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护理

2024-05-20

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护理(共8篇)

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护理 篇1

【关键词】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是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伤口感染是伤口有炎性浸润,局部红肿热痛,伤口处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是因子宫切口缺血坏死或感染致组织坏死,缝线脱落,切口裂开,引起产褥期大出血,可危及患者生命,是剖宫产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我科在2001年6月~2004年12月发生3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合并宫腔感染,现将此3例患者的发病原因、诊治过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32岁,以“停经9+个月,阴道流液2天”为主诉,于2001年6月24日入院。入院诊断:(1)胎膜早破;(2)宫内孕39+4周;(3)孕3产1;(4)LOA。入院后根据家属要求在口服抗生素的情况下给予小剂量缩宫素诱导宫缩,因缩宫素引产失败于2001年6月25日3 am在连硬外麻下行新式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于术后第2天患者体温39℃,术后3天腹部切口红、肿,血常规示:WBC 16×109/L,给予腹部切口理疗,于术后第4天,切口左侧角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阴道为血性分泌物,有臭味,遂给予腹部切口拆线、换药加宫腔灌洗,于术后14天患者切口愈合,病愈出院。例2,35岁,G2P1,宫内孕39+6周。因胎膜早破试产失败,于2003年6月5日2 pm在连硬外麻下行新式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术中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给予联合抗生素应用。于术后第1天下午体温38.6℃,术后第3天查体:腹部切口无渗出、红肿、硬结,恶露量少,色暗红,无异味,宫底脐下2指,宫缩好,无压痛。血常规示:WBC 15.0×109/L。术后第7天腹部切口拆线,愈合好,但患者体温一直波动在37.6℃~39℃,术后第9天盆腔B超示:子宫体长径9.9 cm,后径5.6 cm,横径8.7 cm,轮廓清,宫腔显示清晰,宫内回声欠均,子宫前壁下段见一2.0 cm×1.3 cm等回声向子宫表面突出。术后第11天患者自动出院。于2003年6月24日以“剖宫产术后19天,腹部切口裂开30 min”为主诉入院。查体:精神差,腹壁切口裂开达前鞘,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溢出,子宫如孕3个月大小,宫口松弛,恶露脓性,有臭味。经过氧化氢及抗生素宫腔灌洗、腹壁切口清创换药及抗生素应用,经28天治疗,切口愈合出院。例3,22岁,G1P0,于2004年12月6日因胎膜已破,活跃期停滞于11 pm行新式剖宫产术,术中因胎头深嵌,由助手经阴道上推胎头,子宫切口无延伸,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体温38.8℃,术后第3天腹部切口红肿,给予理疗,血常规示:WBC 14.0×109/L。术后第5天腹部切口两侧角均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遂拆除缝线,腹部切口裂开达前鞘,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妇科检查:宫颈口内有少量脓血性分泌物排出。遂腹部切口清创换药加宫腔灌洗,经26天治疗,腹部切口愈合,病愈出院。2 讨论近年来,由于剖宫产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麻醉方法的改进,抗生素应用以及围生医学优生学等方面的影响,使剖宫产广泛用于产科临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率,但是剖宫产术后感染率较阴道分娩者高5~10倍[1],故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以及手术前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empirenews.page--] 2.1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原因 多为综合性因素。妊娠晚期及临产后,生殖道原有的自然防御功能如阴道自净作用、宫颈黏液栓等均被破坏。胎膜早破,产程中多次肛查、阴道检查以及手术感染、组织损伤和大量出血,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羊膜腔中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并从生殖道各创面侵入,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改变。本文3例腹部切口合并宫腔感染患者均为胎膜早破、试产失败。其中1例又因胎头深嵌经阴道上推胎头,均明显增加感染机会。2.2 临床表现 腹壁切口蜂窝织炎常在术后24 h出现。患者的症状有体温升高,腹部切口皮肤颜色减退。腹部切口脓肿形成常于术后第4天出现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常于剖宫产术后2~4周突然阴道大出血[2],子宫复旧不良,宫颈口松弛,可有脓性分泌物。本文报道的3例均表现为体温升高,子宫复旧不良,宫颈口松弛,恶露脓性。2例于术后4天出现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1例术后19天腹部切口裂开,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2.3 处理 目前,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已引起临床普遍重视,即在剖宫产术前30 min~1 h给药,最迟在手术切开皮肤之前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切口感染一经诊断即应拆除伤口缝线,在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行清创术。局部用过氧化氢及抗菌药水冲洗,若合并有宫腔感染,可用一次性导尿管经宫颈口进入宫腔达宫底部,经导尿管推入过氧化氢及抗菌药灌洗宫腔,每天坚持换药,清创要彻底,观察腹部切口清创情况及宫腔分泌物的颜色和气味,酌情推迟换药时间。待宫腔分泌物为淡红色血性分泌物后可停止宫腔灌洗,仅做腹壁切口的清创换药,一旦腹壁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即可在脂肪层撒入食用白糖,蝶形胶布固定腹壁切口,隔日换药,一般7天切口即可愈合。本文的3例病例,均忽略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造成了精神和经济损失,但经有经验的医师及时换药而使患者痊愈出院,未造成子宫切口裂开、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护理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出现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28例, 年龄20~35岁, 均为足月分娩, 腹部横切口25例, 腹部纵切口3例, 术后3~10d发病。本组患者中, 1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 术后3~5d后, 切口出现红肿、热痛, 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显示有细菌生长, 考虑为细菌感染。余7例患者体温无明显升高, 检查切口可见黄色渗液, 内见漂浮脂肪滴, 考虑为脂肪液化。切口换药并进行探查后可见皮下有空腔隙, 扩开皮肤可见皮下脂肪不新鲜, 有液化组织, 甚至可达腹直肌前鞘层。所有患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规定, 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症处理

