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2024-09-10

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精选7篇)

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篇1

一、加强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1、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是在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形成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一个学生如何发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心,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开拓进取精神,教育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一个教师要真正完成塑造学生个性的任务,应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善于观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思想脉搏,处处以身作则,及时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因材施教,取得更大的教育效果。

2、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这是教师的最基本任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社会前进的内在力量,需要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教师就是最主要的传授者,但教师必须认识到传授知识不等于把知识简单的呈现给学生,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告诉他们怎样和在什么地方找到答案,而不只是直接灌输给他们知识。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技巧,教会学生观察和思维,培养能力,促进他们智慧的发展。教师要想成功地完成知识传递者的任务,自己必须精通业务,从有成效的工作中得到愉快的满足,对所教的学科和教学活动,又有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

3、教师是学校集体的领导者

学生的学习和其他活动都是按集体方式进行的,教师的地位、年龄、知识经验决定了他在学生集体中要负有领导者的责任。教师必须意识到,有效的教学和有效的领导、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有良好领导作风、品质和才能。必须花 1

费时间和精力用多种技巧和力量安排或建立一个舒适、愉快、安静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课堂有如一个大家庭,刺激学生勤奋而愉快地学习;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任务,并为达到目标、完成任务而制定规则、程序和行为标准,使其尽快成长;还要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和担负起日常事务性工作,帮助学生彼此了解、合作和相容。另外,教师应当意识到,随着学生年龄、年级和知识的增长,他的领导方式也应发生相应变化。

4、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教师的人格特点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永远的痕迹,儿童、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理所当然会成为他们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其一言一行都将是学生的表率。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作榜样教育学生”,加里宁认为:“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它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人不怕困难、勇于尝试,但同时也可以使人泄气、消极和抱怨。自信的教师往往信赖学生,自尊的教师往往尊重学生,被信赖受尊重的学生也往往愿意信任、尊重他人。一个多疑、自卑、言行消极的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示范作用,自觉要求自己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人师表。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观也随之改变。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主动调整自己,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积极转换,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逐步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二、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1、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2、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3、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发展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通力配合。在社会体制上,需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对教师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友好、合作地对待教师,并且了解教师各自的能力和工作情况,公平对待每一个教师;应及时,适当地给教师的工作以鼓励和肯定,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应关心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帮助其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心理阴影;增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的组织管理要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社会和学校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而教师的个人因素则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水平。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篇2

随着科技的进步, 知识的不断更新, 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 授业, 解惑”。由于信息源急剧增多, 学生视野开阔, 思维活跃, 知识面广, 教师如果以有限的知识或权威的地位很难驾驭课堂。难怪不少教师都有“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的感觉。因此, 随着社会的变迁,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一、加强教师角色责任

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教师队伍的先决条件。

(一) 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 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教师有现代教育理念, 努力钻研教法, 探究学法, 才能轻松自如地挥洒教坛, 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二)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 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 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 即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因此, 教师要弄清楚下列问题:

(1) 在教学层面上, 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 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学生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 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 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的个性不同, 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所以,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不可能受到教育效果。

(2) 在教育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 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学习成绩优秀并不能预示或取代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

(3) 在学校人际交往中, 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 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 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 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 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 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 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 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他行业的人。我们知道, 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 令人振奋, 给人向上的力量, 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 过度的工作压力, 则给人带来苦恼, 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 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一) 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 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 自我期望值过大, 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 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 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

(三) 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 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 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 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 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 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 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 则会产生心理负担, 增加工作压力。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 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 学会心理自我调节, 显得十分重要。

(一) 面对现实, 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 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 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 包括自己的个性, 兴趣, 优缺点, 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 降低工作效率。

(二) 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 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 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 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 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 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所以, 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 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 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 善用休闲时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 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篇3

一、加强教师角色责任

教师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心理状态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变革,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职业态度。过去,教师在工作中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或“蜡烛”似的无私奉献精神为职业理想。然而,随着商品意识不断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教师固有的道德价值观也开始动摇。教师行业不安心工作、流动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学校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师的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作为建设师资队伍的先决条件。

