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06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0篇)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长久 邮编065806 电话***

摘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形势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介绍德育所包括的内容入手,分析了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让受教育的主体回归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凸显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实践体验,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等。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国家文件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定

“德育”,顾名思义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和《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两个文件当中。此外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守则》(1981年)、《中学生守则》(1981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1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守则》和《规范》是相互补充的,《规范》是《守则》许多条文的具体化,是《守则》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要求,两者的精神是一致的。

没有《规范》,《守则》中比较原则的要求不容易落实;没有《守则》,《规范》只限于日常行为的要求,又不够全面。

(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结构的把握

由以上可知,《纲要》、《大纲》、《守则》和《规范》构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内容的构成原理,从结构上说,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可分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个层面;从组成上说,又分为基本内容和时变内容两大部分。其中,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是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变性,这部分内容难以用大纲形式规定下来,应由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如何结构性地把握由国家文件规定下来的中小学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者的实际要求,也是德育理论中的重要课题。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五个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具体如下:

1、思想教育

在我国特指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具体包括科学人生观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实质是人之德性的核心问题,是德育必备的理性基础。是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

2、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或社会公德教育。(2)公民道德或国民公德教育。(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此外,还有家庭美德教育、青春发育期的性道德教育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4、法纪教育

法纪教育是指法制和纪律教育,是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较高层次。法纪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依法管理并进行教育。从管理方法上说有依法管理法,即:学校德育管理者运用法律法规对学生施加影响,调控他们的行为以及德育组织内外部关系的管理方法。

5、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高层次的学校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对他们承担的教育责任是重大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养民主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

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只有充分弄清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结构,才能整体把握好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才能结合学校实际,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中小学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生发育普遍提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因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性与生理发育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诸多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意识差、厌学情绪及“早恋”等,必须认真解决。然而,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对德育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上,德育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1、学校德育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德育活动的开展,首先必须建立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组织保证。然而,有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只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来完成;政教机构不够完整,学生干部也只限于班集体中的班干部。这使得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很零散,不够完整和规范,不够多元。

2、德育只是单项的道德灌输

应该说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学生一直是单纯的被动的受众,学生的发展就是按照学校预设的德育规范进行矫正,学生对规范本身的是与非没有话语权,对如何遵从德育规范也缺乏自主权,所以,学生的德性养成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教化过程。由于在德育工作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从而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即:当着老师时,学生不会违反道德规范,但是,不在学校或者不在老师面前就很难说了。

此外,德育工作中与学生交流得少,思想指导单调、单一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国的重要原因。德育工作不像那些文化科目有特定的教材可用,有固定的讲解内容。“守则”也好,“规范”也罢,只是条条框框的制度规定,然而,很多时候,德育工作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对制度的执行,如果是简单的强制执行,其效果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而且还容易引起叛逆甚至是群体性抵触。德育工作效果欠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小学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德育工作单调、单一,其工作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鉴于以上所列的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德育问题,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三、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饱受指责,广大德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深层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就是德育的根基和原点问题。学校德育只有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和实施上与之相契合,才能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认同,那样学生的道德才会和身体一同生长。

(一)回归生活:让德育贴近学生实际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德育。因而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德育工作总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盲目地堆砌着高不可攀的“道德大厦”,以成人的标准构筑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无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视学生的道德际水平。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充斥于耳,而学生扮演着一个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再如少先队活动,计划写得详尽而周密,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学生个个是“豪言壮语”;但是,学生道德行为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斩断了道德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德育“高空作业”,使得道德成了与学生毫无关系的客观认知对象,与学生生活无法联系,学生无法产生内化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甚至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德育主题,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如在学习生活方面,在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状态怎么样?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以及学生在人际交往、课余生活、心理健康等等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面对孩子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孩子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育人工程。再如,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

充满好奇和幻想,同时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亲近我们的校园”、“以哥哥姐姐为榜样”等德育活动;针对中年级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现状,我们可以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告别不良习惯”、“我的生活我做主”等德育活动。事实表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凸显主体: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

学校德育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把批评和惩罚作为常用的德育手段,而没有意识到要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因此,德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不仅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1、做好校园升国旗活动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升旗活动,但是,有了升国旗的仪式不代表就有了爱国主义教育或德育。我们要“以有形的国旗展示无形的信仰和崇高,实现内在精神的横向穿越。”如何才能让升旗仪式成为学生的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呢?

