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2024-09-02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共13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1

这学期我担任七年3班、七年4班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以及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其总结内容如下:

一、在教学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成绩方面:

首先在思想我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的教育法规,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的对自己和学生都提出高要求,依法从教,一丝不苟。

其次,在教学上,每节课我都做到认真的备课,精益求精,力求做到自己感到满意。在备课上我坚持备详案,认真的检讨自己在教学中失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厌其烦的写出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上,我坚持及时的批改,注意从一些细节上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是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学校每次作业教案评比基本上为A等。

第三,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我坚持严格要求和说服教育想结合,特别是在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讲话的或者捣乱的,还有同学平时布置的作业没有及时完成的,这时候我都非常的有耐心进行教育,同时在态度上非常的严厉,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不容许的,是错误的。在课后还坚持找这些同学谈心,目的是是使这些同学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在平时的一些作业中我一直坚持这种方法,抓反复、反复抓,直到学生改正为止。

最后,在教学之余,我注重加强对自身素养的提高。认真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教科研活动,坚持上了一节学校公开课《生活从哪里开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中初一4班平均分名列年段第一,优秀和及格率名列年段第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方面还做的不够:

第一,教师自身的基本功还不扎实,在对新课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上还存在着许多欠缺。

第二,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态度上还不怎么重视,经常的拖 1

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上课还做其他的事情。学生对社会课程的学习还缺乏足够的兴趣。

第三,教师自身的素质比较,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机会很少,特别是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机会更少,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自己今后的努力的方向是: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社会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

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社会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积极性。

2、要有认真老老实实的态度教学,自己本身要对社会和思想品德足够的重视,这样学生才会有所重视起来。

3、认真反复的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在教学上要用两条腿走路。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2

关键词:阅读卡,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策略

一、课题缘起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时, 每个单元里都安排了阅读卡。它是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作为扩展性知识的阅读卡的呈现, 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同时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说阅读卡的内容设置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 其有效利用是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 如何有效利用好阅读卡, 充分发挥阅读卡的教学价值, 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然而教材阅读卡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阅读卡的教学价值正在逐步弱化。目前教材中阅读卡教学呈下列现象: (1) 对教材中的阅读卡, 教师在教学中置之于一边, 或请学生自学或请学生朗读一带而过, 把阅读卡完全抛给学生自己去阅读和理解, 缺失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根本没有发挥阅读卡的实际教学价值; (2) 过分地拔高了阅读卡的地位, 把阅读卡中的内容等同于教材正文, 一视同仁、不分主次地进行施教。鉴于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手七年级历史与社会阅读卡有效利用的研究。

二、阅读卡的主要类型、功能及统计

(一) 主要类型和功能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共设置了15张阅读卡, 这些阅读卡短小精悍, 是教材内容的阐释、补充和延伸。按照阅读卡的使用功能,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1. 概念解释类:

如七年级上册P24页的《世界海洋运输》, 这张阅读卡不仅向学生介绍了海洋运输的范围、特点及其在世界贸易和货运中的地位, 而且用数据直观地说明海洋运输量不断增长的事实, 从而使学生认识海洋在世界交通运输中的重要意义。

此类阅读卡不仅使学生较容易地明白阅读卡的内容, 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把此类阅读卡的学习权交给学生,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文化常识类:

如七年级上册P104页的《从火车站到博物馆》, 不仅介绍了奥塞博物馆的演变过程, 建筑师的杰出设计, 而且突出法国人独有的文化品位。这个博物馆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这张阅读卡对教材正文作了必要的补充, 让学生从中了解世界一流博物馆的来龙去脉。

此类阅读卡对我们增加知识, 扩大视野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 充实这方面的知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材料搜集、处理能力奠定基础。

3. 知识拓展类:

以七年级上册P7页《地图的‘语言’》为例, 教材正文只说了“应该在图上注明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以便使人一目了然”, 另外结合“明阳小区平面图”介绍了一些相关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就正文这些内容施教, 学生对“地图的语言”的了解必然是残缺不全的。而利用《地图的“语言”》这张阅读卡, 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地图的方向除了教材正文中所指的“指向标定向法”还有“经纬网定向法”、“一般定向法”。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除了正文中图1—3的线段比例尺外, 还有数字比例尺。再有, 提到了比例尺的大小与其所表示的实际范围及内容详略的关系。教师只有把教材正文与阅读卡结合起来进行地图三要素的教学, 学生才可能习得完整的“地图语言”的知识, 进而凭此去读懂其他各种类型地图。

此类阅读卡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阅读卡的统计和分析

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1. 每个单元所占的阅读卡数量不一样, 第四单元所占的阅读卡为最多。作为拓展性知识的阅读卡, 在第四单元安排最多, 其用意非常深刻。它突出的一点是, 通过本单元阅读卡的学习, 来感受和体会社会生活实际, 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四个单元中的阅读卡, 不管是哪种类型, 都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延伸和辐射, 其共性是文字浅显易懂, 内容贴近生活, 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且从不同角度拓展了地理学习的内容。

所以采用科学的阅读卡教学策略, 有效利用阅读卡资源, 发挥阅读卡的资源优势,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三、有效利用阅读卡组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 利用阅读卡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对于学生来说, 意味着一种锻炼, 一种尝试, 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探究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第二单元第二课《气象万千》的教学中, 笔者根据《从动植物看气候》这一阅读卡内容, 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化深奥为通俗,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化疑惑为信服, 引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

案例1:前面我们学习了气候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动植物与气候的关系。

在这一阅读卡的学习中, 笔者先展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 再引导学生对比图片, 说出图片中的有关信息与气候的关系, 最后进行即时反馈。具体操作如下:

1. 仔细对比两张图片, 说说图片中植物的树干、树叶和树根有什么特点和不同, 它们的这些特点与各地的气候有什么关系?

2. 请判别下列动物或植物生活生长的地区或气候:A:能看到成群的斑马和羚羊

B:骆驼为交通工具

C:北极熊

D:猩猩、犀牛、象等

E:仙人掌、芦荟

F:企鹅

笔者在教学和处理这一阅读卡的内容时, 有机联系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讨论解答问题中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情趣, 了解到气候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还与动植物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进而引导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自主探索,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 利用阅读卡开展活动, 深化课本知识

众所知晓, 越是形象的内容, 就越容易理解和记忆。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 运用地图这种直观教具来解释和思考一些地理现象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阅读卡《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就是借助地图来表达的, 学生看了不仅使能较容易地明白阅读卡的内容, 而且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案例2:在学习这一内容时, 笔者有机结合前面的内容, 进行以下活动:

1. 地理操练:

(1) 请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 在图中描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3) 北方与南方两大区域以哪一条界线划分?

