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04

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兴起,参与的不仅有大学生、农民工、留学归国人员,也有企业科研人员、技术和管理骨干,草根与精英并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与市场二元调节机制能否实现优势互补。政府是制度政策的供给主体,市场是创业创新的驱动主体,它们都对资源配置产生作用,但资源配置和利益调节的机理、手段和方式不同。只有政府与市场有效配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也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为众创注入动力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体是人民群众、本质是“草根”活动。如何让群众积极参与创业创新实践、共享创业创新成果,关键在于解决好思想观念的问题,就是换角度、换思想、换观念。我们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依靠市场内在动力和群众激情,扫清束缚创新的思想藩篱和观念桎梏,推进

发展理念、思路举措和方式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尊重创业创新规律和群众主体地位,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激活民间创造热情,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能力。积极倡导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唱响“为创业者加油、为创新者鼓劲、为成功者喝彩”的主旋律。

二是强化政府职能,为众创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众创”发展前提是简政放权,核心是破解体制障碍。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认真做好省市决定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承接工作,坚决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全面清理、废除和纠正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真正为创业创新者“清障减负”。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业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选择创业创新的方向和路径,让价格机制和供需关系调节创业创新的规模和形式。

三是突出平台建设,为众创拓宽发展空间。平台载体是创业创新实现扎根生长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着力打造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信息整合,及时公布信息,促进创业者和项目单位有效对接;建立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按照市场化方式,为创客提供项目评审、创业辅导、政策咨询;运用政府购买服务、业务奖励等方式,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着力打造创业创新技术平台,全面落

实对各类研发机构的优惠政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一批核心技术品牌;引导企业实施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设研发机构,应用创新成果;深化同科研院校合作交流,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基地,并鼓励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着力打造创业创新区域平台,充分发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辐射带动作用,兴办中小企业孵化园、电子商务孵化园、绿色食品品牌孵化园等科技孵化器、特色产业园,实行市场化运营,培育形成新的商业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出台支持政策,鼓励各个领域、各种类型的主体投身创业创新实践。

四是整合扶持政策,为众创营造浓厚氛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是要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我们必须依托实施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程,优化整合扶持政策,组成众创“政策群”,搭建政策投放“洼地”。建立健全执行评估体系和通报制度,着力解决小微企业在融资、技术等方面难题,全力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健全完善促进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等领域规章制度,依法保护小微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小微企业走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成长壮大之路,加快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让更多的小微企业成长为大中型企

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1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 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 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到2015年12月, 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 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 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 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 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 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 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 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 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 教授学生创业技能, 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 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 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笔者认为, 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 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 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的内涵

“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Learning, 简称PBL) 模式是指以“问题”为核心的, 以设定复杂而有意义问题的方式, 要求学习者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思维,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PBL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课程。作为学习方式, 它要求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 能够具备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 它要求学习者需具备关键的知识储备, 具备熟练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及参与团队协助的能力, 同时要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 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目标。PBL模式这种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的学习模式, 本质上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而存在的, 相较于其他的学习模式, 它具有主动发现、协作互助、发散思维等特点和优点。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也是倡导创业者具备开拓发现的精神,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将PBL模式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丰富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实践探索。

3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因其倡导发现式学习, 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维和解决实际复杂问题能力的特点, 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吻合, 因此可以将这种教育模式引入到目前的创业创业教育中, 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 构建以通识教育为主的PBL创新创业教学平台,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我们可以参照国外高校普遍推行的大类培养方式, 在大一、大二年级推行大学生通识教育, 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低年级学生主要开展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习, 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兴趣激发等多元性课程, 使得学生掌握基本学科知识, 提升学生自我规划能力, 为开展PBL创新创业教育打好人才培养的基础。

第二, 构建培育创新创业意识的实践教学课堂, 培养大学生创业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要通过各类实践教学课堂, 引入PBL教学模式, 围绕培养学生的质疑力、协同力、观察力、领导力等能力培养为目标, 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 设定有针对性的PBL问题情境, 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开设创业基础课、创业管理课, 鼓励学生创办创业社团、创业论坛等方式, 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运用PBL模式进行一些创业实践课题的探讨和研究, 对这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行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这是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的核心和关键。

