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的故事

2024-06-02

校服的故事(通用12篇)

校服的故事 篇1

那时候丢过一件非常尴尬的东西,就是校服。上体育课时,因为太热我们很多人都脱掉了校服,只穿了一件大汗衫,在操场上跑,等老师说下课了,我们都急忙忙地跑回教室,忘记了脱掉校服的事儿。

放学的时候老师问我,“同学,你的校服呢?”我听了,立马回忆起早上的体育课,我大步跑下楼和几个同学说起校服的.事儿,我们就跑到早上放校服的地方,可连校服的影子都没有,我们又跑到保安室,震惊了!放校服的筐里,有上百条校服,我们立马跑上去找,用鼻子闻每件校服的味道,每一件校服都非常臭,有的有一股中午吃饭没吃干净滴在衣服上的味道,有的有一股酸酸臭臭的汗味,而我的校服因为是洗干净的,上面有点洗衣粉的香气,可一件都不是我的味道。我心想:完了,完了,校服都弄丢了,回家肯定死定了,要不随便拿一件香一点的校服骗过妈妈,可是有些校服放在那里太久了一直无人认领,还有些都非常恶心有一股臭味,可为了不被妈妈骂,只好拿一件看起来稍微干净一点儿的校服。好!就这么定了。

校服的故事 篇2

关键词:水手服,校服文化,日本

一、水手服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水手装校服的发展最早源自于1882 年的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女子学校的创建, 这是日本专门针对女子的院校, 建校初并没有统一校服, 但是女子学校的建立为后期校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性的前提条件。到了1930 该学校当时是选定了五类服装作为校服, 一种是水手服装, 夹克衫总共有两类, 连衣裙有两种。多种服装的搭配使用是为了方便当时学生的挑选穿着需要。该时期的水手服装只是服装中的其中一种, 水手服并没有大面积的广泛流行使用。水手的的发展是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高等女子学校逐步发展起来的, 由于当时的教育部门并没有把所有学校的校服都统一, 所以水手服装在其他院校并没有受到很多学生所熟知。到了1932 年该女子学校规定了两类服装最为学校的校服, 其中一种便是水手服装。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爱知县金城女子学校、福冈女子学校等基督教义女子学院统一水手服装, 在日本率先推出了洋装。这标志着水手服开始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全面的普及, 随着水手服名气的远播, 世界各国对于日本女生水手服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从水手服装的发展普及过程中可以发现, 日本校服的普及是伴随着学生和家长的参与而同步进行的。女子水手服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伴随着不断的讨论和不断的尝试中逐步形成的。水手服并不是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一类服装, 该品类服装也是洋装的一种, 水手服只是在日本本土化后的一种洋式服装。之所以这种外来的洋装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其主要原因还是在本土化过程中, 设计改进过程中吸取了学生穿着的需求建议。

二、长袖水手服与短袖水手服

水手服装有长袖和短袖之分, 广为人知的是短袖水手服装。长袖水手服装是从私立金城女子学校校长的女的一套服装发展演变而来的。该校很多老师都是从欧美聘请的, 所以这些老师及其家属也把欧美的服装文化带到了日本。短袖水手服装是一九三九年在女子全国高等女子学校校长座谈会上通过有奖募集的形式得到的。获得第一名的设计作品衣领是可以拆卸的, 扣子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 在清洗服装时服装的扣子也是可以拆卸下来的。有些学校还经过了改良, 在短袖服装的袖口部位是可以安装袖子的, 这方便了不同季节的穿着需要, 还为学生生下了一笔开支, 与此同时在袖子的袖口处是可以调节袖子的修长。短袖水手服是白色和藏蓝色搭配, 下装为百褶裙, 长袖水手服与短袖类似分为上身和下身, 区别之处是上衣的颜色也是深色的藏蓝色。两套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上衣的大翻领, 打翻领在海军服装中本是具有使用功能的, 但在学生服装的设计上沿用了下来, 上身效果会给人具有活力、青春的感觉 ( 图1、2) 。

三、水手服对我国校服设计的启示

日本学生校服上的独特徽章是其所独特之处, 学生只有在读书期间才会佩戴, 等到毕业之后学生会倍加珍藏, 对他们而言校服徽章不仅是学校的标志, 还是他们对校园美好生活、学习时光的回忆。

日本水手服装的历次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即先从穿校服的学生发起, 逐步发展到学校最后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校服的改革是顺应学生需要进行的, 所以水手服装自从统一到目前实行已有数十余年, 但是此类服装一直深受学生的追捧。

水手服装款式虽然简单, 但是符合学生的审美特点, 服装上还有领巾的搭配设计。服装设计不仅要重视整体美观度, 还要注重细节的装饰, 细小的点缀装饰会给服装带来活力。

日本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 这也体现在服装上。日本校服从校服的设计、面料的选择、检测、到后期的加工生产, 整个过程都要求在严格的检测下完成。除此之外, 与校服搭配穿的长袜、背包、鞋子、袜子也有配套的设计, 这对学生整体形象的建立无疑有着重大的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谢颖.日本校服及其蕴含的教育文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6:83-86.

[2]周露露.中日韩校服设计的比较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 2012.

[3]冯志民.校服文化及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14, 12:83-85.

[4]申莉轩, 杜少勋.浅议日本的制服文化[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6, 02:139-140.

