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2024-07-22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精选8篇)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1

跑题没)

羊城晚报讯 记者林世宁、张林报道:今天上午11时,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出炉,形式与去年相似,均是根据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点评

审题上不为难考生

邹寿元(华师附中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与去年一样,依旧是由材料引出写作范围,即新材料作文。这是规定的三种命题方式之一,是符合要求的,在备考过程中广东考生对这种命题进行过重点训练,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与去年相比,审题难度降低,一般不会离题,也可以体现出区分度。平时关注现实、有一定思想认识水平、有较强写作能力的考生可以写出好文章,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就审题来说,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

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总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从审题方面去为难考生,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考生立意没有高下

陈少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语文课评卷组组长)

慈善捐助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本则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应该能够在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对捐助与接受的多个方面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述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虽然人人都可以有话可说,有针对性地说,但要说得精彩说得有分量,还要看考生的思想见识与表达水平。

广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材料是一则关于捐助的小故事。从捐助者的角度来看,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反应,既有对其行为的肯定,也有对他的提醒,即帮助别人也要注意方式和加强沟通,以体现捐助的本意。

考生审题立意时,既可以对整个故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考生既可以选取其中的任一人物进行立意,也可以从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进行对比立意。以上角度和立意,没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考生可以展开联想,以适合自己的文体,写出精彩的文章。

价值维度相对单一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觉得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出得很差。估计很多学生都不知该如何写。它貌似可以写叙事类作文,但讲述这样的故事毫无新意,学生肯定不敢冒险;那就只能议论,发感慨了,可讨论这样的话题,能有什么立意?即便有立意,这样的立意也太浅了,没有深入探讨的空间。

材料所提供的三个贫困家庭的反应,看似各有不同,其实在价值观上是没有冲突和交锋的。站在富翁的角度,他的价值选择是正面的、没有争议的;站在三个贫困家庭的角度,他们的态度也都是正面的,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也没有任何价值争辩的空间。价值的维度如此单一,究竟要学生作何思考?他们又能思考些什么有个性的话题?

现在的教育,就连作文题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思想自由和思想争辩,无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在所提供的材料上设定了单一的价值方向和思考路线,这怎么能培养出有创造精神、有自由思想的学生?我对此深表忧虑。

羊城晚报记者 张演钦

考察的是财富的价值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时效性的题目,它能够反映当下人们的价值观,这个作文题目里面如果我看是在反映两个方面的考察,一个是考察价值观。慈善是最近这两年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什么是慈善现在的意义,你看看这三户人家的态度就是对于慈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个人家是把慈善当成一种无偿的捐助,一种扶危济困,那它就是一个接受,第二个人家的反应是把慈善当做一种借贷,它是有偿的,借来了以后会偿还,那它就是缓解燃眉之急的周转,但是它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接受。而第三个人家认为这样给钱只是一种施舍,这是一种以尊严为代价的,所以他会选择拒绝。

另一个角度是关于财富的价值,财富到底能够去做什么,首先这里声明捐助人他是白手起家挣的钱,这个是很干净的钱,是自己的钱,我们社会现在需要这样的人,但是这个钱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达到他最大的效应,可以说每个人对待财富都有他不同的观念,每个人用财富都能换来不同的效益。而决心以后要偿还,这是对自己有自我要求的,完全拒绝这种施舍是把尊严看得高于一切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人和财富之间的一种关系,它是一种平衡,是一种观念下决定的行为。

羊城晚报记者 张林

名家点评

考的是人生观

桥本隆则(日本著名作家)

广东的高考题目体现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富裕了该怎么办?个人做公益,还是回报社会?

贫困的人该怎么面对他人的帮助。

人有各种,有些人会欣赏陈光标式的慈善,但是更多人并不接受,所以从社会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多元,而不是黑的,与白极端对立,这个题目是考验考生的思想观、人生观的作文题目。

点评:

慈善捐助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本着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应该能够在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对捐助与接收的多个方面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述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虽然人人都可以有话可说,有针对性的说,但要说得精彩说得有份量,还要看考生的思想见识与表达水平。

广东省2013年高考作文材料是一则关于捐助的小故事,从捐助者的角度来看,三个家庭对捐助的不同反映,既有对其行为的肯定,也有对他的提醒,及帮助别人也要注意方式和

加强沟通,以体现捐助的本意。从受助者的角度来看,第一家心存感激并接受了捐助。在困难的时候学会了接受帮助和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这是一种成熟理性的处世态度。第二家以等价偿还这一方式来接受捐助,从中隐约可见古人所说的“苟非己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修身准则,这是一种立身处世严守本分、不贪便宜、知恩图报的人生态度,也可能是多数人会做的选择。第三家认为捐助含有施舍的性质,因此明确的拒绝,虽然故事本身看不出捐助者有这方面的主观意图。人穷志不短,困难的时候要自食其力。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2

