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教学建议

2024-07-24

给老师的教学建议(共9篇)

给老师的教学建议 篇1

高中老师给初中老师的写作教学建议

江苏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咸有桃

我亲爱的语文教学的同行们,我教了几个月的高一语文,在写作教学上产生了一些想法,忍不住想和我的初中同行们交流。

读不懂的中考作文

中考,江苏泰州语文的作文题是“感谢阅读”。本人有幸参与了阅卷工作,碰到一篇作文,却怎么也读不懂,特一字不落地抄录下来,请教于方家。

感谢阅读

泰州一考生

我们初三已经毕业了,可是我们在中考已经不多了。但是我还是想知己的一个没有人的态度,比如说我们应该决定对这个有思的悲惨了劳累,人们应该对自己的未来了服务每天我这时一个都是不好而是看他自己一个办法人们心是也就是一个而我们立刻就向那你跑是没有一个而是我们的留恋。

第二天早上,我突然有一个事情要想问一个问题,可是我们却话把那些东西论我们一样去。指示到我们要负自己的责任不应该向老师问题,但我是以为人类的行为比我还是要精力太多而不是为了青年的一个理论人们要向她一样倾诉和人们的态度,我只不过可以人类为我服务也是向家里的东西那样依依不舍的全笼着。我们向他一样的问好可是我每天都要向自己一个约博的态度,人们只是对自己的没有一个好的办法,但是我们继续努力。

到了第二天我们要向他样一个决定的目标为我们一起的努力的人生和回报自己的绝望,而不是一个对自己每一个生活更幸福更护满人生的未来每我一天过去了,而不只定为许多的目标看着我,也是向自己决不允许向他来表达之情,每天我们早晨要锻炼身体跑跑步,跳绳多玩得愉快。而是一开始度过许多的问题,人们向她一一样倾合。可是我却不可失错和怀恋的情绪。我们应该要加油,为我们努力,可是我却不肯可以考到好的成绩比如说数学考得不好,因为回家可是妈妈骂我,今天你一定要把数学考到及格,我知道了。谢谢妈妈。如何为我们参与这个活动,我就考到了一个好的学校。

但是我还是要自己努力学习,自己把老师布置作业完成考到一个好的学校,人类是我们好,而不定以后,也想那么多久可是我还是要自己努力吧!我一定考好所有的学校为我们服务一起走向社会做一个成有价值的人员。

阅卷者感想:这位同学自己的思路一定是非常清晰的,不然写不到这么多字,从书写的情况来看,态度也是非常认真的,不像是在搞怪。但我实在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一是因为他可能写了些错别字,又在断句上有点儿问题;二是因为我实在不能把我的思维波段调整到他的思维波段上去,我们在两个波段上,只能各说各的话。我就想,题目是“感谢阅读”,他读了什么?为什么感谢?怎么感谢?从出现频率颇高的“人类”一词来看,他可能读多了“火星文”,与我们人类实在不太好沟通了。但我读懂了其中的两句话,一是“我还是要自己努力学习”,有志气;一是“考到一个好的学校”,作为一位高中老师,我只能说“救命啊”。但就是这样的作文,我们阅卷小组长说,他写到了“谢谢妈妈”,就给38分(满分60分)吧。

高一学生写作现状

记得给高一学生上第一堂作文课时,我准备了很好的写作指导材料,准备了一肚子的写作经验,准备了满腔的热情与期盼,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上作文课。”“噢……”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出了一阵低沉而绵长的叹息声。我一下子脸都涨红了,热情顿消,心情降到了冰点,有点儿语无伦次、手足无措了。

我稳定了一下情绪,微微一笑,“看来我们同学受苦了,我刚说上作文课,我们同学就是一声叹息,看来这么多年的作文训练给我们同学带来的体验不佳。但你们要给我一次机会,我的作文教学与别人不完全一样,你不要用老眼光看待我和我的作文课。”

这里就不说我具体的写作指导了,第一次作文是命题作文“长大”,要求只有一个,写到800字,比初中作文多了200字。

下面来看一篇例文

长大

高一某学生

何为长大?长大有限制吗?是法律规定的十八岁吗?我认为其实不然。长大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必是不同的。因为我认为长大是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度来讲,而不是年龄。

小时候对长大的理解是:我是一个自由人了,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我再也不用受家里的束缚了……现在,走在长大的路上,我才发现,小时候真的很纯真,将事物都想象得十分美好,小时候的幸福真是一种很简单的事情。

而今,对长大的理解:是独立,是走出家门,离开父母,自己去拼搏,没有了依赖,懂得理解,关爱和感激。对幸福的观点也产生了变化,简单便是幸福!幼时,妈妈一直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十分细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从没感谢过妈妈,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还很叛逆,跟妈妈吵嘴。

