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

2024-06-02

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共6篇)

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 篇1

姓名:冯丹萍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14级会计二班 学号:14142904178

时间:2015年12月14日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祖国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务必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才能对自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也能更好的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对此,我们针对我校大学生做了一个调研。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应对 青年大学生 就业 重要意义

一、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 首次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从我国来说,“新常态”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

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二、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一是中高速。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这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二是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三是新动力。从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三、如何准确理解新常态

当前语境下的“新常态”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新常态”指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再保持过去的高速状态,而是将进入中高速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强调经济增长质量的“聪明”的增长状态,即“中高速”要对应“中高端”。在“新常态”下,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能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企业总体上能够稳定盈利,劳动者劳动报酬能合理、有序地增长,中等收入群体能不断扩大。二是“新常态”指的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日益现代化的状态。在“新常态”下,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更加明晰,“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发挥,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居民个体既各司其职,又携手合作的状态。换句话说,“新常态”是政治更加清明、市场更加开放、社会更加和谐的状态。

综上所述,“新常态”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当下的经济增速下滑,着力改革攻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应如何应对(问卷调查)

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常态”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呢?我们针对我校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

调查时间:2015年12月 调查地点:湖南理工学院内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第一重要的是自我决策能力,它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践操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

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除了这些,还有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证明在校内多参加集体活动、社团活动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五、新常态下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就业观

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完善自身能力的同时一技之长更重要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区间,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就业随工程项目‘一哄而上’已经不大可能,而且增速放缓也让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针对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应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大学生不应自视为天之骄子,而应把自身看作有知识的劳动者。应致力于服务性、基

础性工作。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过去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性、基础性工作,也逐渐由具有较高知识、技术水平的人员来从事,这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就业机会。大学生应珍惜和把握这样的就业机会,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应致力于去基层,去西部和边远地区就业。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农村缺乏人才,渴求人才,为大学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大学生要顺应时势,把到西部、到基层就业作为重要就业选择。大学生应致力于去民营企业就业。大力引进人才是民营企业最为重视和急需做的事情,民营企业人才短缺,求贤若渴。同时,民营企业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极大的发展空间,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就业选择。

同时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就业主动权,把就业机遇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就要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为将来就业提早做好准备。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要自主创业,在目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有梦想、有激情、有知识的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自己当老板”,实际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先通过打工,做一些原始积累,从无到有,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找工作时,需要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需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有何潜质等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此外,还应深入了解所学专业适合到什么样的岗位去工作、性格特长爱好应该怎么跟专业结合起来,学会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在择业过程中坚定立场,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特点去选择职位。大学生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只有建立在对社会需要的正确认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础上,建立在对自身条件、素质、发展方向的客观评价上,才能逐步形成和确立。

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中,我们的就业观念也要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常态,要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在对社会就业形势有较充分的认知前提下,根据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就业选择。要跟上当前新的形势,不要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应该寻找新的就业机遇,从而更顺利地实现就业。

六、总结

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 篇2

2014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创历史新高。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已是“老生常谈”,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在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各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办学者、上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适应这种“新常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破解大学生就业这道难题。

从精英到大众,大学生“走下神坛”

“中国每年新进入市场的青年大约1 500万,今年高校毕业生占了将近一半,这本身就说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说。

从纵向上看,来自教育部、人社部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还要多。

再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大约有2 500万,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起已经开始下降,但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经测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劳动力将一直保持在8亿人以上,就业的总量压力长期存在。

“大学生的确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但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已经形成,如果还抱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不放,就业当然很难。”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一方面,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必须转变,不能只盯着体制内,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每年最多能吸收约60万毕业生,不到应届毕业生的10%。”莫荣说,政府也有责任把大学生就业引导到其他方面,以缓解就业压力。

正如通知要求的,要着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比较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加快发展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一技之长更重要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7.5%左右,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区间,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一现实。”周天勇说,“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就业随工程项目‘一哄而上’已经不大可能,而且增速放缓也让长期积累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

在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操作工、普工招工不足,也就是企业所讲的“招工难”;二是技术工人常年、普遍供不应求,中级工、高级工求人倍率基本是1.8以上,也就是说两个岗位大概只有一个人求职。

“我们很缺人才,而且人才队伍正在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很担心这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新庆告诉记者。

位于江苏南京的中建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肖志勇告诉记者:“在我们公司,首席技师的待遇相当于公司副总,高级技师的待遇比中层管理人员还要高。”

通知要求,深化教育改革,积极调整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莫荣指出,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亟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相应地就要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的就业已经基本市场化了,薪酬水平直接体现了劳动者的价值。”这位专家说,“很多大学生薪酬不如技能人才,起薪甚至不如农民工,说明一技之长有多么重要。”

创造条件,吸引毕业生基层就业

“有一个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宁可在南京某高校后勤部门做一名临时工,每月只拿1 000多元的工资,也不肯回老家就业。”位于南京市的金陵科技学院就业指导处副处长陆国晓说。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肯离开大城市并非怕吃苦,而是觉得没盼头:同是医学专业毕业,同在一个科室,同样工作十年,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很可能成为该领域专家,在偏远地区基层医院的成功率则小很多。

