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2024-07-07

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精选8篇)

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篇1

周公渡中学 李迎春

一般资料

王蒙(化名),男,14周岁,独生子女。在校八年级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寄养在外祖父母家,加之学业考试的失败、代养人的责备、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一方面精神颓废、自卑,另一方面对老师、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人际关系紧张,从而萌发厌学逃学情绪,甚至想退学,心理问题严重。经过心理辅导老师与家长、老师的沟通,使求助者焦虑、逆反、沮丧等情绪得以松弛。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与他人相处较和谐,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达到了心理辅导的目标。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我以前学习蛮努力,成绩很好,刚读初一时,爸爸妈妈去外地谋生,把我寄养在外祖父母家,他们只是偶尔打个电话回来,去年过年也没回来。近两个月来情绪时而低落,时而烦躁焦虑,易激惹,觉得被别人看不起,气愤时想痛哭却只抽噎,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想退学跟随父母去打工。在学校很没有劲,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进入初二第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姥爷说我笨,不是读书的材料,以后考不上大学,不如读个技校,早点工作,养家赚钱。他说的话让我很烦躁。后来几次都没考好,我很焦虑。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而且自己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想让爸爸出钱上个补习班,可是他们又不在身边,后来上课听不懂干脆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稍难一点就不写。老师也找过我谈话,但我就是听不进去。有几次还顶撞了科任老师。在学校没有朋友,回到“家”又没人可聊天,很郁闷,这种状态有两个多月了,自己很想摆脱目前的状况,想退学跟爸妈去打工。不知道该怎么办,听说学校有心理咨询(谈心)室,就想找个人诉说烦恼,寻求帮助。

三、观察和反映

心理辅导老师观察:课间前来谈心室时,特意要求回避其他教师,衣饰整齐,提及父母时,语气凄凉,眼神忧郁,神情紧张,情绪十分低落,话少,常常陷入沉默,言语不是很流畅,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的,对心理辅导老师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自知力较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两个多月来对初二学习生活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班主任反映:该生刚入学时,学习比较认真,上课也较专心,作业都能完成,但从七年级下学期起,他的成绩越来越差,又缺乏必要的辅导,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等偏下,他非常自卑,也越来越不认真学习了,上课时漫不经心,或睡觉或低头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考试题目稍难就交白卷,无论老师怎么批评就是屡教不改。与同学关系也较疏远。课堂上也有好几次因为一点小事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因影响同学上课,被多次请到我办公室来。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不太愿意参加,最近还常常逃学,真是无药可救。每个老师提到他时,都是摇头、叹息、抱怨甚至愤怒。

外祖母反映:这孩子小的时候很听话,性格较内向,成绩也不错。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长期分开,有点忧郁,因为在我家住,性格更内向。在家很少说话,一般就是问一句答一句,成绩下降了很多,在家边写作业边听音乐,就上前说了他两句,就嫌我们唠叨,“砰”的一声把房门关起来,以后回家就关门,也不知道在房间里干什么,吃饭的时候才出来。初二第一次月考没考好,他情绪还很不稳定,一会说不想读书了,一会又说想去找工作。

四、分析和诊段

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想痛哭;注意力不集中,懒散不愿参加文体活动。身体消瘦,有时入睡不好。不愿与长辈交往,亦没有朋友,情感不能得到理解和宣泄。产生退学念头。

五、原因分析

14岁属于青春期,认知和情感飞速发展,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滞后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也十分突出,因而情绪不稳定。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缺失性孤独、焦虑、烦躁,安全感丧失;月考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下降 ;性格偏内向、敏感、脆弱。考试失利后,姥姥姥爷的言语刺激,得不到社会支持;缺乏正确的交往技巧,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缺少关爱,面对挫折和压力无从宣泄。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部分教师缺乏对发展心理学的学习,不能正确看待青春期孩子的出现的行为问题,对问题夸大,上升到道德败坏或者心理扭曲,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六、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该生了解青春期的一些知识,重新认识周围环境,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同学和其他亲人的关爱与期待,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使他明白有些行为(如发脾气)是正常现象,能够从抑郁的低谷中走出来,消除焦虑、害怕、紧张、痛苦等负面情感,改善睡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实现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满意。

七、辅导方案

在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后,辅导老师采用认知疗法和阳性强化法对其进行治疗。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根据谈心辅导的情况进行调整。要求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

八、辅导过程 第1-2次:

第一次见面时,该生对心理辅导老师有防御心理,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说话缺乏连贯性并时常陷入沉默当中,咨询师时常以微笑、目光、点头表示自己对老师的理解和关注和鼓励,告诉他有些问题是青春期的共有特点,如发脾气,不必太在意。通过关注及理解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询(谈心)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的气氛,使他内心的痛苦能够得到宣泄。