第三, 构建以创业实践体验为主的创新创业实践运用平台。在学生具备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后, 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类赛事活动, 通过参赛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挑战杯”、ACM、“互联网”等创业大赛, 校内的创新创业赛事选拔等途径, 达到以赛代练, 以赛促学的目的。这是对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和修正的重要步骤。对创业学生而言, 通过参与创业比赛, 可以获得创业各个方面的经验和学习, 发现自身创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对于学校而言, 可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对创新创业教育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第四, 构建以支持创新创业实战为主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经过大学前期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系统培训及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的热身锻炼, 学生已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 此时需要进行创新创业实战的检验。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学院 (中心) 、创业园、科技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平台, 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 并利用国家、地方各类创业优惠政策, 为创新创业学生开通创新创业便捷服务平台, 并鼓励开展各类院校之间、国际之间创新创业的交流与合作, 进行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成果的借鉴和融合, 这是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 .

[2]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3) .

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1.Library,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Jinan 250102,Shandong,China;2.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ijiazhuang 050041,Hebei,China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美国,而后由美国和欧洲的一些高校如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校、斯坦福大学等率先开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完备的培养模式,进入了发展的成熟阶段。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于上世纪末,之后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的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重视,高等院校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实践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了学科型、实践型和综合型等多种模式并举的教育体系,但普遍缺乏深度认识,显现在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与学科专业特点结合不够,与专业学生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影响着教育实效,也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1]。为此,本研究结合体育院校实际与体育大学生特质,遵循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提出了以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人文素质为教育目标,以掌握创业实务知识、了解创业基本过程和提高创业技能为教学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模型,以期为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与教学范式。

1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状况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带动了流通与服务行业的迅猛发展,体育产业也随之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大学生就业取向由传统就业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更多的新型岗位需要具有创业素质的体育大学生去开拓创业。然而,目前的体育专业教育过多地注重体育基本知识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造成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严重制约与影响着体育大学生创业之路的选择。追其原因,多种因素交织并举,但体育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实践能力不足以及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是其主要制因。为弥补专业教育的缺位,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与市场人才要求相一致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学知识体系之外的管理知识、营销知识、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以及谈判、商务、市场营销等职业技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院校并没有给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足够的重视,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寥寥无几,仅有个别院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而且还缺乏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标准。同样一门课,不同的教师讲授的内容参差不齐,同样也缺乏具备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一定创业经验的师资,亟待需要建立一套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素质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这对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技能专门培训,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具有较强创业素质的建设者,将起到前所未有的教育效能[2]。

2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一词作为教育术语,意思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目的、计划指导下的学习“进程”与“安排”。广义上是指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和开设顺序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载体,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特有的课程体系。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的课程体系既要彰显创新创业教育特性,又要围绕创新与创业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需要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构建学习模型。课程要突破专业和行业壁垒,拓宽涉及专业,丰富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接受针对性的训练,从而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掌握创业相关技能。学习模型要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教育及传统就业教育的区别,设计了彰显体育院校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学习模型。

2.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创新创业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需求,开设的课程要有助于学生掌握创业知识、磨练创业能力和熏陶创业者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教育效能。根据目前体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原则,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计划进度与内容安排要遵循递进原则,第一、二学年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必修类课程,侧重传授通识性的创新创业知识,第三、四学年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传授专门性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模拟训练,学生结合个人需求选择不同模块课程的学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见图1。

图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2.2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

2.2.1 创新创业通识类必修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欲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创业基本知识和相关社会研究方法,具备一定创新技能、创业心理品质与创业能力,清楚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了解体育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创业政策规定。教学内容:创新技能与方法;创业者基本素质;国内外成功创业案例;成功创业者的行动、态度、习惯和战略;体育市场的发展状况与面临的创业机会;创业计划书编制原则;社会调查方式;公文写作与技巧;国内创业政策与规定。

2.2.2 创新创业选修方向课程模块教学内容

为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教育与培训,各专业可以设置创新创业选修方向,围绕创业过程中的知识需求与创业技能训练设置课程模块。

模块一:商业计划与融资类课程。课程目标清楚制定商业计划的重要性,掌握商业计划书编写原则与方法,以及融资等方面的知识与方式。教学内容:商业机会;风险投资商的投资基本方式;创业融资途径与方式;创办企业方式;商业经营基本程序等创业实务知识。

模块二:市场营销与策划类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清楚市场调研的途径、方式以及营销计划制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教学内容:消费者行为;市场分析方法;市场营销策略与计划;市场销售策略与方式;谈判技巧与方法。

