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

2024-07-03

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共7篇)

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 篇1

内容提要: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公平问题、资信问题。作为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素质,切实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公平;资信。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好人前提是了解人。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所处的“位置”及任课老师评价都应非常透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优化管理。

目前,班级内的人际关系现状如下:在老师和学生的眼中,班级中的学生可分为三类:人缘型,中间型,嫌弃型。他们都有自己本质特点,表现如下。

人缘型学生的特点:(1)表里如一的健康人格;(2)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健壮的体魄;(4)优异的成绩;(5)较强的工作能力;(6)良好的品德等一系列的特点。这些学生大多都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生活目标明确,有主见,有坚强的意志,善于自我观察,自我解剖。

中间型的学生特点:(1)渴求进步,但又害怕困难。这些孩子普遍有较好“天姿”,也追求进步,但意志薄弱,遇事犹豫不决,做事“虎头蛇尾。”(2)满足现状,努力程度不够,有少数中间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即自信心差),不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研究表明,这些学生一般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他们疼爱有加,过分依赖父母,自立自强能力差,缺乏竞争意识,这类学生占班级绝大多数。固而帮助这类学生搞好人际关系,对管理好班级工作有决定性意义。

嫌弃型学生特点:(1)学习意识不浓,成绩差,具有攻击性行为。(2)品行不良,难以与人相处。这类学生一般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最主要原因是品行不良。他们经常被冷眼相待,自尊心、自信心不强,被人们忽略。这类学生虽不多,但教育不当,对管理班级来说是一大障碍。改善好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特别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确立“以生为本”思想,充分调动每一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做法如下:

对待人缘型的学生:既要肯定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还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缺点和不足,不过平时被自己的长处所掩盖。从而让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克服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不断完善自己,另外还要求他们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对待中间型的学生:首先,合理安排他们工作,让他们自己发觉自身的价值,帮他们树立信心、志向。因而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自觉自愿地接触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协调他们的人际关系。

对待嫌弃型学生:大部分人们认为,他们与班集体距离较远,对待师生的关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处于破罐破摔的状态中,自尊的脆弱。帮助他们搞好人际关系,(1)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讽刺挖苦他们。(2)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对自己一方面的特长,挽救他们各方面的发挥,从而鼓起勇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这样这类学生与老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下边的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即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地师生单向交流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怪圈,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得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人际关系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嫌弃型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而且也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一学年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收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班级管理能否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直接影响着

[1][2][3]下一页

学生的身心发展。然而现在中小学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这也即管的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这种管理主义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2)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3)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和整体划一,对学生来说,是失去 一部分发展的机会,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际上造成学生发展的不公平。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即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为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和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管理中存在着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处于劣势学生。这就出现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对待“差生”。歧视差生是班级管理中最普遍现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座位安排上,差生都在班内的.最后一排,不管他近视或个子不高等原因,而优秀生个子再高,也在前几排。而这样无疑使“差生”好象分隔出课堂一样。其次是教育评价中歧视差生。一个优秀生犯了错误,班主任老师能原谅,还是受老师喜欢。而如果差生犯了同样错误,班主任会从重处理。把不公平摆在了桌面上。这些差生并不是真“差”,而是由于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使他成为所谓“差生”。只要在老师帮助下,差生转变为优秀的。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1、实行资信制度的需要。

中学生下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候――塑型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出守信的好品德,今后是很难发展并有所成就的。这就需要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爱护自己信誉的迫切性、重要性。如果从大的方面说,社会发展,进步也需要品德优良的人,守信的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作为教育者便有义务承担这个责任,培养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为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人。

2、实行资信制度的理论根据。

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可,当然也就

上一页[1][2][3]下一页

希望自己成为被人称为守信的人。根据以上两点,我们要对学生的信誉评分,表扬高分者,提醒落后者,使其内化为进步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学问>>中提到了“谨而信”,意思是做人要谨慎讲信用。孟子也曾说过:“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里的“朋友有信 ”指朋友之间相互讲信用。国处的思想家也谈到过信誉问题。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洛克曾指出:“我认为一个人-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据此,我们认为德育是重要的,也为班级实行资信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3、实行班级管理资信制度的具体设想

