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

2024-05-16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 篇1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宪法规定: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十八周岁的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代表的权利是选举权。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是被选举权。这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B.政治自由。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C.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公民必须依法履行政治义务:

①政治义务的含义:政治义务是指公民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责任。

②我国公民的政治义务:

A.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B.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C.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D.公民有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

2、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1)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这就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内容)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实现。(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②怎样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同时,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为什么要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时,把他们结合起来。

②怎样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A.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 篇2

一、货币、信用卡、外汇与通胀

在长期教学中, 我们把纸币发行过多作为导致通胀的直接原因。其实这种理解, 不仅是片面的, 而且是孤立的。按照世界上比较公认的通胀成因理论认为, 发生通胀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第一, 需求拉动型。这是由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第二, 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成本上升, 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扬。第三, 结构型。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而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过程是:某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相关部门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全面通胀。第四, 混合型。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而引起的。可见, 纸币发行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胀, 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也就是说, 纸币发行过多只是引起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不是根本性的原因, 根本原因还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狭义的信用卡只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在银行指定消费场所消费, 也可以在指定的银行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广义的信用卡, 包括银行、邮局、单位、企业发行的各种电子卡, 甚至学校的“一卡通”也是一种信用卡。信用卡的使用范围正在扩大, 这是电子货币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信用卡的使用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使用量, 但并不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所以, 信用卡发行量的多少与通胀是无关的。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 (即供求关系) , 通胀 (或通缩) 率的差异, 都是影响汇率变动 (贬值和升值) 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 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 直接导致汇率下降;汇率下降, 表明本币升值, 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本币的升值预期, 导致更多的外汇流入;更多的外汇流入, 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加剧外汇供求的失衡, 加快本币的升值趋势;本币升值趋势的加快, 引起更多的外汇的流入, 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幅度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流通中的需求量, 就成为导致通胀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供求、价格、消费与通胀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动的直接因素,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总的来说, 生产供给缩小或消费需求扩大, 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 往往会导致商品供不应求, 从而价格上涨;相反, 生产供给扩大或消费需求缩小, 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 往往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 从而价格下降。虽然价格上涨不一定是通胀, 但通胀必定表现为价格的上涨, 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就是通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包括预期收入, 下同) 和物价总体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 对未来预期越乐观, 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少, 对未来预期越悲观, 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小。一般 (因通胀、通缩初期有追涨不买跌心理) 说来, 通胀到一定程度, 人们的购买力渐渐降低, 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 导致供过于求, 又出现通缩;通缩到一定程度, 则购买力渐渐提高, 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导致供不应求, 又出现通胀。所以, 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 使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较好的预期, 同时要抑制通胀, 保持供求的大体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生产、企业与通胀

人们的消费, 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 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又影响物价, 而物价又关系到通胀。当生产发展,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时, 物价就保持相对稳定;相反, 生产不足, 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时, 就会引起物价上涨, 导致通胀。所以, 要保持物价稳定, 抑制通胀, 发展生产是最根本的途径。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赢利与否及赢利多少, 除了取决于经营战略、创新、科技、管理、诚信等以外, 与是否存在通胀也息息相关。通胀对于企业而言, 是一把双刃剑, 物价上涨, 企业出售生产的产品价格就提高, 但反过来企业组织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就会上升, 生产成本就会相应增加。所以, 通胀对具体企业的影响要具体分析, 当企业出售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 则对该企业是有利的;相反则是不利的。对于企业而言, 无论通胀与否, 都必须尽力降低成本, 在合法的前提下,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四、银行、理财与通胀

