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青春爱情美文

2024-05-16

逝去的青春爱情美文(共8篇)

逝去的青春爱情美文 篇1

可是,人要老去,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自然之力,是任何人都辩解不了的真理。人类的渺小被岁月一层层抽丝剥茧,明明白白地横亘在历史的姿态里,无论是追求年轻的外表,抑或是追求年轻的心,归根到底,这都是一场与自然之力的战斗,而这是一场注定要输掉的抗争。

俄罗斯撑杆跳“老将”伊辛巴耶娃在近几届的奥运会、世锦赛上频频失败,甚至到达不了曾经的高度,面对采访的镜头,她不无遗憾地说:“好吧,我承认我老了。”对自己青春已逝的坦率接受,让她在失误之际不但没有受到指责,反而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很多人害怕青春的逝去,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年轻才是值得赞美的,才是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其实不然,正如麦加所说:“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花香,都有自己不同的美丽。”青春自有青春的活力与张扬,但度过这个阶段才能拥有的成熟和稳重,亦是人生的宝贵品质。

柴静在刚刚进入中央电视台做记者时,自认为拥有青春活力、敢爱敢恨才是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必要条件,可是在进行几次采访之后,当自己“湿答答的青春被一扫而空”,而逐渐被沉稳所取代时,她才知道怎样才能算一个真正的记者。

韩寒曾经说过:“尽管这世界上永远有人正年轻着,但没有人能永远年轻。”其实,人生就像一座建筑物,从建基、建造、使用,再到逐渐成为废墟的过程,就是岁月流逝的过程。所有人都想停留在刚建好的崭新,没有人想到最终成为废墟。可余秋雨说:“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拥挤了,没有废墟的人生太虚伪了。”

逝去的青春爱情美文 篇2

10年前你跟别人说中国经济会掉到7%, 大部分人一定会觉得你疯了。同样, 现在你跟别人说未来10年中国经济会掉到6%或5%, 很多人也不愿意相信, 甚至还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可以重回8%。不过,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就像一个人终究会老去一样, 一个经济体也终将告别他的青春。这无关好坏, 只关乎岁月。

历史上有没有青春不老的奇迹?没有。根据世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和社科院张晓晶老师的统计, 二战后经济增速连续25年保持在7%以上的只有13个经济体, 剔除掉博兹瓦纳、马耳他、阿曼、香港、新加坡等微型经济体, 实际上只有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泰国8个经济体创造了所谓的高增长奇迹。但遗憾的是, 除了中国, 这些经济体在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中无一例外的跌落神坛, 区别只是下跌的幅度, 有的比较剧烈, 比如日本一下子减速到5%, 有的则相对温和, 比如韩国仍保持了6%左右的增速。

中国经济会不会青春不老甚至返老还童?当然也不会。今天我们不讲什么理论, 只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作老龄化。

假设有腊肉国和鲜肉国两个经济体, 腊肉国有100个老人, 鲜肉国有100个年轻人, 鲜肉国每年生产200斤的粮食, 自己吃100斤, 剩下100斤 (储蓄率就是50%, 斤可以看作GDP的不变价单位) , 腊肉国的老人自己没有生产能力, 但每年还是有100斤粮食的需求, 只能拿过去自己储蓄的粮食券每年从鲜肉国购买100斤粮食。那么问题来了, 腊肉国和鲜肉国各创造了多少GDP?是每个国家100斤吗?当然不是。鲜肉国的GDP是200, 而腊肉国的GDP是负100。

有人说腊肉国的老人不也有100斤的消费吗?消费不也算GDP吗?这属于对GDP概念的误读。GDP的全称是国内生产总值, 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国内, 二是生产。只有在本国生产的产品算本国GDP, 不管它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被消费掉, 而在外国生产的产品只能算外国的GDP, 即便它是在本国被消费的也不能算本国GDP。因此, 在鲜肉国生产、被腊肉国消费的100斤粮食只能算是鲜肉国的GDP, 而不能算是腊肉国的GDP, 而且因为腊肉国消费了100的净进口, 他们的GDP是负值。

中国过去是典型的“鲜肉国”。我们最不缺的就是 “ 鲜肉” , 也就是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 2003到2013年间, 中国的“鲜肉”人口以每年近1000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2013年, 中国劳动力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 相当于总人口的74%, 而日本的这一比例仅为60%。这样的人口结构, 经济增速自然甩出日本这样的腊肉国N条街。

但2013年之后, 中国正在慢慢从“鲜肉国”变成“腊肉国”, 随之而来的经济减速是自然现象, 很难逆转。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人, 尤其是15~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 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往后看, 未来5年劳动力净减少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10~59岁人口就是五年之后的劳动力适龄人口, 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数也已经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 (近三年已经累计减少1345万) , 这意味着未来5年劳动力的净减少将显著加大, 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 (2012年+5年) 。劳动力适龄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计划生育的影响开始显现, 导致新形成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中国在90年代之后新生人口大幅下降, 20年之后, 自然造成了20多岁的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虽然政府放开了二胎, 但从单独二胎过去一年的效果看, 生育率的下滑也很难逆转。

讲到这, 第一个故事的结论已经很清楚: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占比的上升, 中国将逐步的从生产者转向消费者, 经济增长速度会出现自然的下滑, 经济结构也会出现自然的调整:投资率下降, 消费率上升, 工业占比下降, 服务业占比上升。

第二个故事叫作去库存。

还是刚才鲜肉国和腊肉国的故事, 我们换个假设。鲜肉国100个年轻人还是生产了200斤粮食, 他们自己吃了100斤, 但不同的是, 腊肉国的老人中有50位突然失踪了, 现在只剩下50位老人, 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只需要50斤粮食, 于是鲜肉国卖给腊肉国50斤之后, 还剩下了50斤。这一年两国的GDP分别是多少?腊肉国少进口了50, GDP变成了负50。鲜肉国的GDP还是200, 但结构发生了变化, 过去是消费100+净出口100, 现在变成了消费100+净出口50+库存50。

时间来到第二年。假设腊肉国还是净进口50斤, 鲜肉国一算计, 今年自己和腊肉国的需求加起来就150斤, 再加上去年还留存了50斤, 所以今年只需生产100斤就够了。于是, 鲜肉国让自己的50个年轻人先休息一年, 所需的粮食国家暂时借给他们, 等明年参与生产之后再偿还。剩余的50个年轻人参与生产, 一共生产100斤粮食, 全部用于本国居民的消费。库存的50斤粮食则全部卖给腊肉国。