因此,在呼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创造条件,吸引大学生到基层、边远等亟需人才的地方。

通知要求,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它们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通知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正在‘腾笼换鸟’的北、上、广对于人才的要求很高,容纳度也变得越来越小。”周天勇说,“城镇化推进、中西部开发以及产业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并主动适应这个趋势,抛开暂时的得失,放眼长远,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 篇3

这次论坛是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高水平的论坛。各位院士、专家和大型企业的领导,站在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思维、宽广的视野、多层次的视角,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工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展望了前景,梳理了思路。这次论坛有交流、有分析、有思考、有探索,内容丰富,达到了预期效果,即对煤炭工业“十三五”发展有指导意义,又对煤炭长远发展有引领作用,汇聚了行业智慧,凝聚了共识。主要表现以下7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清晰了。在今天的论坛演讲和研讨中,大家都对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超前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约束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阐述,围绕煤炭行业“四期并存”的新常态,提出了具有战略性的思考。同时,大家还认识到,煤炭行业进入“四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是10多年来持续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对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来讲,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是对煤炭行业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途径更加明确了。在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依靠数量、速度、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结束,必须转向依靠质量、效益、集约型发展,必须转向依靠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提高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对煤炭消费总量“天花板”的认识以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了。谢克昌院士、王安建教授分别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借鉴先期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天花板”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全国煤炭消费总量45亿吨左右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其他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围绕我国煤炭消费总量45~48亿吨分析,当前煤炭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短期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态势很难改变。

四是对新常态下煤炭经济的增长方式的研究和思考更加理性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继续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价格上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在煤炭需求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库存居高不下,进口煤总量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扩规模、增产能、涨价格的空间越来越小,“以量补价、让利不让市场”的传统市场竞争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五是对煤炭发展战略与“十三五”规划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了。多年来,煤炭工业发展规划都是以增量扩能为主,特别是“十五”以来煤炭产量快速扩张,煤炭企业更是以产量翻番、规模上水平为重点,2012年以来在需求大幅下滑之后,行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增多,如何科学研判形势,提出“十三五”煤炭工业发展的规划思路、目标和重点,从政府主管部门、到相关研究机构和煤炭企业,都在总结和思考。如国家能源局提出了 “十三五”煤炭资源开发“东部原则不新建,中部建一退

一、适度建设资源枯竭接续项目,西部建设配套煤矿项目”的新思路;王安院士提出了“布局科学、产业集聚、结构多元、技术先进、统筹兼顾”的发展思路;张文学、张升、卜昌森同志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提出了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观点和看法;这些思路、观点和看法都将对煤炭发展战略和规划、对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途径、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六是在推动能源供给、消费革命的新形势下,对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的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逐渐形成了共识。围绕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革命,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2014-2020年国家能源战略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煤炭工业协会在系统研究推动能源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促进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生产和提高煤炭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水平的意见和建议;谢克昌院士领导的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从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战略提出了科技驱动、科学开发、全面提质、输运优化、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节能降耗等七个方面战略思路;谢和平院士从推动煤炭革命的高度,提出了煤炭战略新思想;刘炯天院士从资源型产业服务化转型方面,梳理了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张玉卓院士从推进煤炭绿色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示范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是对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资源枯竭煤矿退出难和推动行业脱困任务艰巨的问题反映集中。煤炭企业税费负担重,税费重复征收的问题反映了多年,一直难以解决。今年煤炭资源税开始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资源税率提高;煤炭增值税长期高于全国工业产品平均税率4 倍左右,企业总体税负水平仍难降低。一大批资源枯竭煤矿亟待退出,国有煤矿退出机制和相关政策缺失或不完善,煤矿有序退出难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这对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受多重因素影响,真正实现行业脱困,任务还十分艰巨。

下面,结合今天论坛取得共识和煤炭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思考,我谈以下几点意见:

一、深入开展能源革命和新常态下煤炭发展战略研究,引领煤炭行业科学发展

(一)进一步加深对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发展阶段的认识,推进理念创新。2014年以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的战略思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又从9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重大判断,也是对我国能源和经济发展在重大转折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协会在学习研究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的基础上,做出了煤炭行业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发展阶段的形势判断。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我国经济由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速回落;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需求增幅回落。根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下降到62%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5%,对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 2015年,煤炭经济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态势。一方面,全球石油价格大幅下降,国际煤炭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态势,将进一步影响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煤炭供需形势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推动煤炭价格回升的基础仍很薄弱;在经历连续两年下行之后,煤炭企业经营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可能进一步显现。煤炭行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高度重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和释放煤炭行业发展新动力。

