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2024-08-15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精选8篇)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篇1

——宁波市高等院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2月22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唐一军主持召开高等院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伟等高等院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17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黄士力关于我市高等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专题研究了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启动宁波研究生园建设方案论证工作、推进宁波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及召开宁波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等几项具体工作。唐一军副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唐一军指出,去年的高等教育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高教事业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校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唐一军强调,宁波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来思考和谋划。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老百姓也有新的期盼,在此宏观背景之下,宁波高等教育工作如何去适应新背景、解决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具体来说要认真研究和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工作指导上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宁波的高等教育在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目前面临着如何稳定调整、内涵发展的问题。稳定并不等于停滞,“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为了结构优化、提升水平。第一,从宏观上讲,今天的“稳”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进”。稳定规模、内涵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前进。第二,今天的“稳”也不是一点不动、一点不进,还是要该进的进、该退的退、该调整的调整。“稳”和“进”是辩证的关系。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要坚持稳中求进,目标是“进”。这里的“进”并不是单纯的外延扩张,不是盲目冒进,不是量的扩张、越大越好,它是一个量质并举的过程。一是我们的长处要精进,要做大做强。二是我们的弱项要快进。比如宁波的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从教育本身来看,从宁波作为浙江省的副中心来看,还是从宁波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来看,都是不相适应的,过分的悬殊是不合理的,必须因地制宜,尽快地加以改变。三是改革创新要加快推进。四是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要促进。

二、在工作方略上要强化统筹协调

强调辩证和统筹协调首先要搞清宁波高等教育的基本定位。不能只站在宁波看宁波,要立足宁波又跳出宁波来看待宁波高等教育,来评估宁波高等教育的现状,同时来谋划我们的工作,做到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是在长三角的定位。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高校的设置、目标的制定和学科的建设都要与这个定位相适应。二是在浙江省的定位。宁波高等教育要立足宁波,面向全省,辐射长三角。三是在宁波人才工程建设中的定位。其次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综合性大学与职业高等院校的关系。宁波作为浙江省副中心,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作为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一个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它的历史定位和城市发展要求决定了必须有一所有品位、高水平、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二是高端人才与应用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关系。三是一般性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宁波高等职业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发展宁波高等教育不仅要发展职业教育,还要重视一般性教育。

三、在工作把握上要大力改革创新

对宁波来讲,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创新型高校的建设。从实践上看,十几年来,我市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弱变强,都是改革创新的结果,它的继续发展、继续前进也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本途径,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创新型高校的建设。高校的创新包括办学理念的创新、办学模式的创新、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以及办学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对宁波高等教育来讲,纪念改革开放30年,相比总结过去,更重要的在于开拓未来,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力度。

4、在工作要求上注重全面发展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篇2

本刊讯:9月9曰下午, 宁波市校外教育系统庆祝第30个教师节暨"面向新时期, 创造新业绩”校外教育发展论坛在宁波市青少年宫隆重举行, 来自全市各青少年宫 (活动中心) 的200多名校外教育工作者济济一堂, 共同庆祝节曰的到来, 浙江省校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敬、团市委副书记、宁波市校外教育工作协会会长钱雪华、宁波市妇联副主席穆晓莉等省市领导莅临参加了大会。

大会首先对获得2014年宁波市青少年校外教育先进的个人及社团进行了表彰, 共有18名宁波市校外教育优秀教师、34名宁波市校外教育优秀辅导员、17名宁波市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和13个宁波市青少年优秀社团获奖。

在庆祝大会上, 还举行了“面向新时期, 创造新业绩"校外教育主题论坛< 论坛分为三部分、-首先进行的是教师代表访谈, 宁波市青少年宫艺术总监林惠琴、浙江省五子棋协会会长徐永伟、江东区青少年宫书画部负责人金巨剑三位优秀校外教育教师受邀上台, 与在场的200多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的教育历程.随后, 宁波市青少年宫主任潘建亮、宁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朱渊文、余姚市青少年宫主任姚文倩作为校外教育宫 (活动中心) 主任代表向全体与会人员讲述了各宫的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最后, 访谈邀请了浙江省校外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敬、宁波市校外教育工作协会会长钱雪华、宁波市教育局团工委副书记杨周宏三位领导、专家, 向大家剖析了校内、校外教育当下现状, 提出了校外教育需要改进的方向, 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全体与会老师深有感触, 受益匪浅。

宁波智慧教育:用科技创造未来 篇3

展馆以“宁波教育信息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将14个展点串联成一条参观路线,和参观人员一起回顾了宁波教育信息化的过去,观看和体验了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展望智慧教育发展的未来。

此次宁波智慧教育馆的展示在设计上具有6大特性,为参观者们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教育体验。其一是智能化,通过展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及其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让参观者体验到“智慧”所在。其二是个性化,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展现智慧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三是体验式,以体验环节的设置,如幼儿游戏桌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智慧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魅力。其四是交互式,通过设置人机对话、语音识别等,让观展者参与活动,改变走马观花的观展模式,亲身融入到整个展示活动中,其五是趣味性,教与学本就是富有趣味的活动,智慧教育展馆也体现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学习者兴趣,让教育焕发新机。其六是超前性,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新兴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上,更包含在对未来智慧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上。

