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旧书摊

2024-06-28

渐行渐远的旧书摊(通用10篇)

渐行渐远的旧书摊 篇1

渐行渐远的旧书摊

作者/ 周 风

我家楼下开了一家书店,名叫“佟林书店”,蓝底白字的招牌和书店内的装修一样朴素。店主以前也是开“书店”的,只不过原来的“书店”是露天的。

一本本旧书摆放在桥边的空地上,摊主手持一本坐在一旁,不时有路人停下匆匆的脚步,从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旧书堆中挑出一本中意的书,在昏黄的路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这是我记忆中那露天旧书摊的模样。

路边畅游于书海中的读者们与喧闹的大街显得不搭调,可这种不搭调的情景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旧书摊摊主把书店开到我家楼下。

此后,街道上只剩下喧闹,再也没有一个能够令路人停下匆忙脚步的旧书摊了。是的,城市在发展,一个个旧书摊消失在了大街小巷里。这座城市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更失去了一种平和、自然的态度。当人们越来越习惯快节奏阅读时,那一个个承载着从前美好回忆的旧书摊便消失了。

随着旧书摊一起消失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一条条老街道,它们有了新的名字,叫做“历史”,我们关于过去的`回忆也变成了历史;再如,一座儿时游玩过的公园,如今早已变了模样,我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随之消散……

我并不是说城市的发展只会带来消极影响,毕竟,每个人都在发展中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生活。不过,那些随发展而逝去的东西同样值得我们珍惜,尤其是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应该在发展中得以保留和传承――比如旧书摊,它象征在那个电子信息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里,普通人对于文学最真挚的、最朴素的向往,而这种真挚与朴素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渐行渐远的旧书摊 篇2

我回到办公室, 拨打了他父母的电话, 电话里传出他妈妈焦急的声音, “孩子, 他离家出走了!这不我刚要给老师打电话说, ”“周日晚上跑出去的, 至今还未找到……唉, 那天晚上在西安读研的姐姐回来了, 询问他的学习情况 (因为来年春天就要中考) 时, 狠狠地训斥了他, 语言可能太重。没想到, 他一气之下就跑了出去。原来我以为他只是一时赌气, 因为之前他一直很懂事。没想到, 这次……”“昨天晚上, 我们连同他的舅舅在城里找了整整一个晚上, 我很失望”“老师, 我先和您说一声, 您也帮我向同学们问问看, 好吗?”“嗯, 好的。你别太急了, 说不定他自己就回来了。我如果问到什么线索, 就打电话给你。”

……

初三, 刚接手这个班, 没想到会遇上这种事, 更没想到一向可爱的、讨人喜欢的他会离家出走。我真是心急如焚, 赶紧找了一些平日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询问, 可是他们都是一脸茫然。

这一天的白天, 真是感觉特别的漫长。期间, 再没接到孩子爸妈的电话。直到晚上八点半左右, 我再也忍不住了, 拨通了他妈妈的号码。“现在情况怎样?孩子找到了吗?”我心急地问到。“还没有找到。孩子身上没带钱, 他会在哪儿呢……”电话那头传来悲伤、无奈的声音。虽然听来比预料的略显平静, 但是一个母亲牵挂孩子的心, 我们都懂的!可能她也不想让我太担心吧。

阿盈的妈妈, 曾经接触过几次, 因为她的女儿曾跟我上过两年学, 做妈妈的她, 尽管生活在农村里, 但她人比较外向、乐观, 出身读书门第, 很通情达理, 易沟通, 很关注孩子的学习, 要求太高。这一点, 从平时与阿盈的闲聊中, 我也略知一二。我也只能安慰道:“嗯, 再找找看。我听同学说, 他有时会悄悄溜去网吧上网, 不知会不会去网吧了?因为, 网吧包夜的话, 就可以留下来了。”“老师, 不瞒您说, 我们所有的正规网吧都快踏遍了也毫无他的足迹。我估计他可能去那些黑网吧了。”“黑网吧?”我心里愣怔了一下。这可怎么找呀?所谓黑网吧, 就是那些偷偷摸摸开着的游艺厅, 为了赚钱, 真不知毒害了多少青少年!这通电话, 仿佛让我往深渊方向又踏近了一步……当时的我就只是在电话里安慰了他妈妈, 自个儿却呆家里狂担心, 真是一夜无眠!

深秋的早晨, 寒意阵阵, 踏着脚下凋零的片片落叶, 听着叶子碎裂的声音, 仿佛整个世界也一起凋零了。星期二, 怀着一份复杂的心情, 再次来到教室清点人数, 督促孩子交作业与做值日。眼光再次扫到那张空着的座位——第二排第一张, 心, 不由地一紧。看来, 孩子还未找到!终于, 周三晚上八点钟左右, 我接到了阿盈妈妈的电话:“老师, 孩子找到了!在XX新村一家偏僻的黑网吧里找到了……”接下来的话, 我几乎没听清, 也记不起来了, 只是记得这两句。“唉, 终于找到了!”我的内心里一声叹息。“嗯, 找到就好。孩子没事吧?这两天在外面肯定很苦, 天又冷, 你们别再打骂他了, 对他好些吧。”我用商量的语气说着。“好的, 老师您放心吧。我们明天会让他来学校的。”阿盈妈妈爽快的说道。

几日的不眠, 已让我身心俱累, 今晚, 我感觉如释重负。孩子找到了, 真好。可是, 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周四的早晨, 我终于见到了他, 可是, 还是那个他吗?头发有些异样, 不再是之前清爽的学生头, 显然, 已经烫过了;衣着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穿得成熟了些, 与之前的小男孩服饰相去甚远;还有, 那目光, 当我看向他的时候, 他也有些闪躲, 而不似之前的纯真对视。这一切, 怎么会发生的那么快?我的内心里真是很无法接受。可是, 在与他沟通过后, 我也发现, 既成事实, 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老师, 对不起了!让您担心了。我也知道我妈妈是为我好, 爱我的。可是, 从小她就说了算, 我怎样做她也不满足。其实, 我在小学时就已经很不听话了, 那时是爸妈压着, 所以还算平稳。现在, 我长大了, 这次, 我也反抗了爸妈, 我有自己的想法……”阿盈一股脑儿地说着。我听出来了, 他觉得自己长大了, 不再受爸妈的掌控, 他要独立, 要自由。可是, 他所谓的独立与自由是什么呢?我看出了他的迷茫。他叛逆, 他去网吧打游戏, 他去结交一些不良的少年!当时, 我就安抚了他几句, 让他安定于学校, 安心于学习, 谨慎交友, 其他的少去考虑, 毕竟明年面临着艰巨的中考任务。当然,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 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 甚至叛逆性格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教师或家长的正确引导。班主任是教育者、学生的领路人, 只要我们的班主任做学生的有心人, 触摸到学生心灵, 洞悉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的教育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 和风细雨, 就会润物无声。

