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2024-06-0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精选8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篇1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知识与科技的日益更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主,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以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高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生活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是引导小学生对数、数字、图形、公式等各种相关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是为日后初高中和日常生活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科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内容、策略等应当有所优化与革新,以此适应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以此迎合新课程的深化改革。

一、以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不仅在于教师的教法,在于学生的学法,更在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环境和氛围,良好、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稳定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状态,可以鼓舞和振奋师生的内在情绪,可以改变紧张的师生关系,可以减轻师生的心理负担,从而达成数学知识传授的有效目标,达成师生情感的层次递进。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数学竞赛等形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实现师生有效行为的内在激发。

二、以贴切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

新课标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数学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只有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并轨,才能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因素,是连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原形,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素材,为学生创设现实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现实表象,进而挖掘数学潜在的本质规律,实现生活化向数学化的内在转化,实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元、角、分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单独去商场或超市了解商品的相关价格,并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模拟购物,相互交流,让学生通过实际生活的体验过程获得准确、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应用技能。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体的竞争意识

小组合作教学是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止化等教学弊端的高效教学形式。以灵活的小组合作形式取缔机械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讨论取代教师一言堂、一人堂的传统讲授模式,以小组合作探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体自主探究的局势,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勉互励。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达成数学知识内在本质的剖析,达成数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升华。例如,在小学数学《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长方形的长面、宽面与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联系与关系,让学生在松弛有序的时间与空间中放松思维、深化知识、强化技能。

四、以优选信息技术拓展数学教学的内容与范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守新课改提倡的开放性与科技性原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的侧面辅助支撑,以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集成化、统筹化、视听一体化等优势优化教学活动、弥补教材缺陷、精简教学结构、完善教学效果、拓展教学范围。例如,在小学数学《梯形》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图片或是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梯形的多面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指引下探究梯形的内在本质,让学生在图形与动画之间的相互转化下体验数学的趣味与魅力。

总之,作为小学教师,应时刻反思教学中的弊端与矛盾,应时刻坚守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应以科学的、先进的策略为指导,以此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篇2

在我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由于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尚不到位的地方,这些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数学课堂存在着一些低效的现象。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低效现象

1. 对新课程的理解误差。

过去课堂最大的问题就是“满堂灌”,在新课程的面前,老师更加把握不了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变得无所适从,老师变成了“靠边站”,既不敢讲,又不敢管,似乎老师的“讲”是新课程所痛斥的根源,“管”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2. 课堂活动效率不高。

新课程后,老师热衷于课堂活动的设计。虽说课堂热闹有余,但是目标不明确。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分内容与课型的设计一个研究、讨论的环节,将讨论作为新课程的精髓。课堂上老师急于组织学生讨论,而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此讨论,讨论应该以多长时间为好,讨论预期效果如何———老师对此却思考不深。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些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

3. 少讲多练事倍功半。

面对新课程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喜欢采取少讲多练的办法,讲不到练到,练不到考到。单一、机械的训练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淡漠,创新能力缺失,学习方法单一。面对新课程,老师举棋不定,顾此失彼,不知如何下手。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 营造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意愿就越强、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2. 设计有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重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即注意提问的适时适度,就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把握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知识的了解程度。其次要注意问题的思考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应该避免提问。最后要注意问题的人文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比如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进行深入分析。一道问题如果有多种解题方法,就要提醒学生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看,不能片面。

3. 有效运用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和载体,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程度影响着课堂的效果。教师要尊重教材,需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同时也要做到教不越位,在教学时,要把教材钻研透,对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人为地把教材教得太深,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

4.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小蝌蚪费劲千辛万苦找妈妈,只要能够解答小蝌蚪身上的数学题,它就能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妈妈。教师在每个小蝌蚪的身上出示一系列数学题,让学生去解题。将这一情境巧妙出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有趣。

三、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策略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2. 让学生主动地学。

