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2024-07-27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通用8篇)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1

曲阜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为充分发挥曲阜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切实推进曲阜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曲阜经济的亮点和支柱型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背景依据

(一)重要意义

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曲阜只有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深入落实省市战略部署的需要。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建设以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部署。济宁提出大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战略,以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龙头,构筑儒家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曲阜以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现有的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各级重要决策的具体行动。

3、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曲阜虽然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仍是发展中的短板,存在资源整合不力,产业规模小,档次水平不高等问题。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一流平台,加快文化产业升级跨越发展,可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背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强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6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文化产业发展作了整体规划。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2007年山东省、济宁市分别制定了“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我市也相应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思路布局、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为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持和产业规划指导。

加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是济宁新世纪初的战略定位。2009年1月12日,济宁市委、市政府从推进全市文化建设的全局高度召开了“加快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现场办公会议”,对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的发展提出了期望和要求。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有关会议和决策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要求,坚持文物保护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环境保护第一原则,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重大项目带动、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战略,努力构筑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新平台,促进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曲阜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既要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又要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增强文化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既要有效发挥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组织、协调、引导、扶持作用,通过设施建设来完善文化活动的载体,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重大活动项目来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文化产业领域聚集,确立城市文化形象,扩大文化影响力。

3、一手抓深化改革,一手抓加快发展。既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革新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着力抓好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4、开发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曲阜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以文化资源为依托,选择具有优势资源、产业基础扎实、市场前景看好的重点行业和区域,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要注重保护文化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5、实施品牌战略,继续做好、做大孔子文化品牌。充分挖掘现有文化品牌的潜力,努力培育一批新的知名品牌,以资源优势保障品牌开发,以品牌开发推动市场开发。要积极推动我市孔子文化品牌更好地走出地域,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提升我市文化的市场形象。

6、特别注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在任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要首先考虑曲阜文物古迹众多、文物保护是首要任务和责任这一前提,牢固确立文物保护第一、发展利用其次,当发展利用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的时候,发展利用要毫不犹豫地让位于文物保护。

三、文化产业发展任务目标

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争做山东排头兵,全国创一流”为目标,实施孔子文化品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曲阜市文化产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在做大做强传统、优势文化产业业态的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的重要作用,要以规划、创意、管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整合发挥鲁文化、儒家文化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出版印刷、影视动漫、文物仿复制等儒家文化特色产业,构筑儒家文化产业集群。努力把我市建设成济宁文化产业核心区、山东鲁文化产业集聚区,构建成圣城神韵彰显、人文气息浓郁、文化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东方文化产业新高地。

具体目标是: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市场更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文化产品丰富多彩,文化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素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 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要有新的突破。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

(一)空间布局

要遵循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高境界、高水平地尽快完善曲阜文化产业各业态的总体规划和创意策划,到2015年,逐步形成“一线七片区六大基地九种文化产业业态”,即以三孔和明故城向南延伸的孔孟文化大中轴线;明故城文化产业核心区、尼山孔子诞生地朝圣区、寿丘中华人文始祖旅游区、九龙山孟子故居文化区、石门山生态农业和文化休闲区、高铁片区现代文化娱乐区、九仙山农业观光风景区七大片区,形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商品、游客集散、图书出版博览物流、书画培训销售、孔子学院文化体验六大基地;做大孔子文化旅游、孔府文化餐饮服务、孔子文化会展、孔府文物复制和文化商品、孔子书画、孔子文化图书出版印刷、孔子文化影视动漫、孔子文化演艺、孔子文化节等九种文化产业业态。

(二)产业发展重点

1、做大做强孔子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在整个曲阜文化产业体系中居于先导和核心地位,是曲阜文化产业的龙头和引擎,也是曲阜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曲阜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不断丰富内涵、拓展产品形态、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点,逐渐形成具有品牌魅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2、做精做美文物复制品产业

文物复制品是曲阜文化旅游的传统旅游纪念品和优势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生产能力和销售市场。曲阜旅游商品的特色就是儒家和孔子文化系列产品。目前曲阜缺乏地接到有和旅游团队集中购物的大型定点购物场所。

3、做优做响以孔府菜为特色的地方餐饮产业

孔府菜技艺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培养和包装孔府菜品牌,使孔府菜真正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文化品牌,要精心培育和包装,使孔府菜享誉全国,闻名世界。

4、突出做大孔子文化演艺产业。成立面向国内外演艺市场的演艺公司,尽快建立孔子文化旅游学校,由市教育局和文化产业园实行双重管理,满足曲阜演艺产业需求并搞好演艺人才输出。继续改版和提升经典剧目“杏坛圣梦”,改造和提升大型原创舞剧《孔子》,推出旅游精华版,以市场为导向,力争使舞剧《孔子》走出曲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适时推出大型文化实景演艺剧目,全面改造提升杏坛剧场,打造国内外一流演出设施和演艺队伍,组建强有力的演艺促销队伍和演艺经纪人队伍,建立文化演艺互相结合又相互独立的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5、做大做强旅游商品产业。充分挖掘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优秀的传统工艺,大力发展有曲阜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图书字画、影视动漫等产业门类,培育扶持一批旅游商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企业,带动一批民间个体手工作坊,形成以曲阜“三宝”为主导,涵盖工艺地毯、蜡制品、刺绣、铁艺、书画、石雕等产品类别的旅游商品体系。不断研发新产品,创出新品牌,拉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门类,构筑山东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整合现有旅游商品销售企业及个人,建设集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字画、古玩等于一体的艺术品产业街。规范和整合市内石雕、木雕市场,尽快形成石雕产业园和木雕产业园。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和效益化转变,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开拓新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6、做好做大孔子书画业、出版印刷业

孔子书画业是曲阜近些年新崛起的文化业态,是孔子文化旅游业最重要的衍生品。从严格意义上讲,曲阜书画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孔子书画业潜力巨大,应尽快把“孔子书画”做成品牌化、产业化。出版印刷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业态,充分利用曲阜儒家文化资源优势和影响,做大出版印刷业十分重要。但曲阜还没有形成成型和成熟的出版印刷业市场。,做大做强孔子文化品牌出版印刷业,需要在联动机制上有所创新。

7、突出抓好文化活动。积极办好孔子文化节、春季祭孔、孔子家乡休学旅游节、孔子教育奖颁奖、孔子文化奖、孔子旅游奖、世界儒学大会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举办有特色、有影响、有拉动力的文化、旅游和体育活动,把节庆活动逐步变成节庆产业。重点抓好孔子文化会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会品牌。

8、抓好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

高境界、高标准、高水平、大思路地做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意策划和规划建设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文化项目,做到在建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积极支持大遗址保护、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突出做好明故城恢复改造工程、古畔池、观水园酒吧一条街、高铁片区文化产业项目、孔子文化会展片区文化项目、尼山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做大文化旅游发展平台,拉长文化旅游发展的产业链条。

五、保障条件

(一)领导保障。加强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抓好落实,切实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新成立的文化产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配合统计部门的工作,定期发布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分析报告。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考核机制,由市考核委员会会同文化产业园进行考核,主要考核计划、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招商融资任务、重大文化活动、国有资产保值和任务分工完成情况等。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鼓励、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鲁发[2006]20号)的要求,围绕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文化管理体制等主要任务,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管理、经营体制。文化产业园和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和一体化运作的机制,要按照“小政府大企业”,确立精简高效、管理统一、运行畅通的发展思路。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要以资本运营和文化项目建设为纽带,充分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独资、控股、参股、租赁、服务等多种方式搞好运营,实施产业发展和资本扩张,完成对文化旅游产业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扩大企业集群,使企业不断滚动发展。

(三)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鲁政办发[2007]92号),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从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利用以及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等方面,做足保障。

1、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财政投入保障的长效机制。逐年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用好济宁市财政每年1000万元扶持资金和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配套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融资贴息、奖励、文化企业发展等。同时,积极争取省和济宁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和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

2、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曲阜资源优势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金子招牌争取信贷支持,继续深入开展与省开发银行、省农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青岛分行的合作,积极拓展与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合作,确定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合同,落实贷款资金。市内各商业银行都要以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为己任,放宽政策界限、稳妥扩大信贷规模,参与产业园的项目建设。各商业银行对符合信贷条件的文化项目,可在国家允许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内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拓宽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的保险服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投融资公司。

3、整合和盘活资源资产。尽快做大做强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提升融资能力。通过资源整合和配置,在已划入资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带有文、旅性质的国有资产和能整合划入的其他资产划入投资集团,使其成为具有10亿元以上规模的投资企业和融资机构。积极争取在济宁市范围内乃至更宽广区域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投资集团膨胀发展。

