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2024-07-19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精选11篇)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篇1

篇一: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所以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本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白兔和灰兔得到的萝卜的比是3: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样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经过自己的理解积极发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使学生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

2.对于学生的做法,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还使学生们明白了每一步的含义。

三、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四、存在的不足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而且在选择这两种方法时,虽然不强调算法优化,但也应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用这两种方法都做一做。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二: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在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思考如何解决溶液配比的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感悟到了按比例分配的两种方法,即份数的方法和分数意义的方法,在尝试做题的过程中,交流、纠错,对这类应用题建立起了模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应用题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三: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部分:通过交流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或某些商品组成的部分的比,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题的教学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分交流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计算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对“按比例分配”有了具体了解,并且了解了日常生活中比的应用。最终 使学生认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反思这一教学过程,具体分析如下:、创设了生活情境,激发了探究欲望。我 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整个课堂教学中,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设计上,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在谈话中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 “ 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 你能根据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帮王老汉分析其中的原因吗?小组讨论一下,庄稼为什么枯黄?”和“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每个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土地补偿费按什么比例分配 篇2

我们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最近因小城镇建设和镇辖各部门的办公用地需要征收我村第二村民小组的土地。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安置补助费和青苗补偿费用于被征收土地的农户,土地补偿费用于集体。而我村前几届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的土地补偿费分成是:村民小组占90%,村委会占10%。我村两委及部分村民认为按这种比例分配不合适。因土地的发包者是村委会,而村民只是承包者,且村民小组得到这部分钱后,又没有拿出办公益事业,只是每年年底拿出来按原承包人口分给各农户。我们认为,村里应该占多数,组里占少数,但被征地的村民小组却认为,土地是他们村民小组的,大头应该归他们。该问题经过多次协调,都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请问,土地补偿费究竟该按什么比例分配?

贵州 罗某

罗某读者:

土地补偿费是国家因征地行为对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在土地投入和收益方面造成损失的一种补偿。《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而土地补偿费的归属,《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也就是说,土地补偿费究竟归谁所有,要看被征收的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还是属于村民小组所有。如果被征收的土地属于村民小组所有,那么土地补偿费应归村民小组所有。一般来说,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但并不是说,发包方就是土地所有权人。《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至于土地补偿费的使用,《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得十分明确: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的收支状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公布,接受监督。禁止侵占、挪用被征用土地单位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其他有关费用。

《按比例分配》教学反思 篇3

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用80÷4=20厘米,这个20厘米表示一条长、宽和高的和,这样才把20按4:3:3分配比较好理解。

还有一个习题出错率也挺高,原题是:周长为24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2:1,那么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个题目也容易犯刚才那个题的毛病,直接用24÷(2+1)=8厘米,然后8×2=16厘米,8×1=8厘米。如果这样做就错了。因为24厘米是周长,也就是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所以算出的16是两条长,8是两条宽,所以还要分别除以2才对。或者先24÷2=12厘米,先算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然后再按2:1分配就不会错了。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学反思 篇4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篇5

《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会教学的魅力。本节课提供现实背影、挖掘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使教学内容成为更易于课堂教学表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景,把问题情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景中的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实心球、按比例计算儿童的头高、零花钱的分配等,这样生活气息浓厚、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引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讨论分配篮球时,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有的认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认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还有的说一样多,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告诉学生这样分篮球队的同学感到不公平,给学生制造学习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设计我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身边到处有数学,其次以问题调动学生思考。

按比例分配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生口答:100÷2=50(平方米),每个班保洁区的面积是100平方米。

师:这是个什么类型的应用题?(平均分)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做完这道题,你对题目有什么想法?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公平吗?合理吗?

