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2024-08-22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精选12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篇1

深州市东安庄学区 西安庄完小 单秋燕

摘要: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音乐的灵魂,也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主要从几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孩子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音乐节奏感,培养,训练,感受,理解。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泉源,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呢?本学年我担任小学音美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学生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学生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学生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小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学生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学生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学生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学生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学生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学生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学生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

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要重视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学生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学生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学生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孩子自由发挥,切忌不要让学生一味模仿,如果学生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调统一。

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学生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加强节拍感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应该从等速感着手加强节拍感的训练。良好的节拍感是学生学习音乐应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视唱、合唱等基本能 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学生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反复打拍子,甚至形体动作参与,从中用心领略各种节奏的律动;在弹奏乐曲时,也应选用与乐曲相符的节奏来练习,使学生听到音乐就有节奏的反应,通过节奏又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应先做出节拍分析,增强学生对节拍律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还能养成完整的听辨乐曲的好习惯。这样节奏感就会随着音乐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

六、培养学生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怎样把节奏融入歌曲呢?如:在学习《火车开了》一课歌曲时,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学生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学生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将节奏教学与其它学科结合。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符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符就是半个苹果。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让学生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学生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八、培养音乐节奏感要用乐器训练节奏。

利用乐器等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孩子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学生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同时要引导孩子感受节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孩子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九、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要创设歌舞情境。

歌表演与集体舞都是要学生在歌声、乐曲中翩翩起舞。歌表演是边唱边手舞足蹈。而集体舞作为自娱性舞蹈人人都可以跳,它不表现某一情节、某一形象,而追求一种统一的美感。现在的音乐教材有很多歌曲和欣赏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创编动作。如在学《大风车》这首歌时我发现有一句歌词学生节奏一直唱不准(这 里 的 风 景 呀 真 好看),在教学这首歌前,我先出示这条节奏,让他们根据这条节奏编不同的儿歌,然后加上旋律让他们边唱边进行歌舞情境表演。还有在教唱《粉刷匠》这首歌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教师头戴方巾,身穿劳动服,一手提桶,一手拿刷子,让学生猜今天老师去干什么,“刷房子”,一位小朋友说,“对啊!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新房,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们会粉刷房子吗?”让说会的小朋友示范各种动作,然后请他们把身边的打击乐器当作粉刷房子的刷子,个个当一回粉刷匠,在《粉刷匠》乐曲的伴奏下,只见他们有的拿着铃鼓边拍边挥舞着,有的拿着双响筒边敲上下推动着„„这样他们在自己的表演中既领会了歌曲或乐曲的意境,同时也感受了音乐节奏情绪的变换。舞蹈中,同学之间有着切实的合作和情感交流。同时又在感受着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它有利于孩子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篇2

一、现阶段初中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自身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想要音乐教学取得成功, 首先教师自身需要非常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 因此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但现在很多初中音乐教师对节奏感的概念理解不准确, 甚至会与其他的音乐术语相混淆, 那么学生就更不可能对节奏感产生了解, 这使音乐教学前进的步伐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所以教师要从提高自身专业性入手, 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争取做到让学生把节奏感融入到生活当中。

(二) 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成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初中音乐课堂上, 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无趣, 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提不起兴趣的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也就没有了意义。且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过于局限在书本知识的范围内, 对实践活动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 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亲身感受音乐, 就更不可能提升自己的节奏感。

(三) 节奏感训练方法不正确。有些教师足够重视节奏感的教学,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这是因为教师在训练过程中, 没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是仅仅凭借着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 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步伐, 学习起来会很吃力, 教学进度停滞不前。优秀的音乐教师, 在节奏感的教学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学习能力,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加以改善。

二、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途径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节奏感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地了解音乐, 学习音乐。学生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向教师提出问题, 提高学习的准确性。也可以和同学交流学习感想,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当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自主性的时候, 便会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集中于课堂。例如教师在对课本上音符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 便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音符, 在此过程中, 更好地感受节奏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也是给予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机会, 间接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对音乐感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得最佳途径。因此在节奏感的训练过程中, 教师也要争取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 搜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材料, 与节奏感的教学相结合起来。例如下载一些最近学生都喜欢听的流行歌曲, 尽量找节奏感相对强一些的, 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赏析。让学生亲自感受到节奏感带来的乐趣, 便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 提高语言节奏感。语言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与音乐一样具有节奏感。因此加强学生语言的节奏感, 能使音乐节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从而使学生对节奏感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有节奏地按照音乐的韵律朗读歌词, 便能更好地掌握歌曲的节奏、速度。学生在读歌词的过程中就能对歌曲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唱歌的时候, 就能充分地理解其中的感情色彩, 从而更好地掌握节奏, 更好地享受音乐。

