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档案

2024-09-12

教师心理档案(共8篇)

教师心理档案 篇1

心理档案系统/心理测试软件/心理宣泄室/心理沙盘/团体辅导箱/音乐放松椅/团体辅导箱.北师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介绍

北师大智慧思源学生心理档案系统是当前国内最权威、最专业的心理测试和档案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国内最新修订的量表常模和清华大学最先进的软件技术,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护航!

系统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要求,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社会状况、学校管理特点编写而成,版本分为〈中小学版〉、〈职业学校版〉、〈高等院校版〉和〈综合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目前学校刚刚开学,在学生入校后两三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得到宝贵的原始数据,如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还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可以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包含四大模块:

A.心理健康测评模块: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健康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提出专家指导意见。

B.心理档案管理模块:学校人数非常多,测试完毕后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

C.学籍档案管理模块: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如:考试成绩、自我鉴定情况、老师的评语、家庭因素等。该模块同时解决了学生学籍电子信息化,极大的方便了学校管理。

D.危机预警模块:对测试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系统自动将该学生纳入危机预警系统,提醒老师重点关注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可以让学生家长也参与进来共同关注。

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十一大主要功能:

1.完善的心理测试功能。学生按照学号或者事先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到系统进行测试,管理员及时的得到测试报告。心理测评包括心理健康、个性特征、智力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心理等几大方面,可系统地反映出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水平,测试报告不仅有测试结果,还有指导意见,并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指导策略,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因材施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完善的档案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通过档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关键点是可以连续的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入学到毕业,所有的记录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记录学生成长每一步”。

3.强大的科研统计、分析功能: 系统既可对整个学校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对某一年级、班级或某一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等)、某一年龄段、某一性别等做团体和个体分析;还可以对某个人的前后施测的差异性、显著性、共同性等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使用文字和图形描述分析,直观生动。

4.完善的查询功能:对于庞大的学生信息数据,快捷、方便的查询功能是必须的。老师只要输入学号,或者姓名,或者班级,就能按范围找到想要的信息。

5.家校联动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机制,学生家长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清楚的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考试成绩、老师评价、自我鉴定等信息,有利于学校、家长形成合力,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6.强大的在线测试功能:可以安装到服务器上,支持数万人同时在线测试(只要有网络就能测试),系统还支持学校局域网和单机测试,满足学校各种不同环境需求。

7.在线咨询功能:学生可以提出心理咨询,老师在线解答。

8.优美的换肤功能:研究表明,作为一个心理软件,使用者测试时的心情直接影响到测试报告的结果,从而影响到测试结果的精准度,(因为我们测试的是一段时间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测试当时的状况)在测试过程中,页面的颜色、风格对使用者心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我们的系统特意设置了更换皮肤功能,十余套颜色,用户可随意选择。

9.人性化操作功能:根据调研,我们发现老师对电脑的使用熟练度参差不齐,功能再强大的系统,用户很难熟练使用,那么系统的使用频率就低,某些公司的系统有些学校购买完了基本就没有使用过,造成资源浪费,更不利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提供的心理档案系统以电子邮件格式为基础,只要用户会使用电子邮件,就能熟练的使用该系统,基本不用参考说明书。

10.测试者纵向比对功能:智慧思源学生心理档案系统不仅实现了横向比对,即对某个特定的群体进行某项指标的分析,还可以对学生所有的测试结果进行纵向对比,我们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那么对测试者的纵向比对尤为重要,通过某个学生历史前后测试的对比,第一可以清晰的表明该学生心理变化情况,便于有效的指导、干预学生,第二可以评估出老师的指导和干预效果,以便更有效的进行辅导。

11.强大的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功能:教育部明确指示,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系统给班主任(班级辅导员)开设了独立的管理端口,各班管理员登陆进入后可以看到本班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性格,学习方法等各项指标,并给班主任给出了指导意见,同时还可以对指标进行分析,有力于班主任有针对性的对本班学生进行管理。

心 理 沙 盘

沙盘疗法(Sandspiel, sand play technique)也叫箱庭疗法,是国外一种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和体系。其理论基础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通往心灵的途径”。为瑞士自身分析心理学家Dora Kalff于1956年创始。早期主要应用于儿童心理分析。是分析病患内心“原型”的最佳工具之一。其后,由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介绍到日本,并在日本临床心理学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第一线得以推广和应用,并得以更大范围的应用,特别是在应用于健康、亚健康人群压力释放,团队训练等方面后,更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沙盘疗法,是通过让受训者自我选择一定的沙具,按自我的意愿放其放于沙盘上,组合成一定的图形。通过对图形、沙具、摆放的顺序以及在这过程中的相互引导,交流,达到发现其“原型意象”,便于治疗,指导于治疗的方法。沙盘疗法让病患在“自由、安全、保护、共情”的情况下交流,得到最大的治疗效果。沙盘疗法业已成为国内外最热门的治疗训练方法之一。

沙盘疗法作为心理疗法的一种,无论是在其理论、技法、还是事例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发展。与其他心理咨询治疗方法相比较,沙盘疗法给予病人的更多的是非言语性的,在象征层面的支持,更易深入病人的无意识,更能够洞察当事人的心理轨迹,释放内在情绪,使当事人的深层次人格得以表现。通过心理咨询师引导当事人了解自我、提升自我达到咨询与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咨询师本身的压力得以释放。沙盘疗法适用的对象