爱心校服里的创业故事 篇3

佘亚云出生于山西省娄烦县米峪镇石河村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2006年9月,19岁的佘亚云考入南京财经大学,新鲜、新奇、憧憬、梦想包裹着她。那天晚上,她们宿舍的卧谈会十分热闹,与佘亚云临铺的王觅是南京本地人。她说她以前整天穿着校服,郁闷极了,现在到了大学,一定要一天换一套衣服。王觅问佘亚云:“你们那儿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吗?”佘亚云顿时语塞,因为来自农村的她压根儿就不知道穿校服是啥感觉。

放寒假前,王觅从家里带来了一些衣服,交给佘亚云,说:“这是我小时候的衣服,几乎都是崭新的,送给你带回去给你表妹穿。”在这些衣服中,佘亚云意外地发现了一件小学校服。佘亚云带回去的这套旧校服让表妹喜欢得不得了。看着表妹穿上校服一脸的兴奋,一道灵光在佘亚云脑海里闪过:既然农村的学生买不起昂贵的校服,而城市里的学生却平均每人至少会产生三四套闲置校服,自己何不去城里收购他们的校服,再低价转卖给农村学生呢。

当天,佘亚云就给王觅打电话,将转卖校服的想法告诉了她。王觅把曾经就读过的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张成芬校长的电话给了佘亚云,让她跟张校长联系。当佘亚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校服接力”的想法和张校长交谈之后,没想到张校长却是十分赞同和支持:“这不仅使校服‘二次’利用,养成孩子们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还能为农村孩子奉献一份爱心呢!”

佘亚云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村小学的武菊梅校长家。武校长听完佘压云的想法后,说道:“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是,那些穿过的校服是不是卫生呢?还有,校服上印的校名不是我们学校的校名啊。”佘亚云拍起了胸脯说:“收购回来的校服我一定会送去进行卫生消毒的,至于校服上的字,如今科技这么发达,肯定能把校名更改过来的。”

为了解决校服上的字,佘亚云回南京到处打听。她得知位于丹风街上的华茂服装厂是南京市中小学校服最大的供应商,于是拿着学生证找到了厂长姜琛。姜琛告诉她:“去掉衣服上的字,首先要看衣服的面料和字体是用什么方式做上去的。如果是用线缝上去的,只需要用针把线挑掉就可以;如果是橡胶质料的,可以用汽油搓洗;如果是棉、麻面料的,可以用3%的盐水浸洗,也可以用生姜水或冬瓜水搓洗,还可以用5%醋酸溶液和5%的氨水擦洗……”未了,姜琛还告诉佘亚云,南京市部分服装厂有处理衣服上字体的业务,如果量大的话可以与他们联系。

掌握了去掉衣服上字体的方法,佘亚云的校服接力就正式“开张”啦!

爱心传递有了新含义

2007年4月底,佘亚云根据武校长列出的身高规格。以30元一套的价格从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购买了50套旧校服。佘亚云将这50套校服送到服装厂去掉了“鼓楼一小”之后,刻上了“石河村小学”,然后再以每套50元的价格转卖给石河村小学。

除去每套校服的去字、刻字、消毒、缝补和运输的10元钱费用外,佘亚云净赚500元。这可是自己两个月的家教费啊。更让她高兴的还是武校长打电话来说,有的学生穿上校服就不想脱下来了。

自从石河村小学的学生穿上佘亚云从城里买回来的廉价校服之后,邻村其他小学几乎闻风而动,纷纷把电话打给了佘亚云。很快,佘亚云就从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市第12中学初中部等6所中小学校购买了3300套旧校服接力到家乡的石河小学、米峪中学等7所中小学校。

就在佘亚云为校服接力忙得不亦乐乎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2008年3月的一天,佘亚云接到了长冲中学吴校长的电话,吴校长曾在2007年11月从佘亚云手中购买过400套校服,吴校长在电话里说许多家长反映校服上刻有校名的那块布料破损严重……佘压云傻了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那块布料做了去字处理和刻字加工,所以比别的地方的布料薄,容易破损。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服装厂建议不去字。可不去字岂不是让校服上挂着别的学校校名吗?

苦苦思考了几天,佘亚云突然想到一个方法——不去字,然后在校服上的原学校名称和新学校名称中间加上“手拉手”不就可以了吗?这样,不仅不用担心去字影响面料,说不定还真能让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手拉手”呢。

佘亚云马上打电话给吴校长,道完歉后她让吴校长把学校的资料和学生们的生活照片寄给她。虽然不知道她葫芦里卖什么药,吴校长还是把佘亚云需要的资料寄给她了。

佘亚云收到资料后,来到曾给长冲中学提供过校服的南京市第15中学。看到长冲中学土砖建的教室、木架床的宿舍以及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神,南京市第15中学的老师们眼眶湿润了。很快,佘亚云在该校募捐了200套免费校服和以20元一套的低廉价格收购的100套校服。这些校服在经过消毒处理和缝补之后,在原有的“南京市第15中学”之后刻上了“与长冲中学手拉手”字样寄往了长冲中学,同时与校服一起寄去的还有200名无偿捐赠校服的学生联名写的“致长冲中学200名同学的一封信。”

2008年6月底的一天,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六年级举行毕业典礼,典礼上的一项仪式就是让学生们拿出自己小学的校服卖给贫困地区的同龄人。然而,当天500名毕业生带校服来的却只有100多名。一位家长对佘亚云说:“我们不收你的钱吧,不划算,收你的钱吧,又才20元,反而玷污了这份爱心!”这位家长话音刚落,立即引起其他家长的附和。顿时,佘亚云羞得无地自容。许久,她才勇敢地站起来,说道:“20元钱是对你们当初买昂贵校服的一点经济补助,也是对孩子们献爱心的一点感谢,并不是在玷污爱心。其实比20元更有意义的是,让孩子们传递爱心,懂得‘二次利用’,使孩子们能够身体力行地为环保做贡献。”佘亚云的一番话引起了全场家长的掌声。刚刚还反对卖校服的家长也马上说:“下午我就让孩子把校服送来。”

不过家长的话却让佘亚云开始反思,她决定,今后按成本价转让校服。同时,佘亚云特意去制作了一批“爱心小志士”和“节约小卫士”的徽章。爱心小志士徽章送给那些卖校服的学生,而节约小卫士则送给买校服的学生。