银行利率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杠杆, 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利率杠杆的运用, 通常是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根据经济发展状况, 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 进行的逆向调节。一般来说, 利率提高则银行储蓄增加, 利率降低则银行储蓄减少。所以当通胀来临时, 往往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存款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从而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当然, 利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储蓄者实际收益的增加, 当利息的增加幅度小于通胀幅度时, 储蓄者只是名义收入增加, 而实际收入则是减少的。所以, 当通胀来临时, 投资者要合理配置资产, 力求投资收益跑赢通胀的损失, 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 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则各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数量就越多, 相应的银行能用于放贷的资金就减少, 从而达到减少流通中的资金数量, 实现抑制通胀的目的。国家存贷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在2010年多次提高准备金率的基础上, 2011年又连续六次上调, 大幅增加资金回笼, 减少市场流通, 对通胀起到了有力的抑制作用。

储蓄、股票、基金、债券和商业保险等理财渠道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进入投资领域, 从而减缓或消除通胀。它们之所以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 主要是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能够或者有可能跑赢通胀, 获得比银行利息更多的收益。

五、收入分配与通胀

国民收入分配就中国而言, 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 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 最终分配到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国民收入的分配合理与否, 对居民的消费有直接影响。如果积累过多, 居民消费就相应减少, 可能出现紧缩;相反, 消费基金过多, 相应的消费领域的资金就会增加, 从而出现或加剧通胀。另外,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分配不够合理,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 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可能出现通缩;反之, 分配比较公平合理, 收入差距缩小, 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可能出现或加剧通胀。

六、财政、税收与通胀

财政收入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来源。财政支出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税收过高, 国家财政收入过多, 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导致通缩。同时, 也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 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当然, 如果国家利用过多的财政收入进行大规模投资, 则也有可能导致生产资料等商品的价格上涨, 出现结构性通胀, 甚至传导成为全面通胀。如果税收过低, 国家财政收入过少, 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 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 如果税收过低, 国家财政收入过少, 则会导致居民个人消费能力过于旺盛, 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 出现通胀。所以, 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 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 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七、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通胀

对经济常识中易混淆知识点的分析 篇3

1.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这就决定了商品生产者除了关心商品的价值(生产的直接目的)外,还必须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花色、品种等。

(2)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来表现,也就是说,必须有交换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即货币出现后,交换价值变成了价格。

(3)价值是交换价值与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一般地说,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的价值大小成正比,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却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是经常不一致的。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时间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2)商品的价值总量(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2)实质不同:通货膨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3)原因不同:通货膨胀主要是由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货紧缩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4)表现不同: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的现象。 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的现象。

(5)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出现下降,购买力降低,商品销售困难,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使物价持续下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有好处,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6)解决办法不同:抑制通货膨胀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通货紧缩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

联系:(1)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

(2)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是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的经济现象。

4.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

(1)价值规律的作用,在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中就表现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上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刺激作用、优胜劣汰作用的表现。因此,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市场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是通过市场商品价格的波动传递给生产者信息,然后再通过市场的竞争来达到的,这正是价值规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表现形式发挥作用。

(3)价值规律的作用讲的是一般,而市场配置资源讲的是具体。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关系

(1)公有制主体地位,既有量的界定,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从量上说,它要求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并不要求在每一行业、每一领域都占优势;从质上说,它要求公有资产的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国有经济要占领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发挥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为主导主要是质的方面的界定,就是说,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力上,而不在于其比重的高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整体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那么即使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为主导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含义之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体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然包含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6.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区别:(1)含义不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2)考察问题角度不同。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讲的是资源配置方式。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讲的是经济形态。

(3)产生时间不同: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产生时期。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篇4

1.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我们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承认相对静止。

3.【(1)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规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受到惩罚。(2)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成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2)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1)【坚持一切才能更实际出发,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小考点: ①意识能够让人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辩证唯物认识论

6.【(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所以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科学理论将把实践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形成正确认识。

7.【】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有它使用的条件与范围,有它特定的发展过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没有终结的真理。所以我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与发现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8.【圈是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的前进或是螺旋式的上升。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唯物辩证法: 联系

9.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之间有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有联系,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10.【,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①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1.【】联系具有多样性,世上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1

条件为转移。

12.【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

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13.【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

