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投资的一点看法

2024-09-13

个人对投资的一点看法(精选9篇)

个人对投资的一点看法 篇1

本人从警,不,准确的应该说是进入铁路公安机关16年了。期间,在沿线警务区5年,在车站客运2年,在乘警队3年,在派出所从事内勤工作5年,还有幸在机关混了将近一年。

至于这16年来,究竟带给我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在这里就先不啰嗦了,我就只想说说这16年来我看到了什么。

一,我看到了铁路公安机关的黑暗

一是领导选配方面:

从公安局到公安处,从公安处到各所队,每一处岗位,每一个职位,每一顶乌纱无不充斥着裙带,酒肉,钱权等利益关系。当然,凭借个人工作能力或民主推举走上领导岗位的或许有,可能你看到了,反正我是没见着。如果你看到了,那我也只能说—这是个奇迹。

溜须拍马是基础,请客送礼是关键,拉帮结派是要件,任人唯亲是根本。16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多少人凭着一股“和领导办一百件好事,不如陪着领导一起干一件坏事”的理念,依靠用人民币开道,仗着扔烟盒子、摔酒瓶子而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这些年可以说除了买官的数额有所变化,选拔任用干部的情况依旧保持着从发根到发梢的黑度不变。

二是领导能力方面:

在铁路公安队伍中,领导能力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不倒翁型算是最聪明的属于揣着明白装糊涂型,即本身有点能力也甘愿领导拨一拨自己转一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类型;第二种次一点油桶状的属于上下一般粗型,即能够熟练运用“以会议落实会议精神”的类型;第三种再次一点的属于蒙古大夫型,上面说一的时候会自作聪明说出个123来,乱指挥能力不容小视;第四种属于脑子进水之后的“五残”型,能够按时上下班,并且基本掌握了大部分的常用汉字,但通过口头方式传递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即传个话也传不清楚。

这四种干部类型,特别是公安处各科室以及派出所(队)这一级的干部的存在,一是注定了所奴服从于处奴、处奴服从于局奴,局奴服从于部局奴,部局奴服从于“他刘大爷”,这一奴才服从于奴才的局面;二是注定了上级压下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注水水到渠成;三是注定了最底层民警的悲哀,每一名民警面对的不是歹徒,也不是亲人,而是一帮子不冷不热,不咸不淡,而且打不垮,拖不烂、搬不掉的一块块包着一层软人皮的厕所里的顽石。

三是领导形象方面:

前几年一部电视剧《亮剑》的热播,竟然将姜哞哞为首的一群人一夜之间陶冶成了视满嘴喷粪为李云龙式将帅风范的演员。一时间各级会议上好像不说几句骂娘的粗话,就跟不上了形势,赶不上了时髦。这咱不先不说,就说公务员考试之前,姜哞哞又是发言,又是下文的信誓旦旦露着青筋许下了“三年不转如何如何”的屎言,但期限一过再过,也不见他跟江湖上或者弄巷子里的痞子头一样敢于出来再重复一遍自己的屎言。算是为“算了不说,说了不算“做出了一个最高级别,最具代表性的诠释。

在这一最高统帅的模范作用下,自上而下流行起了简明扼要的领导口气,“还想干吗?不想干打报告!“;”觉得这不好,调你去外地沿线好吗“;”你砸了我的指标,我就砸了你的饭碗“;这些“拿着痞气当锐气,拿着霸道当道理”的无耻行为一直作为他们以制治警的高招持续至今。

四是领导待遇方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领导级别的收入最高。派出所这一级的所长、副所长的咱就不说了,尽管他们多少能多拿个千儿八百的,但平时也是担惊受怕,遇到点问题也是被训的跟臭袜子似的,每逢过年过节的还要往张三局长、李四处长、王二麻子政委家的送点贡品的非常不容易。最可恨的就是局处二级机关,从路局拨下来的大钱到沿线巡线费和乘警组的补票提成这点小钱,他们都要雁过拔毛,一幅蚊子腿上也要啃一口的赖皮嘴脸。其收入咱没法精确掌握,但仅仅从自己在局处两级机关的“好友“那里听说的,就高达基层民警的2倍以上,而且我相信跟我说起此事好友的态度还是蛮谦虚的。写到这里放松一下套用一句时髦话---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2,领导级别的房子最大。不知道兄弟们所在地区的住房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反正我所在的地区是存在局长楼、处长楼的。本人有幸爬进去过几次(向毛主席保证不是送礼),大开眼界,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红木、什么是奢华,什么叫房子大、大房子,知道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是个什么样的样子。唉~~其实这也没什么,可气的是住这样房子的人偏偏还要缴纳最便宜的物业费和暖气费~~这上哪说理去?写到这里再放松一下,自造一句时髦点的话---至于你找的到找不到,反正我找不到。

个人对投资的一点看法 篇2

关键词:语文课,情趣盎然,情感和谐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语文教师大多能说、善写, 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 好多语文教师的语文课, 却并不像好多教师想象的那样情趣盎然, 充满生机, 反而是将语文课上得死气沉沉, 单调泛味。那么, 在语文课改日新月异的今天, 如何改变这一落后现状呢?笔者认为, 教师应在激发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趣上做文章。这就要披文入情, 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 以炽热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 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 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 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的情感和谐统一, 以达到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一个语文教师而言, 怎样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做到情趣盎然呢?