2. 角色扮演:

请代表四个区域的四位同学各自谈谈本区域的自然特征及农业特色。

在教学中, 笔者利用图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这个看图总结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通过这样简单的活动,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且印象深刻。

3. 利用用阅读卡进行拓展, 促进学生发展

历史与社会课虽然有许多是昨天的事, 但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识现在是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 而认识过去又是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基础。这里面包含着极富理性的人类活动的经验与教训, 认识过去不但有助于认识今天的现实, 还可以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史为鉴, 可以通古今之变, 知社会之兴替。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赋予它一定的现实意义。

案例3: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中的《水上都市》一目时, 威尼斯日渐衰落的原因教材正文中未提及, 但是在阅读卡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了解到原因。由于阅读卡内容简明扼要, 对许多知识只是点到为止, 学生阅读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但他们的求知欲已被激发, 渴望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于是, 笔者通过对教材的剪切和放大, 借题发挥, 将它们粘贴到课堂上, 提出了“威尼斯现在以旅游业闻名世界, 人们当初建造它, 仅仅是出于旅游观光的需要吗?”“威尼斯鼎盛时期是何等的繁荣?欧洲人又开辟了哪几条新航线?”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了问题, 接着笔者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威尼斯的兴衰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通过这一环节的补充, 将书本知识提升了一个层次, 使之内容更广、更有内涵了。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 利用阅读卡进行锻炼, 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 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 就是要求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来考虑学生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而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教育中, 由于过分追求答案标准化, 过分注重其统一的一面, 忽视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 对有独立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 鼓励不足, 压制有余;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更是处处压制他们的好奇心, 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而事实上, 许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尤其是当众多的学生带着不同的经历, 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回答时, 我们教师身为“裁判官”, 不能简单的用“对”或者“错”去定夺。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尊重每一位学生,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自己, 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 培养其创新的精神。

案例4:

在第四单元第三课《耕海牧鱼》这一目内容中, 教材安排了两则阅读卡, 如何进行这个内容的教学?笔者对这个内容进行了整合, 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 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 (1) 读图4—19, 找出组成日本国土的4个主要岛屿, 说说日本的范围和海岸线的特点。 (2) 仔细观察图4—19中的海港分布, 说一说日本的渔港在分布上和数量上有什么特点, 日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渔港。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 请说说暖寒流与渔场的关系。 (4)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 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 (5) 出示漫画《小鱼的哀求》, 谈谈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休渔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 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 预测一下日本养殖渔业的发展前景。

生1:日本是个岛国, 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地狭人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向大海要资源→发展渔业。

生2:日本四面环海, 海岸线曲折→渔港众多→渔业资源丰富。

生3:日本为保护渔业资源而采取的措施, 是为了使渔场有休养生息的时机, 是为鱼类的生长提供无污染的环境, 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生4:我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人、海、鱼之间的关系:

师:耕海牧渔, 是人类的万丈豪情;封海休渔, 是人类三省吾身;有节制的索取, 是智慧的人生;无止境的欲求, 是野蛮的行径。坚持保护、开发、治理并举的原则, 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

在教学中, 笔者始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及师生平等的观念, 不训斥学生, 不给学生的错误观点扣帽子, 不无原则地强求师生的答案必须一致, 从多个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发现并发展学生思维、创造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有效利用“阅读卡”, 让其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 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 关系很大。

四、体会与反思

(一) 教师练好“内功”是有效利用阅读卡教学的基础

教师的内功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和对教材的认识及处理能力。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 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得不到提高, 那么有效地组织阅读卡的教学, 那就是一句空话。只有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潜心研究教材, 吃透教材, 把握教材, 才能为有效地组织阅读卡教学打下基础。

(二) 阅读卡有效利用的探究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

阅读卡有效利用的探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经常根据所教学生的情况进行设计、修改、反思。这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完成。也有可能出现在课堂实施阅读卡教学后本节教学内容无法完成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在下次教学中进行补充。如何有效地利用阅读卡, 花多少时间在这上面, 讲多少深的程度, 需要教师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合理地把握好。

(三) 阅读卡有效利用的课题研究持续不断

其实阅读卡有效利用的课题研究毫无止境。笔者在这几年的探究过程中, 不断地总结积累, 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写课后记不失为课题研究的良好手段。课后记可以记一节课的成功做法或失败之处, 记教学机智、记学生问题、记各方见解。写课后记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每有所得, 及时记下, 能防止遗忘。同时, 也能为教学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 日积月累, 定能形成特色。

总之, 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 必须重新审视阅读卡的价值, 充分认识阅读卡的作用, 结合教材正文和阅读卡内容, 正确指导, 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学生扎扎实实增长才干。让我们积极探索, 走出阅读卡利用的误区, 有效发挥阅读卡的作用。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3

关键词:乡土资源;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充实了地理内容,强化了史地综合,突出了对区域案例的教学,对训练题目要求有所提高。

一、诸暨市七年级社会老师利用乡土资源教学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诸暨市七年级社会老师利用乡土资源教学的现状如何呢?在本学期笔者特地选择来自不同学校并具有代表性的30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乡土资源利用的意识极其淡薄,制约了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在利用乡土地理资源上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资料和课时不允许。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这方面资料的积累,课程资源意识不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及经验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上风。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诸暨市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促使教师将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地理理论运用于解释本地的实际,真正弄懂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观察调查,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讲活,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参观调查,既使教师增加了对本地乡土地理知识的了解,又学会了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为今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起了示范作用,也可以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所以,我们提倡挖掘诸暨市的乡土内容(诸暨市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政治经济、地形气候、水文、人文、风景名胜区等)作为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的补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让乡土内容与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结合。

二、应用乡土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采取结合、渗透的方法,把乡土、乡情、乡风、乡俗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直接或间接的融入到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去,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1.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新课导入

新课的导入犹如歌曲的前奏,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一堂课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气候类型新课之前,让学生谈论当地当日的天气情况,看看窗外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学生自然很感兴趣,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乡土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为学生所熟知、所热爱,利用它导课既自然又让学生感到亲切,为教学创设了一种情境,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学习才变得主动。

2.利用乡土资源“释疑解惑”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巧妙的地用乡土资源,往往会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季风气候显著”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季风”这一概念不理解,就可以利用诸暨市当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这一乡土资源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学生在感受生活当中学会了地理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也轻松了许多。

3.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教材相关内容结合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来学习知识,这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丰富了教材内容。例如在讲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节时,将当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田为主的耕作类型、以大米为主的饮食习惯、以斜坡为主的民居风格以及曲调优美的地方戏越剧,黄酒产业,渔业等引入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在亲近乡土、感受乡土的同时,了解了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方面与北方地区的差异,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地理考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制作海报、手抄报、展板,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乡土地理摄影图片展等等。

总之,在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时,紧密联系家乡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挖掘和拓展相关地理的教学内容,在提高初中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切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仅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广大同行的共同研究,为提高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梅桃源.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1.