之后的日子里, 我也找他谈过几次话, 他对我的态度一向是很好的, 我也相信他经历了这次一定会变好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他很认真地和我说过一句话:老师, 你是教过我的老师中我最喜欢的一个。

后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尽管成绩不理想, 但也提高了不少, 终于在中考的时候考入了一中。为此, 阿盈的妈妈多次要感谢我, 都被我拒绝。终于在教师节的前一天, 我高兴地收到阿盈的短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师谢谢您!”我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眼前仿佛出现他瘦瘦的高高的身影

渐行渐远的“淫祀” 篇3

二○一五年六月十一日,农历四月廿五。这一天骄阳似火,气温达到三十八度。在庙内一同用过午餐之后,福州仓山首山村的游神队伍从魁峰胜境鱼贯而出。队伍里首先出现的是写有“首山魁峰胜境”“高盖山妙峰寺”“天仙府五位灵公”的一对大灯笼,其次是一对黄旗锣(前锣后旗挑在肩上),一面双人抬大鼓,鸣锣鼓开道作为前导。随后是“肃静回避”“禁止喧哗”执事牌两队,彩旗之后是竖式衔头旗一面,上书主神名号。这些模仿旧时官衙的仪仗并非全部,后面陆续还有手持钢叉、身穿古装的兵将一队;手持长竹板、身着红黑衣、戴大帽的皂班一队,都是昔日官府的标配人员,而今只能在各地的出巡场合中重现。这是游神中最耐人寻味的一件事。这些人平时可能是快递小哥,是大学生,是饭店老板,在这时候却只有一个统一的身份:神明的部属。

庙会场合少不了的是音乐,这场游神一共有五支相关的演出队伍,依次是军鼓、腰鼓、十番、高跷和京鼓吹,有传统的福州音乐,也有晚近的流行音乐。这些演出队日常被各种庙会及红白喜事雇请而生存下来,这是良好的民俗生态的表象之一。在鞭炮声中锣鼓破开迷雾,随后就是各种乐声由远及近,既有《一枝花》《上酒楼》等经典榕腔曲牌,又有下里巴人最爱的DJ舞曲,初听时混乱不堪,其实细想却有章可循。有些鼓吹足以振神的声威,有些歌舞足以娱人的耳目。庙会的核心,还是离不开“人神共乐”这四个字。

游神的主角是神像,首山村充分展现了福州神像繁多的风格,一共有九尊塔骨(一种竹骨的空心神像,套在人身上行走)和十一尊坐像一起出巡,还有可以顶在头上出巡的一对小塔骨(类似大型木偶),总计二十二尊。塔骨的设计初衷是让人充当脚力扛行,因其神格较低不可坐轿出巡,只能步行为主神前驱。首山村的塔骨分别是一对童子行态的孩儿弟、戴清代兵帽的保长公、一对黑白无常样貌的七爷八爷、一尊金面将军、戴乌纱帽的家将、巡按司、典事,而那对小塔骨是枷锁二将。这种设置不仅反映了官场的下属之繁,还对应着昔日的“部曲”,足见福州民俗受官场浸染之深和传承有序。或吐长舌吊双眼,凶神恶煞;或长髯及胸,指挥若定,这些塔骨不仅身份上模仿官场,在形貌上也各个不同,颇接地气,也难怪福州人总存着一种微妙的心态,认为巴结他们比巴结主神有时候还容易一些呢。

而那十一尊坐像,同样是尊卑有序,主次分明。首先是五帝下属的总管爷,然后是南天照天君所辖的周刑部,再后是五帝的良愿司,这些和之前那些塔骨一样,属于官吏阶层;而后是五帝之首张大帝的世子,东岳泰山康都统和照天君这两位不属于五帝系统但同样为首山村所信奉的神明轿子紧随其后;最末才是五帝,依张钟刘史赵倒序排列,青面獠牙、鼓面暴睛。主神张大帝,待遇最为尊隆,不仅有一面横向的衔头旗在前开路,京鼓吹班也是随轿而行的。每尊坐像身后都有掌扇和伞盖仪仗随驾,还有小锣开路。每尊神像前香烟缭绕,不时停下来让信众换香,插三支香进香炉,同时把之前香炉里的香请三支回家,这就完成了香火的传承,这让游神不仅仅是路过家门,还将火种传到了千家万户。

游神的氛围很感染人,即便是在热辣的暑天,也有那样多的人顶着烈日、肩披着毛巾走了出来。漫长的队伍甚至一开始就把一辆公交车堵得动弹不得,沿途鞭炮震天,家家户户持香出迎。老人们边看边回忆往昔盛景,而小学生也在下午上学的路上停下来好奇地观看。这是首山村一年一度的嘉年华。然而这场游神也有一些遗憾之处:大多数原本应当扛行或用轿子抬行的神像,都采用推车前进,甚至原来一人可以顶完全程的小塔骨,今年也站上了推车。原本,塔骨的行进带有手臂的惯性摆动,对真人的模拟引人入胜;轿子由众人抬行,是一种虔诚之举,也是一种同心戮力的象征,即便从感官上也更加好看,可如今除了张大帝和张世子,其他的坐像都在铁皮顶轿子里被推行,气氛真是寡淡了不少。

由于下午还要上班,加上察觉天色有异,笔者在跟了一小时左右后选择了冲破一挂挂接驾炮的拦截离开首山村。刚刚上首山路的时候,身后的锣鼓声也由远及近,紧接着是几声雷响,似乎有小冰雹砸了下来,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我不禁为首山村的游神队伍担忧,因为他们刚刚走到大路上,往回避雨已经是来不及了。后来朋友给我发来照片,首山村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把有铁皮遮盖的推车连同里面的神像扔在雨里,自顾不暇地躲雨去了。等到雨小了,他们冒雨完成了未竟的路程。