从校服接力到课本接力

就在老家的学生都穿上了校服后,佘亚云又寻思开了:全国还有那么多贫困学生没有校服穿,自己应该将校服接力推广到全国各地。很快,佘亚云的帖子在南京财经大学的校园网上引起了轰动,同学们纷纷跟帖,许多来自江苏农村的同学都主动前来找她。在大家的帮助下,佘亚云的校服接力正式在江苏省展开。

随后,佘亚云又发现,很多城里学生因为升级而闲置了很多课本和学习参考书。然而,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都交不起昂贵的书费,更别谈买参考书了。

2009年10月中旬,佘亚云在南京的一些学校花钱淘来几十套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参考书,然后寄回了家,让爸爸在学校门口摆个摊子卖。

没想到二手学习参考书果然很受欢迎——县城书店里二三十元钱一本的书,在爸爸这里只要三五元钱。一个星期下来,购进的那批书差不多全卖完了!然而,佘压云并不满足现状,她想:南京的教材在江苏其他地方说不定可以用。于是,佘亚云又开始进行课本接力。

如今,通过校服接力和课本接力,佘亚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又为爱心传递、资源再利用开辟了道路。这个善于抓住机会的女孩目前正一边准备着毕业论文一边开始策划开一家“爱心公司”……

一丝善念成就了一个女孩的人生。

校服的优点 篇4

校服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本国文化的体现。是一个学校整体精神面貌和集体荣誉感的外在体现之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当学生们穿上校服时,会在不知不觉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规范自己。其实不论是“三好学生”抑或“坏学生”,都不希望自己的集体遭到责骂,所以都会努力的完善自己。从这一点来将校服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它潜移默化的改善学生们的坏习惯抑或不良作风。

第一,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分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比如集体意识、团队精神、使命感,荣誉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和对同学的友情。这些方面校服都可以起到内在约束的作用,一种象征的作用,对他们起到一种潜移默化地培养作用。另外,穿校服还有利于校园的整洁,没有异样的色彩干扰课堂的注意力,便于学校组织活动,不会因服装的牵制影响学生的文体活动。第二,第二,校服还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因为学生现在的家庭收入状况很不一样,有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寒衣着寒酸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因贫富差距及着装差异而导致的校园暴力不断,学生根本无心上学。在攀比方面比较盛行的时代。我觉得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它能穿一样的服装,这样同学相互之间的感觉是平等的,容易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比如说,我们家稍微穷点,但是穿上校服也没人能看出我们家很穷;又比如说,某某人很富,但他的孩子在学校里不许穿很好的服装,这样感觉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都有积极意义。

第三,校服还可以减轻家长对学生服装上的投入。现在社会没有专门为中、小学生制作服装很得体的服装,特别像我们从12、13岁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在市场上就买不到他们合适的服装,要不就是时装,要不就是一些胖的,而根据他们的身材、他们的需求,作为商业行为没人来关心他们这个群体。因此穿着校服也为家长在选择孩子服装时解除了一些烦恼,使他们不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四处奔波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服装。从推进学校工作来讲,学生穿学生装对于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益处的。

第四,穿校服还有利于对学生的身份识别,有效保护学生安全。在西方一些国家法律禁止学生出入某些娱乐场所,禁止向学生销售烟酒及成人用品读物等等。穿著校服就可以识别购买者身份而拒绝售卖。在我国也可以让一些不法黑网吧,OK厅等等经营者在向学生提供服务时有所收敛。穿校服对学生有规范行为的功能。从精神层面来讲,穿校服可以杜绝学生的奇装异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小学到高中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期,特别是人格及观念正逐步形成,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任何不良社会现象都可能导致观念意识的扭曲,穿校服也不能完全阻挡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但可以降低减少这些影响。在德国美国近年来由于部分洲市以穿校服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为由,立法禁止学校穿校服,结果许多学生打耳钉,露肚脐,头发染的五颜六色。由于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不同于外面的社会,我们学生正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对学生的行为都应当进行规范。

第五,警察穿上警服就立刻使自己产生了一种责任感,要维护社会秩序,而且还传达给他人一种信息:给守法的人带来安全感,对犯错分子起到震慑作用。而学生穿上制服,也给自己一种责任感,就是要好好学习,增加知识,学会做人。据统计,穿校服的学生比不穿校服的学生犯错的几率要低很多。例如,吸烟现象比较普遍,不穿校服时,那些吸烟的学生往往表现得肆无忌惮。而一旦穿上校服,往往会有所收敛,因为他至少知道吸烟会影响学校和班级的声誉。所以校服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并且为自己犯错拉了一条警示线,设了一道防火墙。而穿校服传达给别人的信息是表明你是一名学生,应当受到社会的关爱,一旦发生不安全事故,更易引起同情心,周围群众会积极主动施救。综上所述,穿校服对学生成长的各方面都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都应该关心它,爱护它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统一校服好处是: 1.省钱、省时。2.养成俭朴的好品质。3.杜绝攀比之风。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请看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法: 1.日本的学生读书穿校服。2.香港的学生从1987年统一校服。

3.最具人性化的新加坡是一个提倡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国家,但从1996年开始也统一了校服。

中国传统伦理之规、奠定成功人生道德基础的《弟子规》: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生就是学生。讲穿戴,讲打扮,那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俭朴与勤奋是紧密联系的。衣着简朴的学生往往学习更勤奋,成绩也更好。

校服是统一的,不分贵贱,他可以改掉同学们之间的坏习惯——穿戴上的互相攀比。穿校服好,大家都一样就不会有人搞特殊、互相攀比、进而影响学习。以前没有校服的时候,同学们穿着不同的衣服,看谁穿得漂亮,有些同学甚至哭着闹着让大人买衣服。现在有了统一的校服,贫困学生也不会因为穿得不好被别人嘲笑而自卑了,同学之间也不会再互相攀比,也不会向大人哭闹着买衣服了。

