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4-08-0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14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 单元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不太了解的 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我们第八单元的专题是“异国风情”,今天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德国,你们一定想了解它的民俗风情吧。(学生交流资料)

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等,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今天,我们和曾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德国游览,感受那独特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二、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中读出学习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了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从目标中你读懂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抓住典型句子,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指名学生合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

2、浏览全文,找出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句子读)

问题引导:

(1)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耐人寻味”。

3、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内容: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引读: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但他们种花却是为给别人看,这就是--读 --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绮丽景色,积累优美语句。

四、 感受绮丽景色、奇特民族,积累优美语句。

1、 感受奇特民族。

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读一读,谈谈感受。

(1)相机出示重点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学生谈感受。

(3)师引读:爱花却把最美的花给别人欣赏,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引读--看来,这成了德国民族的一种境界,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2、 感受绮丽景色。

作者看到了一种怎样绮丽的景色呢?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走过如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 找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想象情景。

(2) 交流看到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生评师评。(围绕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谈)

(3) 一分钟记忆,

(4) 检测:填空练习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侯(    ),走在街上的时候(   ),这真是(      )的境界呀!

(5) 联系上下文理解“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    )。

五、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的表现的,举例说说。(轮流值日打扫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等)

小结: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小练习:加关联词语。

(      )“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   )实现“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六、升华情感,发出倡议。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在举国上下迎接奥运、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上,留下你精彩的一笔吧!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七、整理板书,总结写法。

季羡林老先生借助对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的描写,倾吐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感慨-- 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阐述了一种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六、 拓展阅读《剪掉一半的窗帘》。

很多去过欧洲的人,都会说那里如童话一般的美丽。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琢磨欧洲如此美丽的原因。直至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其中的原因有所领悟。

在德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家的窗帘都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这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这跟通常情况下国人喜欢把窗帘做成落地的截然不同,很让人费解。

有一天我们终于向一位德国的女主人发问:“为什么要把窗帘做成‘半吊子’的模样?”

“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呀。”

“拉上窗帘,你不是照样可以欣赏窗台上的花?”

“可是室外路过的行人就看不到了。”

那位德国女主人的回答是不经意的,却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看到了在我们身上日渐消失的一种美丽的境界--窗台上的花不仅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美化了城市,其实也就是美化了自己。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境界,所以才有了至今美丽不衰的欧洲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我们的先贤孟子很早就提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思是说:自己想要获得更多的快乐不能只懂得为自己考虑,让自己高兴,而要懂得为别人考虑,与别人分享,这样的快乐才会长久。在现实的社会中,这层道理所涉及的内涵又何止是快乐呢?

七、 总结语:美丽是一处迷人的风景,美丽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美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美丽是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手拉手高唱美丽的赞歌。

板书: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借景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景美

抒情       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更美

明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2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 贴近作者视角, 选择“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 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升华美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 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 体会异国文化, 领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寻找“美丽”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领略了德国的奇丽风光。这节课, 我们继续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 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 感悟“美丽”

1. 师:

作者两次到德国, 第二次的感受是怎样的?自读课文, 画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读给同桌听,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画出“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2. 师:

想象一下, 作者说的变化会是什么?不变的美丽是什么呢? (城市的道路变化了, 建筑物增加了……。不变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点评:以作者第二次到德国的感受为切入点, 直接拉近了作者和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和作者一起体验那种久违的欣喜。)

3. 师:

在作者的眼中, 这种不变的美丽究竟指的是什么?默读课文, 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种美丽?在书上做标记。

(点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 师:说说你找到的美丽。

学生汇报:

(1) 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师: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景象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各种鲜花争奇斗艳, 吸引来大批的蝴蝶, 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家家户户的窗台上, 鲜花怒放, 色彩艳丽, 千姿百态, 芬芳迷人。)

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段话吗?

师:还有哪些美丽让你仍然沉浸其中?

(2) “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师:这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郁郁葱葱的枝叶从窗台上垂落下来, 遮蔽了窗户, 多么的浪漫;窗连着窗, 花挨着花, 叶挤着叶, 看着这家, 又怕错过那家, 真是人在画中游。)

师:此时的你, 置身这花的海洋, 心情如何? (吃惊、激动、兴奋) 老师也和你们一样, 被这美丽所打动, 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 释放我们的激情。 (教师范读, 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互相评价, 最终完成背诵。)

(点评:创设情境,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所描摹的景象, 适时范读, 相机指导, 使学生陶醉在语言的魅力之中。)

5. 师:

多么耐人寻味的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正是——— (学生齐说“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师:是的, 这是一种境界。你能结合上下文或者是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德国人自己种花给别人看, 给予别人美的同时也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美。)

师:不只在养花中如此,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为别人着想, 这已经形成一种美好的品质, 进而形成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形成一种可贵的民族精神, 因此作者说这是个奇特的民族。!!!

