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024-06-28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共12篇)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1

石臼窝镇芝麻窝小学王志广 内容摘要:千万不要把科学课上成是语文课,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科学实验课中极为重要。关键词:学生亲临科学实验造就主探究能力讲究方法

正文: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现就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要培养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乐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其次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二、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三年级《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

三、科学探究既要有激情,更要讲究方法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 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得来的知识, 理解才会更深刻, 掌握才会更牢固。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创设情境,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加深印象,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 拓展思维, 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 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 在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这样引入:“平时, 都是老师考学生, 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 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5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 老师均迅速做出正确的答复, 对此, 学生感到很惊讶, 忍不住问:“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学生对本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会主动想去探究。

二、创设氛围, 让学生能探究

现代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进入探究的过程。如何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使其大胆去发现探索。

1. 开放教学环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 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 自己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 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使学生乐于探究。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究, 并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开放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能自主探究。例如,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 先通过回忆:用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等方法推导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 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 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 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清了思路, 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 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 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 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 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 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 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 老师处于引导地位,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究, 并大胆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 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2. 开放教学过程。

所谓开放教学过程, 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 设计可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或体积的计算》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平面或立体图形, 自己动手自由构造出组合图形, 并让学生观察, 在这些组合图形中能看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过程中发现简单图形与组合图形的关系。

在数学应用过程中, 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数学回归生活, 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如学习了统计图表后, 可以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家中的各种发票, 了解收入支出情况, 经过加工整理, 制作季度收入支出情况的统计图。学习了比例尺后, 可以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 诸如此类的开放过程, 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3. 巧设开放题。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 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 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集生活数学实例, 为课堂教学服务。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 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在课前安排这样一段插曲: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比吗?让学生将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和脚底长度比?身高与两臂平伸的长度比?脚底长度与身高比?并引导学生想想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用处……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设计开放题,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 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例如, 在第十二册的一节复习课中, 为了巩固深化分数有关知识,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某班学生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你能根据这个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出来吗?看谁提出来的问题多?学生兴致很高, 非常踊跃, 学习的热情立刻迸发出来, 把整个课堂推向一个高潮。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1)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 (2) 男生人数是全班的几分之几? (3)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4)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5) 男生人数比女生多百分之几等近二十个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探究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 问题情况 多元评价体系 自主探究能力

一、前言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寻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点来论述,愿与各位同仁一起商榷。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将问题情境教学法引入课堂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空间。如,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充满氨气,挤入水后形成红色的喷泉,是因为外界大气压未变,但事先用胶头滴管挤入的水使部分氨气溶解,从而圆底烧瓶里边的压强降低,形成了内外压强差,把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促使里边的氨气溶解形成喷泉。溶液变红,说明氨气与水生成了碱性物质,使酚酞变红。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全面观察,才能清晰地感知化学现象,才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方法为核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实践,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形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常因仪器不干净,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我们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重新操作,保证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坚持练习,久之会熟能生巧。同时,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读书,建议学生养成课前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了解新课知识中的难点、重点、疑点,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现新的问题,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总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地追求,努力去探索、实践和总结,以使每个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四、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才智的天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要克服各种困难,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活动,让探究走进生活,扩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组织学生收集雨水样本并测定其pH,确定是否出现酸雨,查阅当地环保资料,了解是否出现过酸雨,酸雨出现的频率,探讨发生的可能原因。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获得一技之长,甚至有所创新。总之,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活动,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科学素养的多元评价体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有效地检查和促进教和学。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评价要多元化,不要单一,要学会从多方面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的体验和参与、主动探究的意识、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的获取等方面。从评价中可以了解学生对相关化学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思维方法、实验技巧、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师生一起参与评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体现了新课程的民主、平等精神,能够激起课堂火花。总之,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运用和发挥好评价的作用和功能,使得评价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使得评价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相得益彰。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以发展的眼光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指导科学实验操作,提升学生化学综合素质,更好地推进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徐泓.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

[2]唐晓菲.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现代阅读,2011(17).

