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书写要求1

2024-08-30

读书笔记书写要求1(共10篇)

读书笔记书写要求1 篇1

一、读书笔记的首页格式

样本

2011年读书笔记目录

1、《给教师的建议》P2 —11

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P12—13

3、《民主主义与教育》

4、《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5、《陶行知教育名篇》

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7、《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8、《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9、《叶圣陶教育名篇》

10、《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2012年读书笔记目录

1、《礼记·学记》P2 —11

2、《礼记·学记》读后感P12—13

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4、《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5、《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6、《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

7、《走在教育的路上》

8、《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9、《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10、《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2013年读书笔记目录

1、《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P2 —112、《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P12—13

3、《给教师的建议》

4、《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5、《用心做教研——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教研策略》

6、《用心做教研——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教研策略》读后感

7、《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

8、《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9、《爱心与教育》

10、《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自己标注页码)

二、每篇推荐书目下书写不少于10页读书笔记(内容见群共享),2页读后感(内容自己创作),读书笔记必须要有读后感。

三、封面日期:2011年3月、2012年3月、2013年3月

读书笔记书写要求

一、读书笔记的首页格式

样本

2011年读书笔记目录

1、《给教师的建议》P2 —11

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P12—13

3、《民主主义与教育》

4、《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5、《陶行知教育名篇》

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7、《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8、《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9、《叶圣陶教育名篇》

10、《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2012年读书笔记目录

1、《礼记·学记》P2 —11

2、《礼记·学记》读后感P12—13

3、《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4、《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5、《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

6、《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

7、《走在教育的路上》

8、《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9、《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10、《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2013年读书笔记目录

1、《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P2 —112、《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读后感P12—13

3、《给教师的建议》

4、《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5、《用心做教研——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教研策略》

6、《用心做教研——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教研策略》读后感

7、《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

8、《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9、《爱心与教育》

10、《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自己标注页码)

二、每篇推荐书目下书写不少于10页读书笔记(内容见群共享),2页读后感(内容自己创作),读书笔记必须要有读后感。

读书笔记书写方法 篇2

笔记一般分成阅读笔记和心得笔记两大类。

(1)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记下所读内容的笔记。其中一种是在读到对自己很有用的章节时当时来不及一一细读或写下心得可先记下有关书名以及书后所附参考文献标明出处便于以后查找利用这叫索引式笔记;另一种是把原文中某些重要句子原封不动地抄下来作为备用;引语必须绝对忠于原文防止断章取义并注明出处以便查考这叫引语式笔记。再一种是在读完全文后对作者所论述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按作者的思想脉络加上自己的理解用简洁的语言或条举的形式依次记载下来这叫提纲式笔记。这种提纲式笔记主要记录各章节论述的主要论点、结论、医案、数据等。提纲式笔记记录的内容比索引式、引语式笔记具体、有条理一般不需要再查原文就可以直接利用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阅读笔记的内容和方法因各人的需要而异通常是文章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核心内容对研究课题有用的数据与结论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等等。个人的阅读笔记一般以活页纸记录为好活页纸可以容纳较多的内容整理时可灵活地把内容相近的归纳在一起便于分类、排列、增插查阅时更方便。

(2)心得笔记:心得笔记不同于阅读笔记它不是简单地摘录原文或写下提纲而是记下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其中凝聚着自己的新认识和新见解。科学研究与科学著述是一种艰巨的脑力劳动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推理与新概念的形成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而是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读书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特别重要应养成写心得笔记的好习惯。

心得笔记的写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种是在阅读中及时写下简单的心得体会或作注释或作考证或提出质疑或对不同见解提出商榷这叫批注式笔记。古代医家常将它写在所读书页的天头处称为“批眉”。另一种是读后感有感而发的创造性思维的记载这是读书笔记中最重要、最难写的一种通称札记式笔记。札记式笔记实际上是一种创作是对原作融会贯通后写出有一定见解的心得体会。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无论是发挥或辩解都要有一定深度和新意。一点一滴的心得体会是“零金碎玉”经过日久天长的积累就会产生认识的飞跃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或理论。如清代医家尤怡在《医学读书记》的“自序”中写道:“予自弱冠即喜博涉医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诸书搜览之下凡有所得或言或疑辄笔诸简虽所见未广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所以写心得笔记是为科学研究与科学著述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