4、加大土地扶持力度。明故城内、会展中心片区、曲阜新区、高铁片区、尼山旅游风景区等土地主要用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项目规划建设。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文化项目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批准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文化单位或企业在其原批准用地范围内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争取省、济宁市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利用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增加文化产业和重大文化项目用地指标。对明故城内的回复改造用地,实行全额奖励政策。在对规划区域内投资和建设的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产业项目,根据投资规模和项目情况,给予不低于30%土地出让金的奖励政策。

5、加快培植中小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程度如何,关键取决于广大的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新成立的市文化产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既要当好政府的顾问、参谋,又要发挥好行业管理的作用,承担起行业协调和综合服务的职能。15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点,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关心支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要切实维护广大中小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全行业的整体素质,提高全行业的凝聚力。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待遇。对品牌影响大、创新能力强、社会效益好、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企业,经申请和批准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或财政贴息支持。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品牌保护。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造就和凝聚高层次、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与文化企业创设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开展国际交流和培训;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级产业人才。实行灵活的人才聘用和奖励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文化产业策划、创意、演艺和管理人才,鼓励人才以文化品牌、文化专利、科研成果、创意成果作为股份投资并参与利益分配。对外地来曲阜支持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在住房、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子女入学、配偶安排等方面给予照顾;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企业家、创意创新人才、文化行业经纪人、经理人队伍,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建立曲阜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召集人,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业界精英,定期召开专家咨询会议。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2

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 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泛普及,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十分活跃, 精品不断涌现、市场日益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弘扬。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硕成果, 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全社会重视、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 为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文化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文化改革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 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 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 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 我国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都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新形势, 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现代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加快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创新的任务更加紧迫。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 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抵御国际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紧迫。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 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 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加快文化改革创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重要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 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 重要方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 主要目标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全面落实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 到2015年,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 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 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城乡居民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 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 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 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逐步形成;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 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网络逐渐形成;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逐步形成;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逐步改善, 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 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制度, 丰富拓展面向群众的理论学习途径, 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 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深入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 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围绕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推出更多更好的通俗理论作品, 深入开展面向基层的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讲活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抓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作用。

(二)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 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加强学科和教材建设, 全面完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规划, 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整体水平。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 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对外翻译一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整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 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三)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思想观念, 在各行各业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政风、行风建设, 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人文关怀, 注重心理疏导,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 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 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思想内涵,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 整合现有城市评选项目。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 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加强诚信教育, 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认真实施“六五”普法规划,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继续深入研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 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 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 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明确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 加强评估考核。

(二)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以公共图书馆、学校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中心为依托, 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 提高优秀汉语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的民族语言译制量, 开展少数民族文字书报刊赠送活动。扩大盲人读物出版规模,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 建立盲人电子阅览室。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三)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 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大力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努力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 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 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 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 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 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 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 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

(四)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以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 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鼓励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促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 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 扶持中小企业, 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推动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 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 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规范建设一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 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品牌价值, 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二)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 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 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 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三)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 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 加快发展文化装备制造业, 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游戏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 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 加快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 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支持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各类电子装备、软件和终端产品, 支撑文化产业发展。

(四) 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 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创新商业模式, 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开发特色文化消费, 扩大文化服务消费, 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 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 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 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 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 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支持海南等重点旅游区建设。

五、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 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 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 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 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把改革、改组、改造与创新管理结合起来, 把深化改革与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结合起来, 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 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二)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 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 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明确服务规范, 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 (站) 、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 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深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和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 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 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三)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 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 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 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健全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投资、保险、担保、拍卖等中介服务机构, 引导行业组织更好地履行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

(四)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企业评估、监测、考核体系,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建立适应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坚持主管主办制度, 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 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 完善文化市场管理, 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 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加强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 完善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 规范统计方法, 增强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六、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一) 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生动展示我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要引导文化工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 坚持正确文化立场, 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 弘扬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 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坚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 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 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 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 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 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精品战略, 组织好“五个一工程”、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 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 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 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 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三) 建立健全文化创新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体制机制, 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以文化生产单位和个人为主体、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市场化开发为重点、以完备的产业链和完整的价值链为依托、以版权保护为保障的文化创新机制。敏锐反映社会实践的新领域、表现主体的新变化和受众的新要求,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推动形式创新, 催生新的文艺品种, 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

(四) 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 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 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 精简评奖种类, 改进评奖办法, 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强文艺理论建设, 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 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 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影评、戏评、书评、乐评等活动, 倡导主流价值取向, 引导群众审美鉴赏, 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着力净化文化市场, 努力营造文化发展良好环境。加强文艺评论阵地建设, 扶持重点文艺评论媒体。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 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 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弘扬主流价值的精品力作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艺术基金, 支持收藏和推介优秀文化作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积极开展版权保护及相关服务, 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

七、加强传播体系建设

(一) 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 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 调整和完善媒体的布局和结构, 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不断壮大主流舆论, 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建立健全自律和他律机制, 引导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 自觉抵制错误观点, 坚决杜绝虚假新闻。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形成长效机制。推进重点媒体扩大信息采集和产品营销网络。

(二) 加强新兴媒体建设。

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 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 鼓励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兴媒体, 做强重点新闻网站, 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 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 培育一批网络内容生产和服务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品牌。引导网络文化发展,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 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 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 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强对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等的引导和管理, 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 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 深入推进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专项行动, 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加大网上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建立网络安全评估机制, 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信息安全。加强外文网站及海外本土化网站建设, 增强对外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 积极发展与三网融合相关的新技术新业务。

(三) 加强文化传播渠道建设。

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三网融合, 创新业务形态, 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在确保播出安全的前提下,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与电信企业可探索多种合资、合作经营模式。整合全国有线电视网络, 基本实现全程全网, 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加快电影院线建设, 大力发展跨区域规模院线、特色院线和数字院线。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 推动大中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加快大型骨干企业出版物发行跨地区整合和农村销售网点建设, 建设以大城市为基础、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出版物发行网络。

八、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一) 提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健全文物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 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 编制国家珍贵文物名录。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巡察养护及管理机构建设, 开展工业遗产、元代以前木构建筑、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保护, 加强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 加大馆藏文物、水下文物的保护力度,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和成果宣传, 在考古研究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 编制保护规划,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加强文物市场法规体系建设, 建立文物鉴定准入和资格管理制度, 引导规范民间收藏。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 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制度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 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图集,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保护标准和规划。对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的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 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统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 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水平。

(三) 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

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依托文化遗产的旅游及相关产业, 发展特色文化服务, 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字资源开发利用, 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鼓励对工业遗产、文化景观、考古遗址公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 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依法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九、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一)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整合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版权、民族、侨务、体育、旅游等资源, 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机制, 开展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感知中国”等品牌活动, 推广中华春节文化, 打造“欢乐春节”等文化交流新品牌。实施对外文化合作及援助, 扶持和加强边疆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 形成展示、体验并举的综合平台。制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出去规划。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 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 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 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二) 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 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 进一步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形成一批有实力的文化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扶持文化企业开展跨境服务和国际服务外包, 生产制作以外需为取向的文化产品。扩大版权贸易, 保持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口持续快速增长, 支持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出口, 扩大印刷外贸加工规模。扶持优秀国产影片进入国外主流院线, 国产游戏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数字出版拓展海外市场, 开发一批在境外长期驻场或巡回演出的演艺产品, 逐步改变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积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 推动开拓国际市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 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和质量, 开发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国际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及国际营销网络建设, 办好重点国际性展会。发展对外文化中介机构, 培育专业贸易公司和代理公司, 构建完整有效的投资信息平台和文化贸易统计分析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的制定。充分利用香港、澳门区位优势, 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三) 扩大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鼓励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 兴办文化企业, 经营影院、出版社、剧场、书店和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鼓励从事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作品、出版物、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杂技和演出展览等领域的文化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开拓海外市场。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

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队伍。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 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 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积极支持高层次人才创办文化企业, 完善实施知识产权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 实施扶持创业优惠政策。落实国家荣誉制度, 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 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

(二)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完善基层优秀人才发现培养机制, 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 提高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 鼓励到基层从事宣传文化事业。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制定西部地区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支持计划, 对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予以重点扶持。

(三) 建立完善文化人才培训机制。

建立健全分类培训的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训体制机制, 制定实施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 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定点大型企业, 发挥人民团体的作用, 加强文化人才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教育, 开展任职培训、岗位培训、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完善人才挂职锻炼、调研采风、国情考察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职称评审改革,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 纳入相应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完善文化领域职业资格制度。

