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2024-07-06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通用11篇)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1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就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浅谈。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极容易将课堂教学变为故事课堂,仅是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转述,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小。

一、任务驱动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使学生养成了重视语数外重点课程的习惯,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大都以休息的态度进行课堂学习,不认真对待课堂教学,甚至在课堂中学习其他科目、进行其他科目的作业,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传统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使学生未能建立起很好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对教学效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首先以课堂任务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正视道德与法治课堂,仅进行与课堂相关的学习互动。再在有趣的任务驱动下使学生逐渐对课堂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在任务的层层安排中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够对道德与法治取得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任务驱动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用的途径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认真看待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课堂中认真地进行与道德与法治有关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从情景式、小组合作式等途径进行,如在八年级上册《我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就学生在上学时与社会的关系、放学回家后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探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进行多种社会身份的教学,如安排学生进行教师、工人、厨师、警察、律师、?t生等不同社会身份在社会运行中所产生作用的分析,并安排学生进行这些社会身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情景演示,加深学生对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并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未来人生规划。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避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社会生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传统教学中教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师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和服从性,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将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七年级《法律在我们身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堂引导,如安排学生对家庭的一些规定进行介绍,再由小家庭扩展到学校的班规、校规,之后将学校扩展到国家层次。在每个层次中都引导学生对相应的规定进行介绍,将教学重点放在身边的法律上,如初中学生具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商场购买物品时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生发表原创文章歌曲等的《知识产权法》等等。在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逐步学习中,渐渐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或是课余时间主动的进行与道德与法治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三)安排一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效的学习能够将初中繁重的学习压力进行简化,并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是进行盲目地学习,在不知道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大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更强烈的厌烦心理,还在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对学生的培养帮助甚微。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学习任务的安排,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中,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并在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中,使学生逐渐探索到学习的重点和目标,培养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帮助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以外其他课堂的高效学习。如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将“法治”和“法制”混淆,对此教师就可安排学生对法制和法治意义认识的学习任务,法制是法律制度、是一种制度、一种实际的东西,法治是法律统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法,法治是依据法制进行的。并安排学生对法制和法治进行一些事件的举例,使学生对法制和法治取得清晰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习任务的安排,使学生不再盲目,没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在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背景下,更应注重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更好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贯彻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驱动学生以高效的学习配合教师教学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04).[2]任桂芬.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几点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6(20).[3]黄步高.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04期.作者简介: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2

关键词:任务驱动,机械基础,教学实践

《机械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技术课之一, 在基础理论课与专业技术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机械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它涉及的内容较广, 知识点包括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工程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等, 而且对这些知识是“拿来主义”, 本课程根本无暇提及其来龙去脉, 使得学生感到生疏和难以接受;其次《机械基础》课程本身的内容系统性较差, 各个章节基本独立, 很少相互联系, 使得学生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内容, 犹如“熊瞎子掰苞米”;再加上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即使是经常见到的自行车、汽车、缝纫机等往往也是“视而不见”, 这就为紧密联系实际的《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学习兴趣不大, 有的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而死记硬背, 有的学生则彻底放弃了。为使这门课程的学习由难变易, 由枯燥变有趣,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克服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适时采用“任务驱动法”这一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 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教学理念, 是当今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十分流行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 有很大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一个中心, 即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由以课本为中心变为以“任务”为中心, 由以课堂为中心变为以实际中心。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 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和协作的环境、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 进行学习活动,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二、任务驱动法应用到《机械基础》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和咨询作用, 形成“任务的演示→学生自主学习做任务 (教师进行指导) →形成学生作品 (完成任务) →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过程。

