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礼仪

2024-06-20

学礼仪(精选11篇)

学礼仪 篇1

精彩介绍:

“礼”赢天下的孔子

 玉玦赶人走——馈赠背后的文化  谦辞敬语应了解  玉为信物有出处  送对鲜花表对意

 玉环请人回——馈赠礼仪六要素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伴手之礼,情意悠长 赠物赠言,新颖独特 选对时机,锦上添花 馈赠场合,因地制宜 馈赠方式,精心安排  馈赠礼仪的国际化

以下文字节选自《看电影 学礼仪》一书

馈赠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赠送给交往对象礼物,来表达对对方尊重、敬意、友谊、纪念、祝贺、感谢、慰问、哀悼等情感和意愿的一种交际行为。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馈赠是以物的形式出现,以物表情,礼载于物,起到寄情言意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得体的馈赠,就好比无声的使者,能给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给人们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它也是商务往来和市场营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馈赠礼仪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说到馈赠礼仪,如果让我们选取一部电影来作讲述的话,我觉得《孔子》是最好的一个范本。

孔子的“礼乐”思想在其经文中就屡见不鲜,《论语·乡党篇》把他的衣食住行礼仪形态都很集中的记录了下来,这里面包括了他对理性化社会的整套制度。正如“仁”字包括了他对个人行为的教训精髓一样。孔子自己对“政”与“礼”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合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仁”的外用或“政事之治也”。从其狭义上理解,“礼”的意思是“典礼”,也是“礼节”;从其广义上理解,意思是“礼貌”;从其哲学精义理解,则是理性化社会秩序。孔子一生倾尽全力要做的,就是把西周礼仪制度在鲁国复兴并发扬光大。

而从礼仪的角度来看,《孔子》这部电影对孔子时代礼仪思想的有了很好的注解。诸如春秋时代的服饰、饮食文化;春秋各国之间交往的外事礼仪;乡射之礼的展示等等。在这里,我们只选择了电影中孔子与季大司徒之间的发生的故事来做礼仪分享,重点阐述馈赠礼仪。

首先交代一下孔子与季大司徒之间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有战争、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国史称为“春秋”时代。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当时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孔子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孔子的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那个让他政治理念破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就是电影中的另一位主角:季大司徒。

受到季大司徒排挤而离开鲁国的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他传播其思想,倾尽全力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孔子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而促成他返回故里的一个关键性人物还是季大司徒。

关于馈赠礼仪的讲述,我们围绕着季大司徒排挤孔子,让孔子离开鲁国,以及若干年后,季大司徒终于醒悟以前的过错,重新请孔子回到鲁国的这两个片段来展开。

馈赠礼仪中常见的问题

在开始介绍孔子和季大司徒的故事前,先说一个关于馈赠礼仪的故事。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

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忐忑地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里,缅伯高不仅做人很真诚,也很有才气,如果换了是其他人,这个故事的处理方法及结局也许会大相径庭。鹅毛和鹅相比,自然价值要小很多。但配上了缅伯高的诗还有缅伯高的诚意,鹅毛的价值则不见得比鹅小了。

由此可见,说到馈赠礼仪,其实,赠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赠,赠的方式,赠的人是谁也许更重要。《孔子》这部电影,在馈赠礼仪方面能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发。

在孔子游历各国的进程中,经常遇到各类需要馈赠的情形,而且有很多时候是那种看似很“尴尬”的馈赠,但是这一切并没有难倒孔子。面对这些常人看来是馈赠礼仪中的困惑问题,孔子均轻而晚举地一一化解。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馈赠活动中需要直面的。

同样的,我们先抛出一些关于馈赠礼仪的问题,带着问题来赏析电影。 和人交往,不知道要送什么?  送礼时不知道什么时候送?

 接受人家的礼物不知道要不要当面打开?  哪些礼物是有特别的含义,有些东西能送,有些东西不能送?  日常交往有伴手礼一说,伴手礼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孔子》这部电影中,季大司徒赶孔子走,用的是玉,请孔子回,用的也还是玉?

 那么多用玉制作的饰品,在中国古代是否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 中西方对馈赠礼仪的侧重点不同,具体是什么?。。。精彩待续。。。

礼仪培训网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662366163

学礼仪 篇2

一、精心选择传统蒙学经典

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在我国历史上, 蒙学一直受到极大重视, 历代思想家、学者都提倡要重视蒙学教育, 一些大学者常常亲自撰写蒙学教材。秦宰相李斯、晋朝王羲之、南宋王应麟、元代许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写过蒙学教材或蒙学教育方面的文章。流传到现在, 许多成为了蒙学经典。诸如:《小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 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传统蒙学的内容可说是瑕瑜互见、良莠参杂。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 是目标达成的有力保证。为此, 我们广泛分析了传统经典蒙学著作, 根据中大班幼儿的特点和兴趣需要进行收集、挖掘、筛选、整理工作, 具体把握了以下几点。

1. 贴近幼儿现实生活

许多传统蒙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 已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了, 孩子年龄小, 生活化的内容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些尊老爱幼、文明交往的道理是亘古不变的, 易于孩子的理解和接受, 这些内容是我们收集的主要对象。

2. 健康且有教育价值

传统的蒙学教材, 比如《三字经》是我国知名度极高的经典儿童读物, 流传广泛, 家喻户晓, 影响深远。这些都成为我们的首选。同时, 我们注意内容的健康和有益, 去除幼儿难理解的如三纲五常等不太健康的内容, 筛选出经典、有价值的内容。

3. 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根据中大班幼儿的接受水平, 我们主要采用的教材是《三字经》《弟子规》和《朱子家训》, 《三字经》中部分涉及遵守礼教规范的内容, 文字简练, 概括性强, 句句成韵, 通俗易懂。《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 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 是我国古时的家庭礼教文化精华, 使人通人事、明事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例如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孝顺父母的人、有礼貌的人。这些优秀的蒙学教材, 为我们开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整合礼仪教学内容