二、福州和五帝信仰

在福州,端午在传统上不仅仅是吃粽子划龙舟,还是一个重要的祛除瘟疫的节庆—雄黄酒、香包是用来祛除五毒的,甚至划龙舟也有研究者认为是越人传统的水上祭典。在福州,端午习俗别具特色,五帝信仰与“五”这个数字息息相关。

五帝是福州广泛信仰的地方神,又称为五灵公。世传为张、钟、刘、史、赵五书生,听到鬼卒往井里投毒谋杀一半福州人的阴谋,投井饮毒水示警,为民捐躯,感动上苍而成为瘟部尚书,掌东西南北中五瘟,其形貌或三眼或鸟嘴或青面獠牙,呈五种脸色,间或有象征中毒的金斑,可谓凶神恶煞,是故福州俗话有“五帝面”一词形容人面貌凶狠。

五帝具有非常显著的驱瘟神职属性,镇五方,掌五瘟,抑五毒,白龙庵的龙舟头下方还有一印章写“五疫五德灵公”,而端午是重五,又是疾疫大兴之时,五帝自然受到尤其的重视和尊崇。到五月,各地龙舟纷纷下水,在龙舟头边上插上一支香,燃放鞭炮,写有主神名号的龙舟就集中向光明港等地划行准备参赛,像汤涧这样的宫庙,会请出五帝神像到内河边观看自己的龙舟出航。一些宫庙如复初庵会煮午时茶给香客赠饮祛病。还有一些地方会在五月前后举行五帝出巡。上文提到的首山村便是一例。

首山村的头号名胜,是村南高盖山上的妙峰寺。妙峰寺肇基于北宋建隆元年,初名高盖院,后世屡有兴废,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五帝信仰成为神佛合祀的寺庙,而首山村魁峰胜境的五帝就是从妙峰寺分香而来。历史开了个小玩笑,在“文革”之后复建的妙峰寺中五帝信仰已完全让位于佛教,然而首山游神时的旗帜却仍然大书“高盖山妙峰寺天仙府五位灵公”的衔头,同一寺名下就有了佛教和民间信仰两大派。首山村游神前,也要依例到山上的妙峰寺请香炉到村中庙内。

nlc202309040729

三、比暴雨更无奈的现实

这绝对不是笔者近年来旁观过的最精彩或者最有氛围的游神,但这是最引我深思的一场游神。首山村位于福州南台岛高盖山北麓,附近沿首山路有江夏学院、福建警察学院、福建船政交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院校,再往上则是因福建师范大学而兴的“学生街”。这是福州较早形成的一个大学城,得天独厚的首山村就成了租房旺地,村民靠收房租赚得大发,也不那么热衷于种地了。据二○一二年的统计,首山村常住人口一千五百余人,而外来人口却达到了三千六百多人(实际远不止此);村集体收入二百八十五万元,主要来源是房屋、店面出租。

这样的城中村,不仅在福州比比皆是,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司空见惯的。它们本身能够提供的工作机会有限,所以必然导致本村人口外流、外来人口栖身其间,以本村视角来看,老人和小孩留守,中青年外出的“空巢”现象已成现实。事实上,倘若不是首山村已经靠近高盖山,道路到了这里成了断头路,以及高盖山另一侧的军用义序机场有限高要求,它大概早已淹没在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的浩浩洪流之中了。

考虑到这样的先决条件,似乎找不到理由来苛责首山村民的选择。设身处地想,暴雨来袭时,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有取舍,选择把有铁皮顶的推车留在外面而保护无遮挡的轿子,是不得已之下的应然。至于推车一事,简单算一笔账:一尊神像若推车只需要两人便可完成;而如果抬轿则需要四至八人(还没算上换班的),一人抱香炉,一人打锣,掌扇伞盖各一人,还要一人携带两条板凳以便停轿休息,每轿需用至少十人。塔骨若是扛行,则需要三人左右换班为宜,香炉和锣也需专人。对于神像较少或者人丁兴旺的村落,这并不会成为负担,然而像首山这样神多人少加上年轻人外流的村,在上班时间找出几百名适龄男丁实在是勉为其难。当然,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如雇用工人,或是少出几尊神像,这也各有弊端。首先雇工人金钱开销较多,其次按照一般的传统,至少主神必须是本村子弟来抬,这是应有的义务。其次是少几尊神像出门不符合古来习惯,首山的村民不愿这样做,所以,他们宁愿花钱去特制推车来完成这个任务。

和暴雨一样令人无法逃避、只能忍痛割爱的是当前城市化进程造成的传统衰落。倘若福建人对传统不是那样执着,现在此类活动恐怕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被现代化所冲击,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消逝,仅能从文献中管中窥豹。

四、淫祀与“明末大瘟疫”

在历史上,五帝信仰曾经遭受过更为强烈的冲击,却并没有倒下。

在士大夫视角为主的笔记和地方志中,福州民间信仰,及其盛大的祭祀仪典不啻为屡禁不止的“淫祀”。所谓淫祀就是不合朝廷祀典的祭祀,像关帝、妈祖等早已被列入朝廷祀典,屡有敕封,士大夫对此自然不敢有贰话,而对于没有列入祀典者,就可以从腹诽直接迈进下一个步骤。有趣的是,这些“黑材料”在数百年之后,竟然成了民间信仰溯源的宝贵资料。因为,笔杆子是握在读书人手上的。

士大夫抨击“淫祀”,有多方面的理由。像万历年间福州著名文人谢肇淛在《五杂俎》里的表达就很简单明快—知识分子在智识上有优越感:“闽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一切医药付之罔闻,不知此病原郁热所致,投以通圣散开辟门户,使阳气发泄,自不传染。而谨闭中门,香烟灯烛,莙蒿蓬勃,病者十人九死。即幸而病愈,又令巫作法事,以纸糊船送之水际,此船每以夜出,居人皆闭户避之。余在乡间夜行,遇之则径行不顾;友人醉者至,随而歌舞之,然亦卒无恙也。”

谢指出的信巫不信医,确是南方地区古来积弊,然而在现代传染病学肇基之前,不论东西方,对于传染病的病原都一无所知,谢说的通圣散,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面对瘟疫,普通百姓只能继续以“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方式进行送瘟仪式,并对各种各样的神明祈禳以求自保。