1.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实教师的头脑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师的育人功能发生了变化。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教育的能力。有的教师工作得不到学生应有的认可,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教学内容、方法过于陈旧,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当前,日趋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假如不能很好把握自己的教学角色,不能适应教育技术革命的形势,仍然固守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将落后于时代的要求,终为学校教育所淘汰。在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及接受信息方面,许多学生已经超过教师。如,学校要求教师学做教学课件、网页,不少学生却已经学在或使用在教师的前头了。所以,教师只有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法,探究教学,才能轻松自如地挥洒教坛,以自身的高素质培养教育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一方面要确立自己作为教育者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即有什么樣的“学生观”。因此,教师必须明白:(1)在教学层面上,学生是“人”,不是“容器”。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更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尊重、理解学生。学生的个性不同,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态度和个别引导。如,个性外向者,容易接受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也能大胆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作业可能完成得比较马虎,不爱认真预习或复习;而个性内向者,课堂反应缓慢,但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做作业。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反之,采用简单说教,粗暴干涉的“高压政策”,或者迁就学生,放任不管,都会影响教育效果。(2)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现代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重。仅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势必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关爱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不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角度讲,往往难以体现它的劳动价值;教师的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重大的社会意义上。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将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更多地拥有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职业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想法,那种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的行为,那种不专心致志教学,热衷第二职业的做法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

二、重视调适教师工作压力

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压力高于其他众多行业的人。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1.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特有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代理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代理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可见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难免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难免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2.自我期望值过高,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环境、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如,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非优秀教师,如,担心课上得不精彩;害怕学生评价不高、打分偏低;关注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只有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充分自如地发挥工作的潜能。

3.教师评价体系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是否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若工作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或不公正,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教师晋升职称、聘任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全面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教师的教学业绩将无法评价,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又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年级、身心状况及其它众多因素的不同,会在学业等方面出现一定乃至很大的差异。但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是没有充分体现这些差异的。

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因此,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1.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專断、迅速还是民主、缓慢。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大致不变,即所谓的“代沟”增大了。“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就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2.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社会的和谐应该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往往容易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等。其次,教师要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

3.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恨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间缓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篇4

【摘要】英语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众所周知,“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注重发展自身的素质和学识水平,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爱学、乐学、自学、创造地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师素质; 教学方法; 激励;学习兴趣

【正文】高中英语词汇量大、阅读难、语法知识繁细,这使得一些学生信心受挫,认为自己不行,学不好英语,从而产生害怕甚至厌恶上英语课程的心理,成绩也随之迅速下滑。作为一名英语教学者,根据自己的体会、观察、学习、了解,我发现如果教学得法,引导正确,英语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想办法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还要时时提醒学生:学习应该知难而上,树立信心,在克服困难中寻找学习英语的乐趣。

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教育、影响学生的巨大作用,学生喜欢教师,就会喜欢 教师所教的学科。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吧。所以,教师要理解学生,主动和他们沟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动态,教育的针对性及效果自然就好。让学生知道您不仅是可敬的老师而且是位可亲的朋友,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注意以下三点:

1、情感作用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产生情绪上 的共鸣。教师饱满的热情及衣着、举止等都应该以大方、自然、亲切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容,理解的眼神等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从而使学生觉得教师亲切可信,且感到有一种安全感。

2、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心,无论其表现差或者表现好,教师都应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大胆发言,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接近学生,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

3、激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的优点,使其感受到自己不断受欣赏、受关注、受鼓励。这样才能使其对英语学习在产生浓厚兴趣、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干劲,不断进步。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把期望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给予积极性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另外,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学识水平。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学识水平

新课标下的教师观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注重发展自己的素质和学识水平。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进行情感的学习和交流,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同时也是很重要一方面。只有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修养、崇高的品质,才会让学生喜欢您,喜欢您所教的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方面要注意:

1、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转化成正确的成就动机。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设定远期大目标和近期小目标,注意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成就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小点进步给以中肯的肯定和表扬,学生会产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求知欲会增强。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美

