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种子选手教育随笔

2024-06-24

头痛的种子选手教育随笔(精选8篇)

头痛的种子选手教育随笔 篇1

他,个子小小的,样子长得像只小耗子,性格也跟小耗子似的,整天东窜窜西钻钻,从不消停。有小朋友从他身边走过,也会伸长手去阻挡,或拍打一下别人……老师正在组织活动时.有时会突然听到一阵大声叫喊,不用说,这时你肯定会看到他正蹲在板凳上手舞足蹈……每天被投诉率最高的就是他,或把小便尿到其他小朋友身上,或争抢别人的玩具,或撕坏小朋友们最喜欢的书……就是没有小朋友理睬他,他也会主动去招惹别人。

诸如此类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他每次犯错给出的理由,永远都是:我太高兴了,控制不了……

面对这样的幼儿,我该如何是好?

遇到这样的孩子的确很令老师头痛,通过教师欲哭无泪的状态,可以看出教师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这个“捣乱分子”也无济于事。我以前班上也曾经有过相似的孩子,通过近两年多的时间循循善诱,终于不再令教师头痛了,回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值得尝试。

这种行为不良的孩子,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制力较差。要教育好他就要全面地了解他,了解其优缺点、性格爱好、家庭情况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更好更全面地教育他。俗话说:“久旱之苗,不可强浇;久病之人,不可强药。”教师在教育这样的孩子时一定要有耐心,要慢慢等待他一点一滴的改变和进步,切忌急于求成。

这样的特殊孩子需要“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在制定方案之前先做三点准备。

第一,鉴定他是属于什么类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观察他是否有“多动症”的.可能,检查他的营养是否均衡?(因为含铅量高的孩子也会有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特点。)还是喜欢用“恶作剧”的方式唤起别人的关注?或者是否有特殊的家庭环境?等等,寻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二,全面了解他的情况,包括性格爱好、家庭隋况、优缺点等,甚至要追溯到是否是“早产儿”或“剖腹产”的孩子,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第三,根据他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教育方案。制定教育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在做好以上三点后,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去实施教育。

1.尊重不放纵

通过案例看出,他不光令教师感到头痛,还令班上的孩子们讨厌,他的身上已经被大家贴着“问题孩子”的标签,教师要先选择冷处理,淡化他是“坏孩子”的意识。“尊重”就是要正确对待“问题儿童”,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让他和班级里的孩子感觉到他是“问题儿童”。

尊重但不放纵,可以把他的座位安排在离教师最近的位置。以方便随时观察关注,当发现他有不良行为时,不要当众批评,可以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去提醒或阻止。做操或匕下楼梯等外出时,可以由教师牵着他的手,这样他既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又没有机会去影响他人。

教师对幼儿,尤其是对“问题孩子”,首先做到尊重不放纵,将严与慈、师与友融为—体,积极争取和他成为朋友。

2.期望不失望

教师不能对他失望,要始终抱有期望。“期望”通过跟他谈话商量,共同制订一个整改目标,并真诚地期望他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并使期望变成现实。当然,对他的要求不宜太高,应循序渐进,注重量变,只有量变才能有质变。

教师可以和他一起做个许愿瓶,把希望改掉的习惯写到瓶子里,然后埋在幼儿园的小树林里,等过段时间再把许愿瓶挖出来检验下是否已经改掉,这样的游戏孩子很喜欢,同时也让他在游戏中感觉到自己的坏习惯正一个一个地被埋掉了,潜意识里他就慢慢学会了控制自己。

3.激励不近利

他的每一滴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可以折个他最喜爱的恐龙奖励给他,也可以承诺和他玩一次喜爱的游戏,还可以跟家长联系,带他去大自然中探索或游玩,或送他玩具等,但物质奖励要|真用,以免降低教育目标、影响人格的形成。

通过激励使他产生内在动力,朝着所期待的目标前进。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出他身上积极向上的因素并积极引导,使之扬长避短,诚心改过,一步一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性地运用赞许、表扬、奖励等方法,不时肯定他已初步形成的良好习惯,能满足其积极向上、追求成功和赞美的心理需求。