这其中五帝以其显著的驱瘟属性受到民众的高度青睐,但因为其没有列入官方祀典就“僭号”为帝,却身份成疑—一直以来,有人认为五帝是水猴、水鸟、蛤蚌、鲈鱼、水蛙五怪所化(如《闽都别记》就是采用这种说法),或即著名的五通,因而历史上常被列为“淫祀”即不合礼法的祭典,受到诸种打压,但在民间,五帝信仰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普通群众才不管那么多。在福州科举昌隆的同时,明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五帝庙被建起,而送瘟也愈演愈烈,在崇祯年间那场席卷全国的大瘟疫中,福州自然不会甘居人后,以“全城若狂”的精神开启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送瘟大行动。

清初笔记《榕城纪闻》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二月,福州疫起,乡例祈禳土神,有名为五帝者,于是各社居民鸠集金钱,设醮大傩。初以迎请排宴,渐而至于设立衙署,置胥役,收投词状,批驳文书,一如官府。而五帝所居,早晚两堂,一日具三膳,更衣晏寝,皆仿生人礼。各社土神参谒有期。一出则仪仗车舆,印绶笺简,彼此参拜。有中军递帖到门、走轿之异。更有一种屠沽及游手之徒,或装扮鬼脸,或充当皂隶,沿街迎赛,互相夸耀。继作绸绉彩舟,极其精致,器用杂物无所不备,兴工出水,皆择吉辰,如造舟焉。出水名曰‘出海’,以五帝逐疫出海而去也。是日,杀羊宰猪,向舟而祭。百十为群,鸣锣伐鼓,锣数十面,鼓亦如之,与执事者或摇旗,或扶舟,喊呐喧阗,震心动魄,当其先也。或又设一傩,纸糊五帝及部曲,乘以驿骑,旋绕都市四围。执香随从者以数千计,皆屏息于烈日中,谓之‘请相’。及舟行之际,则疾趋恐后,蒸汗如雨,颠踬不测,亦所甘心。一乡甫毕,一乡又起,甚而三四乡、六七乡同日行者,自二月至八月,市镇乡村日成鬼国。巡抚张公严禁始止。”

然而糜费大量金钱的送瘟活动治不好传染病,也扭转不了李自成起义军因大瘟疫而兴最终断送明朝江山,更改变不了清初的饥荒造成人口锐减。顺治四年福州暴雨成灾,造成了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场面,相关的记载也出现在上述的《榕城纪闻》中。

五、屡禁不止的“顽固淫祀”

官员们禁止五帝信仰不仅仅是基于前述的士大夫立场,也不仅仅是打击消耗无厌、神棍借迷信敛财惑众的陋俗,还有一点是,深受官场文化熏陶的福州百姓把五帝等诸神的仪仗等物做得比地方官员的还要像样,甚至迎面相遇而不避让,对着官轿鸣锣喝道,这已经是挟淫祀而抑官威了。据《福州府志》载:“国朝康熙三十九年,知府迟惟城毁五帝庙,撤其材以葺学宫,民再祀者罪之。”结果又怎样呢?“乃迟卒未逾时,而庙貌巍然,且增至十有余处,视昔尤盛。”

nlc202309040729

民间传说中,清代的五帝庙曾遭到多次禁毁,结果人民群众用若干种奇妙的方式将五帝庙改头换面,从而逃过一劫。其一是改为武圣庙并奉祀关帝于其中,并编造“刘关张三帝,张帝(五帝之一)居中”的说法,以官方祀典作为幌子。其二是将五帝庙同时供奉观音(所谓“拆五帝庙,起观音亭”)并改庙名为庵或寺,用佛教来作掩护;或将五帝作为佛寺的护法伽蓝供奉起来—首山妙峰寺就是这种情况,故而福州对部分神有“神头佛尾”一说,其中就包括五帝。就以这样的手段,众多五帝庙并没有在禁毁的浪潮中被波及,禁令日弛,盛大的游神祭典和出海仪式又继续进行,虽然和明代的风俗已有不同,纸糊的五帝及部曲已经改为我们在首山所见的“塔骨”,而一日具三膳也改为沿途设宴。这种疯狂的场面引起了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Justin Doolittle)的兴趣,在他的著作《中国人的社会生活》里有详细的描述,其观察之入微,甚于本地士大夫远矣。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文化大革命”让中国民间传统遭到了巨大的打击,神像被毁,寺庙被改作他用,五帝庙也在劫难逃。但春风再起时,民间信仰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将旧有的仪式恢复如初。八家将继续为五帝出巡开道,市区依然举行着出海仪式,五帝宫庙甚至乩堂(附体降神场所)都推陈出新,在熟悉历史文献的人看来,这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昔日回响。但看过首山村的游神,我们就知道,这种传统的维系,在今天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缺乏大瘟疫时期生命受到威胁时候的驱动力,又缺乏农耕时代合族聚居的前提条件,现在的乡村祭典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量的宫庙不再出巡,而出巡的时候民众自发的祀宴也逐年减少。更有甚者,如果整个古村被拆迁,村民住上高楼,那么和以前一样举行走街串巷、抬轿进老宅“吃宴”的游神就可能完全没了。若是拆迁后异地安置,恐怕连回到原来的庙去看看都成了问题。

六、科技抗瘟和“保平安”心理

当下有一种类似古代士大夫的观点,经过了巴斯德、科赫、弗莱明、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在全球医学界的共同奋斗下,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这样的烈性传染病,对其他传染病也有了行之有效的防治和研究手段,对抗瘟魔的战役必然以人类一方取胜告终。因此,既然知道传统仪式对瘟疫起不到直接的抵抗作用,甚至是加速传播的途径—据《疾病史的区域研究—以近代福建鼠疫为例》载:“一九三五年政和县发生鼠疫,‘一般迷信家求假神、问仙佛、做道场、建清醮,迎瘟灾,无不尽迷信之能事’,常布乡‘有百余家人,鼠疫起时,迷信佛事者自亦忙于道场之建设,然道场未毕而首事人已死过半矣’。一九四一年泉州鼠疫猖獗,民众在鼠疫面前束手无策,只好乞求神灵,演戏酬神之类活动在各疫区盛极一时,由于‘疫区的交通并没有断绝,反而因演戏之故倒反吸引着许多人向那里流去’,这不啻为鼠疫传播增加了新渠道。”因此,在医学昌明的现在,传统以驱瘟为内核的祭典可以悉数摒弃。

