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改革自查报告

2024-09-12

综合改革自查报告(通用8篇)

综合改革自查报告 篇1

太和镇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三 太和镇2013农村综合改革

自查报告

2013年,我镇继续按照省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和总体要求,在市、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和关心下,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深化各项体制改革,加快改革步伐,确保改革目标顺利实现,有力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镇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到位,“以钱养事”机制正常运行,涉农收费和农民负担管理规范,惠农政策落实到位,村级债务得到较好的化解,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拨付,村干部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政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得到化解,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3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鄂办发电(2013)9号)的文件精神,我镇组织了专班对照评估方案,深入细致地开展了自查自纠和自我考评,我镇的农村综合改革自查情况如下:

一、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情况

(一)乡镇机构设置符合政策。我镇按照中共湖北省委(鄂发[2003]7号)文件要求,严格设立机构,严格配备相关工作人员和职数,在班子成员中,设九个党委委员;镇内设机构,严格按“三办一所”设置,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综治办)、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经所。

(二)编制配备符合规定。我镇严格按鄂州市编委2005年核定的镇机关行政编制34名、司法编制1名,财政供养人员3名,财政所事业编制17名管理,定编人员实行“一人一编一卡”制度,并在《梁子湖区财政与编制公开网》上以实名制公示。我镇暂无编制外借用、聘用人员。

(三)延伸派驻机构设置符合要求。我镇只有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林业站、水务站等5个延伸派驻单位。其他延伸派驻机构如工商、供电等为省垂直管理部门,人员编制没有纳入地方管理。

(四)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若干意见》(鄂办发[2007]17号)规定,我镇把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最终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已初步建立了“政府买单、委托服务、市场运作、群众认可、综合监管”的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

一、“以钱养事”机制建立及考核情况。2013年,镇直各站所办人员都退出了事业编制,组建了六大服务中心,全面建立了“以钱养事”工作新机制,各服务中心在岗人员 10人,其中:文化广电 1人、农技 4人、畜牧 1人、水利 1人、水产 2人、农机 1人。

二、合理安排使用省补“以钱养事”资金。2013年,我镇严格按全区统一部署,总计安排省补资金54.5万元;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按鄂财办发[2007]16号文件《湖北省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省级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暂行办法》规定,将省补资金按三个用途合理安排

1、承担服务人员的劳务报酬;

2、由单位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

3、服务项目的物化投入。完全符合省下达的“以钱养事”资金的安排使用规定标准。

三、及时上网公示“以钱养事”资金安排与使用。我镇“以钱养事”资金的安排与使用在区综改办的统一安排下,全部公示于“梁子湖区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之中,接受各级部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四、“以钱养事”资金直达服务主体。我镇2013年“以钱养事”省补资金总计54.5万元,依据年初签订的农村公益性服务合同规定,此资金已全部按照时间、按工作进度由区财政局国库收付中心直达各服务主体;本级配套资金28万元,由太和镇财政所结合镇综改办考核情况直达各服务主体,两项资金总计82.5万元,物化投入资金使用方面其中:农技28.68万元、农机7.9万元,畜牧兽医17.5万元、水产7.8万元、水利8.5万元、文体广电8.82万元;农村会计3.3万元。

五、签订规范细化的服务合同。2013年初,我镇在区综改办及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各服务中心签订了六份规范细化的《服务合同》,对各中心的公益性服务项目、劳务报酬、养老保险、物化投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奖惩措施作了量化规定;同时各中心法人与中心的服务人员签订了规范细化的《劳务合同》,为了全年农村公益性服务有序的进行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六、定期考核服务效果,严格奖惩兑现。为加强对服务人员开展公益性服务管理,保证服务效果,我镇建立了三项考核制度。一是日常考核制度,即实行服务登记,对各中心服务人员的服务内容、时间、地点、服务对象签字,实行登记,以此作为日常考核依据;二是随机抽查考核制度,深入农户家中核实服务内容,组织被服务对象代表、村组干部代表、机关干部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进行公开的测评,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效评定等级;三是定期考核,全年分四次考核,每个季度对各服务中心进行一次考核。从考核结果看来,聘任的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都能认真履行职责,考核合格,考核结果也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进行公示。并结合市、区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结果按照合同规定兑现各服务中心“以钱养事”资金。

七、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管理规范。我镇2013年所有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都是经区综改办2011年11月底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

八、公益性服务岗位设置符合规定。我镇服务中心岗位设置完全是按鄂办发〔2007〕17号《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配备和控制标准参考意见》执行的,没有出现配备超过控制标准。

九、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职责到位。我镇六大服务中心人员按照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都进行了业务培训学习。区级三家业务主管部门对六大服务中心的公益性服务项目内容作出了明确要求。

二、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情况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工作会议精神,我镇成立了以常务副书记、副镇长江曹阳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见太发[2013]38号),各村和学校成立专班,进行日常管理.。我镇还建立和完善了控债长限机制,使财务管理逐渐规范,财务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一年来,全镇各中小学均无新增债务。

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情况

(一)组织实施情况。我镇高度重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成立了以镇党委常务副书记、镇长江曹阳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镇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所、农业(减负)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定完善了《太和镇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召开了试点工作动员会,政策培训会,指导协调、宣传引导、管理监督这项工作。

(二)奖补政策落实情况。我镇严格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责任划分,将“村内小型水利、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民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开展一事一议筹资和投工投劳,按人平15元、劳力10个标准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项目,严格按照“项目规划、项目申报、项目初审、项目审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拨付”七大程序,来确定国家奖补对象和范围;2013年我镇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资金195.712万元,其中中央、省、市财政承担了127.2127万元,区级财政承担了68.4993万元,补助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没有截留、挪用,违反规定安排使用等问题。

(三)配套措施建设情况。我镇在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配套措施上,一是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民主议事机制,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合理限额”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明确议事范围,确定限额标准,细化管理措施,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二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主要是:财务公开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资金临管制度;三是建立公益设施管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一事一议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

(四)项目验收情况。我镇将2013年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都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信息管理系统上传数据,由市、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综改办、减负办等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在验收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有村干部、村民代表、受益群众参与;验收结束后,每个项目都做到了由3―5名村民代表签字同意的验收报告,交上级项目验收小组。

四、农民负担惠农补贴政策

(一)及时发放《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2013年,政策监督卡填写使用统一软件打印,财政干部直接发放到户,同时配套发放惠农补贴资金发放通知书、致农民朋友公开信,全镇共发放《湖北省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10916万份,由财政所工作人员直接发放到每家农户手中。