“今年的作文题目出得比较合适, 符合高考作文的两大原则:一是熟悉, 二是公平。”高考刚结束, 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就接受了记者的专访。他说, 今年河南卷的作文题 (一则寓言材料: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 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 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 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 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 又多了一种本领, 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 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 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 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考生不会觉得难下手, 但想得高分也不容易。“大部分考生看到这个材料作文, 都不会觉得太陌生, 有东西可写, 不会觉得无话可说。”王立群说, 材料作文比较客观、公正, 不存在有的考生熟悉, 有的考生不熟悉的问题。而且, 作文的立意比较多样化, 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王立群说, 这个材料作文很好理解, 80%的考生应该能根据这个材料得出“扬长避短”、“发挥特长”等立意, 大部分的考生不会跑题。当然“审题容易也有弊端, 大部分考生在立意上会不分高下, 比较雷同, 想写出新意也比较难。”此外, 王立群教授还顺便评点了一下其它省份高考作文题, 他说, “时事热点有的考生熟悉, 有的考生不熟悉, 并不太适合作为高考作文题。”王立群说, 他认为辽宁的作文题目“明星代言广告”、江西的“圆明园兽首拍卖”等材料与时事关联度太高, 作为高考题目有欠稳妥。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3

重点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能力,把握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很重要

完形填空重点考查考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能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段落主旨能够有效地帮助考生理解全文,进一步解题。我们知道,文章主旨一般出现在全文首段或尾段,而段落主旨一般出现在段首。下面浏览文章,重点查看每段段首。

第一段:前两句对number sense进行了定义:Number sense is not the ability to count. It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 1 in number. 本段后文出现了experiment和for example等字眼,可知后文是对number sense进行举例阐释。

第二段第一句话为:Another interesting experiment showed a bird's 6 number sense. 从后面的crow (乌鸦)可以看出,后面是在对这个实验进行详述。而another interesting experiment也说明,第二段延续第一段的主旨,仍在阐释number sense。

第三段前两句话为:How good is a human's number sense. It's not very good. 这说明这一段讲的是人类的number sense为何不够好。

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对人类和动物的number sense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人类在这一点上并没有比乌鸦好多少。由此可知,这才是本文的主旨。

下面通过具体题目来看把握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对解题的作用。

2 , experiments show that many animals are, too. For example, many birds have good number sense.

2. A. Importantly B. Surprisingly

C. Disappointedly D. Fortunately

【解析】通过以上对主旨的分析可知,本文主要讲人和动物的number sense,而且人类的number sense并不比乌鸦的好多少。因此,即使不太确定第1题填什么,也可以推测出第2题的答案。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人类拥有number sense不足为奇,而动物拥有number sense就比较令人惊讶了,因此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最符合语境。

考查原词复现和同义替换,瞻前顾后很重要

原词复现和同义替换多年来一直是广东卷完形填空考查的重点,这次也不例外。原词复现指的是之前上下文出现过该词,而某一题的答案也是该词。同义替换指的是某一题的答案与上下文中某一词的意思相同。这就需要考生注意理解,细心观察。例如:

It seems that number sense is something we have in common with many animals in this world, and that our human 15 is not much better than a crow's.

15. A. sight B. nature

C. ability D. belief

【解析】空格所在的句子主要是表达人类的number sense并不比乌鸦的好多少。而文章第二句话就提到过number sense是一种ability,因此这里选C。

Number sense is not the ability to count. It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a 1 in number.... This means that the bird knows the 5 between two and three.

1. A. rise B. pattern

C. change D. trend

5. A. distance B. range

C. difference D. interval

【解析】要想解答第1题,必须往后看。根据后文的实验很容易就能知道,鸟能够发现两个和三个是不同的数量,因此第5题选C。而有change就有difference,change可以看做是difference的近义词,因此第1题选C,表示number sense是一种意识到数量变化的能力。

考查逻辑词前后的关系,划出逻辑词很重要

For example, babies about fourteen months old almost always notice if something is taken away from a 13 group. But when the number goes beyond three or four, the children are 14 (often) fooled.

13.A. single B. small

C. local D. new

【解析】这两句话中出现一个很关键的连词but,说明该词前后有转折关系。But后面的句子说到数量超过三个或四个,由此可知前面的数量一定是较少的,因此选B。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做完形填空时务必关注上述三种考查方式,学会瞻前顾后,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nlc202309020633

(郑凯涛)

语法填空

广东卷的语法填空题一般在一篇长约180词、难度适中的短文中设十个空,要求考生“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在空格中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此类题的空格分两种:一种是有提示词的,空格处填入该单词的正确形式即可;另一种则没有提示词,需要考生自行推断。

本次语法填空的内容从买盐的事情引申到公平,以小见大,是高考主流的考查方式。考点分布并不均匀,难度比去年要低,过去常考的热点代词只考了一道,而连词、介词和词性转换题与往年相比难度较低。

有提示词的题目相对比较简单,要注意非谓语、谓语动词的变化(时态、语态及第三人称单复数)、词性之间的转换(名词变形容词、形容词变副词、动词变名词)等。解题时,应首先根据空格处的语法环境,判断出空格处应填入的词在句中所作的成分和词性,再根据括号里给出的提示词填写其相应的形式。例如:

That would be a very 19 (reason) thing to do in a big city.