师:说一说,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会?(我们这些班级人数都差不多,但劳动能力这个因素要考虑)

总结示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不一定都是平均分配,就像这道题这样,两个班级平均分配显然就不合常理了,平均反而成了不公平,因此,xx同学就提出了按比例分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些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问题)

二、教授新课

1、比例选择

示新题: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六(1)班和二(1)按

分配保洁区的面积。

师:你觉得填哪个比例比较合理些,为什么?

师:好,我们就按xx说的这个比,把比填进这个空里。师:讨论:说说“

”,表示什么意思? 生说

师:除了刚才说的,你还能从中发现哪些数学知识?这个比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先想一想,再轻声与你的同桌交流;

生轻声交流

师:打开课堂练习本,把你们两人共同的思考成果编上顺号简略的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写

师:下面我们集体交流,要求讲述时声音响亮,尽可能让全班同学听到,其他同学必需安静细心的听,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想到的要记录下来,有意见或补充的需等别人讲完再举手发表。

交流展示(屏幕展示?生说师写?)

师:对比这每一个发现,其实它们都是从x:y这个比出发的,那么,如果以你们发现的这些结论中的某一个为条件,能不能发现其他这些结论呢?

生思考,并交流。

小结:看来同学们知道了,其实这些发现本质上是一样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既可以用分数关系的表示方法来表达,也可以用两个量之间的比来表示,还可以从分数和比中,发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看来这个比中隐含的数学条件还真多,其实,就是因为有这么多条件隐含在里面,才使得我们能利用比例来快速的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解题思路 下面老师把问题补充上,看你能不能解答。“问:六(1)班和二(1)班格要打扫多少平方米的保洁区?”

师:请在练习本上列式,试一试。

生展示算式,要求说明利用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哪一个条件来列式的。方法:①②③④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师:老师却喜欢第?种解法,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第?种解法简洁,并且相比别的解法有可能除得的商有余数,这种解法不存在这种情况,得数直接就用分数表示了。

思路总结:我们看看这道按比例分配的题目的解题过程,说一说,第一步是先求什么?(求出总份数)然后呢?(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再怎样?(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板书:(1)求出总份数

(2)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注意: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喜欢除以总份数,再乘以每份的方法,解法简便,容易理解。这是新教材使用后的实情。不能否定学生,但也不能任由学生,怎么办,还是引导,对比,从对比中让学生感悟。

三、试一试

太好了,我们有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了。那老师把问题难度增加一点,不知道你们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试一试解决下面这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示题:如果把这100平方米的保洁区按1:2:3分给二(1)班、四(1)班和六(1)班,你能算出每个班各要打扫多少平方米吗?

师:不要着急,现看看要求: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急于做题或与同学讨论,独立思考,想清楚三个班级所扫面积各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然后再列式解答

请一名生板列式,并就其算式讲解过程。

四、练一练

书p75页1、2

五、小结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7

威远县龙会镇中心学校 袁桂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出示: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问题:1.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

2.根据这个信息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问题:

1.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 2.1︰2的稀释液怎么配制呢?

2.阅读与理解 问题: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2.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 3.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1.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说一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2.独立尝试解决问题。3 反馈与交流:

(1)你知道方法一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2)你知道方法二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4.沟通与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应用,拓展思路

1.某妇产科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问题:1.观察上面两道题,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2.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2.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3.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 各班。一班46人,二班44人,三班50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四、布置作业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篇8

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并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文字介绍提供了人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比的知识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于学生在平时对饮料、奶制品的配比问题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还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自己的话解释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会画图分析问题,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2.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总结归纳出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3.学生在探索中,将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成份数、分数知识解答,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揭题导入

1.课件出示信息窗,呈现明明和爸爸的对话:明明:“我的体重是30千克。”爸爸:“我的体重是70千克。”

师引导: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和其它物质的比是多少?