术后3d发现切口红肿、硬结, 可给予庆大霉素局部封闭, 利凡诺湿敷, 微波理疗;如有渗液, 局部挤压使渗液排出并油纱条引流, 待创缘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蝶形胶布固定;如发现积脓, 则应立即检查伤口, 换药并探查伤口, 如发现皮下隧道;则立即拆除切口缝线并行清创治疗, 待脓液清除后, 甲硝唑液冲洗, 同时, 适当应用抗生素静脉治疗,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松动缝线后, 应用抗生素纱条引流3~5d, 如渗液减少, 组织血运良好, 可于切口底部局部应用创愈膏, 同时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征得同意后, 行二次缝合以缩短病程, 术后8~9d拆线。

1.2.2 心理护理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而且对患者的心理有较大的影响。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 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对于情绪低落, 进食差的患者, 做好思想工作, 鼓励进食;护理时细致认真, 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增强患者信心。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 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 妊高症3例;产程>12h患者8例;11例患者破膜时间>24h;7例行急诊剖宫产, 出现羊水不同程度的出现胎粪污染。同时, 易感高危因素患者22例, 肥胖者14例, 贫血者8例, 瘢痕切口者5例。经抗感染、换药及纠正合并症, 对患者切口进行精心护理, 并行有效的心理护理等处理后, 患者均于7~30d愈合出院, 无1例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及死亡。

3 讨论

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 (1) 肥胖及缝合技术欠佳:孕妇腹部脂肪堆积, 肥胖、缝合技术导致脂肪组织血运差, 缝合时难以消除脂肪层死腔, 从而出现脂肪液化; (2) 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暴露时间长, 牵拉损伤组织使局部抵抗力低下影响切口愈合; (3) 贫血:孕期合并贫血病加之术中出血或术后进食差, 患者免疫力下降, 易使切口并发感染; (4) 其他因素:胎膜早破、产程过长、多次肛查、阴道检查、孕期卫生不良等因素, 造成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繁殖, 继而出现感染。 (5) 合并症: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1,2,3]。

因此, 对于剖宫产产妇, 根据以上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医务人员应进行有效的宣教, 使产妇做好孕期保健:如肥胖患者应均衡及适度营养, 进行适当的锻炼;慢性贫血、营养不良患者应高蛋白及高糖饮食, 补充营养, 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压及血糖[4]。 (2) 术前严格无菌操作, 术中增强无菌观念, 提高手术操作技能和技巧、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做好伤口的护理。 (3) 对于难产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 避免产程延长;对体能消耗较大的孕妇, 应及时补充能量, 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5]。既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又要避免过久的阴道试产。 (4)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如出现切口感染, 应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减少情绪对感染伤口及治疗的影响, 树立其治疗疾病的信心。 (5) 术前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尽量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6) 加强病房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采用紫外线消毒和自然通风, 每月通风换气二次, 同时重视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7) 加强陪护管理, 限制家属陪护人数和出入病区次数, 特别是换药时间和医师查房时严格控制出入。 (8) 加强医务人员管理: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因此要认真落实手卫生。总之, 对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应针对易感因素, 加强切口及相关方面的护理, 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原昕.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0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1, 20 (1) :161-162.

[2]宋英, 郭春巍.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2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8) :157-158.

[3]刘桓均.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37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 2010, 23 (5) :508-510.

[4]朱吉红, 张广亮.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28) :86.