这个过程就叫去库存, 这对GDP有什么影响呢?腊肉国的GDP没有变化, 而鲜肉国的GDP下降到了100。也就是说, 虽然两国加起来还是消费了150斤, 但其中有50斤是第一年留下的库存, 这部分在第一年已经计入GDP, 不能再算第二年的GDP。

中国现在就是一个库存压顶的“鲜肉国”, 只要这个包袱甩不掉, 就不要谈短期经济的见底。擒贼先擒王, 去库存得从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行业看起, 这个行业无疑就是房地产。2013年之后人口老龄化导致房地产需求大幅下降, 而过去几年的房地产投资还在不断竣工, 供过于求导致库存堆积如山。目前待售面积达到创纪录的6.6亿平米, 在建面积超过50亿平米, 按照人均30多平米的标准, 这几乎透支了两亿人的需求。结果显而易见:即便今年房地产销售还不错, 但也没有哪个厂商敢再继续生产房子, 于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目前已经低于销售增速。但由于前几年开工的项目还在不断竣工, 2015年房地产不仅没有去库存, 反而在被动加库存。2016年去库存压力比2015年更大, 房地产投资大概率出现历史上第一次负增长。

房地产只是中国去库存压力的一个缩影, 过去十年的支柱产业都背着库存的包袱, 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甚至还没有开始去库存, 最典型的就是传统的中上游产业。

讲到这, 第二个故事的结论也有了:上中下游产业的去库存都没有实质进展, 中国起码在2016年还甩不掉库存的包袱, 即便总需求不会再恶化, 我们也必须为了去库存而减产, 这个过程必然导致经济继续下行。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鲜肉国去库存一年就搞定了, 我们到现在还在苦苦挣扎?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叫作去产能。

在第二个故事中, 鲜肉国有50个年轻人没有工作, 但鲜肉国还是借给了他们50斤粮食, 因为他们预期第三年腊肉国的50位老人会再回来, 到时候这50个人就又可以开工了。但问题来了, 如果到了第三年50位老人还是没回来呢?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传来消息, 该国的50位老人已经确认去了另一个叫天堂的世界, 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意味着以后腊肉国的需求永远不会回到100斤。鲜肉国得知消息之后会如何反应呢?还会让没有工作任务的年轻人“停薪留职”吗?当然不会。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把空闲的年轻人永远辞退, 这个过程就是去产能。如果需求下降是短期的 (比如第二个故事中50位失踪老人又重新回来了) , 那么去库存就不需要去产能, 只需要暂时的停产。而如果需求下降是长期的 (比如第三个故事中50位老人永远消失了) , 那么去库存就必须要伴随着去产能, 这个过程中鲜肉国的产量 (GDP) 自然是下降的。

简单来说, 库存变化=新增产量 (供给) -市场销量 (需求) , 当需求不变或下行时, 如果不缩减产能, 库存就会加速增加。中国这几年之所以库存还没有去化, 核心原因就是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产能还没有缩减, 甚至有一部分还在扩张。早些年可能是因为企业还抱有幻想, 以为失踪的需求会逐步回来, 后来是因为2010年、2012年的两轮政策刺激, 需求端的确出现了短期抬头迹象, 产能也随之再度扩张。但当需求重新被打回原形的时候, 更多的产能和更少的需求一起把库存推向了天际。

为什么需求一直这么差, 产能还一直去不掉呢?这就是现实和假设的不同, 鲜肉国可以随意的清理过剩产能, 但现实中不可能如此随意, 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之下。远的不说, 就拿我的家乡来说, 你要说把莱钢集团 (当地最大企业) 关了, 先是4万职工不同意, 然后地方政府也不同意, 毕竟每年都是市里的第一纳税大户, 最后很多局外人也不同意, 毕竟好多亲戚朋友身在其中。

第三个故事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中国的产能过剩还很严重, 但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 去产能面临很多现实的阻碍。这导致去产能的周期可能会非常长, 相应的去库存和经济下行周期也会拉长。那么问题来了, 有什么方法能摆脱这种困境吗?这就是接下来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个故事叫作全球再平衡。

假设前两年的情况不变, 但第三年情况略有变化, 尽管失踪的50位老人还是确认去了天堂, 但腊肉国又新迁来了50位老人。这样一来, 腊肉国的需求又恢复到100斤, 鲜肉国的库存也在前一年消化完毕, 鲜肉国在第三年的GDP将重新恢复到200斤, 其中100斤自己消费, 100斤出口给腊肉国。为什么鲜肉国没有去产能也能实现复苏呢?很简单, 因为从天而降了50斤的新需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产能过剩不是只有关闭产能一条路, 还可以找到新的外部需求来把过剩的产能消化掉。中国经济在90年代末能够快速的摆脱产能过剩, 除了和当时朱镕基总理的去产能措施之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因为我们在2001年加入了WTO, 一下子打进了很多新市场, 这些市场就相当于腊肉国新来的50位老人。

但现实是, 近年来的出口一年比一年差, 2015年到目前为止还是负增长。往后看, 中国经济也不可能靠外需吃掉过剩产能。过去我们能找到很多新的“腊肉国”, 但现在新增市场已经基本饱和, 而存量市场还面临全球再平衡的威胁。一方面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威胁, 中国的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僵化 (劳动力无法退出) 导致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 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的多。另一方面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威胁,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人力成本是我们的几倍, 但如果考虑到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税收成本, 再考虑到技术上的差距, 我们的优势也在逐步缩小。这给深陷衰退泥潭的发达经济体提供了新的契机, 于是连欧美国家都开始重点支持制造业出口。TPP也好, TTIP也好, 都是全球再平衡的武器。中国虽然也有自己的武器, 比如一带一路和RCEP, 但最多也只能打个平手, 很难有大的收获。

这样第四个故事的结论也清楚了:在全球再平衡的挤压之下, 中国很难像90年代末那样通过开拓新的“腊肉国”来消化过剩产能。那么问题来了, 除了靠外需之外, 去产能还有没有别的出路?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五个故事。

