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2024-06-19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共12篇)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1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努力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较之于城镇教学改革农村明显处于劣势,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学生作文模仿痕迹明显,缺乏创新意识,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在教育资源的世大价值,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知识结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45-01

1.农村小学语文作文存在的问题

1.1 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从目前情况上看,农村小学语文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突出,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僵化,缺乏真情实感。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思想和心智仍不够成熟,因而在写作过程中,模仿痕迹较明显,随意性较强,缺乏真情实感。同时,小学生的作文模式化是农村小学语文作文存在的普遍问题,表达方式为字词的堆积,表达内容也较为单一。

1.2 作文脱离生活实际。写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学生写作过程中,应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以生活现实为原型进行文字的处理和加工。但目前,农村小学作文中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学生的作文多东拼西凑,或者想当然,与常识和生活实际相脱节,最终导致作文失去活力。比如:写《难忘的一天》时,竟然有好几个学生写到同一件事情。这种刻意模仿,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对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影响。

2.农村小学语文作文问题存在的原因

2.1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由于教师教育改革思想的不彻底性,使得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改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够充分领会新教改的精髓,教学理念仍比较落后。同时,由于思想上重视不够,应试教育仍普遍存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强调语文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等。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彻底,教学质量和水平得不到切实提高,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2 农村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以记忆型内容教学为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从而使得作文教学缺乏创新性,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由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只局限于教材,缺乏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以致于学生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最终影响了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使学生机械式写作成为习惯。

3.提高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策略

3.1 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强化课堂教?W氛围。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作文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要加强重视,提高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从而不断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学资源的世大作用,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把握新课改的时机,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技能,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强化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写作中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除此之外,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作文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环境中发挥写作潜能,从而促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小学语文教师让学生写日记和周记,应以身边切实发生的事物为主,可以是放牛羊、收稻谷、喂鸡鸭等内容,也可以是山间、田野里的景物。这在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搜集和整理写作素材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作文更加生活化,更具真情实意。

3.2 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根据作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感身受,并将自身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故事引入、图画再现、实物模拟等,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思考,在切身感受过程中升华,从而提高写作水平。(2)写作技巧的传授。恰当的写作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还能为文章增色,使学生的作文更出彩。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写出真情实感为前提,适当传授写作技巧,包括优美句段的借鉴、幽默句式的巧用、诗句的妙用、关联词及典故的引用等等。这不仅让小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写作技巧,提高知识的融会贯通及灵活应用的能力。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2

一、创设乐学情境, 营造和谐氛围, 在激发兴趣中催生学习情感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从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课堂充满一种“温馨、宽容、民主”的气氛, 让学生在放松的情绪、积极的思维中投入学习, 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欲望, 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辅以必要的引导, 巧妙的点拨, 挖掘学生的潜力, 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创新的思维。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注重俯下身子看孩子, 与学生打成一片,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学生, 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 对教学内容再次整合, 挖掘语文教学内容内在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感知教学内容。如笔者在教学《船长》一文时, 我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把情景剧搬进了课堂, 我自己担任导演, 让组织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的班长兼任舰长的角色, 让全班学生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演出, 让学生共同演绎一出客轮遇险的大戏, 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 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 精心准备了道具、台词, 课堂上, 由班长演绎的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 他坚守岗位, 站在指挥台上, 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 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 使船上60人脱险, 他自己却以身殉职, 英勇牺牲。通过情景的再现, 让学生明白“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不但催生了学生的学习情感, 参与热情, 而且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二、引导自主学习, 指导合作探究, 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是广大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这一转变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特点, 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展示自我个性, 让学生独立思考, 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课前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探究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倡导学生以自学为基础, 在自学中感知课本内容, 在自学中领悟发现、思考提高、归纳总结, 对一些凭个人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 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 交流解决。笔者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时, 我在课前将教学目标、要求告诉学生, 让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含义,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等词语造句;让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卢沟桥事变及抗日战争的历史概况, 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 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 增强学生对军民奋起还击, 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高敬意。让学生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归纳出段落的大意, 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学生在科学的方法指引下, 通过自身的努力, 掌握了较为系统的知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 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深化了教学成果, 取得了教学成效。

三、引入电教媒介, 衔接现实生活, 在联系实际中放大教学效用

当下, 随着科技的发展, 教改的深入, 以多媒体为典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已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生动程度,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已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合理地加以利用, 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 可以为学生构建起新型的知识结构图, 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如笔者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 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了巴金爷爷的生平简历, 写信背景, 并对全文进行配乐朗读, 在形象的画面, 动听的音乐声中, 使信中描述的意境、语言文字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巴金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 激发他们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多奉献、让生命之花绽放强烈色彩的愿望。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社会, 了解国情, 从多角度观察、多渠道接触、全方位思考, 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这样, 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现象等事关学生生活的知识进行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实生活, 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宽度和厚度, 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互沟通, 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变成现实。如笔者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 我让学生做小导游, 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 让学生在讲解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扬州市东关小学)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学好语文知识,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教学的精髓, 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共同提高, 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语文探究学习, 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整合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资源, 结合语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3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已经推广实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如何与新课标完全符合,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等,仍然需要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解决。当前教学中,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改革仍然不明确,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尤其是从根本上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必须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全面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全面改革,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认识并且了解之后进行改革,对新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的讨论之后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教材的束缚。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很好地发掘,更不能了解学生的不同感受。从表面上来看,教师具有一定的讲授能力,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受教师的讲授。长此以往,教师只是将一些基础性的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并没有学会真正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的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教师更不能将语文教学的讲授变成填鸭式的普及标准答案。很多小学生对语文丧失了兴趣都是因为教师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将语文教学制定一套固定的答题思路,把语文教学仅仅作为应付考试的需要,让学生接受应试思维。