(四) 加强听力的节奏训练。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听力的训练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 因为听力与音乐的赏析、歌唱水平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只有在听力方面具有超强的节奏感, 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顺风顺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听力训练。

(五) 经常做有节奏感的肢体动作。如果说听力的节奏感训练是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基础阶段, 那么肢体动作的练习则是为了使节奏感更加融入到生活中去。学生只进行语言和听力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与适当地肢体语言结合起来, 才能更准确地体会节奏感的存在。教材中有很多歌曲都是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在学习这些歌曲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想象并模仿歌词中的景象, 但要与歌曲的节奏相配合, 从而更好地体会歌曲。

三、结语

总的来说, 节奏感是音乐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更是音乐的核心所在。在初中的音乐教学过程中, 想要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 使节奏感训练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是初中音乐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

摘要:我们都知道,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良好的节奏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节奏感的好坏对其能否学好音乐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现代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才能使初中音乐教学取得优秀成果。本文将深究现阶段初中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课堂,音乐教学,节奏感

参考文献

[1]孟迪.谈中学音乐课堂活动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J].学周刊, 2013, 17.

[2]杨慧.如何提升音乐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性[J].北方音乐, 2012, 07.

[3]费钢英.音乐为本, 注重实效——打造快乐课堂培养学生乐感[J].考试周刊, 2014, 56.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感;教学方式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良好的节奏感可以帮助学生激发想象力、创造能力,有效地锻炼其思维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下列是几种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对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把握能力。

一、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意义

1.有益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是否具有音乐节奏感是能否鉴赏一首好音乐的关键,若小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良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就会对一首好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够良好地把握乐曲、鉴赏乐曲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上,对原有乐曲进行创新性的改变。

2.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抚慰心灵,陶冶情操,与灵魂深处对话,它利用多变跳动的音符及不一样的旋律对小学生纯净的心灵进行良性塑造,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无所畏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3.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

音乐节奏感要求对耳、眼、手、脑应具有充分的协调性,这使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身体器官的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性、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1.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尽管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抽象化名词,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兴趣时,小学音乐老师应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加入到节奏训练中,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工具或是大自然里的各类声响,还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歌曲等;又或是一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老师可截取其中一段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强烈的节奏感里找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热情。

2.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句话说,音乐的听力训练是培养出良好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条件。音乐听力训练中最好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小学音乐老师可选取如山间的流水声、动物的各类嚎叫声、动听的鸟鸣声、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等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声音享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机器的轰鸣声、劳动人民在工作时的号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节奏。小学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时,应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使这些声音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节奏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合理的肢体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不止需要耳朵和眼睛的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可采用体态律动法,让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方,在《火车来了》这首音乐的学习中,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对此首乐曲中的重音、速度及节奏掌握得更加合理,小学音乐老师即可采用体态律动法,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将火车开动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先将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后面的同学拽着前一位同学的衣服,在教室中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场景,并伴着应有的音效,有序地转圈进行,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合唱《火车来了》这首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做游戏的趣味,还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感悟到这首歌的情境和其中伴有的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方说扭动、走跑、双脚跳、单脚跳、拍手、点头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打击乐器,它包含着极其强烈的节奏感,教师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培养音乐节奏感。不止如此,乐器也可在课堂上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小学音乐老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器来作为辅助,比方说架子鼓、快板、双响等极具节奏感的乐器,可以的话能够让学生亲自接触,动手使用他们,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记忆将更深刻,教学效果也将大幅提升。

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小学音乐教师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过程中,兴趣是第一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对音乐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将音乐学习作为一种心灵的享受。小学音乐老师应让小学生知道,在大自然以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音乐节奏感,要善于发现,并从中感受音乐的

魅力。

参考文献:

[1]李霜燕.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节奏感[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2]魏莹莹.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11(22).

[3]沈桃蓉.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节奏感[J].新课程学习:上,2015(14).

