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2024-05-30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共10篇)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1

姓名:朱秋梅 职称:小学数学一级教师 单位:厦门市东渡第二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四则运算占很大的比例,学习时间长,进行训练的机会多,练习的份量重,而口算又是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通过口算教学,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要根据口算教学的要求,挖掘口算中的思维因素,同样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

一、理清算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口算教学,不在于单一的算速度训练,而在于算理的明确。在口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算理,就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加快口算的速度。口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又能加深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教学8+3=11时,我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入手,通过操作、思维抽象出两数相加的口算法则,让学生理解,因为8比10少2,所以把3拆成2和1,懂得8+2=10再加1等于11的道理,引导学生画出口算8+3=11的思维过程图。

8+

3在学生进一步熟悉8+3=11这一思维过程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减缩思维过程,抽象概括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有了这一思维基础,再引导学生想一想“3+8”如何算。当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方法时,便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思维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洞悉整体,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减缩思维过程,直觉地获得口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学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捷的判断;二是能对口算式子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一下子抓住算式的特征,使口算简便。如口算“6×5×14×5×2”,如果不经过整体的观察,把握数字“2”与“5”的特征,一下子说出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利用2和5的积为10的特征,运用交换率和数的分解,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6×7和5×2,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计算78×(0.5+0.213)×(0.75+0.5-1.25)这一题,许多学生从左至右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费时又费力,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全题,想一想,从这三个因数中发现了什么?能口算就口算。经点拨,学生从整体上发现了0.75+0.5-1.25=0这一特征,于是不需笔算就知道得数为0。

三、选择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能力包括口算的准确性、敏捷性,口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而口算方法的合理、灵活又是口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白口算方法的算理,这是思维灵活性的基础。而思维灵活性的核心,则表现在口算方法的最佳选择上。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准确,思维方法多样、方向灵活。教师在口算教学中不仅要求口算的结果准确,速度迅速,方法合理,更重要的要求口算过程灵活,口算方法的最佳化。比如口算125×96时,口算方法有以下几种选择的可能:

(1)125×96=125×8×12(2)125×96=125×100-125×4

(3)125×96=(25×4)×(5×2)×12

(4)125×96=(25×8)×(5×12)

通过比较选择(1)式的方法是最为简便,也更合理。常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寻找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口算练习题,看起来简单,但含有许多有趣的智能因素。因此,口算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互相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就说出2.5×4、0.25×4、1.25×8、12.5×8这类的口算题,在完成第一次口算后,又出示2.5×32、0.125×160等口算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4、2.4÷2.5要求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口算。有了前面的口算题做基础,学生很快口算这两道题。这样,通过一题的引导,横向发散,学生兴趣盎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

五、变换形式,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口算是眼、脑、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协调的动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但单一形式的口算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口算练习也应运用多种学具设计好多种形式的习题,采用多种方法,做到口算练习的多样化,促使他们的心里始终保持着渴求与积极状态,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与流畅。例如,在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中,可以使用如下几种训练形式。

(1)视算训练。用各种教具出示口算题;让学生眼观,口算得数。(2)口算训练。老师口头读出口算题,让学生耳听题目,口算得数。

(3)抢答口算。可分视算抢答和听算抢答,在口算熟练之后,有时采用抽卡片或利用口算表抢答更为有趣。

(4)口算游戏。例如,教师在出示口算题,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得数卡片举起,或学生用掌声报数,也是有趣的练习。

(5)逆向口算。教师说出得数,让学生说出式子,发散他们的思维。(6)选择练习。教师提出要求,通过口算进行选择,既可选得数,也可选算式。如,选出得数是10的算式:5+4、6+4、15-

5、0+10、9+3。

(7)判断练习。设计判断题,列出算式和得数,让学生通过口算判断正误。如:指出下列口算正确与否,对的打勾,错的打叉。11-3=6()

9+4+2=15()