通过引导他讲述自己童年的经历,学习经历、生活史以及一些容易让他回忆起来的有关事件,辅导老师对他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结合他的描述,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然后确定辅导目标和制定方案。第二次谈心中,老师无条件的接受和关注他,对他表达共情的交流,与他平等对话,他逐渐信任老师了,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表示要尽力的配合。这是他发生积极改变的充分必要条件。第3-4次:

在前两次谈话中,他暴露出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如父母不在身边,我是他们的负担;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侮辱我等。这都代表着他的错误观念。

通过提问技术,辅导老师把他的注意力导向与他的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的方面。通过自我审查的技术,使他说出对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侮辱我,动手打他、姥爷瞧不起他等,并对自己的这些看法进行反省。针对这些观念,老师建议他在实际情境中加以验证,鼓励他做一些简单的,容易见效的事情。比如,让他去问问周围的人对他的印象是否真的那么糟,亲人是否真的讨厌他。实际反馈回来,周围的人除了觉得他不善沟通、爱发脾气等之外,对他的评价还好。错误观念不攻自破,他对结果感到高兴,情绪好转。但没过多久,又觉得他人瞧不起他。另外通过谈话还了解到,孩子很渴望父母能在身边,很羡慕其他孩子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第4次谈心后,老师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将情况一一作了说明,恳切地希望父亲能从孩子心灵健康成长角度考虑,回来打工,陪伴孩子走过这段“心理危机期”,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来自家庭的温暖关爱。想法取得了家长的认同。第5-6次:

这个孩子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萌发、错误的自我概念(我不行),但又渴望得到外界认可,害怕被周围人贬低,加之父母不在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压力得不到排解,人际关系一度紧张,便以逆反、敌对、逃避等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内心的不满。下面是我与他的一段对话:

我:你上次说有被他人瞧不起的感觉,最初是什么事让你产生这种感觉? 他:初二第一次月考之后我的分数很低。但我没想到我会考得这么差。我:你对考试成绩感到吃惊,也很烦恼,因为以你原来的水平不应该这么糟。

他(沉默片刻):嗯„„我的姥爷却不这样看,就认为我笨,不停地唠叨。老师、同学也奚落了。我:你感到姥爷、老师、同学伤害了你,并因此感到生气,不愿理他们,父母又不在身边,得不到及时的安慰和鼓励,因为你希望周围的人能对你表现出关心和支持,而不是责备。你也希望能向他们以及你自己证明你能把事情做好。

他:对,可是努力了好几次,后来做什么都不行„„

我:你是说你的各种行为都不行吗?包括运动、洗澡、睡觉等等。那么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说“我不行”这句话,换句话说,你可以用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些“我”运动、洗澡等具体内容来代替“我”。他:我运动不行,我洗澡不行(摇头,笑)好像不能这么说。

我:对,你可以说我八年级第一次月考不行,但不能说我洗澡不行,是吗? 他:(若有所思地点头),我只是一次或两次考试不行,我还是能行的。我:(笑着点点头)

我找出各科试卷的部分题目让他重新做一做;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他看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同时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其次,咨询师多次强调他能行,相信自己,让他明白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为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有效保护他的自尊和自信。导致他人际关系紧张,是因为“我不行”观念,但又渴望被他人接受的矛盾以及缺乏合理的交往技巧所致。爱发脾气虽然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也是自控力差的表现。虽然意识到发脾气不好,但缺乏相应的方法,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引导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应该先想一想,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发脾气能不能解决问题?给自己20秒或1分钟去控制情绪,或者转移一下注意力,想最近看的一部有趣的电影电视,如果控制不了再爆发也为时未晚。如果实在生气,可以出去走走,暂时冷静一下,而不必起正面冲突。并布置作业,记录一周发脾气的次数。如果能控制或减少,就说明已经战胜了自己。

通过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打羽毛球等,释放自己的青春期不断增长的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锻炼身体,又减少与周围人发生冲突的概率。同时布置家庭作业,换位思考,多为别人考虑,如果别人因为一件小事就对你吹胡子瞪眼,你做何感受?试着每周对一位身边人做一件令他高兴的事情,并记下周围人对自己的反应,从而改善人际关系。第7-8次:

通过前几次的咨询(谈心),父母的关爱缺失得到了弥补,他厌学问题中的成就动机和社交障碍有了一定的改变,重树信心。但如果他的学习不良状况得不到改变,前面的努力仍然白费。接下来运用阳性强化法改变其学习困难状况,建立适应性学习行为。例如:与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沟通认真监督,当其一旦出现了上课专心听讲的行为,就给予强化(表扬),激励他继续努力。治疗到此,他的不仅情绪得以稳定,而且学习动机增强。第9-10次:巩固咨询效果

