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2024-09-01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共11篇)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1

4+5= 10-2= 3+6= 8+1= 7+3=

0+5= 6十3= 9-4= 1+9= 10-8=

10-6= 5+3= 7-0= 9-6= 3+4=

9-5= 7-3= 8-8= 5+5= 10+0=

二、请你在○里填上、或=。

6+2○ 7 7+1○ 8 9○4+

29-6○2 10-3○ 6 10○3+7

三、填数。

()、()、()、2、()

(10)、()、()、()

四、请你数一数,比一比,算一算。

□ □ □ □ □ □

○ ○ ○

□有()个,○有()个

一共有()个图形,□+□=□

□比○多()个。□-□=□

○比□少()个。□-□=□

五、请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2 1=□-□ 2+□=7 5=□+

510-□=0 9-□=8 □-□=2 9-5=□

六、看图列式计算

□○□=□ □+□+□=□

七、计算

0+6+4= 9-4-3= 7+3-5= 10-6-3=

6-3+6= 10-4+2= 3+5-6= 6+3-7=

八、数一数,连一连。

5+3 10-5 6+4 5+

48-3 7+2 10-6 2+8

9-0 4+4 3+6 9-4

6-6 0+0 3+2 9-

3九、请你写出□○□=10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2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除法”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灵活并准确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法的口算和笔算知识。该单元可以分成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本节课要完成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的) 的教学任务。重点是提高学生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和首位能够整除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形成。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简单的竖式除法, 解决表内除法问题;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 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能够针对具体问题, 解决计算和验算的方法, 理解意义。

2.丰富对乘法验算意义和相关运算性质的认知, 提高概括与归纳能力, 丰富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 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首位能整除的) 的计算方法, 会运用竖式计算。

难点:认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基本理解两种验算方法的计算原理。

【设计理念】

遵循阅读教学双向互动原则, 采用情境教学法,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突破,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算法的活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提高认识

1. 比一比、赛一赛, 看谁说的准又快。

(多媒体出示口算题)

40里面有 () 个十, 46里面有 () 个十和 () 个一, 73里面有 () 个十和 () 个一……

设计意图:巩固二年级所学内容, 让学生在温习中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比赛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好胜心理, 产生学习的欲望。

2. 想一想、数一数, 看谁脑筋动得快。

(多媒体出图片, 设置教学情境)

猴子们一起摘了18个桃子, 如果平均分, 两只猴子可以各分得几个?3只猴子呢?想想平均分, 还有可能是几只猴子来分?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 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对趣味性的题目进行探讨,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3. 提出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如果用竖式会列式计算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有难度的问题, 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二、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1. 大家看看课文第一页的两幅图, 验证一下刚才的想法是否正确, 自己完成课本上的两个计算题。鼓励用教具来动手实践, 谈谈摆与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实践的机会, 从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合作交流, 互动探讨。引导学生说说40÷2与46÷2的联系和区别, 形成算法。

设计意图:加强小组合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基础训练, 夯实基础, 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 让学生思考用竖式计算, 小组讨论方法后汇报交流, 安排学生上黑板演示, 谈笔算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要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让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里老师也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引导。

三、当堂巩固深化提高, 激发主动学习能力

1. 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1、2题, 小组合作, 检查掌握情况。

2. 指名上黑板完成拓展演练题, 相机提出有余数除法问题, 精要点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后两道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 如果学生们能够自主解决更好, 如不能解决, 可以降低难度。

3. 自主完成想想做做4、5题, 小组交流订正, 针对第5题加强思维的拓展, 引导学生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答题步骤。

设计意图:简单应用题能够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答题方法。

四、点拨除法验算方法,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1. 针对第5题, 让学生思考, 自己计算的结果如何验证。指名回答, 将学生的两种验算方法板书。

设计意图:一般来说, 优秀的学生是能够掌握逆运算验证的思路的, 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 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2. 让学生快速浏览第3页上例题, 提问: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明确用商和除数相乘验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方法是二年级相关学习内容的加深, 算理具有一致性, 一般来说, 学生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3. (多媒体出示问题) 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组织讨论式子21×3+2=65中各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上一问题的延伸, 是对学生除法验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 自主学习, 思考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 并由学生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路, 当然, 这里需要老师的点拨。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4页“想象做做”第2题、第4题。

参考文献

[1]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类思想方法研究[J].陕西教育 (教学版) , 2011 (06) .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与合”,是从认数里抽取出来单独设置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分与合”这部分内容在本阶段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它是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前提。在学习10以内数分与合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建构10以内加减法的算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第二,它是认识20以内数的思想基础。学生习惯于从“分”与“合”的角度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例如: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19可以分成10和9等等,这些都是“分”与“合”的思想。

第三,它为进一步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做铺垫。进位加中需要将一个加数“分一分”再和另一个加数“合一合”凑成十,退位减中需要将被减数或者减数“分一分”再进行计算。

2学情分析。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且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有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经验,可以通过计算直接得出分与合的结果。但是他们大都是对计算结果的提取,如果提及方法或过程他们则难以完满回答。

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分”与“合”的思想,在生活中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普遍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算理,会比较容易。

3重难点分析。

能够识记、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基本知识要求,也是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的安排大致分为7以内的分与合和8~10的分与合这两个阶段进行,但其实在教学每个数的分与合时,都有各自其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并不在于知识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目标的差异。

4、5的组成重点是理解“分”与“合”的思想;6、7的组成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组成要求学生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组成则要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探索、推想。

本单元教学,操作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其教学难点在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方式的转变。如何将“分”与“合”的思想内化为学生认识数、进行计算的基本思想方法,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维习惯,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2~5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探索和掌握2~5的分与合,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2-5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桃子图片,猴子图片,圆片。

教学设计:

(一)教学4的分与合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出示两个猴宝宝图片(贴有名字: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拿来4只桃子分给她的两个猴宝宝吃。

课件展示: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同意我不同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把4个桃子怎样分,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片段2:

课件展示: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4

1、一辆运煤车的车厢是长方体。从里面量底面积是4.5平方米,装的煤高0.6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32吨,这辆运煤车大约装煤多少吨?(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把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一个长是16厘米,宽是8厘米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用方程解。)

3、华侨小学修筑一条长60米,宽12米的直跑道。先铺上0.3米厚的三合土,再铺上0.03米厚的塑胶。需要三合土,塑胶各多少立方米?