(二)严格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村内筹资筹劳15个村(居)委会,村民筹资总额46.8605万元(按受益35601人口计算,人平筹资15元),村民筹劳213610个工日(按劳力21361人计算,劳平筹劳10个工日)。村组收费监管多措施:一是监督卡监管,告诉农民,卡外负担有权拒交;二是公开信监管,让农民明白合理负担; 三举报电话监管,0711-2412210和0711-2415759二十四小时接受群众举报。四是专项检查监管,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村组户检查。2013年全镇村范围之内筹资筹劳完全符合规定程序和标准。2013年我镇没有乱集资、乱摊派行为,且无一例乱收费,无一例因乱收费而发生上访事件。

(三)规范落实各项财政惠农补贴资金。切实落实对农民的粮食“三补”、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2013年全镇对1.1万户农户共计发放财政惠农资金612.5万元,其中:粮食直补67.88万元,农资综合补贴 399.16万元,水稻良种补贴86.59万元,小麦良种补贴4.3万元,玉米粮种补贴0.19万元,油菜良种补贴9.54万元,棉花良种补贴0.5万元,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和生活补助 44.34万元。各项惠农补贴资金由市财政局集中拨到市邮政储蓄银行,通过市邮政储蓄银行拨到区邮政储蓄支行直达农户存折,全部实行“一折通”,各项资金封闭运行,镇级不存在截留、挪用、抵扣资金的现象。

(四)建立村级财务管理体系、按时发放村干部工资。我镇坚持转移支付资金足额拨付,不抵扣、不代扣,做到专款专用。2013年,全镇村级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总额为66万元,我镇已全额拨付到各村。全镇村干部121人,由于转移支付资金和两税附加资金及时拨付,以及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2013年共计发放村干部工资121.5万元,村干部工资人平1万元左右。村干部工资的发放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得到保障,确保村干部工资兑现,极大地提高了村干部投身农村工作的积极性。

综合改革自查报告 篇2

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于1997年前后,涵盖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有关基金会计制度等,实行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主要满足财政预算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财政预算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对政府权责发生制财务信息需求的日益凸显,现行预算会计信息无法完整反映政府资产负债等存量情况,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情况,导致一些政府资产管理基础信息缺失,一些政府债务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政府单位的运行成本不透明,难以准确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也难以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在此背景下,政府会计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目标是通过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适度分离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功能,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为开展政府信用评级、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改进政府绩效监督考核、防范财政风险等提供支持,促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形势下,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方案》指出,以收付实现制政府会计核算为基础的决算报告制度,对准确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仅实行决算报告制度,无法科学、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不利于强化政府资产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范财政风险,难以满足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政府财务信息为主要内容,以财务报表及相关文字说明为主要形式,全面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结果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性年度报告。现行的政府决算报告则是综合反映政府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的报告。

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采用的会计基础不同。政府决算报告是基于收付实现制基础的,即按照货币收支的发生作为收入和支出确认与记录的依据。而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财务报表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即按照取得收款权利和发生付款责任作为收入和费用确认和记录的依据。权责发生制是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广为采用的会计基础,有利于综合反映财务状况。

在收付实现制下,政府的债务确认为收入,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作为负债列示,比如地方政府的债务以各种形式存在,却无法得到客观反映;政府的支出仅为现金支出,与其当期发生的业务活动不直接对应,不能合理反映政府的运行成本,无法进行合理的绩效考评,比如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投入全额列为当期支出,导致成本无法合理确认;政府的投资全部列为支出,在资产负债表中不作为资产列示,也无法合理反映对未来业务活动的支撑能力,比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全额列为当期支出,无法合理反映政府投资的效益。

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则是一种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核算方式,也是披露政府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有利于满足社会各界对于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

例如,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可以提供政府公共资产的累积存量及固定资产的折旧状况,从而有利于促进公共资产的优化配置和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可以提供比较全面、准确的政府负债和债务信息,并可以进行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分析,为科学合理地分析政府偿债能力、债务风险以及建立中长期财政规划提供有效的信息基础;可以实现对政府运营完全成本的核算和报告,比如对政府运行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以核算和报告其每年度的耗费价值,从而使政府运行成本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随着新《预算法》的落地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任务愈显迫切。

基本准则概念框架先行

根据《改革方案》,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将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在这一新体系中,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在完善预算会计功能基础上,增强政府财务会计功能。二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这既包括政府部门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也包括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财务报告按规定接受审计,审计后需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四是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分析应用体系,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这四项改革任务相辅相成。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在会计核算环节引入权责发生制,完善政府财务会计功能,为政府财务报告编制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关键,各级政府和部门需要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等财务报表,分别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及各部门的财务状况。与此同时,公开机制则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公开透明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政府预算、资产、负债和绩效管理加强,尤其是为地方政府发债提供一套可靠的信用评级依据,有利于地方债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方案》还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5年,重点建设制度框架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2016年到2017年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试点;2018年到2020年,全面开展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根据改革时间表,为响应政府会计改革的时间表,财政部日前发布了《关于<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整个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作了规范,在内容上规范了适用范围、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体系与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预算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等在内的政府会计基本问题。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政府资产是指政府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所有、管理、占有、使用或者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能或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与强调经济利益流入的企业资产概念不同的是,政府资产定义增加了“服务潜能”概念。服务潜能是指政府利用资产提供物品和服务以实现政府目标的能力。经济利益流入表现为现金(含现金等价物)流入或者现金流出的减少。

例如,公安部门购入一辆警车,就不是为了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是为了未来提供维护社会治安的服务。因此,警车作为政府资产就是一种能够产生未来“服务潜能”的经济资源。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政府资产计量的五种方法,即按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公允价值和1元的名义金额。一般情况,政府资产计量按照历史成本,即资产按照取得时支付的现金金额,或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政府资产一般采取历史成本计价。因为,一些政府资产无法利用市场价格计量,比如,政府建造的桥梁与公路。

但是,政府资产的计量比较特殊,有一些政府资产甚至无法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比如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又如长城、故宫等历史遗迹等。这些特殊资产未来将可能采用名义金额计量。一些地方政府在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时,对于上述无法计量的政府资产,即列为1元的名义金额。

除了资产,征求意见稿也明确了负债的定义:负债是指政府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含有服务潜能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政府。

现时义务是指政府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负债计量则包括历史成本和现值。

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5年1月26日。我们可以预见,正式稿将很快出台。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尽早确定,将为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打下良好基础。