(二)进一步加强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的实践,煤炭行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进展、见到了实效。目前,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装机总规模约1.3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 11%左右,占全国火电装机的1/7强;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为煤炭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进程中,一批大型煤炭企业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组建了企业的战略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煤炭企业、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煤炭行业需要认真总结经验,站在国家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高度,深化行业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深入研究创新煤炭发展模式的思路、途径和技术路线,推动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必须摒弃长期以来依靠数量增加、速度增长、规模扩张、价格上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要转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提升、结构优化、两化融合、人才技术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近10年来以年均煤炭消费增长2 亿吨、年均增速10%左右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煤炭行业发展必须要适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炭消费强度下降的新趋势,转变发展模式,推进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促进煤炭生产向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开采方向发展,推进行业由增量扩能型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构调整转变,促进煤炭生产向服务型生产转变,煤机装备制造由高水平向质量、服务型转变,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出发,加大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技术工程示范,有效替代油气资源,拓展煤炭作为工业原料的消费空间和利用途径,同步作为消化煤炭过剩产能的手段。

(四)深入研究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难点和主要任务。煤炭行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推动煤炭生产、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行业发展从高强度资源投入型、劳动密集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人才技术密集型和两化深度融合型转变。要着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既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技能大师和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夯实行业发展基础。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健全和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煤炭基础理论研究,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提高行业的科技贡献率。要着力推动大型煤电基地、大集团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进一步优化煤炭生产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和集约化水平,通过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催生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煤炭经济发展质量。

(五)深入研究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煤炭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问题。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需求总体偏弱,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化解过剩产能、消化高位库存的任务艰巨,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要不断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还不是很清晰。煤炭行业要深入研究控制发展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问题,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点,把握煤炭消费峰值的“天花板”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关系,既要坚定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短期难以改变的信心;又要研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途径和办法,探索煤炭经济新的增长点,维护煤炭经济平稳运行。

近年来,我们看到,国内一些大型燃煤电厂都在进行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神华国华舟山电厂、国神天津大港电厂等16 台燃煤机组已经实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排放值均优于燃气机组污染物排放限值,实现了超低排放。神华舟山电厂经过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后,排放的粉尘浓度为2.47毫克/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为2.76毫克/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为19.8毫克 /立方米,低于燃气轮机组50毫克/立方米。这种通过技术创新,既提高了煤炭清洁高效环保利用水平,又拓宽了煤炭市场空间。

(六)深入研究煤炭消费峰值与能源替代的关系,既要看到煤炭消费“天花板”、也要看到我国短期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炭替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综合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成果,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在未来15~20年出现,消费总量在 45~48亿吨。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水电开发规模已占经济可开发资源量的70%,大规模增加水电难度加大;风电仍存在设备利用小时数低、发电成本高、风能不稳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有影响等技术经济问题;太阳能发电受光伏电池原料在加工过程中存在能耗高、成本高、污染大等问题;核电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影响,面临社会承受能力下降,安全预防等级提高,建设成本加大等问题。根据国家能源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比重按15%的要求,2015 年~2020 年间,需要年均增加水电1200万千瓦、核电650万千瓦,仍具有较大难度。因此,短期内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很难改变。对此,要坚定信心。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落实,努力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

(一)立足当前,扎实推动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对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针对近两年来煤炭行业出现的市场低迷、价格下滑、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应收账款增加等新情况、新问题和困难,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自去年7月中旬以来,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监局和协会会同多部委参加的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连续组织召开了22次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研究制定了30多条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并推动贯彻落实。

在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效果逐渐显现,煤炭产量盲目增长势头得到控制,煤炭进口开始下降,市场价格出现了小幅回升。但也必须看到,当前煤炭需求增长乏力,存煤居高不下、进口总量较大,煤价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煤炭行业脱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在此,希望煤炭行业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煤炭行业脱困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还关系到矿区职工就业和社会稳定,要扎实推进煤炭行业脱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循市场规律,依法建设和生产,促进市场供需平衡。要按照国家发改委推动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煤炭价格的具体要求,鼓励煤炭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继续推动价格理性回归,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要加大货款回收力度,强化现金流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要深入推进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倡导契约精神,构建煤炭生产企业与用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合作共赢的市场交易体系。

(二)强化战略引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研究的启动年。在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约束、发展制约和发展保障,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运用战略思维,科学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转变长期以来以增量扩能为主的发展方式,转为调整存量、做优增量的发展方式。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首位,注重发挥人才、科技在战略实施中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努力实现数量、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益、集约型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密集型转变。要紧密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矿区资源条件、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开发布局,科学确定开发规模,实现资源开发效益最大化,推动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生产和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利用,加强生态文明矿山建设,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延伸产业价值链方向转变。要从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长效机制入手,促进煤矿由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为重点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要创新煤炭商业模式,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由煤炭价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 篇4

