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研究资料整理.doc

2024-08-20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研究资料整理.doc(共2篇)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研究资料整理.doc 篇1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一旦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化的根,那么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特色将很快消失。语言是文化的声音,文化是语言。

《当代多民族社区族群关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李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第3期总第99期:

笔者发现,经过互动与认同后的族群关系呈现出独特的多维族群关系模式:多种文化并行 多个族群共存,没有出现一种族群及其文化统治乃至于消灭另一种族群与文化的同化现象,而是一种多族群、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和谐;各个族群间虽然也有竞争和冲突,但却并没有形成不平等的等级制。

由于汉文化具备了土家族、苗族的共享性,传播关系的多重性、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多层次交互性,使得土家族、苗族文化受到强势汉文化的浸染,广泛接受汉文化,主动采用汉文化,实现文化增值。

《土家歌谣与土家族的形象建构》龚芳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第3期 2010年6月:

对一个民族来说,形象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在他者心目中的形象,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总体印象 其二是自我形象,即自己将自己想象 理解并期待他人认同的那种形象。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向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他(巫瑞书)认为土家族“摆手舞”活动的民俗价值在于祖先崇拜,祈求丰收,充满农耕风情;其文化学价值在于它集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于一炉,又融诗、歌舞、“戏”于一体,含宗教文化、稻作文化于其内,是我国南方“蛮夷”文化的瑰宝。[16]萧洪恩认为摆手舞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天、树、土、鬼”四个方面[17].。(还有学者认为)认为摆手舞的文化意象应是祭祀怡神的巫舞,显现出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和原始武舞的演化留存,反映了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主题[18] 杨聪林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摆手舞的文化传承与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强身健体与休闲娱乐功能,强调了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继承和推广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19]摆手舞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舞蹈,黄兆雪认为土家人在舞蹈过程中不仅主观心理上达到了娱神的目的,还体现了娱人的作用。【20】

杨亭认为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酒神”精神,其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复写人们的行为动态,而是表现内心的意蕴。舞蹈的节奏、动律和神韵所构成的意境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及审美情趣。[21]彭曲则认为摆手舞在踢踏摆手、蹁跹进退中展现了土家族浓厚的民族礼俗精神[22]

[16]巫瑞书.湘、鄂、渝、黔边界“摆手”活动的文化学价值——土家“摆手”研究之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4).[17]萧洪恩.摆手舞的源起及文化内涵初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1).[18]陈东.土家族摆手舞中的原始文化意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19]杨聪林.从土家族“摆手舞”看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4).[20]黄兆雪.摆手舞的社会功能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21]杨亭.酒神精神在土家族摆手舞中的魔咒表象[J].四川戏剧,2008(1).[22]彭曲.踢踏摆手 蹁跹进退——略探土家族摆手舞蹈的礼俗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07(3)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原是崇拜意识与美学意蕴》张伟 四川体育科学 2011 年3 月第1 期土家族茅古斯舞,同时被我国舞蹈界和戏剧界专家认定为中国舞蹈、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反映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解读其表象背后蕴含的自然、图腾、祖神、生殖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宗教信仰符号及美学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承载厚重的艺术形式的深层内涵。

演出自始至终模仿古人的粗犷仪态,曲膝抖身、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者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融歌、舞、话为一体。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茅古斯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其强烈的原始崇拜意识蕴含在茅古斯表演过程的始终。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死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这可能是土家族对于白虎由自然崇拜向图腾崇拜转化的最早记载。湘西土家族最敬重的祖先“八部大神”,被认为是喝虎奶长大的,与虎有血缘关系。

歌舞被土家先人看做是通神、降神的手段。为了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迎吉纳祥、人畜兴旺,人们每年必跳茅古斯舞。通过模拟祖先生前的歌舞神态达到像神、似神的效果。茅古斯舞蹈正是采用了土家族人凭借茅古斯所具备的像神、降神、赐福、扫邪等祭祀功能,在表演祭奉祖神时,以黄龙缠腰、转身团圆手、扫进扫出等原始模拟动作组合,达到愉悦祖神的效果,表达土家人对神灵的敬仰与崇拜。

