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2024-08-07

18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共6篇)

18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篇1

【发布文号】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07号 【发布日期】2004-09-20 【生效日期】2004-09-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

《杭州市内河航道管理办法》等18件市政府规章部分条款的决定

(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07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杭州市内河航道管理办法〉等18件市政府规章部分条款的决定》已经2004年9月13日市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

二○○四年九月二十日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杭州市内河航道管理办法》等18件市政府规章部分条款的决定

经市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对《杭州市内河航道管理办法》等18件市政府规章部分条款予以修改:

一、杭州市内河航道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8号发布,市政府令第120号作部分修改)

1、将《办法》中“航管机构”统一修改为“水上交通管理机构”。

2、第十一条修改为:“建设航道、航道设施及与航道有关的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

二、杭州港专用码头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9号发布,市政府令第120号作部分修改)

1、将《办法》中“港管机构”、“航运管理机构”统一修改为“水上交通管理机构”。

2、第七条修改为:“经营性半经营性的专用码头单位和个人要求停业的,应向水上交通管理机构缴销《港口经营许可证》,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3、删除第十一条。

4、删除第二十四条第三项。

三、杭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43号)

1、将《规定》中“港航监督机构”统一修改为“水上交通管理机构”。

2、第六条第一款修改为:“建造船舶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申请船名号。”

3、删除第八条。

4、第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船舶停泊不得有碍其它船舶航行,不得遮蔽助航标志,严禁船舶在管线或禁泊标示的水域内停泊。严禁船舶停泊在航道上进行装卸过驳作业。”

5、删除第十四条。

6、第十九条修改为:“凡需引航的船舶必须事先向水上交通管理机构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

7、删除第二十八条中“监装合格后,由港航监督机构签发《危险货物监装证书》”的内容。

8、第二十九条修改为:“严禁客(渡)船装运危险货物,严禁旅客携带危险品上船。”

四、杭州市建筑装饰工程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72号发布,市政府令第120号作部分修改)

1、将《办法》中“建筑行政主管部门”统一修改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2、第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凡在杭州市市区范围内从事非住宅建筑装饰工程建设和施工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3、第三条修改为:“杭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建筑装饰工程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建筑装饰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4、第六条修改为:“对建筑装饰工程实行施工许可单制度。建设单位应在建筑装饰工程开工前,向所在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许可单。

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审核完毕,符合条件的,发给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许可单。

未取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许可单,不得擅自开工。”

5、第八条第二、三款修改为:“外地建筑装饰施工单位来杭从事建筑装饰业务的,须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施工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建筑装饰工程。禁止施工单位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许可的业务或者以其他施工单位的名义承揽建筑装饰工程。”

6、第十条修改为:“建筑装饰工程完工后,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并按规定报规划、消防等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未经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7、删除第十二条。

8、第十四条修改为:“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未领取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许可单擅自开工的,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施工,补办手续,并可对建设单位处以建筑装饰工程合同价款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50000元,对施工单位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9、删除第十五条、第十七条。

五、杭州市旅游船舶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77号发布,市政府令第120号作部分修改)

1、将《规定》中“航管机构”统一修改为“水上交通管理机构”。

2、删除第四条。

3、将第六条中“经营旅游运输的船舶由航管机构按下列标准核定其类别”的内容修改为“经营旅游运输的船舶可按下列标准分为以下等级”;第四项修改为:“船舶总吨位虽未达到上述要求,但设施豪华、相关设施达到一定要求的,也可确定其相应的船舶类别。”

4、删除第七条。

5、第八条第二款修改为:“旅游船舶在从事涉外旅游业务时,应将当日航行的航线、班次、停靠点、旅游点时间用书面形式报水上交通管理机构及主管部门备案;临时变更的,应及时报告。”

6、删除第十二条第二款。

7、删除第二十二条第四项、第七项。

六、杭州市港区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82号发布,市政府令第120号作部分修改)

1、将《办法》中“港管部门”统一修改为“水上交通管理机构”。

2、第十四条修改为:“港区使用单位不得擅自改变使用功能,或转让、出租其使用范围。”

七、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市政府令第88号)

删除第十四条。

八、杭州市城市地下水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114号)

1、将《规定》中“市市政公用局”和“市节水办”统一修改为“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2、第三条修改为:“杭州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

3、第七条修改为:“凡需取用城市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应持下列资料向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一)凿井申请报告;

(二)凿井申请所依据的有关材料;

(三)凿井施工设计方案(包括井位、井径、井深、止水层、取水层、设计取水量、建井材料等);

(四)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发给城市地下水《取水许可证》,并核定取水量。城市地下水《取水许可证》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放。”

