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4-08-15

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

专业:..行政管理姓名:学号:

一.调查原因及重要性

共和村是崇溪镇较贫困的一个村,为了进一步了解该村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特做了此次调查,对于破解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带领全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分析了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提供了几条政策建议:切实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以林为主,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医疗卫生计生工作,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明确发展思想,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等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14年5月

2、调查地点:共和村

3、调查方式:访谈调查,亲身体验

4、基本内容:经济发展状况、村概况、自然资源、人口、特色产业等

三、该村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该村基本情况

1、村情概况 共和,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0.00公里,距离镇0.00公里,国土面积17.63平方公里,海拔1760.00米,年平均气温18.00℃,年降水量78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3300.00亩,其中人均耕地1.28亩;有林地19800.00亩。全村辖2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18户,有乡村人口2429人,其中农业人口2429人,劳动力127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71人。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0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3.5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2、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300.00亩(其中:田88.00亩,地3212.00亩),人均耕地

1.28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198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1亩,主要种植等经济林果; 其他面积0.00亩。

3、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314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0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2户。该进村道路为土路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2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0.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该村到2012年底,有1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0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4、农村经济

该村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02.9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33.60万元,畜牧业收入341.0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96头,肉牛47头,肉羊493头); 林业收入16.3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2.00万元,工资性收入15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3.5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58.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80人,在省内务工100人,到省外务工80人。

5、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12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78.7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业产业。

6、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618户,共乡村人口2429人,其中男性1380人,女性1049人。其中农业人口2429人,劳动力1274人。到2012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54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2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0.0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7、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共和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崇溪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20公里,距离中学27.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307人,中学生104人。

8、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2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8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300.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0.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9、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0个,党员总数40人,党员中男党员36人,女党员4人。团员32人。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1.在共和村的西南面是县城所在,而东北面则是崇溪乡,然因其村处于山区,交通甚为不便,信息闭塞,山高坡陡,进村公路皆为土路,且崎岖不平,在夏秋季节,容易被山洪阻断,影响正常交通,给村民出行带来困难,且公路较窄,高低不平,车辆难行,影响经济发展。

2.共和村基础设施差,特别是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少,有较高医师资格的医生少,工作地方狭窄,卫生条件差,不便村民就医。

3.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产力水平较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经济结构单一,4.村经济收入来源少,财政经费困难,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较弱,培植支柱产业力度不够,农民收入渠道少,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增收困难,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5.水资源不足,人畜饮水困难,该村以种植业为主,在播种季节,水源紧张,严重不足,造

成播种困难,(三)、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该村的自身特点,立足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坚持科教兴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峡谷经济和生态农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1)俗话说得好,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对于共和村来说,交通更是重中之重,由于交通原因,以至于该村很多农副产品难以走向市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在共和村南面,有昭巧二级公路,该村与其相接的皆为土路,且道路狭窄,若能加以改善,将给村经济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2)针对该村的医疗条件,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务人员服务水平,加强医疗空间硬件建设,教育硬件建设,以便村民就医就学

(3)该村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科学发展水平低,造成劳动力和资源严重浪费,所以加强科技技术的推广刻不容缓,政府应该加强科技技术教育,村民应该自发组织去外地学习,形成科学种植,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农民增收

(4)切实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依托村资源优势,发展特色

产业。突出抓好生猪和土鸡养殖基地建设和肉牛、山羊养殖基地建设。建立蔬菜基地,养殖基地,实行粮-菜-猪-鸡等共同发展。半山和高山经济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光照充足,夏秋雨量充沛。要以自然保护区工程为载体,开发林业产业,为城镇提供优质生态农产品以增加农民收入。

(5)针对水资源不足,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政府应该加大扶贫力度,修建蓄水池,大型引水工程,该村夏秋季节降水丰富,修建蓄水池解决村人畜饮水难题,修建引水工程有利于解决村民播种灌溉问题,以有利于水资源合理利用

(6)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一步树立和强化科教兴村的观念,防止和克服忽视科教人才培养,改变教育与生产脱节的状况,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结论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了解到了共和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对于如何提高该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增收,加强小康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影响该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交通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问题,可见,在当下社会,其它的村镇以存在上面问题,通过一村的问题可见其普遍,为此,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借鉴意义,从特殊中看出普遍,从普遍中找出特殊,集合具体实际,发展经济!

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2

1 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畜牧业基本现状

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有5个牧业生产合作社, 341户1499人 (其中劳力860人) , 全村草场面积26.70万亩,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5.20万亩, 拉设围栏16.65万亩, 耕地0.56万亩, 畜用暖棚165座1.98万m2 (其中集中连片修建40座0.48万m2) , 埋设地下饮水管道30km, 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2012年底, 存栏各类牲畜36928头 (只) , 其中绵羊34778只、牛2050头、马100匹。适龄母畜比例58%, 仔畜繁活率84%, 成畜损亡率2%, 出栏率61%, 牧民人均纯收入8760元 (其中畜牧业收入5105元、种植业242元、二三产业213元、劳务输出3200元) 。