(三)讲授方式过于死板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是语文教师在讲台上进行简单说教,课堂氛围更不能是死板的教师讲,学生听,长此以往,学生会把语文当成一种学习负担。当前教学中,小学语文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的思维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改变课堂死板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积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创新

(一)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有些学校认为将教师和优秀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攻关”,以此争取教学评比中的相关奖项。这样做的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教学课程却被忽略。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学生想象能力和推测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等。上述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将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联系在一起,将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联系在一起。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将能力和语文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实施新课改。

(二)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大胆说出固定答案以外的一些不同想法,支持学生尝试不同的解答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学生讨论的内容是否有价值。

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不能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掩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否则会剥夺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

(三)重视培养学生想象力

低年级的看图作文,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最初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必经之路。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看看图上都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特别是一些细节,要指导学生观察到位。然后,再让他们借助想象从一句话写起。由于看图作文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必须加入作者的想象,才能使作文生动、完整。

续写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既然是续写,续上的部分一定要和题目给的部分衔接自然,也就是让读者感到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就需要学生用想象推理补上去。

例如《小橘灯》的结尾:“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续写就要按照“大家都好了”的基调去写,去想象去推理。想象“我们”再次去小姑娘家时,她的家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与他们全家见面时又是怎样的场面,整个续写过程就是充分想象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广,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4

摘要:作为新课改形式下的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写作要求,及时改变观念,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高考的需要。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高中 作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自2003年5月颁发以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响应。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合理的要求:“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有意识地考察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新的写作要求,及时改变观念,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我们农村中学也一直都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内容,试图在作文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可是我通过听观摩课、学习、交流,发现真正在写作教学中改掉过去那种“指导—作文—批改—评讲” 的刻板被动的四部曲训练模式,考虑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既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关注农村学生的写作发展,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的老师,真是少之又少。

针对存在的这种现象,通过我多年的作文教学的总结和反思,简要谈谈我对课程标准下作文教学的理解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

农村虽然在发展但相对闭塞。特别是农村的学生, 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比较少,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农村中学生可供阅读的书匮乏,眼界的狭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要么胡编乱造要么背人家的作文。我们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谈论:这周又要写作文,烦人,我都不知道又去编什么,学生怕写作文不喜欢上作文课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怎样使农村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针对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我们要冷静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能从容的去面对高考,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自信。

要使学生对写作文感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拥有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成为一个人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1)多鼓励,少批评

我认为,多鼓励学生“写心中事”,让学生平常怎么说,写作时就怎么说。学生作文并不是要求写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要把生活中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细微小事,通过文字把其中的真情表达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同时,写作时让学生保持一种自由的心灵状态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要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拘束学生的思想,教师应尽量使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情感所至,悲喜怒骂,可以尽情地描述与抒发出来!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比如一个好的开头、结尾,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自信心也就树立起来了。

每次作文我都选几篇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写作园地,还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文学社征文,参加各种作文比赛,让他们随时有锻炼的机会。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2)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提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总之,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就能激发写作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激活写作热情

要提高学生写作热情,必须使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首先,我针对农村高中生知识面窄,课外书籍匮乏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课本中的文章蕴涵着丰富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这所有的美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让学生积累这类文章,进行审美陶冶,是最好的捷径。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化、拓展,从而在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同时培养起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小说描绘了一幅“温柔、美丽和平静的茶峒”自然风景图,通过延伸,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同时小说描绘了湘西淳朴的民风,借此可以让大呼社会黑暗的学生看到社会的美;小说描绘的质朴的亲情、纯洁的爱情,就更可以让学生领悟到人性美、人情美而培养起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感悟挖掘课本中深刻的、熟知的素材。如2001年的高考作文,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仅第四册高中语文课本就有很多素材可参考:柳毅不辞千山万水为小龙女送信可见其诚信;诸葛亮严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也是一种诚信;玛蒂尔得节俭勤劳偿还债务,未尝不是一种诚信。反面的例子也有,纨绔子弟李甲贪蝇头小利变卖杜十娘,是背弃诚信;葛朗台为诱骗欧也妮放弃继承权而阻止经纪人讲明真相,也是背弃诚信。

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我从学生熟悉的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材料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观点服务,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比如:

家国天下篇

课文素材: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后以慨叹生不逢时或表示年迈。李广,汉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后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②周公吐哺:《史记》记载,周公在吃饭时多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为接待贤士人才而中途停止吃饭。曹操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