[3]李定叶.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2011(01) .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4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新课改初中物理教材中,开辟了探究性学习,强调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推出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下面结合人教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做好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驱力,是入门的先导。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备课,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实验来演示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求知识的情境中去。如“大气压强”一课的导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两边各用8匹马,共16匹马拉一个半径只有20cm的两个铜半球组成的中间抽出了空气的小球,学生非常震惊,那么多匹马才能把这么小的一个球拉开,是什么原因呢?这样就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演示纸片托水杯的实验: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厚纸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纸片把水杯倒过来,松手后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惊讶不已,继而发出疑问:“厚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是不是纸片粘住了杯口?”接着再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煮熟去壳比瓶口略大的鸡蛋放在广口瓶的瓶口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把鸡蛋往瓶里压,结果鸡蛋进不了瓶。然后教师将鸡蛋拿下,把沾有酒精的棉花点燃后放入瓶中,再把鸡蛋放在瓶口上,鸡蛋就很顺利地掉进了瓶中。这时就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困惑,急需想弄个明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有些实验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准备。如上“浮力”一节时,我让三个学生一组分工合作,一个学生准备小塑料盆和一个空饮料罐,另一个准备一盒橡皮泥,再一个学生准备一些花生米或者大米。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他们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每人拿一块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小船,放到水盆里,再在小船内放粮食当“货物”,看谁的小船装载的“货物”最多?再注意装“货物”多的船有什么特点?学生做得很认真,也非常高兴,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而不感觉到有压力。接着再做另一个实验:用手把空饮料罐按入水中,注意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深浅不同时,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并观察水面的变化。再问此实验现象可以给同学们什么启示?并思考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测量浮力?接着引入探究的问题: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三、观察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探究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为探究能力奠定基础。由于初中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表到里、由粗到细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杯底和杯子的壁,问他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会观察到有小气泡附着在器壁上。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会发现气泡在慢慢变大,再接着会观察到有的气泡可以离开器壁上升了,再问上升的气泡大小如何变化?气泡最终又怎样了?继续观察,看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再观察气泡比先前又有怎样的变化?当水沸腾时,让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还变不变?气泡多不多?气泡上升的速度快不快?气泡上升过程中大小又如何变化?上升的气泡跑到哪里去

了?问题提出后,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积极地进行观察,通过反复提问、观察,使学生增强了观察能力,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提问和思考。

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再到结论的得出与重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原则。原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转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比如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这是一个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新内容,书本上也没有给出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得结论。先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仔细阅读一遍,课本中已给出了探究的问题:“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写在课本上,接着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引导他们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提出自己的方案,然后展开讨论。从各种合理的方法和可行的方案中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来检验假设的真伪。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样计算总功?怎样计算有用功?让学生设计出表格。再把准备好的器材拿到教室,三个同学一组,分发给他们。开始实验后,教师巡视并随时指导,学生做得积极而认真,做好后根据测出的数据计算。发现各组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甚至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有的得出了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有的得出了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无关,他们也不知哪一个结论是正确的。于是大家讨论交流,气氛热烈,这时应及时引导他们进行评估,寻找自己有可能出错的地方,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数据有没有读错等等。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间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1)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对同一个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小组间相互质疑,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小组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的综合等有助于激发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构建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完成各单个小组难以完成的任务。在相互交流中教师可及时通过各组自评、他评的方式找出他们各环节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修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澄清不清晰的思维,明确具体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以及如何避免等。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篇5

在专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邹日平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呢?作为本套苏教版教材体系的一个创新,10个“专题”的设计无疑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渠道。

一、以生为本,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

1.精心设计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求知兴趣。比如在学习“荷”专题时可以设计―些问题,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1)荷花对我们人类有哪些价值?(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为什么要褒莲花贬牡丹?(3)荷花这么具有魅力,为何作者会发出“同予者何人”的感慨?