这样,在口算内容中加强变换练习,加强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训练,确保思维信号的顺利畅通,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六、求异训练,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口算的教学中,不仅要求有正确的结果,还有讲述口算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开拓思路、发展思维变通性的良好方法。口算时,要善于创设求异的情景,训练变通性思维。如口算“5+9”学生很快说出得数是14,教师应及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创设好求异的背景。学生受教师的启发,说出了很多种想法:

(1)因为5可以分成1和4,1+9=10,10+4=149(先拆小数再凑十)(2)因为9可以拆成5和4,5+5=10,10+4=14(先拆大数再凑十)(3)因为10+5=15,9比10少1,所以5+9=14(用推理法)(4)因为5+5=10,9比5多4,所以5+9=14(用推理法)(5)因为5可以分成1和4,所以5+9=14(压缩思维过程)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2

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这节课时, 我在思考是不是有部分学生已经会算了呢?对算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学生都会了老师应该教什么?我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让教学更高效, 才能让学生真正得到提高和发展, 因此, 解读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在课前我做了一个详细的前测, 一共调查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100人。

一、教学前测

26+4= ( )

你是怎么算的呢? (可以画图、写算式、文字说明等。)

26+4= ( )

你的想法:

调查结果显示:

1.对于“26+4”这道算式, 结果正确, 并写出合理详细的计算过程的共 64 人, 占总人数的 64%;

2.对于“26+4”这道算式, 结果正确, 但写不出计算过程的有 8人, 占总人数的 8%;

3.对于“26+4”这道算式, 算错或者空着没写的有 28 人, 占总人数的 28%;

4.对于“26+4”这道算式, 怎样算的, 算理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1用画图的方式呈现

其中, 用画图形式表示计算思路的一共有9人, 占总人数的9%, 相对来说这种表示方法比较直观和形象一些, 但不是很好表达。

2用算式或文字来表示计算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其中, 用算式来表示计算过程的一共有43人, 占总人数的43%。尽管表达形式不同但都是先算6+4=10, 再算20+10=30,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学生不仅知道了正确的结果, 还知道详细的解题思路, 自己就已经理解了“满10进1”这一难点。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 我们应该教什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设计一定数量的探索性、开放性活动, 让这部分已经会做的学生在计算方法、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思维有一定的层次性。同时, 为学生搭建伙伴研究的平台, 让学生在伙伴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碰撞。

3用竖式的形式来表示计算思路, 如下图所示:

其中, 用竖式的形式来表示计算过程的有11人, 占总人数的11%。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还没有进行教学, 但是有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由此可见在学生中有一部分在课余时间进行了超前学习。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 (进位) 》是 (苏教版) 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和减 (二) 》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 (特殊情况) , 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 (一般情况) 。突出了进位的基本原理是“10个一是十”, 有利于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满10进1”的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的一般情况, 就能把进位的原理、方法灵活地应用到各个具体的计算中去, 逐渐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教材的编排是这样的:例题以“小朋友摆画片”为题材, 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24+6”, 呈现了小棒图, 着重解决进位的原理;再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是非整十数的进位加“24+9”, 承认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 主要倡导先算“4+9=13”。“试一试”让学生在例题的基础上学习一位数加两位数, “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再引导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实践

在我看来, 原先教材中那些按部就班的教学压制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 以及对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调查,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交流和碰撞, 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为学生搭建伙伴研究的平台, 创设适当的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情和火花, 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改变和尝试:

片段一:

砳砳给我们带来了第一个任务, 看:

任务一, 我出题:

1.照样子, 自己编一道26+□的加法算式。

2.编完自己说一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师:这位小朋友编的算式是26+4, 如果是你, 准备怎样算呢?

请在你的学习单上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找小棒帮忙。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 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想法?

生1:我是摆小棒的, 把6根和4根合起来, 先算6+4=10, 再算20+10=30。

师: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生2:他讲得很清楚, 我一下子就听懂了。

师:还有谁要补充吗?

