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公式总结表

2024-06-22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公式总结表(精选7篇)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公式总结表 篇1

1、欧姆定律:IU(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R

变形公式:U=IR(只是提供了电压、电阻的计算方法,不存

在比例关系)

UR I2、电功:W=UIt

W=pt

W=I2Rt3、电功率:P=

W=U2Rt(适用于纯电阻电路)W=UItP=I2RP=U2

R(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4、焦耳定律:QI2Rt

(当W=Q时Q=UItQ=ptQ=I2RtQ=U2

Rt)

2PU5、看铭牌求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流:I看铭牌求电阻:R UP6、串联电路:I=I1=I2U=U1+U2R=R1+R2(R=nR0)

R1U1W1P1Q1 R2U2W2P2Q27、并联电路:I=I1+I2U=U1=U21111(RR1R2)RR0 nRR1R2R1R2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公式总结表 篇2

1.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为方针,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科的教学质量。

3.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用现代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把最新方法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去,优化教学方法,将课堂要素组成最佳结构。

4.培训骨干教师,加强物理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具体做法

第一步:自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自学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自学成为自觉行动。在教改实验中,采用的自学方法是:

1.下发阅读提纲。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在课前或上课时下发阅读提纲。课堂上,用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已知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的分析。2.自拟内容提纲,学生养成了阅读课本的习惯后,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提纲,不完善的地方,学生互相补充,并在教师指导下取得一致的意见。这里,教师应耐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并使提纲难易适度,既注重基础知识,抓重点、难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确定了重点、难点、关键,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教师的指导也有所侧重。

第二步:实验

在自学基础上,教师创造实验环境,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为了使“动手”贯穿于初中物理教学全过程,具体做法是:

1.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有些让学生亲手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也有利于一些问题的讨论。2.让学生自制简单的教具、学具、并把实验小组尽量分得小些,使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的机会。3.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并进式实验。做到教师边讲学生边实验、边研究、边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

实验活动本身包含着复杂的认识活动,通过观察现象,学生参加安装设备,使用仪器等各种实际操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进行观察研究、探讨的能力。如在进行密度的应用教学时,实验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实验方法解决一系列物理问题:用天平和量筒测一段已知长度的铁线横截面积;只用量筒和水测一石块的质量等。实验随堂进行,能和所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研究问题,计算与实验相结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讨论

讨论是教改课的中心环节,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活动,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锻炼的舞台。讨论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许多需要解决,在引导学生讨论过程中,实验教师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者的教学目的要明确,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对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要求,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设计讨论题时都要掌握进程,不走弯路。启发时要启而不发,含而不露,给学生讨论留有余地。三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讨论题的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矛盾和思维活动,尽量避免重复定义、概念、定律和公式,否则会使学生思想处于抑制状态,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讨论时,学生互相启发,学得的知识能保持较深的记忆,活跃思想,增强兴趣;课堂讨论时,学生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实际,有很多问题要争论,要探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表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第四步:总结

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是信息评价归类过程,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总结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除了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外,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指出学习物理定理规律中的易混问题,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确定学生问题讨论中的最佳答案,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共性问题。

初中物理公式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公式;建立;记忆;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96-01

物理不仅仅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科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关键时期。

就现阶段的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言,他们富余好奇心善于探究,但缺乏抽象思维和学习持久力。所以经常觉得物理难,难在公式记不住,计算题不会算等等很现实的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物理公式、并灵活用公式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应在建立概念得出公式、理解应用、巩固公式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如在电功率定义公式导入中,利用将功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的的用电器(比如用1000W的电吹风和一个100W的白炽灯),分别接入家庭电路线路板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两次电能表的转速(或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快慢)明显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为理解电功率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实验探究是学生寻得真知的必经之路。新课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发展,学习的兴趣在探究中提升。更有利于利用实验结果推导和得出物理公式。

如在讲解《欧姆定律》公式前,先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再根据所得的数据推导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由此顺理成章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电流=电压÷电阻。在实验中学生体会其公式适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单位的统一性等等注意事项。

三、、图像数据推理公式

物理学是数学化程度最高的一门学科,从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定性描述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图像处理能力,数据分析和计算应用能力。