2.师继续引导: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课件继续呈现信息:科学研究表明,儿童体内水分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成年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7:3。

3.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明明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爸爸体内含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从而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4:1的意义

师:弄清4:1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线段图)(1)生独立思考。

(2)小组活动,研究4:1的意思。

(3)小组交流。演示线段图课件,回顾整理。学生根据题意,完整说说4:1的意义。

儿童体内,水分占()份,其它物质占()份,一共是()份。水分与体重的比是(),其它物质与体重的比是()。水分的千克数占体重的(),其它物质占体重的()。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弄清4:1的意思,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又建立了按比分配的表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和小组有序合作的学习习惯。】 2.借助线段图,解决问题。

师:我们借助线段图弄清了4:1的意思,知道了水分、其它物质和体重之间的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困难吗?

生独立解答。师巡视,找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准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的特点,采用尝试教学法,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始终参与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然后安排他们交流解题思路,这样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有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完整表达的习惯。】 3.全班交流,归纳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方法一:份数法

根据总份数是5份,用30/5表示出平均每份的千克数,再乘份数就得出了水分和其它物质的千克数。即:(1)求总份数;(2)先求一份是多少;(3)根据份数求出各部分的量。方法二:分数法

运用分数乘法的知识解答,把要求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千克数转化成占体重的几分之几来表示,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列式计算。即:(1)求总份数;

(2)求出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根据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总结,进一步归纳按比例分配在实际应用中的解题思路,理清各种数量间的相互关系。】

4.寻求方法,进行检验。

师:那我们做得对不对,怎么办?引出检验方法。

方法一:把求得的小明体内水分质量和其它物质的质量相加,看是否等于小明的体重。方法二:把求得的小明体内的水分和其它物质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4:1。【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解答问题后能养成及时检验的习惯。】

三、走进生活,体会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1.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生活中有许多按比例分配的例子,你都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明白它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注重积累的学习过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练习一:基础题

1.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练习二:变式题

2.某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2:3.现在已经准备好药粉14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练习三:提高题

3.按建筑标准,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会怎么想?你将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练习,理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体会按比例分配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根据已有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做人的思想教育。】

五、课堂小结,反思提高。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的表现,养成学习后能自我反思提高的学习习惯。】

六、拓展延伸

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能为自己配制一份饮料吗?根据自己平时喜欢的口味,利用量杯配制500毫升的苹果饮料。把自己的配制方案记录下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设计意图: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按比例分配》评测练习

课堂练习:

1.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

2.某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2:3.现在已经准备好药粉14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

3.按建筑标准,建造楼房的混凝土中,水泥、黄沙和石子的比2:3:5时最牢固。学校要建造一栋教学楼,但现在水泥只有4吨,黄沙有12吨,石子却有24吨,总重40吨。如果由你负责质量的监理,你会怎么想?你将如何处理? 课后练习: 1.填一填。

(1)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4∶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学校图书馆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比是3∶5,是把两种书的总本数平均分成了()份,科技书是()份,故事书是()份。

(3)糖和水的比是1∶10,糖占糖水的(),水占糖水的()。

2.研究发现,8岁以上的儿童按5∶3安排一天的活动与睡眠的时间是最合理的。一天的睡眠时间应是多少小时?

3.丹顶鹤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目前大约有丹顶鹤2000只,我国和其他国家拥有的丹顶鹤数量的比约是1∶3。我国比其他国家拥有的丹顶鹤少多少只? 4.如果把右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 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 应涂多少格吗?

《按比例分配》效果分析

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而且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的第一题是基本练习,即一种糖水是糖与水按1:19的比例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糖水2千克,需要糖和水各多少千克?这道题有的学生用份数法解决,有的学生用分数法,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出错。

课堂练习的第二题是变式练习,与例题不同,“ 某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2:3.现在已经准备好药粉14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大部分用份数法解决,思路比较清晰。只有少部分学生仍用例题的方法解决,没有找准已知量对应的分数。课堂练习的第三题是提高题,需要学生很强的分析问题能力。这道题有的学生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学生不知从哪下手。通过全班交流,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