生3:4根和6根合起来正好是10根了, 我们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

师:这个建议不错, 我们按你说的做。

生4:我是先算6+4=10, 再算20+10=30。

师:你真了不起, 直接就算出了结果。

生5:我也是先算4+6=10, 再算20+10=30。

生6:我是用竖式来算的, 算出26+4=30。

师:你真厉害, 都会用竖式来计算了。今天, 我们研究的是口算方法, 竖式计算的方法我们以后再研究。

四、教学反思

既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 那在这节课中老师应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 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沟通联系、举一反三, 扩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充分发挥伙伴学习联盟的优势, 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交流中碰撞提升。

因此, 在这节课中编写“26+□”的加法算式这一任务情境的创设, 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编的题。其中, 有的孩子编出的算式是不进位的, 如像“26+3”这样的算式, 正好进行了旧知识的复习;一部分孩子编出了进位的算式, 选择“26+4”为例题, 这样让所有的学习资源、研究的材料都来自学生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深入准确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提供了感知的机会, 同时在伙伴研究的过程中顺利突破“进位”这一难点。并且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同样进行了编题任务的设计:

片段二:

砳砳给我们带来了第二个任务, 看:

任务二, 我尝试:

照样子, 自己任意编一道□□+□的加法算式。

1.得数是四十多。

2.四人小组交流, 轮流说一说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再一次编题任务的完成和交流, 在比较分类中学生深切感受到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区别与联系。教师适时的点拨, 让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实质, 从而真正突破了难点。

另外, 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 正是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教师及时为学生搭建了探索、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对“26+4”这一道算式算理的理解, 学生进行了充分地探讨和交流, 所以“满10进1”这样一个难点的突破, 学生不知不觉地已经在自我学习和伙伴研究中得到了理解。会的孩子在交流中展示了自我并丰富了自己的认知, 完善了自己的思维;不会的孩子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其中一个孩子在交流后完善了他的研究单, 在这张研究单上各种方法都有, 并且在交流中他也体会到了口算方法的简洁和方便。

总之, 每一个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 伙伴研究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儿童在固有的伙伴学习联盟中, 在一定的交流碰撞中, 通过相互间的交流, 彼此了解个体的思维;在激辩和反思中, 聚合小伙伴的思维, 形成了相关的科学化概念;同时发散个体思维, 在集体中碰撞智慧的火花, 形成灵感, 产生顿悟。

摘要:每个孩子都不是一张白纸, 在他们走进课堂之前, 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通过搭建伙伴学习联盟, 让学生共同学习、彼此沟通、交流碰撞、分享智慧, 从而在小组中聚合思维, 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争取发散思维, 对问题产生新的数学思考, 在互助研究的过程中, 不断地优化儿童思维, 共同提升和发展。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 (进位) 》一课为例, 浅谈如何让学生在伙伴研究中, 提升和优化数学思维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伙伴研究,数学思考

参考文献

[1]翁碧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J].福建基础教育研, 2014 (03) .

[2]张翔, 张志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

[3]李扬.浅议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8) .

[4]宋丽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J].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 (01) .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3

一、切实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

1.加法。20以内进位加法思维训练的方法很多:有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口决法,推导法、减补法等。要根据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的不同,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实现。这里重点训练:减补法。我们规定:两个可以凑成10的数是互为补数,1和9,2和8,3和7等,都是互为补数。方法是:用第一个加数减去第二个加数的补数,再加上10。比如:9+4=13。思考方法:第二个加数的补数是6;第一个加数9减去4的补数6得3;3加上10,得13。即 9+4 = 9 - 6+10 = 3+10 = 13。这样的思考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但只能符合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引导。

2.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是以20以内加法为基础的,方法有:想加法计算减法、破十法、分解减法后连减法、记小数数到大数、推导法、加补法等。这里重点训练:加补法。方法是:用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加上减数的补数,同时去掉十位上的“1”,比如:13-4 = 9。思维方法:被减数个位上的3不够减;减数4的补数是6;6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3,得9,同时去掉十位上的“1”。