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3. 让学生有意义地学。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44-1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中应多一些有效提问,少一些无效提问,才能实现问题的教学价值,课堂才会有效,因而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策略。

一、导入中要启问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对于导入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让学生有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

1.导入一般是复习旧知。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适当地进行反馈调整,因而教师少不了要提问。我们在提问时,对于复习旧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提些面向大众,能让中下学生多回答的问题,一方面让全体学生加强重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同时要设计一些有一定灵活性的问题给优生去思考,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学习兴趣。笔者相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笔者在新授课前,总会提问几个有关上一节课中学过的重难点方面的问题,请成绩一般或中下的学生来回答,有不足的再请优生给予帮助、补充。

2.导入有时就是直接情景引入。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在情境引入时教师就可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可以着眼于学生可能出现的迷惑处设置问题,新知与旧知的不同处,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么简便的规律是什么等等,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就能自主地进行思考,探究,体现问题的价值。如笔者在一年级教学《统计》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小猴、地上有小狗、小猪、大象、还有生日礼物鲜花、水果。此时,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学生会按照动物的种类来统计。接着可以问学生:它们带来了哪些生日礼物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会自动按照不同的种类进行分类,这样直接抓住主题,避免了学生说一大堆还没讲到点子上。再如笔者在教学“闰年”这方面的知识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景:“东东今年七岁了,可是为什么他只过过一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7岁和一次的关系,因而后面的教学学生就会很想去尝试探索解决了。

二、新知中要精问

新知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只有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好新知。如教学“十几减9”,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6-9你会算吗?

学生:16-9=7 因为10-9=1 1+6=7

学生:16-9=7 因为16-5=11 11-4=7

学生:16-9=7 因为16-1-1-1-1-1-1-1-1-1=7

学生:16-9=7 因为16-10=6 6+1=7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7+9=16,所以16-9=7”。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

三、练习中要激问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地在练习中设置认知障碍,拓宽问题深度,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再次诱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跳一跳,摘果子”,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动力。因而可在练习中多提一些思维性的问题或障碍性的问题,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李明买4本作业本用去6元钱,照这样计算,买8本需要多少钱?”学生按照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模式,往往列式为6÷4×8,可6÷4学生暂时不会算,该怎么办呢?迫使学生怀着好奇心和好胜心另辟蹊径,变换思维方向,多角度地探索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1)倍比法,即6×(8÷4)=12(元)。(2)转化法,即6元=60角,60÷4=15角,15×8÷10=12元。(3)代替法,即先求2本多少钱,6÷2=3元,再求8本多少钱,3×(8÷2)=12元……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同时也对思维进行了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陕西省神木县第六小学 王晓露

摘 要:有效教学就是指:凡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发展,有效的数学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的教学应做的培养学习兴趣、关注学习基础,精心创设情境,创设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究,开展有价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等。

关键词:有效教学 兴趣 情境 探索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使其涌动智慧的灵性,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如何在小学教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本人就来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有效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说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多少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内驱作用。古今往来,许多发吗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是与他们的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关。

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我们要想学生能高效第掌握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坚持性也较差。但是如果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第投入到学习中去。现在的教学改革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直观教具走进了课堂。我们的教师经常带领同学到社会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当然我要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课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一个活动: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兴趣包括好多方面,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二、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关联程度越深,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已有的认知经验的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对新知的个性化学习。从这点上来说,有效教学首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尽力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直觉体验、学习积累出发,把他们头脑中旧有的知识激活起来。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不单只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产生亲切感,让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亲密的接近,让教学事半功倍。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发认知矛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探究,获取新知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与发展,自然和谐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从学生的直觉体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教学四年级《整万数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在模拟计算器上拨珠的活动,边说边操作,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三)从学生的学习积累出发,为学生设计有效性的练习。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三、有效教学应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号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二)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备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到“厌”了。