1.2 生态畜牧业建设现状

(1) 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经济发展成效明显:该村自2009年11月组建青海湖景区倒淌河镇雪域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来, 该村通过草场、耕地、牲畜等生产资料的整合, 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程度, 到2012年末, 使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760元, 比2009年末 (2009年末人均纯收入3520.35元) 增加5239.65元;比2010年末 (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3999元) 增加4761元;比2011年末 (2011年末人均纯收入5800元) 增加2960元, 4年间年均增长1310元。自2010年该村被列为生态畜牧业启动村以来, 根据省州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原则, 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民意的前提下, 整合资源、规模经营、企业参与, 经能人带动, 逐步形成了多种模式同步推行, 多种经营同时发展的全新格局。以创特色、顺民意、强基础、增收入为目标, 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重新规范和完善, 合作社下设了5个生产经营组, 其中畜牧业经营小组192人, 种植业经营小组11人, 牛羊育肥经营小组75人, 劳务输出小组480人, 二、三产业经营小组102人。具体运行: (1) 为了挖掘现有畜牧业资源潜力, 在合作社的组织引导下, 将全村36928头 (只) 牲畜以联户经营、委托放牧的形式, 委托给192人放牧能手经营, 通过规模经营, 使该村畜群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良种畜比例不断提高, 到2012年末, 良种畜比例达到70%, 母畜比例达到58%, 仔畜繁活率达到84%, 成畜损亡率2%, 出栏率达到61%, 分别比2009年提高10、3、1、1.6、18个百分点。畜牧业收入达到2073万元, 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的3400元增加1705元。 (2) 将全村0.56万亩耕地按亩入股, 由合作社组织种植业小组实行规模经营。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播种收割、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组织销售、统一核算分红, 年终核算时扣除种植业成本, 将纯收入的70%按耕地面积分红, 30%归专业合作社集体所有, 作为扩大再生产资金。2012年种植业收入达196万元, 人均纯收入为242元, 比2009年的人均收入130元增加112元。 (3) 根据合作社的统一安排, 积极争取项目, 多方筹措资金, 集中修建畜棚40座4800m2, 组织40户75名牛羊贩运育肥能手, 实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从而扩大了种草养畜的生产经营规模。通过资源整合、规模经营, 该村年均育肥出售商品羊1.5万余只, 年户均收入1.88余万元。 (4) 经能人引荐, 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为目标, 按照企业投资建设、合作社资源入股的方式开办了砂石料厂、碎石厂3家, 采取企业经营管理、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 并组织本村11辆运输车运送砂料, 安排11名劳动力就业。同时, 安排了13名劳动力到合作社创办的汽修厂就业。2012年二、三产业收入达31.93万元。 (5) 经能人带头, 由合作社组织集中输出了建筑工等劳动力480人, 劳务收入达479.68万元, 人均纯收比2009年的1100元增加2100元。 (6) 由合作社负责组织30户放牧能手, 划定专属草场2.4万亩, 组织500头母牦牛, 集中放牧, 日产鲜奶500kg, 并加工传统酸奶, 购置冷藏车辆及时将奶产品拉运到西宁等地销售。 (7) 采取统一管理, 分户加工、集中销售的方式, 组织社员开展传统牦牛风干肉加工。 (2) 惠民政策贯彻落实, 草原生态得以改善:通过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 该村核定可利用草场面积21.84万亩, 划定禁牧面积10万亩, 补助金额100万元;草畜平衡面积11.84万亩, 奖励金额17.77万元;牧草良种补贴面积0.32万亩, 补助金额11.2万元;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户268户 (2009年统计数) , 补助金额13.4万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总金额达142.37万元, 受益牧户341户, 受益人口1499人, 人均受益949.77元。 (3) 项目扶持以点带面,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2011-2013年拉乙亥麻村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财政扶持资金总投资1204.47万元, (1) 2011年投资扶持资金229.6万元, 主要实施:当年生牧草种植5300亩, 投资扶持资金37.1万元;养殖小区建设标准畜用暖棚40座, 投资扶持资金100万元;民俗产品加工销售投资扶持资金70万元;草料棚建设15座, 投资扶持资金22.5万元; (2) 2012年种植当年生牧草4500亩, 投资扶持资金22.5万元; (3) 2013年投资财政扶持资100万元, 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畜产品加工。 (4) 2011年投资21.37万元实施退牧还草围栏1.08万亩, 长1.944万m; (5) 2009年以来投资770万元共修建游牧民定居房220户, 其中2009年修建彩钢坡屋面平房49户 (60m2/户) , 2011年修建167户 (本村建65m2平房1户, 在乡集镇建80m2二层砖混结构楼房54户, 在县城城北新区建80㎡砖混结构楼房112户) , 2012年本村分散修建4户 (60m2/户) ; (6) 投资61万元用于办公设施改造、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母畜补贴。 (4)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有效防止疫病发生:按照“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机制, 镇兽医站专业人员及村级防疫员深入村社开展动物疫情普查和免疫注射工作, 上半年共完成注射各类疫苗10.91万头 (只) 次, 其中:牛口蹄疫苗2050头、牛出败1369头, 羊口蹄疫苗34778只, 羊痘34778只, 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了100%;牛炭疽1369头, 羊四联苗34778只, 常规动物疫病防疫密度均达到95%以上;牛羊驱虫3.68万头只。5月份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时, 随机抽样牛血清10份、羊血清10份, 牛羊血清的免疫抗体滴度均达到100%, 保证了防疫密度和质量, 有效防止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另外, 为了加强村级防疫工作, 改善村级防疫条件, 投资10万元修建村级兽医室1处, 在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级防疫工作。

