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2024-05-11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精选7篇)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篇1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我省科教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各地各部门要更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采取超常规措施,确保“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提供强大支撑。

一、目标任务

1、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历史机遇,集中力量,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核心重大项目为主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力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基本原则。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促进资源汇集,共同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我省的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创新驱动,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集聚一批新创业团队,加快推进产学研联盟,牢牢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生产值超过千亿元,部分行业居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发展重点

1、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集成电路、软件和物联网。新型显示优先发展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显示面板、OLED、激光显示,特种显示模块和组件等;智能家电优先发展以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产品;集成电路优先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鼓励引进芯片制造生产线等;软件优先发展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语音系统、各类应用软件等;物联网优先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推进物联网在经济、社会上的应用。

2、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装备优先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利用系统及关键设备,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及装备,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及设备,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高耗材装备轻量化制造。节能产品优先发展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优先发展再制造、废弃物资源化。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电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等。高性能金属材料优先发展新型高强合金材料、轻量化功能材料;硅基新材料优先发展光伏玻璃、显示玻璃、节能建筑玻璃、半导体材料,硅基新材料关键装备制造等;电子材料优先发展高端电子铜带、超薄电子铜箔、金属粉体材料、磁性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优先发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4、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造和生物农业。生物制药优先发展各类新药、品牌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重大传染病疫苗和诊断试剂、再生医学、高端医疗器械等;现代中药优先发展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中药保健品等;生物制造优先发展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制剂等;生物农业优先发展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等。

5、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生物质能源、洁净煤。光伏优先发展硅基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新能源并网发电装置及系统、大容量储能电池等;生物质能源优先发展非粮生物乙醇、生物石油、生物柴油,秸秆成型燃料、气体燃料;洁净煤优先发展煤层气岩层气开发、煤基气体转换及利用。

6、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的重大基础装备,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能源、交通、采选、冶金、化工等领域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新型基础零部件。

7、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重点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促进新能源汽车整车产业化。

8、公共安全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产业。通讯安全优先发展量子通信、北斗导航、微波通信、网络安全等系统和装备产业化;生产安全优先发展安全生产监控、大空间火灾探测预警、矿山采选灾害防控及矿用防爆、工业过程安全保障等系统与设备,新型阻燃材料;食品安全优先发展食品筛选检测材料、仪器和设备。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若干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鼓励各地积极发展其他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三、主要措施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到2015年,开工建设1000个左右重点项目,培育和引进100个左右重点企业,培育10个左右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围绕“千百十工程”,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撑和发展动力。

l、壮大一批领军企业。大产业需要大企业牵头担当。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发展活力。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鼓励在皖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一批高成长性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

2、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大产业需要大项目带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每年支持建设200个左右重点项目。抓住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3、打造一批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建设产业基地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抓住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机遇,鼓励现有各类园区发展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和各种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建设省级新兴产业基地,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实施“1 1 1人才聚集工程”,有针对性地培育引进扶持10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0名左右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和1万名左右高技能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力支持。加快实施股权激励机制,鼓励专利、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

5、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是支撑。要围绕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技术发展指南,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争取部分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计划,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6、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创新平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要素、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检测实验、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实验室或设立分支科研机构。鼓励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

7、培养一批中介组织。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8、创新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股权、期权激励。增强国有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上市,积极引进培育风险投资,加快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解决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优先保证用地需求。

四、支持政策

l、财税政策。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省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开发相关的专项资金,根据自身职能,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省政府一次性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各地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从2010年起到2015年,省政府每年拿出5亿元,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基地等,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项目管理办法。省引导资金由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初步安排意见。为避免重复投入、提高引导效率,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项目和实施效果报送制度,相关单 位每年二季度前,将各类专项资金、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汇总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年底前报送实施效果。三,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融资的方式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基金按市场方式运作,适时退出,滚动支持。各市要设立相关资金,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用好用活各类政策资金,集中用于扶持重点项目,用出成效。

2、金融政策。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加快设立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3、市场政策。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选择创新药物、节能产品、废弃物处理、新能源汽车等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好、市场机制暂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新兴产业市场,拉动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成为直供电试点企业。支持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对于符合经济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产品,由政府首购和订购。

4、开放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境外、省外企业投向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省科技开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支持我省企业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活动,申请国际专利和注册商标。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融资。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方案另定),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和推进工作。

