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2024-06-24

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精选8篇)

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初中生活我的地理学得很差,加上不用功,情况变的越来越差。天啊!要我学习地理简直难上加难。刚开始学习地理时,我就有一种恐惧感,加上没有预习,地理已成为我的弱项,经纬网向我袭来,让我分不清东南西北。

可我知道,我不可能在地理上失手,于是我开始了我的魔鬼训练,强迫自己努力去学,刚开始时,感觉实在是太差劲了,由于没有基础,我被折磨得痛不欲生,背的死去活来的公式不到10分钟就忘了,可我还是坚持着。

就这样,又过了几天,我的思想慢慢地转变过来——原来地理并不那么恐怖,我开始慢慢地喜欢上地理。

昨天我们有一个测试,我认为考的不太好,因为我觉得我学习地理的时间还远远不够,我钻得还不够深,有难度的问题我还无能力解决。但是我相信,如果我能再继续努力学习地理,我的地理成绩会好起来的。

一个有趣的发现

当我努力钻研地理时,我发现地理与各科是息息相关的,有一次,我在做英语阅读时,有一个题目是如何确定飞机的位置,选项竟与地理息息相关。当我们再继续做下去时,我发现好几个题目都是同一类型,我不禁大喜,心中也同时坚定了学习地理决心。还有一次,还是在做题目时,我发现有一题目的计算方式竟与一地理公式很相似,于是我顺藤摸瓜,不到几分钟做完了,后来听同学们说,他们至今都不知道那解题方法。学习地理真有用!

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2

一、教学引导的目的及意义

1. 教学引导的目的。

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为有目的的科学合理的、可控制的学习过程。教师只有明确了引导的目的和引导对象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熟练地掌握了不同的教材知识的处理引导方法,才能有的放矢,灵活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

2. 教学引导的意义。

(1)将模糊的思维意识转变为明确的认知行为。主要过程即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可提出明确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最终达到控制教学的目的。

(2)及时调整学生的情感意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情感交流活动。情感不仅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而且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种。大量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时积极乐观,就会感染学生,使其增强学习信心和激发学习兴趣。调整情感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以情打动学生,以表扬、激励、点拨激发学生。

(3)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认知交流变为有序合理的认知行为,使课堂教学程序化、规律化。

二、课堂引导的方式

1. 问题导学法。

问题导学是教学程序化的重要一环。很多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布置很多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温习,效果不错。问题导学法的关键在于教师所提问题应贴近教材内容,问题应明确具体。

2. 以论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习。

这种引导有利于学生积极展开思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教师可把自己的思想和正确的观点作为论据参与讨论。例如有些教师采用课堂辩论的教学引导,既调动了学生思维,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引导。

3. 通过对比联系进行导学。

经过初步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是片面、松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质疑、对比、相互联系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常见的导学手段有易混点比较、相关概念对比、反面例子、列表格等,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

三、课堂导学中应考虑的因素

1. 学生原有概念和知识技能水平。

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教学引导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跨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人们常用“摘果子”理论来形容。从地理课堂来看,若教师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经过“思维的努力”就能解决,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所提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引导应使学生理解能力经常处于“不平衡(呈现的问题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理解力)—平衡(学生已正确理解)—新的不平衡(再度增加难度)”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不断调节的状态。

2. 教学内容的发展需要。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引导的方向,教学引导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深思索。一旦学生对所讲问题已经理解,就要及时改变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师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教育要求,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

3. 基本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信息的媒体已经从单一的书面教材向立体直观的标本、实物媒体、摄影媒体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就使一些抽象的平面知识可以以更直观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为合理高效。

四、地理课堂中常见的导学构思

1. 举实例—分析判断—总结归纳。

例如:纬度地带性的教学。

纬度地带性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影响,造成从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递变现象。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有目的地排列出从赤道到两极的植被带差异,从植被分析入手,分析相关的气候类型,再从各气候带的气温差异入手,分析得出纬度热量差异是纬度地带性的内在因素。在寻找热量差异原因中,学生能逐步得出“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是纬度地带性的基础”的结论。

2. 从概念入手,分析对比,明确易混点。

例如:在学习“领海”概念时,将领土、领空、海域、公海、内海等相关概念作类比性讲解。有一些概念则需要举一些反面例子,通过正反或是横向对比可以使学生明确概念内涵,清除易混点。

3. 归纳总结细化知识结构。

例如:讲气候类型时,教师先有目的地引导分析影响气候的气候因素,总结完气候因素后,再从各气候因子入手,分析各气候因子对各气候类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各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进行对比性总结。

总之,教学引导的目的并不是要代替学生的学,而是要规范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地理课堂教学艺术.