2.加强直观教学。直观、形象的东西,易于学生接受。比如在“荷”专题教学时采用图片展现法,在“叶”专题教学时可采用实物展示法,在“长城”专题教学时可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从而使学生对探究的对象首先形成必要的感性认识,进而促使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3.采用竞赛方式。在专题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成功感。如在专题教学中设计一些与文本相关的竞赛题。(1)看谁背的咏荷诗多,而且赏析得精彩。(2)你能说出叶子有哪些非凡的本领。(3)对学好语文,你有哪些建议,看谁说得最好。

4.开展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如在学习“汉字”专题时,开展纠正错别字活动,并形成书面总结;在学习“广告”专题时,结合学校创建兴化市文明校园活动,为此次活动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专题教学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了学生主体能力的综合发展。

二、授之以渔,训练自主探究的技能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师在教学专题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探究的方法。

1.教给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检索、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可以结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教会学生在图书馆检索书目、检索名家名著和查检工具书的一些方法。(教学论文 )结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如google、yahoo、百度等查找资料。

2.教给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方法。教师在专题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轮读、分角色表情朗读等形式,读熟、读通、读懂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又能把自己带进作品的情境中,自觉接受作品内容的熏陶感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行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对作品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精妙之处反复品读,反复品味,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体验创造的乐趣。

三、保证时间,注重自主探究的实效

新课改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是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不是重复问题,就是忙着启发、暗示,甚至因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试想,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思考能有深度吗?学生的答案能周全吗?学生能擦亮多少思维的火花呢?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配合老师的教学需要匆忙举手,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冗长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问题提出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虽然会花费一点时间,但对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那些课堂上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要在课外安排时间,组织学生探究,并且要及时反馈、交流探究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才会真见实效,而非流于形式。如我在教“气象物候”专题时,要求学生说出一些物候诗,并解释其中的物候现象,探究物候成因,结果学生在课堂上只说出有限的几首,而且有的还解释不清。于是我就把这个问题留到了课后,要求学生查资料,并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第二天上交。第二天一检查,实际效果比在课堂上好得多。

四、鼓励评价,锻炼自主探究的毅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有一点点深度,有一点点新意,也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给出的见解,哪怕有一点点道理,有一点点条理,也要加以肯定。我在教学“汉字”专题时,曾主持过一场辩论会,主题是“汉字是否是中国进入信息社会的瓶颈”。在辩论前一周就让正反两方同学分析论题,搜集材料,准备文稿,但在辩论时,双方仍有些发言非常苍白无力,个别同学在发言后自己就意识到了问题,情绪很低落。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细心地从他们的发言中尽量捕捉闪光点加以鼓励,并有的放矢地指导,激励学生继续进行自主探究,双方同学很快振作了起来,开始调整思路,完善文稿,预备对策,三天后终于有了一场旗鼓相当、精彩纷呈的辩论会。通过专题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时间训练的。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麻烦,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正确面对眼前的困难,要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主动进取,以百折不挠的毅力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让学生通过专题探究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专题教学这个载体和渠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技能,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的毅力,最终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6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小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使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

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4(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做的却是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后进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出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

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

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7

1 加强重在过程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应是实验的思维能力。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正确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探究实验现象, 发现寻找规律的能力、总结实验结果、结论的能力以及处理常见实验突发事故的能力, 都是实验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实验教学中, 注重全面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把教学的重点由实验操作的机械模仿训练, 转移到形成思维技能、提高实验能力以及学会处理问题的过程来。

1.1 实验的思维能力

实验的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谓实验思维能力, 是指用理论指导实验, 从而使思维与实验紧密配合的能力。因此, 认真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使他们既勇于实践, 又勤于思考, 实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包括在头脑中对实验条件的扩展、补充和推测, 借助理论思维来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 对实验现象作正确解析、发现科学规律, 最终解决问题。

1.2 正确使用仪器,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在学生实验时常常会看到一些学生不重视正确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规程。为了防止这些错误操作的发生, 让学生了解这些错误操作的危害和效果, 可以进行一些错误操作来一个“案例重演”。例如: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往试管滴加溶液时滴管口插入试管口碰到试管内壁, 这样很容易造成试剂不纯, 影响实验效果。针对这一现象可演示给学生看:把滴管插入到试管内壁滴加Na OH溶液后, 再用同样的方法往加有Na OH的试管里滴加酚酞, 让学生注意观察吸有酚酞的滴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样再把滴管放回瓶中会有什么后果;对于一些有危险性的错误实验, 则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实验。如: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吸收多余氯化氢时, 导管直接插入水中, 引起水倒吸入导管继而倒吸入集气瓶的现象。通过模拟这些错误操作,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错误所造成的后果, 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及对错误原因的理解,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 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正误对比, 学生充分认识了不按正确实验操作要求的后果, 唤起了学生对实验操作方法的注意和重视。

