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控力有感

2024-06-19

读自控力有感(共10篇)

读自控力有感 篇1

自控力是一个人成熟度的表现。没有自控力就没有好习惯,而没有好的习惯就不会有好的人生。既然自控力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自控力呢?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人气新书《自控力》就是介绍如何提高自控力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形式出现的,不像我们平时阅读的书目一样的分章节。凯利·格尼格尔教授在书中也提到:“章”是那种得挨篇读下去的东西,从这一章“读” 到下一章,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的话,那么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而方案则不同,方案是那种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实际应用的东西,得从这个“方案”用到下一个“方案”。方案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行动,你知道,知识并非力量,只有被应用时才是力量。在书中介绍的方案之间,并没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独立的阅读并使用它们。这本书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指导,更重要是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提高自控力的具体做法,这就像是菜谱一样,只要你按照书上所介绍的方法去做,就一定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这也一样,只要你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案执行,对我们在增强自控力方面一定会有帮助。

几乎每个人都存在自控力差的问题—有些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却迟迟不去做;有些事情明明知道不该做,但还是做了。就拿本人来说吧,我是一个标准的胖子,超出标准体重有40斤吧,我自己都觉得因为身体超重而感觉不爽,可我又一个“吃货”,碰到好吃的东西,总想多吃点,每次都是吃到吃不动为止。我自己也想少吃点,可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这张嘴,抵挡不住美味佳肴的诱惑。所以我的减肥计划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到现在为止我总是越减越肥。这就是自控力差的最现实表现。可是我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在《自控力》这本书中也提到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简单行动启动惯性。这句话的意思在书中做了相应的解释,其主要就是在你不想做某件事时,你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而当我们专注的去做这些简单的事情时,会引发一股强大的能量,这证明你已经开始行动了,当你开始行动后,就会产生惯性自然而然的继续干下去。俗话也说到万事开头难,无论做什么事迈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同样也是最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先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这会慢慢的让我们感觉更好、更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提高了在任何一个方面的自尊心后,都会对你的自信心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让我们重拾信心。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增强自控力的五个必备观念中,感触颇深的是“要增强自控力,首先要放弃控制”。当我们说到“控制”时,更多的是针对我们的对立面或者说是敌人来说的。当我们要想控制我们的敌人时,就会有压迫出现,有压迫出现就会有反抗产生,压迫越厉害反抗就会越激烈,就会让我们感觉更累,消耗我们更多的精力。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为啥不能试着去接纳那个需要改变的部分,把它当成朋友而非敌人来看待呢?给它来个借力打力。多想一下我们的“新朋友”带给我们的正面警示。

读《自控力》有感 篇2

如果你对这些话题不感兴趣,也还是看一看吧,因为看一眼又不会怀孕。

工作或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会遇到些压力,压力过大,我们的心情就想找个地方释放下,这时你的大脑就会指引你去做它以为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而往往这些“快乐”(压力勾起欲望)的事情并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是我们误把渴望的感觉当作了快乐的保证,实则不然。

那我们该如何减缓压力,提高自控力,增强意志力呢?

书中给的答案是锻炼。你如果想快速减压的话,你可以注意观察自己的呼吸,把呼吸放慢加深,让自己放松下来,会能很快的调整当前的心情。当然最有效的解压方式还包括阅读、外出散步、冥想、与家人或朋友相处、做瑜伽、祈祷(这个似乎不大适合缺乏信仰的我们)。再来看看最无效的缓解压力的方式,购物、抽烟、喝酒、暴饮暴食、上网、花两个小时以上看电视或电影(你有没有中招呢)。

曾经我制定过很多次目标计划,但没有一次完完整整的执行成功过。有的腹死胎中,但很多情况下是,取得了一点小进步就沾沾自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每次不能完成计划,内疚感会很强,为了避免这种讨厌的感觉,索性就不再跟自己制定计划。

为什么会这样?如何避免?