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4.【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

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一条小知识点:当部分以合理顺

序排列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所以要注重内部的结构优化趋向>发展:

15.【】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

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

题,树立创新意识。

16.【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

曲折性的统一。所以对待新事物既要有信心,又要走曲折的路。

17.【】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

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所以①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我们要抓住时机,促进质的飞跃。﹤两条小知识点:

①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所以要注重事物内部的结构优化,实现质变;②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时,要把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坚持适度原则。﹥ 矛盾:

18.【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我们要承认矛

盾,分析矛盾,用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19.【 矛盾据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

结,相互转化。所以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两条小知识点:①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应在对立

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创

造条件,向有利条件转化,趋利避害。﹥

21.【 ①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应集中力量,抓住主矛,解决主要矛盾。②在复杂事物

中,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主次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时,不忽视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

22.【】 ①再简单事物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

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在认识事

物时,学会抓主流。②在简单事物中,矛盾的次要方面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影

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在抓主流时,不忽视支流。

2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创新:

24.【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5.【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革命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既有肯定的理解,又有否定的理解,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所以我们应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新的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历史唯物主义:

26.【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7.【】⑴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⑵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解决: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8.【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也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29.【】人既是价值的创造着,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人生在于贡献和索取,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所以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作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价值;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0

西方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篇5

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的含义:指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主要由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例如:股票的行情分析、企业人事管理。第二:行业和部门运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石油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第三:对特定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有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四个阶段。a: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理论。b: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以亚当·斯密为代表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探讨,试图说明这一制度与人的本性和自然的相互一致性。c: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8世纪末以萨伊、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为代表,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满足于对经济当事人观念和行为的条理化。后庸俗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以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为代表,主要有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放弃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

3:教材主要分为导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导论主要说明西出边际效用价值论。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进行综合形成《经济学原理》。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部分说明个体经济单位如何做出选择,这些选择对资源配置及效率的影响。宏观经济学主要说明国民收入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等。

第一章:导论

1:稀缺性的含义:用来提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性。2:生产资源:亦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和劳动时间,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以及由两种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3: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的相对无限性受到满足这种需要手段有限性的限制,因此人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需要。4: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之间的关系: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的相对无限性受到满足这种需要手段有限性的限制,因此人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需要,相应的这些问题与节约、管理等经济的不同解释相联系。5:生产可能性曲线:指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组合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6:机会成本的含义:是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社会的选择就是权衡好处与成本的过程,经济问题的解决归结为就是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7: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即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和为谁生产(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间进行分配)。8:经济学的定义:即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就是研究资源配置及效率的一门学科。9:资源使用效率的含义:即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利用。10:自由放任的含义: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11: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的含义:指中央当局或机构决定生产什么的计划,确定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并且制定分配规则。12:混合经济制度的含义:指由两种制度混合而成的经济制度。13:混合经济制度如何配置资源问题:在混合经济中,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经济社会解决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而当在市

生活与哲学 必修4知识点总结 篇6

1.1了解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学习哲学的意义: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1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①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①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是可知论;②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是不可知论。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②从属于①)

3.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③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

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①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科学发展观:①第一要义是发展;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2、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3、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2理解运动是有规律的14、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注意两种错误的倾向: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②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16、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17、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18、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9、规律的特征: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2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①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1理解意识的作用

2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2、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能够认识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3)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6.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6、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7、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8、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①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29、影响认识形成的因素:①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②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

6.2了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0、真理: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1、真理的特点:①真理是有条件的;②真理是具体的。

32、认识的特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7.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33、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4、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有条件的);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5、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7.2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6、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区别:①内涵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②相互影响:A、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B、部分制约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

作用。(3)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7、系统优化的方法:(1)含义: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使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把各个部分、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8.1理解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8、发展的普遍性:①自然界是发展的;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③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0、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总要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3)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1、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9.1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2、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43、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4、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45、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观点)看问题。