宁波智慧教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民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项目。通过这次展示,广大市民对宁波智慧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坚定的信心,逐步做到人人参与和共建共享,提高自身精神素养,共同推进宁波智慧教育建设,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

“宁波智慧教育2.0将建成三个平台,其中之一便是智慧教育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对内能够打破各业务条线的信息壁垒,推进教育系统内基础数据共享、提高数据准确性……”近年来,宁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果湿著,引入瞩目。智博会现场,宁波市智慧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曦接受了本刊专访,为我们讲述了宁波智慧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Q=《智慧城市》A=张曦)

Q:近年来,宁波的智慧教育建设情况如何?

A:早在2011年,宁波市教育局就提出了智慧教育的理念,计划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智能化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2013年,宁波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智慧教育课题研究,以课题为引领,以应用为核心,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为了让市民尽快享受到智慧教育的成果,宁波市教育局扎实推进智慧教育建设,以应用为抓手,接连推出智慧教育三大应用平台:人人通平台、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

2014年,宁波市教育局围绕全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与教育信息化部署大局,结合宁波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务实高效地开展智慧教育2.O建设工作。在2013年建成的三大平台基础上,积极完善平台建设,推出了相关惠民服务项目。以人人通平台之空中课堂为例,其在去年推出后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好评,为扩大空中课堂的受众范围,给市民提供更多的课程收看方式,宁波市教育局与宁波数字电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免费在数字电视节目中开通智慧教育的课程,让不擅长使用电脑的市民也能通过电视随时收看、学习智慧教育课程。

概言之,宁波市的教育信息化基本成果有以下几点:

数字化校园建设,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在推进学校信息化方面,宁波创全国先河,率先制定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从硬件设施、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师资配备、应用开展等五大方面和45个指标制定建设数字化校同标准,并通过连续三年的数字化校园评估工作,让全市学校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和应用水平达到一个较高层次,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专项工程建设,促进信息化高位均衡发展。为提升薄弱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宁波市共投入经赀近8亿元,启动现代教育农远工程、科技校园工程、多媒体全覆盖工程、新课改保障工程,重点投入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引导各地进行高端特色功能实验室建设,这些工程起到了很好的造峰引领、填谷均衡作用。目前宁波市生机比达到4.5:1,师机比达到l:1,lOO%地区实现千兆互联,100%学校建有校园网,100%教师配有多媒体。对于提升宁波教育信息化的高位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政策机制突破,形成教育装备工作合力。2012年,宁波市出台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在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专业人员配备、财政经费保障、具体发展规划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如规定各个县(市)区每年必须投入所有信息化设施价值的l5%以上用于信息化设施的新增与保养;24个班级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1名以上专业信息化教师等。

智慧教育试点,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近年来,部分县(市)区建成3D打印、空中课堂、名校慕课、数字星球、数码互动实验室、Ipv6等,如目前镇海区的电子书包项目,已经成为全国示范区。同时作为人人通平台的深化,宁波市教育局预计在今年9月底、IO月初以试点的方式推出智慧答疑系统,届时广人师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电脑等方式进行网络答疑,共享名师智慧。

Q:您觉得宁波发展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有哪些关键点?

A: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智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纵向来看,智慧教育建设要兼顾教育改革、技术更新、需求变更、产业发展的动态,根据发展趋势,合理预制目标与任务,分阶段有序推进。从横向来看,应关注智慧教育建设所涉及到的所有要素,如参与主体、功能定位、建设方式等。智慧教育建设要一改信息化建设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弊端,形成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有序推进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技术创新,智能应用。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汇人之智,赋物以慧”,需要通过激发教育活力、技术活力和市场活力,为城市提供全域全员全程的智能化教育服务。尤其要突出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水平,形成智能化环境下,融合教师、学生、专家、技术的新型学习共同体,实现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nlc202309040850

模式创新,全民教育。智慧教育要发挥新兴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覆盖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的终身学习管理体系,通过特色资源开发和优质资源共享、无线城市建设,让每一位市民随时按需学习,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目标。

机制改革,持续发展。教育具有公益性,然而一味追求教育的公益属性,通过实施普惠性教育达到公平与均衡,经费全由政府买单,结果只会导致效益不佳,后继乏力。智慧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有可持续性,通过政企合作、权责共担、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确定公益与市场化、普惠与可选择等细节规章,基于盈利实现持续发展。

试点推行,需求推进。智慧教育是一项浩大、长期性的工程,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可以通过试点方式,率先让部分地区、学校体验最新成果,并及时按需调整,为下一步大规模的推进奠定基础。近年来,宁波部分县(市)区已建成的区域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电子书包等对其他县(市)区和学校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是推进宁波智慧教育建设的助力。

Q:宁波的智慧教育发展呈现了哪些特点?