一、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思想感情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 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己亥杂诗》中那至死不忘的忧国愤世激情, 《行路难》中从抑郁苦恼走向自信的豪迈之情, 《背影》中那发人深思、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 《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之情, 《最后一课》中那浓郁而悲壮的爱国之情……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 真正达到情蓄于胸而自发的那种自然程度, 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 课堂上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 激发出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样, 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 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二、精心设计导语, 拉动学生心绪

如何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 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 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 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学鲁迅的《故乡》这一课,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游子心中, ‘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 是魂牵梦绕的归宿。那么, 一旦回到故乡, 那份美丽会依然存在吗?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的小说《故乡》, 看看鲁迅先生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是否一样。”寥寥数语, 如投石击水, 从情感上一下子牵住了学生, 从而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三、通过情趣朗读, 激发学习情趣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 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 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 达到水乳交融, 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学《春》这一课时, 我开始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接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 通过语音将新教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大脑, 使学生脑海中出现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 以扩展学生关于春景原有图式的信息量, 从而引起学生对教材的极大兴趣, 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 跃跃欲试, 兴奋不已。此时, 春天那美丽的画面的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完全产生了共鸣, 获得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

四、讲究字斟句酌, 体会作者之情

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那么, 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 琳琅满目的句子就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 因情生文, 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 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师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也找不着时, 我便进来坐下, 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 。”一个“又”字, 本来是很普通的副词, 在这里却有了深厚的感情, 表现出我对父亲的背影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泪流不止, 一流再流。教学时指导学生对重点字句进行精心品味, 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 达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五、创设典型情境, 明其境通其情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声情并貌的朗诵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 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使他们耳濡目染, 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 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像《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等写人叙事的课文, 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 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有一种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感觉。总之, 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 注情于物, 移情于境, 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 入其境而知其事, 明其境而通其情。

对少儿保险的一点个人看法 篇3

我是海尔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一名代理人,有幸能在《理财周刊·月末版》2005年第9期上读到《看穿保险戏法》。对于文中所指出的目前保险代理人在展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表示非常赞同,同时对贵刊在保险领域的专业知识表示敬佩。

但是对于文中提到的少儿保险的问题,我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想和大家分享,当然仅代表我个人意见。就少儿保险而言,我认为该类产品的设计意图是以储蓄和保障两方面兼顾,其保障部分主要是偏重于家长所可能遇到的人生风险。另外文中对于代理人强调该类产品的家长保障功能有避实就虚之嫌,我认为有失公平。保险的核心保障风险,少儿类产品对于投保人的保障具有特别的意义,大人有了保障,小孩才会有保障,在家长丧失劳动能力后子女依然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基金,对孩子的成长失很重要的。我想这也是该类产品最重要的特点。

同时,保险作为一种强制储蓄,能够帮助客户合理地规划家庭的财务配置,这也是少儿教育保险的优点之一。否则,在一定情况下家长很可能会把钱挪作他用,达不到给孩子配备专项教育基金的目的。

上海仙乐斯广场王斌

想法创造生意和财富

这个时代,是一个“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财富爆炸。看了贵刊第9期《寻找让身价一夜暴富的公司》,看了江南春、李彦宏这些年轻人的财富故事,我真的感觉这个时代,还是有很多创造财富的机会。

这也是一个概念的时代,江南春说“有概念就有生意”。传统意义上的实业当然也能创造财富,但年轻人想要快速积累财富,有好的“idea”一样可以成功,可以获得市场的青睐。

谁发掘了市场的先机,谁创造了好的概念,谁就获得了财富。

若慢了半拍,没能把握主先机,成为概念的创造者。那么,去这些新兴的、有发展潜力的、有独创技术的公司当高级员工,一样有机会获得财富。

广州越秀区罗中斌

个人玩权证真的要小心

在被叫停9年之后,权证交易在内地股市重新启动。8月22日,宝钢权证正式上市流通。无论是股市还是其他投资领域,新生事物总是备受关注,有的投资者开始摩拳擦掌,希望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赚上一把。

《理财周刊·月末版》上也有一篇介绍权证投资的专家文章,我非常认同。权证不是股票,权证的风险甚至比股票还要高。买了股票套住了,还能赶快设个止损位,破了就止损。投资股票你只要认为其质地优良,可中长线持有,短期被套无所谓,但权证却一定不能采用这个策略。因为权证有时间价值,当权证被套后,其时间价值会随着到期日的临近而一天一天被损耗,当接近到期日时,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会出现快速下跌。这个时候权证的跌幅将会非常惊人,而且随着正股的下跌,权证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如果你想尝试权证交易,那绝不能用做绩优股的方法来操作权证。权证交易的水很深也很混,常人的眼力看不清。

所以我认为,在宝钢权证经历上市初期的疯狂飙升,如今又已下跌的情况下;在第一批投资者已经获利出逃后,中小投资者不宜再跟进投机。而且,若以后还要推出其它个股的权证,一般中小投资者最好还是悠着点,不熟悉者个中原理者千万不要操作。

对孩子读书的一点看法 篇4

大家好,感谢邢老师召开这次家长会,和我们家长沟通、交流孩子读书的问题。邢老师每次打电话买书,都会说感谢的话,其实,真正应该说感谢的,是我们家长。大家说是不是。

每个人,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进入社会,都应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最少是两方面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这种能力从哪里来?