校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整齐。以前举行唱歌比赛、演讲比赛,穿着不一样,显得很不整齐。可自从有了校服以后,举行比赛大家穿得统一,整齐美观。

若不穿校服,每天早晨为穿哪件衣服就得耗费不少时间。减少穿衣服的时间,你想想,上学前,想着今天该怎么穿的问题,想好了,又会想别人看自己的穿着又会怎么评价,直接穿校服,又省时间,又不麻烦.穿便服进校,这样会很容易被不良份子混进校内捣乱,严重的还可能会杀害老师或同学。为了保障老师和同学的生命安全,穿校服进校便可加强校园内的保安。

在当今社会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有着自己特有的身份,穿统一校服就是这种身份的优化体现,而且有着诸多好处,因此我方认为:学生应该穿统一校服。首先,学生穿统一校服是自己身份的标志,也是学校的一种标志。学生,是在学校里从事学习活动的人,他们有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而学校是专门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机构。学生和学校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存在,学生穿统一校服,在体现自我身份的同时,也是学校的一种标志。这是学生穿统一校服实质意义所在。

第二、学生穿统一校服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穿校服是一种集体的体现,在外面看起来是一个整体,能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助于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展示集体精神风貌,也有助于学校的整体形象。

第三、学生穿统一校服利于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避免攀比。统一的校服体现了学生个体的平等身份和地位,这样有利于同学间以平等的心态相处,对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团结大有裨益。第四、学生穿统一校服整齐化一,便于管理,宣传学校。学生穿统一的校服,学校能够及时准确地确定学生身份,便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安全系数。而整齐划一的校服也是一所学校整体面貌的展现,有利于学校的对外宣传。

除此以外,学生穿统一校服还有诸多好处:

一、有养成教育的功能。学生都穿校服会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行为举止方面会自然地以学生身份要求自己;

二、保护和监督功能。穿校服便于得到社会监督,比如不太容易随意出入电子游戏场所、酒吧等;

三、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一些时装相比,校服具有含棉量高,穿着舒适等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益处。综上所述,穿校服的好处远多于不穿校服,所以我方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应该穿统一校服。这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是学校管理和促进养成教育的需要,更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是应该穿校服上学的。

校服很好的,作用很多的哦。雨天没带伞,可以当伞用。冬天腿冷可以当毯子用,体育课可以穿,不用心疼,脏了也可以不洗,还可以自己画个画,小小个性下。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及日本,学生穿校服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中国自上世纪20--30年代部分学校及洋学堂中也开始规定学生必须穿统一的校服。那么学生究竟应不应该穿校服?在国内目前还有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学生穿校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认为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也有的认为学生在校就应该穿校服,它能增强集体荣誉感,消除学生因家庭背景不同而带来的尊卑感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从目前许多教育机构的调查和研究来看,绝大部分还是倾向学生应该穿校服。从英国生产校服有近100多年历史的公司,翻译了他们公开的研究结果,归纳起来学生穿校服的优点如下:

1、简化穿着及穿着习俗规则

2、缩减地位不等的压力及社会特征

3、鼓励个人的个性特征区别避免以貌取人

4、强调学习而不是着装

5、使经济差异平均

6、降低长期着装开支成本

7、增强集体感

8、方便外出学生安全的身份识别

9、强化学校精神

10、降低财物偷窃

11、洗涤保养简单

以上虽然是英国专业结构的研究结论,但对我们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总结:

1、可以表明身份,对自己有所约束

2、着装整齐,有助于建立团队意识

3、学校集体采购,可节约资金

4、平时都穿校服,避免服装攀比,减少服装采购浪费时间和金钱

5、省钱。省了很多买衣服的费用,省下来的钱可以拿来上网什么的。

6、省时间。许多人的校服基本上从穿了就没洗过,大大节省时间还有水还有洗衣粉等资源。

未来的校服作文 篇5

功能一:会报警

如果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坏人拐骗小学生,你只要把头轻轻一歪,点一下校服肩上装着的无声报警系统和定位系统的内置按钮,公安局的报警系统就会报警,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示你的位置。警察叔叔就能很快把你解救出来。

功能二:自动控温

在衣服的衣领上装一个微型芯片,这样校服就随着季节的变化,自动调节温度,每天穿着都会感觉很舒服。

功能三:自洁

这种校服我用特殊的纳米材料制作。穿着一段时间后,只需脱下来轻轻抖一抖,就干干净净了。

未来的校服作文 篇6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变的越来越好,让我们共同携手,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怎么样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呢?我们可以发明对人类有好处的东西,让人们过得更舒服。聪明伶俐的人类找到了一个比地球还要美丽、广阔的新星球——“绿锦星”。也就是人们在“绿锦星”居住的第八十八世纪的一天。这一天,我终于成为了一位大位鼎鼎的服装设计师,我成功地设计了一款环保、时尚、方便、舒服的校服,得到大家的一致赞美。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很想知道未来的校服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么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番吧!

现在的一个学校的校服都一模一样,可能是为了整齐,可能是为了漂亮,可能是为了干净,还有可能是为了漂亮。有些同学不是特别喜欢校服,因为他们觉得校服不漂亮,所以他们很少穿校服,成了老师们最头疼的一点。那未来的学校会不会也出现类似的问题呢?当然不会了,未来的校服既漂亮,又舒服,同学们都巴不得争着去穿呢!我们先说一说男生的校服吧!寒冷的东冬天来了,孩子们身上个个都披上了一层大外套。男生们的外套里面是一件厚厚的秋衣,不仅里面有毛,而且还是高领的衣服呢。衣服是紧紧贴着身体的,免得着凉了可不好,可是一件秋衣,怎么会自己贴到之人的身上呢?因为它是一种用松紧面做的衣服。

怎么样呢?如果觉得喜欢就,好好学习,天天上上。让我们让我们共同携手,把家园建设的更加美好吧!