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篇4

《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研究课题。

我主要对幼儿进行音乐书奏感方面的培养。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 节奏。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 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节奏训练 篇5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教学在中小学中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采的音乐活动的同时,有趣地、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节奏作为音乐的灵魂、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原动力。音乐犹如千军万马,是节奏把它们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根本形不成音乐,因此,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目前的音乐教学中,往往因教师抽象而单纯的讲解音符时值与名称,用死板、枯燥、机械的反复拍打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想要表示的音响、运动和情感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得学生的内心体验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极差,导致学生讨厌节奏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

一、利用游戏,激发兴趣,训练节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音乐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和认识规律,将各种节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熟知的事物相结合,进行启发教学,能使节奏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启发学生模仿火车叫、乌龟走(× —)、大象走×、小兔跳×× ××等;再在琴上弹奏有×—、×、×等组成的旋律来表现各种动物的走路形象,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符号的时值:请一个学生慢走,再用一般的速度走,最后跑步走。紧接着把这些节奏编入音乐游戏的《钟》中进行巩固,并采用双响筒、碰铃、三角铁伴奏。

时针(三角铁)× — × — |× — × — || 分针(双响筒)× × × × |× × × × || 秒针(碰 铃)×× ×× ×× ×× |×× ×× ×× ×× || 以六人为一组、其中三人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其他形式分别演奏双响筒、碰铃和三角铁进行简单的立体节奏练习。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第九接受了节奏训练。

二、结合想象 感知节奏

音乐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性质,要感受并理解音乐,必然伴随着人的想象活动。而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传入耳朵,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一系列关于对这些声音进行判断分析、加工整理后,使其由抽象的“音”幻化为具体的“像”的一个过程。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表现,其实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音乐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因此,我们采用柯达依教学法,先通过声音使学生从感性上识别,再加以丰富地想象,最后予以模仿。让学生觉得节奏训练并不那么枯燥无味,反而是更有兴趣的去学习。进而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1、倾听—感知 只有在倾听音乐中,才能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听觉训练,让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如火车声:轰隆轰隆;钟表:嘀嗒嘀嗒;小鸡叫:叽叽叽叽;青蛙叫:呱呱呱呱等。

2、想象—理解 想象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因此,我们让孩子们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通过想象活动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篇6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塔尔气镇小学 范婷婷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均衡”.艺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音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俄国的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我们注重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赏析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支柱。

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在课上多播放或演奏古典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书本上所写的歌曲,还要让学生们多欣赏其他曲目类型,特别是一些古典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音乐这一领域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多听古典音乐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又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都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能够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之必要。

三、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应。如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色彩,Beyond乐队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象征,是90年代的流行符号。

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四、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如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

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的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写出自己的感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听过音乐的印象,可以防止课下的遗忘,从而达到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五、布置赏析作业

在听完下次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同学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以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

教师还可以要求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全班的同学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介绍的小组每次轮换,让大家都可以上台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台的小组准备的更加充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介绍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又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对音乐鉴赏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五个方面是我对于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看法,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丰富了学生的听觉感知,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篇7

一、在日常对话中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语言中提炼出来的, 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 幼儿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 因此从语言节奏出发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这在“奥尔夫教学方法”中叫做节奏单元的提取, 就是让幼儿从顺口溜、童谣、诗歌或儿童熟悉的事物名称中提取最简单的节奏单元, 这些单元的最小规模可以是两拍, 也可以是一拍, 这样能有效训练幼儿的节奏感。这些最简单的节奏单元被奥尔夫称为“节奏基石”, “节奏基石”是一种最容易被掌握的材料, 可供幼儿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大厦。

二、通过听觉训练培养幼儿探索节奏的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 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 而音乐节奏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所以, 在音乐教学中, 首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 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 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 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如, 幼儿喜欢动物的叫声, 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公鸡叫“喔—喔—喔—”、小猫叫“喵—喵—”等;自然界的声音:小雨声“滴答, 滴答”、吹风声“呼—呼—”, 流水声“哗啦—哗啦—”等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 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 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 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 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 慢慢地, 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地变化, 又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而对节奏有了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利用生动形象的节奏图谱学习节奏

对幼儿来说, 简单的节奏图谱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 因而空洞乏味, 幼儿不易理解也没有兴趣学习。而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节奏, 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 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而且幼儿易于理解, 能更好地学习节奏。

如, 教师可以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制作成小手绢, 然后将手绢晾在一条高度适中的绳子上, 幼儿可以按照音符节奏跳过去, 跳得对的小朋友可以再拿一块音符手绢挂在绳子上, 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的积极性。

四、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幼儿掌握节奏

幼儿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 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因此, 可设计大量的音乐性游戏, 引导幼儿在欢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