结合考试进行操练,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巩固我能行的信念。考试前,帮助他以合理的思维方式,确立合理的目标,帮助他卸下心理包袱,调节心态,并帮助其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嘱咐他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姿态投入考试,正常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状态,鼓励他朝目标前进,在学习有障碍时帮助他增强自信,教给他一个简单的放松训练,缓解焦躁情绪,提高应付负面情绪反应的能力。

九、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10次的心理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一)社会接纳程度评估

家里人反映:与父母在一起很开心,话明显多了,饭桌上时常提起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

老师反映:发言较之前明显主动,成绩也在逐步提高,现在还是学校羽毛球队队员。

同学反映:他羽毛球打得很棒,时不时还教我们几招呢,学习上有问题,也会向同学请教了。

(二)自我接纳程度评估

情绪低落明显好转,并对自己建立起信心,开始以积极的热情投入自己的学业当中。尤其是有了亲人对他的支持和认同,他感觉自己也还不错。

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篇2

一、“捣蛋鬼”是怎样炼成的

小浩(这里隐去真实姓名)是我们班这群“捣蛋鬼”中的“小王子”。我首先从观察他入手 ,发现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可他却是班上最让老师头痛的孩子。我发现他上课故意洋相百出,想方设法把大家逗乐、把老师惹怒,每每犯错捣乱后并不惧怕还特别开心。通过调查走访,我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当地农民,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夫妻双双到外面打工,长期不在家,孩子交给亲戚照管,几年来与孩子的交流少之甚少,这不正是症结所在吗? 有一部分孩子的犯错和捣乱就是因为缺乏爱、缺乏关注,他们想借助错误行为引起关注。

二、如何去爱“捣蛋鬼”

首先我想让他感觉到我在随时随地关注他,我和他约定,每天向我汇报一下今天做了什么。对于这一切举措,他并没有反感,反而由于我们之间的约定,开始逐渐收敛了他的捣乱行为,每天还乐此不疲地向我汇报他的行踪。

我发现他爱和女生逗,在别的老师眼里这个可不太好,可我通过了解知道他特别渴望母爱,每次妈妈回来,他都高兴得不得了。于是我就安排了班里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为人热情稳重、学习成绩也特别优秀的班干部做了他的同桌。起初班干部有些不愿意,怕影响学习,后来我和她谈了小浩的情况和我的想法,她当场表示:老师放心吧,我愿意和您一起帮助他。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做值日,一起下课玩。每每小浩管不住自己时,她总是悄悄提示他,小浩上课不再捅咕其他同学了,过去讨厌他的同学也逐渐开始愿意和他玩了, 他越来越感觉到他有更多的伙伴与关注了。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小浩, 我觉得上述两个方面还远远不够,而要从根本上下手。我多次找他的家长联系,要求与他们当面谈话,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我终于见到了他的妈妈。我告诉她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没有错,可是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我们在一起制订了一个方案,要求她不管多忙每天都要给孩子打个电话,每周至少要回家一趟,陪孩子一天,每学期必须亲自参加孩子的家长座谈会;寒暑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孩子带在身边一段日子,学会随时随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注,不要保留。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小浩变了,上课不再出怪声逗笑了,变得越来越稳重了。毕业前,他的妈妈停下手里的一切事情陪着他在家一起迎接毕业复习考试。

为了巩固成果,我特意在每项活动中都让他参与进来,每周的班会、运动会、科技比赛、学校社团都让他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我和班级任课老师都特别关注他,让他感受到了更深更广的爱。通过一个个活动,他不再觉得只有捣乱才能引起别人注意, 完全可以通过积极向上赢来等多关注与爱。他彻底变了,上课积极发言,下课不再打闹、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得到的爱满满的,每个同学爱他,每个老师爱他,爸爸妈妈更爱他。

面对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孩子们的见识越来越广,知道得越来越多,特别是农村教育环境越来越复杂,班主任工作也越来越难做,可是只要我们满怀一腔热情,满怀对孩子们的爱与责任,并真正静下心来,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收获成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一例研究,阐述了小学一线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促使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小学班主任需具有因材施教,教育与关爱并举的教育能力。

心理咨询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价值 篇3

心理咨询;留守儿童;价值

马多秀,陕西省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

留守儿童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农民工问题出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跟父母分离,留守儿童普遍亲情和情感关怀缺失,心理健康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在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更为紧迫。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把“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作为目标,并把建立心理咨询室作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辅导方式之一,它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独特价值,能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

得到合理的宣泄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首先要做个忠实的听众,专心听来访者的倾诉,让来访者把内心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必须掌握的艺术,正如有专家认为,对心理咨询师来讲,“心理咨询就是出租你的耳朵”[1]。心理咨询师细心地聆听不仅是善意的表示,更是建立同感的基础。咨询师反馈给来访者的情感反应既可以是微微的点头,关注的眼神,也可以是给来访者的一个安慰的动作,或者是一句表达同情的话语等。