为什么会胎死腹中,因为我们有时候以为我们只要制定了目标计划,就以为这个目标将来会实现。这就是我们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成目标本身了。同时我们总是把进步当作放松的借口,在完成某个目标过程中取得的进步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停止了思维进程,而这个进程正是你追求目标的关键,然后那个放纵自我的声音就会响起来……我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从而做出了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避免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要谨记避免关注进步,要专注实现目标本身,常预想实现目标后的喜悦感,同时我们最好可以公开自己的目标。

我现在喜欢把自己的计划量化,用图形的方式拆分成很多小步,每完成一小步就把代表每一步的圆圈涂满标注下,毕竟一小步的快乐很容易。

再者你有没有一些坏习惯,你一直想避免?但反而愈陷愈深。

书中讲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当你又一次责备自己屈服于诱惑的时候,往往会让你更容易去想、去感受、去做你原来想逃避的事。那我们应该如何做?自我谅解,而不是罪恶感,才能重回正轨。当你放弃控制内心感受,去接受它,认识到它是正常的,反而能让我们更好的控制外在行为。我们要想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足够的自控力,我们就需要认识到,控制自己的思想是件不可能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相信什么,选择自己要做什么。对内呢接受自我,对外控制行为。

读《自控力》后有感1500字 篇3

作者:代晓琳

院系:涉外法政学院外交学

班级:17040

5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读《自控力》。本书以问题引发思考,再随之论证给予科学性回答。作者麦格尼格尔运用精神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意志力科学”这门课程。很快,这门课程成为学院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教学评价称这门课可以改变人生。本书以科学的见解,使人们信服,有利于改善个人无奈的现状,摆脱烦恼的纠缠。告知你种种行为的原理、失败的原因,让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为何发生,认识到自己意志力的不足,从而更愿意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跟随书中所阐述的理论,有意识地解决自身问题。在此,我就本书发表一下浅薄的见解。

现在社会有很多人存在自控力不足的问题,其中我也被拖延的毛病深受困扰。有很多人是手机控、电脑控(也称低头族),也有很多人存在酗酒、抽烟等问题,他们有的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害处,有的能够意识到;但难以改变现状。而这本书正是通过一些实验研究作为例证,来得出一些关于历史上人类心理发展的结论 ,从本质上解释行为,以及提出周期性建议来改变人的行为。书中部分实验都是理想实验,研究范围太广,人类世界较为复杂,外界影响因素众多。于是难以在人类世界中做这些实验。作者就构造理想模型,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实验,趣味性强,这使我很感兴趣,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作者的引导走,而不是那种自我逼迫的感觉。

有时候道理人们都懂,但是行动起来却很困难,这也是有些人一直处于肥胖状态的原因之一。本书不是像其他心理指导书籍一样——只提供文字引导,鼓舞人们改变;更可以说是一本教材,它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科学性。虽然它所运用的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它确实是人们用来进一步了解“意志力科学”的素材。对于人们自控力的薄弱,它反对强制疗法,反而支持有效地利用自我欲望,将一些负面情绪转化成实现目标的动力。它不仅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自控力,以及如何运用它,它更是向读者解释:在研究此类问题时,应该采用哪些科学方法;以此帮助读者建立科学思考模式。这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

在一些事物面前,很多人难以抑制住内心的冲动。本文通过举例子,提问题来告知人们如何正确且有效地抑制住冲动。正如它所说“自控力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偏离目标,又不断把注意力收回来”.本书建议通过一些锻炼改善意志力,提升与自控力有关的一切生理指标,提醒人们:要想在需要“说不”的时候“说不”,在需要“说好”的时候“说好”,你还得有第三种力量——那就是牢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当你面对诱惑和拖延症的时候,你得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

文中提到:意志力就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做”、“我想要”这三种力量。这让我想到,人们有时候后悔地说,我错过了许多本应该坐的事情,许多事情令我们叹息的并不是我们没有尝试,而是我们无法坚持到底,“我要做”是一种力量。面对诱惑,我们会给自己找出千百条理由告诉自己不去拒绝,虽然明知道下一秒就会后悔,“我不要做”就是抵御诱惑的法门。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对要做和不要做的事情才有更深的体会。这就是“我想做”的力量