6. 师:

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只有 (人人!!!为我) , 才能 (我为人人) 。只有 (我为人人) , 才能!!! (人人为我) 。!!!!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中品味到什么? (只有自己先付出, 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其实替别人着想, 就是为自己提供方便。)

(点评:通过对比,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 但是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 深化了学生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7. 师: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呢?让这种感动重临我心。

课件出示,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在家庭里

在学校里

在社会上

(点评: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同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进一步体会这种境界, 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 又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三、情感共鸣, 内化“美丽”

师:作者在结尾写道:“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这梦表达了作者当时在德国留学时, 企盼我们的祖国也能有这样美的境界;这梦寄托着季先生想让我们中国人, 也拥有这种自觉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愿望;他想尽早学习德国的优秀民族文化, 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国, 让自己的祖国也这样和谐。)

四、延伸阅读, 升华“美丽”

1.介绍资料。 (略)

2.总结。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绽放成最美的风景, 在自己的心里, 在别人的眼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自由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看看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围绕中心句。理解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了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画,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1)小组之间交流。

(2)全班交流:

①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景色的奇丽?请一位同学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b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景色的奇丽的?

(学生抓住“家家户户”、“任何”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c,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d练读这句话。

②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中看出景色的奇丽?

a,教师出示文字课件:“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b,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从“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和“山阴道”这几个词谈了自己的理解)

c,练读这句话。

(3)下面听老师朗读这两句话,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会儿请你描述一下。

①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③教师出示景色奇丽的相关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奇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一读?

a,一名学生读。

b,齐读。

c多么美的异国风光,你能背下来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一背。

d,学生背诵。

2,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丽?让我们接着交流。

(1)教师出示文字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2)唉,原来他们也喜欢花,养花也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中国人养花与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不同?

(3)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那季爷爷初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的养花,花朝外开,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心里很吃惊就不难理解了。就让我们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出吃惊和不理解。

(4)自由练习朗读。

(5)他们这样做我们也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从文中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三、联系生活实际。突破重难点

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给当时的季爷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那么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四、深入理解内容,感受作者心境

1,在德国我们能看到漂亮的花海,能闻到花儿绽放的清香,让我们感受到他们“人人为我”的境界。奇丽的花,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爷爷,所以他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2那我们再看看,当季爷爷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中的“美丽”到底指什么?

3,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地,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

4,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梦?需要同学们读季爷爷的作品,了解他的心境。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有关介绍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的奇丽

景美

民族的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4

赵湾镇中心学校 刘花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都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

上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在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策略,那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5

〖走进语文教学新课堂把握教材方法新〗

“以学定教”是此次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亮点。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无非就是备教材、备学生、编写设计教案。我们常常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悟”,这样贴着“标签”的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依然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荆州实验小学杨晋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教学中,杨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初读课文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了以下6个问题: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境界?2、“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3、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之中“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5、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6、为什么看到家家户户将花种到屋外,作者会感到吃惊?接着,杨老师出示了单元导读中“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先解决“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这一问题。杨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阅读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的思路。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找到了整篇课文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其他问题的突破,真正当上了课堂的主人。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愉悦的学习过程,又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涨船高。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叶明德】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它重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比如,在学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德国风景图片和民俗特点的材料,学生多数从网上搜查到有关资料。这些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帮助学生阅读课文,有的在课文结束后专门抽了一块时间进行了交流。这样,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学习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帮助阅读课文,使文本丰厚了内涵,拓宽了外延,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也进行了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当然,有的是在上完课文后再引导进行综合性学习的。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小学 熊仁国】

〖真实乃习作之本认识生活,感悟真实的人生〗

案例:一段真情的告白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再写读后感。有的同学说,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有的同学说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同学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我懂得了很多:我们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心中应该有他人,你为别人着想,别人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还有同学在读后感中写到,“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事都先想到别人,从自己身边的一滴滴小事做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每个人只要做到多为别人想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如其人。透过语言文字的外壳,表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凭借习作这个平台,反映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体味人生百态,触动表达真、善、美的琴弦,以达到认识生活,感悟真实人生的目的。不过小学生往往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描述是精糙的,评价是模糊的。教师要立足从小学生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切不可以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要尊重学生,认同学生。

【广东省深圳市宝城小学 龙 慧】

〖语文学习资料的拓展是为了什么?结构的理解〗

季羡林的散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者先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的德国人爱在窗外种花,当他四五十年后,再次回到德国,他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于是他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多么美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我补充了老先生的自传《我的留学生活》中的文章来帮助学生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呼应开头的写法。

最初生活并没有怎样受到影响。慢慢地肉和黄油限量供应了,慢慢地面包限量供应了,慢慢地其他生活用品也限量供应了。在不知不觉中,生活的螺丝越拧越紧。等到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时,这螺丝已经拧得很紧,很紧了,但是除了极个别的反法西斯的人以外,我没有听到老百姓说过一句怨言。德国法西斯头子统治有术,而德国人民也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民族,对我来说,简直像个谜。

后来战火蔓延,德国四面被封锁,供应日趋紧张。我天天挨饿,夜夜做梦,梦到中国的花生米。我年幼无大志,连吃东西也不例外。有雄心壮志的人,梦到的一定是燕窝、鱼翅,哪能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只梦到花生米呢?饿得厉害的时候,我简直觉得自己是处在饿鬼地狱中,恨不能把地球整个吞下去。