(四)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 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努力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引导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 努力追求德艺双馨, 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积极支持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拜人民为师, 增强国情了解, 增加基层体验, 增进群众感情。

十一、政策措施

(一) 政府投入保障政策。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同国力相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以农村和基层、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为重点, 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 重点保障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 扶持公共文化机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依法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用地。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转变投入方式,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 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 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支持政府间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支持文化科技研发应用和提高文化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二) 文化经济政策。

对已有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修订或延续。进一步落实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企业及民间对文化的投入明显增加。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继续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和国家电影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加强和改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发挥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 吸引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对原创性作品的政策扶持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文化科技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制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 运用产业政策鼓励文化企业集成应用高新技术, 支持文化装备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 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5年。

(三) 文化贸易促进政策。

加大已有支持对外文化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 进一步完善有关财税政策, 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投资、投标、营销、参展和宣传等市场开拓活动, 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通关便利。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展海外业务给予账户开立、资金汇兑方面的政策便利。加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在进出口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 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四) 版权保护政策。

建设涵盖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版权交易平台, 扶持版权代理、版权价值评估、版权质押登记、版权投融资活动, 推动版权贸易常态化。加强版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 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增强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发展版权相关产业。

(五) 法制保障。

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文化立法,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 将文化建设的重大政策措施适时上升为法律法规, 加强地方文化立法, 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

十二、组织实施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切实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 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纳入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牢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主动权。

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强大合力。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切实发挥统筹领导作用。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 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落实本纲要的实施方案, 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税务总局等要尽快制定落实政府投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 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的立项, 落实资金投入、经费保障和各项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发挥各自优势, 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培训的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结合本地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本纲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 做好中期评估。将纲要中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3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志军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了“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的3项重要目标。孙志军指出,《纲要》要求,“十二五”期间,除了要完成一般国有文艺院团以及新闻网站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和基本实现从“村村通”到“户户通”之外,还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纲要》提出,积极发展和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

在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制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为了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纲要》提出,在市场主体培育方面,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此次《纲要》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包括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文化经济政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版权保护政策、法制保障政策等。

在文化经济政策方面,孙志军指出,要进一步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规划统筹安排,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4

为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努力建设和谐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根据中央和省部署,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

一、“十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现状、背景与面临的形势

(一)文化发展现状。

1.文化资源比较丰富。青岛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前就形成了以即墨北阡文化、胶州三里河文化为代表的远古文明,近代青岛蕴含着浓重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和交融的色彩,外来势力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种特殊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一百多年以来的曲折发展,青岛成为汲取较多外来文化因子同时保留历史文化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同时又充满成长生机和发展活力,形成了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特色鲜明的城市。

2.文化事业基础较好。大力实施精品工程,精品创作成果突出,5年间,青岛市获得15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在全省“精品工程”评选中,处于领先地位。创作了大量影视、音乐、舞蹈、曲艺、美术、民间艺术作品,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展示了旺盛的文化生产力。群众文化活动成绩显著,不断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广泛组织开展“欢乐青岛”广场周周演、“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节、“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有6个区(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市),8个区(市)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区(市),4个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3个区(市)被授予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五四广场、汇泉广场、音乐广场等七个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文化设施明显改善,全市现有图书馆13个,博物馆8个,美术馆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站)12个,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改建青岛大剧院、极地海洋世界、现代艺术中心等8大文化设施,集中建设166处社区和乡镇文化中心。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34个单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62个单体)。

3.新闻出版事业业绩突出。有图书出版社2家,电子音像出版社1家,网络出版单位2家;报业集团1家。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等新创办报刊2种,5年间发行报纸总数达到340多万份,刊物达到132万份。青岛出版社出版新书1200多种,品牌图书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45%,有4种图书分别获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青岛出版社整体实力进入全国30强。广播电视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量和收听收视率、市场占有率均有较大提高。有线数字电视领先全国水平,创立了“青岛模式”,2005年10月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首个“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

4.文化产业具备一定规模。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达到3961个,个体经营户7306个,从业人员19.3万人,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6.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7%。文化产业初具雏形,构建起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在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发行印刷、文化用品制造、节庆会展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

(二)文化发展背景与面临的发展形势。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国家、区域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软实力”的较量,文化建设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文化事业日益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精神和品格的集中体现。对城市而言,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手段之一。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以承办2008年奥帆赛为契机,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强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我市文化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大;文化建设水平与建设现代文化名城还有一定差距;文化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相对缓慢;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有待加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制尚未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进一步加快,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还不完善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总体目标,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和社会效益,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贡献。

(二)坚持的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始终把文化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到2010年末,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充分彰显现代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中心特色。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文化规划科学,空间布局合理,文化设施先进配套,文化事业明显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品牌和精品迭出,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较强,文化体制充满活力,文化人才积聚,文化底蕴更加厚实,文化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文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省领先地位和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城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是: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城乡协调。不断提高人均占有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力争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加快现有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在社区和村镇中保证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

———抓好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五大工程,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抓好塑造青岛形象的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全国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为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城市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化标志性文化设施。

———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与国际接轨的青岛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1%。

———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和一批自主创新的文化品牌。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抓好人才培养。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批社会科学理论家,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出版家,一批作家、艺术家,一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发展战略。

———人才强文战略。树立人才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

———科技兴文战略。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以科技进步提升文化事业服务功能,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积极发展文化科技,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发达化。

———品牌提升战略。实施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培育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名牌,形成独具特色的青岛文化品牌系列,建设文化品牌城市。

———精品带动战略。完善精品培育、创作、激励机制,推动文化创作,将青岛建设成为文化精品创作基地,提升青岛文化地位,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

———项目拉动战略。把项目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手段,立足自身发展,积极引进国内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国外文化产业项目,快速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文化“走出去”战略。实行开放带动举措,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青岛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扩大国际影响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

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推进理论武装工作。

把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坚持“三促学”理论学习模式,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实施“四进一加强”工程,抓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理论学习。加强党委讲师团建设,充分发挥理论联系点和宣教基地的作用。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回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站在新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问题,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问题和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出一批理论新成果,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发展新兴学科,形成具有青岛特点、结构合理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委政府决策“智囊团”的作用。实施“双百工程”,推出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精品。注重发挥党政研究部门、驻青高校开展理论研究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科研水平。推进社会科学普及工作。

(二)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水平。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把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到2010年末,力争每个区市建成1处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三)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以促进社会风气改善为目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家庭。组织开展“八荣八耻”宣讲和巡回报告活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宣传。坚持教育与实践并重,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广泛开展“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文明风尚。

(四)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

营造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积极向上、敢为人先、诚实守信、文明和谐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让城市更美好、让社会更美好”城市精神践行活动,不断发掘和塑造体现城市精神的代表人物、团队典型,推动城市精神与时俱进,使践行城市精神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不断增强市民的精神力量。

(五)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开展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健全创建文明城市长效工作机制,落实“文明山东”建设十大行动,组织实施《人文奥运总体运行纲要》,广泛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追求。在社区,重点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创建和谐社区等活动,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在村镇,要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治为着力点,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文明城镇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村民素质提高。在行业,要以服务、奉献社会为宗旨,大力开展诚信建设,树立行业文明新风。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原则,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构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体系。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合理调整公共文化设施的区域布局,努力构建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到2010年末,全市城区基本实现居居有文化中心,农村基本达到镇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突出重点和重要文化设施建设。依托青岛大剧院、青岛现代艺术中心、凤凰岛影视基地、商务中心区、人民会堂等文化设施,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专业文化艺术展示区。加快各区市的文化中心区域建设,改造和完善现有文化设施,规划预留文化用地。到2010年末,完成在建的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奥运主题公园两大文化设施;新规划和建设青岛科技馆、青岛乐器博物馆、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青岛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青岛海洋博物院、青岛图书大厦六大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构建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服务。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采取共享工程与公益文化单位、数字电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青岛政务网对接的“五连线”模式,到2010年末,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整合和开发现有的图书、文艺作品、文物博物、音像、社会科学、史志、档案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信息数据库。

(三)努力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1.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艺术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的艺术生产创作机制。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树立精品意识,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省“精品工程”为龙头,着力创作一批体现当代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精神风尚和青岛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打造一批文学、戏剧、影视、美术等文化艺术精品,力争推出3-4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文学力作和艺术精品。充分发挥市文联等人民团体、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行业的艺术探索、创作、维权和自律工作。

2.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构建组织机构规范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内容丰富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围绕打造“欢乐青岛”文化品牌,以“欢乐大家庭”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大地欢歌”农村文化艺术节为龙头,繁荣城乡文化生活。推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基层群众文化的开展,力争80%以上的区(市)成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市)。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工程建设,培育群众文化团体,充实基层群众文化辅导队伍,鼓励群众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完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未成年人优惠和免费开放制度。维护低收入和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加强对农村文化的服务和扶持。

