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2024-05-31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精选5篇)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篇1

——基于“学乐”云教学平台的生本云课堂实践与体会

遇到的问题:生本云课堂建构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对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心存疑虑。

学校的对策:强化学校层面的生本云课堂学科建构顶层设计,引领全体教师坚定前行。我们的实践:

当今,教育改革与推进已很难离开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尤其是“互联网+教育”已然是时下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主题。于是,“云教学平台”应运而生且迅猛发展,它悄然引领着我和同事们新教学技术的变革和教学理念的再调整,以“学为中心”学习前置,实现翻转课堂;“以生为本”翻转学习,再造云课堂教学流程;以多方式多手段运用云教学平台,努力尝试建构云课堂教学新的常态。

一、变革应用新理念——以“学为中心” 的生本云教学

基于现代化的“互联网+教学”的“云教学平台”—数据教育技术(EDT)又是一场新的教育变革。新常态下的教育必然要适应这场新变革,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和调整:遵从教育为了积淀孩子的素养、提升孩子素质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以生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实现从注重“学科成绩”到促进“学生成长”,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变;会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愉快学习中学会学习,快乐成长。要深度融合学科和大数据技术,并内化为云教学常态,为我所用创生本云课堂特色,全面提高教与学的生产力。

二、建构教学新常态——“学为中心”生本云课堂教学

教师依托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学乐”云教学平台支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再造数据技术辅助教学新流程,重构云课堂教学新形态。建立“学生思维可呈现、方法可透视、评价可跟进”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生本云课堂教学新常态,即:课前:激趣自主学,翻转课堂-课中:激励交流学,翻转学习-激发拓展学,翻转评价"三段教学形态。

(一)课前:翻转课堂——激趣自主学,预约精彩云课堂。

师生双双走进“学乐”云教学平台,做到预习、备课可看可视,“虚”“实”结合,有备而来是重点。首先,教师走进“学乐”云教学“授课”系统,创新应用平台中强大的资源互动开放优势,整合云端文本资源、课件资源、教师上传个性化备课资源和学生上传预习资源,集成教师专属的云课堂教学课件。做到“4拖1选拽”:拖“课本”课例,拖“课本”练习;拖“云盘”课件,拖“云盘”检测;同时做好前置“1+3+10”(下述)常态化学习资源和预习任务单云端推送,还要待选拽学生课前预习“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或准确范例;并使它们在“授课”神器云平台中各自独立占页,有序做好虚拟备课,十几分钟即可完成。但这样的虚拟备课还远远不够,教师在这里必须厚植自己的传统备课功底,熟识课件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和诸目标群,教师课前通过评价学生在线上传前置预习作业,充分地把握学情,促进多样化授课内容的高度融合,以自己擅长的常态课型做有效对接,为我所用做个性化选择,创新实践自己的教学特色,由虚到实充分备课,为课堂教学做好精致的准备。

其次,学生走进“学乐”云教学前置“作业”中的“翻转课堂”系统,在线整合创新应用微课、PPT、图片和动画等多样化的互动学习资源,虚实结合“备学”,完成前置的“1+3+10”常态化学习资源和预习任务单云端推送,即:“1”个微课或ppt的云端推送,“3”道以内与本课密切联系的“根本、简单、开放”的翻转课堂研究题,“10”道与本课知识紧密结合的“填空、判断、选择”的客观题或教师自我设计的10道课堂练习任务单。做到“4学1上传”:借助课本资料自助学,借助微课等辅助资源研究学;借助网络在线同学间交流学(主观性题目),借助平台在线评学(客观性题目);并及时上传自己独有的自主学习成果(可传研究图片、音视频讲解、在线学前评测、在线交流记录等)。教师还要充分适时地运用“学乐”云教学平台系统的在线等级评价功能,做实、做好课前在线等级评价反馈,持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机,获得永续的学习原动力,为下一步云课堂教学翻转学习赢得先机。