4、删除第八条、第十条。

5、第九条修改为:“经批准取用城市地下水的,凿井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保证施工质量。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若发现地质、环境不宜开凿深井的,应立即停止施工,并通知建井单位。建井单位应及时向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另行处理。”

6、删除第十二条。

7、删除第十六条。

8、删除第二十六条第一项、第六项。

九、杭州市商品混凝土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15号)

1、将《办法》中“市建筑业管理局”和“市商品混凝土管理办公室”统一修改为“市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

2、删除第三条第二款。

3、第五条修改为:“按规定应当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建设工程,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建设单位可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并报市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因道路交通原因,运送商品混凝土的专用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二)因建设工程的特殊需要,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无法生产的;(三)其他确需在施工现场搅拌的。”

4、删除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一款和第十九条。

5、第二十五条修改为:“对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在施工现场自行搅拌混凝土的,由市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按实际自行搅拌混凝土的使用量对建设单位处以每立方米100元的罚款,但每次罚款最高不得超过50000元。”

十、杭州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21号)

1、删除第六条第二款。

2、第十九条第一项修改为:“(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

3、第三十七条第一项修改为:“(一)未经同意,擅自采取邀请招标的;”

十一、杭州市汽车摩托车维修业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36号)

1、将《办法》中“汽车维修业管理机构”统一修改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2、删除第九条。

3、删除第十七条。

4、删除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中“并经汽车维修业管理机构批准后,方能作业”的内容。

5、删除第二十九条第五项。

十二、杭州市生猪屠宰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45号)

1、第十一条第六项修改为:“有依法取得健康证明的屠宰技术人员。”

2、第十五条修改为:“从事生猪及生猪产品经营的人员应当依法取得健康证明,并具备必要的动物防疫常识。”

3、删除第二十三条第一项。

十三、杭州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49号)

1、删除第十三条中“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内容。

2、第十六条修改为:“建设工程的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3、第十七条修改为:“建设工程进行改建、扩建和装饰装修,不得擅自破坏工程的原有主体结构。”

4、第十九条修改为:“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

(二)不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

(三)未取得相应设计资质证书或超越资质等级承揽工程鉴定任务的;

(四)不按照抗震鉴定和加固技术规范进行抗震鉴定的;

(五)在施工中偷工减料的;

(六)擅自更改或者取消设计文件中规定的抗震设防措施的。”

5、删除第二十一条。

十四、杭州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54号)

删除第五条中“未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承诺书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内容。

十五、杭州市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61号)

删除第二十七条、第三十四条。

十六、杭州市保安服务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70号)

1、删除第十四条、第十九条中“《浙江省保安人员资格证》和《浙江省保安人员上岗证》”的内容。

2、第二十五条修改为:“保安人员未经培训合格从事保安服务工作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对保安服务公司或所在单位处以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3、删除第二十六条中“情节严重的,收回《浙江省保安人员资格证》和《浙江省保安人员上岗证》”的内容。

十七、杭州市村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80号)

1、第十条修改为:“村经济合作社应当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及使用保管制度。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做到帐实相符。大中型固定资产的变卖和报废处理,应经社员会议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执行。”

2、第十一条第一款修改为:“村经济合作社应当定期清查核对各种应收款项,对拖欠的应收款项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催收。对无法收回并符合坏帐、呆帐核销条件的款项,应经社员会议或社员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核销,计入其他支出。”

3、第三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主管会计或总会计的任免和调换,必须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区、县(市)农村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十八、杭州市客运出租汽车治安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85号)

第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杭州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具体负责市区范围内(萧山区、余杭区除外)客运出租汽车的治安管理工作。”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上述政府规章的条款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

18宿州市政府调研报告 篇2

我们听取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有关幼儿园园长的经验介绍, 并参观了杭州市上城区有代表性的省级示范园和德清县部分乡镇中心幼儿园。这次学习考察收获颇丰, 特别是德清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管理方面, 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

1. 政府主导, 公办为主。

浙江省各级政府坚持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保障范围, 不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 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坚决制止将幼儿园推向社会或出售给个人, 有效地规范和加强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浙江省各级政府出钱建立乡镇中心幼儿园, 由当地教育局管理。以德清县为例, 德清县现有幼儿园33所, 其中公办幼儿园25所, 民办幼儿园8所。2004年底, 德清县100%乡镇中心幼儿园完成独立建制, 并由乡镇政府举办;目前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三级幼儿园标准以上;此外, 所有农村低保、城镇特困户家庭幼儿和残疾幼儿通过“教育券”的形式免费入园。

