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2024-05-25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精选10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篇1

1. 中国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业而来的,农业的始祖是神农氏。

2.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世界上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国家之一。

3. 五谷是稻、黍、稷、麦、豆;六畜是猪、马、牛、羊、鸡、狗。

4.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大大提高了当时农业生产效率,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5. 牛耕开始于春秋后期,铁犁的应用开始于牛耕,西汉时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6. 唐代开始出现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7. 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是翻车、筒车、其中翻车的改进者是马钧。起源于西汉时期的坎儿井是西域的水利灌溉工程。

8.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著名的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治理黄河的工程师是王景。

9. 井田制开始于商代,鼎盛于西周,崩溃于春秋,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10. 春秋各诸侯国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力。著名的改革有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这些改革的实质是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11. 秦国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至此,土地私有制完全取代井田制。取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12. 土地私有制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种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

13. 宋代因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因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14.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15. 汉代农庄的劳动者与庄主之间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汉代出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说明出现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16. 山东、山西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四大经济区,其中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产地,原因是:①传统的农业区;②自然条件优越;③开发较早日、人口稠密。

17. 两汉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是:大部分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18. 中国古代三次北农南迁分别产生于两晋之际、安史之乱、两宋之际。南迁的共同原因是北方长期处于战乱。

19.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作用:①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②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③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20. 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此时江西、湖南开始成为了全国著名的粮食基地。到南宋时,南方强于北方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21. 从二里头(夏朝)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当时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戌方大鼎(商末期),技术最精湛的是四羊方尊。

22.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是世界上冶铁史上的奇迹。到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这是古代最先进的制钢方法。

23. 汉代时期,我国人民开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时,用煤已经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时,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焦炭的应用是古代冶炼金属史上的一大飞跃。

24. 上古时,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西周以后,丝织工艺迅速发展,汉代丝绸开始远销于欧洲,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25. 宋末元初以来,边疆的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革新了棉纺织工具。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明代后期,棉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

26. 陶器发明于石器时代;主要产品有:彩陶、黑陶、白陶。

27. 东汉晚年,我国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成功烧成了白瓷是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唐代时期,瓷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成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唐代起,瓷器大量出口。

28.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是:①多供给自己消费和缴纳税收、很少用于交换;②对于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③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官营手工业开始于西周到明代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的进步。

29.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到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的“四民”是指工、商、士、民。

30.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关系。

31. 最早的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32. 中国最早的货币产生于商朝,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宋代(四川成都)的纸币叫交子。元代,广泛流通纸币。明清时最流行的货币是白银。

33. 隋唐时,由于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业发达,产生了长安、洛阳、扬州等闻名中外的大度会。宋代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34. 明清时期新的商业特点是: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35.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古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城市的规模不大。

36. 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其以江南地区兴盛。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商品转运码头汶口。

37. 唐代,长安实行稳齐划一的坊市制,即坊与市分开。宋代东京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专业市场等。在汴京(东京)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子。

38. 从唐到清的外贸港口是广州。唐宋将外商称为蕃客。

39. 明朝出现了《天工开物》一书,总结了当时工农业生产技术,双季稻得到大面积的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农民广泛种植棉。

40. 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其中最著名的有苏、松、杭、嘉、湖五府。

41. 明中叶以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因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必须具备的历史条件。

42. 手工工场的“分工细致”说明:当时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记录表明当时存在一种纯粹的雇佣关系。“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的记载,则表明雇工有人身自由。“听大户呼织”表明当地已形成劳动力市场。

43. 明清时期,阻碍新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有: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②发展不平衡,不成气候

③政府剥削,购买力下降,市场难以维持发展

④政府的政策(海禁和重本抑末)

⑤金钱投资方向的转变

44. 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寻找香料,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45. 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或原因)是①受《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②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③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开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④会为了传教;⑤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条件(这也是条件);还有地圆学说的流行。

46. 最早进行探索的航海家是迪亚士,他抵达了好望角。最早到达印度(东方)的航海家是达伽马,他开创了东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麦哲伦。

47.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欧洲——①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②西欧开始崛起;③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⑤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⑥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对非洲——⑦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黑奴贸易开始于15),对亚洲——⑧白银的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对世界——⑨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48. 葡萄牙的殖民地是西非海岸和东非海岸,还有马六甲,印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沿海据点、岛屿和中国的澳门。

49. 西班牙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建立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在亚洲只有菲律宾。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充满了封建色彩。

