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2024-07-20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精选7篇)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篇1

一、中国石油工业概况

我国石油工业起步较晚,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石油石化工业已经发展迅速,已建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振兴我国民族工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具备较强的发展实力:从原油开采到附属产品产业链较为完善;我国不仅是世界石油和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我国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和化肥装置等通过引进,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次,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石油资源矛盾突出;研发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趋势

1、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

炼油工业:炼油工业主要是结构调整,扩建现有炼油企业,提高炼油企业的集中度,加强炼油能力的完善配套,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油品质量,提高柴汽比。淘汰一批工艺落后小炼油装置,并建设几个进口原油加工基地。乙烯工业:当前我国石化产品发展空间巨大,加快乙烯工业的发展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突出重点。我国要立足现有企业改扩建,抓紧完成国内现有大型乙烯装置的二轮技术改造,并根据市场、资源条件和地区布局调整,控制布点新建,统筹兼顾中西部地区的乙烯工业布局,加快乙烯工业的能力建设、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资源、规模、效益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附属产业精细化工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的精细化工形成了产品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体系,有约20 - 25 个门类,产品数量约3万种,未来5 年,化工新型材料,汽车、建筑、交通用新型高档涂料,电子和信息产业用的功能材料,胶粘剂和专用化学品及纳米材料等将成为发展的主要品种;功能涂料及水性涂料、染料新品种及其产业化技术、重要化工中间体绿色合成技术及新品种、电子化学品、饲料添加剂、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油田化学品、功能型食品添加剂、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高性能橡塑助剂等,将成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要把握住这些商机,精细化工就要在强化自主创新,突破核心催化技术、现代反应工程技术和精细化工加工技术,开发环境友好工艺方面实现突破。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篇2

1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1)

1.1需求仍然旺盛

自1962年,我国第一套5kt/a乙烯工业装置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投产以来,经过近50a的建设与发展,乙烯工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与规模。至2009年,已有21套乙烯生产装置投入运行,产量达到1178.5万t/a。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乙烯及其下游产品需求量逐渐增大。2010年,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1400万t/a,需求量为(2500~2600)万t/a,自给率仅为55%,处于短缺状态[3]。随着国内在建乙烯装置的投产,有望在未来几年内乙烯自给率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国内乙烯及其衍生产品的进口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乙烯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不及需求的增长速度。

1.2 生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规模效益促使世界乙烯工业装置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为了降低乙烯的单位产能投资,提高市场竞争力,乙烯装置大型化趋势已明显。2001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韩国的乙烯平均生产规模分别为65.4万,75.3万,56.4万,48.9万,49.2万t/a[4]。2006年,沙特阿拉伯、美国和新加坡的乙烯平均生产规模分别为88.0万,76.5万,64.5万t/a[2]。目前,世界乙烯装置平均生产规模为(80~100)万t/a,还有继续向更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以乙烷为原料的乙烯装置,世界级规模已达135万t/a,中东还在规划新建150万t/a的乙烯装置。美国鲁姆斯公司的统计表明[5,6],乙烯生产成本随着装置规模的增大而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100万t/a与50万t/a乙烯装置相比,可降低生产成本约25%;150万t/a与50万t/a相比,可降低约40%;150万t/a与100万t/a相比,可降低约15%。

乙烯装置的大型化刺激了大型裂解炉的发展。世界上最大的液体和气体原料裂解炉单炉生产能力为17.5万,21.0万t/a。我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低于世界水平,但与国外乙烯工业发展进程相似,国内乙烯装置正在实现从中、小型规模向大型规模转变。2002年,中国乙烯装置平均规模已上升到30.08万t/a,其中中国石化(以下简称中石化)为38.99万t/a,中国石油(以下简称中石油)为22.61万t/a。为提高乙烯装置规模,相继建成中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中石化天津石化公司等百万吨的乙烯生产装置,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乙烯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1.3 加快自主开发技术的产业化步伐

乙烯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建设大型乙烯装置仅依靠技术引进,难以支撑我国乙烯工业的升级发展。而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是技术的竞争,新技术开发与持续进步是石化企业做大作强的必要条件。

我国对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乙烯技术一直十分重视。自1984年以来,中石化组织北京化工研究院、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合作,对乙烯裂解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消化吸收,相继开发了多种具有同期世界水平的裂解炉,分别建成了北方炉(CBL)和南方炉(SH)。其中,在中石化下属的齐鲁石化公司、燕山石化公司、天津石化公司,中石油下属的辽阳石化公司、吉林石化公司、抚顺石化公司等总共建成投产了9台(2~6)万t/a的CBL炉,改变了我国乙烯工业炉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并相继开发出不同型号的CBL裂解炉。在此基础上,中石化与鲁姆斯公司合作开发了10万t/a大型乙烯裂解炉,已在中石化第二轮乙烯改扩建中实施工业应用,进而又开发出单炉生产能力达(15~18)万t/a的新型裂解炉。通过二十余年的持续研发,中石化开发的CBL裂解炉技术,基于CBL裂解炉技术的SL-Ⅰ大型裂解炉合作技术,低能耗乙烯分离技术和重大装备国产化技术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除此以外,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研发的C2,C3,C4,C6~C8,C9加氢催化剂已得到工业应用,使我国的乙烯工业配套技术有了一定的突破。

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国际化,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只有拥有强大的原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真正提高乙烯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此,中石油正组织开展国产化成套技术研究,以通过对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的开发,形成工程化设计工艺包,使其设计技术不依赖于国外公司,以此带动我国炼化领域的技术进步。

2 中石油乙烯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1 现状

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乙烯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7]。