茅古斯舞的美学意蕴:原始古朴美、野性粗拙美、虔诚崇高美、真实诙谐美,茅古斯舞中的狩猎舞是土家族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土家族先民用舞蹈动作对原始狩猎生活的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茅古斯舞从其表演服饰到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均反映了土家先民生产、生活、婚俗等的社会变迁情况。强烈的宗教崇拜意识是其形成的动因和思想基础,也是整个茅古斯表演的灵魂。而表演形式和强烈的宗教崇拜意识又是形成茅古斯舞独特美学意蕴的成因所在。

《土家族跳丧舞研究》曹可环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土家族用“跳丧”这种方式来缅怀死去的长辈,表现了原始生命意识在特定情景中的独特传递,从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赞礼。

丧鼓舞又称“跳丧鼓”、“绕棺”、丧堂孝歌舞”、“跳撒尔嗬”等,土家族人俗称之为“跳丧”,而“撒尔嗬”、“三爷儿嗬”、“打丧鼓”、“跳年”等等则是跳丧舞的别称。作为古老的土家族原始舞蹈遗存,流传在鄂西清江流域巴东、长阳土家族的一种丧事中的仪式活动里,见诸改革开放之后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中。

跳丧的风格特点在各地基本是一致的。表现在舞蹈体态上的“含胸、拔背、屈膝”和动律上的“颤、摆、摇、晃、悠”的动作特征上。舞蹈动律为手脚同边,动作古朴、优美。舞蹈动作配合上是讲究整体美,二人在舞动中,虽距离暂时拉开,但也要有藕断丝连之感,好像似一根无形的绳缚在一起,相互不断交流绞缠。所以,舞蹈时要时时不忘“拢、靠、擦、绕、闪、挪、让”七字。艺决说“杨柳开,开杨柳,肩靠肩来手挽手”;“会跳丧的肩靠肩,不会跳的跑圈圈”等。跳丧舞讲求整体美,时时不忘脚方手圆、遵循“脚下要踩升子底,手上挽的链子扣”。在动律上突出一个“颤”字,“寓颤于摇、寓颤于摆、寓颤于悠、寓颤于晃、寓颤于行进中,寓颤于跳跃里”,从而构成了跳丧歌舞的主体风格。

这种至今保存着古代土家族生活民俗遗风的传统丧舞,对土家族的丧葬生活民俗可谓 是最恰当的写照和传承。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写道:“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鼓到天明。”深山存古韵,丧鼓延遗风。丧鼓舞强烈地表现出豁达乐观,不屈不挠的一 个“饿死也要跳三年”的土家民族之魂。

土家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既然老人去世是“福”,是新生命转换的开始,那么就是喜庆之事,俗称白喜事。因而虽是生离死别之哀,但哀而不伤,照样可以张扬情感欲望。弥补丧亲之痛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励氏族繁衍,产生新生命,而男欢女爱则是生产生命、繁衍氏族的必由之路。

作为古老的丧事舞蹈形式,跳丧完成了原始生命意义的独特传递,是一个山区民族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的执着乐观和追求,这便是神奇的“撒尔嗬”令人着迷而刮目相看的独特文化内核。

《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陈廷亮,陈奥琳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第33卷 第4期:

我国著名舞蹈史学家孙景琛先生曾说过: “艺术——包括舞蹈在内,都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认识现实 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 生活是舞蹈的唯一源泉,舞蹈则是生活的反应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1]

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场面十分壮观 规模宏大,正如清代同治年间永顺县土家族文人彭司铎 竹枝词所云: “福石城中锦做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3] 79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光绪 龙山县志 载: 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4]

(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格)

1、勤劳、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土家族人天性劲勇,体魄健壮;履险如夷,捷足如飞;渔猎牧耕,不畏风霜,不避雨雷,骁勇异常 为人淳谦朴实,忠厚善良;交朋结友,重情重义;磊落光明,守信自约;生活崇俭朴,鄙视淫逸奢侈,贵名节如生命,热情大方。

2、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它(土家族舞蹈)反映了土家先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和思维能力,至今仍作为历史遗存和变异了的宗教意识形态[14],或多或少影响着许多土家山民的意识心态和价值取向,其生活习俗和社会性风尚中烙有深刻的印记。体现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