2.任务的选取是关键

选取的任务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 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 又要能充分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精选任务, 各任务应该既有内在的联系和延续, 也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而达到各任务之间的自然衔接和不断拓展知识。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观察方式、操作技能等水平来确定任务的内容和要求, 以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要有知识的迁移性, 在设计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能通过本任务掌握和拓展知识, 任务中对于重点应掌握的知识, 教要教的透彻, 学要学的扎实稳固, 同时应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己探索的余地, 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要有可操作性, 百讲不如一练, 教师讲远不如学生的做和练。如在螺旋传动的学习中选取“螺旋千斤顶的制作”;在常用机构的学习中选取“内燃机的拆装”;在轴系零部件的学习中选取“减速机的拆装”等。因此, 任务的选取要不仅要使学生动脑, 更应使学生动手, 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3.教师要创设完成任务的情景, 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场景, 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争议各种观点, 协商解决各个问题, 使学习小组的思维与智慧为团体中每个成员所共享, 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

4.教师要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不仅仅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同时要围绕完成任务的设计、达到意义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所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以完成任务的情况来评定, 可由教师、学习小组、学生个人三方共同评价。

三、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基础》中的教学实践

《机械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 涉及的内容由理论到实践, 由动手到动脑, 并体现知识及任务的递进性, 把实际问题和课程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把做任务的过程变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及任务的开发过程。如在轴系零部件的学习时, 选择“减速器的拆装”作为任务。在场景的设置上, 以小组学习的形式, 每个学习小组配备轴系结构的模型或实物 (如二级减速器) 、扳手、起子、轴承拆卸器、游标卡尺、内、外卡钳等工量具;然后布置任务:拆卸轴系零部件、分析轴系结构、安装轴系零部件;在学生实施任务时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从被动到主动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如拆装的步骤、方法, 标准件型号的识读, 零部件之间的连接、配合方式, 轴的结构分析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巩固与提高的环节上, 除了要完成相关的任务书之外, 还要探究阶梯轴的结构工艺性, 轴承的安装、调试的问题, 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的习惯, 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知识汇总的环节中, 将前面讲解过或用到的一系列知识点进行总结, 如键连接的种类和应用、轴上零件的固定方法、齿轮的主要参数等由学生进行总结讲解, 不仅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

在任务的检查评估中, 要检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 要求完成的任务是否有遗漏或错误, 如拆装的顺序、方法是否恰当;轴的结构分析是否合理;标准件的型号识读是否正确等。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一是评价完成任务的质量, 二是评价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书的情况;评价的方式, 首先是学生对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交给学习小组, 通过回答任务书中的有关问题,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答辩, 然后学习小组进行评价, 最后由老师对任务的实施情况和任务书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确定成绩。在教师评价中, 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任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 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 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总之, 任务驱动法有效的建立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实际的联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也锻炼了学生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当然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发掘更多更好的“任务”, 从而引导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 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开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8) .

[2]赵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8) .

[3]马成荣.机械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CAD;高职教育;操作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42-01

一、CAD的概念与CAD教学分析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近年来CAD的应用和发展非常迅速,被广泛应用在机械设计、土木建筑、装饰装潢、城市规划、电子电气工程、航天航空以及服装等诸多领域。目前,在传媒学院很多专业都开设了AutoCAD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倘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知识集中讲解,然后再进行实践训练,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由于软件功能强大,应用复杂,单纯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学习枯燥乏味。其次,对软件应用的命令及操作讲解脱离实践,容易造成学生应用时,出现知识混乱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差的情况。

利用任务驱动法,将CAD与专业结合起来,教师以任务为驱动,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做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以一幅室内设计(或其他)图为例,进行任务分解、知识讲解后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互助,协作解决问题。最终,小组成员在互相协助的情况下,根据当前所学,共同完成一幅室内设计图。

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践

(一)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规划。

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规划,结合教学计划分配课时的量进行调整。并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室内设计制图的特点,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将教材内容进行二次编排,分为六大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几个小任务。并将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和绘图技巧融入到任务中,任务的排列也需渐进性,让知识的运用由浅入深,让后续任务尽可能地用到新知识点和之前用过的知识点。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由于CAD课程的实践性较强,都在计算机实训室内完成教学,就为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基本条件。根据能力递进规律,课堂分为6步走:

任务导入——理解本次任务的要求,进行任务分解;

技能积累——讲述演示本次任务中所用到的新知识点、技能点;