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后,他们本来完整的家庭生活破碎,亲子之间交流和沟通变得欠缺,这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理上出现不安全感、孤独感、恐惧感等适应不良的现象。范先佐在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发现,留守生活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方面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柔弱无助,自卑闭锁,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心理上寂寞空虚;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对父母充满怨恨,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挣钱。[2]还有研究发现,“留守孩子因缺少父母关爱,极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如变得忧郁、不自信、没有安全感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判断”[3]。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心理上的烦恼和困惑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诉说,要么变得沉默,要么变得暴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耐心的倾听、友善的态度等可以让留守儿童获得安全感、尊重感,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把内心的苦闷和烦恼等讲出来。实际上,当留守儿童愿意敞开心扉向咨询师讲述自己的留守生活经历和体验时,他们内在的压力、孤独、寂寞等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获得合理的释放,同时会感受到来自咨询师传递给他们的理解、关爱和支持。

二、有助于留守儿童清楚认知真实处境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还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帮助来访者分析和澄清问题以使来访者认识问题的本质。总之,心理咨询师就是一面“镜子”,来访者通过这面“镜子”,能够看到自己当前真实的状态。正如Gerald Corey 认为,“在我看来,咨询最核心的作用是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他们自己的能力,发现是什么阻止他们使用他们的能力,澄清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4]。

德国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认为,儿童的生命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5]。他认为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形式包括危机、号召、告诫以及遭遇等,儿童只有在积极应对生命发展中的各种非连续性事件过程中才能成长为真正的自我。对于教育者来讲,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并唤醒和激发他们内在的具有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困难。留守生活是留守儿童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形式,是留守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给他们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还意味着新的起点。[6]留守生活能够促使留守儿童通过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成长为真正的自我。因此,在留守儿童教育中,教师首先要让留守儿童清楚自己留守生活的真实处境,鼓励他们积极应对留守生活中的困难,并战胜它们。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和咨询师的对话,他们能够认清自己当前的留守生活处境,并能够消除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发现和体验到自我的力量和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路径。

三、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地成长和发展

我国心理学者钱铭怡对心理咨询所下的定义是,“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应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过程”“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必须依据四点:第一,咨询的要素之一是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人际才可能达到帮助来访者的目的;第二,咨询是在心理学有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第三,咨询是一个过程,往往不是一次会谈就能解决问题;第四,咨询是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而不是包办解决来访者的各种问题”[7]。可见,心理咨询本身是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过程,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定位是助人自助,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对自身真实处境获得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发挥其自身内在的潜质和力量,从而成长为真正的自我。

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要相信留守儿童自身的潜能,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让他们找到自信,看到希望,激发他们内在的精神力量。只有心理咨询师把他们身上潜藏的这些潜能唤醒和激发出来,留守儿童才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处境,并生成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获得健康成长和发展。留守儿童战胜留守生活中的诸多磨难、困苦的过程,也是他们磨炼意志、增长经验、获得成长的过程,经历这样的留守生活之后,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内在的精神力量会强大起来,会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还面临着三重困境。在观念层面,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来访者都是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没有把心理咨询看作是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科学方式。在师资层面,缺乏专职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农村学校里担任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的,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心理咨询工作中去。而且,这些心理咨询教师通常都是非专业的,仅仅是出于对心理咨询工作感兴趣和业余爱好,由于缺乏专业训练,他们对心理咨询精神理解不到位,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咨询理念等,往往会导致心理咨询失败或效果不佳。在管理层面,心理咨询在农村学校整体工作中通常处于边缘地位。一般来讲,学校领导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量权重计算方面会相对偏低等,这些会影响心理咨询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因此,心理咨询要真正发挥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独特价值还任重道远,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岳晓东.登天的感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2.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J].人民文学,2008:37.

[4]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石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5.

[5]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1.

[6]马多秀.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3(5):9-11.