A:理念先行。宁波是较早提出智慧教育理念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摸索。其实到目前,国内外也少有对智慧教育的专项研究,又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宁波智慧教育以课题为引领,对智慧教育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因为智慧教育的概念易与教育信息化混淆,明确两者不同,是智慧教育推进的关键。宁波市对智慧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教育信息化侧重“物”的建设,即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及其配备使用;智慧教育则更多地关注“人”的感受,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人的体验和发展是智慧教育前进和发展的方向。

应用推进。宁波智慧教育关注人的发展,旨在让广大市民尽快享受到智慧教育的成果。宁波市教育局近年来以应用为抓手,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在使用中发现需求,在满足需求中不断前行,最终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智慧教育的建设,共享智慧教育的果实。

政企合作。“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权责共担、多方受益”是宁波智慧教育的建设思路。主要是以政府为运行主体,建立合作与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使之积极投身智慧教育,让学员获利,让企业赢得财富,形成人人都是建设者,人人都是教育受益者的良性循环。

Q:您觉得宁波智慧教育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何值得推广的相关经验?

A:整体规划。智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纵向来看,智慧教育建设要兼顾教育改革、技术更新、需求变更、产业发展的动态,根据发展趋势,合理预制目标与任务,分阶段有序推进。从横向来看,应关注智慧教育建没所涉及到的所有要素,如参与主体、功能定位、建设方式等。智慧教育建设耍一改信息化建设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的弊端,形成统筹协调、共建共享、有序推进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

创新突破。宁波智慧教育要实现技术、模式、体制三大突破,这其中,体制突破是关键。因为教育具有公益性,以往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而宁波智慧教育在探索并推进“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权责共担、多方受益”的模式,在第四届智博会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和智慧教育高层论坛的筹建上,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模式正确性和优势所在。在市教育局的总体规划和领导下,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兆有上海微创、北京超星、中文在线、科大讯飞、中国电信、浙大万朋、南京金智、GQY、宁波派纳影视.宁波瑞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合作参与展馆的设计和布置,并提供各类设备设施。企业自身的产品也和智慧教育紧密结合,融入在展示中。宁波智慧教育展馆好评不断,获得智博会优秀组织奖,各企业也在整个展示过程中吸引大量客户前来问询。

试点推行。以试点方式,率先让部分地区、学校体验和应用最新成果,是宁波智慧教育建设的有力举措。通过试点,不仅能够在应用实践过程中深入挖掘需求,满足需求,逐步解决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还能及时按需调整,以点带面,为大规模的推进奠定基础。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篇4

甬和创办〔2018〕1号

关于印发《2018年宁波市和谐企业

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市)、市产业(系统)、园区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市委“六化协同”战略部署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宁波建设的总体要求,切实发挥和谐企业创建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维权维稳主题行动,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市和创办负责制定了《2018年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系统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15日

2018年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六化协同”战略部署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宁波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92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甬党〔2011〕14号)、《关于深化和谐企业创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若干意见》(甬和创办〔2013〕12号)精神,现就2018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总体要求

2018年全市和谐企业创建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主线,全面总结第二轮和谐企业创建经验,谋划第三轮创建工作五年规划,固化“基础创建与评价提升、政府监管与社会评价、等级确定与命名表彰”相结合的和谐企业创建模式,推动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从扩面向提质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扩面提质,谋划启动第三轮和谐企业创建工作。

1、动态保持和谐企业的创建面。在认真提炼第二轮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经验, 总结前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基础上,以巩固创建参与面、提升创建实效性为目标,研究出台《宁波市第三轮和谐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规划(2018-2023)》,明确全市已建-2-

工会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面,要继续动态保持在90%以上,并有6%的创建企业进入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和谐企业行列。加大行业性分类创建、村(社区)等区域集中创建典型培育力度,进一步形成行业、区域、企业“三位一体”创建合体齐头并进的格局,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2、有效提升和谐企业创建质量。精心组织第六批市级和谐企业申报考核,开展第三批市级和谐企业创建标兵单位的评选表彰,调整完善市本级、区县(市)(园区、系统)、乡镇(街道)三级和谐企业数据库,以区县(市)、系统级和谐企业为重点,分级确定分层创建的单位、加强针对性服务指导,不断提升创建质量。根据《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荣誉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建立健全和谐企业动态跟踪管理制度,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已表彰的市级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进行复评,使和谐企业创建模式由扩面转变为提质,促进创建工作全面深化发展。

3、着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根据市政府甬政办发〔2012〕14号文件部署的贯彻实施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通过改建“一网二库三系统”信息平台,合并建立和谐企业(社会责任)考评系统,探索创建与评价并轨制度,将和谐企业创建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并轨,从制度设计上实现指标体系同

一、申报审核统一、现场评估一致,等级确定与表彰同步,避免重复申报考评,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拓展创建约束激励机制,不断扩大和谐企业创建面。

4、发挥和谐企业引领作用。紧紧结合和谐企业“五位一体”创建内容,全面推动市级以上和谐企业,普遍参加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以20家市级和谐企业标兵单位入围企业为主,组织举办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撰写培训,委托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第三方机构,总结汇编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报告书

