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24-05-31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精选13篇)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初中,浅谈,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以深沉的爱、执著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2.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二)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强萍挤伤俜⒄沟氖贝�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来丰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师才是新型教师,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才能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与最新信息,要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习。

2.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讲究方式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入贯彻与落实。

3.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素质教育下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具体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教师才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合格的教师,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力,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对体育的潜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富于变化,富有趣味性,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是一种室外活动,但也要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这些大多采用室内授课。要避免那种单调陈旧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融洽、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多媒体的运用使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还可以加入一些原本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示范动作,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大量示范动作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动作要领。

2.灵活组织室外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如排球这一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排球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如准备姿势、起动、移动、传球、垫球、发球以及简单的组合动作。如垫球的学习,在让学生讲解基本的要领并进行教师示范后,给学生一段练习的时间,随后在学生间展开竞赛,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这样将竞赛机制引入活动中,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与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练习时非常认真,各个动作做得也都非常到位,学生都希望能在比赛中一展身手,取得最好的成绩。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科学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从而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体育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体育课的各种因素,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有些体育活动,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吃耐劳方能完成,如耐久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运动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同时向学生介绍在奥运会中某项活动我国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或在某项活动中有历史性突破,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与勇气。同时体育又是一项轻松而愉悦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尽兴,玩得高兴,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在体育活动中,失败与成功同在,欢乐与痛苦共存,交织着学生的各种情感,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甜,又要让学生尝到失败的苦。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与发展,利于学生进行情绪与心理的自我调节。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2

一、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 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 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1.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要对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要热爱党, 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 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以深沉的爱、执著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2. 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 心中有学生,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二) 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来丰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师才是新型教师, 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 才能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 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这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 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与最新信息, 要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 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习。

2. 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讲究方式方法, 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 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入贯彻与落实。

3. 具有科学文化知识。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 素质教育下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具体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教师才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合格的教师, 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 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力, 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对体育的潜力,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 多样的教学形式, 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把这种兴趣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 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富于变化, 富有趣味性,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是一种室外活动, 但也要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 这些大多采用室内授课。要避免那种单调陈旧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要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 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融洽、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 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多媒体的运用使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 实现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 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还可以加入一些原本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示范动作, 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大量示范动作的结合,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动作要领。

2.灵活组织室外实践活动课,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延续, !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 增强体质, 强化体育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要注重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 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如排球这一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对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排球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 如准备姿势、起动、移动、传球、垫球、发球以及简单的组合动作。如垫球的学习, 在让学生讲解基本的要领并进行教师示范后, 给学生一段练习的时间, 随后在学生间展开竞赛, 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 这样将竞赛机制引入活动中,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与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练习时非常认真, 各个动作做得也都非常到位, 学生都希望能在比赛中一展身手, 取得最好的成绩。

三、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也能增进心理健康。科学的体育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 增强学生体质, 从而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体育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 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挖掘体育课的各种因素, 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有些体育活动, 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吃耐劳方能完成, 如耐久跑,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运动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同时向学生介绍在奥运会中某项活动我国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 或在某项活动中有历史性突破,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学好体育的信心与勇气。同时体育又是一项轻松而愉悦的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尽兴, 玩得高兴, 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学生的心理与情绪。在体育活动中, 失败与成功同在, 欢乐与痛苦共存, 交织着学生的各种情感,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甜, 又要让学生尝到失败的苦。这样丰富的情感体验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利于学生进行情绪与心理的自我调节。总之,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让学生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充分发挥体育的教育功能, 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 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 素质教育 意义 策略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体育教材改革力度是很大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构建方面,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其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体育教师,应如何在体育课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初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身体

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初中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3.在初中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中学生而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住其得到更多的学习收获。科学证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大脑功能的强化、思维灵活的提高以及学习精力的补充都有着促进作用,这也是劳逸结合最典型的代表。