模块三:企业管理与法律类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清楚创业过程所需要的管理知识与法律常识,掌握管理类知识与相关法律规定。教学内容: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税收制度;相关法律与税收制度等。

3 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习模型设计

从学科角度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心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则注重知识的传承,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与传统授课模式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模型,教学中除运用传统的讲授外,应结合不同教学内容采用头脑风暴、师生互动、案例讨论、设计演练、角色扮演、商业游戏、模拟实践等参与式教学手段与方法,以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

3.1 “问题设疑式”教学模型与操作过程

“问题设疑”教学模型是指转变传统灌输式为设疑式、启发式和讨论式,以教师设疑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教学核心的课堂过程,见图2所示。操作过程: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疑,师生交流沟通,学生自主设计问题,而后进行调查分析,形成书面材料,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基础上修改完善,提交教师批阅。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手段与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与相关措施,磨练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把问题解决手段与措施与社会现实实际接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检验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图2 “问题设疑式”教学模型

3.2 “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型与操作过程

“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型是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探究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研究课题,学生独立地进行策划、研究和评价的课堂教学过程,见图3所示。操作过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若干研究课题,学生选定题目,制定研究步骤,选定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最后提交老师进行评价鉴定。这个教育过程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文字能力和组织能力,并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转化为创业技能。

图3 “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型

3.3 “协作互动式”学习模型与操作过程

“协作互动式”学习模型是指学生组成协作学习小组,采取互动形式学习知识、探究问题和模拟训练的课堂教学过程,见图4所示。操作过程:依据学生能力素质和个性特点组成学习协作小组,如竞争组、辩论组、合作组、设计组、问题组等,各小组在教师巡回指导下进行独立学习与互动训练,要求事先配置好与教学相关的教具和创设与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环境,以利于实施有效的互动学习。采用教师“教”为辅学生互动“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各小组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自我模拟演练,之后组间角色转换互动实践,通过不同角色的尝试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创业技能,并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提高协作意识,磨练创业者素质。

图4 “协作互动式”教学模型

3.4 “角色模拟式”学习模型

图5 “角色模拟式”教学模型

“角色模拟式”学习模型是指依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组建模拟创业小组,确定每个学生在商业运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依据商业运营程序进行模拟实践演练的教学过程,见图5所示。操作过程: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建模拟创业小组,依据角色承担的任务按照步骤依次进行模拟实践,从市场调查寻找商机开始,到确定创业项目、制定商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制定公司章程、启动资金筹措和运营管理,最后进行点评和修正实施方案后再次进行训练。教师在整个训练中只是进行指导、协调和点评作用。学生在谋划角色中了解岗位技能标准与素质要求以及规划能力,在模拟训练中锻炼提高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社会现实。体育院校必须建立与市场人才需求一致的教育理念,并以一定的组织、领导形式和推行机制,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研究构建一套切合体育院校实际和大学生知识、技能宿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编写创新创业教育规划教材,培养一批能够胜任该类课程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真正使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4]。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观念的融合,在专业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教化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业素质,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更多的毕业生成为职业的创造者和体育事业的开拓者。

[1]曹胜利,雷家骕.CC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

[2]刘振忠,张绰庵,赵智岗.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88-89.

[3]百度百科.课程[EB/OL].(2013-03-04)[2013-03-15].http://baike.baidu.com/view/183341.htm

[4]刘振忠,周静.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其实践体系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2(7):55-56.

[5]骆功建,郑志磊.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3):50 -51.

[6]丁冬升,等.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及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3):60 -62.

[7]肖素霞.广东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2):83 -85.

创新与创业课程学习心得报告 篇4

学习心得报告

课程名称: 创新与创业基础

所在班级: 国际商务师范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所在组别: 第九组

担任工作: 营销部秘书

报告得分:

二〇一七年12月12日

经过一学期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的学习,我深受教育,倍受鼓舞。一开始对这门课是感到疑惑的,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些商务类专业也要学这门课,带着疑惑和好奇,我们跟着老师走进了新的世界。自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便开始了每个星期三对创新创业课的期待。记得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发了一些意大利面、一颗棉花糖和一根绳子,让我们利用这些材料建造出最高的塔,我们小组的作品虽然不是最高的,却是最稳固的。此后的每一节课,老师都会带来一些材料让我们进行各种各样有趣的小组合作实践,而每一次我都跟不同的人组成小组,体验各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另有一番学习的乐趣。