孩子现在还小,可能还不能理解为什么非要去表达,等他长大了,需要表达的时候,再去学习,可能就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了。学生时代是基础,基础没有打好,靠以后工作了再去补习这些东西,那个时候,可能没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做这些事情了。

孩子有没有兴趣读书,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我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同样我也很关心。

孩子有没有兴趣读书呢?“中华母语教育与文化发展”机构曾经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应该是让我们家长,尤其是低年级的家长很欣慰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孩子,都是爱看书的。分年龄阶段做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是:3-6岁的城市学生中,95%以上是爱看书的;到了6-9岁,是75%左右;到了12岁右左,这个数值是60%不到,而初中生中,这个数值连40%都不到。我们的孩子现在基本在9岁左右,喜欢读书的比例占了75%,怎么去保护孩子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呢?既然孩子有读书的兴趣,但是怎么样读书,可能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与指点。这个可能是需要家长多费些时间来辅导孩子读书,甚至是陪着孩子,一起来读一本书的。大概在邢郁文6岁左右的时候,我买了第一成长力那套书中的10本,其中一本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原本以为6岁左右的孩子读不了这本书的,也没有太在意,就放在一边了,只是让他看一些比较简单的书,但是邢郁文却特别喜欢这本书,当时他的识字量还没有达不到读这本书的要求,我就给他读。每次读到主人公的名字“克罗索“的时候,他就高兴地笑个不停,直说这个名字真是有趣,“克罗索”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就因为这个独特的名字,孩子要求我一遍又一遍的读这本书,后来能自己读书了,他又读了多遍,每次都有所收获吧,看到孩子乐此不彼的读这本书,我想孩子应该是从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乐在其中了。现在这本书,估计邢郁文能讲下来了。

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是需要培养的,否则从3~6岁的95%,到了初中怎么就不到40%了呢?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不能仅仅靠兴趣支撑,这样的理由显得有点单薄。如果能将读书的兴趣发展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有的孩子都把读书的兴趣转变成习惯,估计我们班的孩子,到了初中,对读书还有兴趣的孩子比例就不会下降到40%了吧。

读书,有时候是枯燥的,毕竟不是每一本书都是有趣的、生动的。要想养成读书的习惯,需要家长牺牲一些自己的爱好,上网、看电视。。我曾经试验过,只要我上网,看电视,即便给邢郁文一本书,他也会不时的过来关心一下我在做什么,对我做的事情要参与一下,对我看的内容要关注一些,无论他怎么找借口,其实就是被电视、网络上的内容吸引到我这里来了。刚开始,我把他推出去,一会儿他又找个理由过来了。后来,我就自己买了一本书《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也坐在那里看,其实这本书,翻了两三个月了,我也没有记住上面讲的各种穴位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起什么作用。但是他知道我在看书。时间长了,他也笑我,怎么一本书就看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看完。我笑笑,说要仔细研究才可以。

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大家都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这么多年了,相信大家都已经体会到了,无论你在学校里当初学的多么好,到了工作岗位上,一样要重新学起,就是说,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用不到多少。多数的内容,都需要自己学习。孩子能够自己读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文学的,说明他自己能够通过看书,掌握一些书本上内容,这就是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现在孩子在学校里培养了学习的能力,对以后大有好处,这个不需要我说。

目前孩子需要读什么样的书呢?孩子小的时候,还没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所谓的读书,就是我们读,他们听,我们给他读什么样的书,他就听什么样的故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思考方式,就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家长再按照自己的想法,买来的书,他就不一定喜欢了,如果不喜欢,当然也不会主动去读了。

读什么样的书,我认为这要看孩子的兴趣点在那些方面,无论什么样的书,看了对孩子都有一定的帮助。邢郁文经常让我给他买军事的书,对里面看到的内容,能够和实际相结合。去年60周年阅兵式上的坦克,他看《世界兵器大百科》时候就告诉我,这个就是阅兵式上的坦克车,我后来在网上查找,还真的就是。看《人类未解之谜全纪录》时,看到“史可法“下落之谜他能联系到电视剧《大祠堂》中出现过这个人物。

孩子上学后,接触的同学多了,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孩子经常会提出自己要买什么样的书,但是这些书不见得是适合孩子读的,二年级的时候,邢郁文就要求我买了多本的《冒险小虎队》、《大宇神秘惊奇》等书,买来后,发现评论这些书的,都是初中的孩子,孩子虽然有兴趣读,但是因为知识积累等因素的影响,对里面的内容可能并不能完全的理解。