如在建立物质的密度概念时,根据探究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收集数据后,分析比较数据发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者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知道m与V成正比,写出一般式m=Kv,代入一组(m,V)数据,即可算出k的值,得出结论,这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对不同的物质,这个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就是物质的密度,从而得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四、类推类比总结公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比、类比的教学方法,加强思考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比如对于热效率的学习,因为同为效率问题,可以先复习机械效率,由有经验的同类公式引导学习新的背景下的效率问题。

六、课堂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课堂反馈应用公式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防止学生乱套公式,做到解一题,明一理。尽量设计一些能灵活运用公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使学生既能灵活、全面的接受信息,又能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扰,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七、知识框架联系公式

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基本概念和公式就是一个个节点,各个概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零散的、分离的,未能完成完整的概念体系,因此整理组建知识网络、画知识树等逐章总结,板块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章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归纳,每进行一个知识板块,让学生用自己的结构图对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这样连点成线,把零碎的知识点网络化,有助于记忆和联系公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物理概念、公式脉络,实现物理公式的对比联系与有效迁移。

八、精选考题运用公式

重视近年中考题、模拟题及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的导向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公式应用能力。

日常教学中,及时收集近年陕西和各省的中考试题,了解热点新闻中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分析新背景、热点中的物理知识。重视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的试卷分析,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公式的答题技巧、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竞赛活动巩固公式

适时进行公式的扑克牌游戏、听写、默写、举行书写公式大赛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梳理物理公式与意义,记忆并巩固其单位。定期开展各种书写公式的活动,进行书写公式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公式的正确书写率、规范书写率。

十、实践活动升华公式

物理来自于生活,物理公式是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精炼的反应,要提高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动手做做,创新实验等等,改造实验器材,改进实验思路和方法,这样物理公式的应用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提高。

对于初中物理的公式教学方法很多,但应该以人为本,以学定教。孟子曰“教亦多术矣”。尤其在初中物理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重点公式及其变形总结 篇4

1)v=ss1m/s s=vt,t=;1m/s=3.6km/h,1km/h=tv3.6

mGmm=ρV,V=;G=mgm=(g=9.8N/kg,g=10N/kg)Vρg

FFF=PS,S=;P液=ρ液gh SP

液2)ρ=3)压强:P=4)称重法:F浮=G物体在空气中-G在液体或气体中;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

5)F1L1=F2L2,F=V液g;物体悬浮或漂浮:F浮=G物 11G物G物G物=nF,n=;当不计摩擦和绳重时 F=(G物+G滑轮)G物=nF-G滑轮,G滑轮=nF-G物 Fnn

ss6)s=nhn=,h=;v绳=n·v物; hh

W总W总W有用W有用7)W总=FsF=,s=;W有用=GhG=,h=;1J=1N·m sFhG

WWPP8)P=W=Pt,t=;P=FvF=,v=;1W=1J/s tPFv

9)W总=W有用+W额外 W有用= W总-W额外,W额外= W总-W有用;η=W有用W有用×100% W有用=η·W总,W总= W总η

10)Q吸=cm(t-t0)m=Q吸Q吸Q吸Q吸Q吸,t=+t0,t0=+t;V=;Q放=cm(t0-t);η=×100%Q吸=Q放·η,c(tt0)cmcmqQ放

Q放=P有用Q吸P有用,W总=Q放=mq;η=×100%P总=,P有用=P总×η;W有用=Q 吸=cmΔt,W总=W电=UIt=Pt。P总ηη

3000r=1kW·h=3.6×106J;r=1 kW·h×3000r/kW·h=3000r;1kW·h=3.6×106J。3000r/kW·h

1111=++…+ R1R2RnR并11)W电能表=12)串联:I=I1=I2…=In,U=U1+U2…+Un,R串=R1+R2+…+Rn;并联:I=I1+I2…,U=U1=U2…,UUWU2

2U2

2U2实U2

2U2实13)I=U=IR;W=UIt=Pt=t=IRt;P==UI==IR;R=,P实=;纯电阻Q=W=UIt=t=IRt R=,RItRRRRP实

14)v=λfλ=1λλvv1,f=;f=fT=1,T=;v=λ=vT,T= λvTTff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5

对于规律我们可以如此记忆“一倍焦距不成像,内虚外实分界明;二倍焦距物像等,外小内大实像成,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倒立虚像正,照、投、放大对应明

常见考法

本知识主要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题目的难度较大;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

误区提醒

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物体通过透镜可能成实像,也可能成虚像。而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什么呢?

