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2024-06-08

焦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通用15篇)

焦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1

词语解释:非常着急

近义词:着急、发急、焦虑

反义词:冷静,镇静,镇定。

焦急的造句

1、投资者仍就焦急万分。但是今天纽约股票市场开始趋于稳定了,海外市场持续低落。

2、今天下午放学下雨了,我焦急的等待着妈妈来接我。

3、深夜了,小华还没有回家,他妈妈很焦急。

4、夜深了,爸爸还没回来,妈妈显得很焦急

5、我生病发烧了。妈妈焦急的带我去看病

6、放学时下雨了,我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待着爸爸来接我。

7、国王焦急万分,只好四处张贴布告,征问国中智者,如能解答者当给重赏。

8、外面的雨大了,母亲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动,期盼父亲在这时能快些回来。

9、我焦急地等着同学,希望他们能早点来.

10、我的书丢了,我焦急地四处寻找。

11、考试没有答完卷他十分焦急。

12、一向和蔼可亲的母亲,如今焦急万分的在狂风暴雨中气喘吁吁地寻找着自己的儿子。

13、书店还没有开门,我们在焦急地等待。

14、当我发现钥匙丢了的时候,心里焦急起来,不停地来回走动。

15、她因丢失衣箱焦急万分。

16、她一旦摸清内容的大略,就焦急万分。

17、这次考试,他答题没有答完,而交卷时间又快到了,他非常焦急。

18、母亲焦急地在急救室外边徘徊着,等待着那让人期待又害怕的结果。

19、他焦急万分不知接着该做些什么。

20、这时铃声第三次响起来,听起来焦急万分。

21、我焦急地等着同学,希望他们能早点来。

22、小明焦急地等待着老师公布成绩。

23、他的钱包丢了,焦急万分,一直在找。

24、她在手术室内动手术时,他焦急万分。

25、小明两天没回家了,他妈妈非常焦急。

26、他在机场出口来回地张望,焦急的寻找着两年未见的父母

27、小偷被关在派出所,()焦急地想着办法脱身。

28、期中考试马上到来,由于一些原因未复习好,所以很焦急。

29、上学快要迟到了,公车还没来,在万分焦急的等待中,终于打到出租车,顺利赶到学校。

30、天黑了,姐姐还没有回来,妈妈和我很担心,我们在房间里焦急的走来走去!

31、她焦急地等待着汽车开来。

32、我们焦急万分地等候医生做出诊断。

33、爹爹生病住院了,爸爸在病房外焦急地转来转去。

34、我起晚了,焦急地往学校跑。

35、我们在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焦急也没用。

36、这位参赛选手正在焦急万分地等待她最后的得分。

焦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2

一、同义词与复音化的关系

任何语言的结构都是从简单发展为复杂, 词汇的构成都是从单音词发展为多音词, 那些最早形成的、意义单纯的、口语常用的基本词汇多半是单音词, 后起的、意义复杂的词汇更多是多音词。世界上的语言, 音节总数大多是几百个, 像汉语这样的声调语言也才有一千四百个左右, 有限的音节和无限的表义需要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增加多音词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 也是各种语言的词汇发展的共同规律。就汉语的情况而言, 从上古时期起, 就开始了从单音到多音的词汇衍生。据程湘清研究:《论语》共有单音词1126个, 占总词数的74.9%;复音词共有378个, 占总词数的25.1%, 但若除去专名165个, 只占总词数的14%。《孟子》全书有单音词1 589个, 占总词数的71%;复音词651个, 占总词数的29%, 若不计280个专名, 只占总词数的16.5%。另据毛远明统计, 《左传》全书共有复音词5 437个, 占总词数9 671个的56%;扣除专名后复音词512个, 占总词数的15.6%。这些数据所反映的复音词的比例是比较接近的。到了汉代, 总字数21万的《论衡》全书的复音词达2 300个之多, 《说文解字》全书出现的复音词有1 690个。据程湘清研究, 《世说新语》全书复音词总数为2 126个, 其中语音造词129个, 语法造词1 997个。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复音词的比例是在不停的加重,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

早期汉语单音词合成复音词是经历过一个历史过程的。开始时先作为词组, 用的多了, 意义也经过整合和浓缩, 后来就变成了词。单音词合成复音词为汉语词汇的衍生开辟了无限宽广的道路, 许多意义相近的单音词结合起来往往更加具有表现力。所以, 同义词对汉语词汇的复音化也就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的复音词, 如:追逐、驱逐、拥抱、迎接、提携、酝酿、谈论、逃亡等等, 在开始的时候, 只是两个单音同义词连用, 慢慢的经过浓缩, 就成为一个复音词了。汉语词汇借助这种方法衍生了大量的复音新词。

我们可以以《世说新语》中的同义词“追逐”为例, 具体看看同义词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追”和“逐”开始是意义相近的单音词, 它们追赶的对象不同, “追”指的是追人, “逐”指的是追兽, 但是, 在《孟子》中二者就已不再具体区分追逐的对象了, “追”已开始用于兽类了。如:“孟子曰:‘逃墨必归於杨, 逃杨必归於儒。归, 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 如追放豚, 既入其苙, 又从而招之。” (孟子·尽心章句下) 在《春秋左氏传》中, “逐”已经用于人了。如:“醒, 以戈逐子犯。” (僖公·传二三·六) 当“追”和“逐”形成同义词后, 经常连用, 随着双音化趋势的发展, 二者逐渐凝合成词。在《汉书·赵充国传》中“又有衣裳兵器, 难以追逐。”“追逐”就逐渐成为一个词语了。

又如表示“打猎”的一组词“猎、畋猎、田狩”, 更能显现这种现象。在古代, “田、狩、猎”都是单音词, 有自己独立的意义, 但都和打猎有关, 所以, 它们那时只是近义词。然而, 随着人们思维的概括性增强, 它们就逐渐成为同义词并且连文使用。据黄金贵研究:“田”在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已有, 它有两个意义, 一是指田地, 一是指田猎。作为田猎意义, 它具体指的是“焚林而猎”, 既是为了开垦农田, 又是一种围猎活动。“畋”是“田”的后出专字, 专指“田”的田猎意义。“狩”, 《尔雅·释天》:“火田为狩”, 郭璞注:“放火烧草, 猎亦为狩。”, 也就是说, “狩”是以焚田为主、配合其他逐获方法的田猎活动, 所指范围大于“田”。“狩”是综合性的田猎活动的通称, 一般指具有经济和军事意义的大型田猎活动。秦以后, “狩”更多与“田”、“猎”同义连用, 泛指打猎。“猎”, 《说文》:“放猎逐禽也。”它指的是一人或数人外出猎取禽兽, 平民也可以为, 所以, 与大规模的“田”、“狩”不同。秦以后, “猎”成为打猎的通称。在《世说新语》中, “猎”单独出现了6次, “畋猎”、“田狩”各出现1次。如“桓南郡好猎, 每田狩, 车骑甚盛, 五六十里中, 旌旗蔽隰。” (规箴第十·25) 周浚作安东时, 行猎, 值暴雨, 过汝南李氏 (贤媛十九·18) 桓大司马乘雪欲猎, 先过王、刘诸人许。 (排调二十五·24) “桓车骑在上明畋猎。” (尤悔第三十三·16)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 “猎”、“畋猎”、“田狩”并无具体的区别。它们其实就是同义词连用后, 渐渐凝合成词。只是它们没有流传下来, 后来被“打猎”一词取代。但是, 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同义词的连用对复音化具有重要影响。