孩子究竟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我觉得除了孩子的兴趣外,还要对那些不是太喜欢的类型的书、可以提升孩子写作能力的书加以引导。邢郁文不太喜欢读语言文字比较美的那些书,我考虑可能主要是故事性不是很强,他对那些优美的语言体会不够,想象不出描写的美景。怎么引导孩子去读这种书籍,我当时很困惑,也曾就这个问题和邢老师讨论过,当时只是想请邢老师推荐几本书,适合孩子这个年龄段读的书,孩子喜欢看,还能理解里面的内容。我观察我的孩子读书,如果看一本书,没有别人指点,他多数是看热闹,看故事情节这些有趣的地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读书,除了看热闹,看故事情节,还要能看点门道出来?还是刚才讲到的“中华母语教育与文化发展”机构曾经做过调查,在小学生中,能看门道的只占5%左右,在初中,也不到25%。

既然小学阶段只有5%左右的孩子能看点门道,那些孩子是看热闹,又有那些孩子是看门道呢?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看到门道呢?要让孩子读书既能“看热闹”,还能“看门道”,前提是孩子有个良好的写作基础,孩子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功底,他们再看书时,能够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去看待和学习他人的优点。孩子有良好的写作基础,靠什么?靠多读书,多观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我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到这种良性循环,是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一本书里面,应该关注那些地方,从这一点上来说,孩子需要老师、家长的指导,孩子喜欢读哪本书,需要提高孩子读一本书的积极性,积极性怎么提高?我在家里督促他看这些书,他说忙着呢,看别的呢,总之他很难完全听家长的建议。为什么?我想来想去,主要是没有人和他共同关注这本书。

上学期,邢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图书,要求孩子阅读,讨论,从邢郁文身上我能看到,老师推荐的书,他看的是特别的积极,和邢郁文交流,问他是自己看书好,还是看完了和同学们交流好,他回答,当然是和同学们交流更好。老师推荐的书,看完后,要在班里交流,这对孩子来说,是动力。为了能更好的发言,他就必定要认认真真的读书,掌握书中所讲的内容。

前几天,邢老师告诉我,这个寒假想让孩子们读《苹果树上的外婆》这本书,其实,我们家这本书放在那里很久了,他却从来没有看过,现在,晚上睡觉之前,都要读一读,还可以简单评价了一下,“这本书很有意思,以前怎么没有看到呢!”各位家长,这就是邢郁文的动力,这是我观察到的,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

不管怎么说,通过读书,邢郁文在多方面都有所改善,这确实要归功于书籍,归功于邢老师的读书计划。

对孔子美育思想的一点看法 篇5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陈方敏

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从西方引入(王国维、蔡元培首倡“美育代宗教”),但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有着美育的传统。《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帝命夔“典乐”(掌管音乐)以“教胄子”(教育子弟)的记载。这可算是中国传统美育的发端。后来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更加重视美育了。

通常情况下,美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来实现的,孔子非常重视文艺作品的审美功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其中的“兴”,朱熹注曰:“感发志意。”也就是说,通过欣赏诗歌(在这里指《诗》,即《诗经》),可以感动人、鼓舞人,激发人的心志。这表明,孔子已看到了诗(文学作品)对人的艺术感染作用。“观”是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的情况(盛衰得失);“群”是说诗歌可以在社会人群中交流思想感情,从而使社会保持和谐;“怨”是说诗歌可以引起欣赏者对社会生活、政治风俗等否定性的情感。“兴”侧重于个人心志的感发,而“观”“群”“怨”则侧重于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这实际上指出了个人需要借助文学作品而实现两个方面的需求:个体自身情志的熏陶提升和对社会群体的责任感。“兴”是基础,“观”“群”“怨”是延伸,是个体视野和心胸的外向作用。正因如此,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中国古代美学史便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对艺术欣赏,总是先强调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的感发、激动、净化和升华,而不是首先强调某一局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功用。如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就阐明了“兴”对灵魂的净化激励作用,它可使人变得有志气,有作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最终实现“救人道于乱世”。孔子同时也很重视《诗》的启发性,如《论语·八佾》中的一段: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子夏名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认为子夏由他对“巧笑倩兮”等句的解释而引申出“礼”后于“仁”的见解对自己是一种启发,当然这是他自谦的话;反过来说,正是他的解释启发了子夏。除了教导学生以外,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地也与?”(《论语·阳货》)这正是他身体力行贯彻自己主张的有力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家都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如荀子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而“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荀子·乐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学习和鉴赏。他曾向乐官师襄学习,在齐国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评论《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美”是就声音(即形式)而言,“善”是就内容而言,可见他对音乐也有极高的鉴赏力。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完美的音乐应是“美”和“善”的统一,即于形式美之外,还强调艺术要应包含道德内容,这个道德内容主要就是仁。孔子认为只有符合仁的要求的艺术才能在人的主观意识修养中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他评论《韶》“尽善尽美”,是因为《韶》表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能继承尧的德业;而评论周武王时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则是因为它表现的是武王伐纣建立新王朝,而孔子看重的是“以德服人”。同时,由于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所以,在他看来,音乐重要的不在于音调本身的和谐,而在于音乐表现的情感要受到“礼”的节制,要适度。文学作品应“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因此,孔子重视诗乐,更是看重它们的教化作用,看重它们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的影响。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的美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德育服务、为实现“礼”和“仁”的政治理想服务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主张首先强调的是“修身”即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的修养,而“诗”和“乐”正是实现“修身”的根本途径。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君子修身从学《诗》开始,(“诗”主要给人以语言智慧的启迪与感发)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礼”给人以外在规范的培育训练)最后在“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的修养。(“乐”给人以内在心灵的塑造、完成)如前所说,《诗》可以“观”,即可以通过诗来观察社会民生,了解政治得失,又因为《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内容纯正(“思无邪”),合乎德治仁政的标准——这当然是孔子亲自编审删定之后的结果,所以利于君子的修身和树立政治理想。同样,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也体现着孔子的思想主张。所以孔子提出修身的施行准则和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六艺”,为六种技艺,包含“诗”和“乐”)。”(《论语·八佾》)就是要以“德”和“仁”为核心。他甚至认为:“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没有“德”和“仁”,学习音乐也是没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的。