4.宽容不纵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几岁的孩子呢?在一位教育专家的学术随笔中我看到过这样的观点“学校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宽容孩子身上的缺点。

但宽容并不是纵容,教育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教育就达到你所期盼的效果。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不仅为孩子的每次进步都感到高兴,宽容之余还要用规则约束他,可以设计一个统计表,用积分制去教育他,每一点进步就加分,犯一次错误就扣分,每周总结一次,坚持一段时间后,他就会明白规则的重要性,明白不遵守规则是要受到处罚。

5.积极不消极

教师还要利用各项活动,让“问题孩子”在活动中“露一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喜欢自我表现是“问题孩子”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或活动中,发挥其特长,为他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有意地安排他完成某项任务,使他体会到成功的|央乐和为集体争得荣誉后的喜悦。相信他必定会逐渐地走向正路,变消极的“出风头”为积极的行为表现,从而达到转化的目的。

头痛的种子选手教育随笔 篇2

许多孩子一直在校园中经受着“失败的懊恼”,教师习惯于批评孩子,却吝啬表扬与鼓励,即使有也显得肤浅,不是大而空,就是苍白无力,没有分寸的表扬与恶劣的批评本质上是一样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流,交流就应该产生共鸣与感动,没有共鸣与感动的交流只是一次交谈,甚至是一次不公平的交谈。当教学几乎成为教育的代名词时,教育就会剥离出灵魂从而显得冷漠。教育的质变绝不可能仅寄于对教材的渗透,它更在于对学生心灵的洞悉,而洞悉学生的心灵不是为了掌控学生而是为了更能理解学生。

教师,在分数面前想说不爱并不容易,学生在分数面前想说不爱更不容易,对分数的过分溺爱就是对人性教育的漠视,是对教育公正的挑战。当今教育已今非昔比,曾经对知识的饥饿已不复存在,如今已不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智慧,而智慧是希望的酝酿,一个人失去希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孩子失去希望,也就意味着很难再唤醒他心中的激情,与其说我们在教育孩子,不如说我们是在唤醒与呵护孩子希望的种子。种子的萌发意味着生命的成长,可当它高度休眠的时候,我们是否真心、耐心地去唤醒过它?分数至上的教育,意味着“急不可待”,教师需要的是立竿见影,而厌恶蜗牛般的前进,许多孩子在蜗牛般前进的过程中已经被遗弃。

希望,是成长的保护神。问题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对希望的膜拜。可是谁剥夺了孩子这种对希望膜拜的权力呢?幻想、憧憬,本是孩子的本性,可是进入校园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褪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模糊。文科没有酝酿文学素养,只是记住一大堆作品与作者;理科没有培养逻辑思维,只是记住一大堆公式定理。聪慧的大脑被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严重堵塞,每天忙于清理知识,渐渐疏远了条理,也遗忘了希望的种子需要去浇灌。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都应该尽心去呵护那颗“希望的种子”,最为无情的教育就是漠视甚至扼杀“希望的种子”。校园中弥漫着希望糜烂的气息,凌乱的头发,苍白的脸孔,呆滞的目光,或毫无敬畏之心,我行我素,谁愿意见到我们的孩子是如此的模样?失去希望,就会在两个极端上跳跃,每一端都是教育之痛。可是许多教师与家长不但没有精心呵护,反而不时地呵斥,那些孱弱的萌发的种子,被无情地摧残。分数到底对我们的教育有多重要,我们所考的那些高深莫测的题目究竟起到怎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我们真正思考过吗?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不是在教育孩子,我们是在为了配合这个大环境而折磨孩子,而又给了自己一个借口:“一切都为了孩子!”