[2]王兴.诸暨地方志[M].地质出版社.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新教改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学部总体教学计划,结合本年级教学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教育目标,落实学科教学任务,特拟定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学生105人,都是从小学升上初中的新生。从年龄结构方面看,学生的年龄偏小,认知水平与小学生差别不大,在适应新的初中生活方面还要有一定的磨合期;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不少学生来自非课改地区,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起始年级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世界大洲大洋的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地理的展示,从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中国国土的组成—邻国—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村落城镇的发展。

主要特点是: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较强,知识面较广,着重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

2、培养学生素养,注意知识的有机整合,大胆处理和创新教材,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

五、预期目标:

1、所有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2、课堂创新,高效,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亲近自然、建设和谐社会的情感;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力争使本学科成为优质学科,学生成绩优秀,不出现低分现象,培养高分层。

六、实施措施:

1、掌握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落实课改精神,创新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2、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3、以学案教学为主,本期学案力争超过教案的三分之一,少讲多读,精讲多练;

4、加强教学研究,进行内容整合,减轻学生负担;

5、辅差帮困坚持不懈,确保无人掉队。

6、自觉做好教学各项常规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单元测验等常规教学任务,尤其认真实施课堂目标教学法。

7、切实抓好学科培优工作,通过会议、辅导、谈心等方法努力提高优生率,把学科成绩跃上新台阶。

七、教学评价:

1、评价目标:学生能力是否提高;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评价方法:活动法、观察法、项目评价法、自评法

3、评价过程: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按期积极参与的程度和能力的体现作出评价。

八、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6课时

预备课1课时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多种多样的社区2课时

探究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7课时

第一课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自然环境2课时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从地球以上看世界1课时

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10课时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3课时

第二课山川秀美3课时

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时

探究课游历华夏1课时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3课时

第一课家住平原2课时

第二课与山为邻2课时

第三课傍水而居2课时

第四课草原人家2课时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2课时

第六课文明中心——城市2课时

探究课来自家乡的报道1课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5

——杜富贵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精神,结合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促进历史教学工作发展,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学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精神,认真学习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史学研究的有关理论,优化课堂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实效。

以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初中新教材教学为重点,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新课程教法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教学成效。

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内容,主要以地理知识为主。从对社区的了解,到对地图的认识,再到对大洲、大洋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了解,然后是对时间自然环境的初步把握,最后是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地理的展示,从中国与世界区域生活—地形类型——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以及文明中心城市的发展。

四、重点:第二、三、四单元

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和运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和归纳地理事物的特点。教材重点:地图的知识;世界的尝试与地球仪,以及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不同特点;认识世界上不同的城市。

五、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措施:

1、明确目标,自主研讨,目标的确定,要面向全体,有一定的梯度,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因此,我要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

2、激趣导疑,合作探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要进一步创设与目标指向相关的良好氛围,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唤起情感,集中反馈。

3、巧设促想,深化内容。发展思维,学会创新,因此,这一环节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学生提出的疑问,捕捉“焦点”巧问促思,激发矛盾引起冲突,迸出思维的火花,调动感情参与,达到教学的目的。

4、点评深化,模拟拓展。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深度和创新思维的广度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5、利用资源,巧设问题。尽量多地引用课外资源,从生活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预备课 1课时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2课时

第二课 乡村与城市2课时

探究课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1课时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课 自然和环境2课时

第三课 世界大家庭2课时

探究课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1课时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2课时

第二课 以山为邻 2课时

第三课 傍水而居 2课时

第四课 草原人家 2课时

第五课 干旱的宝地 2课时

探究课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 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3课时 第二课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3课时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3课时

第四课 汽车城:蔚山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6

湖北省武汉市第32中学 黄令寒

课程标准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变化 教材分析

通过身边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基本观念,即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本课以时间为主线展示事物的变化及变化的轨迹,叙述事物的发展脉络。

在内容选择上,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服饰、习俗等,使学生感受到,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生活的历史,借助历史的眼光来认识今天的社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根据不同种类的图片和资料的描述,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和感受身边正发生着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选择自己身边的各方面的事例,描述它们的历史发展的过程,能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历史的观点来理解身边的一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介绍我们身边事物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传承文明,设想未来,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描述身边熟悉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体会从某个事物的历史演变看出社会的发展的进步,体会历史变迁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展示楚服,哪位同学想试穿一下呢?学生试穿古代服饰,请按当时人的礼仪向大家问好,走到同学中展示服装。同学们觉得这件服装和现代服装相比有什么不同吗?宽袖长袍。

今天我们就走进包括服装在内的身边的故事,感受身边的变化。【新课教学】 1.服饰的故事

展示服饰图片,这些服装是哪些历史时期出现的?远古-战国-唐代-清代-近代-现代。简介服饰及其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远古:用动物毛皮做衣服材料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战国:赵国国王推行“胡服骑射”适应骑战的需要; 唐代:衣裙飘逸、低领薄衫反映唐朝的开放、繁荣; 清代:旗袍的流行反映时代的变迁,女性解放的思想;近代:中山装的流行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现代:舒适、时尚、个性的服装反映现代社会的开放,自由。启示:服饰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2.我选我“坐”

参照《中国朝代年表》请3位同学分别扮演汉代、魏晋、五代时期的人并选择合适的“坐”具,他们坐的对不对呢?请看《汉代陶俑》《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按图中人物的坐姿进行调整,感受“坐”的变化:席地而坐──低坐──高坐。

3.搜索变化

分组讨论身边的变化,每组确定一个主题,以文字、绘画、表演等形式展示变化。学生上台描述某一事物的变化。

课件展示文字、交通等变化。4.启示

身边的一切都有历史,他们都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5.畅想未来

以变化的眼光畅想未来事物的变化、世界的变化。6.课后探究

请搜集爷爷、爸爸、你的照片,了解照片中那些时代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整理成调查报告,请将这些照片及报告发到我的邮箱中。

【课堂小结】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7

一、优化策略

如果把一篇教学设计比作塑造一个人的话,只有骨骼匀称、血肉丰满、气韵独特,才能给人留下“精、气、神”俱佳的深刻印象。因此,需要我们优化以下几个递进环节。

(一)建骨架:用结构的力量深化主题,整体构思、板块留白

人们写文章时,往往在确定文章主旨后,先列一个框架提纲。教学设计亦是如此,教学设计前要反复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立意,梳理知识主线,建构教学板块。进而为整堂课设计一个流程和主线。这样,教学在设计之初,便能做到统筹全篇、详略得当、环节流畅、不枝不蔓。从而有效避免日常教学中出现设计环节随意、主旨不明的顽疾。

就人教七上11课《伐无道诛暴秦》而言,课标中的要求是这样的:淤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于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结合课标及教材研读,板块构建的思维过程如下:

最终,通过“秦法无情、群雄并起、后秦时代”三大教学板块的构建,达成课堂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融合,并使课堂结构简洁、顺畅,便于操作。同时,因板块较少,也为师生的深入参与预留空间,使教学环节富有张力。