我们在挖掘、筛选、整理优秀健康的内容的基础上, 把传统蒙学经典与现实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有机的对比整合, 将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作以下细分 (见P52表) 。

三、在“润物细无声”的礼仪教育中巩固孩子的礼仪行为

根据选择的内容, 我们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整合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润物细无声”中凸现形式的多样性, 培养与巩固幼儿的礼仪行为。

1. 丰富幼儿礼仪认知

我们在每周三下午安排专门的礼仪学习时间, 教师选择《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中的相关词句, 把它们编成故事、儿歌, 结合图片讲解、多媒体动画等方法让幼儿理解原文, 在熟悉、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谈谈自己的认识。并把图片、原文、译文和幼儿的图文诠释整理后布置在班级环境中, 比如学习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后, 幼儿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孝敬父母、谦让同伴的做法, 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展示。这样布置环境除了让幼儿重温经典礼仪, 更是用视觉暗示法提醒幼儿时时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孩子, 从而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

2. 培养幼儿礼仪情操

“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则与之化矣。”为了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意义, 培养礼仪情操, 从小学做文明人, 我们十分注重创设文明礼仪的氛围。因此, 我们也十分留意教师自身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 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首先以身作则, 穿着打扮整洁大方, 言谈举止为人师表。具体比如早上能热情地向幼儿及家长问好, 能和颜悦色地和幼儿交谈, 哪怕是批评, 也不说过头的不尊重幼儿的话, 教师之间的交往有礼有节、融洽文明等等, 用自己的言行向幼儿传递文明的气息。我们还通过在班上评选文明之星、礼仪使者, 为幼儿树立文明礼貌的行为榜样, 培养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 同时发挥评比活动的激励作用, 形成人人争当文明之星、礼仪使者的班级氛围。

3. 巩固幼儿礼仪行为

幼儿的礼仪培养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必须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 持之以恒, 保持一贯。早上入园, 教师主动向幼儿问好, 提醒幼儿恭恭敬敬的回礼;晨间活动, 要求幼儿不争抢器具, 玩好后放回原处;做操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本领时, 认真倾听, 大胆发言;区域活动时, 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材料和经验;在游戏活动中, 也抓住教育契机灵活指导, 比如上小吃店吃点心, 怎样有礼貌地与对方交谈, 怎样坐怎样吃, 到小伙伴家做客应该怎样?等等。通过角色扮演, 幼儿更自觉地掌握正确的礼节礼仪。

4. 增加幼儿礼仪体验

我们把礼仪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每个主题活动中, 比如在“粮食”主题中, 学习餐桌礼仪, 教育幼儿不浪费粮食;“保护自己”主题中, 学习保护嗓子, 不大喊大叫, 保护肠胃, 不暴饮暴食;“各种各样的标志”主题中, 让幼儿设计静标志、行为警示标志, 在幼儿园的走廊上张贴文明标志, 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标志在社会规范中的作用;在棋类活动时, 渗透“观棋不语”“落子无悔”的礼仪教育等……融合在主题活动中的礼仪教育自然、生成性强, 符合幼儿当前的兴趣点, 增加了幼儿的礼仪体验, 取得较好的效果。

5. 内化幼儿礼仪品质

幼儿园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固然重要, 并且卓有成效, 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素养, 需要家园合作, 共同努力。我国古人就提倡"教子以德"。许多教育家与名人更是强调家庭中重视礼仪教育。因此, 我们通过开家长会、家园小报等方式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向家长宣传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礼仪教育, 引导家长以身作则, 树立典范, 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同步。我们还通过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提供幼儿实践活动的机会, 体会礼仪的意义, 内化礼仪品质。如举行古代经典著作知识问答, 让幼儿和家长PK礼仪知识;要求幼儿在三八节给妈妈感恩回报, 不少孩子为妈妈洗脚、帮妈妈做家务, 并且能在以后坚持每天给妈妈做一件事;重阳节, 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欢聚一堂, 学习照顾祖辈, 尽享尊老爱幼的天伦之乐;亲子自助餐中, 学习彬彬有礼的取用食物, 文明进餐;组织幼儿家庭观看教师排演的礼仪童话剧《我知道》等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乐趣, 加深印象。

足球礼仪学 篇3

很多人为足球明星在场上追打裁判的现象而感到惊诧,但这并不是最糟的,因为真正的危险其实隐藏在你身边:在一些青少年组甚至儿童组的比赛中,你经常能看到那些追打裁判和辱骂对手的场景——他们可都是孩子,而孩子的父母们却在场边摇旗呐喊。

原本被公众寄予厚望却经常被忽视的青少年联赛,越来越有变成日本漫画里“天下第一比武大会”的趋势,所有场边的家长都带着“吹风机”和“拳击套”在英国,每年有数百场青少年比赛和训练课被迫停止。只是因为家长们在“捣乱”。尽管之前他们与俱乐部签订了一些“沉默协议”,但是当自己的孩子在场上奔跑时,没有哪个家长会安静地坐在那里。

也许马丁·阿特金斯(英超著名裁判)还能从容地面对弗格森爵士那咄咄逼人的目光,但他们是否准备好正视家长们要吃人的眼神?老裁判艾伦·威尔基说:“在(少年联赛)场边碰到十几位怒气冲冲的父母,比正式球场里球迷们的谩骂还要恐怖。”过去他还说过:“执法一场青少年比赛甚至比世界杯决赛更紧张。”

俱乐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2004年。仅伯明翰地区就有92家俱乐部向英足总反映:在青少年比赛中经常会出现对裁判不友好的现象。2005年,西汉姆联俱乐部的发言人声称:“如果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么所有人都将尴尬地看到少年比赛被取消的情景。”英超裁判委员会的负责人向《卫报》抱怨: “在孩子眼里,裁判员似乎生来就喜欢吹哨,生来就不公正,生来就容易被欺负负。比赛结束后,没有哪位孩子和家长会列你说一声谢谢。”