2. 明确责任, 理顺机制, 归口管理。

德清县政府和教育局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规定, 农村中心幼儿园必须由政府举办, 原附设在小学内的幼儿园与小学脱钩, 中心幼儿园实行园舍、资金、人员三独立;中心幼儿园全面接管个体办、村小办的村幼儿班, 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由乡镇政府任命, 园舍和搭建设备由乡镇政府和村委提供等等。在政策的保障下, 教育行政部门先后接管了由小学办的乡镇中心幼儿园12个, 私人办的村幼儿教学点66个。

3. 列入规划, 大力扶持。

杭州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1000万元, 用于全市范围内学前教育达标和强区、县 (市) 、学前教育先进乡镇 (街道) , 新评上省一级幼儿园、市农村示范性幼儿园的奖励;扶持乡镇新建公办中心幼儿园 (含分园和教学点) 、市区农村公办幼儿园的新建和改建。

杭州市上城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300万元, 用于奖励先进和扶持各类幼儿园建设。评上区学前教育先进街道奖励15万元, 评上区学前教育达标街道奖励10万元, 新评上省示范性幼儿园奖励3万元, 其中民办、街道办和部门企业办幼儿园再增加2万元;街道新建幼儿园扶持经费按每班10万元的标准给予街道一次性补助, 街道办幼儿园改建扶持经费按每班2万元标准给予街道一次性补助。各幼儿园主办单位安排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本区小学预算内的生均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 目前已由2007年的150元/年·生提高到170元/年·生。

德清县从2002年起, 对新建的改建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等的建设补助标准;2007年起, 县财政每年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100万元, 并逐年递增10%;2008年起, 县财政和乡镇配套出资设立了农村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 平均每生每年150元;2009年, 县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 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为200元/年·生, 由县、乡镇各承担50%。

(二) 完善保障机制, 稳定师资队伍

杭州市上城区幼儿园保育费全部上缴教育局, 教育局再按每个班两教一保的标准划拨工资费用, 即教师6万元/年·人、保育员4万元/年·人、工人2.5万元/年·人的标准将资金划拨到各幼儿园用于教职工工资发放。此外, 各幼儿园主办单位按年人均2000元标准设立学前教育人才建设专项经费, 专门用于学前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

德清县根据乡镇人口以及幼儿园办学规模, 合理确定幼儿教师编制。人口在5万以下的乡镇, 中心幼儿园落实3-4名公办教师编制;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 中心幼儿园落实5-6名公办教师编制 (以上编制在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调整统筹中解决) 。并于2007年明确规定了农村幼儿园园长享受小学副校长的职务补贴及通讯费补贴;2007年起, 县财政安排农村公办幼儿园教师奖金福利人均每年9000元;2008年起, 县财政安排经费给予农村非公办教师人均年度福利补贴1500元, 同时规定农村非公办幼儿教师工资福利人均每年不少于16000元, 并享受免费体检。同时, 实施城乡幼儿教师“上挂下派”、“结对帮扶”活动, 促进城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三) 强化学前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浙江省幼儿园各种自制的基础设施, 更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幼教名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德清县武康镇上柏中心幼儿园以“区角活动”为载体, 他们充分利用空间, 午休室搭在阁楼上, 剩余空间用来设置自主活动区域, 教室里布满了为孩子们摆放玩具的固定区域, 在这里, 孩子们可以完全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进行玩耍, 尽情享受。此外, 洛舍镇中心幼儿园是政府从私人手里收购回来改扩建为中心幼儿园的, 除了宽敞的户外环境及丰富的户外活动设备外, 室内活动以“区角活动”为载体, 设有“宠物区”“建构区”“娃娃家”“操作区”等。小孩可以扮演医生给病人看病, 充当售货员卖东西, 变成厨师给客人制作食物, 当“艺术家”看图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等;该园教师还充分利用本地企业剩余的木皮等原料指导孩子制作喜欢的手工艺品。这样, 学生们都有兴趣来幼儿园学习, 因为这里有许多他们感兴趣的而又非常有益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二、几点思考与建议

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和性质,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政府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这一事业做好, 不能把学前教育的责任完全托付给社会。全国各省市的经验与教训和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足以证明, 离开政府的扶持, 要办好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很难。借鉴浙江省先进经验和联系我省实际, 对如何促进我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 争取政府出台有效的政策, 落实城镇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制度

各市县在新住宅区建设、旧城改建、撤村建居时, 要根据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修订版) 》的要求, 规划建设好与居住地人口相适应的公立配套幼儿园, 并做到与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二) 争取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 保障学前教育正常发展