不能精心呵护希望的种子,那就是糟糕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给予不同的孩子不同成长的可能性,而不是给予一个统一的标准,教育应该先量身后裁衣,而不是先裁衣再量身。孩子们在“失败的懊恼”中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恐惧又转移到对爱好的扼杀,最后甚至对生活的态度也变得消沉。许多孩子最后只好沉迷于对他来说唯一可以得到成就感的网络游戏之中。一方面,对孩子来说教育是那样的冷漠无情;另一方面,网络游戏是那样的扣人心弦,两者之间的较量几乎不可同日而语,其结果可想而知。

教育的种子 篇3

不要破坏孩子的热情

童年最大的噩梦,是春游过后的作文任务,相信有同感者甚多。想到春游很是欢呼雀跃,但一想到当晚的作文,整个人就瞬间“不好了”——这样的童年印象始终伴随着我,己所不欲,没必要借着堂而皇之的理由把学习任务强加于学生。

我上小学时,去市里的动物园是一学期难遇的“美事”。如果有这个机会,那一定要带上点零食才算应景。印象中总能背上点饼干,还能带上两个卤鸡蛋,饮料是没有的,顶多用玻璃瓶装上用醋加糖自行秘制的酸梅汤。旅行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往往也非常到位。坐上大客车,通常都会被老师提醒:如果把头探出窗外,有可能会被后面飞驰而过的大车扫成无头人……大伙儿一听便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一路上安安生生。

春游过后都要写作文,有时甚至在出发前就被要求带上笔记本,以方便游玩途中记上点作文素材,但实际上无论每次看到多少东西,也不知道可以记下点什么。

那时候,尽管算是作文写得最好的一个,但我分明记得自己写起作文来也是非常吃力的。于是,买上一本大作文书,老师让写什么题目,就翻开相应的文章,比葫芦画瓢着仿写。记得有次写晚霞,我挖空心思地观察、描写,写完之后颇有成就感,自豪地在家里朗读起来。那巴掌大的本子,凭记忆推测,作文顶多一百多字罢了,比起现在动辄三五百字的字数要求,总是让人暗自汗颜。

现在,我总是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作文分隔开来,让学生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实践和玩乐,这兴许是幼时强烈的期望起到的些许作用吧。

对待孩子要少体罚

儿时对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记忆越多,长大了当老师就越发地不爱动手,生怕在孩子童年记忆里留下“老妖婆”的形象。

河南的冬天,天寒地冻。三十年前的教室更是全无取暖设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冬天里,那些没能完成作业的倒霉孩子,受到体罚时常常也是雪上加霜。很多在西郊蔬菜队居住的同学,手上、耳朵上多长有冻疮,他们哪天要是没完成作业,被数学老师一揪耳朵,血便顺着流下来,让人看得心头一颤。

变相体罚的方式,也让人颇感虐心。我上四年级时,一个颜值颇高的语文老师接手了我们班。这原本是一件让小女生欢欣雀跃的事情,但此老师非常严苛,他规定:一篇作文中只要有三个以上的墨疙瘩,就得重新写。在一次写作文时,我虽千般注意,可还是不小心地写了三个错字。“怎么办?要撕掉好不容易写好的一页重抄吗?”万般犹豫之下,我把两个连续的错字涂抹成了一个墨疙瘩,侥幸地想:虽错了三字,但只有两个墨疙瘩,想来应该不会被罚吧。但这仍没有逃过老师的“法眼”,他毫不留情地勒令我重抄。那份“刚正不阿”的评判,免不了让年少的我掉下几滴委屈的眼泪。

正是因为心中装着这些挥之不去的童年“小事”,使得现在的我能再三制怒。我想,无论儿时犯下多大的错,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成长来说,那也都是小事情,纵然怒其不争,也没必要动手吧。

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

说起社会实践,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学时卖鸡蛋的经历。那时,我妈在医院家属院里养了十几只鸡,每天都能捡回几个蛋。也不知道那天我妈怎么一鼓励,我脑门子一热,就兴冲冲地上街卖鸡蛋去了。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单独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我来到市场,找到卖鸡蛋的队伍,和别人一样蹲在地上等待顾客“光临”。我打量着旁边人的鸡蛋,以确定自己的蛋价。左边的那篮子鸡蛋大一些,两角五一个;右边的那篮子鸡蛋小一些,两角三一个。再看看自家的,不大不小,就两角四吧。