如, 歌唱活动中的即兴节奏游戏, 可根据歌词内容设计游戏, 让幼儿边唱边玩, 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和掌握歌曲节奏。歌曲《小黑猪》, 在幼儿熟悉旋律的基础上, 教师可带领幼儿加以表演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

五、通过形体动作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

动作在幼儿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 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 因此, 在培养幼儿节奏感时, 需要有动作的参与。“动”是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的, 这个“动”强调的不是动作的优美程度, 幼儿的注意力也不主要表现在动作上, 而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 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 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 发挥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调创造力的培养。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让幼儿用身体来感受节奏以及音响效果的很棒的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培养;教学方法

音乐是生命的音符,是生活的色彩。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触动,对音乐产生热爱与欣赏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以音乐为趣,以歌声为情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懂得用音乐调剂生活,用歌声装饰心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音乐基础抓起,注重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让学生在熟练的音乐节奏感体验中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我们需要从音乐节奏感的兴趣入手,通过课堂游戏、生活融合、肢体配合以及音乐欣赏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小学生对音乐节奏感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模糊感与陌生感,所以对小学生来讲,通过音乐播放与歌曲教唱对学生音乐节奏感兴趣的提升与培养,是音乐教学的基础任务。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小学生兴趣较浓的儿歌,对那些节奏感强、愉悦动听的歌曲进行教学,或者通过课间的音乐游戏进行节拍练习,或是即兴的音乐剧本的表演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这些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提升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自然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强烈的节奏节拍,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大的提升。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自然界的声乐语言中对学生进行启示与感染。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从它们富有节奏的语言中感受音乐的节拍;可以让学生练习或者聆听自然界泉水叮咚、北风呼啸等自然现象的声响,从中感悟音乐节奏;还可以通过边听音乐边拍手、跺脚以及摆头舞蹈等多种肢体语言来表现与感知音乐的节奏感;还能通过儿歌编曲,如“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儿歌来师生互动,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自然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

要注重学生课外的音乐兴趣,通过推荐学生听一些节奏感强的歌曲,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歌曲节奏的引导等,教师可以更深刻地培养学生对歌曲与自然音乐的节奏感悟能力。通过不断的音乐熏陶与歌曲欣赏,加上课堂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节奏感把握和教学游戏,努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关键。真正在课堂上注重技巧性地提升學生的音乐节奏感知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的基础。

参考文献:

张龚妍.如何提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感[J].陕西师范大学,2014(9).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篇9

十字路村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从何来?可以说无“乐”则无“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的,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

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只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才能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美好的东西和愉悦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它而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一节课是否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首先要看教师讲课是否亲切、生动。知识结构的合理,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一节课,唱好一首歌。这正像心理学中讲的那样:“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对象,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的注意。”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也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

1.小学音乐课堂的沉闷现象

现在的小学音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改革了课堂教学,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让学生对音乐进行感悟、表现音乐和自己、还有就是要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想。现在的教学观念主要是以音乐教育为主要的目地,在实践音乐的课堂当中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辅助。这样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新的形式,全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在音乐教学当中,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它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在的教学观念虽然是多式多样的,为的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但是,现在小学音乐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尤其是课堂沉闷的现象最为普遍。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学生经常是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教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的举手发言也是越来越少,在一些讨论题的时候学生们的发言更是寥寥无几。这些现象都是学生们在课堂上面缺乏积极性的表现,所以导致了课堂的氛围有时安静得就像一潭死水。

其实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面使得课堂的气氛沉闷的原因是很多的,教师备课内容的浓度与学生的学识层次不匹配时,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达不到的话,学生就会感觉压力,这样的压力反而会使之相反。教师备课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一堂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都备的非常的满或者说是备得非常的简单,那么这节音乐课必定会显得非常忙碌或者非常的散漫。目前,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再加上有的教师在教学时走入了误区,只为了上课而上课,音乐课缺少了趣味性,很多时候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弹唱,学生学唱。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不再与老师积极配合,音乐课也就成为一些学生的“休闲课”和“玩儿课”。这就急需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以及学生观。让音乐课堂不再沉闷,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轻松的音乐学习中来。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音乐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2.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的重要的,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应该先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然后再进一步的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利用精美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教师要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相通的,不管是美术还是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用形象反映一定社会生活,因此我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于我的教学工作中。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各种艺术经常相互印象,侵入相近的艺术领域,有时音乐会变成绘画,有时绘画会变成音乐”。