服务观点:①呼唤伯乐;②正确选才;③善待人才的作用与埋没人才的恶果;④改革用人机制,人尽其才。还有立志立业篇,求师求学篇,道德品行篇,评诗论文篇,情感爱情篇等都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归纳,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明白了,其实我们的教材可以运用的素材很多,写作文并不是那么可怕。

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还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指导学生积累课外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我从自身做起,自订三种刊物,广泛涉猎大量的素材,一是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二是能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的适合于学生的作品给他们,有效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我还动员学生尽量多读一些学生刊物,提高语文素质,定期或不定期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推荐给全班同学。并且指导学生每读到一篇好文章后就在笔记本上写一个简明的阅读提要,在以后回顾时,这就是开启记忆之门的钥匙。我经常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进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意、选材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每到这时我还要求学生拿出积累本,摘抄下美妙的词句、语段,让他们沉浸在反复朗读精美语段的愉悦中。

第二、教师的教法要新颖而别具一格。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其乐无穷,很自然地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关键是教师的教法要新颖而别具一格,让学生体会到上作文课的乐趣。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经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却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我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做的:

(一)教师应身先士卒

许多语文教师教人作文自己却不会作,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却是遥不可及。他们不会去自主欣赏,而老师的文章学生是乐意学的。

老师“下水”和学生一起作文,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地论述,这就是“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怎样布局、遣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学生只要心领神会,努力实践,作一回文就有一回进步”。教师“下水”指导学生作文,一是不但使教师切实不忘作文甘苦,而且由于经常“下水”磨“刀”,还可使教师的“老刀不老”,具有进取性;二是可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使学生明白,教师并非是只说不练的天桥把式,具有求实性;三是可以使学生怀着敢跟老师争高低的心理来饶有兴趣地写作文,具有启发性;四是教师身临其境,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讲评作文的主动权,具有权威性。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写的同时,我必定亲自动手写。如,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时,我把自己写的《仙人掌逸趣》一文作为示范,介绍写作目的,思路,文章结构,重点分析此文感人的原因——真情实感的体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走出校门,感受大自然。农村没有高楼大厦、立体交叉桥,却有城市无法比拟的自然景观。巍峨的群山、广袤的原野、潺潺的流水、幽幽的小巷、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美丽的乡村景色„„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我指导学生观察,要抓事物的特征,还要启发学生以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如见到急流,引起对力量的歌颂;见到飞鸟,引发对自由的向往;见到根,引起对故乡的思念;看到脚印,回忆起人生的旅程等等。把这些所见所想用脑用笔记下来,这就是写作的材料。因此,我每期都把学生带出校门:学习疲倦了我们去爬山,感受征服的快乐;压力重了,我们放飞自己,到湖边感受湖水的宁静。一方面让学生放松,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如,只有一个月就高考了,学生的压力非常重,再说已经三周没放周末了,他们也非常疲倦。于是我利用早上的语文课,带他们出去到湖底(夏天库区放水,说是湖其实已变成一条小河)一游。学生如出笼的小鸟获得自由,那种兴奋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游完湖底,同学们写作热情高涨,于是我临时决定上成写作课,和他们一起定时作文,并当堂交流发表。这次作文,每个学生都写得很好,有两个同学甚至写得比我的好,我当时给与肯定。这堂作文课出乎意料的成功。

(三)运用合作学习法,师生共同评改作文。“文从改中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作文评改主要是老师的事,学生只是看看老师的评语和分数了事。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参与评改,发挥学生在评改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努力克服过去“教师一人评阅,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作文评讲课也由学生唱主角,我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的配角,如在评讲《感恩》这篇习作时,任意抽取一篇作文,由学生读、讲、评、议,最后学生总结,让学生尽情地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不仅充分调动了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平时作文,我要求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努力做到文从字顺,每次作文均由学生在班小组中公开读给大家听,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然后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听,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得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多余的材料删去,使语言通畅,文字简洁、精炼,注意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我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师生共同评改作文有如下好处:

1、同学之间要互评作文,必然就要认真阅读甚至研究别人的文章,在阅读中就是一种交流、学习、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提高的过程,在阅读点评的过程时又不断领会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

2、通过互评,学生还能及时发现同学作文中的某些不足或毛病,培养纠错能力,并当堂及时交换意见,共同进步。

3、让学生及时互评作文,大大缩短了由教师一个人批改评判的时间,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常常不服的矛盾。、能有效地扎实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层次很快地上升,为其奠定终身学习的素质。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里说:“寻求一种方法,让教师尽量地少教,而使学生尽量地多学”。让学生互动起来,主动起来,这正是师生共评的优点。

(四)加强阅读,增加积累,引导模仿走向成功 鲁迅、巴金等名家行文时之所以能挥洒自如,就是因为他们在精读、背诵方面下了许多苦功的缘故。青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抓紧时间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吸收大量优美的词汇汇聚于脑中,把许多布局谋骗的章法存储脑际,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例。这样,在写作下笔时,一旦触及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语连珠。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情节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与身边所见的人、物、事相对照,然后激发学生的模仿创造,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要走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中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后期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结一个善源——给人无穷智慧的源头。参考文献:

1、《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路在何方》新语文 四川泸县桐兴分校 / 陈文华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5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科目的教学工作,都必须做出良好的优化处理,不能总是按照老旧的模式来操作,这样并不能在未来获得良好的成就,还容易在具体工作的践行过程中,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身的难度并不低,要求从多个角度来出发,坚持在教学方案上有效的弥补,由此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的创造出较高的价值。文章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多项要求来完成,要坚持从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完成,提供较多的保障,在工作的可靠性、可行性方面,也要获得大幅度的提升,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综合发展上,不断的获得更好的成绩,坚持在人才培育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展现出了一定的问题,为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应坚持对教学问题做出深入分析。首先,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的去了解小学生的内心想法,这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交流的不畅,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自身的学习能力拓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现象。其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层面上,没有对小学生做出积极的巩固。部分教师未能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总是按照简单的模式来操作,这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无疑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第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体系需要革新,不能总是按照老旧的操作方式来完成,需要融入一些实践锻炼的元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课堂探讨、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如果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开展教学,不仅会对之前的教学成果造成损失,还容易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建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探讨、分析。例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育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文章、学习知识。第一小组负责文章的脉络梳理,寻找到关键的字词,了解段落的意义;第二小组负责语言描述和情感寄托,并阐述不同的观点与看法;第三小组负责类似文章的对比分析,加强对桂林山水的意义掌控;第四小组负责文章的背诵方法和记忆巩固;第五小组负责内心情感的塑造。通过多元化的探讨和分析,能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促使大家相互帮助、相互进步,从而在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巩固上,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就小?W语文课堂教学本身而言,想要在今后的教育成绩上更好的提升,还应该坚持创新教学方式。老旧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出良好的培养,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出现遗忘现象、拖沓现象等。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能够对小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在语文知识的巩固过程中,不断的获得更好的成就,推动自身的学习优势发挥。例如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经常遇到过的事情,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别人交流沟通会得到什么样的效果;在和小伙伴玩耍时,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诉求,等等。这些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践,会让学生明白语调在朗读中的作用。这些生活实践比课堂教学更加直接,更能让学生接受。由此可见,在教学方式做出创新后,有利于师生交流的便利性获得提升,在课堂知识讲解的透彻程度上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巩固效果。

(三)加强教学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的教育工作开展当中,教学技术的操作是必要性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是比较主观上的内容,可是对于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将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会造成很大的作用。因此,可尝试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加强教学技术的有效运用。例如,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对语文课文的描述画面、场景做出再现,让小学生锻炼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匹配,这样就能够达到生动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给予学生较大的发挥平台,促进学生想法的表达。

三、总结

近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成为了新课改背景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体系正在不断的健全,对小学生提供的指引和帮助是比较值得肯定的。日后,应继续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按照科学化的方式来完成,减少固有的教育不足。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6

怀化市溆浦县新田乡学校

陈虹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成了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闭塞,加上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清楚,大多学生呈现: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如一阵春风,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次课堂巧设问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立即调动起来,思维的大门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诵比赛、习作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重视基础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可以采用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也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

三是重视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朗读有多种方式,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朗读比赛,学生读出个别感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人之初,性本善。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保卫祖国之心。可利用课本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是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7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语文是一门积累型的学科。新课改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即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结合大量的课外习题为教学理念构成。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不重视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素质教育成为了一个口号和空谈。比如,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以教学参考后面的答案为唯一的答案,完全按照阅读材料的习题设计,设计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回答方面完全按照课本的要求。这种传统的阅读课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泯灭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往往通过阅读只学习了课外练习所要求学习的知识。而学生自主阅读所带来新的知识的掌握往往缺失。随着新课改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阅读课教学理念上不仅仅只追求所谓的教参问题,而是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价值观为载体,采用多元式的问题解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阅读,依据兴趣来学习,同时结合课本知识,采用集中问答的形式,传授课本习题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使学生在掌握课本所要求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主动阅读的能力,还能调动他们在阅读中发现其他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多元阅读的环境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树立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要有新的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自主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原则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有活力。新课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层次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这种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在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提前把学生分为若干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学生制订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了自身的优缺点。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各自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消除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从而树立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自主性的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较为固定。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自主性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能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教学目标的学习、研究、探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索相关知识,有效地激励了学生为达标而积极思考、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同时,新课改下的开放性教学目标为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不受到任何限制,自我才能够得到真正发挥。

三、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传统教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新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采用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上还不是特别成熟,自我学习的意识淡薄,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性和好奇心较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多给学生创造如“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等教学氛围,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设施,旁征博引,运用直观性的教学,设计出悬念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分析相关的反馈和评价。因为及时性的反馈和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考查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并为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另外,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课堂中、课外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所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可以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也会逐渐加深。

总之,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科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的激发,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密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学习气氛越发浓厚。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阶段的教育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伴随着新课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本文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析,全面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貌。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38-01