国旗教育应该是超脱物质功利的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学生引向审美和精神领域的追求,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展开,展示无限丰富的人性。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境界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仅仅把五星红旗看作是国家的标志,这是功

利的境界;而能够理解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这是道德境界;能欣赏红旗的审美意蕴,进而领悟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命的优美和崇高,努力去开掘和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这就是天地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进行升国旗活动,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利用升国旗时肃穆的气氛,联系生活实践,反思自己在现实中的做法和形象,同时让他们真正感触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2、德育互动,加强学生与学校、老师的思想交流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学生是单纯的、被动的德育受众,学校怎么要求,学生就得怎么做。这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学生形成“有老师或校领导时,我有一套;没老师或校领导时,我也有一套”的应付心态。怎样才能攻克这一德育工作中的难点呢?伦理学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德性处于一种自然流淌状态,学生的德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恰恰是最好的德育资源。为此,学校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德性的自然流淌,激发学生德性发展的自我需要,为学生的德性养成创设自主、合作的机制与平台。我校积极组织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有条件时也请学生家长参加)和学生的“思想交流会”。我们得承认,这种形式一开始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但是,随着我们在交流会上对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尊重,现如今能敞开心扉和老师、领导等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这项做法是正确的,大大提高了我们德育工作的效率。

(三)实践体验:让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实践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为个体道德的生长只有内部活力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是学校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 新形势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能发现这方面的教育途径相对比较单一, 没有和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能融合起来。通常小学德育教育采用的方法以说教为主, 采用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方式, 而较少用情感去感染学生, 同时在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时也较少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 导致最终教与学上的脱节。此外, 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家庭,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学校了就全然是老师的责任, 对于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不重视甚至不教育, 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第二, 当前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相对比较差。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学习等都带来了方便, 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小孩都拿着手机、平板等观看网络内容, 但是网络并不是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 很多黄暴信息也是通过互联网到处传播, 而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彻底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网络信息内容的查看权限。小学生还处于对道德认知不是那么清晰的年龄, 这些网络不良信息会造成小学生道德的错误认知, 而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也会造成他们只看重孩子的文化成绩, 对道德教育不那么关注。

第三, 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投入没有像其他课程大, 很多学校没有针对学生德育方面的专门师资投入, 很多教师也没有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意识, 更多的是关注与学生的学习结果, 他们只管教书, 不管育人, 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整体投入不足。而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这些学生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个人问题, 比如以自我的重心, 不接受他人意见等, 这也导致小学的德育教育需要被迫切关注。

二、小学德育教育对策

第一, 加强学校对德育教育的途径, 要把德育教育彻底深入到各种教育内容中, 学校对各科教师应该有德育教育的要求, 要把德育教育渗入到各科学习中。同时, 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融合德育教育的活动, 比如志愿者、社会实践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并且能收到德育熏陶教育, 能处理好各种问题。比如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 比如专题广播、宣传栏、板报等, 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第二, 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进行美化,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才能让小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形象, 因此, 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环境的美化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手段。美化德育教育环境可以通过几个点进行: ( 1) 校园文明环境的建立,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着关键的作用, 小学生时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渡过的, 因此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搭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以及学校校风、学风的建立。 ( 2) 建立良好的社会德育教育环境。这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统一建立, 德育教育不能单靠学校, 还需要从社会角度出发, 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统一的德育教育环境, 让学生不管处于什么场所都能有良好的氛围,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第三, 要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加强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既要充当良师的角色又要充当知心长辈的, 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 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到, 并且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做教书的工作, 还应该做好育人的工作, 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责, 将学生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如, 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等行为, 那么教师先自己做到, 言教不如身教。同时, 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 了解学生, 才能对一些不良行为及时纠正, 及时引导。比如有一位学生纪散漫、上课总是迟到, 我就及时找他们过来谈话, 在谈话中, 我不是直接批评, 采用引导的方式, 给他们讲一些关于纪律的故事, 给他们讲珍惜时间、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能进行改正。通过这次谈话, 该同学果然转变过来了, 上课也变得专心起来, 也不迟到了。面对这些学生, 我都是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先了解情况,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用自己的关爱去关心学生, 循循善诱, 不操之过急, 这样的方法比直接指出错误来的有效多了, 也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总之, 对于小学德育教育, 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 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必须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 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 针对存在的缺陷与问题, 有计划、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 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军.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新一代月刊, 2014, (03) .

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小学生就像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对德育教学进行反思。

一、提升自身素质,身体力行,树立榜样

调查显示,很多科学家、学者学到的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并不是在大学、硕士甚至是博士阶段,往往是在小学抑或是幼稚园。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求知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尚未形成,只能从身边的老师、家长的身上来汲取养分,显然老师更具有权威一点。

班有班风,一个班级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往往也会成为什么样,可见老师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有多么重大而又深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抓住机会,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谓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则是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创造健康、协调的德育环境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资源异常丰富,良莠不齐。如果不加甄别,色情、暴力等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小学生普遍自制力差,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沉溺其中,迷失自己。

环境能够对人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性格决定命运。因此,创造健康、协调的德育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教师要致力于创造健康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训、充满正能量的班级口号以及脚踏实地的学风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优美的校园更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富有个性的标语牌都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德育环境的创造需要社会、家长以及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師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定期地展开家访,充分了解学生的社会关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小学生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走得踉踉跄跄,老师要做的则是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快速制订出有效的对策,使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贾俊生.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明显感到德育问题多,难度大。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要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做一个明白人,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优先意识淡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舆论与政策的错误导向,导致办学宗旨严重偏离,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抓升学率能看得见,立竿见影,而德育很难用具体的标杆来衡量,成绩看不见。抓智育名利双收,在社会上,家长看分数,主管部门看升学率;在学校教职评优彰先、晋升晋级等,还是看分数,看升学率。另外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错误地认为德育是一项务虚的工作,嘴上说说而已,可有可无,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