稳步推进权责发生制

实际上,我国政府会计早已悄然改变,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会计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收付实现制。1997年财政部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2001年我国财政部发布的补充规定中说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五大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从而初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同时,为了适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规范地方实施改革后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财政部2003年规定:对于年终预算结余资金可以实行个别事项的权责发生制账务处理。此外,财政总预算会计虽然平时在日常核算时对每一笔收支都按收付实现制入账,但到年末岁初都要设置一定时期的年终结算清理期对上下级之间跨年度的上解收支、补助收支及其上下级往来按预算安排进行结算,并作会计记录入账,这类账务实际上也是某种应计制的会计处理方式,而且,这被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称之为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由此可见,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财政总预算会计已经不是完全的收付实现制,而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相比财政总预算会计,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程度更深一些。比如,虽然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条款专门规定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但其实际上增设了“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返还限额”等应付未付项目的负债类会计科目,这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一些特殊行业的事业单位会计更早就采用了权责发生制,1989年的医院会计制度就明确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1998年确定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规定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同年开始执行的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对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勤工俭学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当然,事业单位会计体系范畴内运用权责发生制只是具有局部性,这种局部性体现在部分行业、部分事项可以按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并没有在全部事业会计中全面普及性地实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2014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依然延续这一特点,但新制度比旧制度应用权责发生制的程度有所提高,并通过单独设置“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分别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耗费,使得事业会计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运用也更加规范。

2012年1月1日起执行的新医院会计制度直接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这应该是事业单位行业会计中权责发生制程度应用程度最宽泛、改革力度最强的会计制度。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虽然按制度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但实际上其设置的“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医疗款”、“其他应收款”、“待摊支出”等资产类科目以及“应缴款项”、“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社会保障费”、“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负债类科目都是权责发生制或应计制运用的表现。

对于会计基础而言,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是两个极端。在政府会计领域中,并不存在纯而又纯的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一般是在两个极值之间进行调整,不同程度地进行应用,因而采用修正的会计基础比较多。上述事实表明,我国政府会计三大主体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引入权责发生制。这说明了迄今为止我国的政府会计早已不再仅仅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至少已经采用了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许说已经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也不为过。

作为一种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政府的财务状况。2010年,财政部正式发布《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并选择北京、天津、深圳、江苏、广东等11个省市试编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所有的省份均已启动了这项改革。试编工作年终按照权责作是在尚未建立政府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下,继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日常核算,仅在发生制原则对预算会计数据进行汇总和转换,编制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

综合改革自查报告 篇3

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卫计委杨敬主任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全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情况的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医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起步迅速、方向明确,克难攻坚、开拓创新,稳妥有序地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做了大量工作,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指出,目前我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中,仍存在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逐利倾向依然存在;医保政策和监管能力有待继续完善提高等问题与困难。为了更好地督促和支持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一要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和公共卫生任务等项目补助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明确补助标准。落实对中医院、精神病院、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要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与发展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将相应的财政投入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占医院总支出的比重,促进公立医院建设和发展。二要探索建立新型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要以公益性质为核心,弱化经济指标考核,突出功能定位、职责履行、费用控制、运行绩效、质量管理和社会满意度等指标,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总额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探索推进公立医院院长任期制、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年薪制。三要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医院内部人员考核要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等挂钩。薪酬应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的药品、耗材、检查等收入挂钩。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第三方监督评价体系。

二、建立“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下沉针对性。要把重点放在当地人才培养和医疗业务水平的提升上,尤其要扶持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政策激励,降低双方医院结对的成本,提高地方政府和双方医院的积极性,促进下沉工作常态化、可持续。二要创新合作办医模式。在继续鼓励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合作帮扶的同时,着力引导、支持省市县医院建立有资产纽带关系的医疗集团或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结成更加紧密的业务关联。同时,探索试行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财物划归县(市、区)医院统一管理的机制,真正实现县乡村一体、省市县联合开展医疗服务。三要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大力推行“首诊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要按等级医疗制度核定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职责,在继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同时,落实好分级诊疗的支持制度,推广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的方法,加快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和流程,指导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格局。

三、认真研究制定卫生改革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一要合理调控公立医院数量规模,优化城市公立医院规划布局。重点加强县及县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和发展。研究建设以医疗中心为依托的医疗健康园区。二要适应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认真研究与合理划分基本医疗服务与非基本医疗服务。在确保基本医疗服务与分级诊疗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非基本医疗服务。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医。三要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培养培训,特别要重视基层医学人才培养,扩大定向委培规模,增加基层医疗力量。推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四要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医院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全面促进智慧医疗发展,优化医院管理和就医流程、加强信息互通,方便群众就诊。

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提高医保监管能力。一要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完善医保支付总额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方式,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机制。二要建立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价格核定组织,合理确定医药服务价格,理清医药成本和诊疗服务价格。建立和完善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谈判协商机制。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政策。按物价上涨指数,制定控费标准,保障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机衔接的商业医疗健康保险。推进和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探索利用医保个人账户历年沉淀资金购买商业医疗健康保险,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

五、完善药品与医疗耗材采购供应机制。一要完善省级网上药械采购交易平台,鼓励以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共同体或医联体为单位集中采购与各级公立医疗机构自主采购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带量采购,加强集中监管,形成采购主体竞价交易、医保支付标准挂钩与政府监管服务相结合的阳光采购模式,全面实施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二要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扩大和规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品种使用,逐步实现同品规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满足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需要。三要建立由卫生计生、物价、人力社保、医疗机构、医药协会、专家和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通过谈判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进行合理定价。四是完善准入标准,对省内药械生产企业的创新类优质产品、质优价廉药品的招标准入开辟合理通道,鼓励创新药品的研发和应用。

六、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形成改革合力。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要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加快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医改综合协调机构,落实必要的人、财、物保障,统筹推进改革。各级卫生计生、财政、发改、物价、编办、人力社保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解放思想,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强化创新突破,合力推进改革。要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预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正面典型,缓解医患关系;加大疾病预防及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合理就医,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七、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重点研究解决的几个群众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一)城市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不堪重负,医疗环境较差,医患关系紧张。(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人才,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较差,群众信任度低。(三)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流失较为严重,医疗机构人才计划难以实现。(四)新药品招投标制度实施后,部分急需、高效药品短缺,医疗机构、医药企业和患者意见较大。(五)民营医院发展较为困难,难以承担起辅助医疗和非基本医疗任务。(六)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压力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大病医疗保险尚需探索,商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

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篇4

我社在区委、区政府和市供销社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精神,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区供销社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供销社落实综合改革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基本情况

区供销社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0人,其中科级干部6人。1997年改制后,原有5个基层社基本名存实亡,社属企业资产基本空白。近年来,面对基层供销社基础薄弱,供销业务经营萎缩,服务功能弱化,民生问题突出等诸多困难,我们把打基础、图生存、促发展作为预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革活社、服务立社、项目强社、产业兴社”为己任,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在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经营网络建设、完善综合服务社、扶持发展农产品基地、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截至目前,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引领专业合作社12家,社属企业2家,村级综合服务网点25家。现已初步形成经营、配送、信息、销售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已完成的改革任务、采取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贯彻中央、省市综合改革文件精神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后,我区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区供销社、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指导部署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在广泛调研和多方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区实际,于2017年3月份出台了《区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把深化供销社改革纳入全区深化改革大局统筹谋划,积极推进。2017年12月29日召开了全区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会,再次对加快推进全区供销社综合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对重点改革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积极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