【解析】空格前是副词,空格后是名词,可知空格处应填入形容词。而括号里给出的是名词reason,故应将reason变成合适的形容词修饰thing。故此处应填入reasonable,表示“明智的”。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在大城市里,那会是个明智的举动。

In the beginning, there was only a very small amount of unfairness in the world, but everyone added a little, always 25 (think) that it was only small and not very important, and look where we have ended up today.

【解析】括号里为动词,首先考虑空格处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由于but之后是一个新的句子,故从everyone处开始分析,发现added是谓语,逗号后的部分是个独立于主句的状语,因此think应用非谓语动词形式。判断think与主语everyone之间的关系,发现think是主语主动发出的动作,应用think的现在分词形式,故空格处填thinking。

对于没有提示词的题目,空格处一般填介词、连词、代词或限定词。解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内部的逻辑结构、空格处所作成分以及上下文的含义等,判断是否为从句引导词、动+副、介词短语等结构。例如:

Nick's guests, 20 had heard their conversation, asked why they should not buy salt more cheaply if they could.

【解析】分析可知,空格后有一个谓语动词had heard,其后还有一个谓语动词asked。由于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且空格处所在的分句跟在guests后面,故可以判断空格处所在的分句是修饰guests的定语从句。由于从句中缺主语,且先行词是guests,故空格处应填入who。

The only reason a man would sell salt 21 a lower price would be because he was desperate for money.

【解析】如果遇到“完整句子___名词性短语或者词语”的情况,就说明空格处应填入介词,构成介词短语,作句子的状语。“以更低的价格出售”应该用介词at。

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要注意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同时多读英文,增强语感,提高解答语法填空题的效率。

(李浩明)

阅读理解

2013年广东卷阅读理解延续以往题型,四篇文章从体裁上看考查了夹叙夹议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比前两年的阅读理解文章容易些,没有生僻词和晦涩难懂的词汇。从文章内容和来源上看,A篇来自The Himalayan Times网站中Sue Dickson的文章“The Power of Imagination”,主要通过小男孩Tom勇敢与疾病作斗争的故事讲述想象力在战胜恐惧中的重要作用。B篇纠正了人们对成功的片面看法,论证想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靠的是长时间辛勤投入工作的观点。C篇描述心理医生通过无言的沟通帮助青少年渡过难关的故事。D篇来源于国外网站的文章“Using Technology to Fight Cheating in Online Education”。

同以往一样,2013年广东卷阅读理解考查了推断题(27、29、30、31、32、34、39)、细节题(26、28、33、36、37、38、40、41、43、44)、主旨题(35、45)和猜词题(42)四种题型,以细节题和推断题为主,主旨题仍然以考查文章主旨和选择标题的方式命题,猜词题属于熟词僻义类型。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留意文章细节,通过关键词定位回原文,再逐一比对选项做出选择。所选答案在原文中应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切忌主观臆断、以偏概全。

下面通过几道典型题来分析阅读理解的考查形式和解题思路。

推断题

27. What can be inferred about Tom's mother?

A. She was a rich lady. B. She refused Tom's request.

C. She wanted Tom to be a superhero.

D. She wanted to get Tom through the pain.

nlc202309020633

【解析】推断题在原文中不能找到与答案完全一致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细节推理判断出来。本题中,我们可以根据题干中的特指名词Tom's mother这一关键信息定位到原文第三段:"Maybe I could go as Superman," he whispered to his mom. Hearing this, the mother hesitated for a while. She had avoided buying the expensive costume (戏装), but finally she agreed. 从母亲避免购买昂贵的戏服来看,她应该不是很富有的人,排除A。但是尽管如此,母亲最后还是答应了孩子的请求,故排除B。从Tom提出要扮Superman而母亲犹豫了一会儿来看,母亲并不愿意Tom扮成Superman,更别提希望他成为超级英雄了,故排除C。结合Tom患癌症的事实来看,并不富有的母亲答应给他买昂贵的戏服应该是希望他能够挺过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文章第二段也提到,Tom喜欢扮超级英雄,Dr. Epstein也说这种办法有利于幼小的Tom更好地面对自己充满恐惧和疼痛的生活,故选D。

细节题

28. When Tom went for the third operation, he ______.

A. pretended to be painful

B. acted like a superhero

C. appeared in poor spirits

D. argued with his mother

【解析】对于细节题,我们在使用题干关键词定位时应注意“和谁相关,取决于谁”。本题问的是Tom在第三次手术时的情况,所以答案应该和Tom相关,但具体答案是什么取决于the third operation。根据“圈定关键词—定位—比对选项”的思路,题目可以定位至原文第三段。从这一段内容看,Tom手术前一天虽然很害怕,但并没有和母亲吵架,故排除D。手术的那一天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The next day Tom appeared as the powerful Superman, showing off through the hospital halls and coolly waving his hand to the people greeting him along the way. And Tom, with the strength of his fantasy, successfully made it through the operation. 由此可知,Tom不仅穿得像个超人,也表现得像个超级英雄一样,勇敢地渡过了手术,故选B。