4、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皮水槽,长12分米,宽5分米,高2分米。

(1)做这个水槽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2)这个水槽最多可以盛水多少升?

5、一个花坛,高0.9米,底面是边长1.2米的正方形,四周用木条围成。

(1)做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2)用泥土盛满这个花坛,大约需要泥土多少立方米?(木条的厚度忽略不计)

(3)做这个花坛,四周大约需要木条多少平方米?

6、一台冰柜从外面量,长1米,宽0.6米,高1.1米,从里面量,长9分米,宽4.5分米,深6分米。(1)这台冰柜所占空间有多大?

(2)这台冰柜的容积是多少?

7、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3分米,长和宽不变,它的表面积就增加48平方分米,正好变成一个正方体。原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8、有一个花坛高50厘米,底面是边长1.3米的正方形。四周用砖砌成,砖墙的厚度是30厘米,中间填满泥土。(1)花坛所占空间有多大?

(2)花坛里大约有泥土多少立方米?

9、一个石子浸入一个长50厘米,宽20厘米的玻璃缸内,玻璃缸里的水面上升了1厘米,若将这个石子放入另一个底面长24厘米,宽15厘米的玻璃缸内,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

10、一件雕塑的底座是用混凝土浇筑成的棱长2。6米的正方体。

(1)这件雕塑的底座占地多少平方米?

(2)浇筑这件雕塑的底座需多少立方米混凝土?

(3)给底座四面贴上花岗石,贴花岗石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1、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2、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5

A、二氧化碳 B、水 C、高温 D、光

42、光合作用需要的原料是( )

A、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B、有机物和氧气

C、二氧化碳和氧气 D、二氧化碳和水

43、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它的产物是 (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淀粉和氧气 C、淀粉和二氧化碳 D、水和淀粉

44、下列叶的结构中,含有大量叶绿体的是( )

A表皮细胞 B、构成叶脉的细胞 C、叶肉细胞 D、以上所有的细胞

45、从物质变化来说,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

A把废物变成有机物 B、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C、使气态物变成另一气态物 D、把气态物变成固态物

46、下列措施中,能够使光合作用加强的是( )

A适当增加氧气的浓度 B、适当减少氧气的浓度

C、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D、适当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

47、植物在下列那种液体中培养会缺少无机盐?( )

A、土壤浸出液 B、蒸馏水 C、无土栽培营养液D、以上三者都缺少

48、植物体内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 )

A、氮、磷、钾 B、硼、钾、铁C、铁、磷、锌 D、硼、铜、氮

49、植物叶片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早熟早衰,这种症状可能是由于缺乏含什么的无机盐所致?( )

A、氮 B、磷 C、钾 D、铁

50、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必要条件是( )

A、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B、细胞液浓度小于土壤溶液浓度

C、细胞液浓度等于土壤溶液浓度 D、以上各项都对

51、和根尖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 B、根冠的保护作用

C、伸长区细胞迅速伸长 D、成熟区长出根毛

52、如细胞液的浓度为甲,土壤溶液的浓度为乙,在下列那种情况下植物会枯死?(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以上各项都对

53、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而且要带土移栽,这是为了( )

A、减少水分散失 B、减少幼根和根毛折断

C、防止营养流失 D、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

54、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时间是( )

A、白天黑夜都能进行 B、植物只在光下进行

C、只在黑夜进行 D、动物只在白天进行

55、为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

A、脂肪 B、蛋白质 C、葡萄糖 D、ATP

56、下列器官中,既是呼吸通道又是发声器官的是( )

A、咽 B、喉 C、气管 D、鼻

57、人在呼气时,肺容积及肺内气压的变化是( )

A、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 B、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升高

C、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下降 D、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

58、肺活量是指( )

A、肺的最大存气量 B、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C、每分钟从肺内呼出的气体量 D、尽力呼气,肺内存留的气体量

59、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 )

A、肺部 B、肺和气管 C、组织细胞和血液 D、肺部和组织细胞

60、人体吸收的氧最终是为了

A、用来构成组织细胞 B、用来分解有机物

C、用来交换二氧化碳 D、用来与血红蛋白结合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6

学设计

课题识字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9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3、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体现阅读的第6条: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仔细观察画面,能用句式练习说话。重点与难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能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认识相关的汉字。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词语卡片。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郊游》。多媒体显示郊外的风景,有田野、树林、花丛。)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唱着这首欢快的歌曲到郊外去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观察可爱的昆虫。唱着《郊游歌》这首欢快的歌曲到郊外去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观察可爱的昆虫。

二、指导看图,出示词语。

1、到郊外了,让我们找个地儿歇歇脚。瞧,这儿的景色多么令人舒服啊!你喜欢哪些景色?

3、(画面上增加各类昆虫)在这茂密的树林、花丛中,还住着许多小昆虫呢!

找一找,你发现了那些昆虫?(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6种昆虫的名称:螳螂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5、教学说话。我发现了好多小昆虫,有

,有

,还有。

1、到郊外了,让我们找个地儿歇歇脚。瞧,这儿的景色多么令人舒服啊!你喜欢哪些景色?(碧绿的田野

茂密的树林

五彩的花丛)

2、指名把这三个词语读准确。(田野

树林

花丛)

3、(画面上增加各类昆虫)在这茂密的树林、花丛中,还住着许多小昆虫呢!找一找,你发现了那些昆虫?(预设6种昆虫的名称: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4、读准这六个词语。

5、练习说话。我发现了好多小昆虫,有

,有

,还有。

在情境中出示词语,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感性。

三、教学韵文

1、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多么的有趣啊!它吸引着我们小朋友的心。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昆虫,让我们睁大眼睛,再去树林花丛中寻找它们吧!它们都在干什么呀?

