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8-31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作品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无*界。欲界是没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自:从。.未:没。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

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苏轼正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受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肯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散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散步到承天寺,应该缘于内心的不平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也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应该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寂寞时在寻找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散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朋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该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涯的人此刻共同欣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清澈透明的水。

全文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别,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答谢中书书》《承天寺》翻译 篇3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水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早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鸟儿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太阳快要落山时,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时,恰好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行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原文及翻译 篇4

导语: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为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其思想源于老庄,并受葛洪道教影响,亦杂有儒佛观点。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6

(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李敏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指导:

1、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2、扫除字词障碍。

(二)课中

1、导入新课及作者简介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齐高帝曾经召陶弘景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弄懂字音,大致把握课文的朗读节奏。(2)全班齐读,加强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3、讲学导练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阳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2)小组讨论,理清文意

①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文章的? ③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明确:

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③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目标与检测(《同步导学》课堂练习部分)

4、课堂小结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课后(1)配餐练习

A组练习(《同步导学》课后练习部分)B组练习(背诵并默写本文)

C组练习(课外收集一些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的诗词)(2)教学反思:短文两篇

(一)(学案)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讲练导学

(1)重点字词: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阳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3)作者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这篇文章的?

(4)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三、目标检测

《同步导学》课堂练习部分

四、学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 篇7

课题: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姓名: 班级: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2011.11 主备人:李成华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及“书”这种文体。作者:

书:

2、《答谢中书书》选自《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作者,字,号。

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 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请在文中画出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巩固拓展】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

语句:。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篇8

dá xiè zhōng shū shū

答谢中书书

shān chuān zhī měi ,gǔ lái gòng tán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gāo fēng rù yún ,qīng liú jiàn dǐ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liǎng àn shí bì ,wǔ sè jiāo huī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qīng lín cuì zhú ,sì shí jù bèi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xiǎo wù jiāng xiē ,yuán niǎo luàn míng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xī rì yù tuí ,chén lín jìng yuè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shí shì yù jiè zhī xiān dōu 。

实是欲界之仙都。

zì kāng lè yǐ lái ,wèi fù yǒu néng yǔ qí qí zhě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那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不再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重点字词:

1、与(yù):参与,那里指欣赏。

2、自:从。

3、未:没有。

4、实:确实。

5、颓,坠落。

6、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

7、交辉:指交相辉映。

8、是:这。

9、乱:此起彼伏。

10、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11、奇:指奇山异水。

1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13、之:的

问题探究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描述景物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俯视和仰视平视相结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2)动景和静景相结合;“两岸石壁,青林翠竹”为静景;猿鸟乱鸣,沉麟竞越“为动景;

(3)晨昏变化相结合;“晓雾将歇”为晨,夕日欲颓为昏。

(4)山水配合;文章既写山又写水。

这样写的好处,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结合文章资料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开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点出山川之美,“美”字表达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2) “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作者沉醉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3)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显自豪之感。

全文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仅有自我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一样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6.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8、“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入”字写出了巍峨的山峰直入云端的雄伟气势,同时化静为动,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所以“入”字用得好。

赏析一: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之后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终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极度动荡,所以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证明自我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进取提高的政治观点,可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赏析二: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段描述生动传神,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经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光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描述细致逼真,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赏析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简短书信。文章虽短,却令人感慨良多。

山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话题,古往今来写景的文章数不胜数,而《答谢中书书》一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开头便感慨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达对山水美景的热爱,称赞了友人的高雅情怀。谢中书作为一位能够彼此共赏山水的朋友,实为志同道合,莫逆之交。

接下来,作者以洗练、清峻的文笔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没有南朝文字流于靡丽的弊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几个字中蕴含了两种观察的视角,抬头看有白云和高山,低头俯视又有流水潺潺,景物清新,不事雕琢。当写景转近时,作者又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述了五色石壁、青林翠竹、猿猴飞鸟、水中游鱼等风物,传达了生机勃勃的意味,如同一幅山水画上又点缀了细节,将山川景物完整而有层次感地展此刻读者眼前。

《答谢中书书》复习 篇9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二、重点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练。

四、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注释 篇10

作者: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上一篇:安置帮教工作培训材料下一篇:斯坦福监狱实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