改造镇文化中心和村级文化设施,构建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和综合活动室“三室一体”的文化设施网络。

1.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党报、电台、电视台要加大农村报道力度,增加农村节目和栏目。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加强农村读物出版工作,开发出版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各类出版物。

2.实施“新农村文化家园”建设工程。到2010年末,基本建立起设施完善的区(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和“农村书屋”三大文化工程。区(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行政村有线电视通村率100%,自然村达到95%,村图书室藏书量达到农民人均一册,一村一月至少放映一场电影。

3.开展“文化进农村”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千场演出进农村”、援建乡村图书室等活动,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活动形式。通过政策扶持、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扶持文化活动室、农民剧团、集体(个体)电影放映队等,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以市场运作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更好地适应农民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开放城市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扶贫活动,使农民老有所娱、闲有所乐。

4.建立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市(县级)、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要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正常运转的经费、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五)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

1.重视民族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改造和发展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深入挖掘民俗、民间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组织好新正庙会、海云庵糖球会、田横祭海节、胶州大秧歌等民俗文化活动。

2.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积极发掘、抢救、保护文物资源,制定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市、区(市)、街道、(镇)村四级文物管理体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筑、历史文化街、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物古迹景点。控制性保护八大关、鱼山路、八关山等十大历史文化街区及反映青岛历史文化发展的重点街区。

3.加强博物馆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博物馆展览,开辟滨海文化、乐器等展览,力争完成老舍故居、王统照故居的对外开放工作。

(六)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文化事业。

社会力量捐助和开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组织和国家机关向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鼓励机关、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开展文化服务。

(七)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发挥。公共文化机构要完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办国家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

五、大力加强新闻事业,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大力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一)着力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正面宣传、重大主题宣传、重要活动宣传,营造主流社会舆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新内容、手段、形式和机制。改进党报、广播、电视、新闻网络节目的宣传内容,加强指导性,提高权威性,增强可读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满足市民的多层次需要。改进会议、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及典型宣传,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新闻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暂行规定。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制止有偿新闻、虚假和低俗报道。

(二)加大对重点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

重点扶持党报、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传播能力。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将其塑造成为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优势媒体。

1.围绕“突出主报,打造强势媒体群”目标,做优做强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加强报刊品牌建设,重点培育青岛日报品牌,将其办成在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报刊。同时,推出1-2个报业品牌,培育报纸专刊品牌,发展2-3个发行量超过25万份的报刊。

2.广播电视要坚持新闻立台方针,实施精品工程,精办3-5个专业频道(频率),实行电视频道制运作模式。广播要增加1-2套自办专业频率,电视要实现主频道24小时播出,有6个以上广播电视栏目进入全国优秀栏目行列。电台各频道节目市场占有率保持在60%左右,电视台保持在35%左右。大力发展新兴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有线数字传媒,建设信息内容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岛城新的主流媒体;加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力度,完成广播发射台迁址工作,健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系统,扩大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建设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移动数字微波传输系统。2010年末实现五市三区有线数字电视转化率95%以上,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三)抓好新闻网站宣传工作。

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办好新闻网站,努力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支持办好重点新闻网站。不断扩大青岛新闻网、青岛传媒网等重点新闻网站的基础设施规模,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强化内容制作能力,开设多语种频道,完善信息发布平台,提高综合发展实力和舆论影响力,青岛新闻网力争建设成为世界500强网站,青岛传媒网力争建设成为全国媒体行业知名网站。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网络新闻宣传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的网络人才。

六、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文化创意为先导、文化内容为核心,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路子,发展文化产业链,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构建起“一城、一带、五区”的总体布局。即:全面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突出滨海文化特色,发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世界最美海湾、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活力城市、中国金牌投资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打造成为帆船之都、时尚之岛、欢乐之城。集中打造拥湾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建设青岛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青岛广电影视城;市北青岛文化街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胶南达尼画家村中国美术创作基地、高峪画院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市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创意100产业园、城阳外向型印刷产业园、即墨印刷产业园。重点发展五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滨海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崂山国家旅游度假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文化创意为特色的市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特色文化街为特色的市北文化产业集聚区,以乐器和工艺美术品为特色的城阳文化产业集聚区,以美术品创作生产为特色的胶南文化产业集聚区。

(一)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一个全国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重点打造六条特色文化街:青岛文化街、青岛啤酒文化街、延安二路婚纱摄影街、海云庵民俗文化街、1388古典文化街、即墨古文化街。

构建六大文化产业基地:影视基地、文化产品制造基地、出版发行印刷基地、文化创意基地、动漫基地、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重点发展八大优势文化产业:

———影视传媒业。发展影视内容产业,建设集影视人才培养、拍摄、制作于一体的凤凰岛影视基地。支持广电影视城和规模民营制作公司的发展,提高影视生产能力。发展电影发行放映业,推行城市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制,组建各类电影院线。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加快城市电影院建设,推动影院向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传媒业,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媒业,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市广电局要努力培育国有文化市场主体,打造拥有品牌和效益的传媒。鼓励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并创造条件实现跨国界发展。

———演艺娱乐业。促进演艺娱乐业向健康、规范、多元、高档次发展。整合资源,以大型演艺项目为平台,组建青岛演艺公司。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鼓励实行契约制、演出经纪人制、演出季制、制作人制等组织形式。推进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升级。倡导特色经营,扶持和发展一批具有青岛特色、健康文明的娱乐场所。挖掘传统娱乐形式的市场潜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新型健康娱乐场所,引进和开发新的娱乐形式和项目,不断丰富娱乐品种。加强对娱乐歌舞场所的引导和管理,提高演出和经营质量,培育娱乐业品牌。

———文化产品制造业。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培植文化龙头企业,发展文化企业群。充分发挥家电电子行业在全国领先的优势,着重发展电影、电视、音像、多媒体等为代表的视听设备制造;发展以钢琴、吉他、小提琴等为代表的乐器产品;发展以贝雕、船模、沙画等为代表的工艺品;发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形成富有青岛特色和优势的美术产品系列;积极发展广告装潢、服务设计、工业设计等产业门类,打造区域性文化产品制造中心。

———艺术培训与艺术品经营业。规范艺术教育和艺术培训行业,构建公办与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或独立兴办各类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发展艺术品展览业,推出有影响的大型艺术品展览;重点支持青岛文物商店、青岛工艺美术集团公司等工艺美术销售业发展,扩大美术品的经营规模和销售渠道。发展艺术品拍卖和中介机构,推动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

———出版发行印刷业。组建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多形态出版传媒,打造在全国出版发行业领先的出版社。组建以特色出版物为支撑的出版分社和出版中心,建立数字网络、电子音像出版机构,新创办2-3个期刊。发展音像电子出版业,力争建设成为区域性音像制品物流中心。实施出版品牌工程,力争精品图书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深化青岛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建设出版物交易中心。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力度,发展较大规模的出版物销售连锁企业。实行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跨地区经营。推进民营发行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印刷业,建设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辐射黄河流域和日本、韩国的区域性外向型印刷产业基地。

———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制定青岛动漫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开发动画、3G游戏、网络游戏新兴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国内外动漫设计、研发、制作等方面的人才和机构,培育动漫原创队伍,加快建设国家级动漫创意产业基地。

———文化节庆会展业。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各类综合及专业会展业。着重办好青岛国际啤酒节、中国青岛海洋节、中国青岛航海博览会、青岛音乐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图书文化节暨全民读书月、青岛国际动漫艺术节、中国青岛(国际)印刷设备与成果展、中国消费电子国际博览会、青岛国际服装周等会展,力争使其成为全国和世界知名节庆会展品牌。加强与国内外会展业权威机构的合作,提高会展业的专业水平。加强指导与管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会展业发展。

———文化旅游业。加强青岛城市景观规划,塑造全国最佳滨海休闲度假城市形象。将旅游与文化、休闲娱乐有机结合起来,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大力开发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文化历史资源,努力打造最具特色的滨海休闲旅游城市。重点抓好崂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

(二)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

1.重点发展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和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组建多媒体文化企业集团。重点支持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广电海智投资有限公司、青岛演艺公司等集团化建设。促进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

2.鼓励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培植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整合市场资源,参与文化市场竞争。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

3.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三)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构建文化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图书报刊、影视产品、电子音像制品、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重点打造演艺市场,发展特色文化街,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2.完善文化要素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规范产权交易,重点发展版权和其他无形文化资产交易市场。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文化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行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支持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城镇特色、专业和网络书店,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出版发行网点、代销点和租赁点,鼓励各种资本投入农村出版物发行,拓展农村出版物市场。