3、教师小结:今天,咱们一起到郊外游玩,欣赏了碧绿的田野、茂密的树林和散发着芬芳的花丛,还认识了好多小昆虫,有螳螂、蚂蚁、蟋蟀、蝴蝶、天牛、蜻蜓。

1、去树林花丛中寻找昆虫吧!说说它们都在干什么呀?预设:螳螂正挥舞着大刀;蚂蚁正在成群结队地搬豆;蝴蝶和蜻蜓在捉迷藏;天牛正在奋力地攀爬树干;蟋蟀发现了好吃的,正准备跳跃呢。

2、有感情地读好韵文。仔细观察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昆虫的可爱形象充满你的头脑,从而让你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课外拓展。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虫:“口”扁,取斜势;竖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提)”,书写时起笔要重,逐渐向右上走,并提笔;点稍长,为长点。

2、教师范写“田”。“田”的外框写得饱满,上宽下窄;中间的短横在横中线上,不靠左来不靠右。

1、虫:“口”扁,取斜势;竖在竖中线上;第五笔“∕(提)”,书写时起笔要重,逐渐向右上走,并提笔;点稍长,为长点。

2、教师范写“田”。“田”的外框写得饱满,上宽下窄;中间的短横在横中线上,不靠左来不靠右。板书:

识字4观察

采集

昆虫

田野

树林

花丛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生字每个写4个。

2、回去向家长介绍有关昆虫的知识。课题识字4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继续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3、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体现阅读中的第6条: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仔细观察画面,能用句式练习说话。重点与难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能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认识相关的汉字。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课前准备: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词语卡片。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词语(教师边叙述情境边出示词语、画面。)这节课,咱们继续到郊外去游玩,去观赏无边的田野、茂密的树林和美丽的花丛,去和小昆虫交朋友。它们是挥舞着大刀的螳螂,勤劳的小蚂蚁,会唱歌的蟋蟀,舞蹈家蝴蝶,威武的天牛和捉虫能手蜻蜓。

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继续认识挥舞着大刀的螳螂,勤劳的小蚂蚁,会唱歌的蟋蟀,舞蹈家蝴蝶,威武的天牛和捉虫能手蜻蜓,走进课文。能仔细听,说正确。

二、继续学习韵文。

1、(出示挂图)看,这两个小朋友一个蹲着,另一个拿着放大镜趴在地上,他们正在干什么?(观察蚂蚁)他们观察得都入迷了,把一位小姑娘和一只黄色的小鸟也吸引过来了。(出示卡片:观

察)读好这个词,读出认真、仔细、着迷的味儿。

2、瞧,右边这位小姑娘举着一个网兜在干什么?(捕蝴蝶)为什么要捕蝴蝶呢?(出示一个昆虫标本和植物标本。)标本就是按照一样东西的原样做成的。在我们学习时可用来观察、研究的动物、植物、矿物等标本需要到野外去采摘、收集,这就叫“采集”。(出示卡片:采

集)读好这个词。

1、(出示挂图)看,这两个小朋友一个蹲着,另一个拿着放大镜趴在地上,他们正在干什么?(观察蚂蚁)他们观察得都入迷了,把一位小姑娘和一只黄色的小鸟也吸引过来了。(出示卡片:观

察)读好这个词,读出认真、仔细、着迷的味儿。

2、瞧,右边这位小姑娘举着一个网兜在干什么?(捕蝴蝶)为什么要捕蝴蝶呢?(学生想象各种原因。教师引导说可能她正在采集昆虫好做昆虫标本。)明确:标本就是按照一样东西的原样做成的。在我们学习时可用来观察、研究的动物、植物、矿物等标本需要到野外去采摘、收集,这就叫“采集”。读好这个词。

3、有感情地读好前两行。初读词语,要求读准确。

三、介绍其他昆虫。

1、呀,花草丛中还有其他小昆虫呢,你发现了吗?(画面加进蜈蚣、蜜蜂、蜘蛛、蝉、蝈蝈、蚱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出示词语卡片:蜈蚣、蜜蜂、蜘蛛、蝉、蝈蝈、蚱蜢。

2、蝉又称“知了”,我们也把这六个词语组成韵文,读一读。(把“蝉”换成“知了”)

3、瞧,这么多表示昆虫的词语,除了“天牛”,其他的字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有“虫”字旁。)

4、游戏认猜。

眼大颈细脑袋小,身长肚子穿绿袄,手拿两把大镰刀,只斩害虫不割草。

说它是牛有翅膀,两条辫子比身长,危害果木实在坏,人人叫它锯树郎。

身穿花衣爱打扮,美丽翅膀光闪闪。不会唱歌爱跳舞,花丛里面舞得欢。

洞洞里钻,草地上蹦,关在家里叫唤,放出门去打架。

身小力不小,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

小飞艇,大眼睛,两只翅膀都透明,飞东飞西忙不停,消灭害虫有本领。

5、读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了解其他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兴趣。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天牛”是一种昆虫,可在日常生活中,“牛”是一种家畜。牛有很多种类,你知道有哪些牛吗?(黄牛

水牛

牦牛)你还能为“牛”字找些朋友吗?(牛角

牛毛

牛排)a)

指导书写“牛”。牛:第一笔撇稍短,在左上格,第二笔横宜短,第三笔横宜长,收笔在横中线上,末笔为悬针竖,笔直地写在竖中线上。b)

给“天”字找朋友(天气

天空

蓝天)天:两横均写在上半格,第一横短,第二横稍长,第三笔为竖撇,先由竖中线开始运笔,至下半格向左撇出,捺比撇的位置低。

写漂亮,记忆字形。板书:

识字4观察

采集

昆虫

田野

树林

花丛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生字每个写4个。

2、回去向家长介绍有关昆虫的知识。课题识字5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一种笔画,认识八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体现阅读中的第4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感受大海的美丽富饶。(体现阅读中的第7条: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重点与难点:识字写字,体验在海边沙滩玩耍的乐趣,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富饶。课前准备:录音带、有关大海的图片。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导入。听,歌中的小姑娘在金黄的沙滩上捡贝壳、抓对虾,多快乐呀!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看海。

在歌曲《赶海的小姑娘》的音乐声中,和老师一起去“看海”。进入情境。

二、指导看图,出示词语。

1、(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们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挂图。按天空→海面→沙滩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1)远处的天空有什么?(2)海面上呢?(3)沙滩上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图片旁贴出对应的词卡。

2、将词卡按顺序重新排列,让学生读一读。

1、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挂图。按天空→海面→沙滩的顺序说说图上的景色。(1)远处的天空有什么?(晚霞)(2)海面上呢?(蔚蓝的海水,海风掀起层层海浪,海浪拍打着岩石,激起无数晶莹的浪花。海鸥在海面上自由地飞翔,远处的灯塔立在海面上。渔船上满载着鱼虾、海带,停泊在港湾里。)(3)沙滩上呢?(金色的沙滩上,小朋友们光着脚丫,正兴高采烈地捡贝壳呢!)根据同伴的回答相机在图片旁贴出对应的词卡。

2、将词卡按顺序重新排列,读一读。在情境中认识词串,读准词串。

三、初步感知

1、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识字5,请你大声地朗读,读通读准。

1、大声地朗读,读通读准。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注意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

四、教学韵文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走在金色的沙滩上,你会有什么感觉?(软软的。)你还可以在沙滩上干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观察图画)他们都在干什么?你见过贝壳吗?(出示实物或图片)说说贝壳的样子,读好“贝壳”。

2、孩子们光着小脚丫在沙滩上尽情玩耍,是多么开心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行。用第一行的三个词语说一两句话。

3、(播放轻柔的带有海浪声、海鸥声的音乐)站在沙滩上,遥望海面,海风轻拂,浪花欢唱,海鸥飞翔,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谁能读好第二行的三个词语?(指读)

4、海鸥在海面上干什么?海水在海风的吹拂下拍打着海岸,撞击出朵朵浪花,哗哗,正唱着动听的歌呢!再读这一行。齐读第一、二行。

5、美丽的大海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向人类奉献丰富的海产品。看,满载而归的海船上装满了什么?(珍珠、珊瑚、藻类……)

6、你品尝过这些鱼虾、海带吗?味道怎样?见到过漂亮的珍珠吗?把你此时的心情融入朗读中。辛劳的渔民劳累了一天,获得了这么多东西,心情怎样?读好这一行。

7、(播放轻柔的古典乐曲。)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海面,渔船载着渔民们满船的喜悦驶入港湾,一切又将趋于平静。谁能读好这一行?(指读)金色的沙滩,蔚蓝的海水,红彤彤的晚霞,傍晚的大海多了一份宁静的美丽。再读这一行。

8、诵读韵文(1)借助画面,自由练读。(2)配乐,指名朗读。(3)配乐,齐读。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走在金色的沙滩上,你会有什么感觉?(软软的。)你还可以在沙滩上干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观察图画)他们都在干什么?(小姑娘正弯腰去捡一个蓝色的贝壳。穿红背心的男孩儿吮着大拇指,他可能有了新的发现。右边的小男孩飞快地跑过来,举着一个大海螺大声地喊着:“瞧,多漂亮的贝壳!”沙滩上留下了他的一串小脚印。)你见过贝壳吗?(出示实物或图片)说说贝壳的样子,读好“贝壳”。孩子们光着小脚丫在沙滩上尽情玩耍,是多么开心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行。用第一行的三个词语说一两句话。

3、(播放轻柔的带有海浪声、海鸥声的音乐)站在沙滩上,遥望海面,海风轻拂,浪花欢唱,海鸥飞翔,多么迷人的景色啊!谁能读好第二行的三个词语?(指读)

4、海鸥在海面上干什么?(飞翔、鸣叫、捕捉小鱼、追逐)海水在海风的吹拂下拍打着海岸,撞击出朵朵浪花,哗哗,正唱着动听的歌呢!再读这一行。齐读第一、二行。

5、美丽的大海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向人类奉献丰富的海产品。看,满载而归的海船上装满了什么?(珍珠、珊瑚、藻类……)

6、你品尝过这些鱼虾、海带吗?味道怎样?见到过漂亮的珍珠吗?把你此时的心情融入朗读中。辛劳的渔民劳累了一天,获得了这么多东西,心情怎样?读好这一行。

7、(播放轻柔的古典乐曲。)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海面,渔船载着渔民们满船的喜悦驶入港湾,一切又将趋于平静。谁能读好这一行?(指读)金色的沙滩,蔚蓝的海水,红彤彤的晚霞,傍晚的大海多了一份宁静的美丽。再读这一行。

8、诵读韵文(1)借助画面,自由练读。(2)配乐,指名朗读。(3)配乐,齐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习生字。整体感知。熟读背诵。看图,练习用词串说正确的话。

三、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渔”与“鱼”的区别。“渔”的意思是打鱼、捉鱼。

2、选词填空:鱼

渔(1)海边的()民驾驶着()船出海捕()了。(2)一条大鲤()在()网中挣扎。

3、出示“渔”“沙”“浪”,说说共同点。(均有三点水,均为左窄右宽。)

4、沙:右部“少”的竖应写在竖中线右边,左点写在中心点偏左,右点比左点高,最后一撇要舒展。

5、浪:第八笔为“竖提”,应在竖中线的左边,捺要舒展。

6、渔:右部“撇刀头”窄,“田”部要注意上宽下窄,末横稍长。

1、“渔”与“鱼”的区别。“渔”的意思是打鱼、捉鱼。

2、选词填空:鱼

渔(1)海边的()民驾驶着()船出海捕()了。(2)一条大鲤()在()网中挣扎。

3、出示“渔”“沙”“浪”,说说共同点。(均有三点水,均为左窄右宽。)