鉴于以上分析,在班级管理中可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以培养学生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具体操作:实行资信管理分,每位同学其始分可设100分,依据具体条款(具体条款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定和班级实际规定)和实际得分扣分情况,有资信评价委员予以加减分。学期末公布个人资信分,在班级表扬先进,警惕落后,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新形势下的项目管理 篇2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0 引言

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和单位。因此,只有各方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和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大中型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低下。推行项目法施工,在企业内部建立项目管理机制,把责、权、利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和利益主体上,是提高施工企业的活力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实践、提高和完善,无论是从理论体系的研究深度还是实践应用的广度看,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固有的中国式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下面针对新形势下的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做一分析。

1 认清形势,应对挑战 认识自我,创新思维观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节奏已进入不断深入和推进的阶段,不同以往,原先我们主要依赖传统企业和行业的优势在我们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样化竞争形势的状况下运行。而跨国公司特别是国际知名大承包商在高端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近几年虽然依靠我们原有的技术优势逐步走向市场,但比起跨国资本的管理优势还有一段距离。跨国企业凭借资本、技术、人才、信息、装备、客户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在工程项目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增值,如虎添翼。针对以上现实情况,我们只有认清自我,努力创新,加快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拓宽市场信息渠道,做好市场的前期策划和可行性分析,控制好市场风险,加强工程项目执行合同过程的控制,缩短与跨国公司在项目管理上的差距,加快与国际接轨,确保工程项目管理得以稳定的发展和快速的进步。

2 加快经营思路创新

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情形下,需要我们的企业必须及时调整战略,更新管理发展观念,加大管理创新力度,适应当今的市场需要。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做大做强主业的经营战略理念,高度重视产品开发工作,不断的对产品进行完善,把经营开发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目标和措施,要积极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适应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积极创新产品,形成主业做精、新品开发并进的产业发展态势。要通过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培育一批高素质拔尖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形象,使企业经营发展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3 实施企业再造,提升企业竞争力

当今企业的创新、发展、效率、竞争能力的提高都是通过工程项目来实现的。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实行“企业再造工程”,将企业按企业经营产品划分成独立的分部,以项目部形式各自去适应、去开拓市场,使经营更为灵活有效,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新的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建立过程必然是一个项目过程或其中包容许多项目的过程。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国际合作公司等众多企业的业务对象和利润载体本身就是项目,项目也就是这些企业管理的对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完善,发挥其自我优势,通过自我开发,引进、合资、合作项目等等,使得我们的企业拓宽项目范围,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各显其能。

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管理队伍

作为项目经理,他上要对企业法人负责,下要对施工层负责。他是整个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总负责人,他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管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项目经理必须利用企业法人代表授予的权力,来实现企业法人代表委托的责任。他主导着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发展过程。因此,我国企业急需解决的是培养一批懂法律、会经营、有技术、通外语的复合型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同时,建立一支竞争意识强,协调能力快,素质高的项目管理团队,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基础保障。

5 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分包商队伍

当今工程项目的现场实施,大都是由分包商来完成的,项目所有者对分包商是否信任,是否满意,是否放心是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工程项目的前期分包队伍的选择是工程建设中尤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分包商队伍是当今企业对优质完成工程项目的保证。

6 加强工程项目经理与客户的沟通

1)工程项目经理首先必须要了解项目的构思、起因、目标,了解设计和决策的背景。否则将会对目标完成造成错误或不完整的理解,用户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乃至目标完成后进行干预或从合同履行、资金等方面提出苛刻的要求,会给项目实施过程及项目完成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项目经理必须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用户,研究项目目标。