主旨题

4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Exams

B. The High-tech Methods in Online Courses

C. The Fight against Cheating in Online Education

D. The War against the Booming of Online Education

【解析】标题型题目是主旨题的典型代表,历年高考广东卷均有出现。解题时需要注意两个原则:全面性和概括性,即选出来的标题不能以偏概全,以细枝末节代替文章主题。解答这类题时,阅读首尾段尤其重要。文中最后一段关键词为cheater和cheating,而这与文章开头所举的Jennifer考试时被远程监督以防作弊的事例吻合。因此,本题选项中出现的唯一一个与cheat相关的标题就是正确答案,故选C。

猜词题

42. The underlined expression cutting edge in Paragraph 3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______.

A. advanced techniqueB. sharpening tool

C. effective rule D. dividing line

【解析】划线词所在句子为:In the battle against cheating, this is the cutting edge and a key to encourage honesty in the booming field of online education.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cutting edge与this指代相同,因此我们要先弄明白this到底指的是什么。指示代词一般指的是前面出现过的事物,追查至前面一段,不难发现this指的是using a web camera这一防止作弊的监督手段。而根据cutting edge所在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该词是褒义词,是用来鼓励网络教育的诚信行为的。而该句的下面一句话为:The technology gives trust to the entire system, to the institution and to online education in general. 由此可知,this指的是一种technology。故答案应该是A。我们还能以using a web camera为线索继续往下找依据,发现第五段第一句话为:Aside from the web cameras, a number of other high-tech metho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这个句子再次印证了this是一种高科技手段,故确定答案为A。由此可知,在做猜词题时,考生应该注意利用上下文,通过关键词找线索串连,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以此来确定答案。

nlc202309020633

(陈园婉)

信息匹配

信息匹配题主要是让考生通过电子邮件中的不同需求匹配相关广告,广告有六个,邮件为五封,有一个广告为多余选项。信息匹配题一般比较简单,考生不必纠结于不认识的词,而应该用关键词匹配法,快速解题。具体步骤为:①快速浏览邮件内容,找出关键词;②快速浏览广告,找出和邮件里关键词相匹配的内容。注意:广告中的图片也是了解广告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例如第46题和第49题。

46. 第一步:了解邮件中发件人的需求,找出关键词。邮件前两句话为:I am a journalist working for a local news agency. Since I need to travel a lot, I do care about durability when choosing power supply for my digital cameras. 从这句话中可知,发件人需要的是power supply for digital cameras,即电池类的东西。第二步:浏览广告,发现B选项广告中的图片画的就是电池,其他的广告都与此无关,故很快就能确定选B。即使考生不认识durability (电池续航能力),也会发现B项的广告中有durable这个与之相匹配的词,从而确定答案。

49. 如果考生不知道MBA (工商管理硕士)是什么意思,那么最难的可能就要数这一题了。通过本题中的邮件可知,发件人当上了部门经理,却不知该如何与下属沟通,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因此想接受专业训练,提高管理与沟通技巧(administrative and communicative skills)。但浏览广告却发现,似乎没有一个选项与此相关。此时,关键词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邮件中提到了diploma course,而选项F的广告中也提到了MBA diploma,无疑F就是正确答案。

(陈园婉)

基础写作

广东卷的基础写作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8~9个信息点进行写作,而且只能用五个句子来表达全部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学会将信息点进行分类、合并,运用从句、非谓语、介词短语等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由于2013年广东卷基础写作的信息点比2012年少了一个,又回归到了2011年的八个,并且在题干中已经将这些信息点进行了分类,这就为考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考生只需想办法将分好类的信息整合成五句话即可。第一个信息点本身就是一句话,无需整合,比较容易处理。我们来看后面需要整合的四句话。

第二句

信息点:至少18岁;做好不回地球的准备;愿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定句型:由于三个信息都是形容志愿者的,可以考虑用并列句或定语从句将其串成一句话。当然,相比较而言,定语从句更有亮点。“至少18岁”比较短,作为句子的主句不太合适,而“做好不回地球的准备”比另外一个信息更吸引眼球,故作主句最合适。如:The volunteers are required to prepare themselves never to return to the earth. 定好主句后,加入其他成分。由于剩下的两个信息均为定语从句的从句部分,修饰主语the volunteers,因此应以并列的结构放在先行词the volunteers之后。

最终方案:The volunteers, who should be at least 18-year-old and willing to keep up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the others, are required to prepare themselves never to return to the earth.

第三句

信息点:火星生活条件太艰苦;面临严寒气候、孤独和恐惧

定句型:根据题干,这两个信息点为专家观点,都是讲火星上的不利条件,因此这两个信息可以用not only ... but also结构来表达递进关系,也可以将“面临严寒气候、孤独和恐惧”理解为是“火星生活条件太艰苦”的原因,使用原因状语从句。我们可以选择以expert为主语,剩下的为宾语从句,如experts think/believe that ...;也可以用according to experts为状语,另外两个信息为主句。

最终方案:① According to experts, not only will life on the Mars be extremely tough, but also the volunteers will face cold weather and loneliness as well as fear. ② Some experts think that the living conditions on the Mars will be hard because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 volunteers to face cold weather, loneliness and fear.