1.3 培养观察、分析、探究实验现象, 发现寻找规律的能力

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对象、目的, 在实验前让学生自觉地去感知有关的对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注意把观察实验变化的全过程, 对错误的结论作认真分析, 如实记录, 不照本抄写。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 才能从现象到本质,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的体会是:让学生按这个顺序进行实验:实验→观察→思维→ (分析、概括) →结论 (综合、归纳) →一般规律, 效果甚佳。

1.4 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能力

学生实验不仅要求动手, 而且要动脑, 了解“怎么样?”, 懂得“为什么?”。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因此, 要求学生要理解实验的原理,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实验结论。有的学生是盲目去做实验, 有的是弄虚作假照书抄结论。有一次学生实验, 我发现一名学生把多种试剂随意混合, 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回答是“想有伟大的发明。”再问他:“你知道每一步的反应原理吗?”他就无言以对, 原来他只是好奇, 根本没有去想后果。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结合实验过程的具体情况, 既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 又要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 同时启发引导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 进一步去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这是学生探究实验中不可缺少的画龙点睛的重要一步。

2 教会学法, 形成自觉, 使学生会学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也就是由学会到会学。使学生都具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是更高的层次的要求, 学生将一辈子受益。

2.1 开放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首先提出实验的课题、目的和要求等, 然后让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 设计的内容包括原理、仪器的选择、实验步骤和记录表等。这样, 从查找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具体做实验到实验结果分析, 写出实验报告, 让学生亲自参与全过程, 学生感到获益匪浅, 让他们真正成为实验的主角。

2.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挥化学科自身优势, 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 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带着探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实验过程,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禀赋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让学生探究原电池实验原理和条件时, 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实验用品如铜片、锌片、铁片、石墨、乙醇、蒸馏水、稀H2SO溶液、导线、电流计、水果 (如苹果、柑橘、柠檬) 或蔬菜 (白萝卜、西红柿) 、小灯泡、发光二极管、干电池等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提出探究方案, 动手验证, 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启发诱导—得出结论, 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

a.有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电极 (或一种非金属电极) ;

b.电解质溶液;

c.形成闭合回路;

d.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通过开放实验室, 鼓励探索, 在实验教师管理和指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他们在实验的成功中体会“创造”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提高了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集体讨论→教师点拨→再实验→再讨论的探究学习方法, 取得良好的成效。使学生在“发现”中获得乐趣,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体现“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 在新课程的化学实验教学中, 更应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摘要:化学实验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主要谈谈通过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科学学习的习惯和科学态度, 促进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化学实验,能力,培养,体会

参考文献

[1]王益群.化学素质教育与实践, 2000, 12.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8

关键词:引领 自主探究 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要求学生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的状况,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体验、感悟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一、创设有益于探究的学习情境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课伊始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很多,但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以 “集合问题”为例,教材以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为情境,虽然贴近学生的生活,但趣味性不强。我在上这节课时采用了这样的情境:

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学生马上被有趣的问题吸引,有的低头思考,有的跃跃欲试把手高高举起。