二、初中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规避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传统教学方式体现的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通过抽象的语言及文字,向学生进行单向式的知识讲解。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是一味地把教师教给的内容塞进头脑,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冷淡甚至产生反感。学生这种厌倦心理不仅会扼杀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其对体育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要想正确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所能接受活动技能为主,积极开拓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天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变成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当然,这种规避传统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能否落实,就在于教师的革新观念是否能与时俱进。只有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当下自身扮演的角色,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也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的授课效率才会蒸蒸日上。所以,只有规避旧的教学理念,才能开拓新的学习观念,才能让我们的体育教学更上一层楼,与目标的距离更缩进一步。

2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学生喜不喜欢上体育课,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为此必须在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分解好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接近目标,并及时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对于体育差生来说,不是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标准,或是赶上或超过什么人,而主要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只要他们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3.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质培养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各种思想品质。就教学内容而言,许多内容多有针对性项目可选。只要从学生需要出发,教学中可选择带有明确规则的游戏或竞赛活动,以发展学生遵守规则、公平竞争、不断进取的精神;也可选择娱乐性、集体性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性格、人际关系及团结协作的品质;也可选择韵律感强、节奏鲜明的练习,发挥学生美感的情操;还可选择时间较长,难度较大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练习,锻炼学生勇敢顽强、不怕困难、教于拼搏的意志品质等。

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冲破机械的思维模式,跳出常规的思维圈子,大胆创新,寻找可行的解题途径,体现学生的创新科学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要大力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课堂教学。现代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领域,体育课中出现的是群体练习、团队协作练习、学生互动练习、师生互动练习、个体自主练习等,都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转变角色,改变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体育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主体”教学关系,才能把体育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也只有这样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人才。

5.组织丰富活动,搭建发展良好载体

体育学科是一门拓展较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活动深人开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活动。这样的兴趣活动既可以是体育知识分析研究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技巧训练掌握方面的,如许多教师针对社会治安形势恶化,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强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自卫技术的传授,提高初中生尤其是女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向学生渗透和灌输体育健康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饮食健康、运动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完善和提高自我。

总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促進学生德、智、体能诸方面生动活泼发展,是当前改革的主旋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在学校教学中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运用各种方式努力培养,不断实践,使受教育者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与完善,必定会培养出 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蔡红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2(6).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切实落实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更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初中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现象生动逼真的化学实验,或用曲折多变的问题情景,或用动画与视听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对教学语言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这样设计:课一开始,我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说“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将四个事先已沾有不同液体(都是无色的)小烧杯摆在桌上,然后将一瓶无色液体分别注入四个小烧杯中,奇迹出现了,四个无色杯子中分别出现了红、蓝、白、黄四种不同颜色的“饮料”。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我说:“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我边说边扬起化学课本,开始正式的讲课。这一课上,学生由于急于知道问题答案,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严重摧残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去学习。在这个环境中,不是你讲我听的简单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时拘谨的场面,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如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我在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以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我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并驾驭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挑起思想的火花,创新能力也得到不断的培养。

三、巧妙设疑,设置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来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始。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才能启迪新的思路,开拓想象的空间,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例如,初中化学教学中讲授一氧化碳还原性时,涉及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但教材中并没有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这时巧妙地对学生设疑:实验室如何操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这一实验?这时学生会想到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而回答:⑴通入纯净的CO(排净试管内的空气)。⑵加热。⑶停止加热(继续通CO防止Cu重新被氧化)。⑷停止通CO。我作进一步启发设疑: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步骤是否相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想到CO和H2不一样,因为CO有毒,尾气必须处理。因此,在上述步骤上应加上:⑸尾气处理。当讲到尾气处理时,进一步提问如何处理剩余的CO。学生经过思考会想到几种处理CO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得出最佳方案。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探索性实验教学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开发,当他们探究成功时便会产生愉悦感,从而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兴趣提高。例如:在讲到铁生锈的条件,可按科学探索的思路: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出示一只生锈的铁钉,然后⑴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铁制品最烦恼的是什么?那么铁生锈的原因是什么?⑵对问题进行分析:铁的生锈可能是与氧气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可能是与氧气、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⑶实验:根据上述分析,设计如下实验:a、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水接触。b、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c、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将三支试管放置在教室中,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主动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父爱的录像带。或放一曲《父亲》歌曲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 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