根据市政协全年工作安排,市政协财农委和研究室组织部分委员组成专题调研组,于3月13日至4月15日,先后深入榆阳等九县区、市直有关部门及与我市毗邻的宁夏银川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山西忻州市等地调研考察,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负责人座谈,就应对金融危机、发展能源经济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入交流。同时,在报告的形成中还充分听取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现就本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定信心,化危为机,保持能源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要辩证地看待当前面临的危机,既要看到“危”,更要看到“机”:一是金融危机使我市经济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暴露的更加充分,迫使我们狠下决心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二是金融危机使我市的资源不仅在“量”上而在“质”上的优势更加显现。三是金融危机为我市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我市应抓住沿海服装、电动玩具等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发展新型产业,填补空白。四是金融危机以来,钢材等建筑材料价格下降,为我们加快交通、电力以及民生、社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机遇。五是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榆林时的重要指示及其后续效应,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政策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榆林的27条支持政策,都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我市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调

结构与保增长的关系,以保增长促进调结构。要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就必须把保证能源化工企业的正常运转放到首位。当前,要重点保持煤炭、兰炭企业和载能企业稳定生产。有关部门应协助煤炭生产企业,加快办理“五证”,改革年检集中在年终审验的办法,分批分月年检。全市兰炭企业生产规模为3700万吨,块煤(需6290万吨)供应将十分困难。对兰炭企业所用块煤,实行政府干预,神华、陕煤以及转化项目配制煤矿的转化剩余煤中,定量、限价供应兰炭企业。“两权价款”应允许在税前列支,降低煤炭企业生产成本,确保现有的兰炭企业正常生产,促使等待观望的在建兰炭企业加快进度,尽快投产。二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结构调整,把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方向。保增长的核心问题不简单是保持一定增长速度,而是增长方式的转型。通过增长方式的转型不仅保障今年短期的经济增长,更要获得未来长期的经济增长能力。三要以市场机制作为结构调整的基本手段。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方面,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和市场价格的信号引导作用。要防止政府过度不当干预经济运行,扭曲价格信号和经济运行。四要以轻型化、民营化、规模化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不合理状况,着力发展轻工业;在所有制结构方面,既要引进大型国有企业,更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和壮大本地企业,努力促进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协调发展;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既要大集团引领,更要大力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规模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五要以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的最终检验标准。这就是:是否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满意不满意;是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合理不合理;是否统筹兼顾,城乡、南北、人与自然发展和谐不和谐。

三、转变增长方式,首先要改革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和模式 一要改革资源开发体

制和机制。要加快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应当停止对各类资源的行政划拨,停止无偿或低价出让资源,“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应由政府做好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用招、拍、挂的方式选择投资者,为各类企业参与能源开发,创造平等的准入和竞争机制。外来投资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应吸收当地企业以资本入股,保障资源地有一定的投资权。二要建立“两型社会”的开发模式。第一,采取环境友好型开发模式。建立“谁破坏、谁埋单,政府统一治理”的环境补偿机制。制定矿区塌陷、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三废”污染等治理补偿办法及细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标准体系,明确企业环境保护和补偿的主体责任,明确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法等,以法规的形式予以界定。项目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努力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二,采取资源节约型开发模式。对不可再生资源要按“整合资源、重组资产、关小建大、联合改造”的方针,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合理、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统筹解决好煤、油、气、盐等资源重叠共存的开发问题,做到科学、有序、综合开发。与煤伴生的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水以及其它资源都必须综合开发利用。三要转变发展模式。我市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注重资源就地深度转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胡锦涛总书记在榆考察期间指示,要坚持资源深度转化,搞煤化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造福一方。因此,对单纯走采输之路的,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要严加限制。

四、打造能化企业“航母”,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打造 “航母”靠行政手段很难行

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建松散型的“榆林煤业集团”。具体设想是: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股份合作制性质的煤业集团公司。要争取一大块资源或以国有企业现有资源评估作价,以公开出让的形式,由榆林境内的煤炭生产、运销、转化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大小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均可认购入股,以投入资本多少来确定占有股份和董事名额。股东大会产生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原有的经营单位不做任何改变,仍可以自主经营。煤业集团实行产运销一条龙、煤电一体化。集团组建后,创造条件,包装上市,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机制来扩展融资渠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能力。以该集团公司为载体率先依法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争取掌握资源开发的主动权,给地方煤炭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平台。今后,凡带“煤”字的争取资源、招商引资、订货签约、铁路运力配置、矿区铁路支线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均由该集团出面,进行滚动发展,逐步实现矿、电、化、路、港、航、运一体化,形成榆林版的类似神华的大集团。目前,我市的兰炭、甲醇、金属镁、盐化工等产业,也具备整合上市的实力和条件。我们应积极引导企业组建集团或行业协会,积极推动其做大做强,发展规模经济。

五、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健全项目准入和退出机制 要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