由图1所示乙烯工业产能的增长率表明,2009年,中石化和中石油乙烯产能分别为671万t/a,371万t/a,中石油乙烯工业呈加速发展态势。随着独山子石化利用进口的哈萨克斯坦含硫原油建设的100万t/a乙烯装置的投产,以及正在建设的中石油四川石化公司(80万t/a)、抚顺石化(100万t/a)和大庆石化公司(120万t/a)的乙烯工程,到2013年,上述装置相继建成投产后,将缓解国内乙烯市场的需求压力。

2.2 乙烯原料优化与利用

乙烯工业生产实践表明[8,9],乙烯原料是生产过程中重大技术经济问题之一。乙烯原料费用占生产成本的80%~90%(以石脑油为原料)。原料越重,乙烯成本越高,在生产成本中原料所占的比例也就越高,即原料性质决定了产品收率。对乙烯生产企业来说,裂解原料的选择已成为提高乙烯收率的关键性因素。2006年,在世界乙烯原料构成中[2,10,11],石脑油约占57%,乙烷占26%,丙烷和瓦斯油各占7%,丁烷约为2%。石脑油仍是生产乙烯的主要原料;但在未来几年,乙烷在乙烯原料中的比例将明显攀升。随着国内乙烯装置改扩建与大型乙烯装置的相继建成投产,乙烯原料供应不足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国内已建和在建的乙烯装置基本上以石脑油为原料,预计2010年乙烯原料需求量近5 000万t,国内乙烯装置面临优质乙烯原料供应趋紧状况,这将成为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中石油旗下的乙烯厂在生产过程中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东北、西北油田油品的性质和馏分油的裂解性能,并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果。东北油区油品的馏分油裂解制乙烯性能好,属优质裂解原料。对西部油田油品的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准噶尔、吐鲁番、柴达木盆地原油的馏分石脑油链烷烃含量高,是优质的裂解制乙烯原料。库西石脑油和轻柴油的乙烯收率和三烯收率最高,裂解性能最好,其次是吐哈原油、北疆原油、玉门原油、青海原油和长庆原油。牙哈凝析原油芳烃含量高,不宜做乙烯原料,是重整的优质原料。鄂尔多斯盆地原油的馏分油环烷烃含量高,适于生产燃料汽油。进口的哈萨克斯坦原油较国内西部油田所产原油的裂解制乙烯性能差。西部油田不同油品裂解乙烯收率见图2。

中石油的乙烯生产厂将原料裂解性能的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工业生产,及时调整与之相应的乙烯工业炉裂解的适宜操作条件,达到了提高乙烯收率的目的,为乙烯工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中石油在加快乙烯工业发展的同时,依据“宜油则油,宜烯则烯”的加工理念进行油品加工利用[12],寻求提高乙烯收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实现了乙烯原料优化利用与效益最大化,也成为降低乙烯生产成本最重要的途径。

2.3 炼化一体化油气资源利用技术

2.3.1 干气回收C2烃技术

炼厂干气来自于催化裂化装置,在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装置也会生成一定量的干气。催化裂化装置所产的干气中除含有大量的甲烷和氢气外,还富含乙烯、乙烷、丙烯、丙烷等组分,以及微量硫、重金属杂质等。国内多数炼厂将干气作为燃料气或制氢原料利用,而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采用四川天一公司开发的变压吸附分离技术和美国石伟公司开发的脱除干气中微量杂质的除杂技术组合集成,回收干气中的C2烃[13,14,15],并建成投产16万t/a催化干气回收C2烃工业装置和8万t/a PSA法置换废气制氢工业装置[15]。其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自16万t/a催化干气回收C2烃工业装置投产以来,每年可从干气中直接回收乙烯2.5万t/a,乙烷2.5万t/a,C3~C4烷烃0.77万t/a。后两者又是优质的裂解原料,裂解后可以得到乙烯2.0万t/a,两者相加可得乙烯约4.5万t/a,每年可节约用于生产乙烯的石脑油14.8万t/a,为企业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3.2 拔头油与轻烃共裂解技术

拔头油是催化重整装置所产的拔顶油,馏程为初馏点至60℃,占重整进料的15%~20%(质量分数)。重整拔头油密度为0.620g/cm3,主要由C4和C5烷烃组成,其中丁烷约占55%,其性质与轻烃类似。拔头油裂解制乙烯的实验研究表明[16,17],拔头油单独裂解时,乙烯、丙烯和丁二烯收率分别为32.73%,16.54%,4.09%,三烯总收率为53.36%。其裂解收率高于优质石脑油裂解的乙烯和三烯,属优质裂解原料。拔头油与石脑油掺混裂解、拔头油与乙烷共裂解的乙烯收率如图4所示[16,18]。

1#混合油—拔头油与乙烷质量比为5.5∶1.0;2#混合油—拔头油与石脑油质量比为4∶1;3#混合油—拔头油与石脑油质量比为1∶1;4#混合油—拔头油与石脑油质量比为3∶2

由图4可知,拔头油适于单独裂解,与乙烷共裂解能得到较高的乙烯收率,但是与石脑油共裂解时,得不到高的乙烯收率,且掺入石脑油中的拔头油量越高,乙烯收率越低。可见,拔头油单独裂解才能得到较高的乙烯收率,不宜掺入石脑油共裂解。

2.3.3 丁烷与戊烷共裂解技术

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在实验室乙烯原料裂解装置上,研究了正丁烷、异丁烷裂解制乙烯性能[16]。在裂解温度为890℃,水/原料油(简称水油比,质量比,下同)为0.42,停留时间为0.15s的条件下,正丁烷裂解制乙烯收率为36.55%,异丁烷为18.36%。后者仅约为前者的一半,表明后者不适作裂解制乙烯原料,正丁烷是比石脑油更优质的裂解原料。

C5馏分经加氢后的戊烷,作为裂解原料与石脑油混合裂解时,随着戊烷掺入量增加,乙烯收率增幅越来越明显。中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近期的实验结果表明:戊烷单独裂解的乙烯收率可达31.08%,说明加氢后的C5馏分掺入石脑油作为裂解原料是可行的。目前,对C5馏分综合利用在技术上尚存在一定难度情况下,将其加氢后作为裂解原料利用,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2006年,中石油独山子石化乙烯装置首次进行单台炉戊烷为裂解原料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工业应用效果。