等啊等啊,终于等到有人问我了,竟然还是我认识的,约莫是家属院中谁家新过门儿的儿媳妇。还好对方不记得我,万幸,万幸!她慷慨地买下了我全部十八个鸡蛋,我也因此挣得了平生第一笔收入——四块三毛二分钱。

临走时,那个阿姨还甩下一句话:“这是谁家小孩儿,真可怜,这么小就出来卖鸡蛋了。”我颇不以为然,欢天喜地挎着空篮子回家汇报去了。

我们学校也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那时好像还被分配了任务,如去西郊农民的麦地捡拾麦粒,到树木多的地方找树种等等。这使得我们多了很多去不同地方玩耍的机会。而这些对于小县城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份难忘的记忆。如今,提及小学时代,好像脑海里回忆起来的,多是这样的情景,至于老师精心准备的优质课,大都没什么印象了。

对于物价,在生活中感受变化,比在数学课上的比较更让人印象深刻。那时,我们学校旁边的小卖部里有水果糖出售,一分钱一颗。上学时颗糖吃,是无与伦比的生活乐趣。一日,我兴冲冲地拿着一分钱去小卖部买糖,老板摇着头说:“买不到了,涨价了,现在要两分钱了。”听到这话,我只好惆怅地离开了。上小学三年级时,学费上涨,教师子女大概要交到九块五的样子。回家吃饭时,提及学费,妈妈慨叹地说:“这物价又上涨了!”大人的言论,令我小小的心扉莫名地也有了一丝忧伤。

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经历。人总是要在各种丰富多彩的经历中去获得成长,这样的收获远远胜过精美的课堂上的闭门造车,坐而论道。

保护孩子天生的情感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懂得爱的,这是最值得珍视的少年情感。

那时候,我总是能给妈妈送上一份惊喜。记得有一年,在离妈妈生日前的一两个月,我好不容易积攒够了两元二角钱(其中还包括家属院里小伙伴的慷慨资助)。在妈妈生日当天,我们兴冲冲地在冰雪天里买回了一个奶油蛋糕,没料想过马路时,为躲避车辆,一路飞跑,蛋糕竟裂成了两半!万般犹豫之下,我们只好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把蛋糕吃掉了。后来妈妈知道这件事情后,还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因为这样的童年记忆,现在我每带一届孩子时,一定会反复开展孝心活动,把疼惜长辈视作必备的儿童素养。

那时候不仅懂得爱妈妈,也懂得爱同学。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因为某同学作业一团糟而大发雷霆,气得把他的作业本给撕了。当时,恰逢我头天才得到爸爸醉酒后“馈赠”的五角钱。我整整一节课时间都在犹豫:要不要帮他呢?要不要帮他呢?要还是不要?下课时,我终于下定决心把这五角钱送给他买本子,没料想这位刚被老师骂得狗血淋头都默不作声的男孩,一下子竟嚎啕大哭起来……

这样的儿时经历,使得我愿意相信学生作文中那些“匪夷所思”的经历,相信他们在“学雷锋”之前偶有的思想挣扎——毕竟,为了帮助人,需要花掉她全部的“财产”,这确实是得几经犹豫后才可以决定的慷慨。

……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每个人不同寻常的财富。细细想来,许许多多的教育实践的惯性,都早已在儿时埋下了种子。就这样,在慢慢经历中去成长为丰富而完善的人,然后再用耳濡目染的经历去影响和浸润新的一代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蜀小学重庆 400013)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头痛的种子选手教育随笔 篇4

“好洋气儿的青田!”我脱口而出。

从酒店到学校,沿瓯江而行,目之所及,莽莽青山、林立的高楼,欧式的建筑,晨练的老人……一切都在诉说着这个小城的与众不同。

“青田被誉为内地的小香港,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内地的小欧洲,”接我们的 兰老师一边开车,一边跟我们介绍着她的家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青田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很多,土地不多。”

“房价怎么样?”我好奇地问。

“两万到四万不等。”

“啊?”我们一行惊掉了下巴。

“土地很少,寸土寸金吗!所以青田被称为中国房价第一县。青田还是著名的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五十万人口,有二十多万是华侨,分布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华侨?”

