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2024-05-23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通用12篇)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篇1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作者:贾利敏 高娟 李娜 权太喜 任天坤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日益增多,网络在青少年的学习、娱乐等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7月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己达1.03亿人。其中,网民学生占群体中的33.2%,是网民人群的主体。上网对于很多青少年而言,已成为一件平常的、必不可少的事情。因此,研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客观、理性地看待互联网在青少年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将决定对青少年上网指导教育策略的成败,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网络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与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

(2)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通过网络,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这对于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网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3)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了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2.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会使人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人甚至会消极自杀。另外,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2)网络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

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与此同时,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对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他们荒废学业。

(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从而减弱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应采取的对策

1.积极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熟、健全的人格完善,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对上网的认识和心理控制能力。

2.及时了解情况,将网瘾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等情况及缘由及时了解。掌握晚上未归学生的去向、原因、心理行为和反常情况等,以采取迅速有效的对策。

3.加强监督

针对学生在校内上网的情况,重点加强对校内上网场所的监督,且加强监督和改善上网条件相结合,创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4.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他们掌握如何制作网页,如何参加网络会议,如何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创业等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

由于当前我国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导致青少年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这需要从理论上提出对当前青少年进行网络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以满足学生在求知、娱乐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为学校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打好理论基础。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篇2

一、网络社会的特点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又同时体现为一种生活环境的网络,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生动。因特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巨大,而且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包。网上内容不同于书面内容,它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上网者既可以看见文字图像,同时也可以听见声音,非常生动。(2)传播方式快捷。网上信息以光速向世界各地传播,电子邮件更是比普遍邮件快很多,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主要通讯方式之一。(3)超越时空性。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电话线的地方,就可以随时上网。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整个地球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会”。(4信息占有的公平性。网络资源是无限的,不会因过度使用而减少。网络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可以共享网上信息源。(5)网络交往的自主性。网络是一个极端个性化的社会,每个上网者都处于一个相对个人化的自主空间,由于缺少现实社会中应有的约束和监督,一切行为都由个体自主地独立选择,并且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与现实社会相比缺乏一种依赖感。(6)互动的间接性。多媒体技术使人们网上的互动成为可能,不过这种互动方式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文字进行的,缺少面对面相互间体态语言的交流。

二、未成成年年青青少少年年(以中学生为主)上网的特点

1. 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很少上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足。互联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结果显示,96.1%的中学生对网络感兴趣,并有21.6%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很难过的”。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73.2%的家长从来不上网,其中51.5%的家长根本不知道上网是怎么回事,只有6.3%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

2. 上网交友已成为中学生乐于交往的形式,网友主要是同龄人。

3. 了解异性、关注自身成长是中学生上网内在的动机和主要目的。

4. 网络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确实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中学德育的效果。200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第十六次调查中对使用互联网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37.1%的人对此赞成或比较赞成。

三、网络对孩子的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1. 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新格局。

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在“三结合”中,学校是主阵地,社区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家庭是基础,缺一不可。因此,学校应与社区、家庭紧密联系,共同建构学校网络德育模式。要利用网络联紧家庭、联紧社区,开创社会与学校、家庭一起对网络德育齐抓共管的局面,以达到提高学校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2. 更新德育观念,培养正确的网络德育意识。

“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在“网络社会”里,人们必须重构自己的道德教育内容,在继承传统道德精华的同时,更应该吸收“网络时代”所出现的更广泛、更多元的新的德育观念和德育内容,对于网上道德和法规教育必须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要让孩子们懂得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下,都要注意用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并内化为自觉行动。要教会孩子在浏览网络时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网络信息要明辨是非;第二,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网上冲浪人;第三,回避与抵制低级庸俗内容。

3. 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要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需要。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篇3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网络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网络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与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

(2)网络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通过网络,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这对于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网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3)网络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了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网络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2.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消极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会使人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人甚至会消极自杀。另外,不良的上网环境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2)网络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与此同时,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对青少年的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他们荒废学业。

(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消极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网上交际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甚至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从而减弱青少年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应采取的对策

1.积极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心理教育,促进学生群体的心理卫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熟、健全的人格完善,增进社会适应能力,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对上网的认识和心理控制能力。

2.及时了解情况,将网瘾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等情况及缘由及时了解。掌握晚上未归学生的去向、原因、心理行为和反常情况等,以采取迅速有效的对策。

3.加强监督

针对学生在校内上网的情况,重点加强对校内上网场所的监督,且加强监督和改善上网条件相结合,创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4.开设网络素质教育课程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他们掌握如何制作网页,如何参加网络会议,如何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创业等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

由于当前我国网络发展的不完善性,导致青少年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这需要从理论上提出对当前青少年进行网络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以满足学生在求知、娱乐等方面的要求,从而为学校青少年网络健康教育打好理论基础。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4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促进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 使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2网上丰富信息资源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激发了学习欲望,开阔了思维视野,增长了见识。