2、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在项目核准备案、工商登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等方面,减少、简化审批程序。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重点项目申报等开辟“绿色通道”。健全政府信息网络,向企业界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家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产业政策。切实解决部门利益分割、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错位等问题,使政府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3、实行责任制。各市要高度重视,进一步解放思想,找准比较优势,切实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有重点地尽快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省直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政策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4、加强评估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每年年初分解目标任务,逐季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和通报。将各市、各部门推进新兴产业情况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市予以表彰,在下一加大支持力度。

芜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准确认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不少企业。做小家电出身的德豪润达,原本只想把在广东的家电产业转移到芜湖,在当地腾出空间发展LED产业。但到芜湖考察后,这家企业下定决心直接把LED项目放到芜湖,把这里作为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要地。三安光电负责人也坦言,在与芜湖决策层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比自己还超前,这是促使三安从最初打算投资30亿元追加到120亿元的重要原因之一。

点上寻求突破,链上寻求规模,芜湖专门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和高层推动,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聚――产业基地”的思路,统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该市还完善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编制工作,目前已谋划重点项目238个,总投资1890亿元。

如何推动项目“盆景”转变为产业“风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芜湖的做法是,在尊重和顺应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政府主导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自主创新、人才引入等事关新兴产业长远发展的领域重点扶持。

芜湖结合市情制定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其中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改制上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是其中的重点。例如,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到2015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40亿元,用于支持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针对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加快创业风险投资发展,壮大基金规模。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按照这一理念,芜湖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库,还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留学归国人员和境外人才来芜发展。

按照芜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线图”,到2015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围绕目标,芜湖将实施“6122”工程,即“十二五”期间打造6大产业基地,5年培育100个领军企业,投入各类资金200亿元,撬动重大项目投资2000亿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

为实现芜湖市高新区战略性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区域内原有的传统产业,芜湖高新区采取“腾笼换鸟”和“就地输液”的整合措施。高新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面8.6平方公里为核心区,南面23平方公里为拓展区,核心区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及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而逐步淘汰那些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进行“腾笼换鸟”。根据要求,落户核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研发队伍。通过引导、改造已经落户高新区核心区的老企业,帮助企业调整战略思路、加强研发队伍,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营销渠道,让传统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实现“就地输液”的目标。

土地资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更加节约有效的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容积率,企业厂房更多向空中发展,让单位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同时,高新区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严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相关行业进入高新区,努力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制定严格的企业投资强度准入标准和用地退出机制,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严格把握进区项目的准入条件,支持企业建设多层厂房。

发展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

高新区大力实施“二次创业”战略,核心是“双轮驱动”模式,以增强创新能力和发展特色产业为两大驱动力,通过自我发展和外部引进,推动园区发展,实现对芜湖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参观了落户于此的佳景设计公司,与传统工厂不同,整洁干净的4栋4000平米的小楼里,设计人员正在用着最先进的CAE系统,完成各种车型各环节的设计工作,佳景目前具有整车和各零部件的设计能力,目前为奇瑞及国内各家汽车公司承担二三十个车型的设计任务。

虽然没有工厂流水线机器的轰鸣,这些年轻的设计者们正在满怀激情的为社会创造着价值,促进这个国家更快的发展。“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年薪在10到15万左右”,企业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了一个个优秀员工孕育的环境,最终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

产业园一期目前已投入使用,3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二期正在加紧施工,届时将建成软件中心、汽车电子信息中心、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等专业楼宇,同时配套专家楼、商务中心、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等。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篇2

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0]13号)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精神, 增强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清理规范现有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

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 加快清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准入条件, 制定和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相关管理办法。除必须达到节能环保要求和按法律法规取得相关资质外, 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等公共资源对民营企业同等对待

各相关部门和各地发展改革委要规范公共资源安排相关办法, 在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资金以及协调调度其他公共资源时, 要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三、保障民营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制定

各相关部门和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发展规划时, 应建立合理的工作机制, 采取有效的方式, 保障民营企业和相关协会代表参与, 并要充分吸纳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四、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要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推动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 探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向民营企业流动机制, 扶持民营企业引进人才。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承担或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任务。

五、扶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示范应用

支持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国家相关科研和产业化计划, 开发重大技术和重要新产品。扶持相关企业协同推进产业链整体发展, 促进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工程化、产业化。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或参与相关标准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具有重大社会效益新产品的市场示范应用。

六、鼓励发展新型业态

鼓励民营企业与民间资本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发展合同能源管理、污染治理特许经营、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和车辆租赁等相关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 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研发设计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

