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档案局地志办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24-08-18

区档案局地志办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3篇)

区档案局地志办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1

2006年上半年,区档案局、方志办在区委、区政府和省、市档案、方志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区委九届七次、八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区“两个率先”工作目标,以创新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档案、方志工作为全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水平,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保持了档案、方志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文章-http:///找范文,到]

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档案工作监督指导力度,坚持档案工作为全区大局服务

1、强化全区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街道、机关部门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一是针对区级机关、街道和社区三个层面分别拟编了档案工作汇编,并进一步完善了全区会计、城建、音像等档案的规范管理;二是加强归档文件整理业务指导,细化综合检查评分标准。5月底,全区已有24家单位在归档综合检查中达到85分以上,比2005年同期增加10余家;三是扎实推进档案工作等级评定活动,目前己完成区财政局、区旅游局创省二级、区科技局创省三级的业务指导工作;四是及时做好全区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文件材料收集归档的业务指导。

2、档案工作进一步融入经济建设领域。一是坚持做好重大活动、重点项目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进一步维护重大活动与重点项目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至四月中旬,完成全区本竣工的55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档案登记;二是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三月份我们对全区8个街道(开发区)辖区内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和登记,并通过宣传和引导,来激发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需求和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为全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全面推行《江苏省社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确保全区社区、行政村档案工作规范管理。

二、开展《南京市档案条例》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单位和个人贯彻执行档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为进一步增强全区的档案法制观念,保障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上半年,我们以《南京市档案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是专门成立了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条例》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了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条例》的意见和活动方案;二是拟发了《关于对全区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实行档案登记和报送目录的通知》,首次在全区范围内实行重大活动、重点项目档案管理备案制度;三是率先在全市档案系统汇编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了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制定完善了岗位职责和相关制度,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四是将区级机关各部门和街道、开发区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条例》情况,作为2006归档文件整理综合检查内容之一,加大各单位学习宣传《条例》的力度。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档案事业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协调发展

1、修订和完善了《关于档案管理系统与我区电子政务网实行无缝链接的实施方案》,为公文办理和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一体化建设和网上电子文件中心、现行文件中心、数据多媒体中心及全区目录中心的建立,进行了多项学习调研,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方案》的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全区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与全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利用现行文件和档案信息的需求。

2、制定了《**档案信息网站改版和局域网建设方案》。改版后的**档案信息网站,功能将更加齐全、内容将更加丰富,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内外网物理分隔的局域网的建立,也将极大地提高全局的办公效率。

3、在基层档案室广泛推行数码照片档案管理系统的运用,启动数码照片的归档工作。

4、推进馆藏档案数据库建设,完成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的清理工作和馆藏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

四、加强馆内业务基础建设,强化档案管理水平

1、积极做好2005年档案利用事例汇编的印发和2006年利用预测分析,体现了利用工作的主动性。

2、通过扩大征集范围、创新征集工作方式,征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上半年,征集到特级教师斯霞到区实验小学演讲;区旅游总体规划;铁心桥周家洼农业旅游村、大石湖、韩府山景区规划;区科技创业中心发展纪实;文莱玛斯娜公主夫妇拜谒渤泥国王墓和以渤泥国王墓为内容的宣传片等光盘档案7盘、照片档案135张、资料1册。

3、及时收集2005年现行文件,充实现行文件中心。上半年接收11个单位130件现行文件,并已整理编目上架,免费向社会开放。

4、档案的划控、开放和全宗

卷的整理工作按计划、按标准,有条不紊地开展。上半年共修订41个全宗指南,划控开放10个全宗324卷文书档案和473卷(册)资料。

五、开拓创新、狠抓质量,开创全区方志工作新局面1、2006年卷《**年鉴》编纂工作进展顺利

首先完成了年鉴框架设计任务。我们到栖霞、浦口方志办取经,请专家来指导,并

根据区情确定了框架初稿,薛国安副区长对年鉴框架的结构、类目的设置进行了反复推敲,并四次组织召开会议,征求各方人士意见,历经两个多月的修改工作,确立了最终的框架结构;其次是完成了年鉴初稿的催缴和修改。为了提高稿源质量,我们聘请了12位特约编审员,构建了由110个部门组成的撰稿网络队伍,举办了撰稿人员培训班,经过五个多月的努力,目前初稿已基本完成。三是初稿总纂工作开始启动。此工作力争6月20日结束,6月25日完成初稿总纂;四是2006年卷《**年鉴》彩页征集工作已经展开。我们采取上门服务,以熟人、熟单位为基础向外延伸的办法,至6月8日已征集彩页13家,完成预定任务的60。