46、矛盾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三种情形:A、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矛盾;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8、重要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9.2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49、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①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③主、次矛盾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方法论:A、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B、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50、在某一个矛盾中: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③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方法论: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5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0.1了解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52、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53、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54、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

55、方法论: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56、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创新);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1.1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7、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58、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59、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60、贯穿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1.2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2、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3、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们群众学习。

64、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2.1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认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 66、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7、导向作用:驱动、制约、导向。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68、正确价值观的标准:①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②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9、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②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简称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2.2理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总结 篇7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当前人类社会正在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经济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贯穿于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管理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企业管理也相应地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方式正在出现,这就是企业知识管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实施全面、有效的知识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而知识管理的创新是企业寻求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和创新势在必行。

1 知识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所给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传统的促进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因素是资本、资源、劳动力的合乎科学规律的运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是以知识为基础,尤其是不间断的新知识的创造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在经济、生产中的传播、转化,直接推动经济、生产发展。因此,知识经济的目标就是不断研究和开拓新的科学技术,并迅速应用于生产和生活。

知识经济主要有以下特征:

(1)社会知识化

知识经济是在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到来必然要求全社会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另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全社会对知识要重新认识,认识新的知识体系,知识的度量等。同时,知识经济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中发挥更为实际,更为重要的作用。

(2)生产者劳动智力化

生产工人知识化,知识创业者生产化,今后的趋势是变成拥有高新技术知识和环保意识的新型农业生产者,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蓝领(工人)+白领(知识创业者)+黄领(农民)=绿领(知识经济的生产者或生态劳动者)

(3)资产投入无形化

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等无形的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在企业中,创新型人才将成为企业的核心,企业的水平取决于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的质量。

(4)组织管理知识化

知识经济下,组织的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开发、销售及职工培训。工业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增加产量,生产环节成为管理的中心,其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量”的增加,或者说产品的生产已变得非常容易,重点是知识的生产与开发,以及掌握知识的人的培训,企业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责任。所以企业管理必须知识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是当务之急。

2 知识经济下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中国学者给知识管理下了更详尽的定义:“知识管理是通过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企业内部环境,从而使得员工自愿合作,并共享和开发知识资源去完成更艰难的任务,达到更高的目标和产生更大的效益。”

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把握时代脉膊,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2.1 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经济的关键环节

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再把这种集体共有的知识作为资源有目的地投入使用,与该组织原有活动结合起来,产生更大的效益。从知识属性来看,知识管理是在社会化的背景下,个人、组织和技术三方面因素的交集部分。知识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开展经济性质的活动,而且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及其结果都可以成为开展知识经济活动的内容。所以,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经济的关键环节。

2.2 知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生产力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组织的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社会思想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人们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承认知识是生产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作用已成必然的社会现实。于是,在对以往经济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知识管理被置于21世纪组织管理的重要位置。

2.3 知识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

知识支撑着企业的整体经营战略。在经营战略的指导下,知识的管理承担着企业不同战略发展阶段提供合乎质量和数量的劳动力,从而体现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从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到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2.4 知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管理能最大限度地积蓄智力资源,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智力资源的多寡,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形成持续创新机制,为企业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知识管理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良好基础设施的网络,适应了企业变革的浪潮。因此,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需要:信息和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的需要;技术进步及知识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企业激烈的动态竞争需要;企业人员流动率增长的需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需要。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1)提高组织创新能力;(2)提高组织应变能力;(3)提高组织工作效率;(4)提高组织员工素质;(5)实现组织知识资产价值。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把握时代脉膊,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3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知识共享。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不能自动实现共享,要实现知识的共享必须借助于知识管理。而知识共享要求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以及企业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知识整合,原来由个体分散控制的知识现在转化为由公司整体分享,使知识有效跨越鸿沟,指导公司生产力的变革,发挥知识的巨大力量,知识共享在知识经济中的位置就是:知识开发->实施共享->生产力。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组织或企业的知识创新,而以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为目的。