(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系列化宣传活动,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继续以市级和谐企业为对象,实施工资集体协商精细化管理计划,推动企业建立协商薪酬制度的民主共决机制,与企业效益、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调整机制,指引更多企业提升工资集体协商水平,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引导职工与企业同心同德爱岗敬业,促进企业关心关爱职工,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深化主题,切实增强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实效。紧紧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继续开展“共担责任、共谋发展”主题活动,以保障职工基本合法权益,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创建成员单位协作配合,继续实施服务引导与管理监督相结合的主题化创建活动,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实效。

1、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引导和整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资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并购、技术创新、法律援助等服务。全面推进职工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网络、服务短信和5·1服务卡三大服务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网络和职业技能社会-4-

化培训制度,大力推广企业内部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大力开展全市“建功十三五”劳动竞赛和“万名技师带徒”活动,广泛组织以重点项目建设立功竞赛、职工技术创新竞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和基层班组竞赛为主要内容的职工创业创新,引导广大职工与企业协同创新、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宁波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实施工资集体协商精细化计划,推动企业建立协商薪酬制度的民主共决机制,与企业效益、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调整机制,指引更多企业提升工资集体协商水平。针对当前企业经济形势,职工队伍稳定的现状,以市、区县(市)系统、乡镇(街道)三级和谐企业为引领,率先组织开展“双爱”活动,引导更多的企业不欠薪不欠保,职工爱岗敬业,促进企业和职工共同应对困难,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健全律师志愿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法律服务活动,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在促进环境关系和谐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着力破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制度,全力抓好节能减排,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引导企业认真实施我市《关于进一步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和《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积极参与“五水共治”,开展以增加亩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减”活动,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主要污

染物和能耗的监管,鼓励扶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建立环境监测和预防机制,鼓励企业主动进行国际、国内环保管理体系相关认证,建立和完善与企业相适应的环境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

4、在推进社会关系和谐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工作要求,根据不同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健全行业“安康杯”竞赛制度,加大化工、交通、消防、建设等行业,开展各类专项“安康杯”竞赛,进一步深化职工安全意识,引导企业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积极开展“法律进企业”、“综治进企业”等活动,深化企业平安创建,推动企业建立治保、调解组织,健全法制宣传教育阵地,提升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法治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工商、银行、纳税信用度,全面履行主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村企结对、设立慈善冠名基金、职工互助基金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关心和帮助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积极吸纳残障等特殊人群,支持鼓励职工参与志愿者、社区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热心回报社会的良好形象。

5、在培育企业文化方面。大力弘扬“大港胸怀、时代主人、厚德精业、志在一流”的宁波职工精神,着力推动“五性”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加大文化投入,创办企业报刊、网络,建设职工书屋、“电子书屋”,组建业余文艺队伍和各类文体兴趣小组,建设和发展先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推动企业实施“员工精神福利”计划,不断满足职工的文化娱乐需求,着力培育职工与企业“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6-

运共同体”的共建共享家文化,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机制,不断促进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常态化发展。

1、促进创建工作法制完善。根据《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宁波市人民政府令第192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政府规章的决定》(市政府226号令)的相关规定,结合国家已颁布国企社会责任标准,和我市地方标准实施几年来的实际,适时修订《宁波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及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创建法律法规,全面深入推进企业诚信建设。

2、促进创建工作组织网络建设。根据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改建“一网二库三系统”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和谐企业评选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同时申报、同步审核、一次现场评估,避免重复申报考评,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整合落实信息资源,会同有关部门加快企业信用政府监管信息采集,共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系统;建立评价专家库,全面完成区县(市)评价信息平台应用,切实加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工作信息化服务管理,为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提供信息保障。

3、拓展创建工作激励机制。进一步宣传贯彻《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督与社会责任评价办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公共采购、招标投标、银行信贷等方面的激励制约措施;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修改出台《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标兵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精心组织第三批市级和谐企业创建标兵单位的评选工作,以入围单位为主,委托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第三方机构,总结汇编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二),并开展企业社

会责任制度系列化宣传活动,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配合市信用办建设信用联合奖惩机制,逐步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不断拓展创建激励约束机制。

(四)积极引导,营造和谐企业创建良好氛围。

1、精心组织第六批市级和谐企业各类先进考评工作。按照市委〔2008〕36号、甬和创办〔2013〕12号文件精神,组织牵头做好第六批市级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优秀组织单位的申报、考评工作,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组成的考评组,严格履行自查自评、推荐申报、检查审核、社会公示和通报命名的考评程序,为表彰作好相关准备。

2、做好前四批市级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复评工作。根据《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荣誉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建立健全和谐企业动态跟踪管理制度,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批已表彰的市级和谐企业创建先进单位进行复评,使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由扩面向提质转变,促进创建工作全面深化发展。

3、评选表彰第三批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标兵单位。根据《宁波市企业信用监管和社会责任评价办法》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按照自愿申请、考核验收、审议确定、媒体公示、表彰奖励的程序,组织实施宁波市第三批和谐企业创建标兵单位评选工作,通过表彰先进、树立标杆,促进企业与职工、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引导和激励广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和谐企业创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8-