(二)翻转学习——激励合作学,生成精彩云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上以生为本,教师大胆放手,依照“学为中心”和“先学后研”的云课堂教学理念,统整上述云教学资源为学生交流展示、翻转学习服务。

巧用“学乐授课”系统引领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流程,形成“前置预学,激趣导入-小组合作,交流完善-探究展示,互动生成-分层练习,强化提高-知识梳理,巩固拓展”的“五环节”云课堂教学新常态。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对对方的真诚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教学中,教师要始终秉持:“文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疑点让学生议,方法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的“五让”学习交流探究策略,和“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做;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不说”的“五不教”云课堂教学原则。教师要学会沉默,给学生空间;学会示弱,给学生胆量;学会等待,给学生时间;学会放手,给学生机会;学会激励,给学生动力。学生也因此学会真诚与媒介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快乐地在“班级空间”“课内课外”分享个人理解、分享经验教训、分享情感体验;积极反思改善,内化应用。真正让自主高效、交互生成、当堂训练和灵活变化的教学流程成为教师云课堂教学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学生学习的“五重境界”:优化“看”的过程,诱其观察到位,获得亲身体验;优化“做”的过程,使其操作到位,修得实践经验;优化“说”的过程,让其表达到位,学得思辨敏捷;优化“想”的过程,促其思维到位,思得分析缜密;优化“练”的过程,助起训练到位,练得熟能生巧。不断激励学生行为上参与:动手做,动口说;思维上参与:动脑想;情感上参与:动心看、动情练。学生是“主动参与”或 “被卷入”课堂,自觉或不由自主地进行着深度学习,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全面提升着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三)翻转评价——激发拓展学,延续精彩云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实效、高效的不竭动力在于持续地激励评价,且尽量体现小组集体捆绑评价的魅力,荣辱共担,智慧相济。班级建立起组际对抗小组评比台和小组个人对抗评比台“学得好,学得害,评比台上都要靓起来”。把评价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感受到评价就在学习活动的点滴中。课前、课中和课后师生评价时时跟进,激活学生学习全过程。

建立起小组学习捆绑评价利益共同体。小组学习利益捆绑评价大致分为师生在线翻转前置预习评价、翻转课中交流展示评价、翻转课后在线和纸质作业批改评价。

1、翻转课前评价,激活学习兴趣:等级评价(ABCD)靓出来!

翻转课前评价是指教师把先前一天布置的“学乐”教学平台“翻转课堂”预习作业中的3道主观题和10客观题进行即时在线等级评价,并在每节课上课前把评价结果靓在“学乐班级空间”和班级评比台上,由小组长把关,得“星”、扣“星”情况用“学乐”云教学平台在线展现给家长和全班同学。每节课前还要面向全班进行简要反馈性汇报,教师或学科班长跟进即时点评,对优秀者给予“星”的奖励,亮记在班级评比台和“学乐班级圈”上。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指导组长对部分学生“延迟评价”,为潜能生提供交流完善后再评价的机会和 保“星”的希望,使其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主预习及学好学科的自信心。课前评价采取组际对抗评价的形式,组里每有一人完不成预习作业都会给对手组带来摘自己组“星”的机会,进而实现课前评价的翻转。

2、翻转课中评价,激励学习兴趣:小组交流评价捆起来!

翻转课中评价是指依托“学乐授课”教学平台“课件”,把组际学习互动展示评价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只居中做评价标准的判官,实现了评价权力的翻转。新课标要求“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因此组际交流时,教师使用“学乐授课”中的点名功能,公平地确定一个或几个展示汇报小组,轮流到前台汇报交流“前置探究”题目和“客观题”中的高错误率题目。展示交流应遵循:基础题部分学困生讲解,中等难度题中等生讲解,较复杂部分优等生讲解引领。展示组内部也要预先安排好优等生一对一及时互助,做到互动讲解不脱节,思路严谨不断片;教师要组织、倾听、询问、帮助学生,点拨他们的智慧,及时串联好课堂知识讲解与互动交流细节,鼓励与台下学生互动质疑和补充完善,避免台上小组“唱独角戏”而冷场。对展示互动中口齿伶俐、才思敏捷的学生或表现精彩、思辨积极的小组,师生应做出恰如其分的口头点评,让互动展示双方的智慧之才及时得到激励之“星”,在组际对抗中找寻课堂评价激励的平衡点。学生展示中的典型解题方法、小结反思和思维导图等均要冠上学生名字同步传至“学乐班级圈”里;练习中的优秀范例也要“同步到课堂”中,由学生做典型讲评。做到持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借以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广度,组际合作交流的效度,合作探究的深度。