3互联网的平等性得到青少年的认同,促进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 它打破了年龄界线,为青少年形成现代意识和心理满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潜在威胁。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3 过多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容易造成青少年性格的缺失和“网瘾”的出现。

三、导致青少年产生网瘾的原因网络自身所带有的负面特点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解脱对待网络问题家庭与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网络控制手段不健全

四、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导致的主要后果:

总的来说:迷恋网络容易导致:道德失范和网络犯罪

1、迷恋上网,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影响学业。

2、媒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身心健康.严重会导致性犯罪。

3、因上网而导致的网络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信息篡改、失窃、病毒攻击等。

4、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

5、过于专注上网会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

6、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简单化、片面化。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5

调查时刻:

3月份至4月份,每一天晚上的这段时刻,在网吧里活动的人较频繁。

调查方式:

调查以网吧访问为主,同时从网上进行收集相关材料。

调查过程:

先对网吧的区域有大致了解,然后上网向相关状况的网友了解状况,确定调

查资料之后开始对网吧进行访问。

、调查成果:

简论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6

所属课程:马克思主义概论 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网络身心健康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开发度和自由度日趋提高,复杂化、多元化、商业化日益加强,色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许社会问题。本文从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青少年身心健康、道德来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提出相应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日益成为科技、文化、教育等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快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它们对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网民产生严重危害。另外,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让人们参与其中,自由发表意见,而青少年网民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不强,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比较缺乏自律,往往会把网络当成炫耀自我的天地,肆无忌惮地传播色情,攻击他人,游戏人生等,有的还成了破坏网络的黑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青少年网民则因为网上交友或聊天,落入圈套骗局而不能自拔,甚至越陷越深。

第一,青少年失范的网络行为,严重危害网络文明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的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键时期。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的阶段,如果对他们引导得不好,他们就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关调查显示,16岁至25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最积极的使用者。由于他们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在上网的过程,失范的网络行为显得特别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充当黑客。黑客指的是利用通讯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截取或篡改计算机数据,以及恶意攻击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危害国家或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安全的电脑入侵者或入侵行为。世界上每20秒钟就发生一起黑客事件,频率非常高。而充当黑客的很多就是青少年网民。他们惯于破坏别人的计算机系统,恣意阻塞网络路,并以此为荣。

(二)在网络上肆意漫骂和攻击。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上网的时候,面对网

络这一“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赋,没有岐视”的“世外桃源”,他们不能很好地做到“慎独”,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顾任何后果。不少青少年将网络当作发泄自己不满的窗口,肆意漫骂,什么不文明的话都敢说,毫无自律意识。

(三)投身“网恋”,大放黄毒。目前“网恋”流行一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在网上有好几个异性“伴侣”。他们在“聊天室”里互相调情,露骨的情话、下流脏话连篇累犊;有的甚至还有意在网上投放黄毒;有的还利用“网恋”,骗取别人的感情,使之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四)浏览色情网站,模仿不道德行为。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60%青少年学生是无意或有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动机。

第二,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广袤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既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有各种腐朽没落的东西。互联网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他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一)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互联网独特的魅力,常常使人们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使许多青少年上瘾,欲罢不能,以至于每日里几小时,十几小时地搭进去,占用了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使身体受到损害。

(二)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久后会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性化的倾向。许多青少年喜欢往网络社会里钻而逃避现实,成为所谓的“网虫”。他们的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冷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畸形或变态。他们常常以一种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整个人类和现实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互联网的虚拟环境,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例如,一些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导致心理疾病与情感异化。据悉,各地青少年网民中都已发现患有电脑综合症,认知虚幻症和电脑躁症的人。在网上聊天中常有人“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这也会导致青少年网民性别错位。另外,有的青少年网民“宁信机不信人”,道入“虚拟时空”,到网上寻求感情寄托,不愿直面对现实,从而迷失了现实中的自我。

(三)阻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上信息的自由化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主义。特别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因特网语言环境,信息流量以及伴随其中的价值观输出等方面,均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一种以因特网为载体的西文强势文化正在形成,它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难以避免。这种信息传播往往与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和手段,它本是身无可厚非的。但是,严酷事实告我们:网络绝对不是一片净土。如果让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肆意泛滥,将会祸害无穷。因此,加强网络防范,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首先,要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青少年处于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的时期,他们常常表现为冲动多于理智,对社会上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对他们来说,首先需要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强制性他律来规范其社会行为。但是,单有这种强制性的他律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使青少年将强制性他律内化为本身的自觉行为,使之能够自律。因此,不

仅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还应该对他们开展道德教育,要在整个社会为他们创造一个“法治”和“德治”的网上和网下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网上反动、色情、迷信等信息,才有可能使他们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自觉地不充当黑客。

其次,密切与家庭的合作和沟通,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因为家庭电脑的普及,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就更加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双方要经常性地进行信息反馈,并对此做出积极的行动。家庭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才能言传身教。此外,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更加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贴照料,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成长中的一些心理、生理困扰,让亲情和友情丰富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对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依恋和依赖。