二、同义词与语义分割细度的关系

同义词与语义分割细度有着亲密的关系, 正是由于古代语义分割较细, 而人们的思维趋势是越来越概括, 所以, 后代才有可能产生很多的同义词。比如类义词变为同义词、上下义关系的词变为同义词等等, 这都与语义细度的分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义分割”, 是近些年来学界提出的一个关于语义研究的新概念, 它指的是“语言对连续而无界限的经验领域进行分割和范畴化, 如全体分割成部分, 音味色等感觉经验分划成可归的类。”某一事项, 语言对其分割得越细、区分度越小, 反映这一事项的语义场内的类义词越多, 类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越小。张生汉先生认为:造成语义分割的疏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思维的方式和文化关注焦点的不同是主要的。人类是借助语言来观察、了解世界的, 同时, 又把自己观察、了解的结果通过语言记录了下来。处于不同生存环境、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关注程度也会不相同, 这就造成了不仅不同语言对同一事项的语义分割的疏密往往有差异, 就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对同一事项的语义分割的疏密也很可能不一样。就汉语而言, 同一事项, 先秦汉语较之后来、特别是唐宋以来的汉语, 对其分割的要细, 区分度要小。比如“追逐”, 古代细分为“追、逐”, 追人用的是“追”, 追野兽用的是“逐”。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不再具体区分, 于是, “追”、“逐”由类义词变为同义词, 并且, 由于同义的关系而经常连用, 这就变成了复音词。也就是说, 古代对“追逐”这一事项的语义划分非常细致严格, 于是产生了“追”、“逐”这两个词。后来, 人们不再严格限制追逐的对象, 于是, 二者就共同表达这一义位, 形成同义情况。类似的例子还有“树、艺”、“听、闻”等等。在最开始时, 它们多数是类义或上下义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渐渐改变, 先前需要细细区分的事项, 在后代已经是没有必要细分了, 于是, 原先的类义词开始分化。在语义场解体之初, 许多类义词会演变为同义词, 共同在人们的交际中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 再渐渐分化, 有的从独立的词变为语素, 有的人们不再使用, 渐渐消亡。因为, 当语言的层级关系改变时, 也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时, 此时, 许多的近义词会因为人们的思维倾向概括而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不再有区别, 就造成了同义词的大量涌现。后代的许多同义词, 都是在语言的层级关系发生改变时产生的。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语义分割细度对同义词的产生有着根本的影响。古往今来, 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后代的思维方式与前人的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造成人们对同一事项的认识不同, 导致对同一事项的语义分割的细度不同。这样, 先前的许多词会随着人们的需要发生改变, 造成语言内部结构的改变。因为人们的思维倾向于越来越有概括性, 所以, 原先区分细微的近义词就会不再有区别, 从而变为同义词。所以说, 我们认为, 同义词的产生与语义细度的分割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摘要:同义词是汉语词汇的一种重要现象, 通过对它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清楚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内在原因。《世说新语》处于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时期, 由《世说新语》中的同义词去看同义词对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具有更大的代表性。

关键词:同义词,复音化,语义分割

参考文献

[1]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2]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3]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焦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3

[关键词] 上义词 下义词 回指

一、引言

Taylor (2002)以Langacker (1987, 1991) 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纲要-实例(schema-instance)的认知概念,试图重新诠释语义上的上下义关系并且进一步系延伸至其它领域里。他认为,上下义关系(hyponymy)不仅存在于语义单位之间,在音韵单位(phonological units) 和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s) 之间也常常存在这样的包含关系,下图为“纲要-实例”示意图(Taylor 2002:125):

根据Taylor(2002)的“纲要-实例”理论,A 为“纲要”,B 和C 为“实例”,A比B和C概括且笼统(schematic) ,而B和C则比A详细且精确;B和C除了具有A的特征,还具有更为详细和准确的信息使A变得清楚明白,因此B和C可以用来更详细地说明和阐释(elaborate)A;B和C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similarity),因为他们都具有A的特征;A是建立在B和C的共同特性(commonality)上的,也就是说,抽取两个以上实例的共性便能形成一个纲要;“纲要-实例”关系可以向上或向下扩展。换言之,纲要A可以同时成为另一个概念(如甲)的实例,而实例B或C也可以成为其它概念(如乙,丙)的纲要。这些向上或向下的延伸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垂直阶层(hierarchy)。因此,我们可以将“纲要-实例”关系看作一个较概括抽象的语言单位与另一个更精确具体的语言单位之间的相对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语义单位、音韵单位和象征单位间。

上义词(hyperonym/superordinate)和下义词(hyponym/subordinate)是指两个词语在语义上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Cruse 1986:87-88),二者是具有种属关系的一组词。上义词是指意义较为概括的词,它们的词义包括了下义词的词义。例如,flower(花)是rose(玫瑰)、peony(牡丹)、jasmine(茉莉)、tulip(郁金香)、violet(紫罗兰)、carnation(康乃馨)的上义词,desk(书桌),bed(床)、chair(椅子)是furniture(家具)的下义词。换句话说,上下义关系是一种类和成员的关系。

回指是语篇中很常见的现象,指的是语篇中的某个词和先前出现过的词在语义层面上具有共指(co-reference)的关系。而语篇中的上下义词就形成回指关系。

二、“上义词-下义词”回指的语篇功能

根据Taylor的“纲要-实例”理论,我们可以将上义词与下义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hyponymy)理解为“纲要-实例”关系(schema-instance relation) 。由此,上义词便可以理解为“纲要”,下义词可以理解为“实例”,即上义词具有“纲要”的特性而下义词则具有“实例”的特性。根据Taylor的“纲要-实例”理论,“实例”的作用是用更加准确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说明较为概括笼统的“纲要”,使之变得更加清楚明白。据此,从语篇的角度来看,“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的主要功能便是用后来出现的下义词来说明、解释前面的上义词,或是支持、证明前面的论点。笔者将以数则语篇来阐述这个观点(本文的语料均来自《中国自助游》2009版)。

(1)野生动物园距市中心7公里,地处金殿公园之中,和世博园隔水相望。入口处有圈养的云南珍稀动物大象、猿、虎、豹等,而天鹅、孔雀、非洲羚羊、长颈鹿等动物则散养在园内,需坐电瓶车才能参观。

在例(1)中,动物是上义词,下义词是大象、猿、虎、豹、天鹅、孔雀、非洲羚羊和长颈鹿。从上下文来看,这里使用下义词的目的是要将前面的较为概括的“珍稀动物”作更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即要告诉读者野生动物园内到底有哪些动物,让读者对野生动物园有更深刻的印象。

(2)热带水果芒果、荔枝、龙眼、菠萝、柚子、波罗蜜、西番莲、杨桃、木瓜、番石榴,品种极多,但只宜在当地消费,不便带走。

在例(2)中,热带水果是上义词,芒果、荔枝、龙眼、菠萝、柚子、波罗蜜、西番莲、杨桃、木瓜、番石榴其下义词。很显然,作者在这里举出这么多热带水果的下义词的目的是进一步精确说明热带水果,用较明确、具体的下义词来说明原本较为模糊、笼统的上义概念(热带水果),使读者能够很迅速、清楚地了解所谓的热带水果在实际生活中指的是哪些水果,同时还加强了语篇的效果,让读者在心中产生较深刻的印象。

(3)在这里,可以看到有明显各个年代标志的老房子。最古老的吊脚楼、捆绑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竹篾抹灰墙房子和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风格的砖瓦房,仿佛重庆的历史建筑展览。

在例(3)中,作者用下义词吊脚楼、捆绑房、竹篾抹灰墙房子和砖瓦房来准确说明重庆有哪些有明显各个年代标志的老房子,同时也证实了重庆确实有许多这样的房子。此外,由于下义词除了继承上义词的特征外还增添了属于各自本身的特征。因此,下义词提供了比上义词更多的信息,这点可以从本文中的竹篾抹灰墙房子和砖瓦房这两者看出来。也就是说,竹篾抹灰墙房子和砖瓦房不但本身即有老房子的意义,还告诉了读者建造房子的材料。因此,“上义词-下义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除了具有说明和解释等功能外,还提供了新的信息。