然而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到的现实是,当问及举行游神等仪式的目的时,大多数参与者的回答并非是“时疫大兴,禳灾驱疫”,而是更偏重心理层面的“保平安”。他们并不拒绝现代医学(尽管现今向乩童求医问药者也为数不少),已经很难把祭典当作抵抗疾病的唯一途径了。这是与明末大瘟疫时期的最显著差异。现在举行祭典的动力,更多的是心理需要和传统习俗,以及借此维系整个村社集体。游神资金需要众筹,举办需要各家提供人丁,路线规划需要各家配合,这就是以村社为单元的“群体记忆”项目。而在当今的环境下,许多村社已经有心无力了。

也有一些社群显示了更强的韧性。夺胜魁原为闽江三县洲的庙宇,解放后全岛居民被迁出,在纪念移民六十周年时,夺胜魁信众举行了一场“出海”仪式,长达数米的纸扎大船出现在市区道路上,前方是如意整兴堂的八家将开道,还有众多神轿同行。但仅仅过了一两年,由于苍霞片区旧改,福州市区仅存的八家将馆如意整兴堂的活动地也被拆迁,另觅地址还需时日。

当瘟疫和“淫祀”渐行渐远,当今硕果仅存的传统祭典,仿佛从古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走出,但又仿佛要再次走入不再出现一般。我们还需要这样的古俗吗?恐怕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渐行渐远的感情句子 篇4

2、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人将会渐行渐远。人的本性也许自私残酷贪婪无度,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注定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3、时间就像个筛子,不停的过滤着身边的人,走着走着,有些人会留在生命里,有些人会渐行渐远。

4、两个人发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没有人愿意退步的话,大不了就是一个渐行渐远。

5、要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也要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

6、是我的错还是你的错,是你变了还是我变了,18年的感情有朝一日就这样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7、有些人,有些事,就是这么渐行渐远,最后留在身边的才是最重要的。

8、翻到以前好多回忆啊,可是都回不去啦。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有些人渐行渐远是必然,不必强求谁,做好自己就好。

9、有些人渐行渐远,有些人已回头看不到踪迹,还有些人怎么追赶都无法追上他的脚步,世界总是公平的,无论做了任何事都是有回报的,善待每个人,善对每份感情!

10、理念不一样,追求不一样的两个人凑合在一起只会渐行渐远。

11、遇见他那天,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生怕慢一点,他就会淹没在人海里,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可是后来她明白,有些人必定会在人海里走散,有些人也只能在岁月的尘埃里渐行渐远。

12、相信我,人是会死的,但生命是不灭的,也许会重生或再生,所以最可怖的只不过是遗忘。

13、有些人,以为总有一天还会相见,却在不经意间渐行渐远;有些事,你不小心知道了以后,才发现自己所在乎的东西是那么可笑。

14、渐行渐远,多深的感情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淡了,也许这就是冲动的代价,谁先认真了就真的输了,好吧,我认输了,也就尽此一次!

15、那些终究渐行渐远的朋友,不是因为没有感情,而是因为工作生活中没有交集。

16、相处舒服容易,久处不厌太难。单方面的有恃无恐,只会换来两个人的渐行渐远。

17、那些渐行渐远的,都是没感情的陌路人,本就是寡淡的人啊,记不起谁的好,也不想记得谁的怨,无牵无挂,没心没肺,谁又能伤得了我?

18、有些人,渐行渐远有些人,越走越近有些人,要推心置腹有些人,要心怀感恩。

19、并非是我不够热爱生活,时光越走、有些人就越是渐行渐远。生活于我,就好像把车开到荒漠却发现车子没油了、而且不支持荒漠行驶。

20、学着不报任何期待,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早就渐行渐远。而你,只不过是旧时光里的路人。一旦错过,就今生不见。

21、有些人,错过了便是一生,曾经的交集愈发显得珍贵,两条线交叉后渐行渐远,让你心痛却又无法自拔。

22、有些人渐行渐远,但只要你需要她时,无论天涯海角她都会回眸一笑。这样的人你身边有几个呀?

23、原来,有些人终究会渐行渐远!只不过,是年少时逞强不愿相信而已!

24、绝望的是,明明是和自己的初中同学好朋友一起的,很舒服的两个人住一间,也没什么摩擦,就觉得渐行渐远了。

25、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时间果然是会改变一些东西,圈子不同不必强求。早就意识到了只是不愿承认。非要撕破才逼着自己。

26、不管什么感情,两个人若是生活上和工作上,没有太多的交集,注定渐行渐远。

27、越往未来走,越能体会到,有些人真的是会渐行渐远,有些人会慢慢忘记做一件事情的初心,谈不上多么难过,只是有些失望。

28、时光,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也都淡了。那些盛开在过往的花儿,已经淡下去了,我们渐行渐远。

29、生活的圈子以及各种的琐碎,有些人注定会渐行渐远,没有什么好悲伤的。

30、有些人,就这样渐行渐远了。有时候感慨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没有努力去维系友情,可是感情这东西不应该是相互的么?

31、不管你经历过多痛苦的事情,到最后都得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抵得过时光。

32、遗憾的是本来如胶似漆的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就渐行渐远了。

33、不管你愿不愿意,有些人终究与你渐行渐远,有些美好也只能留在记忆中,或许每段感情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吧!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接受这一切!

34、有些事有些人渐行渐远你却不自知,那就这样吧,懒惰敷衍的态度是加速摧毁现有生活的催化剂!不再做个笑话,释然吧!

35、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命中注定。人生的轨迹由此逆转,有些人也会渐行渐远。这可能就是,无限接近却永不能相交。祝你我得偿所愿,无怨无悔。

渐行渐远的时光作文 篇5

模模糊糊的记忆里,时光走过了一圈又一圈,雨水洗刷过的天空,那么耀眼与明亮,那些沉淀的岁月也被风吹走了,连时光的痕迹都没留下,暮然回首,剩下的只有一个个烙上印痕的奋斗的脚印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

我们似乎把昨天遗忘了,因为我们每一天都过着流水线一样枯燥的生活,学校到家里,家里再到学校。每天都面对着相同的东西,成堆的作业,一叠叠白花花的试卷,一场场大大小小的考试……每一个人都期盼着明天的到来,中考的到来,每一个人都把日子过得非常匆忙,匆匆的朝着明天跑去,是否有看见,我们将要与初中告别。

其实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针,分针,时针,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