读《扫除力》有感 篇4

在慨叹生命的短暂、回味弱冠之时的理想和意气风发感受很多。那时总认为世界是如此的奇妙,未来是多么的美好,渴望出山的太阳总能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今已是而立之年,思想也落下了很多灰尘,不够清晰;全身的筋骨也似生了锈一般,跑一跑就气喘吁吁,跳一跳如木偶一样,很容易受伤。看一看现在的我,也是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唯唯诺诺,也没有活出一个像样的自我来,真该拉到浴缸里冲洗一下了。

读到《扫除力》,心绪像是用一把清洁刷刷过一般,顿时豁然开朗。

家居打扫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每个人几乎都做过,或正在做,或预计着做。即便舛田光洋是做清洁工出身的,对清洁工作了如指掌,作者并没有对“家居打扫”这一事情本身向读者进行解释和普及,而是根据自己从事清洁工作时观察和研究,认识到环境因素与人的精神面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整洁干净的环境,令人舒适,令人振奋;反之则反。笔者认为,一个家庭卫生状况如何,能或深或浅地映射至居者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当然,扫除力并不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胡诌漫侃,如有名的犯罪学家凯林发现“破窗理论”和心理学家威尔逊的“护花原理”就是很好的证明。

如果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家居则是这个港湾的物质形态,那么家务则是维系这个港湾温馨和睦的日常行为。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家务是人生的基础课程,强调家务活是儿童学习的第一课堂,儿童学会了做家务是自立自强的开始。在成人的眼里,家务已经成为了习惯,对于家务活是不以为然的。尤其是生活节奏加快,更不会留意做家务活的质量了,做大不做小,做主不做次,做粗不做精,草草了事。或者是请家政服务员代替。其实,成年人包括我是要好好体验一下“家居扫除”的魅力,认真做好生活和环境里的扫除工作。家居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不为可以有大为?

我并不是鼓吹“扫除力”是多么的威力无穷,也不是“扫除风暴”的忠实粉丝,初次了解到这个泊来的思想和观念后,也不会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去寻根溯源。当人生步入低谷,事业陷入困境之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却首当其冲,不可回避,扫除力这个最为平常、最不显眼的方法,而是最根本的方法,被多数人忽视了,而把目光投向了室外,甚至幻想着有“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气。按照“8020”定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成功者也只有少数。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甚至形成了抑郁、酗酒、精神失常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责任心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倦怠”有所警觉,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所省悟,不妨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扫除”生活之中一些负面的因素吧!

最后,就用本书中两句话来结束这段感慨吧:

当个人心情不佳,烦恼充斥左右的时候,家里一定有一处最需要扫除的地方等你去扫除;

读女人幸福力有感--易娟 篇5

虎门分会易娟

看完了《女人幸福力》后,我觉得女人要去经营自己的内在世界,幸福是自己给的,你有能力去爱,有能力一个人也快乐,这是最好的经营之道。千万不要指望别人给你阳光和雨露。

婚姻的经营之道,跟商业上的经营肯定不是一个概念。我所说的,更多的是要去经营自己的内在世界。我一直认为一个女人,她的幸福是自己给自己的,你有能力让你自己幸福,有能力让你自己一个人也过得很快乐,你才有能力去爱。如果自己一个人过得凄苦无比,然后就指望着另外一个人给你阳光和雨露,那么我有可能永远也得不到。

女人要做一棵开花的树,有人说,现今社会,十面埋妇,尽是情敌。那么怎么样才能预防小三,不让第三者破坏自己的婚姻幸福呢?我的答案是,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让自己变成一块吸铁石,吸引先生自愿地、长久地留在自己的身边。

首先,需要给男人足够的尊重。尊重对男人远远重要过女人。因为男人天生就是追求地位和崇尚自由的,他把面子看得很重要。如果你不给他面子,等于扒了他的裤子让他当众裸奔。男人可以接受善意的批评,但不能接受无端的指责,可以忍受屈辱,但是不能忍受羞辱。做妻子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了解,时时触碰他的软肋,那么你们的关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他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逃离。