4、沙:右部“少”的竖应写在竖中线右边,左点写在中心点偏左,右点比左点高,最后一撇要舒展。

5、浪:第八笔为“竖提”,应在竖中线的左边,捺要舒展。

6、渔:右部“撇刀头”窄,“田”部要注意上宽下窄,末横稍长。写“沙、浪、渔”等六个生字。板书:

识字5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珍珠

鱼虾

海带

港湾

渔船

晚霞作业:

1、生字每个写4个,2、把你对大海的了解介绍给爸爸妈妈。课题识字6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读准字音,词语与词语之间读出停顿,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体现阅读中的第4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通过朗读和观察,初步体会祖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的成就。重点与难点:识字写字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喜爱自己的城市吗?我们的城市,每天都在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现代化城市的新面貌,好吗?学生说说自己的城市发生的变化。预设:看见市里有很多的高楼大厦等。谈话进入其情景。

二、看图学词语

1、(出示插图)图上有些什么?

2、你在哪儿见过的,是什么样的?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1、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出自己所认识的物体。如:大厦、草坪、电梯、花坛等。

2、说说你在哪儿见过的,是什么样的?准确认读词语,知道词语所指的物体。

三、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口述自读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四、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做“找朋友”游戏,要求学生把字卡贴在相应的图旁边。

1、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把字卡贴到相应的图旁边。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厦”为翘舌音,“塑”为平舌音,“厅”是后鼻音。)游戏中巩固知识。

五、诵读韵文

1、指名读第一行(1)谁见过喷泉?在哪儿见过?喷泉的什么地方吸引你?(出示几幅形态不同的喷泉图)(2)用石头、金属雕刻出来的各种造型物称为雕塑。(出示几幅雕塑图,简单介绍其形状和意义。如果所在城市有雕塑,可请学生自由说说雕塑的形状和意义。)(3)在这个广场的右上边,有一座音乐厅。顾名思义,在音乐厅里会举办些什么活动?

2、指名读第二行。(1)在一座现代化城市中,绿化是非常重要的。看,在这幅图中,你在哪儿见到了片片绿色?花坛、草坪、林荫道又给你什么感觉?(2)谁能读好这三个给人带来舒适与美丽的词语?4、指名读第三、四行(1)、我们的家乡正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的家乡有几座令我们赞叹的大厦?(学生自由回答。)(出示卡片:大厦)读好这个词。(2)、在高层的大厦中,上下楼梯靠双脚爬该多累呀,有电梯就好了。你在哪儿见过电梯?(出示电梯图。)(3)、汽车已经成为我们出门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多了,就要有停车场,这样才方便,有字母P标记的地方就是停车场,找一找书上那幅图上的停车场。(4)、数一数停车场上停了几辆轿车?立交桥上正行驶着几辆轿车?你知道立交桥有什么用吗?(5)、在停车场旁,有一个地铁的出口处。顾名思义,地铁就是指建造在地下的铁路,铁路上行驶的是列车。(有条件的可出示地铁图,也可请乘过地铁的学生说一说乘地铁的经历和地铁建造在地下有什么好处?)

1、指名读第一行(1)谁见过喷泉?在哪儿见过?喷泉的什么地方吸引你?(2)用石头、金属雕刻出来的各种造型物称为雕塑。(出示几幅雕塑图,简单介绍其形状和意义。如果所在城市有雕塑,可请学生自由说说雕塑的形状和意义。)(3)说说在音乐厅里会举办些什么活动?(演唱会、音乐会、舞会等与音乐有关的文艺节目。)这里是人们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好地方。(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行。

2、指名读第二行。(1)在一座现代化城市中,绿化是非常重要的。看,在这幅图中,你在哪儿见到了片片绿色?花坛、草坪、林荫道又给你什么感觉?(2)谁能读好这三个给人带来舒适与美丽的词语?新课标第一网

3、齐读第一、二行。

4、指名读第三、四行(1)、我们的家乡正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们的家乡有几座令我们赞叹的大厦?(学生自由回答。)(出示卡片:大厦)读好这个词。(2)、在高层的大厦中,上下楼梯靠双脚爬该多累呀,有电梯就好了。你在哪儿见过电梯?(3)、汽车已经成为我们出门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多了,就要有停车场,这样才方便,有字母P标记的地方就是停车场,找一找书上那幅图上的停车场。读准“停车场”,注意“停”是后鼻音。(4)、数一数停车场上停了几辆轿车?立交桥上正行驶着几辆轿车?你知道立交桥有什么用吗?(使交通更加畅通。)(5)、在停车场旁,有一个地铁的出口处。顾名思义,地铁就是指建造在地下的铁路,铁路上行驶的是列车。(有条件的可出示地铁图,也可请乘过地铁的学生说一说乘地铁的经历和地铁建造在地下有什么好处?)(6)、读好第四行的词语。(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行。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图文结合,巩固字义。诵读韵文,体会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六、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提示重点字的写法。

3、学生按照笔顺提示在课本上描红。

1、学习生字:泉乐厅林

车交

2、说说重点字的写法。泉:上下两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白”要写得上宽下窄。厅:“厂”要写得横短撇长。乐:第一笔平撇起笔稍高,第二笔的折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按照笔顺提示在课本上描红。学习生字,正确书写。板书:

识字6喷泉、雕塑、音乐厅花坛、草坪、林阴道大厦

电梯

停车场轿车

地铁

立交桥作业:

1、把今天学过的生字每个写4个。

2、小朋友向家长说说现代化城市是么样的?你觉得我们的城市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课题练习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体现写字中的第3条: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6个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完整。

3、努力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重点与难点: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6个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完整。

3、写字。课前准备:学生自己完成练习4的习题。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3、反馈。

⑴展示描写好的作业,表扬认真写字的小朋友。

⑵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性练习。

1、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目。

2、说明本题的要求:认识两个新笔画,按笔顺写字。

3、学生自读三组的18个生字。

4、出示卡片个别、集体认读。学生同桌交流生字和笔画和笔顺。

5、指名按顺序说说每个字手笔画和笔顺。

6、练习。学生练习按笔顺描红,教师巡视指导。能按正确的笔顺把字些漂亮。

二、教学第二题,学习字词句。

1、审题: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仔细看图,图中有哪些水果?