七、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高技[2009]2743号) 精神, 各地发展改革委在创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时, 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规范引导合格合规的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 (股权) 投资基金。

八、支持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融资

要积极支持和帮助产权制度明晰、财会制度规范、信用基础良好的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开展新型贷款抵押和担保方式试点等, 改进对民营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的融资服务。

九、鼓励开展国际合作

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拓国际业务、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并购、联合研发等方式, 在境内外设立国际化的研发机构。鼓励民营企业在境外申请专利,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建立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体系。

十、加强服务和引导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篇3

关键词:战略性产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134-01

1  当前重庆市巴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

重庆市巴南区位于重庆主城南部,作为传统工业强区,已逐步形成了摩托车及配套产业集群、汽车及配套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汲取、轻工产业集群等四大产业体系。近年来,面对资源要素、企业成本的制约,巴南区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加快转型升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成效,有如下主要特点。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大幅增长

2015年1~7月,全区22家存量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03.4%,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0.7%,连续七个月保持100%以上的高速增长。

1.2  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以惠科电子为龙头,集聚液晶玻璃基板、扩散板、导光板、感光性干膜等中下游产业链上项目,带动形成百亿级规模的ICT产业集群,1~7月实现产值25.2亿元,成为新兴产业的支柱。

1.3  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一是平板显示产业,引进惠科1 000万台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项目、液晶面板8.5代线项目、台湾颖台光扩散板和导光板项目。二是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引进世界500强新能源汽车企业法雷奥。三是高端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引进智能装备和航空工业企业,并组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无人飞机研究院”,加快巴南制造向巴南“智”造转变。

2  巴南区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产业存量规模不大集聚度较低

巴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22家,除惠科、特种设备、攀渝钛白等大型企业外,其余均为中小企业,产业规模不大,明显缺乏产业带动作用。

2.2  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虽然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种产业形态,但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产业中,其规上企业数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数的80%,产值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96.6%。

2.3  产业链短小层次低

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属于纯产业链加工制造环节,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项目居多。

2.4  配套环境亟需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成长阶段,有产品新、技术新、管理和商业模式新等特点,因而产业扶持政策不能完全照搬旧有政策,需要针对其特点制定专门的财税及要素保障措施。但是目前我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财税政策引导社会投资、激励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力度不够,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不完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不健全,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创业支撑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3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3.1  抓好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和国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因此,在顶层设计方面需要明确发展思路及目标。一是深刻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抓工业经济的方法来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注重抓项目向抓项目和抓产业并重的转变。二是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立足实际,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和细分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提出产业发展的指导目录,争取形成差异化的发展定位。三是要深入研究论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结构、功能、层次等,科学适当地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力求形成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3.2  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相关体制机制的保障,由于我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存在不少短板,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服务发展。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工业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单位和行业协会召开联席会议,协调重大事项,决定重大问题,研讨产业发展对策,推动形成全区上下共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对接发展机制。区有关部门要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积极作为,统筹协调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和项目摆布等问题,避免产业发展混乱分散,确保区顶层设计的权威。三是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任务分解和考核机制。区有关部门要把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到位,明确有关责任人,并严格督查考核,保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3.3  完善相关政策,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

产业政策是否完善,体现了政府服务发展能力的强弱。完善的产业政策能形成“政策洼地”,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巴南区投资发展。一是认真梳理目前享有或自主的税收、资金、用地、户籍、住房、审批等各类优惠政策,协调好政策目标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力求各项优惠政策全面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密切对接国家和市有关部门,努力争取最优惠的政策待遇。三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资金扶持,推荐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各类专项计划,帮助其获得国家、市在技术研发、成功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支持的杠杆效应,带动各类资本投入,努力扩大政策效应。四是注重政府采购支持,可率先在电子信息等产业试行。

3.4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

创新者进、创新者强、创新者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积极营造大众创新氛围,从而充分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大力促进企业间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可以构建由市、区等相关行业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咨询研究,参与项目评估,提供科技服务。二是鼓励企业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和竞争能力。三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帮助企业申请专利、打造名牌。

3.5  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素保障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对各类人才、技术、资源、信息、中介机构的需求,搭建平台,发挥纽带作用。一是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围绕重点产业环节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等,建设共享数据库和信息网。二是搭建研发成果转化平台,鼓励兴办成果评估、认证、交易、仲裁等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三是搭建融资平台,重点是充分发挥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及其他各类私募基金的作用,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产业。四是搭建人才聚集平,进一步优化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抓好高级蓝领人才储备。