二、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

口算包括视算和听算。小学数学中的口算,以视算为主。打开小学数学课本,在每节课的练习中安排有口算题,每册课本总计几百道口算练习题,数量之多,可见学生要有比较熟练的口算能力,这么多的口算题里,隐藏许多奇特思路,精巧方法,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如5×8×2的积怎口算呢?有的说;5×8=40,40×2=80;有的说,5×2=10,10×8=80;有的说8×2=16,5×16=80。当我问小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那种方法简单时,他们争论起来,各抒己见。从他们的争论中,看到小学生的思维求异,创新。

在进行口算训练时,要引导学生看清题意,看清数据,培养学生专心、细心的习惯,养成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口算训练时,学生往往会出现看错符号和数字的现象,这是学生缺乏稳定的情绪和观察的准确性的表现,因此,可专门出些容易混淆的口算题对比练习,并进行分析比较。如3.2÷0.01和3.2×0.01,2.5×0.4与0.4×0.5,12.5×(8+0.2)与12.5×(8×0.2)等等,这样不仅巩固口算技能,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同时,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教材练习中灵活多变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而不是简单进行口算训练。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

计算是一项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如果口算也变为学生的机械、重复的训练,那学生小小年纪就会因此对数学而乏味,结果可想而知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学习习惯、个性、兴趣爱好还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抓住这有利时机,利用练习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培养低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口算的兴趣。在数学课上,我常带上一个“大口袋”,里面装有口算大转盘、口算簿、口算卡等。有了它,我可以自如地对学生进行口算方面的训练,并且还可以用它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很多有趣的游戏。如摸奖游戏——学生到口算袋中摸算式,摸到那个算哪个,算对者加分。争夺冠军游戏——用口算簿给每个小组开火车,开得又对又快又响者为冠军。……

有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弥补教师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名学生都得到提高的目标。可以在早间自习或数学活动课时让学习小组长根据老师的要求出题,小组成员一起算,一起批改,有争议的和老师共同解决。其间,老师还可以根据小组的特殊情况加以指导,有针对性的学习更能提高效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可鼓励其再出一个单位,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口算水平,真可谓是一举几得!

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应持之以恒常练不懈。①课前专项练。课前课后,可坚持用2~3分钟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这种课堂口算训练形式,要有的放矢、有计划、有安排,而不是简单的训练,比如,今天专门训练几种特殊口算技巧性练习的题型,课后前几分钟,再把同样几种类型口算题换掉数字。重新练习一遍,这样会达到巩固提高的训练效果,课前练习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虽然开始比较费时间,但只要天天坚持,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还能让学生进入平静的学习状态。②分散、集中相结合。利用一个时间对本周教学内容进行集体练习,训练形式多样,可集体答、个人答、抢答、开火车等等。通过这样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训练语文论文 篇4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训练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素材。如何利用这些素材,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语文教学中值得探究的课题。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细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 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会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带来良 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学生主体,强化发散思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教学结构: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其次是改革教法。采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像力和创造性。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写到“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就嘎然而止,此时可让学生对情节发展作适当的变化,编出发展题: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人知晓? 小说并未交代。假如事情终于败露,情节会怎样?假如于勒真的发了财,又会怎样?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与船长串演试探兄嫂的戏,情节又该怎样发展?以发展问题教学法组织学生去延续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像力。此外,还有“多角度教学法”、“纵横比较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实现多向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三、注重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如果把课内阅读比作“前沿阵地”,那么课外阅读无疑是“主要阵地”。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反馈拾遗——补偿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抓这一环节的训练中,我的具体做法是:1.提出目标要求,制定阅读计划。2.写好读书笔记,定期检查督促。3.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品位。如积累阅读法、比较阅读法、分析阅读法、评价阅读法等。4.总结阅读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由于课外阅读没有多少条条框框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想像余地和空间,更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是可以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这种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学会自己阅读。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5