可见,教具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好的教具能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加强师生的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是必然的,为了使课堂枯燥变为生动。音乐游戏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能极大地活跃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生机盎然。如果说让学生投入音乐活动中,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话,那么,教师的指导便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其实学生是才主人,但教师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教师应该能动的启发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音乐活动的成败与否,与教师的“导演”有着密切的关系。

2.(2).1 轻松的课堂氛围。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思维也活跃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这样一次次地被调动起来,兴趣也变得浓厚了,学什么都那么有滋有味。俗话说:“源头活则流泉清,根本固则叶宽松。”课堂教学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释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就一定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体现。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以及气氛才会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

2.(2).2 巧妙的课堂提问。音乐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要运用得好,它才会受益于课堂教学,关键就是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才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常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多种方式组织与引导学生学习,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用语言引导。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这么说,适当的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的一个意境和环境。如果把学生比做演员的话,它就是一个供演员发挥想象,施展才能的舞台。教师作为导演,就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好这个“舞台”,因为这个“舞台”的作用实在是举足轻重。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景,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课堂上我们要是能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就能够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将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音乐的课堂。

2.4 用教师自身素质来感染学生,提高教育素养

2.4.(1)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该要做到热爱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任何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把满腔的热情和爱无私地献给学生以及献给教育事业,就像一根蜡烛一样勇敢地燃烧着自己,来照亮别人,却牺牲自己。总之,教师就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一视同仁的精神来对待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对学生的爱,学生会觉得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照顾自己,会感觉有亲切感,才会有效的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4.(2)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巩固和挖掘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钻研并驾驭教材,不断探索教学新内容,使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要努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这一块,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真正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没有表达出的感情,挖掘学生想说出而没有说出的语言,从而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打开师生之间的那扇友谊之门,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总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我们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一名小学音乐的教师必须时刻牢记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努力使数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篇10

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多年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创设饶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趣味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起到这个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和发展对音乐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用游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用玩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充分得到调动。如在一年级的《我今天上学喽》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我让学生们想一想第一天来上学时是怎么样的心情,然后,我让学生们一组一组出来排队一起演一次第一天上学时是怎么样的情景,看到了什么,在来的路上是怎么样的,来到学校之后干些什么,见到同学和老

师是怎么样做的。”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这是他们每天都做的事情,对《我今天上学喽》这首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词也记住了一些,这样,学生们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提高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

学生掌握好节奏,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节奏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学生挺难学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学生掌握好节奏,才能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为了能使学生对难学难记、枯燥无味的节奏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节奏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节奏X X X X|X-|X X X X|X-‖ 时编了如下的儿歌, 我是 小号 ︱手-︱我是 小号 ︱手-‖然后让学生边打拍子边读很快,同学们就喜欢上了这种方法,我趁机鼓励学生自己按节奏编儿歌,慢慢的,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编起了儿歌,如:节奏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X X ‖他们是这样编的:青蛙叫︱青蛙叫︱呱呱呱呱 呱呱︱ 呱呱叫‖这样一来,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又动脑,儿歌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三、让表演贯穿音乐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动作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舞蹈动作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住歌词。如:在歌表演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该怎样根据音乐的节奏编出舞蹈动作,先启发学生自己按照歌词加上想象编出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在个别检查挑选动作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室里经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最后把自己编好的舞蹈动作示范给学生看,让学生评一评老师编的动作同学们喜欢吗?与自己编的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班里要表演节目的时候学生们也能自己编出好看的舞蹈。

四、和学生玩游戏,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识谱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识谱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小学生天生活泼,好玩好动。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做的:在1 2 3 4 5 6 7 各音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各个音的前提下跟他们玩这样一个游戏:准备七张卡纸在上面写上7个音,再用卡纸做七顶小帽子,帽子上分别写上七个唱名,选出七个学生,每人戴一顶帽子,游戏开始时插放一小段音乐,要求学生在音乐结束时坐在与自己帽子上的唱名相同的椅子上,最后请学生逐个站起来介绍自己,如代表la的同学说:“我叫la用阿拉伯数字6来表示,la la 1a,其他同学跟着他唱1a la la。象这样的游戏,学生参与面广,又简单有趣。同学们很快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寓学于玩,效果非常好。

五、利用多媒体教具,诱发欣赏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日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只有声音、图象、色彩、动画诸多特点这一优势,精心设计谍件,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如:我在《我是草原小骑手》的欣赏中,设计了这样个课件: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群小骑兵们弛骋在美丽宽阔的大草原上,马蹄声、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再把《我是草原小骑手》这首曲广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凝个课件。插放课件的同时,我在—旁用故事的形式讲解欣赏曲的背景,由于学生对课件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听时特别认真、细心。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教杆,尺子当马骑,问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采。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曲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之美。