3、翻转课后评价,激发学习兴趣:“提分中心”班圈亮起来!

翻转课后评价是指教师先为每个学生确定学科学习目标,再弹性布置学乐“提分中心”的“同步训练”和“提分宝”“金榜题名”等在线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开放时间内在线完成规定目标等级,并在线自动生成分层次评价等级,小组成员利益捆绑,全组每个成员均完成达标等级或积分者全都得星,有一人完不成全都不得星,做到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或鞭策。

公开得“星”数既“灿烂”在班级墙上里,又可拍照“闪烁”在 “学乐班级圈”里,教师每月拍照公示一次,家长必须先数孩子小组和孩子自己得星的个数,写出针对性评语靓在“学乐班级圈”里,评价得星信息时常开放给家长,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平常学习过程的真实情况和前后得星的对比状况,持续吸引家长聚焦班级学生的过程评价。激励评价重在持续,尽量引发组际间竞争,力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评价做到多点激励关爱,少点无端指责;多点善解人意,少点埋怨生事;多点美好期待,少点急功近利。还应认识到有些学困生因先天不足是永恒的,受“教”的雨露会少些,但“育”的阳光要多给予些;有些学困生是暂时的,那就暂时存入期待开发银行,作为长期的帮扶目标。

评价更要体现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过程的评价;对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小组集体评价。表现好与不足都应在评比台上看出来。激励大家逐步培养小组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民主平等的团队精神,建立起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我的云教学实践告诉我:实施“学乐”云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理念变革是基础;翻转学习,建立云教学常态是重点;翻转评价,持续激发学习动机是关键;卓有成效,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是根本。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篇2

翻转课堂究竟翻转了什么?是“先学后教”吗?翻转课堂就是用“微课”教学吗?“微课”教学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未来课堂教学的趋势。“微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知识点,很难全面解决知识体系、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应该是全方位的重新建构。教学依据由教科书为主回归于课程标准为主;教学目标由“会学”上升为“想学”;教学材料由课本转化为教学资源,并细化为“教材”和“学材”两部分;课堂结构打破时空界限,生活的过程就是教与学的全过程,生活处处是课堂;课堂性质由传授为主到展示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课堂评价由“课堂效率第一”到“教学效益第一”;现代技术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合作学习由课堂上的师生合作发展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技术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校合作、资源合作等等。

而所谓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没有太大区别,还是靠语言和图片等手段描述知识。在教学目标、教学依据、课堂性质、教学评价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仅仅把部分课上的学习内容转移到课外,谈不上是课堂改革,只能算是一种改良。

品德与社会翻转课堂教学建构 篇3

翻转课堂主要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从教学活动设计到教学视频的录制、网络自学、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教学活动评价等方面,颠覆传统教学。它颠倒了学习内容传递与内化的顺序,改变了课堂活动的时间安排,从知识传授式逐步向知识探究式转变,注重师生的互动与反馈。究其本质,翻转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结构的调整。我们从教学准备、教学进程与教学评价三方面入手,试图构建基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翻转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准备

基于翻转课堂的具体教学形式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从教学目标设置、微课程录制以及微活动设计三方面,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1.明晰教学目标

明晰教学目标,才能准确选择翻转课堂的学习内容。根据学习目标,我们需要分析哪些内容适合通过微课程的方式直接传递给学生,哪些内容适合通过课堂师生合作探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避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