(二)补血肉:立足教材、着眼学情、整合拓展,用资源的力量提升实效

有了基本的框架(骨架)后,然后就是填补血肉了,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2001版、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既要适当拓展、补充教学内容,也不宜过多拓展补充课外生涩史料。因此,史料的拓展,应该是“立足教材基础”上的适当拓展、选择。

就第一板块“秦法无情”而言,教材中出现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长城”等相关内容,这直接说明秦朝徭役的繁重,却对学生理解“秦朝的赋税繁重”、“刑罚残酷”帮助不大。为此,宜拓展如下两则材料,以增加学生对秦代赋税繁重、刑罚残酷的认知。

在第二板块“群雄并起”部分,因教材对于“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鸿门宴”等内容介绍得非常详细,不宜再拓展新的内容。

而第三板块“后秦时代”部分,宜拓展补充项羽与刘邦的实力对比图,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刘邦在自身武艺、军队人数、军队战斗力方面都处于劣势,刘邦胜在人心的结论。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审效果:审视课堂三维,使课堂深度、宽度、温度和谐统一

史学家余文森曾提出了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教学宽度、教学深度、教学温度。并认为,三个维度的素养和谐统一起来,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最好。

为此,在“建骨架”、“补血肉”的基础上,结合初一学情特点,对一些教学细节进行进一步的整合设计。

教学宽度:这段秦汉交替史距离学生太过久远,而根据建构理论,知识必须与现实有效联系、挂靠在一起,才能实现真正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课在导入部分,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大秦帝国》切入,创设悬念冲突,导入新授。

学科深度: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注意渗透学法———通过研究陈胜、吴广起义,了解重大历史的六要素学习法。同时,链接现实,研究党深入民心的各种举措,鉴往知来,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升华对现实的理解认知。

人文温度:反复推敲各个板块、细节,是否始终贯彻一条教学情感主线“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否能最大程度地立足学情,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四)成特色:课堂反思与重建。要不断审视课堂是否真正收到了落实生本、彰显特色的师生双赢效果

一堂课有了初步的预设之后,还需经课堂实践的检验。在课堂中,要反复思考下述问题:

1. 是否真正落实生本课堂:学生的参与广度、深度、效度如何?哪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推敲?

2. 是否着眼能力培养:是否真正落实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内化?教师的调控驾驭、引导力上还有哪些不足?

3. 是否做到了师生共情:

情感教育是否真实、有效而自然。毕竟,“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

4. 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学风格还有多大距离: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了上面四个问题的反复追问和课堂打磨,教师才能日益形成自己环节简约、风格大气、内涵厚重、高效参与的教学特色,实现自身业务、学生成长的双赢。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播放电视剧《大秦帝国》开篇曲视频,并组织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对大秦帝国的印象。

生:国富兵强、势不可挡、庞大恢弘……

师:猜猜看,这样一个大帝国,在历史上存在了多少年?

生:猜测50年、100年、200年、500年……

师:可我要告诉同学们,这个帝国仅仅存在了14年(前221~前207)。泱泱帝国却是昙花一现,原因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寻证大秦的荣辱兴衰。板书课题“伐无道诛暴秦”,并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把握秦的灭亡是因为“暴政”。

设计意图:由学生生活切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新知

板块一:秦法无情

师: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个百姓,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秦朝,想想你会遭遇到哪些悲惨的生活?

生:自学归纳“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罚”。

师:组织学生查找能体现上述三点的史实依据。(繁重的徭役方面,学生能找到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长城”等内容。)

师:出示两则材料,分别体会秦朝赋税繁重、刑罚残酷。

师:正所谓“天下苦秦久矣!”面对如此暴政,受尽苦难的百姓奋起反抗,也就成为必然。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文本提炼能力。同时以史佐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意识。为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打下基础。

板块二:群雄并起

师:组织学生利用学习材料“历史事件七要素”,对“陈胜、吴广起义”展开自学。同时渗透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方法。

师:组织学生自学项羽、刘邦起义、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刘邦灭秦等内容。

设计意图:梳理秦末农民起义灭秦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渗透学法指导。

板块三:后秦时代

师:指导学生自学动脑筋,分析秦朝灭亡后项羽、刘邦“楚汉之争”性质的变化。

师:出示项羽、刘邦实力分析,进而体会民心的重要。

师: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归纳———今天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深得民心的举措。

生: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义务教育中小学免学杂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中央厉行节俭改进工作作风、惩治腐败依法治国等……

师:图片展示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发展变化,体会“得民者得天下”的历史真理。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以史鉴今。充分发掘历史的史鉴功能,用历史眼光理解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课堂小结

师:归纳本课教学主线。

设计意图:梳理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明线(教学内容)和暗线(情感教育)的有机融合统一。

(四)结束教学

师:播放歌曲《千古英雄浪淘沙》,进行情感教育:千古英雄浪淘沙,得民心者得天下。走出历史的风云,让我们期盼广得民心的党,带领国家走向新的辉煌!

设计意图:氛围渲染,情感升华。凸显“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教学主旨立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分析、研究)的三个维度[J].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06/archives/2009/1177254.shtml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9

一、学习目标

1、记住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和春秋五霸。理解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2、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

二、预习准备

1、春秋时期是从 年,周平王迁都到洛邑开始;结束与公元前 年。春秋五霸是、、、和。

2、齐国的,他任用政治家 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北方阻止了山戎、北狄对中原的进扰;在南方出兵阻止了楚军的北进。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 大会诸侯,周王派人送去物品表示慰问。

3、后,晋文公召集诸侯会盟,周王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楚军北进中原,在 大败晋军。终于一鸣惊人,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

4、春秋末期,南方的 国和 国加入了争霸行列。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

三、学习内容

(一)预习交流

(二)导入 朋友情深莫过“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的管仲和好朋友鲍叔牙,曾一起经商,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而是因他家贫困; 管仲三次参加战斗都从阵上逃跑回来。面对人们的讥笑,鲍叔牙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在长期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情厚谊,管仲多次对人讲过: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三)学习“春秋五霸”一目

1、同学们知道春秋战国是怎么划分的吗?又怎么叫春秋的呢?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战火纷飞,各国的外交、军事和军事较量、社会改革等,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很多成语故事的来源。同学们能说出一些成语来吗?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目的有哪些?主要有哪五霸呢?

2、结合教材31页正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乐征发自天子出”。材料二:“礼乐征发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时期?两段材料说明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有何变化?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室,诸侯 ;(3)记住五霸名称并在书32页地图上圈出“春秋五霸”所在的齐、晋、楚、吴、越诸侯国。

(四)学习齐桓公首霸一目 结合教材32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1)孔子为什么对管仲评价这么高?除了“管仲相桓公”,“桓公”能称霸还有什么原因?

(2)标志“桓公霸诸侯”的事件是什么?

(五)学习晋楚争霸一目 结合教材33—35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无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材料二:楚庄王登位三年,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参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1

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哪两位霸主的争霸情况?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中所包含的成语典故。(2)这两位霸主的争霸战争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战役,请你分别说出这两个战役的地点来。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的“退避三舍”呢?