第五个故事叫作改革创新。

假设第三年腊肉国还是确认50位老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样两国的总需求加起来还是只有150斤。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变化, 鲜肉国就会把产量也相应的缩小到150斤, 导致经济出现衰退, 同时25个最懒惰的年轻人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照理说, 鲜肉国应该把这25个人永远驱逐出国 (因为已经确认需求不会再反弹) , 但现在鲜肉国的首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时不驱逐这25个年轻人, 而且只要他们能想办法把消失的50斤需求弥补回来, 就依然让他们参与生产, 但如果做不到, 就会像上一个故事那样成为去产能的牺牲品。如此一来, 本来好吃懒做的25个人突然活跃起来, 开始想方设法的创造新需求, 这就是倒逼改革。

中国目前也和鲜肉国一样, 除了通过改革和转型创造新需求别无他路, 但目前中国的制度和技术水平仍无法承担这一重任。表面上看, 中国似乎是一个创新大国。 根据OECD的统计, 中国R&D支出的绝对额已经超过日本, 占GDP的比率也已上升到2.1%, 和OECD国家2.4%的平均水平相差无几, 超过欧盟28国1.9%的平均水平。我们的专利数量和研发人员数量也都是全球第一。

但事实上, 中国只是一个有“数量”的创新大国, 而并不是一个有“质量”的创新强国。现在缺的不是“人”和“钱”, 而是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国际上通常认为三方专利数能更准确的衡量一国的创新水平, 而中国在这一指标上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

为什么我们花了更多的人和钱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果?这就涉及到制度。就像前面故事所讲的, 那25个年轻人之所以发奋图强, 是因为有充分的激励机制:如果创新成功, 就能获得生存所需的粮食, 而如果创新失败, 就只能拍屁股走人。所以, 要想创新转型, 必须先改革。对中国来说,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量的科研人才被束缚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体制内, 当干多干少都一样, 甚至干了有风险, 不干没风险的时候, 谁还有心思去创新呢?要创新, 必须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为主, 这一点从来没有例外。

结局大猜想

当我们把所有的故事串联起来, 会发现以下几个结论:

(1) 长期来看, 经济增速的底部一定不是7%, 因为老龄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尤其是2017年之后, 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压力将明显加大。从国际经验看, 未来十年的增长中枢将下移到6%甚至5%。

(3) 短期来看, 经济下行在2016年还将继续, 因为去库存的故事还没有讲完, 去产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房地产作为过去几年最火爆的产业, 也是库存和产能压力最大的产业, 可以作为观测经济见底的风向标:如果地产投资没有见底, 就不要轻言经济企稳。

(3) 去产能之所以比90年代要慢, 是因为全球化的故事变成了全球再平衡, 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威胁让中国的出口腹背受敌, 很难靠外需消化过剩产能,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产能输出只能对冲, 很难逆转。

(4) 外需指望不上, 产能又在社会阻力之下无法出清, 未来中国的去产能就只剩下一条路:改革和创新。改革是创新的基础, 如果不能通过改革激活人的潜力, 创新无从谈起。

(5)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将是人口老龄化和改革创新的赛跑, 如果前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可能会像日本那样跌到5%, 而如果后者更快, 中国的增长中枢或许能像韩国那样维持在6%以上。

那些逝去的青春 篇3

如今,很多人只成了一个行色匆匆的普通人。

一九九二年,当丁武压着嗓子第一次唱出“菊花古剑和酒”时,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可以说,那是时代的力量,或许也可以说,那只是很多听摇滚的人的错觉。

曾经,窦唯还是黑豹的主唱,还留着长发,《无地自容》成为神州大地上第一盘大卖的摇滚专辑。曾经,很多年轻人都能哼出“只有去那街头看看姑娘的腿”,也都会摇头晃脑地唱“我曾经问个不休”。那是年轻人第一次遭遇自己内心的躁动,体量着血液的狂热,还有懵懂的被夸大的刺痛。音乐变本加厉,很多人都很想当然了,都被自己深深打动,不明所以却心潮澎湃。那是来自青春的喧嚣,来自成长的自负,来自荷尔蒙狂想症。

高一入学军训的最后一天,全班在一起开小晚会,一个瘦高的男生上台吼了一曲《无地自容》,我心折了,有种找到知己的亲切,从此以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直到现在。整个高中时代,我与玩摇滚的家伙一同成长,曾经为找一盘传说中的专辑奔走全城,为BEYOND到底算不算摇滚争得面红耳赤;我们一起在小城里有名的地下摇滚酒吧看演出,pogo的时候被挤得乱七八糟仍乐此不疲;我的《the wall》借給一个男孩,从此杳无音信一个男孩的《94红磡摇滚之夜》被我借走,至今未还……

那是我们曾经躁动的青春,那么如今呢?

那些鸟儿飞翔起来了吗,

那块红布还在你的眼睛上遮着吗?

那些灰姑娘还白衣飘飘吗,那片天空依然艳阳高照吗?

那些烦恼还没机会表白吗,那朵塑料玫瑰花还在怒放吗?

那些花儿还在开吗,他们都在哪呢?

祭奠我逝去的爱情美文(定稿) 篇4

祭奠我逝去的爱情美文【1】

长夜漫漫,一分一秒的走过。不知不觉,早晨的那第一縷阳光照进我心灵,学校的广播萦绕在我的耳旁,我从梦中醒来。此刻多么的希望这能能一直做下去,可是偏偏事与愿违,我醒,这是命中注定吗?提醒我不要想起你,让我彻底的忘记,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久了,还是会梦到你!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依然留有属于你的那一个位置。这样一个梦,让我想起当初我们在一起的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时候!那时我们曾经牵着 手一起招摇过市,在旁落无人的地方亲拥抱,亲吻。我们大半夜不睡觉我在被子里拿着手机聊到凌晨。我们曾在长沙的大街小巷 吃遍那里的小吃然后为你擦去嘴角的油渍。我们曾一起看电影,你把头轻轻地靠在我的肩。我们曾挽着手一起去参加聚会,然后让大家知道我们在一起。我们曾一起躺在绿油油的草坪上仰望着星空。我们曾一同唱着月亮代表我的心,轻轻地一个吻叫我思念到如今,深深的一段情、、、我们曾山盟海誓说着,要永远的在一起。我们曾轰轰烈烈,然后浅浅淡淡的过完热恋,然后平静。。我们曾幻想过结婚以后的日子,说着笑着怎么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太年轻,我们还是没有抵住乏味激情不再的平淡。我们之间有着太多太多的回忆。

梦中的你,高挑的身材,清秀的脸庞,还有你那完美的气质,你还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无可挑剔,让我心醉!在梦中那样一个场合,我们再次相遇了!为了救你们两口子,我杀人了,进了监狱!当看到你,受欺负的那一刻。我奋不顾身的冲上去,替你解围。最后,我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想不到,分手后的见面居然是在监狱,我曾今幻想过无数次见面的场景,到这样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在我们之间多了一道墙,我们的距离被越拉越远!