如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培养节奏感 篇11

【关键词】幼儿音乐;培养;节奏感

一、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节奏的兴趣

对节奏产生兴趣是学习和表现节奏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我不急于让

他们通过各种风格迥异的乐曲来了解节奏特征,而是结合了刚入园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常规训练等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感受简单的语言节奏。我要求幼儿排队、搬凳子等,都会有节奏的发出指令如“请你 快快 排好 队”或是“请你 轻轻 搬凳 子”。由于幼儿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样有节奏的指令要求,因此会对这些指令特别感兴趣,每次听到这样的指令都表现出兴奋地情绪,甚至有些幼儿已经开始无意识的进行模仿。在这个基础上,我尝试让幼儿进行有节奏地自我介绍,如“我 叫XX X,请问 你叫 什么 啊?”如果名字中只有两个字的幼儿,他们能正确的将原本的八分节奏改成四分节奏,这让我发现了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得经验积累。通过这样的简单游戏,幼儿不仅相互认识了,还满足了他们对语言节奏表现的欲望,许多幼儿在家里都会不由自主的和父母玩起这个自我介绍的游戏,说明他们已经对感受节奏、表现节奏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丰富幼儿对各种节奏特征的经验积累

1.通过音乐欣赏来丰富幼儿对各种节奏特征的经验积累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喜欢色彩丰富的事物。对于音乐,他们同样喜欢音乐形象鲜明、丰富的作品,我选择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首先我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兒对组曲的兴趣,接着我出示各种动物,引导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欣赏每首分曲并进行对号入座。比如欣赏《序曲与狮王的进行》,让幼儿感受到了狮子是森林之王,它的出现是威严的,士兵们迎接它的到来,吹着号角是很雄壮的场面,而伴随的音乐就是雄壮的,威严的,神气的。虽然我不用讲明这就是进行曲的节奏,但是幼儿已经了解到了怎样的音乐表现是雄壮的、神气的。这部组曲音乐形态丰富,节奏鲜明,对于幼儿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就像在听一部美丽的童话故事,同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节奏表现的经验。

2.在生活中发现并积累各种节奏表现特征

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有声响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我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利用各感官从生活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中寻找节奏。比如钟表上秒针走的声音“滴答滴答”,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也是“滴答滴答”,幼儿能够区分出雨滴的声音比秒针走的声音要大;让幼儿观察老爷爷、大人走路,幼儿能够说出老爷爷走路很慢是“哒—|哒—|”,大人走路比较快是“哒哒|哒哒|”,他们还能说出小朋友跑起来很快的声音就是“哒哒 哒哒|哒哒 哒哒|”,这说明了幼儿已经能够区分节奏的快慢;对于节奏的高低起伏,幼儿会误解成声音的大小。对此,我先尝试用钢琴的音阶来与幼儿进行走台阶的游戏,让幼儿感知上行是往上走,下行时往下走,进而直观的了解到往上走的声音是越来越高,往下走的声音是越来越低。接着我再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高低节奏,幼儿发现了小鸟的声音很尖很细,牛的声音很低很粗。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到了各种不同的节奏表现特征,并乐于进行模仿,有的用脚,有的用手,有的用嘴巴,充分的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节奏美。

三、通过声势节奏训练,提高幼儿对节奏的表现能力

1.引导幼儿寻找肢体的声响与四大类打击乐配对

先让幼儿找出身体能发出的所有的声音,我引导幼儿“你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乐队,能够发出很多美妙的声音,现在比比看谁的身体能发出最好听的声音”,幼儿都开始使出浑身解数来找出连我都没有想到的很多声音最后我们采用了大部分幼儿寻找的声音比较有代表性的:拍手、跺脚、拍腿、捻指(大部分幼儿经过了很长的练习才学会,一开始他们自发的使用嘴巴的声音来代替)。接着我出示四个代表性的打击乐器:皮革类的大鼓、木质类的蛙鸣筒、散响类的铃鼓、金属类的三角铁让幼儿进行乐器与肢体声响的配对:跺脚——大鼓,捻指——铃鼓,拍手——蛙鸣筒,拍腿——三角铁。