第四句和第五句

信息点:厌倦地球生活,想体验火星生活;如果成功,就是人类英雄

定句型:根据题干,这两个信息是志愿者的观点。由于两者之间相关性不大,所以可以独立成句,加上前面三句话,正好五句。很明显,前者是因果关系,故采用原因状语从句;后者为条件关系,故使用条件句。由于都是志愿者的观点,所以要加上the volunteers believe/hold the belief that ...。

最终方案:Some volunteers hold the belief that they will be heroes if they succeed. Moreover, they want to know what life is like on the Mars because they are tired of life on the earth.

综上所述,考生在做基础写作题时,需要分析信息点之间的关系,为其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务必做到句子结构准确、信息内容完整、篇章连贯。

(李浩明)

读写任务

2013年广东卷读写任务的主题为“平凡工作”,通过短文表达了平凡工作虽然无法给人带来较大的满足感,但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并要求考生以清洁工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主题再一次完美复现高考写作主旋律——积极向上和健康成长,因而考生平时要多多积累此类正能量素材,如a respectable individual and a committed citizen (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和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公民)、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well-being of the society (为社会安康做贡献)等。除了套用一些合适的素材外,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使用倒装句、强调句、插入语、非谓语、从句、虚拟语气等多样的语法结构,并适当添加细节,以丰富句式和内容。下面以一篇范文为例来看看如何增加写作亮点。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4

优秀作文

1巴掌与吻教育之痛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表面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应看到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都足以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其背后折射出的无数个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进与退为奖罚标准,与其产生的求全责备之态,并非个别。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的体现,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背后反映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习作用时,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满分”这一事实,而是只看见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况,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而只关注比上次进步了6分。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

所谓求全责备与宽容鼓励之异,在向教育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教育观念之弊,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道”,“改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审视日常中我们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帮助他们获得除了分数的其他优良品质与综合能力,以真正的吻报以最大的鼓励,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教育报以决心与坚守。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

●点评:本文最大亮点是语言出彩。一是语言凝练。开篇“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14字即概括了漫画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得体现”,语句简洁,观点鲜明;结尾简短有力,回应首段。

二是句式灵活多变而又自然流畅。全文文气涌动,文脉清晰,反问设问层出叠现。

三是整散结合,修辞手法娴熟运用,表达得体,用词准确老练,仅用950字便把道理说得透彻,思维严密,颇见老辣的写作功底,这正是当前中学生最为欠缺的语文素养。

(揭阳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林卫钊)

优秀作文2 致母亲的一封信

亲爱的母亲: 您好!

先请允许我引用一句名言:“人能够登上荣誉的高峰,却不能长久地居住在那里。”我明白您对我的殷切期望,希望我永远都是最优秀的孩子,您的望子成龙我能理解,世界上有哪个母亲不想自己的孩子好?但今天我想跟您说,请原谅我不能一直优秀,请原谅我不能一直都做得最好。

我记得小时候,您一直拿我跟别人比,我记得我的表弟,有时候他来我家吃饭,您就会说:“看谁吃得最快。”我记得我去学钢琴,你会坐着听我弹,听我练,直到每一个音符都弹得流畅,您才会微笑地放我离开,我去考级,虽说也并不真的痛恨钢琴,但我对考级的厌恶有一半都来自您过高的期望。有时候我也会羡慕其他孩子,当班上一个成绩一般的同学拿到成绩单后就能开心地回家,因为他有了一点进步。而我心理却是忐忑的,我因为您要求每次考试都要95分以上。

母亲,我希望您也能理解体谅我,压力有时是动力,但更多时候,压力就像一个鸡蛋,从里面打破的是生命,从外面打破的就只有灭亡。我希望您能尊重我内心的最真实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强加压力给我,我的成长并不是您个人的意志就能决定的,就好像思想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像儿童的样子。”

有时候我也会想到新闻里报道的“虎妈”、“狼爸”,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在这个到处是竞争的年代希望能“与众不同”,但我觉得他们的孩子并不真的快乐。母亲,我知道您一直很爱我,您外表严厉只是想让我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也许您可以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引导我,鼓励我,我更愿意看到一个温柔的母亲。

今天,坐在高考考场上,人生往后漫漫长路也许就在我的笔尖下书写与改变,只是想借此机会,想跟您说一句:这一次,让我做一回真正的自己,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无怨无悔。

谢谢您,我的母亲。

您的儿子×××

2016年6月7日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书信。全文紧扣漫画内容,“一直优秀”“不能一直优秀”紧扣100分和98分;“成绩一般同学”“有了一点进步”扣住了55分和61分;母亲的“满意”“微笑”“严厉”等相当于“唇印”和“掌印”。在书信中巧妙、多次扣题及点题是本文的特色之一。

全文的感情自然、真挚。立意深刻,中心突出,是本文的另一特色。

全文用例恰当,中外并举,详略得当,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的文采。假如说理能更严密、辩证一点,引用及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会更精彩。

(广州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唐吉民老师)