探究学习——学生完成新知识、新技能的深入学习、操作练习;

完成任务——以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布置任务;

总结提高——针对任务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总结学习、提高技能;

优化任务——用新的技能优化任务、举一反三完成同类型的难度递进任务。

在6步课程流程中,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参与为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独立使用CAD软件独立完成绘制,遇到问题,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提高。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协作交流能力,同时还能更全面地掌握更多的绘图技巧。

(三)与职业标准、工作内容的结合。

随着职业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课程中融入职业标准,与未来工作内容对接已是必然。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室内设计方向,CAD教学内容是由未来工作内容转化而来,在能力递进、难度递进的任务设计中,任务皆分解于工作中的室内设计CAD图形。在教师的CAD工作室中,学生还能接单,完成来源于社会的实际工作。本课程学完之后,学校会统一组织《Auto CAD工程师》考试认证,让学生学习完课程,即能参加、通过认证考试,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CAD属于实践性课程,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并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课堂的中心,他们完全有能力协作交流、独立分析、完成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学生亲自动手上机实践远比教师讲、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巧妙合理,体现内容的完整性和递进性,并且,任务中要包含原有的知识技能点,也要有新的知识技能点,也不能一次性太多,这样使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学生不会因为新知识技能点的增多而对任务失去信心和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温习旧知识技能、学习新知识技能,在完成任务中得到提高升华。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4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英语水平及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高职学生基础水平较差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其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高职英语 教学 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任务驱动法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将教学中的问题及其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教学理念朝着多维及其互动的方向发展。任务驱动使得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更好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提升其英语知识和技能。课堂教学中,通过任务的执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使用英语来交流和互动,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其语言应用能力。其次,任务驱动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任务驱动是从课前的任务准备开始的,到任务的具体执行及其事后的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事前搜集大量的资料和信息,并且注重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互换,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任务的驱动能够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的寻求学习上的合作伙伴,与伙伴协商合作来完成其任务,这一过程中,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其学习进行反思,有效的调动起内在学习的驱动力,从而实现其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后,驱动法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驱动教学法,以多样化的任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其创新的意识被激发,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锻炼,有利于其英语能力的提升。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高职学校的学生受其生源的影响,许多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中英语学习,其英语基础比较差,知识的储备量相对不足。在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使得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会面临一些困难,使教师课堂教学较难推进。

其次,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别较大。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成绩参差不齐,这给教师任务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过程中,教师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保证其任务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会挫败其学习的信心,这都使得教师的课程设计面临更多的挑战。

最后,教师对于任务教学法缺乏充分的认识。任务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对于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及具体教学方式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使其教学中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教师教学任务等压力的影响使其任务的设计不够完善,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会专注于一些考试,而忽略了任务教学法对其学习的作用,甚至会对其排斥,不利于该种教学方法的贯彻执行。

三、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效果实现的方式

第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完善任务驱动教学。针对任务教学法教材缺乏的现状,教师在对其教学进行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精华部分科学设计任务,使其与学生的基础及其学习能力等有机统一,使其更好的发挥对学生成绩提升的作用。

第二,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任务教学法的贯彻执行是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应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好的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过程中,增加学生应用交流和体验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应用练习的机会。活动也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活动的延伸也为学生课后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使其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

第三,注重任务的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和关键,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保证任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保护,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将任务教学循序渐进的贯穿于英语教学中,以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现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英语中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自身英语能力的不断提升更好的开展教学,并且对于任务教学法的内涵及其教学方式有充分的了解,使其任务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5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正文】

信息技术是当今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在所有学科中 发展 最快、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阶段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在以 计算 机作为认知、辅助教学双重工具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想比,应有更鲜明的特色。另外,现代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给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讲,现代信息技术不单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得力的助手;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不再是单纯的观察演示,而是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惟有如此,才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 科学 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意义建构。因此,信息技术课为我们提供了更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空间和舞台。本文根据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中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一、围绕素质 教育 重视教学“任务”设计。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中学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强等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产生良好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否要以教材为“蓝本”,虽然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的便捷工具,但各地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所以许多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以普及为主,兼顾了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使教与学有一定的冗余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根据自己学校计算机的配置、学生的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而不是“蓝本”来遵循。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以“任务”教学为主导,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一)、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1、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便学生达到善学、好学、乐学的目的。