其次,要给他适度的自由。夫妻之间适当的空间还是要留的,如果完全不给他空间,把他看得太紧,那你们的关系迟早都会窒息。可能有一些女人会说:“你要是不回来,我晚上就睡不着觉。”让男人感觉到他的重要性,他的被需要。这是温柔的丝带,可以偶尔用一下。但是如果经常用,就产生了对男人的过度依赖,他会觉得这个女人很黏人,一点也不独立。其实两个人相处,如果真的想要这个男人留在这儿,女人就应该让自己做一棵开花的树,一定要独立,经济独立会让你的心灵变得更加坚强。

读自控力有感 篇6

你的成长过程都顺利吗?有无难忘经历?面对逆境,你当时的反映是什么?给你的影响是什么?你有没有走过来?又是如何走过来的?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悲观、多愁善感的人,总是会阴郁,陷入自己的情绪中。回顾自己的人生前半结,自我认为不是很顺利,每一个阶段都走得很辛苦。

小学他懵懂,只记得自己还不会照顾自己,很多事都没有意识,通过听父母、自己回忆,脑海里这个阶段形成的印象就是邋遢、不会收拾自己、产生很多麻烦。初中学习一般,学习很辛苦,来来回回骑车往返学校,那个时候好像就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整天挣扎在寻找认可和温暖,和很多人都产生过矛盾,极其需要别人的安慰和支持。

高中没什么记忆深刻的,就是人际关系不好,留下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大学和宿舍人关系也是处于时好时坏中,和玩的不好的以一种强硬方式进行对抗,关系好的相处久了时而矛盾,时而斤斤计较,时而很好,大学给我的印象就是孤独、宿舍关系不好、自卑。

研究生阶段读了一年半,自己留下的标签就是成绩不好、师门印象不好、宿舍关系不和、自卑、不招人喜欢。

反观20多年,好像深受人际关系的困扰,一直做不到轻松应对人际关系,也做不到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哪怕不好不坏的印象的人。

研究生阶段,通过读书和再次的试错,才开始去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一直不快乐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个问题,好像一直在寻找改变的方法和途径,却一直无果。我在想我读社会工作6年了,它带给我的影响或许就是更好的认识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问题。

有时候会把这些问题全都归咎于家庭,怀疑一个人是不是这辈子都难以逃脱家庭的束缚和留下的印记。偏执的任务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极端、特别强硬,一直是家庭的影响。

印象中父母总是处于或大或小的家庭冲突中,严重的就是父母打架,印象深刻的是初中的时候父亲一个杯子扔向母亲,牙齿都换了新的,嘴巴缝了针,那时候还小,不知道母亲忍受了多大的屈辱和怨恨,才得意坚持和父亲维持生活到现在。还有去年寒假,我在卧室睡觉,听到激烈的谩骂、争吵声,推开他们的房间,父亲拿着拖鞋在打母亲,事后母亲除了哭和谩骂,进行了为期一天的离家出走,这场争吵得以慢慢缓和。除此之外都是很平常、我们都已习惯的谩骂、赌气。前两次严重的打架原因如出一辙,就是母亲最受不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牛做马挣来的钱,父亲总是擅作主张、背着母亲进行处置,这是母亲的底线,总是一碰到就会触发激烈的争吵,父亲总以为自己有文化,母亲没文化,自己是一家之主,就应该负责对钱的主张。

平常的争吵无非就是父亲懒惰,家务活全由母亲料理,如做好饭也不知道来端,起了床也不叠被子,吃完饭只知道看电视、打麻将,这种场景母亲只是破口大骂,父亲只是装聋作哑,而我只是厌烦于母亲的每日谩骂,总是说服母亲放弃这种激烈的挣扎,换一种柔和的方式,哥哥性格温和,总是默不作声,我想这场无休止的战争中,我和哥哥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一直觉得惭愧,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连自己父母的问题都解决不好,看到母亲的无助、父亲的大男子主义都束手无策,只是偶而对母亲进行说教,也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母亲的接受程度和感受。

我在想我和哥哥出来读书,只是寒暑假回家住一段时间,就这一年中的加起来最多两个月里就目睹这么多次争吵,甚至感觉厌烦,不知道我们不在的时候,父母他们争吵了多少次,是怎样隐忍着、坚持着日复一日的厌倦生活。