语文是使小学生可以掌握祖国语言运用的重要科目,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它学科的重要工具,同时语文的素养的提高,也会带动学生行为举止的提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全新标准,要面向学生整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但是,受到经济与环境的限制,农村教学质量和城市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当今小学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结合自身和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展开了如下讨论。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应该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农村小学学生与现代化信息渠道接触较少,知识面窄,要掌握丰富语文知识,没有捷径,只能循序渐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慢慢积累,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完成对小学语文知识的掌握。在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千差万别,在课堂中,对同一个内容,部分学生兴趣盎然,极易调动学习兴趣;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感到有兴趣的学生学起来劲头十足,容易接受知识;感觉无味的同学则情绪低落,而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特点,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贯彻课程标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通过生动感人的导入语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来激发学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思想负担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差,所以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课堂教学内容不能过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要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课堂时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快速的跟上教师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提到作者少年时代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理想,教师自然的过渡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白读书不是为了老师和家长的浅显道理。并为之奋斗终身,要求学生努力学习,发愤图强,为建设一个全新的、更加富强的中国而努力读书,时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教师针对课文的不同内容进行重点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风趣幽默的向学生提出问题,问学生你们读书是给谁读呢?读书以后为了什么?给学生回答和思考的时间,然后教师再解读这篇课文。当课文讲解结束以后,学生会恍然大悟,自然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并且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人生的大道理。这样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书,会很轻松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同时也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完善课堂结构,巩固教学成果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虽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这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循序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所以,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善课堂结构,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有力保证。因此,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纳入课堂结构的范围中,不能只注重授课,没有预习、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因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够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或课后抽出适当的时间,评改作业、练习,这就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优缺点,优化教法。

四、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斗志

要想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就要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学生自身条件与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考察,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有利于学生信心的建立。语文教学,在新课改实施下,不仅仅需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而是同时更注重学生对语文的实际运用。多元化考察形式,对学生各方面都进行了解,针对强弱项采取具体措施,强项发扬光大,弱项进行补充,使学生达到均衡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还可以让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体验学习中成功的快乐,使之更进一步,勇攀高峰。对于考试形式中学生成绩较低的学习项目,教师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学习与改进,促进学生学习,建立自信。

例如:语文考试中分为生词默写、同义词、改病句等多项考核,教师设立制度,在每项考核中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将得到一颗小星星,期末获得小星星最多的人,将会得到一份神秘大礼。在平时的考核中,教师也对成绩好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区别对待,一个给予表扬,一个给予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篇9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来进行有效性教学,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P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教学,体会文字之美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只有学生情感投入了,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出灵性的光芒,生命的激情才能被点燃,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倾注情感,把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感动自己,以情唤情、传情,才能带着这份感动走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人物、事物、环境等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兴趣与关注点,再由点及面地进行短文阅读分享,最终生成长篇。很多学生在阅读分享方面很有困难,可以分组互助学习,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所以比较容易专注的完成,想得全面仔细;同时,给别人负责的部分提建议时,大家的思路开阔,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集思广义,会更具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开发想象力,进而把文学潜能激发出来。

四、个性化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学生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文笔,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老师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要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自己作品的学生,从而鼓励学生写作。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合适的写作教学方式,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课内外的 学习讨论,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写作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把语文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中锻炼写作

积极参与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作文或者组织辩论赛,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进行年段评比。这样,写作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件身边小事、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学小说时,让学生在课前讲一篇小小说,所选的小说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也可以是令人惋惜的。在教学名著阅读时,让学生轮流讲名著的精彩故事情节。而在讲说明文时,便组织学生学写说明文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还组织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也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学语文,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余地,多一点机会去表达自己,多一些愉快的经历成功。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固定的课堂模式,上课专注于教学,小组和个别辅导学习合作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继续掌握从逐渐学习的“学习”到“学习”,最后以“学习”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让学生进行大胆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七、结语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思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落后

我国教育事业中师资力量的分配是相对不均的,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达标,基本能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区条件艰苦,很多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态度,敷衍了事。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教育,意义重大,而这样的教学基础显然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新课改后,不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材都发生了变化,很多教师难以接受这种教学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无法顺利开展。

2.教学资源落后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就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即使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无法达到实际教学标准,因此,很多地区就教学方式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完成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除了教学设备外,其他教学资源也较为短缺,如课外读物、教学技术、微课资源等等,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教学改革无从开展。

3.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地区观念等原因,致使农村教育事业教学理念的整体落后,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多为基础教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养都相对低下,没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现状引发思考

1.实现城乡互换,共同进步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可开展城乡教学资源互换及共享,城镇带动农村共同进步,让城镇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便于教学后期的交接,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拥有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技术,配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不再单一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述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自素质身提升的基础上,要逐步脱离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方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学外,还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式的具体创新方法则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体现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及学校要积极寻找政府或相关单位的资助,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课堂。

3.针对较高年级开展能力教学

对于小学较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适当开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例,在进行《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实验设想,如果没有灰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延伸,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我们所讨厌,但是又不能失去的东西?”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锻炼个人的能力。

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在理解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拘泥于改革的条条框框,而是结合实际,选择性地进行最合适的教学活动,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农村教学真正地落在实处。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现状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为农村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望广大学者继续深入探究,提出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建议与指导,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2]李士达.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探讨[J].课外语文,2015(24).