2、掌握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仍然很难成功。现行教材还在试行阶段,有些地方还不完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不必太受教材限制,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个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然后明确每节课的任务,设置范例,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时,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内容。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二)、明确目标,提供资料

(三)、任务完成阶段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已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此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究

2、协作学习

(四)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非艺术专业,界面设计

1 课程性质

《界面设计》是一门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专业相交叉的课程, 本课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 将各种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传播给受众, 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界面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界面设计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屏幕空间, 越来越注重移动端的视觉享受, 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网络编程方面、媒体技术方面的知识, 也要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 才能设计出更加愉悦的的界面。

2 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2.1 重编程轻设计

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界面设计被称为网页设计, 课程的内容更加注重培养网站开发、JAVA等编程语言的使用能力, 而在网页设计的艺术性与美感方面则显得尤为不足, 因此造成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开发网站时只会套用模板, 设计出来的界面视缺乏美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用户越来越重视感官艺术性与人机交互性, 因此界面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视觉上都需要重新设计。

2.2 重课堂轻实践

界面设计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综合性与交互性, 它横跨人文艺术与理工科, 从文化到艺术, 从美学到技术, 具体而言, 界面设计涉及诸多方面, 包括HTML语言、CSS样式表、Java Script脚本语言、人机交互、互联网技术等, 除此之外, 界面设计还涉及到图片处理、BANNER设计、动画制作、图标与LOGO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这些课程涵盖不同学科,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以课堂教师授课为主, 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授课, 学生在机房进行练习, 老师讲到哪里学生练习到哪里, 学生学到后面忘记前面, 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协调能力。

从另一方面讲, 界面设计是一门具有社会实践性的课程,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师生的思维, 课堂仅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载体,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参与社会实践,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资源, 将实际中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 提升专业技能, 便于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2.3 重个人轻团体协作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 学生上机完成任务, 学生常以个体为中心独立思考制作, 学生之间的缺乏交流, 遇到困难时更多的依赖老师解答, 缺乏团体合作意识, 而在实际工作中, 网站开发更注重集体的合作, 而非个人风采的展示, 一套优秀网站往往需要程序员、美工、用户研究等各个方面员工的共同努力完成。

2.3 改革思路

界面设计作为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 应当围绕着“应用”二字开展教学任务,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将知识点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模块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可运行的项目中来, 在期末考核的时候将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 综合已学过的各个课程, 鼓励学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与概念, 最终使学生协同设计出技术与艺术结合的作品。

3 任务驱动法的内涵及探索方案

3.1 任务驱动法概念

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结构, 以某个实例为线索, 巧妙的设计教学内容, 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一系列任务, 由简单到复杂, 且任务为载体,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 边学边做,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然后进行实际的操作。当学生完成某一任务后也就建构了本门课所学的知识, 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和新媒体技术专业。

3.2 任务驱动法特点

首先, 任务驱动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师讲授, 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 主张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 以任务为驱动引领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其次, 任务驱动法具有非常明确目标, 能够让学生了解在某一阶段需要完成具体的项目, 教学的任务也仅仅围绕着如何完成任务展开, 弱化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强调实用性;第三, 提高学生主动性, 在小组任务分配中能够做到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 互帮互助学习, 提高操作技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探索方案

在界面设计教学过程中, 任务的设置关乎最终的教学效果, 因而如何设计教学任务尤为重要, 以笔者所授的界面设计为例, 学生在上界面设计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编程的语言、样式表等基础知识, 如何让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生结合编程语言设计出更加具有美感的界面是设置任务的出发点, 在课程初期主要讲授色彩搭配, 版式设计等相关知识, 中期以开发学校网站为例, 任务设置如表1所示。