第三,学校要丰富课余生活,提倡健康、积极的集体活动。网络聊天、交友游戏,从另一角度讲,也是青少年学生渴求交流和友谊的反映。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业负担及父母的期望又使孩子压力增大,而独生子女的现实又使他们缺少宣泄与沟通的渠道。因此学校要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给学生一个大家庭的空间,一个同龄人可以进行感情交流的地方。这是网络德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良方之一。

第四,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的、腐朽信息的诱惑,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现代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在进行这一 方面的教育时,要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行为技能,是网络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条件。让青少年懂得网络知识和技能,懂得网络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共场所”更需要规则和美德,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就能够较好地让青少年明白网络上的是与非,有利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篇7

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消极人格特质和情感缺失问题[2,3,4,5,6,7]。家庭是个体情感发展的基地,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安全依恋、亲密关系能够预测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以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8]。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问题。徐洁等[9]最近研究发现,无论家庭功能发挥过程还是结果,都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家庭功能发挥过程比发挥结果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预测作用更大。为了解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以班为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某市5所中学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年级,发放问卷816份, 收回有效问卷共710份,这些学生全部学过网络使用方法,并有过网络使用经历。被试年龄为12~19岁,平均为(15.7±1.6)岁;男生296名,女生414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网络成瘾量表[10]。包括6个维度:显著性、过度使用、忽视工作、 期待、失控、忽视社交。该量表为5级评定量表,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满分为100分。该量表的适用人群为大学生和成人。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为中学生,笔者根据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量表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8~0.81,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0,该量表的信度较好。由于本研究改编后的问卷题目数比Young问卷的总题目数少1个(1~5分)[1],因此在依据问卷总分筛选网络成瘾者时,确定总分为75分及以上为严重网络成瘾,总分在45~75分之间的为准网络成瘾,低于45分的为网络正常使用,。(2)家庭功能量表。采用刘培毅、何慕陶修订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中文版[12]。该量表测定家庭系统6个方面的功能:问题解决、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量表采用4点计分制,评分标准:很象我家=1,象我家=2,不象我家=3,完全不象我家=4,最后得分为用5减去表中得分。各分量表间隔1周后的重测信度在0.66~0.76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

1.2.2 步骤

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将网络成瘾和家庭功能2个量表合并为一份综合问卷,由被试一次填写完成,用时20~30 min。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筛选,将不合格的问卷剔除。剔除问卷的标准为:(1)漏答题目数量多于总题目数的10%;(2)答题明显不认真,如对家庭功能量表大部分题目只选其中1种答案的问卷。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状况

被调查学生中,有2名严重网络成瘾者,均为男生;108名准成瘾者(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其中男生65名,女生43名。2种程度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5.5%。由于严重网络成瘾者数目过少,不适于单独分组进行数据分析,因此在后面数据分析中,把所检出的网络成瘾者和准成瘾者合并为具有成瘾倾向组。

2.2 家庭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偏相关分析

由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故采用了以性别为控制变量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

注:*P<0.05,**P<0.01。

表1数据显示,中学生自我报告的家庭功能中除问题解决维度外,其余因子均与网络成瘾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其中情感投入功能与网络成瘾总分的负相关系数最高(r=-0.21,P<0.01)。

2.3 网络成瘾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比较

采用协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协变量为性别)对存在网络成瘾倾向中学生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结果显示,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与正常使用网络中学生的家庭功能在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等5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 家庭功能对网络成瘾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家庭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5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因问题解决因子与网络成瘾相关不显著,故在回归分析时预测变量中不包含此项因子),采用Enter进入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以家庭功能的5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总体效应显著(F=9.069,R2=0.066)。但家庭沟通、角色分工和情感反应对网络成瘾的回归效应都不显著,只有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的回归效应显著。这意味着家庭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是与网络成瘾关系最为密切的家庭功能因子。

3 讨论

网络越来越普遍地进入家庭,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如果网络使用的指导工作不能跟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险就会增加。在本研究抽取的710例样本中,有2名初中一年级男生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网络成瘾症状,且表现出准成瘾症状的青少年比例却比较高,超过样本总数的15%。对于青少年总体来讲,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网络成瘾的初期干预和早期预防应当成为今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相关分析和差异性比较数据来看,除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因子外,其余5项功能均与网络成瘾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家庭在家庭内的沟通与交流、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家庭成员彼此间的情感反应和情感投入,家庭对各个成员的行为约束与控制方面都存在功能发挥不良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这5个方面的功能需要家长和子女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深度交流实现。雷雳等[13]研究发现,父母的适度卷入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具有明显的负向预测作用。席震芳等[14]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网络成瘾相关,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易于使初中生网络成瘾。由此可以推断,家庭功能可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环境因素。