读书笔记 格式要求 篇3

《xxxxxxxxxxxxxxx》………………………………….......作者出版社名称

《xxxxxxxxxxxxxxx》………………………………….......作者出版社名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作者出版社名称 作者出版社名称 作者出版社名称2011-2012-2

具体内容格式如下:

摘抄:

——------————————————————————————————————————————————————————————————————————————————————————— 心得/感悟/链接/…:

——------—————————————————————————————————————————————————————————————————————————————————

注:

1.人文素质类书籍至少3本、相关专业书籍至少2本

2.摘抄、心得等字眼需用特殊颜色的笔或其他形式凸现出来

3.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是精彩章句的摘抄,也可是心得体会、读后感等形式,大家可以自己发挥

4.字数:5000-15000

读书笔记的要求 篇4

原则上,所选书目必须与中国近现代史相关,以老师在课程PPT或课堂上推荐过的书籍为准。但若自己另有感兴趣的书籍,想撰写相应的读书笔记,则事先一定要与老师商量,在得到赞同之后[因为不是所有书籍都有价值],再行撰写。否则,未经与老师商量,自行撰写的读书笔记,将不被看作是有效的作业,不予计入成绩之中。

读书笔记的形式大致有两种。其一是正规论文的形式,在简述书籍内容与总体思路之后,针对书中的基本观点或材料,在赞同或质疑的基础上,或进行拓展,或进行评议,将自己的感受与反思表述出来;其二是思想片段的形式,无须有正规格式与系统思路,将自己在阅读所选书籍过程之中,深受启发或激起的思想火花,以言之成理的通达形式,记录下来。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此两种形式中自由选择。

具体要求:

1、字数在3000字—3500字之间;

2、不能大段摘抄著作原文,尤其是不要以摘抄原文的形式,冒充论文的字数;

3、将上课时段(如周一7、8节或周五9、10节)、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等联系信息,置于文章标题下;

4、请尽量以doc格式保存原文;

5、请在邮件中留下你的尊姓大名;

较为正确的格式比较简单的:

书名 作者 读书日期

摘录

对摘录的理解和对读摘录后的感想

对整篇文章最终的评价

读书笔记的格式及要求 篇5

读书笔记

专业: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年月

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

1.读书笔记首先给出所选读的资料来源,引用资料的表示方法与毕业论文中的参考资料的表示方式相同。引用资料用4号宋体加粗。

2.对上述资料的相应心得笔记用宋体小4号字书写。

3.每篇资料的读书笔记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4.每段开头空两个字。行距:多倍1.25 ;边距:默认。

5.用A4纸打印。读书笔记靠左侧装订。正文每页下方中部为页码。

读书笔记书写要求1 篇6

一、对象:

全体教师

二、学习内容:

1.《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

2.教育法律法规;

3.优秀师德典型、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4.其他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书籍、杂志、报刊、资料等。

三、学习要求

1.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位教师须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

2.每位教师单独准备一本学习记录本,本学期须完成学习笔记(手写),撰写学习心得(可用电子稿打印张贴在学习记录本上)共不少于3000字。

寒假读书笔记1 篇7

摘抄: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摘自《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感想:读了这一节,我有些茅塞顿开,找到了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的原因所在。一直为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不高而犯愁,总认为是学生这方面的原因,是他们上课不听讲或者做作业粗心导致的结果。有的学生一个字错过好多次都纠正不过来,就是因为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错误的!以后必须重视第一次教学新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上课之前,尽量预先估计一下,在哪一个环节会出错,不要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出现错误。

摘抄: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摘自《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感想: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的知识渊博,教师的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寒假读书笔记2

摘抄: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摘自《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读书笔记书写要求1 篇8