4 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

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凸显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切实重视知识管理,努力寻求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实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标。

4.1 树立知识无形资产的价值观并促进其转化为生产力

企业树立知识资产的价值观,是加速企业创新的基础。目前很多企业对知识资产的认识程度很低,过度重视“硬件”资产,严重忽视知识资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果不树立正确的知识资产的观念,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只能出卖劳动力,获取一些就业和工资收入而已,有些企业领导不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所以,企业内部要重视知识管理,认识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

4.2 完善内部知识网络,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

一个灵活机动的创新型要保持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促使知识在内部传播。个体知识的隐性特征和私有性阻碍着知识的转化和传播,企业必须有目的地对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使更多人掌握少数人具备的隐性知识,所以作为一个企业,为促使企业内部个体隐性知识在内部的传播,应采取一系列长期战略,克服将隐性资产有形化存在的困难。方法之一是建立一个大家对内部知识共享的环境,例如,让各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人物设计;工作人员在不同部门轮流工作,执行不同的任务,这将有利于一个部门人员的经验与知识传播到其他部门,提高企业知识共享的效果。同时可以对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才给予承认,让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感觉到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企业其他的人是自己的责任。

4.3 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文化的发展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在组织的所有层面上建立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建立一种企业知识评估机制,对知识对企业业绩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估,对知识管理的效益缺乏准确度量,会大大制约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现行的财务制度未将公司最重要的资源——知识资源纳入核算体系,难以对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效果作出有效评价。因此要认真研究面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建立关于知识管理的评估方法。同时,应该鼓励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建立良好的交流条件,使员工之间具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加深相互理解的程度。还可以经常让员工分析企业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别是使员工理解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别,认同企业的管理,这是建立企业隐性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

4.4 运用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知识管理具有责任分散的特点。为此,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一是要有专门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各种知识活动的任务;二是适时成立专业小组以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如项目攻关小组、学习小组等。同时,要实施知识管理,最基本的是建立一个能为员工进行公开交流其知识、信息、思想的基础设施条件和高效适用的网络环境。迅猛发展的因特网和企业内部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它一方面使知识管理成为必要,另一方面降低了实施知识管理的投资成本,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用于知识管理的网络管理技术和数据库系统,使企业的各类信息按一定的标准系统化以供内外部信息利用者访问,实现知识共享。

4.5 培养企业知识管理专家队伍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尽快研究知识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培养知识管理的专家队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创新型企业应该建立知识管理机构,设立知识管理职位,尤其是要任用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即首席知识官,负责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考察研究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处理,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规划实施企业知识库的能力;传播与共享知识的能力;管理控制知识运用的能力;选用培训创新型人才的能力。知识管理人员是企业内知识创新的催化剂,设立知识主管机构和知识主管人员,加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现代化企业的重要任务,是企业寻求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孟晓明.论企业知识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2006,(3):60.

[2]吴季松等.知识经济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62.

[3]齐建国等.知识经济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5-150.

[4]曾强.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创新[J].中北大学学报,2007,(5):37.

[5]程胜林.试论知识经济下的管理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1,(10):42-43.

[6]张玉利.新经济时代的创业与管理变革[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7.

回头再看新版经济生活知识的衔接 篇8

教材第29页第四课第一框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教材设计此目是承接上一目生产和消费,为了进一步说明:要满足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如何发展生产呢?就需大力发展生产力。事实上,学生在此前没有学过生产力的相关知识,初中教材也没有做相关知识

的学习安排。那么,教师没有教,学生当然就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的第一节课程性质,其中说,“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衔接,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要求,在初中教学中没有安排学习,在高中教材中又没有介绍,在此出现不妥。而关于生产力的含义、内容和在社会进程中的根本作用等相关知识,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既然教材编写和知识学习不可或缺,编者应对此知识的学习有一个恰当的安排,做到前后衔接连贯,使知识系统化。否则,不仅对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无法深入理解,而且对教材中的某些知识更是一知半解,学生学习时只能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了。如,第30页探究活动中的“观点一: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加快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观点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教材第59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教材第31页“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教材第35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發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等。教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述,其理论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而学生在学习上述知识时,如果没有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无法理解和正确