(六)学习吴越争霸一目 结合教材35、36页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记》载,在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后来才返回越国。他忍辱负重,总结教训,下决心要让越国振兴起来。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相传,他还在座位上悬挂一苦胆,经常尝尝胆的苦味,并问自己:“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他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重新组织和训练军队,任用贤才协助他治理国家。经过十年多的磨砺之后,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大举进攻吴国的都城。终于灭掉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请回答:(1)此材料及图片,介绍了哪一个成语典故?根据材料总结出越王勾践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

(2)他抓住一个好的时机指的是什么?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七)知识梳理(略)

四、达标测试一

1、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A.他比较喜欢九鼎

B.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行仿做 C.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

D.他想夺取周王权力

2、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周天子都派人参加,这说明了()A.这两个诸侯国得到了小诸侯国的拥护 B.周天子非常尊敬这两个诸侯国的国君 C.这两个诸侯国有很大的地位 D.他们的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确认

3、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史实,正确的是()①楚庄王饮马黄河②城濮之战③勾践灭吴④葵丘会盟 A.③①②④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4、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达标测试二

5、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孔子

(1)“管仲相桓公”的时间?这一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请结合实例说明。

(3)通过齐桓公称霸的事件,从中你能提到哪些启示?

6、将下面成语与对应的历史人物连线:

管鲍之交 齐桓公 尊王攘夷 楚庄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历史课教学。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新课改,提高教学效率

今年中考,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特别是历史学科的课时少、考试范围广,历史学科中考考试时间短,我们要在初三这短短的一年中不仅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全面的复习备考。真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教育教学就是同时间赛跑。

针对这些情况,要是按老思路,老办法来教育教学是肯定行不通的,这就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全面把握学生的情况和中考改革和考试趋势,结合我校实际,学生实际,确立了今年中考历史复习备考的方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突出历史主干知识、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侧重于正确历史观、历史分析方法的教育和培养。这使我的教育教学不再盲目,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1、第一阶段复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首先抓住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梳理主干,回扣教材,比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基本的历史线索等,引导学生逐课

进行复习。然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补缺补漏,强调重点、难点;最后,通过完成一些月考来巩固成果,力争课课通关。同时还积极做好学生的培优辅差工作。

2、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着重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激活学生思维,提高他们认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列表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考试范围,分为十个专题来复习,通过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学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既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

3、第三阶段是进行模拟考,做好考前热身运动。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因此,我认真研究以往的中考试题,研究《考纲》、《课标》,研究热点、焦点问题和周年问题,把握中考命题的原则和趋向,精心筛选每一道试题,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做到考后全批全改、及时讲评。在讲评习题的过程中,做到:(1)强调学生要注意书写的格式。(2)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讲清讲透。(3)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要深入分析失误的原因,并教给学生纠正错误和克服失误的对策。训练完毕,归纳每一种习题的解答技巧及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应考能力。

三、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1、认真钻研教材,增加知识储备。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身得有一桶水”。因此,我除了钻研教材,认真讨论课文的重难点之外,还广泛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广泛涉猎,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从知识、能力全方位充实、提高自己。

2、谦虚好学,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平时除了去听区教研组里组织的公开课外,还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在第一轮基础复习时,由于时间紧,复习时过于仓促,导致学生的基础复习不够扎实,复习不到位。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思考。

3、教学时间短,没有过多的经验积累。

4、和其他教师交流不足。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11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12

xxx老师上的公开课《耕海牧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象一:情景导入,引人入胜,点题恰当。

x老师用国宴菜单三张图片导入,设问:从国宴菜单反映了该国的什么特色?

――以鱼为主;接着展示地图让学生指出该国是日本,让学生对照地图描述日本的位置;然后展示东京筑地鱼市场的系列图片,问:哪个产业占一席之地?

――点题:渔业为日本的主要产业;再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这样充分运用情景导入,一环紧扣一环,既恰如其分地点题,又能很快地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印象二:把课堂交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x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合理的情景设置问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通过独立思考及同伴互助解决问题。如,探讨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这一环节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和图册资料,让学生运用手头的资料思考问题。提示可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人合作,通过独立思考及与同伴讨论让不同的学生讲,从不同角度回答。

而后教师提示答题的思路:从地形上的劣势、位置的优势及经济的支持等不同层面入手。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散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维,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印象三:注重知识的联系,注意不同案例的对比性教学。

x老师的`课上的活,活在信手拈来、活在融会贯通。如日本地形的特点与瑞士的山地联系,找出共同的不利农业生产的特点;从日本工业对渔业的支持与美国的机械化生产相联系;把日本的特色渔业与楠溪江的特色联系起来;再如,把日本发展渔业的措施与舟山的渔业联系起来,为舟山渔场振兴修复计划提建议。这样注重了把不同知识的融合,有利于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1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说明:

1、非全部答案,仅供教师参考,2、严禁整体下载给学生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从社区看我家

第一课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学习过程]

一、社区的概念 相对固定的、人口、区域身份、利益、密切

二、平面图 1.两图方向不同;图幅大小不同;符号和形状、大不和颜色不同。要趋于一致就要统一方向;统一比例尺;统一符号,即采用统一的图例。2.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语言

四、课堂延伸 1. 指向标 ;经纬网 ;一般

2. 图上、实地、线段、数字、文字

50千

3. 小,详细

;大,粗略

[课外作业]

1、D

2、D

3、B

4、D

5、略6、1:100000。

数字式:1:100000

0

1千米

线段式: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在社区中生活

第一课

第二课时

一、社区的功能

1、略

2、经济功能、管理功能、文化功能等

3、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政治、经济、文化、管理4、1—5:政治和管理功能;1—

6、1—7:文化功能;1—8:经济功能

二、我们生活在社区中

1、略

2、(1)如:帮助社区出一期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黑板报,说明环保的重要性,建议把家园搞得更美观等。

(2)略 [课外作业] 1、2、D

3、硬件设施资源方面:在不影响教学情况下,可为社区提供活动场所如教室、体育运动场等;图书、电教电脑设备等可与社区进行资源共享。软件资源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教学特长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学生也可以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多种多样的社区

第二课

总一课时

[预习导学]

1、略

2、城市:规模较大,人口密度高,包括若干个小社区;商业、工业、服务业、交通业发达;建筑物高大密集、有一定的规划。农村:规模较小,常为一个或几个自然村;以种植业、养殖业、牧业、渔业等为主;建筑物相对低矮,与农田、牧场等相间分布。[学习过程] 分析导入:全部都是。从社区的概念考虑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一、社区的分类

1、不同社会活动(1)A:中关村;B:王府井;C:首钢;D:方庄小区。(2)主要特征A: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密布;B:聚集了很多大型商店、商场;C:工厂林立;D:分布着众多的生活小区。主要功能A:高科技研究;B:商品买卖;C:工业生产;D:生活起居。(3)高科技园区