2)用户代表项目的所有者,对项目享有权力,而项目经理管理项目,必须服从项目所有者的决策和对项目的干预,保证业主满意是项目经理最重要的职责。

3)项目经理要取得项目的成功,必须获得项目所有者的支持。尊重用户提出的意见,并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其了解项目整个方案的利弊、实施状况及对目标的影响。在用户作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业主的意愿、习惯和价值理念,一切为客户着想,使其从心理上对项目经理有一个初步的信任,这样为今后工程项目的实施和交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4)让用户全方位了解承包商,通过项目管理者建立用户与分包商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分包商同样了解项目的构思、目标,使得项目所有者、分包商和项目经理三者互相信任,减少干扰因素,共同为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而努力。

7 严格合同实施控制管理

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项目合同的执行过程。要保证工程项目按计划、正常、高效完成,必须按照法律和工程惯例,严格遵守并执行合同。

1)在合同实施前,必须对相关合同进行分析和交底,进行合同履行分析,并针对预知的问题、风险、违约责任考虑充分。将合同分析及文件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落实合同责任人,使参加的各个实施者充分了解相关合同的内容。

2)对合同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监督,对照合同监督各承包商的施工,定期进行验证,确保项目组、承包商、用户都满足合同要求。确保每个承包商都正确履行合同。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3)加强合同实施档案管理,记录工程变更和因此所发生的成本、进度计划;记录对合同的变更、修订、记录、通知、会议纪要等文件。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合同控制要充分地运用合同所赋予的权力和可能性。利用合同控制手段对合同履行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合同赋予的权力,来控制工期、成本和质量。在对工程实施进行跟踪诊断时,要利用合同分析原因,处理好工程实施中的差异问题,并落实责任。

5)及时地向各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合同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对合同的实施提出建议、意见甚至警告。调解合同争执,包括各个合同争执以及合同之间界面的争执,处理索赔与反索赔事务。

8 加强工程项目风险控制,保障项目企业经济效益

工程项目施工过程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管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涵盖多种复杂因素的建设管理过程,存在着众多的未知不确定因素,发生的风险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竣工验收,因此,加强工程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预测,严格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是我们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关键环节。

1)加强工程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综合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预测和不可控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种类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投标报价中要充分考虑其风险系数。

2)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国内国外行业当前的市场动态和行情,了解预知市场中短期及该项目建设和完工期的市场情况,充分考虑投资、汇率、政策、经济等等影响的综合因素,为工程项目报价提供并做好前期必要的准备条件。

3)科学地运用技术和经济手段,分析预测各种风险回报,对前期已预测出现并承担的风险在建设施工中后期的管理中能够弥补回来,确保项目经济效益。

4)在整个工程项目的投标、施工管理、竣工决算等运行过程中,严格正确运用管理手段,尽最大可能减少风险出现的种类和概率,减少风险开支,降低风险系数,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确保项目效益。

5)加强项目中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在经营风险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减少风险损失同时控制风险的产生和扩大,进一步确保其他风险目标,运用约束激励机制,制定避免产生风险的措施,提高项目效益,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切勿顾此失彼,亡羊补牢。

综上所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想使我国的企业得到稳步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得到一席之地,必须加强项目管理工作的建设工作,完善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因素,处理好企业、项目经理、客户、分包商四者之间的关系,使项目经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全部作用,并严格控制合同实施管理,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使得企业得到稳健的发展。

9 结语

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聪明才智,抓好质量、安全、成本控制中心环节,搞好各项制度的建设,实行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积极运用新的管理手段,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仲景冰.工程项目管理[M].宜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柴彭颐.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和金生.企业战略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4]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第2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 篇3

现代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声像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办公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各种新载体、新介质的档案形式,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档案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科技发展,更新观念,更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必将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档案载体将由傳统的“白纸黑字”转变成“电子数字”,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各项工作都将发生质的改变。特别是电子档案自身的机读性、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集成性等特性,都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去重新建构档案学的理论基础和档案工作的实践原则。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现实的迫切需要。从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现有的档案保护条件和管理手段还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据抽样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的档案由于载体材料差,加上保持手段跟不上等多种原因,已有20%左右的档案出现褪变现象,褪变严重的已变成了“无字”档案。由此看来,档案本身也向管理现代化提出了挑战,迫切需要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每年文件归档之际,档案人员都要进行收集分类、分析鉴定、编目整理、立卷保管等工作,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减少许多手工劳动。机关档案实现自动化,从文件的收发、传阅,年终的分类、鉴定、立卷归档一气呵成,随即打印出卷内目录、案卷目录,既减少人力,减轻工作强度,又做到立卷整洁美观,提高了档案保管质量。