50. 16世纪荷兰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荷兰通过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即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方香料贸易。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51. 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17世纪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商业战争,到18世纪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52. 由于北美洲人口减少,英国等进行以三角贸易形成的黑奴贸易。

53.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条件是:①社会的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②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各行各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热潮。

54. 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业,约翰·凯伊发明的飞梭,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55. 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是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56.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机器取代手工工场。机器制造业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

57. 第一台火车是18,乔治·史蒂芬孙成功制造的,第一条铁路修筑于1852年,从此人类进入铁路时代。

58. 铁路旅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是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工业革命中两个领先的部门是纺织业和铁路业。

59.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发达国家;②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③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6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显著成就是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炼钢技术突飞猛进。

61. 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1876年,贝尔成功地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马可尼于1895年发明了无线电报。

62.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械化的工厂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工业时代;②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③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

6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②大财团发展垄断行业;③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64. 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5. 19世纪中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长期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66. 1857年英国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说明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67.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国门并取得贸易暴利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开的11个通商口岸,其中汉口,南京是《天津条约》增开的,天津是《北京条约》增开的。

68. 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开始于《南京条约》,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完全丧失于《望厦条约》。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是:①极大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②中国的大门被迫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69. 1842年——1846年,涌入中国的洋货中棉纺织品占了绝大部分。但销售情况不理想,原因是:①中国人民穷;②输入总额开始下降;③不了解中国;④自然经济占剧着主导地位(根本原因)

70. 19世纪60年代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71.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统治危机的背景下,掀起了洋务运动,口号是:“自强”和“求富”。

72. 洋务与官办企业的区别是:①它采用了机器大生产的方式;②采用了雇佣劳动方式;③部分地方实行成本核算。

73. 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企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

74. 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的作用:①分洋利;②为附近地区提供燃料,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③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少的推动作用。

75. 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民间出现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一批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有一定的发展,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家设厂的限制。当时的实业家有:张謇、宋宗敬、荣德生。

76.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①列强压制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②清政府征收高昂税收;③民族工业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帮助。

77. 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是指:一战时期,原因(条件)是:①欧洲各主要国家忙于战争,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④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农工商部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设定纲要七条》。其间,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当时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是:范旭东。

78. 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是:经济掠夺。对沦陷区工矿企业的掠夺与控制主要是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

79. 1940年10月日本内阁通过《国土计划设定功能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

80.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出现了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的局面,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81. 民国期间,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其中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82. 19,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的陋习,原因是:①受西方影响;②反满情绪;③政府的政策。

83. 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发起了女权运动。反对妇女缠足的人是:康有为和康广仁兄弟。

84. 19世纪40年代,西夕传入中国的一些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创办一批西菜馆。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85. 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近代居民普遍和典型的居住是大院和里弄住宅。其中,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里弄主要出现在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另外在大城市区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引人注目。

86.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明小说》、《绣像小说》和《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新文化运动以后,阅报成为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87.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19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2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束缚.

男装的变化:?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对抗;?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表现在: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着装人数增加.?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服装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因为它们是一种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与亢奋的醒目标志.在变革时代,服装作为政治信仰的表述方式,在意识形态的规范和整合过程中往往起着微妙的作用.通过服装的同一性,显示出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拥戴,对革命的热爱

女装的变化:?旗袍的流行:旗袍式样在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

婚俗的变化:近代婚姻风俗: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在这之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倡以及西方观念的传入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择偶标准与人们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婚礼本身的变化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

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旧式新式并存,旧式趋于简化,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其他风俗的改变: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呈现出什么特征: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传统的代步被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作为牵引的交通工具取代,机械动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也日趋重要;更新过程城市较乡村显著.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的出现给城市居民增添了方便快捷的新式代步工具,也使一个新的职业阶层出现,人力车夫辛劳困苦而所得有限,收入难以维持温饱.

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解放前车少人多;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与中国利权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出现之时,是列强掠夺中国利权的工具,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 篇3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二、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

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影响 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

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解体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的诱导

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东南沿海

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

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4

2.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分散性)。

3.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原始)→铁犁牛耕(封建)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完善。

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世界。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世界。

7.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8.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9.宋代: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日夜市相连;③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0.明清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11.“重农抑商”从当时来看,能够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从长远来看,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2.海禁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企业仍属封建性质的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同。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洪盛碾米厂;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篇5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和市场

(2)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劳动力和资本

(3)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保障(前提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1)开始:部门: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使用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表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确立。

(2)工业革命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②动力: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③交通运输:蒸汽逐渐成为交通运输业的动力机器;