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教师 职前培养 职后培训 一体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103-03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现代社会的进步,师范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连贯性及整合功能, 以求教师在变化中的社会实践中, 能持续性地、阶段性地成长。这一问题的提出, 是师范教育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 自身体系的不断完善, 以及遵循教师教育及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对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认识

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前培养偏重于学习一般生产过程的原理,注重各行各业的原理讲解和理论阐述,注重受教育者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职后培训要求受训者掌握必要的谋生技能技巧,强调具体生产(服务)活动的实际体验。

(一)职前培养

1、职前培养的含义

职前培养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学历教育。属于教师职前教育。我国教师培养主要是通过师范教育渠道而进行的。

师范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是培养师资的主要阵地。从一定意义上讲,师范教育办得好坏,意味着师资培养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师资培养工作的成败。

2、职前培养机构

各级师范院校是师资培养的专门教育机构。在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机构主要是中等师范院校;初中教师培养机构主要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中教师培养机构主要是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我国《教师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办好师范教育,并采取措施,鼓励优秀青年进行各级师范学校学习”。“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师资;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主体地位。

3、职前培养的形式

就世界范围而言,师资培养教育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1)“定向型”师范教育。即在独立设置的师资培养机构培养师资,其培养目标是定向的,以苏联为代表;(2)“开放性”师范教育。即在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师资,以美国为典型;(3)“混合型”师范教育。即在一个国家同时采用“定向型”“开放型”两种师范教育制度。日本、西欧许多国家都采取了这一做法。就我国情况而言,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定向型”师范教育,各级师范院校成为师资培养的主体,但仅靠师范院校培养师资还满足不了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国《教师法》也规定,非师范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任务。

4、职前培养的内容

一般而言,培养合格教师,要给以思想品德、文化专业知识、身心素质和教育专业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其中,教育专业训练是师范教育的特殊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之中。

(二)职后培训

1、职后培训的含义

职后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职后培训是相对职前教育而言的,它也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补偿、更新知识的功能。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帮助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二是了解教育科研的新成果,充实专业文化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职后培训制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条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兴起,世界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教师在职培训,并以立法形式为在职教师培训提供法律保障。我国《教师法》列专章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作了规定,并将教师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等规章。从而使我国的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法律化和制度化。

2、职后培训的原则

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应紧密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要按照在职教师培训的规律,分类指导,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培训;在职培训要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在培训的内容、方式等方面根据教师工作需要和所任学科的性质、内容而定;教师在职培训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工作实践,重视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与技巧的掌握与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做到学用结合。

3、职后培训的内容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

4、职后培训的类别

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其中非学历教育包括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三种。

5、职后培训的组织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6、职后培训的条件保障

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

7、考核与奖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教师培训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应督促其改正,并给予批评教育。

目前,国内对师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关系的研究已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我们认为,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沟通”就要逐步实现“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实质是要构建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是要使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加强衔接,克服各自封闭、相对独立的倾向,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二、对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理解

(一)教师素质养成目标体系的一体化。教师的终身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因此必须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参照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素养水平和素质结构,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从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确立一个统一的教师素质养成目标体系,使教师在接受终身教育的过程中予以不懈地追求,使师范院校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所有工作始终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展开。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严谨的基础性工作,需要组织精干力量认真进行研究。

(二)教育教学活动规划的一体化。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划即对教师终身教育的统盘计划。它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教师终身教育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的统一安排。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划可以有效地避免实践中的迷茫,增强工作中的连贯性、预见性和规范性。

(三)教育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的一体化。即要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根据中小学教师素质养成的目标体系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整体构想研究制定各专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的内容体系。总的知识体系兼顾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避免重复,避免严重的缺陷。在专业知识方面突出精、突出深;在多学科知识方面突出广博性、突出基础性;在教材建设方面突出特色、突出灵活性。