一、激发兴趣

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去搜集语言材料。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广告语,可以是歌词,总之,凡与所授课文有一定联系的都行。而且数量不限,少则一两句,多则七八句。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预习课文,二是积累了语言材料,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等思维能力。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如何从浩渺的生活中选出与课文相关的精炼句子,就需要他们的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想象、联想等能力。而分析和综合正是思维的基本活动。这些积累的语言材料还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拿了《召公谏厉王弭谤》来对比阅读,提问:周厉王被流放于彘,齐威王战胜于朝廷,说明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则载舟,亦可覆舟。”在讲《石钟山记》中“因笑谓迈曰”的“笑”的含义时,学生便能引用于生活“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来回答。显然这些回答不仅一语中的,而且用语简洁。

二、激励创新

语言综合运用题被称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体现了对学生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注重体现语文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写“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这句话,如果仅从形式上考虑要求写一句“比喻+疑问”的句子就会沦为文字游戏,也违背了命题者的初衷。

这句话的“神”之重点不是“遗忘”而是“心”,仿句时,必须从“心”入手。“神”会之后,再细酌句之形,运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去推断提炼归纳。我们可以由“心”推到“眼”,由“眼”想到屏障,由“屏障”想到金钱,再想到高远的瞩望。找开了思维的闸门之后,一句句美丽的语言喷涌而出:

金钱是眼的屏障,挡住了多少高远的瞩望。

记忆是脑的武器,攻克了多少遗忘的堡垒。

家乡是脚的羁绊,束缚了多少男儿的壮志。

机械是手的儿子,延续了多少创造的梦想。

这样的仿写训练绝不能只从语法分析入手,而应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既是语言训练,更是思维训练。课堂上的语言训练毕竟有限,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的创新能力,还可在教室里开辟“凡人凡语”专栏,要求学生把自己平时一些心得体会、思想火花用简练的语言记下来,贴在专栏内,每周一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评析、欣赏。由于内容和形式不受限制,学生们创新的热情也比较高。比如,“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也许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期待的”,“幸福是一种感受,年轻是一种心态”,“世上没有绝境,只有对境遇失望的人”等等。这样的语言对撰写者来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对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创新——积累——创新”的良好循环。一个学期下来,“凡人”们积累到不少“不凡”的语言,写作文就顺畅多了。

三、综合运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口算训练计划 篇6

培养计划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星村小学 郭延朋

二0一二年九月

小学六年级数学口算能力培养计划

星村小学郭延朋

口算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一道笔算题可以看成是若干道相关口算题的组合,口算是否正确决定着笔算是否正确。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瞬时记忆力、思维能力等作用也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五个方面试以突破:

一、重视培养学生说算理。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会说算理,学生能说就能想,这样有利于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而提高口算能力。如教学“7.58×59℅﹢7.58×41℅”可以让学生讲出各种思考过程,同样,学生说口算思路的过程也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算理,口算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

二、加强口算的基本训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要提高口算能力,必须抓好口算的基本训练,做的多了,反映就快,正确率就高,反之,反应慢,准确率就低。口算训练中,要注意化繁为简,突出难点,对于基本的口算如:加法、乘法运算定律,100以内小数加减法要反复训练,达到熟练,而百分数、小数、分数的互化口算是重点训练内容。

三、持之以恒地训练。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懈地、有计划的进行,这就要求老师持之以恒地进行口算训练,每天选择中午或下午,安排10分钟的口算练习,5分钟做题,5分钟讲解,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总之,在教学时,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相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长期坚持不懈,必能提高口算能力,形成口算习惯。

四、适当介绍一些口算方法。

好的算法,是提高口算能力的催化剂,培养小学生口算能力,除了小学教材中已讲过的一些口算方法外,适当介绍一些其他口算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提高学习口算的积极性。如,各种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一些简单数的记忆等等。