二、设臵悬念提高口语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芦花荡》、《社戏》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师生的感情。

三、寻找问题吸引学生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过零丁洋》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文中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说零丁’一语双关如何理解?通过问题来了解作者在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从而来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四、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雪》就可采用这种方法。作者鲁迅在自己创作本文时不仅是在写景而在写景中蕴含着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6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以为情感教学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

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2.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

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涵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 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2.从对待学生看, 素质教育而向全体学生, 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3.从教学内容看, 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 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 不考不教。

4.从教学过程看, 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 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5.从教学方法看, 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 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 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 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 大搞题海战术, 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 作业负担过重, 心理负担过重。

因此, 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 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学生80%以上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 因此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 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 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 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因此, 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 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大到学年、学期目标, 小到一节课目标。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以情感为核心, 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 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 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 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 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 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如:从点到块记忆法、愉快白信记忆法、瞬间强化记忆法、集中注意专注记忆法、比较归纳记忆法、找最佳时刻加强记忆法、运用遗忘周期反复记忆法等、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自信, 怀着成功感, 激发了浓厚的热情, 消除了英语学习中的畏怯心理。

四、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实践证明, 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还有一条最佳捷径, 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 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 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 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 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 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 创设语言交际情境, 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 掌握交际动态, 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 尽可能多地为中差生提供交际机会, 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 使转化中差生工作上一个台阶。这样, 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 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了初步语感, 并内化知识, 形成技能, 增强了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五、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素质, 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首先, 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新时期的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主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为之改革率先垂范的创业精神,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其次,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 深入领会教学大纲, 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 熟悉语言教学规律, 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策略, 同时加深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等跨文化的理解, 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 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师素质, 一方面需要组织加强培训, 通过学历进修和非学历进修, 继续再教育培训等来完成, 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 研究教育法、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 学习了解认知法、听说法、功能法等教学流派的基本特征, 用现代最新语言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得以完成。

第三,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研究教学方法, 参与教改实验, 撰写教研论文, 以教研促教学, 增强“科研先行”意识, 做好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工作, 使英语教学工作科学化,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顺利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摘要:“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应着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转变观念,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即紧密联系,又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谁都不会认为“交白卷”就是素质高的体现,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少,从这一意义上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第一,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科学知识。第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第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于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于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资料和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的分类。于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二、突出观点,实现教学态度和学习方法的科学化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每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每个选做实验和每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许多方面。我们应该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出发,在教学中重视双基的同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紧紧把握住大纲和教材,才能在学科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健.浅谈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9

黄飚

摘自:《崇明教育网》

在二期课改深入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的理念也要更新。以往的美术课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画得象不象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标准,而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其实,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情感性”是所有艺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正如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术课能陶冶、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因此,要加强农村初中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这与二期课改的理念吻合的。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美的事物生活中处处都有,但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和增强的。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爱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比如,外出写生时见到的旷野里随风婆娑的芦苇,江边翔集的江鸥,大江上飞架的大桥,挺拔的雄姿,映衬在的绿荫花丛的农民新村……都能唤起我们艺术表现上的激情。再如:嫩绿的春芽、火红的秋阳、皑皑的白雪、湛蓝的大海……都能引起我们对美的构思与遐想。这时老师及时地审美讲解和示范能激发学生不可遏止的审美创作的冲动。当学生把握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真谛,捕捉到了现实生活中美的瞬间的时候,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和激情被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会大胆地运用各种材料,并进行绘画上的创新,表现他们心中特有的对生活、对美的感悟和憧憬。因而,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农村初中美术课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如在欣赏西方著名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和著名的雕塑《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过程中,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欣赏人体艺术。课堂上,学生会窃窃发笑或忸怩不安。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往往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淫秽画刊分辨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在美术课上,教师要转变学生的传统观点,消除学生对人体艺术的神秘感,让学生树立对人体艺术欣赏的正确观念。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死学生形成辨别美丑的能力,自觉追求高尚的美,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农村初中美术课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一)培养高尚发审美情趣