检索速度迅速、准确,提高档案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其一,计算机检索虽然比较复杂,但它具有高速运算的特点。手检速度与电子计算机的检索速度是根本无法比拟的。其二,查全的可能性大。计算机检索档案可以同时在若干个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遗漏的可能性小。而在手检中,因受人力、时间、地区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是不可能办到的。其三,查准率高。电子计算机数据表达、逻辑运算都能以很高的精确度进行,只要标引准确,是不会发生差错的。

输入存储全文档案,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计算机存储档案,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档案原件,提高利用效率。利用扫描仪和光盘进行全文输入存储,就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原件的作用。

因此,建立现代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是档案工作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法

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传统环境下工作所形成的思维和方法上的定式,档案工作者在思想观念上难以将现代化管理引入到档案工作中。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已经让档案工作者认识到计算机、网络等已成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技术和工具之一。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档案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才能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开放的视角,积极寻求档案工作的生长点,在较高层面上来筹划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略。

实现管理方式方法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买计算机,编程或买一份软件,输入微机三部曲。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档案的整理、著录标引、数据输入和为它们服务的分类法、词表等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档案原件是信息资源,是资源就有一个开发过程,计算机管理档案不能只停留在目录检索那种初步的不充分的信息开发阶段,而应更深入地发掘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等待检索利用为主动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这就提高了开发档案的档次。同时,社会的需求与承认也会大大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变得愈来愈重要,档案馆要按用户的要求提供文件和有关的事实材料,以此证明自身的存在,这一点日益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模式,改变封闭的现行管理方式为向外的“开放型”管理方式,使档案服务由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直接面向经济,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

实现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档案馆藏资源的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则是档案馆藏资源现代化的标志。因此,档案部门要把数据库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来抓。现行档案馆的馆藏档案多以纸质、音像、声像材料为主要载体,电子文件和数字信息非常少,势必影响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传输和信息的提供利用,造成信息停滞和利用需求的阻断。因此,加快档案馆原始信息的数字化转换进程和电子文件的积累,保证可传输数字信息的数量,并不断补充、更新和完善是档案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实现人员素质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对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面对各种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含量的专业设施,需要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维修;各种应用管理软件的升级、更新,也需要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的开发研制。同时,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相应做出调整,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适应数字化建设发展需求的基本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综合档案室)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宿舍和谐管理 篇4

张朝喜 郑现镇

(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断加强学生宿舍管理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功能和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宿舍的和谐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宿舍管理;思想教育工作;功能;模式

教育部教社政〔2004〕6号文指出“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住宿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该文说明了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学生公寓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校的办学质量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来,全国的大学生在宿舍内自我伤害、相互伤害事件频繁发生,从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2006年“昆明某高校宿舍持刀抢劫案”,这些典型案例都令我们深省。由此可见,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进入学生宿舍已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实现新突破,解决新问题。

一、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基本功能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是指以学生宿舍为载体和依托,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目的,通过在起居、安全、纪律、卫生等方面的服务和督促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休息

[1],使学生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发展。

高校宿舍管理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服务、管理、育人,其中服务是最为基础的功能。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活动场所之一,大学期间的大部分生活、休息和学习时间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有关资料显示,学生在宿舍的时间占所有课余时间的75% 以上[2]。管理功能是宿舍管理的本职,同时也是育人的渠道之一。学生宿舍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制度的管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导向、规

范、协调和激励作用。育人功能是宿舍管理的根本,也是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核心所在。宿舍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休息场所,而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园地

[3]。

二、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其存在形式以及管理模式发生了不少变革。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为540多万,2002年猛增到1 600万,2004年已达到2 000万;与此相应的是:从1999年到2002年底,全国高校新建学生宿舍3 800多万平方米,改造1 000多万平方米