学生的回答也让大家兴奋不已,“姥姥是妈妈的妈妈,妈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是姥姥的女儿,女儿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既是妈妈又是女儿”。从而成功引起了学生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给每个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重视小组合作忽视学生的独立探究,小组设置一般会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学生的水平不同,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优生会把握话语权,控制小组的探究节奏,学困生只能人云亦云,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小组交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有些教师只重视交流的形式,忽视交流的本质。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跟组内学生说一说,学优生占主导地位,学困生把自己的答案改成和学优生的一致就算统一了组内意见,把自学中的问题掩盖起来,展示时几乎都是正确答案,教师如果在学生自学、交流时没有发现问题,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小组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又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探究,有了各自的想法,在进行组内交流,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同时,为了使交流有效,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小组交流给予指导。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任意”,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袋中的小棒数量不同,长短不同,学生操作的结论也就不会完全相同,在交流前,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提了四个交流要求:一是如果小组成员选的小棒长度相同,摆的结果相同,不必再验证;二是如果选的小棒长度相同,摆的结果不同,一定要验证;三是如果选的小棒长度不同,一定要验证;四是如果验证后仍有不同意见,一定要敢于在展示中说出来。

四、抓住错误资源引领深入探究

小组交流时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答案与别人不同,会因为缺乏自信不加思考地改掉自己的答案,将错误掩盖起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交流时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抓住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以 “沏茶问题”为例:星期天,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小明,帮妈妈烧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小明: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算一算,看看最快几分钟能让客人喝上茶。学生独立探究之后出现了两种答案,一种是最快需要11分钟,一种是最快需要14分钟。教师选了两个代表把摆图片的过程展示在黑板上。

第一种: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洗水壶 接水 烧水 洗茶杯 找茶叶    沏茶

1+1+8+2+1+1=14(分钟)

第二种: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洗水壶 接水 烧水 洗茶杯 找茶叶    沏茶

1+1+8+1=11(分钟)

两种方法相比,摆的过程一样,计算方法却不同,哪一种正确?为什么?怎样摆才能一下就看出用的是11分钟呢?

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展示正确的摆法,而是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比、质疑、发现 。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洗水壶  →  接水 →   烧水  →   沏茶

洗茶杯

找茶叶

1+1+8+1=11(分钟)

五、延迟评价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要注意以赏识、激励为主,还要注意延迟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或赛课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特别怕学生说不对,一旦有学生答对,马上给予评价:“说得非常好。”可教师还想听听别的学生的意见,马上又追问:“谁在来说说?”“还有不同意见吗?”过早的肯定,一句“说得非常好”,堵住了其他学生的口,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即便说,也是复制之前学生的答案。

综上所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学会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即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赵华平.论现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

[2]石美银.自主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永恒的主题——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9).

[3]郭学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9

数学是除了语言与音乐之外,人类心灵自由创造力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而且数学是经由理论的建构成为了解宇宙万物的媒介。因此,数学必需保持为知识,技能与文化的主要构成要素,而知识与技能是得传授给下一代,文化则得传承给下一代的。——德国数学家HermannWey 进入初中,很多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负担加重了,难度也增大了,学习数学感到力不从心,且经常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更加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要求更加严谨,与生活及学科间联系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但学生仍用传统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数学,从而适应不了初中新课程的变化,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学习方式,以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需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回顾教学、寻找理论

作为施教者,我使用以下的手段,发现了一些问题:

1、订立规矩,学生统一执行,学生反映束手束脚,放不开。

2、上课进程千篇一律,回忆旧知识——提出新问题——例题讲解——练习

3、习题讲解过多过细,过早的提供思维模式,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学习能力,无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实施自主学习

4、做题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评判的标准就是是与非,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显然,我们熟知的一些教学手段在我们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那么在新课程指引下的现代数学教学应该是怎么样一个模式呢?经过请教和探讨,我发现: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的一个显著转变是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更加强调学生的“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与其说是教师教会的,不如说是学生学会的。因此在现代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的是如何学习数学的问题,现代的数学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与学是不可分离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现代数学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工作应是围绕学生来展开,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

二、探索新思路,构建新课堂,大胆进行实践

经过探索,我初步构建了现在的新的一个课堂教学秩序,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

1、上课直接发言,采纳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并在课堂上组织加工给与答复。

2、例题讲解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从学生的思路出发,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一些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

3、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学总结交流,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树立学生的信心,认识自己的进步。

在课堂教学进程的改进方面,依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数学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阶段和输出阶段。要顺利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种程度?然后再考虑数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呈现序列等问题,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数学知识相互作用的顺利进行。