项目合同约束机制,即新建重大项目由业主和当地政府就项目进度、准入条件、退出条件等事宜签订协议,对项目业主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一要实行科学的招商引资政策。招商引资要注重在非能源领域引进能提升当地产品品脾、拓展产品市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和管理人才。要坚持“内外有别”和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招商。要把煤炭等资源要素优先配置给地方民营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为纽带,实施“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战略,联合国内外大企业搞转化项目,创造自己的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群,支持地方民营企业在今后的资源开发中唱主角。二要设立项目准入条件。不管是外来企业还是地方企业都应严格遵守,主要内容应有:第一,严格审查项目业主的资质和实力,谨防玩“空手道”,严禁转手倒卖。第二,资源领域的所有投资企业必须要有转化项目,实行“资源配额制”管理,改配置资源为配置产量,杜绝“大马拉小车”现象。第三,所有地下资源开发项目,须相应创办一个非能源项目,以地下带地上,这要成为一个硬条件。第四,所有资源开发项目都要执行环境保护治理的目标、措施、资金补偿、奖罚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把环境保护“三同时”和“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到实处。第五,所有资源开发项目必须在资源所在地注册,税费在当地交纳并执行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第六,不管是哪个级别的企业都要接受当地政府执法部门如环保、税务、公安、统计、计生等的监督检查,消除地方政府部门执法“盲区”。第七,资源开发企业用地应体现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原则上应按当时当地同类型的市场价格征用。应当允许农民以土地换股份,使失地农民变成企业股东,以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并为构建和谐地企关系打下基础。第八,必须优先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技术岗位人员应在当地应届和往届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定向委培,取得资格后安排就业。凡适合当地人干的岗位应当优先安排当地人就业。三要建立项目退出机制,确保建设项目落地生根,加快建设进度。第一,要组织专门班子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清理。对项目业主资格、前期工作、资金到位、工程进展等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分类处理,并形成机制。第二,续建项目要加快进度,确保按计划投产,尽快形成生产能力。拟建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就绪,具备开工条件的,创造好建设环境,尽全力促其开工。对不具备开工条件的,切不要举行“场平仪式”、“奠基仪式”、“开工仪式”等活动,其负面作用大于正面影响。第三,不符合土地、环保、节能等法律和政策的项目,应中止建设,限期改进,逾期不能改进的坚决清退。第四,对资源类转化项目逾期不能落实的,应当撤消批准文件,收回配置的矿产资源和土地,进行新一轮招商引资。坚决杜绝以转化为名圈地占资源,决不允许煤炭、土地(特别是享受

优惠价格的)等资源的非法流转。第五,建立清退预警机制,项目签约后出现开工迟、资金到位慢、进度不达标等情况,要及时发出清退预警信号,不断完善项目退出机制。四要建立项目准入和退出的保障监督机制。要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监督职责的同时,注重发挥好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各方联动,形成合力,确保项目的进入和退出公开、公正、透明。

六、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

一要积极打造上市公司。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应当允许企业利用股票期权等方式实现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有效激励,吸引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二要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我市民间借贷较为活跃,应大力发展民间金融,建立具有银行性质的中介机构,强力推进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建设,合理引导民间融资行为,使之逐步走向合法化、规范化。三是各金融机构要提高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授信等级和额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审查审批制度和信贷操作规程,依据其经营效益和信用等级等方面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分类考核,及时授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要建立银行与企业对接机制,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困难问题。企业方面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账务和法人治理机制。银行也应从实际出发,注重企业实力和前景,把信贷政策用足用活。要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五要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设立资金担保公司、不动产质押、第三方保证等方式构筑多层次的风险共担体系,满足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贷需求,解决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七、切实改善企业投资和经营环境,帮扶企业渡过难关 一要继续加强投资硬环境

建设。继续加快供水、交通运输、电力和环保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的改善。二要继续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要坚持投资环境“一票否决”制,加大监督、检查、问责、奖惩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要优化和简化审批程序,加速推进项目的落地和建设。要强化服务意识,坚决制止“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行为。要改变目前上级拨款滞后一年使用的现状。要充分发挥投资环境110的作用,切实做好投诉案件的查处工作,保护好投资商及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妥善处理好地方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中、省企业之间的关系,搞好社会治安的属地管理,坚决取缔企业以护矿、护井名义组织的“棒棒队”等,着力构建和谐的地企关系。三要积极为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搭建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聘请相关高级技术专家为企业破解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四要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应全面清理、取消针对生产经营和投资、技改企业的各种已过时的政策性收费,该减免缓的减免缓,不能取消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如社会保险费、煤管费、集装站转运费、中介机构经营性服务收费等)。应当争取市境内政府主导的二级公路收费站列入第一批撤销名单,全市每年可减少收费7亿元。鉴于国家发改委不允许下浮电价,可考虑变下浮电价为财政补贴电费,使高耗能企业用电保持在0.33元/度左右,以维持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要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贴息支持,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调节专项资金”,帮扶企业走出困境。