4.构建现代组织形式的流通体制。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建立具有广泛辐射能力的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演出剧目、艺术品、动漫游戏产品等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出版物流交易中心。

5.推进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职能。成立青岛市文化产业联合会,建立健全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音像等各类协会。发展和完善一批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制定行业规范,鼓励文化中介机构向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6.构建依法监管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文化市场诚信建设,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

七、构建文化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一)建立文化创新机制。突出文化艺术创作、报纸栏目编辑、频道频率设置、图书出版和文化人才培育的机制创新。完善文艺创作奖励等机制,营造激励文化创新的环境。

(二)发展文化创意群体。积极营造有利于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氛围,重点发展影视、音乐、音像、传媒、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完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支持和鼓励中小文化内容企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生产机制。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发展文化科技、影视制作、音乐制作、艺术创作、时尚设计、动漫游戏类创意企业,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培育文化创新主体。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落实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的相关政策。改善对创新型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运用政府采购,重点扶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创新型文化企业。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结成创新型组织。

(四)加快科技创新。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公共图书馆、舞台艺术、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等传播方式和手段。推动文化业态更新,加快传统出版发行行业向现代出版发行行业的转换,积极发展电子图书、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网络出版物等新兴业态。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规,落实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强化文化工作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文化单位、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构建覆盖全市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建立统筹协调、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八、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增强青岛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以国际友好城市为桥梁,政府主导、社会交流为主体、文化中介组织为辅助的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一)开拓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渠道。同友好城市签订双边文化协定,开展文化合作。拓展民间交流与合作。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的销售。借助举办国际性节会,推动青岛文化走出去。着重办好韩国周等节会活动,主动参与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积极推介我市文化产品和服务。把文化“走出去”与外贸、科技、旅游、体育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

(二)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对外文化贸易品牌,充分挖掘我市文化资源,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和青岛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影视剧、出版物、音乐舞蹈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贸易方面的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申报“国家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演艺、展览、电影、出版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着重构建出版物、文艺演出、文化产品出口等国际文化营销网络。

(三)实施“走出去”重大文化工程。实施项目拉动,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文化精品,扩大青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九、构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一)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数量充裕、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文化人才队伍。

(二)做好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完善培训机制,扶持发展一批文化院校和培训机构,构建规范的全日制和专业培养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驻青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主力作用,支持北京传媒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的建设。改进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0年底前,完成全市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系统培训,全市文化艺术、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系统内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完成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三)完善人才选拔和奖励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要求,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用人机制。建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快人才聚集。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十、保障措施和重要政策

(一)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部署、一同实施。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科学制定方针政策。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确保文化体制改革各项措施和建设文化强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二)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督促检查,把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工作,确保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发展文化。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文化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统一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文化,打破地域、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界限,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人才、经济要素和企业投身于青岛文化建设。发挥文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十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管理职能从微观到宏观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一)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新闻媒体、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政企、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通过体制搞活机制创新,基本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1.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改革方针,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方式,健全投资决策和约束机制。党报、电台、电视台在确保党的领导和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结构,实行宣传经营两分开,逐步将经营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要努力面向市场,改变经营方式,搞活经营,为壮大主业服务。深化青岛出版社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专业文艺院团改革。各类文化事业单位要以深化内部干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改进管理模式,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2.深化文化企业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改革方针,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制度改革,推进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大力扶持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推动有实力的文化公司上市。

3.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改革,不断革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营造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

(三)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1.制定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继续执行国家和省已实行的文化经济政策,制定青岛市关于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及对文化事业捐赠的政策。严格按照规定,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将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专项考核目标,确保国家政策规定应收取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足额入库。

2.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精品生产,用于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用于支持重大出版项目和广播电视的覆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新,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特色文化街的发展,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等。

3.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投入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研究制定支持和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具体办法,重点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立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认真落实有关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四)加强文化法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立法进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依法对文化事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适时制定文物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加强文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5

项目计划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04.28

一、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理解

以核心文化区保护建设为龙头、以文化复兴与创新为新型动力、以经济持续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为目标、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区域。

创新区建设为地方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地方注入政治、政策与投资能量;创新区必须做好创新示范,包括制度与体制创新-释放文化活力、文化保护与保存机制创新、文化利用方式创新、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模式创新、文化旅游企业培育模式创新等。

甘肃作为国家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在地域上分一带三区: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带,敦煌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兰州现代文化产业区、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历史文化区。天水的重点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规划原则

1保护、创意、创新相结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多元文化共生发展;深化调查研究,吃透天水文化与特质,看透市场;

3突出重点项目,打造不同特色的文化生产与旅游综合体;明确重点区的关键项目、核心产品、景观特色与旅游服务设施等;

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协调。

三、指导思想

1本次规划不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也不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而是研究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内在机制、战略目标和空间布局,分类分层研究各类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多种途径、多种模式,深入研究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划对策以及政策建议,策划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大重点项目,作为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载体。

2从单一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走向适应时代需求的多元文化旅游产品,从单中心发展走向多中心发展,特别是城市工业遗产创意产业的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民俗文化的发展;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与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地湾遗址公园建设与遗址文化旅游发展;悠久宗教文化与心灵产业发展,适宜的气候条件与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等。

3突出重点,发挥品牌优势,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旅游空间体系与品牌组合,集中保护建设若干核心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多种模式打造,以真实为本,以居民生活与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具有可持续能力,实现永续发展。

4关注区域整体发展,整合陇东南文化旅游区资源,针对未来大交通的改善,充分考虑天水旅游与周边省市的旅游联动发展的机遇与接口,特别是与西安国际旅游城市的接轨。

四、规划内容 规划纲要总则

1.1 规划任务 1.2 规划目标

1.3 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资源调查与评价

2.1 文化与旅游融合现状 2.1 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旅游市场分析

3.1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3.2潜在客源地市场调查分析 3.3旅游供需现状与问题 3.4旅游市场潜力评价 SWOT分析

4.1融合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优势、机遇 4.2 融合发展的不利因素与劣势、挑战

5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5.1 天水文旅深度融合的前提保障——体制改革创新(1)文化旅游资源管理部门条块分割与整合

(2)文化旅游资源地域分割与地方城镇乡村关系的理顺(3)文化旅游景区联动整合与区域协调机制(4)与旅游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部门协调机制(5)建立文化旅游融资服务平台

5.2 天水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内容——重点项目与产业链建构(1)旅游第一产业开发工程(2)旅游第二产业开发工程(3)旅游第四产业开发工程

(4)旅游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工程(5)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策划与项目库

5.3 天水文旅深度融合的空间格局——多中心多元文化策略(1)不同性质的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方式与途径(2)始祖文化的旅游深度融合途径与产业链(3)麦积山文化的旅游深度融合途径与产业链

(4)大地湾遗址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旅游深度融合途径与产业链(5)三国文化的旅游深度融合途径与产业链(6)秦早期文化的旅游深度融合途径与产业链

(7)城市工业遗产、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等的旅游深度融合途径与产业链

(8)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延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策略与产业链 5.4 天水文旅深度融合的直接突破口——旅游商品产业链打造(1)旅游商品研发人力资源与研发基地建构

(2)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系列设计(3)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培育 5.5天水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对接点(1)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对接(2)与文化观光的对接(2)与生态旅游的对接(3)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4)与文化公共事业的对接(5)与影视传媒的对接(6)与节庆会展的对接(7)与演艺娱乐的对接

(8)与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发展战略的对接 5.6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标准化评价模型(1)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理想模型(2)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相关要素分析(3)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4)城市、景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度等级评价的标准化模型(5)文化与旅游融合度等级评价的管理机构与评价机制 文旅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6.1 机制体制创新先行策略

6.2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形象提升策略 6.3 重点项目先行突破策略

6.4 历史文化系统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6.5 外部资源能量整合借力与区域一体化策略 6.6 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化打造策略 6.7 市民休闲与旅游开发相融策略 6.8 创新区政策设计与企业整合提升策略

7文旅深度融合的重点工程

7.1旅游高效运营管理体制建设工程 7.2城市旅游形象与核心产品打造工程 7.3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引领工程

7.4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与旅游利用工程7.5演艺市场培育及专用剧场建设工程 7.6旅游景区文化品牌提升工程 7.7旅游第一产业开发工程 7.8旅游第二产业开发工程 7.9旅游第四产业开发工程

7.10旅游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工程 7.11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市场化培育工程 7.12 文物保护工程