2、德育工作队伍不优。目前,中小学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个别学校没有专职德育干部,班主任素质也比较差,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能够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学校为数不多,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靠党团队组织、政政处、班主任去做,其他学科教师、后勤人员,认为德育与自己无关,即使在德育岗位上,也不完全尽职尽责。在德育教师队伍中,德育干部忙于学校管理,一线的班主任忙于班级管理,无暇参加上级培训,校本培训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从整个德育教师队伍来看,多数教师只凭经验干工作,工作方法也是极其简单。甚至少数教师,师德败坏,不能行为示范,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3、德育工作目标空泛。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认识中,学校往往不从实际出发,盲目追求“高大全”、“假大空”,将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境界,远远地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学生只能停留在“月亮走,我也走”的水平,有的甚至背道而驰,一味地唱高调,难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内化,甚至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在德育工作名义上“加强德育”,实际上“淡化德育”。故而普遍存在“空洞的多”而“生动的少”、“落虚的多”面“落实的少”、“口号多”而“行动少”等现象。没有落实“低重心、低起点”,没有从“小一点,实

一点,近一点”活动入手,没有从“有形”的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去推进德育工作。

4、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由于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在教学中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一是受现行班级授课制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二是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受安全、工作量等因素的影响,变成空话。于是很多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干脆回到最省事的“ 一颗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方法上来。这种空洞的说教,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成效。

5、家庭教育缺失。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和经济大潮的冲击,出现以下情况:①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教育少溺爱多;②为了生存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无人教育;③离婚带来家庭解体,造成孩子心理阴影。还有部分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不高,只要他吃饱穿暖,似乎另外的就应该是学校的任务了。他们认为:孩子的成绩与智力有关系,跟学校教育有关系,很少有人会认为,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家庭教育很大的关系。当哪个小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了,家长总是存在这样一种错误的偏见:我的小孩可能是读书读不来的!于是在平时学习习惯培养和重视学习的观念教育上逐渐的疏懒,有的甚至变得不管。

6、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差。中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学做人的关健时刻,思想和心理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和游离于社会监管之外的“黑网吧”,为牟取暴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为中小学生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了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品。实践证明:一首不健康的歌曲,一部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可以把中小学生搞的善恶颠倒,丑恶不分,意志消沉。往往出现学生每周在校五天,受到了全面的、科学的品德行为教育,难敌两天时间在社会的消极环境及其负面影响这种尴尬状况。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忽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受应试指挥棒所左右。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思想道德目标就次之,更不用说健康教育了。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往往“一好百好”,学生其他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次之又次之。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强化德育意识,增强育人责任感。强化校长的“德育为首”意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落实“德育为首”的关键在校长。只要校长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把德育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学校德育工作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建立德育工作利益机制。学校干部的考核、任用、提拨及教职工的职称评定、评模彰先等,都要把德育工作实绩、师德考核等级作为重要的评价条件之一。

2、建立德育机构,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学校德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德育队伍的素质,学校要选最好的干部组建政教处,选最好的教师担任班主任,这既能保证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又能体现德育工作者的光荣感,使德育队伍具有吸引力,与此同时要切实注意抓好德育队伍的培训,对中老年班主任,重点是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交往与交流,在师生交际中对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对青年班主任,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传统道德方面的再教育。

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和培训,要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有记载,有奖惩,建立健全师德档案。逐步建立对班主任、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估体系,把评估结果作为其将后晋级、定职、评优的重要依据。

3.明确德育目标,实现层次化、具体化。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体现时代精神与要求。在追求高层次德育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必需的基础性的目标的实现。教育学生要攀登知识高峰先要学好基础文化知识,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先要学会为自己的家庭、团队和班级做贡献,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先要知道怎么去爱

自己的母亲、怎么样爱护自己的集体、怎么样热爱自己的家乡等等。同时,要积极开展学生喜欢的、乐于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忌强迫学生参与德育活动,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在优化中小学德育目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具体,忌空泛。脱离社会生活空泛的目标,学生只能雾里看花,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因此德育目标必须回归生活,让学生有具体的行动目标,学生才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

第二,要与时俱进,忌僵化。德育目标的制定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学生成长而不断调整,跟时代同步发展的。德育目标只有与时俱进,才可能从其滞后性的固有矛盾中解脱出来,主动的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三,要有层次,可操作。德育工作不能大一统,应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将一元化的德育目标分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

4、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德育工作的生命在于“真”和

“实”,要积极倡导学生通过自身真正的生活实践,产生体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从日常的“小事”做起,通过参加一次集体活动、观看一张宣传画、收听一则新闻报道、欣赏一首歌曲、召开一次本题班会等生活体验悟出其中的道理,启迪思想,从而达到认识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在德育工作中以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多途经渗透德育。一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各科教师要突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改变德育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全面了解教材体系,认真梳理德育素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针对实际,做到有机有效渗透。二要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通过开展星级评选、文明礼仪教育,感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同时,要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三要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德育。学校要通过墙报,张贴名言录、名人画象、标语文化长廊、阅报栏、办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