母亲总是比较依恋我,会跟我说自己很多的感受,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不是有你和你哥,我才不会坚持这么久。也许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好好读书,想赶紧出人头地,挣很多的钱,让他们生活更好,我总认为等生活好了,他们不用辛苦种地了,就不用为钱争吵,家庭就会和谐很多。

但是要出人头地的时间好长,感觉都要等到他们老了,我自己都没有希望和信心能有那么一天。

我在想社会工作真的有治愈的效果嘛?如果一个社会工作者自己都疗愈不了自己,又怎么带着坚定的信念去治愈别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或许自己专业学的不扎实、理论不会具体应用,但是我好像也没有从其他同学身上看到这种作用,也没有从实习中遇到的人、机构、社工身上看到,或许说其实对别人有用,只是这种改变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

总是看到社工相关的公众号上分享,社工从业者多年产生的感受或者对某类人群的影响,总是觉得很不真实,或许是在网上看到的,或许要展现的文章需要一些夸大和渲染。

社会最常熟知的理念就是改变XX认知,我在想改变了认知就会改变行为嘛,这些行为可以你日积月累、根深蒂固形成的,真的会一点一点改变嘛?或者就像某种正向刺激,刚接受服务的时候,我会强化这种认知,有意识地去改变,但是时间一长,这种正向刺激、服务没有了,是不是又回到惯有的模式了,毕竟人的习惯这个东西很可怕的,很难战胜。

《自控力》读书心得 篇7

-刘华

在寒假期间读了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的《自控力》一书后,心中感触颇多。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术,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此处所说的坚韧不拔之志不正是顽强的自控力吗?身处这个复杂的社会,形形色色的诱惑是避免不了的,只有像古今中外的那些名人一样,抵制诱惑才能走的更远。所以自控力就是制胜的关键了。

放眼社会,普遍存在购物狂,低头族,减肥控,月光族,工作狂,抽烟,酗酒等问题,而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希望能通过此书有所改变。

在读此书之前,我对自控力的理解就是人脑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行为的能力。可是,事实好像并非如此。意志力实际上是“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的集合。它们协同努力,让自身变得更加完美。

书中提出意志极限损耗极限理论,说明了意志力如同肌肉一样有极限的,人的一天从早到晚意志力是如何衰减的。自控力不仅和心理有关,更和生理有关,只有大脑和身体同时作用的瞬间,才有力量克服冲动。所以他建议我们在意志力旺盛时期处理繁冗事物,避免在意志力薄弱处理这类事物大量消耗意志力,因为使用意志力也会消耗能量的。正是如此,教授才建议说不必时时克制,事事克制,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另外,想必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句诗吧。我自己也深陷于向明天借账的困惑中。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定,还会影响我们究竟会不会按自己说的做。这也是拖延症的症结所在,总是一天拖一天,直至最后关头。心理学家也证明,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空闲时间。其实明天与今天是一样的,但因为想着下一次会做,或是下一次会有某些改变,人们往往会在今日放纵自我。所以为了克服这种明日复明日的心态,凯利教授建议我们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行为本身。

《自控力》读书笔记 篇8

有人说看心理学书籍的人不是专家就是神经病,而我作为一个异类存在于两者之间,有感于心理学书籍对我的巨大帮助,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摒弃这种观点,为自己的心灵施肥,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雨露丰盈。

假期时候我借到了《自控力》这本书,当时拿着这本书与表妹和同学分享,结果被一顿鄙视,后来一口气读完全书,感慨颇多。不仅感慨于现今社会大多数人对心理类书籍的排斥,也感慨于这样一本好书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书中不仅仅告诉了我们自控力是什么,良好的自控力是什么标准,更从生命科学、解剖学的角度去诠释了自控力在人身体里是由那一部分主要操控的,继而从我们身体自我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去告诉我们意志力为何会有惰性、意志力受什么影响、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力等多种方向来描绘出一个健全的“意志力”。