我一直也没有好好的想过自己的将来,该去做什么,那里属于自己,上学的日子大多是得过且过的,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定点的计划。对于人生总的规划像天上的星星似有形,实无形。像我这种思想在当今的时代是必将被社会所淘汰的。在创新创业这门课程上,我看到了很多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比别人更早地走向了人生的巅峰,这让我对我将来产生了危机感,同时也有了一些动力。

通过在书本中精彩的内容,睿智的思维逻辑和在课堂上老师精辟周到的讲解中,我很大程度上增长了自己的见识,消除了对创业的神秘感,找到了些创业的灵感,也激发了些市场经济的感觉。

看了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的慕课视频,我不仅了解到“慕课”这种新事物,而且学习到了很多商业知识,比如Zara的长尾式商业模式是如何进行的;原来在商业领域中存在着“商业模式画布”这种重要的东西等,还有一些师兄师姐校园创业的例子的视频(虽然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激起了我对创业的兴趣。

在新时代下,创业是不少人的心愿,然而作为青年时期的我是具有相当的优势。一是我有激情和理想。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有蓬勃的朝气,并勇于为理想努力。尽管受到失败的挫折,仍会朝理想的目标再次奋斗。二是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我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价值方面行动的坚决,取得成功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强烈。三是知识与技术优势。在新经济时代的创业,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用智力换资本是年轻人的特色。四是学习和创新精神,我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对传统观念和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这些都会成为我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当然,也面临种种的不足,我现在经验不足,社会阅历少。

《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在这个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大学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家里出了个大学生也不再是什么很值得去炫耀的事情,因为现在社会上的大学生实在是太多了,每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数以千万记,然而就业机会却完全达不到这个标准,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妄想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再是一件易事,供过于求是这一现象的根本。面对就业难,许多大学生将眼光瞄向了创业,创业既可以为一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了就业的门路,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创业也就得到了社会,学校一致推崇和鼓励。实际上“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自我创业非常普遍。比如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而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基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面临很多难题,主要有知识限制、经验缺乏、心态问题、创新能力薄弱和资金问题等。但是,大学生创业是潮流,不可阻挡。在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大学生创业也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其次,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知识,他们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再者,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他们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最后,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然,大学生创业也有比较明显的劣势。年轻固然是我们强有力的资本,因为我们经得起失败,但是也是我们最大的劣势。缺乏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由于我们自身的经验不足,盲目乐欢,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如果失败,将对于新的创业者造成致命的打击; 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而无当,市场预测会偏向于乐观; 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缺乏真正的商业前景的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完美想法和概念上;综合素质较弱。首先,缺乏管理,法律和风险性投资知识。虽然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也学了一些管理的知识,但对于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税务法,知识产权法等知识相对缺乏;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同时,整个社会文化和商业交往中往往不信任青年人,俗语说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很不利于年轻人创业。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活动能否得到家庭的认同现今,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对于创业具体内涵却不是十分明晰。作为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能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但是自主创业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还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经济效益,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应具有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品质;其次,要正直、守信、有责任感;具有敏锐的商业意识和自我实现欲和创新精神;具有团队意识。除此之外,大学生自主创业还需要注重机遇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坚韧不拔等意识的培养,努力全方面提升自己,具备一名合格创业者的条件。具有了良好的创业意识,当然,可靠的创业技能也是重要的。

总之,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自主创业。因此,我认为,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要多一些理性。创业仅有兴趣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受到资金、人际关系、政策及所处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创业的话题应该是永恒的,但创业的选择须慎重。只有具备各方面的条件,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自主创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会 篇6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甘河校区 宁萍

2015年11月5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学习《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工作的体会与思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及教法探讨 ——以成都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工作为例》、《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新发展》,分别赴成都创业学院创业园、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和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交流学习。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就曾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应包含最基本的两个重要元素,即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所谓创业精神是指开拓事业的实践活动中体现的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而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原因分析

中南大学、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下的成都创业学院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下的山东青年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的鼎力支持、企业的深度参与

国家的政策导向,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共同参与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合力打造的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技能培养条件,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二)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通过三所高等教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学习,不难看出他们都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健全的体制机构、细致的实施方案、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机制、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套的督导落实机制。