[4]。但是,学

生宿舍设施老化仍然严重,数量缺口较大。以武汉大学为例,校内共有80栋学生宿舍,其中标准化学生公寓仅占24栋,只占总建筑面积的48.2%。

(一)学生宿舍的主要存在形式

目前,全国高校学生宿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利用国家投资等自建的学生宿舍,这种形式占全国高校学生宿舍的比重最大;二是学校利用社会力量联建学生宿舍,尤以校方出土地,投资方出资金的方式居多,华中科技大学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三是由社会力量通过建设或改建向学校提供学生宿舍,此种形式也被称作校外学生公寓;四是少数学生自行租住的校外学生居所,这种方式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但客观上存在且有上升的趋势。本文主要探讨前三种学生宿舍的管理模式。

(二)我国高校学生宿舍主要管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传统模式,即学生宿舍由学校内相应的管理委员会管理,这个管理委员会通常由学校的学工、保卫、后勤等部门组成,采用“齐抓共管”的管理方式,按各自分工对学生宿舍进行日常管理,但是存在着组织松散、管理交叉、工作迟缓等弊病。第二种模式是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才逐步出现的,即学生宿舍的公寓化管理或社会化管理,其管理主体有三种类型:一是管理工作由学校成立的后勤服务公司或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承担,仍由学校负责;二是学校与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管理队伍管理,即由社会物业公司负责学生宿舍的物业管理,接受学校监督;三是完全依托社会力量管理

[5],此种管理模式在各高校校外学生公寓应用较为广泛。

三、高校宿舍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末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宿舍功能定位比较单一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本身应该具备“服务、管理、育人”的三大基本功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宿舍仅仅被当作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来看待,没有把它与学生的学习、娱乐、休闲甚至教育相联系,不仅疏于管理也忽略了宿舍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功能定位的单一,使得学生宿舍的设施也不够完备,宿舍除了必要的起居生活设施外几乎别无它物,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显得比较贫乏。宿舍硬件设施的简陋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宿舍仅仅作为休息场所这一简单服务功能,并且仅仅是服务功能的一小部分;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对功能定位的单一也直接影响了高校宿舍硬件设施的建设。正是由于这一恶性循环,才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的学习、娱乐等功能不能体现。

(二)宿舍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脱节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加强与改进,“学生宿舍是育人的重要阵地”的观点开始为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意识,但是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普遍由后勤实体具体实施,对学生宿舍的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缺乏必要的经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生思想教育与宿舍管理工作的脱节,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不协调,不和谐。

(三)管理与服务意识错位

自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后,学生住宿都要缴纳一定的住宿费,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已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同时学生也是消费者,他们享有被服务的权利,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只

管理不服务或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在当今宿舍管理工作中要有服务优先的意识,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整体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具体的人(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工作,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宿舍管理工作过程缺乏有效沟通 在学校制定宿舍管理规定和政策的过程中,缺乏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和宿舍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目前高校的宿舍管理往往是以学校制定政策为主导,相关部门实施为主,实行的是单纯的垂直化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在具体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一方面,学生对这种自上而下的带有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会出现抵触情绪,学校在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中很难把握好“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宿管人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了解,而学生也很难理解宿管人员采取某项措施的初衷,因此造成了管理难度的加大。

四、高校学生宿舍的和谐管理

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把学生住宿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因此高校需要在我国现行学生宿舍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积极转变宿舍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实施和谐管理。

(一)改进硬件设施,健全学生宿舍功能 要改变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现状,特别由于历史上对学生宿舍功能定位比较单一这一现状,使学生宿舍各功能之间相互促进,各功能之间形成和谐关系,需要高校在改造老宿舍、新建新宿舍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需要,把握好高校学生宿舍的功能定位,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入住房间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学生文体用房和各种活动用房,并参照小区模式增加公共健身器材,配备相关管理服务人员,做到物尽其用,不要将相关设施弄成摆设。只有让高校学生宿舍服务、管理、育人三功能之间得到和谐发展,才能为高校学生宿舍的和谐发展以及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