教学语言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要简明、准确、形象、条理、幽默、清晰,英语口语要流畅、地道。在语言的处理上要注重情感的体现,学生疲惫时,一句

幽默的话语往往使他们在大笑的时候忘却疲劳,学生情绪不稳定时,铿锵有力的几句话又会使他们精神振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感觉不是单调乏味,而是情趣盎然,因而凝神静听,一堂课很快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做到如上几点,使学生深深地被老师的课堂语言所吸引。

3、丰富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使用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丰富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英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语言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学习的对象,以此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多种生动有趣的情景:用实物巧设情景,用动作表演情景,用语言描述情景。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表格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中学生对新事物认识的过程中往往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进了传统运用教学模式。教师可利用大量与所教内容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给学生创设一个逼真的语境,把一些抽象生涩难懂的语言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下,增添了求知的欲望,也增加了知识容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力图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现代化媒体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创设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学效果。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好习惯。比如英语必修模块1的Celebration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整个活动计划要通过合作才能促成整个任务的实现。在任务分配和实现的过程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延伸课文教学内容。小组活动时,教师可参与活动,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学生有不明白的或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请教。这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练习和能力的拓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运用能力。而学习的兴趣就蕴藏和形成于这种积极学习的热情之中了。

(4)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组织英语角、英语讲座、演讲比赛、阅读英语辅导报刊、表演英语短剧比赛,教唱英文歌曲,开展英语单词竞赛等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英语语言的特色,又能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造,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成就感和竞争意识,以达到维护、巩固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考虑情感因素,对学生充满爱心、耐心和诚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再加上自己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娴熟的教学技巧,通过各种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自学、创造地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论外语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作者:武金锁

2、《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全书》冯克诚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加快,教职工素质已成为教育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教育学院人要不断提高认识,明确提高素质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素质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职工;素质;教育学院;要求

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教师专业化概念以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在逐步提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和加油站的教师进修院校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进修院校教职工素质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进修院校谋求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加速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大连教育学院将2007、2008、2009年作为素质提高年持续推进。三年来,教育学院秉持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督察推动与激发自主相结合、制度激励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创新素质提高工作模式,丰富素质提高工作内涵,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师教育行动,探索开展了教职工境内外培训、集中专项调研、各层次读书沙龙和学术沙龙活动,规范了境内外访学、素质提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申报、总结等工作,形成了体例多样、内容丰富的考察学习成果,强化了学习成果的积累和反馈,为教职工搭建了素质提升的平台,创造了展示个人才能的舞台。全院各部门教职工结合部门实际和工作要求,立足岗位、积极参与,保证了素质提高工作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为期三年的素质提高年,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教职工的素质提高,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院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局面。但是,认真反思学院近年来的工作,不难看出,教职工素质的提升与学院快速发展的要求依然存在着差距,教育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同国内外同行相比依然还有追赶的空间,所以,进一步增强弘扬大学文化、提升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将素质提高作为长期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以学院教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推进学院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将是学院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笔者围绕提高教职工素质的重要性、针对性、实效性三个维度,探讨教育学院提高教职工素质的策略。

一、认清形势,增强素质提高工作的责任感

1.提高教职工素质是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应对未来教育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2010年是新中国另一个甲子的起始之年,也是我国教育开启新一轮改革的关键之年。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关注。无论是新任教育部长上任之初,近17万网民关于“提高教师素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治理„校官‟腐败„解决教育公平,打破地域教育差距”等问题的期许,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历程,以及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纲要》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无不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的高度关注和热切期盼,也清晰地反映出教育改革任务的艰巨和繁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能够通过《纲要》看到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更能够从《纲要》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自身承载的责任和压力。如,《纲要》提出了2020年教育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一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三是进人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其中,将学习作为富民强国之本,提出到2020年,将中国由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设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使得人人