我省幼儿园大多数幼儿园紧靠收取有限的学杂费维持办学, 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经费缺乏的困难;很多园所的设备设施简陋、陈旧, 办园条件差甚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教师工资待遇低, 教师岗位培训跟不上等等, 甚至为了生存不惜压低教育成本, 克扣幼儿伙食费, 严重影响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 在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学前教育经费, 并做到逐年增长, 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 用于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建设, 扶持优秀幼儿园, 培养培训幼儿园保教人员, 奖励学前教育先进市县 (区) 、乡镇。切实保障公办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所需, 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保障幼儿园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专项经费。

(三) 争取政府给予幼儿园教师编制, 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但实际上幼儿园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均等的, 幼儿教师应尽的义务多、责任大, 而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 特别是因为幼儿园教师无编制给幼儿教师造成很大的冲击。近些年幼儿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一大批优秀的幼儿教师纷纷调离幼教工作岗位, 严重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各级政府应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使幼儿教师享有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 以保证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

(四) 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提高我省学前三年入园率

2010年是国务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 (10年) 终期目标评估年, 我省各项教育指标中学前教育达标率最低, 2008年学前三年入园率才46.9%。农村学前教育是我省幼儿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 也是我省幼儿教育工作的发展重点。市县 (区) 、乡镇、村要把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纳入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规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建设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网络, 全面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当前各市县要尽快做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每个乡镇都要建设1所以上的乡镇中心幼儿园, 发挥培育幼儿和指导乡镇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乡镇政府负责举办中心幼儿园, 筹措办园经费, 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教育器材及教师等资源, 发展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

(五) 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与指导, 提高我省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宿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3

2011年工作回顾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作为,苦干实干,圆满完成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增长13.8%,年增量首超百亿;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48.5%,连跨两个十亿元台阶,增速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均增长17%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前八位。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焦工业扩张,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全面实施“7233”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25%,增速保持全省领先;工业投资250亿元,增长40%。积极壮大市场主体,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00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6%,创历史新高。加速培育新兴产业,首文软磁、维多甜味剂、格微光电、万兴科技完成一期建设,诺业生物、湛蓝光电、品青果糖、大诚明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考核目标。

二、狠抓投资消费,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全年累计向国家和省争取资金15亿元;列入省“861”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增长89%;深入谋划“5161”工程,项目储备规模超万亿。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永通电缆、光大生物质能发电、合成革一期、皖神面粉、锦龙制衣等项目建成投产,国电热电联产、祁南二矿、海螺水泥、冠军陶瓷等项目加快推进。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宿淮铁路、徐明高速、泗许高速二期、济祁高速、山闵路进展顺利,农村公路建成通车290公里。首座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建成投运。

三、夯实“三农”基础,县域经济激发新活力。战胜6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粮食总产突破80亿斤,实现八连增。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产值550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5家,年营销收入330亿元,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7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00个,农业产业化工作保持全省先进,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680元。现代农业示范区扎实推进,农田水利三年恢复性工程顺利完成。修建通村公路119公里,解决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林木产业、农机化综合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正式获批。完成土地流转面积55万亩,土地整治5万亩。全面提速县域经济发展。

四、加速城乡建设,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城乡规划管理持续加强,新一轮城市总规划上报省政府待批,灵璧、砀山、萧县总规划通过评审,道东片区、汴北物流园等控详规划完成编制。主城区以“1133”工程为龙头,投资超百亿,实施200项重点工程,新建续建道路40公里。“五化工程”有效实施,改造绿地10万平方米,完成亮化工程64个,全面完成出租车更新,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征收房屋和控违22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1.5万套。突出抓好县城建设,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五、承接产业转移,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持续给力招商引资,全年实际到位内资466亿元,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57%。深入开展皖粤经贸合作,签约项目总数及投资额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第六届黄淮海地区农博会、砀山果蔬论坛。市经济开发区扩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一区六园”建设框架逐步拉开,鞋业基地21个项目开工建设,化工园区20个项目签署入园协议。宿马经济区总规通过评审,起步区建设与招商同步展开。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驻智慧云计算等6家企业。5个县区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亿元,128个项目开工投产。14个市级乡村工业园入驻企业198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鼓励促进民间投资,全年新增私营企业2413家,个体工商户1.7万户。

六、壮大文化实力,文化建设彰显新亮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博物馆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全年送戏下基层进社区500余场次、送电影3万多场。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宿州文化产业园、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户,文化产业增加值超10亿元。实施文艺精品工程。