沙盘疗法最初运用于咨询治疗儿童,随着理论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这种方法已经在正常人群中大量使用。

1、在医疗系统的应用

1)个体辅导:便于对病人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深层次心理分析。

2)集体辅导:对同类病人,同一科室或同一医生管辖的病人,集中进行游戏训练,释放压力。

3)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在长期的工作之中也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沙盘训练可以在更安全和受保护的情况对自身的压力进行释放。

2、在学校系统的应用

1)学生个体及团队的辅导:提升学生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有学校自闭症、恐怖症、社交困惑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更可以促进团队精神的升华,提升团队凝聚力,培养协作性人才。

2)教师团队的辅导:释放教师压力,提升教学能力。3)家庭团队的辅导:改进家庭教育方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在企业机关的应用

1)对高压力人群可以整体进行压力释放,如销售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在部队、警察和监狱等特殊机构进行使用。

2)提升团队凝聚力,创造力、开发心理潜能:企业、学校,创意人员、广告从业人员等多行业。

4、在部队、警察和监狱等特殊机构的应用

沙盘疗法工具的构成

1、沙箱标准尺寸57CM*72CM*7CM建立(统一的规格有利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对箱庭作品进行比较,不赞成使用过大或者过小的沙箱--张日升)。沙箱内侧底部为深蓝色,内侧为浅蓝色,分别代表水和天空。深蓝色是为了使人在挖沙子时产生挖出“水”的感觉。我们知道,生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水是包容的,也是流动的。在箱庭疗法中,培养来访者对水的这种感受是很重要的。此外,蓝色能够使人产生遐想,让人烦躁的心平静下来,疲惫的心灵得到休憩。外侧涂成木色或深色,沙箱内盛有细沙。沙箱的重要作用是保护来访者自由地表现内心世界。沙箱是一个有边界限定的容器,四角正是相对于“天”而言的“地”,大地给来访者一种安全感和受保

护的感受。

2、沙:沙子从安全性、环保性、手感等方面考虑选用的优质天然海沙,不赞成使用石英砂,虽然石英砂造价便宜。

3、各种玩具:玩具本身类似于真实的现实之物。梦、理想的境界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都可以通过箱庭及箱庭中的玩具表现出来。必备的玩具有人形、动物、树木、花草、各种车船、建筑物等。玩具是三维空间,梦、理想的境界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等,可以通过箱庭及箱庭中的玩具这样的三维空间表现出来。箱庭疗法并不要求特定的玩具,只要能准备各种各样的玩具或物品,让来访者能充分表现自己即可。必须准备的玩具有人形、动物、树木、花草、各种车船、飞行物、建筑物、桥、栏杆、石头、怪兽等。这样,来访者在箱庭治疗室制作箱庭时,除受箱庭治疗室这样一个自由、接纳和安全的空间保护之外,还受箱子所提供的一种安全与受保护空间的保护,也就是说来访者处于双重的保护之中。北京智慧思源研究院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并启动了“思源阳光工程”,在“十二五”期间为20万所学校建立心理档案,在全国建立10000所标准化心理咨询室,每年为基层学校免费培训心理辅导老师20000名。专业源于责任!

教师心理档案 篇2

一、建立高校教师心理档案的必要性

1. 建立高校教师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机构和职能部门, 集教学、科研为一体, 承担着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 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是教师。因此, 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科研工作的关键性因素。但是, 教师若没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 不仅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科研和教学水平还会停滞不前, 还会阻碍高校发展的进程, 无法实现培养高水平、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总之,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心理档案, 能够为学校实现人性化管理、促进校园和谐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必要的支撑。

2. 建立高校教师心理档案是维护教工身心健康的需要。

高校教师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实施者, 也是高校教育方针政策和办学宗旨的执行者,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素质教育的深化,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引入, 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改革进程加快, 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 这些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上教师群体的个性特点不一, 教育对象的组成十分复杂, 高校教师面临着诸多有形和无形的职业压力, 普遍存在着焦虑、紧张、挫折感等负面情绪,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建立高校教师心理档案, 加强教师的心理管理, 能够起到对心理疾病早发现、早干预的作用, 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保证教师身心健康、提高教师潜能和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建立高校教师心理档案是完善高校档案工作的需要。

为每一个教师建立全面系统的心理档案, 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进而最大限度挖掘教师潜能的关键。然而目前高校教师档案中一般只包括工作、学习及人口统计学方面的资料, 不包括心理方面的资料, 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档案[1]72。高校教师心理档案是高校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教师心理档案的内容

心理档案内容的确立是指能从中全面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教师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2]89, 主要反映教师个人的基本情况和教师心理状态、心理特点的情况。教师心理档案应全面地反映本人的心理健康全貌。

1. 教师基本情况分为个人基本情况、业务基本情况两个方面。

个人基本情况包括个人年龄、政治面貌、民族、教育水平、工作单位、所任课程、籍贯、家庭成员结构、经济水平、社区环境、身体状况、个人病史、生理缺陷、亲子关系、家中排行、近亲中有无精神方面病史、对教师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业务基本情况包括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外语水平、授课经历、发表的论文或专著名称、学术交流情况、科研活动情况、考核情况、工作满意度、领导听课的记录及评语、教学评价情况等。