(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业师资队伍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辅导员组成。讲授理论课的教师都应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KAB、SIYB、、DMC、YBC、CVCC等),而且,还要参加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才能上岗。实践课辅导员既是教师也是行业专家,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为学生的发展可以提供良好的咨询、指导。另外,还聘请创业名师(企业家)进行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分享他们创业的经历和经验。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对比5所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我们学院的现状得到了几点启示:

(一)改变观念

理解创业教育内涵,切忌‚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因为,大学生创业,不能要求过多要求过高,不能有耕耘就必问收获,创业也是一段磨砺的过程,因此,要理性抉择,不能盲目跟风。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已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也不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正如美国创业学教育和研究的领袖之一——百森商学院 杰佛里·帝蒙斯教授所说:‚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应着眼于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至少要注意四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公司运作的认识过于简单,他们不清楚如何融资、如何做商业上的事务活动筹谋、如何塑造管理团队等,甚至连基本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常识都很短缺。因此,在创业前,应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培训。学院应建立创新创业培训班,有心创业的大学生可以来报名到场学习。

第二,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既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创业,那创业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不经过市场调研,盲目投资,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创业之前,应该冷静地思考,选择什么行业来做才更接近成功。建议最好先到相关行业去打工,熟悉一些行业的运作规律和流程,也可到场见习培训,在见习培训中选择创业方向。

第三,要多方面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政策。对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通常有不少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充分了解这些政策,哪些用度是可以减免的,哪些优惠是可以申请的,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才能在创业之初,节约资金更好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本文以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1994—2015 年每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创业) 的文件为主要研究材料, 结合国家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专门文件, 梳理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根据其背景、名称、内涵等要素, 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创业”阶段、“创业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阶段。三个阶段的划分, 一方面有助于清晰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认识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积极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 可以根据其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进行阶段性划分。国家政策文件代表国家行为, 相对于其他事实和材料, 权威性更强, 涉及面更广, 也更有强烈的实践性, 依据国家近20 年来毕业生就业 (创业) 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可以分为“创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表1 按“创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名称在有关文件的出现及其核心内容, 摘要、说明如下。

二、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的背景、特征

以上以时间为序, 简要描述了“创业”“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演进的过程和变化特点, 下面进一步分析每个阶段的具体特征, 见表2。

表2 从背景与目标、认识与行为、范围与层次、内涵与本质4 个方面列述了创业、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的特征, 下面作简要分析。

(一) 创业阶段 (1999—2006)

中国高等教育1999 年开始扩招, 背景之一是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凸显, 高校毕业生也是就业困难, 另外, 也想通过扩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因此在当时毕业生分配体制下, 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其主要目的不在促进创业, 而是在缓解就业压力。2003 年, 是扩招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 加之当年的非典特殊情况, 就业压力巨大, 因此国家提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力度更大, 措施也更为具体。随后, 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因此, 2004—2006 年, 国家在鼓励、支持毕业生创业方面工作不断加强, 在工商、税收等方面出台了诸多具体保障措施。总的来看, 在创业阶段, 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提供支持, 其背景和目标是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目标, 从认识和行为性质方面看, 当时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被动的寻找, 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自发行为;范围也主要局限于就业层面, 主体是毕业生。当时中国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 虽然国家提出“创业”, 但什么是创业、创业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内涵并不清晰, 因此当时创业的内涵与要求相对单一, 主要还是希望以创业实现就业, 同时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二) 创业教育阶段 (2007—2009)

这一阶段, 随着毕业生创业工作不断推进, 认识不断深化, 逐步认识到:一、创业不仅具有解决就业的功能, 创业成功还可以新增就业机会;二、要创业成功, 仅鼓励、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创业是不够的,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和实际的创业能力, 必须把创业和教育结合起来, 实施创业教育。因此, 2007 年国家提出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行动”,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要求各高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 倡导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能力。在这样的背景和目标下, 创业教育工作已经由当初的被动寻找和自发行为, 变为主动选择和自主行为了。相应地, 这一阶段关于创业教育的范围也由就业层面进一步拓展到了创业层面, 主体由毕业生扩展到了在校大学生。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新的命题, 因此从内涵来看, 这一阶段的创业教育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创业”和“教育”结合到了一起成为创业教育, 进行创业教育, 不仅是要以创业促进就业,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三) 创新创业教育阶段 (2010—今)