(二)思想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相结合 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督促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协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学生宿舍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的主要责任[6]活的地方更为必要。而制度和谐就是各种制度比较完善、有力、协调、不相互冲突

[7]。因此在学。因此在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住宿管理长效机制,组织辅导员进宿舍,把学生宿舍和公寓的教育管理工作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建立完善辅导员、宿舍和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党员和骨干密切配合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同时我国高校宿舍管理工作需要更新管理理念,真正的落实“服务至上、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要真正的落实这一理念就要加强宿舍管理队伍建设,可以借鉴威斯康星大学戴维斯分校推行HD制和清华大学紫荆公寓经验,面向社会选用文化层次高、热爱学生工作、责任心强、有一定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干部担任宿舍管理工作。同时要经常对宿舍管理人员的业务和思想进行培训更新,并且做好监督考核工作。

(三)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促进人的和谐 学生宿舍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消费者,他们对管理和服务有知情权、选择权和发表意见的权力。让学生参加宿舍管理委员会,参与到学生宿舍管理规章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楼长、室长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的骨干和助手作用。学生的参与使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信息的沟通,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培养,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同时,在构建人的和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加强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学生与宿舍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二是在服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客体的个性多样化,注意交往主客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进而实现个体自主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制度和谐 好的秩序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人的和谐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秩序需要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维护,尤其是学生集体生

生宿舍管理中,要健全各项管理服务制度,使之相互协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制定以约束服务工作人员为核心的宿舍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宿舍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力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既能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际出发,突出正面激励,又不能与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五)加强宿舍和谐文化建设

宿舍文化实质上是课堂文化的扩展和延伸,是校园文化的浓缩和生活化、日常化体现。倡导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塑造学生良好精神形象和文化人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手段

[8]。因此,要把宿舍文化建

设作为学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和谐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和激励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良好的宿舍环境以及在培育宿舍和谐文化过程中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宿舍和谐文化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后勤管理部门,同时也关系到学生工作部门,还关系到宣传、教务部门。只有加强相关方面的配套建设,才能促进高校学生宿舍功能的和谐发展。同时,加强对管理服务人员的管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促进宿舍制度、文化的和谐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和谐的重要因素。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将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新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研究 篇5

一、新经济形势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制度等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机遇、挑战,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21 世纪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以知识促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智力资源融入到了我们的社会,并且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知识经济的大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企业管理创新上下工夫,主动迎接我国企业即将面临的挑战。其次,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求企业在主抓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尽快转变企业管理干部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重新认识环境,重新审视企业和社会关系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反馈的速度,重新安排作业流程,在提高企业人员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管理的创新。总而言之,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所必须要面对的一项重大变革与创新。

1.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

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三、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化下的公司在形成多元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比之前付出更多的整合成本。资金、原材料、人才、资源都可以在这个“日益被推平的世界”里顺利流转整合,然而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整体操盘下,价值观变了,文化也将随之变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组织必将带来企业难题。

1.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 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

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合作,战略伙伴间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一种“双赢”游戏,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四、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网络化管理是指企业前台资源和后台资源能够链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可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内、外部的信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状态中。企业实施网络化管理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客户、供应商、企业员工共享的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加快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网络化管理包括对企业支撑网络的管理、网络人才的管理、网络的安全防范管理等内容。网络化管理需要实施企业管理的根本变革。透视管理领域,不难发现,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企业的内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由于其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3.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化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惟一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现场作业成为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

4.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决定企业优势差异的不仅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环境变异的感知能力和企业的响应速度,决定这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与前网络经济时代相比,出现了从“充满竞争与不

信任状态”向“精诚合作相互信任状态”转变,从“被动的自我保护型”向“自觉的积极创造型”转变,从“简单的服从”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等新的特点。而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又必然形成新的竞争能力。

5.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拓展到了资本经营,资本经营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向。当今的企业权属商品市场已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交融意味着“规模制胜”的财富分配规则面临着失效的可能。