五、按一定速度要求训练。

口算能力表现在正确、迅速上,正确是第一位,但速度也很重要,一定的速度能反映出口算能力的高低,同时也能间接地反映一个人思维是否敏捷、灵活。口算训练要有速度要求,但要在口算正确的前提下,训练学生口算的速度,两者要统一,事实上,一个算得快的学生,正确率一般也比较高,反之亦然,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逐步提出速度要求,例如组织口算竞赛,瞬时提高等方式。

六、具体措施

(一)充分调动学生练习口算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练习口算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到熟练掌握口算计算方法和算理的重要目的和意义,不能让口算成为学生的负担,不断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多创造一些交流展示的平台。

(二)充分发挥学生练习口算的主导地位。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采取边口算边让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为什么这样算”,及时表扬运用简便方法的优秀学生,鼓励后进学生动脑筋。经常性的开展口算小竞赛,采取小组你答我问的形式,在“快”字上下功夫,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

(三)充分利用口算源于生活的特点。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7

一、开展数学口算训练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无论是从教学时间还是考试所占的分值来说, 所占比重都比较大, 农村学校学生学习成绩差、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计算不过关。课程标准中淡化了对运算熟练程度的要求。而我们选择口算训练作为突破口: 口算能力提高了, 计算水平也会跟着提高, 其他方面自然就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另外,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数学教师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 不写教案或者教案非常简单, 有的甚至不备课就走进课堂, 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一种常见现象。老师教得累, 孩子学得烦, 成为彼此的负担。课堂督导的开展可以调整老师们的备课状态, 规范老师们的上课行为,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短期内, 数学成绩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会因此被激发, 甚至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集体教研, 确定开展数学运算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实在在的, 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内容, 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 在每一个年段我们应该制定什么样的目标才算合适。数的运算每一册内容都有, 那么具体每一册应该达到什么程度, 老师们不一定能够准确把握, 导致课堂上拔高或降低要求。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标的培训,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培训的时候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好是将一些重点内容组织大家一起来定标, 针对大家所定的目标来分析讲解, 学科教研组可以将每一册的教学内容逐课定标, 让每一位教师都做到心中有数。要求每一节课都展示教学目标。展示的方式可以板书在黑板上, 也可以先写在小黑板上, 低年级也可以口述, 当然也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教学设计一定要围绕目标来进行。一般有几条目标就要设计几个教学环节, 每一个环节至少要落实一个教学目标。课堂测评也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一般有几条目标就有几道练习题, 当堂检测。检测时要求学生人人动手, 先给5 分钟左右的独立作业时间, 再进行评价。不是直接请个别学生回答。

三、巧设评价, 创新教法, 促进小学数学口算训练

1. 巧设评价, 促口算技能形成。好的教学评价, 既是对数学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 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课一训练, 一周一检查, 每月一检测, 一学期一小节。每堂数学课的前2 ~ 3 分钟要进行口算训练, 训练方式由老师自己选择, 可以视算, 也可以听算; 可以开火车式训练, 也可以抢答式训练等等, 总之, 训练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限时训练尤为重要, 是培养学生快速口算的途径。每一次训练后要将成绩填写在教师印发的口算过关表中, 一年级要确保10、20以内的加减法人人过关, 二年级要确保表内乘法口诀人人过关。小学数学教师定期一周检查一次, 检查过程不仅只看过关表, 还要对个别孩子进行采访了解。通过对小学生一周和一月的检测, 以及对学生测评表的检查,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程度有差异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

2. 在口算训练中, 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 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树立自信心, 在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 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组内每一个人都能在相互启发, 相互点拨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个人都能与大家分享思维成果, 分享学习成果的体验和收获。这就离不开小学数学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 活动前的合理安排与适当的引导。这样, 才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竞争向上的精神。