[3]留文影.对多媒体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11

一、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新课改下,部分教师还是没有转变教学观念,仍然采取“复习导入———知识新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步骤,强调课堂的整体性和严谨性.整个课堂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没有贯彻新课改理念,仍然是采取老一套的上课方式,变成了“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下的课堂也只不过是一个幌子.所以我们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在课堂中慢慢地尝试探索新课改的教学方式、贯穿新的教学理念,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做到“施教之法,贵在启导”.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学到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和体会新的思想.

二、教师要彻底吃透“新教材”的知识设计

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吃透课本知识,分清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基础型知识、拓展型知识,还是研究型知识.

对于基础性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基本知识之间的变换,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拓展型知识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迁移性.研究型知识注重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十分突出.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经验.

总之,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抓住课本知识类型,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序、组织好学生学习的序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学习过程一般要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远及近、由简到繁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研究和了解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的衔接和相邻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抓住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抓住重点和难点,合理恰当地设计课堂教学的秩序.如:如何引入,如何设计教学问题、设计哪些问题,问题是否具有全面性和开放拓展性,问题的顺序是怎样的,学生怎么回答,是个体回答还是小组合作,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都要设计在里面.而不能是问题设计者自设自唱,或者设计的问题浅显,学生在预习时就能解决,没有带动性.其次,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有积极思考和实际活动的空间.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性愈大,求知欲愈强,自信心愈坚定,学习效果也愈好.总之,教师要善于尝试体会总结,尽量做到“教学相长”“启导诱发”“藏息相辅”.

四、教师要注重作业布置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理念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完成这些目标,不应只考虑改变课堂教学,还应顾及到课后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作业布置.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因此作业设置要基于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当然也要设置一些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的内容和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作业的布置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以本节知识为一个点,通过自学把它拓展成一个面.这种作业形式多样,可以是知识的拓展型,也可以是动手实践型等.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查资料或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这种作业的布置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面和渠道,体现了新课改下学习途径的多元性.作业的布置还要能让把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纵向拓展,通过问题暴露学生的思维变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及学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方式,让教学变得更加民主、平等、和谐、自主、多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与个性发展,让素质教育的实施落到实处.

摘要:新课改下农村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力求吃透新教材的知识设计,把握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的序,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研究 篇12

我们知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新困惑,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困惑的“干扰”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由此表现出诸多相应的误区。

今天,我们就立足于语文学科,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典型的现象来谈一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四个误区:“人文性质”的偏解、“多元阅读”的误解、“语言实践”的浅解和“教学对话”的曲解。

一、误区之一:对“人文性质”的偏解

首先,请大家看看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1:课堂现象

《菜园里》

师:今天咱们的课文中有许多的生字,我们都要把它们记住。(出示生字,并指导方法)

师:指着生字“萝”:“萝”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罗”,萝 萝 萝,萝卜的萝。

生:按老师的方法将上述内容重复一遍

师:(指着另一个生字)下面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纷纷举手,按老师的办法将生字分解,琅琅上口地念)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说一遍 生:(齐说)

(接下来,教师用相同的办法顺利地教完了生字)片段2: 师:(指着图片旁的“萝”问):同学们,你们谁有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宝宝,与它交个朋友?(生沉思后纷纷举手)

生1:“萝”字上面的草字头就像萝卜缨,中间那个“四”就是萝卜,下面那个尖尖的东西就像萝卜根往下垂

生2:萝卜是蔬菜,所以有顶草头帽,下面那个字我知道也念“luo”,像萝卜宝宝的家,这个字我去外婆家看见过,因为外婆住的那个村子就叫“罗村” 生3:……

(一时间课堂上小手如林,孩子们有的想象,有的联系生活经验,生成了一个个 个性化的方法。)

看了这两个片段,我想大家会不约而同的觉得片段2的教学设计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同样一个内容,同样一个目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前者仅把语文当成了工具,后者则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前者出现这种现象的缘由就是: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把握有所偏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本学科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所谓的所谓“人文性”,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宏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所谓“工具性”,不难理解,你要跟别人交流,你就要说话,或者写话,语文成了表达你思想的工具。以往的教学大纲或者忽略了人文性,强调语文学科应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加强双基”);或者忽略了工具性,几乎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明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文化的熏染、价值观的导向等。

语文学科的这种重新定位,其实背后走过的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借鉴前苏联的“红领巾”教学模式,使得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像个思品课,这是过度地彰显了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语文课一直陷于字词句段分析,最后总结出中心思想的泥沼。直至九十年代,提出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其出发点是为了把语文课从“重思想教育”的边缘拉回到“工具性”上来,结果却又导致了诸多教师又走向另一种极端,即把语文课上成了一种“ 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反思这一过程,不难发现,语文学科在处理“文”(形式:语言规律、表达方法)与“道”(内容)上始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基于这种背景,本次新课改指出语文课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对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需要我们用整合的思维来加以理解和操作,即在“人文”的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即母语教学,这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更改的一个事实。著名的特级教师丁有宽先生就曾冷静地分析:小学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学“道”,而是学“文”。我们无法想象学生能仅凭借自己生活中学到的一些说话习惯就能自然掌握了布局谋篇的方法。时下最流行的一种说法莫过于“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所以我们的很多老师就把孩子当成了“无师自通”的天才,课上不加学法指导,不断让孩子说,让孩子读,希望仅靠他们的能力学懂课文,学好语文,殊不知,“游泳”还需要教师点拨,不是站进水中就会的。