1997年改制后,原有的基层社已不存在,近年来,我社按照先建阵地后服务再规范的要求加快网点布局工作。目前有3个基层社已恢复建设并运行,其中,基层社2017年3月注册成立,制度章程已基本完善;王岘中心社2014年6月挂牌成立,改建经营门店200平方米;2018年,在该社的基础上,区供销社合作联合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2019年,该中心投资32.5万元,新建经营设施建设项目已按期完成,经营覆盖全区,并向区临近的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景泰县、靖远县、会宁县、平川区等县区辐射,形成有效营销网络,为开展多种经营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供销社1997年改制后,资产已买断,目前重新挂牌,在区社的指导下,由原有职工经营。

(三)完善规范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

近年来,我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组织选点,在人口集中的、、镇,主动布点建成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综合服务社12家,把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销售纳入农村综合服务社,预计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500万元,销售农资化肥2500吨,农膜100多吨。通过打造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了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向村民延伸,同时,承接了政府购买服务业务,促进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四)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综合改革以来,我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现为农服务、助农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民办、民有、民享”的原则。结合全区农业产业布局和优势特色产业,指导基层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通过基层供销社先后领办了城郊种植、明祥蔬菜种植、丰裕养殖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5200人,区社统一制作了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已为12家专业合作社统一挂牌,有3家合作社获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

(五)积极打造网上供销社

为增强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我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及农商贸市场融合发展的意见》(白政发〔2016〕35号),我社与区商务局积极沟通协调,联合打造电商服务平台,建成电商运营中心1家,乡镇电商服务站5家,村级电商服务点25家,其中,我社依托市电商公司挂牌成立了5家服务网点。

(六)积极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按照市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目标,强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成立了农资配送中心,改造农资仓库2675平方米,建成了乡镇级直营店5家,村一级经营网点25家。实行挂牌标识统一管理,年均销售各类化肥0.75万吨,销售额6647万元。

(七)努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供销社改制后,原有职工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职工信访事件频繁发生。我社多次向区委区政府领导请示汇报,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化解多年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132名职工养老统筹问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原有乡镇基层供销社及网点名存实亡,与农民利益连接不紧密,在恢复建设上任务较重。

2、新兴业务人才缺乏。就区级供销社机关来看,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偏大(50岁以上),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创新思路和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年轻员工及新型专业化人才。

3、场地不足、资金缺乏,项目争取存在较大困难。基层基础薄弱,经营领域和规模偏小,在项目争取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四、下一步的工作

根据中央11号文件、省委4号文件、市委67号文件和区委10号文件精神,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要求和围绕全区“三农”工作大局,突出流通重点、夯实组织基础,增强服务实力,着力创新发展。坚持扩大覆盖与提升质量并举,恢复重建与创新发展并举,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组织、服务、经营创新。全力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区、乡镇、村组织体系健全、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有机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协调完备的基层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服务平台。

1、健全运行机制,全面完成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整合供销社内部资源,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使之逐步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增加人员编制,建立联合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着力构建以联合社为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以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的双线运行机制。

2、深化基层社改革,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全面推进基层社恢复建设工作,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不断强化基层社与农民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联结;同时,进一步加快完善治理结构,落实基层社“三会”制度,规范基层社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3、适应新形势,规范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适应全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新形势要求,改造升级村级经营服务网点,在中心村和人口密度大的行政村和社区规范建设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开展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日用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村合作金融、土地托管、庄稼医院、惠农政策落实等综合服务,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社全覆盖,打造“十分钟服务商圈”,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综合改革自查报告 篇5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医改革领导小组及县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按照省、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要求,精心安排部署,突出工作重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更加规范,发展活力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初步实现了公益回归、群众受益的目标。自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淳化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总面积983.81平方公里,辖12镇2个服务中心204个行政村,总人口20.38万人。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5600万元。目前,全县有县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站等3家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共有各级各类人员 431 名,编制床位 568 张。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公立医院改革以来,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卫生、发改等12个县级部门为成员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领导组织机构,同时,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淳化县公立医院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安 排部署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研究解决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有关问题。根据工作需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县政府与各成员单位和县级公立医院签订改革工作责任任务书,夯实各项工作任务,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县级公立医院指导改革工作。县公立医院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任务,详细划分4个工作时间任务阶段,做到循序渐进,有序推进。2012年1月—3月为印发方案、完善措施、制定详细配套政策第一任务阶段,2012年4月—6月为分类实施、稳步推进,扎实有效开展改革的第二任务阶段,2012年7月—9月为强化管理、建章立制、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的第三任务阶段,2012年10月为自查总结、修订完善,开展评估验收第四任务阶段。

二是部门联动,制定方案,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政策支撑。从去年10月开始,通过外出学习兄弟县区的经验,通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制定了《淳化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今年1月开始到3月底,在《淳化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下,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制定了《淳化县淳化县区域卫生规划及公立医院发展规划》、《淳化县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实施方案》、《淳化县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淳化县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淳化县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实施意见》等11个政策配套文件,配套文件详细指导了公立医院改革所涉及的财政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政策,为县 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政策支撑。

三是强化措施,分类实施,全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一是落实政府保障责任,改革财政补偿机制。采取“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综合补助”的财政保障方式,在我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县医院在编在岗人员的工资(70%)、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站在编在岗人员的工资(100%)、离退休人员工资津补贴(100%)及养老、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经费(100%)、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的补助(15%)、取消挂号费、大型设备检查下调的补助(CT下调20%、彩超下调15%)等方面专项补助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用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增财力600万元,使公立医院改革投入达1045万元。二是取消药品加成,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成立了淳化县药品采购结算管理中心,从4月20日起,县医院、县中医医院所购药品已经全部实施了零差率销售,6月20日通过召开公立医院改革价格调整听证会,及时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2900余项,其中上调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等五类,降低医用检查费和检验费两类(其中CT下调20%,彩超下调15%),取消挂号费,让利群众。同时,县级公立医院积极落实公立医院药品“三统一”管理的政策要求,优选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按照“三统一”管理的程序,3家县级公立医院已经分别与确定和遴选的配送企业签订了合同,并从10月1日开始实行药品“三统一”管理。三是突出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内部运行机制。首先,改革法人治理机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县医院、县中医院均成立了以办医主体代表、医院职工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等人群组成的公立医院理事会,积极推行以医院理事会为形式的法人治理机构,并明确了理事会的职责,实施理事会对医院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开展的指导。同时,县医院、县中医院均成立了以医院职工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公立医院的监事会,负责对公立医院的运行进行监管。其次,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行绩效工资管理。县医院、县中医医院根据《淳化县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本院实际,分别完善制定了内部人事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方案,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第三,科学核定机构编制。根据县政府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确定县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医院为中医二级医院,核定县医院床位400张,中医医院床位100张,市卫生局已经通过审批,人员按照与床位数1:1.5的比例进行了重新核定上报。四是加强公立医院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出台了县级公立医院资产、财务管理办法,建立并实施了县级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责任审计制度,出台了县级公立医院考评办法,重点加强了对县级公立医院费用增长情况的监测和管理。另一方面,建立了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构。成立了由3名人员组成的淳化县医患纠纷调 处中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已开展1起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五是强化公立医院内涵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万元的县中医院门诊楼在国庆前投入使用,投资3870万元的县医院住院楼、投资200万元县120急救中心在11月上旬投入使用;加大支持协作和人才培养,县医院依托万名医师支援项目,积极与陕中附院二院、核工业部215医院对口协作,与解放军323医院结成友好合作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协作机制和巡回医疗制度,通过函授、进修、人才引进、资格考试、远程教育、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县中医院积极挖掘中医特色,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加强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充分发挥了传统医学优势;加强信息化建设,县医院已全部建立了以电子病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系统,县中医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到位,以县级公立医院与上级三级医院远程会诊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系统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通过多方面公立医院内涵建设,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三、工作成效