2.引导幼儿根据乐器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训练幼儿一拍一下的拍打节奏

在幼儿熟悉各种声势动作和与乐器配对之后,我会交替出现各种乐器,并且以不断变化的速度来打击乐器,让幼儿根据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进行声势节奏训练,这种方法能够训练幼儿一拍一下的拍打节奏,逐渐形成节拍意识。在这个阶段的快结束时,我会有计划的进行一些乐器变化和速度变化,让幼儿呈现出很完整的一次表演,整齐而有气势,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强烈感官刺激,更加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游戏中。

3.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十六宫格进行声势训练

浅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篇12

一、培养良好节奏感的重要性

良好的节奏感, 引发更为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鉴赏音乐的洞察力, 也是理解音乐的基础。

节奏感具有聚合音乐声响的作用。在音乐中, 如何有节奏地把握音乐, 所能记忆的乐节、乐句、小节与无节奏感的记忆是有差别的。所以节奏训练是发展音乐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节奏是把分散的单音有目的的加以组织, 就好比珍珠穿线, 节奏就是那根线, 节奏断了, 珠子就会散落了一样。但是如果节奏感好, 即使有几个音没找准, 跟着拍子往下进行还是较容易跟上去的, 节奏训练就是对这种组织能力的培养。

节奏感是任何音乐技能学习的基础。节奏感的训练对表演技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是针对专业人员而言, 对任何一个爱好, 参与音乐表演的人也都是一样的。

节奏感的培养不仅在音乐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方面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的本能会使人们在听到音乐后, 身体官能的节奏动作会自然作出反应, 如听到舞蹈音乐, 身体会自然地想运动, 听到战鼓.军乐会情绪高涨.热血沸腾。因此, 通过节奏训练反应能力是很好的方法。

二、培养良好节奏感的方法

节奏感的训练无论在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当中还是人格素质方面的培养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那么要通过怎么样的节奏训练, 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良好的节奏感呢?瑞士著名音乐家达尔克罗斯在强调节奏训练重要性时指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 不过需要诱发、培育, 进而为音乐所用。”因此本文利用人的这些潜能在训练的过程中遵循着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充份的利用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训练, 避免枯燥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活跃的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的学习节奏, 掌握节奏。

1、认识节奏

这一步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节奏有最初的感性认识, 从而让学生知道节奏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但是在训练的时候老师必须注意的方面是:不能直接的把枯燥的理论硬梆梆的给学生讲, 这样就好象在纸上谈兵一样, 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感到乏味、单调, 更不能提起他们对学习节奏的兴趣, 这样不但影响到音乐的教学过程, 更直接影响到学生节奏掌握的好与坏。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应该利用一些生动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把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使学生对节奏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

在上课的时候, 先由老师拍打着节奏, 然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拍轮流的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在这一项训练过程中, 老师应该做好示范, 而且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老师给出的节拍来介绍自己的名字。老师的节拍可以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每个小节两拍那样的节奏。如:

这一项训练学生们会对用节奏朗读自己的名字而感到有趣, 并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知道节奏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训练完毕以后老师再简单的把节奏的概念与作用向学生解说一次, 让学生对节奏有基本的认识。

2、较简单节奏的训练

通过上一项训练, 学生们对节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了解了节奏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 因此在这一个基础上,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认识节奏的基本类型。节奏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但是它不会随着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教师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节奏的统一, 不能时快时慢, 这样会严重的阻碍到学生节奏的学习。教师可以先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模仿来让学生了解节奏的各种基本的类型。如:

二分音符:猫叫声:“喵”, 节奏型是:“×-”

四分音符:心脏声:“咚咚”, 其节奏型是:“××”

八分音符:钟摇摆声:“嘀嗒嘀嗒”, 其节奏型是:

十六分音符:机枪声:“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其节奏型是:

老师将这几个基本的节奏型写到黑板上, 然后由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边模仿声音一边用手打节奏, 最后把节奏用“哒”字代替原来的模仿声音把节奏念出来, 反复几遍。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节奏的基本类型, 为学习下面较难的节奏型打下基础。

3、较难节奏的训练

这一个训练主要训练的是从基本节奏型加以变化而来的较为复杂的节奏型。较为复杂的节奏型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的节奏型之后再引出的,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继续模仿其它的声音, 从中寻出找与较难节奏型相似的声音。如:

切分音:母鸡叫的声音:“咯咯嗒咯咯嗒”, 其节奏型是:

后十六:青蛙跳:“咚嗒嗒咚嗒嗒”, 其节奏型是:

附点音符:公鸡叫声:“喔喔.”, 其节奏型是:和

三连音:敲门的声音:“咚咚咚咚咚咚”, 其节奏型是: (三连音的节奏型在训练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它的均匀性, 不能打成“前十六后八”或“前八后十六”。)

这一些节奏型都是比较难掌握的, 所以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在原来基础的节奏上由浅入深, 逐渐的深入。如训练切分音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训练时值较长的, 如:, 然后再慢慢缩短时值。符点音符的训练同样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

4、进一步的加强训练

在这一项训练过程是在学生了解了节奏的概念和基本的掌握了各种节奏型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强训练, 这一项训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的掌握节奏。

这样的练习可以从简单的节奏型向较复杂的节奏型发展, 慢慢深入, 把较难的节奏型慢慢加进去。训练时可以先从成语短句到一个长句子再到一段文字, 到最后可以把所有的基本的与较难的节奏型都加进去, 这样可以让学生把所有的节奏型都体会其中。

5、身体动作的结合训练

经过上一项的训练, 学生的眼、耳、手、脑、四者同时配合的能力增强了, 现在采用另一种方法把学生的手、脚等部份都运动起来, 务求增强学生大脑的反应能力, 使学生对节奏的印象更深刻。

除了拍手, 拍腿和跺脚以外, 还可以加进:捻指、打肩、拍膝盖、拍头等等。除了这些运用身体各部份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造乐器, 如:可以利用空的饮料瓶装进一些石块用来打节拍, 利用现成的如拍桌子, 文具等等都可以,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学过程。

6、听记与听辨节奏的训练

这一项训练包含着两个训练内容, 第一项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节奏的特性分辨节奏, 方法是:挑选学生熟悉的歌曲再特意改编一些与原来歌曲节奏不同的节奏型来哼唱让学生分辨, 让学生指出那一个地方不一样了, 再让学生说出原来的节奏是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是在哪?

这一项的训练较上一项的训练难一点, 要求学生听写节奏。方法是:教师在钢琴选定一个固定音高, 然后弹出节奏, 学生用笔把节奏记下来, 学生再把记下的节奏拍出来, 记忆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拍出, 不需要用笔记下。在某些情况下, 老师可以反复弹几遍再让学生把记下的节奏拍出来, 这要根据教师所敲的节奏难度而定。如没有钢琴可以敲桌子或者其它。此项训练较之前的训练来说显得有点枯燥, 但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 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而且还可以连同练耳一同训练。

7、创作节奏的训练

学生经过以上的几项训练, 对于节奏的掌握已经可以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了, 现在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节奏创作, 希望学生不仅可以熟练的掌握节奏, 而且要学会灵活的运用节奏, 这样会使得学生对节奏有更深刻的认识。

创作节奏的训练, 可以先是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的口头接龙创作。以每一次8到1 0个人为宜。当每一位学生在口头创编时, 要求其它的学生要把那位同学所说的节奏型记下。那么当学生一次轮完以后就有了8到1 0个小节的节奏型了, 这时可以让学生在这一组节奏上填上音符, 这样, 每一个同学都有了自己创作的旋律了。旋律确定以后可以让学生再自己根据自己喜欢的节奏型进行改编, 完成以后启发学生把自己的创作弹、唱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可以让学生灵活的运用节奏, 而且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歌曲的创作, 同时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表现音乐的快乐。

三、结论

良好节奏感的培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平衡发展, 培养了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自控把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记忆力, 提高视唱 (奏) 读谱的能力, 具有更加精致与丰富的感觉力与表现能力, 为发展音乐表演技能打下基础。本文在以上的训练过程中, 教师运用了名字的节奏朗读, 声音的模仿, 身体动作的结合, 听辨与听记节奏和节奏的创作训练, 充份的利用生动的教学方式进行训练, 避免枯燥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下主动的学习节奏, 掌握节奏。最后希望学生在掌握了良好的节奏感的同时拥有音乐的表现能力, 感受到表现音乐的快乐, 使学生身心能够均衡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妲娜, 修海林, 尹爱青编著.[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版

[2]蔡觉民, 杨立梅编著.[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版

[3]李重光编著.[基础乐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版

[4]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5]李重光著.[怎么样教孩子学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 2002年6月版

[6]谢嘉幸, 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版

[7][日]高萩保治著.[音乐学科教学法概念].[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年5月版

[8]余丹红主编.[音乐教育手册].[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9]汤晓宁主编.[节奏艺术与实践].[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版

上一篇:21世纪会计职业两大趋势:专家化、中介化下一篇:乡镇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