作者以3个例句来说明“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的功能。根据“纲要-实例”理论,“实例”的作用是以较精确的概念来让“纲要”变得更加清楚,即增添更多细节来进一步阐释“纲要”。从语篇分布情形来看,“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分部型态主要是出现在解释、说明的语境中,并大多以举例的方式出现。因而,“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篇章中的主要功能是以具体、精确的例子来解释、说明上义词,并且加强了语篇的整体效果,还向读者提供了更多新的信息。

三、“下义词-上义词”回指的语篇功能

根据Taylor (2002)的“纲要-实例”理论,一个“纲要”至少含有两个以上的“实例”,抽取两个以上“实例”的共同性(commonality) 便会形成一个“纲要”。同样,一个上义词至少含有两个以上的下义词,抽取两个以上的下义词的共同性便会形成一个上义词。笔者由此认为上义词具有概括下义词的共性的功能,因此语篇中“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具有概括和总结的作用。下面,作者将以数则语篇来说明这个观点。

(4)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碰到藏民沿街向店铺兜售他们所采的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等药材,价格便宜的超乎想象,而且都是真品。

例(4)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药材这个上义概念来概括之前出现的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此外,上义词“药材”事实上在这里也具有归纳前方所有下义词的功能,也就是说药材归纳了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的共同特性:都具有药用价值,同时将红景天、雪莲花、冬虫夏草、雪茶、雪芝归入药材的范畴。

(5)尼汝村位于“三江并流”腹地,这个只有108户,650人的藏族村落却拥有108户,650人的藏族村落却拥有高山峡谷、冰川雪峰、高原湿地、森林草甸、冰蚀湖泊等丰富的地质地貌,人们不吝以“香格里拉最后的秘境”来赞誉这块除了沙漠和海洋,几乎汇聚了北半球各类自然景观的生态伊甸园。

在例(5)中,作者使用了一个较为笼统的上义概念“地质地貌”来概括、总结了之前的5个下义词:高山峡谷、冰川雪峰、高原湿地、森林草甸和冰蚀湖泊。

(6)福州温泉水温在46℃~60℃之间,含有硫、钙、镁、铁、氟、氯、氡、钠等几十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

在例(6)中,上义词“矿物质”概括了前面的硫、钙、镁、铁、氟、氯、氡、钠等下义词,同时告诉读者硫、钙、镁、铁、氟、氯、氡、钠等皆是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的一种。

作者以3个例句来说明“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型态在语篇中的功能。从语篇分布情形来看,这种回指则主要出现在概括和总结前面多个下义概念时。由于这种回指形态下义词出现在先,上义词出现在后,因此会较少出现新的信息。

四、小结

本文作者以Taylor (2002) 的“纲要-实例”为基础并通过实际语篇,主要探讨了“上义词-下义词”与“下义词-上义词”回指型态的语篇功能,并且将这两种回指型态进行比较。从语篇分布情形来看,“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型态主要是出现在解释、说明的语境中,并大多以举例的方式出现。而“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则主要出现在概括和总结前面多个下义概念的语境中。从功能上看,作者认为“上义词-下义词”这种回指的语篇功能是用较准确的下义词来进一步说明,解释之前较为笼统的上义词,并且支持了作者之前所陈述的观点。而“下义词-上义词”这种回指的语篇功能则是概括和总结,同时也起到归类的作用。最后,从新信息的出现来看,由于上义词是概括其下义词的共性而形成的,因此,上义词所携带的信息量会比下义词少,所以“上义词-下义词”这种语篇回指型态由于上义词出现在先,下义词出现在后,因而会向读者提供更多新的信息。而“下义词-上义词“这种语篇回指由于下义词出现在先,上义词出现在后,因此会较少出现新的信息。另外,笔者在搜集语料时发现,旅游手册中用到上下义词的频率较高,这是因为旅游手册是旅游业用以吸引游客的重要营销工具之一,为了向读者详细介绍各地的景点、美食以及文化并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用上下义词回指是一种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Cruse, D. A. Lexical Semantic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Gregory, Howard. Semantics [M]. New York:Routledge,2000.

[3]Taylor, John. Cognitive Grammar [M]. New York:Oxford,2002.

[4]胡状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焦急的近义词是什么_焦急的造句 篇4

夏天又到了。 茂密的树木直挺挺地站立在公路旁,树上地知了不停的唱着歌,天空中,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 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炎热的一天,想起那天帮我捡到钱包的阿姨。 那天清早,我外出上课,爸爸妈妈都要出去。走之前,我特意把钥匙放在钱包里,并装在荷包里,以免到时候回不了家。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下课了,我于同学们谈下风生的走出学校,火热的太阳照着我睁不开眼来,我打起伞来,被暗自在走边回忆这堂有趣的课。 快走到家了,望见门口有卖雪糕的,我顿时起了劲,走过去选了一根样子挺可爱的雪糕。卖主热情的说着他卖的便宜,还用手迅速的拉开冰柜门,笑眯眯地帮我把雪糕装进带子里。我也高高兴兴地拿钱“天哪”我的心顿时一凉,荷包空空的哪有什么钱包,我慌乱的翻着各个荷包。卖主似乎明白了什么,脸上亲切的笑容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生气地拔开冰柜,把雪糕“叭”的一声甩进冰柜,睁大眼睛瞪着我,似乎要把我吃了。 我飞快的逃离了那里,顺着回来的路认真的找着,路边,草里,花坛里,一样也不放过,汗水侵湿了我得衣裳,也从我得脸上一滴滴的滑落下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找累了,坐在路旁,饥饿与劳累使我一点劲都没有,加上路人冷漠的神情,我着急的把头埋在双手里痛哭起来。 哭了一会,一位漂亮的阿姨把我的手拉开,亲切的望着我。她笑了笑,我抬头一看,她手里正拿着我得钱包,她摸摸我的头,对我说:“这钱包是你的吧?”我激动地点点头,她轻轻地把钱包放在我的手中,并给了我一张纸巾,“下次要放好呀!”便起身走了,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田…… 事隔两年了,她仍在我的记忆里微笑,行走,她用她那细小的动作温暖了我的心,也让我学会去帮助别人。

[焦急的近义词是什么_焦急的造句]

焦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5

释义

解释:形容心里 火急火燎,十分着急。

示例

造句:他的钱包丢了,焦急万分,一直在找。

出处

出处:是由白话文演变而来。

词语辨析

近义词: 心急如焚

反义词: 镇定自若

相关内容

用焦急万分造句

我们焦急万分地等候医生做出诊断。

她因丢失衣箱焦急万分。

她在手术室内动手术时,他焦急万分。

这时铃声第三次响起来,听起来焦急万分。

这位参赛选手正在焦急万分地等待她最后的得分。

国王焦急万分,只好四处张贴布告,征问国中智者,如能解答者当给重赏。

投资者仍就焦急万分。但是今天纽约股票市场开始趋于稳定了,海外市场持续低落。

樱花雨现在无心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正焦急万分香汗淋漓的寻找一笑姐和樱花师傅。有知情者快速联系樱花美女宝贝。 。 。 。 。 。

今晚彼曾做一奇梦:其妻摩莉足登红拖鞋,身着土耳其式紧身裤,博闻多识者谓此乃进入一个新阶段之征兆。普里福伊太太系住院待产妇109 ,惜预产期已过二日,仍卧于产褥上,助产士焦急万分,不见分娩。灌以可充作上好收敛剂之米汤一碗,亦呕吐之,且呼吸无比困难。

正当全家人愁眉苦脸焦急万分时,门铃突然响了起来,我无精打采地把门打开,一位陌生的先生手里拿着我女儿的钱包,出现在我的眼前,这时,我一切都明白了,女儿女婿立即邀请他进屋坐,他却说: “不必了,你们以后要小心啊! ”