学生认读生字词

3、指名说说苹果的样子。

4、指名将苹果与拼音、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5、同法学习下面的词语。

6、句子训练

1、个别学生读要求。

2、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出看到哪些水果。

3、自由朗读音节词。

4、指名朗读音节词。

5、学生把音节词和图片连起来。

6、学生试着用“我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指名说,提出说话的要求。

与同桌交流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能按照提示把句子说完整,有说话的兴趣。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3、师范写“虫”。指名按笔顺书空。用以上方法学习“贝、乐”两字。

4、练习。

1、学生借助拼音读题。

2、出示卡片“虫、贝、乐”3个字。学生看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这3个字的形状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虫:先在田字格中间写一个扁扁的“口”,然后在竖中线上写竖,提向右上斜,运笔由重渐向上提起,最后一笔为长点。贝:上部外框写得略长,第二笔的折比左竖长,第三笔为竖撇,末笔为长点。乐:第一笔平撇起笔稍高,第二笔的折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描红,仿影。教师巡视,介别辅导,并提醒学生写字时做到“三个一”,保持正确的握笔和写字姿势。照样子写字,掌握有关笔顺。

四、教学第四题:做做读读

1、审题。

2、(1)观察图画,上面画了哪些动物?

(2)读图左边的汉语拼音,说说要填哪几种动物的拼音卡片?

(3)练习,填写完后读一读。

1、学生观察插图,说说自己认识的动物。

2、自由读读音节词,并把它填写在四线三格中。

3、学生互相抽读,还可以辅之以“说”和“演”。板书:

练习4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作业:回家用“我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说给家人听。课题练习4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读、背成语和古诗,增加语言积累。(体现阅读中的第9条: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2、观察图画,根据要求传悄悄话,提高听说能力。重点与难点:

1、能正确地读、背成语和古诗,增加语言积累。

2、观察图画,根据要求传悄悄话,提高听说能力。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李白的古诗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熟记成语

1、借助拼音读准四个成语。

2、(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出四个成语。)老师提示:如:一轮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这样的情景可用“红日东升”来形容。树叶黄了,枫叶红了,这是什么季节呢?(秋季)秋天和夏天,人们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秋天天气凉爽,让人觉得很舒服。这就是“秋高气爽”。)

1、借助拼音读准四个成语。

2、(出示挂图)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出四个成语。)明白:如:小朋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看,我们教室的窗户多么明亮,我们的课桌椅多么干净,这就叫“窗明几净”。(“几”读“jī”,是“桌子”的意思,象我们家沙发前的小桌子就称为“茶几”。)瞧,小朋友们读得多认真啊,从窗口不断地飘出我们琅琅的读书声,这就是“书声琅琅”。

3、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4、试背。正确地读、背成语,增加语言积累。

二、背诵古诗。

1、简介作者小朋友对“李白”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是唐朝大诗人。)你一定还听说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候下决心苦读的事情。他一生写了许许多多好诗,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就来学习他写的《古朗月行》。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读准读通。

3、指名朗读。

4、理解意思。李白小时侯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做的大盘子。还怀疑是瑶台仙境的大圆镜飞到云朵上去了呢。

5、自由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6、尝试背诵。

7、你还能背诵李白写的哪首诗?

正确地读背古诗,增加语言积累。

三、教学“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准备若干句要传的悄悄话的内容。

2、审题揭示话题:口语交际——悄悄告诉他。

3、指导

(1)指导观察图画。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图下面的一段话,弄清本次训练要求。

(3)指导练习。

4、练习

5、反馈:根据各组传悄悄话的结果进行评比,看看哪个组说得清楚,听得明白,传得准确。

1、课前准备。准备若干句要传的悄悄话的内容。

2、审题揭示话题:口语交际——悄悄告诉他。

3、指导

(1)指导观察图画。图上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图下面的一段话,弄清本次训练要求。

(3)指导练习。

4、练习

5、反馈:根据各组传悄悄话的结果进行评比,看看哪个组说得清楚,听得明白,传得准确。能传悄悄话,听说能力有所提高。板书:

练习4虫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7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我国母亲河——黄河的基本知识, 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 并拥有综合分析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本节课对我们地处西北地区的学生具有难度, 作为教师, 我必须让抽象的黄河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并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拨动他们纯真的爱国之情。让本节课成为同学活动充分, 思维活跃, 快乐合作, 课堂高效, 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代表课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读图完成黄河基本知识整理; (2) 能分析理解黄河对我们的贡献; (3) 能读图分析出黄河之患的由来; (4) 能设计一两条治理黄河的科学方案。

地理能力目标: (1) 可以徒手绘制黄河简图; (2) 学会使用黄河水系及地形图。

德育目标:激发同学们对黄河的忧患意识, 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学情及教学设计

八年级的学生长久以来仍把地理学习当作“副课”对待:上课应付, 学习不积极, 兴趣不太浓厚, 被动学习状态比较明显, 地图的使用能力较差。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鲜活、趣味性的图片, 刺激他们的直观体验;通过反复地读图、用图练习, 利用地图串联知识, 以图带练, 轻松掌握黄河知识。同时抓住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 设计一系列能够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充分发挥的教学活动, 满足每位学生的参与欲望,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会实用的地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先播放黄河的图片, 配以背景音乐使学生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然后通过组织同学们吟诵黄河诗词, 引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唤起在我们心中都深藏着的那一份浓浓的黄河情、中国心!