在家庭功能中,情感投入因子和行为控制因子与网络成瘾的相关最高。进一步的多元回归显示,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的确是与网络成瘾相关的核心因素。行为控制因子对网络成瘾的预测效应是情理之中的结果。值得关注和进一步讨论的是,情感投入因子对网络成瘾的显著预测效应。情感投入因子与网络成瘾的高相关结果与以往研究者所发现的网络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情感缺失的结果相呼应,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网络成瘾者情感缺失的原由可能在于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乏。Baumeister等[15]认为,归属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内驱力,是人类的基本动机,它的满足是人类健康、适应和幸福的基本条件,如果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一系列身体的、心理的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和积极关注是满足个体归属需要的必要条件,当一个人能够从家庭成员那里感受到积极支持,并发生频繁交往时,就会获得一种充分的归属感,从而满足其基本的归属需要。相反,很可能是家庭中情感投入的缺失使子女的归属需要无从获得满足,从而转向于网络的依赖。

网络成瘾不但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家庭的问题,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中应该将家庭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尝试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

摘要:目的考察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市710名中学生为样本,采用修订的Young网络成瘾问卷评估青少年网络成瘾状况,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中文版测量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分析家庭功能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中的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5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功能在上述5个方面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在多个家庭功能因子中,情感投入和行为控制是预测网络成瘾的核心成分。结论改善家庭功能,提高家庭中的情感投入和对子女的网络行为监控,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有效途径。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篇8

关键词:网络环境;群众文化活动;少年儿童

中图分类号:G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7-0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发展使社会上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为社会力量办文化、参与公益文化建设拓展了渠道提供了新平台,为提升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水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粮食。而少年儿童作为新媒介环境下的热心受众,也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其影响。为此,下面主要探讨网络媒介环境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不良影响及群文工作者如何加强应对措施。

一、网络媒介环境下群众文化的特征

(一)时尚性与通俗性。对于群众文化而言,它属于一种流行文化,不同的时代,其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网络媒介环境下,群众文化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以新颖、时尚的眼光站在了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公众,占有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

(二)娱乐性与商业性。群众文化也被称作大众文化,常常以娱乐性为中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只要能让广大群众高兴,什么招数都使得上。此外,商业性也是群众文化的一个特征,由于群众文化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伴随着文化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各行业将群众文化当成一种宣传渠道,这种以群众文化作为消费的行为在新媒介环境下尤为突出。

二、网络文化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一)淡化了少年儿童的价值道德观念。群众文化倾向于娱乐、崇尚快乐,往往是随心所欲地进行传播,极少考虑到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网络媒介环境下,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普及,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入我国的群众文化,冲击着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少年儿童。对于少年儿童而言,社会阅历少,思想较单纯,缺乏是非辨别力,面对强大的文化阵营,其思想观念容易动摇。在群众文化的强大冲击下,极容易淡化少年儿童的价值道德观念,其消极影响不可估量。

(二)削弱了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网络媒介环境下,东西方文化在网络技术的连接下,逐渐变成一个庞大的世界文化体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通有无,弥补不足,各国都在吸取新知识的现象值得赞成。外国文化的渗入,尽管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容,其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促进了群众文化的有效传播,但是也有不合乎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存在其中,不利于少年儿童文化素质的提高,甚至会被少年儿童误认为是优质文化,从而全面吸收群众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分不清好与坏。

(三)诱发了少年儿童行为方式的异化。在网络媒介环境下极易诱发少年儿童行为方式的异化。其一,服饰方面的异化。比如:在追求时尚的现代社会,各种网络视频层出不穷,明星偶像竞相争艳,一些少年儿童在自己衣服上印着明星的脸,手机和书包上挂着的卡通挂件,牛仔裤喜欢戳洞,美其名曰:“时髦”。其二,口头语言的异化。比如:少年儿童口语喜欢用“菜鸟”“潜水”“大虾(大侠)”等网络流行语。其三,行为规范的异化。许多少年儿童喜欢过洋节、染彩发,甚至出现明显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悖的行为。最后,消费观的扭曲。比如:许多少年儿童追求名牌,穿着名牌裹身,以便“展现个性”,相互之间攀比成风,这些攀比消费行为分两种情况:一是本人收入较高或家庭富有,比阔斗富,以显示气派;另一种是炫耀攀比之心,只是炫耀攀比的现象,完全是其虚荣心的膨胀,属于一种被扭曲的消费行为,这种被异化的消费观不值得提倡。

三、少儿活动中心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应对网络文化负面效应采取的措施

(一)用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智慧为少年儿童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学校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可以帮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抵制不良文化。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群文工作者利用少儿活动中心这个平台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针对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郑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设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中心”。结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心理障碍、塑造良好品行。目前该指导中心已经接待了近万名少年儿童,为许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少年儿童做了心理疏导,为他们恢复自信,端正价值观,重新认识自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为少年儿童创造纯朴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当今社会,物质水平非常的高,而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非常的恶劣。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不断扼杀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做为德育教育场所的少儿活动中心应该引导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使他们能够淡然的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诱惑,安全的度过人们最易叛逆的时期。从2013年至今,郑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就“网络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多次开展过专家座谈。家长、学生、老师面对面,就如何提高少年儿童阅读欣赏、扫除文化垃圾,进行过交流。专家、老师、家长平等的和孩子进行沟通,然后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了合适的沟通方法,与孩子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使他们能够有能力抵制不良文化。同时还定期举办图片展,宣传和教育少年儿童对国学的欣赏和认识,教授欣赏阅读的方法,效果非常的好。同时建立“文化大篷车”,进社区、进乡镇,通过文艺演出、游戏等多种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文化宣传教育。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少年儿童的文化素养,使他们能够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图片、视频,合理应用互联网发展自己,树立正确的文化认识。