浅淡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的护理 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共19例,年龄20~36岁,平均23岁。其中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8例。本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5例,术前合并有贫血6例,产后出血致术后贫血2例,疤痕子宫5例。

1.2临床表现切口裂开分为全层裂开和部分裂开,本组全层裂开7例,部分裂开12例,发生时间为术后第5天。全层裂开及部分裂开者均是拆线时发现切口未愈,或皮下积液。

2结果

对全层裂开者均全部经换药后行二期缝合。对部分裂开者,经换药后用蝶形胶布牵拉闭合。所有裂开切口经初步处理后,每天行红外线照射治疗2次,每次30分钟。最短者3天愈合,最长者经多次换药后二期缝合切口,于2周左右愈合。全部患者切口均愈合后出院。

3讨论

3.1切口裂开的原因及处理一旦发生切口裂开,首先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剖宫产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口裂开是全身营养状况不良及局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术前贫血、术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以及产后出血致术后贫血患者易发生切口裂开。同时,疤痕子宫二次剖宫产术也易发生切口裂开。无菌操作不严、组织缝合技术欠佳也是术后切口裂开的另一主要原因。对施行择期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低蛋白血症、贫血患者,术前经适当处理后再施行手术,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后、贫血患者尽量纠正贫血后再行手术。术后一方面要注意营养支持,控制合并症。另一方面术后要定期观察切口,及早发现切口皮下积液、脂肪液化等,发现切口有红肿感染征象的,应每日行红外线切口照射并加大抗感染力度,必要时提前拆线,打开切口,促进引流。感染切口处应常规提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作为选用抗生素的依据。对全层裂开、液体外溢,应在换药挤压出切口处渗液,换药见新鲜肉芽后择期二期缝合。如切口皮下积液,首先穿刺抽液或行橡皮片引流,一般待无积液时多可愈合,但对较多皮下积液者,亦应按感染切口处理,因为有较多的坏死组织存在,尽早打开切口,剪除多余坏死组织,换药至新鲜肉芽生长后行二期缝合。对营养不良导致切口裂开者可行二期缝合或用蝶形胶布牵拉闭合。

剖宫产的术后护理查房2 篇4

主: 各位老师,下午好!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我们向大家展示的是剖宫产术后的护理查房请大家多多指导。首先,我们请管床护士向大家介绍一下病人的基本情况。

答: 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病人的基本情况:28床,马梅林,女,26岁,G1P0孕40+1周,枕左,胎心音136次∕分,于2012-12-17 08:00入院,既往无传染病史,无异常孕产史,无手术史,于2012-12-18 08:30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立即遵医嘱于09:00在硬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0:10术毕返房,生命体征平稳,新生儿情况良好,该产妇现术后第二天。

主: 以上是病人的一般情况,目前产妇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们进行相关的产科护理体检。头发干燥无异味,面色正常,口唇红润,皮肤清洁。双侧乳房稍胀,乳头无凹陷,有乳汁分泌,腋窝无淋巴结肿大,腹部:敷料清洁干燥,切口无红肿,无渗出,子宫复旧好,宫底脐下2指,恶露为血性、量少,无异味。(卷尺)尿管在位引流畅,尿液清。双下肢活动自如,新生儿面色红,哭声响,脐部干燥无渗出,无红臀及尿布疹。体格检查完毕。

主: 目前就该产妇而言,有哪些主要的护理诊断?

答: ①疼痛:与腹部切口和子宫收缩有关。②睡眠障碍:与疼痛和 新生儿哭闹有关。③母乳喂养无效:与母乳供给不足和喂养技术不成熟有关。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与产妇血液呈高凝状态和活动减少有关。⑤知识缺乏:缺乏母乳喂养和剖宫产护理的相关知识。

主: 针对以上护理诊断,我们该采取哪些相应的护理措施? 答: ⑴ 一般护理:提供安静、舒适、通风的环境。保证产妇充分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加强营养,给予半流质饮食,促进乳汁的分泌。鼓励产妇术后尽早活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感染。⑵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腹部切口的护理。注意阴道流血的情况。

⑶ 乳房护理:保持乳房清洁、干燥,指导产妇正确哺乳。⑷ 尿管护理:保持尿管在位、通畅,每日尿管护理2次。⑸ 心理护理:观察产妇心理活动,发现异常及时沟通,防止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⑹ 健康教育:母乳喂养知识的补充。科学“坐月子”的指导。主: 经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我们进行相应的护理评价: 答: ①疼痛明显好转。②产妇充足的睡眠。③母乳喂养有效。④产妇未发生感染和下肢静脉栓塞。⑤产妇获得相关知识。

主:⒈ 剖宫产术后6h就可在床上多做翻身活动,早期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止尿路感染,促进肠蠕动,防止肠粘连。当产妇术后下床活动时 发生虚 脱、低血压性晕厥,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处理?