我自己一直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是不错的,因为我能在所有要紧时刻到来之前全心全意的为目标而奋斗。可我也为我的自控力而不满,我时常会因为压力过大而放弃,因为压力过小而荒废,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的人生不会碌碌无为的虚度。读《自控力》让我从多个层次认识了我自己,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我的懒惰,看待我那幼稚的烦恼。我相信心理学,也相信我们的社会问题都会从一种理论的角度去解释,《自控力》让我从一个爱好者的角度体验了一把掌控自己人生的快乐。

自控力读书笔记 篇9

比如,有两个例子:

当餐桌上既有肉也有蔬菜时,你就会认为这一餐荤素搭配,营养合理。因为蔬菜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觉得食物符合健康标准。

威尔斯脆饼综合征。当节食者看到饼干外包装的“零脂肪”时,包装中所含的巧克力带来的罪恶感似乎消失了。

第一个例子中,蔬菜只是在摆在那里,你根本没有吃,仅仅是眼睛看到了而已,结果你可能摄入更多脂肪,却碰都没碰蔬菜。第二个例子中了,人们完全被“零脂肪”蒙蔽,吃掉了更多的这种高糖食品。

最近天热,我想喝可乐又怕糖太多,就选择了无糖可乐,自以为高度自律,注重健康,感觉还很好,现在明白了,我就是被“无糖”两个字给完全蒙蔽了。

如何增进自控力? 篇10

只要你能管好自己,偶尔的放纵也是可以的。——米克·贾格尔

最新的研究显示,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推理增强自我控制力。

诱惑常以各种方式袭来,常常是十分强有力,充满动物野性的,以至于它看起来不可能抵挡。吃太多,喝太多酒,有太多的时间让情绪操纵着大脑。我们发自内心深处回荡在脑海的即时信息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控制我们的行为了。

人类最实用的技能之一,没有它人类文明将不复存在,就是能够用我们的高级认知功能——我们的自我控制,来抵抗诱惑。心理学家们发现,自我控制与我们标榜的成功息息相关:在自我控制的较高水平,人们有更高的自尊,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好的情感回应和更少的缺点(这也许令人惊讶)。

作为仅仅是凡人的我们,会发现与人类基础的生理冲动的战斗实在是太频繁了,而且自我控制经常屈服于冲动。然而,最近藤田健太郎博士和他们同事们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自我控制力从哪里来,以及为什么它有时不起作用,还有提高自我控制力的方法!根据最新的研究,结合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藤田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称,抽象思维和心理距离对于自我控制力尤其重要。

1、抽象思维能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证据

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竟会如此不同,这件事从未间断地让人们感到惊奇:对一个人是为自由而奋斗而对另一个人却是恐怖袭击。但是我们看待人或事件的方式绝不能受限于僵化固有的思维模式。藤田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对于“我们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想法的简单操纵,就可能对自我控制能力有直接影响。他们的假设是,从一个更加抽象的,更高层次的角度思考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在他们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中,藤田等人用许多实验来检验自我控制能力是“如何受我们分析和解释事件的方式影响的”。研究人员的难题是,在背后操纵人们对于事件的某些方面解释,而又不被这些人意识到,这需要一些欺骗手段。

在藤田等人的其中一项研究中,被试者被告知他们要参与两个独立的实验,第一个关于人格,第二个被宣称为只是一个学生调查。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掩饰的借口,这两个实验其实是被设计为共同起作用的。

实验者用“学生调查”作为一个借口来操纵人们解释问题的水平。他们需要参与者要么如第一个调查以高水平方式思考(抽象——看到全局),要么如第二个调查以低水平方式思考(专注——看见某一点)。他们通过让参与者只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的其中一种,来思考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来达到这个目的。

高水平解释条件:参与者们被要求填写一个图表,这个图表鼓励他们思考“为什么”他们要保持身体健康。参与者们往往这样回答:为了在学校表现良好。这鼓励他们思考结果而不是手段——身体健康是最终目的。

低水平解释条件:与之相对的是,在这种条件下的参与者被要求思考他们“怎么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很自然,他们回答如:“做运动”。换句话说他们专注于手段而不是结果——实际的过程。

在这个操纵解释水平的实验之前,参与者们在一个独立的研究中被有意误导了,参与者们被告知他们的性格已经通过紧握手柄而得到了生理学上的测量。这个手柄被设计得很难靠拢,但是被试们被要求握住它尽可能长的时间。这提供了一个测量被试握力基线的方法。

解释水平操控实验结束之后,参与者们被贴上假电极,称他们的性格可能通过再一次握那个僵硬的手柄而得到测量,

虽然这次,他们被告知,他们握手柄的时间越长,得到的信息越精确。问题是:当他们被告知期望的目标是获得他们自己性格的信息时,被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容忍握手柄的暂时不舒适?