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过不少人,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 多方位地展开。如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能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二)培养多种形式的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初中美术课的最初阶段,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又如在美术课中教师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 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 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美术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农村学生的见识虽然不如城市的学生那么广泛,但同样对美的事物充满幻想,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学生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0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些插图就自然地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插图中,有些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课文的内容,有些本身包含了重要的物理知识,有些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畴,根据实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插图在物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和欲望是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知,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初中学生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利用初中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插图的兴趣,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文中的插图,使课堂的学习活动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接受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思维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很好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哪些是已经具备了的知识,哪些还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可以通过学习物理进行认知与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科学的巨大魅力,产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向往,萌发了探究欲望。

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属于具体运算思维,或正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在表达自然现象的物理过程时,单纯的语言文字表达有时显得苍白无力、空洞。由此课文特意安排了一些插图,来展示这个物理过程,使学生能通过插图,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如有关“力”的十余幅插图,通过对图的认识、理解,使学生见到“力”就会想到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避免了只有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问题。这类图在教材中占有量不少,教师在组织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地予以重视和有效安排。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内容安排方面突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渗透德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设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有的插图也不乏这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震撼学生的心灵。通过对新课程物理教材插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上有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这些插图中所蕴涵的`教育内容都贯穿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进行挖掘。

四、“弥补”教学仪器不足,辅助实验教学,从而充分体现了物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而初中物理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完整地反映实验过程尤为重要。由于农村学校基础薄弱,设施较差,配备不全。因此,利用插图可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新课程初中物理教材内容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既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又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同时还注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教材插图传递的信息中,伴有大量与科学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同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建立物理模型,强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规律的形成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 教学

一、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柳斌同志说:“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各学科都有本学科特定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特点。中学数学具有内容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据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大纲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爱国主义教育。(1)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四化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献身的精神。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渐形成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基础。

3.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浅谈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激励教育 篇12

一、课堂教学, 师美其言

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 树立良好的形象, 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要加强文学修养, 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体育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时, 不能仅拘泥于教材, 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 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 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 体育教师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 多积累一些资料, 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统一思想, 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循循善诱, 晓之以理, 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在体育课上, 教师对于学生在集合等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要尽量以希望的口吻说出, 同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 教师对表扬之词不要太过吝啬, 表扬要真诚, 要恰到好处, 不夸大, 不矫饰, 不要言不由衷。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得到的鼓励往往比任何时候的鼓励都更直接, 印象都更深刻。

二、常识教育, 常抓不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我常给学生讲一些身边的实例, 强调规范体育行为的重要性。比如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进食、立即饮水、立即停止运动等, 我用烧红的铁板会被生水激爆的比喻;暑天劳累的黄牛会被一肚子凉水激炸心肺等例子, 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些常识, 看似简单, 却容易被忽略。通过这些常识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能增进师生的感情, 使学生的体育训练更科学、更安全、更健康。

三、明星风范, 堪称表率

在教学活动中, 我比较喜欢用体育明星的事迹来激励学生。例如:2012年8月7日, 伦敦奥运会男子110米栏预赛中, 刘翔摔倒退出比赛, 官方确认其跟腱断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刘翔赛后, 致电慰问, 指出他的精神意志使全国人民深为感动。中国代表团号召学习刘翔的拼搏精神和顽强作风。

37岁的德国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 2008年她为了筹钱给儿子治病, 与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在体操赛场上竞争的一幕至今仍让人动容。而2012年, 她又再一次站在赛场上, 成为体操历史上唯一一个参加过5届奥运会的运动员。