2. 教师心理发展情况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教育情况两方面。

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智力水平、气质类型、人际交往、工作态度、兴趣爱好、人格特征、人际交往水平、归因、品德、有关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描述等。心理教育情况包括心理咨询历史、心理工作人员的观察与调查报告、心理指导情况记录等。

三、建立高校教师心理档案的途径

1. 高度重视, 加强对基层教师心理档案的组织与管理。

应充分认识到建立心理档案对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首先,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代表, 其个人魅力、知识结构、品性品质、言语行止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旦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就会影响教师潜能的发挥, 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造成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 有助于实施监督教师精神健康状况, 展开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领导应高度重视, 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资料, 投入适量资金, 设置专业心理工作人员, 定期开展教师心理测评和普查, 实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水平, 确保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2. 采用多种方法, 确保资料内容充实完整。

围绕高校教师心理档案内容, 高校心理管理部门应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搜集相关内容的资料和信息, 确保材料来源广泛, 信息客观真实, 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一般来说, 学校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心理测试, 掌握教师的心理状况, 聘请有关心理学专家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 围绕发展能力、人格特征、挖掘潜能、提高工作绩效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由各学院组织管理部门提供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真实行为表现, 通过学校领导、教师管理者、同事及相关的人员观察教师的日常行为来收集心理档案材料并上交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于心理测验结果, 应由专业的心理学专家根据每年心理测试和检查结果, 结合教师各方面的情况, 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将教师心理状态分为优、良、可、差等等级, 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建议和管理策略, 完善心理档案资料。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直面咨询等形式的心理疏导, 并及时将疏导情况建档。

3. 健全制度, 为高校心理档案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必须不断加强和规范管理, 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教师心理档案建设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高校应实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检查制度, 每年或每两年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前, 由心理管理部门的心理专家对每位教师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装入个人档案;建立健全岗位工作制度, 明确规定心理档案管理的分工、收集、整理、保管等工作流程, 责任到人, 层层分工;建立健全保密机制,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职业道德, 对于那些教师不愿公开的、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和违反心理咨询工作原则的心理档案内容必须严格保密。

4. 现代化管理, 运用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心理档案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档案模式, 存在管理手段滞后、工作效率不高、保密程度差、提供服务有限等弊端, 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通过运用高校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能够利用高科技手段, 对教师心理档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管理, 实现对高校教师心理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方便的检索和查询, 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

总之, 建立高校教师心理档案, 实行科学化的管理, 对于提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艳华.高校教师心理档案建立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 (2) .

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问题探讨 篇3

【摘 要】阐述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并从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原则、程序、基本保障及责权问题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心理档案 高职教师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73-02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要想使高职教师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管理方,就必须详细掌握高职教师各方面情况和动态作为有效的管理依据,为高职教师建立档案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当下高职教师档案的主要类型为人事档案和教学档案,包括人口统计学内容和学习、工作情况,基本上未涉及心理方面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高职教师档案尚未健全,还有很大的可供发展的空间,而心理档案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方向。

一、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意义

建设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能够填补现行高职教师档案内容上的缺失,能够帮助学校迅速掌握高职教师的心理特征、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规律,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提供心理方面的依据,如从各个教师心理档案数据中可以归纳出整个教师队伍的心理状况、工作影响因素等,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

二是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素质。高职教师经由查阅心理档案,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进而做到正确自知、适当调节等,最终实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为确保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质量,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价值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自愿性原则。在搜集心理资料前应获得高职教师的允许,要尊重教师的自主权,不能强制性向教师索取相关信息资料,否则容易获取到虚假或错误资料。

二是客观性原则。在建档过程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档案内容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高职教师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可以主观想象,也不可以随便补充或删除档案记录。

三是发展性原则。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具备动态发展特征,高职教师心理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改变,必须及时把最新的档案信息补充进档,以确保高职心理档案的真实可靠。

四是系统性原则。教师心理会受到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建档过程中要从系统角度来搜集、整理、补充档案信息,保障其完整性和有序性。

五是保密性原则。要尊重高职教师的个人隐私权,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实施可靠的保密措施,严格落实保密制度。

三、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程序

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按照先后顺序,需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一是心理档案内容的确定。主要包含人口学资料(教师个人基本状况)和心理学资料(心理健康状况),表1所列举的是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内容,在建立心理档案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内容。

二是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除“身体状况”内容由医疗相关部门提供外,其他内容由高职教师个人填表、人事职能部门和教学职能部门审核确定获得。而“心理学资料”的获取,从以下方面入手:“心理自我认知”部分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由高职教师个人提供,“心理测评”部分由心理职能部门组织高职教师进行心理测试获得,“心理咨询记录”部分由心理职能部门提供。可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谈话法等各种方法搜集档案资料,保障资料获取渠道广泛,信息客观真实,这是建档的关键。

三是整理与建档。首先应用相关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其次聘请心理专家根据心理测试和调查结果,综合高职教师其他方面的相关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具备操作性的改进措施,以面对面、网络、电话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并及时将疏导情况记录归档;最后是确定档案存储载体,如文本、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等,进而完成建档程序。高职教师心理档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存放部门,一般可放在档案职能部门或心理职能部门,由专人负责管理。