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较好。出错较多的是第三题,错因多是没有很好地理解问题,只是求出中国丹顶鹤的只数。

总的来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比例分配》课后反思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也有一些体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节课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

1.情境导入合理,练习贴近生活。

《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本节课通过明明和爸爸的对话及提供人体内水分和其他物质的数据信息,借助“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的问题,引入对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学习。在练习环节,设计一个内容,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学生想到了磨豆浆时豆子和水需要按一定的比例,和面时水和面粉需要按一定的比例等等,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间的距离,让学生感觉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设计的课后实践作业也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问题。2.注重学生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思考、交流、展示的过程中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3.在交流合作中获得发展。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推荐] 篇9

教学时间:2013年11月14日上午第一节

地点: 六(5)班

授课人:肖世先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5页。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

1、填空:已知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1)、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2、口答。

六年级有3个班和一年级有2个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年级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500÷2=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5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共同承担同样多的卫生责任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怎样分才合理呢?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的,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样方案进行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5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六年级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一年级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3倍; 22(2)一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52(4)一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5(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一年级的

„„ 学生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

一、3+2=5 500÷5=100(平方米)

100×3=300(平方米)100×2=200(平方米)方法

二、3+2=5 500×

32=300(平方米)500× =200(平方米)555、比较思路:这两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1)、求出总份数。(2)、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把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一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三、练习巩固。(1)、(教学例5)

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和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 ,红色和黄色各应涂多少格?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件演示)

(2)、教学“试一试”。

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红色和黄色占总方格数的几分之几?(3)、教学“练一练”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类型的问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1、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的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

五、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2、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3、趣味数学:大象最近开办了一家公司,小猪、小狗、狐狸因工作努力,大象决定拿出一笔钱(300元),按4︰5︰6奖赏给小猪、小狗、狐狸。正当小猪、小狗想着自己拿钱的份数时,狐狸眼珠一转,说道:“各位,为了计算简单一点,我们每人去掉自己三份的钱,按1︰2︰3来分这笔钱,怎么样?反正大家也没任何损失。” 同学们,你们觉得狐狸说得有道理吗?

六、作业 : 练习十四 1、3、4题。

附板书设计:按比例分配

1、方法

一、3+2=5 500÷5=100(㎡)

100×3=300(㎡)100×2=200(㎡)

方法

二、3+2=5 500×

32=300(㎡)

500× =200(㎡)55答:六年级的保洁区是300㎡,一年级的保洁区,200㎡。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教学案例 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情境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情感、态度

1、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2、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种糖水,其中糖和水的比是1∶10。看到这个比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答出这种糖水中糖有1份,水有10份;糖占糖水的1/11,水占糖水的10/11„ „)

二、设情境,导入新课

体育课上,董老师要把18个篮球分给男、女两大组进行分组练习,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男同学、女同学组各能分到多少个?

1、先自己思考然后和同桌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分?

我认为要平均分,男同学9个,女同学9个。(板书)

2、有不同的想法吗?

我请这位男同学发表意见,我认为男同学要多。(为什么?)女同学有意见吗?(女同学要多)

争论不休,谁来出个注意,让男、女同学都觉得合理?

提出按照人数的多少来分?

3、如果男同学和女同学人数的比是5∶4。男、女同学各分到多少个?

三、迁移类推,激疑导思

师:如果董老师平均分给男、女同学他们每人各分9本。师:谁能说出他们分得个数的比? 生:他们分得个数的比是9∶9=1∶1 学生激情高涨,于是我继续提问。

师:对。平均分配就是按1∶1去分配,像这种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出什么叫“按比例分配”

生: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师:好,回答得真好、真流利、真完整!