清醒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6

醒悟:1.亦作“醒寤”。 2.谓从麻醉﹑昏迷﹑睡眠等醒悟

清楚:①易了解和辨认:道理已讲得很清楚了|稿面清楚|我清楚

苏醒:1.从昏迷或沉睡中醒过来。亦用于比喻。苏醒

清醒的反义词

发昏:神志不清:头脑~。发昏

糊涂:①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他越解释,我糊涂

模糊:1.亦作“模胡”。 2.不分明;不清楚。 3模糊

晕迷:1.犹昏眩。晕迷

恍惚: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精神~。 ②(记得、听恍惚

昏迷:因大脑功能严重紊乱而长时间失去知觉。严重的外伤、昏迷

清晰:清楚分明:图像十分清晰。清晰

迷失:1.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2.丢失;丧失。迷失

昏沉:①暗淡:暮色~。 ②头脑迷糊 ,神志不清:喝醉昏沉

麻木:①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或丧失感觉:脚在冰冷的水里,麻木

迷糊:神智或视力模糊不清:烧酒使他更迷糊了,辨不清天地迷糊

迷乱:迷惑错乱:眼光迷乱|心神迷乱。迷乱

睡觉:1.进入睡眠状态。睡觉

入迷:对人或事物喜欢到不能控制情感的地步:对歌星倾倒入入迷

陶醉:1.唐崔曙《九日登仙台》诗﹕"且欲近寻彭泽宰﹐陶陶醉

清醒的造句

1、他清醒过来后表示道歉。

2、你稍稍清醒一下,我会告诉你一切的。

3、这些血的教训总会令大多数人清醒了吧。

4、对我们而言,不存在现实,对你,或者对你清醒的锁。

5、我也许应该早晨去探望罗宾,那时她会有更多的精神头儿,更清醒些的。

6、而且有一次在他喝醉的时候曾和一个男人一起睡觉,然后在清醒的时候又和另一个男人睡觉。

7、孩子一个接一个睡着了,除了伦纳德,他强迫他自己保持清醒直到午夜。

8、我实在是喜欢清醒的性爱,但是我要怎么样才能说服他?

9、每天,我们都是在假象的阴影下生活,即:我们清醒的心智是自主的,在我们的身体和判断的掌控之中。

10、在你清醒的时候,你的脚是否有些无意识的动作?

11、作为夫妻,你们一定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做出清醒的决定。

12、一方面,我们要对自身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同时还要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3、我的看法是,做为科学家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也需要对其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提升将来所能提供的信息。

14、因为穴居鱼可能并不需要睡得更少——它们可能需要保持清醒,以便更经常地在食物短缺和食物不常出现的环境中觅食。

15、他曾经说过去扮演醉汉的方法就是设想你自己是一个喝醉的人试图表现得清醒。

16、这个原则是指你向自己保证在接下来的十分钟里保持清醒。

17、他的智慧在于,想要睡眠好,保持清醒很重要。

18、让自己做做白日梦,但在这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意识。

19、那么你就需要食用更多的适当种类的能量来帮助你提升注意力,或者你需要额外的工作来保持你的清醒。

20、因为她觉得丈夫清醒的时候是个好人,而且有朝一日能把毒瘾和酒瘾戒掉。

词语解析

1.(头脑)清楚,明白。

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下:“ 卢子发 :‘ 白帝 城头二月时,忍教清醒看花枝。’”

巴金《爱的摧残》:“我到了静卧在冷月下的街上,我的脑子突然清醒了。”

2.引申谓白日,白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市儿初合卺,亦须一杯薄浆酒;汝家沃饶,当即不难。清醒相对,是何体段?”

3.(神志)由昏迷恢复正常。

《英烈传》第十八回:“我女儿日间亦是清醒,但到得晚上,便见十分迷闷。”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花姑子》:“生蒙瞳中,觉有人揣而抗之。略开眸则花姑子立牀下,不觉神气清醒。”

洪深 《飞将军》:“请你好好地看护他,等他清醒,好好地向他解释。”

4.清晰;不模糊。

李广田《金坛子·冬景》:“﹝新娘子﹞虽已是三十几岁的人了,却还眉目清醒,手脚伶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教学探析 篇7

关键词: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定义,辨析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同义词并不一定意义完全相同, 意义完全相同的词称为等义词。等义词由于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因此一种语言中的等义词一般数量极少, 并且不能长期共存。同义词在词义上往往是大同小异, 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对这些细微差别的辨析是同义词教学的关键之处。

在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之中, 不少学生对于什么是同义词认识比较模糊, 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词, 缺乏对同义词这一概念的准确认识。在阅读古籍时, 一些学生由于对于古代文献的语感不强, 对同义词之间差别往往难以把握, 造成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困难和误解。在古汉语同义词的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同义词这一概念的内涵,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

一、同义词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同义词, 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不确切的, 只是简单地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词。

如何对同义词进行科学的界定, 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问题。张永言先生给同义词下的定义为:“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 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 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 以及用法 (包括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 上则可能有所不同。”[1]蒋绍愚先生对这一定义表示认同, 指出:“这个定义说得比较全面。它说明: (1) 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上相同, 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 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 (即理性意义) 的相同, 而在补充意义 (即隐含意义) 、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2]张永言先生对于同义词的定义科学地指出了同义词的特征, 蒋绍愚先生又为之做了详细的说明。

在古代汉语的同义词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界关于同义词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同义词形成科学的正确的观点, 摒弃过去模糊的、不确切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几个多义词是同义词, 它们往往只是在一个或几个义项上相同或相近, 而不是所有的义项都相同。

例如:“良”和“善”是一对同义词。《说文》:“良, 善也。”“良”和“善”都有“好的、善良的”这一意义。如:《周礼·天官·冢宰》:“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 以待邦之大用。”《礼记·曲礼上》:“修身践言, 谓之善行。”

“良”和“善”在“好的、善良的”这一义项上构成同义关系, 但作为多义词的“良”和“善”还有其他一些义项是不相同的, 各自所独有的。如“良”还有“甚、很”、“的确、确实”、“古代妇女称呼丈夫”等义项, “善”还有“熟悉”、“容易, 常”等义项。在这些义项上“良”和“善”就不存在同义关系。因此“良”和“善”作为一对同义词, 它们只是在“好的、善良的”这一义项上意义基本相同, 并不是它们所有的义项意义都相同。

2. 同义词只是表达的概念意义 (即理性意义) 基本相

同, 但在意义的轻重、意义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

例如:“疾”和“病”是一对同义词, 都有“病痛, 疾病”义。但语义的轻重程度不同。《说文》:“疾, 病也。”“病, 疾加也。”“疾”指一般的疾病, “病”指重病。如:《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左传·桓公十八年》:“是行也, 祭仲知之, 故称疾不往。”这两例用“疾”是指一般的疾病。《庄子·内篇·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 其妻子环而泣之。”《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 桓公往问之, 曰:‘仲父病, 不幸卒于大命, 将奚以告寡人?’”这两例用“病”指的都是得了重病将死。

“朋、友、党”是一组同义词, 都是指因具有共同的志向、情趣或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人。但感情色彩不同, “朋”和“友”是中性词, 而“党”是贬义词。“朋”和“友”指的是志趣相投的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 同志曰友。”“朋”有时也指互相勾结的朋党, 同伙。如《楚辞·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 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但由于“朋”指朋党, 同伙只是少数情况, 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因此仍属于中性词。“党”则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指同伙、党羽, 为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人。如《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 不为党。”《论语·述而》:“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

3. 应将同义词与同源词区别开来。

在古汉语教学中, 一些学生常常将同源词与同义词混淆起来, 不明白二者有何区别。

同源词是来自同一语源的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王宁先生指出:“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 因而具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3]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 语音上则没有联系。