3.6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发展

认真研究和思考经济新常态下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办法、新思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招大引强工作。 一是要广泛搜集相关信息,深入挖掘招商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招商线索,并力求落到实处。 二是要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抽调精兵强将充实招商力量,努力增强招商实力。三是要讲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的策略方法,从产业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立足实际,瞄准重点目标,开展“点对点”招商、“直销式”招商。

参考文献: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篇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就我省而言,目前各地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其中保定市财政去年安排500多万元,重点扶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创新能力建设、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

中共定州市委五届其次会议讨论了制定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问题,建议中包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跨越发展,提出了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回顾定州“十一五”时期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县市差距还很大,支柱产业还不够多,亟需更大更好的项目落户定州,这同时赋予了我们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大好机会。

目前,定州仍然是传统的大行业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盘旋上升期,在体制、政策、资金、技术、产业化等各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尚未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统一的规划体系,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约定;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培育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科技人才等要素都需要合理布局;投入资金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新兴产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状况,我们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市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二、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充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市既要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市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

三、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技术引进则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城市,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决定的发展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主体,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依靠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又要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定州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推进我市相关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对接,进行加工合作或项目合作,加快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由此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途径。结合我市实际,本着科学发展、因地制宜、产业关联、技术创新的原则,选择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经济效益好的产业。目前,我市

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农业、旅游方面有一定基础,比较适合我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针对我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如下:

一、立足定州实际科学制订规划。要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农业、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制订规划,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此重点说下旅游业。

全面开发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对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市自然、历史、人文、科技资源的充分发挥,降低物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就业,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我市扶持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向新兴产业倾斜。在市场准入、示范推广、基础设施、政府采购和补贴、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及时跟进,加强衔接,简化手续,落实到位,引导市场消费。并进一步完善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大力促进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新兴产业项目,鼓励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向新兴产业集聚,资金担保向新兴产业倾斜。

三、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槃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把发展新兴产业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激发培育新兴产业,对于我市而言意义尤其重大。

就农林业来说,在政策的持续呵护下,农林业呈现新面貌。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市的农林业也在进行着一场变革:集团化的生产将取代作坊式作业,特种作物队伍不断壮大,大面积绿色食品基地的诞生,合作社模式的双赢……新农林业将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特征,不断颠覆人们对传统农林业的印象。新农林业,正

在展露新的投资机会。

四、推进自主创新。在加快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自主创新要建立三个平台:一是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机制,加紧建设企业研发机构;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从中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三是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规范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

五、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辐射形成一个由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构织而成的网,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着力培育壮大超亿产业,发展超亿集群,培育超亿企业,打造超亿园区,增强全市工业的整体实力。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篇5

思考》试卷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所属课程

思考》 倒计时 47:27

一、判断题(10 道)

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您的得分:93.33!恭喜,您通过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的考试!

1.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 错误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

正确 错误

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方针()

正确 错误

4.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融合和突破催生了新兴产业()正确 错误

5.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

正确 错误

6.我国的工业化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7.绿色能源革命是中国率先提出的()

正确 错误 8.生物技术将引发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正确 错误

9.转基因技术由于未知危险要全面停止在农产品上的使用()正确 错误

10.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已经成功首飞()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在16—17世纪,()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

A.荷兰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2.“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目标是至少()亿美国家庭将拥有可承受的100Mbps实际下载速度以及50Mbps实际上传速度

A.0.5 B.0.75 C.1 D.1.5 3.20世纪60年代,()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汽车、造船、数控机床、化纤、钢铁等产业,完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

A.日本 B.韩国 C.台湾地区 D.新加坡

4.我国计划第一步到()年,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发展中发挥有效影响,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A.2012 B.2015 C.2020 D.2030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举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其重要原因也是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引发的化工、电气等新兴产业形成的机会,在较高起点上开始了工业化的飞跃

A.荷兰 B.意大利 C.西班牙 D.德国

6.我国要大力发展()产业

A.生物 B.高端装备制造 C.新兴信息 D.节能环保

7.美国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A.物联网 B.互联网 C.万维网 D.生物网

8.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风电装机大国。A.1

B.2 C.3 D.4 9.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A.根本要求 B.关键一环 C.前提条件 D.必然结果