七、保障改善民生,幸福指数得到新提升。加大33项民生工程推进力度,投入资金42.6亿元,增长56%,实施工作跻身全省先进。9件惠民实事如期完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4.2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免除学杂费4.4亿元,完成151所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加固改造97.2万平方米。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参合率达97.6%,重大疫病预防控制有效落实,社区、乡村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住房保障工作位列全省先进。

八、创新社会管理,和谐宿州开创新局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扎实推进“平安宿州”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上升。信访秩序持续好转。“六五普法”启动实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成绩,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顺利通过考核验收。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得到遏制。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塑造负责任、敢担当、干实事、有作为的政府形象。注重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按期办结人大代表议案3件、建议77件、政协委员提案246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深化政务公开,畅通政风行风热线,73家部门设立网络发言人。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2年工作总体要求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2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这个重要关口,我们必须树立担当意识,坚定必胜信念,锐意进取,争先进位,才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四次党代会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扩张、农业提升、城镇扩容三大战略,以开展“园区和城乡建设突破年”、“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为抓手,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着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扩张工业总量,着力在推进产城一体中加速城镇化步伐,着力在促进三化同进中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力争走在皖北地区崛起前列,为加速建成四省交汇的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省控目标。

全力扩张工业总量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围绕工业五年扩张,深入实施“7233”工程,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

着力做大主导产业。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以“5161”工程为抓手,全年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0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加大项目考核权重,确保国电热电联产、海螺水泥、龙王庙煤矿、中元复合肥、恒顺工贸、西地亚板材等3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永通林浆纸一体化、金黄庄煤矿、合成革二期、诸暨袜业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城等20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规划,积极发展纺织鞋服首位产业,改造提升煤电能源、化工建材、板材家具、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

着力做强现有企业。坚持抓大扶小、促强带弱,完善企业帮扶机制,推动小微企业上规模、规模企业上台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新建两家省级研发中心。抓好30户上市后备企业培育,确保皖北药业上市。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切实保障要素供给。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全面实行新上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推进8个节能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严格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

全面抓好“三农”工作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始终抓紧抓牢“三农”工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力争粮食总产达到81亿斤,农民增收800元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4168”工程,主攻四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粮食、果蔬、畜禽、板材等省市级产业化示范区。持续推动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支持县区争创小麦玉米单产千斤县。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加快60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181”转型倍增计划,力争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80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力招引国内外知名龙头大企业。启动实施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农民增收五年倍增目标,着力构建多元化农民增收支撑体系。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依法推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启动实施农田水利三年提升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2.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全力推进新汴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5条中小河流治理,除险加固两座病险水库,解决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加速推进城镇扩容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按照城乡一体、区域联动发展的理念,全面掀起园区和城乡建设突破年活动,投入180亿元,实施五大类277个重点项目,建成道路120公里、征收房屋22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00万平方米。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坚持东向高铁、北跨汴河、南展新城、西越高速,加快构筑“132”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突出规划引领,新编完善4个分区规划、21个专项规划、10个园区规划、8个重点街区规划。加快五大片区建设,实施大外环、高铁快速通道工程,拉开城市框架。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文明城市为目标,强化区、街道和社区城市管理责任,推进土地征用、房屋征收、控违拆违重心下移,整顿交通秩序,强化渣土管理,实施“五化”工程,创新“公众城管”模式,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搞好县、镇、村三级规划衔接,加速推进四个县城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功能档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宿淮铁路、徐明高速、泗许高速二期、济祁高速、山闵路建设,力促郑徐客运专线开工,启动206国道改线工程,改造加固农村公路危桥120座,改造升级县乡公路200公里,加速构建现代道路交通体系。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不断拓宽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力度,进一步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进各类改革。放宽准入条件,发展非公经济,完善促进民间投资体制,力争新增民营企业2900户。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继续抓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规范土地管理,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依法清理闲置土地。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全力主攻招商引资。坚持以税收和就业实绩检验招商实效,持续保持招商引资强劲势头,大规模、快节奏、高频率推进招商引资。注重招大引强、招强引链、挑商选资。创新招商方式,巩固皖粤对接成果,密切跟踪服务,狠抓项目调度,全面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

聚力打造园区平台。围绕“思想解放先导区、特色产业示范区、优质要素富集区、幸福生活新城区”的定位,加速各类园区建设,推动产城一体、功能集聚、扩容升级。

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加大服务业投入,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

壮大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生产性与生活性并重,着力打造以宿城为中心、四个县城为次中心的区域性物流中心。落实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改造提升商贸物流、邮政快递等传统服务业,扶持培育服务外包、会展、动漫等新兴服务业。

突出发展旅游产业。制定实施旅游业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规划、打牢基础、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加快闵子祠、梅村生态园、皖东北革命纪念馆等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推进高档星级酒店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力争有新突破。