来源: 侯猛的日志

提交时间:结课周考试当天,带到考场。

答疑时间:周五上午9点50-11点20,地点:求索105。

特别说明:抄袭以零分计,意味着本课程的总评,很有可能不及格。

阅读范围如下,任选其中一本或一篇,如自选,请与老师协商决定。

一、“课程介绍”阅读:(4篇,略)

二、“法律与政治”阅读:

1、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福柯:《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4、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5、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三、“法律与司法”阅读:

1、萨伯:《洞穴奇案》,三联书店2009年版。

2、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侯猛:《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以司法的影响力切入》,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四、“法律与经济”阅读:

1、波林斯基:《法和经济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3、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4、杰夫雷·萨克斯、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开放时代》2000年第7期。

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五、“法律与社会”阅读: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2、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六、“法律与文化”阅读:

1、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载氏著:《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朱晓阳、侯猛编:《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三联书店1998年版。

七、“法律与文学”阅读:

1、冯象:“法律与文学(代序)”,载氏著《木腿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材料》,三联书店2006年版。

3、波斯纳:《法律与文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八、“法律与科学”阅读:

1、菲利普.鲍尔:《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2、威尔逊:《论人的天性》,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九、“法律研究方法”阅读:

1、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冯象:“法学方法与法治的困境”,载氏著《木腿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麦克.布洛维:《公共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拓展个案法”。

十、“法学论文写作”阅读:

1、刘南平:“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与‘皮囊’”,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

2、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法律出版社。

3、冯象:《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法学院向何处去”。

4、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成凡:“从竞争看引证”,《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建议通读:

1、约翰.莫纳什,劳伦斯.沃克:《法律中的社会科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1 篇9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通史》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出版时间:(1999-05出版)的全球通史,分

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

译者:吴象婴,梁赤民

简介: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不能不说个别的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

章节:第二章 人类——食物采集者

第三章 人类——食物生产者 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五章 古代文明诸类型

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

1.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四次大冰期和三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

2.能否适应环境的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这也就是人类所以能在地球上居于无可争辩的首位的秘密。

3.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

4.语言和工具是大脑发展的原因,也是大脑发展的结果。5.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的实质是协作。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时,妇女占主导地位(即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男子能组织起大规模的群体打猎,于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男子占据了对妇女的统治地位(即父系氏族社会)。

6.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对神有了信仰。这些信仰导致了巫师、巫医的出现,在艺术、社会生活中得到反映。

7.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

8.直到公元前40O0年前后,人类的足迹已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在人类向各地分散的同时,逐步有了种族上的差别,出现了各种在肤色、发型和面型上有显著特点的所谓的种族。

9.智力的发展让人类学会使用工具,这是人能够如此快速适应环境并爬上食物链顶端的重要原因。但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惧怕自然力,于是他们创造了神并开始信仰神,把对神的信仰贯穿于社会乃至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由此形成。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

1.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是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制作石头工具;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

2.在农业革命之前,人们已普遍知道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他们的生存取决于对周围动植物的实际了解。3.人类之所以推迟很久才转向农业的原因是,①缺乏这样做的动力。②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驯养的动物为数较少。

4.从最早的植物栽培过渡到农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称之为“原始农业”阶段。5.人口的增长、粗放农业的生产形式、当地的有利自然环境促使农业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6.中国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树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时已作为旱地作物得到种植。7.小麦和大麦在它们的发源地——中东是被种植在水田里的。

8.芭蕉属植物和亚洲薯蓣属植物在雨林地区也能茂盛地生长,所以,它们和铁器的传入成为农业迅速传播到非洲大陆南部的原因。

9.三大谷类植物区: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美洲的玉米区;欧洲、中东、北非、中亚以及从中亚到印度河和黄河流域这一地带的小麦区。

10.公元前1500至1000年是畜牧业兴起的阶段。11.新石器时代的村民学会了用生粘土制作陶器。

12.经济平等和社位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时代的村社的明显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主义,使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妨碍因素:人们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

13.农业革命的影响:①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因此,新石器时代村庄取代旧石器时代的流浪团体而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文化单位。②棉纺织业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③部落政治组织出现。④新的宗教信仰开始出现。⑤人口增长。⑥给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种族平衡。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1.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苏美尔,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一片平原。