“以前的青田是穷山恶水,交通很不方便,为了活命,很多人远渡重洋,华侨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华侨华人陆续回青田投资,侨资的注入让青田慢慢富了起来……”

小城不大,很富庶,很安静,四面环山,瓯江穿城而过,到处是春天的气息。

会议的地点在华侨中学。校园依山而建,走进校门,迎面两棵粗壮的绿树下是一块巨石,上书“读好书的地方”,左边是“写”在墙壁上的校史,沿着主路前行,左前方的小桥流水、假山池沼掩映在葱茏的绿树中,随处可见的石凳、长椅围绕着树木花池,既是孩子们课间休闲的好去处,又可充当护栏,设计可谓精心。校园里步步皆景,吸引着前来开会学习的老师们驻足欣赏拍照。“让乔木长成最高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如果不是教学楼上方醒目的对联提醒着你,你想不到这是一所学校。“很直白很朴素的话,却彰显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里不只有乔木,更多的是一些小草,他们将来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注定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让乔木长成更高大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更茂盛的小草。教育若能如此,那真是“善莫大焉”。

这次青田县“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培训班”一共安排了三天的时间,16日上午是三节观摩课。

上午第一节是青田华侨中学张志娟老师和她的孩子们带来的主题写作课,从教材文本《紫藤萝瀑布》入手,引申到丛书上的《寂寞红柳》《风滚草的坚持》《一片树叶》,四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张老师带领学生走进书本,聆听自然物语,由读到写,以读促写,教会学生什么是托物言志,如何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这堂课或许还显稚嫩,对于一个年轻老师,对于刚参加实验几个月的新老师,挑战写作课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何况这节课还可圈可点。

第二节课是来自湖北天门实验学校的陈思老师带来的《略读文章学方法 知人论事学品格》,教材上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带丛书上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所敬仰的蔡先生之风格》,课堂上,陈老师将略读方法的教学和人物精神品格的感悟两条线交叉在一起并行,教会学生用略读的方法去读文章,“扫读全文,识人之事——重点赏读,知人论事——理读课文,感悟提升”,三个环节层层推进。

记得去年11月9日,在首届全国民办学校会议上,陈思老师出示了一节高水平的公开课,如果那节课是集体备课的结晶,今天的课是陈思老师的独立答卷。一个参加工作刚刚两年的老师,屡次登上全国的讲台,这里面有运气,有学校的支持,但更多的是努力,是用心,是优秀。相处不到两天的时间,我目睹了这位小女孩儿的勤奋和执著。她和王焱老师同是济南名师研修班上的学员,从在青田见到王老师的那一刻,她便寸步不离,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向王焱老师请教。一个善于抓住机会善于学习的人连老天都会眷顾她。

第三节是来自实验大本营潍坊北海双语学校的王焱老师带来的《斗室风景异 雅居意趣同》,这节课是应青田县老师们送一节文言文课例的要求专门准备的。王老师将《陋室铭》《座右铭》《梅花书屋》三篇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朗读准确:无错音,无破句;深入思考:有发现,有质疑;重点积累:多梳理,多记忆。”王老师从朗读入手,带着学生在朗读中边思考边积累。坦白地说,这节课不“惊艳”,但很真实,很舒服。

和王焱老师相识于很多年前,她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最早走出来的名师之一。她对于教材的把握和挖掘是很让人折服的,她的语文课上,总会有某一个情节,或者某一句话碰触你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然后很久很久,甚至很多年都忘不了。一个在课堂上能够给孩子留下故事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好老师,王焱就是这样的好老师。

很多年前听她的课,给人的感觉很“华丽”,有的时候感觉还有一种“刻意的华丽”,今天再听她的课,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那是一种成长,还是一种蜕变。

褪去华丽的外壳后,留下最本真的东西,我想,这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也是教育要承载的使命。