现在,踏入高中的门槛,住进学校,什么事都要自己来,才感受到妈妈的不容易。夜晚,躺在床上,竞想念起妈妈的唠叨,顿时感觉:我长大了!猛然醒悟,原来束缚也是一种关爱,更是一种幸福。

小学毕业,面临与许多好友分别,心中十分惆怅,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众多不舍一次释放。初中毕业,三年同学情大家更珍惜,但没有人哭得像小孩儿似的,不舍不会比以前少,只是大家多了份成熟:现在,更是面对与亲人的分开。那天,我让妈妈别送我,我独自一人来到学校。路途中,我承认自己哭了,泪水在眼圈里打转,但我没有让它流下来。这便是一种长大。

长大更是心里的一种隐藏,我们懂得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为的是不让爱我们的人担心。长大也是一种来自心底的爱,明白了爱父母、亲人、朋友

长大意味着责任,我们不应该再躲在温暖的港湾,而要昂起头,与狂风暴雨搏击。“长大”其实也是件头疼的事情。

总评:本文作者还是想写记叙文的,也写了一些事情,“幼时,妈妈一直照顾我的生活起居”,高中时晚上想念妈妈的唠叨,小学毕业大家哭得稀里哗啦,初中毕业没有人哭,离开妈妈“泪水在眼圈里打转”等。对“长大”的认识也基本正确,前后还有变化,结尾一句“‘长大’其实也是件头疼的事情”还能给人不少想象。但是,所写的事情不少,却没有一件写得细致具体生动;那么多对“长大”的认识穿插文中,把文章弄得像议论文似的,搞不清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了。这一篇作文在班上属中上等水平,满分100分,一档作文95分以上,我给这一篇85分。

看了这篇例文,我们大致能知道高一学生写作的现状。目前,学生害怕写作文已成了通病,一是苦于没有东西可写,二是好不容易写了一篇却被老师批为没有思想、不深刻或不切题。弄得现在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写;教师怕改,学生怕分。学生中的很多流行语可为明证,“作文作文,作得头疼”;“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等等。

其实写作文并没有那么痛苦,教作文也没有那么艰难。我们从身边的学生情况中发现,目前学生写作的程式化倾向泛滥,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抛弃了农村生活、风物、劳作,甚至祖辈。学生作文的同质化,让我们不同地区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失去了生活的鲜活与灵动,失去了思想的纯真与独特,从而也失去了写作的源泉,于是那么多的学生抱怨没有东西写,害怕写作文。

这就是高一学生写作的现状,深感无话可说,害怕写作文。所以我给高一学生定的写作训练的目标就是“有话说”。本人又有点儿不情之请,能不能请我的初中同行们在学生进入高中之前就让他们写作“有话说”呢?这就是写作本文的本意。

关于初中写作教学的几点想法

本人其实并不敢大喇喇地指导我们初中写作教学怎么做,只是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学生的一些想法和我的一些做法。

先来看看三位学生的写作感悟,她们在20高考中作文得分都在第一档。

对于作文,真的没有技巧可言,我不认为僵化地按某个模式来写就能写出好文章,在我看来,写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情感才是作文,对于凭空捏造的事情,你会有情感在里面吗?最后写出来的怕是连自己都打动不了的文章,又如何让别人感。动呢?好的作文,因为是自己感情的抒发,优美的句子能从笔下自然而然流淌出来,而这些句子,往往能击中别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从而能打动人。

(许伟成)

优美的词句,相对考究的开头结尾,不是不重要,它可以使你的文章锦上添花,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内容充实的基础上,如若不然,这篇文章便是华而不实的空架子。我记得参加“兴中杯”作文比赛时,坐在我旁边的是季力,一个很厉害的女生,高一的时候就已经是市作家协会的会员,并且出版了一本书,很多电视台都采访过她。在开考前,我们交流了一下,她认为这样的竞赛作文,就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华丽的词藻。我很老实地说,我写不来那么美的骈体文,没有深刻的观点,没有那么扎实的语言功底,只有我最真实的生活。

(王姝)

(王姝最终在“兴中杯”比赛中获一等奖)

后来一直都写记叙文是得益于那篇“实话实说”,这是我写的一个真实的事情,在此之前,我对写记叙文一直都是有些害怕的,因为害怕写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是太现实的,是幼稚的,可后来在听到老师说具有现实意义,我才更加确信,写记叙文应该写自己独有的生活,抒真情,不要以为自己写下的情感会被别人误以为假,要写下来,因为那是你最真实、最打动人的地方,或许也是让你的作文深刻的.亮点,譬如许伟成的作文,流露出的就是打动人心的真情。