我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在黑板上出示“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四、尝试解答,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练习,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也可以与老师或同桌商讨。老师巡回,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在黑板上。

3、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1)男:18÷(5+4)×5=10(个)

女:18÷(4+5)×4=8(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2)5+4=9

男:18×5/9=10(个)

女:18×4/9=8(个)你的想法和他一样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哪些同学和他的想法是一样的?你能说说想法吗?(在学生讲述时教师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有学生利用线段图或画图来表示,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图示。

4、刚才我们算出的答案都是10个和8个,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来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

5、师:刚才在分篮球时,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

6、讨论“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一般题型特征和解题方法。

五、深化新知,拓展创新

1、出示例3学校把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独立计算,汇报算法)

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例是3∶2,长和宽各是多少?(全班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或交流讨论)

3、师: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来做个试验,看看你对自己有多了解?

说说你的身高

说说你头部的长度?(可以估计一下)

老师曾经看到这样一条信息:12周岁的儿童头与头部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谁来说说2∶13是什么意思?

刚刚看到几个同学根据这条信息,以及自己的身高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长度,看看与你估计的差不多吗?课后大家还可以去量一量。看看这条信息可靠吗?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吗?

2、本节课,你的同桌那些地方最值得你学习? 课外延伸(让学生课后讨论研究并说明为什么?)

我们学校的学生有很多是书迷,经常到阅览室、图书室看书、借书。现在我们学校决定投入6000元,添置一些电子读物(VCD光盘、录像等)、科技书和故事书。现在征求大家的意见,这6000元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各花多少钱?

教学反思:

1、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这节课,我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科本位,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按比例分配工作反思 篇11

撰写:沈艳茹

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北京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第68页。

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是一种符合生活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配方式。与平均分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分配方式。平均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的分配的方式,每份一样多。而按比例分配更具有现实意义,他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反映分配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分配合理性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努力程度、数量多寡,这些因素都是分配问题所要考虑的对象,是不能弃之不顾。而平均分实质上就是份数比为1:1:1的按比例分配问题,因此,从现实意义来说,按比例分配的引入应该是从平均分的不合理性入手,由生活意义想到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再逐层深入,教学目标

1、通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思辨的意识和数学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思考带来的成功感和数学的生活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下周五我校要举行一次跳绳比赛,为了使我们班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老师从体育器材室借来了18根跳绳,(板书:18根跳绳)现在就准备发给大家。我想平均分,男生9根,女生9根。(板书:男生9根,女生9根。)大家有意见吗?(估计会出现下列情况)

生男:我数我们班男生16人,女生8人,平均分不合理,(板书:男生16人,女生8人。)男生分得少,女生分的多,因为男生每人不够1根,女生每人1根多了,所以男生应多分,女生应少分。

师:看来平均分这18根跳绳还真不行,男生应多分,女生应少分,现在我重新分给男生16根,女生2根。(板书:男生16根,女生2根。)这回该没意见了吧?

生女:这么分也不合理,男生每人购1根了,我们女生每人又不够1根了,女生分的太少了。

师:哎呀!这样还不行!谁来出个主意,怎么分这18根跳绳男生和女生就都没意见了呢?

生: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来分,每人就会同样多。

生:按人数的比分,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每人就同样多。师:这是一个好办法!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板书:16:8=2:1)男女生人数比是2:1,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男生占全班人数的2份,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份,全班人数共3份。师:大家要分的是多少根跳绳?既然我们根据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来分配跳绳,那么男生和女生分跳绳的比是多少?如果按2:1分配跳绳,男生和女生各分多少根呢?(板书:男生和女生各分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这样的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请同学们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1、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收集信息。

2、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的解题思路。

师:哪位同学愿意代表你或你们组说一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或进行补充。(估计方法如下生说师板书)方法

一、16:8=2:1 2+1=3 女生:18÷3=6(根)

男生:6×2=12(根)

师:说一说解题思路。谁来说一说他做得怎么样?评价一下。2+1表示什么?意思?