优秀作文3

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

这一则漫画是一组巧妙的、富有深意的对比。先拿满分后拿98分的孩子先后收获了香吻和一个耳光,而先拿55分后拿61分的孩子则先后得了一个耳光和一个香吻。从这两个孩子的境遇上,我们看到了许多人有意无意抱有的一种心态:追求卓越、积极进取,否认失误和退步,哪怕这个“失误”仅仅两分。

努力进步当然是一件好事。正如漫画中的第二个孩子,他从不及格到达到及格,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质变和成就。攀登虽艰辛,而山顶上“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是徘徊在山脚下的人无法享受的。然而,从100分到98分就是应当受到指责的堕落吗?并不是。98分依然是一个令人艳羡的好成绩,98分和100分同属于优秀水准。从100分到55分才是应当警醒的堕落。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奉行苛求完美的极端精英教育,向往着“高处不胜寒”。从“虎妈狼爸”,再到“提高一分,横扫千人”的高考标语,人人的神经成了一张绷紧的弓,生怕遭受横飞而来的一记耳光。

可是,有一句亘古朴实的真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心心念念“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忘了挫折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宽大的大海永不会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静,清浅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量。

是的,起伏的波浪才是更具力量。没有后退,没有低谷,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空间,也就没有厚积薄发的震撼。就像生活在南极冰海的企鹅,想要跃到岸上,并不是在水面上拼命挣扎,而是猛地扎进深水,凭着一股冲劲儿再跃出水面,华丽地落在岸上。第二个孩子就像这只企鹅,在不及格的深潜后获得腾跃的力量。

而我们,当然应该给第一个孩子以鼓励和支持,不是必须得到满分才是优秀的孩子。他是潮起潮落的大海,是汹涌起伏能淹没一切的波浪。我也相信,他可以在这两分的差距中弥补自己的缺漏,下一次重得满分。

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我相信在不完美中,才能更好地突破自己,在退步中,重获前行的勇气和动力。

●点评: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题好文一半,其所拟题目与其他考生相比,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该生的“自选动作”也同样做得十分到位。比如“立意高远”———作文以哲理立意,难度系数高,区分度自然也高;辩证思维亦颇具特色,论证扎实、理性、稳健;论述相当集中,从题目至结尾绝无蔓笔,析题切题扣题点题,一以贯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所用的“古人说”妥帖,所用的“波浪说”无可辩驳,所用的“企鹅说”新颖、生动、精当、有情趣。此外,该生的“情文并茂”能力、“孟辩素养”(孟子式的辩论素养)也值得点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佘作章)

优秀作文4

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今人之于古人,更为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视化为对于点点成绩的纠结,平日里的“天子骄子”因点点失误而被“由爱转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点点进步而顿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态度因一点点分数改变而“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是对待成绩过于主观、生硬的行为。

分数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维方式、老师出题的难度,甚至于个人的运气皆可改变成绩的高低。仅以“这次比上次高了几分”来界定孩子是否认真学习是不客观的、表面的。高分学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来的勤奋与不辍,低分学生的父母不能认识到孩子的能力与水平。单次成绩的沉浮即界定英雄、评定父母心中的“宝”,难以认识到孩子的水平,终会致使孩子深陷那红色的分数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分数一点点退步或增加均可改变父母的爱,则此爱易流于表面而不触其心。孩子退步了两分即挨了巴掌,或许便是错罚了试题变难仍是班级第一的他。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是如“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让前路阳光明媚。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分数进步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棘棘,时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古人云,“爱其子,则为计之深远。”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考试是对孩子学习的评估、却并非是对孩子的评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数的眼光也不应局限于一隅,而应看到整体的、比较的,这样才能知道成绩背后那点点浮沉的真正意义。

父母的“巴掌与吻”是可影响孩子一生的。曾几何时武汉神童惊人跳级、学业有成,而父母惯于其优异,容不得半点失误或退步,他终顶不住压力而厌学,“泯然众人矣。”

成绩那点点浮沉并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坏”、“优差”,也不能作为孩子赢得父母的爱的筹码。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实力,给予及时支持,方能在无涯学海上为他撑起一片小舟,助他学成至彼岸。

点评:

本文是考场中一篇精彩的议论文。

首先,作者能准确地解读漫画的寓意。题目“点点浮沉”四字用词非常精妙,体现了该考生对漫画的全面评价。全文紧紧围绕着“点点浮沉中的成绩”所存在的问题展开议论。文章思路清晰,从分析“只看分数浮沉”的错误观点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进而能高屋建瓴地提出教育的本质应在于看“浮沉分数”背后的真正意义,体现了考生极强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再者,文章最为精妙之处,还在其语言文字的亦雅亦俗,畅达准确,严谨冷静的分析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考生,极富有说服力。成语的运用顺手拈来,比喻的句子生动形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等经典语句的引用,更能表现出该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驾驭素材的综合能力。

(清远市阳山县南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毛少艳)

优秀作文5 一点进步,一种人生

暮色暗淡,残阳如血。

北方的风凛冽地刮着,刮的人生疼。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坐在河边,手里拿着最后一次的模考卷,上面的分数令她心寒。她考差了,离自己梦想的学校还差了好多,然而更令她伤心的是,她的父母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将她痛骂了一顿。