一是政府管理医院的责任进一步落实,投入明显加大。通过公立医院改革,先后制定了区域卫生规划、落实了财政、人事等保障措施,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医院考核等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公立医院的管理,特别是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增长比列达到125%,公益性凸显。

二是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机制得到健全,医院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县级公立医院实施了以理事会为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了公立医院院长的职责、权限、权力和义务,实行了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医院的管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三是用人机制逐步健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各县级公立医院在合理设置岗位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以岗位工作数量、技术难易程度、服务质量、成本控制的综合绩效考核机制,严格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坚持服务质量、医德医风、便民利民等施惠与民的嫩荣作为考核重点,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通过县级公立医院内部综合改革,群众得到实惠。县级公立医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实施了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取消挂号费等10项便民惠民措施。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和优质护理服务,加大抗菌素专项整治等工作,严格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让利患者,群众得了实惠。今年1到10月,县医院、县中医院累计门诊病人97291人次,同比上升28%,住院病人9489人次,同比上升21.3%,门诊人均费用72.2元,住院人均费用1060.7元,同比分别下降 28.2%、15.6%,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患者对县级公立医院满意度由改革前的91%提高到96.3%。

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务落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革中仍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任务非常艰巨,改革后涉及到体制、机制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探索解决;二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医院发展和重要问题;三是县级公立医院在发展过程,由于多种原因,资金压力巨大,公立医院用于药品周转形成债务750多万元,制约着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

小学综合考评自查报告 篇6

察隅县完全小学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目标管理,创设育人环境和科研氛围,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坚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奋斗成就未来”,努力营造“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充满情趣,让书籍点亮人生,让感动溢满校园”的文化氛围。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年以来,我校工作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科研先导,质量为本,扎实稳步地开展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深化教育科研,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依法民主管理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圆满完成本的各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抓建设,夯实素质教育基础

首先是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本在抓好校园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卫生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同时,还多方努力,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力度,加强其他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今年学校相继建了教学楼和塑胶跑道,每个班级配备老人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之魂

以德育管理机制为依托,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首先我们围绕着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德育工作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展开。其次,我们致力于开发各种德育资源,创建强调实践的德育特色。坚持以体验活动与主题教育为载体,进行入情入理、入心入脑的教育,以求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效果。第三,要完善德育网络,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机制。我们不断加强家校联系,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并适时指导家庭教育。精心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抓好共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完全准确地落实课程方案

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不断深化教育科研工作。我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深入开展课改工作,从而深化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强化教研制度。第二,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强调教学反思与评价的过程,提倡撰写教反思,记载教学中的精彩片断,交流研讨。全体教师注重总结课改实践经验与心得。

四、重课改、兴科研,力争教学工作有新突破

首先是落实了新课改精神,把“三位一体”教研活动落到实处,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逐步把自己培养成“教研型教师”,把教育科研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其次,教学工作要“加强一块基石、突出一个中心、做到三个加强、实现四个突破”。① 加强一块基石:安全是学校安危的命脉,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必须全力加强,确保万无一失。②突出一个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重中之重,向全体教师明确地提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明确地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正确质量观,在全校形成了讲质量有理、抓质量光荣、提高质量有功的良好氛围。③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过程管理;二是加强教师间团结协作;三是加强教研组建设。④实现四个突破:一是教学管理有突破;二是教学教研有突破;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突破;四是教育质量有突破。

五、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我校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抓好师生普法教育,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履行保护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的法律职责,坚决制止侵犯学校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自觉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不良影响。

六、廉政教育常规化

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中小学生成才规律,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中有机融入廉洁教育内容,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讲诚信、守规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广大学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主法制等教育中体现廉洁教育。通过正面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廉洁教育中,树立廉洁意识和观念。积极借助校园文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校园廉政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受到廉洁教育和熏陶。将廉洁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和师生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起廉洁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同时,注重发挥师德建设在廉洁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七、常规管理常规化

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踏踏实实做好学生“减负”工作,严禁未通过审定的教科书及辅导教材进入校园,严禁举办各种形式的收费补习班。各科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向40分钟要质量。不断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首先,严格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管理,明确学校工作方向,保障教育教学工作协调有序地开展,并力求做到制订计划,德、智、体、美、劳全面统筹安排;在时间安排方面,要使学年、学期、周工作计划相符合;在组织方面,校、组、班及教师个人及各年级工作计划协调一致;其次,健全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八、体卫工作及图书管理常规化

加强体育卫生工作,认真贯彻体卫工作《条例》,上好体育课和健康教育课,并利用星期一早晨“国旗下的讲话”、班会和学校“红领巾广播站”等时间遵循分散渗透性原则,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各类小型体育活动竞赛,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地方病、常见病的预防、普查、治疗工作。

1、加强体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体育工作条例,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班主任要对全班学生的健康水平负责,教务处和体育组要根据场地、器材情况妥善安排好课外体育活动,严禁利用活动时间补课。

2、加强卫生保健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卫生工作条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学生身体得到正常的发育成长。各班级建立室内外卫生保洁责任制,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制度,教务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保证学生有十小时睡眠时间和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3、搞好图书室建设,发挥现有图书的阅读效益。

九、安全工作不放松

本我校认真贯彻执行了“以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观念,认真贯彻《 “平安校园”的创建及管理办法》的各项安全要求,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本学年,我校一例安全事故都没有发生。

十、有序开展党支部工作

学校设有党支部,支部委员共计5人,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现我校党支部共吸纳党员31名,积极分子2名,2007年我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2010年3月我支部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十一、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载体

加强少先队的常规建设:⑴训练一支高质量学生管理队伍。⑵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⑶抓好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⑷抓好学生的“卫生及安全教育”。