你看着我,眼泪湿润了你的眼眶!你怎么这么傻?你本来可以不管这一些的,为什么呀?我说:你还记得当初我对你许下的承诺吗?我会用我的生命去保护你,去爱你!现在看到你没事,我就放心了!此刻,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曾今我们在一起时候的,那种深情。她还是爱我的…但是,看到他们一家幸福的样子,不想去打扰他们,只要她过得幸福快乐,那一切都值了!那一刻,我骂她,我恨你,恨你当初离我而去,现在你赢了,我不需要你的怜悯,你滚出去,我不想再见到你!撕心裂肺的感觉,我又何尝不想让你回到我身边,但是我不能这么自私,不要恨我,我只是希望你能够开心快乐。祝你幸福!

突然一阵剧痛,我从梦中醒来,原来一切,都是一个梦!梦中的我是那么执着,那么爱你!一年了,往事不堪回首,现在的你,只不过时时会出现在我的梦里,以此来祭奠我逝去的爱情!你现在属于自己的家庭!希望你能够幸福快乐!我现在还是孤身一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到处走走停停。我过得很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我也在等待下一个她出现,也祝福我吧!我一定会幸福的!!!

祭奠我逝去的爱情美文【2】

王者的道路终究是孤独的。我把爱情献给了寂寞,我为金钱典当了青春……

忘记了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午夜,不记得独自走过多少条大街。每个休闲的白天总是睡到全身瘫痪,每个休闲的夜晚总是坚持到水滴石穿。大家都幽默的说,这是宅。宅男,宅女。我只能呵呵一笑: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蜗居罢了。

我们就像一只蚂蚁,休息的时候就窝在家里,其他时候都在外面觅食奔波。全世界的人都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可是只有少数人有不会寂寞的命。寂寞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条痛苦寂寞的路你不知道会一个人走多久……

这是一个因果关联的世界,老一辈是因,年青一辈是果。前半身的生活是老一辈决定的,后半生的生活是自己选择的。我这里没有怨恨老一辈的意思。我只是希望以此告诉那些正在奋斗的朋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决定了我们后半生以及下一辈的生活。每当想到这,偶尔也觉得暂时的放弃爱情和青春算不了什么……

不管痛苦也好,快乐也罢,爱情,事情,青春这些东西在这个物质社会翻译过来其实就是金钱。很多有钱人容易患绝症,这就是代价,用时间,爱情,健康换来的代价,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健康过。只是在途中丢掉了。这是一条有可能辉煌却没有太多美好的道路,或许有一天我会有钱,但很久以前我就失去了太多东西。

每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都会有自己的抉择。每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是一个能忍受寂寞却不甘寂寞的人,我接受平凡却不甘平凡。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知道我走的是一条艰难坎坷的道。在这条道上走着走着我把很多东西丢了。

虽然后悔但还是得面对因为道的尽头是美好的明天。正是这样的相信,现在我默默的忍受,承受着。当感觉累的时候,扛着吧,没人帮你。当感觉苦的时候,忍着吧,没人心疼你。一个人默默的走下去……

谨以此献给那些正在奋斗的路上忍受孤独和痛苦的人……

祭奠我逝去的爱情美文【3】

1994年我出生了,院里的仙人掌罕见的开出了美丽的花,我生的水灵,眼睛圆的像猫。

家中清贫,父亲懒惰,重男轻女观念甚重,不喜我。母亲心善,心气高,一个人拉扯我,带我去田里种瓜除草。旁人飘过,只见烈日阳阳下,母亲在田里忙碌,我在树荫下哭泣。

五岁那年,父亲母亲协商离婚,我跟了母亲。我年纪小,对父亲没有太多印象。

离开家,母亲带我回了娘家,老爷性子急脾气差,容不下我们娘俩。姥姥性子软默默流泪。无奈,母亲带我离开娘家开始讨生活。卖菜卖水果,起早贪黑,把我养大。再婚,男生暴力。无奈,又离开。超拽

我生性善良,却沉默寡言,长得水灵,却性情冷漠。

七岁那年,我又随母亲来到另一座城市,开始另一种生活,母亲再次改嫁,男生厚道能干,却不幸丧妻,留有一男一女姐弟两个。

家中我年纪最小,新父亲喜爱女儿,待我颇亲。我还是少笑少言,看上去不易亲近。祭奠我逝去的爱情美文读书后感

转到另一所学校,村里小学,简陋人少,她是出众的。

过了一年,南北两个村子合校,第一次见他,早熟的我砰然心动,喜爱上他。

他小小年纪一股痞子气,幽默爱说笑。我慢热又孤僻,遇见他我心里好像升起了太阳,那么温暖。

我们坐前后桌,他爱欺负他同桌,我又生性爱打抱不平,总是用恶狠狠的眼神瞪他,半年我没有跟他说过一句话,但是心里却总是会在意他,会上课是不是看看他,他是坏孩子,可我是喜爱他的。

他也爱欺负我,爱抄我的作业,爱用圆珠笔扎我的后背,这种让人厌恶的举动却莫名其妙的让我觉得我那么有存在感,我不孤单。

那年个性流行《281封信》这部电视剧,他爱看,我也爱看,懵懂的我们爱看这样一部感情片,就是这样我们心里慢慢滋生了对感情的渴望和憧憬吧。课间,他爱大声地唱电视剧的主题曲,《心醉》。很好听,他声音真好听。我爱听他在课堂上被老师揪起来用普通话念课文,更喜爱看他那时候害羞的样貌。他笑起来很好看,深深地酒窝,双眼皮的大眼睛眯起来像月亮。我总在暗想,如果他是女儿身,该是多么美的女子。我就这样心动着,暗恋着。他爱缠着我让我写信给他在外打工的姐姐,说想要吃什么,想要玩具枪之类的,慢慢的我们好熟悉,我习惯有他。