结合以上的学习体会以及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构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以尝试:在我的教学中前30分钟的时间十分紧凑,新课程的进入呈现多元化,保留了传统的对旧知识回顾进入新课,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措施,例如:在讲授菱形时,让学生动手制作几何模型自发的进行探究其性质;画旋转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观察了实际生活中的电扇,自做的风车等,让学生从直观感受中提取信息。而在新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大量启用了类比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关键内容的总结更是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大胆发言,自己陈述观点和归纳总结。例题的讲解也完全由学生的观点出发,广纳各方意见,最终一同整理归纳。而每课时的最后时间由随堂练习和个别问题指导组成,目的是对知识的巩固,有助于我获取第一手资料,便于掌握学生接受情况。

三、指导学法,自主发展

学生不仅要在师生互动中学习知识,而且要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实际上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目前我根据随堂练习掌握的情况,正协助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外练习等四个环节制订自主学习的进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一般方法。当然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知识主战场,而我在教学中一贯的强调要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不光做好示范工作,还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索方法,一起体验学习历程,引导各层次学生,指导并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帮助分析思维过程,寻找原因,并运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学生矫正。例如拿出一些典型的问题故意放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更正错误;或者请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陪同暂时落后的同学共同讨论问题,培养自信心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我也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在教学中,往往是我先完整的反映一次我的思维过程,接着便引导学生参与到我得思维过程中去,充分地暴露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让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目的。

四、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激励学生,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信心。激励的方法有:

1、对部分学生要提出期望,主要是针对较优秀的学生,要不断抬高对他们的要求,告诉他们自己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以消除他们自满的情绪。当然教师也要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经常与学生单独谈话,多用类似“我觉得你的能力没有全部发挥”、“你在某某方面的能力很出色为什么不展示出来”等激励性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希望,使学生受到鼓舞,信心得以增强。2、多表扬激励暂时落后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注意表扬、不能批评,教师要尽力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要注意他们每一次得进步,要及时给于肯定,多表扬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3、对于内向、自尊心强的学生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获悉教师的肯定的评价和对他们的期望,以便学生及时调整自主学习方式,改进自主学习的方法。4、要培养学生成功的意识,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于不同的指导,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经历,让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对不同层次我对他们课外的要求也不同,给的练习也分了好几个层次,并在逐步将低层次的练习减少。常拿学生的长处与优秀的兄弟学校学生比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总结经验,再寻新法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10

摘 要: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总结,认为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并让学生多想、多看、多画、多说、多做,才能切实提高孩子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多想 多看 多画 多说 多做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以下方法,以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人们常说:“授人以渔,终身受用。”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今天的知识明天就不够用的现实,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如何捕鱼”的学习方法,还需要告诉学生“捕鱼”的场所,告诉学生学习的多种渠道和网上的庞大资源应该在何处去找、在何处去学、在何处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怎样去收集一些资料、从哪儿去获取资料,即告诉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如通过报纸剪贴,通过书刊摘抄、电视录音、收音机录音、光碟、磁盘、网上下载、实地调查、自己生活体验、专题采访等。对于收集到的材料又怎样来整理、处理,使之成为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呢?如从“电视”上知道“明天有雨”,你将怎样处理这个信息呢?明天你就要带雨伞。又如你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竟跳楼自杀轻生,你会怎样想?你会产生怎样的启示?如果自己也是一个承受力差、经不起挫折的人,你面对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是不是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考试呢?

二、让学生批判性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展示思维过程。

在这里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要求学生坚持真理,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敢于怀疑前人,不唯书,不唯上。如学习《蛇与庄稼》时,学生大胆地说:“庄稼得不到好收成的原因不仅仅是被洪水淹死了的原因,还因为海水是咸的,破坏了土壤,使那里的泥土不适应庄稼生长了。但过了几年,由于天上下的雨水稀释了以前被盐水破坏的土壤,所以后来庄稼又丰收了,不光是因为有了蛇的原因。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地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三、让学生多“想”。要鼓励他们毫无顾及地尽情去想,合理地去想。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采用cai创设情境,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的片断,让学生看后谈体会,学生便联想到了火药。学生提出: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为什么不制造出火炮、火枪来对付英、法联军呢?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超越了书本。