2.3.4 抽余油与石脑油共裂解技术

抽余油有以下2种来源:(1)催化重整装置所产的生成油经芳烃抽提后的抽余油,即重整抽余油,主要成分为C5~C8烷烃;(2)由蒸汽热裂解装置所产的汽油馏分加氢后经芳烃抽提所得的抽余油,即为芳烃抽余油,其主要成分为C5~C8环烷烃。这2种抽余油作为裂解制乙烯原料时,在裂解温度为890℃,水油比为0.60,停留时间为0.10s的条件下,所得裂解产物收率如表1所示[16,19]。

由表1可知,在上述条件下,芳烃抽余油裂解制乙烯的收率为27.23%,重整抽余油裂解制乙烯收率为31.00%。重整抽余油是裂解制乙烯的优质原料,其裂解性能优于芳烃抽余油,也可与石脑油共裂解。而芳烃抽余油环烷烃含量高达75.58%,不适宜作裂解制乙烯原料,可作为重整原料生产芳烃,属优质的催化重整原料。

2.4 乙烯裂解炉模拟优化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

由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兰州石化公司合作开发的新一代乙烯裂解炉模拟优化系统软件,应用于裂解炉优化操作中,以达到提高乙烯裂解收率的目的。目前国内各大乙烯厂最为关心的焦点问题是:(1)乙烯原料复杂多变,增大了加工利用的难度;(2)工业裂解炉操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裂解效率低下;(3)乙烯裂解收率低,能耗高,生产成本高。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结合实验室不同油品的裂解性能的大量数据和工业裂解炉单炉标定数据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乙烯裂解炉全周期操作优化模型。研究开发建立的乙烯裂解炉模拟优化系统软件(简称为EPSOS),能科学准确地描述工业炉裂解目的产物收率,模型测算结果能符合生产实际情况,能为工业炉优化操作提供指导。新一代乙烯裂解炉模拟优化软件系统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能够针对不同的裂解炉型,不同的裂解原料,准确快速地模拟计算出相应操作工况下主要目的产物收率,可进行操作条件优化,以改善裂解炉的操作条件和提高三烯收率。

2007年10月,EPSOS系统软件在兰州石化公司24万t/a乙烯装置上投入运行,实现了工业应用。乙烯装置实现优化操作后,使乙烯收率提高0.72个百分点,丙烯收率降低0.27个百分点,丁二烯收率提高0.10个百分点,三烯总收率增加0.55个百分点,相对值提高1.08%,成功实现了EPSOS的工业应用。

3 中石油乙烯工业发展前景展望

2009年,中石油的石油产量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65.0%,原油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49亿t/a,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38.2%,乙烯生产能力达371万t/a,占全国的31.5%。中石油原油产量和加工能力的提升,为加快发展乙烯工业创造了条件,目前中石油正处于乙烯工业快速发展的高峰期。乙烯产量增长率与上年27.1%相比,提高了4.4个百分点。分析中石油乙烯生产能力增长率表明,其在国内乙烯产能中所占比例还不高,而中石化乙烯扩建能力却得到了更快地发展,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其发展速度超过中石油的乙烯扩能发展速度。为满足主营业务发展的技术需求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将中石油建成世界著名的国际综合型能源公司,中石油正在加快四川石化、抚顺石化、大庆石化乙烯工程建设。上述装置投产后,中石油的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591万t/a,基本接近2003年国内乙烯生产总量,约占国内乙烯总产量的1/3。到那时,中石油的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比,将从目前的约40∶1,下降为25∶1,乙烯装置所需的裂解原料自给状况也将发生变化,裂解原料自给难度将会加大,乙烯原料将会有缺口。中石油乙烯工业界需及早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研究乙烯原料在轻质化、多样化方面的优化利用,更多地开发和利用油田轻烃,以满足乙烯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乙烯收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乙烯装置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的优势,优化乙烯原料构成与充足供应,认真搞好节能降耗和乙烯生产装置的长周期运行;提高裂解副产品的利用率,提升其附加值,不断推进乙烯生产技术进步,以此提升中石油乙烯生产的竞争力。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回眸 篇3

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为中国的海洋石油工业提供了辽阔的发展平台,中国的石油工作者在无垠的大海上历经创业的艰辛,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大幕徐徐拉开。一个新兴的民族工业的崛起史,也是共和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影。

人拉肩扛,走向海洋

海洋石油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三高”产业。没有先进的装备,也没有先进的技术,第一次踏进大海的中国石油人最富有的资产就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搞海上石油不仅要抗台风、抗海啸、抗巨浪、抗冰冻、防腐蚀、而且还要克服作业过程中遇到地层压力过高发生的井喷、火灾、毒气等危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就像开启的潘多拉盒子,充满了风险与挑战。中国石油人挑战大海的过程中注定弥漫着悲壮的气氛。

莺歌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57年,原石油工业部在这里勘探发现了油气,后因越南战争,南海勘探工作被迫暂停。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会战成功,我国石油实现自给。其后,根据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石油大军挥师华北,中国海洋石油的勘探重点也由此转移到了渤海湾。1965年3月,原石油部在天津市召开海洋石油勘探会议,研究下海方案,决定开展海上钻井方法的研究实验,试制混凝土钻井平台及钢结构导管架。这次会议是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渤海湾最初的勘探工作中,由各处抽调来的渔船、客轮和小木船都用上了。将用于陆上石油的设备捆绑在船上,中国石油人就开始了探海之旅。1966年,中国石油人向渤海湾发起三轮“冲锋”,把渤海海1井的平台安放在井位。为了固定牢靠,石油工人们硬是用嘴从24根桩内吸出720多公斤的水泥-浆。第二年6月14日凌晨4点16分,油龙呼啸出海,国务院的贺电直达平台。之后,数口功勋并捷报频传。1967年,我国海上首次生产原油,产量203吨。中国海洋石油的工业化航程由此展开。在海上油气生产的初期,石油工人以汗水和热情,在专业设备几乎为零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与大海抗争。中国石油人满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激情,将青春赋予了蓝色的海洋。至2008年底,中国国内海上油气产量已达到3649万吨油当量。