2、板桥街道志的编纂工作已全面启动,同时也已经举办了业务培训班。目前,街道志的框架篇目已经形成,正在论证之中,编撰人员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稿源的征集工作。

六、抓紧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档案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在全区范围内分类组织开展各层次档案人员岗位培训。通过三次培训,帮助区级机关、街道(开发区)和社区(行政村)的档案员提高了档案业务水平,掌握了今年档案工作重点,为各单位圆满完成档案工作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文明科室、岗位标兵”争创活动,推进创新型单位、学习型机关的建设。通过科室与科室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开展争创竞赛活动,不但树立了一个文明科室、一位岗位标兵,并且引导和促进了机关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创新型的档案干部队伍。

3、在全局范围内开展档案学术研究和信息宣传报道,形成了齐抓共写的良好氛围。目前,我们在“**档案”网站上发布档案工作信息55条,在“市档案信息”网站发布了20条,在《市档案工作信息》、《**信息》上刊登信息20篇,在**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2条,在2006年全省档案学术论文研讨会上入选论文1篇。此举不但提升了我区档案、方志工作的形象,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干部的写作能力和理论水平。

区档案局地志办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2

区城管监督应急指挥中心(区应急办)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3年上半年,区城管监督应急指挥中心(区应急办)(以下简称中心)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整合资源、建设“平战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的决策部署,围绕市、区折子工程和部门重点工作安排,打基础、建机制、促效能、谋长远,积极履职,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总体运行情况

2013年截止目前,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受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249857件,结案240875,及时率96.56%,结案率99.15%;受理各类群众及企业诉求70114件,除咨询类直接回复外,分拣转办26946件,结案25739件,及时率99.86%,办结率99.96%;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发现城市管理类问题36514件,协助公安部门调取查看录像1979次,累计2067小时。

二、抓重点,求实效,市、区决策任务高效推进

今年,中心分别承担两项市、区决策任务,内容涉及“平战一体化”机制体制建设及环境秩序考核。上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分解,责任到人。明确了任务分管领导、具体措施、完成目标、责任科室、具体承办人员及完成时限,通过召开主任办公会、主管领导工作例会、科务会等形式逐级部署,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督查,确保质量。严格执行内部督查制度,专人负责任务进展的情况搜集及督查督办。建立了每周例会汇报制度、月度小结制度、季度汇报公示制度、年中总结制度等,并与具体责任的内部绩效管理相挂钩,确保任务有序推进,高质完成。

(三)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一是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上半年,制定下发了《2013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意见的责任分解》《、关于认真做好2013应急宣教培训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2013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通知》、《关于印发海淀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立应急宣教资料定期报送机制的通知》,为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扎实开展。

1、针对街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

工作力度,在《海淀报》的“我爱我家”民声专栏报道174期;设立大型公益广告牌,宣传市区热线拨打方式;开展进社区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手册8万份,张贴海报4000余张;开通新浪微博“中关村96181”并取得官方认证,为文明创建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搭建了重要平台。

(三)平战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进一步强化区、街、专项指挥部三级联动应急管理体系。在去年街、镇成立地区应急委的基础上,加强联系和指导,明确工作任务,规范工作流程,将各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

二是切实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积极谋划全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组织、召开海淀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论证会、海淀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讨会,在全区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自查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规划避难场所273处,其中完成建设并设置标识牌的71处,总面积达到95.4万平方米,可疏散30.45万人,在全市位居前列。

三是广泛、深入开展社区减灾、防灾宣传教育工作。承办“2013年北京市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主会场活动”,组织2000余人参与了主会场演练观摩、展位咨询、现场互动和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宣传,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区应急系统广泛开展了以“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应急技能”为主题的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教效果。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全区救灾应急预案。对海淀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海淀区突发事件灾民救助保障预案等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完善。上半年,制定并印发《北京市海淀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方案》,切实做到为群众释疑解惑,有效消除风险隐患,提升市民对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满意度;召开区应急委全会及季度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进一步完善、健全减灾、防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