这一阶段, 时代背景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因此,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已大大超越了前期以创业实现就业和以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 成为了国家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坚持改革推动,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伟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以来, 国务院连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五个系列重要文件, 引导、支持全社会创新创业工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不仅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更要提供人才引领。因此, 从认识和行为性质角度看,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是一种国家、时代层面的战略决策了, 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就业、创业层面, 而进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展创新层面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也不再是局限于毕业生了, 扩展到了高校全体学生。内涵与本质方面, 在创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创新的内容, 并明确了创新、创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内涵更加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创业”阶段,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起始阶段, 其中2002 年以前为发端阶段, 2003—2006 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创业教育”阶段,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时间为2007—2009 年;第三阶段为“创新创业教育”阶段, 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阶段, 其中2010—2014 年以前为深化前期, 2015 年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阶段划分已有相关研究, 钟汝能认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自发—自觉—主动的过程, 从响应程度、战略定位、教育理念、阶段内容、推进策略和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估, 建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高校自主探索阶段 (1997—2001) , 典型特征是创业教育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第二阶段是试点阶段 (2002—2009) , 典型特征是侧重于创业教育。第三阶段是全面实施阶段 (2010—至今) , 典型特征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重, 鼓励创新创业被纳入国家就业方针”[21]。王莉方从创新创业政策发布、研究成果和实践方面三个角度, 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分为自发性探索阶段 (2001 年以前) 、多元探索阶段 (2002—2009 年) 和全面推进阶段 (2010 年至今) [22]。与上述研究相比, 本文主要以国家相关文件为材料, 深刻剖析背景和内涵, 依据不一样, 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完全一样。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新的历史使命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校来说, 既是一项实务,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必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甚至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新的历史使命

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新的历史使命, 这根源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目标追求, 具体来说, 有以下四点。

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功能, 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也是最根本的任务,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最终都要依托人才培养来实现。人才的标准有很多, 归根结底是两条, 一是“人”, 一是“才”。“人”的标准是人作为社会人的本质属性, “才”就是才能, 也就是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时代在不断发展, 人才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当下的人才标准与50 年前甚至10 年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当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 一方面各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方面经济、科技等又在竞争中水平不断拉近, 在一种水平不断接近的激烈竞争中, 最终谁能胜出, 取决于创新驱动发展, 这一点与追赶阶段的学习、模仿和改进在本质上是有天壤之别的。近年来, 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在世界上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方面的重大创新突破是密切相关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这是顺应时代的伟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然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那就是人才的特质中要有创新, 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也就是创新型人才。

2.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足性和封闭性, 有“象牙塔”之誉, 但高等教育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度也是一个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最重要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学校与社会脱节。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接口主要是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是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主要是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而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则是已有知识理论化、体系化的结果, 因而事实上, 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独立性的内部循环系统, 与现实社会发展是有距离的, 学生所学知识老化, 毕业即失业的诟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知识与应用脱节。高校注重知识传授和学习, 这是基础和前提, 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学富五车, 不去应用, 也是徒然。知识和应用之间脱节也是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 应用教学主要是依托课程设计、实验、学科竞赛等进行, 范围有限、层次较浅, 验证性、虚拟性强, 创新性、真实性弱, 很多比赛一结束, 应用也就结束, 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及成果较少。

三是成果和商品脱节。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各高校对科研都极其重视, 但高校的科研具有明显的“科研性”特征, 一是注重理论探索和实验, 二是成果论文化和专利化。应用研究不足, 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不足, 实践成果转化为商品或服务更是不足, 因此高校的科研与市场和社会之间距离很大, 研究成果要转化为商品或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创业, 就必须走出校园, 关注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需要;要创业, 就必须把知识应用于真正的实践, 真刀真枪地干;要创业, 就必须有市场思维、商业意识, 把研究成果最终转化为有形的可以消费的商品或服务。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之“创业”, 因其特质, 将会很好地打通学校和社会、知识和应用、成果和商品之间的三重壁垒, 为高等教育提高服务社会的贡献度架起一座桥梁。