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之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并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构想,既是对我们的要求,又为我们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又如,在《纲要》第二项任务中明确提出:“把依靠教育家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措施。”对我们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成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此等等,可以看到,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是网友关心的热点,也是《纲要》关注的焦点,更是关乎教育质量能否提高和《纲要》确定的任务能否落实的难点,因此,在教育进入关注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今天,应该也必须把素质提高作为我们学院工作的重心和教职工工作的重点,下大气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提高素质是贯彻落实大连市委十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适应全域城市化新格局和新任务的必然要求

2009年8月17日,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为核心思想的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继“全域谋划”之后,首次提出“全域城市化”的概念;2009年12月28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全域城市化是跨越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增长点,必将为大连实现跨越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2010年1月12日,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时任代市长的李万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着力推进全域城市化,拓宽跨越发展战略空间”作为2010年的首项工作任务重点部署,吹响了“全域城市化”的强劲号角。全域城市化是大连审时度势、顺势而发的重要举措,它“牵一发而动全局”,意义深远而重大,堪称“百年大连的又一次洗牌和重生”,它将进一步提升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全域城市化也为大连自身发展提出了重大的历史课题。全域城市化需要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各项事业共同跟进,均衡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和高等院校,我们绝不能置身度外,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这个大局,认真研究大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问题,使学院工作围绕中心、紧扣主题、贯穿主线。要结合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思考并回答事关全市和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提升素质、提高工作水平,使我们的工作与大连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相匹配?如何趁势而上,借助城市发展的契机,把学院做大做强,在与15个副省级城市同行的博弈中保持应有的位次?如何发挥优势,加大倾斜农村,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力度,在促进教育均衡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为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都以我们素质的提升和学院整体实力的增强作为前提和基础。

3.提高素质是贯彻落实学院党委推进二次改革转型战略部署,实现学院事业发展的新跨越和新辉煌的必然要求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年,“十二五”的规划年,也是学院事业发展由专门走向专业、由拓展走向深化、由规范走向特色的推进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教育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对学院来说,更是抢抓机遇、推进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期,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面对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学院全面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肩负着为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的重任,要充分认识素质提高既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十二五”规划如期完成的重要基础,更是推进学院事业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站到历史的新起点上,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将素质提升工作注入新的动力和内涵;按照学院特色大学文化的要求,通过自觉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成为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二、结合实际,增强素质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2010年素质提高工作要以推进二次改革转型、构建具有学院特色大学文化、全面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完善绩效考核为抓手,继续实施“任务驱动、课题牵动、制度促动、督查推动”四大策略,坚持“专业化、精细化、成果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持续推进、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走出盲目等靠、被动执行的误区,增强素质提高的自主性

素质提高工作是学院顺应教育发展规律,适应教师教育发展需要,促进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院推进二次改革转型、弘扬学院特色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是确保学院“十一五”任务圆满完成和“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是需要每一名教职工深刻认识和主动践行的重要工作,因此,它不是指导性计划,而是指令性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软指标,而是必须精心设计、确保完成的硬任务。在强调素质提高的刚性要求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素质提高还有显著的自主性特点,表现为需求和愿望的内在性、内容的个体性和行为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一方面要继续实施“任务驱动、督查推动”策略,加大对素质提高工作的管理和推进的力度,落实《大连教育学院2010年教职工素质提高工作计划》,使全院教职工进一步明确素质提高的目标和任务。要通过强化考核和监督,修订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教职工专业发展档案,强化素质提高的管理与考核,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课题牵动、制度促动”策略,激发和调动教职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教职工改变“等、靠、拖”等错误做法,在认真学习方案、科学分析部门和个人工作实际的基础上,着眼于部门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专业成长,积极讨论制定切合实际的部门工作计划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2.摒弃运动式、应景式的做法,明确素质提高工作的长期性