弹指一挥间,中国人凭着艰苦奋斗的韧劲,在祖国母亲的海疆中耕耘着,这种奋斗精神使一个产业从无到有,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共和国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外合作,势在必行

从莺歌海的油气苗到1978年酝酿对外开放,是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创业时期。苦难、悲壮、英雄主义精神与落后的技术与装备,构成了中国海洋石油创业时期的基本特征。那时候,中国石油工人最爱说的一句豪言壮语是:“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我们东方无产阶级一定能够做得更好!”事实上,我们用当时还是相对落后的陆地石油勘探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挑战海洋,本身就赋予了一种悲壮意味。

1978年,在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前夕,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再次提速,破题之举是改革开放。开局的头两步,地域棋子落在了深圳,行业棋子定在了海洋石油。

1978年3月26日,对于中国新兴的海洋石油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最高决策层听取了中国石油代表团赴美考察汇报,作出了重大决策: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外国公司直接建立起商务关系。并进一步作出了积极、稳妥的探索利用外国资金与技术,加快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决策。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方针,进一步确定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探索、创新,如同精神之火照耀着海洋石油对外开放的路程。

海洋石油工业的边缘性与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的特点决定了发展海洋石油国际合作的模式。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作为一个工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经济竞争舞台,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种生动展示,又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开展国际合作的一种尝试。

精神突围,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与方式,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精彩预演。经历百年屈辱、十年禁锢之后,中国海洋石油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对外合作,无疑意味着对传统思维的反叛,也是对计划经济体系的一次挑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与对外合作《标准合同》的草拟、反复修订到确认、公布,历时长达三年,在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与外商风险投资、回报之间,不断地追寻着平衡支点,架设一座合作的桥梁,打下合作的基石。

1982年1月31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为一个行业的开放而颁布的法律条例。八天后,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2月15日,中国海油在北京东长安街一栋旧楼挂牌办公,次日即正式开始第一轮大规模对外合作招标。在第一轮国际招标中,中国海油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等27个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8个石油合同,合同区域而积为39199平方公里,勘探风险投资达10.3亿美元。此后,又相继开展了三轮国际招标,中国海迎来了勘探开发的热潮。

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发展

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开放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技术层、操作层,全方位的学习活动在每一个海洋石油员工的人生道口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海外留学、考察、咨询、专职培训、平行作业、理论考核与现场实操,这场大规模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方式,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一项充满挑战、呼唤激情、渴求创新的伟大的开拓性全新事业,一种振兴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使命与责任感,一种对精彩生命、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共同构成了这次大规模学习活动璀璨的理性光彩,一个学习型组织也由此在中国海油得以建立。

在对外合作中学技术、学管理,练就自己的“内功”。1983年,中国海油制定了对外合作和自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两条腿走路”,中国海油掌握了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十大配套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发中国近海油气田的能力。1984年,中国海油首先在尚未

对外开放的辽东湾海域取得突破,发现锦州20 2凝析气田。1986年,中国海油又在辽东湾发现了绥中36-1亿吨级大油田,极大地鼓舞了公司开展自营勘探的信心。

进入90年代,自营勘探开发出现了新高潮。这一时期自营勘探成果最突出的是在渤海,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1995年,发现了我国海上第三个亿吨级石油储量的秦皇岛32—6油田,同年还在相邻地区发现了南堡35—2含油构造。

目前,中国海油凭借较强的产业能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油气勘探开发公司之一,晋升全球500强企业之列。2008年,中国海油自营勘探共获得13个新发现,并成功评价了11个油气构造。

引进、消化、吸收、碰撞、融合、改革、提升,中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不断更新、不断提升的过程。引进全新的理念与机制,不断把企业内部改革推向深入,逐步把中国海油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运作的规范的国际公司。这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痛苦而富有生气的过程。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包括管理、经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等。

中国海油立足搞活集团全部资产,立足让全体员工共同发展,立足打造集团综合竞争优势。总体设计上,先让主业资产上市使主业发展更优更快,同时激活和带动辅业资产的发展,进而通过分布上市使国有资产整体大幅度保值增值。在人的发展上,全面理解和实践以人为本,即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能创造价值;员工是企业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被改革的对象;企业的改革成本不应由员工来承担;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要山全体员工共享。

中国海油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者,在开展对外合作业务的同时,完成了自身机制的蜕变,在发展中迸发出持续的动力与活力,成为了一家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字头企业。

自主创新,海洋成为热土

改革开放赋予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最鲜明的特点,也为这个新生的工业得以快速发展提供了平台。中国海油在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大风大浪中,通过融合与磨砺,锻造出了自己的“硬实力”。

在资金及技术能力不断提升后,中国海油像当年外国石油公司进入中国近海一样,以投资者身份走进了国际石油市场。1994年5月5日,中国海油参股马六甲油田,这是我国第一次投资海外油田。迄今,中国海油已经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业务,2008年的海外油气产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15%。

在全球诸多大石油公司蜂拥被誉为“第二个马拉开波石油捌”的渤海、 “第二个波斯湾”的南中国海,却又不得不抱憾而归后,中国海油人矢志不移,精研地质,顽强攻坚,逐步让勘探成功率远远高出全球平均水平;新的储量不断被发现;世上最稠的油田被成功开发;合作、自营的油气田开采寿命被一次次延长;新的油气田接连投产。中国海迎来了大油田建设的高峰期。目前,我国近海油气田的开发建设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开发重质稠油油田的工艺水平更是国际领先。