不仅是文艺作品,就是自然山水,孔子也与道德品质挂上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就是说智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动”,而仁者则从山的形象中观照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通的特点——“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也都是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把自然物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即“比德”。

因此,近代的王国维指出:“其(孔子)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然而,在孔子那里,美育实际上只是实现德育的一个手段,并没有提到本体的地位,这是与他的政治思想紧密相关的。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归根结底,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政治家,他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治主张而奔走,都在谋求为国家、为社会、为统治者服务,所以他更看中“仁”和“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偏差却伴随着儒家思想传统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得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一直成为主流,而美育的地位也未能得到应有的认识。

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美育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然而真正的实施和进展却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合适的环境。社会风气日下、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愈来愈高),使人们将希望聚于学校教育上,而急功近利的追求升学率以及和实际相脱节的德育并不能对此有所改变,美育在实际中更是没有被正视(基本上是从属于德育)。

我对教师加班的一点看法 篇6

教师加班是指在我国法定的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以外,教师仍在工作单位持续工作。底,笔者就加班的有关问题,对天津市各类型幼儿园的教师共196人(国办幼儿园教师占75%)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8.l%的教师经常加班。加班的时限和人数比例是:平均每天加班0.5小时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9.2%,平均每天加班1~1.5小时者占总数的36.2%,平均每天加班1.5~2小时以上者占总数的2.6%。

教师加班是比较被动的行为。在8小时以外,教师为什么几乎天天加班呢?该项调查说明,幼儿园的工作安排普遍存在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8小时以内做不完,不得不加班。调查和访谈显示,加班的客观原因,首先是为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做准备,其次是为幼儿园内部的检查评估做准备,第三是为弥补日常工作的不足,第四是为照看幼儿。一些教师加班的主观原因是为了获得园长的肯定和赏识。不少园长认为加班是觉悟高的表现,不少教师认为给园长留下好印象有利于日后的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

教师加班时间多用于硬件建设。各项任务占用加班时间的比例,按照顺序由多到少排列如下:布置环境、做卫生、开会、备课、制作玩教具、写评估材料等。由此可见,教师的加班时间主要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即硬件建设。针对目前幼儿园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硬件硬、软件软的.现状,幼儿园更应当注重软件的建设,即办园水平的提高。要努力练好“内功”,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练“内功”只靠拼时间、拼体力是难以奏效的。

教师加班的效果不容乐观。多数教师对加班的效果不能做出肯定回答。调查表明,认为效果不好者占总人数的24%,认为效果一般者占总人数的60.2%,认为效果较好者占总人数的15%。

教师对经常加班持否定态度。教师们认为加班有很多不利因素。认为加班不利于休息与健康者占总人数的100%,认为加班不利于学习和进修者占总人数的88.8%,认为加班容易引起心理疲劳者占总人数的87.8%,认为加班不利于照料家人者占总人数的84.7%,认为加班不利于休闲者占总人数的67.9%,认为加班容易使日常工作懈怠者占总人数的37.8%。经常让教师加班是搞疲劳战术,还容易侵犯教师的某些权利,如休息、学习等。

加班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工作和劳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全面育人靠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然而,加班大都是进行集体劳动,容易使教师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久而久之,教师的个性消蚀在其中,是得不偿失的。

笔者并非一味地不赞成教师加班。如果是为了在假期照看和教育幼儿,减轻幼儿家长的工作负担,教师轮流承担少量的加班是必要的,这也是实现幼儿园工作的双重任务之必需。但是事先要做出安排,确保工作质量。

对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一点看法 篇7

关键词:慈善事业,问题,出路

一慈善事业, 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慈善一词翻译为英文是“philanthropy”, 源于古希腊语, 本意为“人的爱”。另有一词“charity”也是慈善的意思, charity一词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其本意为“爱”。实质上在英语中表达慈善意义时, 两个词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 且均有“爱的付出”的意义。

在《大美百科全书》中, 慈善事业条目有如下释义:“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 它借由金钱的捐助和其他服务, 来提升人类的福祉。”英国人认为慈善事业的目的在于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慈善事业的解释是:“从同情、怜悯或宗教信仰出发对贫弱者以金钱或物品相助, 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实际援助的社会事业……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 其目的是为了做好事求善报;慈善者通常把慈善事业看作是一种施舍……。”从上述对慈善事业的解释中可以看出, 不同的国家对慈善的界定有所区别, 但总体而言, 都承认慈善事业的普世性和社会救助功能。