有人问过我是否写记叙文就是只要背几个优美的词句就写得好了。当然不是,语言的优美固然很重要,但绝对不是生搬硬套地用几句话上去就了事,文章的重点着重在情感,而非语言的花架子,所以切忌考场上生搬硬套地用所谓的好句子,那会让人觉得不协调,但也绝对不是说优美的语言就没办法用了,我们可以把那些优美的句子适当转化,使之与文章有机结合,给文章增添亮点。

(葛慧瑶)

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对于作文,我听惯了这类的话:“作文写了水平也难提高,写不写差不多”。无论是我们有些老师还是我们有些同学,如果形成这样的观念,无论是教作文还是写作文,都是极其痛苦的。作文不能听天由命!如果老师指导得法,学生写作得法,我们在作文上是大有可为的。

一 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写作无话可说。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一般会归因于生活单调,阅读太少,没有事件、素材可用。其实用一句俗套的话来说,就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如果多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多关注自己身边熟悉的人,那么写作的素材并不缺少,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关注身边人物的生存状态。

2.所写内容过于浅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不强,认知水平有限,导致习作所写内容过于浅近。有的教师把这个情况归因于学生不会写,表达能力不行,虽然着急,也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其实这个问题还是跟学生所写内容有关。如果学生所写的是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那么他的感悟就很难深刻;如果所写的是自己熟悉的内容,那么他对生活的感受就能自然流露;感人的、动情的、深刻的,各种感受就都有了。所以作文教学还是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素材,在这样的训练中不断提升感悟能力。

3.学生习作不切题意。学生有时写作内容充实,表达自然,如果从自由写作的角度来看,是一篇不错的作文,但不能准确地切合题意。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很着急,总想从老师这儿获得什么法宝;老师有时也主动投其所好,教一些点题、切题的方法与技巧,其实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如果学生熟悉自己的写作素材,那么写作不过就是“用自己熟悉的生活来解读作文题目”,不会偏题,所以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对生活准确的感悟。

4.写作指导偏重技巧。我们的目标是: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的写作教学;倡导摈弃纯知识和纯技巧的灌输而强调滋养生命、触动灵性的写作教学;倡导保护学生自主表达、创意表达的权利,让学生享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的写作教学;倡导遵循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生活的美,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教学。

二 写作教学的具体做法

如果教师没有认清学生写作“无话可说”的实质,在写作教学中过分强调方法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心灵启迪,那么写作教学就走上了一条艰难之路。有人指出这是“泛滥了技巧,孤独了灵魂”,说得很准确。过分强调技巧,既是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表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扭转不良倾向,我们提出写作教学逐步由关注教师转向关注学生,由关注教学转向关注写作,由关注作文技巧转向关注作文灵魂,由关注作文结果转向关注作文过程。让学生伴随写作获得生命、精神的成长,真正把“我手写我心”变成人生成长的需要。

让学生写作时有话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倡导学生写作生活化,写出生态特征,扭转学生作文同质化倾向。

倡导学生写作生活化,是针对目前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即使有话说,也多是远离生活、脱离实际情况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身边人物的生存状态,以作文来表现生活,体现地域特色,反映时代特征,记录社会事件。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写有准备的作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思考等搜集素材,积累自身生活的点滴,地域特有的风物,亲身参加劳作以及生活于自己家乡的祖辈身上所彰显出的个性特点等。少教写作技巧,多写内容充实的质朴之文。

在有话说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养成自觉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话说得好、说得美。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就是学生作文能写真话,抒真情,。释善意,成美文。

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提升写作能力是可能的,关键是能让他们找到稳定的写作源泉,能适时地打开写作思路,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关注鲜活的地域生活就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之路。

三 关于写作教学的一些个人观点

1.写作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很小,生活内容也比较单一,他们由于背负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基本接触不到丰富、火热的现实生活。对他们的作文“生活化”的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个人的小的生活圈子里走出来,去观察生活,去了解社会,去接触自然,去体验感悟。力求让学生做到:做有心者,学会观察生活;做用心者,学会体验生活;做慧心者,学会感悟生活。

2.写作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反映真实的生活。学生作文中较少看到鲜活生活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缺少对生活的认识,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个性化评价。在他们的作文中,“见古不见今”、“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己”的现象相当普遍,套话、大话、空话比比皆是,引用名人名言和名人事迹不断撞车,对所了解的生活材料不能有所辨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在作文中不会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与分析,不能跳出原材料,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所收集的材料,缺乏用自己的思想统领材料的能力,所以写出的作文只有“生活的真实”而无“艺术的真实”。写作文就是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去给古人、名人立传。