同源词和同义词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 同源词是意义相通、相关, 而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从语音上看, 同源词声音相同或相近, 而同义词在语音上没有联系;从语源看, 同源词来自同一语源, 而同义词则没有共同的语源。

例如:“卑”和“婢”是同源词, 二者在意义上有相通、相关之处, “卑”指地位低微、低贱, 而“婢”指的是女奴、使女, 是地位低微的人。“卑”和“婢”语音相近, 上古音“卑”为帮纽支部, “婢”为並纽支部, 帮並为旁纽, 支部叠韵。“卑”和“婢”由于具有相同的语源, 因而音近义通。“卑”和“贱”是同义词, 意义基本相同, 都可指地位低下, 《说文》:“卑, 贱也, 执事者。”二者在语音上没有联系, 也没有共同的语源。

二、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的概念、意义 (即理性意义) 基本相同, 但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细微的差别。学生如果不掌握这些古汉语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就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词的词义特征, 从而造成古籍阅读的困难和偏差。因此, 对同义词差异的辨析是古汉语同义词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析古汉语同义词的差异。

1. 程度的轻重不同

例如:“饥”和“饿”是一对同义词, 但语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饥”指吃不饱, “饿”的程度比“饥”深, 是严重的饥饿。

“饥”指吃不饱, 肚子饿。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之道, 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脏之葆。”“饿”的程度比“饥”深, 是严重的饥饿, 饿得厉害, 因长时间没有吃饭而陷入困乏的境地。如《左传·宣公二年》:“初, 宣子田于首山, 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这一例中灵辄三天没吃饭用“饿”。《韩非子·奸劫弑臣》:“古有伯夷、叔齐者, 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 二人饿死首阳之陵。”伯夷、叔齐“饿死”是指长时间绝食而死。从以下两例“饥”和“饿”的对举, 更能看出“饿”的程度比“饥”深。《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 虽饥不饿;国有常法, 虽危不亡。’”《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 无一旬饿。”

2. 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洲、渚、沚、坻”是一组同义词, 都是指“水中陆地”, 但范围、面积大小不同。《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 小洲曰陼, 小陼曰沚, 小沚曰坻。” (陼同渚) 可见“洲、渚、沚、坻”面积是递减的。

“洲”是水中的陆地, 水中可以住人的地方。《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渚”是小洲, 《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 之子归, 不我与。”毛传:“渚, 小洲也。”“沚”是小渚, 《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坻”是小沚, 《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3.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灾、难”是一对同义词, 但二者意义的侧重点不同。“灾”指自然灾害, 天灾。“难”指人为造成的灾祸。

“灾”本指自然发生的火灾。《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 人火曰火, 天火曰灾。”《左传·桓公十四年》:“秋, 八月, 壬申, 御廪灾。”杜预注:“天火曰灾。”这一例指的是御廪 (御廪是储藏国君亲自耕种所获得的用来飨祀的粮食的仓库) 自然起火。引申指各种自然灾害。如《周礼·春官·宗伯》:“国有大故、天灾, 弥祀社稷, 祷祠。”《韩非子·难二》:“事慎阴阳之和, 种树节四时之适, 无早晚之失, 寒温之灾, 则入多。”“难”指由政变、战争等人为造成的灾祸。如《左传·哀公六年》:“国之多难, 贵宠之由, 尽去之而后君定。”《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 而美荐绅之饰。”

4. 方式、方法不同

例如:“侵、伐、袭”是一组同义词, 它们都有“进攻、出兵攻打”义, 但进攻的方式不同。《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 无曰侵, 轻曰袭。”

“有钟鼓曰伐”, 伐是公开征讨, 鸣钟鼓, 公布罪行, 去讨伐有罪者。如《左传·隐公元年》:“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大叔段谋反, 郑庄公讨伐大叔段, 是公开讨伐谋反者, 因此用“伐”。“无曰侵”, “侵”指没有公开宣战的, 不设钟鼓的进犯。“侵”这种进攻方式往往是欺凌、侵犯他国, 因此不会公开地鸣钟鼓宣战。如《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 郑伯侵陈, 大获。”这一例中郑国入侵陈国, 是没有公开宣战的侵略行为。“轻曰袭”, “袭”是秘密地偷袭, 是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的进攻。《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

5. 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杀、弑”是一对同义词, 都有“杀戮”义。二者除了概念意义略有不同外, 感情色彩也不同, “杀”是个中性词, “弑”是一个贬义词。

“杀”意义宽泛, 适用于一切有生命之物, 是一个中性词。如《老子·道经》:“杀人众多, 以悲哀泣之。”《庄子·外篇·山木》:“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弑”是以下杀上、以卑杀尊, 是一个贬义词。“弑”常指臣杀君、子杀父。《说文》:“弑, 臣杀君也。”《论语·先进》:“子曰:‘弑父与君, 亦不从也。’”《礼记·檀弓上》:“世子曰:‘不可, 君谓我欲弑君也,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

6. 搭配关系不同

例如:“熄”、“灭”是一对同义词, 二者都指火熄灭, 又都引申出消亡、停止之义。但它们的搭配关系不同, “熄”是不及物动词, 不带宾语, “灭”是及物动词, 可以带宾语。

《说文》:“熄, 畜火也。从火, 息声。亦曰灭火。”“熄”由“火熄灭”义引申出“消失、平息”义。上古“熄”是个不及物动词, 不带宾语。如《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 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不熄, 则谓之水不胜火。”《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固不独, 士有孤而自恃, 人主有奋而好独者, 则名号必废熄, 社稷必危殆。”

《说文》:“烕, 滅也。从火戌。”“烕”是“滅”的古字。“灭 (滅) ”的本义是火熄灭, 引申出消除、除灭义。“灭”是个及物动词, 可以带宾语。如《诗经·小雅·节南山》:“燎之方扬, 宁或灭之?”《韩非子·十过》:“五曰贪愎喜利, 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异是复杂多样的, 以上几点只是同义词差异的主要方面, 并不能概括同义词所有的差别。在古代汉语教学中, 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具体的同义词, 结合古籍中特定的语言环境, 跟学生分析讲解这些同义词的异同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108.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94.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49.

焦急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8

关键词:字词释义;同义词;反义词

字词释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释义的正确,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篇章文意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如何把握字词意义,其中有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同义词、反义词的比较来挖掘每个词的词义特点。本文拟以《曹刿论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所谓同义词或反义词,是指至少在一个义项上存在同义或反义关系的词。《曹刿论战》中,共有3组词存在同义关系,4组存在反义关系,即:

同义关系:1.牺,牲 2.驰,逐 3.信,孚

反义关系:1.克,败 2.专,分 3.小,大 4.视,望

下面逐一加以分析。

一、同义词

同义词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意或者增强表达的新意,因此,同义词多以并用或替换共现。本文中1组是同义词的并用。2组、3组是同义词的替换。形成同义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词义自身的发展。分别分析如下:

1.牺,牲

《说文二上·牛部》(P53):“牺,宗庙之牲也。”段注引毛传、郑笺等诸家解释,多家大体认为“牺,毛纯也。”《说文二上·牛部》(P51):“牲,牛完全也。”段注:“引申为凡畜之称。《周礼·庖人》注:‘始养曰畜,将用曰牲。’”则“牺”和“牲”在本义上均指祭祀之动物。因此,两者在本义上构成同义词。这类同义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古人由于生活需要,对同类事物作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古人重祭祀,故祭祀之物的分别很细致。上古汉语中,“牺”和“牲”用本义的地方很多,一般不并列出现。如,“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左传·文公十五年》P559)后“牺”引申出“死”义,如,“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左传·昭公二十二年》P1423)而“牲”则引申出“畜牲”义,如,“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左传·僖公十九年》P394)因此,“牺”和“牲”只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2.驰,逐