在上述的这个大前提下再来理解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思维无疑会相对清晰甚至“单纯”起来,即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实现工具性,而在实现的过程中则需要提倡人文精神(反对死记硬背)。至于语文学科中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落实显然可纳入到“知识”的范畴来加以认识与具体操作。因而“工具”是人文的“工具”,“过程”是人文的“过程”,“方法”是人文的“方法”。

二、误区之二:对“多元阅读”的误解

课堂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出现以下情景: 师:潮越来越近(播放课件)你感受到了什么?(生众说纷纭)其中一生:潮来了就像日本鬼子扫荡 师:(一愣)日本鬼子扫荡是这样的吗?

生:(理直气壮)刚才放出来看到很多人飞快的逃跑,而且电视新闻每年都报道因观潮而出的事故。师:(点头)你真会思考

(生得意地坐下,接着学生们便带着“鬼子进村”搬凶猛的语气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很显然,上述的案例中这位老师无疑是在力求体现新课改提出的“尊重学生多元理解”这一理念。而事实上,这种“无原则”的“尊重”却恰恰导致了一种课堂闹剧,甚至使语文课失却了原本有的一些严肃与科学。

缘由聚焦:“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性”把握失度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课堂中的把握程度一直是一个积习已久的话题。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往往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因而,这次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实际上,无疑是为学生在课堂中争取地位,而问题是,这种理念的一出现却导致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即把课堂学习的主动几乎是完全放权于学生这一头,多元阅读的“背后”正是折射了这种现象。不可否认,课堂中如果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或“教师为中心”这都是一种极端的做法。新课程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其出发点是力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一种场域,而非一味的“迁就”于学生。从上述例子,教师无疑是失却了引导作用,因为整个教学的思维是完全在“跟”这学生走了。

倡导“课堂中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没有错,同样,提倡“多元阅读”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所派生出来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而从中需要教师去“把握”则是一个“度”的问题,而不是不加思考的全盘放弃自己的主导作用。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策略探讨: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课堂机智”

解决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的处理,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要教师“让”出或“放弃”多少权力的行为,我们不妨跳出常规思维,换一种视角去重新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即从教师的“课堂机智”出发。其一,我们不要总是把课堂中师生关系看成是一种“地位与权力”的关系,如果老是以这种“思维”去理解,则会导致在课堂上很难以把握,而且处理进来,是一种“简单且极端”的行为;其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相当融洽的相互对话、协商的过程,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其 实质是不存在这方非得压倒另一方的“利害”关系;其三,如果实现“教学融洽”则最需要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机智”。

教师的课堂机智其实是一对矛盾统一的体现:一方面是应始终热情饱满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中去;而另一方面却又应是始终要保持冷静于理性,适时对学生的理解与回答做出引导、点拨、矫正。如果教师能具备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机智,则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会表现出一种融洽与民主的氛围。

拿前面的课例来说,若教师做下述机智点拨,出现以下场景,就不至于出现那种令人尴尬的错误了:

师:(诙谐的)鬼子进村了,观潮的人赶快逃,边跑还边惊恐地大叫:“不好了,潮来取我们性命了!” 生:(大笑)

生1:观潮的人是有观潮区的 生2:观潮的人是有准备的

生3:观潮人的大叫必是激动的、惊喜的 师:那么我们设想一下,潮来时人们有什么表情,会叫什么,他们还会做什么? 生1:有的人跳起来

生2:有点赶快拿出相机拍下来 生3:有的“噢 噢”拖长音惊叫

(师让大家模拟场景,一会儿孩子们便感受到了潮的博大壮观,也明白了潮何以吸引那么多的人前去观赏,自然那种错误的理解也释然了。)

所以说,“多元”不等于“无元”,“尊重”不等于“盲从”,这句话说得实在有理,课堂上教师必须始终保持这种清醒的头脑,在孩子的理解陷入困境或歪曲时加以点拨。

三、误区三:对“语言实践”的浅解

课堂现象

《五月端阳》课堂中,当读到香袋、粽子是,便出现了下面一幕: 师:看见过粽子吗?知道香袋吗? 生:知道

师:(神秘地拿出做好的粽子、香袋)姑娘们心灵手巧缝制香袋,你们想学吗?