答:

当产妇第一次下床活动时应嘱其先在床旁坐十几分钟,再扶其下床站立、活动。体位应由卧→坐→站慢慢地改变,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导致产妇跌倒而造成不必要的伤痛。产妇晕倒后立即把病人扶到床上,平卧保暖,监测观察生命体征。饮温红糖水,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主:⒉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我们如何做好导管的护理?

答:

妥善处理好各种导管,首先是输液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脱落、红肿、渗出。输液卡药物名称、剂量、滴速是否相符,尿管是否通畅,尿色、尿量是否正常。一般手术后3天拔除尿管,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注意能否自行排尿。

主:⒊宫底高度是反映子宫复旧情况的良好指标,我们如何判断子宫复旧良好?

答:

对于剖宫产术后产妇宫底高度通常在平脐或脐下一指,产妇术毕返房接待时应一定触摸产妇腹部,若发现产妇腹部有个硬包块,轮廓明显,说明子宫收缩佳,一般术后出血的机率很少;若腹部摸不着硬包块,软软的,或腹部轮廓包块不明显者,说明子宫收缩不佳,我们在护理时应高度重视,立即按摩子宫,同时遵医嘱用缩宫素静滴以保证子宫的收缩,直到能触摸到明显的子宫轮廓为止,做到防患于未然,防止剖宫产术后大出血的发生。

主:⒋乳房肿胀是产妇产后常见的护理问题,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处 理?

答:

首先,我们加强产前宣教,产后指导今早哺乳。热敷双侧乳房,做环形按摩,促进乳腺管通畅,也可服用一些散结通乳的中药,必要时与催奶师取得联系,协助通乳。

主:

⒌产后出血为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遇到产妇产后出血该如何进行处理?

答:

当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时,我们立即通知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给予开发静脉,备血,配血,输液,吸氧,配合医生查明出血原因。针对原因,配合治疗,纠正休克。抢救接生,及时做好护理记录,做好交接班工作。

主:

⒍新生儿喂养时,我们常说要做到“三早”、“三贴”。请问什么叫“三早”、“三贴”?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

“三早”指早接触,早喂哺,早开奶。早接触,生理产的婴儿出生后30分钟内与母亲皮肤接触,同时进行早吸允30分钟,剖宫产的婴儿在手术室行脸对脸接触,回病房后进行约母亲皮肤接触并早吸允30分钟早开奶。“三早”的意义是:鼓励和支持乳母树立纯母乳喂养的信心,更有效的降低新生低血糖的发生率,保证婴儿健康成长。母婴“三贴”:哺乳时,母亲和新生儿要做到: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

主:

⒎新生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4天消退,这就是常见的生理性黄疸。何谓病理性黄疸?如何处理? 答:

病理性黄疸有一下特点: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程度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µ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µmol/L。黄疸持续时间长,黄疸退而复现。

护理措施有:密切观察病情,调整喂养方式,奶量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予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给予酶诱导剂,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主:

我们对剖宫产术后病人出院时如何进行康复指导?

答:

饮食指导:干稀搭配,粗细搭配,注意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进食有营养的汤类饮食,合理安排膳食。

活动指导: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做产后健身操,有利于身体的塑形恢复。

母乳喂养指导:纯母乳喂养4~6个月。

计划生育指导:产后42天门诊检查,落实节育措施。张:

以上你们所讲的内容都非常详细,我想补充的是:如果新生儿在哺乳过程中发生呛咳、窒息,我们必须立即侧卧位,清理呼吸道、拍背,刺激足底。若患儿面色好转,哭声响亮,则继续密切观察,否则立即转儿科进一步治疗。

主:

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3 068例, 其中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65例 (2.12%) 。患者年龄21~45岁, 中位年龄24.4岁。65例中横切口16例, 纵切口49例, 其中2次剖宫产者7例, 除4例患者未使用电刀外, 其余患者术中均使用电刀。65例患者中肥胖59例, 合并糖尿病9例, 贫血11例, 产程延长 (>12h) 10例、羊水污染6例。

1.2 诊断标准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1]: (1) 多发生在术后2~3d, 大部分患者除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 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渗液较多; (2) 切口愈合不良, 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3) 切口无红肿及压痛, 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4) 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 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3 预后