有人认为,教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方面;也有人认为教师素质包括知识、智能、个性三方面的静态素质和协同性、系统性、事业性三方面的动态素质。无论哪一种提法都表明了教师素质构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过程。因此,在素质提高过程中,不仅要举办一些推进活动,更要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规划好,安排好。全院教职工不仅要积极参加学院的集中活动,更要把学习提高作为日常的重要工作和个人的良好习惯,切实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实践反思;不仅要提高文化素养、道德素养,还要提高实践智慧、专业技能。同时,学院作为一个整体,几百名教职工的素质参差不齐素质提高的起点、路径、目标、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出决定了我们的素质提高工作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通过一二次活动就可以包医百病,一劳永逸,而必须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常抓不懈。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素质提高的方式,丰富素质提高讲座的内容,分类分批分级组织讲座,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建立讲座调查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把握教职工的意见及建议,不断调整工作策略,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走出事不关己、置身度外的怪圈,明确素质提高的全员性

学习能使人聪明,学习能使人精明,学习能使人高明。如果学院的每一名教职工都是聪明人、精明人、高明人,那么我们学院这个团队就是一个有文化的团队、有智慧的团队、有战斗力的团队。提高教职工素质是学院推进二次改革转型,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既与每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又需要人人积极参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思想误区,依然是素质提高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内容。2010年,学院将继续派青年教师赴基层学校挂职锻炼和到高校做访问学者;组织教职工赴北京、上海、新加坡基地进行培训;选派中层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赴北京、宁波教育学院挂职锻炼,广泛学习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为全体教职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搭建平台,激发教职工自主学习的热情。要修订完善绩效管理办法,将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完善奖优罚劣机制,将素质提高工作作为全员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要有效整合学院科研力量,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课题

研究团队,通过任务驱动、制度推动和课题牵动,保证素质提高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计划和个人规划中,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的实际工作中,体现在每一名教职工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

4.走出游离中心、单打独斗的误区,明确素质提高的全局性

微软人认为学习包括三大理念——通过自我批评学习,通过信息反馈学习,通过交流共享学习。对于成人学习而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学到更多的是主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对于工作急需的实践性知识则需要在团队的交流共享中学习。我们开展素质提高工作,不仅要激发每位教职工的学习自主意识,还要通过个体自主意识的增强,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团队学习与交流氛围,促进学习型部门、学习型学院的建设,从而推进学院各项工作创新发展,使学院的素质提升工作有持久的动力和物化的成果。因此,在素质提高工作中,我们要把素质提高与服务中心、推进工作密切结合,有机融合,使之水乳交融,相辅相成,而不能游离中心,单打独斗。因此,在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处理好素质提高与全局工作的关系。珍妮斯·沃特在《学习的革命》一是书中倡导要学会“站在高处”学习,学习者要有全局眼光,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二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是团队素质建设的重要途径。学院素质提高工作是贯穿于各项事业发展始末的重要工作,是学院重要的发展目标,要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实现学习工作化与工作学习化。三要处理好个人专业发展与学院工作需要和岗位需求的关系,教职工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定要紧密围绕学院总体工作安排和部门岗位职责需求,使个人的发展与部门、学院的发展步调一致,同频共振,从而产生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以教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动学院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三、加强管理,增强素质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

充分认识素质提高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素质提高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列入重要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积极做好素质提升的协调和统筹。

2.齐抓共管,密切合作

素质提高工作要集中全院力量,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职能部门对各项重点工作及时做出安排,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调度,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3.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正确处理好素质提高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按照学院党委和行政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各项任务。

4.强化监督,狠抓落实

强化素质提高的过程管理,加强素质提高重点工作项目的评价与分析,加大素质提高工作常规检查力度,推进素质提高工作健康开展。同时,学院要举行读书笔记、工作体会等交流展览活动,为教职工交流学习搭建平台,推动素质提高各项任务的落实。

如何提高孩子心理素质 篇6

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挫折教育,锻炼孩子在因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并通过家庭中宽松氛围营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使孩子形成客观、宽容、忍耐及和谐的心态。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保持乐观与自信。

2、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

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

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3、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在过份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难题。

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与迁就,从小培养孩了的独立生活能力,给孩子更多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

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4、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

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

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5、培养孩子自我价值

首先,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获得他们可能掌握的能力。

这就要求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恰当的期望值。

我们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的。

另外,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设计一些能促使孩子成功的情境,成人一定要耐心地让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活动,切不可加以干涉或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体验。

其次,对儿童的言行提出适度的评价,及时定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去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