持续推动金融创新。积极引进交通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建设,扶持徽商银行、淮海银行县域机构全覆盖,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商行。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申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大力振兴县域经济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振兴县域经济事关兴宿富民大业,必须持之以恒加大支持力度,激发内生动力,使县域经济成为我市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推动县域经济晋位升级。把工业突破作为助推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突出抓好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三化同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落实支持皖北发展“双十条”政策,加大对县区项目、用地等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点供用地,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作,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措施,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催生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

推进文化大发展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组织全国道德模范推荐、“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继续开展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和市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做好24个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鼓励文学艺术创作。实施文化下乡工程。

加速培育文化产业。加快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宿州文化产业园、钟馗文化园、天鹅洲文化园、星光影视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做强灵璧奇石、萧县书画、泗县戏曲、砀山唢呐、埇桥马戏五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决定民意,要竭尽全力把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努力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高度重视就业难、招工难矛盾,加强供需衔接,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争创省级创业型城市。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健全新农合机制,确保参合率达95%以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继续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9所。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推进151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19.4万平方米。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启动教育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加快推进县级以下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抓好街头、社区等公共场所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抓好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依法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强化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打击商业欺诈和非法传销。加强价格监管,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参与社会管理。继续抓好超限超载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提高防震减灾、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争创双拥模范城,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深化书记带头大走访活动成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宿州”建设。

今年,我们在深入推进33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本着“普惠、解难、量力、当年”的原则,再办10件惠民实事,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1、打通城市“断头路”12条(含县城)。

2、全市完成10个“四有社区”建设。

3、实施清水工程,完成20公里河道综合治理。

4、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00户,村庄整治50个。

5、全市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3万套(间),改造道东棚户区30万平方米。

6、实施城乡净化工程,建成垃圾处理场5个、垃圾中转站45个。

7、全市兴建26处公园广场游园,其中市区7处。

8、继续实施市区供热工程,铺设主管网5.2公里,1.2万户居民用上暖气。

9、继续推进供水管网改造,自来水一户一表改造5000户。

10、完成马山公墓道路修复及环境整治。

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市长张曙光昨天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百姓之期望、履职之必须。要把对人民负责作为最高准则,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把提速提效贯穿于政府各项工作之中,强化执行力,保持快节奏,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真抓实干,高效作为,提振干事精神。坚持效能为先,倡导勇于担当、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建立高效快捷、迅速果断的执行机制,形成奖优罚劣、失责必问的工作导向。强化目标管理,健全考核督查,严格行政问责。政府班子率先垂范,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一抓到底。坚决摆脱文山会海,严格控制各类检查评比,集中精力、群策群力谋大事、促发展。

转变职能,高效服务,恪守为民之本。大力弘扬以实干立身的政绩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清理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实行网上审批市县区联动,深入推进“四个一”工程。始终保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公仆情怀,站稳群众立场,开展走访活动,满腔热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阳光规范,高效执政,务求履职尽责。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切实规范行政行为。推进政务公开,深化网络问政,做到决策部署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凝聚发展智慧,形成攻坚合力。

孟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4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及“十二五”发展回顾

20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围绕“八大工程”,务实重干、绿色发展,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68.4亿元,同比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296.7亿元,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3元、14465元,分别增长8.2%、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9.6%。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九方面工作。

(一)强力开展项目攻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应对经济下滑的着力点,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全市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139个,其中亿元以上37个,10亿元以上8个,列入省、焦作市重点管理项目22个。投资20亿元的汽车尾气净化器、18亿元的硅胶体蓄电池和电动车配件、1.8亿元的钢化真空玻璃一期等75个项目建成投产;投资30亿元的毛皮综合加工产业园、12.5亿元的大罗塘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3.6亿元的制锁业综合整治、3亿元的梦云电商小镇等35个项目进展顺利。引黄供水工程加快推进,孟州市黄河公路大桥列入省“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大定路黄河大桥正在推进前期,通用机场正在选址,事关孟州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

(二)聚力推进集聚区建设,集群发展质态提升

围绕“再进十强、晋级三星”的目标,集中全市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区向更高水平发展。先后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8项,汽车零部件科技服务中心、绿色生物科技服务中心、莱茵孟州高新技术公共服务中心等建成投用,小企业专业孵化园、珠江公寓、新苑小区公租房、自来水管网、石化园区天然气管道加快推进,集聚区承载力显著增强。规划了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保税经济6个专业园区,累计实施了一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9亿元,增长27.7%。组建了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规划建设局、招商服务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学技术局、信息经济局6个内设机构,成立了产业集聚区公安分局,集聚区科学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三)深入实施开放招商,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一举求多效”的重要举措,细化完善了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成立9个专业招商小组,选派15名干部分赴北上广深开展精准招商,成功举办京津冀招商对接会、承接郑州地区产业转移市情说明会、阿里巴巴项目对接会等招商活动6次,全年引进市外项目109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68.5亿元,境外资金13550万美元。对外经贸合作不断加强,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7亿美元,出口4.6亿美元。我市连续被评为全省对外开放工作先进市。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步伐加快