例如,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植根于自身的主体性认识与情感基础,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位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儿童对人生与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它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在翻转课堂中,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活动应安排在活动实践中,也可通过课堂中师生的高效思维对话来实现。

而认知目标的设计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知目标可分为五个领域:生活常识、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历史领域及地理领域。在翻转课堂中,认知目标的设置要体现体现德育学科的综合性,注重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前沿知识的交叉领域,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领悟。

2.录制微课程

Alsagoff教授用一个单词“LECTURE”描述教学视频必备的特点。具体解释为:L代表Lively,即生动的;E代表Educative,即有教育意义的;C代表Creative,即创造性的;T代表Thought—Provoking,即可引人思考的;U代表Understandable,即可以理解的;R代表Relevant,即相关的;E代表Enjoyable,即令人兴奋的。[1]这样的微课程才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教育意义和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

具体到品德与社会微课程录制中,我们尝试以综合性为基础,用六大板块组建微课程的基本框架,使学生拥有“更加聚焦的学习过程”。首先,重视活动单元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微课程设计为“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共同世界”六个板块。其次,各板块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难度,细化为“活动组”,并针对“活动组”进行课前微课程录制。同时,缩减单个视频的长度,使微课程设计精细且有针对性,便于学生观看理解并对其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践行微型学习、生活学习与碎片化学习。

为提升微课程的创造性、情境性,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实景录制,让学生成为微课程的主人公,并要注意用语、巧用案例、以例言知。为提供更全面的微课程材料,教师可借助网络等媒介搜寻教学资源,以备学生选择。同时,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内容难度的微课程,做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3.设计微活动

知行统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难点。在翻转课堂中,这一目标可通过德育微活动落实。教师应坚持生活性、综合性原则,设计各种课后德育活动任务,并在“每一阶段微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参与情况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汇总表彰,起到鼓励与监督作用”[2]。微活动用于学生完成微课程之后,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参与微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上的参与。所谓“一分活动,三分讨论与分享”,教师不仅要关注活动是否得以圆满进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深刻地“卷入”活动,是否将道德体验、道德探究、情感表达视为一个整体。

微活动任务的设计,可针对不同知识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本体类知识可以创设情景化实践活动任务;认知类知识可创设真实性任务或面向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假设性任务;现象类知识可以创设交流性、分享类或协作类任务。”[3]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具体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将活动任务分为参观访问式、社区服务式、活动表演式、联谊竞赛式、综合式活动等。

二、翻转课堂教学进程

在参考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和克林顿戴尔(Clinton dale)高中的翻转课堂实践以及Robert Talbert 研究[4]的基础上,我们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尝试设计适合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翻转课堂的教学进程。

1.构建在线知识挖掘平台,拓展德育深度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其内容贴近生活,在课程内容上易存在知识表征过于简单化、常识化倾向。戴维·麦克利兰指出,“唾手可得”的任务或“过度难度”的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高成就需求者更倾向于难度适中的目标。网络德育课程不仅要关注设计形式多元化、生活化,更要重视内容难度的合理设定。因此,德育微课程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知识挖掘(Knowledge Excavation)平台,对于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和有关价值澄清、道德两难等重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以拓展德育深度。

nlc202309041216

在线微课程可通过概念补充、头脑风暴、列举生活实例、在线有奖竞猜等形式,实现和谐高效的师生、生生对话。以翻转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引发学生在线思考、充分暴露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简单的个性化问题由师生、生生在线互动解决,共性问题或在线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则由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帮助解决,以消除学习死角,在每一节课中解决学习困难。

2.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德育回归生活

学生完成在线学习后,可以基本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此时,这些学习内容仍然是孤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不具现实效用的惰性认知。要把这些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德性与德行,还需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德育践行小组,开展德育微活动。小组以3到4人为宜,学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获得经验与体验。