土家族舞蹈体现土家族物质和语言文化特征第一,从物质文化看,土家族舞蹈体现了土家族民俗文化,同时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第二,从语言上看,土家族舞蹈的表演体现出土家族自己的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第三,土家族舞蹈的表演在动态中进行传承,特定的环境 气氛(包括非节日的欢聚场合)激发着所有在场者都投入舞蹈的活动,热烈的鼓乐,精彩的表演,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令人陶醉的景象,无异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表演者的舞蹈形象即刻成为所有在场的心象,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表演中,这些心象都会鼓动人们去模拟与再创造。

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是土家族精神文化的再现,其舞蹈符合人们审美趣味 价值观念 宗教观念和思维方式。探索其民俗文化特征对土家族舞蹈的承传、创作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1] 孙景琛 舞蹈艺术浅谈[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 彭南均 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

社2008

[4] 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M]光绪戊寅年刻本

14]彭 曲 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巫文化研究——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之二[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湘西土家族丧葬礼仪文化研究》李 岑 高校讲坛(科技信息)2010年第11期:

土家族丧葬习俗的主要伦理依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灵魂不死的宇宙观 二是独特的生死哲学观 三是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四是传统的伦理观

综上所述,丧歌是土家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窥探土家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从治丧这个活动来展现土家人独特的情感天地,由点及面地体现土家人壮大氏族、繁衍生命的渴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借此追忆哀思先辈 传统道德律例贯穿始终。这些看似高深的内涵又通过丧歌的形式来获得充分表达,淋漓尽致地将土家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唱了出来,对展示民族魅力作出无法磨灭的贡献,所以在喧嚣纷杂的现代社会,仍特立独行而不被湮没,体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土家丧葬活动是喧闹的,是原始朴素的,是超脱于现代我们之外的,然而我们却清晰地听到了土家人于恶劣自然条件下不屈不挠,执着奋进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马惠兰,陈茂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第31卷第4期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1.矛盾性和斗争性。民族认同强调个体对有着共同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甚至共同血统、神话起源的历史记忆和心理上的身份认同,具有族群性等特征;而国家认同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国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履行相应的基本义务,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具有政治性等特征。2.同一性和统一性。承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性和斗争性,并不否认两者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并且能够整合起来。。。。虽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但作为既定国家的公民身份是明确的,而基于此强化民族认同并不妨碍国家的统一,除非借民族认同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蓄意破坏国防、分裂国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民族认同的“向心力”可以增强国家认同的“凝聚力”。可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体。矛盾双方既斗争又同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在尊重各个民族的“异质性”时,走向“一体化”是最理想的选择。这里的“一体化”是在保持各个民族的独特属性和保护民族文化、习俗、宗教的前提下,维护国家的统一、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认可国家的基本制度、主流思想文化和核心价值,各个民族形成真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共同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1.强化基层政府职能,调控民族关系。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3.引导、整合民族意识。所谓民族意识,“概括说来,就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14。只有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并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方能保持民族的特有属性和优秀传统,激发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丰富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56个民族及其先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具有整体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体”。

4.尊重和发展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滋养着民族的特有性格,为培养良好的民族性提供精神食粮。赫尔德曾指出:“各民族应当珍惜其民族文化——其语言、文学、历史的习惯与传统——因为这可以增强民族的性格。”【l6副从族群认同到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认同是沟通彼此的桥梁。由于各个民族的独特民族性和发展的差异性,导致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赋予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

文化是构成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明如同民族文化一样也具有多样性。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维护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

[1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lli.

[16】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帕米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个性》丁永祥2007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文艺:

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不是个别产品的趋同,而是把本来形式多样的文化用经济的手段,粗暴地统一为一种文化。即某种强势文化同化、吃掉了其它文化。客观地说,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西方化,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吞噬其它民族文化。西方文化以强大的经济为武器,不断地侵蚀、吞并、同化着其它弱势文化。“由于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方面的巨大悬殊,全球化展现为一种‘单边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及政治秩序格局,对欠发达国家造成巨大冲击,使之成为被同化的对象,而不是彼此之间在对等的基础上互相同化、互相融合。”[1]„