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将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城乡统筹步伐不断加快。规划体系加快形成。扎实开展了《孟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修编工作,初步确立了新城区、主城区、文化区、产业区“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启动了城乡水系、城市绿地、城市排水、新城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规编制工作,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持续完善。筹资7.1亿元,先后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3项,愈湘公寓建成投用,花园新街中段建成通车,黄河西路、北环路西延、东环路南延加快推进,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出台了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15条意见,全年商品住宅销售1909套、24.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9%、41%。完成了环卫体制改革,实行了“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清扫保洁机制,环卫保洁工作实现全覆盖。美丽乡村成为亮点。以莫沟村为试点,按照“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启动实施了老家莫沟建设,老苗书馆、村淘店等20多个项目基本完工。扎实解决农村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利用问题,全市212个村建立了环卫长效机制,60个村通上了天然气,86个村用上了城市自来水。累计投入5546万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3公里,购置新型公交车37辆,在焦作率先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争取农网资金1.6亿元,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变电站及开关站等工程9项,电力基础得到加强。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焦作特色小镇建设现场会在孟州召开。

(五)倾力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提速发展

坚持把网络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孟州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积极推进网络兴市建设智慧孟州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电商小镇初具规模,德众跨境、梦云、桑坡三个电商小镇全部开工,德众优购在线商城全面开通,孟州市电商产业园被确定为河南省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农村电商全省领先,在全省率先启动阿里农村淘宝项目,累计建成农村淘宝店61家,全年交易额1700余万元。工业电商快速发展,全市150余家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实现触网转型。跨境电商取得突破,我市成为阿里集团跨境电商全国首个签约县市,与阿里国际站、速卖通、天猫国际等网络平台实现战略合作,V血拼网总部基地、网来云商跨境电商营销平台、智慧城市建设等一批项目先后落地。全市电商企业达450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

(六)深入推动农业转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强力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农业设施不断完善。累计争取政策性资金1.1亿元,实施高效节水、田间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25项,新增高标准良田4.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面积达10.6万亩。规模经营群体壮大。新建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20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00余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1.2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56%。新发展水果、花生等经济作物1.1万亩。现代农业提速发展。编制完成了《孟州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确定了“四区九大基地”的格局。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1家、家庭农场18家。华兴玉米农业产业化集群获得省政府授牌。引进实施了阿里巴巴“满天星计划”农产品溯源管理项目,完成了200万枚二维码印制和数据录入。

(七)大力实施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突出绿色发展主题,着力建设“滨水城市”、“森林城市”、“蓝天城市”,启动编制了生态水系规划、林业生态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高新区生态绿化规划,先后实施百千万农田防护林、黄河生态涵养带、城区绿化等工程9项,全年新增造林12310亩。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关闭拆改燃煤锅炉63台,完成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整治54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23家。强力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了隆丰污水处理厂升级、老蟒河河道治理、第二污水处理厂技改等项目;启动了南庄毛皮群三年搬迁整治计划,毛皮加工专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完成污染整治任务177项,化学需氧量减排123.65吨、氨氮减排8.14吨,超额完成焦作下达的目标任务。

(八)高度重视民生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教育设施更加完善。投资4850万元,完成了第四幼儿园建设和所有学校的取暖工程,启动了大定小学、第三幼儿园建设,教育条件持续改善。卫计服务不断优化。投资1.5亿元,实施卫生基础项目5项,中心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搬迁投用,市二院综合楼建成投用。组建了中医联合体、妇幼联合体。累计发放新农合补偿1.35亿元。计生工作连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全民健身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居民体质优秀率达国家A类标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提高至95元,增长32%。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967.4万元、城市低保金673.8万元、农村低保金1849万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339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70套,基本解决了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筹资2003万元,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万余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社会大局持续平稳。建成投用了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343名,矛盾纠纷化解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持续推进平安孟州建设,全市累计安装监控探头2437个,城乡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持续加大对“两抢一盗”等侵财犯罪打击力度,现行命案保持“发一破一”。安全监管更加严格。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查出隐患7796处,整改7351处,整改率达94.3%。持续强化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行业的市场监管,累计开展食品检查专项行动20余次,检查涉药单位522家次,保障了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九)持续深化政务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全面推行了营业执照、机构代码、税务登记“三证合一”改革,三证办理由原来的25天压缩到2天,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828户、内资企业343户,分别增长68.6%、27.1%。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事项改革,取消、调整和承接上级下放行政审批服务事项434项。稳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新组建了市卫计委、农林局,成立了市网络经济发展中心、新闻网络中心,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37家单位的3951项权力责任纳入了清单管理。推行了“三集中、三直接”改革,在29个部门统一设置行政事项服务科,行政审批类事项实现“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办理、一个口直接缴费”,全年累计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5.5万件,按期办结率100%,提前办结率92%。