践行探究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需要一定的知识底蕴和能力基础。因此,小组活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人、事、物,及可能产生的烦恼,据此设计活动,以回归到德育生活化的本源。例如,小学三年学生在生活中会开始感受规则的制约,为此,教师在组织《生活中的规则》(人教版三年级)学习时,有意将课间游戏与教学相结合,将游戏中由于学生不遵守规则而导致游戏无法继续的问题,在课上与学生一同讨论,重温微课程中学到的规则概念,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

3.创设多元课堂互动,内化学习内容

重视课堂环境创设,渗透隐性德育。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班级就是一个“德育场”,教室的布置、教师的言行、班级的气氛等都是隐性德育的体现。除了传统的张贴格言与板报设计外,教师还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讨论中,将教室布置成家庭或咖啡屋,配以垫子、抱枕、鲜花、彩笔,甚或一点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谈谈心”,让品德教育更贴近生活。同时,讨论中教师的言行与集体舆论产生的班风也会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行为。而良好道德气氛的建立需要老师的言传身教、民主精神以及对班级团体舆论的正确导向。

德育话题以小见大,深入生活。传统的德育课堂倾向于“大课堂”,不仅参与人数众多,教授内容更是过于抽象与宏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教师如果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知学生,必然难以引发情感共鸣。而从生活细节与身边小事入手,让学生领悟到,爱国不仅指向维护祖国统一、同仇敌忾、抵抗外辱,更指向关爱学校的一草一木、升旗庄重、努力学习等。品德与社会翻转课堂要为解决教学中的“小问题”而开发,以“德育生活化”为宗旨,遵循生成性目标。教师可围绕一个“知识点”,在学生的“已知”中发掘与探寻“未知”,通过合作探究与实践获得“新知”,设计不同的课堂讨论形式,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情境学习,基于案例学习。

小组讨论与班级特色活动相结合。传统的课堂讨论,小组成员在一次话题中多是固定不变动的。这样的讨论只能达成“小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尽管随后的分组汇报会展示各组成果,但学生更易于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德育课堂讨论可采用“世界咖啡屋”① 的形式,四人一桌为一小组,围绕课堂问题进行10分钟讨论;每一轮结束后,一名同学仍留在这个桌子上作为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桌子。桌子的主持人欢迎新的参与者并与他们分享此前的讨论精华,新参与者则叙述带来的话题线索,展开更进一步的讨论。教师可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安排多轮讨论,在最后一轮,初始小组集合在一起,分享并探究自身的领悟与学习结果,并以图片或图表等方式,展示小组智慧。在此期间,教师从讲台走到组中,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火花,采用鼓励、追问等形式,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实现全班互动。

此外,教师还可将情景剧、辩论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带入课堂,针对具体的德育内容设计具有班级特色的课堂活动。例如,“我们的共同世界”模块的学习,可让班级开展“国际联合会大会”。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与课下搜集资料,自行组织大会。学生扮演各国代表,并提出自己的议题,如环境保护、疾病预防、文化传承与民俗展示等。针对各组不同的议题,教师可在后续的“联合国大会”上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三、翻转课堂教学评价

翻转课堂课后评价与课前准备是无缝衔接在一起的,其教学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课后,教师将学生参与微课程、践行微活动的成果以及课堂讨论交流情况上传至网络课程管理系统,针对具体学习内容给予形成性评价,对学生每一阶段完成翻转学习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并以内容独特的报告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予以呈现,从而提供个别化的矫正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道德行为是自己已经掌握和践行的,哪些尚需努力。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以此建立在线德育“矫正—反馈”系统,体现翻转课堂强调的“评价形式多元化和评价目标发展性”特点。

1.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塑造人内心世界之真、善、美的课程,将生活的过程视为道德生成的过程。因此,评价也必然是生活的、连续的,无法量化评价一个在不断成长与变化的儿童。品德与社会翻转课堂评价,应从多维度入手,组建多元连续性评价体系。