“今天的这场分享等了八个月,连续三次活动都计划前来,每次都未成行。好在今天终于来了,来到了这个让我心怀期待的地方……”一个下午的分享和答疑却没让我觉得累。因为在这里,我邂逅了很多期待中的精彩。

王明英老师做的调查分析报告着实惊艳到了我。在这之前,她跟我做过简单的沟通,我只是提供了调查样卷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当她把所有的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在PPT上,当她结合数据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当她挖掘到数据背后的故事……我为这份敬业和专业所感动。这种调查和分析本该是我做的事情,在青田,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却做得如此专业,分析的如此到位,我在心中肃然起敬。

来青田之前,教研室王碧峰主任转给我三组、近二十个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实验校的校长和老师们。面对一项改革,遇到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才是不正常的。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知道,青田的老师们做的很扎实。包括在现场,很多老师又提出新的问题,受这些问题的启发,交流的过程中,我的思路也打开了,在不断地碰撞中又擦出新的火花。

所有的精彩来自于青田县教研室王碧峰主任。这位浙江省特级教师,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低调而谦逊。去年三月的丽水之行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或许这就是缘分吧,因为她的慧眼,她的认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落户青田,启动,集备,研讨……她安排的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连续几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经历让她深谙语文之道,为了说服老师们改变思想,她泡在学校带着老师们做不同的对比实验,用大家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的对比告诉老师们,你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真正的高效课堂从哪里来。从青田的老师嘴里,从她工作室每一位成员的身上,我领略到了这位智慧女神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魅力。

正如她在总结时所说,改革是阵痛,不改革是长痛甚至是毁灭。只有改革才能带来希望。改革不是待在舒适区,舒适区只能让你短暂的舒服,要敢于突破舒适区,经历了不舒服,你才能成长。

是的,我们都需要成长。

又是一个早晨,阳光照在草地上,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

在青田,我感受到了这份教育的美好!

2018年4月17日记于返京途中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 风的心情随笔

★ 叶子总比风先到-散文随笔

★ 在路上心情随笔

★ 时光在记忆里等我爱情诗歌

★ 心情随笔《迷茫在过去》

★ 咏风诗例说

★ 听,风在唱歌

★ 等我有钱了

★ 那年我在求职心情随笔

安的种子读书随笔 篇5

故事是这样的:

老师父分给本、静、安三颗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这几颗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出来吧。”

拿到种子后......“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本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呢?”静想。“我有一颗种子了”安想。

本跑去寻找锄头。静想要挑出最好的花盆。安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自己胸前。

本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去查找种植莲花的书籍。安去集市为寺院买东西。等了很久,本的种子也没有发芽。等不到种子发芽的本愤怒地刨开了地,摔断了锄头。

“我一定会种出千年莲花的。”静想。“雪下大了,我先去把庙门外的雪扫一下吧。”安想。静将选好的金花盆搬来放在最温暖的房间里。安接着清扫寺院中的积雪。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种下了种子。安和往日一样做着斋饭。静的种子发芽了。静对它像宝贝一样金贵,用金罩子罩住它。清晨,安早早地又去挑水了。静的小幼芽因为得不到阳光和氧气,不久就枯死了。

晚课后,安和往常一样去散步。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眼前的绿叶。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千年莲花绽开了清新纯净的笑容。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可以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总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一个怀抱种子的人,当你有了一棵种子的时候,你会是本?是静?还是安呢?看了这本书,感动的是画面中透露出的安静地感觉,是故事中散发出的安的平和的心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诉我,要满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关于梦想的励志随笔:种子的力量 篇6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仅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 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的眼中根本就没有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活着,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 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让自己成长。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

梦想是起航的前奏,人生没有了梦想就没有了方向,也无法开出绚丽的花朵。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梦想,无论你身份的高低贵贱,有了梦才会有希望!