四、让学生多“看”。“看”就是让学生观看、观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通过“看”来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如学习《圆明园的风光》时,采用cai出示圆明园的风光图片,由学生尽情地观察、欣赏,再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图片题一个与图同美的名字——题名。然后将图片的原名对照自己题的名,比较谁好,为什么?如学生依据“万花阵”的建筑特点——它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而题名为“石花玉亭”。这样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

五、让学生多“画”。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层面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画下来、描绘出来,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将手和大脑都动起来,克服学生上课只用耳听、不用小手来操作的不足。如上一年级的《画风》一课时,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画”字,老师和学生都用画的方式来表达一定的思维结果。老师用“简笔画”板书出书上所说的风中的事物,课中还设计让学生在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上想办法“画”出“风”来,看谁的办法想得多,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就把风画出来了。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的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直接把它画出来的,只有通过其它事物在风的作用下来表示这一要点,比老师讲出来的效果好多了。

六、让学生多“说”。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就能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老师要给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氛围的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如可以分“指名说、上台说、小组说、问答式的交流说”等方式,以学生“补充说、总结说、修改说、更正说、综合说”等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七、让学生多“做”。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设计、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期末复习成语时,改变以往老师将一册的成语找出来让学生抄、读、记等,而是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找、去抄、去积累,还要求学生比一比谁能将一册中所有的成语全找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11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建构,即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积极建构起自己的意义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独立探究去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当前,国内对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的研究逐渐深入,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教授指出:让我们从课堂上做起,目标让学生自己明确,练习题材让学生自己提供,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让学生自己解决,解题策略让学生自己商定,结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小结让学生自己完成。还有许多新涌现出来的成功的教改模式、经验都给了我们身处一线的教师很多的启迪和指导。经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自己认真的探索与研究,我觉得,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条件,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问题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学科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分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学生思维的推进剂,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

我们可以在出示课题之后,问问学生:“对于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一般都会很快的想到“是什么”,“怎么用”,“怎么做”,“注意些什么”等问题。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学生根据课题就提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在生活中有什么用?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要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很简单,但全都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在看到教学内容之后立刻明确学习目标。

当然,仅仅在出示课题之后让学生直接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简单、程式化,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创设含有相關数学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问题的提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一个测量千年古树直径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

学生要将进行学习,首先总要调动自己的耳朵去听,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大脑去想,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知识也不能像流水一样灌输给学生,知识是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建构的。

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出示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自探提示”,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先出示自探提示:(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2)拼出的图形的底和原来梯形的底有什么关系?(3)拼出的图形的高和原来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4)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己去学习,在自学完成之后,再分组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归纳,进行汇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一个倾听者,讨论者,还有引导者的角色,尽量创设一个安静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静静的展开思维,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即使对于少数学困生,教师可以悄悄地走近他们,适时地稍加点拨而不能代替思考。在学生汇报环节,对于出现的问题,教师也要坚持“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原则,只有这样,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三、自主编制习题,让学生自己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我们总是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编题学生答题的教学模式,适当地给学生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编题自己答题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穿插相应的题型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样,我们也可以鼓让学生就某段重点内容自己编题并解答,让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点中的细节。通过自主编题,教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是否到位,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漏洞,一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自编自答的乐趣,

当然,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所措,我们可以从编制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入手,鼓励学生考虑难易程度,只要编制出的题目意图明确,能考察出对某一方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可,在学生编制出题目后,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待改进的地方,完善题目内容。在学生达到自主编题的基本能力后,教师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尝试编写一些自己认为易混、易错、易漏解的题目,提高学生所编题目的含金量,逐步体现专业性内涵。教师可以将学生编制出的含金量较高的题目在班上共享,师生互评,共同进步。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编制出多么有水准的题目,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并且学会自己检测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从别人编题我做题到我编题我做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值得我们去尝试。

当今时代,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终身知识。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坚持“凡是学生能自己去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的教学理念,进行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实践,一定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如何在思想性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12