界面设计开课之前, 学生所设计的网站虽然功能具备但是欠缺美感, 网页构图中规中矩, 网页头部标志过大, 并且标志抠图不清晰, banner图片没有美化, 通过界面设计创建任务, 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任务由浅入深反复修改, 先分析学校网站首页应当具备哪些板块与栏目, 然后完成布局设计, 最后结合所讲授的PS等软件进行图形图像处理, 设计出符合用户使用体验的网站。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界面美化是本课程阶段任务的重点, 要坚持让学生“多看多做”, 学生之间互为老师, 共同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在美化学校网站首页时, 单独细化网站色彩搭配任务, 如表2所示。

4总结

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完成哪些任务以及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达到教学目的, 设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与知接受能力, 统筹兼顾, 使学生能够从任务的整体高度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庄科君, 贺宝勋.设计型学习:高校实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2]许金友.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浅议网页设计的特色[J].艺术与设计, 2009.

[3]晋晓彦.形式感+网页视觉设计创意拓展与快速表现[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7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和实践。任务驱动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学习,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任教经历,谈了对任务驱动法的几点认识:

一、任务驱动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任务驱动法使教学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需要、思想动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接收能力和思维特点进行教学实践,合理预见学生将在信息技术课中遇到的困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任务驱动法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任务驱动法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法把趣味活动融入教学中,即以趣味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趣味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

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键盘操作》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分阶段教学,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利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打字游戏、警察抓小偷游戏等展开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自己的任务,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探索,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出集体的智慧,而且还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任务驱动法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获得哪些方面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课堂焕发出特有的风采。

如在教学“中文输入”时,笔者把课文内容设计成以小组为单位的闯关的形式,在开始上课前把简单的打字比赛作为热身,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进行闯关比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理念。

四、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确有很多优势,但教师也不能盲目地使用任务驱动法,不能忽视任务驱动法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学习活动的方式和尺度,预先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任务的有效性,任务既不能布置得太多,也不能布置得太少;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只有把握好“度”,才能使任务驱动法真正发挥效用。

任务驱动法是教学改革的正能量,它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和探究规律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看、玩、做、比等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8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多、散、碎,学生完全掌握这门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授课中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含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和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具备以下特点:(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知识内容的教授和进度的把握也不由教师决定,而是学生根据任务决定学习的内容,把握进度,教师只是起辅助指导的作用。(2)课堂教学内容不再以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但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去分析任务,发现问题,想办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且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寻求知识,由“学会”到“会学”,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4)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知识储备不同,结合教师的引导、交流,使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理清思路,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共同去解决问题,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和合作意识。

二、《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实践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点多、散、碎。授课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根本出发点,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擅于总结、敢于实践。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特点非常契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点多,涉及到的元器件种类繁多,要一一记忆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元器件之间还非常容易混淆,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指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区分这些元器件的不同之处,在应用实践中加深对元器件的认知。另外,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中涉及到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单纯的教学只能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真正的掌握需要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学习,加深对多零散知识点的理解。

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任务的设计是授课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任务的设计必须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

一方面,在教学时,将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综合任务来教学,学生在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同时对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可以将任务分解,每位学生完成其中的一个步骤,共同完成一个综合任务,这样学生在共同完成一个综合任务的过程中就可以互相讨论,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学习,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任务要求要明确,要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对于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本身包含着是电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学生首先要明确任务需求,根据需求分析去设计方案。所以,目标过于笼统、抽象,学生很难分析安排实践步骤,会无从下手。任务还需要易于操作,保证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真正掌握学习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实践验证意义。在任务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将问题的分析、设计、仿真验证、实物完成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灵活地应用知识;同时还可以和别的课程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四,任务的难度要由容易到困难,有层次;任务数量要适度,不能过多或偏少。过多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会让学生有挫败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少,达不到课程目标,学生无法深入系统地掌握知识。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安排难易度不同的任务,确保安排给学生难度适中的任务。太难的任务会打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让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容易的任务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学习知识,达不到深入学习的目的。要注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安排的任务数量要适中,确保学生在规定学习时间内能够完成,既不能因任务少造成学生盲目乐观,又不能因任务过多使学生产生不能及时完成而产生的挫败感,从而对数电课程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共同协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强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数字电子技术的任务安排要便于评价,易于检查、考核,最好有明确的结果,最好是以系统设计的方式,一个一个的电路系统设计来安排任务,通过任务分析、变量确定、逻辑功能表、真值表、卡诺图化简、逻辑表达式、逻辑图、波形图这几个环节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避免学生一错到底,及时进行修正,改进薄弱环节。