有的人认梦想是好高骛远,然而:只有努力学习,脚踏实地朝着自己梦想迈进,即使实现不了梦想,也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果连受苦受累都不愿意的话,那么他与梦想又怎能相亲相近。

48岁的贝多芬,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却依然用音乐诠释着自己的梦;米开朗琪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在塑像面前,为梦凝望。

为了自己的梦想,虽九死而犹未悔。

屈原有一个梦想,要让自己的祖国强大,于是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中沉没,沉没是他最强有力的战斗,那是用生命在捍卫梦想,梦想因沉没而彪炳史册。

世人大多都碌碌无为,度过短暂的一生,因为他们不但缺乏梦想,更是缺乏去实现梦想的坚韧和拼搏。

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愿你从未放弃过!

不要感叹人生苦短,播下梦想的种子,用一生去耕耘,在最美的季节收获。坚信人生像茶,虽然会苦一阵子,但决不会苦一辈子!

头痛的种子选手教育随笔 篇7

审美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阶段, 审美教育基本是靠艺术教育来实现的, 其中包括美术课。美术是多元化的, 有时会显得怪异, 所以不是所有艺术都适合呈现给审美能力不成熟的学生。比如卢卡斯萨马拉斯主要探讨的是人的亲昵行为和暴力强奸。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性欲和色情主义, 这些作品的确不适合中学生。

另外, 社会上会出现的各种现象, 例如商业化现象, 同样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 作为美术教育者, 我们不仅要教学生鉴赏美术作品, 更重要的是带动他们能够独立地去认识美, 有选择地接受适合自己的新观念。也就是说, 给予他们的是美的种子, 而不是果实。

欣赏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态度和人格精神有充分的了解, 在进行作品分析时, 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 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教育。如19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认为, 艺术是静观默察, 是深入自然, 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 是智慧的喜悦, 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罗丹对艺术的执著堪称“教徒”, 他在遗嘱中教导青年: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 灵感是不存在的。再如凡·高, 虽然他只活了37岁, 而且孤僻、自闭、精神分裂, 但他对待艺术同样虔诚, 他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 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最佳方式。“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 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信中写道。凡·高的内心就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 尽管生活对他不公平, 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艺术家的优良品质就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 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这样的正能量。

除了西方艺术, 更要重视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 不能让学生产生中国艺术落后于西方艺术的错误感知。风格独特的中国画与西洋画平起平坐, 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西洋写实绘画采用焦点透视, 像在锁孔里看世界, 把看得见的画出来, 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要安琪尔飞, 就安上一双翅膀;其表达爱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而中国的文化以“人”为中心。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 并融诗入画, 使画的意境、章法、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中国画是属于艺术美学, 抒情诗学, 写意画学。中国绘画采用多点透视, 在游动中看世界, 画出肉眼之所见, 更画出心眼之所见;我们要飞天, 无须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其爱的表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 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无翼而翔”, 一个是“有翼而飞”, 哪个更高?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养情操为目的者也。”在高中的美术课堂上, 呈现美的果实是方法, 目的是要把美的种子赠与学生, 让学生予以灌溉, 在心里成长。这也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摘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欣赏一幅画、一件工艺品, 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地去认识美, 有选择地接受适合自己的新的观念。

教育要相信种子与岁月的力量 篇8

——淇县朝歌镇东街小学 王金玲

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教育案例。它的典型性表现在,大凡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对教育都曾怀有过纯真的理想、情怀与愿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教育现实与自我理念在不停地发生着碰撞。有了这些碰撞,一些教师的理想、情怀与愿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最终,变成无所作为的教书匠。

这则案例给人的印象似乎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我眼中,这个案例很不简单。它的不简单之处,在于直接折射出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在倡导和坚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我们教师究竟需不需要去守护它?它值不值得我们去守护?