(四)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来说,可以通过将故事、做游戏年模拟扮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多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了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入。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四、有效教学应创设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学生产生迫切探索问题的内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铺设台阶,通过提疑问、布障碍、设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思维碰撞中精彩生成,在思维碰撞中掌握新知,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发展。

五、有效教学应开展有价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学习交流量打,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们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六、有效教学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组队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5

庄河市城山镇中心小学

王传龙

联系电话

***

坚持以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无效课堂变为有效的教学课堂。

二、教师备好每一节课,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备课理清思路。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对于这节课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我们都要考虑周到,想得更要周全。教师应把自己放置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来备课,这样的出发点,会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流畅地进行表演。所有的这些都源于我们对新教材的钻研程度,所以备课首先要把教材备好。新教材对于教师的备课是一个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新知识不是过去的“注入式”,而是“引入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想好应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打一个比方,备课时教师要想好,每一节课好比是一场戏剧,学生是主演,而我们教师既是导演又是配角。所以导演能否导出一场好戏,一定要在备课上下一番苦功。

的动物》一课时,课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6只小鸭、3只小猴,老师问6只小鸭里面有几份3只小猴那么多?学生有兴趣但不知怎样做。师又说,请你画圆表示,然后再圈一圈,看一看,学生动手操作后兴趣盎然地说:2份。师又问: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的环节,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

4、师生互动、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

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我班的数学方面来看,尤其是计算教学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问题。这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提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2、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3.陶行知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应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设法发展和巩固儿童对克服困难,特别是智力性质的困难的乐观主义信念,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在集体中创造一种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竞赛的环境。‛因而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环境或氛围来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2、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造‛。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让学生参与探索计算原理和方法过程就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必须注意算理的剖析,引导学生循‛理‛入法(即依据算理,理解算法),以‛理‛驭法(即依据算理,掌握算法)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促进运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3、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张晓霞对计算教学进行了长达多年的研究。他认为:培养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历来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的。教学中既要重视笔算教学,也要重视口算教学。口算和笔算各有特点,互有区别,但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算加减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是受口算的熟练程度制约的,而笔算又能促进口算能力的提高。一道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加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基本口算组成的。所以口算能力强笔算的速度就快,正确率就高。研究表明,基本口算与笔算有着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到0.723以上)。反之,掌握了笔算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也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应以口算为基础,以笔算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学生计算训练的方式方法。

2、激发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我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使自己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原则:

1、导向性原则: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一种比较有效的计算教学方法,研究者应以集体目标为导向,不断端正思想,提高研究者的信心和水平,同时要发挥导向的多种功能。

2、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充分调动研究者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始终参与研究活动,使其成为改革研究的主角。

3、平等性原则:研究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成功,都有潜质有待开发,都是值得尊重和关怀的,能负起责任的,这些都应该平等地对待。

4、坚持多元性体现开放,建立科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计算教学的一般特征,而且要为不同条件的课堂教学留有可变通的余地,提倡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

六、研究内容与操作:

(一)研究内容:

1.对我班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计算状况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

2.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1)培养良好数感的有效策略。(2)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3)增强实际应用的有效策略。

(4)培养较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5)培养学生稳定的心理和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3.加强学生计算训练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创设计算情境,拓宽计算平台,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笔算、估算能力,并达到一定的速度。

(二)具体的操作措施

1、对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本年级的计算教学的训练重点。

2、创设计算情景,激发计算情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克服枯燥、被动的心态。(2)树立‚数学生活化‛的观念。(3)增强计算的趣味,培养计算兴趣。

3、运用策略,培养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4、拓宽训练平台,丰富训练形式。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我认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这就是我们家长经常所说的:‚明明是会做的计算题,可就是因为‘粗心’给算错了。‛这个‚粗心‛大多是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心理不够重视,感知比较粗略。

大多数学生对计算题都是十分轻视的,在他们看来,计算只不过是算数,是最不用动脑筋的数学题。首先是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他们在计算方面的不认真,又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感知比较粗略,就更容易出错,我在平日的测试中发现,题目中明明是写着12.8,学生在下一步计算中居然抄写成1.28,明明是加法,学生就列成了减法。与此类似的忧郁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