数字电子技术有很好的仿真环节,通过quartusⅱ软件平台可以进行设计仿真,验证任务的分析和设计结果,让学生们自检任务完成的程度,并及时进行更正修改。另外,可以提供一些项目的子模块让学生参与,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体会

1.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应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任务要具备综合型,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能够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以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通灯的电路设计具有典型性。任务要有实用性、可操作性,任务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和中心,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学生目标的驱动下,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辅助作用,不要对学生有过多的干预。在数字电子技术任务安排后,因为数电的课程特点,很多电路设计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去尝试各种方案,不要帮助学生去定方案,引导学生从失败中总结出问题,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最后一点实践体会是: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前,我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但是忽略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会学不会用,不懂得如何去分析问题,将知识点连贯起来解决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论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9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39-02

引言

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主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主张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主,主张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对单向的传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的革新。它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体现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法和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呈现和灌输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创设情景,并把要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去探索,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完成既定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技能和形成能力,收获情感体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乡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能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和优点

任务驱动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传统的教学注重老师的“教”,注重教师对知识的分析讲解和呈现,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信息。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革新了教师的教。教师在研究了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劳动,创设生动的情景,将教学任务整合在一个或者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达到教学目的,即将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不断得到“胜利”喜悦收获和激励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主动、积极进行分析,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问题、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完成既定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知识体系和形成能力,收获情感体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法以完成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完全符合探究式教学特点,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兴趣激发出来,学习动机能得到有效的持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层次性和操作性特点,按照由外到内、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实践操作的学习途径和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任务、学生三者的高度统一,即以任务为桥梁,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法具有如下诸多的优点:

(一)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法教学中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各个知识的特点设计它的外包装,即创设情景,精心设计各个小任务,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最终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增强。

(二)利于学生轻松掌握学科知识。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来进行的。教学任务各个阶梯设计得越好,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思路就会越清晰,学生学习目的也就越明确,学生对任务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将更快更扎实。而且教师在指导和评价时更容易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都会显得条理清楚、轻松自在。

(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课堂中,重点不仅是教的结果,更在于学的过程,既提倡个性发展,更注重在师生、生生的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互动。任务驱动通过“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能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客观评判他人的观点和做法、接他人的优点和合理建议,能够获得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修正和反思自己。在同学的协作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任务驱动法”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利于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落实因材施教。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有兴趣的同学,允许他们在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后,在课堂内外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拓展和摸索。例如,制作网页的时候,可以用 Front Page,也可以用 Word,处理图片时,可以用图片编辑器,也可以 Photo Shop,还可以使用Cool 3D等软件进行处理,由学生的个人喜好和习惯决定,这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学生的学习也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这样,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五)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主要是起引导启发作用,设计、布置任务指明方向,不为学生自己的“做”设框架。在网页制作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不限定网页的形式和框架内容,仅规定任务完成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设计出独特的作品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任务驱动法在初中信息技术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分析

对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各年级及各册教学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该教学单元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和与之相应的“任务”。由于主题包含在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对课程标准分析得出总目标与子目标的形成关系图,确定当前所学的知识主题的深浅度,据此指导具体任务的设计。

2.对学生特征的分析

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归宿和核心。不同学段的学生知识贮备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分析学生的特征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的重要工作,是为更有效更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做准备的工作。

3.设计任务

根据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分析,以任务的形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有大有小,有总有分,要体现层级性,可操作性、和目标性。