2.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的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文明的出现。3.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过渡时期,灌溉和冶金技术都得到了发展。

4.最早提炼的金属大概是铜。到公元前3000年时,中东和印度的居民已普遍知道,在铜里面加少量其他金属,可以冶炼出更为经久耐用的合金。

5.犁的发源地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牛拉犁的意义在于,人类首次能利用自身体力以外的力量作动力。6.公元前3000年时,风也得到了利用,当时已有了制作粗陋的横帆。横帆的出现,表明人类第一次成功地利用人造的力量作动力。

7.古代文明时期的贸易大多取道水路。8.后起的阶级分化是文明的特征。

9.祭司是古代文明中最早的权贵,他们不仅主管各项宗教活动,而且还管理大量的经济活动。他们还承担极为重要的管理水利灌溉的职责,同时,他们还大大促进了各种技艺的发展。(因为手工业品的产量不是取决于世俗市场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寺院的需要。)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

10.世俗的国家和帝国兴起后,非农业商品的产量大大增加。

11.先是自治的农业村社,接着是祭司集团控制的小国,最后是由王朝统治的、具备一切文明特征的帝国——这就是以上所述的长达数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

12.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

第五章 美索不达米亚

古代文明诸类型

1.2.3.4.5.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

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发明。文字成为使人类诸文明的文化结合成一体的主要手段。

苏美尔人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各种具体需要,不仅发展了文字,而且还发展了数学和其他一些学科。苏美尔人把自然的不可预见性和破坏性归结于神,他们无比地尊敬神,他们以为,人生来只是为神服务,神的意志和行为是无法预言的。因此他们发展天文、占卜术以了解神的意志。

汉莫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①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②阶级歧视;③施行严格的、保护商业界财产的规定;④颁布许多“福利国家”的规定;⑤具有现代人之前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持静止的观点。

埃及

6.7.埃及文明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

安全的地域环境和尼罗河的福泽让埃及文明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二文明。8.埃及最开始分为上埃及国王和下埃及国王,约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开始了史称的王朝时期。这时,埃及已具备文明的基本特征,不仅有专职的行政官员、士兵、宗教首领和艺人,而且还有文字。

9.显著的政治连续性是王朝时期的主要特征。

10.埃及人的宗教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他们的神话和神学缺乏连贯性。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作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11.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是埃及文明的最后一个特征。国家不仅控制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而且还负责产品的分配。

12.埃及人发明了玻璃着色,而且是最早鞣制皮革的人,他们的纺织业也毫不逊色当今。

印度

13.印度文明由本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村社与公元前三千纪初叶从俾路支山区向南迁移到印度河流域的外来农人共同创造的,兼备两者各自的特点。

14.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

15.波斯湾的巴林岛是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间站。16.印度城区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建筑物用窑内烧的砖建造,砖的尺度统一。

17.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被称为“由左而右,复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书法”——“就象牛犁地一样”。中国

18.中国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商朝人(蒙古族人)采用的新技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终又为当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国人的传统毫不间断地流传下去。这种发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

19.祖先崇拜从最古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受到宗法制影响)20.商朝的青铜冶铸技术在世界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1 篇10

姓名:曾庆涛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12班

学号:11341107

参考文献:《中国贸易条件的变动中美国因素的影响》

作者:姜凌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06期

摘要: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国际合作和交易,其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贸易利益。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被认为是衡量—国获得贸易利益的一个重要指标。贸易条件的优劣直接涉及到各国切身的贸易利益,因此与“比较利益”一起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两个最基本问题,各国对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都十分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与我国的经济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我国的汇率形成中美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作为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其贸易地位不容忽视。因此,本文选择美国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的逻辑安排:首先是对贸易条件研究的综述,而后介绍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及其基本理论;其次是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以及中美贸易关系的概括;第三是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构建理论模型,并对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四是分析实证结果,并从其他角度提出美国对我国贸易条件影响的其他补充;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逻辑分析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个人感想

上一篇:课题研究中期成果下一篇: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