(四)政府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作为用人单位的中小学校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参与一体化。政府人事部门要给予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用人政策、教师就业政策和教师晋职政策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以经费和教师奖励政策的支持,做好教师管理体制和教师教育工作管理体制的调整、各方关系的协调、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等工作;师范院校要开展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深入研究,具体落实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构想,加强相关的硬件建设,进一步提高本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切实保证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效果。中小学校则要把好师范毕业生上岗的入门关,负责督促、支持、鼓励在职教师自修和参加培训。

(五)教师的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其中有两个重点,其一是中小学教师参与职前职后教育的约束激励机制的一体化,包括对教师业务进修和素质提高方面的考核制度及其结果的合理适用,对教师工作业绩的奖惩,晋职条件中对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教育才能等的重视,打破师范毕业生就业的铁饭碗,对获得职前职后学历教育文凭的资格要有严格而全面的规定等等。第二个重点是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体化。即要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竞争和增加危机感,全面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师德水平,从而努力造就一支响当当、硬梆梆的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六)用地、经费、设施、设备、人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体化。即要对土地、资金、场所、仪器和教职工统一调配,统一使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资源配置更多地属于政府行为,对此,师范教育的改革应尽力争取得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步骤及途径

(一)推进一体化的步骤

1、学校功能的一体化。在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落实过程中,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必须首先使自己具备继续教育的功能,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两种功能的一体化。这既是趋势,也是要求,其方法可以自我衍生,也可以通过兼并成人院校等多种办法来完成。

2、资源配置的一体化。学校功能一体化后,第二步就是在管理上进行及时调整,打通资源配置,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资源共享,完成资源配置的一体化。这对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师范院校来说是个重大调整,其关键是要使全体教职工真正认识到:职后培训不是副业,而是主业,是必须履行的职责,职前职后必须并举并重一体考虑,统筹安排。

3、教育教学的一体化。这是一体化的实质阶段,难度最大。从一体化的角度看,在教育教学上必须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因为,学生自费上学,自主择业迫使职前教育的社会消费趋向成熟,表现为上学不仅要学历,更要就业,择业已成为上学的导向;职后接受培训的目的更是要跟上科技进步、社会转型给职业行为带来的变化。

因此,在教育教学上打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实现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核心是明确三个定位。目标定位,就是要构建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解决师范生的择业和教师的持续发展问题。要点定位,就是要在教学上探讨解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以及继续教育不同阶段的衔接问题,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避免重复和纰漏。质量衡量标准定位,就是学生在择业中的就业率,学员在就业中的优秀率。

(二)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途径设想

1、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理念一体化

在计划经济条块分割体制下,把教师教育任务划分给各级师范院校,而把教师培训任务划分给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加之知识更新周期长、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师人员急缺,人们往往以为教师的教育是可以一次完成的,从师范院校毕业时就发给教师资格证,教师教育任务就视为一次性完成。

国际社会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理念, 20 世纪90 年代初,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达国家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已基本形成了一体化态势,将二者并重是当今世界各国培训师资的明显趋势。

2、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内容设计一体化

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明确设计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各自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容分工。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职后培训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培训内容重复,没有新意。我国教师教育在职前培养方面,教育部专门制订了培养方案,编写了质量较高的教材,而在教师培训方面只有指导意见,没有详细的培养方案,培训教材也常常是替代性的教材,培训教师也不按照教材来讲。因此,教育部应尽快制订出《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案》,并编写出职后培训专门性教材。职前培养主要是专业思想教育、学科知识培养和教育技能培养三项任务,职后培训主要完成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技术更新、教研方法指导三项任务。职后培训可通过“诊断式—导师制—个性化—亲身实践”的模式进行。

3、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机构一体化

我国教师教育将职前培养任务由各类师范院校承担,而教师培训任务由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彼此隔离,互不衔接,就必然造成了培训内容重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近些年来,教师职后教育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主要承担职前教育和普通高校越来越依赖于大学的参与。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建设,真正使教师成为一种连续化、终身化学习的职业。应将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同师范院校合并,倡导综合大学试办师范学院,把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任务全交给全日制院校来承担。