你不知道光阴往哪个方向走,而光阴又偷偷带走了你。时光匆匆,渐行渐远。转眼间,一天,一星期,一个月,一年……已流逝,转眼间,我们即将面对中考,面对离别时的伤感。

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忘却了从前的点点滴滴。请记住,时光匆匆,一定要与它并肩而行,不要与它插肩而过或背道相驰;请记住,时光漫漫,一定要与它互利互用,不要让它只利用了你;请记住,你是在与时光赛跑,即使跑不过也不要放弃。

那些偷偷溜走的时光,催老了我们的容颜,却丰盈了我们的人生。青春的可贵正是因为那些年轻时光,不怕受伤,不怕付出,不怕去爱,不怕流泪。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为我们留不住岁月,更无法不承认,青春,有一日是要这么自然的消失过去。而人之可贵,也在于我们因着时光环境的改变,在生活上得到长进。岁月的流失固然是无可奈何,而人的逐渐蜕变,却又脱不出时光的力量。”——三毛

渐行渐远的高中作文 篇6

我走在古寺后院的长廊上,青石铺就的小路有些斑驳古旧,却是这千年古寺的不变之处。

在繁荣昌盛的唐朝,寺前香客络绎不绝,那风吐流苏的雕梁画栋,好鸟相鸣的绿树繁花让这座寺庙尽显神秘。每逢夏风飘转,菡萏盛放,无论是布衣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心怀虔诚,纷纷朝拜。老方丈细捻银须,轻捧茗茶,驻足在古寺阶前,看袅袅檀香中的潮起潮落,盛衰荣辱。

那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待续。却是韶华亦转,倏忽间,一梦回现实。古寺拥有千年历史,国家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当地政府便借此机会大干一番,将古寺重新包装了一下。原先充满婷婷芰荷的小池已入驻了各游船划艇,那些葳蕤茂盛的古树穿上了各式广告牌,又有几座新的雕刻摆放在门前,与古寺的老旧有些格格不入不过,依然还是游人如织,香火茂盛。变的只是人们身上不再如多年前的虔诚,他们的信仰变得非常现实,他们的捐赠了更多的钱财,却意在以金钱求实惠,谋发财。

很少有人在当今快节奏的时候中停下脚步,将文化装在内心。他们太急躁,将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早已变味,附上现代的标签,将文化渐渐遗忘在尘埃里。

当初那些虔诚的心,肃穆的人,守着文化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只是现在成了一些功利的心,冷漠的人和跌落在物质利益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渐行渐远的旧书摊 篇7

我不知道定海的大院是否是“典型的南方四合院”, 但是定海的大院应该有悠久的历史的。舟山扼守长江口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在历史上的地位, 要开放时, 便有徐福、鉴真东渡日本传说, 到了封闭时便撤回大陆, 实行清岛。主动时曾是抗倭的前线, 被动时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 这样的定海历史积淀会不深厚么。据介绍, 舟山的居民基本来自大陆, 所以有四合院也是成立的。邓云乡先生写过一本书, 叫《北京四合院》, 这是一本典型的小册子, 8万来字, 从书中我才得知, 四合院南方有, 北方也有, 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四合院。

邓云乡老先生早年是北大的学生, 在北大就读时曾请周作人写文章, 但当时周正要去南京受审, 所以对邓说:“现在不是时候, 日后一定给你写!”早年间看到邓先生回忆周作人的文章, 觉得挺有意思, 看完这本书, 才把作者与当日请周写文章的邓云乡联系起来, 原来就是那个邓云乡啊!

在邓老先生的笔下, 旧北京城的街巷清晰起来, 文人聚集的陶然亭, 淘东西的琉璃厂, 卖各种“耍货”的庙会……由他来讲述有关四合院的历史沿革, 真是另有风味。我感到读这本书, 就像小时候在夏天的夜晚, 坐在院子里纳凉, 听着老人讲故事, 说者娓娓道来, 不疾不徐, 里面融入的文化和历史知识, 如阵阵夜风在不知不觉中沁人心脾, 让你心旷神怡。那种情趣, 那种味道, 确实不是读一般的书所能产生的。比如, 尽管你和不少人都知道四合院是住宅的一种建筑形式, 也许也在里面住过, 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是不多的。邓云乡先生却能告诉你, 四合院的历史和格局, 哪些人住北屋, 哪些人住南房, 东、西房又是什么辈份的人居住, 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四合院及四合院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等等, 邓先生讲了很多很多, 讲了整整一本书。

看了邓先生的书后, 我不仅增长了许多有关四合院的知识, 也产生了许多联想。我想起定海街头那些四合院的变迁, 想起我曾住过的那些四合院, 想起了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提出的气候、地理以及社会生活对人性格的影响, 及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等等。我感到邓先生讲了整整一本书的东西恰恰都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熟视无睹的, 而且都被早早地埋入记忆的尘埃之中的……

无疑, 邓云乡先生的《北京四合院》引起我对往事的诸多联想, 使我感到生活中随处都有知识, 浩瀚的海洋中任何一滴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渐行渐远的“长江女神” 篇8

白鳍豚又叫白鱀豚、扬子江豚,渔民多简称为白鱀白旗。它的体态矫健优美,体长为2米左右,体重100~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吻部狭长,约有30厘米,上下颌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称为“额隆”。皮肤细膩光滑,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洁白色,鳍的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的颜色一致,是长期适应混浊的江水环境的结果。从水面向下看时,由于水的透明度小,光线暗淡,背部灰色的皮肤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被发现,如果从水底向上看,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强烈的光线交织,也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样就可以逃避敌害,也能较容易地接近猎物。

白鳍豚:溯临灭绝的“活化石”

白鳍豚是很古老的动物,根据化石考证的结果,至少在4000万年前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就已经存在,比大熊猫还要古老,是真正的“活化石”。与其他鲸类一样,它原来也是陆地上的动物,由于环境变迁,再次回到水中。为了适应水中的生活,身体结构发生了变化,体表变成流线形,原来的前肢变成像鱼鳍一样,称为鳍肢,与三角形的背鳍一起保持身体的平衡。后肢退化,尾部末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靠尾部的上下摆动推动身体游泳前进。为了在水中保持一定的体温和减轻身体的比重,皮肤下面还长有很厚的一层脂肪。它用肺进行呼吸,有一个长圆形凹穴状的鼻孔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

白鳍豚的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道已经消失。嗅觉也已退化。在江水中联系同类,趋避敌害,识别物体和探测食物等,完全依靠发出的声纳信号。

