种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近距离把演员的某个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诚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另一方面,摄像机也可以制造出骗局。例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方位和角度来美化或丑化被拍摄的人与物体;利用光学镜头的不同性能和胶片感光乳剂的化学性质,可以使被摄的物体变形;演员正常的行走或跑动,经过加工,可以变成快速的动作或是慢动作。因此,影视演员要去适应摄像机的独特的创造功能,掌握在摄像机前表演的特殊要求,创造出符合影视审美要求的屏幕形象,是自己的表演在屏幕造型时能够展现出一种“镜头美”。

话剧的中心是人,是演员。演出开始时,作品的创作者,即导演,物化演员的人,被完全隐去。人在舞台上顿时活过来搅乱周围的空气,台上台下所有人被卷入一个共时的情景。因为是共时的,所以对于观众和演员而言,时间都是无法感知的。而影视的观众则与影视中的情景保持距离,因此时间的持续得以浮现。同时,距离感形成,则使得直接与观众对话的人成了导演,而不需要像戏剧那样必经现场表演这一中间环节。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但差异也是存在的。影视具有话剧因素是客观事实,而话剧与影视存在差异也是必须正视的事实。

上一篇:给前男友的生日祝福下一篇:燃气系统市场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