责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各部门要根据中央、省市委的总体要求,把深化和谐企业创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平安宁波建设整体部署和党政工作目标考核,切实加强领导,把深化和谐企业创建,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需的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切实保障创建工作有序进行。

2、加强目标管理。各地、各系统要根据本地、本系统实际,认真总结锻炼第二轮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本意见,制定深化和谐企业创建工作计划;要按照分级负责、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工作原则,建立完善区县(市)、乡镇(街道)二级创建办公室工作考核办法,开展和谐企业创建工作优秀组织单位考评表彰活动,切实加强创建工作目标管理。

3、加强舆论引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第二轮和谐企业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经验做法,大力宣传深化和谐企业创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个人和单位的先进事迹,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开展第三轮和谐企业创建,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宁波市和谐企业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15日印发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篇5

为加强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结合我区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研究生工作站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工作站是由企业申请设立、区政府政策支持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开展技术研发的机构。其主要任务是:

(一)技术研发。企业将技术需求凝炼为相应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生工作站,委托给相关高校的研究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技术研发;组织企业自身研发队伍与高校研究生团队合作研发,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升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技术、推广新工艺、推出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效益。研究生团队在完成企业研发任务的同时,可在工作站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理论性相关科研课题研究。

(二)人才培养培训。研究生工作站所在企业积极为研究生团队提供研究设施和实践指导等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促进优秀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高校研究生团队可根据需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开展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

二、研究生工作站的申报与审批

(一)申报条件

设立研究生工作站主要侧重物流、造船、汽车、钢铁、造纸、化工、塑机、模具等八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再生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现代高端服务业等我区急需科学发展的领域。

企业作为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主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具有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和明确的产品研发方向;

(2)具有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和自主研发队伍;

(3)提供研究生团队必需的生活及文体活动条件,具有保证研究生工作站正常运行的专项经费。

(二)审批程序

研究生工作站以企业为主,向区人事局申报。企业可根据研发需要选择一校或多校合作,申报前向区人事局提出希望与哪些高校进行合作,区人事局安排双方进行对接交流,形成研发方向共识,达成合作协议,明确技术成果产权归属。申报内容包括:本年度研发的主要课题,研究生的专业情况及团队人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办法及提供的必要生活条件,研究生科学化考核办法。申报单位须填写《北仑区研究生工作站审批表》,北仑区人才交流中心审核后,报北仑区人事局批准。

北仑区人事局负责研究生工作站的评审与遴选工作,遴选合格后授予“北仑区研究生工作站”牌子。

三、研究生工作站的奖励政策

区人事局对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进站挂职锻炼的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取得科研成果的研究生、留在企业工作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

1、研究生工作站奖励政策。研究生工作站每年能够接收5名及以上的研究生从事各方面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区人事局对研究生工作站考核合格后,每年奖励企业2万元的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经费。

2、挂职锻炼的研究生奖励政策。参加挂职锻炼的研究生实践期限为1-2个月,区财政给予每个研究生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承担来回交通费600元,缴纳研究生在企业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费。

3、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奖励政策。参加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实践期限为6-12个月,区财政给予每一个研究生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同时企业配套给予每一个研究生不少于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承担来回交通费1200元,缴纳研究生在企业期间的人身意外保险费。

4、取得科研成果的研究生奖励政策。积极鼓励工作站的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企业与研究生(团队)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列入市级新产品试产计划并通过新产品投产鉴定的,对研究生(团队)每项奖励1万元;企业与研究生(团队)合作申请国内发明专利并授权的,对研究生(团队)每件奖励1万元。

5、留在企业工作的研究生奖励政策。对于参加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实践期满后继续留在企业工作并签订三年以上合同的,奖励研究生5万元的补助费。

四、研究生工作站的管理和考核

(一)北仑区人事局是全区研究生工作站的主管部门,负责研究生工作站相关政策、方案的制定,重要事项的协调,研究生工作站的批准与期满考核,组织指导高校与企业对接、进站等工作。

(二)北仑区人才交流中心作为研究生工作站具体协调部门,负责征集研究生工作站的相关需求,协调落实有关要求,组织所在地企业与高校对接,指导设站企业加强对工作站的经费支持与日常管理,并定期进行考核;不定期组织进站研究生参加文体活动,参观考察活动,沙龙活动,丰富研究生的业余生活。

(三)设站企业是研究生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主体,具体负责制订企业与高校合作计划及实施方案,遴选进站研究生团队,保障进站导师和研究生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对进站工作的研究生进行科学化考核。

(四)研究生工作站有效期五年,期满经区人事部门考核合格后继续生效。

五、附则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篇6

申报单位: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1—

该同志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实践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热爱教育事业,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南,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注重教育理论和业务进修,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能胜任本学科各个学年段的教学工作,同时也是高三把关教师,来本校十年,有七年在高三担任教学工作,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担任多年班主任工作,在班级常规管理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对个性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一大批学生进入大学后都有较好的作为。该同志重视课堂有效性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他的学生常说当他的学生真的很幸运。为此该同志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