4、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制度保障一体化

目前,教师职前培养都有严密的制度保障,制定了奖学金、助学金、绿色通道等保障措施。而教师的学历提高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大多都采取了在岗假期培训的形式来进行,其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方面没有多余的教师储备,离职造成缺员,用人单位制定了进修扣工资和减教龄的政策,以限制离职进修,而教师怕推迟职称评定年限和经济上受损失,也不愿离职培训。

解决教师职后培训困难问题,政府、教师单位和师范院校三家要互相协调一致,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世界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大部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往往通过加强教育立法和采取有力措施来规范和推动师范教育的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教师教育中具有加强师德教育、宏观调控规模、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等职责。政府要出台教师离职培训的政策规定,并确保离职培训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不受影响,推动教师离职培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教师教育的进程。没有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整合,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我们的培养和培训质量就无法提高。我们的“一体化”道路就走不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建立一流的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运行机制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和前提,是我国教育能够持续、长久、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黄永刚;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3 期.

[2]候洛生;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3期.

[3]张国宏;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5期.

[4]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陈光陆;关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实现一体化的思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期.

[6]李鸿才;对师范教育“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思考;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赵福平,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师,副教授,1964年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及自然地理学。

参加暑期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高里中心学校

张桂峰

今年暑期本人参加了潍坊市地理培训学习,实感收获之大,尤其是刘献臣主任的中考试卷与形式的分析,不仅分析了我们教师平时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而且要做好各种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用心思考,勤于思考是厚积薄发的需要。面对教学中的问题要思考,面对学生质疑要思考,面对自己的教学要反思,面对家长咨询要思考等等,除了思考还需要坚持,人都是有惰性的,不能一时心动,不能行动,更不能行动一时不能坚持。教育教学是个长期的工作,决不能一时兴起,三分钟热度。

教师的成长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人都有残缺和瑕疵的一面,都需要反思和找寻,反思是对教学残缺的一种修复;是对教学策略的一种完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常有驻足的时候,也会有困顿的时候,这些时间恰是我们体会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的时候,也正是在不时的反思中,人才不会觉得生活为工作所累,反而觉得有很多不足,并逐渐弥合不足有所收获和成长。

除了这些作为一名教师还必须与人交流,与人交流就是在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也是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捷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师长就在身边,取师长之长,补己之短,何乐而不为?

地理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解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可以理解为:一是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所需的以及对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正确认识及相关的科学史知识;二是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识和技能。这首先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地理学科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作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把地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堂延伸、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活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等等。例如,学完《地图》一节后,结合达标的要求,我让学生带来《泉州市交通图》,说出一些泉州市的旅游景点,让他们在图上设计出从自己家到目的地的最短路径和最佳游览路线,并说出可以乘坐的公交车。通过这种练习,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他们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会主动地到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而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再如,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有关“节日”里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又如,在“地震”教学中,书本中没有谈及怎样逃生,可以通过组织让学生讨论在教室、家中、商场等地应如何避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地理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主体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因而,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从以前的“以知识带技能、能力培养”转变为“以技能、能力带知识”;从传统的“授——受”过程转变为“教师引导激励——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过程。现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使他把结果记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把知识建构起来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例如,在地图部分的教学是可以如下设计:

1、让学生熟悉校园,为画平面图做准备;

2、让学生回到教室,激励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3、学生讨论、汇集在画平面图中遇到的问题;

4、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绘制平面图的一些基本技能;

人教社初中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6

2014年7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石家庄市第15中学举办的“人教社初中地理培训”,这次培训由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冯忠跃解读新课标及八年级地理上册新教材。经过近十年的课改实践,这一次新课标、新教材培训学习是我们课改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一次质的飞跃,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新课标、新教材的一些变化

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之一淡化死记硬背知识点。突出学生自主活动;突出学生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化之二:淡化知识的系统性,突出区域差异。

二、寻求学生个体对知识的建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智慧,无法产生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因此,新课标、新教材提出: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体会到两者的区别有多么地大。放在假设现在厨房有很多东西要放在柜子里,传统的教学是这样做的:把学生带进厨房,老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放一遍然后跟学生说:油是放在这里,盐是放在那个位置,你要记住哦;新课标、新教材应该是这样的,老师把学生带进厨房,告诉学生有哪些东西,然后说你喜欢怎么放就怎么放。这两种教学,哪个学生更能够记住东西放在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学习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一、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和范围;