7.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程 7.14大景区建设工程

7.15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保护协调规划

8主要文旅融合景区概念规划

8.1麦积山旅游景区概念规划 8.2始祖文化旅游景区概念规划 8.3大地湾文化遗址旅游景区概念规划 8.4城市历史街区及工业遗产区旅游概念规划 8.6旅游第一产业园区概念规划 8.7旅游第二产业园区概念规划 8.8旅游第四产业园区概念规划

9专题研究

专题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内涵、特色与政策研究 专题二:天水古文化特色、历史演变与古地理人居环境研究 专题三:陇东南地区文化资源整合与区域发展一体化策略研究专题四:天水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与市场潜力研究 专题五:天水文化旅游形象与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品牌塑造研究专题六:天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体制与机制研究 专题七:天水文化资源旅游商品开发潜力与途径研究

图纸计划

1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区位图 2天水旅游区位图 3天水旅游资源评价图 4天水文化旅游市场分析图 5天水文旅融合空间布局图

6天水文旅融合重点项目与产业布局图 7天水文旅融合服务体系布局图 8天水区域旅游融合发展布局图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6

60亩印刷厂空地,东湖旁,文谷“心”,61年报人的辛勤耕耘在这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周边艺术单位云集,一块绝对的“风水宝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经过广泛调研,于2008年决定在集团印刷厂旧址上打造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今已建成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园,在全国同类园区中地理位置最佳,建筑风格最具特色。

从2007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更名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以来,集团始终坚持以报业为主,期刊、网络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路线,打造了全国唯一拥有期发量超过百万的报纸和期刊的“双百万”集团。除此之外,集团积极探索多样化经营,在众多领域都创造出了不俗的业绩,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集团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是集团所打造的中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亮点。

一、迎合文化产业发展大势,老印刷厂房定位创意文化产业园。

2008年3月,以楚天印务总公司的整体搬迁为契机,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决定在东湖路181号老印刷厂房的基础上筹建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并将其命名为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名称有着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其中“楚天”为集团着力打造的文化品牌,“181”为集团的门牌号,两个“1”分别象征文化和产业,“8”像极了竖起来的无穷大,“181”就意味着通过创造性经营,使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产生无穷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中蓬勃发展,它生产精神文化产品,是一类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市场前景十分明朗,盈利空间也非常广阔。从2000年中国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走到了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的前列,但在中部地区却始终没有出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园区。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创意产业园,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果断决策,开发文化创意产业。

为确定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园区定位,让产业园得以在全国众多的创意产业园中脱颖而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和武昌区委区政府共同邀请社会各界,专门召开了研讨会。经过讨论得出的一致意见认为,园区要结合新的业态和传媒的发展趋势,以现代传媒为主体,打造有创意、高端、时尚的文化产业园区。正是有了这样明确和新颖的定位,园区才得到了良性的发展。

二、筹资金、学经验、跑规划、搞建设、忙招商,园区逐步成型。

2008年3月26日,开发部提交了调研报告,集团党委批准,决定利用东湖路181号大院原印刷厂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成立了181厂房开发项目组,集团副总经理张海明任组长,林万国、高春景任副组长,项目组下设办公室主任陈冰凌,副主任张乾峰,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始筹建。

当时的楚天181园区仅仅只有两个成员,前期筹备、调研、规划、学习工作千头万绪;2009年,成员发展到8个,依然是人手少,日以继夜的跑规划、筹资金、学经验、搞建设、忙招商;如今,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员发展壮大到14个,项目组成员有三个,陈冰凌负责主持园区全面工作,张乾峰协助负责行政、工程管理、招商和文化运作等具体事宜,杨净主要负责园区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与运作。下设四个部门,行政综合部、招商和文化运营部、工程部、物业管理部。整个园区为了发展建设始终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

园区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一期改扩建老厂房及老采编大楼8万方;二期工程建设内庭、创意集市、信息港、园区地下停车场8万方;三期工程将建设黄鹂路文化街区。

为了结合新的业态和传媒的发展趋势,重创意,打造高端、时尚、新颖文化产业园区,2008年5月26日,启动面向全球的园区概念设计招标程序,有7家设计企业参与,最后中南建筑设计院中标。

2009年1月,园区一期改扩建工程建筑施工设计招标,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院中标,对园区概念设计方案进行深化设计。2月中旬,施工图设计完成。

在资金的筹措上,项目整体预期资金为4989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650万元,自筹资金46246万元。2008年12月14日,鄂财教函[2008]28号文,下达2008年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函,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首次获得1000万元财政资金扶持。之后园区建设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武汉市政府及武昌区委的大力支持,共划拨资金3000多万,使得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为了顺利完成园区一期建设并且开园,园区成员600多天加班加点没有休息,保证了一期改扩建工程完工,一期签约30余家客户顺利入驻。2011年7月10日,园区盛大开园,这是历经两年多的辛苦工作之后迈出的重大一步。

三、一期成功开园,181品牌影响力骤增。

2011年7月10日,园区对原有旧车间的文化包装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已经交付给一期入驻的创意企业使用,园区已基本完成从旧印刷车间的外立面形象到工业文明和文化艺术相融合的LOFT形象的转变。

一期工程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沿东湖路创新楼(原书刊车间)的外立面设计以及园区大门口的两座“报业飞天”大型雕塑。在改造过程中,园区将创新楼的底层外墙拿掉,改造成了玻璃立面,玻璃面的大量使用,使得建筑变得透明、时尚,富有现代色彩。高12米的一红一蓝两座“报业飞天”大型地标性雕塑右手挥动羽翼,左手持《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象征着传媒人“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现在已成为了东湖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湖北省市区各级政府的重点支持,获到了多项政策和资金扶持,同时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化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重点项目。在鄂办发【2009】31号文件中,园区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化工程项目,并写入了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2010年,产业园还被评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湖北省委巡视组,武汉市市政府、宣传部、发改委及武昌区政府、区委、文体局、科技局、宣传部等部门的有关负责人曾多次来园区考察建设工作。

不仅如此,产业园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接待了从四面八方前来参观和考察的客人。早在2008年,世界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创意

经济》作者约翰·霍金斯就曾为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题字,“I wish Chu Tian 181 Creative Culture a great success”。深圳报业集团、绍兴日报、辽宁日报社、腾讯大楚网等兄弟媒体的代表也曾到园区进行参观学习。

经过3年的建设和积累,2011年7月10日,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园,这是产业园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一天。当天的开园活动异彩纷呈,包括为在全省范围内甄选出的创意推动人物颁奖的首届“创意风尚大典”、隆重盛大的开园仪式、“相约文谷 相约名家”书画艺术笔会等等,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对园区给予了关注和报道,报道中称产业园为“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景致”。

曾有人说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三年生梧,引凤来栖”,的确是这样。在产业园一期建成的5万方空间中,已经聚集了近40家国内知名的企业。在这里,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环球时报、腾讯大楚网、美嘉购物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也有湖北佳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经纶玩具、开来建筑设计、与王设计、同联创意等艺术设计领域的翘楚,还有新健演出、堂鼓文化、朗玛文化等等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为媒体服务的文化运作企业和亢龙太子酒轩、天福茗茶、富隆酒窖、艺术餐厅等商业配套企业,以现代传媒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初具规模。

四、181秀场剑指华中首席发布中心。

181秀场面积1811平方米,是由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自主经营的大型剧院、会展式发布中心。

181秀场前身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老印刷厂的厂房,建筑极具阳刚之气。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层高12.3米,面积720平方米,外场层高7.43米,面积576平方米,辅助用房(包括贵宾接待室、操作间、化妆间、演出准备间等)515平方米。这里曾记录了湖北日报如何从单一的一张日报,发展成为下属9报10刊3网站,在印务、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宾馆餐饮等众多实业方面都创造出不俗业绩的传媒集团。经过富有创意的构思以及三年的规划和建设,现在这里已完美蜕变为配备有国际顶级声光系统的,可承办时尚产品发布会、艺术品展示、综艺演出、时装秀、会议、宴会庆典等各种大型高端活动的发布中心。秀场的音

响系统、灯光系统、舞台设备均采用世界知名品牌,能满足各种表演和发布活动的需要。灯光系统由国内顶级声光科技公司整体设计,采用了曾令世界惊艳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数字灯光系统方案,所选产品皆为从美国和捷克进口的国际一线品牌;扬声器系统则源自意大利,具有高保真度和低失真度,确保现场演出的声音效果极致完美。7月9日晚举行的“湖北创意风尚大典”既是秀场落成以来的首次大型演出,也是181园区三年来建设工作的总体汇报。