(以四人为一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做香袋,后有为学生演示粽子的制作过程直至下课)

看了这个课例,我们肯定都觉得这是一节手工课或是综合实践课,而不是一节语文课,所以说这个课例中的教师无视学生实际,无视语文实际的所谓的“实践”,只是课堂作秀罢了,最终结果只能是博人一笑。

缘由聚焦:“语言实践”和“实践语言”串位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他的存在形式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学生从文本中接触到的主要是书面语言,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学习就是一种语言实践的过程,通过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语言实践”,在现实教学中,误解“语言实践”的内涵,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极大的误区。表现在课堂上,逢课必动手,短短的一堂课,学生沉湎于与语言学习毫无关系的活动中,就像上述例子中,把手工课、综合实践课中的内容变成了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而将真正的“语言”学习冷落在了一边,于是“语言实践”幻化成为“实践语言”的过程,本来居于第一位的“语言”退居二线,而基于辅助理解的“实践”反而站到了首位,实有本末倒置之嫌。

当然,语文学习也需要学生“联系生活,亲历体验”,但体验分为情境体验、移情体验和想象体验三种,这就意味着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也不必拘泥于让孩子参与情景体验。

策略探讨:

其一:语言实践的场域应主要在课内。

新课程提倡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也提出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加强综合性和整体性,注意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但语言实践的主阵地还是应该在课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目前有许多老师动不动就让孩子走出课堂,恨不得什么内容都到室外习得:上《长城》一课希望能带孩子去长城;学《鲸》就希望去大海……殊不知,这种离开具体课堂和语言环境的“实践”,最终是以削弱孩子的语文能力为代价的。“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情境,引领孩子感悟文章的内涵和诗意,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中的作者的浓浓情意。”所以,语言实践主要还应该立足课内,让孩子充分享受与作者、文本、自我的多话,从而提高语文素养,那种形式上的所谓“实践”,与孩子的语文学习是多而无益的。

其二:语言实践的内容需有所选择

孩子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有的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体会;有的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辅助理解,而当这一切都难以启发孩子的心智时,就需要孩子亲身体验,譬如,语文中的书写,尽管老师指导孩子如何摆正字的间架结构,如何握笔,但没有孩子亲身实践这一切也就是纸上谈兵而已。所以,语言实践不是逢文必究,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做一些选择。像前面课例中的缝香袋、包粽子显然就不是真正的语言实践了。

其三:语言实践的方式应多样。

前面说过,情境体验只是语言实践的一种形式,而把它作为唯一的方式,简单的理解为让学生做一做、走一走、看一看,实属狭隘。其实,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也最有用的还是听说读写。至于如何机智灵活地采取这些方式,纯属教师的见解和功底。譬如,说一说,有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来开个辩论会;听听、看看,有的时候不妨让孩子来演一演;写一写,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创作一下。当然,实践方式的选择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相信只有在这样具有浓浓语文气息的“实践”中,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孩子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激发。

四、误区之四:“教学对话”的曲解

课堂现象

《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师: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这本书中出现过哪些人物?请同大家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物。

生:(纷纷举手,说出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主要人物)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三顾茅庐》(话锋一转),请大家猜猜该故事发生时诸葛亮有多大年纪?(一时间课堂上便炸了锅一般)生1:20岁 师:低了 生2:48岁 师:高了 ……

生:100岁(全班哄堂大笑)师:(脸红,但强作欢笑)太高了 ……

(最后总算一学生猜到了)

老师接着又让学生趁热打铁猜测当时刘备的年龄,于是教室又一次上演前面的闹剧,室内温度骤增……至此,导课用时20分钟。

这堂课师生“对话”热烈且频率很高,而令人很费解的是“这是否就是语文课中的对话?”

缘由聚焦:“课堂对话”=“师生对话”

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过程”是这次新课改旗帜鲜明的口号,其意图显然是促使课堂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弊端,而许多教师却把其演绎成“满堂对答”,且这种对答仅仅是局限于师生之间展开,这种认识无疑是曲解了对话精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从对话的内容上看,应该是多维立体式的;从对话的对象上看,应该是多层面互动式的;从对话的时间安排上看应该是适度展开的。而上述案例,显然是对话的一种误区。即对话的内容低层次,对话的对象仅是师生之间,对话的安排过于频繁。

策略探讨:把课堂对话演绎成“多元丰满,层次感强”的一种过程

其一:对话的内容应该由浅入深。

阅读课教学中的对话含义需要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指向教材“文本世界”的对话;二是向师生“精神世界”的对话。而且在这两种层次具体对话过程的展开中,其又各有层级。比如,前一层次“教材文本的对话”,应视具体的内容设计对话的“层次”,使对话的内容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彰显出对话的丰满。后一层次的对话,更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会话过程。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碰撞、融合,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张扬生命激情的过程。

其二:对话的对象应该是多层面。

阅读教学的对话对象不应局限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对话。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对话,应是在“课堂”这个场域里,充分地让多层面的学习群体参与到对话中来,进而言之,对话应该是在“师生、生生(优生与差生、差生与差生、优生与优生、优生与中等生等)、生本、师本”这样一个多层面的群体中进行,尤其不要让优等生永远霸占“话语权”,也不要永远让差生沦落为“沉默的听众”。概而言之,对话的应该是立体式,多种个体与群体的积极互动,如此,才能确保课堂对话到位且卓有成效。

其三:对话的频率应该适可而止。

上一篇:户外俱乐部活动安全告知书下一篇:暑假周记600字:令人高兴的暑假北京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