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学习体验,如举行展览会、报告会、辩论会、小型比赛等;另一方面,教师不但要注意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要通过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其内容涉及学生独立学习微课程、践行微活动中的表现、学习计划与时间安排、结果表达与成果展示等元素。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生在生活道德场域中的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访谈表、反思日记等内容中的表现,如栽培植物、养育动物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如果评价侧重于学生对植物成长周期的认知,而非关注学生后续的培育结果,就放弃了一个极佳的生命教育机会。因此,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可从学生的观察记录、日记等入手,根据学生的记录表达,给予适当的反馈评语,从师生的日记对话中,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锻炼其坚持观察记录的毅力。这样的连续性评价远远超越了认识植物生长周期本身的教学价值。

2.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

德育翻转课堂评价体系是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主体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习者、同伴及家长等,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可在课后开设在线小组互评平台,让学生自由表达与相互交流,通过思维碰撞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与过程的反思,实现学生互评。在线互评的结果会直接反映在课堂上,并成为课堂互动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提升教学针对性,还有助于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注重自身的德行。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在互评中促进双方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的良好结合。让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延伸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中,构建全景化学习观。

参考文献

[1]Zaid Ali Alsagoff.From flipped to gamified classroom[EB/OL].[2012-09-04]. http://zaidleam.blogspot.com/2012/09/from-flipped-to-gamified-classroom.hlml.

[2]Jonar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why flipped classroom are here to stay[EB/OL].[2012-06-12].http://www.edweek.org/tm/articles/2012/06/12/fp_bergmann_sams.html.

[3]卢强.课程学习活动设计重审活动理论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2(9).

[4]Robert Talbert.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bra Classroom[EB/OL].http://prezi.com/dz0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bra-classroom.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篇4

全国小学英语“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有感:新常态新精彩

11月6日,我们一行三人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杭州,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英语“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短短的两天半时间,我们聆听了数位专家的讲座和数十位大师级教师精彩的示范课。

首先呈现的是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装备处乔玉全处长的学术报告《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改革》,乔处长幽默风趣的语言,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英语教育不仅仅要关注知识点,关注语言与能力,更

该让学生拥有人文素养,人文情怀。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黄耀华老师始终用她的激情和热情感染着学生,优美动听的口语表达,丰富生动的肢体语言,自然流畅的教学设计,让这个古老的伊索寓言更多了一份现代的活泼可爱气息。

来自杭州市北秀小学的夏恩力老师夏老师则是把学生带到了时光机里,让孩子们感受到未来机器人Robin需要朋友的迫切,善于利用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语言创设情景,成功的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林丽老师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课,她把一篇难度偏大的短文分割成三小段,让孩子们轻松阅读,并在阅读中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大胆猜想,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流畅而自然。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的杨杰老师教态和蔼可亲,语音纯正、指令语准确,课堂教学设计条例清晰,以人物描述为主线,发散学生思维,激活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并引导学生尊敬自己的老师,这也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自西藏拉萨市实验小学的扎西老师身着西藏民族特色服装,一上台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课堂上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语音语调、单词拼读及书写等各项基本功的训练。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锦田小学的陈静老师从学生熟知的绘本故事切入课堂,和要学的食物联系起来,自然的进入学习情景,关注学生的意义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但学习了语言,而且学会了合作和创新。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的黄慧老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德胜学校的田湘军老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联袂呈现了同课异构《Games》:黄慧老师的课层次清晰,读前用现在和曾经的自己做适度的铺垫,交流自然,读中用听,小组交流的方式解读文本,让学生自主的学;读后适度拓展了其他的改变,发散了思维,还引发了对改变的思考;田湘军老师使得课堂的不同环节趣味化、让学习材料鲜活化、让词汇量的积累日常化,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深厚的教学功底,不仅吸引了学生,也深深抓住了听课老师的心;集沉稳、大气、睿智于一身的鲁教授带来了一堂有深度、有内涵的游戏课,他的关注点不仅仅局限于内容本身,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而不是固守在课本上仅有的知识上,让学生通过阅读继而延伸到更多的问题。