3. 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内在寻求

高等教育走过了规模和数量扩张阶段后, 转向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方面, 但如何实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呢?为此国家提出了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措施, 宏观上是要调整、优化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而最终的本质, 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 加强高校内涵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激发出高校服务、贡献社会的能量。另外, 教育的信息化、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等, 资源获取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传授将不再需要教师年复一年、班复一班的重复劳作, 学生学习也将不再需要按时间进课堂学习, 这样释放出来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等必然会向新的方向集聚。当前, 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与困境, 将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一种必然的自觉的选择和追求。

4.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 小而言之, 要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以立身、显父母, 大而言之是要服务社会造福他人, 国家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足可说明就业对学生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 如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是与国家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背道而驰的。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一是就业方向目标不明确, 二是没有足够的就业能力。很多学生不明白自己所学专业在市场上的需求情况, 不明白所学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 更没有为将要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结果造成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错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就要思考自己的专业目前市场上的需求状况和所属行业的发展状况, 就要不断思考、寻求在哪些方面或哪些点可以进行创新创业。因而, 创新创业教育就能很好地解决就业方向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如果再有创业训练和实战, 就能进一步解决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 我们认为, 创业促进就业的意义远不只是通过创业, 少数学生自己实现了就业, 同时创造就业机会, 带动就业, 而更重要的意义则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更多的学生明确了就业方向和目标、提高了就业能力, 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 以创新创业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针对高等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新的历史使命, 高校必须积极思考、面对, 作出无愧于时代要求和自身发展的回应。

1.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重大意义

创新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 只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到了新的高度, 但创业教育却实实在在是一个全新的而且是极具有颠覆性的命题, 在教育思想观念和实际教育能力两方面对高校都是极大的冲击。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结合, 形成创新创业教育, 这绝不是两种“质”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种化合, 创新以创业为指向, 创业以创新为基础, 生成了一种新质, 其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种新质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也高校创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种创业教育的本质之所在, 李家华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不是简单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的数量判断, 当然也不是创业项目成功与否的质量评判, 而应该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职业精神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判断。”[23]如果说创新型人才是社会、时代的追求, 创新、创业是创新型人才的两翼, 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助推创新型人才奋飞的动力之源。因此,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和国家建设就具有双重意义, 李家华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战略视角就包括了两个基点:一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推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认清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战略视角, 对于促进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23]

2. 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从开设创业课程, 到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再到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 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开设创业课程是在高等教育中注入了一点新的元素, 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 而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则已经远不是新元素的注入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了。而是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的重新确立, 带来的必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建构, 甚至是整个高等教育业态的变革 (如新型创业型大学的建立) , 其意义和影响将会超出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进入深化阶段, 将逐步走向成熟阶段, 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一、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决策和部署, 各高校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模式;二、在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狠下功夫, 各高校要切实成就一批富有说服力的创业成果和创新创业人才;三、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 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 甚至涌现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型大学。

四、结语

很多人认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困难, 在制度、资源、条件以及师资等诸多方面存在障碍, 最终会难以有成效, 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理想。如同富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一样, 正是因其难以培养, 所以才具有极大的价值,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正是因其困难, 所以才值得付出努力去实现。在经济全球化和提质增效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高等教育也需要顺应时代不断改革与发展, 各级各类高校如何不断改革和发展, 不断超越自己, 胜出别人, 发展壮大, 甚至站到国内外的前列, 这对于高校来说, 实质上也是在创新创业。“中国高等教育之业”如何创, 在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的时代, 各高校甚至整个高等教育必须深思, 作出选择, 付诸行动。

摘要:以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每年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创业) 的文件和国家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文件为材料, 梳理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根据其背景、名称、内涵等要素, 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创业”阶段、“创业教育”阶段、“创新创业教育”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变革的内在寻求、是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 各高校要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重大意义, 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重建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辨析 篇8

摘 要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明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是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两者的内涵、目标及内容方面展开辨析,并分析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得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公益事业,历来是培养人、研究人、发展人的创新工作。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都已认识到了创业及创新对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需要我们先明晰两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高校顺利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涵辨析

(一)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何谓“创业”? 创业不但指部分人的创立企业,而是指人类对所有事业的创新和创造。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者”称为“企业家”,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是国际上对创业的最普遍的理解。而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与此相应,就是把“创业者”视为开创事业的人。

如何理解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员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越来越重视员工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思路。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上来解释创业教育的含义:广义的创业教育是“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课程、资助资金、提供咨询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开办企业的能力”。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学生創业教育,是指广义的创业和创业教育,即开创事业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活动,强调了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创业意识。