从接受的角度讲,人类的精神需要也是多样的。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消费者,他们的种 族、文化教养、人生阅历、心理积淀不同,其文化需要的口味、兴趣也大相径庭。面对趣味 各异的芸芸众生,社会只提供一种文化,那必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单一性,违背了接受的规律,它带来的将是人们精神的贫乏和群众的不满。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应该用它所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2] 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多样的文化,世界才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联合国当今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看到了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特别强调了文化遗产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每一个民族和群体保护了自己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一份贡献。多样的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重视历史,珍爱文化遗产,就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最好方法。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3】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往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日趋频繁和密切。文化的交流、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将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中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观的根基。”[4]

文化产业在当代的经济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人们再也不能无视它的地位。在当今的世界,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自我享受的精神对象,而是关乎到民族经济利益和物质生存的重要资源。如今的发达国家都在拼命地发展他们的文化产业。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张扬民族文化个性、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不仅关乎民族的自尊、自信,更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大计。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第203页。

3版,第8页。

问题》2006年

《稳固的多元一体化是民族文化发展并走向辉煌的前提》刘士儒 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其

独特的魅力,不仅大大丰富着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激励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无限追求。

逆境显真情,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个时期突显了对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认同,从而也就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意识形态虽然在概念上、内涵上有一定区别,但确是在一民族实体或称之为民族载体上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或是以其中一个概念代表了其他慨念的要求。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或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少数民族文化才受到尊重,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贡献,才能凝结成牢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大文化,从而真正起到促进中国大地的和平、进步和发展的作用。第三,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到近现代,是以多元一体化的体制在社会各个方面显示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通过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极大提高了各民族的自立、自尊、自强的信心和自豪感;(2)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内容,起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新生活的作用;(3)极大的舒发了人们的心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起到激励人们勇于奋进的作用;(4)极大的宣传了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兄弟般的友谊;(5)极大的传播了各民族拥有的传统的生产及科技知识,从而促使各民族之间在科学技术方面互通有无、文化共享、共同提高,民族文化出现了相知共融的态势,其表现在内容上就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共同奋斗;(6)民族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对于捍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7)为适应国情发展的需要和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民族传统文化从学科、内容、形式诸方面都得到极大扩展;同时民族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派生出全新的概念,如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环保文化等;

(8)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文化也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如少数民族歌舞的演出、纳西文字的展示、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巨变史展览等。这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争了气、争了尊严!基于上述认识,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族文化必然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必然有利于走上先富帮后富、各兄弟民族携手奔小康之路。

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其规律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1)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早已被人们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目前则表现在为旅游经济服务的旅游文化的兴起,民族文化成为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宝贵知识,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有助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2)走出国门展示辉煌。自我国执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无论是有关民族文化的学术交流还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表演,皆不断登上世界讲坛、舞台进行国际交流。这就不仅弘扬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而且极大鼓舞、温暖了海外侨胞

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研究资料整理.doc 篇2

一、凤凰苗族花鼓舞中的文化符号体现形式

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 在一种认知体系中, 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 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 也不妨是声音信号, 建筑造型, 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文化符号指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 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其中包括文化信息的传递、文化意义的创新、文化的传承、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等重要问题。凤凰苗族花鼓舞通过动作、声音、服饰、图形等传承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传递了苗族几千年的思想、意蕴、精神, 彰显苗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具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三种符号形式表现。

⒈视觉符号

所谓视觉符号是指人类的视觉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凤凰苗族花鼓舞具有动态视觉和静态视觉符号两种符号。

(1) 动态视觉符号, 其表演形式有两种, 一种“双人鼓舞”, 表演时两女 (或两男) 同打一端, 同时打鼓起舞。要求鼓点一致, 二人动作对称一致。另一种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双人舞”, 此种鼓舞有时两人同打一端鼓, 一人打鼓一人陪衬, 动作完全一致]。这种表演形式体现苗族不受拘束、自由浪漫、能歌能舞的传统文化娱乐习俗。男子鼓舞的动作, 如表现犁田、耙田、收割、打铁、锯板子等, 敏捷矫健、粗犷有力、雄悍豪放、步伐矫健、气势磅礴, 给人一种力量的美感。女子鼓舞的动作, 如梳头、插秧、穿衣、洗脸、照镜子、烧茶、纺纱织布、桃花织带、捆腰带等, 体现苗族女性爱干净整洁的生活方式, 舞姿文雅平稳, 灵巧秀丽, 动作优美, 给人一种优雅的美感。表演者一边敲打鼓面, 一边随着鼓点节奏手脚同舞, 时而摇头, 时而弯腰, 时而跳动, 动作刚中有柔, 柔中带刚, 体现苗族生产劳动方式。