八、强力推进省上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榆林跨越发展创建良好平台一

要抓紧落实《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市直部门要积极主动搞好与省上有关部门的对接和配合,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重点要抓好审批权下放和扶持资金、资源收益向市县倾斜等政策的落实。应当积极争取探(采)矿权设置和土地审批权有相当的自主权。应当争取省上允许资源所在地政府 “以资源换资本,以资本换股份”的形式,争取投资权。二要理顺“两区六园”的管理体制。划清市直部门、管委会、县(区)政府的职能和事权,减少推诿扯皮。应推行“统一规划、分县实施”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利发展县域经济。三要积极争取扩大地方煤炭资源保有量。我们必须主动出击,争取占有相当的煤炭资源份额。主要措施可以考虑:一是参考神府煤田的比例,市、县应占有50%以上的份额。二是与陕煤集团联手,引进渭北资源枯竭老矿区的资金、人才,采用神木红柳林煤矿的模式,市、县参股,共同管理,注册当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利益均沾,实现省、市、县多赢。三是大井田周边、综采设备无法开采的边角煤,应由县(区)政府主导,上马中小煤矿,安置失地农民就业。既不浪费资源,又解决了“生态灾民”的长远生计。四要争取拿到岩盐的探(采)矿权,掌握岩盐开发的主动权。鼓励煤炭企业和其它民营企业参与岩盐开发。应先行搞好“一县一井一项目”的开发工作,增加南部县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缩小南北差距。积极推广晒盐项目,将部分农民变为盐民,种田变为“种盐”。据测算,每亩水

地种玉米收益为500元左右。而“种盐”每亩的收益农民为6000元(每亩可晒150吨盐,每吨按40元劳务收入计),财政可收税费4500元。如“种盐”1万亩则收益过亿元,这是南部县财政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捷径。应争取取消食用盐专卖,开拓食用盐市场。

九、多管齐下组织财税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要根

据现有的税费政策,挖掘税收潜力,把应该收的各项收益收缴入库。第一,争取及时足额返还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截至2008年底,我市共上缴“两权”价款25.83亿元,已返5.1亿元。2008年10月至12月的“两权”价款尚未返还(按13.08亿元计算,应返还5.23亿元)。2009年预计上缴“两权”价款28亿元,应返还14亿元。第二,确保石油板块的财政收入不减而增。省财政厅和省物价局出台的关于我市征收延长集团550元/吨石油开发费(实为14项政策性收费)的文件所规定的三年定额收费期限已到。我们应当促使延长集团继续缴纳,努力争取长庆集团比照执行。市、县在延长集团的股份今年开始分红,要争取如实结算,按股分利。第三,确保煤炭板块的财政收入不减而增。要搞好煤炭的坑口计量,夯实产量,巩固“破五难,查三漏”成果。争取中央企业按规定缴纳价格调节基金,适当增加市、县两级分成比例。二要积极争取解决好几个税种的征管工作。市上应抽调发改、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专门的班子,拿出有力的报告,赴省进京,积极争取解决诸如:神朔铁路营业税纳税地点调整问题、天然气管道运输营业税、铁路建设建筑安装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问题等,维护我市地方税收权益。三要加强政策研究,挖掘政策潜力,努力争取政策性收益。我市应积极主动争取中、省税收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解决税收与税源背离问题。要研究构建有利于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税收体制,改变现行税制下税收大量转移流失的状况,维护资源输出地的应得利益。要理顺各级财政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税分配制度,适当增加市、县两级分成比例。四要加强对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要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对圈占、囤积的土地和矿产资源,建议借鉴法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开征资源占有税或闲置税,提高资源利用率。

十、扩大消费内需,促进就业创业

一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大对农村路、水、电、电视、电话、网络、沼气、教育、文化、娱乐、医疗、购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农民脱贫致富打好基础,让农民过上“准市民”的生活。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运输、仓储、贸易、信息和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完善相关服务基础设施。二要千方百计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要提高低保水平,增加离退休人员特别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待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要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消费。要下大力气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大力发展镇、村级农家店和连锁超市,彻底改变农村的消费环境,促进农村市场逐步繁荣。组织好家电下乡,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如提供放心早餐等,方便人民生活。政府要为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创造良好的环境。当前,可学习江苏等地的经验向中低收入者发放消费券,更直接地刺激消费。四要重点解决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第一,千方百计解决大中专学生就业问题。应当向神木、府谷那样争取中、省企业安置一定比例的大中专学生就业。府谷庙沟门电厂、神木红柳林煤矿员工中,本地人占到50%至30%左右。政府出钱买部分公益性的就业岗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任“村官”、兽医、农技干部等。第二,努力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继续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扶持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使这些就业潜力大、创业和就业成本较低的行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带资进入小城镇发展商贸、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取消城市对农民工的各种限制,并在住房、经营场地、子女就学、入托等方面提供方便。以就业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免费培训农民工,使其掌握一技之长。第三,要引导和扶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协助农村复转军人找到合适的工作。第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在融资、税费等方面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农民工创建低投资、低门槛、低风险“三低”实体。鼓励致富农民返乡创办农业龙头企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工就业。

十一、大力发展非能源产业,实现经济协调发展 一要大力实施振兴传统产业战略。

毛纺、制革、酿造、制药、服装、地毯等是我市传统产业。我们应当借鉴内蒙乳业、鄂尔多斯羊绒产业的经验,以传统产业驱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应尽快制定和实施振兴传统产业战略和规划,用最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服装、轻工、医药、食品五大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组建集团企业,建