(1)成像原理不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会聚而成的像为实像,经光学器件后光线发散,反向延长相交形成的像叫虚像。

(2)成像性质上的区别,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3)接收方法上的区别:实像既能被眼睛看到,又能被光屏接收到,虚像只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光屏接收到。

【典型例题】

例析: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中心50cm处,所成的像是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 50cm B. 40cm C. 30cm D. 20cm

解析:

本题描述的是凸透镜成像的一种现象,所用的成像规律是: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把这条规律放到本题中就可以逆向分析,从而得出凸透镜焦距的取值范围。

由此判断出50cm这个距离大于2倍焦距,即:50cm>2f,解得f

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篇6

一、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2)弹簧测力计: 实验室测量力的工具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1)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2)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功

1、力学中的功

①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②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③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2、功的计算:

①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②公式:W=FS ③功的单位:焦耳(J),1J= 1N·m ④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把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3.功率

①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②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③公式:P=W/t;P=FV ④国际单位单位:瓦特(W)、其它常用单位:千瓦(kW)兆瓦(KW)1W=1J/s 1kW=103W 1MW=103KW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和额外功

①有用功定义: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的,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例:提升重物W有=Gh ②额外功:

额外功定义:提升重物时,不可避免要对动滑轮做功和克服绳与轮摩擦做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额= G动h(G动:表示动滑轮重)③总功:

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绳自由端端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W额,W总=FS绳

2、机械效率

①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反映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 ②公式:η=W有/W总

③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④说明: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机械效率总小于1

五、压强

1、压力:

①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②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③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

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②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③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的平方(㎡)。

④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⑤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改变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大小、同时改变前二者

六、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 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⑶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p=ρgh ⑴、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⑵、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⑶、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4、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七、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⑴ 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⑵ 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⑶ 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⑷ 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2、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3×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3、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海拔2000米内可近似地认为高度每升高12米大气压约减小1毫米贡柱,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低空大气压减小得快,高空减小得慢,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3、测量工具:

⑴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⑵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4、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八、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2飞机的升力

九、1、浮力的大小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2、公式:F浮 = G排=ρ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十、浮力的应用

1、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2、浮力的应用

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潜水艇:改变自身重来实现上浮下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公式总结表 篇7

( 一) 教材内容层面

透过教材涉猎方向观察, 初中阶段物理教材内容可顺势划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 声学, 以及光学五类结构单元, 其中渗透的基础性知识, 一般状况下不会和数学知识有深度关联, 也就是说, 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高难计算题几率不是很大, 学生当然觉得简单。

相比之下, 高中阶段物理教材, 则在初中物理结构单元基础上额外添加原子物理, 更主要的是力学、电磁学整体上不管是深度和广度都进一步拓展, 经常触碰到数学计算规则, 特殊情况下会沿用到新入学高中生尚未碰触到的数学知识, 所以说验证解析难度瞬间大幅度提升。

( 二) 教学方式和辅助性手段层面

透过客观角度观察界定, 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内容还是偏少偏浅的, 加上课时数量限制, 教学进程相对比较缓慢, 教师完全拥有丰厚的时间精力, 进行学生个体各类疑问解答, 必要情况下安排班级所有成员自由分组, 开展讲解、讨论、训练同步式实践活动, 对于学生异质化知识点快速牢固记忆和灵活改造沿用, 辅助功效可谓是极为深刻。

而高中物理课程内容繁多且课时安排较少, 课堂现场灌输的信息量难以清晰化计数, 几乎没有时间提供给师生进行特定类型习题探讨交流, 至此涉及教师课堂鸭架式灌输现象广泛分布。在此类背景下, 学生产生严重的身心压力, 并且需要在课后自己总结补充, 关于全新样式的物理思想、方法运用要诀, 终究是一知半解。毕竟高中物理教学实验, 都必须事先经过繁琐严格的调试, 其间更要督促师生细致操作任何工序项目, 如此过后, 涉及标准化实验结果才能得以真正呈现。