白鳍豚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有人认为它甚至胜过黑猩猩和长臂猿等类人猿,大脑十分发达,表面面积较大,上面沟回复杂,而且大脑两半球还能轮流休息,以便能够昼夜不停地在水中游动,它的声纳系统更是极为灵敏,其上呼吸道有三对功能奇异的气囊和一个像鹅头一样的喉,没有声带,却有着独特的发声和接收回声定位的组织,能在水中发出不同的声音,频率多在超声范围。它所发出的信号,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通讯联络的信号,其持续时间为0.26秒左右,把这种信号的录音放慢几倍,听起来就像老虎和狮子的吼叫声,因此称为“啸叫声”;第二类是回声定位信号,是它们的探测信号,持续时间极短,人耳不能直接听到;第三类是表达情绪的信号,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入耳可以直接听到。

白鳍豚性情温顺,很重情感,一般群居生活,从一对到十几只,大多在水深流急的江段,特别是长江与其支流交汇的地方或湖口处活动。夏季江中水位上涨后,则进入沿江的大型湖泊中生活,冬季水位下降后再回到江中水深处越冬。在长江里游泳前进时,成年雄兽在前开路,雌兽则带着幼仔在后紧随,出没于万顷波涛之中,顺江游动的速度可达每小时80千米,景象十分壮观。它们一般每隔20~30秒钟就耍呼吸一次,当身体上升接近水面时,鼻孔首先露出水面呼吸,出水时间为0.2~0.6秒,在寂静的夜晚可以听到它出水换气时发出的“噗哧,噗哧”的声音,有时也可以屏气潜水,最长时间可以达到200秒。白鳍豚偶尔也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江豚混在一起追逐戏水,以鲤鱼、鲢鱼、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等淡水鱼类为食。白鳍豚每天要吃10千克左右食物,并不咀嚼,直接吞食。

白鳍豚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雌兽的怀孕期是10~11个月,每隔一年才生一胎,一胎仅产一仔,繁殖率较低,偶尔也发现有生两胎的,这在鲸类中已属少见。在野外,白鳍豚雄兽和雌兽的性比为1:1,而雌兽中仅有30%为性成熟的个体,而其中又仅有30%能够怀孕产仔。以100只白鳍豚来计算,每年仅有5只雌兽能够怀孕,但长江的自然环境条件又如此复杂,幼仔死亡率很高,实际上白鳍豚种群能够得到补充的幼仔已经寥寥无几了,如果没有特殊的保护措施,其灭绝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长江:白鳍豚“失落的家园”

20世纪50年代时,在长江中尚可见到10~20只的较大白鳍豚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首先在富春江、钱塘江绝迹,此后在汉江、鄱阳湖、洞庭湖也不再能见到它的身影。到80年代时,长江干流中还有42个群体,大约300多只,90年代初总数已不足200只,1999年的统计证实已经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下降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威胁白鳍豚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增加,渔业、航运、水利等开发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大量的有毒有害工业废水排入江中,使长江水质不断恶化。由于长江沿岸农业发展的需要,围湖造田、近岸挖沙、江中炸鱼等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沿江湖泊绝大多数建立了坝闸等水利工程,将长江与连通的湖泊等隔开,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环境,截断了鱼类回游的通道,造成白鳍豚的食物来源减少。此外,还有沿江居民对于白鳍豚的捕杀,长江上的机动船的螺旋桨经常击中准备潜水转变方向的白鳍豚,用于捕猎刀鱼和鲥鱼的刺网上的滚钩,也常常误伤白鳍豚。

自1985年起,在国家环保局的主持下,一个包括就地保护、迁移保护和人工繁殖在内的保护白鳍豚的系统工程悄然开展,这是我国继大熊猫之后的又一项拯救珍稀濒危动物的宏大工程。这项工程如果实施成功,不仅将扭转白鳍豚这个物种行将灭绝的厄运,还将对世界拯救濒危野生动物提供宝贵的经验。

1992年,湖北新螺白鳍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布成立,这个保护区从湖北省洪湖市的螺山到嘉鱼县的新滩口,江段总长度为135千米,河谷开阔,坡降缓和,河道迂口曲折,发育有大量的江心洲,有小清河、内荆河、红庙河等河流通过黄盖湖、洪湖等与长江相连通,江段内有三毛矶、赤壁矶等十多座大小截流矶头。这样的水文地理条件构成各种长江鱼类生活栖息的良好环境,也是白鳍豚生活繁衍的理想自然环境,

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名为“多利”的雌性绵羊,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从此以后,能否用克隆的方法繁殖白鳍豚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事实上,我国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1980年就曾培养出世界上第一尾无性繁殖的试管鱼,并且在室内饲养达3年之久。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所的科学家通过对哺乳动物的

细胞核移植,成功地克隆了家兔,但是,如果克隆像自鳍豚这样的濒危物种,虽然从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实施起来却是非常的艰难。以克隆绵羊“多利”为例,它有3个母体,1个提供乳腺细胞,1个提供未受精的卵细胞,生成胚胎后,又植入到另1个母羊的体内发育。但目前人工饲养的白鳍豚仅有1只,而且还是雄兽,如果再捕捉一只雌兽,不仅需要耗资近百万元,而且很难保证它的存活。由于白鳍豚是水生动物,克隆时在获取细胞、卵子以及放入子宫的操作过程,都比陆生动物的难度要大得多。此外,克隆动物将会导致基因多样性的消失,造成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下降,最终仍然会使物种走向灭绝。

异地保护:白鳍豚最后的希望

白鳍豚的保护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保护工作的成败已远远超出了一个特定物种的生死存亡的意义,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一千标志。更何况,白鳍豚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白鳍豚科,通常在一个科里都会有很多物种,但白鳍豚科只有白鳍豚一个物种。因此,白鳍豚的灭绝不是一个物种的灭绝,而是一个科的灭绝。由于白鳍豚的种群数量太少,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其预危程度远远超过了大熊猫,迫切需要采取极为有效的保护措施,而易地保护则是保护白鳍豚的唯一选择和最后希望,这是国内外学术界在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达到的共识。

由于长江中的人类经济活动迅速增加的趋势在短期内无法逆转,白鳍豚已经无法在长江中继续生存下去了。因此,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只有把尽可能多的白鳍豚捕捞起来,迁移到自然条件与长江接近的地方,禁止各种对其有害的人类活动,使其处于完全的保护之中,才有希望得到繁衍生息,并在将来合适的时候再返回长江之中。