2003年的一场比赛已经成为官方的反面教材,在西汉姆联少年女队和佩瑞街队的比赛中,裁判的一次判罚使得在场外观战的双方家长打起了嘴仗,进而引发出一场群殴,直到一名家长将汽车开进了球场才停止,纠纷甚至惊动了警察。也许从新闻角度看,曼联或切尔西这样的球队更容易上头条,但就社会效应而言,青年人才是我们的主角。

除了“辱骂裁判”和“集体斗殴”外,一些成人世界的阴影已经有生根发芽的苗头。2003年8月15日,在中国某市进行的一场中学生联赛中,失败一方将怒气撒到了自己的守门员身上,一群父母开始殴打这位可怜的孩子……从这点来看,渡多尔斯基对巴拉克所扇的耳光还是很有礼貌的了。

偶尔你还会听到来自场边这样的教唆:“宝贝,踢他!”这让人想起了当年博尔顿球员凯文·诺兰对吉洛伊德,萨穆埃尔说的“把他(沃尔科特)踢废,看他还怎么跑”。假摔已成为父母和教练特别鼓励的战术,过去。后卫斯塔布斯曾骄傲地告诉BBC记者:“假摔这种‘丑东西’是海外球员带来的舶来品,纯正的英伦球员从小就不假摔。但现在的英国小孩很容易就跌倒,他们看起来都彬彬有礼,但在道义上却跌得不轻。”

从家长做起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像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但很少有人能冷静下来,先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谦谦君子”。在学校科目的学习上,一些父母也在犯同样的错误,换句话说,他们太望子成龙了。

这种“超速度”的父爱值得尊重,但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却是缺乏尊重的表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娇生惯养,足球专栏作家里斯’豪威在他的著作《足球之父》中写道:“一些家长总是帮助孩子搬运球门,甚至看管足球用具,他们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这种“溺爱”与家长们日常的“粗鲁”一旦结合,年轻人的成长便很让人担心。

一些过来人最近也发表意见,兰帕德的提议得到了很多人认可:现在的孩子应该继续给前辈擦鞋!他说:“现在是文明社会了,青少年球员能更好地踢球,但擦鞋并没有坏处,这能学到谦卑与纪律。”在意大利,老球员们正集体炮轰国际米兰的天才新星巴洛特利:“他太缺乏教养了,根本不知道对人要有所尊重。”但问题是,这些老家伙自己又给那位孩子作出了什么榜样呢?那群老家伙们根本没意识到,他们在场上一些看起来很酷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比如托蒂在2004年欧洲杯上朝波尔森吐的口水…“所有人都想得到孩子的尊重,但他们是否给孩子带了个好头呢?“这已成为社会问题,”一些教练也持这样的观点,“那些十来岁的球员。他们都能在电视机里看到,某某大牌明显又辱骂裁判了。”

爱老师 学礼仪 篇4

学礼仪

——沙小二年级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尊师,让学生做一个尊敬老师,守纪律的好孩子。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尊师的良好道德品质,把对老师的爱化为学习的动力;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老师日常生活中是怎样为他们付出心血。授课班级:二年级; 教育形式:唱诵、表演、制作 活动准备:;

准备制作谢师卡的材料,如卡纸、彩笔、剪刀等。

一、导入

1.诵师

师,杨:大家上午好!我是常老师 杨:我是杨奕

今天的主题班会由我们主持人; 现在我们的杨奕同学为大家朗诵一首诗。二.宣布班会的主题<<爱老师

学礼仪>>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班会就是<<尊敬老师,从心开始>>我们齐读一遍。

杨:我们为了表示对老师的感谢:我们送上一首歌: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 三.献歌 1.全班唱(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

杨: 同学们我们用歌声赞美了老师,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教你知识的老师。那你了解自己的老师吗?让我们走近老师。有请宋雅婷介绍常老师的一天。

四:介绍老师的一天

师:谢谢宋雅婷介绍。同学们你看到老师的一天是怎么过的吗? 生回答:

师:同学们你看了我的一天。知道老师有多辛苦吗?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老师也是这样的辛勤的工作着。!我们看!五.看身边老师辛勤工作的图片(PPT)

师:这些老师用心教我知识用心陪伴我们成长。我们想一想回忆一下他们是怎样陪伴我们成长的? 生:(讨论回答)六.朗诵对读

1当我作业不工整时,您就耐心的说:注意书写,把字写好

2当我上课不认真听讲时,您就敲敲我的桌子,细声细语的说:“用心学习,用心听讲”

3当我做错了事我又哭了,您握着我的手告诉我----别怕!.4当我站在舞台上,有些害怕。您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5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您微笑着对我说:继续努力!会进步的。师:老师的辛勤工作让我们健康成长。而他们却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自己的小孩考虑,也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享受生活。他们把爱都献给了孩子们。师:同学们请看这些图片。七.看图片讲故事(陆永康事迹)

这位是贵州的乡村教师陆永康,他出生九个月就生了一大病,得小儿麻痹症。他评着他的毅力与爱心,给学生们跪着上了36年的课。

师:这是多么感人的事迹呀!同学们,看了这么多的图片和这个老师的故事,你觉得老师值得我们尊重吗?那你们知道有哪些故事是尊重老师的呢?

八. 讲尊重老师的故事

生:从前有个人叫杨时,要向程颐老师请教学问,去到老师家里,看见老师正在屋里打盹儿。杨时不忍心惊醒老师,于是静静的站在门口,等老师醒来。

当天冷极了,天下着鹅毛大雪,杨时冻的整个人都僵了。直到程老师一觉醒来,才发现站在门口的杨时,积雪已经到了他的膝盖了,程老师深受感动握着杨时的手说不出话。师:杨时是个怎样的孩子呀?