二、涉及初高中物理知识科学衔接策略的细致性验证解析

( 一) 初高中物理绪论内容的适当关注

良好的开端总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用, 尤其是在初中物理第一课堂环境下, 涉及初高中物理知识点差异特性、研习高中物理课程的动机、单位学期的教学改造方针、教学引导方式等, 都要向学生群体进行系统化阐明, 令初中生感觉到两者难度相差不是太大, 在今后高考升学期间稳固应有的挑战自信心。

( 二) 观察初中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并进行教学进度渐进式加快

结合教育心理学角度验证, 目前我国初中生往往无法全面摆脱以往固定化学习习惯, 为了避免其在今后较大课业压力下产生懈怠厌倦心理, 作为专业化初中物理教师, 要提供给此类群体一类逐渐适应的交流环境, 贯彻慢节奏、少容量和讲练结合等指标, 持续到学生心理稳定过后, 方可过渡到正常的教学进度模式。

( 三) 高中全新教材内容的适当引入

归结来讲, 高中物理知识始终是建立在初中物理基础上进行扩展的, 在针对此类内容进行教学引导期间, 教师应该快速地带领初中生进行高中物理各项知识点观察探究, 确保学生注意力集中基础上, 将初中物理知识遗留的局限、特殊性交代清楚, 方便高中阶段更高等级课题的快速渗入 ( 笔者的做法是把高中的课本给学生当课外书阅读) 。这部分教学内容还是较为繁多的, 就像是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则, 往往会因为承受顺风逆风等行驶问题, 使得速度方向难以维系在同一条直线之上, 尽管初高中课程中都提及恒力做功解题方式, 但是关于变力冲量和做功计算, 还是限定在高中物理课程之上。所以说, 教师在日常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 要始终关注初中重点内容的突出效果, 同时做出简明扼要的陈述, 其核心动机在于快速引入高中物理全新内容, 确保个体能够快速消化, 并且在后期高考中灵活转化沿用。

( 四) 例题和训练习题的精心筛选应用

旨在稳固提升初中生全新物理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事实上, 涉及初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差异细节, 主要在于例题和习题的难度、数量之上, 高中物理课程时常会触碰到推理和计算环节, 为了确保今后在高考风浪中能够稳固前行, 大部分初中生手头上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内容, 如若想要真正地将上部习题处理完毕, 也是不现实的。因此, 专业化指导教师, 要懂得精确化筛选各类和高考相关的题目, 借助典型例题科学讲解和作业内容合理布置, 完成初中生物理知识有机补充稳固等动机指标。相比之下, 高中物理教材内部提供的习题, 不管是在定义理解或是特殊物理现象分析等细节, 基本上都可以利用课本进行查询锁定, 特别是经过最近阶段全新课标整改影响, 如今初中教材中提供的习题数量着实不多, 并且额外添加一系列探究性作业, 希望借此激活学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探究潜质。

( 五) 初中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意识的适当强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应开列出参考书目录, 要求学生借二本不同类型的参考书, 一本是教材型的参考书, 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随时去查阅书中有关内容; 一本是复习型或习题解答型的参考书, 让学生在学完一章内容后通过查阅该参考书, 自己总结、归纳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要定理、习题类型、解题方法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故意出一些具有典型的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让他们觉得似学非学, 这样就迫使学生找参考资料去查阅该内容; 再就是将教材中部分内容定为自学内容, 列出自学提纲要求学生课后自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针对初高中物理知识进行科学性衔接, 不单单能够在合理时间范围内, 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 同时, 可以全面稳固初中生群体对于后期创新式物理知识的感知欲望, 及时推动后续教学进度且强化个体综合素质水准。但是, 关于此类领域的探索工作, 始终停留在初始阶段, 因此需要更多初中物理教学人员, 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并克制一切不良状况, 制定完善的课程内容衔接方案, 为今后初中生今后轻松应对高中课程和职业方向锁定, 奠定和谐的适应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盈秀.浅析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途径[J].才智, 2009, 28 (17) :78-90.

[2]侯贵民.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2 (02) :103-112.

[3]刘玉泉.以教学案为载体, 培养学生学科化的自主学习策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 18 (12) :79-86.

上一篇:用户统计分析报告下一篇:“三独”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