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的定势则可以阻碍知识的迁移。

在数学计算中,尤其是四则混合运算题目,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1.28+3.5÷7,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算,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3.5÷7(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

3、短时记忆比较弱。

人们所记忆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储存,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及时的提取。短时记忆一般是保存信息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这1分钟的保存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短时记忆还是比较弱,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记忆时提取失误而出错。例如,学生在计算125×4时,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从而导致算错了数。

(二)知识方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计算不准

笔算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由于口算不熟练,乘法口诀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而且错误率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却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一个方面,在笔算出现进位或者是退位减的时候,这些薄弱的地方就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篇7

1.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学生常常把自己当做是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 学生就会对整堂课充满期待, 进而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所学内容。如练习题:有12个同学玩捉迷藏游戏, 已经捉住了10人, 还有多少人藏着没捉着?我要求每个学生理解题意后再算一算。巡视中, 发现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正确答案, 但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我没有立即讲解, 而是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个别小组的同学还展开了争论。稍后我要求每组把讨论后的结果呈现出来, 看看哪组的答案对, 并让做对的小组说明理由。正当同学们为自己鼓掌时, 我不失时机地抛出另一个问题:“小朋友捉迷藏, 小江已经捉住9人, 还藏着4人, 参加捉迷藏游戏的共有多少人?”通过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2. 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教、学与记忆, 而要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 做到对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尽可能地灵活运用在实际中。因此,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将“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二年级《加与减 (二) 》时, 我在引入课题时, 设计学生刚参加的跳绳比赛的成绩表, 让学生充分讨论。课伊始, 我微笑着说:在刚才的跳绳比赛中, 我们班几位同学的总分如下:

现在请同学们当当评委, 与小伙伴们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 谁跳得最多?谁跳得最少?他们相差几下? (2) 哪两个同学成绩最接近? (3) 这六个同学一共跳了多少下?学生们一看表中熟悉的名字, 兴趣大增, 脸上露出新鲜感。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跃跃欲试。这样不仅自然地引出课题, 而且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生活与学科知识那么接近, 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 学生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着生活。

3. 在游戏中学数学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 对于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 我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时, 我创设了一个购物活动情境。这个游戏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1) 说明分工情况:1、2号同学当顾客, 3、4号同学当售货员。 (2) 明确游戏要求:a.看准商品的价格;b.你想买什么, 数量是多少?应付多少钱?c.30元可以买什么?20元呢? (3) 按所分角色活动。 (4) 当文明小顾客。 (5)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所购买的商品情况。通过这些活动, 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 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养。

总之, 在教学中设计具有浓厚生活气息, 难易适中, 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多感官亲自去实践, 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地思考, 这是引起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关键, 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摘要:小学的知识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小学数学在各学科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和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通过对数学课堂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秉持新课标的理念, 探讨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新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讨 篇8

【关键词】教学;进行;有效引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希望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成了局外人,相反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高效的教学引导方法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提出的新挑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引导呢?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从恰当的角度设置有效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在开讲前,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数学方面的趣味小故事,或者数学家的名人轶事,还可提出较有创意性的问题,将学生的眼球牢牢吸引住。如学习圆周率π的绝对值时:大家知道3月12号?是什么日子吗?生:植树节。师:那你们知道3月14号又是什么日子?学生们有的摇头?有的相互讨论,有的好奇的盯着老师。师:在西方3月14号被称为“白色情人节”,但对于另外一群特殊的圆周率爱好者来说, 这一天又叫做“π日”?,他们约会的对象就是这个迷人的数字:π,这是一个有关爱的故事,它既不可思议的复杂又非同寻常的简单,是关于对永恒的承诺,也是关于热衷和执着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神秘的数字,揭开它迷人的面纱。在交流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进入教学内容,创设了和谐情境,引起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求知欲,集中了注意力。