谈谈网络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看法 篇9

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3、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4、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 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 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 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 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 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对策建议

1.倡导自我节制

网络时代更需要具有理性自律和人文关怀双重人格魅力的人,学习者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充分考虑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科学利用互联网,收拢个人放纵的意志欲求,以理性取代任性,以道德化的网络正常运作取代肆意践踏网络资源的行为。基于此,教育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世界观;重视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敏锐性和道德鉴别力,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自觉抵制网络上负面因素的影响和侵蚀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时代需要的人才。

2.加强学生管理

高校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譬如可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感、理智感和高尚的美感;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网上信息垃圾以及宣扬淫秽等不良价值观的网站的危害性。另外,在进行网络学习内容的开发时应对情感互动作相对独立的设计,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习者、交互技术等各个因素,将情感互动真正作为网络教学中的一个要素整合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建立和完善促进情感互动的机制。再者适当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达到有节制地利用网络的目的。

3.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实现观念上的转变,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正视网络对学生情感带来的消极作用。为此,教师要更新几种观念:一是网络教学过程将取代传统教学过程的思想。二是传统教学过程排斥网络教学过程的思想。三是网络教学过程与传统教学过程不相容的思想。同时,强化教师网络教学技术,可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将网络教学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必备技能来抓,从而保证网络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技术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必将会渗透到各学科和各课程教学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集合现代新技术的一种教学方式。如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刘 鑫 河北省唐山市第八中学

【摘 要】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也有负面的影响,面对网络的负面效应,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把负面影响削弱到最小。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62-02 江泽民同志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计算机与因特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网络世界全新的人际互动模式,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健康成长。据CNNIC 调查数据,我国共有青少年网民1.67 亿人,占网民总数的55.9%,其中未成年网民占55.6%。据CNNIC 调查数据,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7.5%,其中,有48.4%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在青少年网民中,有9.72%的人有网瘾,即1600多万青少年有网瘾;大约87%的网瘾青少年是对网络游戏成瘾。

调查显示,我国22 岁以下的网络游戏用户占到了总体的52.5%。和传统游戏相比,网络游戏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和特殊性。青少年接触了网络游戏以后,谁来指导他们,怎么样去引导他们?笔者在2008 年工作期间,对某班51 名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走读学生家庭中有95%的家庭每天都要上网,在这些家庭中90%以上的家长在适当监督或不监督的情况下允许孩子上网,家长愿意通过已有的互联网络获得孩子的生活成长资讯,但同时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

一 网络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求知和求学的广阔空间。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为求知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为未成年人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开发未成年人内在的潜能,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有助于未成年人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拓宽未成年人的思路和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广阔,从而有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加强未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从而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延时性等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引导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二 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一,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给未成年人的思想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如网络迷信的泛滥,使许多还不具备正确判别某些复杂事物能力的未成年人深受其害。

第二,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未成年人的权威崇拜还可能因此由传统的“长辈权威”向“网络权威”转移。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第三,信息垃圾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

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青少年在网上无意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也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青少年。这种信息垃圾将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污染青少年心灵,误导青少年行为。

第四,师长和社会团体的功能弱化,因为网络所虚构出来的新英雄、新偶像比现实的权威偶像更富有吸引力(如网络游戏中的侠客、互联网黑客等),随着网络的大众化,网络黑客也越来越常见,并且成为不少未成年网民的崇拜偶像。但是这些新英雄、新偶像所传达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却往往是暴力、征服、唯我独尊、兵不厌诈、投机取巧等有悖于社会规范的错误观念,这就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标准紊乱、丧失社会责任感、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发生角色混淆。

第五,网络的隐蔽性,导致青少年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一方面,少数青少年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另一方面网络犯罪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这些犯罪主体以青少年为主,大多数动机单纯,有的甚至是为了“好玩”、“过瘾”和“显示才华”。另外,有关网络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也给青少年违法犯罪以可乘之机。

三 尽量减小负面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网络的负面效应,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把负面影响削弱到最小呢?