1. 黄河知识知多少

首先出示黄河水系图, 利用导学案,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 完成黄河基本知识的自学整理总结, 通过学生活动, 基本了解黄河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整理、讨论、归纳总结,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及能力, 养成用图、析图的良好习惯, 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2. 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首先给出图片, 利用导学案关于黄河不同河段特征的引导, 总结出不同河段特征, 认识到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思考, 增强自信心。

3. 师生小游戏

(1) 徒手一笔绘黄河 (利用稿纸和电子白板小组合练, 先描画, 再以手指代笔, 快速描绘, 做到心中有图) 。

(2) 快报黄河站名 (主要的水电站和地名) (3—4位同学上台指图、大家模拟黄河旅行报站名, 老师加大梯度和难度)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读图、绘图活动突出了地理课“图不离手”这一特点, 给他们创设“活动情境”建立脑海地图, 做到心中有图, 以图记忆。

保留一份同学们绘制的最佳干流示意图, 为后面的游戏做素材。

4. 讲解黄河之功:发电、灌溉、塑造、旅游

小活动:请你来当小老师!同学上台讲解导学案中的选择题, 充分让同学展示,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互动的舞台。

5. 黄河的忧患、产生原因及治理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 得出黄河的主要灾患, 并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 观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 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植被稀少、人为破坏等) 。引导同学们通过合作、研究, 提出对黄河治理合理科学的建议, 拓展知识容量和深度, 理解中国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探究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 通过各小组协作式学习,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针对断流, 同学们也提出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发展节水农业, 节约用水等方案。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真正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顺利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6. 我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黄河已是伤痕累累, 为黄河治理献建议, 把小组的最佳方案以小标签的形式贴在黄河干流示意图上, 让母亲河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美!

五、课后反思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8

1,选出下列各组中字音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4分)

(1)A,阳夏B,伛偻C,觥筹D(

)(

)

(2)A,颓然B,鸿鹄C,恂恂D,霏霏(

)(

)

(3)A,间令B,霪雨C,阴翳D,嗟乎胆(

)(

)

(4)A,顿踣B,山肴C,社稷D,间左(

)(

)

2,古诗文默写。(10分)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2):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陈涉世家》中表达陈胜胸怀大志的句子是:

(4)《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荒路暖交通,鸡犬相鸣吠”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5)《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厌弃尘俗和对大自然向往的富有哲理的语句是: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醉翁亭记》中的“

”意思相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云龙浑身透出一股粗犷自信的气质,虽是粗布土军装,但站在军装笔挺的晋军将领中,仍给人鹤立鸡群之感。

B,由于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大量的垃圾食品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在这样美好的天气里,同学们来到邻水大峡谷,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D,宿迁自然资料丰富,投资环境宽松,许多外地客商针锋相对地前来投资兴业。

4,下面这段话有三处语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3分)

①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免将来走入社会不被淘汰。③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我们的这些能力,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①句的修改:

②句的修改:

③句的修改:

5,写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6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2)?王然出涕日

古义:

今义:

(30去国怀乡

古义:

今义:

6,写出下面各句中的通假字。(4分)

(1)身被坚执锐。一同一(2腹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同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二、阅读理解(50分)

㈠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1题。(14分)

岳阳楼记

汪曾祺

岳阳楼值得一看。

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

岳阳楼最初是唐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国过去的读书人很少有没读过《岳阳楼记》的。《岳阳楼记》一开头就写道:“庆历四年眷,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虽然范记写得很清楚,滕子京不过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然而大家不甚注意,总以为这是滕子京建的。岳阳楼和滕子京这个名字分不开了。滕子京一生做过什么事,大家不去理会,只知道他修建了岳阳楼,好像他这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其为人传诵者,是“——,——”这两句名言。可以这样说:岳阳楼是由于这两句名言而名闻天下的。这大概是滕子京始料所不及,亦为范仲淹始料所不及。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夫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解,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一篇《岳阳楼记》和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分子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

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记》中对岳阳楼四周景色的描写,完全出诸想象。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其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很深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

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现在楼上刻在檀木屏上的《岳阳楼记》系张照所书,楼里的大部分楹联是到处写字的“道州何绍基”写的,张、何皆乾隆间人。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目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实在太深入人心了。也很可能,后来两次修复,都还保存了滕楼的旧样。九百多年前的规模格局,至今犹能得其仿佛,斯可贵矣。

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项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子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阍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刚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前。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个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成宜,皆可悦目。“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和杜甫的“昊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滕子京的《临江仙》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整句地搬了进来,未免过于省事!吕洞宾的绝句“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脾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很有点仙气,但我怀疑这是伪造的(清人陈玉垣《岳阳楼》诗有句云:“堪惜忠魂无处奠,却教羽客踞华楹。”他主张岳阳楼上当奉屈左徒为宗主,把楼上的吕洞宾的塑像请出去,我准备投他一票)。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渡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

(选自《湘行二记》,有删改)

7,结合上下文,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诗句填上第三段中所空缺的句子。(2分)

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岳阳楼值得一看”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4分)

9,文中“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一句应该怎样理解?(3分)

10,“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你能再举一例来证明这句话吗?(本试卷中的材料不得引用)(3分)

11,文中所提到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文中提到的洞庭湖、太湖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两个。请根据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再写出两个属于五大淡水湖的湖泊名称。(2分)

㈢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2-15题。(13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1)此人——为具言所闻(

)(2)各复延至其家(

)

(3阮论魏晋(

)

(4)此中人语云(

)

13,翻译句子。(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战争的名称。(3分)

15,陶渊明在无力改变黑暗现实的情况下,营造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状况,有人称他笔下的桃花源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这则材料,简要说明“乌托邦”的意思。(2分)

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一个美丽而又闭塞的小镇上,这里民风纯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民风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纯朴的民风,他只能在他的小说中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纯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称为“鸟托邦”。

㈢阅读《哀溺文》节选,完成16—17题。(6分)

衰弱文

柳宗元

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既寻常。其侣日:“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日:“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日:“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永:永州。氓:百姓。绝:渡。寻常: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去:丢弃。怠:疲乏,困乏。蔽:蒙蔽,引申为看不清简单的道理。

1 6用一句话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3分)