[7]郑希付.心理咨询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一则 篇4

王晓琴

(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中心校,四川

乐山

614900)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本文记录了对我现在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辅导 案例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遇到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不是寻求老师帮助而是直接选择打架解决问题。在处理同学关系上偏激、唯我独尊,常常与同学闹不团结。甚至听不进老师与监护人的劝告,一意孤行。他们人际关系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不接触,亲情往往比较淡漠,有的甚至怨恨父母。这些孩子如果不及时开导、教育,会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成绩。久之,他们会厌学,辍学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现就一则发生在我班的真实案例进行剖析,以供广大教师和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参考。

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李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4年1月 年级:三年级

二、家庭情况及孩子在家表现

父亲常年在外省工作,很少在家,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每天就是买菜做饭、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家中还有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父亲一个人。

孩子四岁起就跟外公学着拉二胡,由于聪明伶俐,又有几分音乐天赋,二胡拉得还不错。有时外公有当地的演出,也会把他带上。有时还能挣得一些报酬,因此孩子备受宠爱。每次演出结束,外公都会给孩子一些奖赏。如果是广场演出,围观的群众给的钱,有一元,两元,五元,十元的,母亲会给他收集起来,并以记账的方式给他存起来。母亲每次都会告诉他挣了多少钱,但是孩子还小,只知道自己挣了两三千块钱,这些钱到底可以用来做些什么,他是不知道的,他以为很多很多,他糊涂的以为他不是父母养大的,他靠的是自己的能力长大的。

孩子父亲常年在外,孩子缺乏父爱。加之有大男子主义的作风,在他的家中,父亲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母亲没有能力打工挣钱,经济不能独立,说话做事要

看丈夫的脸色。父亲每次寄钱回家都是直接寄到儿子的名下,然后由他转交给他的母亲。孩子演出的报酬,平时由母亲代为保管,儿子什么时候要,母亲就什么时候给,要多少就给多少。有一次,小李问妈妈要了一千块现金,也没有说干什么,唯一的理由就是不放心妈妈,孩子还把钱带到了学校炫耀。孩子用自己的钱购买了手机,高兴的时候还拿钱给妈妈用。以至于孩子认为妈妈都要靠他来养。

孩子在家中就是个小皇帝,什么事情都由大人代劳。生活能力几乎为零,母亲认为孩子太小,就是让他做他也做不好,索性就什么都不让他做。上小学三年级了,每天晚上还要妈妈哄才肯睡觉。放学回家,如果孩子不想做作业,母亲不敢勉强他,说是怕他生气。孩子不高兴的时候,他就拿妈妈当出气筒,打骂妈妈,还自以为妈妈打不过他。有时他还会拿他外公开心,他有一次还把水故意泼到地上,看到他外公因此而摔跤,他不但没有悔意,还开心地哈哈大笑。

小李母亲在跟儿子谈话时,为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就说自己就是读书不行才没有工作可以做,才因此挣不到钱。本来母亲在家中就扮演了弱者的角色,加上她自毁形象,孩子更加不把她放在眼里了。在家里,一般事情都是小李说了算,就算是大人明知不对的,大人也会做出让步。孩子母亲告诉我们她主要实施的是赏识教育,表扬鼓励为主,一般不批评,如果他做错了事情,她会耐心的给他讲道理。孩子习惯了听表扬,母亲批评他的时候他会跟他理论,要跟她顶嘴,生气时还会打骂自己的母亲。

三、在校表现:

孩子在校成绩中等偏上,因为会在音乐上颇有才能,经常会在班上或者学校表演露几手,身边也有几个朋友。但他不适应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纪律性很差,人际交往上以自己为中心,与同学发生小矛盾小摩擦,他总是拳头相向。班级一些活动,他常常不听指挥,老师指出来了他不仅不服从还公开与老师顶撞。有时老师让他到办公室谈问题,他根本不听老师的话还摔书砸凳,扬长而去。时间一长,老师和多数同学都不喜欢他,他也更加不满意老师与同学,滋生了报复心理与攻击行为,经常无理取闹,惹是生非,有时甚至暴跳如雷。

具体事例有:

1、上体育课的时候小李故意碰了一下小东的头,小东就给了他一巴掌,小李不服气就回敬了一下,两人就打了起来,小东吃了亏。事后他们没有告诉班主任老师。但是小东回家告诉了父母。第二天上学路上,小东的父亲碰到了小李,就生气的批评了小李几句,小李火冒三丈,当即就与小东的父亲顶撞了起来,还骂了小东的父亲。就是这样,小李还是感到生气和委屈,背着书包就跑回家找母亲告状,并赌气说要转学。母亲百般劝说无果,无奈之下只好亲自把他带到了学校。希望班主任老师能说服他。班主任老师苦口婆心的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仍然听不进去。还是坚持要转学,办公室在场的老师都帮着安慰他,给他讲道理,他还是听不进去,到最后他急了,在办公室里就歇斯底里的大叫了起来。说不转学就要把这所学校闹翻。说这话的时候,小李眼里全是仇恨的怒火。