该同志积极参加教科研工作,把教科研工作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他所独创的教学学案曾获得校教研成果特别奖。主持的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计划”教育教学课题《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研究》已结题并获得了省级资助。课题成果——《高中全套电子教案》被教师广泛运用,独特设计风格的课件深受同行的赞扬和欢迎。现主持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被立为2009年宁波市教育教学规划课题。该同志有多篇论文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其中《圆锥曲线中一个新的统一性质》获全国中学教师论文评比一等奖。2004年该同志被市教育局列为浙江省“中小学名师计划”培养人选;2002年至2005年在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接受省级培训,并获得优秀学员;两次被宁波现代金报邀请做高考试卷点评;该同志多次担任市高、中级职称评定学科组委员;多次担任数学学科教坛新秀评委;现担任市数学青年教师成长指导教师。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篇7

中学生由于正处于甲流好发年龄, 且具有群居生活、易群体发病的特点, 为了解宁波市中学生对甲流防控知识的掌握情况, 并评价在宁波市中学生中开展甲流健康教育的效果, 我们通过分层随机抽样从台州市3个城区4所中学不同年级抽取800名中学生, 分别在开展甲流健康教育前、后两次进行问卷调查, 并进行统计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台州市3所高中的8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流感知识、对流感相关态度和行为、对流感疫苗的了解、对疫苗接种的态度、获得甲流知识的途径、对甲流预防知识的需求等方面。在了解宁波市中学生对甲流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的基础上, 开展为期3 个月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再采用以上方法对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 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

1.2.2 健康教育

通过知识讲座、学校报刊、宣传栏及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宁波市中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给学生发放有关甲流知识的宣传单、宣传画, 并对宣传人员有关“甲流”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进行培训。

1.3 数据分析

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 进行平行双录入并进行逻辑审校与修正,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α=0.05。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 收回800份, 有效781份, 有效率97.61%。其中男生43.7%, 女生56.3%, 平均年龄为16.28岁。经卡方检验, 性别、年级之间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3.271、5.634, P=0.352、0.153) 。

2.2 干预前后甲流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问卷结构包括:甲流基本知识7题, 甲流传播方式9题, 甲流非传播方式8题, 甲流预防知识13题。实施健康教育前, 调查中学生这4部分内容的总知晓率为46.72%。实施健康教育后, 中学生对甲流知识各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均明显高于教育前 (P均<0.01) , 单个题目正确回答率上升11.82%~65.40%, 上升率最高的依次为“甲流与禽流感, SARS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 “甲流的传播途径”以及“甲流的防控措施”;中学生甲流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1.36%, 平均知晓率上升24.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3.263, P<0.01) 。

2.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调查结果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有关甲流知识的37个问题进行赋分, 选对者得1分, 错选者得0分。对所有问卷得分进行统计:健康教育前, 最低1分 (0.5%) , 最高33分 (2.8%) , 平均为 (18.77±5.84) 分;健康教育后, 最低3分 (0.3%) , 最高36分 (3.6%) , 平均为 (22.43±4.93) 分,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结果见表1) :流感相关知识得分、过去1年曾患流感和学校是否组织甲流疫苗接种是“是否愿意接种甲流疫苗”的影响因素 (χ2=6.254、51.029、10.235, P=0.012、0.000、0.000) 。

2.4 健康教育需求

各年级学生对甲流相关知识有教育需求的比例为:76.3%~90.6%。其中希望通过专题讲座获得相关知识的比例最高 (50.0%) , 希望获得甲流预防措施比例最高 (71.1%) 。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 宁波市中学生甲流知识不足, 平均知晓率偏低。中学生对甲流知识掌握不均衡, 对于三大传播途径等知识的正确回答率较高, 在90%左右;对非传播途径的认识不足, 近一半学生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播甲流病毒;对于某些知识如“一般消毒方法能否杀灭甲流病毒”的正确回答率仅为20.64%。知识的缺乏有可能会引起对甲流的恐慌, 不利于甲流的总体预防和控制[2]。

实施健康教育后, 中学生对甲流知识的各个问题回答正确率均较基线调查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37题的正确回答率上升11.82%~65.40%, 与广州职业暴露者[2]与长泰县居民[3]相似。提示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甲流健康教育是可行和有效的。从自身前后对照发现, 进行甲流知识健康教育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正向态度和行为都有明显促进作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流感相关知识得分、过去1年曾患流感和学校是否组织甲流疫苗接种是“是否愿意接种甲流疫苗”的影响因素, 提示学校作为中学生主要学习生活场所, 也是影响中学生疫苗接种的重要影响因素。

76.3%~90.6%的中学生希望得到甲流相关知识教育, 因此, 学校应充分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 广泛开展有吸引力、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另外, 中学生属于可塑性较强的年龄阶段, 接受新知识及新事物能力较强, 善于提出问题和见解, 对中学生进行甲流健康教育必要且可行。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增加师生的互动性, 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课堂氛围, 对健康教育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甲流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加大甲流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 提高甲流知识的知晓率, 是预防甲流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建始, 王煜.理性、科学、务实的健康教育是防控甲型H 1N 1流感的最好“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7, 25 (7) :529-531.

