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勾画的旋律散文

2024-08-31

苦涩,勾画的旋律散文(共2篇)

苦涩,勾画的旋律散文 篇1

好像都离去了,或许从来都不会明白,在一起的日子里,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那般甜蜜。一切就这么烟消云散了,连灰烬也随风逝去。

蓝天,终究只有白云的陪衬,而不是斑斓的色彩永远地绽满天际。

时间是宝贵的,千金难买,但恰恰又是如此的廉价,毕竟,人人拥有着。悲伤时,只会更添压抑。也许它能遗忘什么,从过去到现在,擦去的是伤,抹不掉的永远是痛……

有些东西,取代不了,凌乱在地上,无人想触摸,更没人去打理,仿佛记忆被打碎了,一切都删去了从前的光景。

夜,静静的,寥寥行人,擦肩而去。绚丽的烟花,绽亮在城市的上空,再美,俨然不过是瞬间即逝。沧桑过后,仍是黑云压沉着天,透着幽幽凄凉…

残缺拼凑的爱恋,它再也不会意味着什么,若隐若现的.回忆里,有你,有我,却始终止不住爱情的脚步,来的猝不及防,去的亦是匆然。

往后,再也不会在一条线上了,如断了的弦,怎么也勾画不了任何表情。带着一段旋律,悄悄然,绕过山间,永远地消失散尽了……

人生如戏。本就是一场短暂的梦,何必再去搜寻过去的影子,末了,就醒了。

苦涩,勾画的旋律散文 篇2

一、读——有感情地朗读

散文是美的——有景物的美、人性的美、思想的美等,不读无以领略;同时,语文最能体现与其它学科与众不同之处的神韵,也就是它能“以声传情”“以声动人”,让人赏心悦目。

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丢失语文学习中最简单而又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朗读”——不是指默读、速读,而是指大声地朗读——也就丢失了语文学习中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了,导致了现在的语文(课文)教学成了“哑巴教学”,语文教学近乎趋于数理化教学的设问、例析、答题的“训练模式”,失去了语文学科应有的“美感”“韵味”了。尤其是散文教学,把朗读贯穿于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是必须要有的意识。这其中又可根据文体的特点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不同,分可为几个不同的层次“读”。

1.了解文本的读。一般地说,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是要读通——熟悉基本文字,粗识文本;其次才能了解内涵,揣摩情感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散文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步骤。

2.表情达意的读。在熟悉了文本之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思想,揣摩情感地朗读。在老师的指导或示范之下,引导学生学习表情达意地朗读,在创设这种“读”与“听”的情境中,去感悟散文的语言的情、情感的真,使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沐浴,同时也为进一步理解文章疏通水渠。

3.品赏语句的读。在具体赏析文章的过程中,仍可紧密结合读。比如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在朗读的基础上作赏析,边读边赏是最佳的散文教学方式,犹如配上伴奏音乐一样,使学生易沉浸于其中。

4.培养能力的读。会朗读,是一个人的一种语文能力。借助散文教学来培养这种能力,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可选取一些适合朗诵的经典散文,进行专门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比如《海燕》一文,历来是朗读的范文,可专门就此安排朗读训练。可能一开始只能把“文字”读出来了,情感没有体现,语气、语调也把握不准,没能体现“文章”的韵味来。教师要指导,适当示范,并注意创设课堂气氛,再继续进行课堂训练,并不断鼓励与鼓动。在这种氛围感染下,可能会激发一些有一定潜力的学生们跃跃欲试,朗读的效果会逐渐出来,甚至达到了能登台表演的声情并茂朗诵的层次,让人感觉到精神上的享受。

即使一篇美轮美奂的散文,不去朗读出来,也感受不到它的美来。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种阅读训练的材料来进行“肢解”式的教学,那简直就是在为我们的语文自掘坟墓!