4.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尽可能真实的情境。生动丰富的情景能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联想,易于让学生提起长时记忆的有关内容,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在教学《文件与文件夹》这一单元中,笔者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先展示了一些美丽泸州的风景画,在学生们的欢呼赞叹声中,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要求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下载收集整理泸州的风景图片来宣传自己的家乡的实际情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起来。

5.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根据学习主题知识的需要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该主题知识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确定本学习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在教学《文件与文件夹》中所需的信息资源确定为有关泸州的风景图片文件(也可以是诗词、歌曲等形式的文件),通过收过收集并整理这些图片文件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6.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是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考虑使用教学策略的时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可以从自身文化和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能有效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都认为这些策略是有效的。在进行教学策略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辨证关系。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有诊断、激励、调节与控制等作用。一堂课下来,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评比奖励。学习效果评价要注意全面性,既评价结果,也评价过程,积极的要及时表扬,不足的要提示并帮助纠正。如果学生有电子作品,对电子作品的评价不能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它能激起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培养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与学习。

(二)任务驱动法的任务设计

1.任务及其类型

(1)任务的概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任务”是核心,也是问题提出的集中表现,是所有学生学习知识、养成技能、获取心智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根本脉络和关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称之“任务”,简而言之就是指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任务的类型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的设计,这是关系到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展。特别是整个课堂教学要以“任务”为主线,紧紧围绕任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展开互动。教学良好与否以任务完成度为标志,而任务的合理分类和科学排序必有助于教师任务的设计。因此教师设计任务时,要从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整个班级的综合水平,又要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团队意志、竞争意识和互动能力,还得考虑各知识点的特点、衔接程度、难易程度和展开的序次。因此笔者认为任务可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两种类型。

①封闭型任务

封闭型任务主要是学生没有学过的一些新知、新能、新技,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掌握。但又不是与学生完全隔离陌生的,它与学生早有的“旧知旧能”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运用旧知、旧能找到通往新知、新能、新技的桥梁。它是所有学生都应自主、独立、完全完成的任务。

②开放型任务

开放型任务相对于封闭任务来说,有较高的复杂程度,以一人之力,很难完成的,它需要学生和团体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运用综合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开放型任务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一般需要通过小组共同探讨协同完成。

(二)任务的设计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任何教学都要有目标性,任务设计也必须紧紧围绕总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有层级性,任务设计也要体现层级性。一步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一步步实现目标的过程。当然这里的目标也是三维的,既有知识目标、也有能力和方法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趣味性原则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任务只有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自觉力,这才会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趣味中不自知的完成任务,形成技能。

3.可行性原则

设计的任务必须要有可行性,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能够完成。

4.整合性原则

设计的任务要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机制和知识、校本资源甚至学生的家庭、社会经验和知识,在教学中将以上内容有机地进行整合,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来设计任务,以形成一个大课堂、大容量、大知识。

5.开放性原则

设计的任务要注意给学生留空白区,即给学生留下充分自主拓展和发展的空间,并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思维得到发展。

三、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10

1. 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其次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并结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学习完“Word的功能和使用”时,要求每一位同学制作一张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2)设置字体、字号;(3)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4)Word的图形功能;(5)Word的表格功能。通过这个任务,学生无形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能急于讲解,要让学生充分分析任务,然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例如,讲“Powerpoint”时,我让学生制作一张介绍自己的幻灯片。给出任务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然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3. 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围绕主题展开学习,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展探究活动。比如,在小报制作中,早做完的学生往往又会琢磨能否将自己画的图或网上下载的图片插入文档中,有的同学开始制作新年贺卡,同学们互相协作开展了探究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并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任务驱动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探索 篇11

1.1 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

很多高校老师选用的教材尽管版本不一但内容相差无几, 而这些内容有一部分已经跟不上当前的形势, 或者说目前工程上几乎不用了, 但一些新的技术在教材上却没反映出来, 甚至有些老师讲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从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对于当前新仪器、新技术的知识只是一句话带过, 这样学生学完后很难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 教学模式单一。