立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经营。要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民营资本为纽带,整合现有企业,组建榆林毛纺集团、服装集团、皮革集团、地毯集团、制药集团和以羊肉、红枣、马铃薯、豆腐、白酒及小杂粮加工为主的食品集团等六大集团,创名牌,争市场,做大做强榆林传统产业。二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坚持“两基地,一中心”建设,要像抓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那样抓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要坚持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会管理等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大力发展“四季农业”,使农民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培育农村龙头企业,完善中介服务,提供技术、信息、资金支持,发展壮大第一产业,千方百计让农民富起来。三要建立与能源化工工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逐步完善购物、观光、休闲等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形成发达的商贸流通体系。精心发展专营专卖、总代理制,提升我市服务业的档次和规模。要全力促进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咨询中介服务、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四要大力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积极进行旅游产业开发与整合,打造红色、宗教、生态等精品旅游线。创新陕北民歌、二人台,发展戏剧、电视剧、诗词、音乐以及具有榆林特色(如剪纸、石雕等)的纪念品等文化产业,丰富旅游内涵。五要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带动作用。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促进商品房健康平稳发展。六要引进和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水平。

十二、搞好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和能源产业发展百年规划,促进资源城市转型 一要明确基本思路,制订详细规划。聘请国内乃至

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 篇5

摘要:文章讲述自2002vX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2014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很可能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更重要的是,“新常态”经济带来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改善了就业结构;政府部门深化改革,逐渐简政放权也给大学生创业和企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化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2002年来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步步攀升,2015年预计毕业人数将高达74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呈现“新常态”,亦即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基于这些“新常态”经济特征,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1、文献回顾

1999年,我国为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以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普遍愿望,开始实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20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如2003年中国迎来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毕业高峰,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自此以后,毕业生人数每年仍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21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阻碍了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教育结构落后,难以跟上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需求。苏剑、盛磊则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有较低的需求。除此以外,吴克明、孙百才还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的。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经济增速快,市场就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低;反之,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导致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增高。这一定律揭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国内学者对于“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安平、李勋来利用1985—2000年间的实际GDP和有效就业RE的数据,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有效就业增长的结论。相反地,另一些学者如蔡畴却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揭示的经验现象,亦即高就业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即便经济增速下滑,由于劳动力供给产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等原因,就业依然能实现稳定增长。而随着新增就业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本文将着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剖析“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2。1 经济增速放缓

“新常态”经济最显著的特征

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看,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而城镇新增就业却仍然在稳步增长;尤其地,根据我国2013、201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图1),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年以来的新低,仅有7。4%,然而同年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随之下降,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甚至超过了上一年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就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减弱;而另―方面,通过对经济增长1个百分比带动的就业增加数的衡量,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近年来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增就业,GDP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1)7%左右的稳增长速度能基本保障较为充分的就业,不至于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深;(2)放缓的经济增速收缩了荆棘下行区间底线,减弱了短期稳增长压力,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得到及时的调整;长远来看更是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常态”经济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需要抛弃陈旧的GDP高于一切的理念,认识到无需过于看重经济增速,只要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大学生就业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2。2 经济结构调整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的问题,第二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而高技术产业则日新月异,大量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常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着日益扩张的需求,市场对于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类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而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然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日益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产业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由46。9%提高到48。2%,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正逐渐得到调整和缓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将带动新的就业增长点,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发挥就业吸纳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岗位普遍对从业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日益上升的中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缓解。 (2)“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望为大学生提供更“体面”的工作;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值;很多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自愿失业”。而“新常态”经济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场所工作,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工作的稳定性也会更强。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自愿失业”比例将会大大缩小,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去。

因此,总的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得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契合;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传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的同时,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好了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储备,以大学生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2。3 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

“新常态”大背景下,“简政放权”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新。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消除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也将会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政放权则有着几点重要意义。

(1)政府简政放权将给予企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度,通过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等等举措,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大幅减少,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企业创新、扩大企业规模,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契机。

(2)“新常态”下的简政放权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企业注册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微企业贷款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推行和各方面管制尤其是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政府正努力为创业创新者敞开大门。如2014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了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更是增长了45。9%,显示了“新常态”经济下政府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形成新的创业狂潮;并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3)“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一些政策的推行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倾向国有企业而不青睐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现状,缓解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投入基层工作,满足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也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结语

总体而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可能带来传统企业用工规模下滑,但它同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同时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改革等举措给企业与个体创业者松了绑,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宏观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力,通过保证经济稳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规范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等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目前的GDP增速下滑未必会导致市场就业需求的大幅波动,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对于保证就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只有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不至于集中爆发。另外,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培训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前往小微企业、城乡基层等等岗位就业。除此以外,政府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各高校应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以应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一方面,高校应注意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结构相结合,建立国家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现状,高校应当尤其注意根据大学生就业、失业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经济发展趋势等等情况,合理布局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使得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在学期间学到的知识适应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注意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并且根据大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在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指导。除此以外,高校还应注意与用人单位积极联系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大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或者就业信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关于大学生如何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调研报告 篇6