德国人民怎么样呢?经过我十年的观察与感受,我觉得,德国人不愧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之一。文化昌明,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音乐家、大科学家,近代哪一个民族也比不上。而且为人正直、淳朴,各个都是老实巴交的样子。在政治上,他们却是比较单纯的,真心拥护希特勒者占绝大多数。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希特勒极端诬蔑中国人,视为文明的破坏者。按理说,我在德国应当遇到很多麻烦。然而,实际上,我却一点麻烦也没有遇到。听说,在美国,中国人很难打入美国人社会。可我在德国,自始至终就在德国人社会之中,我就住在德国人家中,我的德国老师,我的德国同学,我的德国同事,我的德国朋友,从来待我如自己人,没有丝毫歧视。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江苏省连云港市院前小学 李 慧】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预习的趣味性的〗

指导预习当然要注意趣味性,让孩子们动力十足。那怎样加强趣味性?一种经验似乎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和父母一块在地里劳动,因为有父母监督的压力,劳动不能自主(何时动,何时休息,任务多少等,或不明确,或不能自主决定),因此倍觉劳动无趣,但如果没有父母监督,任务明确(即使多),干不干,怎样干,都由自己做主,此时他们会或多或少会感到劳动也并不是什么负担,至少较父母在跟前监督有一定情趣。因此不能让孩子在强劲的压力下阅读,只需让他们知道自己有任务,同时又有能自主安排如何完成的充分权利。

另外,趣味往往与竞赛有关。让孩子们自主预习,自主质疑,老师的要求可以是笼统的“看谁发现的问题多?”(预习目标就是开放式的质疑解疑)这样就容易激起孩子们预习思考的兴趣来。

也或者可以从现实入手,挑出问题,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有针对性地思考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或者思考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因为与现实离得较为切近,孩子们的兴趣可能会大一点。如,要孩子们预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可以向学生提问,你家的花是种阳台上还是家里面?你观察到的其他人呢?种花,是种在家里好还是种在阳台好?种在阳台种在家里反映了人怎样不同的心态?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把花种在阳台上?

增加情趣的方法可能很多,只要集思广益就会有收获。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育才小学 周穗敏】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张百修老师上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引领孩子们读读悟悟,读读思思,读读写写,在感性的认识上不忘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如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老师板“脊梁”一词让学生读,学生反反复复读,老师及时纠正字音,直到读准为止,并指导书写,接着让学生读带有“脊梁”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扣住这个词推敲、理解,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老师问:花的脊梁是指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耐人寻味的境界。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一小学 李秀萍】

〖五年级语文教学的感受点滴挖掘“活”因素,促思维 育情感 积知识〗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

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

【四川省广元市雪峰开发区广元外国语学校 罗 宏】

〖要重视语文课中的科学问题〗

有位老师在上新课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全文小结时对孩子们说:“……德国人心灵很美,德国人的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能这么讲吗?我们到底该学习别人的什么?能仅以“栽花”一事就这样妄下结论吗?这且不是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吗?二战中的德国法西斯我们又怎么评价?就这样草率地下结论,是不是有些太片面?为什么我们不给孩子们渗透科学的、辨证的、和平、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为什么就不挖掘一点儿我们民族的美?更有趣的是:在拓展时,老师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的美。有位孩子站起来对大家说:“我给大家讲一件事情,首先请大家不要笑。有一次,我和妈妈在成都的公交车上,妈妈在前面找到了一个空位子坐下了,我看见后边还有个空位子,就往后走,走到才看见一只狗坐在上面。我只好站着,也没有人让座位。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好像有人在后面拉我的袖子,我还以为有人给我让座位,回头一看,才是那只狗,它把我拉到它坐的位置上让我坐下。我觉得狗都知道让座,这也是一种美。”他这一说惹得大家一阵哄堂大笑。大家这么一笑,上课的老师竟乱了方寸,不知所措,也不做任何评论,干脆一笑了之。多好的素材呀!就这样白白地浪费了。为什么不渗透科学的环境观、生态观?人与动物共生、和谐相处,狗通人性,这不也是一种美吗?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朝阳小学 朱 林】

〖语文教学中几点感悟从文本展开想像,在展示中验证〗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借助多媒体手段,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上能收到显著成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当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去正确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不断提高认识水平。这是语文教学整体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例如: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教学中,老师找到了德国人种花的相关图片,但没有急于在开始就展示出来,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想像当时街道的花景。特别是讲到文中具体介绍花景的自然段时,老师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发挥想像,说出所想到的景色。师生交流后,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刚才想像的画面得到验证。同时,老师还结合图片适机地讲解了段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的含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理解了词语并学会了应用。最后,老师引导回到文本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的电教教材是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想像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成功快乐的体验中学习。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 翁 静】