十二、完善后勤管理

本学年我校继续完善后勤管理,努力提高后勤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学校严格执行中小学收费各项管理规定,提高学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做到开支精打细算,做到花小钱办大事。

2、继续完善后勤管理。后勤人员不断提倡岗位奉献精神,提倡勤俭节约,规范上班制度,严把食堂的卫生关,食品卫生工作长抓不懈,对食品采购、加工均定期监督检查,确保师生的平安,努力打造平安校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得从零开始。尽管我们积极努力地做了一些工作,却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一些困难学校无力解决,但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车头中心小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综合改革自查报告 篇7

渝东南民族地区区域性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机制研究课题立项以后, 课题组对研究区域内的黔江区、秀山县、彭水县、酉阳县义务教育进行了调研, 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现状, 实现县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举措, 成功经验以及深层次问题解决之战略思考。

(2)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机制, 人才交流机制。

(3)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投入机制。

(4)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管理机制和运行经验, 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5)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策略、办法及经验。

调研主要采用开会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资料分析等方法。

通过调研, 对渝东南民族地区区域性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基本摸清了一区三县在义务教育阶段统筹发展中的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县际差异。

2 调研分析

一区三县在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 努力实现教育均衡上都高度重视, 教育统筹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具体、效果明显, 都建立了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相应机制, 现分述于后。

2.1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现状, 实现县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主要举措

黔江区总人口63.6万人, 有初级中学校18所, 在校学生31531人, 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690人, 生师比18.66/1;小学148所, 在校学生46297人, 专任教师2459人, 生师比18.83/1。该区小学生均校地面积22.26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35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306.86元, 生均图书11.56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7.90;初中生均校地面积20.23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70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195.9元, 生均图书11.75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6.16。教学设备配齐率与标准只有7%的差异系数, 大班额比例低于20%, 城乡学校生师比达标学校达96.03%, 小学入学和巩固率均达100%, 初中入学率差异率只有0.53%, 巩固率差异只有0.37%。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 黔江区主要采取了加大投入, 推进学校布局调整, 实施学校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 兼顾城乡实现师资配置均衡化等, 内涵发展促进区域学校办学特色化等措施, 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秀山县总人口64万, 有初级中学25所, 在校学生32646, 专任教师1796人, 生师比18.18/1;小学校231所, 在校学生47265人, 专任教师3100人, 生师比15.25/1。小学生均校地面积24.76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89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194.68元, 生均图书14.60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3.91数;初中生均校地面积20.26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56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201.72元, 生均图书11.47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3.23。秀山县主要通过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提高城区学校办学质量, 逐步引导学生向城镇集中的方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彭水县总人口78.3万, 有初级中学校26所, 在校学生36872人, 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726人, 生师比21.36/1;小学169所, 在校学生62301人, 专任教师3808人, 生师比16.36/1。小学生均校地面积16.86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5.45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547.69元, 生均图书7.12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3.64;初中生均校地面积10.89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84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155.16元, 生均图书3.65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2.35。彭水县主要通过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师资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酉阳县总人口83万, 有初级中学校34所, 在校学生44459人, 普通初中专任教师1985人, 生师比22.40/1;小学179所, 在校学生69560人, 专任教师3879人, 生师比17.93/1。小学生均校地面积22.26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7.35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306.86元, 生均图书10.63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3.54;初中生均校地面积20.23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70平方米, 生均仪器设备值195.9元, 生均图书5.75册, 百名学生平均计算机台数3.02。酉阳县主要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 逐步达到城乡学校校舍建设、师资结构、设备配置等总体均衡, 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均衡发展。

2.2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培训培养机制, 人才交流机制

一区三县在教师队伍充实, 人才培养培训和交流机制方面各有侧重。

黔江区在师资配置上注重城乡兼顾, 基本实现师资配置科学合理, 师培师训措施有效, 教师队伍稳定发展。主要做法有:A.采取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加快农村学校发展。如坚持对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村校教师每人每月发放100元补贴, 坚持新教师岗位分配向农村倾斜, 坚持把农村学校工作经历作为评先选优、评职晋级、城区教师选调的准入条件, 坚持专业技术指标分配向农村倾斜, 为农村学校修建教师周转房等。B.采取措施提升教师学历。严把教师进口关, 严格要求学历达标, 引进教师公开、公平、公正;鼓励教师进修, 不断提高学历, 按教师学历进修学费的20%兑现补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已经达到100%。C.抓好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四大工程”,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D.集团办学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提高。将区内53所中小学划分为14个集团, 构建联谊互动, 捆绑发展模式, 实现理念、制度、培训、技术、资源五个共享, 达到师资水平、育人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特色五个提升。

秀山县主要采用特岗教师计划补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 县级无公招, 学校教师配备严格执行编制规定, 城区学校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配备存在一定程度不平衡。该县主要采取支教的办法支持农村学校师资, 全县2011年秋季支教教师总人数达146人。在教师培训上主要开展名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两种模式, 同时辅以名校对口支援培训的方式, 效果较好, 年培训人次达到7000人次。

彭水县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方面效果明显, 实现了学校定员定岗, 竞争上岗, 人在岗在, 人走岗留, 有效控制了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市挤的趋势。在新教师补充上采取公开招聘和定向签约的方式, 把好教师进口质量关, 把本科学历作为教师招聘的最低学历。教师培训和培养力度较大, 形成了“专家引领、挂职拓展、交流互动、拜师成长”四条学习路径, 多途径多层次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足额兑现教师绩效工资, 职称、岗位向农村学校倾斜, 为农村学校教师每人每月发放50-80元津贴已经形成制度。

酉阳县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来, 每年补充教师近200名, 主要通过直接签约, 特岗计划, 公开招录等方式。在教师培训方面, 一是着力实施“名师工程”, 开展骨干教师培训;二是实施教材过关考试, 凡新招录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实行教材过关考试;三是坚持每期一次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注重改善教师待遇, 稳定教师队伍, 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优先保障教师工作, 对边远乡村教师实施补贴, 每人每月100元。

2.3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投入机制

受实现“三个增长”政策因素约束, 四区县在教育经费投入上都基本实现了逐年增长, 但是存在一定差异。下面仅以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为参照进行一下分析。

黔江区在教育投入上将必须达到“三个增长”作为法定指标, 并从2012年起将教育支出占全区GDP达到6%以上作为硬指标要求, 保证了全区教育支出的稳定提高。

2008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236.77元, 其中农村2418.08元;2009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617.29元, 比上年增长17.01%, 其中农村2828.6元, 比上年增长16.98%;2010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3402.97元, 比上年增长30.02%, 其中农村4252.56元, 比上年增长50.34%。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并且增幅逐年提高。