慈善事业, 古已有之。但真正意义上把慈善事业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管理的标志性事件是20世纪初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创立其慈善基金会以后。作为美国社会标志性人物, 卡内基通过自己的奋斗, 从一个一贫如洗的移民后代迅速发家致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批亿万富豪之一。作为资本家, 卡内基的致富方式和手段是存在争议的;但作为一个慈善家, 世人对他的义举和态度却是由衷赞赏的。通过慈善事业, 卡内基成功地洗刷了资本原罪的骂名, 并以“在巨富中死去是莫大的耻辱”的慈善理念成功地开启了世界慈善新风尚。

今天, 慈善作为“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之外, 第三方社会力量正日益显示其独特的社会作用。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慈善基金会和慈善机构在唤起世界道德良心、维护社会公平、和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慈善事业援助的对象基本上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政府行政投入力度较弱的领域, 所以, 慈善事业事实上发挥了继市场分配、税收分配之后的第三次社会分配的作用。市场分配、税收调节的指导思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而基于个人自愿原则基础上的慈善捐赠是捐赠者将手中掌握的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社会, 缩减因第一次、第二次分配而造成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社会中的“仇富”心理,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国慈善事业的传统与现状

中国社会的慈善传统有悠久的历史和较独特的慈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 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的食客冯驩“焚薛邑券书, 以捐之”的凿窟谋心义举;墨家“天下皆相爱”、“多财, 财以分贫也”兼爱的慈善观;儒家“仁”学, “仁政”对“大同”、“小康”社会的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等政治道德伦理中蕴含的对社会弱势群体关爱的慈善理念对社会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慈善理念深入人心, 广为社会大众接受, 催生出古代富商、地主在地方自发主持修路搭桥、灾年减租免息。商人在传统义利观熏陶下义利兼顾或重义轻利的慷慨解囊救危济贫;宗教团体每逢灾荒, 慈悲为怀、普济众生、施粥赈灾、抚育弱幼;政府在赈灾救济中首当其冲、统揽全局地从上到下, 社会各阶层团体全面参与的中国式传统慈善事业, 培育出知恩图报、救危扶困、守望相济、广行善道的社会慈善意识与风尚, 形成一个个知善、乐善、行善, 社会重善、教善、举善的慈善事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独具中国风格的慈善理念风尚。

传统慈善理论和文化在历史上曾深深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培育出无数中华慈善人士, 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的一页。在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 争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传统慈善文化理论如何与现代社会实现对接, 怎样充分发掘慈善事业在凝聚民心, 消融社会矛盾, 缩减贫富分化, 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等作用,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如何呢?中华慈善基金会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 中国慈善捐赠物款总额达50亿人民币, 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而西方国家同类数字美国是2.17%, 英国是0.88%, 加拿大0.77%。 (1) 中国在所接受捐赠物款中, 近80%来自海外, 只有20%多一点来自内地。国内外捐赠数额反差巨大, 超出了许多民众的心理底线。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的脚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后,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将慈善事业列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 迈出了新的步伐。从2008年1月民政部慈善协调办公室、中华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第一份关于慈善捐赠的年度报告《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来看,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近年来, 无论是慈善事业的大环境, 公众、企业界的捐赠热情, 社会慈善组织的发展等都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报告显示, 2007年度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 (款物) 总额达到了223.16亿元, 约占我国2006年GDP的0.09%。与2006年相比, 增长了123%, 而来自境外的捐赠 (款物) 总额达到86.09亿元。两项相加, 2007年度我国接受来自国内、国际的社会捐赠总额超过309亿元, 与2006年相比翻了两番。 (2) 另外, 根据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统计, 2008年我国的慈善捐赠总量达1070亿元, 是2007年的3.5倍, 占GDP总量的0.356%。短短五年时间, 中国慈善捐赠数额由50个亿剧增超过1000亿, 增长率高达2000%以上。 (3) 如此神速的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展在世界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是殊为罕见的。

事实清楚表明, 中国人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从未曾远离, 中国社会的慈善爱心行为一经唤醒, 奇迹就会发生。

三中国慈善事业, 在路上

从现代慈善发展的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和社会富豪精英率先在慈善领域垂范是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基础, 一个透明、高效、亲民的慈善管理运作机构则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美国卡内基、福特、洛克菲勒等慈善人士首开现代慈善风气后, 美国社会中大慈善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经久不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国民经济三十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 社会上一批新的富豪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胡润研究院和群邑智库联合发布的《2012胡润财富报告》, 截至2011年年底, 中国内地的千万富豪人数第一次突破了102万人。这些富豪认为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 纳税是最好方式, 有近三分之一的富豪选择了这一项。其次是慈善捐款, 有24%的富豪选择了这一项。有12%的富豪选择以维护职工权益来体现企业家社会责任。在慈善捐款方面, 选择慈善基金的富豪占到将近一半;选择做直接项目的其次, 占34%。希望小学成为富豪最青睐的慈善项目。中国社会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基础已然具备。 (4)

从另一角度看, 中国仍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行列,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庞大的人口基数, 区域发展不均衡,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贫穷人口绝对数量大, 慈善事业刚起步……所有这一切决定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现阶段, 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大发展, 亟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现代慈善意识培植问题