四、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是思想保障。首先要转变高职院校滞后的档案观念,重新认识高职教师档案的角色和功能,树立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理念,充实高职教师档案内涵。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会有后续的行动执行,比如在划拨资金、人员配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其次要转变高职教师的观念,宣传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无害性、保密性,提升高职教师的心理认同感和支持力度。

二是组织保障。要真正落实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工作,就必须有健全完善的组织予以保障。其主要操作体系是“档案职能部门—人事职能部门和教学职能部门—心理职能部门、系部”三个层次:档案职能部门负责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人事职能部门、教学职能部门负责整体安排和措施落实;心理职能部门、系部负责具体执行。除此之外,还需要相配套的辅助部门予以保障,如资金保障(财务职能部门负责)、技术保障(网络管理职能部门负责)等,促进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是制度保障。要结合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情况来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并予以落实。比如实行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定期开展检查,把整理好的检查结果及时补充到高职教师心理档案中去;实行岗位责任制,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搜集、整理、建档等流程以制度形式予以明确,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并一一落实到人;实行保密制度,加强对档案人员和使用档案者的保密宣传教育,对在职权内可以查阅到的档案内容根据要求做好保密工作。

四是技术保障。传统的手工管理档案模式已日趋滞后,要跟上时代采取新的技术手段来开展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开发或购买心理档案管理系统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档案存储、检索和查询,有利于学校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技术化、规范化。

五、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责权问题

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到档案信息的查询、更新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与多个职能部门有关,涉及多项档案内容,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档案管理中的建档和查档的责权分配问题。

一是建档的责任分配。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需要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配合,前文提及高职教师心理档案的刚性基本信息可以由教师个人填写、人事职能部门、教务职能部门审核通过后把信息反馈到心理职能部门,弹性基本信息则主要由系部、人事职能部门、教务职能部门以及心理职能部门提供和调整。高职教师心理信息主要由心理职能部门借助专业途径获取,而其他常态信息则要通过高职教师的自我评价、各职能部门的客观评价等获取,最终反馈到心理职能部门。每一次对档案信息的调整,在实质上都相当于一次重新建档,在较大程度上依靠心理职能部门完成。因此,在建档责任分配方面,以心理职能部门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

二是查档的权限分配。在查档的权限分配方面,对高职教师而言拥有全部知情权和查阅权,当高职教师有查阅需求时,档案职能部门应予以满足;对除高职教师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档案职能部门应实行半开放管理,比如高职教师的部分公开化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可以查阅,如涉及高职教师评优,有关职能部门有权借阅高职教师的人口学方面的档案,而与高职教师有关的心理测试结果等档案信息,要经过严格审批手续才可以查阅,并尽量落实高职教师的知情权。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教师心理档案还未完全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针对此所开展的研究非常有限,得出的研究成果很少。鉴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人性化管理的加强,对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开始有所提高,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应该作为一种特色档案纳入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体系,加强对高职教师心理档案建设的研究,以促进高职教师个人心理素养的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华,刘国义,郝岩君,张艳娥.高校教师心理档案建立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2)

[3]杨颖,鲁小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的思考与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3]曾宪言.对高校教师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兰台世界,2015(14)

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篇4

(一)、学生心理档案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动态的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能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有效的做到预防、预警和干预;学生家长也能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目前学校刚刚开学,在学生入校后两三个月时间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得到宝贵的原始数据,如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学习焦虑等指标数据,方便今后做数据对比;通过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性格特征的测试,还可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可以筛查出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分析,实施心理干预。

(二)、学生心理档案的工具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般要凭借心理测试量表,将测试的结果记录在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般采用学生心理档案系统.(三)、学生心理挡案系统应该包含的四大模块

A.心理健康测评模块:用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健康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提出专家指导意见。

B.心理档案管理模块:学校人数非常多,测试完毕后对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

C.学籍档案管理模块: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如:考试成绩、自我鉴定情况、老师的评语、家庭因素等。该模块同时解决了学生学籍电子信息化,极大的方便了学校管理。

D.危机预警模块:对测试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系统自动将该学生纳入危机预警系统,提醒老师重点关注该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可以让学生家长也参与进来共同关注。

(四)、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六大主要功能:

1.完善的心理测试功能。学生按照学号或者事先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到系统进行测试,管理员及时的得到测试报告。心理测评包括心理健康、个性特征、智力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心理等几大方面,可系统地反映出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水平,测试报告不仅有测试结果,还有指导意见,并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指导策略,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因材施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完善的档案管理功能: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通过档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其关键点是可以连续的记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入学到毕业,所有的记录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记录学生成长每一步”。

3.强大的科研统计、分析功能: 系统既可对整个学校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对某一年级、班级或某一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等)、某一年龄段、某一性别等做团体和个体分析;还可以对某个人的前后施测的差异性、显著性、共同性等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使用文字和图形描述分析,直观生动。

4.完善的查询功能:对于庞大的学生信息数据,快捷、方便的查询功能是必须的。老师只要输入学号,或者姓名,或者班级,就能按范围找到想要的信息。

5.家校联动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机制,学生家长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能上网,就能清楚的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以及考试成绩、老师评价、自我鉴定等信息,有利于学校、家长形成合力,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工作总结 篇5