2、课间活动的时候他撞到了班上的李靖,两人抓扯的时候,另一个孩子罗永拉他们,不让他们打,结果他认为罗永帮着李靖欺负他,加上体育老师说了他们几句,他更加觉得委屈了。乘门卫不注意的时候冲出了校门,门卫拉他也没有把他拽回来。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他回到了学校,一进教室,他就冲李靖和罗永大骂,母亲拦也拦不住。老师看他余怒未消,又把他和另两个带到了办公室,又是了解情况,又是劝说、教育。在耐心的心里疏导下,他似乎是认识到了自己 的不对,还表示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可是,到了第二天,这个孩子母亲打来电话,说他不想来上学,让他在家里休息一阵。

四、心理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不良。父亲不仅没有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以及行为习惯上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甚至基于他的大男子主义,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思想,让孩子对自己的母亲和外公等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的尊重。而母亲则一味的溺爱,不仅不让孩子做必要的家务事,甚至自觉扮演家庭从属者角色,没有注意树立自己的威信,有时还自损形象,致使孩子瞧不起自己的母亲。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认为凡事都必须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人人都应该按他的意愿来做,稍有不如意就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拿别人出气。如果没有达到目的,他就把气撒到妈妈身上,撒娇、撒横,甚至打骂自己的妈妈也在所不惜。在他眼里,妈妈不是应该尊敬和爱护的,妈妈就是他的奴隶,任他打、任他骂,因为妈妈不会责备他,他就随心所欲的想怎样对她妈妈就怎样对他妈妈,习惯了就仿佛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当在其他地方受了一点委屈和挫折的时候,他就无法接受现实了。他让妈妈带他到学校,不是要解决问题,而是希望他妈妈给他撑腰。达不到目的就选择逃避,就要求转学,甚至不想读书。

2、学校老师对孩子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孩子刚入学时,没有对他的家庭情况做细致的了解(上面的情况是孩子表现极端了才去家访了解到的)。当他表现出问题的时候,简单地把他的心理问题归结为一般的违纪问题,没有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行矫正。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矫正需要更细致更长期的努力。

3、小李小小年纪就在社会上进行有偿表演,听到的几乎都是对他的肯定,他自己能挣到钱,加上他母亲没有工作,这些都让他产生了可以不靠其它人特别是母亲的错觉。

以上这些原因使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因为行为习惯不好,与同学们不能友好相处而经常受到同学的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并形成了心理障碍。与家庭成员相处的经历让他觉得在学校与学校老师也可以同样对待,这导致教他的老师也不喜欢他,所以他听不进老师的教育,感情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只要有一件不如意的事就会使他忘记场合,忘记对象大闹一番,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思维方式偏激,心胸狭隘,敏感多疑,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总认为是别人和他过不去,对老师、同学的批评极为反感,老是怀疑别人说他的坏话。

五、矫正措施

1、从家庭教育入手。让孩子的家庭成员特别是他的父亲意识到孩子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取得孩子父母的支持。逐步树立母亲在家庭里的权威。

2、学校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包括:

(1)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方式与其沟通。定期找孩子谈心与讲故事,给他讲父母养育的艰辛,告诉他要知恩图报。让他慢慢学会尊重老师,长辈。

(2)建立孩子成长档案,记录他在家和在校的详细表现。及时对他的表现做出评价。让他意识到做什么是让人肯定的,做什么是让人讨厌的。

(3)有意识地帮他与朋友相处,动员班干部以及与他走得近的同学一起和他参加各种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友好、愉快相处。

(4)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针对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和谐同学关系方面的主题班队活动。用集体的力量帮他解决问题。

(5)帮助孩子制定阶段目标,并督促其实现。

(6)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配合,让每个教他的老师认识到他的问题,劲往一处使。

六、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小李在与同龄伙伴的交住上进步非常明显。他的自我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变得愿意与老师谈心,还主动打电话给他父亲,讲述他在学校里的事情。与母亲的相处上也没有原来那么不可理喻。师生都一致认为,小李的变化很大。

七、结语

现在乡镇学校的留守儿童很多,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老师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充分沟通,及时针对孩子的问题制定详细的辅导计划,以一颗爱心对待孩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的防范和及时的矫正。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帮扶案例 篇5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老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上学,这样就有了所谓的留守儿童,为了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我要特别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具体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关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吴振颖,她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少言寡语的小女孩,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她的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她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祖辈们觉得孩子小,父母又不在身边,因此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总是有求必应,言听计从,日积月累使她养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针对这一情况,我多次找她谈心,开始她不言不语,后来我有同感的说:“是啊,爸爸、妈妈离那么远,见不着面,说不上话,给再多的东西也不觉得快乐。”没想到,一句普通的话,却让一个孩子打开了心扉,她告诉我她的孤独、寂寞和无奈。她哭了,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从此,她把我当成了无话不说的“妈妈”,性格也开始有了变化,我觉得我的工作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二、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