3. 从学生生活出发,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创设符合小学生思维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教学情境, 让小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教学情境中去观察理解和学习, 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感受到学习数学口算的乐趣和作用,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而愿意学习。

例如, 在教学“20 以内的加减法 ( 二) ”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 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 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 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 一副邮递员的姿态, 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 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 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 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 坚持不懈, 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小学生的口算能力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摘要:计算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小学生也对数学计算充满了畏难情绪。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口算训练, 来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实现有效教学。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8

(一)班级:姓名:得分:

7+7=7+5=8+10=7+3=5+8= 18-4=19-4=15+2=19-7=8+5= 19-6=1+18=1+13=15

2+17=8+8=14-3=1

1+9=4+14=14+2=18

1+14=1+11=10+5=19

5+3=10+8=13-3=20

15+3=8+3=2+11=1

17+2=18+2=4+16=12

17-2=6+10=11+8=2

8+6=15-4=3+14=5

7+1=13-2=8-1=16

5+5=10-2=15+4=17

5+6=10-3=17-1=18

6+8=10+10=1+12=2

7+7=5+8=8+5=18

15-12+16=14-4+8=2

16-6+9=10+5-2=15

18-8-5=19-9+5=5

12+2-12=14-14+19=2

对比思维训练-教学教案 篇9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说起这篇文章,我想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究竟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是怎样流传至今的?它有何过人之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得仔细研究文章的写法。因为任何一篇文章能够流传上千年,一定是它在艺术上有独到的特色和创造性。仔细读读„„再读读„„难道你还没有领会到吗?答案是对比!可以这样说,《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一座对比思维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圣殿!你看文章中涉及到的对比有多少——

1.“蛇之毒”——疗效的显著 2.捕蛇凶险——争奔走焉

3.蒋氏家族的悲剧——专其利三世矣

4.言说家史貌若甚戚——听说复赋汪然出涕 5.乡邻之生日蹙——吾熙熙而乐 6.乡邻非死则徙耳——吾以捕蛇独存 7.毒蛇可怕——苛政更可怕

好,我们这样说同学们也许会认为有点牵强。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下尝试,如果去掉了这些对比,会怎样呢?去掉了对比,文章就只剩下三句话了: 永州的农民因为政府的徭役和赋税而家破人亡。有一个姓蒋的农民为了逃避这些徭役和赋税,祖孙三代操着捕蛇的行当。我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考察民情的政府官吏知道这一现状。

你看,这么干瘪的叙述,显然无法达到打动我们的目的,当然不可能流传至今了。

对比思维的艺术价值 1.当我们想要达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也许是最容易实现的。有时候,一个对比比许多道理更有说服力。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千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属难得之佳句。这句话中,杜甫就应用了对比: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这样鲜明的对比所产生的感情冲击,是无人能抵挡的。这就无怪乎它广为流传,连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详了。2.对比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虽然不需要说出来。柳宗元对蒋姓捕蛇人的同情、对朝廷苛政的愤慨,就潜藏在这些躲避之中。对比思维最大的优点也就在这里,当我们运用了对比时,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知道我们的意图。从而,对比能使我们的文笔更简洁精炼。

对比思维训练速成

一、明确表达的目的

虽然运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写作时不必把自己的表达目的说出来,但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表达什么。比方柳宗元要表达苛政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对他们的深切同情。这些都潜藏在他所罗列的一系列对比之中。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跋语”,其仰慕推崇之情可见一斑:“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重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此短篇小说之上乘也。” 就是这样,对比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笔墨,而且所能对文章艺术价值的提高也是超凡的。

二、对比运用的两个角度 1.两种境况的直接对比

好的和坏的、善的和丑的、懦弱的与坚强的„„这些从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的事物,如果直接引用到文章中进行对比就是这一情况。这一思维集中表现在如议论、描写、叙述等之中。对比论证是一种有很强说服力的论证方式。邓小平1984年6月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时的谈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在论证“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三个方面的阐发都采用了对比论证: a.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独立和统一;

b.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两极分化; c.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本世纪末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以上三个方面均采用“如果„„就„„”句式,假设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怎样,这就与正面论证构成对比。