女孩于残阳中站了起来,她撕碎了手里的试卷,回到了家。没有人知道那个夜晚女孩想了什么、想了多久。只是看见,从那以后,女孩仿佛在书桌旁生了根。

几个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场上,答完了人生最重要的几份卷。也许是好事多磨,女孩虽然比最后一次模考分数多出了很多,但依然未能考上梦想院校,只因几分。

女孩流着泪在田野上使劲奔跑,最后累到躺倒在地。盛夏,农村的夜空被点点繁星照亮,女孩睁着流着泪的眼睛,看着热闹的夜空,仿佛自己的梦想跟那星星一样离她如此遥远。这时,女孩的父亲躺在了她的身边。“对不起,我还是没考上,你骂我吧。”“不,孩子,最后一次模考骂你是因为你的心根本不在学习上,然而后来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你的进步。有进步就是好的,虽然你的进步并未帮你达成目标,但那又怎样?只要能进步,在哪都能成就精彩。”

父亲的话好似一豆灯火,点亮了女孩心里哪怕只有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几个月后,孩子听了父亲的话,背上行囊,去了一个二本的院校,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那后来女孩大富大贵了吗?没有。毕业后,女孩搭上南下的火车,找了份工作,平平淡淡地活着。只不过,不管有多平淡,她都会把生活过好,努力让自己进步。

再后来,她结了婚,生了小孩,成为了我的母亲。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我妈妈从小到大都不太在意我的成绩,所以在别人学奥数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在扔泥巴。但我妈妈也是有底线的,她不要求我每次都要考满分、90分,她只要求我每次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

上了高中后,由于我的爱好,我学了艺术,成为了艺术生。功课落下了不少,成绩自然也不算优秀,妈妈也还是只有“进步”一个要求。她只是不想我也像她一样因为没有努力和进步而在迷雾中穿梭。

如今,我走在了妈妈曾经走过的路上,只求问心无愧和争取进步,或许我的进步十分微小。使我赶不上我想要搭乘的那辆列车。不过,后面其实还有很多辆车在等我,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进步,就像小树一直在努力进步和成就一片繁茂;就像水滴一直在努力进步汇成一曲江河,奔向所梦想的远方。

一点进步,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点评:

与一般考生作文写法不同,本文并不是千篇一律地从漫画材料的描述分析开始,而是用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描写性开头,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气氛来吸引读者。文章“有进步就是好的”这个立意却完全是从漫画材料中来,并对成绩优劣与评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思考,符合题意,中心突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转折点是她“成为了我的母亲”,叙事的时间跨度使文章产生了历史感,情感色彩从忧伤苦闷逐渐转为平和豁达,内容和情感丰富充实立体。母亲并没有把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女儿,对“我”的期待与评价着眼于“是否有进步”。在追求完美、施行“虎妈狼爸”教育方式的中国父母群体中,这位母亲的宽容心态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她或许就是考生们笔下心心念念呼唤的那位“母亲”!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有创意、以情动人的散文,它不以强势的说理取胜,而是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独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种真诚的书写恰恰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5

1.回到原点

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

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

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点评】 刻画精妙别具匠心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不足的是文章第六段交代都市人的回归过于直接,显得生硬,与其文含蓄优美的特点相悖。

2.回到原点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点评】 文情并茂考场佳作(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敏)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

文章从两个层面描写“回到原点”: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虽然文章作者还难以就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回到原点的“寻根”问题作更辩证的分析,但总体上看,这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一篇考场作文。

3.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点评】 审题准确发人深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远鸿)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精彩之处在于:审题准确。考生从数学课中的小图谈到治国“宏图”,其关键都是“确立原点”,并引用古今资料力证治国之根本是“以民为本”。同时,考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从“官”和“民”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无视原点”的种种乱象及其原因。有理有据,材料丰富。再者,文章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全文见不到装腔作势的华丽辞藻,却是些情真意切的平常文字。其中,包含着发人深省的道理,读来令人信服。

4.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

富有文采耐人品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胡家俊)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6

一、题目[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查尔酮类化合物G是黄酮类药物的主要合成中间体, 其中一种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已知以下信息:

(1) 芳香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00~110之间, 1 mol A充分燃烧可生成72 g水.

(2) C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3) D能发生银镜反应、可溶于饱和Na2CO3溶液、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其有4种氢.

回答下列问题:

(1) A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

(2) 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 E的分子式为_________, 由E生成F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4) 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

(5) D的芳香同分异构体H既能发生银镜反应, 又能发生水解反应, H在酸催化下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6) F的同分异构体中, 既能发生银镜反应, 又能与Fe 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的共有___________种,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为5组峰, 且峰面积比为2∶2∶2∶1∶1的为______________ (写结构简式) .

二、分析

该题给出了物质转化之间的条件及一些信息.解题时既要看框图, 又要看题中给出的信息.

由信息 (5) 可知, F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有了以上分析, (1) (2) (3) (4) 问就很容易回答.