2011年7月9日晚,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湖北创意推动人物颁奖典礼暨创意风尚大典将在楚天181秀场隆重上演,从参选的100多个个人和团队中脱颖而出的武汉广场策划团队、海昌•极地海洋世界营销创意团队、剪纸大师刘士标、悦兮•半岛温泉周祖勋、元祖食品洪宗本、经纶玩具(邦维文化)胡德盛、澳华装饰设计会所、楚天激光创意激光团队等8位创意英雄将获加冕。当晚的风尚大典处处都将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来自武汉纺织大学的名模们还奉上曾在巴黎时装周大获好评的紫禁城主题时装秀。这也是楚天181秀场自建成以来首次投入使用。

首秀之后,东风标致首款进军中高级车型市场的旗舰产品——东风标致508,以及新迈腾下线等商业活动均选择在181秀场举行,画展、剪纸艺术展等文化艺术类活动,以及政府举办的展览,也纷纷考虑“落户”181,今后的181将凭借一流的设备、专业化的管理、高档次的服务和高品位的选择,致力打造华中地区最顶级的公益、商业及潮流文化发布中心。

五、以创新模式开始二期招商。

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招商完成并于7月10日开园后,二期招商紧锣密鼓的开始进行。

经过一期招商与开园活动的成功运作,“181”的品牌优势开始逐渐显现,找上门登记的企业与个人不少。但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提高了二期招商的准入门槛,对二期客户的审核更加严谨。“在二期已登记客户中严格挑选,宁缺毋滥,更多的将是走出去面向全国乃至国际按照高端的标准开展招商,积极主动引进有行业知名度的企业。通过引进国内外及湖北本土的传媒企业、创意企业和艺术品生产企业、设计团队和个人工作室,吸纳具有品牌感召力和服务实力的商业服务

企业,把园区打造成为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为特色,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是181二期招商的原则。

181二期招商采取新颖的形式,对二期意向客户分行业类别公开举办评审会,本着严把客户质量关的主导思想,采取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挑选出最优质的客户。

9月8日下午,园区举办了创意集市招商第一场评审会,邀请集团领导、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一期客户代表等作为评委和嘉宾出席。本场参评类别为文化艺术类,邀请了文选艺术空间、参差书屋、小布与茶茶、武汉诚信建业电子有限公司、湖北舞风艺术职业培训学校(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等客户参评。经过客户展示和评委讨论,基本达成了如下一致意见:赞成文选艺术空间、武汉诚信建业电子有限公司入驻,不赞成湖北舞风艺术职业培训学校入驻,参差书屋及小布与茶茶待定。作为园区招商的大胆尝试,第一场评审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第一场评审会成功举办之后,9月15日下午园区举办了创意集市招商第二场评审会,参评类别为空间规划设计类,ANS武汉爱恩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武汉方圆装饰有限公司、武汉意品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汉天地间环境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广大联合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六家客户参评,具有国际背景的ANS武汉爱恩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和上市企业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通过了评审,此次评审会在积累了上次的经验之后举办的更加成功。其余类别的评审会正在排期中。

181二期通过对围绕建设“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产业为特色的创意园”、“高端艺术品交流、创意”特色、“文化创意聚集地” 特色、“华中设计之都”特色以及对园区内的商业配套进行定向招商,将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湖北省发展创意产业的龙头,持续打造181文化创意园的品牌。

六、181的未来,异地复制,一园多区。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7

“西安国际美术文化产业园”项目落地于西安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属于空港新城规划中的10.8平方公里“国际文化艺术汇”的核心区域以及核心项目,项目占地1600亩,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50亿元以上。在未来的的城市发展中将承担起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重要职责,也将会成为外界了解西安的门户和窗口。

“交流”不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课题。美术城作为艺术的集合和文化交流的载体,同样承担着交流碰撞的职责。国家“一路一带”政策的提出对于项目“丝路文化展示”与“国际艺术交流”功能有着巨大的支持。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何对其进行呼应也将是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西安国际美术文化产业园”项目位于西安主城区西北方向,距主城区约20公里,交通便利,修建中的直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西安地铁2号线北延伸轻型轨道交通在项目地的博物馆区预留站口,站名为“国际美术城站”,规划建设的站口的建筑形式要求以“西安国际美术文化产业园”博物馆区的总体建筑风格相统一且体现出艺术性。

1. 空港新城总体规划图

2. 空港新城总体规划结构图

“西安国际美术文化产业园”项目定位的主题词为“西安”、“国际”、“美术”、“产业园”。

“国际性”是要突出文化发展以及人才的储备要具有国际视野、文化的交流要具有国际包容、文化的传播要具有国际战略、文化的产业要具有国际上最前沿商业模式和技术支撑。

“美术”是要体现文化产业园的主题,并非似是而非的泛滥的“文化 +”概念,产业的业态紧紧围绕“美术 +”主题,打造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产业园区。

“产业园”是要高度表现美术作品到产品到商品的市场化过程,创新美术文化的产业化形态,将美术与工业化进程与商品市场的“互联网 +”时代紧密结合,营造出具有高度开放、高度创新、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氛围,形成以美术文化为核心的高度关联和辐射衍生的产业集群。

“西安”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和名词,他代表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古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将中华文化文明源源不断输出的源头,在当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西安所承载的将是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因此,“西安”要表现出历史文化的辉煌与未来文化引领的气魄。

主题词的解读,实际上“西安国际美术文化产业园”项目定位也就思路明晰了。

3. 西安国际美术文化产业园定位规划

定位:

(1):美术艺术区;

(2):国际美术文化交流区;

(3):艺术家聚集区;

(4):崇尚思想高度开放以及精神高度自由区;

(5):美术文化创意区;

(6):艺术产品市场交易活跃区;

(7):现代生活的乐园;

(8):文化游览观光区;

(9):文化传播区;

(10):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区。

西安国际美术城概念规划设计

“西安国际美术城1# 地块”地处空港新城组团的核心区位,紧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西安向外界的第一张名片。并且“一路一带”政策的提出对于项目“丝路文化展示”与“国际艺术交流”功能的支持。

项目的规划概念起始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特有文化载体“丝路壁毯·花园”,利用彩色壁毯中表现的独特空间编织方法,营造丰富的城市空间肌理,并以“花园”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城市和人们提供更多的阳光、空气与优美的环境,从而提升城市的独特魅力,显示城市的空间性格,体现项目多元文化、多元艺术相互交流的精神内涵。规划项目以“丝路壁毯·花园”为概念,为每一处美术馆、博物馆提供既独立又开放的花园、场地和服务设置,并在此基础上营造由轻轨站、美术馆主馆、丝绸之路美术馆所组成的主要轴线,并形成生活、商业、交通等辅轴线,打造环境优美、使用便利、形象鲜明的空间状态。

项目的规划定位为空港新城组团的核心部位,周边用地性质多以居住功能为主,在为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西安国际美术城将承担起该艺术街区的公共核心功能。

项目概念规划着力打造第三代美术城生长模式,通过空间规划概念设计形成美术馆、画廊与公共活动的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室外空间,提供更多的阳光、空气及与自然接触更多的机会。将美术城聚落塑造成环境优美、绿化丰富、人群向往的城市公共活动场地。

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经过概念规划设计后形成美术城丰富有层次的整体空间结构体系。南北向由中国少儿美术馆、美术馆主管及中央浅水面形成地块核心功能轴线,沿中央水面东西两岸南北向形成两条辅助轴线,分别为美术城商业轴线及生活休闲服务轴线。东西向由城市轨道交通站、美术馆主管前广场、丝绸之路博物馆前广场及新城五路形成地块核心步行交通轴线与视觉轴线,沿中国少儿美术馆及美术馆北侧东西向形成两条辅助步行交通轴线。同时由中国少儿美术馆、美术馆主馆及丝绸之路博物馆三馆围合核心公共空间与城市轨道交通站遥相呼应,形成整个美术城地块人群行为与视角交流最活跃的区域。

项目概念规划主要包含四部分功能板块,

一、“美术馆及博物馆”板块,分别为:a)美术馆主馆,b)中国少儿美术馆,c)丝绸之路博物馆,d)王西京美术馆,e)长安画派博物馆,f) 黄土画派美术馆;

二、“公共活动场地”板块,分别有:a)主要活动广场,b) 绿地花园,c)水景;

三、“商业及酒店”板块,分别有:a)商业综合体,b) 酒店;

四、“公共生活服务”板块,分别有:a)餐饮休闲,b) 纪念品售卖,c) 特色小商业,d)停车换乘;