二、概况梳理,让知识点连成线

传统教学模式主张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虽然通过预习和复习,少数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了巩固加强知识点的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花在数学上的精力有限,随着知识点由浅入深,慢慢增多,他们往往学了前面就忘了后面,或者把零散的知识点混成一团。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理清脉络。提高自主复习和课前预习的效率,减少漫无目的“瞎看”的时间。如数学里专业名词和公式比较多,像加数、被减数、积、商、和等,时间一长,就容易弄混,教师可以将其进行梳理总结:差+减数=被减数;因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商等,归纳可对新知识进行有效牵引,进行“整体思维”的引导、点拨,把新旧知识连成一条线,使学生的知识链条沿附着一条主线环环相扣,而不致于散乱。

三、错误利用,化腐朽为神奇

一些知识点和题目,学生错误率特别高,教师要利用这些错误的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详细记录在错题本上,作为反面教材,采用逆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避过“雷区”。如常见易错判断题,行同一段路,甲用5小时,乙用4小时,甲乙的速度比是5:4(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只要能被2除尽的数就是偶数(整除)。学习是不断尝试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关注错误,即关注导致错误的原因,弄清楚了原因,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巧用“错误资源”,往往比正面讲解更有针对性。鼓力学生记录错题本,可帮助学生在复习时,更有指向性,直击错点、难点。

四、善用奖惩制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而所有游戏都有共同点,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给玩家设了“甜头”和“关卡”,对玩家前面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又对未来发起了挑战,激起玩家好胜心。数学学习也是个慢慢攀登高峰的漫长游戏,学生无法一路通关,教师要善于运用奖惩制度,适时给予奖励,及时“敲打”以免得意忘形而停滞不前。有“度”的开放性教学才是真正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正确教学方法。如背九九乘法表是每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可用秒表记录学生背完乘法表所用的时间,选出前五名和后五名,后五名下次上课时要重新背,如果没有达到规定时间,就得给与之对应排名的优秀学生送一个写有家长名字签名的苹果,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背下乘法表的决心,还可以让家长参与监督。

五、纠正理解偏差,要讲究方法

学生在不断地产生错误、被引导、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当学生出现认识失误或理解偏差时,若是简单否定,再告知正确答案,这样对出错的学生没起到实质性帮助,还会挫伤学习积极性。教师纠正理解偏差时要深化点拨,求同存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详细复述解题方法和思路,对正确的观点要给予肯定,等学生讲解完后,针对误区帮助学生重新思考,理清脉络,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求得解题经验的迁移;其次要实现解题思路的开放化,不要都遵循教师解题的固定线路,学生的思维方法其实更容易为同龄人接受,以优秀学生的思想方法对理解偏差的学生适当渗透,求得方法的借鉴,往往效果会更好。如2个长方体货箱,长50米,宽5米,高5米,这个长方体货箱最多可容纳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多少个?解法一,(50×5×5÷8)×2;解法二,50×5×5×2÷8,解法一好理解,学生比较喜欢,解法二比较简单,教师常用。

六、防微杜渐,预防“跑题”

学生在数学求知的过程中常常容易“跑题”,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将他们拉回“正轨”。当学生的课堂讨论出现偏离教学重点、焦点和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察觉,作出适当引导,把课堂重新拉回教学内容上来;当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无法创新突破解题思路时,教师就应重新进行有效的调控、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丰富解题方法,尝试再创造,纠正偏离了的学习航向;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想要放弃时,教师要用成熟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找出症结所在,给予帮助,走出学习低谷时期。

总之,自课改以来,课堂成为传递智慧和欢乐的竞技场,呈现盎然生机。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在强调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要民主、开放和自由,但是只有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的开放,才是高效率的、有价值的开放,教师的“有效引导”策略会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值得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和推广。

上一篇:妇联发言稿下一篇:中学班级小组评比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