裴志强完成作业时常会遇到困难。例如,在练习按绰号填人物时,就出现了填不出来或张冠李戴的现象。根据这一现象,我带她到图书室借一些适合她阅读的名著让她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辅导,他不仅能说清人物的绰号,还能说出故事的情节或精彩片段。又如在一次劳动课上:学习编篮子,我发现这孩子编了一个篮底就编不下去了,我轻轻走到她身边,给了一个提示,这孩子悟性很好,一点就会。很快她就编好了篮子。令我没想到的是,她把编好的花篮送到我手上说:“老师,母亲节就要到了,我把我编的篮子送给你,祝您节日快乐!”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农村的孩子,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居然能送礼物给我,三、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

我经常给学生讲故事,让她明白事理,我们那融洽的交谈气氛和亲密程度不亚于亲母女。有一次,她突然生病时,我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并立即带她到医院看病,端汤送药,切实让她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留守儿童典型心理案例分析 篇6

一、基本情况 :

姓名:周勇,性 格:寡言少语,性别:男,年龄:10岁,父亲工作:出外打工,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周勇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曾因为好奇拿过别人的自动铅笔,在此事件后,周勇同学的父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周勇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周勇同学害怕父亲,甚至害怕回家,即使在家,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他觉得父母并不爱他,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但自从父母出去打工了,一切都变了, 周勇变得很叛逆,似乎胆子也大了许多.经常不完成作业,还顶撞爷爷,奶奶.与同学更是相处不愉快,经常欺负比他小的同学,还经常说脏话……

三、案例分析

周勇同学由于被父亲打骂而谨小慎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导致了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而突然父母离开了, 周勇同学压抑的心情突然得到了释放,就好像有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感觉, 更有一种想把自己曾经遭受的种种,发泄在同学身上的极端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来讲,是压抑心情的另一种极端反应,同样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四、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周勇茆师德同学面对现实,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极端的欺负同学当成是一种心理补偿的错误认识彻底清除,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种种的不是,应该归结于是内心脆弱,外表的刀枪不入其实是为了掩饰心中的空虚.因此我与茆师德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他的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周勇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他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铅笔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告诉他父母出外打工的艰辛,告诉他父母在处理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问题,但我们要学会宽容,学会理解,鼓励他与父母电话多沟通,减少误会,在对待爷爷,奶奶的问题上更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理解老人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还起早贪黑地奔波,忙碌着, 周勇虽然年龄小,但孩子的心是纯洁的,他知道以情报情,知道设身处地替别人想,但得到这样效果的前提是让他真正地感动,让他真正地信任你.第二阶段是处理周勇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一月后得到解决。为帮助茆师德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周勇同学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外婆是茆师德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为此,我找了周勇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周勇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周勇同学的父母确实如周勇同学所述,在周勇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并与父母进行了意见交换.我想要解决茆师德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给他们谈了周勇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样,通过家访,通过电话交流,得到了茆师德同学父母的积极配合,使茆师德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周勇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周勇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周勇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关键是张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周勇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

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茆师德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周勇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并感受了得到别人的信任,受到别人的感谢,心中是那样的自豪,骄傲。”经过这次活动,周勇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五、反思:

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篇7

一、不和谐的爱。

父亲长期在外打工, 家中只有爷爷一人照顾, 爷爷看到段德华缺少父母的爱, 想多给孩子一点爱, 而爷爷过多的是对孩子的溺爱, 缺少对孩子的严格管教, 什么事都依着孩子, 导致段德华不按时完成作业, 经常说谎。

二、内心深处的自卑。

由于他成绩一直较差, 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 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 我行我素, 破罐子破摔。

三、家庭的残缺。

段德华是个苦命的孩子, 从小母亲丢下父子二人, 父亲由于独立生活惯了, 缺乏家庭意识, 家庭责任心不强, 从来不过问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可怜的段德华一直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

四、不良的行为习惯。

由于长期的无人管教, 养成了许多坏毛病, 卫生习惯差, 不讲卫生;行为习惯差, 爱说脏话, 爱打架;学习习惯差, 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

五、学校教育的缺陷。

我国当今的教育虽然一直崇尚素质教育, 但我认为还未彻底从应试教育的误区走出来, 小学教育仍围绕着升学这一硬指挥棒转。分数和成绩当然也成了教师、学校的“命根子”。学校对这些同学放任自流, 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 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有教无类”是教育先贤的教育理念。让所有儿童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仍然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留守儿童教育好, 笔者根据段德华的实际情况, 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为每位留守儿童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多种渠道, 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家庭教育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逐一登记造册, 建立成长记录档案, 并实施动态跟踪, 以便对症下药。

二、组建课外活动小组

以邻桌的几个同学为单位, 由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组织本小组成员相互检查作业, 监督完成家庭作业, 加强校外行为约束。