[2]李茳, 陈建伟.46例禽流感职业暴露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 2009, 11:876-877.

宁波市教育局领导班子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试验区 共享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03-02

1 前言

近年来宁波高教得到了极快发展,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探索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发展高等教育模式为目标,不断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做强宁波高等教育,进一步推进宁波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宁波高教由大到强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宁波高等教育教学试验区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波是较早在国内创建高教园区办学模式的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一些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与筹建园区时的构想也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浙江省内、国内高教园区(大学城)建设的兴起,各种模式均在探索和实践中,涌现了一批办得较成功的高教园区,总结了很好的经验,为宁波建设高教试验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宁波高等教育教学试验区建设应在高教园区建设基础上,根据现有宁波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综合考虑宁波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结合未来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统筹和优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不简单拘泥于地域,树立一盘棋思想,重新统筹,整合资源,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开放式、共享型高等教育,构建多个基于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平台的教学试验区紧紧围绕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总目标,在10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个高校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10大应用型人才公共技能培训平台、高端培训和教材建设方面划分多个教学试验区,构建六大平台建设对策,促进高等院校合理分类,推进大学组织结构的创新,大力推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验室实训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图书馆公共资源平台建设。

2 宁波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2.1 宁波高校布局、层次结构分析

宁波市现有本科、高职高专院校16所,宁波市各高校建校时间不长,特别是开办本科、高职层次时间较短,高校的办学层次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也有利的地方,宁波整个城市区范围并不是很大,从办学地点来说,经过南北高教园区的建设,基本上集中在这两个高教园区,另外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工商职院、宁波工程学院老校区路程也较集中,随着宁波轻轨交通建设启动,宁波高校间的距离会更短;从办学层次来说,由于宁波高校办学模式敢于创新,门类比较齐全,特色也逐步在凸现,办学机制非常灵活,没有历史较长的学校那些羁绊,这些都为建设教学试验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保障。

2.2 宁波高校现有师资状况分析

宁波高校由于办学历史普遍不长,师资欠缺,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只能通过调配师资资源来解决,同时采取跨学校建设教学团队的办法来整体提升宁波高校教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特别是院士、长江学者等特聘教授才能有效解决宁波各高校目前存在的高水平师资短缺现象。

宁波市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数量还较少,宁波高校“名师工程”建设力度不够大,教师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整体提高,这些都是制约宁波高教从大到强的关键因素。

2.3 宁波高校专业布点及建设情况分析

宁波本科院校目前共设有109个专业,其中5个以上高校同时开设的专业有13个,这13个专业基本上是宁波市产业发展结合较紧密的专业,有一定的现实性,还有相当多专业一支独秀,其中不少专业也是宁波市产业整体布局发展及新兴产业所需的,往往受制于各种约束而不能开办,应说宁波高校本科专业的面已经很广,问题是如何将他们做强,做出各自特色。

高职院校专业相对本科专业来讲,由于其较强应用性,名称尚未完全统一,与本科设置相似,专业主要集中在宁波地方经济服务需求量较大的产业上,如外贸、模具、IT类等专业都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专业。

目前,宁波市高校中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省重中之重学科、省级重点专业、市级重点专业数量总共约为60多个,通过这些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一批特色学科专业亮点逐步呈现,为打造宁波高教品牌树立了典范,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等现象,势必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最终成效。

3 宁波高等教育试验区建设策略

3.1 教学试验区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目标,深入剖析“十一五”期间宁波高等学校整体规划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在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的基础上,以南高教园、北高教园为主体构建资源共享型教学实验区,争取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学科专业成果。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适应并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走一条不进行校校合并同样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宁波特色高教教学试验区建设之路。

3.2 教学试验区建设思路

教学试验区建设应该是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的全过程努力,大力推进高校资源共享,其落脚点是教学合作,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式,从教师授课、教学实践等各类教学活动中进行合作与互通,特别是要从人才资源共享、教学物资源共享方面等具有操作性层面上多元推进,逐步扩展校际开放共享的教育资源。

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分互认选修课共享平台建设、实验室实训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产学研创新一体化平台建设、图书馆公共资源平台建设。

3.3 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策略

从前面对宁波各高校的师资分析中,可看到制约宁波高校从大到强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从量上来说基本能满足宁波高校教学需要,宁波高校教师间的兼职上课情况较少,跨校合作课题也不多,这与宁波各高校在教师管理的体制上有很大关系,如果不能从高层面推动,建立一种全新的“宁波式”高校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就会落空。

要建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建立宁波高校名教授管理中心,实行名教授共享制

对优秀教师要进行资源共享。打破名教授一校所有制和只能为本校服务的旧体制、旧观念,积极建立教授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若干个以名教授领导的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可以是来自宁波各个高校的教师,团队管理权由教授负责制,教授人事管理权由学校上交到市教育局,工资发放、福利待遇、科研经费由市政府统筹,考核由教育局会同相关单位共同进行,充分放权,待遇优厚,考核严格,优胜劣汰。