《说文十上·马部》(P467):“驰,大驱也。段注:《诗》每以驰驱并言。……驰亦驱也,较大而急耳。”又《说文十上·马部》:“驱,驱马也。”《说文二下·辵部》(P74):“逐,追也。”又《说文二下·辵部》(P74):“追,逐也”则“驰”本义为“坐马车快速行进”,和“驱”为同义词,为不及物动词。

3.信,孚

《说文三上·言部》(P92):“信,诚也,从人言。”又曰:“诚,信也,从言成声。”则“信”字为会意字,则可推词“信”的本义为“诚”,为“忠”,和“背”相对。如:“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经·大雅·文王》P489)本文中“小信未孚”句,杜注:“孚,大信也。”孔疏:“孚亦信也,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为‘大信’,以行之。”则,“孚”亦“信”也。杜解为“大信”,只实因和“小信”对举而作的随文之解。综上,“信”的本义和“孚”的引申义在“诚”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二、反义词

反义词一般是对举。使用反义词主要是为了使语意更加鲜明。反义关系从意义角度可以分为“相对反义”和“绝对反义”。若从反义关系形成的原因角度来看,反义关系可以分为“一般反义关系”和“语用反义关系”。前者如,(1)克,败;(2)专,分;(3)小,大;后者如;(4)视,望。

1.克,败

《说文七上·克部》(P320):“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则“克”字为象形字,本义为“肩”。段注:“《释诂》云:‘克,肩也。’……凡物压于上谓之‘克’。……《释言》曰:‘克,能也。’其引申之义。”(P320)段又云:“木坚而安居屋下,契刻之。能事之意也,相胜之意也。”(P320)则依段言,“克”之“相胜”义,为本义“肩”义之引申。《说文三下·攴部》(P125):“败,毁也。从攴贝。贼败皆从贝。”则“败”为会意字,本义为“坏”义,引申出“打败”义。故“败”和“克”在引申义上构成反义关系。

2.专,分

《说文三下·寸部》(P121):“专,六寸薄也。”段注引《广韵》云:“擅也,单也,政也,诚也,独也,自是也。”则“专”之“独”义、“擅”义等义均为引申义。如,“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1406)《说文二上·八部》(P48):“别也,从八刀。”则“分”之本义为“分开”或“分予”。如,“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闵公元年》304)在本文中,“专”的引申义“独用”和“分”之本义“分予”义构成反义关系。

3.小,大

《说文二上·小部》(P48):“小,物之微也。”段注解“小”为会意字。又《说文十下·大部》(P492):“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故“小”和“大”在本义上构成反义关系。《左传》中“小”“大”对举例子颇多,如:“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左传·哀公七年》P1641)

4.视,望

《说文十二下·亾部》(P634):“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该文中“望”和“登”连用,又:“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左传·哀公二年》P1621)“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P1460)故“望”之本义应为“登高远看”义。而“视”为“临近之看”,故和“望”之本义构成反义关系。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警惕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9

警告:①提醒,使警惕。 ②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警告

机警: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机智敏锐:~的目光。机警

戒备:戒备

警戒:①告诫人使注意改正错误。也作警诫。 ②军队为防警戒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提高~ㄧ高度的~性。警觉

警备:(军队)警戒防备:~森严。警备

小心:1.畏忌;顾虑。 2.谨慎;留神。 3.恭顺小心

鉴戒:可以使人警惕的事情:引为~。鉴戒

警卫:①用武装力量实行警戒、保卫:~连 。 ②指执行警卫

警惕的反义词

麻痹: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患麻痹

松懈:①松弛懈怠:斗志松懈。 ②不密切:关系松懈。松懈

敏感: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思想敏感|有些动物对天气的变敏感

警惕的造句

一、战士们警惕地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二、我们绝不能放松对敌人的警惕。

三、?望台上,边防战士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四、战士们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五、她发觉身后有人跟踪,便警惕起来。

六、提高警惕,严防盗窃分子破坏铁路设施。

七、和不相识的人交往要提高警惕,防止受骗上当。

八、要警惕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破坏安定团结。

九、敌人是狡猾的,我们要提高警惕。

十、群众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了,骗子的阴谋诡计很难得逞。

十一、我军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十二、要警惕有人挑拨同志之间的关系。

十三、坐汽车或逛商店要提高警惕,当心扒手。

十四、对那些笑里藏刀的坏人,我们要格外警惕。

十五、外国人说我们台湾人是一盘散沙,国人应该深自警惕。

十六、世界不能放松警惕。世卫组织必须协助各国严阵以待,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十七、我们要时刻警惕稗官野史的人。

十八、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就不怕敌人诡计多端。

十九、局长对侦察员们说“:困兽犹斗,我们要警惕敌人狗急跳墙。”。

顺从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 篇10

顺从的近义词

制服:1.古时依社会地位的高低规定服饰样式。2.指制服

服从:遵照;听从:~命令ㄧ少数~多数ㄧ个人利益~集体利服从

听从:1.接受依从。听从

依从:1.同意;听从。依从

遵从:1.遵照并服从。遵从

投降:1.停止抵抗,向对方屈服。投降

顺服:1.顺从;服从;归服。顺服

驯服:1.顺从。2.使顺从。驯服

盲从:1.盲目跟随;不分是非地附和。盲从

顺从的反义词

抵御:抵抗:全力抵御入侵之敌。抵御

抵制:阻止,不让侵入: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抵制

投降:1.停止抵抗,向对方屈服。投降

违逆:1.违抗;不遵从。违逆

拒抗:1.抗拒。拒抗

顶撞:用强硬的话反驳别人(多指对长辈或上级):他后悔不顶撞

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精神 ㄧ~侵略ㄧ哪里有压迫,反抗

执拗:①固执任性,不听别人意见:脾气执拗|他性子执拗,执拗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己见丨性情~。固执

抗拒:抵抗和拒绝:奋力~ㄧ~命令。抗拒

迁就:1.降格相就,曲意迎合。2.迁往;迁到。迁就

作对:1.做配偶。2.做对头,为敌。3.做对联作对

顺从的造句

1.他顺从地服下了药。

2.我没有办法,也只好顺从照办了。

3.里有一只小狗,非常顺从我的话。

4.顺从你的心,做你想做的事。

5.从大家的意见,下令退到河那边死守。

6.对于别人提出的无理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的顺从

7.我特别想看动画片,可是妈妈说我作业没做,最后顺从了妈妈去学习了。

8.于传说中的.他彬彬有礼的言行,不了解的人以为是顺从,其实是避免同各竞争力量亲近的一个绝好办法。

9.君子为人处世,如果事情对义没有什么伤害,顺从低俗的做法是可以的;如果对义有害处,就不能顺从。

“精子”不是“傻子”的反义词 篇11

听到我的呼喊,老公从书房走了出来。儿子迎上去问:“爸爸,妈妈说‘精子’是‘傻子’的反义词,对吗?”老公笑了笑说:“别听你妈妈乱说,什么反义词不反义词的。”随后,老公坐下来,把儿子搂进怀里,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用手指着院子里各种各样的花说:“你不是爱种花吗?你是否发现这些花儿一到秋天就会结籽儿?”儿子连忙补充道:“那就是花的种子,有了种子,今年的花枯萎了,明年可以再种。”老公引申道:“不仅仅是花,农民伯伯种的麦子、玉米、稻子等都有种子,就连野草都有种子,这些是植物的种子。同样,动物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种子,当然也包括人在内。这些动物的种子就是所谓的‘精子’。万物就是靠着种子代代相传的。”老公讲到这儿,停住了。儿子瞪大双眼,仍是一脸迷惑:“真的吗?我有吗?我咋看不到呢?”老公亲切地对儿子说:“你现在还小,当然看不到,男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才会有精子。”

“那从成年男子身上取出精子是不是要动手术?是不是要流好多好多的血啊?”儿子继续问。

“等你长大……”

“不行,我现在就要知道。爸爸,你都这么大了,你肯定经历过这样的事,你快告诉我啊!”儿子打断老公的话,摇着老公的胳膊不依不饶。

这孩子刨根问底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只是这问题越来越难回答,老公会如何收场呢?