2008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1735.86元, 其中农村1742.52元;2009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227.41元, 比上年增长28.32%, 其中农村2329.01元, 比上年增长33.66%;2010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3063.20元, 比上年增长37.52%, 其中农村3600.61元, 比上年增长54.60%。也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并且增幅逐年提高。

彭水县确定了年初预算优先安排教育经费, 资金支付优先保证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 确保实现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的“两优先一确保”制度, 保证了教育投入的经常性增长。

2008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073.39元, 其中农村2135.55元;2009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485.71元, 比上年增长19.89%, 其中农村2307.38元, 比上年增长8.05%;2010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3151.55元, 比上年增长26.79%, 其中农村2307.38元, 比上年增长38.60%。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2008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1655.58元, 其中农村1682.40元;2009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341.22元, 比上年增长41.41%, 其中农村2601.69元, 比上年增长54.64%;2010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563.43元, 比上年增长9.49%, 其中农村2755.61元, 比上年增长5.92%。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秀山县我县采取“财政大力投入, 老板主动垫资”的办法, 在短短五年时间内, 完成了总额近3亿元的教育建设投资, 实施了“两基”工程、“二期义教”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中小学实验装备工程、农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通过这些努力, 彻底解决了学生“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

2008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346.99元, 其中农村2376.85元;2009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673.04元, 比上年增长13.89%, 其中农村2579.81元, 比上年增长8.54%;2010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3638.93元, 比上年增长36.13%, 其中农村3692.94元, 比上年增长43.15%。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2008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1780.58元, 其中农村1771.73元;2009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366.27元, 比上年增长32.89%, 其中农村2362.71元, 比上年增长33.36%;2010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3562.07元, 比上年增长50.54%, 其中农村3477.82元, 比上年增长47.42%。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酉阳县建立了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的长效机制, 每年除确保教育人头经费刚性支出按时足额拨付以外, 还建立了教育统提经费制度, 并逐年增长, 2009年3000万元, 2010年3500万元, 2011年达4800万元。

2008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094.92元, 其中农村2154.44元;2009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948.41元, 比上年增长40.74%, 其中农村2838.91元, 比上年增长31.95%;2010年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支出达3450.02元, 比上年增长17.01%, 其中农村3384.25元, 比上年增长19.21%。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2008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065.49元, 其中农村1837.71元;2009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296.66元, 比上年增长11.19%, 其中农村2289.23元, 比上年增长24.57%;2010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支出达2513.12元, 比上年增长9.42%, 其中农村2539.49元, 比上年增长10.93%。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并且增幅逐年提高。

2.4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管理机制和运行经验, 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区域内区县教委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基本沿用通过学生水平测试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考核评定的方式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方式。但是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各有不同。

黔江区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区教委直管法人学校的体制, 取消乡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一个乡镇保留一个法人学校, 乡镇内村校由法人学校管理。

彭水县也执行了县教委直管法人学校的模式, 但是根据学校规模, 一个乡镇设置多个法人学校。

秀山县实行乡镇中心小学校负责制, 该中心小学校既是办学实体, 又是乡镇教育管理机构;如果乡镇区域内有500人及以上规模的完全小学, 教育教学工作接受中心小学的管理和指导, 办学经费由县教委独立核算, 直拨到校。

酉阳县保留乡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乡镇教管中心, 由教管中心管理乡镇辖区内 (除单设中学外) 的法人学校。

2.5 县 (区) 域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策略、办法及经验

黔江区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一是实施学校硬件设施的标准化, 建成寄宿制学校24所, 54所中小学实现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化, 基本消除了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二是兼顾城乡科学配置师资, 在人员编制、教师待遇、岗位聘任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三是实施集团办学, 以城带乡, 协调发展, 有力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彭水县在薄弱学校改善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城乡学校间的校际交流, 在城区学校抽调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帮带农村学校教师成长;二是实施优质师资帮扶行动, 建立教研员联系片区、骨干教师联系学校的制度, 送培、送课下乡, 促进教师成长;三是借助名校帮扶发展, 通过市内外名校帮扶促进县内学校发展, 再通过县内优质学校“一校多点”等方式帮扶农村薄弱学校, 缩小城乡学校发展差距。

秀山县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一是把教育资源向边穷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二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强力推进职教中心扩建工程。三是把学前教育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启动了《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计划》, 基本解决了幼儿“入园难”问题。四是把素质教育作为核心教育理念, 牢固树立新的育人目标, 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了新一轮课改、教改, 切实开展“唱读讲传”活动,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五是把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我县高级中学与重庆一中实施了“捆绑发展”, 整合了教育资源。六是积极发展民办教育, 按照市政府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 为育才中学划拨土地47亩, 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办学水平。

酉阳县着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一是大力改善县镇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 注重农村学校建设, 特别是重视改善边远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实施学校结对帮扶, 捆绑发展, 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结对子, 在人才交流, 教师培训, 教育科研方面等联动发展, 并将本校考核结果与结对学校考核挂钩;三是大力实施城区学校教师下乡支教,

3 思考建议

渝东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存在许多共性:同为少数民族地区, 民风民俗相同;同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区县, 教育发展基础差距不大, 国家扶持政策相同;教育投入机制和资金来源渠道相近, 投入额度大致相当。但是, 四区县在教育环境和政策上还存在一些差异:一是学校管理体制各自为政, 彭水、黔江、秀山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管法人学校, 酉阳则沿袭教管中心管理模式;二是选人用人机制存在差异, 黔江、彭水更加注重农村教师的稳定, 酉阳、秀山则更加注重城区教师队伍建设, 仍然采用进城教师公开考调办法, 难免削弱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力量;三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各不相同。

建议一:建立区域联动机制, 在学校管理体制, 师资培养培训, 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互相取长补短, 有效整合资源, 共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建议二:区域内协同配合, 建立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争取预算内教育投入转移支付比例最大化, 缩小县际之间因投入差距造成的发展差距,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建议三:探讨实现开门办学途径, 力争区域内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建议四:探索一种“以县为主、多元统筹”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重点统筹人、财、物, 即人和生产资料的统筹, 乡镇教育管理机构有限统筹安排生产资料并建立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部统筹教师编制、流动和职务晋升, 局部统筹乡镇区域教师的流动和岗位设置;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有限指导和无限监督, 乡镇教育管理机构落实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有限自主办学工作。

4 案例

案例一:黔江区沙坝中心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致力于打造以“温馨校园, 梦想家园”为主题的“家”文化, 为学校师生营造一种家的氛围, 让师生有归属感, 有成就感。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农村办优质学校,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