10.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

A.1/3 B.1/2 C.2/3 D.4/5

三、多选题(10 道)

1.()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

A.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 B.海洋工程装备

C.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 D.卫星及应用 E.风能发电

2.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有()等特征

A.新兴性 B.阶段性 C.战略性 D.全面性 E.国际性

3.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有()

A.金属精加工材料 B.新型功能材料 C.先进结构材料 D.高性能复合材料 E.弹性材料

4.我国要积极发展的新兴产业有()

A.高端装备制造业 B.生物产业 C.新材料 D.新能源汽车产业 E.节能环保

5.()是21世纪新技术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纺织技术 B.互联网 C.纳米技术 D.内燃机 E.生物技术

6.随着全球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新一代()发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

A.太阳能 B.核能

C.天然气 D.风能 E.石油

7.()是信息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纺织技术 B.互联网 C.手机 D.内燃机 E.汽车

8.()是电力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电灯 B.电话 C.发电机 D.内燃机 E.汽车

9.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把握新技术革命机遇,大力发展()等新兴产业,加快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A.纺织技术 B.新能源 C.节能环保 D.内燃机 E.新材料

10.()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发明 A.纺织技术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篇6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

作者:吴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后发有势,进一步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寻求切实可行的路径、营造保障支撑体系。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保障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加速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世界许多国家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近出台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国家有关部委也在加快编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抢抓战略机遇,依托我省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寻求切实可行的推进路径,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缘起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从根本上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必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战略的过程。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年12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2月,胡总书记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阐述。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最近国务院颁布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见,国家有关部委也在着手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确切定义,依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讲话精神及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从产业内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新业态,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等。从产业地位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强调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从产业成长前景看,战略性新兴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经济技术效益较好,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二、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分析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我省迈入快速发展新阶段,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技术创新活跃,新兴行业、新兴产品大量涌现,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爆发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800亿元,增加值达到63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7.6%,占全省GDP的7.2%。具体分析,一些新兴行业、新兴领域、新兴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一)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比较优势明显

航空、航天、输配电装备、新材料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航空产业领域已经聚集西飞、陕飞等21家大中型企业,配套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12余万,形成航空整机制造、大部件制造和零部件加工产业体系,行业资产规模、生产总值、科技成果已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民用航天产业领域已经聚航天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等20多家企事业单位,配套企业50多家,吸纳就业4万余人,形成运载动力、卫星通讯、测控导航及地面设备、微电子、特种材料产业体系,我省民用航天产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其中,西安微电子所生产的星载箭空间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用卫星之都,全国最大的航天动力制造基地;输配电设备已经形成依托西电集团超高压、特高压及高中压输配电设备产业格局,输配电设备成套能力国内最强,自主研发能力国内领先,其中超高压、特高压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新材料已经形成依托陕西有色集团、宝钛集团、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工大陶瓷基等龙头企业,有色金属材料业、复合材料业、液晶高分子产业体系,其中,陕西钛产业年销售收入已达160亿元,钛材产量约占世界产量20%、国内产量80%,占我国国防军工市场95%,能够生产世界钛材75%的牌号产品,钼材国际市场占有率已经排位前三。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应用软件与平台、物联网系统集成产业链,截至2009年末,全省与物联网产业直接相关企业达510多家,实现收入约346亿元,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二)部分新兴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核心竞争优势突出

目前,我省部分新兴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极高,核心竞争力较强。数控机床领域,秦川机床的齿轮磨床和外圆磨床,汉江机床的螺纹磨床,汉江工具的复杂刀具、宝鸡机床的数控车床,在国内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石油装备产业领域,形成依托宝石、宝鸡钢管厂以石油钻机、F系列泥浆泵配件产品为主导的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其中,超深井12000米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等部分重点产品研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品牌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重型装备产业领域,陕鼓生产的轴流压缩机、空分压缩机、能量回收透平装置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0%、65%和80%以上。生物医药领域,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工程角膜等高技术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

(三)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后发优势突出

目前,我省新能源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依托比亚迪、天宏、中电投、中为光电、金风科技等龙头企业,太能光伏、风电设备及核能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已经聚集陕西天虹、陕西恒源煤电、西安隆基硅、中电投50多家企业,形成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09年,省内形成多晶硅2000余吨,硅材料加工3000吨,太阳能电池片225MW,组建约455mw,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在国内外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已经聚集比亚迪、陕汽、西安兰德、上海雷博、陕西安圣新等20多户企业,其中,比亚迪汽车公司掌握动力电池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电动电池供应商。