对于切口渗液少, 部分愈合不良的患者, 给予每天挤压切口换药, 使渗液流出, 同时配合切口微波理疗, 对于渗液多或切口全层不愈合、皮下脂肪组织游离的患者, 根据情况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 视情况给予纱布引流或直管引流, 每天换药清除坏死组织, 配合切口微波理疗, 对于合并切口感染者, 给予二联抗生素输入预防感染, 同时加强营养, 控制血糖、纠正贫血等治疗措施。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 行Ⅱ期缝合, 经以上治疗措施, 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

2 原因分析

2.1 肥胖

肥胖患者由于脂肪层厚, 血液循环差, 加上皮下组织切开时后局部血运破坏及手术中机械刺激, 脂肪层组织血液供应更加障碍, 引起无菌炎性反应, 脂肪组织发生液化。杨丽娟等[2]报道, 肥胖患者脂肪厚度>2cm, 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概率明显增高。我们研究中发现65例脂肪液化患者中59例为肥胖患者 (体质量指数>27.3) , 脂肪层平均厚度为2.97cm。

2.2 手术机械刺激及电刀使用

手术中不规范使用高频电刀是导致皮下脂肪坏死、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 细胞变性, 引起组织无菌性坏死, 脂肪细胞内脂质溢出, 并伴有巨噬细胞反应的无菌性炎性反应, 形成含有大量脂肪滴的皮下积液, 增加了脂肪液化的发生。有研究报道, 术中利用高频电切、电凝, 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率增高[3];手术中消毒导致乙醇进入切口, 拉钩过度牵拉等刺激, 也可引起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 手术缝线缝合过密、过紧, 切口渗液不易通过缝线间隙渗出, 继而积聚于皮下形成脂肪液化, 缝合过松、漏缝, 导致止血不彻底, 易致切口积液, 导致脂肪无菌性坏死、脂肪液化。本组患者61例使用了电刀。

2.3 并发症

妊娠合并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多有微血管病变, 微循环灌注差, 白细胞功能及纤维母细胞修复能力差, 切口区血供减少, 且高血糖使血浆渗透压增高, 抑制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降低机体抗感染愈合能力, 易造成切口脂肪液化或感染。妊娠合并营养不良、贫血、蛋白血症等疾病, 导致体内缺乏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从而致使脂肪组织不能修复, 细胞营养障碍, 进而发生脂肪细胞坏死分解、液化。本组患者妊娠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贫血11例。

2.4 其他

感染是加重切口脂肪液化及愈合不良的因素, 正常妇女阴道存在大量细菌, 包括致病菌, 临产后随子宫收缩加强, 宫颈扩张, 原寄生菌可上行导致感染[4]。尤其术前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污染及阴道检查、多次肛诊, 无疑增加感染机会。本组产程延长 (>12h) 10例、羊水污染6例。

3 护理

3.1 心理指导

剖宫产产妇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后, 会发生恐惧、烦躁、焦虑等情绪, 甚至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用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讲解清脂肪液化的发生机制, 告知不良情绪对预后的不良影响, 愉快情绪对预后的积极影响, 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需求, 恢复患者的健康信念。

3.2 一般护理及微波理疗

患者咳嗽、翻身及大便等腹压增加时, 指导用双手由两侧面向内按压切口, 保护切口, 以免裂开, 注意观察切口红、热、硬结变化及张力变化, 观察渗出液的颜色与量, 保持切口干燥, 至无渗出止。微波理疗切口, 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水肿消退, 以及渗出物吸收, 可以加速切口愈合[5、6]。微波治疗, 调节灯距一般为30~50cm, 以产妇自感温热为宜, 防止烫伤, 照射时间20~30min, 理疗期间注意胸部和双下肢保暖, 防止受凉。本组65例患者均使用微波治疗至切口愈合。

3.3 舒适护理

为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指导产妇取半坐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 有力于缓解及切口疼痛不适, 利于切口愈合, 同时有利于渗出液排出, 勤换衣、勤擦身, 保持衣服、被床单干燥清洁, 鼓励、督促产妇早日下床活动, 促进肠功能恢复, 减轻腹胀、减少便秘发生, 减少术后腹裂机会。

3.4 营养支持

充足的营养可促进切口愈合、增进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术后肠功能恢复后鼓励产妇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如鱼、蛋、排骨汤及蔬菜、水果等, 糖尿病产妇除控制血糖外, 可通过营养室配膳治疗。产妇贫血严重者可酌情输血, 加强营养。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有肥胖、合并糖尿病、贫血及手术操作不当等, 除积极的治疗措施外, 必要时需护理干预, 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提高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河水, 黄广文, 史显武.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原则 (附

[95] 例分析)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11) :680.

[2] 杨丽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1) :161.

[3] 顾新华, 江文浩, 钱文坤, 等.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凝止血的关系[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0, 4 (5) :415.

[4] 古丽红.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6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 21 (4) :214.