校服的故事 篇7

从历史角度来看, 日本是世界罕见的“单一民族国家”, 从地理角度来看,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长期以来, 除了在二战败北之后美军一度驻守, 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维持着其独立国家的地位。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内维持其独立性, 除了外部的原因之外, 其内部的坚固的组织性与保守性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为了确立以天皇制、幕府政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 也为了维护这样的组织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过程中都注重构建相应的思想统制, 共通认识和伙伴意识也日益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思维模式中。

日本人认为与周围的人保持协调性、重要的事情必须要好好确认之后再做……这些源于保守性思维的思维方式都是美德。相反, 与众不同, 与一般人格格不入的行为被认为是扰乱组织的丑行。象征这种组织性与保守性的就是日本的制服。制服, 俨然让你与本来存在于个体外部的服装变成一个共同的生命体。而这种生命体的特质便是——严谨、周到与仪式感。

公元6~7世纪, 商号、级别或行业制服拉开了日本制服史的序幕。广义来说, 那时候的朝廷官员依照不同官阶所穿带的服饰便是一种制服。而神职人员更是以与众不同的服装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大商铺员工都穿染有“屋号”或“商号”的外衣, 各类职业的人都有其固定的服装。幕府的武士所穿的虽然都是和服, 但依据其身份与官职高低也都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20世纪50年代之后, 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 尤其是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以后, 制服开始渗入到各行各业并且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普及程度达到最高, 可以说这时可谓是制服文化的腾飞时代。日本的制服在这个时期不论是款式做工还是经营理念都走在世界的前端。

当代日本制服基本分为办公制服、工作服、服务业制服、白色制服、校服、运动服六大类。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制服被服务业引领回归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由于餐饮业、娱乐业、美容美发业、售货业市场的逐渐活跃, 相关领域就业职员随之增加, 刺激了市场对于制服的需求。

日本业界对于制服的理解概括为一句话:“制服, 让工作的人露出笑脸”, 或是八个词, 即:自豪、品位、快乐、服务、信任、安心、责任、清洁。这恰好地展现出日本人的制服情结:制服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外在表现形式, 也不是仅仅为满足企业或者公司的形象需要而出现, 制服让我们见到的是整齐划一的规范, 是个体对整体的绝对服从。

而普通日本人人生的第一套正式的制服应该是在走向社会之前的在校相当一段时间象征学生身份的校服。

加藤千惠是一位日本80后小说家, 在她的小说《毕业了我们》中, 开篇部分便对于毕业前夕的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这样的刻画:“一个不再是高中生的我, 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脱掉校服的我与一直活到今天的我究竟能有多大变化呢?”显然, 对于主人公来讲, 毕业之时, 首先意味的就是与校服的诀别, 对于自己脱掉校服的事实的不安恰好地表现出一个即将告别校园生活的少女对自己学生身份转换的忐忑。

二 从“脱刀入校”到“校服革命”

日本不论其校服的普及度还是设计水平都在世界位居前列, 甚至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校服的历史延绵140年,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近代初期,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教育体制尚不完备, 要入学学习的人还是跟之前一样读藩校或私塾, 士族子弟带刀上学。这时对于校服尚未有特定的制度规定, 但是不同藩校或私塾的学生的穿戴都体现出明显差别。如庆应义塾就要求学生不配刀系角带, 外出的时候穿和服外褂。而商法讲习所的学生系上围裙, 穿戴呈现出商人风格。

初期使用西式校服的学校当中, 工学寮 (后称工部大学校) 于1873年建校之时规定学生统一穿深蓝色的立领服。学习院于1879年以避免学生感觉到彼此之间的经济差距, 提高学生集体意识为目的决定使用制服。帝国大学 (后称东京帝国大学) 于1886年作为整顿风气政策的一个环节, 确定了作为现在的普通学生服的制服地位。

到了明治后期, 为了配合学校体育课运动自如的需要, 各学校逐渐开始使用西式校服。男生制服迎合当时的国家主义风潮, 以立领式上衣及军帽的搭配为主, 而女生则以和服样式居多, 也有因洋服的普及而采用西服套裙的, 甚至使用水手服的学校也在增加。

大正到昭和初期, 伴随着军国主义的抬头、战争的激化, 为了节省物资,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对校服的穿着实施严格规制。1941年, 文部省规定全国中学以上的校服采用同一样式, 即穿廉价的国民服配以军帽和绑腿。且校帽的徽章及校服的纽扣不再使用金属制作而代以陶制或玻璃扣。

二战战败后,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 出现了一些批判校服的声音。服饰界认为之所以公司职员因着统一服装而被称为“沟鼠”, 是由于在敏感的中学时代被强制穿校服而磨灭了其对于着装的自我主张。并且还有人认为制服是致使孩子失去个性的罪魁祸首。甚至, 还有人指出使用军国主义色彩浓重的制服是与标榜和平的日本国家形象不相符。因此在这种背景下, 70年代有些学校开始废止校服、校帽的穿着规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 日本进入经济全盛期, 人们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校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出现了“校服革命”——即校服的西装化与自由化。以大城市圈的私立学校为中心, 开始流行款式优良的西装式校服。校服的服装颜色、式样以及领带等附件的采用等都相较于传统校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 越是传统的学校, 其使用的校服款式也相应保守。另一方面, 同一时期, 放弃校服改用“自由服”和“私服”的中学也有所增加。

三 服装“乱”是心之“乱”