3.中学生作文应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记忆。目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人云亦云、言不由衷、胡编乱造,看不到他们鲜活的生命,也看不到他们活泼的身姿,看不到他们年轻的狂热,当然也很少见到他们的青春的悸动。让作文见证生命,让作文记录生命,让作文闪烁个性的灵光,让作文成为学生抒写性灵、张扬个性的最好方式,真实记录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描画出他们发展的人生轨迹。

给老师的教学建议 篇2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这是书中第58条建议:“用记忆来代替思考, 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 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 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作者在这条建议开篇就这样写道, 然后运用了翔实的资料证明为什么本来有着敏锐牢固记忆力的学龄前儿童, 在入学两三年后变得记忆迟钝起来。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 常常因学生记不住某个单词、某个概念而着急上火, 甚或批评体罚。读过这本教育著作, 我方才如梦初醒, 是我们将孩子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储存所, 变成了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你看看, 每逢考试前夕,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被不同科目老师轮番找去, 然而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仍稀里糊涂。读过先生的书才知, 其实, 怪不得孩子, 是我们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 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 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太注重用一份试卷、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了。人是自然的, 你想, 自然的东西能用一个砝码来标明它的价值吗?想想平时的教学, 往往只为考核、考试而多了让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引导学生用思想去钻研因果, 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是用到思考上。

看看国外的某些教学, 课堂上学生似乎很随意, 老师提出问题后, 不是让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讲或进行花样繁多的表演、活泼热烈地讨论, 而是引导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实践操作, 寻找答案, 图书室、档案室、社会、大自然成了他们的课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反思我们的教学, 虽说现在有不少课堂是启发式教学, 然而, 多数情况却往往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受多年惯性教育的影响, 不由自主地去灌输, 逼迫学生去记、去写, 做许多机械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 老师也在做着很多应付性的无用功, 因此也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阅读决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的阅读量小, 视野狭窄,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远的不说, 就拿四大名著来说, 我们当教师的读完全部原作的又有多少人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的阅读量少, 又怎能妙笔生花呢?

现代教育中的张扬个性, 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是很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自然人, 既然是自然的, 就要培养其自然的天性, 不能扼杀其率真、自由、天然的本性, 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 认识自然, 这样才能激发其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能源, 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 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想想一个学期下来, 我们教师究竟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指导观察过多少次呢?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去做环游和社会实践呢?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课《乌塔》, 讲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德国小女孩, 通过平时参加社会劳动挣钱和家长的资助, 利用假期独自去欧洲游历的故事。这之前, 孩子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自己查阅资料, 购买用品, 遇到问题自己思考如何处理。想想我们的老师家长, 往往顾忌太多, 或怕生气劳神, 或怕出现安全问题, 而让学生固守校园和家园, 不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 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指导其观察, 我们的学生又怎会深入思考呢?一说作文, 老师学生都犯头痛, 作文教学, 仿佛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癌症。试想, 学生不会观察,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新发现, 又怎么会有话可说可写呢?

所以, 我想, 老师首先要打破思维的遗传性, 更新观念, 从培养应试型人才转变到阅读型、观察型、思考型人才的轨道上来。当孩子学会了思考, 他的人生便会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中心小学)

给老师的教学建议 篇3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好老师;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的主要目的是教会教师教学,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要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包括专业技能和思想方面,如了解本学科最复杂的问题、前沿问题和最流行的教育理念等。书中不止一次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最终实现有价值的学习劳动和自我提升。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阅读方面需要不遗余力,充满耐心、恒心和毅力,始终做学生的领航人和支持者。书中重点描述了许多学困生的情况,他们最大的症结在于不会阅读,不会思考。

本书在家庭教育和德育教育方面的观点,与笔者曾有的思考不谋而合。作者认为,家庭教育的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育真正的完善和和谐发展。通过举例子,作者向我们阐明了很多学习困难现象的形成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善造成的,如果早期的家庭教育没有及时教会儿童积极认识世界,学会以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世界,那么儿童进入学校以后要养成这种思考的习惯就要比别的孩子难得多。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是无形但又深刻的。笔者读出了这样一层关系,儿童的社会关系(笔者理解为成长环境)决定了儿童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获得应有的智力训练,即学会观察和发现世界,获得求知欲和养成爱钻研的习惯等,最终决定了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这里的社会关系,是由儿童的家庭实现的。意识到家庭教育学素养重要性的他们开办了“家长学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创举和大胆的突破。

关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观点同时也启示我们,教师要多积极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我国不少家长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交给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剩下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由教师和孩子自己解决。所幸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家长配合教育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在这强迫陪同的要求下不得不陪着孩子学习,但是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家长大部分只是迫于学校和教师的压力被动为孩子学习做出时间方面的让步和牺牲,至于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是少之又少。虽然,这种家庭教育环境的缺乏有着深刻社会根源,农村缺乏一定家庭教育的经济基础和智力基础,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什么都不能做。