[5] 庄飞行, 崔静.红外线照射预防肥胖产妇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0, 9 (6) :500-501.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篇6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83-02

剖宫产是产科创伤性操作之一,作为解决难产和抢救胎儿的重要手段,在产科临床工作中被广泛使用,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会诱发晚期产后出血,败血症等,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伤害。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因此,探究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减少患者病痛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选取两组患者,对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造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以便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03月到我院行剖宫产术的1200例剖宫产患者,100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为观察组,1100例未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者。孕妇年龄20-40岁,孕周37-42周。患者在年龄、妊娠史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症状统计见表1。

1.2 术后切口感染判断标准

切口处有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切口深处穿刺抽出脓液或引流出脓液;切口局部有压痛或自然裂开,打开切口后有脓性分泌物,患者发热≥38℃[2]。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产妇的基本资料,妊娠情况及分娩情况。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合并其他疾病,腹部脂肪厚度,夏季手术,贫血,阴道试产时间长,手术时间,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瘢痕子宫,失血量,手术时机,手术季节,妊娠期糖尿病、预防应用抗生素,切口长度,营养状况,剖宫产史,护理干预等方面的差异[3]。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了SPSS13.0系统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经t检验和x2检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效果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别是腹部脂肪厚度大,夏季手术,贫血,阴道试产时间长,手术时间长,发生胎膜早破,急诊手术,生殖道感染,瘢痕子宫,切口长,术中出血量大,护理不及时,孕产妇年龄大,手术后营养支持不足等。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其并发症之一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也在增加。术后感染对患者的伤害较大,患者不仅要经受手术的疼痛还要经受并发症对身心的二次伤害。有研究显示,造成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与其特殊的产科因素密切相关,如腹部脂肪厚度,夏季手术,贫血,急诊手术等。此外产妇自身因素也是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如腹部脂肪厚度大,生殖道感染,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等。腹部脂肪厚度大与孕产妇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呈正比,由于肥胖者的腹部脂肪较大,因此手术缝线的时间较长,延长了手术切口暴露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的难度,且由于脂肪厚度大,在术后卧床时间较长,造成血流不畅,出现液化现象,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夏季手术因天气炎热湿润,给予了细菌及真菌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大了感染的机率。阴道试产时间长,过频的阴道检查也可能使病原菌直接进入阴道后通过宫颈口进入羊膜腔,造成术后感染,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产妇尝试自然分娩时试产时间过长,阴道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感染细菌的机率。手术时间长增加了创面的暴露时间,为细菌的繁殖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增加了病原菌污染的机率。产妇本身贫血或术中出血量多导致贫血,会降低产妇抵抗力,减少产妇切口血液及营养供应,均可增加切口感染,故孕期注意纠正孕妇贫血,术中尽量减少出血。手术时间长及手术医生的操作,也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由于创面暴露时间长造成细菌增多,创面干燥,使局部抵抗力下降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切口易发生感染。孕妇胎膜早破、阴道炎等均可上行感染至宫腔,增加切口感染机率。

综上所述,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多种,术前做好产妇保健工作,指导孕妇合理膳食,注意营养均衡,严格控制产妇体重,及时纠正贫血,积极治疗合并基础疾病,改善全身状态,加强机体免疫力,在手术时要严格按照术中操作,提高技术水平。做好各方面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保彦,赵青,顾雪静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5,(13)

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护理 篇7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98-02

子宮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一般发生于卵巢、子宫直肠陷凹、盆腔腹膜和子宫肌壁等,其他部位也可发生,但较少见。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逐年增多,术后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多,在妇科剖腹产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以来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肿块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肿块,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后又均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5~37岁,发病时间距剖宫产术1~7年。临床表现腹壁切口瘢痕处触及肿物,多有疼痛,月经期前、月经期肿物增大、胀痛明显,月经期后肿物相对缩小,胀痛减轻甚至消失。查体见腹壁切口不同部位可触及直径5~40mm的不规则肿物,多为结节状,边界不清,质韧实性,不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12例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

1.2仪器与方法采用日立-8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2MHz。患者平卧,在腹壁切口肿物处以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观察记录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及后方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肿物内部及周边部血流分布情况,脉冲多普勒记录血流频谱,测量峰值血流速度(Ws)和阻力指数(RI)。

2结果

2.1高频超声检查

12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处软组织内探及肿物,位于皮下脂肪层6例,累及腹直肌前筋膜5例,累及腹直肌1例。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类似浸润状,无包膜回声;肿物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间有1个或几个不规则较小的无回声区,或有不均匀点状或斑片状高回声;肿物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或衰减。