〖写批注的一点思考〗

我为了让学生更好阅读文本,使其在自主状态下与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要求他们在预习时,运用符号和文字,记下自己的所疑、所思、所想,为课堂学习与讨论做充分的准备。经过近一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开始学会质疑、学会品词析句。

有些学生对于词语比较敏感,注重品晰重点或准确生动的字词,比如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一个孩子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女主人用“莞尔一笑”而不用“微微一笑”,一语激起千层浪,引发其他学生探究词语运用的乐趣;有些学生属于理性思考,注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有些学生善于感性思考,着重批注感人之处,将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6

1、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本课优美的语言。

2、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情感。

3、学习从平常的地方质疑。

【教学准备】

制作简易课件,学生课前将课文读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抓住精神

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散文,题目是――

2、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者25岁时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留学。1980年,作者再次来到哥廷根访问。后来,他写下了这篇抒发心中感慨的美文。

3、初次读到这个题目,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4、你能模仿这样的句式说几个短语吗?

5、从这些短语中,你体会到大家都有一种怎样的精神?(乐于奉献)

6、文中有几处地方和题目遥相呼应,体现了这样的奉献精神?

二、朗读课文,体会精神

1、自由朗读课文,圈划批注。

2、交流讨论,找出两处和题目互相照应的地方。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人在这个句子中加上一些关联词语,你觉得哪个句子最恰当,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只有人人为我,我才会为人人。

(2)只要人人为我,我就会为人人。

(3)因为人人都在为我,所以我也要为人人。

4、尝试比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区别。

前者:感恩、报恩的心态,无私奉献的精神。

后者:最终利己的心态。可以理解为:我为人人的最终目的是想要人人为我;要想人人为我,所以必须先付出。

5、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段。

三、聚焦奇丽,积累语言

1、面对眼前的鲜花,听着德国人的心声,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

2、聚焦“奇特的民族”。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奇特之处表现在哪里?

3、聚焦“奇丽的景色”。

为什么说这是一片奇丽的景色?景色的奇丽又表现在哪里?

4、朗读、背诵第三节。

5、小结: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才年年有了这奇丽的景色!

四、质疑问难,深入内心

1、学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问难,讨论回答。

3、师引疑:

(1)德国人爱花、养花,到了如此奇特的地步,相信季羡林先生25岁初到德国那一年,不会没有深刻的感受,这篇文章应该早在1935年就写出来了,为何直到45年后的今天才写出来?

联系时代背景。

时代的对比、中德两国国情的对比。

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季羡林《怀念西府海棠》

(2)作者为什么说回到哥廷根,仿佛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作者历经浩劫,幸运活了下来,完全不敢相信还能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看到眼前熟悉的一切,仿佛是一个不真切的梦!他不会不想起――

四五十年前的生活

四五十年前的师友

四五十年前的事情

请读一读这几个片段――

女房东善良得像慈母一般。回忆起她来,就像回忆一个甜美的梦。我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她的照顾下愉快地生活(我要离开哥廷根了),最难过的一关是我的女房东。我是她身边惟一的一个亲人,她是拿我当儿子来看待的。她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

――摘自季羡林的《留德十年》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我曾在这里度过整整十年,是风华正茂的十年。我的足迹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我今天重返第二故乡,心里面思绪万端,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我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和夫人居然还都健在。

那十年是剧烈动荡的十年,中是插上了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没有能过上几天好日子。最初几年,我每次到他们家吃晚饭时,他那个十几岁的独生儿子都在座。哪里知道,大战一爆发,儿子就被征从军,一年冬天,战死在北欧战场上

今天我会的这一点点东西,哪一点不饱含教授的心血呢?不管我今天的成就还是多么微小,如果不是他怀着毫不利己的心情对我这一个素昧平生的异邦的青年加以教导的话,我能够有什么成就呢?

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汽车。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过了两天,我就离开了哥廷根。我这两天见到的一切人和物,一一奔凑到我的面前来;愿这些永远停留在我的眼前,永远停留在我的心中。

――摘录自季羡林的《重返哥廷根》

(3)此时此刻,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五、布置作业,简洁结课

1、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当天夜里,季羡林就在旅馆里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泪水几乎打湿稿纸”

2、让我们再次走进季老先生的思乡之梦――(齐读两段课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7

1. 创新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为了强化训练学生对句子理解, 本教学设计通过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⑴通过网络平台 (天河部落班级博客) 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梳理, 选出学生共同希望解决的问题。

⑵学生在天河部落的班级博客交流讨论对句子的理解, 思维碰撞、资源共享, 最后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利用语文精细测评系统来跟踪学生在本节课对句子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学习状况。语文精细测评系统是广州市天河区开发的软件系统, 精细测评系统由三个Excel工作表组成, 包括“基本情况”、“分析”和“图示”。分析的内容大致分成四个部分:学生测试试卷整体情况、每位学生每题答题失分情况、试题分析的示意图、错题分析的图表。每一次测试后都进行一次数据录入和分析, 形成一份精细测评表。对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的检测、分析和跟踪, 使我发现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比较薄弱。在上一单元检测中, 全班33人, 扣分26人, 正确率58.33% (http://www.thjy.org/chwyh/article/633195674335937500/633779239138125000.aspx) 。