5、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一是切实做好普访工作、建立家校通。现阶段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的多,尤其是农村学校更多,家长对子女在校的情况难以了

解。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要切实做好普访工作,建立家校通,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地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实现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互联沟通。二是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孩子的成长、成才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培训家长,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助。三是成立家长理事会。家长理事会由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学校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全体理事会议,通报学校工作情况,听取理事的意见和建议。

6、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小学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及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正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针对中职生的思想特点,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 德育 误区 对策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在(苟子中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策,中职德育更是如此。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

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谈一谈解决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用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一方面要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每年的传统节日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由于形势的需要,责、权、利各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是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

我们的德育课不能停留在原有政治课抽象的说教上,而应该是真正对学生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思想,对他们就业有帮助、创业有促进作用的观念与事例,让学生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从而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应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有些学生的错误言行、不道德行为,往往出自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念或是由于道德的无知所造成的,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四)用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

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良的校风中要力求“三风”并重。一是严抓干风。抓干风主要是抓各级管理干部,设立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干部以身作则,做老师和学生的表率,使学生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二是实抓教风。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要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勤奋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恒抓学风。要坚持不断地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热爱专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减免优秀学生就读费用、聘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体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业务的信心及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五)用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学生

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以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七)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抓好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

一、二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三、四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在顶岗就业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懂得珍惜在校生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具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八)维护、发展好学生个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中职教育应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

(九)填补以往教育内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暧,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从教师开始,做好“感恩”榜样,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事实说明,我们不要责备学生缺乏感恩,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教”成不懂得感恩的一代。

(十)适度提出行动要求,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相对较差,他们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行为上经常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但他们又很朴实,经常是自己违犯了纪律,主观上却还没有意识到,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过高的要求会使学生感到做不到而失去进取的勇气,而过低的要求则达不到引导学生进步的目的。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适度的要求,不断地提出德育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需要激励,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学生道德思想的不断强化。

(十一)为学生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据统计,在13亿人口中,有1.38亿网民。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产生了网络恐慌。然而,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应该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中职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为此,学校应购置和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由老师值班指导。明示上网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睁开眼睛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十二)构建师生平等高效对话交流机制

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转化学生,需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教师真正与学生互动起来,给学生以人性的温情,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从而从认识上取得一致,使学生与教师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进而达成共识。因此,中职道德教育应构建一种机制,使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应随时代的发展

而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和措施。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德华.中职生思想教育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2009,(24).

农村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重庆市大足县珠溪镇玉滩小学余成渠

近年来,笔者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农村小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采用的方法是:⑴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⑵抄: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⑶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⑷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如果不是这样做,而的确是学生自己写出的作文,也是十分”糟糕”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面窄,内容贫乏

农村大部分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有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商店里也很少有卖书的,许多学生除了读规定的教科书外,很少能阅读到课外读物,以至写作文时闹出笑话。有一位学生在写《我喜爱的小学生周报》这篇作文时,开头是这样写的:“有一天,我和小学生周报一起去拔草„„”你看,他把《小学生周报》当作是一位名叫周报的小学生来写了,原因就是他根本没见过《小学生周报》。现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学校、教师怕学生活动出事,很少组织活动,如春游、秋游、野炊、参观、访问等。加上农村学生现在也有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庭的过分宠爱,很少参与割稻子、拔草、放牛,喂猪之类的劳动。就是有的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家长也不一定同意,生怕出了问题。因此,也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觉得无内容可写。

2.千题一试,千人一面

学生生活单一,见识少,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的嬉闹中打发,加上词汇贫乏,观察不仔细,出现了“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的现象。在调查中,我发现,在以“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暑假里的一天”及“我得到了夸奖”、“放学路上”等为题的学生作文中,写拾钱包、帮老人的居多。在拾钱包的作文中,有的写拾到一角钱交给老师,有的写将拾到的钱包交还失主;在帮老人的作文中,有的写帮老人桃水、扫地,有的写给老人让座,有的写扶摔倒的老人。经过调查,没有几个是真的。在写“我的爸爸”作文里,李强的爸爸和张伟的爸爸都是:“高高的个子,国字脸,浓眉下一双大眼睛可有神了„„”

3.层次不分,缺乏想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有的一整篇作文就一个自然段,有的是胡乱分成二个自然段或三个自然段,有的干脆无论什么作文,一律分成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有的甚至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另外,一些学生写日记,不分详略主次,记流水帐,从早上起床

穿鞋、洗脸、漱口、吃饭、上学一直写到晚上洗脚上床睡觉,读这样的习作感到枯燥无味。记事作文中,纯粹记事,平铺直叙,对于主人公在事件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态一律没写,写法单一,没有发挥联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学习好普通话,重视作文教学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要求学生、教师在学校里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一律讲普通话,提倡校外也讲普通话。还可结合一些活动,如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开辟“普通话一角”等进行口语交际。农村小学生写不好作文,许多原因是由于教师造成的。有的教师对作文教学不重视。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后都有一次写作训练,课程计划也要求在每周的语文课中安排两节作文课。而在农村,许多教师将这种单元后的写作训练变成“附加题”,可写可不写。作文课常拿来上语文基础知识,作文课摆在课程表上形同虚设,这就影响了学的作文水平。因此,教师应按课程计划,扎实上好作文课,不挪作他用。学校要监督、检查教师上好作文课,还可开展一些活动,如作文竞赛、征文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扩大阅读面,参与社会实践