我正这样想着,只见老公略微沉思了一下说:“这是男孩子到一定的年龄时很自然就会发生的生理现象,就像你平时吃喝拉撒睡一样正常。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你将来遇到一个你喜欢的女孩子,会跟她结婚,会有自己的孩子,那肯定是你的种子长的啊。但是在这之前,你必须好好学习,增强生存的本领,否则将来你连自己都养不起,又怎么能娶媳妇,养你的孩子呢?咱们可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对不对?”

“对,爸爸,咱们男儿当自强!”儿子终于得到了圆满的答复。那个下午,他悄悄地把自己落下三天的作业统统完成了。我和老公装着没看到,心里可是乐开了花。

晚上,我不无佩服地对老公说:“老公,你太有才了,把这个棘手问题回答得自然巧妙,而且最后还捎带着激励儿子好好学习。”老公意味深长地说:“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很多做大人的要么敷衍孩子,要么拒绝回答,这样孩子就会从他的玩伴——一些半大不小的调皮捣蛋的孩子那里得到一些不科学的答案,很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与其这样,倒不如我们把正确的性知识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让他早些弄懂,这对他将来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大有裨益。”听着老公的话,我点头如捣蒜,在心里对自己说: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绝不再用“精子”是“傻子”的反义词之类的回答糊弄儿子了。

论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的界定 篇12

一、共同的意义范畴

反义词聚作为一种特殊的词义聚合系统, 必须首先在同一个意义范畴之内, 否则难以构成反义关系。张双棣在《<吕氏春秋>词汇研究》中认为:“一对反义词中的两个词的意义, 首先必须是可以比较的。也就是说, 它们所反映的客观现象是一致的, 所在的意义范畴是相同的。” (1) 例如我们拿《周易》中的一对形容词反义词“明晦”来说:《明夷·上六》:不明, 晦, 初登于天, 后入于地。《说文·明部》:“明, 照也。”《尔雅·释言》:“明, 朗也。”“明亮”是其本义;《说文·日部》:“晦, 月尽也。”本义是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晦日晚上无月光, 无月光则晦暗, “晦暗”是其引申义。“不明, 晦”意思是不光明, 晦暗。“明”的“明亮”义与“晦”的“晦暗”义在环境的亮度方面形成反义关系。在此“明”“晦”处于同一个意义范畴环境的亮度之内, 所以才具有构成反义关系的基础。

二、具有相反相成的意义关系

何九盈、蒋绍愚在《古汉语词汇讲话》中认为:“相反而又相成, 这是反义词的根本特点。” (2) 相反, 也就是意义相反;相成, 也就是具有共同的意义范畴。毛远明在《<左转>词汇研究》中认为:“所谓反义, 是它们的某些义素相反或相对, 而其他义素则是相同或相近的, 否则便没有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具体的说, 反义词聚总是成对的出现, 聚合的两项在义素上表现为既有共同的义素, 也有封立的义素。共同的义素, 表现为反义词之间词义活动的共同范围;不同的义素, 表现为词义之间的矛盾对立。彼此相互矛盾, 相互对立, 又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 (3) 因此, 相反相成应当是构成反义词的一个基木条件。

三、至少在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反

蒋绍愚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认为, 反义词“是就一个词的某一义位和另一词 (或另一些词) 的某一义位相反而言的”。 (4) 我们也认为, 构成反义关系的两个词必须存在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反的聚合。

四、反义词的语法功能应当是一致的

80年代以前, 学者们强调词性的一致性。80年代以后,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所进步, 学者们逐渐认同词的语法功能一致是反义词存在的前提, 因为确实存在不同词性的词形成反义关系的问题, 这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这一认识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1. 反义词的判定方法

反义词的界定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文本格式法、义素分析法和语境求释法。

文本格式法主要是依据反义词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中的依存方式来判定, 包括对文、连文及否定式认定法。所谓“对文”就是指反义双方在文句中处于对当的位置, 具有对等性;例如《周易》中的一组反义词“居”和“动”:《系辞上》:“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 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此句对比列举了君子“居”和“动”的两种不同情况, 一静一动;一安居, 一出行, 具有明显的对立关系。同时, “居”和“动”在两个分句中处于相对当的位置上, 是反义对文。

所谓“连文”就是反义双方并列出现, 一般用反义关系来表示对比或指称一个更大的范围;如《周易》中的一组反义词“出”和“入”:《系辞上》:“制而用之谓之法, 利用出入, 民咸用之谓之神。”此句强调易道广大, 利用无穷, 人们出出入入, 时时刻刻都在运用。在此, “出”与“入”是反义连文, 在句中用来指称一个更大的范围, 即概括人们出出入入的各种行为。

所谓“否定式认定法”就是指“在具体的句子中如果甲词的否定式与乙词同义, 那么甲词和乙词往往构成反义聚合”。 (5) 由于在文献中有大量的反义词聚存在这种文本格式上的特点, 因此文本格式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判定反义词的方法。

义素分析法主要是依据反义词在内容构成方面的对立来判定, 义素分析法在语义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细化和明确一对反义词中义反双方的对比, 在区分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同时, 使得对词义关系的辨析具各一个较为恰当的尺度, 能够有一个较为客观、较为可靠的标准, 这是义素分析法的优点。但是, 由于义素分析只比较适合一些容易操作的反义词,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因此本文在判定反义词时, 要运用其长处, 注重对反义双方的共同上位义及反义双方的对立义素的探求。

由于古汉语专书中反义词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 有的反义词没有明显的文本格式的显示, 这时我们要判定反义词, 就需要运用语境求释法, 语境求释法就是要我们在深刻把握文意、句义的基础上, 分析出相反相对的词。同时, 语境求释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无论是文本格式法还是义素分析法, 最终都要以对具体的语义的把握为基础。

2. 专书义位的归纳统计

此外, 在进行反义词分析界定之前, 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专书所有词的义位的归纳和统计。具体来说, 首先就是准确把握词的文意训释, 即义位变体, 其次是把义位变体归纳为义位。具体方法为苏宝荣先生在胡明扬等先生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是断层区分法, “义项在多义词的整个系统内部是相对独立的, 但是义项之间又有联系, 因此原则上应当在意义联系最薄弱的地方划分义项。”二是词频统计法, “在语流中反复使用的义点, 是词的比较稳定的意义, 应当定为义位, 而在语流中偶然显现的义点, 是词的临时义或语境义, 一般不是独立的义位, 应当归入邻近的义位。” (6)

摘要: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的界定条件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共同的意义范畴;二、具有相反相成的意义关系;三、至少在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反;四、反义词的语法功能应当是一致的。反义词的界定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文本格式法、义素分析法和语境求释法。

关键词:古汉语,反义词,界定

参考文献

[1]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

[2]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 北京出版社, 1980年。

[3]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第272页。

[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 第127页.