(四)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严格执行事件报告、通报和信息发布制度

一是集中指挥机制。制定了《海淀区突发事件(事故)应急执行流程》及《海淀区2012年汛期应对极端天气“集中指挥”执行方案》,明确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启动“集中指挥”的条件、流程、任务和要求。

二是信息汇集机制。起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通知》,进一步强化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统一汇集政府值班系统、监督员上报、群众来电、视频监控等常态和非常态事件信息,实现常态、应急管理无缝转换和信息的全程跟踪记录。三是协调指挥机制。以“平台对平台”、“部门对部门”、应急体系三方面为基础,建立起城市管理问题常规处置的指挥派遣机制、重要问题快速处置的指挥协调机制以及突发事件战时应急处置的指挥调度机制。

四是工作通报机制。综合分析通报城市常态运行和突发事件应对情况,增强各单位常态工作和应急工作的统筹意识,通过加强日常管理、风险排查工作,着力防范和化解突发事件(事故)。

(五)档案搜集整理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按照区创建办总体要求,中心共提交该项指标档案材料29份(其中关于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12份;关于严格执行事件报告、通报和信息发布制度文件17份),上述材料作为示范材料,在内容、格式、规范等方面均受到区创建办的充分肯定。

四、圆满完成重要时期环境及应急服务保障任务

(一)圆满完成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全面启动应急机制。成立元宵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总指挥部,区领导现场指挥,区烟花办、区应急办等20个部门开展集中值守和联合办公。区、街镇各级领导在各个禁放点位、集中燃放区域现场督导检查。

二是全面排查零售摊点安全隐患。全区以街镇为单位,组织公安派出所、安监、消防等组成联合检查组,对166个零售摊点进行了全面排查,全天检查共计出动执法检查力量664人次、260车次。

三是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成效显著。2月9日(除夕)零时截至2月24日

(十五)24时,我区166个销售网点共销售烟花爆竹44630箱,部署安排各种防控力量63万余人,发放公开信等各类宣传材料60余万份;因烟花爆竹引发火灾9起,同比去年减少8起。

四是后续工作全力跟进。烟花爆竹全部按时回收,同时,认真总结今年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经验,为明年工作奠定基础。

(二)圆满完成全国“两会”服务保障工作任务

一是统筹部署工作。拟定《全国“两会”期间应急保障工作方案》,并通过应急委全会和一季度全区安全形势分析会方式,以应急委的名义向全区下发。

二是强化值守应急。在中心机关加强人员配备,强化值守工作的基础上,通过800兆电台加强对全区各单位值守应急工作的检查督促。

三是深入一线督查。组成专项督查小组,对重点区域进行一线督查,“两会”期间累计组织督查22次,撰写督查简报若干。四是强化诉求办理。“两会”期间,坚持“快速反应、紧急报送、快速处置、及时反馈”的诉求办理原则,提高处置等级,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高效协调处理;强化民情信息的收集反馈,编发《维稳情况日报》21期,搜集社会舆情信息60余条,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两会”期间(2.25-3.20),累计受理群众和企业诉求10090件,同比增长108.56%,及时妥善处置涉及维稳诉求81件次。

五、充分履职,创新求实,新增重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有序开展

(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任务高效推进、成效明显

中心全面落实海淀区委区政府关于《海淀区关于深化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街、镇统筹协调能力,深入推进网格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职能职责和任务分工,“五项机制”快速、高效推进系统平台建设。一是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在全面梳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流程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人员,按照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组成由非紧急救助服务中心、信息化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和项目建设方组成的系统开发、数据采集、政务服务、质量监控等四个工作小组,建立了项目管理和运行机制,各项目开发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建立例会会商机制。每周召开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例会,按照区网格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拟定的建设方向、整体目标及顶层设计,结合平台建设的需求,总结进展,分析问题,明确任务,倒排工期,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三是建立问题督办机制。着力抓好项目建设的过程监控和质量监控,完善问题督办工作机制。一是责成监理公司按照合同要求实施全程监理;二是专人全程跟进,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进行管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三是实行技术人员驻场服务方式,确保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四是建立信息通报机制。一是制发《会议纪要》11期,明确议定事项、重申工作要求、规范工作流程、保障工作进度;二是编发数据统计周报17期,汇总阶段性主要工作情况,明确后续工作方向,对平台数据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及后续工作进展提供数据支撑。五是建立同步培训机制。统筹安排技术开发公司对应用软件系统进行阶段性测试,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制定并完善业务培训计划,分五个片区对区属部门和街镇进行应用软件系统操作和维护培训,确保正式上线运行顺畅。