三、参考答案

(1) 苯乙烯

四、点评

本题框图关系清晰, 所给信息明确.从框图中起始物开始, 结合信息可逐步推出每一物质.题目中的明显信息有A到B及B到C的反应条件, 容易推出A为烯, B为醇.再结合信息 (1) (2) , 可确定A、B、C是什么具体物质.由D的化学式、D到E的条件及信息 (3) , 学生也容易确定出D的结构.

该反应的实质是取代反应.

在 (5) 中:

明确了以上反应机理, 就容易完成E到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F与C生成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也就容易写出G的结构简式.

本题的第 (5) 问, 实则考查了HCOOH可以发生银镜反应的特性.

2023年广东高考作文点评 篇7

6年自主命题的锤炼,3年新高考的实验,2009年6月,省高考语文命题组不负众望,为全省考生奉献了一份稳字当头、难易适中和考查全面的高考试题。

这份试题,可以说从很多方面都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广东新课程改革的巨大进步,更反映了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组稳打稳扎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稳字当头。2009年广东语文试题共六大题,24小题,其中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整个试题的板块结构、题型设计、考点考查和能力要求等方面与08年广东卷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这是对2009届高考师生按照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科学备战的高度肯定,也可以说,为2010年广东高考师生备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难易适中。这份试题难易适中,基本是按照7:2:1的结构设置的,估计与2008年难度差不多,甚至是更容易一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导向,因为人们向来以为,语文试题最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语文试题应该是最有人情味的题目。但是,现实中我们语文面临着诸多尴尬,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教师授课感到特别疲惫,而最让人诟病的是语文还考不到理想的分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想语文命题是脱不了干系的,其次还有学生原因,还有教师原因等等;而2009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组则很好地摆脱了这些不足,真正为全省考生命制出一份难易适中、区分度科学的好试题。

纵观09广东试题,可以说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客观)部分4个小题只有第3小题略微有难度,而其它3个小题都很简单。简单没有什么不好,因为考查的是一些基础的东西,所以简单是科学的、合理的。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部分,无论是文言文阅读,还是古诗鉴赏以及名句名篇默写都是不怎么难的。文言文阅读符合考纲中的“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要求,题目难度完全可以接受;古诗鉴赏中“思想内容”“练词”平时都是训练得重点;而名句名篇6分纯属送分。第三大题社科文阅读,选文本身就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且题型与08年完全相同,2个客观题加2个主观题。这样的题目,需要我们认真研读文本,然后我们就知道原来“答案就在文本中”。第四大题为现代文选做题,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耕作的诗人》,一为实用类文本阅读《黄侃先生二三事》。这两个文本阅读的难度都可以接受,且设题角度清晰,要求非常明确,不偏不怪。第五大题是语言文字运用(主观)部分,一为图表概括题兼考连贯;一为致谢信兼考得体、生动。这2个小题取材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第23题,更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第六大题是作文题,新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而且非常难得的是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不在审题方面为难考生,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是语文命题人文关怀的最佳体现。

考查全面。全卷六大题24个小题,涉及考纲中多个考点。像第一大题中就涉及到字音、成语、病句和连贯(排序)。像第二答题中涉及文言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言断句和翻译、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等等。像其它大题涉及的考点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

所以,我们以为,2009广东语文卷是一份真正体现新课改精神、具有非常高含金量的好试题;这份试题更是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组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的结晶。当然,试题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试题在创新方面略显不足,千万不能为了求稳而放弃大胆创新。真诚希望2010年广东语文卷能再换新颜、再攀高峰!

2011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点评 篇8

1.回到原点

壹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

【点评】

主题明确批判性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周小蓬)本文取“原点”作为“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到文学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作为文学创作的原点,非常中肯。接着,作者指出现实中一些作家或“写手”远离生活“闭门造车”写“无病呻吟”的东西,写有数量无生活的“作品”的现象是“离开原点”的作为,显示了作者一种社会批判意识。作者批评了这种现象之后紧扣题目正面立论,阐述了文学创作必须“回到原点”。文章结尾一句“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和深刻”,再次强调主题,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2.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面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

富有文采耐人品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胡家俊)

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

3.回到原点

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

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

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

【点评】

刻画精妙别具匠心(执信中学曾湖仙)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

作者擅长细节描写,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体会深切,刻画精妙;环境描写亦别具匠心,开头“热气”的渲染为“回归”的渴望做了形象的铺垫,并与结尾“风起了”自然呼应,不着痕迹。

不足的是文章第六段交代都市人的回归过于直接,显得生硬,与其文含蓄优美的特点相悖。

4.回到原点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伫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 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的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儿,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确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

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网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点评】

文情并茂考场佳作(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吴敏)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文章从两个层面描写“回到原点”: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虽然文章作者还难以就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回到原点的“寻根”问题作更辩证的分析,但总体上看,这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一篇考场作文。

5.回到原点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首要工作就是确立原点。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暴力强拆都有之。

我们的公民,也有众多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未?股票升否?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于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平权利,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100多名的现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无不揭示了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

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每个人的觉醒也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美好的函数图景。

【点评】

审题准确发人深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远鸿)

上一篇:民族艺术团 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童年小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