[5]杨荣样《<世说新语>中的反义词聚合及其历史演变》, 《语言学论丛》第24辑, 商务印书馆, 2001年。

俊秀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 篇13

俊美

秀丽

清秀

英俊

姣好

俊俏

美丽

俊丽

俏丽

俊秀的反义词

粗陋

丑陋

丑恶

俊秀的造句

1、她的身材也高挑,容貌也俊秀,不过和他的相似度仅此为止。

2、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出现在门里边,洁白的皮肤,俊秀的脸庞,黑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正吃惊地看着她。

3、他有着好莱坞明星的俊秀长相,还有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家庭——声音甜美的妻子和一对人见人爱的孩子,这些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4、明澈,俊秀,健康的眼睛。

5、望着信纸上苍劲俊秀的毛笔字体,福岛佳代的脸上满是喜悦。

6、当我打开前门的时候,看见门外站着一个俊秀的少年,手里拿着一叠报纸。

7、岛上处处是挺拔俊秀的椰子树,站在海边,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8、俊秀的蒙塔古啊,我真的太痴心了。

9、简约而时尚的设计,小巧精致,飘逸出俊秀的气质。

10、私以为俊秀唱情歌时眉毛间皱起的“川”字形是相当克里斯马的。

11、陕西庙画手稿大都构图饱满,线条飘逸俊秀,也有一些作品形象夸张,用笔泼辣,风格粗犷豪放。

12、这是一个多山的俊秀国度。

13、红色的圆柱,配着五光十色的门窗画梁,显得俊秀而雄伟。

14、香樟树就像苏东坡的书法,圆润连绵、俊秀飘逸,却又中规中据。

诚恳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 篇14

忠厚:忠实厚道:忠厚笃实|他为人很忠厚。忠厚

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道德品质。与“虚伪”相对。表诚实

老实:①诚实:忠诚~ㄧ当~人,说~话,办~事。 ②规老实

赤诚:极真诚;忠诚:待以厚礼,报以赤诚|爱国赤诚。赤诚

憨厚:老实厚道:心地~。憨厚

恳切:诚恳而殷切:言词~ㄧ情意~ㄧ~地希望得到大家的帮恳切

朴实:质朴诚实:朴实无华。朴实

真挚:真诚恳切:他说时声泪俱下,感情很真挚。真挚

真诚:1.真实诚恳。真诚

至诚:1.极忠诚;极真诚。 2.古儒家指道德修养的最至诚

忠实:①忠诚老实,十分可靠:忠实厚道|忠实的信徒|忠实忠实

诚笃:①诚实厚道:为人诚笃|人贵朴讷诚笃。 ②真挚深诚笃

厚道: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为人~丨他是个~人。厚道

诚挚:恳切真挚:言语诚挚可亲|致以诚挚的祝福。诚挚

至意:1.极深远的用意。 2.极诚挚的情意。 3.至意

恳挚:(态度或言词)诚恳真挚:~的期望ㄧ词意~动人。恳挚

殷切:1.深切。殷切

真切:确切,切实:这出戏对人物内心表现得十分真切。真切

诚心:1.诚恳的心意。 2.真心诚意。 3.存心﹔诚心

诚恳的反义词

虚伪:不真诚;表里不一:这人很虚伪|虚伪的同情心。虚伪

奸诈:虚伪诡诈。奸诈

狡诈:狡猾奸诈:阴险~。狡诈

虚浮:1.浮而不实。虚浮

权诈:1.权谋,诈术。权诈

险诈:1.阴险狡诈。险诈

圆滑:形容为人世故而不诚恳,敷衍讨好而不负责任:处世圆圆滑

诚恳的造句

(1)你待人这样诚恳,使我很受感动。

(2)大家都豁达地接受了小王诚恳的道歉。

(3)他看上去待人诚恳,实际上居心叵测。

(4)我诚恳地向你赔礼道歉,请你原谅。

(5)他热情诚恳,大家都愿意亲近他。

(6)他诚恳地向我提出了一些意见。

(7)她热情诚恳,大家特别愿意亲近她。

(8)王警官为人诚恳,热情,是个表里如一的人。

(9)老师的话非常诚恳,可惜他没有听进去。

(10)他学习成绩优秀,待人诚恳,工作积极,是中队长的合适人选。

(11)老师的这番话十分诚恳。

(12)校长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爷爷再返学校代课。

(13)别看他外表忠厚诚恳,实际上却是一个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14)我希望你还是诚恳做人,不要像现在这样玩世不恭。

(15)敬爱的周总理对群众诚恳热情,虚怀若谷,使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深受感动。

(16)周总理对群众诚恳热情,虚怀若谷,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深受感动。

(17)望着她那虚心诚恳的神色,大家高兴地笑了。

(18)老何待人又热心又诚恳,真是古道热肠。

(19)他的诚恳驱散了我心头的疑云。

从语义角度浅析英语同义词 篇15

关键词:语义学,同义词,辨析

一、引言

同义词在整个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英语的词汇极为丰富, 并形成了复杂的体系。既有一词多义, 又有同义。英语的同义词丰富多彩, 使人们在语言交际的表达中更加生动、具体、富有表现力, 但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困难。因为, 在英语语言中, 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极少。多数同义词除了具有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外, 还有着语体和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如果交际者不了解同义词间的差异, 随意地使用同义词, 会使人感到用词造作, 甚至影响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为了使语言交际者更好地理解英语同义词, 准确地运用同义词, 本文将从语义角度对同义词进行简要辨析。

二、同义词的类别

广义上的词义可分为基本与特征意义。词的基本意义指词的一般涵盖性的意义;词的特征意义指词的具体的事例性意义。同义词可分为完全同义词和相对同义词。所谓的完全同义词指的是两个词意义完全相同, 在任何语境里都可以互相替换而不改变其文体的、情感的意义和内涵。在英语里, 完全同义词很少, 仅出现在专业术语里, 如:磨擦音spirants/fricative.

任何形式上的差异都标示着意义的不同。我们平常所讲的同义词指的是在大部分语境里可以替换的词, 即相对同义词, 如:big/large;refuse/decline等。这些词的基本意义相同, 但都有其特征意义。

三、同义词的特征意义

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有最庞大的同义词, 它们有相似的基本意义, 但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各自的特征意义。其具体表现如下:

1. 语义强度差异

英语语言中的一些同义词, 虽然字面意相同, 但在语义强度方面却有着差别。一个词的语义可能比另一个词更加强烈。例如, 在decline, refuse, reject这组同义词中, 虽然它们都有拒绝的意义, 但它们的语义强度不同。Decline表示委婉谢绝邀请、帮助等, 是本组词中最礼貌的用词。Refuse属最常用的词, 其语气比decline强。Reject语气最强。试比较:

a.She declined the offer with thanks.

b.We had a press pass but were refused admittance anyhow.

c.The judge rejected the prisoner&apos;s appeal for a new trial.

又如, 在同一语境中, 如果表示令人愉悦, 可爱的容貌时, 可以用beautiful或pretty。一般认为, beautiful达到了“完美”的程度;而pretty指“外貌俊俏、讨人喜欢”, 它们在美的程度上存在差异。

2. 语义重点差异

词的意义具有理性和内涵意义。以国家一词为例, 英语中的country, nation, state, land的理性意义大体相同, 但其内涵有别。如country侧重“国土”;nation侧重“国民”;state侧重“政府”;land指更具文学和感情色彩。因此, 根据表达需要, 适当选词。

3. 感情色彩差异

英语词汇中, 有些词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如英语中昵称honey, dear等都带有亲切的感情色彩, 而cheat, bore等词却具有贬义的感情色彩。虽然有些词的词义相同, 但在感情色彩上却有所不同。如:small和little都指“小的”。Small无感情色彩, 而little却带有小而可爱的意义。在表达不舍得用钱的一组词 (如thrifty, economical, stingy) 中, thrifty意为“勤俭节约”;economical是中性词;stingy是贬义词, 意为“小气”。

4. 搭配及位置分布差异

有些词, 虽然意义相同, 但在搭配时却有所差异。在表达一群的概念时, 英语有a group of, a flock of, a herd of, a pack of, a school of等, 这些词的选择根据习惯来使用, a group of students, a flock of sheep, a herd of cows, a pack of wolves.在表示坚持之意时, insist后接on, 而persist则接in.有些同义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asleep和sleeping都指睡着, asleep在句中作后置定语, 而sleeping则作前置定语。例如:the sleeping boy./the boy asleep.

四、结语

上一篇:工作项目计划下一篇: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