科技创新,贡献海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以油气行业的科技进步助推民族工业的产业升级。目前,中国海油已经构建近海300米水深以内的勘探、开发和生产技术体系。其中,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的重要技术,促成我国成为建造FPSO的强国,同时带动了我国造船、机械、电子和钢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中国海洋石油工程建造及油田配套服务的装备及技术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满足国内勘探、开发及生产需要的同时,业务已经拓展至海外地区。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ELIS测井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凭借安全、优质、高效的性能,成功进人海外油田服务市场。FET地层取样器、SAS—IT地面数据采集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三维可视化远程制导数据处理指挥中心使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情况尽收眼底,成为了海底油气开发的“陆上指挥部”,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指导海底油气田的开发工作。大位移钻井技术在海底的广泛应用,降低了海上油气田开发成本,在平台下展开了一张巨大的“油网”。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油气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支持,中国海油与国内高校合作,自主研发深水开发的一系列重大装备,为开发深水做好准备。

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简述 篇4

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源于19 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

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 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

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篇5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工程25MN精密光亮管管理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在他的《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与对材料装备业的需求》专题报告中分析了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目前的状况和“十二五”期间发展重点,着重阐述了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与钢铁工业的关系,他指出: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钢铁工业的支持和帮助,油气勘探开发和炼油化工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材料。如中国石化目前年均需求钢材约200万吨,采购的主要钢材品种包括石油地质专用管、管线钢、中厚钢板、无缝钢管、焊管和部分大型型钢等。其中石油地质专用管76万吨,中厚钢板27。71万吨;无缝钢管21。85万吨,焊接钢管12。63万吨;大中型材18。2万吨,其他钢材30。89万吨,合计187。28万吨,这是中石化2011年的实际钢材消耗量。

王基铭说,由于我国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绝大多数钢材已从国内采购。只有少数工况条件苛刻的钢材品种仍需进口,如加氢反应器用特厚钢板、45号异型管架子管特殊用途石油地质专用管等。2011年进口数量约9000吨,主要是9Ni%钢板、合金炉管等,占当年采购总量的0。46%。

在谈到“对钢铁等新材料及装备制造行业的希望与要求”时,王基铭说:石油石化及煤化工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材料及装备制造行业的进步,产业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需要相互间更加紧密的合作。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能源工业的发展,对国内材料与装备制造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比如:装置规模大型化,要求钢管、阀门的规格口径增大;原料劣质化、产品质量升级、结构调整,导致装置的操作条件苛刻度提高,相应对材料冶炼要求提高,要求钢管的壁厚、阀门压力等级和材料质量不断提高;酸性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对钢管和阀门材料冶炼要求高,必须满足耐酸性气腐蚀的要求;煤化工能源的发展,要求钢管、阀门的耐磨损和结焦等能力相应提高。

再有,加氢CrMo钢板亟待开发。加氢反应器是加氢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之一,其操作条件苛刻,材料长期在高温、高压及临氢工况下。国外仅有少数钢厂能够生产加氢设备用钢。随着我国对油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氢装置建设增长迅速,加氢用钢需求量急剧增加,此外装置规模的大型化也使得容器壁厚大幅增加,若材料全部信赖进口,一方面钢材的采购周期长,增加了产品制造周期,另一方面,采购成本急剧增大,将制约石化工业的发展。

目前石油石化行业大型储罐用高强度钢板长期信赖进口,价格昂贵,交易周期长,影响石工程项目的造价和进度。中国石化与武钢、宝钢等单位共同开发了大型原油储罐用大线能量用钢板(高强板),并成功应用在国家储备油库的建设工程,节省资金1亿元,打破国外厂家的技术垄断。

王基铭希望石化行业与钢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械,共同努力,进行科技创新,研发国产大型储罐用高强度钢板,打破国外垄断。他说近些年来,中国20MNG高压锅炉管石化与宝钢、鞍钢、武钢、舞钢、天津钢管等钢铁企业共同开展了大

线能量高强度储罐用钢、高镍基合金油管、高强度管线用钢、低温球罐用钢、加氢CrMo钢板、抗硫管线用管等国产化攻关工作,不仅为中国石化节约了大量工程建设费用,同时支持了国内钢铁企业的技术进步。

王基铭认为石油石化及煤化工工业与钢铁等新材料及装备制造行业在技术创新发展上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以往中国石化与相关研究、设计、制造单位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在新材料及新装备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推进石油化工装置的大型化、国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篇6

2009年, 中国质量协会石油分会 (以下简称石油分会) 在中国质量协会 (以下简称中国质协) 的指导下, 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及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质量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结合“质量和安全年”活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对质量工作的重要指示, 积极开展“五大品牌”活动, 较好地完成了2009年的工作任务, 进一步推动了石油工业质量工作的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关于质量工作的指示精神

2009年1月, 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陈邦柱会长关于质量报告的批示传达以后, 石油分会迅速印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质量工作重要批示》的通知”, 要求广大单位会员认真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和张德江副总理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指示, 把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作为推进质量活动的重要工作, 狠抓落实,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2组织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质量协会的要求, 石油分会印发了《关于转发中国质协做好“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文件的通知》, 要求各企业工作站和单位会员, 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质协制定的“质量和安全年”的活动方案, 积极组织本单位“质量和安全年”的活动, 加强质量宣传工作, 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和总体质量水平。

3积极组织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

石油分会积极引导企业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培育了一批质量管理基础好、核心竞争力强、追求卓越的企业, 成为石油行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标杆。例如, 辽河油田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效果显著, 有11个企业荣获“石油工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称号。在推进卓越绩效模式中, 石油分会圆满完成了2008年、2009年两次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评选活动, 评选出了8个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为了有效促进卓越绩效工作深入开展, 石油分会2009年度开展了对荣获“石油工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进行现场考核的工作。经过现场考核, 择优推荐辽河油田总机械厂为“2009年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 获得了中国质协的表彰。