通过对高中生物理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可以在提高学生物理科目考试分数的同时,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并将这种能力应用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第一步

作为物理学习中的第一环节, 学生的预习工作需要教师提供提纲, 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纲, 自主制定预习方案, 预习的方式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自主掌握, 预习方法的灵活性也使得不同学生所产生的质疑有所不同, 这样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互相解决不懂的问题, 形成自主讨论的氛围, 提升物理学习的能力。对于预习环节, 教师可以交给学生较大的权限, 由学生自主决定预习方式,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预习方法, 达到预习效果最优化。相对于一味的钻研书本,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 讨论, 查阅书籍、网络等多种方法, 对所要预习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为课堂听讲提供重点。课前预习环节是否到位, 将会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预习环节, 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预习的能力。

二、组织教学, 为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自主探究式学习来说, 教师的作用明显弱化, 充当着答疑解惑的角色。以经典力学的计算题为例, 当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答案不一致的情况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 帮助学生分析题体中的错漏, 引导学生自主改正错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增强课堂的开放性, 将学生引入主动、探索、求知的环境中。对于物理问题的研究, 需要严谨、灵活、发散的思维, 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方法, 可以形成自主探究的不同模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 获取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方案。古人云:“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当今时代的物理教学而言, 教师的解惑作用更加凸显, 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灵活的学习氛围。

三、课后总结——探究式学习的升华过程

通过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答疑, 学生对于物理问题的掌握已经基本全面, 此时就需要强化提高, 而课后的总结正是强化知识点的最佳时机, 经过了自主预习、质疑解惑、课后便可进入探究了的过程中。通过课后总结, 学生可以发现自主预习时的不足, 并在下一知识点的预习中加以弥补。学生的质疑通过教师的及时解答, 更加容易形成牢固的记忆, 如此便可使学生的物理成绩逐步提高。经过了预习和解惑, 学生便可自主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 所谓探究, 正是在总结的基础上, 将知识点进行深化学习, 如此一来, 学生对于单一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 便可达到一定的高度, 为日后与其他知识点建立联系打下基础, 形成系统化的物理知识网络, 达到物理学习的有效升华。

现如今, 各类教辅材料层出不穷, 为了使学生的自学效果更加明显, 教师需要审慎筛选各种教辅工具书, 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向, 教辅材料对于学生来说, 是自主学习的导师, 对于教辅材料的选择, 更是不容忽视, 教师要及时给与正确意见,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自学特点, 教师所选教辅材料, 要符合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 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辅材料的选择, 还需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寻找难度适中的教辅材料。

通过多年对物理教学的研究, 笔者发现, 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 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更可以帮助学生, 掌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为日后物理学习的道路打下基础, 并为系统化学习物理科目奠定基础, 使学生对物理科目的学习形成科学发展趋势。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需要有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 不可给学生过大压力。所谓自主探究式学习, 是当今所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 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 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 主动地获取知识。将此方法延伸引用至物理的学习方法中, 便可使物理学习有条不紊。对于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笔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体察发现, 不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大有不同, 需要教师细心发现, 分层教学。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更大的空间, 使其自主进步, 而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 需要教师耐心加以指导, 不可挫伤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信心, 要及时加以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信心。

通过与高中学生的接触, 笔者发现, 自主探究式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生搬硬套教学模式而言, 此种学习方法, 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理解物理知识点。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繁杂勾连,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联系能力, 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或许并不适合每一位学生, 但是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质, 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模式, 物理学科的探究性极强,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 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着帮扶的角色,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

摘要:高中物理自主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学生课前预习并寻找疑难点;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提出预习疑问;学生课后自主总结, 搞清物理原理的本质等三个阶段。经此三个阶段, 既可以锻炼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 又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完成此三个阶段, 便可体会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乐趣与作用, 完成物理学习的飞跃式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自主探究,课前预习,课上质疑,课后总结

参考文献

[1].鲁世明.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讨.江苏省姜堰中学, 江苏省225500.

[2].陆素玲.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高中物理自主学习.科教文汇2008.04 (上旬刊) .

上一篇:不开心的小树 教案下一篇:污染防治攻坚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