运用的。所以,笔者认为,教材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应适当安排,以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教材第58页倒数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表述:“生产决定消费,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样的表述是结论性的。也就是说,不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生产关系包含三个基本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二是劳动产品分配方式,三是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决定其他两方面,规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学生学习该知识前,对什么是生产关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现在,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它,困难可想而知,在情感上更是无法达到课程“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的教育目标。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篇9

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

1、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性质。

注意: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2、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在企业内部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注意: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

3、民事赔偿责任的优先执行:反《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金、罚款,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首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注意1:合伙企业违反《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注意2:公司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注意3:上市公司违反《证券法》的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金、罚款,其财产不足以同时支付的,应当首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合伙企业的事务执行

注意1:修改或者补充合伙协议,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注意2:普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注意3: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普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者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注意4: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普通合伙人转变为有限合伙人,或者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6、合伙企业与第三人的关系

注意1: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员职权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注意2:合伙人在合伙企业清算前私自转移或者处分合伙企业财产的,合伙企业不得以此对抗善意第三人。

注意3:普通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未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其行为无效,由此给善意第三人造成损失的,由行为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公司法

1、变更登记(2)减少注册资本、合并、分立:自公告之日起“45日”后申请变更登记 注意: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减资)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可以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

2、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A、出资期限“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3万元),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

注意:

1、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0万元,股东应当一次足额缴纳出资,不允许分期缴付。

2、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发起设立”方式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全体发起人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

B、股东会的会议制度

注意:董事会会议由董事长召集和主持;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责的,由副董事长召集和主持;副董事长不能或者不履行职责的,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召集和主持。

C、小公司的特别规定: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1-2名监事,不设立监事会。

注意:

1、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

2、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以后的股东会,公司不设董事会的,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

3、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即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作出与《公司法》不同的规定。

注意:“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时”的顺序:(1)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2)公司章程未约定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3)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有限责任公司的损益分配顺序:(1)全体股东事先有约定的,按照约定;(2)未约定的,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合伙企业的损益分配顺序:(1)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亏损分担,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

(2)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

4、发起人、认股人缴纳股款或者交付抵作股款的出资后,除未按期募足股份、发起人未按期召开创立大会或者创立大会决议不设立公司的情形外,不得抽回其股本。

注意: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在公司“成立”前,可以抽回出资。

5、股东大会的决议(重点)

注意:上市公司在1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6、董事会会议每至少召开2次会议,每次会议应当于会议召开10日前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

注意:合营企业、合作企业的董事会会议每至少召开1次。

注意: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每6个月至少召开1次会议。

7、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

注意:公司为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大会决议。接受担保的股东或者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大于1/2)通过。

8、合并、分立、增资、减资

A、通知债权人

注意:减少注册资本、合并、分立:自公告之日起45日后申请工商变更登记。

B、债权、债务的承担

注意: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与债务人另有约定的,由分立的法人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2009年注册会计师知识点总结6—15章http://.cn 2009-02-23 11:23:21 来源:网络

第六章外商投资企业法

1、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方式: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

注意:

1、仅通过许可证协议方式取得的技术使用权,不得用来出资。

2、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2、出资期限

注意:

1、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首次出资额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余部分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

2、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

3、外资企业法:注册资本(2007年新增)

注意

1、外资企业的合并、分立导致资本发生重大变化时,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并聘请中国的注册会计师验证和出具验资报告;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2、经审批机关批准,外国投资者也可以用其从中国境内兴办的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人民币利润出资。

3、外资企业的经营期限,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由外国投资者在设立外资企业的申请书中拟订,经审批机关批准。