冬天了,我们依然前后座,他总是会把桌子往后拉很多,我问他为什么,他笑笑说,怕挤到我,我说往前点吧,我怕冷。

放寒假了,出分数的日子到了,他会偷偷的塞给我纸条,我会兴奋的摸不着头,跑回家躲进厕所偷偷看,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他说,期望我能够考第一名,他说他会一向在我身后保佑我。他还说大年三十晚上他会来我村打路灯,那年的冬天个性冷,下着雪,大年三十晚上天上还飘着大朵大朵的雪花,哥哥姐姐小玩伴们都去玩了,只有我一向在路灯下徘徊,从东边走到西边,有从西边走到东边,是不是听一听有没有路灯破碎的声音。我在等他,没有手机,没有任何联系,我就那样傻傻的等他,最后,雪还在飘着,那么美丽的夜晚,一开始不觉得有丝毫寒冷的我顿时好冷,他没有来。

开学了,我们的关联莫名其妙的变得僵硬,那么陌生,我不知道怎样了。老师重新安排了位子,我们离得好远,我还是会在课上发呆看他,他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爱学习,一副痞子样。我始终是沉默的。直到那一天,课间他跑过来打我一巴掌,我从课本中抬起头,见他又飞快跑到他的座位上,朝着周围的人打着胜利的手势,开心的笑着。他们是在打赌吧。

出乎意料的是,平时安静地有些软弱的我,居然拿起凳子就砸了过去,他挡了,凳子摔在地上,散架了,就像我的心碎了一地。周围的人都呆了,忙过来问我,没事吧。我还是没有说话,低着头,默默地。

之后他写纸条给我,说,对不起,我知道那样是不对的,但是我找不到别的办法接近你。

你是冷的,让我不知道怎样靠近。他还说,他喜爱我。

我看了,我笑了,这么多年,年纪虽然小,但是心是冷的,遇见他,我心里好温暖。

之后我们在一齐了,羞涩的在一齐的,那个年纪,没有牵过手,甚至都不敢应对面说话,但是那是的感情如清水,是明晰的,透彻的。

我近视,上课老师总是会提问问题,我个子高,又总是在后排,应对每次的提问,我是害怕的。那次,我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尴尬的不知如何是好,幸好,他替我解了围,幸好,我的生命里有他。

那次,我哭了,他远远地看着我哭,我把擦湿的纸扔进了后边的垃圾堆,他二话不说,不顾脏乱,蹲下身去捡起,他以为我怎样了。我瞥见,心里是暖的,我还是有人在乎的。

他总是会给我买各种小零食偷偷放在我抽屉里,但是却又常常捉弄我,在我眼里他是个性的,他幼稚的可爱,他是细腻的,他会求别的女生教他怎样编一个美丽的桃心,然后留意翼翼的托别人送给我。

我最忘不了是他羞涩的侧脸,那样好看,我跟闺蜜上了二楼,在走廊上吹风,听到背后有人再叫我,是他哥们,旁边站着他,没有看我,走过我,那一次我狠狠的看了他,没有害羞,没有胆怯,看着他走过我的侧脸,睫毛长长的,酒窝深深的,好美的侧脸,我确定我喜爱他,就这样一喜爱就喜爱了三年。

初恋总是最完美的,我和他没有牵过手,甚至连话都个性少说。我们所有的交集只但是是一张有一张的小纸条,上方的资料我早已记不清,分手那年,我一气之下,把所有的一切一把火烧掉了。唯独只记得一句话,他说,分手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就这样升初中了,我们分开了,他没有等我我说,分手对我来说是一种疼痛。

我们分开的理由很简单,我和别的男生有说有笑,他觉得他是局外人,他是那么留意眼的人。

上初一,我分在一班,他分在六班,我们楼上楼下,我依旧沉默安静,学习发奋,他依旧猖狂痞气,聪明却不爱学习。

在学校我们躲躲闪闪,偶热他会拖我的闺蜜给我捎一张小纸条,我也回一两句。那时候是倔强的,我们谁都没有妥协。

上着课,我能够听到他在楼下跟老师吵架,这时候我没有生气,而是开心的,他还是那个他。下课,出了教室门,站在栏杆边晒太阳,低头看到楼下的他坐在台阶上,看着满地被他撕得粉碎的书本,他还是那么放荡不羁,别人眼里看他都是充满敌意和不屑,只有我是欣赏他的,正因我跟他是两个极端,却骨子里那么相像,他从来都是变现出来,我从来都是只敢想不敢做的,因此我喜爱他,仰慕他。

放学,总是我骑着脚踏车在前,他在后,没有任何交集,没有任何眼神交流。

之后初三了,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寻找他的身影,放学,我见他了,推着脚踏车在操场站着,孤独的,我默默从他身边走过,回头的时候,看到他骑着车子的背影,他走了。第二天,第三天,再也没有找到他的身影,原来他不上学了,原来那天他是想最后一次看看我。

之后,我堕落了,我开始上网通宵,开始课上看小说,开始跟男生打闹,开始跟老师作对,开始反抗,开始自残,心里本来就阴暗孤独的我更加变本加厉。我想辍学了,随后就开始天天赖在床上,不起床,不吃饭,谁劝也不听,实在没办法,父母把班主任请到家里,教育了我一通,之后我还是低头了。此刻看左胳膊上隐隐约约的伤疤我还记得是我用小刀一刀一刀刻上去了,大夏天,任凭伤口化脓腐烂,我要用这种方式纪念我死去的感情。最后我就活成了他的样貌。

毕业了,我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要放假的时候,班主任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了几句话,他说,刚入学,他觉得你是班里唯一能够考上重点的孩子,你安静踏实,但是之后不知道你为什变成了这样貌,真是可惜了,以后必须要好好的。我沉默的点着头。

之后,在路上偶遇过他几次,他长胖了,小小的人骑着一辆大摩托车,一样没有交集。还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他跟司机说笑,逗的满车人都笑,我低着头,偷偷从散发的缝隙里看他,他还是那么幽默风趣。他最后还是认出了我,要了我手机号,约我出去玩,但是我没有去,我是气他的。

再之后,意外丢了手机卡,断了联系,我也新交了男朋友,但是我知道我心里还是有他。他离开的那段时刻,我天天都是难过的,想念的,3月12日是我纪念他的日子,他死在我的心里,那天是植树节,他就像一棵树死在我心里,我不会再去流泪,不会再去浇灌。

高三,我跟男朋友分手,他劈腿,我难过,却从来没有舍不得。

大一放假回家,过年,去老同学家串门,又聊起他,我说我还没有忘记。从同学那里要了他的QQ号码,加了他,见了他。他更胖了,但是眼睛,酒窝,还是那样让我觉得美丽,笑容还是让我难忘。之后我们在一齐了。