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者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 是训练学生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好例子。所以本课利用天河部落班级博客和语文精细测评系统更有效地理解句子。

3. 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语文精细测评系统的检测、分析和跟踪, 知道学生在理解含义深刻句子这一知识点存在理解不透彻、不全面的缺点, 导致阅读理解障碍。因此, 本节课我利用班级博客和语文精细测评系统,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网络资源呈现图片和音乐, 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利用班级博客交流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体会“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5. 教学资源及环境

多媒体网络课室、班级博客、语文精细测评系统、PPT。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 请看天河部落我们班级博客图库里的一组图片 (配乐播放百花齐放图) , 看完这些图片后谁能用四字词形容一番?

生:五彩缤纷、花团锦簇、美丽芬芳……

设计意图: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 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2. 初读感知, 质疑问难

师:是呀, 一个爱花的人是满怀美好愿望的人;一个爱花的民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欧洲的德国就是一个爱花的国度。今天, 让我们走进德国, 与季羡林爷爷一起去感受德国奇丽的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引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请做上标记。

学生交流。

师:刚才大家都提出了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 看看书就明白了, 有些问题确实需要讨论才能解决。例如, 有部分同学提出的关于句子理解的问题。怎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 用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浅层目标, 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 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

3. 细读课文, 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大家在默读课文的同时进入班级博客讨论区写批注。批注的内容: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出对句子的理解 (可以写不明白的问题, 也可以写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并在博客讨论区进行交流 (如图1) 。

教师对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出示学生讨论最多的句子。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25人)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 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8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梳理问题, 确保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4. 精读探究,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 讨论理解句子的方法

进入班级讨论区, 提取讨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讨论人数最多) 的信息 (如图2) 。

选出对句子理解深刻的答案。学生谈理解句子方法。师生总结理解句子方法 (课件出示) :

认真读课文;抓重点词:理解“耐人寻味”;联系上文, 体会“境界”;联系生活实际。

(2) 根据方法理解其他句子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图片 (如图3) 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围绕话题, 选择重点, 读中感悟, 以读见悟。”围绕“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个句子, 学生在天河部落的班级博客中交流讨论。学生思维碰撞, 资源共享, 最后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方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随机应变, 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为教学服务。

5. 网络练习, 检测交流

师:有人说时间能改变一切, 但是我想, 一个民族的精神是能经受时间的考验的, 这正如季羡林老先生几十年后, 再次来到德国所发现的——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课件出示句子) 。请大家再读句子,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这句话。

呈现精细测评表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 (如表1、表2) 。

师:在平时的练习和测验中, 很多同学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准确、不全面。这节课, 大家同心协力拿出了很多方法,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们也做到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境界!在以后的练习和测试中相信同学们会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提供语文精细测评系统让学生自行完成测试, 并由系统及时进行判断打分, 提高了反馈的效率,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

6. 总结拓展, 升华情感

师:这种美德一直传承着。难怪让季羡林爷爷发出这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配乐再读句子)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的介绍认识了德国人养花的奇特, 欣赏了德国奇丽的景色, 在班级讨论区里共享了同学们的资源, 向同学学习了不少的方法, 同时通过语文精细测评系统的练习检测, 更好地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品味了德国“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德国独特的风情, 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和音乐的渲染, 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染, 从而感受“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7. 布置作业

花, 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 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 人也美。联系生活中的“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写一写感受。

●教学反思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老师们一直都在思考这一难题。本节课, 多媒体的充分利用, 让我找到解决这一难题的切入点。

1. 读中生疑, 以疑定学

引导学生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 用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浅层目标, 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 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学生在读这篇文章时提出了不少问题, 并把问题记录在博客里。

2. 网络梳理, 以学定教

我在此环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梳理问题, 让学生进入班级博客写感受最深的句子, 并作了批注。然后提取学生讨论最多的一个句子, 确保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探究, 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3.网上探究, 资源生成

这个教学环节是整节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我这一节课的亮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 我采取了如下教学策略:再次让学生进入班级博客讨论区, 写出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传统课堂都是学生单个发言, 有的学生说得快、答案乱、不完整。网上交流能做到记录全班学生的思维过程, 再整理学生思维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根据方法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随机应变, 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精细检测, 及时反馈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教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 学生学习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本节课的第二个亮点是:我把语文精细测评系统用在课内, 课上直接提供语文精细测评系统让学生自行完成测试, 并由系统及时进行判断打分。这样提高了反馈的效率,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8

师:你们看看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

生:我认为他读出了这些花的美丽。这些化姹紫嫣红,很美,他读得也很丌心,很美。

生:我觉得他“化因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读得好,从这可以看出德国人“我为人人”的精神。

师:聪明的孩子会一边读一边想象,下面大家就一边读一边来想象画而,待会儿告诉我你看到的图像。

【点评】评价艺术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陶老师在启发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鼓励全体学生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聪明”地“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寓“称赞”于“启发”,充满了鼓励、期盼,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师:“应接不暇”的“暇”是空闲的意思,“不暇”呢?