4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工作卓有成效

(1) 完善了用户满意测评细则。石油分会根据中国质协用户满意先进企业评选推荐条件的修改情况, 对《石油工业实施用户“七满意”工程项目评审细则》进行了修改, 并在下半年进行的2009年项目评审中试用。

(2) 组织开展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评审工作。全年完成了2008年和2009年两个年度的用户“七满意”评审表彰工作, 评选出2008年度用户“七满意”项目237项, 2009年度用户“七满意”项目272项。

(3) 积极推荐“全国用户满意工程”项目。2009年, 经石油分会推荐, 大庆油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称号;抚顺石化分公司生产的“工业用丙烯睛”和中原油田分公司天然气处理厂生产的“工业正乙烷”荣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长庆油田技术监测中心的“油气田技术监测服务”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称号;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彭洪军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称号;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穿越公司CPP-C01 (DD-1330机组) 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班组”称号。

5 QC小组活动蓬勃发展

2009年度, 全系统注册QC小组1.7万个, 参加QC小组活动的人数达到18.4万人, 取得QC小组活动成果1.36万个, 普及率达到21.2%, 活动率达到90.6%, 成果率达到89.4%, 三率水平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3%、0.9%和13.4%。全年QC小组活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9.4亿元, 比2008年提高了3.5亿元, QC小组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做法是:

(1) 完善管理办法, 提高管理水平。针对目前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结合中国质量协会《QC小组活动评审标准》, 修改了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和成果奖评审细则。

(2) 认真组织评审, 做好交流推广。5月份, 石油分会组织QC小组成果评审委员会, 对申报的233项成果和QC小组活动荣誉奖项进行了评审。评选出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奖226项, 其中一等奖77项, 二等奖82项, 三等奖67项;石油工业优秀QC小组226个, 质量信得过班组38个, 优秀企业34家, 卓越领导者34人, 优秀推进者47人。6月份, 组织召开了一年一度的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会上, 被评为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的77项成果进行了发表交流, 评选出推荐给中国质协的全国优秀QC小组26个、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8个。9月份, 在全国优秀QC小组成果发表会上, 辽河油田的成果进行了交流。

(3) 加强交流和培训, 提高活动水平与实效。通过成果交流、加强培训等办法, 进一步提高QC小组活动成果水平。如, 大庆油田试油试采分公司的“提高压井施工一次成功率”, 降低了井控风险, 减少了压井液对油气藏的污染;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的“研制新型采油井套管油防盗装置”遏制了不法分子盗窃原油现象, 减少了因原油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 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40万元;长城钻探工程公司技术研究院的“提高水平井油层钻遇率”成果, 使水平井油层钻遇率由85.7%提高到92.7%, 不但节约了大量的钻井投资, 改善了开发效果, 还大大缩短了钻井周期, 并为油田创造313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6积极组织开展质量学术研究工作

(1) 组织质量学术论文评审、表彰。7月份, 石油分会组织质量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征集的207篇论文进行评审。评选出优秀论文137篇, 其中一等奖12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109篇。

(2) 组织优秀质量学术论文汇编工作。为加强石油工业质量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推广, 促进学习和交流, 搭建单位会员沟通的平台, 石油分会在《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上发表了优秀质量论文, 深受单位会员和获奖论文作者的欢迎。

7进一步加强质量培训工作

(1) 组织质量骨干参加中国质协培训班。石油分会组织质量骨干参加中国质协组织的质量管理师资培训班、质量高层研讨班、QC小组活动诊断师考核班等, 参加培训共计95人, 提高了质量骨干的专业水平。

(2) 做好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工作。根据中国质协《关于做好2009年度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 石油分会向单位会员转发了文件, 同时制定了2009年质协系统的培训计划。为了确保完成培训10 000人和统考5 000人的计划, 给企业工作站分配了12 500个培训人数和7 550个统考人数指标, 要求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做好新一轮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工作。2009年, 在各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的积极组织和共同努力下, 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石油分会系统参加培训和统考人数分别为26 331人和16 200人, 超额完成了中国质量协会下达的培训5 000人和统考3 000人的年度计划指标, 石油分会荣获“2009年度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优秀组织奖”;长庆油田、中原油田和河南油田荣获“2009年度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先进单位”。

2010年上半年石油分会完成的主要工作

1编制和下发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1月, 石油质协秘书处认真研究了2010年工作要点, 确定了2010年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 印发给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 同时根据2010年工作要点进行了细化, 分解成30项具体工作内容, 以便认真贯彻落实。

2部署2010年五大品牌工作

(1) 下发了“关于推荐2010年石油工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通知”。要求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企业在7月30日前申报材料, 石油分会在8月份组织“石油工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评选活动, 并继续组织获奖企业的现场考核工作。

(2) 下发了“关于推荐2010年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工程项目的通知”。分配了402个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项目指标, 要求用户七满意企业在7月30日前申报材料, 石油分会在8月份组织“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项目的评审活动。

(3) 下发了“关于推荐2010年度石油工业QC小组成果奖和荣誉奖的通知”。根据企业工作站情况分配了228个QC小组、39个质量信得过班组、39个优秀企业、51个卓越领导者和66个优秀推进者指标, 要求企业在3月26日前申报成果材料。4月份, 石油分会秘书处组织QC小组评审会, 7月份将向中国质协推荐全国优秀QC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

(4) 下发了“关于征集《石油工业质量学术论坛》2010年年会论文的通知”。提出了“质量理论与企业实践”的论坛主题, 并规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质量技术方法的应用”、“QC小组活动实践与创新”、“用户满意工程的创建”、“名牌战略实施”、“质量体系有效性建设”等9个专题, 要求企业在6月30日前上报质量论文, 石油分会在7月份组织质量学术论文的评审工作, 10月份召开质量学术论坛论文发表会。