我们要学习杨时尊重老师。老师们为了我们的增长知识,学会做人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心血。那么我们怎样做才是尊重老师的呢?(讨论交流)九.师提出尊师要求 师提出尊师要求

师: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同学们尊师并非要做什么大事,只要从小事开始,如:1.作业认真工整,让老师赏心悦目。2.见面微笑问声好,让老师疲倦消顿 3.遵守纪律,积极思考,让老师开心上课。4争取佳绩,让老师骄傲。

5保持教室,讲台整洁,让老师心满意足。

上了这节课,孩子们一定懂得了怎样尊重 老师,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那么让我们给辛勤的老师送上祝福吧。十一小制作

1.把喜欢的老师画下来。送上祝福 2.剪爱心,送上祝福语 敬礼,退旗。

教学反思

一、优点

1.环节安排合理,主持人仪态大方得体、落落大方。

2看图片讲故事(陆永康事迹)都能紧扣主题,内容生动形象,幽默而又意味深远。

3.多媒体技术应用合理,尤其作品展示环节学生向老师献上自己的作品时的配乐《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效果非常好,课件制作效果也非常好。

三、不足

可可学礼仪 篇5

一、本书内容简介

《小狮子可可绘本系列·礼仪绘本》共包括公共、语言、家庭、生活、用餐、社交、待客做客、幼儿园8个方面的礼仪故事,让宝宝们了解相关礼仪知识,学习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的一般礼仪和技巧,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宝宝在各种场所都能够做到行为得体、举止大方。生活中的各种礼仪慢慢内化成宝宝的日常习惯,使他们一个个成为知书达理的小绅士或小淑女,他们的内在素养也会由此得到提升,从而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二、理论支撑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范与准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像我国经典的蒙学之作《弟子规》《三字经》《小学》《颜氏家训》中都有对文明礼仪、道德规范的讲述。如今礼仪品德教育也成为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普遍重视的话题,一个人懂不懂得礼仪,直接反映了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和素质的高低。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因而对一个人的品行、礼仪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对他以后的成长和成才也会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的不少研究表明:在个体的发展中,某些行为的习得有一个关键期,期间,个体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给予必要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学前期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整个人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礼仪能促进幼儿独立、自信、尊重他人的品性,也能提升幼儿专注力,加强其秩序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本书卖点

字写错了可以涂改,路走错了可以折返,但是孩子的成长却不可逆转,也不能重塑,所以如何正确、引导幼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3-6岁的孩子正是品德培养与行为养成的关键期,家长们常常为如何教育孩子而烦恼,如果只是耳提面命地讲述道理,孩子常常会厌烦和叛逆,当成耳旁风,而如果只是轻描淡写,不利用好时机去讲,孩子又往往容易忽视和忘记。而本套绘本故事就抓住了与幼儿日常生活贴近的内容,选取极具代表性的主题,让宝宝通过健康积极,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潜移默化地学习礼仪知识,带来无比愉悦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每个故事后面的“礼仪小课堂”,又以点睛之笔为宝宝们指出在不同场所和不同人相处时的各种礼仪知识,让宝宝重温礼仪规范,也让爸爸妈妈能够更好地引导、教育宝宝,成为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具体而言,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小故事反映大道理:本套绘本故事不以单纯的说教或者实例列举来灌输知识,而是采用短小精悍、诙谐幽默,极富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小故事来反映大道理,寓教于乐,耐人寻味,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收获知识,习得礼仪。

2.形象可爱,活泼生动:对于宝宝来说,阅读绘本最主要的就是看图,本套绘本形象可爱,画风简单,符合宝宝的审美趣味。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可可和他的小伙伴造型呆萌、活泼可爱,就如同宝宝身边的小伙伴一样,天真淘气,这样就给宝宝带来了亲切感,也容易赢得宝宝的喜爱。

3.语言简洁、通俗易懂:3-6岁的宝宝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还有限,因此绘本的语言须符合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习惯。本套绘本的语言就贴合宝宝的实际水平,用宝宝的口吻来讲述故事,这样一方面便于宝宝理解,另一方面也便于妈妈给宝宝讲解,让宝宝能够引起共鸣。

4.内容全面、科学实用:本套绘本故事涵盖公共、语言家庭、生活、用餐、社交、待客做客、幼儿园共8个方面的礼仪知识,内容全面,涵盖广泛,照顾到宝宝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宝宝在遇到具体问题时都能够有所参照。每个故事最后的“礼仪小课堂”,用亲切的口吻,总结性地告诉宝宝在不同的场所应该怎么做,让宝宝升华知识,活学活用,更好地了解礼仪规范。

5.开本小巧、便于阅读:本套绘本故事开本大小适合幼儿自主翻阅,拿取方便。爸爸妈妈也可以拿在手中读给宝宝听,在宝宝睡前或是周末外出、闲暇时光,随身携带、翻阅,与宝宝共度美好的亲子时光。

6.制作精美、性价比高:本套绘本故事制作精美、质量上乘、绿色印刷、无毒环保,为宝宝提供健康的阅读环境。本书每册包含6个经典的小故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性价比高,是家长和宝宝明智之选。

四、同类书比较

目前,绘本系列图书在儿童图书市场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但是涉及不同场所、有特定主人公的礼仪知识绘本并不是太多。

安徽美术出版社《我的首套礼仪教育绘本》主要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来讲述礼仪知识;新时代出版社的《幼儿礼仪教育》(6册)从幼儿的阅读习惯和实际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幼儿在唱儿歌、做游戏等寓教于乐的形式中,学习各种礼仪好习惯;这些书要么内容不是很全面,要么就只是简单列举生活事例、场景来介绍知识,这样就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齐家·6+1 礼仪品格教育绘本》每套分为不同的绘本故事,每本中一个小故事来讲述礼仪知识,但这些书又没有特定的主人公,没有形成完整的套系,也不利于孩子们全面学习。