家长不要吝啬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因为,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要教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评价,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加以调整、改进。

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影响

家庭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巨大。

教育研究发现,生活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文明自尊、勤奋好学,而生活在争吵不休的家庭中,孩子性情暴躁、行为放纵、自私、没有安全感。

因此,父母应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家庭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

良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相反,家庭成员之间如同陌路人,处事自私,争吵不休,这样家庭的儿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们对事情冷漠、偏执、不合作。

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确处理家庭成员的互相关系,形成良好规范。

要相处和睦,努力构建家庭的融洽气氛,父母说话办事不能以势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样教人,充分体现家庭是生活之港湾,这才有助于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专横的封建旧规家庭教育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

在这类父母持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过分娇宠的教养态度,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

家庭的重大变故是孩子产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

家庭结构或经济状况的改变,由孩子的生活波及到心理,不稳定与不安全的情绪也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

因此,让孩子正视现实,了解社会,对生活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是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做父母的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竞争的压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坚强、乐观、无畏的.拼搏精神去激励自己、感染孩子,这样,生活变故的风暴才不会摧垮家庭的堤坝,家庭精神反而会在挫折中得以洗礼,孩子的个性也会从中得以成熟完善。

父母离异造成了单亲家庭与重组家庭的出现,家庭结构的瓦解与重组,最受伤害的是孩子。

有的孩子成了父母倾诉的对象、仲裁者或出气筒,心灵不堪重负,只能以冷漠或抵触的情绪武装自己;有的孩子成了父母争夺的对象,而有的成了双方的遗弃物,孩子由于阴郁过度而发展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精神扭曲;有的孩子对家庭失去信心,在外寻求温暖,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家长必须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需要尊重的个体来看待,正视家庭的离异与重组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加强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意识,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成功必备的六种心理素质【2】

(1)积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时候个体内心的想法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暗示。

比如,心理暗示自己:“我还行,还能获得更大的成绩”,自然工作中也就体现出来了更大的热情;而如果你的内心告诉你:你已经到达顶峰了,再向上似乎超出你的能力范畴了,或许你也就没有热情和力量在工作中争取进步了。

(2)踏实稳重,不急于获得成功

有些人在职场中过度自信,不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工作时往往会自告奋勇,要求负责超过自己能力的工作,在失败的时候,会希望用更高的功绩来弥补之前的承诺。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连败的情况。

心理学家发现,凡是那些有所建树的职场成功人士,办事踏实而稳重,并且他们从来不急于求得成功。

因为他们的自信适度,而且懂得追求成功需要自己一步步努力,因此,他们相对来讲要踏实稳重很多。

(3)行事不过于强硬

职场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在职场上言行强硬、毫不留情,对于反对者更是强硬。

由于其做事强硬,横冲直撞,攻击性过强,不懂得绕道、圆融的技巧,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反对者的反抗心理更为强盛,不愿意配合工作,而妨害到自己的事业,导致职场失败。

其实,强硬并不是能力的体现,该灵活的时候应学会灵活,学会委婉地处理职场中的各种事情,这才是赢得职场成功的关键心态。

(4)懂得如何处理冲突

冲突是大多数人会选择回避的,甚至于有些人为了使职场中没有冲突,尽量避免自己和他人出现不同的意见。

其实,不同意见与冲突,反而可以激发活力与创造力,同时也是竞争意识的表现。

如果为了维持和平,回避与他人的冲突,反而可能会被下属或其他部门的同事看扁,从而更加严重地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

这种心理,也容易导致职场失败。

因此,要想赢得职场成功,必须学会处理冲突,懂得如何将自己的不同意见表达出来,这恰恰能使领导发现你的与众不同,为自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5)懂得灵活地看世界

同样的阅历和处境,为什么人家能游刃有余,而自己却止步不前呢?心理学家分析,有一种职场人士,总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有一个标准,能够客观、直接地评定优劣。

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捍卫信念、坚持原则,但是,这些原则,别人可能完全不以为意,甚至会反对。

结果往往是自己孤军奋战,常打败仗,职场中自然以失败居多。

而成功者往往不被规矩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他们懂得灵活地看待世界和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积极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而他们也往往能从自己的这些努力中找到快乐的源泉!