2 发展生态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1) 现有的畜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防大灾、抗大灾的能力依然有限 (如围栏、畜棚)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 农牧业后续产业发展配套设施 (牧草种植机械、加工机械等) 与发展现状矛盾突出, 影响了该村农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及种草养畜业的发展。 (3) 畜群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经统计该村2012年母畜比列为58%。

3 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

3.1 优化政策向导, 加大扶持力度

为全面实现以草定畜、种草养畜的目标,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加大围栏、畜棚、牧草种植收购机械、饲草料加工等基础设施及设备的财政扶持力度, 进一步推动生态畜牧业稳步发展,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3.2 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布局

根据共和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 合理布局畜种养殖, 进一步加大畜种改良力度, 优化畜群结构, 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结合本村实际加大良种藏系种公羊、生产母羊及牦牛的引进。

3.3 着力推进畜牧、种植、二三产业等资源利用开发潜力

共和县今后以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及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契机, 着力挖掘畜牧、种植、二三产业等潜力。

4 建议

共和国经济的细胞 篇3

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指出,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现代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对于我国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微企业,十几个人,一间办公室,放几台电脑,就组成了一家公司。在北京中关村示范区近2万家企业中,这样的小微企业多如牛毛,不少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高成长性和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

1984年,柳传志和中科院计算所10名科研人员,在北京中关村的一间20平方米的传达室里创办了联想。如今,联想成为全球第二大PC厂商,年收入超过二百亿美元。当年,那些给IBM做代理业务的小伙子,一定没想到:20多年后,联想会走出国门,收购了美国IBM的个人电脑。

小微企业是大中型企业的摇篮,没有数量众多、成长性良好的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根本就无从形成和发展。去年7月份,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增加了“微型企业”这一类型,从而有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来到浙江义乌,只有你想不到的东西,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这里至少汇聚了上万家小微企业,仅小商品批发零售的摊位就有6.2万个,如果到每个摊位看一眼的话,至少得走上半个月。义乌已成为小微企业的福地,成为全世界拥有商品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城市。每天有20多万中外经商人员进出义乌,商品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有89个国家的3008家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

本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小微企业的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私营企业845.5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4%,较22年前增长了90多倍,注册资金增长2200多倍,从业人员增长54倍。个体工商户总数已达3453万户,较30年前增长了18倍,注册资金增长2900多倍,从业人员增长20倍。

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活跃了各类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凸显了市场经济的机制活力。在全国各类商品批发市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房地产中介机构、产权交易机构中,交易和服务对象均以中小企业为主。

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总额占比,从2000年的5.3%上升到2010年30.5%,10年年均增速达到43.15%。面广量多的小微企业,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推动者。没有小微企业的广泛参与,不可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小微重“千钧”,更是值“千金”

在中国,以草根创造力闻名的小微企业,从做小小的吸管、纽扣、拉链起家,发展成为小商品领域的全球第一。被江浙商人称为“全球吸管大王”的双童吸管“以小搏大”,透露出小微企业蓬勃成长的生存智慧。2011年仅小商品城成交额就达515.12亿元,同比增长12.95%。

有一些“秤砣虽小压千斤”的小微企业,注重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成为行业内的“小巨人”。一位宁波商人展示了一个手镯大小的银色小环,别小看它只有薄薄一片,核电站靠它将核反应堆与外界彻底隔离。在外国进行技术封锁时,一个小小的垫片要花万元以上费用,一座核反应堆需要三四千块密封垫。目前,小小的簿片,成功地应用于国内所有运行的核电站核Ⅰ级(最高等级)设备中,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小微企业成为创新的大平台,成为新兴产业的生力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图存求变、做强做大,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对科技进步,具有不竭动力和内在冲动。世界上首台烹饪机器人,就是依靠科技创新而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范例之一。“世界上第一个烹饪机器人”,只要按下一个键,就能按规定的程序,炒、烤、煮、蒸出三个菜系的上千道中国美食。

走在北京奥运场馆、上海世博会广场,天下大雨却不积水,奥秘在于铺了北京仁创集团的创新产品——砂基透水砖。中国的小企业像沙粒般多,将“沙”发展为战略性新兴“砂产业”,做到以砂兴水、以砂治沙的企业却很少。在大庆、胜利等油田,应用“仁创”发明的“孚盛砂”解决油中含水量大的世界性难题,提高了石油单井日产量2.3吨,实现了“以砂增油”。

事实证明,像联想、华为、阿里巴巴、中星微电子、正泰太阳能科技等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的企业,无一不是从小企业脚踏实地地成长起来,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

小微企业是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富民、惠民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广大小微企业已成为提供社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小微企业的壮大,表现出中国人的创业活力和无限激情,承载着老百姓的致富梦想。