首先, 社会各界应当学习了解现代慈善意识, 认识到慈善是一种自主权利和自愿行为, 是基于人性光辉的自主选择。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慈善事业异化为被权力绑架的义务的危险。其次, 要树立正确的慈善观, 解决好财富留给子孙还是反哺社会的问题。个人财富留给子孙或是捐赠社会, 其实任何一种做法都无可厚非, 不过两种选择所体现的是不同的理想和社会追求。大洋彼岸的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倡导的亿万富豪身后“裸捐”引领新世纪慈善风尚, 国内“富二代”败家、“坑爹”、堕落的事件一再引起社会热议, 两者形成的反差映衬出中国慈善的困境。再次, 应当深入反思我们的慈善发展理念, 回答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慈善事业的现实拷问。从东西方对慈善的界定上能看出, 西方把慈善事业当作是一项毕生坚持的事业, 而国内社会更多把慈善事业理解为一时之需、应急之举。东西方在慈善事业理解上存在境界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在发展慈善事业的管理体制、依靠力量、受益对象、发展道路、运作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2. 中国慈善事业主体角色问题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 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清晰的定位。慈善的主体到底是谁?是民间社会还是政府?慈善事业是依法由民间组织自行选择和具体实施, 还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干预和直接管理。迄今为止, 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 (5) 西方国家慈善事业通行的模式是民间组织 (NGO) 发挥主导作用。这种模式是否能移植到中国, 确实是值得商榷的问题。《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中指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最大的特点在于, 政府始终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6) 虽然慈善本该归属于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域”, 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慈善事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状,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现阶段仍是不可缺少的。

近些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乱象表明, 中国慈善事业已经到了必须明确社会慈善事业主体角色的时候了。对于中国慈善事业而言, 人们既不希望看到慈善事业被少数官僚作风的机构把持, 形成所谓“善意”慈善垄断格局。同时也不愿意看到那些打着慈善旗号的公信力低、规模小、管理混乱、监管失察的慈善组织来主持。笔者认为, 在坚持政府在慈善事业中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 应进一步降低慈善事业的准入门槛, 有步骤地放开慈善事业, 让慈善发展少一些官僚气息, 多一些人间烟火味道。应当给像“壹基金”这样中西合璧、运作高效透明的慈善机构以更自由、更充分的发挥空间和进一步加大对社会“草根”慈善组织的扶持, 积极壮大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新增长点。

3. 中国慈善机构管理机制问题

现阶段, 中国慈善事业的管理机构像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基会等慈善组织都有明显的官方背景。这种亦官亦民的身份一方面为其运作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治身份, 机构可以依靠政府平台获得充足的社会慈善资源, 同时又丰富了联结政府与民众情感的渠道。但也因其官方背景, 民众对其社会行为是非常敏感的。近几年, 一些官方性质的慈善管理机构中先后爆发出的“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河南宋庆龄基金会资金挪用事件”等一系列非常事件把官方性质的慈善机构推到了社会舆论口诛笔伐的漩涡中, 而官方在处理这些非常事件过程中存在的多处令人联想翩翩的细节问题, 激起了社会民众对官方性质公益机构的更多的不满和质疑。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1年4月一份名为“北上广市民看社会慈善救助”的调查表明, 民众对官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最低, 仅一成受访者信任。2012年《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调查的6000个样本显示, 遇到灾难发生, 60.19%的受访者只愿意通过纯民间慈善机构捐款捐物, 仅11.20%的受访者愿意与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合作。冰冷的现实说明体制内公益机构已经沦落到被社会民众唾弃的边缘。

为何民众会唾弃那些从事于神圣慈善事业的体制内公益机构呢?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些公益机构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严重弊病, 主要表现为机构官僚气息浓厚, 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度低, 资金违规挪用多发, 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危机处理和社会公关意识淡薄等。这些弊端中所透露出的体制内公益机构对本职工作的不专业、不敬畏、不作为、乱作为, 对社会慈善资源的不珍惜、不负责的行为, 严重伤害了社会民众的感情。僵化错乱的管理制度让天使的慈善事业蜕化为势利群魔的狂欢。不深刻反思和改革现行慈善机构管理机制, 中国的慈善事业就不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肩负起其历史使命。

4. 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问题

现代慈善事业中, 慈善事业机构的公信力和透明度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是缺一不可的相生相成的关系。公信力是慈善组织最宝贵的软实力, 同时也是最脆弱的“软组织”。 (7) 透明度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 也是慈善组织的影响力。公益慈善组织如果能真正做到亲民、透明、高效的阳光运作和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就能够以其透明度赢得公众的信任, 不断提升其社会公信力,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赢得更多的社会捐赠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反之, 公益机构就可能自毁形象, 被公众唾弃, 其社会捐赠资源急剧减少, 沦落至无人问津的境地。在这方面, 中国的慈善机构是有过深刻教训的。“汶川地震后, 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信息不透明的弊病, 不断引发渠道垄断和利益输送的猜想, 而这恰恰是不能获得公众信任的原因。”

据民政部《2010年全国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现状报告》显示, 全国有42%的慈善组织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办法, 37%的慈善组织没有专人负责信息披露工作, 90%的公众不接受目前的披露程度和方式。这无疑在警醒中国的慈善机构, 在提升其社会公信力和透明度问题上,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中华慈善基金会2004年统计数据

2民政部慈善协调办公室、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R].2008.1.31

3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R].2009.3.10

4胡润研究院、群邑智库联合发布.2012胡润财富报告[R].2012.7.31

个人对投资的一点看法 篇8

你们好!