2.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肿物内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短棒状彩流信号,短棒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频谱为低速高阻的动脉血流频谱,肿物外周组织亦可见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条状血流信号也以低速高阻的动脉频谱为主。

2.3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同一肿物的大小、回声均随月经周期而改变,经前期、经期肿物增大,回声减弱,经后期肿物缩小,回声增强。

3讨论

3.1经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和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当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时,异位内膜可在宫腔以外的人体其他部位种植成功,如子宫肌壁、卵巢、输卵管、腹膜、腹壁等,根据出现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和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和手术操作过程中将脱落的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碎片通过手术器械直接种植在腹壁切口[1],形成异位病灶,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同子宫内膜组织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局部肿块。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年以上,邻近手术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性结节或包块,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胀痛症状,因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3.2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和超声表现(1)二维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腹壁脂肪、肌肉、筋膜层,分辨肿块累及腹壁的层次;利用患者深呼吸时腹壁与腹腔的相对运动,判断肿块是否侵入腹腔、或与网膜粘连[2]。本组资料显示:肿块多位于腹壁切口处的皮下筋膜层(脂肪层)和腹直肌前鞘,亦有浸润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和大网膜者,肿块无包膜,边界多呈毛刺类似浸润状,形态不规则;肿块回声多呈中低不均质回声,间有小的暗区,或有不均匀点状或斑片状高回声,肿块后方回声略有增强或衰减。一般认为超声下肿块边缘呈毛刺浸润性特征是因为肿块周期性出血,血液刺激激发成纤维细胞增殖伴纤维化、内膜细胞粘附和临近组织结构的破坏等病理过程而形成的特征性改变。(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稀少,周边部血流信号较为丰富,可呈点状、短棒状、条状、分支状。月经期肿块增大,周边部血流信号增多,血管增粗。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以动脉频谱为主,动脉频谱呈高阻力型。一般认为主要由于异位内膜间质内存在螺旋动脉的缘故,其可随着卵巢激素的分泌出现周期性增殖、分泌和剥脱出血。(3)超声随访发现,随月经周期,肿块的大小出现周期性增大和缩小,肿块的回声出现周期性减弱和增强的特征。一般也认为是肿物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同子宫内膜组织相同周期性变化,引起大小和回声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因此,剖宫产后,当在临床腹壁切口处发现有周期性疼痛包块时,应密切结合病史,仔细分析二维声像图特征、血流分布、血流频谱和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诊断多不困难。

3.3根据剖宫产手术史和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病史,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并不困难。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必须结合临床。若不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体征,则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注意鉴别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要有:①腹壁脓肿或炎性肉芽组织 常有感染史,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②腹壁血肿 常为术后或外伤所致,早期新鲜出血时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包块,形态欠规则,周边无包膜;陈旧性血肿呈低回声,但与月经周期无关,无周期性变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清,CDFI显示内部无血流信号。③腹壁转移肿瘤 肿瘤质硬,形态不规则,肿块呈非均质低回声灶,与月经周期无关,CDFI显示肿块内有较明显血流信号,而转移性肿瘤又常常伴有其他原发部位病灶发现或恶性肿瘤手术史。④腹壁疝 腹壁内可见肠管或网膜回声,患者用力屏气时可见腹壁包块增大,经多方位扫查,可见腹壁回声连续中断(回声中断小至数毫米,大至数厘米),并见包块与腹腔内容物相连续。⑤腹壁脂肪瘤 位于腹壁脂肪层内,形态多呈扁圆形,大部分呈高回声,少数呈低回声,边缘光滑,边界清晰,高回声者内部回声常较均匀,低回声者内部回声常呈分叶状,CDFI显示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本文提示女性患者超声发现腹壁切口下肿块,结合患者剖宫产手术史及临床表现特点可对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出正确的诊断;内膜异位病灶大于1 cm者依靠药物清除已不可能[3],因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肿块坚硬,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药物难以渗透到局部发挥作用,故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异位内膜具有侵袭性,病程越长,病灶侵袭周围组织范围越广,甚至可能恶变,曾有文献报道切口内异恶变的病例[4—5],因此发现腹壁内膜异位病灶在1 cm以上者,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超声检查是临床对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操作简单且准确性高。

参考文献

[1]李春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中国医学创新,2009,6(21):35-36.

[2] 李秀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3):281-282.