4、合营企业、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延长经营期限时均应得到审批机关的批准。

4、外资企业的“会计报表和清算会计报表”,应当聘请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进行验证和出具报告。

注意:

1、外资企业的合并、分立导致资本发生重大变化时,须经审批机关批准,并聘请中国的注册会计师验证和出具验资报告。

2、合营企业的下列文件、证件、报表,应经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证和出具证明方为有效:(1)合营各方的出资证明书;(2)合营企业的会计报表;(3)合营企业清算的会计报表。

第七章企业破产法

1、破产申请:上诉(重点)

注意:(1)可以上诉的裁定,当事人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2)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2、债务人的无效行为: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

注意:根据《刑法》的规定,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财产、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

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金。

3、破产财产的收回: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管理人应当要求该出资人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而不受出资期限的限制。

注意:

1、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3万元),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

2、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4、债权人委员会:债权人委员会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的债权人代表和1名债务人的职工代表或者工会代表组成,债权人委员会成员不得超过9人。

注意:国有独资公司的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5人,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

5、保证人

破产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债权人依照破产清算程序未受清偿的债权,依法继续承担清偿责任。

注意:

1、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所享有的权利,不受重整计划的影响。

2、和解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所享有的权利,不受和解协议的影响。

第八章证券法

1、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证券服务机构未勤勉尽责,所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除依照《证券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罚外,中国证监会将采取12个月内不接受相关机构出具的证券发行专项文件,36个月内不接受相关签字人员出具的证券发行专项文件的监管措施。

注意: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证券服务机构未能勤勉尽责,所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没收其业务收入,暂停或者撤销证券服务业务许可,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撤销证券从业资格,并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2、上市公司增发股票:

2、最近12个月内不存在违规对外提供担保的行为。

注意:(第九章第5节)应由股东大会审批的对外担保,必须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提交股东大会审批。须经股东大会审批的对外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1)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后提供的任何担保;(2)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3)单笔担保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的担保;(4)上市公司对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保,必须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股东大会在审议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保议案时,该股东或

受该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与该项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股东大会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3、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最近3年及最近一期财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所涉及的事项对发行人无重大不利影响或者在发行前重大不利影响已经消除。

注意:

1、首发股票:发行人的内部控制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结论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财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国有资产的无偿划转:中介机构对被划转企业划转基准日的财务报告出具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不得实施无偿划转。

第九章合同法(总则)

1、可撤销合同的界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

注意: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包括:(1)重大误解;(2)显失公平。

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最新规定:股东大会

应由股东大会审批的对外担保,必须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提交股东大会审批。须经股东大会审批的对外担保,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情形:

(1)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后提供的任何担保。

(2)为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对象提供的担保。

(3)单笔担保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的担保。

注意:

1、上市公司在1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者担保金额超过公司“资产总额”30%的,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并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2、上市公司对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保,必须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股东大会在审议为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担保议案时,该股东或受该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与该项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股东大会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3、合并、分立

注意:

1、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2)公司分立前的债务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与债权人就债务清偿达成的书面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2、连带债权人可以由其中一人代表全体连带债权人申报破产债权,也可以共同申报破产债权。

3、连带债务人数人被裁定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的,其债权人有权就全部债权分别在各破产案件中申报破产债权。

第十章:合同法(分则)

1、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

注意:(2008年新增)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了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照偿还,或者未约定偿还期限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

2、租赁合同:租赁合同的期限

租赁合同的期限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租赁期间届满,当事人可以续订租赁合同,但约定的租赁期限自续订之日起仍不得超过20年。

注意

1、定金数额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主合同标的额20%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超过时,超过部分无效。

3、行纪合同:行纪人应当“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因此,行纪人对该合同直接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因此,第三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委托人受到损害的,除行纪人与委托人另有约定的外,行纪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上一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招生网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分数线下一篇:一年级期中检测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