1.2 仪器设备落后、测量实训场地简陋

当今测量仪器更新也非常迅速, 学校旧的测量仪器在精度和测量速度很难满足实际要求。另外有些学生在使用仪器时操作不规范, 导致测量仪器经常损坏, 有的甚至报废。实训场地是测量实践教学一个重要的场所, 很多学校没有单独固定的测量实训场地, 教师在选择实训场地的时候比较随意。实训场所与实际施工现场相差甚远。

2 任务驱动法的定义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当中, 在教师的带动和指导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 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3 任务驱动法的合理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 教学设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 教学设计应根据实际工程中的整体任务进行安排, 同时兼顾学生的现有水平、内容难易程度, 以学生为中心, 科学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3.1 任务的实践性、可操作、层次感强

对于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可谓是“百讲不如一练”。任何教学任务的开展一定要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现有的仪器设备和当前测量发展的需要, 尽可能的设计一些通过技能操作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案例。比如:进行“四等水准测量”的时候, 先布置任务并分好小组 (4-5人一组为宜) , 每组共用一套仪器设备进行操作, 并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小组成员之间先进行互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然后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得出每组的成绩, 最后教师对这次操作情况进行总结, 纠正各组出现的错误。

任务设计时应注重层次感, 即把各知识点逐渐分支, 而这些“任务”之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例如“仪器的基本操作”可以分为这三大任务:水准仪的操作、经纬仪的操作、全站仪的操作。而“全站仪的操作”这个任务又可以分为“坐标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高程测量”等四个更小的任务。

3.2 任务的评价体系健全

传统的评价方法单一、过程简单。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更体现不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现行的任务评价体系多样、全面。一般我们在教学中采取采用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小组成绩和学生个人成绩, 成绩按照各自所占的比重进行累加, 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优缺点, 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 然后针对问题查找原因, 提出改正措施和方案。每个组所有成员的成绩一般都不一样, 这样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

4“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施

实施是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六步: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它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 一般在教学中的教学流程大体为:

(1) 咨讯。任务布置开始, 各组学生分头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对任务做一番详细的调查, 以任务主体为中心, 了解此次任务的学习目标, 明确要做什么, 并把收集的信息以小组的形式一起汇总, 这样就为下一步的工作有了充分的准备。

(2) 计划。简单地说计划就是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这一环节一般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讨论, 集思广益, 综合多方面的条件如仪器设备、完成任务场地、时间、天气等制定合理的任务计划, 包括具体任务的日程安排。

(3) 决策。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环节, 各组学生根据之前的计划按照任务要求, 参考所选择的仪器工具和完成任务的时间, 相互交流并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等问题交换意见, 这一环节最好老师也参与当中给学生一些中肯的建议, 最终作出比较合理的决策。

(4) 实施。这个阶段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工作, 共同完成相应的任务, 其中包括工作与检验互相交替, 不断反馈, 调整和修订方案, 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检查。一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不断检查学生仪器操作的规范性、熟练度及准确性等;二是在实施结束时, 将最后的成果进行组内互查, 及时发现错误, 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互查和老师检查。

(6) 评价。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要, 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是否取得一定成效的重要衡量环节, 包括对前几个步骤的评价、取得成效的评价、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态度、职业精神的评价。学生应该通过评价, 知道自身的不足, 发现自身的亮点, 扬长避短。并能够感受到所学到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规范。

5 结语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该课程, 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化被动为主动,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是《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教学的一个重大创新, 符合学生的思维领悟能力, 综合性、层次感、适用性都非常强,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测量“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通过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发现学生不仅在动手操作能力、仪器操作规范性和内业成果数据处理能力方面提高了不少,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这样学生毕业后在就业岗位上也很容易上手。

业技术学院, 讲师, 本科, 研究方向:建筑工程, 任建筑工程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1]熊淑慧.任务驱动主体参与教学法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6) .

[2]谢宏全.对《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测绘工程, 2000

上一篇:稻草人的读后感三年级作文下一篇:防汛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