(2) 静态视觉符号, 主要体现在服饰上, 表演时女性皆着艳丽盛装, 苗服中展示的花、鸟、虫、鱼等, 苗族刺绣色泽鲜美, 栩栩如生。她们身戴配着银颈圈、银链、银扣、银花、银手镯等银饰, 银饰闪闪发光, 浓郁的民族风格十分突出;同时, 展示了凤凰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巧夺天工, 这些服饰体现苗族热爱大自然、心灵手巧等审美情趣。一场花鼓舞表演就是一次苗族服饰展示的视觉盛宴。

⒉听觉符号

听觉符号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完整的听觉符号体现。包括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听觉符号主要表现在表演者击鼓的声音和与表演时的有关声响。

(1) 鼓声起告慰先祖作用, 让子孙后代记住自己的祖先祖辈, 不忘苗族的历史, 不忘自己的祖宗。凤凰苗族花鼓舞是一种慢鼓, 击鼓之前, 表演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 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这种歌颂语言, 表现苗族是一个尊敬祖先、长辈的讲究礼仪的民族, 这种美好的品德随着花鼓舞代代相传。随着一声号令击鼓者有节奏地敲击鼓面, “哒———哒—咚咚咚———咚咚咚———”发出雄壮浑厚的声音, 气势宏大, 排山倒海。这种雄浑的鼓声, 激起乾嘉年间苗民起义的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鼓声还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 当鼓声一响, 在族群中无形长生出一种团结一致, 保卫和建设苗疆的力量, 战斗中, 士气大增, 奋勇杀敌。而今, 鼓声表现苗民的喜庆和欢腾。鼓声的强弱、高低、击鼓速度的快慢也表现出迎宾、节日的文化讯息。每到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过年”等传统节日, 村村寨寨鼓一阵, 歌一阵, 表现出苗族人民浪漫的性格美。若有贵客登门必击鼓表示欢迎, 这就是苗族对待贵宾的最高礼节, 显现出他们热情好客的习俗。凤凰县腊尔山拉务村村民用击鼓颂党恩, 用击鼓表现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和期待。

(2) 听觉符号还表现在女性身着银饰发出悦耳的叮当声, 还有鼓场或在表演的舞台上, 那独具特色的苗歌声、唢呐声, 传递着苗家女子爱美的心情和苗家人的独特个性, 体现苗族文化的多样性, 从而也更加体现喜庆湘西和神秘湘西。

⒊触觉符号

触觉符号是指通过人的肢体如手去感知从而获得信息的一种符号。凤凰苗族鼓舞的触觉符号主要表现在表演者肢体部位接触到的鼓和与鼓有关的信息符号, 如鼓槌等。当表演者双手握着鼓槌时, 立即产生一种心情感受, 个个精神抖擞, 容光焕发, 全神贯注, 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感, 营造了一种粗犷、勇敢、乐观、豁达的精神氛围。这种氛围能够感染人, 教育人, 震憾人、鼓舞人。这在凤凰苗寨、广场文化、篝火晚会等景点都有展示。以上就是凤凰苗族花鼓舞中文化符号的体现。

二、凤凰苗族花鼓舞中文化符号的本土特色

凤凰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鼓舞中最为有名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全国颇有名气。表现出以下本土特色:

(1) 健身性。随着广场文化的兴起和广泛开展, 目前, 各地的广场舞、健美操、扇子舞、街舞等充实着广场文化内涵。自2006年5月20日, 凤凰苗族花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 凤凰县的民众纷纷学苗族花鼓, 凤凰县老年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文艺分会在文化广场辅导民众学打花鼓, 每天晚上, 民众自发来到广场打鼓, 从而增强了体质, 舒缓了心情。

(2) 娱乐性。打花鼓可以单人、双人、众人舞, 男女老幼都能参加, 动作有规律、有节奏。打花鼓者在舞动过程中产生出一种快乐的情绪, 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 表现出很强的娱乐性。