经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宂所等科研单位的深入研究,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是实施这项计划的理想场所。天鹅洲故道是1972年长江自然截湾取直后形成的,全长21千米,面积14平方千米,位于湖北省石首市下游大约20千米处的长江北岸。这里水质洁净,无工业污染,鱼类资源丰富,而且故道形成以前就有白鳍豚分布。

1995年12月19日,人们成功地捕获了一只体长为229厘米的白鳍豚雌兽,并把它安全移入天鹅洲保护区内,这也是保护区内的第一只白鳍豚。那么,当时人工饲养的“淇淇”是否可以与放进天鹅洲江段的这只雌兽结合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淇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已经生活了16年,很难再重新回到环境条件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去,也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捕食,因此把“淇淇”放到保护区内是不合适的。而成年的个体也难以适应人工的环境,所以把保护区内的这只雌兽放进饲养馆也是不妥当的,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应该尽快地从长江中再捕捉到白鳍豚雄兽放入保护区中,当然也不排除将来人工采取“淇淇”的精液,对保护区的雌兽进行人工受精的可能性。根据遗传学理论推算,保护区内至少要有20~25只白鳍豚组成的有效种群,才能避免发生近亲繁殖的现象,种群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科学家们曾悲观预计长江中白鳍豚的数量不会超过50头,然而,现在看来还是“乐观”了。2006年底,一个由中、日、美、英、德和瑞士等国生物学、声学、环境学领域的专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宣布,他们运用先进监测仪器和研究分析方法,在宜昌至上海长达3336千米的江段中进行了为期38天的大规模野外考察,没有在长江中发现白鳍豚。因此,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尽管有人坚持说,“目前还不能完全断定白鳍豚已灭绝”。因为,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未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而2004年曾在长江南京段发现因搁浅而死的白鳍豚,也有科学家指出,这次科考可能存在遗漏,因为考察只覆盖长江干流,每天观测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有人不久前在长江铜陵段拍摄到一种水生动物,被鉴定为极有可能就是白鳍豚,

但是,包括一些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白鳍豚这一物种幸存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参加这次考察的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首席科学家鲍勃·皮特曼说过这样的话:“白鳍豚是少数几种我未在野外观测到的豚类,我认为今后很难再看到它的踪迹了。”鲍勃,皮特曼曾有在野外观测过70多种豚类的经历。

在2000年前的《尔雅》里,白鳍豚就被称为“长江女神”。这是我国的祖先给予白鳍豚的最高美誉。但是,我们这代人,还有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到这个美丽的女神吗?

相关链接:

关于“淇淇”

说起白鳍豚,就不能不谈到“淇淇”。“淇淇”是于1980年1月11日,由渔民在长江洞庭湖口城陵矶捕到的。当时这只幼仔体长为147厘米,体重为36.5千克。由于“淇淇”是被渔民的滚钩捕获的,当时颈部有2个直径为4厘米、深8厘米的伤口,身上也有多处擦伤,已经危在旦夕。科研人员多方设法,采用中西药相结合、特殊绷带包扎等方法精心治疗,终于使“淇淇”保住了性命,并在人工条件下健康生活了22年。直到2002年7月14日凌晨去世。“淇淇”成为世界土成活时间最长的淡水豚之一。

作为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雄兽,“淇淇”帮助我国学者在白鳍豚的生物学、生态学、资源数量、人工饲养、行为学、血液学、生物声学、疾病诊断与防治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在淡水豚领域的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借助特殊仪器,捕捉到白鳍豚“呼唤”、“求救”等声音,推翻了国际学术界一直认为淡水豚类不能表达感情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渐行渐远的高中作文 篇9

在这条路上,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我们突然想回头看看我们是谁,我们做了多少天真的梦。我们就像一块白布。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给我们染上了不同的颜色,我最终成为了我最初没有想到的人。

张泽说他以前上大学是因为家里穷,他还骑着他父亲的破自行车,这让他感到很惭愧。因此,在一个寒冷的下午,他骑自行车到街上,走到一条小巷子里。他把自行车推了进去,然后故意没锁,所以他回家了。因此,可以想见,他的父亲出去在雪地里寻找了很长时间。他为父亲感到非常难过,但他也关心自己的自尊。自行车找不回来了,他的父亲为此非常难过。结果他长大了。

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他忘记了他想要什么,因为自尊,他失去了原来的自己,他忘记了旧自行车是他梦想的。幸运的是,他终于长大了,可以勇敢地告诉我们,他是虚荣的。

鲁迅放弃了前进的道路,放弃了最初的梦想,他也想成为一名医生。因为他的父亲被疾病困扰,他觉得成为一名医生可以帮助很多人。但是后来他发现他最初的错误实际上是一个错误。医生治疗身体残疾者,但精神残疾者无法治愈。所以他放弃了原来的心脏。他觉得他想一直治疗精神健康的人,在他看来,“真正勇敢的人敢于面对惨淡的生活和滴血。”

我们总是放弃一些东西,因为向前推进会变得很沉重,但是之后我们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人性化,我们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标。

很久以前,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总是有障碍阻止你,从一开始,你就模糊了不清楚的方向。”

执手相看,渐行渐远的散文 篇10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间,一切便已成为选择,没有行使的风向标,只有漫漫黄沙掩埋的天涯路途。不做选择便已成为选择,晨光微醺,眯起眼的瞬间恍然觉得没有什么比坚持更重要。我是稚子,前行的路需要更多人的帮扶;我是雏鹰,自由的心需要晚步的停留,‘痛并快乐着’这是对我最好的昭示 ,且走且停间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曾经未能在成长的路上郁郁难耐,如今更要为成长付出代价。我爱做梦,爱做一切美梦,可是梦醒时分终将远行。

相见不如不见的情怀我也经常会有,但是又能如何,人生不能改变的东西有太多太多,感恩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才能换来不朽的明天,明天在今朝等待中缓缓而来,未能做好准备的心将如何迎接这快要来临的一切?别人的丰厚终究是别人的,自己的微薄终究是自己的,最起码一颗心还在。

曾几何时,年少的梦会越做越少,成长的路会越走越难 ,远方的牵挂依旧萦绕耳畔,梦中的影子消散烟海「本文来自」。

上一篇:试验管理办法下一篇:孙奇事迹读后感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