锦州市国和小学赵晶

“学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学校的标志,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以上观点是我校领导和老师多年来逐步形成的基本共识并始终坚持的教育实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长期工作经验的积淀中意识到心理咨询室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按较高的标准加强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并开始重视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培养专业师资的基础上,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目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并关注师生的心理素质发展”。

随着多样化的工作方法的涌现,建设规范化的、现代化的心理档案、咨询档案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凸现出来。首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学校必须建立系统的心理档案。其次,只有在心理档案建设得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的主动性。才能在充分运用心理信息采集和分析的成果基础上主动约请相关学生。此外,建立学生心理发展与咨询档案有利于学校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教育和教学计划,或防患于未然,或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且,咨询档案也有利于学校对咨询工作进行评估和管理,并能为学校开展相关教育研究提供数据。电子心理档案也是顺应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与传统的人工建立心理档案相比更有优势。

由于我参与了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对档案建设过程有一定 1的了解,下面就有我简单介绍一下我校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使用情况、思考建议等。

我校心理档案建设的流程包括:档案建立、数据采集、档案查询、行动方案

一、档案建立。

校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能从认识上立足较高的站位,按照建设高标准的心理档案开展工作。这首先表现在,所有参与档案建设的老师都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关知识、相关技能。心理档案建设前,我校派教学骨干颜丽老师参加学院组织的培训。颜丽老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了档案建设的方法后,对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包括:班主任、微机教师等,为进一步的建立档案打好基础。

其次,学校领导克服困难,为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尽可能完善的物质保证。学校的三个微机室一百余台微机提供给学生,通过局域网完成心理测验。心理档案的电子版录入在学校专门配备的笔记本电脑上,以实现信息采集及后期使用的灵活性、安全性。

最重要的是,所有相关人员在领导组织下精诚合作,顺利地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数据的采集。班主任老师先要对学生进行编号、拍照并对学生填写纸质心理档案的个人信息等项目进行辅导,此后及时回收档案。其间,班主任老师要直接面对家长答疑解惑,并检查档案内容填写的是否完全、准确、真实。微机老师曹月、高小然等在微机课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测量时,他们按照量表的要求宣读指导语,并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测验环境,最后将评测系统自动生成的测量结果通过局域网保存到心理咨询档案专用文件夹里。

其后,由心理老师进行了文本、电子档案的填写、评价等工作。

心理教师完善档案的过程绝对不仅仅是数据的填充,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级、并提出相应对策等。目前,我校在心理档案中按量表体现的测量结果及实际观察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一般关注对象、密切关注对象和及时干预对象。

值得指出的是,学校领导在建设心理档案工作之初就明确指出:由于学生处于发展变化中,学校应定期更新学生心理发展与咨询档案的有关内容。

二、档案查询

配合现有的心理档案系统,我们在设计目标用户是考虑主要有三类:学生、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学生只有权力接受测评与查看自己的测评结果而无权利查看他人的信息。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负责人,经过心理老师的同意,可以查看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班主任自己进行的特定调查的结果,但是无权查看其它班级及具体到某一位学生的心理档案系统。

心理老师的查询主要围绕个别学生的主动干预及心理咨询资料收集等目的。通过系统内的相关函数,既可以调出特定类型学生的档案,也可通过独一无二的编号迅速找到前来咨询同学的个人信息及测验结果。心理教师对心理档案数据的分析,对发现心理问题学生采取帮助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心理档案好比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心理资料袋,心理状态如何、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们都能够快速查到。这样一来,哪些同学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开展个体心理辅导;甚至哪些班级的学习问题反映得很突出,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和风格都有了一个科学的依据,有利于及时、有效干预。

三、行动方案

首先,利用心理档案的报表功能可以将综合评价及教育措施以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来,因此可以通过报表功能为班主任提供相应的建议。这一点我们学校采取个性、共性相结合的方式提供帮助:

对于特殊个体反应的个别问题,以口头建议、文本建议等方式对班主任进行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校心理咨询室以案例的形式将相关分析、建议发表在报纸上累计30余篇,即对教师进行提醒,又能更大限度的取得家长的重视与共识,形成合力。

经过实践,此档案系统实现了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的转化,引领学校在档案系统建设方面上了新的台阶,填补了相关工作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实用性。

最后,针对心理档案系统,我谈一点思考和建议,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所限,没能很好理解编者意图,如有不妥敬请谅解。

1、量表问题 这个系统用的量表有几个是汉化的引进版,我比

较关心的是比较、解释结果的常模是否进行了本土化,是否适合我们学生测量。此外,本系统一些量表并不能适应、满足小学生这个特定的被试群体,如:scl90用于成人还可以,但用到小学生身上尤其是没有相应症状的小学生身上似乎不太合适。因为根据Scl90的原设计者的规定,该量表适用于精神科或非精神科门诊的成年病人。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体会,这个量表大多用于对于神经症及综合医院住院病人及心理咨询门诊的受检者。可以考虑用上海华师大周步城教授修订的9个量表替代,因为较贴近本土中小学的实际情况,且有软件。