区档案局地志办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3

2011年,***区紧紧围绕以新社区建设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上半年城乡一体化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域规划一体化有了新推进。围绕市委市政府“全域鄂州”理念,统筹谋划全区城乡一体化工作,强化规划意识,着力调整发展空间布局,启动梧桐湖新区建设,加快***旅游区建设,推进特色镇、中心村建设,全区在总体上形成了梧桐湖新区、4个特色镇、33个中心村渐次展开的生态发展格局。同时,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步规划,按照生态发展区的要求,分四个片区确定了全区产业发展重点:沿湖地区以休闲旅游业和生态健康养殖业为重点,丘陵地区以苗木、花卉、水果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梁子岛核心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下游梧桐湖地区集中发展知识创意、仓储物流、轻工电子、旅游地产业。

(二)村镇建设一体化有了新推进。

一是新社区建设取得四个突破。1.数量上有突破。去年,全区启动了九家新社区建设,其中,已建成新社区两家,分别是六十新社区一期和渔业新社区一期;在建新社区七家。今年,全区在建新社区达到15家,新增茅圻、锦绣梁湖、牛山、王铺、东井和涂镇六家新社区。15家在建新社区中,新建型社区11家,村庄整治型社区4家(万秀、东井、茅圻、磨刀矶);城镇型社区4家(涂镇、宅俊、新城、王铺),农村中心社区11家。2.规模上有突破。2011年,全区11家新建型社区新建多层住宅和独栋住宅2406户,除余湾新社区和渔业新社区二期建房户数均为30户外,其他9家新社区新建住宅均在100户以上。15家在建新社区计划投资3.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8亿元。3.在资金筹措方式上有突破。今年,全区新社区建设在资金投入上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为主,新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各种涉农项目捆绑资金30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5000万元,市场运作的各种社会资金3.1亿元。4.在推进进度上有突破。今年,全区有15家新社区全面开工建设,行动较快。其中,大垅新社区一期主干道已硬化,主干道两傍绿化、路灯安装已完成,1+8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广场已完工,140户住宅(规划设计150户)主体工程也已完成;鲊州新社区1+8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已完成,鲊州小学教学楼和附属楼已完成主体工程,统建楼和自建楼将于7月上旬全面开工建设;余湾新社区规划占地面积40亩,设计住户30户,目前有13户住宅已经完工,其它住宅完成主体工程,社区幼儿园正在开工建设,完成一层主体工程;锦绣梁湖社区已完成规划设计,正在进行征地、场地平整等前期工作,社区产业基地已流转土地 2000亩,新开挖改造鱼池11口220亩,栽植花卉苗木200余亩;六十新社区二期,渔业新社区二期,牛山新社区,王铺新社区新城花园小区项目,新城社区,宅俊社区和涂镇新社区正在抓紧住房建设;磨刀机社区、万秀社区、东井社区和茅圻社区正在进行以无害化公厕改造,污水治理,植绿、补绿为主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二是特色镇承载功能大幅度提升。继2008年开始启动特色镇建设以来,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实施了地下管网铺设、垃圾处理转运、沿街立面“穿衣戴帽”、人行道彩砖铺设、住宅小区建设等87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使城镇建城区面积扩展到15.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2%。今年,全区计划启动21个特色镇建设项目,总投资7895万元;目前,16个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额921万元。