学生对这些体育明星的事迹很有兴趣, 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适时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 会让学生产生无形的动力, 更加奋发向上, 促进他们各个学科的学习。

四、时尚语汇, 融入激励

有一次, 我所带的两名同学分别为班级赢得了校运动会滑冰比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 我在班级宣布此事后, 又为这两个学生举行了一个颁奖典礼, 在典礼前, 我在给每个学生的笔记本上都写上了一段颁奖词, 在颁奖词中, 我用了“给力”;“正能量”等时尚语汇。在“颁奖典礼”上, 选择最给力的一篇给同学读了出来。同学听了倍受鼓舞, 也对这两名同学十分羡慕。

在校际运动会上我所带领的运动队获得第一名时, 我代表全体队员写了一篇获奖感言, 把运动员这一学期在体育训练路上经历的事件, 概括为“六大门”, 包括“xx门”、“xx门”, 等等, 总结半学期的训练工作, 激励与希望并重。告诉学生戒骄戒躁, 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学期末, 我召开了运动员的表彰大会。会前, 为体育训练成绩进步的同学买了奖状。按进步幅度大小分为“特别进步奖”, “给力进步奖”。我就是想以此来告诉学生:“让进步成为习惯, 让优秀成为可能!”通过表彰大会, 运动员们备受鼓舞, 进行体育训练更刻苦了。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3

成都市华阳中学

王静

要寓德育于英语教学中,必须凭借教材内容进行设计,灵活地找到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最佳方法,使英语教学既向学生传授了教材知识,又成功的渗透了德语内容,达到英语教学与思想品德水乳交融的境界,使学生双重收获。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的养成

(一)明确要求。每接手一届初一新生,在第一堂英语课上我都会跟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的要求:聚精会神,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声音响亮。书面作业要求:独立完成,一丝不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口头作业要求:每天听读英语半小时,熟练朗读直至能流利背诵所教内容,坚持听读新概念英语。

(二)践行要求。在给学生提出要求并经常进行检查督促、表扬先进鞭策不足者的同时我也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初中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我总是满怀激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对待工作严谨认真,努力通过优美的字迹、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染学生,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树立信心。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学习英语是相当辛苦的,要听、读、背,还要搞懂很多英语语法的东西才能把英语学好。我告诉他们学好英语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并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聋人大学生周婷婷靠观察别人的口型都把英语学好了,成了留美博士,在纯外语环境中接受教育,可想而知她的英语水平已是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准。我们都是健全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一个意志力的养成过程。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我也身先士卒,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是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中师毕业生,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克服了很多困难,牺牲了很多休息娱乐的时间,靠自学和函授先后获得了英语大专、本科、教育硕士的文凭,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的所作所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的学生们都对英语学习充满热情,每一届学生都取得了非常理想的英语成绩。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我在教牛津英语8BUnit7InternationalCharities时,我问学生:“How do you spend your pocke tmoney?”学生们发言很踊跃,有的说:“ Ilike eating,so I buy a lot of snacks.”有的说:“I buy new clothes”.此时我心情无法平静,现在的孩子在蜜罐里长大,根本不懂有些需要帮助的人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我慢慢地从电脑里打开我早已做好的PPT:一群群因贫穷无法上学的孩子,一批批因缺钱而无法治愈的病人,一只只处于困境中的濒危动物„„一张张心酸的图片跃入他们的眼帘,他们呆住了,什么也不说,教室寂静无声。突然有一个学生好似醒悟了,说:“Ishouldgiveittothepoorchildrentohelpthemreturntoschool.”接着一些学生说道:“Ishouldgiveittothepatients.Iwoulduseittohelpthesepooranimals”.接着我给他们介绍了一些国内和国际慈善组织,告诉他们我们可以把零花钱捐给这些慈善组织,使零花钱花得更有意义。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觉得在备课时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深入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育人素材,找到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英语知识的传授中。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品德熏陶

上一篇:初中物理期中考试反思下一篇:描写失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