二、赏——赏精美语言

“读”是一种整体上的感知,是一种引读者入胜境的途径。而“赏”则是进一步引导读者“深入内部”的阶段了——对文章进行仔细地揣摩、把玩。

1.赏字词的准确、传神。散文作者的功力,往往体现在炼字、炼词之上,有时仅一个字、一个词的使用,会让读者拍案叫绝,从而让全篇文章增色。这在初中教材选取的散文中随处可见。比如《春》一文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钻”字,让人似乎感觉到了小草的劲头那么大,突出了春草初生的勃发。《济南的冬天》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中的“卧”字,那是多么甜美的睡态啊,突出了大山依托着的小村庄多么恬淡与安适。《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的“聪明”,实则是一种褒义贬用,突出了自己的一种愧疚与自责之情……像这样的品味,不仅能让文章增添绵绵悠长的韵味,也能让学生们在欣赏它们之余,增加自己炼词造句的能力。

2.赏语句的生动、精美。散文的美一般体现在景美、情美和思想美的三个方面,而这些又都是通过语句描写传递出来的。

对于“景美”,侧重于通过语言描写,创设出一种意境来,大多是借助于多种修辞手法来使语言生动。这在写景散文中尤甚,是我们在欣赏这类散文时仔细把玩的重点。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对藤萝的精彩描写。“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略带夸张的比喻,再加上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藤萝开得旺盛,充满生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让读者似乎听到了花儿们拥挤争吵的声音,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花朵开放的热烈。“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张满的帆,让我们形象地感觉到花开得那个饱满程度;而“忍俊不禁的笑容”,更比“人面桃花”生动一层——都看出了花开得娇羞的神态了,这个比喻,细写出藤萝花开的情态……这些语言,极富感染力,会让每位读者好似眼前就开满了花,沉浸在一种优美的想象当中,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

对于“情美”和“思想美”的散文,虽不是以语言描写见长,但也有融入真情与思想、充满睿智的语句出现,选取并加以品赏,不仅会为之情动,还对深刻理解文章大有帮助——这些句子往往都可谓是“文眼”。比如《走一步,现走一步》中的“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着眼于眼前,善于分解困难,一步步努力,最终战胜整个困难而获得成功,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一句话中揭示出文章的“内涵”,而且这种生活启示也很有现实意义。还比如《散步》一文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背负着的是两代人,也寓示着中年人肩上所承担的责任一一照顾父母,抚养孩子,这是中国家庭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一句话,暗示了我们应当继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悟——感悟真情与哲理

假如说“读”是一种停留在外表的直观感受,“赏”是一种挑选“细节”、寻求“曲径”的话,那么“悟”就当是深入内心的“通幽”了。

对于抒情性较强的散文不消说其中融满了真情实感,需要我们沉浸其中,享受感情的熏染,就是写景、记人记事的散文也都与“感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散文,都值得去细细揣摩文中的那份感人之情。比如,《蝉》《贝壳》两文,都有对生命执著的赞美;《行道树》中对无私奉献者的歌颂;《春》中对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欣喜。还比如《风筝》中对表达出对自己粗暴行为的深深自责;《土地的誓言》中喷涌着的是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失去的故土的依恋,以及对获得解放的必胜信心;《台阶》中对“父亲”充满辛酸一生的冷与勤劳朴实品质的敬;《老王》中形貌猥琐但朴实善良,虽然地位低下,但也让人常常怀念……

对于侧重于生活思考的哲理性见长的散文,则需要感悟的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在初中教材中,这样的散文并不多,主要有《走一步,再走一步》,表达的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可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逐一克服,达到最终战胜而获得成功的目标。《人生寓言》中的《白兔和月亮》,讽刺了人类的贪婪,告诫人们不要渴望拥有不该拥有的财富,否则会有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给处在艰苦环境当中的人以激励:承受艰苦其实是人生的一种财富,面临厄运反而会促使人坚强起来。

读散文,或能让人清静,或能让思想净化,或能让人获得激励,就是因为散文中有真情,感动、滋养着人,散文有哲理,教育、启迪着人,这当然是散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所以,中小学生们,最值得品读的,也是人生中最值得读的,就是散文,不仅短小,而且精美,最适合阅读。

四、练——精美表达的摹写

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最有实效的方法就是借鉴“范本”的临摹。而在学习课本中的那些精美的散文时,其语言正是难得的范例。所以,在学中仿用,学以致用,也当是散文教学中的其中任务之一。

当然,不是所有散文都可当语言的范本,或都需要进行训练的,这要有选择性。比如《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适合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训练;《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背影》可选择进行准确的动作描写的训练;《土地的誓言》《观舞记》可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那树》《地下森林断想》可进行抒情性语言的训练,等等。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

上一篇:霸气社会班级口号下一篇:初中历史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