日本校服从战前的官方强制到战后的自由化, 至今从校服的使用情况来看:日本的幼儿园差不多全部采用校服;小学方面, 私立小学多用校服;中学跟小学一样也分为公立和私立, 但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 绝大部分都使用校服;大学绝大部分不使用校服, 少数有校服的大学也只有在特定的场合 (如入学式、求职面试、毕业典礼等) 要求学生穿校服。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了“服装乱乃心之乱”的服装指导标语。所谓“服装乱”的原意为“不符合既存社会集团服装相关规范的个人着装状态”。对于使用这个标语持反对意见的人很多。代表意见归纳如下: (1) 到底是因为服装之乱而致使心乱, 抑或是因心乱而引发的服装之乱, 这个标语涉及的两个方面因果关系不明确。 (2) 将对于学校规定的秩序或规范的异议视作“心之乱”是将以非自律而对于上头决定的规范无条件顺从视为美德的价值观强加于人。 (3) 限制着装自由对成为指导对象的人的心灵关怀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吗?反而更有为其添新乱的可能。 (4) 原本“心之乱”与“服装之乱”各自的概念就不明确, 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主观判断的, 没有形成规范。 (5) 干涉服装违反了日本国宪法第21条 (表现的自由保障) 。 (6) 学业与个人装束是可以兼顾的, 其本身并无冲突。

而赞成方则有以下相反意见: (1) 不着统一服装是不遵从学校规定的秩序和规范的表现, 因此这本身可以体现出对于体面的学校生活的“心之乱”。 (2) 穿校服只是过校园生活的规则, 就跟各种职业 (如警察或车站工作人员) 都有穿相应制服的义务一样。回家之后或者长期休假时等处于个人立场的情况下, 着装的自由是有所保障的, 所以校园范围内的服装指导并非违反宪法。 (3) 指导学生穿规定的服装也是心灵关怀的一部分。

四 校服是否保留之探讨

在当代, 校服的普及反映出日本人重视团体精神及纪律多于个人的自由与个性发展。校服的存废趋向以及其在日本的实际价值引发了教育界、社会评论家、家长等各方激烈讨论。其中, 赞成派是主流, 他们赞成学生穿校服, 其主要理由如下: (1) 穿着校服可培养群体精神及归属感。 (2) 反映平等主义, 不论贫富均穿同一制服, 一视同仁。 (3) 减少校内暴力。美国有研究显示, 学校引入校服后校内暴力有所下降。日本俗语亦云“服装乱则心乱”及“服装乱则生活乱”, 所以整理行为从服装开始。 (4) 校服十分便利及耐用。家长及学生不用为每天穿什么衣服上学而烦恼, 学生在出席一些正式或隆重场合也可以用得上。校服用料上佳, 大方得体, 可使用多年。 (5) 保护学生。穿上校服, 别人便知其学生身份而给于优待及保护。万一出事, 也可从校服得知所属学校, 可以马上联络校方。 (6) 校方认为可增加学校吸引力及学生人数。千叶县立小金高等学校曾一度放弃校服, 改行私服制, 但学生减少, 后来恢复校服制后人数回升。

反对派目前虽不是主流, 但势力正在不断增长, 他们主张以“私服”及“自由服”代替校服。理由如下: (1) 校方强制学生穿着校服, 有违背宪法保障的表达自由及不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权。 (2) 校服与培养自由民主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制造缺乏个性的同一化社会。 (3) 穿校服标准混乱。现时幼儿园、中学及高中多要求穿校服, 托儿所、小学及大学则多不用穿校服。 (4) 欧美公立学校多不用校服, 亚洲学校绝大部分要求穿校服, 可见不穿校服乃先进世界的大趋势。 (5) 日本校服昂贵, 平均二三万日元一套, 而且还要换季, 有些非干洗不可, 对一般家庭构成财政负担。 (6) 防止校服被滥用。不少“援交”少女以校服为工作服, 也有男性有收集女生制服的癖好。 (7) 私服较校服清洁卫生, 可以每天换。 (8) 减轻老师的负担, 因不用每天检查学生是否穿合标准的校服上学, 而且放学后对学生的言行不用负责。 (9) 保护女生。穿水手服的女生容易受到电车“痴汉”的骚扰。

从校服的历史与现状可窥见日本百年来的文化变迁, 其实这也正反映出日本精神与西方价值、管理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不断角力。关于校服的争论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肯定还将继续下去, 实际上, 不管人们赞成或是反对使用校服,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就要穿得像学生”、“校服里浓缩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或许, 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心里, 校服是不可取代的。

摘要:在日本, 不管你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如白领、企业员工、店员, 或其他职业, 似乎都与制服有着紧密的关联。早期的制服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有关, 当时强调统一性、纪律性, 制服是这种政治气候的外在体现。当代日本之所以给人以“制服大国”的印象, 在于日本人的自律、遵守公共秩序, 强调对职业的尊重与对工作的责任感, 而制服的盛行, 也正是源自这样的国民性。本文以校服为例, 浅议日本制服体现出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制服文化,自律,秩序,国民性,校服,日本

参考文献

[1]汤祯兆.日本中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温暖的校服 篇8

那是一年前的今天,学校要在中国海洋大学的体育场举行运动会,同学们都非常高兴。“咱们期盼已久的运动会终于来到了!”“是呀,太好了!”我和同学们兴奋地交谈着。八点整,开幕式开始了。谁知老天突然变了脸,太阳不见了,气温骤降,北风也鼓起了腮帮子,拼命地吹起来。我们穿着单薄的服装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还要在操场上观看其他班级同学的表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风呼呼地刮。为了演出效果,同学们都身穿短裙和单薄的衬衣。大风中的我蜷缩起身子,双手紧紧抱住两只胳膊,两条腿在发抖,嘴唇变成了紫色,牙齿不停地上下打着架……

这时,我发现有一个身影向自己走来。我用手揉了揉眼睛,原来是班主任王老师。这时我心跳加速,心想:王老师来干什么?会不会是我刚才的动作让王老师产生了误会,以为我在捣乱?因为就在昨天彩排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动作做得还是不到位,王老师再三叮嘱我,可我还是没能完全掌握……她是来批评我的吗?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王老师来到了我身边,将她的校服脱下披在我的身上。