②建立宁波高校教师资源库,实行教师互聘制

杭州下沙高教区互聘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这种教师资源共享方式能极大提高教师利用率,同时也能促进不同高校同类学科专业教师间的竞争与合作。

3.4 学分互认选修课共享平台建设

3.4.1 宁波各高校内允许跨校选课,积极推行学分制

从对宁波高校现有学科专业布点分析来看,除宁波大学兼具多学科类型外,其他高校学科专业相对分散,可通过这些教育资源由于空间的邻近形成了一个整体资源。高校之间发挥各自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在学分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实行跨校选修、辅修,使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各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学分管理体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同时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知识架构变得更加科学与合理。

3.4.2 开设第二专业,为学有余力同学提供选择

高校招生在录取过程中,由于专业人数限制,往往有学生就读专业并不是第一志愿,还有调剂志愿,这些学生入学比较苦恼,表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学校由于资源限制,虽然有一定调换专业,但不可能满足大多数学生愿望,如果通过各高校合作,进行第二专业学习,采取学分互认及增加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办法,让他们能享受到其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无疑对促进宁波高校学生的教学质量、学习风气有极大作用。

3.5 实验室实训室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3.5.1 宁波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共享

实践教学在培养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实践教学共享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实验室含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教学试验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能够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水平,合理利用实习基地和示范中心,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革管理模式,整合利用物资源,改变传统办学投入模式与管理、使用权限。建立管理数据库,突破画地为牢的管理模式。区域内积极实现实验室资源共享,高校联手开展科学研究。目前宁波理工学院开放实验室做法值得研究和推广。

3.5.2 实训实验室建设共享机制需解决的问题

要实现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首先要从组织机制上予以保证;其次要在制度上提供保证;再次要在设施、设备上提供保证;第四要在质量上提供保证。实验室资源共享是提高高校教学资源整合、配置、利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资源配置与利用、整合与共享中只有保证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效率、整合与共享的质量,才能实现提高效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办学目标。

3.6 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3.6.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创建宁波特色精品课程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各高校也积极参与到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中,目前也有国家、省级精品课程产生,但总量不够,由于《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指标,宁波各高校各自为战,资源很难整合,因此在精品课程申报上与其他省市高校比较显然处于弱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教学试验区的过程中重视这块建设,一方面要启动宁波市级精品课程建设,支持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学试验区的优势,整合宁波各高校资源,共同建设精品课程,继而以教学试验区的名义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因为精品课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实现共享应用,而共享式建设精品课程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也能极大促进资源和经费利用。

3.6.2 以地方教材为开发方向,创建宁波特色重点教材

教材建设也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宁波市提出建设百种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规划建设目标,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关键是要把握教材选题方向,制定好教材编写思路,以服务地方经济,应用型为原则,在成熟一本,出版一本,通过几个步骤提升整个系列教材的层次,打造宁波特色的重点教材。

3.7 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宁波市的产学研合作呈现多种形式,其中“项目合作”是目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宁波已构建产学研合作网,该项平台建设已经起步,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基本形成,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让这个平台起到作用,而不是停留在信息发布层面,更重要的是推动每一个项目合作的开展、完成,以宁波大学为样本,市内高校的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功能上越来越主动,一方面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拓展,深化与宁波企业、政府的合作。宁波大学专门成立了地方服务与合作处,作为加强高校与企业、社会、政府的信息合作交流平台,为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组织保障。

3.8 图书馆公共资源平台建设

以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建设平台,进一步整合各高校、社会图书馆资源,形成图书共享链,这方面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还是做得相当成功的,这里就不再多述。

4 结束语

探索资源共享机制下教学试验区建设,有助于高校突破多年形成自封性的教学壁垒,可以在物资源和师资方面实行共享,开展教学合作,也充分发挥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有利于改变高校教育资源分割严重的现状,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在构建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大环境下,在不走校校合并的管理框架下,在已建有高教园区的基础上,建设好教学试验区是一个新尝试,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策策力,共同研究,才能让宁波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宁波高教的由大到强。

参考文献

[1] 基于资源共享机制下高教园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钱立青.教育前沿(综合版),2008/12.

[2] 浅析高教园区资源整合与共享—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为例,王刚.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2.

[3] 我国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江苏省为例,刘义荣.学术交流,2008/10.

[4] 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问题探讨—基于浙江省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的调查分析,张勤.教育研究,2008/08.

[5] 河北省高校实行跨校选课的探索,李清俊.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6] 关于跨校选课跨校辅修专业的探讨,郎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07.

[7] 发挥网络优势,搭建选课平台,实现跨校选课,李琳.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2.

[8] 高教园区师资互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思考和探索,王俊豪.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9] 一种新的办馆模式—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剖析,王静儿.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02.

[10]构建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思考,华长慧.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03.

[11]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华长慧.教育发展研究,2005/19.

上一篇:入伍通知书范文下一篇:员工交通补贴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