第一,学校教育结合家庭教育,坚持以“导”为主,“堵”为辅,做到“堵导”结合。学校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履行好班集体领导的角色,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运用网络体系渗透相关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在网络大环境下健康成长。对于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多了解互联网,辩证的看待互联网,同时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教育、引导孩子。对于学校,要更多地配备上网条件,教授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技能,提高青少年对不良信息和行为的辨别及抵制能力。

第二,切实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建设。广泛开展以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的各项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道德,提倡“五要五不”,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努力创造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第三,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充分利用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另外,还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教育,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第四,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工作者。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工作者中有5.6%的人根本不会用电脑,38.4%的人根本没有接触过网络,这种情况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工作者队伍网络技术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和互联网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

第五,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建立学生自己的个人及班级博客、QQ 群,以“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风格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青少年本人,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性地对待互联网和网络游戏,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来帮助自己学习。

第六,社会方面,政府要建立更完善的法律体系,互联网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要提高网上内容质量,网吧业主要严格执行上网服务场所管理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篇10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青少年上网的人数日趋增多,而网络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利弊及应对措施是网络时代所必须的,现在就我浅显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好处

(1)、网络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思维。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思维是一种超越和挑战。它是一种跳跃式、非线性的思维方式。网络时代的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

(2)、网络有利于青少年提高自身素质。网络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征。它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拓宽了教育途径,帮助青少年在宽广的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知识,而且有利于青少年发展和形成个性。尤其是校园网和思想政治工作网的建立和发展,为青少年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3)、网络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过去,传统大学思想教育往往局限在课堂教学,传统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占主导部分。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青少年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网络,青少年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

(4)、网络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青少年会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这都是青少年真实思想的流露。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网贴,从而找出对策。

二、网络的对青少年影响的弊端

(1)、在认识自身情绪方面。青少年网民在网上的“身份丧失”,使他们倍感网络的随意、自由,网上的相互攻击、谩骂,不受约束的“网恋”、“网婚”,大量的色情刺激等都容易使青少年对情绪的认识产生错位,严重的还会造成情绪障碍。

(2)、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主要弊端是产生网络成瘾、情感冷漠症以及网上暴力等问题。网络成瘾者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上网后行为不能自制,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情感冷漠症则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而网上暴力的认同者受到暴力或者武力手段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的价值观念诱导,认为暴力并非都是违法行为,甚至崇尚暴力。

(3)、在自我激励方面。解决网上的游戏难题可以带给青少年成就感,这些都有利于青少年培养自信、乐观、豁达的情怀。可是,网络的挑战性是无极限的,网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一次网上游戏大多以失败告终。屡次受挫折也会使不少青少年变得悲观、抑郁、消极,甚至颓废、沮丧、绝望。有不少人将这种消极悲观情绪带到学习、生活中,对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此外,网络上信息的易逝性造成青少年短期行为盛行,他们对网上信息的频繁变换也会产生厌倦,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不知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致使部分青少年产生一种及时行乐的倾向。

三、对网络弊端的应对措施

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1)、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2)、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大多数青少年在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摄取知识、学习做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因此,我们尤其要为他们在校园里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建设高质量的校园网。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网络环境学习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良好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引导学习者在网络的“摇篮”中健康成长。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授人以渔”,要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加强自身素养培育的意识,积极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网络技能。多从网上搜索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站和信息资料,并定期推荐给他们。对网络思想渗透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找到对策,提前给学习者“免疫”;要培养自己敏捷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维力。

(4)、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6)、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7)、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结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很漫长,但是关键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希望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能好好利用网络,顺利、健康的走过人生的花季。



王莹

论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篇11

摘 要:网络的出现,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说话的方式,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积极借鉴与汲取网络语言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工作,创造一种契合青少年的“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青少年;影响

网络的出现,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说话的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为保持语言的民族性和纯洁性,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积极借鉴与汲取网络语言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工作,创造一种契合青少年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规范语言的网络变体。所谓网络语言就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组成的数字形式。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明显区别于规范汉语的特点和风格,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更新速度快。网路语言与语言发展进程中的其他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其发展的速度快,同时更新的速度也快。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新网络语言发展又开始如火如荼。网络语言产生的途径广泛,充满创造性,每位网络使用者只要愿意都可以加入网络语言使用和创造的行列。只要你创造的词语或句子有足够的吸引力就能成为网络通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网路语言有可能一时转瞬即逝,真正能保存下来的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网络语言这种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现象,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也就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更新速度快的特點。

2.影响范围广。网络语言的影响范围大,首先表现在其使用的群体十分庞大。不仅包括以大学生等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在其他群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次,其使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上的交流,日常生活中许多青少年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也在增多。再次,网络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网络中交流娱乐使用,部分青少年甚至把网络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 新奇时尚、生动幽默。使用网络语言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学生,因为青少年具有时尚创新、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网络语言因此呈现出新奇时尚、生动幽默、形象感性的特点。青少年网民大多喜欢使用具体形象的谐音代替一些抽象、概括的语义,使用颜色词、动感色彩较浓的词语表达汉语中原有的词语,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如美眉(妹妹)、幽香(邮箱)、酱紫(这样子)等,这些“网语”一旦触网,很快就会风行一时,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他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地创作了许多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网络语言生动传神,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给虚拟的网络交际增添了许多生气,使其具有实在感。