我国就业人数已达7.8亿,是美国总人口数的2.5倍多,超出欧洲总人口数一倍多,从国际经验看,以我国当前的GDP,能吸容5亿多人就业已属奇迹。就业吸容力如此之大,全靠小微企业吸收了大量就业。

包容靠心态引导是责任

包容,是一种心态!引导更是一种责任。一刀切和妖魔化管理是非常粗糙、粗暴的管理方式。只要用心耕耘,小而美,小而精,小而贵、小得有特色、有创意的差异化路线,未必不是科学合理的选择。

1973年,德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出版他的著作《小的就是美的》,第一次在学界明确提出,小企业是最具有经济活力的一部分,是一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的美,美在坚韧、独立、高效的品格;顽强拼搏、敢于创新、活力四射的创业精神,他们不仅为国家创造了物质财富,更为传奇时代的共和国经济,奉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中国企业界充斥着太多的买卖与眼前利益,缺少核心技术内涵,缺少产品至上的心态,缺少长远的产业雄心时,国人更需要崇拜技术、崇拜创业、崇拜品牌,为之奋斗的小微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不趋同的领跑者、不盲从的奢侈品,即使风暴中所有华丽的旗杆倒下,希望小微企业依然根植沃土、傲然伫立。

然而,受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成本上涨、订单萎缩,中国小微企业发展困境重重,发生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小微企业成长的瓶颈。如何破解小微企业面临的种种难题,让他们放下包裹、轻装上阵,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在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部署、财政体制改革、社会就业问题等方面,多次提到小微企业改革。破解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亟需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小微企业自身也必须提高装备、技术、管理水平。双管齐下,小微企业走出困境并非难事。

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固然重要,消除政策性歧视更加重要。把扭曲的政策反转过来,使得小微企业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让更多的小微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从国际上来看,不管是税收还是融资,都有一套专门的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在补贴方面也会对小微企业予以关注。通观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制度环境的优化,特别是在财税政策上,都对小微企业予以强力倾斜。

小微企业是共和国经济的基本细胞,在稳增长、促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当人们把小微企业作为共和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细胞看待时,关键的关键的是让小微企业跟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一样,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发展空间,中国国民经济的全面、稳步、持续发展,定将前景美好。

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4

【摘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师政策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建国以来的中小学教师政策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并努力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当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内容的若干建议。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五章,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通过对近现代及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经过不断的调整与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政策主要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实现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进修的一体化;二是由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三是由中专、大专、本科构成的传统三级师范教育体制向由大专、本科、研究生构成的新三级师范教育体制转变。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的出台和完善,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体制的创新、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国际化、教师教育公平等将是其发展的趋势,最终目的是建立与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师和教育的需求。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把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分为教师准入政策、教师任用政策和教师待遇政策三部分,进行了比较

详细的考察、分析和反思。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要把好中小学教师的“入口”关,从政策上规范中小学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第三章的教师任用政策,从教师培训政策、教师评价政策、教师评聘政策、教师激励政策4个方面阐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教师任用政策的制定、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其中在教师激励方面的政策制定很不完善,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等国家在激励教师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从而切实调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四章的教师待遇政策从教师地位、教师职业权利、教师工资、教师福利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待遇政策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强调了教师待遇政策在整个教师政策体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三部分是第五章,以W区为个案具体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教师编制改革政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新教师统一招聘政策、严禁聘用代课教师、大规模农村教师培训、城乡教师交流等政策。这些政策在W区得到很好的执行,然而仍有不足之处。文章最后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建国后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本人在实践中的广泛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明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政策执行者及相关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尽快提高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政策制定需要考虑政策之间的兼容性。同时要重新定位政府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角色,切实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政策

在政府教育中的地位从边缘到教育政策中心的转变。【关键词】:共和国中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准入政策教师任用政策教师待遇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635.1 【目录】:中文摘要6-8Abstract8-14导言14-30

一、选题缘由14-17

二、研究意义17-18

三、相关概念界定18-

21四、文献综述21-28

五、研究方法28-30第一章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历史变迁30-58第一节近现代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概述30-39

一、近代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及特征30-3

3二、现代中国教师教育政策及特征33-36

三、近现代中国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反思36-39第二节共和国成立后30年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曲折变化(1949-1977)39-47

一、过渡时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40-

42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42-4

5三、社会主义教育遭受严重破坏阶段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45-47第三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恢复与调整(1978-1989)47-

51一、三级师范体制的确立48-49

二、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49-50

三、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50-51第四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系统化(1990-2010)51-58

一、提出师范教育层次结构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52-

53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及继续教育

工程的启动53-

54三、开放的、非定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新体系的形成54-56

四、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未来发展趋势56-58第二章教师准入政策58-81第一节教师的素质标准要求58-69

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回顾59-6

2二、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中的问题62-6

3三、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分析63-6

4四、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对策64-69第二节教师培养要求及教师职务任命制度69-8

1一、教师培养要求及其政策展望69-7

2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72-76

三、中小学教师的入职程序76-81第三章教师任用政策81-112第一节教师培训政策81-9

3一、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历史变迁81-87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分析87-9