而我们的图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丰富,大大增加家长与孩子的兴趣,将礼仪知识融进有特定主人公的趣味故事中,这样就便于给孩子塑造一个完整、立体的形象,让孩子们能够通过主人公小狮子的一举一动来比照自己的行为,这样就更容易分辨对错,加深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更容易在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此外,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还能锻炼宝宝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让宝宝也能根据内容复述故事,延展故事,由此发展到以后自己编创故事,培养看图说话的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

五、本书编辑推荐

“人生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所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那么,要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也必须让他从小树立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品质,让他拥有得体的举止和礼貌的言谈。然而现今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溺爱,常常让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品德,孩子们多表现为自私自利、娇气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这样很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以后社会交往的发展,所以礼仪教育就成为现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学礼仪,做文明学生 篇6

第一项进程:介绍班会主题内容——学礼仪,做文明学生(1)

第二项进程:介绍礼仪,礼仪的含义,富有哲理的句子,让同学们逐步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2——5)

第三项进程:分别讲述课堂礼仪和校园礼仪(6——10)

第四项进程:欣赏《校园礼仪三字经》(11——13)

第五项进程:观看校园中一些不文明的图片(14——15)

第六项进程:让同学们自我检测是否是一个文明的中学生(16——18)

第七项进程:总结内容,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竞猜(19——21)

第八项进程:牢记礼仪六句话,通过班会立下誓言:做文明学生,创文明集体。(22——23)初三(2)班《学礼仪,做文明学生》班会到此结束

礼仪权重与形式化礼仪 篇7

“礼”和“仪”有共通之意, 也有分别的表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太叔见赵简子, 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 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可见, “礼”“仪”之别, 自古皆然。而对于“仪”的理解,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仪, 度也。度, 法制也。”拿《仪礼》来看, 作为儒家十三经“三礼”之一, 春秋战国时称《礼》, 汉宣帝以《礼经》立于学官, 晋代始称《仪礼》, 从此再无更名, 也正是为了强调它记载仪式行为操作规范的“仪”这一侧面, 被人所接受。

不过, 纵观礼仪发展历史, “礼”与“仪”在不同时期是有着不同权重的。

一、先礼后仪

《荀子·礼论》云:“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仪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早期, 社会管理者是因礼而仪的, 为了“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 贫富有度” (《管子·五辅》) , 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促成了“礼仪”文明的形成。

早期的生产力低下, 社会混沌是必然之事, 这一时期, 也就是系统化“礼仪”一步一步形成的时期, 礼仪文化的表现是“先礼后仪”的。不仅因为需要根据“礼”的内涵来编辑“仪”的动作行为这一逻辑关系, 更是因为要尽量多地思考和整理出社会所需要的“礼”, 来扎稳社会的根基。自然, 此时的权重关系是“礼”重“仪”轻的。《论语子张》中有“子夏曰: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 充分说明了不拘“仪”而, 重视“礼”的思想。

正是在“先礼后仪”的精神引导下, 中华文明之礼仪体系得以快速而全面地形成, 从周公旦的《周礼》对官制礼仪的近乎理想化的设置, 到孔子的《仪礼》 (注:另说《仪礼》为周公所作) 细致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仪规制, 延延绵绵影响了中华几千年。

二、仪礼交融

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中国传统制度是这样评价的, “中国的立法者们主要的目标, 是要使他们的人民能够平静地过生活。他们要人人互相尊重, 要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对他人负有许多义务;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因此, 他们制定了最广泛的‘礼’的规则。”[1]P112

这一点在易中天的《奠基者》一书中也有同感, “处理人神关系的秩序, 当然也可以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这就是周公的‘礼’。它的意义, 不再仅仅只是‘敬神祭祖’, 更在于‘身份认同’。说得再明白一点, 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身份地位, 比如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只要明确这一点, 各自安分守己, 就不会动乱。因此, 它必须被确定为制度, 即‘礼制’。必须被应用于政治, 即‘礼治’。必须成为普遍进行的教育, 即‘礼教’。”[2]P21

这样, 就使得“礼”和“仪”的权重与礼仪体系全面成型之前的权重变得不同了。此时, “礼”即是“仪”, “仪”即是“礼”, 权重相当。体系已经形成, 而且其目的很明确———保障社会稳定和既定制度延续, 所以必须方方面用“仪”来准确表达“礼”的到位与否。作为“礼”的表现形式, “仪”的重要性得以提升。社会进入到一个“礼仪不分”的阶段, 而且这一阶段漫长到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时期, 才得以改变。

《礼记》的整理出炉, 应该是这一阶段起始的标志。不仅涉及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礼仪细节规范, 更重要的是详尽地论述了各种礼仪规范的意义以及制定礼仪的精神原则, 可谓一部“仪”“礼”交融的著作, 从而开启了中国人对“礼”“仪”的一体化认识。

三、繁礼琐仪

仪礼交融的时代, 以礼为“筋骨”, 以“仪”为血肉的模式, 正是礼仪鲜活的形式化表现, 使得礼仪更为直观, 更易传承, 也更能快速传播、普及, 易于接受;夯实了“礼仪之邦”的根基。加上如隋、唐这样开放朝代的推波助澜, 中华礼仪不仅影响了华夏民族, 更是将礼仪之花开遍整个东亚和部分南亚地区。到了宋朝, 这种情形开始有些变化了。

胡兰成有过这样的表达, “所以中国的礼教必有一个悦字, 如孟子说的‘礼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 是宋儒把礼教来弄成死板板的了。日本是学的早先隋唐人的礼教, 不受宋儒的影响, 所以日本人家妇女总是喜气的, 不但在人前, 即一个人在家时也是正经安详而利落, 无论扫除或做针线生活, 都有人世的珍重意, 这便连廊下的阳光、邻家的语声亦皆今天是吉祥的了。”[3]P35为什么他肯定了隋唐礼教, 却认为宋儒将礼教死板化?