我是一名厨师,贵刊一直是我每月必读的刊物,我看了贵刊在第3期的“难忘哈尔滨美食”一文后对肖理先生的文章中有一点不同的意见。我在哈尔滨生活、工作30多年了,如有不礼貌的或写得不对的地方请你们多多包涵。

首先哈尔滨的红肠从来就没有“抓了一手黑”的事发生,我想就是有,厂家也会在出厂前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的,否则它不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哈市特产。另外,不知肖先生是什么时候来哈的,不过从其提过的“得莫利炖鱼”来看也是在80年代未来的,如是这样,生产红肠的“哈尔滨肉联厂”、“秋林公司”也已换上进口的烤肠设备了,更是不可能发生“抓了一手黑”的事情的。

还有就是“锅包肉”,肖先生所写的是在辽宁沈阳一带的做法,而在哈尔滨的做法是把瘦肉切成1.7 cm厚大片挂糊入五~六成热油炸制,视其成金黄色后,捞出入七八成热油复炸后,烹糖醋汁,成品要求“酸甜适口、外酥里嫩”。而与“咕咯肉”(是不是“咕老肉”?)相似的是“果汁里脊”。

来哈市买红肠,要买秋林的“里道斯”和哈尔滨肉联厂的红肠。“松仁小肚”是“正阳楼”比较有名;大列巴是“秋林公司”的;干肠可以买一些“世一堂”的干肠料和肠衣回去自己加工味道还是不错的;锅包肉、地三鲜可以在遍布哈市各个街道的中、小饭店吃到。哈尔滨的特色食品还有很多如“酸黄瓜”、“旱豆角”、“老鼎丰”的月饼、糕点……等等。

对不起打搅各位了,只是想让贵刊办得更好。另外我想办杂志也是“作学问”,是不能够有一点偏差的。好了,就写到这里了。

祝各位身体健康、杂志越办越好!

哈尔滨读者:马竞骞

8、对工厂理化工作的一点看法 篇9

薛伟

(安徽方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理化检测工作是确保机械产品内在质量的重要手段 ,开发研制或引进消化新产品 ,对产品性能的仲裁、机械装备的失效分析等均离不开理化检测工作 ,加强理化检测工作的管理 ,对提高机械产品质量 ,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化检测工作的积极作用在于:(1)促进材料选择的优化;(2)产品设计的改进与更新;(3)改进制造技术 ,促进新工艺的发展;(4)对零部件及材料验收标准的制定和修改提供依据;(5)为机械装备或零部件的失效分析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机械行业不少企业都是重外(外观)轻内(内在质量)、重冷(冷加工)轻热(热加工),对出厂的产品检验只注意到表面质量、公差尺寸,忽视产品内部组织和成份。理化试验室因陋就简,不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不重视仪器设备的更新,认为理化试验室可有可无,把理化试验室放在从属地位,因此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由于企业的决策者不重视理化检验工作,使机械产品质量和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也使新产品的开发不能脱颖而出。

例如某机械厂与一科研所联合引进美国一先进建筑机械,试制一台后即进行小批量生产。然而,这批产品使用后不久,该机变速箱内的齿轮、轴、螺栓先后都断裂了,使该机失去功能,用户意见很大,工厂在经济和信誉上也蒙受了巨大损失。原因就是工厂忽视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生产工艺。在几百张图纸中没有一张标有对金相组织的要求,热加工零件未对工艺质量进行监控。因此,构件虽然生产出来了,但其强度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对断裂的半轴和螺栓进行失效分析,结果发现这些零件均未达到技术要求,半轴原技术要求花键表层硬度为HRC50~55,实测其键齿部分硬度仅为HRC21~45,金相检查齿心部残存大量未溶铁素体。主要原因是高频淬火时间太短,感应线圈设置不合理。一批六角螺栓,技术要求强度为8.8级的40Cr材料,由于管理上疏忽,这批螺栓没有经过热处理就直接组装,金相组织属轧制态,结果仅服役一个月就全部断裂。

上述事例说明:只抓产量不重视内在质量,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生产的产品不耐用,甚至根本不能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理化检测这项基础工作,把理化检测工作列入企业工作的议事日程中,为此,特提出如下想法供大家参考:

(1)为严肃工厂的技术和工艺纪律,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理化试验室,合理配备各类试验设备。

(2)理化试验室的负责人必须由懂具体业务,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来担任。

(3)考虑理化测试工作技术性强,责任性大,要配备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的中专以上水平或达到这一水平的专业人员,不称职的应立即调换工作岗位,同时,对岗位上的技术人员要定期考核,合格者才有权签发报告。

(4)定期进行理化检测技术经验交流,加强新标准的宣贯、新技术的学习,以促进理化检验工作的开展。

(5)理化试验室的环境条件必须符合试验条件要求,工厂每年必须调拨一定比例经费用来

上一篇:初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下一篇:张晓风《不知有花》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