2、测验工程大问题几个量表做下来需要很长时间,几乎每个

量表都要一节课的时间。不仅如此,测评系统不能直接生成学生的电子档案,仍需从测量结果人工转化为纸质档案及电子档案,平均每名学生用时超过10分钟。面对庞大的测量团体,这样的效率明显偏低。建议能从测量结果的生成环节就实现电子档案的自动填写。

3、行动方案问题此系统中没有相应的行动方案帮助提示,不

能针对特定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建议。针对心理教师、班主任不同的工作重点提出个体、团体的建议才能让心理档案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开放问题现有系统没有实现网络的开放、资源的共享,限

制班主任等教师使用、维护心理档案。只有实现档案的查询畅通化、使用习惯化,才能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作用。心理档案既然耗费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就不能让它束之高阁,而要有效的利用起来。

以上就是我们心理档案建设的一点体会,我们在这方面的尝试还在初始阶段,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指导、帮助。谢谢!

教师心理档案 篇6

20xx年2月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明文指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建设学生心理档案,是心理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

心理档案应包含哪些内容?目前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甄选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心理软件?针对以上实务话题,本文尝试做一些回答。

一、心理档案建什么

心理档案是指对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等材料的集中保存,这些资料按照一定的程序排列,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如实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档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个人简介、身体状况、家庭环境、在校状况及对学生个人生活影响的重大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最后是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记录,主要包括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个性化的交流记录信息,如访谈记录、咨询记录等资料。有时候,还会补充辅导老师通过学生班主任、家长、同学等其他渠道获得的有关资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操作中,一般而言,第一部分资料,通过学生自填式问卷获得;第二部分资料则往往来源于专业心理测验测试之后的结果;第三部分资料则来自学生在咨询的咨询记录。

二、传统方法建立心理档案的问题

将以上三部分资料,分别打印,然后装订,放入文件袋,就形成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常见的一道风景——厚厚的一个铁皮柜,里面是历年来学生的心理档案资料。随着心理档案数据的日积月累,最后,柜子里面的资料越来越多……在校园局域网普及以前,这是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本文将主要通过纸笔问卷(包括单机版软件)施测、学生手动填写、老师纸笔录入来建立心理档案的方法统称为传统方法。它存在两大问题。

问题一:建立心理档案的时间成本过高在传统方式下。心理老师再勤勉有为,也难以胜任整个学校的心理数据从施测到最后形成报告的过程。打印问卷、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数据、撰写报告、给学生讲解个人报告、向校长汇报集体统计数据、将最终资料装订成袋,所有这些琐碎的事情,将占用大量的时间。当其他突发性的事情与心理档案建设等发生冲突时,迫于时间压力,心理老师不得不放弃本学期的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最终导致心理档案系统中累积的数据并不完整、连贯。

问题二:心理档案的使用主体有所偏差理论上,学校的心理档案的内容应该能够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实时更新,学生本人能够查询、更新自己的信息。但是,使用传统方法,学校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普遍存在费时过久、成本过高的特点,不可能给学生提供类似服务。对于学校领导来说,如果能够获得学生心理档案的集体分析报表,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考虑到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将让教育政策更加个性化与人性化。但是实际上,传统方式的心理档案不可能提供类似功能,会导致本应为“活”的心理档案成了一汪死水。学校的心理档案,只为心理教师一人使用,一旦建立完了之后,则将其束之高阁,最多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时候拿出来摆样子。随着铁皮柜里面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发黄的心理档案袋直奔废纸堆。

三、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的优势

从广东省佛山地区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至今,“校校通”工程已开展近十年,目前大部分学校拥有了计算机网络条件。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下,传统建档方法将逐步被淘汰,心理档案建设正在全面走向网络化。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不是指将心理测评和咨询记录等数据录入计算机形成电子文档,而是直接采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心理档案。以下表格,从易用性、安全性、科学性三方面比较了传统方法与使用

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差异。正如表格所总结的,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及时反馈、安全稳定、自动统计、检索和管理方便等优势。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四、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建立心理档案

简而言之,可分为三阶段:(1准备阶段。此阶段包括申请预算、获取产品资料、购买软件并安装、小规模试用系统等工作。(2)建档阶段。此阶段包括开展普测建立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检索出预警学生并进行咨询辅导、整理心理测评结果和咨询辅导记录并存档等工作。(3)展示阶段。此阶段包括根据心理测评数据和咨询记录撰写论文并发表,展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等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相关软件主要有两类:其一,主要用于收集测验数据的.单项心理测验软件;其二,集成了测评与档案管理、心理咨询管理、心理网站建设的综合性心理档案软件系统。面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软件,在购买前,需要特别注意三项。

首先,需要注意软件架构设计。思想决定高度。心理档案系统绝不等于学生心理测试系统。理想的心理档案系统应该还包括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心理网站建设等模块。心理测验仅仅是建设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过程之中收集数据的方式之一,而不是惟一方式。在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过分重视心理测验,将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档案系统的惟一资料来源,最终丧失的是对生动的学生个体的客观认识,容易导致在咨询实践中,轻而易举给学生贴上并不科学的“心理不健康”之类的标签。极端情况之下,甚至会导致发生。