一开始我们在雪地里走,聊着这几年,聊着我们以前的感情,他说那时候太小,不懂事。他说,那时候离开我也悲哀了好久。

之后我们很甜蜜,我最爱看他笑,虽然臃肿了好多,但还是那么喜爱。

他还是一身痞子气,在朋友眼里他是那么不堪,朋友都劝我不好跟他一齐,朋友说这几年,他打架无数,进过派出所,偷过东西,爱打麻将赌钱,出口就是脏话。我说,我还是爱他,我想跟他一齐。

这些不好的事情我都留意翼翼的替他藏着,我怕我们没有办法在一齐。

大冬天,他骑着摩托车带我去岐山湖,他跟我讲他跟他的她也刚分手,他说他心疼她,他说她跟着他的一年里,她相继没了父母,他想娶她。原来,他爱过了。我不在乎,我爱他。

大夏天,我说我饿了,他会不顾炎热给我送饭。太多的完美,不想去回忆,心太疼。但是唯独跟他在一齐我才是最快乐的,最亲近的。我不爱跟人亲近,甚至最亲的母亲我都觉得有隔阂。

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开始互相折磨,我们吵架,甚至打架,他又开始了出门带刀子的生活,我做错一点事情,他就开始各种辱骂,他伤害我太深了,我心疼的忘记了哭泣。

最后,我们分开了。

在分开半年后的一个晚上,他喝酒了,给我打了电话,他说:“对不起,不好联系了,我对你能够百分百的好,但是对不起,我们在走下去也不会有结果,还是一样互相折磨,我们两个本来就不是一路人,我懒散习惯了,没有潜质让你幸福,我们不好再见面了,我怕我们都会心软,有时候心狠一下就过去了,再见了。”我没有说一句话,泪流满面。

前些天重温了一遍冯绍峰和倪妮主演的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猫猫的作,和亮亮的无奈,到最后的分道扬镳,让我想起了我和他的感情,他是作的,我是无奈的,他像极了女主角,我像极了男主角,我们都是心疼的。

最后我们没有在一齐,从懵懂的八岁到六分成熟的二十岁,我是爱他的。我们之间有太深的伤害,但是他依旧是我心里最暖的太阳。没有他,我不会快乐。

祭奠逝去的青春、爱情和死去的我 篇5

已经经历过爱情的人是不是都如我一般,心甘情愿的奉献自己,宁愿被贬低、被看不起也会一直坚持,在爱情里失去了尊严,失去了仅有的骄傲。

我不能说自己做的百分之百好,可是我敢对着天说自己是全新全意,没有半点的虚假和不忠。当他说要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是我给的爱太沉重了,他负担不起,所以他说“我不是你需要的”,或许没有人能负担得起吧!

我是如此的难过,难过到了极点。没有一滴眼泪,感觉不到心跳,委屈的真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暗无天日的时间里就干巴巴的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拿着手机等待着······就这样不死不活的拖着疲惫的身躯和灵魂!在一个辗转反侧的晚上,忽然一翻身,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突然睁开眼睛就觉得自己重新活过来了。一周的时间,仅仅一周而已,脸上毫无血色,干黄苍白,看见这样的自己实在是差劲,于是决定让自己忙起来。现在看书是看不进去的,便四处的找兼职。晚上一个人是我最难过的时候,恰好有了烧烤店的工作,忙到晚上9:30回来又累又困刚好就休息了,可是每次还是忍不住的拿手机用浏览器看一下他有没有新的动态,仅仅是为了看看他,然后那曾经约定好的“宝宝”的号给自己鼓励一下,带来些许的安慰。可是每次看到“宝宝”就更想他,每个晚上都是在期盼和失落中度过的,原来自己一直都是这么脆弱的,真的是这么脆弱

第三天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问我怎么样,我装作很坚强的呵呵的笑着说很好,可是那是一种怎样揪心的痛啊!做着违心的事,说着违心的话,让自己如此的难过,只是因为不让他更难过,希望他可以好好地,能够比我更好!挂掉电话的一瞬间,心一下子就空了,什么都没有了,木然的拿着东西去洗刷,冷冷的水拍在脸上的时候眼泪就出来了,真的是如此的痛,连呼吸都痛。再后来打了一个电话又发了一条信息,再后来就不接我电话了,发信息就说“忙!”难道我就这么不值得,让他这么深恶痛绝吗?还是他只是想彻底把我忘掉呢?我心里藏了太多的苦,可是一点都吐不出来,真是无助,无助的自己跟自己说话,然后再咽回去!没有人看出我的伤悲,没有人,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苦苦支撑,所以不想跟人和人说话,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吃饭,静静地走在路上,静静地想他,静静地想着过去的一点一滴!看着“宝宝”,想到以前计划的美好未来,我是多么想有一个跟他一起生的孩子,每当想到这里便想要一直等待······可是,我是如此的害怕,我若一直等待,等到有一天他成了别人孩子的爸爸,我该怎么办?我要笑着祝福吗?我是希望他比我过得好的,只要他过得好我就好!我有这么伟大吗?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呀?我好迷茫,除了痛苦我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来描述。我犯了很多错吗?为什么一次机会都不留给我呢?要忘了吗?要忘了吗?小熊还是一如既往的躺在我的怀里,让我怎么忘?看着前一天的信息,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关系、两个人。

直到今天,我才掉下了眼泪!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哭泣也是一件这么难的事。想哭的心一直痛着,痛的没有了知觉,所以就连哭泣也忘记了吗?是这样吗?如果可以选择,我真的不要这么痛苦的活着,真的不要!看着你的照片,听着你的手机铃声和你喜欢的歌,我是如此的思念你,只想听听你的声音,再看看你的脸,可就算是这么小的愿望都实现不了了,真的是好难啊!你跟我说胃口不好,不想吃饭,我依旧如此的心疼,我想看着你好好的,看着就好,只是看着就好!