4.直白浅显、随意粗俗。由于网络交际的隐蔽性,网民聊天时可以放纵表达,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发泄不满与压抑,因此与传统规范语言讲究含蓄、委婉相反,网络语言大多直白浅显,通俗易懂。某些网络语言因网民素质低下,则显得随意粗俗。表现为突破传统的语言规范及语言道德规范,随意引申、解构规范词语,使其呈现出语义泛化、虚拟倾向。无视规范词语的原有感情色彩、语意轻重,有意附会颠倒曲解词语原意,使原来具有褒义色彩的词语呈现出贬义化倾向,讽刺、调侃意味浓重,带有黑色幽默色彩。

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何正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它,正确地把握它发展的方向,科学地利用它,使它朝着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并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

1.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网络语言容易导致青少年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交往圈子里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是可以使用的。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是非正式的语言,正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新兴词语层出不穷,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规范的词语。如今,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不仅流行于网络,而且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长此以往不加强调和引导,他们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青少年一旦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不利。

2.网络语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走进网络社会,参加或浏览网民之间的语言交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然而,网络社会由于特殊环境和交流主体的隐蔽性,网民往往以隐匿的身份出现在聊天室或 BBS,匿名身份使网民拥有了充分、自主的“话语权”和释放社会压力的机会,而且对自己说过的话不用承担责任,这无形中给一些素质不高的网民以可乘之机,却常使我们突然撞上横飞而来的语言垃圾。那些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启齿的庸俗废话、下流脏话和五花八门的奇怪念头,还有横竖看不懂的生僻词语,全都被堂而皇之地贴到了网上。有一些网民在网上借机发泄内心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一时脏字满眼飞,令人脏不忍睹,这种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网络文化,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流发生变质,走向了歧途。

3.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将网络语言运用于汉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排斥的态度,教育、疏导、规范化更能合乎实际,压制只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到现实生活时,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网络语言,哪些是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语言,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打压,造成代际之间的鸿沟。既要充分肯定体现现代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网络语言,又要引导青少年做出合适的选择,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不盲目和盲从。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浅谈 篇12

关键词:压力,计算机通信网络,行为,成瘾,认知,青少年

网络成瘾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1]。压力是影响网络成瘾的重要环境因素,累积的生活压力增加了网络成瘾发生的危险。研究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能够正性预测网络成瘾[2],成瘾组大学生生活事件总分及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与适应和其他3 个因子分均高于非成瘾组[3]; 在网络成瘾群体中,压力组被试线索诱发的上网渴求水平高于无压力组[4]。研究发现,认知压力使抑郁危险者表现出与抑郁者类似的负性思维倾向[5],认知压力下的负性加工偏向能够预测之后的抑郁症状[6]。笔者在2008 年8—10 月期间开展调查,探讨压力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认知特征的影响,对网络成瘾成因及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实验组被试为来自广州市某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共30名,均为男性。入选标准:由精神科医生根据Young的诊断标准[7]及典型症状,对有求医行为的个体及其熟悉的家人进行诊断性访谈,确认网络成瘾情况,排除重大躯体和精神疾病。年龄15~19岁,平均年龄为(17.63±2.95)岁,入院时间均为1个月以内,无其他精神疾病。包括中学生22名、辍学者3名、在读大学生5名,主要为网络游戏、在线赌博、聊天、视频观看等成瘾者。3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有压力组,另一组为无压力组。

对照组被试为方便取样与目的取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学生,年龄15~ 17 岁,平均年龄为( 15.60±1.50) 岁,共30 名,性别为男性。入选标准: 经过Young的8 个问题诊断量表和雷雳等编制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测试[8]。30 名被试也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有压力组,另一组无压力组。

网络成瘾组和对照组被试在性别和年龄上相匹配,所有被试均无脑外伤或精神疾病,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色觉正常。

1.2实验材料

研究表明,句子重组测验(SST)是有效的测量认知加工倾向的工具[9]。正式的实验材料包括两种类型的句子:(1)既可重组成与网络相关的句子,也可重组成与网络无关的句子;(2)既可重组成表达积极情绪的句子,也可重组成表达消极情绪的句子。前期经过搜集和编写网络相关句及网络无关句,形成包含6个词,并能用其中的5个词重新组合成1个句子,共有60句。例如购物、电话、我、网络、通过、喜欢,从这6个词中选出5个词,既可以组成与网络相关的句子:我喜欢通过网络购物;也可以组成与网络无关的句子:我喜欢通过电话购物。将前期选择的60个句子,根据上述原则排列组成60个网络相关句和60个网络无关句,共120个句子。随机选取40名中学生分别对这120个句子的流畅性及与网络相关性进行评定,采用7等级计分,该40名学生不参加后续的实验。流畅性7表示句子非常流畅,1表示非常不流畅;网络相关性7表示该句子与网络的关系非常密切,1表示非常无关。根据评定结果最后筛选出包含6个词的20个句子,选择其中的5个词既可组成20个网络相关句,也可组成20个网络无关句。组成不同情感效价的句子材料是由Rude[10]提供的60个句子。这60个句子既可以组成60个积极情绪句,也可组成60个消极情绪句。随机选取40名中学生分别对这120个句子的愉悦度及流畅性进行评定,采用7等级计分。愉悦度7表示非常愉快,1表示非常不愉快。根据评定结果最后筛选出20个句子。