生:没有空闲。

师:那“应接不暇”的意思是什么?我们走在这条街道上,看到路上的,义看到——

生:窗台上的。

师:看到盛开的,又看到——

生:含苞欲放的。

师:看到这条街的,还看到——

生:那条街的。

师:真是看也看不过来,这就是——

生:应接不暇。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陶老师在这段字词教学中,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理解。特别是把词带入情境,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进行形象化、具象化,这种再造想象,有利于启迪恩维、开发潜能,有利于创新、创造力的培养。字词的本义——“暇”是空闲的意思,“不暇”是没有空闲。语境中的意思(怎么个看不过来)——看到路上的,又看到窗台上的;看到盛开的,又看到含苞欲放的;看到这条街的,还看到那条街的。相信这些学生以后遇到这样的场景,一定会运用“应接不暇”这个词语。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不能匆匆走过去,我们要放慢脚步,这美景就是一首美丽的小诗。

(出示文段改成的小诗)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我们一起来读,但一定要注意慢慢地,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一样。

(师生配合读、男女生配合朗读,配乐响起)

【点评】语文课,是诗性的,是童趣盎然的,是语言文字彰显魅力的圣地。陶老师由花的美过渡到景的美,又别出心栽地将课文重排成诗,在学生们眼前幻化出一道绮丽的景致,展现德国人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地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列奥·施皮泽语)师生声情并茂,吟诗似的诵读,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语言。当然有些诗行还需推敲与斟酌。

师: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挨着一个的窗户,每个窗户外面都是花,很美。

师:你听到了什么呢?

生:听到了蜜蜂的嗡嗡声,行人的赞美声。

师:老人说……

生:花真美啊!

师:小孩说--…

生:花真漂亮啊!

师:你还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花的清香。

生:闻到了浓浓的花香。

【点评】这段教学,教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对课文中语言文字进行的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渗透着说写方法——从花形、蜂声、花香多方面想象说写花;听到的,可以听到花中蜜蜂之声,说明花香、花美;可以听到人们的赞美之声,有成熟稳重的老人,也有天真好奇的孩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兴奋的学习情绪中,读、思、悟、练有机结合,在想象中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说的量和面如果再大些会更扎实。

(本课教学实录由刘嘉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刘寿华节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9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会读会写“莞、诧、嫣、脊”等生词,“并且弄懂“莞尔一笑、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能够深刻明白文章标题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本和合作探究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性美。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生活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疑导入:同学们,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对德国景象的描写。其实我们也像德国人一样,自己也种花,但是我们种花更多是为了自己欣赏、好看,而季羡林先生说德国人种花为了给别人看?让我们带着好奇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

(1)请一个同学扮演小老师大声朗读生字词并评价,同时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生字本上规范地书写生字。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强调“脊”的笔顺。

(2)请另一个同学扮演小老师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生字词,并尝试造句,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别的同学作补充,教师都给予激励评价。

2、扫清生字词障碍后,同学齐声朗读全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那两方面的内容?”,在文中找出来,并请学生分享。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德国”、“景色奇丽”、“民族奇特”)

(三)深入研读

问1:文章标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别人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奇丽景色呢?自读2、3段,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①文章标题意思:“德国人养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所以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②看到的奇丽景象:“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齐声朗读,感受景美)(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美”)

问2:这个民族的奇特作者用了一句话概括,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来,并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明确:民族的奇特:“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组1:德国人种花真神奇,为己又为人。

组2:德国人真善良,他们的关系肯定很和谐。

组3:德国人他们在种花这么小的事情上都在为别人着想和服务,他们这个地方不仅景美,人的心灵更美。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很棒!确实,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一种乐于、主动奉献的人性美、心灵美,也正是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不变的美丽”。(板书“人美”)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把视角放到生活,发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啊?”学生自由发言。(如警察叔叔维护治安、清洁阿姨打扫街道、边疆战士保家卫国……)

(五)小结作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0

1、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来到德国,感受这方景色的奇丽和这个民族的奇特。

二、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来到德国,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在文中找出来,一起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批注。

4、(稍等片刻)一起来欣赏第二自然段。谁愿意为大家美美地读一遍?

(指名读文)

(读后正音:脊梁)

5、交流指导:

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指名回答)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一起来读这几句话。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可见德国人的确都爱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我想他们养花不仅是为了自己欣赏,也为了让别人能欣赏。”“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大家共同分享美,多好啊!”)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

“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微笑。)

6、补充材料:

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善良、淳朴。)

小结: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读读这段文字。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人的心灵美。)

三、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

(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的第2、3句。

读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致?

(指名答。)

“我仿佛看到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团,那儿一簇,都在微风中舒展着娇嫩的身姿。”

师:说得多好,这正是──花团锦簇

“我仿佛看到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娇艳欲滴,成百上万只蝴蝶在花丛穿梭着,构成了一座七彩的虹。”

师:多美,这正是──姹紫嫣红

这么多的花,这么美的花,置身其中,怎不让我们看的人──(一起说)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呢?