17作者想通过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㈣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毗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日:“何为不去‘地?”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⑥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①夫子:即孔子。②式:通“轼”,车前横木。③一:或。④而:乃,即指你。⑤去:离开。⑥识:记住。

18,找出【甲】文中能表达下列成语含义的句子。(4分)

(1)尸横遍野:

(2)十室九空:

(30f顷家荡产:

(4)颠沛流离:

1 9,下列各项朗读停顿有误的是(

)(2分)

A虽鹏狗不得宁焉

B,而/乡邻之生日蹙

C,使子路/问之

D,曩,与吾祖居者

20,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2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1,翻译句子。(4分)

(1冷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蒋氏大戚的原因是什么?“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妇人一家有三人被老虎吃掉为什么仍不搬家?【甲】文中蒋氏的乡邻为什么要“号呼而转徙”?你认为在文中所述的社会里,老百姓要想活命唯一的出路是什么?(3分)

三、写作(40分)

第五单元中,我们欣赏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美景;我们跟随吴均一起领略了富春江到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我们和范仲淹一起神游了气势磅礴的洞庭湖和江南名楼岳阳楼;我们还同欧阳修一起陶醉在秀美的琅琊山风景中,醉翁亭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欣赏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其实,人、事、物都可以成为让我们流连、品味的美丽风景。

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得少于25行);要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1)A(2)C(3)B(4)A

2,(1)另0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无可奈何花落去(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6)醉翁之意不在酒

3,A

4,①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改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句去掉“不被淘汰”中的“不”。或将末句改为:“将来走人社会才不会(致于)被淘汰”③句将“处心积虑”换成“沤心沥血”等带褒义或中性色彩的词

5,(1)古义:妻子与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古义:离开今义:离开……到某地

6,(1)“被”同“披”(2)“要”同“邀”(3)“属”同“嘱”(4)“具”同“俱”

二、阅读理解(50分)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1)岳阳楼结构精美;(2)登楼可观赏洞庭湖的美景;(3)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9,因为有洞庭湖的烟波浩淼,才有了岳阳楼的宏大气魄;因为有了岳阳楼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使洞庭湖名声大振。(言之有理即可)

10,示例: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他的这句话不仅影响了他自己,也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言之有理即可)

11,鄱阳湖、洪泽湖、巢湖。

12,(1)i羊细地说出(2)邀请(3)更不用说(4)告诉

13,(1№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再也没有出去过。(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14,示例:陈胜、吴广起义;巨鹿之战;垓下之战;赤眉起义;绿林起义;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

15,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空想社会。

16,一个永州的百姓在船沉落水之时舍不得丢掉身上携带的钱财而被淹死。

17人生应有正确的取舍态度。为人不能贪,更不能为了一时之利而损失长远的利茄。(言之有理即可)

18(1)往往而死者相藉也(2)今其室十无一焉(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4)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

19 B

20,C

21略

22(1)作者说要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妇人之舅、夫、子均死于猛虎。(2)苛政猛于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推翻封建制度。

三、写作(40分)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9

一、看拼音,写词语。(6分)

rïngqià kāngkǎi làzhú shuîguǒ táo cí nú yì()()()()()()

二、根据所给词语的意思,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6分)

1、兄弟:

①指“兄”和“弟”。“ 兄弟”应读(xiōng dì xiōng di)。②指弟弟。“ 兄弟”应读(xiōng dì xiōng di)。

2、照应:

①照料。“照应”应读(zhàoyìng zhàoying)。

②呼应,配合。“照应”应读(zhào yìng zhào ying)。

3、利害:

①剧烈、凶猛。“利害”应读(lì hài lì hai)。②利益和损害。“利害”应读(lì hài lì hai)。三、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8分)

1、“减负”()为孩子们赢得课外时间,()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2、()生活富裕了,()不能铺张浪费。3、()坐以待毙,()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4、()坐以待毙,()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四、请将诗句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连接起来。(6分)

但悲不见九州同 手舞足蹈 漫卷诗书喜欲狂 依依惜别 江枫渔火对愁眠 悲痛欲绝 春风得意马蹄疾 夜不能寐 孤帆远影碧空尽 心花怒放 遗民泪尽胡尘里 死不瞑目

五、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10分)

1、请根据“运气(yùnqi)”和“运气(yùnqì)”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请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业绩,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童乐园里,碰碰车最好玩。(调换句子中的词序,原意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回放我最棒。(19分)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______的郑成功,______的肖邦,______的陆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___________。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___写的,他被誉为“___”,这首诗是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这首诗就是通过“___”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感的。

3、《我们爱你啊 中国》这首诗中像我们介绍了几个少数民族:“竹楼”代表的是傣族,“布达拉宫”代表____,“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是代表______,“大草原的羊群、戈壁滩的骆驼”是代表____。请默写这首诗的第二小节: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面对这样的长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 等成语来形容。古诗中也有许多和长江有关,请写出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

4、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他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选自《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里的“特殊礼物”是指______,埃斯内尔把这一“特殊礼物”送给肖邦,目的是______________,这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语来形容。

5、“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出自_________ 写的 _________。“ 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求未还。”出自 _________写的 _________。这两首诗都属于_________ 诗。请再写出这样的一首诗,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

晋代的祖逖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xī jí)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bǔ fǔ)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jiān jiàn)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给短文定一个题目,写在“__”上。(2分)

2、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3、结合短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3分)

贫乏: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佐:_____________________ . 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逖是怎样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的?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30分)

放假了,我们可以不用顾及上课的铃声,不用考虑迟到;可以独自静静欣赏窗外的夏日妖娆;可以和家人团聚,体验家庭的温馨;可以尽情地享受着属于自己恬适的生活„„让我们感到自在、轻松、愉悦„„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10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2课时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

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

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

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

3.揭示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

(15分钟左右)

1.同桌合作要求:

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

③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

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

3.集体交流: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

(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

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

(二)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A长方形长

B正方形长

C三角形长

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上册测试题苏教版 篇11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上一篇:通行证丢失检讨书范文下一篇:通过案例分析依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