1三、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建议91-93第二节教师评价政策93-10

1一、新时期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回眸93-97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现状审视97-98

三、关于改进中小学教师评价政策的对策分析98-101第三节教师评聘政策101-107

一、教师法律身份问题102-10

3二、考核制度及择优评聘的竞争机制的建立10

3三、教师聘任合同的期限103-10

4四、完善教师权益的救济途径104-106

五、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完善106-107第四节对教师的激励政策107-11

2一、当前教师激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08

二、做好教师激励工作的对策108-112第四章教师待遇政策112-149第一节教师地位方面的政策研究112-1

21一、建国前教师地位的历史考察112-11

4二、建国后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变化114-116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的战略意义116-118

四、提高我国教师地位的策略118-121第二节教师职业权利方面的政策研究121-1

31一、建

国以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职业权利方面规定的考察121-12

2二、中小学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分析122-128

三、对现行中小学教师权利体系的反思128-129

四、保障中小学教师合法权益的策略129-131第三节教师工资方面的政策研究131-1

42一、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政策的考察131-13

4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政策的成就134-136

三、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政策的不足136-139

四、中小学教师工资政策的改革措施139-142第四节教师福利方面的政策研究142-149

一、教师福利方面规定的政策考察143-146

二、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福利的对策146-149第五章个案研究:NY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分析149-185第一节建国前NY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有关情况149-1

54一、NY县概况149-1

51二、清末民初至建国前NY的教师政策151-154第二节建国后至”文革”时期NY县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154-16

2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创时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状况154-158

二、”文化革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158-162第三节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NY县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162-166

一、民办教师队伍得到有效的整顿162-16

3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163-16

5三、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165-166第四节21世纪以来W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问题与对策166-18

5一、W区中小学教师轮岗制政策失真问题探讨166-170

二、W区中小学代课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研究170-17

5三、推进W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扫描与分析175-177

四、从访谈看W区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执行情况177-185结语185-191参考文献191-201附录201-218后记218

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5

×采购法于年月施行。该法实施前三年,全市各级政府按照上级有关政府采购工作的要求,已做了很多的工作。由于这部法律是在一定基础上实施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和程序。通过实施采购法,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廉政建设。采购法实施一年多来,全市共完成采购次,采购项目预算金额万元,实际支付采购金额万元,比预算节省资金万元。

×一、贯彻实施情况

×、学习宣传,强化了政府采购的影响。各级政府和政府财政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采购法的`宣传,使依法采购逐渐成为财政拨款部门和单位的自觉行为。青冈县针对教育系统采购时间集中、数量较大的实际,对教育系统相关人员组织了专题讲课,并通过举办有奖竞赛等形式,增强了学习宣传效果。通过学习宣传,各单位对实施政府采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促进了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

×、建立制度,规范了政府采购的行为。采购法出台后市财政部门制定了《绥化市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监督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了监管与执行机构的职责划分等程序规定,公布了全市采购目录和标准。并把这些规定及时下发到县(市)区,提供参考。还制定了《绥化市政府采购合同履约和验收暂行规定》、《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规定》和《询价采购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政府采购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市财政部门还将政府采购工作量化为四类指标体系,年初将这些指标细化分解,对各地实行百分制考核,激励和促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

×、完善拓展,扩大了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采购法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工作,克服困难,在工作中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年扩大。年一季度全市采购次数次,采购计划金额万元,实际支出金额万元,比计划节省万元。采购额比同期增加万元增长。采购构成由单纯货物类向工程类、服务类发展。海伦市在货物采购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工程类的农业开发项目及各单位的房屋装修、服务类的各种会议和车辆维修。青冈县的采购范围由原来的县直单位扩大到中省直单位,资金范围由原来的预算内资金扩大到现在的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和专项资金。

×、监督检查,保证了政府采购的顺利推进。各县(市)区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监督力度。青冈县成立了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监督检查工作。并针对采购机构管理、采购双重职能的实际,建立了“采购、验收、结算三权分离”制度。三项工作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单位行使,相互制约,保证了采购结果的公平。实行政府采购,社会上有些人曾担心会出现分散腐败向集中腐败转移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座谈会听取了采购单位的意见。采购单位反映,由于实施“阳光操作”,采购的货物价格合理,质量也比较好,大家还是满意的。对采购法的执行情况,各地还进行了检查。年市本级检查出应实行政府采购而未实行政府采购的金额万元,政府正准备对违规采购单位按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对采购法学习宣传广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各级政府对采购法还停留在初步宣传上,面比较窄,人们的认识程度还很低。有的单位领导对采购法的规定了解不多,甚至没学过。非财政拨款单位、中省直部门自行采购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个别单位对政府采购认识不明确。有的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认为实施政府采购是利益的再调整,是财政部门揽权的一种手段。特别是个别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认为用自筹资金购买商品还须履行政府采购程序,是财政部门多管闲事。因此,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出现了不自觉、不配合的现象。还有少数单位为躲避采购管理,采取化整为零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这些问题的出现,给政府采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政府采购还处于无计划运行状态。目前,我市本级及外县(市)区政府采购办年初基本上没有制定政府采购计划,只是采购单位随时报,采购中心随时组织采购。采购中心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也形成不了批量,采购规模小,政府采购价格优势发挥不明显。