[3] 石一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10):591.k

[4] Blanco RG,Parithivel VS,Shah AK,et al.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ms[J].Am J Surg,2003, 185(3):596—598.kk4/l,

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自2007年5月—2009年4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符合诊断标准[2]:(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3)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4)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5)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排除手术前有感染史,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调查资料不全者。按以上标准共有121例产妇入选本研究。

1.2 纳入分析的相关因素

根据国内外文献,确定与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感染可能相关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孕周、术前血色素、慢性高血压、是否接受过不孕症治疗、肥胖(体质量指数≥30 kg/m2)、妊娠糖尿病、胎次、胎膜早破、术中术后失血量、剖宫产史、急症剖宫产、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麻醉方式和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评分等16个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χ軃±s),统计处理先用F检验,再行q检验。配对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对本文选择的16个变量应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0.5水平进行初筛,结果显示术前血色素、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术中术后失血量、剖宫产史和手术时间等7个变量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显著相关(P<0.05),见表1。

2.2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按选入标准α=0.1,剔出标准α=0.15,对初筛出的7个与切口感染发生显著相关的变量因素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共得到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4个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剖宫产手术中孕妇多为健康的青壮年,由于阴道和宫颈内寄生着大量的条件致病菌,剖宫产术后宫腔有组织创伤、渗血和渗液,这些组织液有利于细菌生成,容易造成细菌向宫腔蔓延;同时手术改变了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比例失调及术后外来菌的增多,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机会感染[3]。

在本研究中,肥胖是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比值比高达6.259 8,其原因是孕妇孕期没注意适当锻炼,营养相对丰富,使不少孕妇成为肥胖者。肥胖者皮下脂肪层厚,单位组织供血少,影响手术野使手术时间延长,相对手术切口张力大,缝合过密,异物(如缝线)过多,脂肪层肥厚又易形成死腔,容易造成脂肪液化合并感染[4],故其感染机会明显增加,是影响术后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妊娠糖尿病在各危险因素中居第二位(OR=5.397 4),其原因是[5,6]:(1)糖尿病患者白细胞糖代谢紊乱和糖酵解能力降低,使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游走和吞噬与杀菌能力低于正常人。(2)糖尿病患者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加快,使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抗体等生成减少,淋巴细胞转换率降低,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3)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4)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血流缓慢,周围组织供氧减少,不仅影响局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也有利于厌氧菌生长和降低白细胞依赖氧的杀菌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不易愈合。

胎膜早破是导致宫内感染及产褥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7],我们的结果证实了此观点,胎膜早破在各危险因素中居第三位(OR=5.048 9)。一方面,破膜后,阴道和宫颈处细菌易进入宫腔,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另一方面,胎膜早破本身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感染引起,更是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会[8]。

术中术后失血量是子宫切口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本研究中居第四位(OR=4.10604)。原因是术中术后失血量过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减少术中术后失血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从资料中分析认为,术中术后失血量的可信区间为154~240ml,结果还需要加大样本数进一步研究。

3.2 预防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对策

为了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采取以下对策可减少切口感染:(1)控制肥胖产妇子宫切口感染是减少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皮下脂肪层>6 cm的肥胖产妇手术患者,建议在皮下脂肪层放置负压吸引管,采用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减少渗液对周围脂肪组织的浸润及渗出,有利于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有效地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2)对于妊娠糖尿病,合理控制血糖,待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时再手术,术中、术后严格检测血糖水平。同时,要注意保护切口组织,避免过度应用高频电刀及过多、过紧结扎切口组织。注意加强支持治疗十分重要。(3)对于胎膜早破患者应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处理,术中尽量保持切口清洁,对有可能污染的切口给予甲硝唑液冲洗。(4)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控制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延长1 h,感染率可增加1倍[9],精细的手术可保护好组织,减少损伤,止血严密,不留死腔,从而有效地防止感染。同时要及时补充血容量,在出血尚未止住前,应尽量输平衡盐液,当止住后迅速输全血,以预防血液性缺氧引起的切口组织修复和再生延迟而诱发感染。(5)剖宫产切口属Ⅱ类切口,虽然在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问题上有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理想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切忌不能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很容易引起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可导致二重感染。

综上所述,造成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及术中术后失血量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所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是降低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血色素、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术中术后失血量、剖宫产史和手术时间等7个变量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显著相关(P<0.05);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手术切口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长期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1113-1115.

[2]陈平,陈伟,刘丁.医院感染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32.

[3]孙华.妇产科剖宫产切口感染调查分析与对策[J].家庭护士,2008,6(5):1219-1230.

[4]孙素芳,马琦,罗红艳,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原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3):386-388.

[5]吕大力,董寒香,张诚,等.糖尿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8):863-864.

[6]刘玉芬,张秀伟,司荣吉.妇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0):914-915.

[7]李丽平.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63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4(2):76-78.

[8]孙玉梅.51例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切口深层感染的治疗[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25(4):403-404.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游戏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踢毽投球》下一篇:做事讲效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