农村小学每年应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积极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规定学生课外阅读量,根据习作要求,推荐有关读物,让学生事先积累有关知识,建议每位同学都捐一本作文书,与同学交换看作文,并从课本及《少年先锋报》、《学语文》、《课堂内外》等课外书刊、书籍中摘抄优美词句,并归类,培养小学生读书动笔墨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出受潮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还要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多参观游览。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且学生喜爱的活动,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干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梳理材料的习惯。

三、改变作文教法,鼓励发挥想象

教师在让学生写作文时,通常是在课堂上完成作文,这种做法不便于学生写作。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图书馆、家中、校园、田野溪旁等地完成作文,这样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搜集写作时所需的材料。另外,还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情趣、现实生活等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作文。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见识是不同的,命题作文往往局限于少部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发挥想象,可以在写实实在在事物时,加入一些想象内容,也可让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写些童话式、科幻式的描写未来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篇7

一、小学德育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德育内容没有科学性

德育内容的科学性, 即内容要适合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法则, 利于其实践与吸收。德育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发生相应的调整,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与主流社会的精神相互吻合。但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 将养成教育当做是德育的全部内容, 缺乏时代创新精神, 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单向性与受教育者的被动性。平等的沟通与对话是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 这样才能保障工作的正常的高效运行。

(二) 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非常薄弱

现阶段, 在一些农村小学生家中, 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良莠不齐, 很多家长都存在溺爱子女和不能正确引导教育子女的现象。儿童留守、隔代看管、单亲等情况比较普遍, 家庭教育、学校联系等相关环节比较薄弱。

(三) 德育宗旨过于笼统

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对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下德育工作在学校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地位认识尚浅。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 重成绩而轻思想道德素质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是形象工程, 又空洞又笼统, 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而在现实社会中, 某些教师觉得思想道德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没有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应怎样开展, 对于认识德育工作仍有些欠缺, 并随时出现任务化、表面化的偏向, 只是到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采取“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对策。这根本不能使德育工作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 贯彻素质教育

(一) 充分阐述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 将德育浸透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与活动当中

教师除了传授知识, 还要育人。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做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能力与知识”三个方向相互结合。所以,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教育资源, 着重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 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长处。各学科教师应按照学科特点, 在备课与上课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内涵, 将学科知识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生活是课本的延伸, 教材是生活的总结”这一目标。

(二) 完善考核体系, 由素质教育入手, 充分肯定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道德往往可以填补智慧的不足, 但智慧永远不能填补道德的不足。如今新课改不断深入, 德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而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充分准备以面对挑战。学校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地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并且仍有很多学校领导认为, 智育才是硬道理, 德育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才会产生“重智育轻德育”“以智代德”等现象。尽管德育与智育都可以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 从而达到培育人才的宗旨, 但德育工作的任务使学生是要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辨别美丑善恶, 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帮助学生解决做人问题与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三) 学校和家庭要充分配合, 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应该和家长构建相应的联系, 共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 学校的教育具备很大的优势:学校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德育工作的相关内容;教师具有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 具有比较健全的教育机制。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缺陷, 受到空间、时间与内容、形式的约束, 学校更多的是着重教育的统一性与整体性, 缺少个性化的教育。但家庭教育的特征就能填补了这个漏洞。所以, 学校与家庭就更加需要配合, 这样才能形成更具备现实意义的教育合力。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教育逐渐向现代化跨越, 同时也是小学德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德育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探讨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使得德育改革能够加快步伐深入地进行, 让德育能够进一步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把小学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辅导,改革开放时期,新时期德育,发展与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茹花.甘肃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六县调查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 (1) .

[2]李祥兴, 程晓敏.实效性视域中的中小学德育主体缺失及其对策[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

[3]谭怡.六盘水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4]秦世荣, 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5]葛新斌.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 (1) .

浅谈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分析;对策研究

就目前来说,小学教育中过于注重对升学率的要求,这样也就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造成了小学德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目前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科学性不足

所谓的科学性不足,其实就是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增强实践,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德育知识。但是就目前的小学德育来说,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也就造成了德育内容时代性不足,且课堂模式也多以单向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学校与家庭联系不足

学生家长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是不同的,存在一些学生家长过于溺爱子女的问题,这样也就造成了不能正确教育子女现象的不断涌现。且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留守儿童与单亲家庭等情况,这样也就造成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程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3.教育宗旨实质性不足

就目前的许多教师来说,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这样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象。甚至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样也就造成了德育质量不高的现象。