同时,本书还认为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教会他们不仅将自己看成学生,还应将自己看成社会的一员,家庭的一员。学习不是终极目的,学会生活,将来成为幸福快乐的社会公民才是最重要的。这使我联想起2011江苏高考英语的作文,要求学生思考为家长减负做些什么。学生不能一直只知道将学习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同时错误地认为家庭和社会需要无理由地为自己的学习付出,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应该逐渐学会承担些家庭的责任。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往往比仅仅做一个好学生更为重要。学生将来生活的世界需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要让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时候能够快速适应,而不至于痛苦挣扎,就要从中学开始给予学生机会了解这一事实。学校在学术方面可以“象牙塔”,但是学校同样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是契合的。

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而且认为可以将大学作为这一理念传达和实践的主阵地。大学生即将进入社會,大学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或者可以说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缓冲阶段。相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社交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当一个人走到这个阶段,心理上已经进一步成熟,自我意识充分觉醒,对未来理想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和描绘。这时候的学生应该能够逐渐认识到,学校生活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却又是不可与其他方面的生活完全隔离开来的人生阶段。如果只有学习没有生活,将来回顾人生,会发现这段时间是不完整的。

本书最重要的,也是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做有思考的阅读。最好是可以让学生有空余时间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建立一些思考园地。但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空余时间是一个奢侈品。为了取得高考的胜利,各科的学习和作业占满了学生的各部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又不影响学习的效率对高中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就英语来说,将课内练习中、试卷中涉及的阅读理解文章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特别是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学习一些与他们学习、生活、兴趣紧密联系的文章。这个想法来自于笔者的一次教学实习实践。在一堂阅读课上,当笔者在讲解文章细节时,讲到学生感兴趣的而又不是很了解的某些细节时,学生的眼睛里出现了兴奋激动的光芒,脸上浮现出了充满惊喜的笑容。可见,学生是渴望了解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的精彩的。但是时间和学业的压力让他们无暇他顾,只能埋头课本。发现这一事实以后,每次备课时我遇都会精心准备,将最精炼又最恰当的内容补充讲解,并在时间安排充裕的情况下带领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并教给他们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会思考。

最后,教师应该有的耐心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自我培养。耐心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支持,更是对自己的一种信任和坚持。教师遇到学困生是难免的,唯有耐心和不断鼓励才能成就对方。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应该纵容任何一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生交往打磨学生的素质,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品质。耐心并不是任何人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练习中不断培养起来的。想要把教师作为一项事业,就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行动来训练自己的耐心。

“想要做一个好老师”是一句质朴的话,但承载着责任,更是一种承诺。刚成为教师的时候,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大多数人充满了遐想的同时也充满了热情。教师到底应该管多少,管到什么程度。以过来人的观点,我认为,希望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最后往往会无奈地发现,贪多求全经常碰壁,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会招致学生的误解。在这个时候,很多教师一定会质疑自己并同时产生心理挫败感。甚至会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他们着想,难道错了吗?”在不断尝试和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后会发现,当初那些自以为是的一腔热情是幼稚的,对学生既要教育又要放手。一个教师能够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幸运的,但有时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平常的心态,这样才能成为拥有成就感的教师。

此外,教师要有梦想和先进理念的引领。做个充满梦想的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坚定、更踏实,同时也能够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一个人越早树立梦想就越能够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平等爱每一个学生,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爱那些成绩优良的学生,也要爱那些有缺点的顽皮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将他们身上的缺点一点点改变,有时候更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伯乐”,也才能让每个学生成为教师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贵人”。

教师对于付出的爱要不求回报,即使是没有理想的结果,仍然不能放弃。关于幸福,世界上有几千种定义,其中有一种就是付出艰辛努力后收获的满足和自我认同。教师也需要这种幸福。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就必须以做一个好教师为前提,不断付出,也许在某一刻,学生的一句话、一个笑容、一个拥抱就能让幸福环绕自己许久。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铁芳.试论教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4).

[4]陈余丹.《给教師的建议》读后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3(8).

[5]李玉.研读教育经典 提高教学水平——研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收获与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5(2).

[6]李小玲.品味教育经典——读《给教师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5(2).

[7]方小燕.《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J].课程教育研究,2014(36).

[8]纳梅.阅读的重要性——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3(3).

[9]于敏.也来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一点感想[J].新课程学习(上),2011(4).

[10]陈柳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待后进生——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J].考试周刊,2013(63).

[11]邹利敏.平凡的语句,不平凡的思想——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J].内蒙古教育,2008(6).

[12]奚光蕾.《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心灵鸡汤[J].青年文学家,2013(29).

家长给老师的建议 篇4

尊敬的老师:

你们好!