总体来看,我省新兴产业在航空、航天、输配电、新材料、物联网等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实现整体跨越发展基础较好;数控机床、石油装备、冶金重型装备、生物医药领域部分产品市场前景较好,实现局部突破发展可能性较大;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蓄势待发,后劲十足。但是客观审视,我省多数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培育和发展期,新兴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引领能力较弱,综合实力全国排位较后。从我省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整体情况来看,2009年,我省七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而同期江苏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万亿,排名全国第一,广东省新兴产业总产值实现6600亿元,我省仅占江苏12%,仅占广东的27%。再从部分新兴行业来看,2009年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1.7万亿,而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为300亿元,仅占全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8%;生物医药,2009年全国产值为9000多亿,而同期我省生物医药实现产值300亿,仅占全国的1/30,我省新兴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新兴产业对经济引领支撑作用相对较弱。多数新兴产业产业链条较多,配套服务产业较少,集群化水平不高。生物医药、新一代

信息技术领域核心技术、专利成果本省、本地转化推广应用能力较弱。我省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没有纳入国家试点,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三、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思路模式选择

思路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既要充分借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紧紧把握新技术、新科技变革趋势,选择切实可行产业发展思路模式。

(一)发展思路

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思路: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按照“抢抓机遇、强力推进、示范引领、跨越发展”的指导方针,着力抓好高端装备、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主导产品的培育和发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四抓好一突破),大力推进科学规划、市场拓展、平台支撑、政策配套、组织领导重点保障措施,提升新兴产业规模、产业化水平(五推进双提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新兴产业实现总产值8500亿元左右,增加值实现280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5%以上,占全省GDP的15%以上,培育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高端制造基地。

(二)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两大两化”产业发展模式(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努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1、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实现引领发展。围绕企业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目标,通过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扶持西飞公司、陕飞公司、航天四院、航天六院、宝鸡石油、秦川工具、西电集团、陕鼓集团、陕西有色集团、比亚迪、隆基硅、中电投、陕西电子信息集团、陕药集团等企业成长为新兴产业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

2、策划实施大项目,实现带动发展。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发展、编制陕甘宁老区振兴规划战略机遇,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我省布局和落地。加大省部合作共建,加强重大科技专项、知识创新工程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大专项建设。建立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实施的原则,完善重大项目准入和淘汰机制,适时对省级重大项目进行调整,确保省级重大项目及时有效推进。

3、打造专业化园区,实现承载发展。按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指导方针,以创建省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和提升高各类产业园区创新服务功能,强化产业孵化功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着力打造西安阎良航空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西安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宝鸡高新区国家钛(锆)材示范基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产业园、西安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西安输配电装备产业园、西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制造产业园、宝鸡数控机床产业园、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宝鸡石油装备工业园、榆神能源化工环保产业园为新兴产业承载区。

4、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实现集群化发展。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钛钼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led、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深海石油钻采、节能服务等优势产业链、拳头产品,整合上下游产业相互关联性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着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业和产品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奋力抢占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努力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

四、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重点领域

依据国家确定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方向,结合我省优势产业基础,我省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

(一)高端装备制造。依托关天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大部省合作共建,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军民结合、两业融合,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输配电设备、高效高精数控机床及高效复杂刀具、新型海洋陆地石油钻采设备、大型高精度冶金成套设备、综合机械化煤炭采掘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新能源产业。围绕建设新能源产业强省的战略目标,重点突破太阳光伏、风电制造、核能装备三大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促进新能源制造产业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推动节能减排,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新材料。大力发展面向高端装备的化工、金属、非金属、新型建材等材料,把我省建成我国重要、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把握高速度、数字化、网络化、宽频带、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发展趋势,重点在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实现突破发展。

(五)节能环保。抓住全球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大机遇,实施重点工程,突破核心技术,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

(六)新能源汽车。立足我省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优势,加强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先进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生物医药。依托西安—杨凌生物产业基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物医药创新支撑体系,重点推进生物技术药物、生物组织工程和现代中药三大领域突破发展。