(二)、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河流);

三、经济与风俗。教师只需要有侧重的引导学生学习一个,其它的学生可根据这一知识体系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讲清思路,让学生学到研究、探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实际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方法。方法对,就学的好儿快,方法不对就要走弯路。初一学生一接触地理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会分析地图这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如我们在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教师思路一定要清晰。什么是季风?→引导学生读图说出冬夏季风差异。→启发学生为什么我国季风气候最显著→看图分析季风和非季风区划分→根据演示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影响→结合海南当地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思路清晰,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地理,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四、教科书特色

本册教材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如运用地球仪的技能(演示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地理观察、观测技能(地理图片、示意图以及野外观测等);获取(搜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地理问题、作出假设、提出探究思路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关于中学地理案例教学的相关探究 篇7

一、实施案例教学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校人数逐年攀升, 学校场地规模不断扩大, 师资力量也逐渐加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教学质量并没有随之提高, 反而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这就令人难以置信, 难道社会条件的不断提高, 教学环境的提高还无法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深思之后, 我们会发现, 中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 一般都加大知识密度, 将教学内容讲得太深太透。这样做真的对学生的学习好么?不好!一点都不好, 老师做的越多, 讲的越细, 学生就会觉得:嗯, 是这样。可是, 为什么是这样?怎么得出的结论, 学生还是一无所知, 一点都不会, 没有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 学生就越容易成为思想的“懒汉”。不会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的学生, 只知道机械的接受老师教的课本上知识, 这样的学生离开老师的教导后还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了!这就是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这个时候, 就需要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现代社会讲的实行素质教育就是这么一个道理。素质教育讲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学习, 怎么去学习, 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改革过程中, 案例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策略, 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的指导下, 合理地运用课堂教学穿插教学案例, 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并且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更牢固的知识。

二、中学地理教学实施案例教学所带来的好处

教学案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它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 起于1870年, 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 (ehristophereolumbusungdell) 教授创立。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 通过教师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 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作用会给地表带来不同的景观形态, 从而造就了千奇百怪、极具观赏价值的地貌景观。老师在教授这一课题时, 可以中间插放一些关于祖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和图片,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案例二:密度流的成因、运动规律和分布区域是自然地理内容里面最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 老师教授这一课题时, 最好能以实验的形式将课题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课前, 老师先给学生留个悬念, 在开始学习新课之前,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军舰进入地中海, 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布下了水雷阵, 同时派出强大的舰队, 日夜巡逻, 而潜水艇在出入直布罗陀海峡时, 只有熄灭发动, 才能避开对方的监听, 可谓固若金汤, 哪知道德军潜水艇神不知, 鬼不觉地出现在地中海, 给英军以突然袭击, 谁能解释一下德军是怎么出现的?然后领着学生动手做实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原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生学习, 不能仅仅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 学习方法更重要, 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意思。教学改革的目的就要把原来的教学生知识改成教学生学习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中实施的案例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 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 更主要的是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实质是新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改革, 是一种新的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力量的不断进步, 个性化网络化的信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培养创新型人才。当今社会部分课程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教育改革, 而且改革后的教学质量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就中学地理而言, 案例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建明, 孙有坚, 姜建春等.走进课堂高中地理 (必修) 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地理培训心得体会 篇8

本刊讯 (记者 崔建玲)5月12日-13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培训班。

本次培训的参会人员主要包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领导同志,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证书持有人等相关品牌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打造、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内容。培训会邀请了我国农业发展领域著名专家前来授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讲解了有关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他认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的传播策略,主要是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差异化核心价值”(独特的品质特性、独有的品牌文化)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宋敏讲解了有关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内容。

此次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是证书持有人。培训会上,来自湖北省宜昌市的成祥养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红艳畅谈了关于“宜昌白山羊”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情况。南京鸭业协会会长、南京桂花鸭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仁彬讲述了“南京盐水鸭”产业发展情况。5月13日,学员们一并来到南京桂花鸭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并对“南京盐水鸭”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工作进行现场学习交流。培训会不仅为学员们增加了地理标志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解决工作中面临的实实在在问题。

上一篇:中学开展“三项活动”回头看总结下一篇:初二物理练习题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