三、设立“知心话信箱”与心理咨询室

留守儿童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 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 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 长此以往, 容易形成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班级设立“知心话信箱”, 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心理上的一些情况, 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在学校还应设立“心理咨询电话”, 让各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 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四、搭建家校联系平台, 建立“家校联系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要尽可能地发挥父母的教育作用, 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 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里、在社会、在假日的情况, 并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的表现, 及时沟通。设立亲情电话, 建立联系日制度;开展喜报快递活动, 架通孩子与父母联系的通道, 让孩子在亲情交流中培养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 班主任还应把了解到的情况及时记录, 填好“家校联系卡”, 把握家长的心理动态, 共商教育孩子们的方法, 使学生能健康成长。

五、建立孩子与家长沟通的绿色通道, 设立“家长接待日”, 定期让家长与孩子进行联系

父母在孩子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孩子把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上的事情跟父母进行

酒2. (1

留守儿童段德华成功教育案例

沟通, 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渴望, 也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 更重要的是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但有些留守儿童家长远在他乡打工挣钱, 与孩子失去了联系, 为此, 学校应设立“家长接待日”, 学校联系家长定期让他们保持联系, 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 学校应教育有条件的家长还可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 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 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 使孩子健康成长。

六、开展家长学校, 密切与科任教师的联系

积极开办家长学校, 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他们宣讲新的教育理念, 帮助监护人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树立孩子“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五自”精神。家长应与任科老师互相沟通, 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 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 采取相应的措施教育好学生。

笙编辑:沈丽琼

山区留守儿童转化教育案例 篇8

一、爱心浇灌,倾情培育花苗

1.思想上交流沟通

上课之余,我尽量多抽一点儿时间,跟小猛接触、交流。我终于了解到:其实小猛的本性不坏,他有自己的梦想,也想做个好学生,只是因为自己的自制能力低,加上父母外出工作,家里无人看管,所以就形成了这种恶习。在弄清楚这些原因后,我就利用课后时间多与他谈心,讲一些与他同龄孩子的故事,和他一起阅读一些品德高尚的名人传、思想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或电影,描述大山外的精彩世界,唤醒他内心的向往。

2.生活上关心帮助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待进生更是如此。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对待像小猛同学这样的待进生,我更多的是从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发现他衣服穿得不够整齐时,我就悄悄地把他拿拉到一边来,帮他整理好衣服;有时衣服的扣子掉了或线头裂开了,我就及时帮他缝补好;有时发现他感冒流鼻涕了,我就拿出纸巾帮他擦鼻涕,严重的话,我还买药给他吃,并教给他一些预防感冒的方法;午餐时,我也时常去关照他,询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有没有吃饱;遇到下雨天,他没带雨具回不去时,我就顺路护送他回家……

二、真诚关爱,精心呵护花蕾

1.利用集体力量帮助他

待进生更渴望在学校被教师肯定、被同学认同。我充分地利用每次班队会,开展一些有关乐于助人的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号召全班同学共同关心帮助小猛;同时鼓励学习成绩好而又有威信的优秀生主动接近他,和他交朋友,让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放弃和排斥;另外,我还特意安排一个性格开朗且乐于助人的同学与他同桌,让他在优秀生的潜移默化下,在集体力量的影响下,较快地学会了很多规矩,走上正轨。

2.创设参与机会改变他

为进一步帮助小猛找回学习的信心,在集体活动时,我就留心根据他的实际能力,设计一些他能独立完成的活动,让他有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时,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来答;课后练习时,总让他做最基础的题目……小猛的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心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心灵深处的自卑感也慢慢消失了,继而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多次家访,我建议其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对孩子要多关心、多照顾,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

三、耐心教育,从容等待花开

1.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重待进生的信息反馈,降低要求。如,布置给小猛的作业可以从易到难,逐层推进,让他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在课堂上可以优化学法指导,适当减轻学习压力。针对各人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改善自己的心理,把学习上的思想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会自我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对于小猛的这个转化过程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这就需要老师宽容、耐心等待,使他们在循序渐进中稳扎稳打,逐渐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2.以生为本,关注差异

对于我班的这些待进生,我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来进行相互竞赛,互相促进。在这样的你追我赶的氛围下,不仅产生了竞争意识,也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小猛同学在班级的待进生中较有号召力,于是,我把他们组织起来让小猛同学对他们进行学习、生活上的管理,遇到难题全班一起帮助解决。

春节前夕,小猛用他母亲的手机给我发了一则这样的短信:“老师,您就是一朵美丽的山百合,在大山里静静地开放,芬芳了整个山谷,洁净了我们的心灵。”温馨的话语,让我有勇气继续大踏步地行走在支教的山路上……

转化待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用一颗平常心,从容等待花开。

上一篇:经典春天俗语下一篇:黄豆宝宝变魔术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