工业区

生活小区。

功能各具

2、(1)

行政

(2)行政管理

管理范围

3、自然、村落、城镇

二、社区的差异

城市

、农村

三、社区的联系

1、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环境不同。

2、自然条件、优势互补、物质

3、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

4、差异

联系

四、小结板示

1、功能、自然、行政

2、城市

农村

3、自然条件,物产、优势互补、物产、文化、信息、人才

[课外作业]

1、B

2、C

3、(1)文化

(2)物产

(3)人才

文化

(4)信息

4、参考答案:安吉竹、木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不同的乡村保留了浓郁的民间文化。现在竹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我们的民间文化如竹乐、竹叶龙、“孝”文化等正被国人所接受和喜欢。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某些地方的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大量的粮田被占用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综合探究一

总一课时

问题导入:不合适。要到安吉旅游应该看安吉的旅游图,而《中国政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区图》表示的范围太大,甚至找不到安吉的具体位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地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1、同:图幅相同;都能找到完整的台湾省。异:比例尺不同;包括的范围不同;详略程度不同。

2、小、详细、大、粗略

3、如果要了解台湾在全国的位置,选图A,因为图A的范围较大;要了解台湾省的概况选图B,因为图B比较详细。

情境一:

1、《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2、(1)沪杭线——京沪线

(2)浙赣线——京九线等。

(1)线路最短。《北京市交通旅游图》情境二:1.山的高度和山坡的陡缓。

2、等高线地形图。

3、起伏

和缓

陡峭

悬崖峭壁

山坡

山谷

4、(1)走直线距离。(2)从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走。情境三:

1、耕地、林地属于农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属于非农业用地。

2、非农业用地的面积大大增加。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交通发达、铁路开通。

[课外作业]

1、略

2、B

3、A

4、C

5、(1)向东北方向流。水由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流。(2)900米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大洲和大洋

[预习导学]

1、依次为:世界图、大洲图、国家图、各级政区图„„等。

2、海洋

陆地

[教学设计]

一、1、行星

地球

2、略

二、3、球(两极略扁,赤道略鼓)5.1亿

4、蓝

海洋

海洋

蓝色的星球

陆地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类

5、大陆

岛屿

较小 半岛

6、亚欧大陆

南极

7、大洲

亚洲

大洋洲

8、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苏伊士运河

巴拿马运河

三、9、略

10、格陵兰岛

阿拉伯半岛

马来群岛

四、11、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12、亚洲

北美洲

13、大陆 主体

2000 海

海峡

交通要道

14、鱼

矿产

渔盐之利

能量之源

淡水资源

15、马六甲海峡

太平洋

北冰洋

亚洲

北美洲

[课后巩固]

1、A

2、略 地形多样

[预习导学] 青藏

四川

[教学设计]

一、1、海拔(高度)

2、200

1000

1000

800

二、3、略 4、500

很大

山脉

山脉走向

大地的骨架(平均海拔最高)喜马拉雅山

南美洲

安第斯山5、200

大河两岸

濒临海洋

人口

绿色 6、1000

陡峭

不大

深黄色、褐色

亚洲

帕米尔高原(青藏)南美洲

巴西高原

7、山地或高原

刚果盆地

四川盆地(柴达木/塔里木/吐鲁番„„)东南丘陵

梯田/茶园/果园„„

资源

[课堂小结] 地形类型 海拔高度 主要特征 典型代表 山脉

平原

东欧平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喜马拉雅山

安第斯山

宽广低平,分布在大河两岸或濒临海洋的地区 华北平原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高原 1000米以上

丘陵

盆地

青藏高原

巴西高原

起伏和缓,多矮山与盆地相间 东南丘陵 群山环抱,四周高,中间低

[课后巩固] 略 气象万千

风光迥异

[预习导学] 1、7/8

1/2

6/7/8/9 6/7

2、西北

东南(风向指来风方向)

[教学设计]

一、1、寒冬炎夏/高温多雨/寒冷干燥等

2、气温

降水

3、略(见图册)

4、生产 生活

生活和生产方式

5、植物

指示

6、温带海洋法气候

阴天

雨天

晴朗的天空

灿烂的阳光

旅游胜地

7、季节 图 风向 源地 风的性质

冬季 A 大陆

海洋

西北 欧亚大陆 温暖湿润 夏季 B 海洋

大陆

东南 三流 寒冷干燥

8、气温

丰沛的降水

环境

雨热

9、盛行风向

季风

三分之一

季风

二、10、地形

气候

自然景观

11、亚马孙热带雨林

撒哈拉

世界屋脊

[课后巩固]

1、C

2、略

不同肤色的人们

国家和地区

(一)[预习导学]

1、略

3、不是

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教学设计]

一、1、略

2、头发的颜色和形状

面部特征

3、黑而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黑而卷曲

平,嘴唇厚

弯曲金黄

鼻梁高,嘴唇薄

二、5、亚洲东部、东南部

欧洲、北美洲

非洲南部、美洲部分地区

6、欧洲

非洲

三、7、相互隔绝的自然环境

8、平等

优劣

四、9、政府

国旗

国歌

10、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

11、200

12、主权国家

[课堂小结] [课后巩固]

1、C

2、C

3、图1——英国

2——加拿大

3——澳大利亚 4——韩国

5—美国 国家和地区

(二)关爱世界大家庭 [预习导学] 略

[教学设计]

一、1、国界

2、略

3、比利牛斯山

湄公河

东经25º线

北纬49º线

4、领陆

领水

领海

领土

5、神圣不可侵犯

二、6、不平衡

生活水平

7、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8、20多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日本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9、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非洲/南美洲

三、10、平等

11、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粮食紧缺/人口危机/宗教矛盾/民族纠纷

12、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13、不是某国国旗

欧盟

联合国

14、欧洲

区域性

世界和平

经济发展

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15、世界绿色和平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TO)

[课后巩固]

1、A

2、B

3、略 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预习导学] 地球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设计]

一、1、略

2、模型

地球仪

3、失真

二、4、经线和纬线

5、南北两极点 相等

半圆

南北;不是 无数;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

本初子午线 东经

E 西经

W; 180º

360º;

西经20º

东经160º

西 东

西

6、赤道

东西; 不

赤道

两极

无数; 赤道

南纬 S 北纬

N; 90º 180º;赤道

南 北; 赤道 23.5º

66.5º

三、7、垂直

8、确定地理位置

判断方向

9、低

中 高

10、南北回归线

极圈

北温带

热带

南寒带11、360 15 东八

四、12、了解地球形状

了解大洲大洋、山脉河流

确定地理位置„„

13、北

东;

中; 北温带 热带; 60 4; 亚欧

太平洋

[课后巩固]

1、C A D; C E; 西南

西南

东北

东北; B 大西洋

本初子午线(0º经线); B A/D/E

2、略 第三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第1课时

情景导入:一.1.略

2.略 3.⑴俄罗斯 蒙古 阿富汗 缅甸 越南 ⑵日本 马来西亚 印尼 ⑶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⑷台湾岛 海南岛 二.1.⑴亚洲 太平洋 ⑵海陆兼备 ⑶英国是一个岛国.蒙古是一个内陆国,没有出海口. 美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都临海.