(5) 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培训10 000人和统考5 000人的计划, 给企业工作站和单位会员分配了培训和统考指标, 要求企业工作站和质量部门认真组织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争取超额完成培训指标。

3开展了“石油工业实施卓越绩效先进企业”的现

场考核和国优推荐工作

根据中国质协《关于推荐2010年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通知》文件的要求, 石油分会组织了两个考核组, 于2010年4月份对获得2009年石油工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称号的辽河油田兴隆台工程技术处、辽河油田油建二公司、济南柴油机动力总厂、川庆钻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4个企业进行了现场考核。现场考核组根据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GB/T 19580-2004) 的相关要求, 通过听取主管领导汇报、核查资料、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岗位人员沟通、现场检查等方式, 了解企业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中的实际情况。经过对4个企业的现场考核, 向中国质协推荐济南柴油机动力总厂参加“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评选工作。

4组织用户满意测评方法培训班

为促进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活动的深入开展, 提高活动水平, 使企业工作站和单位会员熟练掌握用户满意度测评技术方法, 石油分会3月份在成都举办了石油工业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培训班, 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的115名学员参加了培训班。培训班特邀中国质协用户满意部樊天顺部长讲授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组织了荣获2009年全国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称号的4个单位介绍经验;对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活动进行了研讨。

5组织QC小组成果评审会

4月份, 石油分会组织QC小组成果评审会, 对申报的211项成果进行评审。荣获石油工业优秀成果一等奖62项、二等奖71项、三等奖63项;石油工业优秀QC小组196个、质量信得过班组31个、优秀企业33家、卓越领导者41人、优秀推进者47人。6积极发展团体会员

石油分会批准中海油10个企业和南方石油勘探开发公司11个企业为石油分会单位会员, 批准成立中海油企业工作站。

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意见

1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010年石油分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中央领导关于质量工作的批示为指导, 按照中国质协的统一部署, 坚持服务宗旨, 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围绕石油工业的质量工作, 大力开展“五大品牌”活动。增强信心, 应对挑战,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努力为石油工业质量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2010年石油分会主要工作目标:培育帮助优秀企业创全国质量奖;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工作完成“一个方法, 五个试点”的目标;石油工业QC小组活动普及率达到22%;完成1-2个质量技术项目研究;新一轮质量知识培训10 000人, 参加全国统考5 000人;建立石油分会“五大品牌”专家信息库。

2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1) 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质量工作的批示精神。各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要深刻理解中央领导关于质量工作批示的重要意义, 大力传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理念。石油分会将通过各种会议、学术论坛、网站、杂志等各种形式宣传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进一步提高全体会员的质量意识, 促进石油工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 积极宣贯卓越绩效国家标准, 开展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评选表彰活动。一是积极宣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各企业工作站和直属单位会员要加强卓越绩效标准的宣贯, 提高企业领导、质量骨干和全体员工对卓越绩效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 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积极做好“石油工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推荐、评审、表彰和现场考核工作;三是培育和帮助优秀企业争创全国质量奖。

(3) 进一步深入推进用户“七满意”活动的蓬勃发展。一是积极宣贯《顾客满意度测评通则》 (GB/T19039-2009) 国家标准, 宣传“用户满意”的质量观, 指导企业利用用户满意测评方法, 了解市场状况, 满足用户需求, 加强质量改进, 扩大市场占有率, 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度和影响力;二是认真做好用户“七满意”申报项目的评审和表彰工作, 并择优向中国质协推荐全国用户满意项目;三是石油工业用户“七满意”工作完成“一个方法, 五个试点”的目标, 在单位会员中选择5个企业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试点。

(4) 积极推进QC小组活动深入开展。一是全员参与, 进一步提高QC小组活动普及率, 2010年QC小组活动普及率争取达到22%;二是不断创新, 提高QC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QC小组要围绕今年的“讲求方法, 扎实有效”的活动主题, 关注新产品开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等当前热点和难点问题, 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 进一步提高活动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效性, 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加强组织引导, 提高小组成员活动水平, 使广大员工更加深入系统地掌握QC小组活动的基本理论、质量方法和思维模式, 掌握统计工具的适用范围、作用, 确保活动成员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工具运用准确恰当, 进一步提高其活动水平和成果水平。

(5) 推动质量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一是开展质量学术理论研究, 组织石油企业质量专业人才, 选择1-2个质量技术项目, 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 形成具有石油行业特点的质量学术成果, 为提高石油工业质量管理水平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办好石油工业质量学术论坛, 继续做好质量学术交流活动, 认真组织质量学术论文的评审和发表工作, 做好引导、表彰、宣传工作。

(6) 进一步抓好质量知识培训教育工作。一是采取多种方式, 搞好分级质量培训工作, 石油分会将采取派员学习、分级培训、联合办班等多种方式强化系统培训工作;二是做好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工作, 石油分会按照中国质协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要求, 拟定2010年新一轮质量知识普及教育石油分会系统培训总目标, 培训10 000人, 参加全国统考5 000人。

贯彻落实中国质协“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活动精神, 促进石油分会质量工作发展的意见

1深刻领会“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活动重要意义

中国质协提出2010年工作的“牛鼻子”, 就是在全国质协系统开展“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活动, 这是一项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发展方式, 切实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科学性、有效性和质量管理水平为目的的全国质协系统共同行动, 也是响应政府主管部门开展“质量提升”和“质量管理方法推广”活动的具体行动, 要以活动为抓手, 促进企业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上实现较大提高。

2认真贯彻“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的活动精神

企业工作站和质量部门要结合石油工业质量工作的实际, 认真贯彻中国质协的活动精神, 积极开展“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活动。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要以“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活动为龙头, 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二要大力宣传、动员, 营造应用先进质量方法的氛围;三是要周密策划, 精心组织, 努力把先进质量方法推广活动做出亮点, 做出实效。