1.3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采用2情境(有压力、无压力)×2组别(网络成瘾组、控制组)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被试排列的不同类型句子的百分比。将网络成瘾组和对照组被试分别随机分配至有压力组和无压力组,观察在压力存在与否的情况下,两组被试排列的不同类型句子的百分比。有压力组被试要在完成正式实验内容的同时记忆一些数字,要求在心理默记。数字是一个7位数,通过幻灯片呈现,呈现时间是30 s。无压力组被试无需完成此项任务。

所有被试均需要完成SST任务,即40 个句子在一张答题纸上呈现,顺序是随机的,完成时间为3 min。指导语如下: 下面共有40 个句子,每个句子中有6 个词,请你用其中的5 个词排列组成一句话,并把该词前面的数字序号写在下面。组成的句子要通顺、流畅,句子意思明确。在完成正式任务前,给被试提供例句。

1.4统计方法

采用Excel建立资料数据库,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网络相关性句子结果

在无压力情境下,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3.17,P>0.05);组别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6,P>0.05),组别和句子类型的交互作用也无统计学意义(F=0.07,P>0.05)。

在有压力情境下,数据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 = 30.67,P<0.01) ,网络无关句的百分比高于网络相关句。组别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F = 0.03,P>0.05) ,组别和句子类型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 F = 3.35,P = 0.078) 。成瘾组与对照组网络相关句的百分比分别为40.07%,30.27%,网络无关句的百分比分别为59.93%,69.73%。以句子类型为参照,以组别为自变量的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对于网络相关句来说,网络成瘾组的数量多于对照组被试( t= -1.83,P = 0.078) ; 对于网络无关句来说,对照组被试的数量多于网络成瘾组被试( t = 1.83,P = 0.078) 。见表1。

(±s,%)

2.2不同情感愉悦度句子结果

在无压力情境下,数据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2.64,P<0.01),积极情绪句的百分比高于消极情绪句。组别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00,P>0.05),组别和句子类型的交互作用也无统计学意义(F=2.24,P>0.05)。

在有压力情境下,数据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句子类型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 = 11.94,P <0.01) ,积极情绪句的百分比高于消极情绪句。组别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F = 0.00,P>0.05) ,组别和句子类型的交互作用也无统计学意义( F = 0.19,P>0.05) 。见表2。

(±s,%)

3 讨论

本研究对SST测验进行了改造,整个测验中一半的句子可以排列成网络相关句或无关句,另一半的句子可以排列成积极句或消极句,让被试选择词语并进行排列,考察被试对网络相关线索和不同情感愉悦度信息的认知倾向。同时其中有压力组被试在完成SST测验时还要记忆多位数字,以此来增加认知负荷,形成认知压力,进而探讨压力对个体认知倾向的影响。对于不同网络相关性的句子来说,研究结果显示,在无压力情境下,无论是网络成瘾者还是非成瘾者,排列成的不同类型句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自然的情境下,无论是网络成瘾者还是正常者,重组成的各种类型句子百分比相当,并未表现出对网络相关信息的认知倾向。研究还发现,在有压力情境下,网络成瘾组排列成的网络相关句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素质—应激模型认为,异常行为是易受某种疾病感染的脆弱性( 素质) 和生活事件( 应激) 共同作用的结果,认为易致异常的推理方式等认知因素作为一种潜在的过程,只有在应激压力启动的情况下才能明显表现,压力对心理异常的产生起着引发和诱导的作用[11,12]。在压力情境下,认知压力消耗了认知资源,使其设定注意使用的优先权,进而将注意集中到个人目标最相关的网络相关线索上,忽视其他线索[13]。同时记忆数字任务所占用的认知资源相对较少,这可能也是导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一个原因。

对不同情感愉悦度句子来说,在压力情境下,排列成积极情绪句的百分比高于消极情绪句; 在无压力情境下,积极情绪句的百分比也高于消极情绪句。说明无论是否在压力情境,网络成瘾者和对照组排列成的积极情绪句数量更多,多于消极情绪句。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在消极情绪下能够回忆更多的积极事件,证实了情绪不一致效应的存在[14,15]。个体积极认知倾向的出现可能与情绪管理有关。情绪管理是自动发生的对消极情绪的修复,使个体在消极的状态下表现更多对积极信息的认知偏向[16]。压力情境使个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个体就要通过情绪管理策略使自己关注更多积极的事件,从而恢复情绪的平衡状态。而在无压力的自然情境下,个体都具有使自己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倾向[14]。所以无论是在有压力情境下还是无压力情境下,网络成瘾者和非成瘾者都重组成更多的积极情绪句,维持自己积极的情绪状态。

上一篇:预防接种工作汇报下一篇:中学教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