夯实基础:1.C2.A3.C4.C 5.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部 第2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情景导入:一.1.⑷为了便于管理,促使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2.略 3.⑵上海 天津 贵州 ⑶长春 ⑷长江流经的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黄河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山东。⑸上海 江苏 安徽 江西 福建

夯实基础:1.A2.A3.C4.B.5.C6.A 7.略 第3课时

情景导入:一.1.22% 2.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3.⑶该线以东人口密度高,该线以西人口密度低.4.⑶地形: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西部以山地、为主。气候:东部地区较湿润;西部地区叫干旱,沙漠、戈壁面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历史:东部发展工业的历史悠久,经济水平高;西部地区工业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教低。二.1.⑴1角票面:高山族;2角票面:布依族;5角票面:苗族;1元票面:侗族;2元票面:彝族;5元票面:回族;10元票面:蒙古族.

夯实基础:1.B2.A3.B4.C 5.56个民族 6.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壮族;内蒙古自治区,其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回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是维吾尔族;西藏自治区,其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藏族. 第二课:第1课时

情景导入:一.1.⑴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长白山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小兴安岭。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脉。⑵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⑶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⑷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⑸东南丘陵。2.略 3.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4.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有利于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夯实基础:1.C2.B3.C4.⑴青藏高原 地势高 青稞 牦牛 ⑵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海洋水汽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有利于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第2课时

情景导入:一.1.⑴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⑵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从北到南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青藏高原为高原气候。⑶季风气候。2.略 3.⑴夏季。夏季。雨热同期。⑵有利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⑶气候特点:广州夏季高温多雨,且雨量充沛,而利雅得位于亚洲大陆的西部。原因:夏季季风给广州带来丰沛的雨水。

夯实基础:1.B2.B 3.⑴这些地区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明显,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⑵夏季高温,降水多,有利于水稻的栽培和生长。第3课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情景导入:一.1.略 2.⑴水土流失。⑵植树造林,加固堤坝。二.1.略 2.贡献:航运,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道,被称之为“黄金水道”;发电;灌溉。治理措施:中上游禁止滥伐森林,保持水土,这是关键。兴建水库。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

夯实基础:1.B2.C 3.D 4.⑴下游,地上悬河.⑵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于是形成了“地上河”。⑶关键是治沙。治理黄河的根本是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第三课:第1课时

情景导入:一.1.略 2.⑴漠河。⑷南北方普遍高温,南北方温差不大。⑸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⑹南方多,北方少 ⑺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⑻零摄氏度等温线。3.⑴南方⑵北方⑶气温、降水。

夯实基础:1.B2.D 3.D 4.略 第2课时

情景导入:一.1.略 2.略 3.⑴通过西部大开放,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1.⑴我国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等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共同发展,须进行交流和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⑵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

夯实基础:1.D2.C 3.⑴略 ⑵言之有理即可。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

一、问题进入:

1、大米(或稻米、水稻)

2、B

二、新课学习:

1、(1)中南(3)水网密布(5)深厚肥沃

2、水稻生产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如高温多雨,土壤深厚肥沃等。

3、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等

4、人工完成5、(1)人口、人力、生活需要(2)民居、水渠、悬空架设、通风、防潮(3)谷神、稻母、关爱弱者

三、小结(板示):

湄南河平原

决定

水稻 自然环境

决定

居民特色

生产

需要

人口密集;人的精神生活

四、拓展提升:

1、能。长江以南、东北平原部分地区

2、安吉以丘陵地形为主,但也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平原,有较好的水热条件,能适合水稻生长。

3、(略)

课后练习:

1、B

2、C

3、A

4、A

5、(生产上都以种水稻为主;生活中在主食、文化传统、建筑风格上进行比较即可)用机器种庄稼

热身运动(预习):

1、中、温带、低平、肥沃

二、新课学习:

1、机械化

2、耕地面积大、人口少等

3、(略)

4、机械化、发达的交通

5、吃:以小麦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住:居住分散、现代化程度高;行:交通发达,日常使用家庭汽车出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交往:由于附近人口少,平日和邻居交往不多,通常在假日开车去探亲访友。

三、课堂小结及板示:

1、(如下表)

2、自然环境 生产 人们生活方式

差异原因

湄南河平原 人工 悬空架设房屋、以大米为主食、崇尚“谷神” “稻母”等(从自然环境方面分析即可)美国中部平原 机械化

居住分散、以小麦等作为食物主要来源、社会相对现代化等

课后练习:

1、C

2、D

3、(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 热身运动:

2、纬度位置 温度带

气候类型

天山 中纬度 温带 高原高山气候

热带 热带季风气候 哀牢山区(元阳)低纬度

二、新课学习:“垂直的牧场”:

1、(填图参考社会图册);原因:天山植被垂直分布是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化决定的,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体现。

2、四季放牧

3、转场;(路线图参考图册)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哈萨克牧民能这样利用山地牧场,是因为他们正确认识了自然条件,掌握了自然规律,懂得只有合理开发才能让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如画的梯田”:

2、水稻种植业

3、(从水份、热量两个角度分析)

三、课堂小结:同样是山区,自然条件仍然存在很多不同。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的安排生产、生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课后练习:

1、B

2、D

3、A

4、C

5、C 热闹的山谷

热身运动(预习):

2、旅游业发达。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环境:有纵横的山脉,冬季降雪较多,高山终年积雪。基础设施:已经建修建了大量饭店、旅店、医院等基础实施。交通条件:有发达的交通网,有直升飞机、冰川列车等。

2、担忧的问题:环境破坏、交通堵塞等。好处:增加收入、改善基础设施等。公正评价:即给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收入等,但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问题。

四、拓展提高:五夷山、黄山等;黄浦、天荒坪、昌硕。启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等方面。

课后练习:1(1)D(2)A

2、(略)水乡孕育的城镇

热身运动(预习):

1、长江、三、平原、亚热带季风、上海、江苏。

二、新课学习:

谈—自然环境

1、(略)

2、水网密布

3、提供了优越的土壤条件和灌溉条件,是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里成为农业高产区。忆—城镇历史

1、沿河而建的特点。原因:交通发达,适合商品买卖和人员流动等。

看—水乡生活

1、住:临河建屋;行:船只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节日活动:有大量和环境有关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等。

2、宽阔的街道出现、设施现代化、对水的依赖性降低等。忧—水乡问题

启发:要在发展中注意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资源等。

课后练习:1、B

2、(1)、无锡江阴市、苏州常熟

苏州太仓市。(2)、(略)