本文主要介绍了衡器计量的理论基础知识,衡器的结构原理、安装调整、使用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获得准确可靠的计量结果是经济贸易的关键,衡器必须满足衡器计量的性能。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衡器行业的快速的发展,衡器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国防和贸易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科学的研究,所以做好衡器计量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技术监督人员掌握了衡器计量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衡器的结构原理,才能在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衡器,是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杆平衡原理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主要由承重系统(如秤盘)、传力转换系统(如杠杆传力系统)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3部分组成。衡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秤、电子秤、机电结合秤三大类。中国的衡器行业是一个具有漫长发展历史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基础行业。改革开放后,中国衡器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衡器工业的管理体制、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更是变化巨大。在技术发展方面,多年以来,中国都是以机械衡器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扩大对电子衡器的使用和对大型自动衡器的研制,中国现已能够独立设计制造精度高、运行快、计量准确的各种电子衡器。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和应用水平提高,衡器产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世界衡器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衡器企业通过应用CRM系统,能够建立起完善、高效、灵活、集成的营销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下列目标,并且帮助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技术监督人员掌握电子衡器使用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有利于加强电子衡器的技术监管。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先检查电子衡器外部环境,是否有杂物,限位是否过小。一切都良好后,拨下仪表背后信号线插头、接上模拟器,仪表工作正常。说明仪表没有问题,故障在秤体方面,检查信号线插头和接线盒中各接头都没问题,怀疑故障在称重传感器测量阻抗输出电压均正常,于是采用脱离法,打开接线盒,逐一脱离开1号-6号各传感器的连接线,当脱离到3号传感器角时,发现该角传感器已坏。更换该传感器后,秤恢复正常。

电子衡器发生故障原因多种多样,在检修时只要对故障现象认真分析、判断,耐心检查测试都会迎刃而解。汽车衡的维护很重要,每天要查看秤台、秤底及四周清洁有无杂物顶住秤体,经常检查限位间隙是否正常,接线盒干燥剂要定期检查更换,特别是称重传感器被喻为电子衡器的心脏,它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子衡器的准确性、稳定性。禁止在秤台上动用电焊,以免烧坏传感器,给企业带来没必要损失。总之,只要勤于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衡器的称重系统就会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其准确性是完全可靠的。在恒定环境条件下,在相同地点重复;由观察者带来的变化视差和估读误差减至最小。衡器的重复性是指在实际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如用同一检测方法,同—检测人员、同—检测地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同一台衡器进行多次重复称虽,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或者说同一载荷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值。

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按照国务院颁布《计量法》的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衡器进行监管。(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必须继续深入地进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通过各种宣传机构,采用多种形式,普及法定计量单位的知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防止反复,要经常研究推行法定计量单位方面的问题并加强监督和检查。(二)加强对衡器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定型鉴定或者样机试验是计量器具准备投产的首要环节,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批量生产时计量器具质量的高低,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一定要加强对授权机构的定型鉴定或样机试验机构出具的型式评价报告或样机试验结果的审核把关:对技术机构不规范、不公正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授权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一定要建立对被授权机构的监督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对被授权机柯的监督检查.机构授权不能一劳永逸,一定要做到谁授权,谁负责,尽快建立责任追究制。通过对技术机构的规范管理.从而加强对定型或样机试验的严格把关。(三)加强对衡器销售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监督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作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衡器销售人员和使用人员的监督管理,以为保证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首先应该加强对各种电子秤以及商品的定量包装秤的计量检定与管理,保证计量的准确可靠。《陕西省衡器管理办法》明确指出:“衡器的使用,应有专人负责,流动性衡器应专人保管,保管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发现故障、损坏或有不正常状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通知信息控制中心进行维修、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计量检定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周期检定,对流水作业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电子秤由检定人员按照登记台账到现场进行检定。还应该加强对集贸市场及流动性摊点日用衡器的监督管理。集市及流动性摊点的计量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保证台秤、电子计价秤等计量器具的准确。根据集市经营情况可配备计量管理人员,负责集市内的计量管理工作。作为质监部门,应当积极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并且要求集市主办方对集市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其登记造册,配合质监部门搞好强制检定工作。其次,集市主办方应当设置符合要求的公平秤,进一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四)建立周至县境内计量器具台账,包括型号、规格、等级等,对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计量器具都要到有资格和可溯源的部门校验。周期依据使用频度、磨损、振动等因素作出规定,并不定期进行抽检或校验,确保所有计量器具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对于无规程的,须由自己检验的计量器具,应制定检验操作规程,定期校验,对所有由自己负责的校、检验都要留有原始记录备查。加强对计量检测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计量检测设备都应完好,并附有有效使用期内的标志,达不到要求的应附有停用标志,并对搬运、防护、贮存作出规定,对受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影响的,要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总之,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进步,衡器行业正在不断发展。衡器计量工作涉及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涉及到人们群众的经济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做好本职工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做好衡器计量器具管理工作,从而维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出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

作者:周敏 来源: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5年3期

上一篇:公司仓库文员个人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英语词汇学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