“老师,不用了!”我有点儿不知所措地说。“穿上!”王老师的声音温柔而坚决。顿时,一种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看着身上的校服,我感动极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就在王老师转身的那一刹那,眼泪掉了下来。

开幕式结束后,我立即脱下校服给王老师送去。王老师微笑着对我说:“披着吧,回学校再给我。”我忙说:“我已经不冷了,谢谢老师!”王老师走了,我注视着老师的背影,那温暖一直留在我的心头,它饱含着老师对学生的爱……

我的校服作文 篇9

有的学校规定上学期间必须穿校服,严格来讲,我也认为上学期间必须穿校服,因为既然来上学,就应该穿得正式一点。而且每个学生必须穿得都统一,否则让人看起来就眼花缭乱。如果发生了紧急状况,统一的校服可以让老师们、警察叔叔或者有关的大人们准确识别出我们,并且迅速采取行动。

我们的校服颜色是按照上衣棕色裤子米黄色搭配的,冬装是棒球衫的款式,夏装和春秋装都是POLO衫的款式,区别在于夏装变成了短袖和短裤。哦!对了,女生的是短袖和短裙。

在上衣的后领绣着“ZHXZ”字样,表示我们来自珠海市香洲区;在胸口左边还缝着一个绿色的校牌,表明我们属于九洲小学。另外,我还会佩戴一枚圆形的徽章,它的标志由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和一颗闪闪发光的五角星构成,这代表了我还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虽然学校校服穿着很舒适,但我还是自己创作了一套样子奇特的课外校服,它由黑红蓝三色的钢铁材质做成,可以完美的保护学生,而标志是由字母“me”和一把剑组成的,寓意着学生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校服的英语作文 篇10

At our school , we have to wear uniforms every day. The problem is that all my classmates think the uniforms are ugly. We think young people should look smart and so we would like to wear our own clothes. Our teachers believe that if we did that. We would concentrate more on our clothes than our studies. We disagree. We should feel more comfortable and thate is good for studying. If we can’t do that, we should be allowed to design our own uniforms. We also think everyone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at would be a good way to keep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ppy.

【参考译文】

校服的变迁 篇11

校服,显示约束、自律、规章,同时,体现了平等。虽然这或者只是一种象征,但至少,在校园内体现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近百年来的中国,校服的变迁追随着历史的脚步一路蜿蜒前进,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少年时代几乎全部的欢笑和泪水,在人生的记忆里熠熠生辉。

校服的起源

“校服”一词,源于英语的Uniform,在英语中,Uniform分为“uni”(统一、一致)和“form”(形式)两个部分,其本质含义是统一的服装。英国是校服公认的发源地,大约在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时期就出现了校服的萌芽,至今有将近500年的历史。而最早具有真正意义的校服出现于中世纪初英国教会所创办的学校。由于当时学校大多为教会所创,所以校服的款式也带有教士装扮的风格:长及脚踝的蓝色制服外套,并配有丰富褶皱的衬衣。校服的颜色多采用统一的蓝色,因为蓝色使人安静,可以让学子们更加潜心求学,英国人还认为穿蓝色的校服会让学生更为谦逊。

霍舍姆基督公学的蓝袍校服(Blue Coat)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校服。蓝袍校服起源于以前学生所穿的古雅的、与教士所穿的长袍相似的蓝色制服、古尼可丝裤和长袜。这种外套长及脚踝,有着丰富褶皱,用很厚的、密集的毛织衣料制成。制服上的白色领巾源于18世纪的神职人员所穿的相似的衣领。同时,在乔治时期,古尼可丝裤也被补充到整套服装上。外套的前面钉有一排银质的钮扣,每个钮扣上都刻有King Edward VI(爱德华六世国王)的浮雕像。外套与短裤搭配着穿,短裤每个膝盖上各有3个银质钮扣。这款著名的及地式蓝袍校服一直沿用至今,设计并没有太大改动。蓝袍制服在穿着活动方面虽然有很多不便,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校制服,它是独特的,被赋予了深刻的历史内涵,是一种信仰和荣誉的象征。据说,由于长时间穿着引人注目的、衣褶极为厚重的裙式长袍,使得男孩子逐渐形成一种整齐有韵律的、优雅的、威严的步态。

日本的校服文化

英国的学生服古老而高级,但是,若论校服的普及与设计的水准,日本则后来居上,处于领先地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亚洲国家都受其影响。这百年间令全世界瞠目的巨变,自然与那场明治维新和它的发起人明治天皇有关。1871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以欧美模式为本,建立近代学校制度。到1879年,“校服文化”被引进了日本。

最初的普通日本校服,由和服正装以及里面搭配的衬衫、裙裤组成,这种样式是文部省(现在的文部科学省)选定的,提高了整个社会对学生的辨识度。那时的上流社会还有一定的精英意识,有钱人的孩子也会穿一种叫“诘襟”的学生装。这种黑色立领装,到了明治后期,经改造替代了最初的校服,成了一种人人穿得的平民化校服。

初期的裙裤组合被叫做“学ラン”(即“黑色立领学生装”)的上衣和裤子替代。“学ラン”明显是仿照美军制服,而这种美军制服又是仿照“普鲁士军士官候补生”制作的。领子很高、衣料很硬、黄铜扣子一直缀到领口——这种设计完全就是“进行乐队领队”的感觉。深色系的裤子、腰带、鞋,有时再加上平圆形的、头顶也是平形的帽子,就是这套服装的完成形。

日本的校服文化里渗透进了对天皇绝对服从的武士道精神以及男尊女卑的传统意识。在制服形式上,男学生身着代表管理者的军官制服,而女学生穿的则是代表被支配阶级的士兵制服,原本下半部的裤子也相应被改成了裙子。