五、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一)大力构建创新驱动支撑体系

大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切入点,依托高新区、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加大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支持企业运用、推广和转化科技成果,加大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关键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改造项目扶持。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依托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切实构建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大型装备仪器共享平台、装备及产品智能化服务平台,形成政府扶助、企业运作、开放运行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更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国家级研究中心行列。构筑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加强孵化体系建设,做实已有专业孵化器,创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孵化器、专利转化服务中心、科研院所技术产业化平台、院士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进一步发挥各类专业园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孵化器的聚集效应、辐射带动和孵化功能,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筑中介服务平台。建立以信息咨询、科技经纪、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人才服务、科技评估等机构为主体的专业化、信息产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构建集“创业投资—孵化—科技中介”于一体的创业支撑服务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体系

进一步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新兴产业的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健全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尽快研究出台《陕西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每两年对《目录》进行修订,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对符合《陕西省新兴产业指导目录》的企业和产品,优先享受国家、省鼓励发展产业的有关政策。加大各类扶持资金整合使用力度,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税收返还、股权投资、质押担保等多种方式,对重点战略性新兴企业、重点项目设立绿色服务

通道,优先在用地、环评等方面给予支持。注重产业链整体技术突破和联动发展。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引导进行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和集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等。

(三)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

设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创立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一批省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我省拓展风险投资业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四)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健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不断创新的政策环境,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在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技术企业之间交叉任职或兼职。抓住国家实行的千人计划战略,设立专项资金,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大力推进和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辅导员”等制度,强化产业工人技术培训等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人才智力支撑。

(五)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和完善鼓励支持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支撑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优势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加强战略合作,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院所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网络和资源供给基地。引导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商来我省投资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外资企业来陕设立研发机构。

参考文献:

(1)钱东人:加快培育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2010年第03期。

(2)孙燕:芬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02期。

(3)陈森发: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思考[J],求是,2010年第04期。

(4)周四清、马超群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24卷第07期。

(5)赵争鸣、刘建政: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M];上海,科学出版社,2005,p100—101。

(6)郝凤霞:基于创新网络的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第01期。

(7)蒋军锋、党兴华等: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变模型:基于网络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系统工程,2007年第02期。

------------------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篇7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发展单元, 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 主要面临着如何实现经济升级, 如何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会引发旺盛需求, 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辽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 有利于辽宁化解要素瓶颈制约, 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在“科教兴省”战略指导下, 辽宁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在数控机床、数字医疗设备、核电、风电、电动汽车等产业具备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因此, 辽宁更应该抓住有利时机, 乘势而上, 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大发展。

一、辽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势研判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投入巨资培育领导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撬动社会资本, 设立清洁技术发展风险投资基金, 加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示范力度, 鼓励生产节能汽车;建设低排放煤电厂和新数字化电网;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日本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放在商业航天市场、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医疗与护理、新能源等新兴行业。选择有利于提高本国科技水平和企业技术能力的关键技术, 并对其研发给予优先支持;加大对包括计算机在内的高科技产品研发的资金支持;采取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 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欧盟实施了多项发展计划, 如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欧盟纳米计划、彩虹计划等, 力争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保持全球领先的竞争优势。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日趋兴盛。首先, 通信业和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信息技术在先进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电子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 信息化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次,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显著。长三角地区以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摆脱传统产业低水平运行的桎梏, 载人航天、绕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机以及电力、石化成套设备等领域已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高档数控机床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加快推进。随着国家加快3G建设、支持集成电路、软件等重点产业发展, 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取得实质性进展, 将直接推动其他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整体上提高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 实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占我国GDP比重的8%、到2020年15%的目标。

二、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评价

早在2010年, 辽宁经济工作会议中曾明确指出要以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为突破口, 做强传统支柱产业, 做大新兴产业, 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辽宁在生物制药、海洋科学、环保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在航空航天技术、高档数控机床、船舶等先进装备制造业方面也有着明显的既有优势。结合既定优势, 辽宁更是建立了很多特色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布局”的空间结构, 产业集群发展方兴未艾。

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 辽宁已经形成了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大连“两区一带”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为主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了一批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依托沈抚新城的建设, 在抚顺成立了国家先进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形成了“一个中心、四大集群、六大平台”的体系。一个中心即研发中心;“四大集群”即重型装备及配件产业集群、石化电力装备产业集群、煤矿安全装备产业集群以及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六大平台”即产业创新平台、检测及质量标准平台、仓储物流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基础制造平台和展销平台。