(3) 艺术性。打花鼓是一种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表演花鼓舞时可以配以唢呐、二胡等音乐, 表演者穿上民族盛装, 以艺术的形式呈现。1953年4月, 凤凰落潮井乡苗族艺人麻官送、麻顺送的花鼓舞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 荣获全国优秀舞蹈奖。2012年10月23日的老人节, 老年科学工作者协会举办了苗花鼓舞晚会, 共有13个不同风格的鼓舞节目参加了演出, 演出非常成功。

(4) 多样性。凤凰苗族花鼓舞套路有几十种, 名称也各不相同, 有花鼓舞、猴儿鼓舞等名称。其套路、名称表现出多样性。

(5) 地域性。凤凰苗族花鼓舞主要分布在凤凰境内的吉信、阿拉、山江、腊尔山等地, 每一个地方的花鼓表演, 除了共性外也都有当地的风格和特色, 从他们表演动作可以分辨出来自不同的村寨。

(6) 民族性。凤凰苗族花鼓舞的民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花鼓的动作表情是凤凰苗族人民认同的;另一方面凤凰花鼓舞是慢鼓, 这些鼓舞的动作区别于湘西自治州的吉首、花垣、保靖等地的苗鼓舞。

三、凤凰苗族花鼓舞中文化符号的运用效应

凤凰苗族花鼓舞凸显的文化符号和本土特色越来越多运用于村寨、节日、迎宾、集会、广场、学校、景点等教育、文化、旅游领域, 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⒈社会效应格外明显

(1) 提升本土民族文化旅游品位。2012年11月5日凤凰被批准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与本地政府充分利用苗族花鼓舞等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密不可分。因为苗族花鼓舞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土民情和秀丽的自然人文景观, 为凤凰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旅游文化环境, 使游客心情轻松快乐、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从而提升凤凰民族文化旅游的品位。目前, 每天来凤凰观光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尤其旅游黄金周和寒暑假, 更是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人满为患, 这让世界更多了解凤凰, 了解湘西。

(2) 丰富充实广场文化内涵。凤凰县的“从文广场”位于县城的中心地带, 是凤凰十一大景点之一, 也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相关部门以苗族花鼓舞为主轴, 充分利用广场文化这一平台, 聘请文化局的专家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担任教练, 指导、组织花鼓训练、表演, 构建“教—学—演”三位一体的模式, 充分体现花鼓的健身效应、普及效应、推广效应, 从而进一步丰富、充实本地广场的文化内涵, 使本土广场文化具有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彰显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3)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产生了效应。由于苗族花鼓舞已经形成了气候, 日前许多学校成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阵地。一是中小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训练学生打花鼓, 学生在这一集体活动中强身健体, 增强了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二是将花鼓融入体育课、舞蹈课中, 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姿态美。三是邀请花鼓舞传承人到校园传授打花鼓技艺。四是利用社团活动, 主题班会对苗族花鼓舞加以引导。五是教师从理论上提炼花鼓蕴含的审美意蕴、教育意蕴、德育意蕴、娱乐意蕴、艺术意蕴, 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文化热情, 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能够一代代相传, 凸显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教育的魅力。

⒉经济效应十分突出

(1)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文化产业。苗族花鼓舞具有娱乐性、健身性、艺术性、民族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 在精神层面上能够陶冶人们情操, 愉悦人们心灵, 健康人们体魄。考查发现, 外地游客一般选择有花鼓舞的村寨、景点游玩, 将花鼓舞利用到村寨、景点, 鼓声鼓舞吸引游客, 这为花鼓表演者提供就业机会, 也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文化产业。

(2) 有利于本土文娱表演节目产业化。桂林的山水印象、张家界的天门狐仙利用山水实景表演, 成功地打造了文化表演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品牌, 凤凰也可以充分利用苗族花鼓舞就地取材, 精心设计编导一台以花鼓舞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具体可以这样进行: (1)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将其纳入工作议事日程, 从制度上提供保障。 (2) 文化部门承担采集、挖掘、整理、筛选、编导、训练等工作, 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3) 表演者应积极热情投入到这一工作中, 从专业提供保障。 (4) 各相关部门人员集集体智慧打造一台极具地方特色艺术性较高的花鼓舞表演大餐奉献给大众。实现文娱表演节目产业, 给地方财政带来更大的经济效应。

上一篇:关于雨水发朋友圈的祝福语(40句)下一篇:经典家具卖场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