二、提高小学德育效果的措施

1.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要做好育人的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不断挖掘教材,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提高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2.突出德育在教学中的地位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德育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坚持培育人才的宗旨,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学校要与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健全教育机制,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统一,提高教育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求教师解决好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小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孟昭伟,孟丽.从高校道德教育的实际出发 切实加强大学生基本道德教育[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794-795.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摘要:朗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对课文加深理解,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真实,对语言的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想要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在学生课堂中的朗读就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措施。但是在长久以往的传统教育思想下,在学生的朗读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就此探讨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问题 对策

在新课改下提出了小学语文中要重视朗读教育,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朗读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朗读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在学习中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朗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占着核心的位置,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悟能力随之加强,情感体验也更为丰富。但是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朗读就处在了被动的一方,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泛泛而读的情况经常出现。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见问题

(一)在学习中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学生都流于表面。课堂上同学们虽然都在争先恐后的对文章进行朗读,课堂的氛围活跃了,但是学生却没有融入文章当中去朗读,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教学要求,朗读文章的过程中过于机械。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文章会进行多元化的朗读,学生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但是朗读收到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

(二)新课改提出重视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充足了学生的课堂朗读时间,但是在教学中老师给予的指导却没有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大多都是在朗读,学习的自主权在学生朗读的时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教导朗读的方式都比较随意,让学生自己自行朗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朗读的时候没有教师的指导与讲解,就只能按照字面来进行朗读,没有理解到内容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在自己朗读的时候就只是为了念完这篇文章而提高自己的语速,朗读要富有的语速与感情也就跟着忽略了,长久以往形成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师都是在等学生朗读完临近下课的时间段,才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的情感,教学就变得紧迫,学生急于下课的心理也没有认真仔细的去理解体会。

(三)教师的教学过于死板,通常都是让学生打开到多少页,对于哪一篇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笼统死板。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不明白何种的语气才能算是有感情的朗读,造成了学生朗读的盲目性。学生在朗读之前老师没有明确的给学生提出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指导,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自己朗读,看学生有没有念错的字,但是对文章的理解没有进一步的去深化;学生朗读完了之后老师没有及时的给予点评,学生不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就无从改进。

(四)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前进,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普及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能用图像声音表达出文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给予了很好的帮助,对书本的理解也要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没有起到带领朗读的带头作用,学生也渐渐对朗读失去了兴趣。在课堂的教育中,多媒体虽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但是也让他们成为了观众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对自读就会失去兴趣。

(五)有时候教师为了赶上教学的进度,抽读的时候都会让班上的优秀学生进行朗读,大多数学生都是充当听众,这种朗读状态下只是给优秀学生提供了机会,班上整体的朗读水平还是没有上升,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怎么会在朗读课文时理解内容带入感情呢?

二、小学朗读教学中的对策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时间要合理,过多的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学生感觉是在被动的学习知识,积极性也会因此而消沉;太少的讲解,学生又不能理解透彻。让学生自行朗读文章,教师在其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讲解,例如文章中的某一段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与感情去朗读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权就体现了出来,让学生自由发挥,老师适时的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二)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老师的指导对学生是尤为重要的。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中,身临其境,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才能对文章很好的进行朗读。学生在自己理解与感情投入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思维散发的锻炼。

(三)老师应该根据自己班上同学的差距来制定朗读计划,让所有同学都能锻炼到自己的朗读水平。优秀的学生就给感情丰富难度稍大一点的文章进行朗读,其他朗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就让其朗读简单一点的文章,对文章能理解之后再根据情况加大难度。在平时的朗读中,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里面的人物,想象文章里面人物的感情思想,再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带入其中进行朗读,学生会因为扮演的角色而增加对文章的印象与理解。

(四)朗读是贯穿着小学年级的整个教育的,老师要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朗读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初段,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较差,老师在让学生朗读的时候就不用太多要求,只要发音标准,不会念的字老师及时指导;年级高一点的学生,老师就可以逐年的增加朗读要求与难度,确保在小学阶段,学生能打好朗读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能加深对自己所学文章的印象,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现下在小学中的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给班级上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朗读计划,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好的朗读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开设的综合课程,它的价值在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是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德育在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代精神文明的体现,也决定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面貌和民族精神;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儿童的品德行为处在“质”的变化过程中,正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儿童的“质变”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儿童的“质变”向不良的方向发展;现在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道德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学生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经常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法进行判断,特别是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父母和家庭的呵护下成长,缺乏自主能动性。所以,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保障我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深入了解我学校新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从而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我校组织了小学德育状况调查,调查采取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学校、课堂、家庭、社区,全面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

状况,把握思想脉络,分析形成原因,研究工作对策。通过调查,一方面了解到当代小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发展的思想品德脉络,坚定了做好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发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增强了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紧迫感。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表现

总体来说小学生思想品德得到了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也关心家乡建设发展,渴望为社会作贡献;

2、注重个人发展,大多数小学生努力学习,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强烈的成才愿望。他们自信心强,接纳自我,关心自我,对未来前途充满希望,充满追求;3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大多数小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在公共场所他们能自觉遵守纪律,常常有热情维护法规、法纪的事迹,得到人民群众赞扬。大多数小学生尊师敬长,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谐融洽。

4、集体意识较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绝大多数小学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愿意在各项活动中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荣誉。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渴求友谊,同学之间基本比较融洽。