暑假快过要结束了,在漫长假期中,面对孩子们无所事事的状态,做为家长我一直在考虑一些问题,虽然大学生已不再是孩子,但是他们的表现,还是令我担心,所以我想在这里把我的.想法谈一下,希望我们共同携手努力完成教育任务,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久在服务于社会中,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大学生的假期是没有任何作业的,但是,是不是应该有目的性给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活动,或者参加一些公益事务,让他们通过参与,从思想上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从练笔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布置适当的内容,让他们通过调查或观察活动,写一些东西出来,既避免“三天不练手生”,又可以训练写作能力,这都是将来走向社会用得到的能力呀;

三、在读书方面应该做出明确的要求,不要觉得他们有自觉性了,会自己安排的,他们也还是孩子,都喜欢玩儿,只要没有必须完成的内容,就一定会玩儿,而不去想应该多读书的事情,所以不仅要他们读书,还要他们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在开学之后,学校可以搞一次优秀文章展,一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四、对写日记大学时没要求的,随自己的便。但是也应该提出建议,希望他们把自己在假期的事情都写一些,不仅可以对假期生活做好记录,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积累写作素材不是吗?

总之,在假期中,我对你们的放松,甚至是对学生的放纵不是很满意,但是,我提出的建议也不一定是对的,只是一些建设性的提议,如果不对,还希望谅解,对老师个人没有什麽,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携手完成对他们的教育,希望你们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谢谢老师的工作!

XXX的家长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篇5

这本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写,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作为寒假中的必读书籍,我认真的阅读了其中的几个章节。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6条“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现在的孩子对时间没有什么概念,并且和我们成年人的情况完全不同,因为他浸沉在童年的河流里,他对于时间的感知跟成年人完全不一样。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这一点不管是多大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该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他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妨有时候去乘一乘儿童的船,跟他们在一起待些时间,用儿童的眼光来看看世界。我觉得这么做是对的,对于我们的幼儿来说,他们的集中力比较薄弱,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当发现他没有在听你讲课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先用眼神提醒,再轻声地询问,不该用严厉地语言去批评幼儿,这样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我将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我通过对《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几章学习,使我从下列几方面收获很大:

1.要有效的利用时间。

2.不管是怎么样的孩子都要平等的对待。

3.要充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通过有效的阅读增长知识。

4.培养孩子的有良好的个人爱好与兴趣。

5.有效的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

给老师的教学建议 篇6

苏霍姆林斯基是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提出100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加之朴实的语言,读起来很亲切、很受益。笔者是一个老教师了,苏氏书中所举的实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遇到,所以阅读中更易引起共鸣。苏氏的知识观、和谐教育理论、儿童中心观等,都让人受益匪浅,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更关注的还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怎样备好课、怎样上好课?研读这本书无论是对笔者备课、上课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对于备课的启示

苏氏反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如此。他认为教师应多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他还把阅读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重要内容,认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对他举的一个例子印象特别深: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当被问及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这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话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是啊!今天的成功,取决于一生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正是在长期读书中积存下来的。受其启发,笔者现在每天都要认真读一点书,包括历史专业著作、教育学、心理学等。读专业著作能开阔视野,在能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而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则能增强对教育规律、学习规律的认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二、对于检查作业的启示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老师检查知识掌握情况,当被抽到的同学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学生在各干各的事情,仿佛与自己不相干似的。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以便教师对全班学生都能检查到呢?

苏氏认为使用草稿本是一个挽救的办法。即让同学们把要求回答的问题写在草稿本上,各自独立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首先在于检查知识时不必把学生都懂得的知识高声地重复一遍,教师也可以用看似简便的方式获得学生知识掌握的信息。同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完全独立地完成。教师还可以密切注视学习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

以前我也曾很为这样的问题烦恼过。现在每当学习新课前复习上一课内容时,笔者就不再让学生一个一个地站起来回答,而是让每一位学生准备好草稿纸,把要回答的问题独立写下来。我巡回检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在课堂上再强调一遍,还是课后只找一部分同学交流。这样一来,随大流的同学少了,认真思考、认真读书的多了,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对于知识复习的启示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复习课,有的老师把复习课搞成了习题课,有的老师是把内容再复述一遍。但这样做同学们会有嚼蜡之感,毫无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看书,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则效果甚微。苏氏认为:“要复习份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把所有的东西从头至尾地反复地读,那就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材料的中心思想会被学生忽略过去,从而削弱了它们的教育作用。应当教给儿童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

受此启发,上复习课,笔者就以单元为单位组织学生复习。比如复习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课一课地复述,而是站在单元的高度,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回忆、归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第5课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拓展(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干知识确定后,借鉴魏书生老师画知识树的方法,再让学生添枝加叶。这样,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忙得不亦乐乎,教师也得以解脱,能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