方法

二、16:8=2:1 2+1=3 女生:18×=6(根)

男生:18×=12(根)

师:讲一讲你的想法。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谁和他的想法一样说一说?和是怎么回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方法

三、18÷24×16=12(根)18-12=6(根)或18÷24×8=6(根)

3、师:刚才我们算出的答案是男生分12根,女生分6根。,有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板书:验算:12+6=18(根)12:6=2:1 答:男生分2根,女生分6根。)

4、小结:通过大家探究按男女生人数比分配跳绳,男生分12根,女生分6根。现在大家觉得合理了吗?通过探究验证你们所说的方法是合理的,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5、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会经常遇到按比分配的问题,谁说一说你见过或听过类似的情况吗?

三、解决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提供了这么多按比分配的信息,说明你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老师也看到过这样的信息。这是去年北京出现了严重沙尘暴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

1、据北京气象局统计四月份全市的天气情况,四月份其它天气与沙尘暴天气的比是7:3,大家看一看沙尘暴天气有多少天?请判断对错,说一说为什么?(1)7+3=10 30×

=9(天)()(2)7+3=10 30÷10=3(天)3×3=9(天)()(3)30×=(天)

师:四月份一共有30天,就出现9天沙尘暴天气,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想?同学们想法特别好,植树是治理风沙非常有效的措施。今年春季西田各庄进行了两次植树造林活动,这是植树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

2、西田各庄春季组织了两次植树活动,两次植树棵数的比是3:4,第二次植树共有840棵,第一次植树多少棵?选择正确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说一说为什么?()

(1)840÷7=120(棵)120×3=360(棵)(2)840÷4=210(棵)210×3=630(棵)(3)840÷= 1470(棵)1470×

=630(棵)

3、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我很高兴。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曾看到过这样的一条信息。(展示课件)

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比是2:13。根据这条信息以及自己的身高算一算自己头部的长度。大家量一量,看看这条信息可靠吗?

课下大家再收集一些按比分配的生活信息,根据有关数据算一算,下节课交流。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那方面有收获呀?还有疑问吗?(宣布下课)

总评:这节课总的特点是新课导入设计新颖,例题教学扶放结合,精讲巧拨,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体现出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上很自然、亲切,教师着重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语言较丰富,评价比较到位;教学中对“按比分配”的意义的深挖很有意义,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引入部分用时过长,在出示例题时有些突然,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基本例题完成后,是否应安排基础的巩固练习,使全体学生对基本内容的掌握跟扎实。

教学反思: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也就是说:“只有走在现有发展水平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种教学好就好在能是儿童发展到最近发展区。”许多的教育专家也经常在提醒我们,“让学生垫起脚来才能摘到的果子,收获感会更强;”“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受学生青睐,学生兴趣更高!”

正因为这样,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在考虑在学生能理解掌握的基础上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开放的问题,学生会面对更大的思维空间,而且其内部不同层次的信息可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我想这种思路应该还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这次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学生调研的重要性。这节课由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所以在我们学校我用了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试讲,学生有一些困难;我又在学过的六年级班里进行了试讲,有些问题也是他们第一次见到,但孩子们大部分还是觉得比较轻松。综合这两种感受,我认为没有学过的六年级应该可以适应。但这次在燕山上完这节课,我感觉到,不同地域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我感觉到,这次上课的班级还不太适应我这种上课方式,我感觉到,他们好像更爱面对一些单纯的问题,而且很在意听老师讲得是否明白,自己独立的思考意识有些薄弱,所以面对老师出示的一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时,他们似乎不知如何思考。我想,我在今后的教学准备中,会更加重视“备学生”,了解了自己的教学对象,你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始终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增强应用意识、成果意识,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合理地、创造性地把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使学生深入理解解题方法与按比分配的合理性。这一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在开放、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部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现了《课标》倡导的新理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在设计时“老师要把18根跳绳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该怎么分?” 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面临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于是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源自生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在平时也有一定的体验。所以在新知形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研究性学习,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

到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凸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上一篇:材料专业就业前景及方向下一篇: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