(二)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上关于创新的研究,最早在20世纪初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 (innovation)一词并给出了创新的定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及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方法;利用一种新材料;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后来,创新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拓展,一般认为:凡是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如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类是非技术性的,如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知识创新等。

所谓创新教育,是把创新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辨析

在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文将从目标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辨析

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多数人一谈创业教育,马上想到要开公司,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虽然,创业和办公司有关,但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学生都去开公司,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

创业教育反对传统的压抑个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主体意识,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活个性、充满活力、不墨守成规、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创业型人才。第二,培养学生的市场开拓意识。在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市场、把握市场机遇的事业敏感性,同时注重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市场开拓意识。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超越意识。开展创业思想教育,关键一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现实或传统的思想束缚,培养学生创新与超越意识。第五,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通过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磨练自己的品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大学生顽强、坚毅、独立、自信和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启发诱导他们挖掘自己的才能和创新、创业的潜能。

创新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应用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学校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问题。

(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内容辨析

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建立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心理品质、能力和社会知识结构等的教育体系。它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是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

三、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前面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概念、目标及内容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成效,可以通过其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根本倚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对人的价值具体的体现;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孵化器,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两者在功能上又具有一致性。

同时,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同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国民和广大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和创造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创业能力是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和实践。可见,创业教育是实现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这样,素质教育可具体化为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实施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四、启示

经过两者的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不能混为一团,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充分把握两者,才能更好的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从两者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在创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应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项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的溶人了创业素质的要求,形成了独特功能和体系,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转化成果就是要落实到创业上来,创业素质应成为大学生基本的必备的素质。创业教育应超越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在宏观与微观上明确把握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第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实施都是系统工程。

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由原来传统的以课内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轉变,必须完成由培养计划规范的第一课堂与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在过程和结果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同样,创业教育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推行。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社会文化的不同以及激励机制的欠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资助与政府政策的支持。这就使我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压力,高校要正视现状,针对本校实际,面向未来,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

第三,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受教育者是居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只有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无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都要更加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主体要不断探索出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这不仅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同时还会主动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具备创业初步能力。这就更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第四,校企合作是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国外许多大学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注重企业的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合作可以更好的使用双方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企业参与了学校创新创业和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目标与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实训方式的指导与评价等,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实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三个月到一年的综合考察,企业还可以甄别出一批优秀学生作为企业骨干培养,留下来的学生能够在工作上“无缝对接”,直接上岗,并且在态度上更加踏实肯干。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获取创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遇,学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得到了理想的人才,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罗建国,赵亮.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大学教育科学.2004(2).

[3]章勇刚.美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内涵及启示.教育研究.2007(9).

教育创新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为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使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增长率是当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我国的传统教育,不仅没有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当代大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本只是扎实,但是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我们缺乏创造性型人才,在大学试试创造性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性的培养和提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下,在学生积极的活动下形成、发展的。创新教育不仅需要改革旧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评价方法,更需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树立创造教育的思想,明确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掌握并在教学中运用创造性的原则是成功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前提。

因此提倡,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为以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变严肃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更新教学手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内在潜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创业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一、建立师德规范,引导教师修身养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规划,确立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首先,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教师。我们组织教师有步骤地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修养,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把师德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规范》挂在办公楼墙上,要求教师对照《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时时自我反省,做学生的表率。我们致力于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师德师风投诉制度,设立“举报电话”通过问卷调查和各类座谈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以取信于学生,取信于家长,取信于社会。对照先进找差距,认真开展自

查自纠,人人撰写自查报告。

二、依托人本管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和责任心。

“管理就是为在集体中工作的人员谋划和保持一个能使他们完成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工作环境。”我们的体会正是这样,好的管理就是一种好的氛围,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优势和潜能而最大限度地抑制人之不足,建立起以自我激励为主、外力推动为辅的激励机制,为教职工完成工作目标创造有利条件,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快乐,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上升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我校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实施管理创新,积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引导青年教师扬长避短,把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实施人本管理,形成了“领导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学生”的良性循环,创造了一种和谐民主、催人奋进的人文氛围,使一批青年教师由稚嫩走向成熟,使他们的青春热情和蕴藏的巨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践中我们深知,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必须长抓不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上一篇:菱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下一篇:电影观后感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