四、对于课堂教学的启示

笔者最关注的还是课堂教学,苏氏著作对此至少在三个方面给予了启示。

首先,是教学方式上的启示。斯宾塞认为:“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所有。他那个成就所需要的心智准备活动,必要的思维集中,胜利后的兴奋,结合起来就使一些事实深深印入他的记忆中;而单凭从教师那里听到或从课本中读到的任何知识决做不到。尽管他遇到失败,他能力所达到的紧张程度,也担保他能够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解答时容易记住,比重复五六次还强”。也就是说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亲历亲为亲身感受。苏氏持同样的观点:“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算术应用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应用题的条件,她事先准备了许多图片和表格,有时甚至把应用题里谈到的实物拿到课堂上来。看起来,她的学生解应用题很顺利。但是,当这些学生升入五年级以后,却使教师们深为吃惊:原来那位女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根本不会解算术应用题。事实的确如此,因为那位女教师在整整4年里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们碰到困难,所以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

笔者觉得这位女教师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少教师老是怕学生自己学不好,经常把课讲得很详细,分析得很到位,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就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其实能自主解决大部分问题,不需要我们滔滔不绝地讲。笔者现在已改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以“教”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学”为主。对于一些以叙述事实为主、理论性不强、难度又不大的内容,就把讲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这样,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老师也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其次,他对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批评一针见血,令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如书中批评指出:“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死记硬背一贯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年龄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读到这些批评,真的令人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们平时就是这么做的: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然后花时间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是看学生能不能把老师讲的内容、把教材上的内容粗略地背下来。不少师生把历史学科与“死记硬背”划等号,所以才有许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这实在是历史教育的悲哀。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在教学方法上,苏氏特别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但又认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教室总有人小声讲话和做小动作。教师为了‘压倒’学生的嗡嗡声,就提高嗓门讲课。而这样一来又引起了更大的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笔者对此深有切身体会。以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喜欢在课堂上讲一些有趣的东西,比如讲一些历史细节、佚闻趣事、最新学术观点,还经常穿插一些诗词对联、名人名言等。而这往往让学生沉溺于有趣的内容中而忽略了需要掌握的东西。现在笔者改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不再是一味地逞口舌之快。

现在学生都要求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地讲历史教材,而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还要求老师对重大历史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在此背景下,如果教师不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不转变教学方式,势必会被学生看轻,进而发展到不喜欢历史课。教师怎样才能给学生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怎样才能对重大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毫无疑问,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充实自己。

给教学一年级同行的几点建议 篇7

关键词:新学年;小学生活;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一、鼓励、尊重、期望

上学年伊始,本人新接了一个一年级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连续三年的六年级语文教学,让自己对小学高段语文教学早已轻车熟路。强烈的教感反差,让自己在开学初那段时间仿佛从崖顶一直坠到了谷底,真不知道是怎样熬过来的。一连串的难题接踵而至:学生笔不会握;上课途中,突然有孩子站起来说“要大便”;留的家庭作业不知道是什么;学生老告状,转过来,“他薅我小辫啦”,转过去“她拿我东西啦”……本来就没耐性的我,只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打骂是不行的,只能大吼大叫、拍桌子、撕本子。大发雷霆之后没多久,涛声依旧。更糟糕的是一次研讨课,竟上得乱七八糟。我从心里慨叹:我怎么这么命苦?竟摊上了一群事妈、笨蛋!他们怎么不给我面子,不配合我讲课?

突然,有那么一天,闲着无事在网上浏览。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话启发了我,他说:“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他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的标志: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他什么地方不行”;“鼓励能将白痴变成天才。”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首先从观念转变——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才对。其次,我学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名孩子,并且注意鼓励那几个学习缓慢的孩子。我每节课都找他们回答问题,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回答对了给予肯定,错了给予矫正鼓励。时光荏苒,那几个学习缓慢的孩子居然进步不小,期中测评都在90分以上。我深有感触:“拍桌子、撕本子不如找准自己的位子”;“打骂训斥不如鼓励”。

做好一年级语文教学,还应当注意尊重学生以及他们的选择。比如识字教学,为了记住字形,有的同学编故事,有的同学把字形与实物相联系,有的同学编了顺口溜,有的同学从偏旁组成入手等等,各种方法不一而足。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方法的确有些牵强;大多数方法都是个性的,也很难与其他学生产生共识。但这些个性的方法与汉字结合起来存储在脑中,学生就会有一个深刻的记忆。当然,理解字义时,还需老师稍加诱导。

尊重学生,就不能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个建议》中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一点,我的同事做得很好——她给学生批作业从不打叉。学生做错了先划一斜线,待改正过来后,再划一斜线,成为一个对号。翻开学生作业本,整本都是对号。