其次,需要注意测验信效度。不少人认为编成计算机软件的测评工具是科学、先进的。其实不然,测评软件更多地是将题目答题方式和分数统计的技术化,和测评工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因此,在选择心理档案系统时,需要注意其所含测验的信度、效度、适用人群、常模等技术指标。

最后,需要注意售后服务及价格。良好的售后服务至少应该包括:免费安装调试、故障处理、常模更新、测验题本更新、功能模块更新、软件升级等。至于价格,需要根据软件的功能来判断。单机版较之网络版,在采购成本上会减少许多,较适合面向少数人开展心理测评的单位,网络版软件则较适合开展大规模普测。如果价格过低多有问题,或者是省略了售后服务成本、使用了盗版测验。同样,如果价格过高,则存在厂商虚报价格之嫌,同时对学校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五、心理档案系统未来发展方向

教师心理档案 篇7

一、建构的意义

1. 有利于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筛选和鉴别。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非人人都可以从事的职业, 必须由经过专业心理学训练, 并且具备从事这项工作的心理素养的人员可以胜任。目前, 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较复杂, 既有专业人员, 也有辅导员以及思政教师, 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并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考量。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档案是在运用各种专业心理测量、心理访谈等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能够把不符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从教师群体中筛选和鉴别出来, 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合理建构。

2. 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师的自我了解和成长。

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需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 心理档案能为教师提供便捷的途径, 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因为, 心理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个体, 也会遇到心理困惑或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等, 心理档案向教师提供了每个人的发展状况, 有助于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 扬长避短, 从而真正做到与来访者共同成长。

3. 有利于加强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管理。

心理健康教师档案的建立无论对于教师个人还是学校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他们作为教书育人的传播者, 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 关注这部分教师的心理档案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另外, 对于学校而言, 心理健康教师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学校对教师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 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教师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以及现状,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储备坚实的师资力量, 从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内容的构成

“所谓心理档案的内容, 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 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1]144参照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教师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 即教师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工作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教师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主要包括教师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社会功能状况等。具体说来, 需要从如下几部分内容入手。 (1) 个人简要履历。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毕业院校及所学专业、学历、目前从事的具体工作、工龄、兴趣爱好等。 (2) 身体健康状况。一个发展完善的个体, 身心健康应该是统一的, 尤其身体首先要健康, 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包括一般身体健康状况、个人病史以及家族病史。 (3) 工作状况。包括工作兴趣、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工作绩效、对工作的满意度等。 (4) 对个人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包括亲人或朋友的死亡、得重病、结婚或离婚、孩子的出生、人际冲突、生活状况的改变以及对自己有影响的重大挫折或困难。 (5) 个性特征。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 主要有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兴趣与态度、人际关系及教师品德的特点等。 (6) 心理健康状况。包括精神病史和心理健康的评定, 精神病史指之前是否出现过精神疾病、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是否有创伤史;心理健康的评定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以及心理危机源的分析。 (7) 主要社会关系。心理教师与学生相比, 其生活的环境及接触的人事物更要复杂些, 他们的社会关系状况能直接影响或者反映教师的人格特质以及工作绩效, 主要包括个体的家庭关系状况以及社会人际状况。

三、建构的程序

1. 建档时间的确立。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时间大多在新生入学后进行, 关于心理健康教师心理档案的论述甚少, 因此何时建立这一问题并没有一致的观点。我们认为结合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性质, 心理档案的建立在教师上岗前就要进行, 便于筛选和后期的管理, 同时要采取阶段性的动态建构手段, 每半年或者一年定期进行一次心理复测, 使教师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2. 心理档案资料的收集。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通常采用心理测量软件, 如“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以及“16PF”。鉴于心理教师的职业特质, 我们认为心理档案的建立可采取教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法。因为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都有丰富的心理评估经验, 所以他们可以从人格特征、人际状况、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他评的方法以心理测量为主要依据, “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是较合适的测量工具。此外, 还要结合心理访谈、心理督导、日常言行的观察等途径掌握教师个人信息。

3. 心理档案资料的分析。

对于心理测量结果要按照计分标准严格进行统计, 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心理教师对测量软件的使用以及测量结果的解释比较熟知, 因此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 一般只需呈现测验结果及其解释即可。而对于教师自评和他评中所获取的心理档案资料, 建档者要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析, 全面准确地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四、需注意的问题

1. 充分发挥心理档案的功能。

建立心理档案的目的不仅只停留在了解个体信息的层面上, 更重要的是利用心理档案的作用机制加强对心理教师的管理和督导, 完善心理教师的素养, 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心理咨询是一项相对危险复杂的职业, 咨询师自身必须有超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避免受每个个案的影响, 心理档案有助于教师心理督导和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此外, 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督导及培训等专题研究。

2. 心理档案与心理督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承担着助人者的角色和功能, 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 自身也需要被心理督导, 才能保证高质量地、持续性地完成工作。关于心理咨询师的督导问题在国内仍是一个空白, 许多环节的操作没有达成共识。但心理督导的功能不容置疑, 它不但能提升被督导者的人际沟通技能, 增强自信心, 同时有助于自身问题的疏导和释放。中国心理学会关于心理督导师的要求是“资深的心理师”, 大多由职称级别高、从业年限长、接受过正规的心理治疗培训的专家担任此项工作[2]947。鉴于目前资深心理督导师的数量有限, 学校既可以邀请资深心理督导师对教师进行督导, 也可以采取教师相互之间的浅层督导, 这要视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