日本女生的水手服(或称水兵服),最初是海军士兵的服装。1921年,日本的福冈女学院院长伊利莎白·李将水手服率先推行。这种款式的灵感来自英国皇家海军的制服,是李院长在英国当交换生时接触到的。后来,日本多数学校都以水手服为校服,有夏装与秋装、冬装之分。在二战之后,这种校服亦在亚洲其他地区普及。在中国香港,它成为了旗袍及六幅裙以外最多学校选用的服装。

西装夹克也是一种常见的校服外衣款式,其特征是配有金属纽扣,左胸的口袋上一般贴有徽章,质地以耐久性的毛料为主。最初为波兰骑兵的制服,后来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制服,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作为校服使用,现在已经成为主流。

在日本,不同学校的校服在细节上会有些许出入,但这种基本的设计让日本的校服风格独树一帜。这种服装常扮演一种勾起学生时代怀旧情绪的角色,一些相对不喜欢拘束的年轻人也喜欢穿着在身。在万圣节和其他各种聚会活动中,被稍微更改或保持原貌的水手服常作为宴会装穿着,在日本的高档商店和服装店中均有销售。可以说,校服已经成为日本国民文化的一部分,日本的动漫、电影、流行音乐的MV,都在使用校服元素。

中国校服的变迁

辛亥革命到20年代 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

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辛亥革命之后,西式学校出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更有了男女同校的社会景象。制式装应声而出,这种颇受日本款式影响的校服,成了当时女学生与女教师的最爱。

30、40年代 中式旗袍流行校园

由满汉服装相互融合、改良而成的新式旗袍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大行其道,彼时也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各名校的女生们更引领着当时的时尚,开衩领旗袍、荷叶袖旗袍、披肩式旗袍……花样不断翻新,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

男生精干的学生装被温文尔雅的西装所取代,他们经常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有不少人还戴了呢礼帽。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别有一种潇洒和儒雅。

中小学校,男女学生统一着装。初中、高小学生为童子军服,戴船型或平边的童子军帽,高中生为中山装,戴鸭舌帽。

50年代 校服比较随意

上世纪50年代,校服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19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王蒙的《青春万岁》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

60、70年代 消失的校服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有句诗词:“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漫长的十年文革,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这个时期,校园是红卫兵的天下,绿军装堪比校服,被红卫兵喜爱,成为学生的主流着装,风靡全国。军装、军帽、军挎包,书包挎在脖子上,成群结伙地穿梭于大街小巷。这段时期“校服”这个词从我们国家消失了。

80年代 海魂衫出现

80年代,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服饰告别单一沉闷的黑、灰、绿,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国人的视线。一开始比较散乱,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个学校一个样,没什么统一的要求。

当时的校服以白衬衣、海军装为代表。由于学校没有严格规定学生必须每天穿校服上学,所以很多学生都没有穿。遇到特殊节日或者庆祝活动时,学校才会提前通知,要求所有学生穿上这种蓝白色校服。

90年代 运动服一统天下

上世纪90年代起,各省各市众多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们都裹在宽大的运动服里,度过了豆蔻年华。肥大的运动服,作为少男少女的“校服”,却怎么也让人提不起精神;于是学生的反抗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对美与时尚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式装又悄然登上了舞台,有些私立学校开始换上了颇具日韩风格的新式校服,给沉闷的校园吹进了一丝清风。也许,“蓝天白云”运动装校服会慢慢地退出校园吧。

要不要统一穿校服 篇12

七嘴八舌

钟沛:我觉得要穿校服, 因为校服是学校的象征。在升旗仪式上, 如果我们都穿着校服, 一定会显得更庄重, 更统一;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 穿上校服则能够展现我们学生精神抖擞、活力飞扬的一面。

林佳欣:我们学校要求每周一都要穿校服, 因为周一要升国旗, 穿校服显得庄重。但学校没有规定天天穿, 我们有时间穿其他的衣服。我觉得我们学校这样灵活的规定很好。

王胡璟:我觉得要穿校服, 当遇到危险状况的时候, 校服就是我们学生身份的象征, 比较容易引起关注, 进而获得救助。

张馨月:我觉得不要硬性要求穿校服, 因为上体育课穿其他衣服更方便运动;遇到下雨天, 校服外再穿一件雨衣的话, 闷而且热……所以, 如果能根据情况自己搭配当天的衣服, 会更好。

姚杰文:我觉得校服要穿, 但要设计得科学美观。因为有些校服的设计不合理, 穿起来不方便;有些校服不好看, 同学们不喜欢穿。如果能把校服设计得冷暖适宜又好看的话,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会乐意穿的。

黄入心:我觉得要穿校服, 大家都穿校服的话, 就不会互相攀比谁的衣服好看、谁的衣服更贵了, 这样就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陈锌哲:我觉得不要穿校服。因为到了冬天, 天气比较寒冷, 而校服很薄, 非常容易感冒。

林翔:我觉得穿校服不好, 大家的都一样, 很容易弄混, 我都丢了好几件了。更何况, 我们的校服款式太老气, 一点都不美观。如果能好看又时尚一点, 我就很愿意穿了。

梁晏乐:我觉得学生就要穿校服, 这样才有学生的样子。穿着校服, 我就会时时提醒自己是一名学生, 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穿着校服, 显得人很有精神。

卢柳辛:学生穿统一校服是一种身份的标志, 特别是学校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 大家都穿校服, 很整齐, 很有仪式感。

郑浩睿:我喜欢穿校服。因为校服很轻便, 特别对我这种喜欢跑步的人来说, 轻便的衣服可以让我跑得很快。

教师建言

陈宇涵老师:穿校服是学生的标志, 校服的设计也是孩子和家长关注的一大方面。光好看花哨不切实际, 但太普通又不能满足现在孩子对美的需求。因此, 设计出让孩子满意又质量过关的校服是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也是学校很重视的事情。

上一篇:中招百日冲刺下一篇:政治导学案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