主要在于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初起于北宋, 以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为代表, 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 它是一种新儒学思想。

理学之前, 儒家的禁欲思想并不突出, 特别如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更能体现这一说法, 理学形成后, 禁欲色彩就浓厚起来, 一提到理学, 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 灭人欲”。

禁欲是需要从各方面束缚的, 因此从宋儒开始, 后世就将礼仪无论从“礼”还是“仪”的层面, 更加精细化, 形成名目众多的“繁礼琐仪”。不仅是在形式上, 而且也在思想上, 落实得更加严谨, 直至全社会达成共识的刻板认同。这也就有了前文胡兰成的那段心得。当然, 此时的权重, “礼”“仪”各半。

四、删礼减仪

从民国到解放, 直至改革开放之前, 中华大地开始了一次次“删礼减仪”的运动。先是对“仪”的删减, 导致“礼重仪轻”, 后是对“礼”的摒弃, 导致“仪礼皆弱”。

清朝末期, 国门被列强打开, 所谓西方文明迅速登陆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西方的礼仪文化对中国“礼教”的冲击以及引起人们的重新认识。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各种礼仪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 后逐渐普及民间, 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同时也将一些涉及等级、次序、尊卑的常礼简化了。

但是, 这一时期, 尽管各类“仪”有所简化, 但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传统儒家价值观却依然坚挺, “礼”的意识还是很强烈地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可谓“仪”轻, 但“礼”却依然重, 表现在礼仪的形式虽然变得简单, 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传统。

例如丧葬礼仪, 清末至民国初, 传统丧葬礼俗还普遍存在。即使在北京城里士庶人家在治办丧事时, 灵前仍设拜垫, 亲友往吊者, 概用拜跪, 不用鞠躬。虽然国内有人急于推行丧事鞠躬礼, 但民间难以接受, 遭到强烈反对, 故民间仍用跪拜礼, 只是一切从简了。[4]P63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在“礼教”层面, 特别是对宋朝以后所形成的僵化保守的礼仪规范, 进行了大胆的否定, 使得中国人不仅在行为上, 更是在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解放。但同时也要看到, 这场运动, 开启了国人对传统“礼”“仪”的大面积抛弃。

建国后, 随着一些封建礼教逐步被摒弃, 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但“文化大革命”期间, 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一股脑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了垃圾堆, 礼仪到了既无骨也无形的迷乱时代。

五、重仪轻礼

“文革”结束以后, 全社会进入恢复期。改革开放后,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礼仪的表现也会有所改变, 最为大众追捧的商务礼仪, 更多地融合了西方的礼仪习惯, 因为需要与国际接轨。专业的“礼仪培训”部门或机构开始出现, 这种形式的礼仪教育凸显出“短、平、快”的特点,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 将礼仪规范传导到受众。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需要更快地获得站坐立行、举手投足的标准化, 或者说商业化, 才有机会获得社会竞争的优势, 于是形式化的礼仪大受欢迎, “仪”的权重迅速攀升。

的确, 在商业化的时代, “快餐式教育”是跟上环境步伐的不错选择, 但这种模式也注定只能采取“形式化礼教”, 思想和心灵的雕琢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一段时间的模仿可以实现的, 更不是单一的某个机构和组织能够完成的, 这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回顾中华礼仪走过的历程, 创立的初期, “仪”是重的, 但那时因为“礼”还不完善, 并且需要“仪”来加强传播和普及, 所以在“先礼后仪”的基础上加大了“仪”的分量。历史一步步走到今天, “礼”与“仪”之间也出现了权重的不断调整, 站在某种角度, 我们却也不必太过忧虑于现在的形式化“礼教”。因为, 在唤回传统礼仪的过程中, 我们也需要尽量大范围地传播与普及, 也需要“仪”来引导人们对“礼”关注与重视。当然, 这种现状只能是“过渡期”, 不应长久保持, 而以家庭为教育核心, 以舆论为宣传导向, 以政策为行为保障的全社会“礼教”环境建设,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摘要:传统礼仪不断承袭和演变, 今天的礼仪, 以及今天我们对礼仪的理解, 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 都受到了“礼”和“仪”在“礼仪”结构中权重关系变化的很大影响。回顾中华礼仪走过的历程, 总的来看, 经历了“先礼后仪”“仪礼交融”“繁礼琐仪”“删礼减仪”“重仪轻礼”几个过程。如何看待今天越来越明显的形式化礼仪?我们有必要先从历史上“礼”“仪”的相互关系开始研究。

关键词:礼,仪,权重,形式化

参考文献

[1] (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下卷) [M].商务印书馆, 2012.

[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3]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M].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3.

学国学知礼仪养成好习惯 篇8

我校从2003年提出“三礼”教育至今,学生的文明礼貌修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仍然缺乏书卷气,学校的人文气息仍然不够。面对这种现状,结合我校现有资源,本着“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原则,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将诵读经典作为提升我校学生人文气息和文化素养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的办学愿景。

一、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文化气息

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我校打造校园传统经典文化氛围。校园门口两侧建立“诗词墙”;校园操场建立“雅仪厚德文化”长廊;“孝悌”文化墙;“论语”墙;“历史故事”墙等,教学楼各个楼层根据不同的主题,展示各有侧重的经典文化:经典名画,经典唐诗,经典宋词,经典人物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校紧紧围绕传统经典文化来布置班级墙报;每月在校园展示橱窗展示传统经典文化主题;校园网站、微博上定期介绍学校开展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动态;每天上学、放学时,无论学生走在校园的哪个角落,都能在学校生活中处处与名人、名家、名作、名画、名曲作伴。

二、校本教材,编撰经典文化读本

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学校组织队伍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选本》《三礼小手册》《国学小知识》等读本,从知识、文化到行为,把传统经典文化知识与行为习惯融入国学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每日行为。

三、国学课程,经典文化融入课堂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大新小学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开设国学校本课程,每学期有计划、有方案、有落实、有检查,以校本教材为主,兼收并蓄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校本课程中。教育形式多样化,鼓励各年级的语文课教师大胆进行创新,以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并在相互之间进行交流。