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畅、信息和劳动力资源得天独厚,因此在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中占具了有利地位。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遭遇了一些瓶颈。下面结合xx个体、私营经济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看法:

一、xx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积极评价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系统阐述了非公制经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生产力的力量来评价,明确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并进一步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样,党和国家为个体、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理论条件。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不待我,不进则退。

近年来,区委、区府为推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重工活贸、强农兴旅、城乡并举、富民兴区”的发展总思路,xx区个体、私营经济由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从企业数量上讲,xx区个体、私营经济在全部企业中已占具了绝对多数。就其性质而言,xx区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是主体,是普通群众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小康的基本形式;私营经济中的股份制经济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一种混合经济,具有资本社会化的明显特征,也是我区私营经济发展的方向。总之,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民本经济”,已成为千万老百姓通过自主创业而从事的经济事业,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经济,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是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源泉。因此,大力鼓励和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区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经济目标,促进我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重要措施。研究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影响因素,探讨加速我区个体、私营经济良性、快速发展的措施,对于实现我区经济腾飞,具有巨大的现实与长远意义。

二、xx区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

1、数量多,规模小

据调查,截止2005年底,我区缴纳国税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共计4885户,占全区纳税总户数的83.23。其中个体工商户4626户,占纳税总户数的78.82,私营企业259户,占纳税总户数的4.41。虽然数量占具了绝对多数,但由于其中个体工商户又占大多数,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整个个体、私营经济的总量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占得不高。以2005年“两税”收入为例,江阳区全年“两税”收入为9155万元,个体“两税”收入为766万元占8.37,私营企业“两税”收入为942万元占10.29,个体、私营企业加起来还不到“两税”收入的20。而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个体、私营企业税收一般都占整个收入总量的30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50,差距十分明显。被调查的个体、私营企业还普遍存在创建时间短,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方式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只有少部分注册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造血”机能发展壮大,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都由于先天不足,淘汰更新率高。

2、区域分布集中

xx区由于地域较广,所属十几个乡镇街道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企业的地域分布较为集中。总的说来市区(中心半岛)发展好,乡镇差;离市区近的乡镇发展好,较远的发展差。而在两次调增增值税起征点后,有的乡镇个体集贸税收就几乎没有了。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来看,其中区本级的有140户占54.05,蓝田(包括茜草、邻玉两镇)有86户占33.21,其余的十几个乡镇总共才有33户仅占12.74。

3、产业结构较单一

xx经济历来主要有三大支柱:白酒、化工、机械制造。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根植性,xx区个体、私营经济主要由传统产业衍生而来,其企业主要由关键

企业带动而产生。加上xx区位处城区,流通业发达,商贸企业也是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柱。以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为例,其中制造业160户占61.78,批发零售业72户占27.8,水、电、煤等资源企业3户占1.16,农林牧渔业4户占1.54,其他行业20户占7.72。制造、商贸企业占具了私营企业的近90。至2005年底,在4626户个体户

中,批发零售业3470户占75.01,制造业875户占18.92,商贸、制造业更是占具了近95。总体而言,个体、私营经济产业结构高度集中。

4、资本来源渠道单一

个体、私营经济的特点就是经营方式灵活,注重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确保对企业的控制权和对利润的最大占有,因此大部分私营企业在经营理念上都不愿与他人联营或向他人借贷。再加上现在银行对私营企业和个人贷款条件的种种制约,私营企业的融资环境较困难,造成其资本来源渠道单一。从调查的259户私营企业看,私营独资企业有205家占79.15,私营合伙企业13家占5.02,私营有限责任公司41家占15.83。其资本来源渠道绝大多数是利用自有资金,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也制约了企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5、个体、私营经济增长贡献不明显

“十五”期间我区私营经济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低,经济贡献的绝对量仍不够大。2001年私营企业纳税共371万元,到2005年就达943万元,五年纳税共增长254.18,年均增长达50.84。但由于国家政策因素影响(两次提高个体税收的起征点,使纳税个体户锐减近70,说明我区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较小),个体经济所贡献的财力比重略有降低。2001年个体纳税达1696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495万元),到2005年为1660万元(包括个人利息所得税894万元)。

三、xx区个体、私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不规范。

从调查情况看,我区私营企业大部分与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相距甚远。有限责任公司仅占六分之一,没有一家股份制企业,大部分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合一,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清楚,家族式管理普遍,家长式作风盛行,决策缺乏科学化。虽然规模较小的家庭式企业并不等于必须实行家长式管理。但由于创业者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的管理者,企业规模较小的优秀管理者并不一定能管好大型企业。因此,个体、私企要发展壮大必须从制度入手进行分清产权和责任,从管理入手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市场等基础性管理。

2、融资困难。

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当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差别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贷款难就成为私企融资的最直接的体现。二是民间资金缺少规范的融通渠道,而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也让很多私企望而却步。三是股票、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门槛过高,手续繁杂,耗时过长,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四是信用担保体系尚未形成构架,担保机构少,品种单一,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寻保难。五是部分个体、私企缺乏诚信,加之个人、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缺失,造成金融机构对其“惜贷”的现象。