3. 完善心理档案的管理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应包括确立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心理档案信息反馈机制以及规范心理档案查阅制度。从现实来看, 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心理档案都由心理咨询室进行管理, 我们建议建立专门的心理档案管理机构, 学生和教师心理档案分开管理, 从而便于建档、管理以及研究。档案的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反馈制度必须要严格明确, 此外保密机制必须要有。心理档案不同于其他档案, 涉及个体隐私的部分, 除了个体本人、建档人员以及心理督导者可以查阅外, 不能把信息随意泄露给其他人。

4. 确保建档人员的从业水平。

与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相比, 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档案包含的内容多而复杂, 建档过程难度大, 对教师心理档案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必须要准确可靠。因此, 建档人员的从业水平要高, 无论在心理学领域还是档案领域都应是经验丰富的专业学者。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初步探讨, 建档内容的构成、建立的程序与方法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学校管理中的这一个环节提供参考, 有效解决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郝秀英.论档案工作的人性化服务[J].河北大学学报, 2009 (3) .

教师心理档案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档案 危机干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教育部已多次发文强调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干预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一、构建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的采集与分类,二是管理队伍的建设,三是信息的权限分配及主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与系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动态互动作用。

1.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與分类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输入的信息是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信息输入和分类是设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首要步骤。首先,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应该采集的信息与分类:①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学号、学院、专业、年级、生源地、个人爱好、特长、学生本人联系方法、家庭住址及联系方法、家庭主要成员及其工作单位和职务、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②心理测量信息:人格、气质类型、需要动机、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是卡特尔16种人个因素测验(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等心理测量表评估结果;③统计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心理状态发展报告等;④动态反馈信息:心理咨询及心理训练记录,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发展报告;⑤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如自杀倾向、重度抑郁或焦虑等。

2.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档案不同于商业性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的心理档案,它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就是重视心理档案的诊断和参考价值,轻视心理档案的预测价值,忽视对心理档案育人功能的开发,没有对大多数同学的个性、人格和心理需求等做进一步的分析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多数同学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单一化。心理档案一般只由心理咨询中心少数心理工作人员管理,面对全校的学生,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拓宽管理队伍的覆盖面,把学校学工部、团委、保卫处、二级学院等管理部门及辅导员列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队伍,在坚持心理档案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使用权限,努力尝试把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发展为一套整合各种信息和人力资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

3.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信息的权限分配和信息反馈机制

如何解决作为保密资料的心理档案与作为反馈信息的心理档案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信息输出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反馈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信息反馈给适当的主体,即通过不同主体享有不同信息的权限分配来解决。

就上述心理档案采集的①-④个信息模块而言,学生可以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③(严格限于学生本人信息,学生可以在①输入更改自己的信息,只能查阅③的信息);心理咨询教师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②、③、④、⑤(心理咨询教师拥有全部信息的管理权限,但必须严格保密,受专门制定的心理档案管理条例的约束);学校管理人员拥有的权限是③、④、⑤(按校、院、年级等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学校管理人员只能查阅相应权限下的信息。例如保卫处在处理案件时可以查阅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团委在选拔学生干部是可以查阅其能力及个性特征等;还可以在④输入相关信息,例如辅导员可以把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后的心理应激信息输入,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宿舍矛盾、补考重修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上的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心理恢复平衡的过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该包括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危机后干预。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预警是关键的阶段。要建立畅通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及时完善心理档案,早期发现心理问题,筛选重点的预警对象,及时跟踪监护。

建立五级预警体系:“五级”指的是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级别。通过宿舍舍长,可以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他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通过班集体,可以把心理委员作为主要的支点,了解班级学生大致的心理情况;通过院(系),主要是专职书记和辅导员,把握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通过学校,为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提供全面的协调和指导。

提高学生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主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及选修)、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团体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等,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成立高效率的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由学校主管书记和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组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统一的协调指挥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即由校医、心理专业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队伍。同时加强这支队伍的培训,树立危机干预的应激意识,在心理危机发生时能及时、迅速地进行干预。三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即与学生家庭、学校附近医院、消防局、公安局等密切联系,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处理心理危机,特别是严重的心理危机。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中,一个重要又容易忽略的环节是后干预。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过后,危机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有三种情况:一是心理平衡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二是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三是暂时实现了调节平衡,但随时可能反弹或爆发。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需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强化干预效果。

首先,要通过心理档案对危机干预后的当事人进行跟踪监护,及时记录其心理发展报告,一旦出现危机反弹的苗头,及时进行第二次危机干预。其次,要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为当事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如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加强当事人理性思维和自我肯定,提高对危机的控制能力。最后,如果危机情况长期反复并导致恶化,当事人精神症状突出,应对其进行精神病学治疗或转入医院精神科治疗。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变化,树立危机预防的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本,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快速、及时、有效的干预,这将会大大地促进稳定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石国进.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 (5):41-42.

[2]曾泽鑫,温义媛.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19-21.

上一篇:《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班会教案下一篇:五一劳动节表彰大会上企业领导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