走进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学校的主维山老师的课堂,不仅可以听到他那纯正的语音,而激情四射、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板书让学生学在其中,思在其中。

河南省郑州市经开区六一小学的王超老师关于TroubleIsAFriend的歌曲

教学让人眼前一亮,惊叹不已:纯正的口语,专业般的歌喉,原汁原味地演唱技巧教授,不仅孩子们深深沉浸于歌曲中,老师们更是如学生般情不自禁地学唱,孩子们最后完美地展示,大胆地做小小演唱家,俘获了在场每位老师的心。

来自台湾的两位老师——台北市实践国小的沈佩玲老师和台北市兴雅国小的郑茜文老师则是带来了台湾特色的英语课堂:沈老师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她的绘本教学,别开生面,结合简易歌谣和韵句,提供给学生快乐自主学习的氛围和空间;郑老师利用活泼可爱的英文歌曲辅助绘本教学,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加深了孩子们对故事的理解,更引发了其自主学习的意愿。

除了示范和学术报告,评课和辩课也是异常精彩。浙江省小学英语教研员郑文老师,湖南省小学英语教研员夏春娥老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夏谷鸣老师,北京师范大学褚金丽副教授,广东省广州市罗湖区

小学英语教研员余致晓老师和广东省小学英语教研员张荣干老师分别进行了半天课的评点,当老师们在听课时有所感动有所反思有所疑惑时,点评老师的即席发言更是推动了听课老师的深入思考。鲁子问教授和刘兆义老师通过辩课,深度、精彩地点评了三节同题异构课《Games》。专家们还指导老师们如何看课,如何备课,如何制定课堂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整个谈话对我们老师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启发。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 建构主义理论 大学英语

苏格拉底曾说:“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发现潜藏于自己心中的真理。”在计算机与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才是每个教育者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孕育而生,迅速引发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翻转课堂

作为当代各国教改的主导理念,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laget)为创始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学习者只有通过仔细地思考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在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信息加工的主体,根据先前认识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而教师应该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有共同点,即主要靠交际需要引起的。作为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如何有效指导创造学生交流环境变成目前普遍关注的话题。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在课堂中首次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并引发关注。如今很多中国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而教师不再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通过去理解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建构主义理论为翻转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翻转课堂也为建构主义提供了实践模式。

二、翻转课堂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1.教学视频的多元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的教学视频是短小精悍的,要求教师用最短的时间去传达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注意力达到高度集中,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另外,随着网络不断地发展,若有新的内容,教师可以用最快的方式达到资源的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去决定学习的进度与深度。同一课程的教师也可以针对同一内容进行不同的视频编辑;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对于同一话题从不同角度的展开以及不同表现方式,比如有的用影视展开,有的用音乐或演讲说明,有的用沙画等方式表现,通过学生不同的选择,让多元智能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体现。

2.学习流程的重新建构。传统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信息传递,是通过师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来进行的;而第二阶段的“吸收内化”是学生在课后独自完成的,但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与陪伴,学生在“吸收内化”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长时间下去,学生便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成就感。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后很少有学生进行复习,使学习的内容在短时间内遗忘,学生的各种技能不断僵化,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翻转课堂”帮助学生学习过程进行重构。

“信息传递”指学生在课前对教师提供的视频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提供在线的指导,而“吸收内化”是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完成的;教师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对问题给予解决,通识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完成视频库、资源库、教材以及练习库的建设并利用社交网路组织一个群,每次课前让学生了解下节课即将面临的学习任务,学生在预习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将材料浏览而是要思考这节课的重点、关键点、难点都是什么,在课前通过网络提问;或者教师按学生的爱好、基础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提出问题,为课堂的高效做出充分的准备。“吸收内化”是大学英语教师答疑解惑并让学生知识成体系并升华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各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部积极投入课堂互动之中。如教师可以采用美国学者Bransford提出的抛锚式教学,让学生根据一个完整真实的事件或问题的情景,进行问题的探讨;教师也可以采用情境式教学,让学生活动于“有情有趣的广阔的背景空间”,引发学生一定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情境思维中主动建构知识、活化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甲乙分解,将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认知水平短时间内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教师更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进行互动教学,利用部分时间,让学生以小组方式去介绍课前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问,每个小组中的学生必须参与到讨论中,“翻转课堂”将重心由课后转移至课前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升,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的知识建构。