做好一年级语文教学,做教师的要始终对所有学生抱有期望。“XX,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这是教学一年级老师常说的话。如何对待这些“天生的笨蛋”?是教学一年级老师最头疼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在一年级上学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记不住几个字,老师听写回回不及格。就在一年级下学期,奇迹发生了,这个孩子次次听写都是一百分。

二、利用好书中插图

一位专家说过,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般不要做主动性的讲解,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不理解课文意思,可以看图画。乌申斯基说:“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合理地利用插图进行教学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开门钥匙。比如,《爷爷和小树》,单从本文中学生很难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什么?但是从图中不难发现“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爷爷给树包的草、小树撑开的绿色树冠。再如,古诗《一去二三里》《所见》等,这些诗,与现在相距年代久远,凭学生多读诗是很难理解其意的。如果教师能好好利用插图,学生不难从图中知道古诗描写的内容。同时,图画也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教学课文时,先从插图下手,让学生对整幅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按照由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从中间到两边等顺序观察图中的人或物,进而让学生看着插图说话。插图与课文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努力使观察插图、理解内容、语言训练相结合。对提高一年级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看图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需要,同时插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材料。

三、多种形式整合,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一年级儿童的注意力还不稳定、不集中,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很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吸引而分散注意,以致离开原有的目的任务。如果课堂形式单一,就很容易使学生身心疲劳,从而转移注意力。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想方设法,尽量要让自己的课堂在形式上多样化。比如,课堂上插入小表演、小游戏、小讨论、讲个小故事等等,都能很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这样做,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实践表明,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是充分调动学生无意注意的好方法。

给老师的建议书 篇8

转眼,六年小学时光挥笔而过,我们都将离开母校,我有点依依不舍,我希望学校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在此,我想为学校提一点建议。

我想让学校重新开放图书馆。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也不反对,书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是我们学生的第二课堂。我们学校也有一个图书室,可是,在我六年的小学生涯中,它那扇通往知识的大门却从未打开。

我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上过图书课,那时每个星期四下午,和美术课轮着上。可是,我们并没有到图书室里看书,而是,让老师发一些千篇 一律的童话故事书给我们看。我们根本无法在书籍中开阔视野。

为了办好图书馆,我想到了一些具体办法;

第一, 让一个老师担任“图书管理员”,已防有的同学撕书、偷书;

第二, 定时对图书馆做打扫 ,保持图书馆的整洁,给学生一个舒适的读书环境,让学生爱上读书;

给老师的建议书 篇9

1、要咨询。开学或开学初,班任在制定本班工作计划时应主动征求科任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以求得科任的配合。平时要多联系、多询问,以便及时了解班级或学生情况,管理时能对症下药。

2、要介绍。科任第一次上课前,班主任应向学生介绍任课老师,多讲优点特点,在学生中树立其威信。同时要在开学和开学后的其他时间,向科任介绍学生的情况,以便任课老师能有效参与。

3、要学习。征得科任老师的同意,班主任可听一下科任老师的课,学习他们教育教学方法的长处。对学生的反映,应适时而善地转达之,以求共同稿好教育教学工作。

4、要协调。课业负担过重是目前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各科教师只管自己留作业,缺乏统筹安排。班主任应把任课教师请在一起合理协调分配各科的作业时间,避免重理轻文或厚此薄彼。

5、要检查。自习和早读时,班任不仅要检查自己所任学科的作业情况,还应检查科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防止偏科或酌情向科任反溃。

6、要理解。在科任老师课上,个别学生会与老师发生一些磨擦,班任对此类问题要冷静,要耐心听取科任的陈述和意见,要设身处地的理解科任老师,在共同教育学生上求得一致,特别是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

7、要信任。上进心强的班任大都希望本班管理工作和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但班任要信赖任课教师,即使那科教学不理想,班任也不宜动辄向领导反映、更不能鼓动学生“造反”,要相信任课教师能改进,要在行动上予以协助。

8、要关心。班任有病有事,学生通常要去看望、慰问;科任有病有事,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对科任也应如此,并且要以身作则,主动关心科任教师。敬我一尺,敬你一丈,便是感情投入的回报。

9、要邀请。班级在校内外组织的大型活动,班任要诚心邀请科任老师和自己一道参加;开家长会,班任除讲本班的学生情况外,还要讲科任老师付出的心血及要求。

10、要宣传。班任在总结班务工作时,要避免只谈自己如何教育学生,取得多少成绩,不谈或很少谈科任老师功劳的不良倾向,要实事求是,公平客观地宣传赞扬科任老师的贡献。

上一篇:留些天真在心中初中作文下一篇:彩泥社团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