五、结论

在用户主导和技术制胜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导向的企业已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深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以提高竞争能力:

1.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在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企业首先需要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产品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范畴,以明确各种要素在相关界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取得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2.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为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一,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第二,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第三,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工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来提高其反应能力,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即实时企业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

3.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随着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态势的转变,企业应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即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

4.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管理研究 篇6

1、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1、个体因素的影响

(1) 城市居民对体育的自愿参与和爱好程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人口迁移, 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结构的变化, 社区体育活动作为城市结构的一部分, 同时是居民健身和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 所以社区居民是否自愿参加体育运动及其对体育的爱好程度成为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2) 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健身意识加强。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无节制的消耗能源, 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污染,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过度, 噪音、光源、酸雨、空气等加重了城市污染程度,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不得不增强, 利用社区的体育设备锻炼身体, 达到缓解压力、调节居民的情绪、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3) 城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

城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积极性高低的重要因素, 收入高的人群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积极性相对较高, 而低收入者往往需要维持生计而忽视体育锻炼。

1.2、客观因素的影响

(1)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社区的体育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加快了城市发展的节奏的, 也给居民带来了生活压力, 人们需要利用业余时间缓解压力、愉悦心情, 促进居民之间的友谊,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2) 城市体育基础设施总量不足。

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社区的体育设备及基础软件总量不足, 社区体育管理模式落后, 缺乏专业的教练等问题亟待解决, 社区体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的整理发展速度, 所以如何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已成为制约城市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城市人口年龄逐渐老龄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平均年龄寿命提高,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很多退休后的老年人都是依靠社会保险提供各的费用生活, 转变了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为了增强身体体质, 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就必须通过锻炼身体达到这一目的, 而社区的体育活动中心是老年人最适宜锻炼的场所, 但就现实来看, 目前社区的体育设施明显不足。

(4) 受地方体育传统习惯的影响。

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有受个人观念、个人需求、社会环境、极其各种所能提供的保障条件, 加上受民族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体育活动形式各异, 丰富多彩。

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2.1、参与主体多元化

虽然城市社区体育的整体参与率有所提高, 但是参与主体还有待于向多元化发展, 一般来讲, 城市社区体育的参与者多以老年人和学生居多, 中青年人虽然有想参加的意愿, 但迫于忙于生活和一些外界条件的限制, 业余闲暇时间少, 所以社区应多组织一些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吸引不同人群的参与。

2.2、城市社区体育参与的广度较大, 深度较浅

随着社区活动的多元化, 参与人群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参与层面还是集中在较低层次的体育活动, 对于高层次的体育组织、管理参与少, 深度不够高。

2.3、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比较被动

由于受社区居民的传统观念和依赖心理的影响,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还比较被动, 一般来讲, 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越高, 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 而活动内容多样性越大, 参与的人群比例就会越高, 就会取得良好的参与效果, 将社区体育参与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3、加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议

3.1、加强宣传, 提升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

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介加大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 不断提高社区体育管理水平, 对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居民思想层面上的教育, 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才能营造出和谐、健康的气氛, 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内涵。

3.2、加强管理, 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管, 建立健全组织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机构, 能激发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行政命令开展体育参与活动管理运行模式, 而应培养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意识, 使社区体育从行政管理模式向社会化管理模式方向发展, 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体育活动模式, 引导和鼓励不同人群参与进来, 使社区体育活动不断向专业化、规模化的团体发展。

3.3、提升城市社区体育的自治化程度

提升城市社区体育的自治化程度, 能更好的促进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所以政府应将权利下放给社区管理部门, 使其具有灵活的自主管理权, 从而不断强化提升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意识, 与此同时, 社区管理部门要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不断完善和改进社区的体育管理模式, 城市社区体育才能得到更好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社区体育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以引导居民获得健康生活为主要的动力, 提高居民的健身意识, 增进居民之间的友谊, 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亮.我国社区体育管理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09) .