3、产业升级困难较大。

由于我区多是规模小、档次低的中小私营企业,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生产设备工艺落后,劳动生产力低下,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且缺乏市场竞争力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只能走仿制的路子,或生产低档产品,形不成名牌企业和拳头产品。特别是我区酒类企业十分明显,由于有“泸州老窖”这一大品牌,许多小酒厂都靠生产其下游低端产品“过日子”或摸仿老窖打“擦边球”,而一旦老窖打个“喷嚏”,许多企业就得倒闭。

4、政府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政府职能上还需进一步转变,从体制上改变监管过多服务过少的现象。政府部门在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支撑上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还存在歧视性政策。在行业准人方面还存在对个体私企的诸多限制,在土地征用、人才引进、信息的获取、户籍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公平待遇。二是缺乏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对个体、私企存在多头管理,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统计口径不一。三是部分基层行政执法单位执法素质差、执法混乱,特别是对个体户、私营企业的诸多不合理收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遏止。一些执法部门的基层站所,有名目繁多的收费或花样很多的摊派,不断翻新,什么换证费、检查费、报刊费、管理费、伸缩性很大的罚款以及各种“为难”行为等等,企业难以正常经营。

5、人才匮乏。

一是投资经营者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偏低。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受投资经营者素质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我区私营独资企业占多数的情况下,投资经营者的思想观念、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对所从事行业的熟悉程度等都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经营好坏。但从调查情况看,我区个体、私营企业投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都不高,虽然大多都是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但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及资金、技术的限制,大多都是对我区传统产业的重复投资,对新兴产业、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涉及不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缺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选人用人,但个人为了发展更要选择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所限,加上地处西南内地,高素质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那些能“画龙点睛”的关键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

四、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所应采取的对策

1、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都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担者,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保证和持久活力。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xx区经济建设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2005年,我区个体、私营经济缴纳国税收入共计1709万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7.17。二是对繁荣市场、消除短缺经济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1999年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完成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基本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左右。三是对社会发展和稳定做贡献。个体、私营企业是吸纳城乡劳动力,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而且目前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大部分都在个体私营企业里工作。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离不开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总之,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在观念上高度重视,利用自身优势,在发展方向、目标、步骤、措施上制定出即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从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主要是在政策上扶持。表现在:首先,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现状,在坚持民营化、中小化、特色化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引导培育个体、私营企业集群化,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个体集市建设,使之成为个体私企的孵化器和都市工业的集聚地。政府还要大力进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交通、能源、劳动力条件,使各种资源的流通更加通畅、便捷。其次,优化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适用于我区个体、私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经营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发放、原材料和能源采购方面体现个体、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机会与条件,要制定合法、合理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并坚持政策前后的一致性和公平性,绝不能掺杂其他因素搞个别特殊化,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的、规范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

3、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提升

针对个体、私营企业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产业结构趋同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先天性缺陷,积极引入先进的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国有、外资等多方面引进资金、技术,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争创名牌,促进产业升级,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为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创新创业,可以主要由政府出资成立科技发展创新基金会,从各行各业挑选专家级人员组成委员会,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负责审批资助一些创新项目或定期发布科技创新信息。这样可以为那些有“金点子”、有创研能力的个人提供发展机会,为那些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的私营企业提供资金援助,更可以成为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4、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制约个体私企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不论企业和项目如何,大多都因为防范风险而较少介入。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积极鼓励银行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和贷款审核体系,适当放宽低风险信贷品种的审批条件;要逐步消除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歧视,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给民营企业以支持;要总结经验,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研究创立风险投资基金,开启股票二板市场,为私营企业直接、间接融资拓宽渠道;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还要根据当地企业发展状况创新信贷业务,满足私营企业不同类型的融资需求,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5、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个体、私营企业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正确处理好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服务与监管两手抓,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要加强市场经济秩序的整治,坚决打击无照经营、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政府要采取间接手段(通过行业协会等)加强对企业的社会监管,努力促进社会的稳定,除非违犯法律、法规,政府部门不宜直接干预企业事务。此外,还要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政府还有一大重要责任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多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关键是政府要牵头,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多方筹资建立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企业服务网络系统,在招商引商、商品购销渠道、形象树立等方面打破企业发展的地域限制和信息限制,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协调服务、参谋咨询、桥梁纽带、资源整合和自律管理等[好范文-,找范文请到]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会计、律师、审计、银行信贷、海关报关、税务代理、海外市场代理等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中介行为,为个体、私营企业提供优质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服务。要建立健全个体、私营企业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创造条件。要扩大个体、私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扶持一部分有能力、有前景、有希望的个体、私营企业,利用不同的场合宣传提高这些企业在行业市场上的知名度,造就我区个体、私营企业向规模型企业发展。还要加大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定期举行人才招聘会,切实解决好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在户籍、档案、评职评先、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而的问题。总之,政府可以整合各类经济管理部门,设立一个专职联络协调的企业管理中心或创业中心,通过各类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创业辅导、投资咨询、管理诊断等中介服务,建立完善培训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等为中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体系。