3.复习过程的便捷。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最后几分钟留下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让学生自身对自我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判。对学习回答状况,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监控,有利于更有效的沟通。

4.评价系统的多样性。“翻转课堂”的评价体系应该与教学模式同步化来配合,学生分数不应只是期末考试与考勤的成绩,而应把平时成绩的分数分为课前、课堂与课后三部分。教师要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英语学习中。为了让其他学生也有参与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分。将学生之间的互评分纳入最终的成绩中,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也起到督促的作用。

5.学习方法的科学化。“翻转课堂”内外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我认为可以采用由Slavin在2003年提出的PQ4R法比较合适。PQ4R即为:预习(Preview)—快速浏览材料对学习材料的基本框架、主题和分主题有大致的了解,并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提问(Question)—根据学习内容进行提问如什么事(What)、为什么(Why)等;阅读(Read)—试着对你提出的问题根据阅读材料进行回答;对材料进行反思(Reflect on the materials)—通过各种方式理解和解释所学内容;背诵(Recite)—通过出声地陈述主要观点、提问和回答问题等方式来记忆信息;复习(Review)—积极复习,集中精力回答问题。其中前三步骤可以课前进行,四五步骤由教师辅助在课堂中进行,最后一步由学生在课后进行。

三、翻转课堂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与教学方式的发展。《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提高自己的过程。“翻转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对于习惯传统教学理念的教师来说,打破自己与固有观念的平衡态,让自己进入全新、富有活力的动荡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只要每个教师抱有坚定的变革信念,拥有热爱教育事业的心,相信这份心会成为一种取之不竭的源动力。

“翻转课堂”需要课前进行视频的制作,课后需要网络与学生交流,对于很少涉猎多媒体网络的教师将又是一个考验。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清楚认识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越发增强,师生之间通过网络平台增加联系是一个趋势,即使没有“翻转课堂”的出现,不爱接触新鲜事物也终将被时代淘汰。

当然,部分教师也会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出现“大跃进”,过于强调多媒体网络的重要性,将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视频制作上,甚至在课堂上也全用课件进行教学,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这也是一个误区。课前视频为我们节省了课堂现场教学的时间,而并非能代替课堂的对话与讨论,一直依赖多媒体使课堂少了观点的碰撞与思想的火花,而这些才是“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提升的基础与关键。

2.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中国大学生因为长期接受应试教育,所以学生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学生是自我建构知识过程,“翻转课堂”将“教—学”模式改为“学—教”模式,首先需要学生更多的自觉性,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视频进行学习,同时要自觉与同伴配合完成教师作业。其次,国内学生比较羞涩,不擅长提问,学生的不主动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气氛与效率。学生应在大学环境中学会自主学习性,学生要认清教师和自己一样也是成年的个体,可以平等地沟通学习的内容,“教学相长”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要压抑自己内心的想法,损害了自己最宝贵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四、总结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时提出了好教师的四条标准:第一有理想信念,能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第二有道德情操,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第三有扎实学识,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潭水;第四有仁爱之心,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作为一名改革的教师我们要拥有这四点,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我们要努力地教,在实践前把所有的问题提前解决,向着理想教学方式前进。

“风萧萧兮易水寒,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探索,我们才刚刚起步。但是相信有先进的理念指引我们,有不断探索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一定会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东省出版集团.2010.

[2]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文秋芳.韩少杰.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基金项目】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HEUCF151218,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青年专项课题)GBD1213057。

作者简介:

刘丹(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杨力明(197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法。

上一篇:初一语文上册课文理解知识点总结下一篇:2010学年初一军训动员大会发言稿(局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