青春校园爱情美文 篇6

起初我也是没有想过会和他会有那么些感情花事的,虽然他还是一个不错的男孩子,虽然他真的很会笑,笑起来也真的很迷人,很灿烂。但我还是固执的根据自己的择偶观把他狠狠的排除在外。别的不为,只因为他的个头偏偏矮我了那么些许。

记得那时八月底,我结束了自己充实的暑期兼职工作,为了避免大家分离不必要的小伤感,悄悄的收拾好行李准备翌日返家。可是就在那天傍晚,他匆匆的奔到我的宿舍门外,砰砰砰急促的敲开了门,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泪流满面,向我叙说了他的一往情深。我惊愕的看着面前像孩子一样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大男孩,眼泪也轻轻柔柔的流成了曲折的小河。我默默的点了点头,就这样我们在眼泪中开始了一段年轻的爱情。

他是典型的南方孩子,细皮嫩肉,唇红齿白。话不多,爱笑,笑起来会露出整排洁净的牙齿。戴一副小黑框眼镜,颇有一番书生气,是一个活脱脱的奶油小生。不过这个奶油小生经常会做一些十分可笑的事情。

记得第一次看他擦眼镜片的时候,我张大嘴巴吃惊的都快掉了下巴,他斯斯文文的摘下眼镜,温柔的呵小口气,然后猛地一下扯起衣角就敷在镜片上来来回回的认认真真抹擦起来,看着那股认真的劲儿,那一连串搞笑的动作,我恨不能上去抽他两下,何来的专注?还有一次,他来看望我,朋友们调侃到:“你男朋友还真是秀气呵,婉约派的,绝对是婉约派的啊。”我心底是明白这句话的,虽然有时候我也觉得他是应该多点北方男儿的阳刚之气的,不过没有也罢,内心的阴柔之美寄居在男性俊朗的外表之内也别有一番独特之意。我抬起头笑了笑,说:“你多是看惯了北方男子的豪放粗犷了呢?”他听了后也忙忙的牛头不对马嘴的小声的嘟囔到:“我们是南北结合疗效好!”大家一愣之后,扑哧的一声笑翻了全场,他涨红了脸无辜的看看我,又看看大家,悻悻的埋下头拨弄着饭菜。

平心而论,那时我们恋爱有一阵子了,我对他的感情也还是那么一回事,不冷不热,也不太上心,因为他还是没有那么的让我一下子就能下定决心的倾心一恋吧。而他也总能察觉到,不高兴的别过头,委屈的埋怨我的不认真,我摇摇头,心里乐呵呵的感叹到:果真啊!都说南方的男孩很小气,我今个儿真是长本事了,领教了。“爱情是个持续着的漫长动作,应该给彼此充足的时间来了解。”我偷乐后认真的对他这么说道。他没有在说话,却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宽容。

在以后的仰俯之间,时间匆匆背驰而去,我们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开心的,难过的,欣慰的,失望的,点点滴滴的大事小事。从这些细微的伤感中,摩擦中,我慢慢的了解了他,也包括他的家庭,他的交际,他的为人,他各个方面的好与坏,真与切。我越发觉得他有许多值得我欣赏,值得去爱的优点。而最让我喜爱的是他的稳重,稳中求实;他的自信,有尺有度;他的诚实,不虚不瞒,他的孝顺,爱母惜父。而他的这些优点也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感染着我。可是他也有最让我头痛的缺点,那便是爱哭。往往我们是男女大换角色的,我像个大男人似的安慰他那个令人可笑又可气的泪花点点的“小女人”,原本错的是他,被几滴眼泪这么一闹,全成了我的不是。我总觉得他是故意这样欺负我来着的,因为在外面的他,在朋友圈子里的他,在工作中的他,都表现的那么的淡定。冷静的处世,灿烂的笑。

他也曾严厉的批评过我浪费的陋习,吃饭的狼狈姿态,走路的弯腰驼背,无时间观的不礼貌,跷二郎腿的不雅等等。不厌其烦的一遍遍,一次次的纠正我。虽然我总不满他的“教导”,但也慢慢的在他的“调教”中规矩了起来。懂得了感激,学会了爱。虽然途中悲伤的哭过,但也灿烂的笑过,我们相处的很真,很快乐。

逝去的青春爱情美文 篇7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字幕翻译

一、电影《致青春》简介

《致青春》是赵薇首次执导的电影作品,影片改编自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于2013年4月26日全国公映,自2013年6月以来,该片开始在法国、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等海外市场上映,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

该影片成功唤醒了那些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校园生活的人们内心深处的青春情怀,使得观影者对该影片产生强烈的共鸣。但国内电影要在国外获得认可,不但与影片本身的诸多因素有关,同时也离不开恰到好处的翻译,而影视字幕翻译又与其他翻译不同,其具有特殊性,钱绍昌教授曾说过影视语言可以概括为五个特点 :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1],这五个特点也就对影视字幕翻译提出了要求,因此译者需要根据影片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期译入语观众能够更好地获得源语信息。

二、生态翻译学与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一个始于我国本土的翻译理论,起步于2001年,全面展开于2009年[2]。胡庚生教授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视角,以华夏生态智慧为依归,以“自然选择”原理为基石的一项跨学科研究[3],涉及“生态学”、“翻译学”、“哲学”等学科。学者王宁也认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的子学科有其自己的特征 :既要对所译文本进行细读以发掘其可译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地保存原文本在目标语中的生态平衡[4]。生态翻译学理论包含内容甚广,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哲学依据、基本理念、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以及译评标准等[5]。生态翻译学涉及内容甚广,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各种翻译类型都有很大的解释力,尤其是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具有其特殊性,无论从词汇角度还是信息传递角度都不同于其他翻译,即字幕翻译既要做到通俗简洁,同时还要兼顾角色的动作、表情等因素。因此译者在字幕翻译中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语言通俗易懂 ;处理好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语 ;体现影视剧中各种角色之间的交际意图[6]。字幕翻译在屏幕上停留时间短,因此字幕不宜拖沓冗长,即所谓“瞬间性”。由于语义、语用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语言表达习惯,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差异,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就有效避免了由于语言表达差异带来的观影障碍 ;同样,字幕翻译的“通俗性”也要求影视本身必须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表现在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社会意识等方面,当影片中有带有文化色彩的词汇,译者若不对这些词汇做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找出对应性的词汇替代,国外观众在观看该影片时难免会感到吃力难以接受消化 ;影视字幕“综合性”则是指影片中人物动作需要与语言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正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以及文化底蕴等多方面的不同,交际上也就必然存在不同,东方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为含蓄,西方人说话讲究开门见山,尽量避免“兜圈子”,所以译者在处理字幕时也要关注到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使得国外观众流畅观影。本文将从“三维”转换角度来探讨《致青春》的字幕翻译,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致青春》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析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7]。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适应性转换”,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就是指适应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为了做到适应就要了解源语与目的语的特点及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传达影片内容这就要求译者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进行转换。

例1 :张开 :看什么呢,别挑肥拣瘦的了。

译文 :What are you looking? Don’t be so picky.