我相信这个案例不是个案,它应该是绝大多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一个理念困惑。因此,我认为这个案例很有探究的必要,我很想通过我这些年来在职业生活中的切身体验,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像王老师所提供的这类案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并不陌生,不夸张地说,我所看到的现象比王老师所说的更典型、更严重。在班级管理中,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学生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我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看一下我这个班主任是否愿意做,是否能做到,并且能否为学生作出表率。为了践行这样一种教育诉求,自2009年以来,我每接手一届学生,都会反复强调让学生在各方面向我看齐。就为了这么一句口号,这些年来,我与学生一同跑步,一同做心灵体操,一同背诵古诗,一同写日记……

可是,说老实话,我的这些率先垂范的榜样唤醒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当成班级中的一名很普通的值日生,我与学生一样值日扫地。在扫地的过程中,我每接手一届新生,都要经受一番冰火两重天的情感磨砺——当第一次轮到我值日扫地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会感到很稀奇,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很多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对我这个新来的班主任特别友好,他们帮助我摆凳子、扫地、倒垃圾、放拖把。总之,该我干的活儿学生不让我干,我想干也干不成,这时候,我心中满是幸福,觉得学生特别懂事。但是,有了这第一次之后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到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的值日,学生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就有了审美疲劳。当我再次扫地扫到学生的座位下面的时候,他们应景式地挪一下座位,很少有学生显示出想帮一下我的意思。一直到现在依然是这样。

对此我也曾经想不通,也怀疑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价值。可是,我现在想通了,因为我看到学生的这些现象,并不能证明我们教师的率先垂范可有可无。相反,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率先垂范的必要性。

我想从三个方面回答一下王老师的困惑。

第一,以我当值日生扫地为例,看一下我的率先垂范是否真的影响到了学生的生命行为

自从我与学生一样当值日生打扫卫生之后,我们班的学生不但有了变化,而且变化很大,只是这个变化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子。我们希望什么呢?我们最希望的是,老师弯下腰拾碎纸了,学生立刻也能像老师那样弯下腰去拾;老师今天写日记,学生马上也会跟着老师写。我觉得,我们老师如果把目光仅仅盯在这些立竿见影的变化上,就会很失望。其实,学生的变化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来的。我看到的变化是,学生虽然在我扫地的时候看似无动于衷,但轮到他们扫地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偷懒。当有人想偷懒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掂量一下:老师还扫地呢,我不扫说不过去。这样就影响到了学生的生命自觉。教育的影响其实就在这里。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过去我经常遇到学生值日不扫地的现象,对他们也有过批评、有过惩罚,但不扫地的现象就是屡禁不止。现在就不是这样了,我基本没有为学生是否能做好值日操过心,轮到他们值日,学生都很自觉。

第二,如何看待教师率先垂范时学生的无动于衷

对此,我们教师需要时常牢牢记住“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理念。慢是教育的规律,我们教师的率先垂范,其实是为学生的生命品质形成埋下一颗种子。种子的含义是什么?它不会当时种下去马上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它需要适当的温度、适当的水分和足够的时间。同样,孩子的成长需要岁月漫长的等待与我们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引导,如果我们想通过一两次、三五次的行为示范就改变他们,不要说在现实中办不到,从理论上也没有成立的可能。

与慢教育相对立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案例中王老师的困惑,说到底是功利心在驱使。不是吗?我们偶尔超越了一下自己,就想让学生效仿,我们似乎很理直气壮:老师都怎么怎么了,你们当然也应该怎么怎么。如果学生不效仿,我们看不到所希望的结果时,就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信条产生怀疑,进而放弃它。

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他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说,教育影响的全部可能性都建立在记忆能力的基础上。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告诉我们,人的任何生命品行的达成,都是漫长岁月积累的结果,倘若某种生命品行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磨砺,就犹如泡出的豆芽,豆芽的成长期虽然很短,但当它形成之时,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能量即将耗尽,没有任何后劲了。

第三,当我们教师的率先垂范遭遇尴尬时该怎么办

其实,有了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需要我们教师坚持、坚持、再坚持,除了坚持,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当然,这种坚持对每一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因为在这种坚持的背后,除了需要理念与精神力量的支撑,还需要在任何条件下都毫不动摇的定力。

在此,我很想说,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教育梦想成真,如果我们是具有责任担当与职业情怀的教育者,当我们面对学生对教师的率先垂范无动于衷时,我们就必须拿出坚持的勇气。

上一篇:浅谈EPC项目总承包投标报价下一篇:形容词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