5、追求成功,勇于探索。他们积极竞争班干部,各种活动千方百计表现才能,渴望成功,渴望得到锻炼。他们不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积极参加实践,热心创造,寻求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智能优势。他们更喜欢表现自己,证明“我能行”“我很优秀”。调查也反映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存在着五个主要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存在的问题

1、劳动和日常生活方面。

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极少劳动或根本不劳动,一切由父母包办,俨然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生活不会自理。这就导致他们劳动观念淡薄,养成了缺乏劳动的习惯。在学校劳动也是主动性差,能躲就躲,或者拈轻怕重,还有认为自己劳动就是吃亏饿。若学生从小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和责任心,只想索取不愿付出,缺乏必要的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他们的发展将是令人担忧的。家庭条件的优越导致部分小学生有讲吃讲穿的不良习惯,平时花钱和其它浪费现象也比较严重。这种习惯长期下去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2学习习惯和态度方面

我们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听课、作业、预复习、实践、知识的吸取和运用等方面的情况的分析中了解到现在的小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只有少数人能够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学习,能以学习为乐趣并创造性学习。多数学生基本停留在单纯接受性、记忆性水平上,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不自觉不主动,不讲究学习方法,没有形成兴趣爱好。学习缺乏内在动力是他们今后充分发展的隐忧;还要极少数学生由疲于应付师长督管的被动状态发展到学习落后和放弃,最终成为厌学生、流失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少血学习严重被动和厌学的学生,对自己的长处和潜能并不知道,只是盲目地悲观,对自己的发展丧失信心。这样他们就更加萎靡不振或者只知道玩却没有追求。

学习状态和学业成绩是与学生的理想志向密切相联、互相影响的。少数学习严重被动和厌学的学生,对自己的潜能优势和长处毫不知晓,对自己的发展完全丧失信心,于是造成他们萎靡不振或者只求享受、玩乐,毫无志向可言。人际交往和社交方面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还没有学会与人交往,他们在交往中如果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常有挫折感、失败感。他们选择朋友的能力还老师长的引导和教育。还有极少数学生因心理和个性等原因在同学交往中,会遭遇冷板凳的处境,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成长,这也需要教师家长给予特别的关怀帮助。

大部分小学生参加学校的活动还没有真正形成乐趣,只是盲目地跟风和好玩,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特别关注。极少数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也让人忧虑,如家里有信教的亲人或有家人参与传销、赌博的、出入网吧、接触不良的影视文艺作品和社会不正之风。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难免会受到污染。有的学生在学校集体正当活动中找不到乐趣,在集体中找不到知音,而喜欢特殊群体的活动,或网吧游戏,或“哥们”吃喝玩乐,这些学生识别能力差、正邪不辨,容易同校内外“问题少年”交友和结伴,与老师和同学疏远甚至对立,他们极易被社会上的邪恶势力欺骗和利用。

4、日常行为方面

小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存在着懂不懂、做不做、自觉不自觉三个问题。真正记在心里自觉做到的是少数;不求甚解、“要我做我就做”的是

多数,还有少数学生不在乎、不理会,我行我素。少数小学生在遵守社会公德、交通法规、公共场所纪律、爱护环境花草树木等方面,还只能“从众”不能“慎独”,总需要别人的监督。一旦无人看见就时有违纪的现象。知行不统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遵纪守法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中已经产生了个别无视学校纪律、国家法规,染上了坏行恶习的人。如同“问题少年”交朋结伙打群架,抢劫低年级学生的钱物,收“保护费”,到工厂、企业偷窃物品,破坏学校纪律,危害社会治安等。这些学生人数虽少,影响极坏,挽救和转化这些学生任务艰难,责任重大。

5、身心健康方面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令人忧虑,有些小学生中存在任性、孤僻、自卑、多疑、恐惧、嫉妒、报复、暴戾等不良心理和心理障碍。这些不良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教育矫正,发展下去,那是很危险的。而当前我们的教师、家长多数还不大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错把心理问题当作道德品质问题,只会进行简单的批评、训斥、命令,甚至惩罚、处分,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更加危险。

四、影响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

为什么小学生思想品德会存在这些问题?虽然现在的学生有着某些成长的有利条件,但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生活在一尘不染的环境里。这与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还存在诸多消极影响和不科学不得力的有关,主要有:

1、社会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多元化导致某些领域滋生了道德缺失、诚信缺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消极现象,这些不利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不谙世事的小学生。一些缺乏独立性和明辨力的孩子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变得虚荣、自私、势利、生活讲排场、穿戴讲名牌、盲目追求高消费、生活方式过早成人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社会因素通过不健康的影视、录像、文学作品、广告等在侵蚀未成年人的思想;通过网络对小学生思想的冲击,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网络本该是一个思想自由驰骋的世界,但是这五彩纷呈的网络世界并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也并不是一池清水,在它绚丽多姿的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暗流,这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有强烈的冲击。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瑕瑜并存的虚拟世界。色情、暴力信息也在网络世界里泛滥。而小学生好奇心强,辨别是非能力差,网络就不可避免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良好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家庭的影响