在论征“中国必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时也采用了对比论证:以三十几年的反面教训,即闭关自守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与正面论证相对比。其他例证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2.同种境况下不同类属的对比

在一个相同的范围之中,存在着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对比就是这一情况。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高尔基的《海燕》、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故乡》等。我们可以集中思路来分析一下《故乡》。这篇鲁迅先生寄寓了深切感情的小说里,采用了几组明显的对比:(1)记忆中的故乡生动活泼的景象与眼前故乡的萧条凋敝的对比;(2)少年闰土的天真烂漫与成年闰土的麻木讷言;

(3)少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与成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

口算教学与思维训练 篇10

在新课程理念下, 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支持, 而是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有意识地在课堂中渗透各种数学思维方法。

●由算法教学延伸到数学思维训练

程序设计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算法, 而算法是建立在数学思维上的。可以说, 程序只是一件衣服, 算法才是它的灵魂。

算法来自于数学, 没有深厚的数学思维功底很难真正懂得算法。一个具有数学修养的程序员在写代码时更有可能写出逻辑严密的最简化的高质量代码。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年轻时对数学很痴迷, 而微软的项目经理, 必须得具备超强的数学思维, 而且有些还是数学专业的博士, 从这也可以看出微软公司对数学人才的重视程度。

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此普遍有感触, 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最难的几门课程莫过于离散数学、编译原理、数据结构, 当然像组合数学、密码学、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也令许多人学起来相当吃力, 很多自认为数据库学得很好的学生在范式、函数依赖、传递依赖等数学性比较强的概念面前感到力不从心, 这些都是因为数学基础或者说数学知识的缺乏所造成的。

数学是计算机的基础, 这也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数学考试都采用最难试题 (数学一) 的原因。学计算机的学生之所以觉得《数据结构》这门课程很难, 就是因为他们的数学思维锻炼得不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对于一个刚毕业、编应用软件的大学生, 在编程中用到《线性代数》的矩阵时, 恐怕便会想, 在大学把线性代数学好就好了;当在程序中用到动态链表、树时, 恐怕也会想“在大学时花点时间去学《数据结构》, 会多么有意义”;当学数据结构时, 恐怕也会想“学《离散数学》时为什么要逃那么多课”。所以, 数学思维不够, 在软件编程时就会有很多疑虑, 显得有点缩手缩脚, 而且写的程序也不够健全, 缺乏逻辑。

数学试题与应用程序试题是许多大型软件公司面试中指向性最明显的一类试题, 这些试题就是考查应聘者的数学能力与计算机能力。

不仅是微软,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IT公司在笔试的时候, 都会在程序设计题中考查应聘者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上功底扎实, 在软件编程上会优势尽显, 项目的设计模式会格外优化, 程序逻辑条理也格外清晰。软件编程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数学最能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实我们国家的计算机软件水平的落后不是因为我们缺少程序员, 而是因为缺乏懂数学的高质量的程序员。

●把程序设计运用到数学教学之中

高中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例如, 数学新教材中增加了算法、算法流程图及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 有的甚至提供了实现算法的VB源程序。这与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另外, 《算法和程序设计》中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很多是数学问题, 如求圆的周长、等差数列求和等。这为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奠定了内容基础。数学教学内容与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有很高的相关度, 数学、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学竞赛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在学习中国古代数学时, 中学生能够很容易理解的内容还有熟知的割圆术、多项式求值的秦九韶算法等。算法内容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同时也是中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新特色。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要特征, 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算法重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算法进入中学数学课程, 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也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一个新的层次上的复兴, 成为了中国数学课程的一个新特色。

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求和等。具体来说, 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 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含义, 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 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

上一篇:中央电大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试题下一篇:代理记账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