3、谁能读出花之美?指名读文。一起美美地读一遍。

4、仅仅是花美吗?师读后3句话。

5、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指名答。)

小结: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合上书,我们一起回想一遍这一段的描写,一边再次仔细体会这种境界。

引背:

正是这样,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家家户户──,许多窗子──,汇成了──,让我们看的人──,每一家都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

能一起背一遍吗?

四、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填空练习: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都在养花),迎接我们的主人依然(莞尔一笑),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境界依然(颇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齐读文章最后两句话。

五、总结全文,课后练笔

1、总结:

季先生从德国人养花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大气和风尚,把养花上升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当“我”为别人奉献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营造并享受生活的美丽。这正应了那句曾流行一时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只将这种爱挂在嘴上,而德国人却不声不响地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一种平易而淳厚的民族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彼此奉献的民族传统。

板书:

和谐相处,彼此奉献

2、课后练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11

胡静

若不是读到季羡林先生的这篇散文,我大概还不知道,这世界上竟有如德国这般奇特的一个民族——种花给别人看。是啊,德国的风土人情着实叫人惊叹,而这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这至美至善的人性,在季羡林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个人学完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之后最为真切的感受。季老先生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精炼概括的语言,为我们记录下他留德期间的所见所闻。文章精美隽永,所揭示的道理意味深长。德国人爱花种花的习性叫人印象深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令人钦佩。

文章虽然短小,内容也极为浅显,但想要上好,却不简单。更何况对于习惯了“三三四”课堂的我和学生们来说,一下子回到传统课堂,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做足课前功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在课前查阅了德国的一些风土人情,了解了作者留德时期的相关资料,阅读了他留德期间所写的一些散文,这对于我个人理解文章背景有很大帮助。

在了解文章背景,认真研读教材、教参之后,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为“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在导入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德国风景介绍的图片,借以音乐渲染,先让学生对德国有一个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初步印象,然后再通过初读课文,找出作者三十五年之后踏上德国之时所发出的的由衷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这两个词,让孩子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这两个词的句子,然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德国的风情。目标一所设置的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我选择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在抓重点句指导朗读的过程当中,再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其次借助画面进行渲染,通过这样一个由“形”到“意”再到“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词语教学也就变得生动起来。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和理解,目标二的达成自然是水到渠成。在体会“自己把花给别人看”和“自己看别人的花”这样的意境中,衍生出文章的主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的此类现象,那么这一主题也就得到了升华,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得以有效的完成。

整堂课下来,感觉自己有了很多的变化,课堂上语速过快的问题,在这堂课当中得到了有效的改进。我能够在课堂始终保持微笑,教态良好且富有活力,课堂目标完成较好,重难点突出。这些好的现象令我倍感欣慰。但是,纵观整堂课的教学,遗憾也颇多。

首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整堂课下来,“不错”“正确”“有创意”“声音洪亮”等等评价都显得过于平常,在预设与生成方面还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评价的多样性,在公开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有可能因为我一句贴切而到位的评价,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所以,今后应该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丰富课堂评价方式。其次,在理解文章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个句子时,其中的“美丽”不仅仅局限于德国人家里养的花,德国街头的美景,更有德国人这种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对这一句子的理解有些片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自己的语言还不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些过度的语言还不是很熟练,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的学习、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一定要明确、正确。不要把孩子引导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和文本对话的同时,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感受德国的美丽不仅是花还有心灵,学着去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公民。真正体会系羡林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真的更要求我掌握好方向,在充满动感的课堂上,需要我的心灵时动起来,时静下来。

三、这堂课的目标达成还是不错的,老师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很高,发言也很精彩到位。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学生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篇13

一、提倡“慢”课堂,把“以生为本”牢记心头

本课的教学一共用了6课时,原本我计划将第1.2课时放在熟悉课文内容上,包括扫除生字词障碍、规范手语表达、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按照之前的预设,用两课时来疏通课文,在时间上应该是较为充裕的。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教学时间超出了预设。由于课文中出现了好些个四字成语,这对理解力较弱的聋生来说很是晦涩难懂。像“莞尔一笑、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耐人寻味”等成语,让学生乍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借助《完全解读》这本书初步理解词义,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做到“词不离句”,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一番,之后我请学生上台说说他(她)对这几个成语的理解,再由老师进行更正并尝试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成语造几个句子,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由于在学习字词上用掉的时间超过了计划用时,所以我本能地放慢脚步,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进度,将之前定下的5课时教完本课增加至6课时,从容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比较扎实。

我们的教学说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学生跟不上老师预设的教学步伐,那么这时“以生为本”是我们最应坚守的唯一的指导教学的底线与原则。

二、直面“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教学中的彩虹

都说好的课堂大多会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这一课的教学也给了我始料未及的惊诧与挑战。在读到课文中“……他们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时,有一位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立马站起来问道:“德国人脑子坏了吗?把花种在窗外,自己看不到,那为什么还要种?”我原本以为学生读到德国人种花给别人看会觉得他们很无私、很值得大家向他们学习,而这位学生表现出的不一样的脑回路着实令我有些缓不过神来。