新材料产业方面, 沈阳浑南新区的新材料产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纳米材料、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材料等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抚顺新材料产业集群构建碳纤维等新型合成材料、新型涂料及洗涤材料、精细化工及耐高温强度合金材料等产业链, 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和碳纤维。营口国家镁质材料产业化基地是国家六大新材料基地之一, 其中耐材产品重点发展大结晶低硅高钙电熔镁砂等产品, 非耐材产品重点发展电工级电熔镁粉等五大类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新能源产业方面, 位于朝阳市西部产业新区核心区的新能源电器产业基地是国内首个省级规划的新能源产业基地。目前已对接29个项目, 有12家研发中心入驻。重点发展以超级电容器、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风力发电设备为代表的新能源电器以及相关配套产业。以锦州为核心的国家光伏产业基地集聚了数十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 以单晶硅锭和硅片为主导产品, 拥有硅片切割技术、硅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电子级多晶硅制造技术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形成了从金属硅、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到太阳能电池及后续系列产品等紧密关联的产业链条。

生物医药方面, 本溪建立了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发展包括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产品、现代中药、系列保健品、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产业, 以及研发孵化、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领域在内的大生命健康产业。入驻的研发机构已初步形成颇具特色的六大核心技术平台, 包括三维微型器官药物筛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生物制品分离纯化、体外诊断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道地药材产品开发和基因工程疫苗创新平台, 以及六大支撑技术平台, 包括大型仪器公共技术服务、医药临床研究、动物实验、安全评价、公共信息服务和注册和认证服务平台。

三、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

1. 企业数量少, 组织规模小, 资源集聚慢。

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不足,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导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数量较少, 融资开发能力不强, 国际竞争力不够, 始终无法摆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局面, 影响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

2. 园区实力弱, 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来看,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下游的市场营销等环节。而从辽宁现有的和正在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园区可以看出, 除了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的少数几个园区正处于产业主导向创新突破的转换阶段外, 其他产业园区或生产基地大多数量少, 且实力较弱, 尚未完成要素集聚阶段的任务, 产业集群整体处于价值链低端锁定态势。这就造成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在面对国内外多类型、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时, 缺乏转型和升级的外部动力。

3. 辽宁各城市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同构化现象明显。

主要有产品竞争激烈, 缺乏区域创新特色和优势, 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这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桎梏于低价值的恶性循环, 发展后劲不足。

4. 辽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所处的软硬件环境均需要加以改善。

硬环境方面, 辽宁各港口的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和配套, 以更好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贸易与物流发展需要。软环境方面,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健全, 一些政策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政府在发挥其调节职能的作用方面缺乏经验。另外, 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条件和配套条件仍不完善。表现在:投融资体制建设步伐缓慢, 多元化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 投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投入不足。发达的开放型、网络化的创新体系和生产体系以及产学研创新互动局面远未形成, 孵化功能与社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技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不全等。

四、促进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注重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条。

应注重培育一批极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典型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推动其加快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进程, 帮助其申请相关质量认证和安全生产认证等, 打造市场品牌。引导创新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集聚, 支持其建立高水平技术研究机构, 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的系统设计, 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此发展过程中, 还应鼓励其将自身的配套产品向本地和下游企业延伸, 通过合理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增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度,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形成良性发展。

2. 合理规划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避免恶性竞争。

在适宜的地区建设产业园区, 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空间载体, 更重要的是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集聚在一起, 彼此之间在经济方面的交易和非经济方面的联系都更加便利, 从而大量节约交易成本, 最大限度地利用规模经济, 发挥集聚效应。辽宁应从产业链整体和产业内及产业间分工与协作的角度积极招商引资, 引导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 科学选择重点产业,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及创新能力等情况, 积极推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调发展格局。

3. 大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促进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类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 如信息咨询公司和仓储物流公司等。发展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服务于创新和产业化的中介机构, 努力构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投资体制。加快建立各种信用担保机构和融资租赁机构,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完善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

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产品研发的前端和推广应用的后端上来, 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为自主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好服务工作。

4. 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辽宁的人才资源优势, 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诉求的有效对接, 尽快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研发体系, 建立健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区孵化中心和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为骨干, 以社会化和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积极组织精锐科技力量攻关技术难题, 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为战略性新兴企业突破技术瓶颈难题奠定牢固的平台基础。三是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例如可以在资金、土地、人才引进、税收减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鼓励战略性新兴企业引进外来优秀技术人才, 积极促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 推动不同企业协同合作研发。

5. 努力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际化合作新模式。

上一篇:创新社区建设方案下一篇:2024年党建、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