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外在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品德的形成。但是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决定了外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家长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对小学生产生着一种“榜样”和示范性作用,所以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形成其良好的道德人格,不仅有利于学校开展良好的品德教育,更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缺乏科学性。

首先是家长教育意识淡薄,重智力投资,轻思想道德教育。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教育观念教育和引导孩子,平常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过分关注,而对孩子是否有孝心、同情心,是否诚实、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刻苦耐劳等不太在意。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溺爱和放纵。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呵护备至,甚至于娇惯、溺爱,从而使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缺少抗挫折和自立的能力。二是有的父母脾气比较粗暴,孩子犯了错不问是非就是一顿暴打。或者是家庭结构的残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亲情绪波动大,把自己的情绪投影到孩子身上,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好攻击、脾气暴躁等性格。

3、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智轻德观念的作祟。

长期以来,小学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为赢得社会、家长对教育质量的认可,把主要的精力、措施放在抓文化课的传授上,至于学生的思德教育虽说平常也在抓,但只是要求提的多,必要的检查、督促评价与考核措施少,久而久之,德育就成了一种形式。从而在人们心目中自然而然形成了重智轻德、重成才轻做人的观念,德、智、体全面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也体现在高分数上。他们为家里的生活资金而辛劳的干活,会说无瑕太注重孩子的生活空间和思想问题,只要好好学习,别的就全部听之任之。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使得相当多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学生对分数过敏,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便本能地学会掩饰自己力不从心的缺憾,甚至不惜采取考试作弊、抄写他人作业等方法,也不同程度促成儿童不健康人格的倾向。

2.师爱的缺乏与变异。

师爱的对象是学生,是学生的人格,是在无条件接纳的前提下,对学生身心的关怀、期待、奉献与教导,师爱是教师热忱、智慧与道德的合金。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教育对功利的追求不断加剧。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同时也导致师爱缺乏,教育不讲民主平等,缺乏对学生的关怀、尊重,尤其是对后进生、单亲生、学困生、贫困生,没有应有的特殊关怀。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对他们只有成见、偏见、歧视、排斥、打骂惩罚;学生没有发表意见、述说心里话的机会和权利。师生互不尊重、互不信任。少数教师本身的师德欠缺、人格不良、行为不当、榜样不正等问题也很严重。缺乏师爱的教育,使得孩子的心灵缺少了养分,因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3.教育要求脱离儿童实际。

这里所说的教育要求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和学业两方面。由于德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形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或错位,而且德育内容 松散、死板、变化性大、教条性强、逻辑性差;另一方面是部分任课教师讲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时代 观念欠缺,使学生难以体会德育课程对人生追求的导航作用,未能满足学生心态复杂化、多元化倾向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认同的减弱,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此外,社会上商业文化、经济大潮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冲 击,也使学生与严肃行教的教师拉开了一段距离。学生难以领会教育内容的实质,却要鹦鹉学舌地去表达,学生真正的思想热点、难点没有得到关照,形不成属于自己的正确思想,造成一面是夸夸其谈的教条,一面是空虚混沌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道德规范过于“理想化”,那么这种道德就会很脆弱,甚至很虚假,会使得大多数学生表里不一,实际行为处于很低的道德水平,品德知识掌握了很多,但是行为却依然缺乏品德。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通过法律等手段,净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条件,所以整个社会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采用法律手段规范和净化社会环境,取缔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市场如黄色书刊、音像等。同时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媒介节目与内容,例如举办大型励志书籍、优秀影视作品展等,多宣传和谐正义,净化社会环境,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步,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社会上接触社会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教育的影响。

(二)完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时刻

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忌把那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带进家庭。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关系,严爱相济,用家长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魅力去感染孩子。能尊重孩子的人格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培养孩子所必需的坚强意志、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

(三)提高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真正把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不可忽视的位置上。

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要充分贯彻国家的“德育优先”战略,坚持德育智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学校领导要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

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形象地说明了环 境的重要作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即人为地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品学兼优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 情境。它可以概括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大方面。硬环境,是指人化了的自然环境,或称物质环境;软 环境,是指学生的群体心理环境,或称精神环境。学校应注意育人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与教育。由于学校环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可控性和导向性,因此对中小学生思 想品德的塑造、形成和发展,有着某种决

定性的教育意义。

第三,要树立“诚信教育”的教育理念。

学校应该是最讲诚信的地方,讲究教育诚信,摒弃虚假。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必 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地教育青年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允许把儿童、少年特别是青年放在一种„思想无菌 室‟里进行教育,使他们闭眼不看周围生活中的缺点。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 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 教师要做到讲真话,首先要教育自己,要“用信念来培养信念”。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道德认识坚定,才 能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才有可能以理服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加以 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躲躲闪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

第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学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人格、学识、风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来体现,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身教重于言教”嘛!我们要不断用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充实自己,完善教学技巧和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使自己更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始终站在文化的前沿,疏导文明行进的方向。教师只有拥有健全、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规范的行为才能培育出健康合格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热爱学生,教书

育人,为人师表。

第五,要用“爱”去对待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上一篇:参加入职培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头痛拉肚子的原因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