面对课堂上突如其来的质疑,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接着我出示备课时上网找到的在沿街的窗口各种花儿竞相怒放的图片,请同学们观赏美景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很快被图中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吸引住了,我赶紧追问大家,这么美的街道你们喜欢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心情是不是很愉悦?而且老师相信爱拍照的同学一定会在这里拍下很多美美的相片去发朋友圈的。可是,这些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人种在窗台上,那我们哪能置身于花海而心旷神怡呢?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德国人很勤劳、很爱花、很爱美?你们再想一想,如果大家都把花种在自己家里,那这条街道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美吗?听老师这么一说,还有同学认为德国人的脑子有毛病吗?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以摇头回应我。我最后进行小结:其实这正是本文作者要大力称赞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的美好境界啊……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4

1.品味“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异域风情,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初步感受德国人优雅、含蓄的处事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是老师和大家第二次合作上课,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一、以“独特的养花方式”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北大教授季羡林文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爱花的方式非常的独特,谁能说说它的独特之处?

3.课文也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2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板书)

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句子写了两层意思,所以中间用的标点是——;齐读句子。

二、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行为美

1.课文哪些地方讲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层意思,找出来,划一划。指名读。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你从句子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德国人独特的爱花方式?(引出3个“都”)。

小结:是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家家户户的花朵都朝外开。多么不约而同的行为,多么自觉的行为,这在德国已形成了一种风俗,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独特吧!一起读。

3.“脊梁”本来是什么意思?(脊背,背上中间的骨头),动作演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就是看到什么?(枝干)

小结:德国人把花的背面留给自己,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别人看,让我们再齐读感悟。

三、感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景色美

1.在屋子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小声读第3自然段,划出景色美丽的句子。请生读。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你特别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美丽的呢?重点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奖励理解好的同学板书词语。

“花团锦簇”:形容花儿很多,紧紧聚拢在一起,五彩艳丽的花儿一朵挤着一朵,一朵挨着一朵,花儿多而茂盛,强调形态。(你从形态上感受到了花的多而茂盛。)

“姹紫嫣红”:形容花儿颜色丰富,艳而娇,强调色彩。(你从颜色上感受到了花儿的美丽。)

应接不暇:看花的人看得来不及,看出花的多而美。(你从看花人的反应中感受到美丽。)

花的海洋:花很多,像海洋一样。(你从面积广看出了花的多。)

山阴道:让看花的人如进入了郁郁葱葱的的大森林,感受到花的多而美丽。

任何、家家户户;从街道、窗户的多感受到花的多。

小结:你们真会读书啊!作者用那么多词语,从那么多角度写出了景色的美丽。

3.指导朗读:那你能把这美丽读出来吗?指导读出花的多、美;

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值得人慢慢去品味,让我们读慢些,读柔些。

指名读,谁能把花读得更多些,更美些!

真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一起把花读得更多更美。

4.欣赏景色,展开想象:想不想看看着美丽的景色?一边看一边展开想象,此时你正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把你感受到的美丽,展开的想象,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下来。(音乐不断)

学生交流自己的小练笔。

6.小结:是啊,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

让我们带上这份心情再一起配音乐齐读。

四、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美

1.因为有那样独特的养花方式,才有如此美丽的景色,所以季先生这样认为——,出示句子,齐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提示: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补充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一起读。

(2)“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很耐人寻味的呢?

2.小结:对啊,在屋子里自己的花给别人看,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看到的景色比看自家的花更加美丽,更加绚丽多彩,得到的收获更大、更多,这确实“耐人寻味”,确实值得人细细去琢磨、品味啊!。没有发过言的同学起立,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感悟“莞尔一笑”的含蓄美

1.是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话”这种独特的爱花方式是耐人寻味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当季先生为有如此的养花方式感到吃惊,去女房东时,女房东的反应同样也是耐人寻味的。

出示句子,引读: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2.师生分角色朗读,请生评价。(语气,表情等)

3.“莞尔一笑”是怎么样的一笑?(微微一笑)季先生很吃惊,但是女房东却是微微一笑,你觉得女房东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提示:

(1)很平常,再普通不过了,每户人家都是这么做的。(作为德国民族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做的,当然觉得很平常,很普通了!)

(2)很自豪,整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境界。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对于外国留学生的季先生才感到吃惊。(相对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而言,德国民族家家户户都这样养花,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多么值得自豪啊!)

(3)很高兴,季先生能领会德国人这样养花的用意。(一名外国留学生,能猜测、领悟到德国民族这样养花的用意、目的,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4.小结:从“莞尔一笑”中,我们能解读出女房东那么丰富的想法,但不管想法如何丰富,女房东都只是“莞尔一笑”,这多么“耐人寻味”啊!让我们一起读这几句话。

3.既然“莞尔一笑”是微微一笑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用微微一笑呢?

上一篇:儿童短诗-山下一篇:合同违约 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