汽船(美国人富尔顿18发明)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18,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标志着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⑵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⑶工业革命使社会_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⑷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工业革命的扩张

(1)推动因素:

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②17,惠特尼使用标准化生产滑膛枪,推动了通用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2)影响:

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②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地位;机械化生产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7、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内容: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的时间:19世纪中期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原因: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C.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技术革命,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篇6

1.自周秦迄唐: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唐:坊市制

3.宋代:打破(坊市界限);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4、因经济发展兴起的城市:

汉唐丝绸之路(敦煌、楼兰);唐宋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明州、扬州、杭州、登州)

明清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的中小工商业市镇(棉纺织的松江、冶铁的佛山、制瓷的景德镇)

(1)含义:主张重视发展农业,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措施

(2)理解(哪些现象属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盐、茶等重要商品的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3)首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4)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5)推行:汉初严厉推行;中唐以来以后又有了某种松动。明清时期固守重农抑商思想。

(6)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⑺评价:A、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封建经济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高一历史必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7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19世纪中后期,科学与生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区别)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

3、新兴化学工业4、传统的钢铁工业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对欧美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2)新兴工业的出现、工业结构的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主要成分)(3) 出现垄断组织

对世界: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垄断组织的出现: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根本原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4、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 篇8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2)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5)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影响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成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协议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性质

贸易自由化组织

5、影响

(1)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4)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建立与发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

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

高一历史必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9

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②.19,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③.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④.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事业相当发达,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⑤.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一些新特点,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⑥.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即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电视技术(如卫星传送)的进步,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

高一历史知识点,高一必修易错点 篇10

1.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错误。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49年北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二战后美苏同盟关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

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美苏关系破裂,最主要原因是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3.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4.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经济军事集团。

错误。北约是一个政治、军事集团,而不是一个经济集团。

5.美苏“冷战”时期,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错误。“冷战”是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采取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6.欧共体是一个经济政治组织。

错误。欧共体是欧盟的前身,是一个经济组织;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组织。

8.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错误。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联合、协同利益,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9.亚非会议的召开,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错误。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标志是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会议。

12.不结盟运动就是参加国不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结盟。

错误。不结盟运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1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

错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4.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同一个概念。

错误。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易混点

1.正确掌握本单元知识体系: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把握三个阶段。

(1)抓住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

(2)突出两个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3)把握三个阶段: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注意各个阶段的特点、起因、影响及相互关系。

2.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形式、表现以及影响。

(3)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在两极格局对峙的情况下,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特点。

3.正确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区别和实质。

(1)概念: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计划,也称为欧洲复兴计划。

(2)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3)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4)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4.正确区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等概念:

(1)所谓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二战后期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

(3)“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两大阵营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是“冷战”的产物。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美苏争霸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5.正确认识“冷战”与“热战”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冷战”是一种体制,是美国对苏联建立的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对抗、军事上遏制的整套体制,但其活动不包括战争;“热战”是针对“冷战”中的“不包括战争”而言的,即“热战”是在“冷战”大环境下采取的军事行动。

(2)联系:“热战”的目的仍是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所以它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一种扩

6.正确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2)具体原因:

③中国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④美苏争霸的相互削弱。

⑤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高一历史 知识点汇总

王雁冰 大同市第三中学校 -07-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与虎门销烟: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鸦片。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大量掠夺原料

两次鸦片战争的起止年代:1840-1842年,1856年—1860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时间及其内容:1842年。《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了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等

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英国侵占我国领土香港地区(条约及地图)经过: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强行租借新界。

二、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八国联军侵华

19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19签订。

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

中国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地点、性质、纲领):19在东京成立。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性质:1912年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分析其体现的民主精神:主权在民;确立公民的基本权利;三权分立;建立责任内阁,确立议会共和制政体)

1912年2月12日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

辛亥革命的功绩:①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③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③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七、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八、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九、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毛泽东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人民军队、解放区的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登上政治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1871年3月18日,巴黎革命爆发。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

19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民主建设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③大会决定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6年,“_”开始。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张,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2)“马歇尔计划”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部分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 雅典民主政治

(2) 罗马法

第二部分近代

近代世界

1.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 《共产党宣言》

(2) 巴黎公社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 辛亥革命

(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新民主主义革命

(5)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第三部分 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

(1) 俄国十月革命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祖国统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 “_”

(4)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上一篇:ceo必读的100本名著下一篇:氯乙烯充装站装卸过程关键点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