共和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7

1 本县奶牛人工授精工作现状

本县牛人工授精工作起始于1980年, 多年来曾取得一定成效, 但由于各种原因, 此项工作一度中断。近年来随着落实惠民政策, 大力发展奶牛基地项目的建设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我县奶牛改良步伐, 2002年以来,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本县恰卜恰镇地区建立奶牛人工冷配点2处, 2005年又在沙珠玉乡兽医站开办冷配点1处, 2008年在县站建立了冷冻精液站, 同时又在四个农业乡镇兽医站分别成立牛改点4处, 现共有牛改点7处, 从事冷配工作技术人员9人, 其中中级职称6人, 初级职称3人。近年来共输配奶牛2300余头, 平均受胎率82.5%, 平均繁活率74%以上, 所产犊牛出生重提高明显, 体格健壮, 生长、适应性良好, 深受群众喜爱。随着良种奶牛补贴项目的实施及群众观念的转变, 冷配奶牛头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存在问题

2.1 人工冷配点少

本县共有11个乡镇, 其中半农半牧乡镇6个, 共建立牛改点7处, 各乡镇养牛户居住分散, 服务面积大、范围广, 上门服务难度大。

2.2 技术力量薄弱

牛改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操作上不直观, 全凭感觉和经验, 牛改技术人员少, 且大多数为新手, 技术不过关, 受胎率难以提高, 加之牛改工作是一项脏、苦、累的工作, 致使一部分长期从事牛改工作的人员患有关节炎、静脉曲张等疾病, 严重威胁牛改人员身心健康, 挫伤着改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大多数人员不愿干此项工作。致使奶牛冷配工作难以大规模顺利发展。

2.3 群众思想观念落后

大部分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观念未转变, 认识不到奶牛人工冷配的优越性, 部分群众还对人工冷配持怀疑态度, 甚至听信人工冷配牛犊软弱或因牛犊大难产多等传言, 有些群众为图方便省事与村中杂种公牛本交, 加之对母牛发情鉴定不准确, 输配效果差, 许多冷配点的效益没有得到体现, 严重制约着牛改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资金投入不足

开展奶牛冷配工作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的技术工作, 配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冷配器材的配置, 冻精的购买, 冷冻精液的拉运及工作人员的交通工具, 防护用具等方面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障, 长期以来, 由于对乡镇畜牧兽医站经费投入的匮乏, 无法确保此项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4 杂种公牛较多

对杂种公畜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对种畜管理, 本县既无专门执法机构, 又无专门执法队伍, 更无专项工作经费, 种公畜管理力度不够, 面对全县农户分散饲养的各类土、杂、劣质公畜的去势、淘汰, 阻力大, 困难多, 群众利用土、杂、劣质公畜配种, 返交滥配现象较为普遍, 对改良工作带来一定阻力。

3 今后发展思路

加快本县牛品种改良的思路是: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以点带面, 逐步扩大, 采取行政领导、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相互协作, 相互支持的原则, 加大牛品种改良步伐,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优化牛群结构, 逐步使本县奶牛生产走向良种化、规模化、产业化, 实现优质高产奶牛的自给自足, 结束从外地引进奶牛的历史。

3.1 加强奶牛人工冷配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级行政部门及业务部门落实责任,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把奶牛人工冷配工作作为畜种改良, 发展高效优质奶牛业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来落实, 形成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从而使奶牛冷配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规模化的轨道。

3.2 加大对畜种改良工作的资金投入

结合各乡实际, 合理设置固定牛改点, 繁殖母牛饲养量大的村社设置村级输配点, 各乡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增设2~3个牛改输精点, 配备交通工具、液氮罐等器械, 进行上门服务, 既方便群众, 又方便工作, 还能增大改良面, 同时加大资金引进荷斯坦、西门塔尔、皮尔蒙特等优良品种冻精, 大力推广肉、奶牛综合配套技术, 积极扶持奶牛养殖示范村、户。

3.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抓好技术人员培训工作, 积极培养牛改技术能手, 牛改队伍必须是一支能吃苦耐劳, 技术过硬的队伍, 只有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才能提高技术水平, 胜任牛改工作。各乡镇兽医站业务工作量大, 加之牛改工作性质繁忙, 且各乡镇站人员缺乏, 在充分培训利用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 多招聘一些畜牧专业人才, 合理分配于各牛改点, 以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

3.4 更新观念, 培育示范

结合新农村建设, 把牛改工作提高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振兴农村经济, 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度来认识, 通过牛品种改良, 培育良种养殖示范户, 树立牛改典型, 逐步带动一村一社, 一乡一镇直至全县牛改工作的开展。

3.5 加大种畜管理力度

坚决取缔土、杂、劣质公畜, 杜绝返交滥配, 加强对种公畜生产经营的管理力度, 对各牧户饲养的种公牛进行普查、鉴定、登记、颁证工作, 对土、杂、劣质公牛由各乡镇兽医站配合乡 (镇) 政府进行强行去势。

3.6 各乡 (镇) 站固定牛改技术人员

上一篇:范文正公仲淹悴翻译下一篇:铺面转让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