(6)不要引人侧目

有些人喜欢引人侧目,这种人希望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

在稳定的职场上,这种人总是很快地表明立场,觉得妥协就是屈辱。

如何培养教师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篇7

《职业学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

开题报告

宽城县职教中心 庞继平

各位领导、专家、教师们:

《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课题是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060913)。

一、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加。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最主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发展,作为职业学校,承担起这一教学任务是责无旁贷的。那么,如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呢?除了办学规模、结构、设施以及课程设置的模式外,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个学生的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作为学校这一培养人才的摇篮,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日本就已经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工作。这些国家和地区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队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句话,心理辅导已成为现代学校的标志。

80年代中期,心理咨询的理论和经验开始引进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来。沿海发达城市起步较早,而内陆地区几乎没有。结合近几年我县几所高中学生尤其是我们职高的学生心理问题,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与其等待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后去引导纠正,还不如在问题形成之前去指导梳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意识,主动抑制不良心理的泛滥。为此,我们正在进行这主面探索与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素质培养: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范围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要素。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激励能力:意制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勾通协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1

决定》,科学发展观、心理学、教育学、心理素质培养的有关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更具体地说:其一,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心理正在发展,个性心理特征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其二,根据形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炒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困此,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和学习,可以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其三,根据认知疗法理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对事物的认知偏差所导致,通过调整认识,改变人们对事物的不正确对待看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其四,根据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表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学校教育经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落实、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通过教育的手段可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品质。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1、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初步探索与规划的研究。

2、开发班级心育功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研究。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建立的研究。

4、培养职教学生合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研究。

5、加强挫折教育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知识传授法,就是通过语言或借助其他手段,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2、行为训练法,就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方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长期、反复、严格的训练中,改变学生原有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方法。

3、榜样激励法,就是以他人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行为教育的方法。

4、情景感动法,就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方法。

5、辅导助人法,就是利用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及时排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惑,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在一个健康水平。

6、气氛烘托法,在班集体建设集体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研究,通过健康班集体心理特征研究,总结班主任心理健康对班集体建设影响经验,让后进生在良好课堂集体心理气氛中健康成长。

七、课题研究步骤

1、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初步探索与规划阶段(2007年3月—2007年7月)运用调查研究法,了解学生现状,具体掌握学生心理情况,为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提供具体事实依据。运用文献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员或学生咨询员,为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提供有力保证。(负责人:陈守权,张艳华)

2、心理教育活动的调查研究阶段(2007年7月—2009年1月)

运用文献研究、知识传授、行为训练、榜样激励、情景感染法、气氛烘托等方法,具体实施培养计划。从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逐步培养并及实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负责人:孟艳民,韩立国)。

3、总结结题阶段(2009年1月—2009年3月)

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完成结题工作。(负责人:庞纪平,韩立国)。

八、课题研究条件

此课题研究,有学校的大力支持。以主管教学校长为领导,有教导处、德教处的通力配合,在人员上、理论上、时间上都做了合理的安排和调控,力求把此次研究落到实处。学校培训了大批心理咨询教师,为研究提供了师资力量。课题组的成员,都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都从事过相应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所以有能力承担此课题,并且就学生主体来讲,有过心理健康培养成功的个例,以上的条件,为心理健康培养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心理教育内容和途径的初步探索与规划》论文,完成时间:2007年7月。

负责人:陈守权,张艳华。

2、《开发班级心育功能,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论文,完成时间:2008年1月。

负责人:陈守权,庞纪平。

3、《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建立的研究》论文 ,完成时间:2008年7月。

负责人:韩立国,孟艳民。

4、《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研究》论文,完成时间2008年10月。负责人:张艳华,韩立国。

5、《加强挫折教育健全学生心理素质》论文,完成时间2008年12月。负责人:韩立国,庞纪平。

上一篇:谈谈小学语文探究课下一篇:学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