案例二:酉阳县民族小学 (集团总校) 和大溪小学、万木小学、可大小学 (联盟学校) 实施集团结对帮扶工作, 建立发展共同体。集团总校通过调研交流, 分别对联盟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状况”、“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学生情况”、“文化建设”、“社校关系”等方面进行会诊, 找到各校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开展多层结对、多维度设计互动活动, 搭建学校对话、交流平台, 使集团分校在教育管理水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特色定位及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共同的提高。集团学校具体通过领导班子对结活动、教师对结活动、科室对结活动、学校特色文化对结活动等方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学校共同发展, 取得一定成果:形成共识, 建立发展共同体;了解了各联盟学校的基本情况, 明确发展思路;联盟学校近两年来, 在集团总校的协作下, 学校提档升位较快, 各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学校的规章制度健全了, 通过上挂学习, 师资培训, 教师业务素质有所提升, 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上升。通过集团学校捆绑帮扶, 有力度助推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

[2]《重庆市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0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

[3]《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2008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印

[4]《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200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编印

综合改革自查报告 篇8

一、黑龙江省涉农资金投入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央、省和市县各级政府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加大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

(一)涉农资金投入增长快、占比高。据统计,2010—2012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专项资金1645.2亿元(中央1395.3亿元,省级249.9亿元)。涉农资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2.7%,高于同期全省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11个百分点。2010年,涉农资金投入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17.2%,2012年已提升到20.7%。

(二)支持范围广泛。近年来,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理念和制度机制不断创新完善,逐步由过去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公共财政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以2012年涉农资金为例,中央和省共投入135项专项资金,在农业生产、政策补贴、财力补偿、流通加工、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城乡一体化建设等7个方面对“三农”工作予以支持。

(三)使用管理情况。按资金支持方式分类,主要有直接补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支持三种方式。直接补贴方式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及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类资金;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生态、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专项资金;政策支持方式主要包括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退耕还林等专项资金。按资金管理模式分类,主要有两种模式: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分配的资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等专项资金;相关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管理分配的资金。按资金投入方式分类。主要包括直接补助、“以奖代补”、“以奖代投”、“先建后补”、“民办公助”、财政担保、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投入方式。

二、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是转移支付大省,自身财力有限。近年来,尽管该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把各种资源要素重点向“三农”领域配置,不断加大涉农资金投入力度,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然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中央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黑龙江省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总量仍然不足,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达到1152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11791亿斤的9.8%。中央财政当年用于涉农方面的投入达到12287亿元,其中安排黑龙江省565.9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涉农投入总量的4.6%。同时,由于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各市县对“三农”的投入十分有限。全省除哈尔滨、大庆和十强县等少数市县外,其他市县基本无力投入。

(二)资金投入尚未形成合力。按照分类统计,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的涉农专项资金共有7大类135项,分属近20个政府部门管理,资金投入呈现点多面广、交叉重复和分配零散的特征。表面看照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很多涉农项目都投入不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相关部门对各项涉农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落实和资金使用要求存在差异甚至抵触,政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衔接,导致各涉农项目之间难以有机融合,制约了涉农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作用的发挥。

(三)项目安排过于分散。按照现行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由于各项涉农项目缺少统一的总体规划,资金管理部门只能根据自身职能和建设需求,确定本级分管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持重点,市县难以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求去选择合适项目,其结果导致各涉农项目各自为战,缺乏关联机制,不能与各项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加之部分单位还存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现象,造成涉农项目重复申报、多头管理、交叉安排、分散实施,导致涉农项目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四)政策支持存在缺位。虽然国家现行的涉农政策已经覆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但由于黑龙江省各地资源禀赋、主导产业不同,特别是按照“两大平原”总体方案确定的10个方面38项建设任务要求相比,国家的现行政策还不能满足全面推进落实“两大平原”各项改革试验任务的需求。比如在黑土保护和治理、创新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深松整地、农业产业化、良种研发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存在政策“空白”。

三、整合涉农资金的初步思路

鉴于黑龙江省涉农资金使用管理现状,迫切需要以整合资金为抓手,创新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突破部门条框、专项规划以及资金管理办法限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金整合工作开展的组织机构、总体规划、工作机制以及政策支撑体系,从而保障“两大平原”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

(一)总体思路。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按照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原则,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机制、集中投入。着力建立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机制,创新涉农资金投入方式,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系。搞好整合资金与各类专项建设规划有效衔接,实现涉农资金“投入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目标,保障“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各项任务顺利开展,为在全国率先实现涉农资金有效整合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二)整合原则。一是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建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组织领导,结合部门职能分工,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二是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对现有的各类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清理统计,并结合资金性质和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不能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仍按原政策规定和渠道下达;对能够纳入整合范围的资金,整合统筹下达,并允许在同类别资金之间适当调剂。三是突出重点、统筹使用。以“两大平原”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为统领,分别制订详细具体的专项实施方案,并与现有的各类专项建设规划进行衔接,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机制、封闭运行。对于纳入整合范围的涉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整合后的资金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确保整合后的各项资金封闭运行和集中规范使用。

nlc202309031654

(三)整合范围。

按照“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改革总体方案要求,为了统一政策、便于操作,除了对“两大平原”覆盖的51个县(市、区)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外,将全省其他县(市、区)也一并纳入整合范围。资金整合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3年至2015年;第二阶段,从2016年至2020年。

整合工作要将目前中央、省和市县级财政安排的涉农资金进行梳理,对其中现代农业发展类、农村社会事业类和扶贫开发类3方面专项资金进行整合。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类。主要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保护、小型农田水利专项资金、节水增粮行动、重大水利工程、大型灌区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畜牧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森林生态培育与保护、农村环保等方面专项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危房改造、以工代赈、劳动力转移与培训等方面专项资金。三是扶贫开发类。主要包括财政扶贫专项和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贫等专项资金。

四、有关建议

涉农资金项目多头管理、分散投入的现状已经形成固化的部门利益,而整合资金势必触及部门利益。因此,在现行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体制下推进资金整合,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议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各涉农部门为办公室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各市、县(市、区)也相应成立各级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组织领导。

(二)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建立省级层面涉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资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在资金整合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资金整合工作顺利实施。

(三)明确职责任务。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整合资金使用方向,下达年度具体工作方案编制指导性意见,审批各市县年度具体工作方案;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两大平原”改革试验资金整合总体方案以及整合后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加强涉农资金使用日常监管。其他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批复的市县具体工作方案,对本部门负责的实施项目进行检查指导,推进项目落实。

(四)强化资金监管。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有关要求,坚持推进整合与加强管理并重,对涉及资金整合的各专项规划、资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后的相关监督管理办法,确保整合后的涉农资金封闭运行,安全规范使用。

(五)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涉农资金整合分配绩效考核机制和通报制度。科学合理制定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切块分配各市县(市、区)的涉农资金指标挂钩。加强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和考评,严格奖惩措施,及时总结推广涉农资金整合的典型经验,确保涉农资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 洪峰

上一篇:上海科技馆之旅作文800字下一篇:辅导员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