(三)产业发展一体化有了新推进。一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提档发展旅游产业。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功开发了高尔夫高端休闲、“渔家乐”、“农家乐”、生态农庄、沿湖观光等特色旅游线路,新建了梁子高尔夫、武大国家水生植物园、梦天湖生态山庄等一批景点和长岭旅游码头、梁子岛环湖栈道等重要旅游设施,发展大小宾馆、农家旅店217家,吸纳农村劳动力4000多人从事旅游业、餐饮业、休闲娱乐业。二是依托绿色资源优势,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充分挖掘本地山水资源,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为企业打造“第一车间”,促进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初步建成30万亩水产健康生态板块基地、1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300万只优质蛋鸡养殖基地,发展家庭农场198家,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53家。三是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加速发展来料加工业。发挥***区人力资源丰富,价格较低、素质较高、培训实力较强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服装加工、鞋袜生产、电子产品生产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大力培植市场主体。2009年以来,成大制衣、忠康服饰、苏星制衣等1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区,共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接纳近4000名农民就近就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洗脑进城”。四是依托各社区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社区产业。根据各个社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培育具有各自特色的优势产业。锦绣梁湖社区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六十新社区和牛山新社区在发展壮大水产养殖、胡柚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引进皮革加工、汽车配件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项目正在洽淡之中;新城社区引进浙江老板创办了苏星制衣有限公司,该公司今年投产后,可容纳1000余人就业;磨刀矶社区新办了10家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服务业;其它社区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有了新推进。均衡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实行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网合一”,全区居民参加医保不分城乡,不限身份,不设置门槛,可选择,可转移。截止目前,全区共参保145425人,参保率达 90.1%。均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上半年,全区共有 75897人参加新农保,征收保费 883.3万元;元至五月份,共发放基础养老金578.9万元,实现老年居民基础养老金发放全覆盖,基本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均衡城乡教育事业发展。按照规模适度、便民惠民的原则,调整我区农村学校布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建设、扶持经费向布局调整保留的学校倾斜。均衡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加大与市级医院对接力度,年初,已与市妇幼保健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市妇幼保健院派驻医师来我区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服务,并进行免费培训医务人员、推广适宜技术、传授管理经验等相关工作。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投资100万元的东沟镇卫生院住院大楼将于下半年开工建设,投资2000万元的***区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正在抓紧进行设计、规划等前期工作,将填补我区建区以来无区级医疗机构的空白。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本药物零差价,就诊病人医疗费用进一步下降。均衡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近三年,投入资金600万元,全区86个行政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新建了区级文化馆和五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在新社区赠送安装了8条体育健身路径;完成了86个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

(五)社区管理一体化有了新推进。着力完善了区镇村三级行政服务体系,目前,高标准建设的区行政服务中心和5个镇便民服务中心、86个村便民服务室均全面达标建设,并开始向群众提供“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服务。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我们在总结原有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小组十理事会”等党建模式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推广了六十新社区“一主五辅”村级民主治理模式等基层党建工作新亮点。着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延伸城乡低保、大病救助、住房保障、教育救助等综合服务平台,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着力强化新社区公共服务,目前,我区已建成4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按照“1+8”的模式设置,并通过“以钱养事”的方式,落实了公益岗位人员,在各社区从事专职的管理和服务,确保了农民群众和城镇居民一样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继续按照“1311”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按照已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实现中心城区现代化、重点镇城市化、中心村城镇化的目标。其中,梧桐湖新区要尽快完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形成规模,全面对接红莲湖旅游新城,成为面向华中、服务武汉的重要商务运动休闲基地和旅游目的地;东沟镇水产业、梁子镇旅游业、沼山镇畜禽养殖业、太和镇商贸及新型工业、涂家垴镇林果花卉业等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一镇一业”格局。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实施“旅游主业化”,将生态旅游业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二是大力实施“工业生态化”,推动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转变。大力培育生态工业四大板块(农产品、服装加工、创意产业、风力发电),引导生态工业进“一区五园”,实现集聚集约发展。三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力争林果500亩以上基地新增30家,水产500亩以上基地新增50家,力争全区全年新建生态休闲农庄30个。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区、镇、村相互通达的区域交通“半小时经济圈”基础上,提升境内道路等级,逐步实现***区至周边城市主要通道高速化,国省主干线高等级化,区际通道黑色化,农村公路等级化。完善供电、给排水、供气、公交、通讯等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实施国土整理、高产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在学校布局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对布局调整后的中小学实施标准化建设;完善新农合筹资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建设“村村有广播”的文化网络,增强先进文化对农村的辐射力。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建立起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四网合一”,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创意公开课下一篇: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