分析 :这句话是发生在张开等人迎接新生时,根据影片我们得知此时迎面走来的是一名体型肥胖的女生新同学,因其行李较多便向张开他们寻求帮助,张开唆使身旁一名同学去接待,从该同学皱眉得知其并不愿意,于是张开让其不要“挑肥拣瘦”。“挑肥拣瘦”是中国特有的四字成语, 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译者并没有按照原词字字对应的翻译,而是巧用了一个“picky”将影片中的情形传神地体现出来。

例2 :阮莞 :怎么,你没喝过?

译文 :Don’t tell me you’ve never drunk beer before.

分析 :这句话的情景是郑微失恋后卧床痛哭,问阮莞有没有好办法,阮莞提议喝酒一醉解千愁,郑微手握着啤酒迟疑之时阮莞说的话。虽然汉语和英语的句子都是主谓宾的结构,但句法上却有所不同,比如汉语句子简洁短小,有时一个词就能表达出所有意思,而英语句子多为从句或者长句,甚至有时源语语言中的一个简单表达在目的语语言中却要用很长的篇幅去解释。如《致青春》的译者将此句子的“怎么”和“你没喝过”融合成了一个从句就比较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电影《致青春》的翻译在语言上的成功转换使得国外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就不再需要对该句话进行加工思考,也就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上,流畅观影。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7]。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翻译中的文化要通过语言的转换再现[8]。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东西方文化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译者在对源语语言进行转换的同时,关注到源语或者目的语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体系。电影《致青春》的翻译在文化转换方面就做得很好。

例1 :张开 :从开学到现在也不联系张哥。

译文 :You haven’t been in touch since school started.

分析 :这句话是张开在社团招人那天碰到郑微说的话。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汉称谓语也存在着差异。在英语表达习惯中并没有“张哥”这样的称谓,然而这类称呼在中国却很常见,通常用来称呼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这类称呼能够让人感觉亲近。根据影片,观众能够得知张开是说郑微没与自己联系,所以译者在处理这部分字幕时省略了称谓。此外,在汉语中,老师这一称谓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在其前面加姓,如李老师等,同样内涵的称谓在英语中却多用Sir, Madam, Professor等代替。影片中郑微因为使用电炉导致宿舍断电而不得不去找宿管老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们三零二宿舍突然没电了。”译文将其译为“Sir, the power is down in Room 302”就体现了这一点。

例2 :张开 :建筑系张开,字天然。

译文 :I’m Zhang Kai from the Architecture school, my pen-name is Tianran.

分析 :这句话情境是张开看到美女阮莞上前搭讪而做的自我介绍。影片中“字天然”的“字”是中国古代以来特有的文化,中国人的“字”多与“名”有关,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也是“明”的意思,这是同义的用法。此外,“字”还能表示景仰前贤,如牛僧孺,字师黯 ;崇奉宗教之意,如 :王维,字摩诘,还有原名变化等,如 :李白,字太白。然而西方人对中国这方面文化往往知之甚少,这就要求译者置身西方文化寻求合适的词替代,“pen-name”这一词汇虽然简单,却能使目的语观众很明白地了解到此处是在做自我介绍,告诉对方自己的另一种名字,“pen-name”这一词汇的使用使得译文通俗易懂,成功达到了字幕翻译“通俗性”的要求。正是由于《致青春》的译者了解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存在差异,为了避免目的语观众曲解源语内涵,译者采取了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以顺应受众的思维习惯。

(三)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变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7]。由于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流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从语言障碍、心理障碍到文化障碍,均源自于交际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交际障碍的文化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价值观念、传统国情与偏见以及表达方式[9]。正是由于在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不同,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电影《致青春》的翻译就成功的克服了这一障碍,做到了交际维度上的成功转换,也直接影响了目的语观众的观影效果。

例1 :郑微 :你应该上公安大学。

译文 :You’d have a great future in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

分析 :这句话是郑微在听了黎维娟讲诉他人一系列八卦消息之后调侃她的一句话,指的是黎维娟这么擅长挖掘别人的隐私和秘密,上公安大学能学到适合她的知识,若逐字直译目的语观众便无法很好地理解这类中式幽默,便会损失原文的交际意图,而译文增译的“great future”挑明了这层幽默,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例2 :陈孝正 :如果一个人骄傲和膨胀的背后是惨不忍睹的事情,你还骄傲和膨胀得起来吗。

译文 :If your success is built on things you’ve lost…

分析 :这句是陈孝正从美国留学归来接受采访说的话,根据影片我们得知陈孝正在公派出国和郑微之间选择了公派留学,回国之后虽然在事业上去的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却认为这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译者在这里用了一个“lost”很好的传递了影片中陈孝正的心情,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流畅无障碍。

四、结语

逝去的青春 篇8

NBA历史上从不缺乏巨星,缺少激情,如今的我们又沉醉在杜兰特、詹姆斯、哈登所主宰的联盟当中,但总感觉像少了一个人似得。不知你是否还记得特雷西·麦克格雷迪这个名字?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他销魂干拔的姿态?不知道你是否记得他连续14场30+以及单赛季场均32.1分的恐怖得分效率?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他感动上天的35秒13分?……

即使你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倒在季后赛首轮,但是你却为了心中对总冠军的信念,不断地说着Iwillback。但人生总是曲折,天赋秉异曾被乔丹视为接班人的你却在伤病面前不得不低下了头,从昔日领袖逐渐变成了球队的替补。正如你所说的“Itisonme!”,一切责任都在你肩上。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人们所指责的对象总是在系列赛里表现最努力最突出的你,你内心的委屈与不甘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与体会?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带伤上阵,你一直在努力着。即使失败,在更衣室里你也没有责怪队友,而是在不断地反省自责自己。新闻发布会上你所展现出来的只是你落寞无奈悲伤的神情与眼泪。职业生涯末期,渴望总冠军的你与马刺签下老将底薪,但还是惜败,再次与总冠军擦肩而过。

因为有你,我学会了不懈努力。因为有你,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敢。因为有你,让我们曾经看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NBA赛场!

致逝去的青春,致曾经的麦迪。

编辑点评

此文的问题同样是题目的意义大于实际内容,语言缺乏表达力度,导致情感表达也不够深入。

上一篇:财政投资下一篇: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参与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