3认真学习和推广先进的质量方法

企业工作站和质量部门要按照“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活动的精神, 积极开展各项质量活动, 组织员工学习各项质量技术方法, 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 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的作用, 动员员工加入到活动中来。用推广先进质量方法取得的实际效果, 即“学懂、会用、有效”, 在企业营造推广质量工具和方法的环境, 特别是要注意把本企业多年积累的质量管理经验, 通过这项活动得到进一步总结提升。

4要以“先进质量方法推广年”活动为龙头, 推动“五大品牌”活动深入开展

(1) 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中应用先进质量方法。中国质协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已经10年了, 每年都召开全国追求卓越大会, 2010年会议主题是质量管理—企业的生命线。国家质量部门也积极提倡推广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石油分会在卓越绩效企业评审和现场考核时, 应注重先进质量方法应用。

(2) 在推进全国用户满意工程中推广先进质量方法。中国质协2010年推进活动的主题是关注用户满意工程质量。石油工业的用户七满意活动, 要注重用户满意测评方法的正确使用, 如, 石油专业测评要素权数的确定、数学模型的建立、样本量的确定、用户满意度的计算等, 要指导企业正确使用用户满意度测评方法, 并将测评结果用于质量改进。

(3) 在深化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正确使用先进质量方法。中国质协2010年QC小组活动的主题为讲求方法, 扎实有效。石油工业企业选题范围要突出现场改进、节能减排和安全环保等内容, 在活动中要特别强调“小实活新”和新老工具使用技巧, 正确使用质量方法与工具, 真正解决生产现场的实际问题。

(4) 在石油工业质量学术论坛中研讨推广先进质量方法。企业工作站和质量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的质量管理骨干, 认真学习现代管理技术, 积极探索石油工业质量管理模式, 并在质量论文中重点体现先进质量方法在石油工业生产和科研中的运用, 如, 统计技术应用、5S管理、精益管理、6σ管理等方法, 重点总结运用中的效果, 并注意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

(5) 在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中传授先进质量方法。2010年员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以及各种先进技能方法的培训, 重点是学懂、会用先进质量方法, 在质量管理知识和先进技能应用上下功夫, 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行为能力, 提升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 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技术手段;人力资源;创新

企业管理涉及面较广,本文仅对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进行详细的阐述。

1.积极推进石油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石油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心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战略管理的的创新角度上看,在经营领域中,过去我们的石油企业战略是只重视生产管理,而不重视开发和营销管理。这种战略,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的灵魂,同时生产的产品只要卖出去,才是硬道理。所以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是在整个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管理技术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枝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

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石油企业经营者目的选拔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讲,石油企业主要经营者可以说是企业的灵魂和核心。主要经营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风格的形成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经营者,对于管理创新的推进,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反之,就会阻碍管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属性,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石油企业经营者仍是通过行政任命或行政选拔的,不但缺少企业经营者的专业训练,也缺少管理实践,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者队伍管理素质的高低不一。面对石油企业全面走向竞争的新形势,必须逐步走改革石油企事业主要经营者的选拔方式和选拔机制,使得一大批真正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政治素质好的人才走上石油企业的管理岗位,把石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上新的高度,促进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

要大力夯实石油企业内部基础管理,为管理技术和方法工具创新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管理包括企业内部基本管理制度的建立、基本流程的规定、基本信息资料的储备传送以及管理队伍的建立等等。只有搞好了基础管理,理顺了内部基本的生产协作关系,才可能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层次和效率,否则,管理创新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企业更为混乱无序。比如在实行信息化管理上,就需要很高的基础管理水平。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石油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还较低,处于国外同行业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平。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瞬息多变的环境,企业必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要建立灵活准确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此外,企业信息化管理是动态管理,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抓基层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创造适应自身的管理模式,使企业的效益穏步上升。

2.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不仅具有战术能量的作用而且具有战略意义上的作用,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作用越来越日益突出。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仅仅包括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两个方面。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包含了原有的管理内容,其工作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它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以达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作用在企业中显的越来越重要。从战略高度来看,企业如果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那么它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点也是人力资源日益受到企业重视的原因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主要强调的是,在一个企业中人比其他有形的资源更有价值。因此,对于人力资源来说,发挥它在战略管理上的作用,就必须把目标确定在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发展的长远规划上,人力资源管理将从企业战略的“反应者”转变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最终成为企业战略的“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提高每个人的效率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这项工作就不但是人事部门的事。它是企业上下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人的素质将得到全面提高,生产能量将得到充分释放。管理者,以现代化的高超的管理手段,运筹帷幄;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性的劳动竭尽所能,这个企业才能够在如此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站稳脚跟无往而不胜。

优化理念。纵上所述,即,企业上下必须牢固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关键是人的竞争。能否主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有一支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这是因为: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只能靠人去适应物,而不是让物适应人。二、企业内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做后盾。

3.企业的各项改革也必须首先做好人的思想工作

必须首先改变人们的的传统观念,因而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把劳动力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改革录用。聘用制,将是今后企业主要的用人机制。通过招聘,一方面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另一方面能够使人员有较高素质,人才济济。管理岗位的正职宜从部门之外招聘,这有利于改进工作方法,使工作富有创造性、挑战性;付职最好从本部门内部提升,这样的好处是,熟悉情况有工作经验,工作有可持续性,员工有安全感、稳定感。员工的聘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之原则。固定性,常规性工作岗位要做到人员的相对稳定;临时性岗位或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的流行性、看管性工作,可采用对外承包,使用劳务派遣方式;以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员工的使用,首先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奖励为主,处罚为辅。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经常性的结构调整,使员工总量与岗位总量相匹配,避免结构性缺员和岗位人浮于事。

上一篇:承认错误保证书下一篇:电台情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