新经济形势下的财务与管理 篇7

一、投资重心由物力资源转向智力资源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把投资重心放在物力资源上,智力资源被看作是影响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似乎只要有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充足的原材料和廉价的劳动力,就可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新经济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智力资源已从最初影响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转化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企业只重视物力资源的投资,不重视智力资源的投资,将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科学技术、权利和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劳动者的总称,包括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两类。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科学技术和权利,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租赁权和商誉等。无形资产的投资管理包括投资预测和投资决策两个环节,其方法和程序与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和决策的方法和程序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的时间、未来的创收能力更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要切实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保证投资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劳动者。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人力资源的投资管理都不够成熟,这里介绍关于人力资源投资决策的两种分析模型:

1.经济价值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其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因而应将企业未来各期的估计盈余折算为现值,然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投资额的比例将盈余现值总额的一部分计作人力资源的价值,并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

2.内部竞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企业内部,只有那些稀缺的人力资源才具有价值,是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争夺对象,这些人力资源的价值可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投标竞价来确定。

二、 资本结构将出现“三权鼎立”局面

传统财务管理认为,企业资本来源于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投资,而不考虑劳动者自身的投资。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远大于物力资源,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劳动者不再是普通的劳动力,而是企业的权益人。对于劳动者以其自身投资于企业形成的人力资源,应在综合考虑其投资成本、科技含量、业绩贡献、分担风险情况诸因素的基础上,按一定方法评估其价值,核定相应股份,使其在领取正常劳动报酬的同时,分享企业利润,从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调动其积极性。

这样,企业的投资来源就包括三部分内容,即物力资本所有者的投资、债权人投资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形成“三权鼎立”的局面。

三、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

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经营风险加大,作为企业重要投资者的债权人更加关心其本息能否按期收回问题,同时,由于劳动者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一部分,他们也十分关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因此财务管理的服务对象不在是单一的物力资本所有者,而是包括物力资源所有者、劳动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全体投资者。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应参加股东会,作为股东或员工代表参加监事会,作为员工参加工会,对企业经营行使管理权和监督权。债权人作为企业的主要投资者应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质询权,主要债权人可旁听企业的股东会或董事会会议,参加企业的监事会,企业的重要经营方针和决策。

四、存货管理实行适时存货制

新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企业的生产经营从“大批大量生产”向“适销对路化生产”转变。企业不必一次性购入大批材料和生产大批产品,以免造成存货积压,产品滞销,影响资金周转。而应切实做好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以销定产,随购随用,随产随销,使每天的订货到达量与生产需要量、产品出口量与销售量大体相当,把存货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存货管理制度叫做适时存货制。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十分发达,企业能够随时掌握材料的供应情况和产品的销售情况;同时,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快捷,能保证所购材料及时到达,销售的产品及时运输,因此实行适时存货管理制度

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财务分析指标需要更新

财务分析既是经营预测及决策的检验和总结,又是未来时期预测及决策的依据。进行财务分析,需要计算一系列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贡献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指标。在新经济时代,由于资产内容和资本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原有财务分析指标需要更新。具体地说,要在原有分析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内容:

1.要计算总资产(包括人力资产)所有者权益率,总资产劳动者权益率和总资产负债率,以反映资产中各项资本来源所占的份额,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力资产不能用于变现偿债,因而仍须计算物力资产负债率,以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2.要计算智力资产产值率、智力资产利润率和智力资产周转率,以考核和分析人力资源的投资和使用效率。

3.要计算人力资产产出率、人力资产利润率和人力资产周转率,以考核和分析人力资源的投资及使用效益。

六、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重要地位

新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财务管理不能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为了赚钱而赚钱,而应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意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社会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重视投资方案的社会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当企业利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使企业经营活动服从社会的需要。在进行财务揭示和财务分析时,要增加关于社会贡献和环境保护等的指标和信息,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总之,在新经济时代,财务与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司、组织尤其是大公司,都将在财务与管理方面投入恰如其分的人、财、物,以期赢得财务与管理优势,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可以断定,未来拥有成功财务与管理的企业必将是成功的企业。

上一篇:防汛防暑应急预案下一篇: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