结果验证了藤田等人的假设。结果显示,低解释水平思考条件的参与者(思考手段而不是结果)平均握手柄时间比他们原来的基线水准少了4.9秒。与之相对的是,高解释水平条件组比他们的基线水平长了11.1秒。

参与者们思考着结果还是过程,对他们握手柄有着显著的影响。那些被鼓励以高解释水平更抽象思考的参与者,为获得更精确的性格解析,对试验中出现的不舒适展现了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与这个设计配套,藤田教授等人也开展了其他一些研究,这些研究采用了自我控制力的不同测量方法,和涵盖要么高水平要么低水平解释的不同方法。这些都有相似的结论。

高水平解释条件下的人们保持着:

更可能避免立即满足的诱惑。准备着为了了解到有关他们健康情况而付出更多的投入。不太可能积极地的评估诸如电视,啤酒之类的诱惑。

2、性格和情景是如何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

自我控制能力不仅仅被我们在某一特殊的时间如何思考而影响,因为这也太过简单了吧。我们每个人都发展了不同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些人拒绝诱惑很简单,但另一些人可能总是屈服于自我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不得不接受我们在自我控制能力标尺上的起始点,然后尽力做到最好。

少数人有非常高(或低)的自我控制水平,三分之二的人都处于中间位置——有时发现很容易拒绝诱惑,但有时却不那么容易。很自然,特殊的情景对我们能够发挥多少自我控制能力有巨大的影响。心理学家们验证过的,不同情景的其中一个属性,对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十分关键的,叫做“心理距离”。

研究发现,当人们思考还有一段时间才会发生的事件时,他们会更容易下需要自我控制能力的决定。例如他们下周要做多少运动量的运动或者是他们明天准备吃什么。而且相比对于自己,人们更容易为他人做更加严格的决定。人们暗中遵循了这个格言:依我所言,勿仿我行。

我们不难看到“心理距离”和高水平解释的相似性。这两者都强调了这个理念:我们在自己和一个特别的决定或者事件两者间,加入越多的心理或者概念上的距离,我们就越能够从一个抽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我们便能够运用更多的自我控制能力。这其实都是关于发展一种特殊的客观性。

3、如何提高你的自我控制能力

藤田博士等人的研究,连同其他类似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能够通过发展这样一些思维模式而提高:

全局观:这意味着努力关注树林而不是树木:看到大局,明白我们每一步的行动只是一个主要计划或者目标的一小步。例如,想要饮食健康的人应该关注最终的目标,每一个关于吃什么的决定是如何积极(或者消极)影响这个目标的。

抽象推理:这代表着努力避免思考正在经历的情况的具体细节,而是想着你的行动如何符合整个框架——哲学一点。那些想要为自己的锻炼计划增加更多自我控制力的人,也许可以试着少想一些锻炼的细节,而更多关注理想身材的抽象视觉印象,或者关注于锻炼身体,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思维和身体的重新连接的时间。

高水平分类:这意味着思考高水平的概念而不是具体例子。任何一个长期的项目,无论是商业的,学术或者其他类别,都很容易因为太专注于每天进程这样微小的事情,忘了最终的目标而土崩瓦解。概念上对任务或者过程阶段进行分类,也许可以帮助个人或组织保持他们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自律。

这些仅仅是一些具体情况的案例,但只要有一点变通,同样的规则就可能被应用于很多需要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最终,这三个思维的方式其实是在说同一件事情:避免狭隘的,具体的思考,练习全局的,客观的,抽象地思考,然后你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就是必然的了。

好书推荐:《自控力》,自知之明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第一季度工作述职下一篇:中医医疗机构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