3、是,安吉地形以山区为主,水运也不象其他地区发达。耕海牧鱼、水上都市

热身运动(预习):1、东、岛、四国、九州、鱼文化。

2、威尼斯、意大利、地中海(或亚得里亚海)

二、新课学习:

1、“耕海牧鱼”(1)、①生产、生活、文化等。②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渔业的发达,使渔业成为日本重要的生产部门。渔业的发达又使人们能方便的获取各种鱼类,成为主要的食品来源,并形成独特的“鱼文化”。(2)、成本上升、渔业资源减少。(4)、养殖、海洋。

2、水上都市(略)

课后练习:

1、C

2、B

3、好。既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渔业发展,又能做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鱼类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现代化的大牧场

热身运动(预习):

1、南、大洋、太平洋、印度洋、整个大陆

二、新课学习:干燥炎热

2、(1)沿海多,往内陆减少,呈一定的带状分布。(2)(见教参)(3)(略)

3、气候干热,70%干旱地,草原平坦辽阔,有大量天然牧草,适合放牧。

4、机械化、定居。

课后练习:

1、D

2、C

3、B 海拔最高的牧区、草原风情

热身运动(预习):

1、青藏地区、内蒙古草原。

二、新课学习:

1、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地区

(1)、西南、青藏、青海(2)、(略)(3)、青藏地区放牧的主要品种有哪些?它们有哪些适应环境的优势?(4)、牧民生活情况 穿藏袍 养牦牛 值高 住帐蓬 防风、御寒,适应高原环境

便于迁徙 自然环境原因

牧业生产要求

昼夜温差大 适合马背上活动

牦牛身健、耐寒,适合高原环境 牦牛全身是宝,放牧价

2、草原风情(2)、青藏地区放牧能适应严寒、缺氧、低气压环境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而内蒙古草原主要放牧一般环境下的马牛羊。这都是自然环境决定的。

3、牧区新变化(1)、青藏

(2)、机械、定居

课后练习

1、B

2、B

3、D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丝路明珠

第五课 第一课时

课前练习

1、西北内陆

2、降水

干旱

3、沙漠

新课学习

1、(1)山脉: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2)塔里木河

(3)天山、昆仑山等山地的冰雪融化

2、(1)长安 罗马

(2)因为这条线路主要运输丝绸等物品(3)绿洲。这些绿洲能为来往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

3、(1)○1哈密瓜等

特点甜。○2阳光充足,白天植物光合作用强,由于气温日较差大,晚上呼吸作用弱,养分消耗少,所以糖分积累多(2)水资源缺乏(3)坎儿井

4、(1)源自于山地冰雪融水,流往绿洲中的农田。(2)新疆气候干旱,蒸发量大,通过暗渠输送,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且不易受污染。(3)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4)约3000千米。部分依然发挥着灌溉作用。(5)滴灌、喷灌技术

巩固练习

1、B

2、B

3、C

4、D

5、略 石油宝库

第五课 第二课时

课前练习阿拉伯

2、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

3、亚、欧、非

新课学习

一、(1)先声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又声称与基地组织有联系,但一直查无实据(2)石油

二、1、(1)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2)沙漠(3)阿拉伯人(4)这里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石油资源,给他们带来巨额的外汇收入

2、(1)石油是一种黑色的液体,不仅能作燃料,还是工业产品的原料,人们把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它称为“工业的血液”。(2)波斯湾(3)波斯湾地区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始终位居世界前列(4)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伊拉克、伊朗等。(5)○1中东、即波斯湾沿岸各石油生产国。②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石油储量丰富、产量大、但工业不发达,本国消费少,有大量剩余,石油输出能给他们带来巨额财富

3、(1)骆驼商队,域外珍宝。一艘艘油轮,巨额的外汇收入。(2)石油的开采,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人们用石油带来的巨额财富发展工业,购买节水设备,提高用水的效率,扩大农田的面积;建起海水淡化工厂,提供丰富的日常生活用水

巩固练习

燃料,原料,“工业的血液”。

2、A

3、(1)波斯湾沿岸(2)绕过非洲好望角航线本西欧、北美(3)略(4)有。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大,国内石油生产不能满足本国需求。线路: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东海——上海。国际大都市 营建舒适的生活环境 第六课 第一课时

课前练习

1、城市

中心

2、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工业城市 鞍山;旅游城市 云南丽江

3、略

新课学习

一、略

1、(1)地位:中心。原因: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核心,在物资、人口、资金、技术等方面,它与外界存在着大量频繁的交流。(2)经济文化影响超出了本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如上海、巴黎、伦敦、纽约、香港等。

2、(1)长江(2)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越的地理位置

繁华。

3、(1)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1在上海举办的国际会议多,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影响越来越大。○2上海在世界金融业的地位越来越高。○3上海拥有港口优势,交通便利,对外贸易繁荣。○4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上海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越来越大。

二、1、(1)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人口过于密集,交通不够便利;人际关系紧张

2、○1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2本州岛,东京。○3科学,中等(2)给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了缓解首都东京过于密集的人口压力。

(3)○1 日常生活便利安全,文化生活丰富充实,自然环境整洁优美,领里关系和睦友善。

○2让居住区靠近生活服务区,方便人们购物,就医、学习和娱乐。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在保证交通快捷的前提下,将人行道与机动道彻底分开。为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每年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建起许多文化活动场所。为了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保留城郊绿地,集中供冷供暖、处理垃圾。

为了使邻里关系和睦友善:邻里关系主要采取经常进行公共交流活动,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4)略

巩固练习

1、中国走向世界

世界了解中国

2、经济活动,生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方式

3、B

4、B

5、略 6略 文化艺术之都 第六课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繁华。文明带给人们的享受。

2、舒适的生活环境

新课学习:

一、略

2、○1塞纳河○2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道、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等(3)○1埃菲尔铁塔。赛纳河南面。○2著名作家莫泊桑、小仲马等认为这一建筑物破坏了市容,这是从巴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认为这一钢铁怪物会破坏与古城相协调的文化氛围;而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认为这一当时最高的建筑,是工业文明的杰作,会留给全人类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巴黎城的建设的。(4)○1玻璃金字塔 ○2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市中心○3与古典的巴黎情调似乎格格不入。(5)融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塞纳河畔的旧书市场的书香,街头艺人的即兴表演,未成名的画家在给游人画像,T型台上的模特引领世界时装新潮流。

2、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生活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等。

巩固练习:

1、D

2、A

3、C

4、古典绘画

雕刻

维纳斯像

胜利女神雕像 《蒙娜丽莎》

5、(1)在于巴黎人对艺术的理解力和宽容心(或“兼容并蓄的艺术眼光”),使不同时代的艺术杰作在 巴 黎城中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烘托。(2)○1北京应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地结合起来,既要保护北京的古都风貌,又要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2旧城改造中要有长远的目光,科学地规划,整体发展。○3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立法保护。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精心收集

上一篇:大学劳动委员竞选稿下一篇:学生评价方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