学校设置《国学》课程,开设《国学》早读,建立国学诵读制度,编撰《三礼小手册》,编撰《古诗词诵读选本》等,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古诗诵读》《弟子规》《论语》等选篇,让孩子与经典同行,和圣贤对话,让琅琅书声弥漫校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仁义敦厚品行的培养,也让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得以延伸。

通过每日一读,每周一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的教育目的。语文科组开展“读国学经典,诵中华美德”朗诵活动检查孩子们诵读成果。

我们还通过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书法社团、古典乐器社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孩子们学国学兴趣盎然,举手投足、言谈举止都有显著进步。我们相信经过小学六年的坚持,孩子们儒雅的风度定会得以彰显。

四、活动丰富,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在经典文化教育中融入丰富多彩活动,每周分年级开展诗文诵读、名家介绍、名曲欣赏、名画鉴赏集体展示活动。每学年开展古诗考级、诵读之星、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等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国学活动月,活动形式丰富,包括国学知识竞赛、国学作文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展示等,在活动中落实经典文化教育。

五、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讲座,教师读书、分享等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学校邀请专家进校园,为老师们开展讲座培训,分批次派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经典文化素养。学校连续三届参加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研讨会活动,均有老师参加赛课、论文比赛,成果丰硕。

六、家校共建,提高家长文化素养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传统经典文化培训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传统经典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来;邀请家长走进学校经典教育课堂中;邀请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经典等,让孩子,家长在传统经典文化长河共同成长,共同创建一个文化氛围的书香家庭。

学礼仪知文明作文 篇9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二》里有这样一句话:“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之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人有道德礼节。文明礼仪需要时刻记在心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友好地与别人相处。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去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玩。进入公园的大门,面前有一个路口,路的两边全是一排排郁郁苍苍的大树。一眼望去,是一片绿色的海洋,使人看着心旷神怡。

沿着这条路向前走,两边的树木在逐渐地减少,到后面,两边竟是一片绿色的草地。远远看去,一眼望不到尽头。我沿着绿草地里的小路在绿草地中行走。身边两侧的小草绿油油的,散发着独特的香气,使人禁不住沉迷于此,我忍不住闭上双目感受这大自然的气息。

忽然,“嗒”地一声微响,将我的思绪唤醒。我睁眼一看,发现是有人扔了一个牛奶瓶在我面前。我生气极了,这么美丽的环境为什么要去破坏呢?在我这样想的同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可爱的小女孩走到我的面前,蹲下身把牛奶瓶捡了起来。这个举动将我的好奇心给勾了起来,于是,我站在原地看着小女孩。

只见她把牛奶瓶捡起来后,对着眼前绿色的小草小声地说了一句:“小草,对不起。”然后又转过头来对我说:“对不起姐姐,我弟弟他还小,不懂事,把垃圾到处乱扔,你别生气。”就跑到垃圾桶旁边,将手中的牛奶瓶扔进了垃圾桶。随后走向一个在草地上坐着玩耍的小男孩。

我震惊极了,到了嘴边的没关系终究还是没好意思说出口。这是多么讲文明又懂事的小女孩啊!

看着那个小女孩坐在草地上,笑着抚摸着弟弟的头,我竟有些觉得这情景有些像是一幅和谐画,一幅“文明的画”。

学礼仪,迎世博(最终版) 篇10

乘电梯时让长辈先行、经常说声“谢谢”、时刻保持微笑„„这些细节是我们当好世博“东道主”应该注意的。距2010年上海世博会,只有4年的时间了, 从现在起,放在上海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积极为世博筹备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培养文明礼仪。因为个人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访问时,我们了解和尊重各个民族的习惯以及国际交往中的通行惯例,掌握对外交往中的礼仪常识,是展示中国风采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犹如一个个“形象大使”,联系着与世界的友好关系。可见,文明礼仪在未来,在迎世博的过程中,有如何举足轻重的作用。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说到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文明讲礼仪,拥有传统美德的大国,几千年来的优良品质被延续到现在,如今我们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迎接外宾的到来,又怎能不好好展现我们礼仪之邦的特点呢?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它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而如今,我们市民们的素质似乎还没有很好地完善,许多人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还无法摆脱。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握现在,尽力改善自身缺陷,学习文明礼仪,以可爱的上海人的形象来面对世博的到来和外宾的检阅。

为此,上海还召开了“百万家庭学礼仪”的活动。预计用5年的时间,动员100万市民参加礼仪知识培训,为2010年上海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营造文明环境,并且上海还制定了一套“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来提高上海市民的文明程度。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及社会各界对于迎世博学文明礼仪都非常地关注和重视,而身为学生的我们理应更快更好地付之于行动了!早上进校门时,主动向门口的老师鞠躬,并以“老师早”来迎接新一天学习生活的开始;见到同学微笑示意;说话做事不忘文明用语;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排队吃饭不争先恐后„„凡事谦让些,文明些。诸如此类的事天天都在校园内发生,而这些又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身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完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试想,4年后的世博会召开之际,我们也都已成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或许正在学府求知求学,或许正在社团活动中展现风采,或许正在为世博会争当志愿者。不过不管怎样,当初一点一滴文明礼仪的培养,在此时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无论是在接待外宾方面,抑或是在气质人格方面。所以对于文明礼仪的培养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学礼仪 篇11

迈出礼仪第一步:让“礼仪规范”入口入心

作为打造规范礼仪第一步,学校借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编了《礼仪常规三字歌》,为了让《规范》深入人心,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谈话课、课间广播等时间,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学习《规范》,渗透《规范》,推广《规范》。

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学生礼仪常规三字歌(部分)

晨练、晨会:

早锻炼,听指挥。步一致,气势壮。集合时,静齐快。

晨会时,要静听。表扬人,要鼓掌。批评人,不窃笑。

课间:

下课后,擦黑板。下节课,要准备。自己物,整理好。教学楼,不玩球。喊又跑,不安全。上下楼,要右行。搞卫生,要彻底。找老师,喊报告。遇长辈,要问好。礼貌语,常挂嘴。帮同学,心情好。爱花木,不乱摘。见纸屑,低头捡。校园美,精神爽。文明人,受欢迎。

与此同时,根据此规范的内容,集团每周确立一个教育重点,老师针对这个重点进行教育,学生对照这个重点自我提高,并在每周评选出“班级之星”,每两周评选出行为规范持续表现良好的“校园之星”,从而为全体学生树立起很好的学习榜样。

另外,集团各校利用花仙子电视台,自编、自拍《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学生一日礼仪规范示范片》,涉及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等具体内容。每周三在电视台滚动播出,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感受礼仪新魅力:体验“心动”的感觉

《礼仪规范三字歌》还在校园回荡,集团少先队大队总部策划组织的“文明礼仪伴我行”实践体验活动又拉开了帷幕。此举旨在将礼仪教育化身为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文明礼仪给学习生活带来的新变化,给心灵带来的新启迪。

活动一:春假亮眼睛,寻找最美丽的风景

春假是孩子们外出游玩、欣赏风景的好时机。我们要求孩子们除了用眼睛捕捉美景之外,还要细心观察身边的文明事、文明人,并用相机记录下来——这就是文明礼仪教育中“亮眼睛春假大行动,文明事瞬间拍拍拍”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有的孩子拍下了义务为陌生人换轮胎的“游客一族”,有的拍下了免费为老人提供方便轮椅的“商家一族”;当然,那些乱丢垃圾、抢座位、吵架等不文明行为,也被我们的“亮眼睛”们一一拍录下来。孩子们还在照片下方写上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有为文明行为鼓掌叫好的,有为不文明行为感到惭愧的。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提高,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在逐渐养成。下面是孩子发表的一些感受:

超市里那一处最美的风景(507班李雪婷)

假日里,我去超市购物。刚进门就看见许多购物车东一辆西一辆,既不美观又挡住了通道。周围人来人往,都没有人整理——估计工作人员也正忙着呢!我正想走去整理时,只见一个小女孩已经忙活开了。她干得很起劲,一会儿就整理好了。我跑过去问她:“小妹妹,你刚才做得真好,是谁教你的?”她说:“没谁教我,我只是觉得车乱放不好!”很平常的一句话、一个行动、一个笑脸,却让我看到了超市里最美的风景!

互相帮助真快乐(209班吴雨琦)

五一长假期间,我们几家一起去旅游。在去箬寮原始森林的途中,我们发现前面有一辆车子轮胎爆了,停在那里。司机无奈地看着车子,不知道怎么办好。这时,我爸爸、悦悦爸爸、萌萌爸爸赶紧停好车子,下车去帮忙。我爸爸用千斤顶把汽车顶起来,悦悦爸爸用扳手把螺丝拧开,萌萌爸爸帮他们俩拿工具。在他们的努力下,很快,爆破的轮胎取下来,新的轮胎装上去了。司机叔叔感激不尽,连声说:“谢谢,谢谢!”爸爸们都说:“有困难互相帮助,应该的!”

活动二:我和爸妈比一比

校园里,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到了家里,到了社区,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番情景:爸爸妈妈抢着背书包,孩子则闲在一边;父子两人进饭店,双双将餐巾纸丢弃在桌脚⋯⋯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文明只能出现在校园里,只能出现在老师面前吗?爸爸妈妈们在文明礼仪方面又做得怎样呢?于是,学校部分班级自主创意,开展了“我和爸妈比一比”的实践活动。比什么?就比平常生活中谁的语言和行为最文明。

活动倡议一出,响应的家庭真不少,爸爸妈妈们都觉得,只有联合家庭教育的礼仪实践,才能将文明行为内化为孩子们自身的良好习惯;只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带动爸爸妈妈的礼仪行为,才能让整个社会开满文明礼仪之花。

于是,在家里,孩子们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依赖父母,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成了双方比一比的好时间:比一比谁最环保,比一比谁待人最有礼貌,甚至比一比餐桌礼仪、接物礼仪,整个家庭充满了浓浓的礼仪文化气息。通过学生的每日汇报和照片、录像等形式,班里还评出了“文明之家”“礼仪之家”。

同时,家委会也利用这个时机,组织起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304中队的采茶活动中,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采茶知识,一边还在就餐等时间比起了文明:节约用水、珍惜粮食、团结协作等都成了孩子们和家长互相竞争的主题。比赛下来,同学们和家长们不分上下。不过,通过活动,大家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比如有些爸爸妈妈不爱打扫卫生,而有些同学吃完东西随处乱扔,看来,大家还需要一起不断努力!

收获礼仪丰硕果:快乐和谐共成长

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孩子们收获良多,他们更懂礼貌、更有修养了,家长们也感触颇深,很多家长通过参加各种体验活动才真正体会到,文明礼仪不是一种表面行为,更不是一种虚假的表现,而是一种内化为心灵深处的内涵和修养。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自然就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和谐一致的教育网络,为文明礼仪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们的礼仪教育走出课堂、融入活动,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三字歌和录像片,更加直观、形象,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更使得文明礼仪教育不再呆板、枯燥,变得更具活力和乐趣,也真正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作用。难怪孩子们在活动感言中如此写到:

“文明礼仪其实一点也不难学,她就在我们的口中、手中,唱唱三字经,主动问个好,看到垃圾弯弯腰,我们的身上就能开满文明之花。”

“文明礼仪就好像是我们的好朋友,我记得她,她才记得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要牢记这些礼仪,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现代小学生,做一个有修养的现代小学生,这是我们每个新时期的少先队员都应该做的。我希望,这个小伙伴能和我共同成长。”

的确,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文明礼仪教育,我们都希望,它能带给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美丽的西子湖畔,开出更多的文明之花;使西湖的孩子们,快乐和谐共成长!

(供稿:张丽敏)

上一篇:新标准日语第十四课下一篇:橱柜销售容易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