建筑篇

由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美术城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西安国际美术馆暨西安国际美术城”项目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博物馆”、“中国 . 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属于具有重大文化影响力的精品文化项目,它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具有极强的昭示性,代表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

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导下,结合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展规划为第四代国际空港城市以及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的定位,经过近两年论证研究,我公司已确定在项目地“西安国际美术馆”区域内建设“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博物馆”。该博物馆由中国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国际建筑师协会亚澳区建筑遗产工作组组长刘克成教授担纲设计,经过近两年的方案论证和集思广益,目前设计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建筑体量约一万平方米,设计建筑高度35米。该博物馆方案推出后,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轰动,美奂美仑的建筑外在表现形式以及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的内涵,将丝绸之路所弘扬的传播友谊、传播文明、传播文化的精神要旨体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能够充分体现“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国家倡议的建筑经典。该馆建成后将将汇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艺术文化精粹,并全面开放,吸引全国甚至全球人民参观,成为各国文化艺术展示的窗口;将定期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艺术盛会以及论坛,充分展示丝绸之路沿线国的文化、艺术特色,进行最为广泛地文化交流,吸引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来此交流、发展,进而促进民心的相通和了解,推动陕西美术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中华文明。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博物馆”的建成将成为陕西文化的地标性建筑,有望能够成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盛会的永久会址,该馆落成对于陕西文化、艺术的影响力传播意义深远。

西安国际美术城概念规划中,“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中国少儿美术馆与美术馆主馆中间,中央浅水面东侧,新城五路尽端,遥相呼应城市轨道交通站,扮演着美术城及周边整个艺术街区的地标式建筑的角色,体量、形态、色彩及空间特色无一不体现着美术城项目设计国际标准的长远眼光。

其设计理念源自于“舞动的彩带”,建筑形象呈现出一种“随风舞动的丝带”般动态效果。设计概念缘自对“和平、对话、多样性、音乐与可持续”等五个具体视角的综合思考,最终形成极富吸引力和象征性的创造性空间。

4. 西安国际美术馆主馆及西安国际美术文化产业园整体概念图

5. 主要功能模块

6. 基本路径和初始功能模块

7. 后期模块建入

8. 模块展示和空间结构

9.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馆内部概念图

该馆采用全新的参数化结构设计,内部流线以双螺旋式坡道的方式盘旋为主导,内螺旋坡道盘旋上升参观,外螺旋坡道盘旋下降参观,两层螺旋坡道互相呼应但又互不交通交叉影响,同时一上一下的流线模型使得参观人群互相成为看与被看的角色,建筑空间赋予了人群参与性极强交流活动,为参观者创造了全新的空间体验。

丝绸之路博物馆将主要包含展览与文化交流两大部分,展览部分包含有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展、丝绸之路艺术展、基本及相关临时展示;文化交流部分包含有丝绸之路主题会议、相关演出、表演及比赛。同时可能还会附带一部分必要的辅助建筑功能常规空间。

10. 内部参观结构示意

11. 外部平面示意

12.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馆内部概念设计图外部概念图

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建筑设计

近年来,在陕西美术家协会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放飞梦想、我心飞翔”第一届全国少儿美术大赛、第二届全国少儿美术大赛也即将在我省举行,陕西已经成为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的强省,为此,我公司已确定在项目地“西安国际美术馆”区域内建设“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该馆依然由著名设计师刘克成教授团队担纲设计任务,目前设计任务前期已经完成,预计该馆将在六月底开工建设。该馆属于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少儿美术为主题的美术博物馆,外形极具梦幻色彩,属于刘克成团队经过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后的建筑艺术成果。建设“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旨在为少儿教育及培养,提供专业化、包容性、综合性、国际化的平台,将此馆打造成国际少儿美术教育的永久论坛,将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少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引进和理念植入,从而推动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该馆建设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的首肯,表示若该馆建成后,日后由中美协少儿艺委会主办的国内重大少儿美术活动都将在该馆举办。

“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作为一期项目置于用地南部,有利于与建成区的呼应以及与后期建设的关系处理。同时地块整体规划理念中的独立分格对应独立单体美术馆及对应花园设计,为每一美术馆单体设计及建设提供了分期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儿童游戏场——PLAY”为“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的主要设计概念,将少儿“玩”的天性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在玩的同时感受少儿美术、将美术教育的传统模型调整为玩的方式与状态。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的“游戏场”——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

该馆将儿童艺术展示空间与游戏行场所结合在一起,摒弃成人世界的常规设计元素,营造非成人的儿童世界,将美术层面的儿童艺术天地与娱乐层面的儿童有一场结合起来,提供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童真世界。

建筑设计的核心概念缘自对传统的二维平面绘画的深度换位思考及儿童对于大千世界中“圆”的好奇与探索心。将传统的二维绘画模式进行立体翻卷,形成三维的“桶”型绘画载体,同时形成儿童钻来钻去的“圆”洞空间,儿童在绘画的同时可以“爬来爬去”,发现不一样的乐园空间,玩与美术体验将是一种互通的方式。给予少儿全新的美术教育与游戏理念与世界。同时,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单体建筑形态通过切分、起伏拉伸等方式,营造建筑空间的高低变化、建筑形态的舞动延伸。营造《一千零一夜》中丝路飞毯的童真欢乐世界的主旨概念。同时呼应整个地块概念性规划设计中丝路壁毯的总体规划思路。

13. 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外部概念图

14. 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外部概念图

15. 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概念设计图

16. 中国·西安国际少儿美术馆概念设计图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篇8

振奋人心

《振兴规划》中,广告出现在了国家重点推进的行业之中,众多广告人看到了广告发展的新局面。

“广告行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可替代的一个链条,对于支持整个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告出现在《振兴规划》中,对于北京广告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北京广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福和表示。广东平成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广告出现在《振兴规划》这种高规格的文件中,并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行业,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杨福和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给广告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支撑。因此,广告人应该将传统与现代有效融合,利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发展广告业。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广告人要加倍努力,抓住机遇,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时候分得一杯羹,使广告业在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中赢得一席之地。

在当前面对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振兴规划》出台,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吴晓波说:“中国现在到了内需亟待升级的时候,消费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有一部分要变成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的规划、升级与繁荣,需要给文化消费一个提前量。《振兴规划》的出台肯定有这方面的考虑。”

多年来,包含广告的产业大致阐释为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这与当时的文化事业的关系很大。国家对于文化事业的监管,是比较严格的。把文化事业逐步向文化创意产业靠近,这样一定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迟来的春天

但是,也有专家提出,虽然此次《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了重点发展广告业,但是,相对于改革开放的步伐,还是相对滞后了。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用“迟来的春天”来形容这一事件。黄升民指出,广告一般来讲应该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齿轮润滑剂,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但是,广告在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举例来讲,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但是品牌形象很渺小。中国自主声音的传播不是靠组建什么文化集团就能一劳永逸的,而要靠广告传播。

上海灵狮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沈赞臣,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一直以来,广告在国家政策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广告与桑拿、夜总会混为一谈,广告人的地位很低。虽然近年来的状况有所改观,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广告的误解。”

而2000年英国发表的“创意产业白皮书”,把十三个行业划到了创意产业,这十三个行业的第一行就是广告。从这一点足以看出英国对于广告行业的重视。“但是,现在来讲,很多人还把广告看做是‘二元文化’,把广告与娱乐业放在同等位置。这是计划经济、官僚文化所遗留下的对广告的不正确、低俗的看法。”黄升民说。

截至目前,《振兴规划》中的内容只是框架性的指导意见,尚未涉及可操作的细则。这可能也是众多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的主要原因之一。

给广告“正名”

提及目前广告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地位,想必大家对于1979年1月14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为广告正名》非常熟悉。正是从这篇小小的文章开始,广告人就担负起来了“为广告正名”的重任。

丁允朋在《为广告正名》中这么写道:“我们对于资本主义那种不择手段的盈利,当然是不赞成的,但对于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一点,却不但不能反对,反而需要分析、研究,并加以学习。因此,我认为,对资本主义的生意经要一分为二。要善于吸取它有用的部分,广告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有必要把广告当作促进内外贸易、改善经营管理的一门学问对待。”

此前,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关于加快广告业发展的规划纲要》中指出:发达的广告业可以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取得更加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广告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反映。

广告是以创意和策划为主的,高智商人群从事的行业,而绝非污秽行当。诚然,业内对于《振兴规划》的出台,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是能肯定的:《振兴规划》的出台,以及把广告行业作为重点行业推进,从政策上来讲对中国广告业是一个好消息,也从一个侧面,给了广告“正名”。

相关链接: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做好的八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

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上一篇:制药机械设备下一篇:石油天然气提供材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