此外,统计、审计、气象、通信、档案等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国防动员、民族宗教、住房公积金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的发展,为“十二五”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抢抓河南省深入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机遇,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五年,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是的1.6倍、1.55倍,年均增长9.2%、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的1.95倍,年均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12.9亿元增至195.6亿元,年均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6.9亿元增至11.1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这五年,产业集聚实现新提升。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由5.7平方公里增加至10.85平方公里,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全市规上企业总产值758.6亿元、利税36.4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35倍、1.33倍。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中原内配、隆丰皮草两家企业跻身省百强工业企业行列。

这五年,对外开放释放新活力。内陆口岸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级河南德众保税物流中心建成投用,孟州成为全省首家拥有“通关口岸”和保税区功能平台的县级市,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保税物流中心实现了错位经营、优势互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人均出口额连年位居全省县市第一位,经济外向度达28%。

这五年,城乡一体迈出新步伐。城市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光华路、南环路等16条城区道路建成通车,河雍小学、第二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5.4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5.7%。特别是2015年,按照“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着力推动教育、公交、医疗、养老等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着力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推动精神回归,开创了具有孟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模式,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关注。

这五年,现代农业取得新突破。实施小麦、玉米高产创建面积80万亩次,粮食保持连年增产。培育专业合作社484家、家庭农场38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1个,通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1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绿色食品2个,形成了玉米深加工、面品、饮品、人造板四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农业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园区化步伐加快。

这五年,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用于教育、医疗、农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计达8.1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先住院、后结算诊疗服务模式、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全面实施,医疗基础不断完善,群众就医更加便利。累计建成中小学校、公立幼儿园36所,在全省率先实现高中免费教育,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孟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市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衷共济、通力协作的结果,更是历届班子带领全市人民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孟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孟州的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形势低迷、产品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问题增多。二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较少,还没有真正形成产业链条。三是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违章搭建等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仍然存在。四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就业、就学、就医等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个别干部还存在“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胡乱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十三五”时期工作思路及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一时期,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但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速调整,“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产业转移仍将持续;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促进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河南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新格局;焦作持续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这些都为我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孟州自身看,德众公共保税中心、电子商务、莱茵检测中心等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孟州扩大开放,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创造了先发优势;孟州市黄河公路大桥、大定路黄河公路大桥、焦济洛城际铁路孟州站、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的谋划,为孟州对接郑汴洛都市圈,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务实重干,就一定能够开创孟州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焦作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确立“围绕一个中心、实施八大工程、强化三项保障、实现四个建设”的“1834”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即绿色发展;实施“八大工程”,即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现代交通、智慧网络、改善民生;强化“三项保障”,即深化改革创新、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四个建设”,即建设开放孟州、建设富强孟州、建设文明孟州、建设幸福孟州,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

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41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6亿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60元、22252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原经济区前列,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位居全国县市前列,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综合实力更强。做强做优产业集聚区,提速建设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保税经济6个专业园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1—2个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培植1—2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和上市公司,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发展质态更优。将“推进网络兴市、建设智慧孟州”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制造发展,互联网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产业规模达到百亿级。实施“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达到25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制造业整体智能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人居环境更美。坚持城乡一体、绿色发展,打造森林城市、滨水城市、蓝天城市、海绵城市,建成“水渠环城、城水相依”的城乡水系,实现“城乡大绿化、河阳一市青”,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按照“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协调推进新城区、主城区、文化区、产业区建设,力争建成黄河大桥、城际铁路等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6万,城镇化率达到60%。

——人民生活更好。把共建共享作为发展导向,壮大创业创新群体,努力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力争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加大民生投入,建立惠民长效机制,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做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三、工作安排

20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根据市委四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市委“1834”的工作思路,以绿色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确保市四届政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早日实现“开放孟州、富强孟州、文明孟州、幸福孟州”建设夯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值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焦作市下达任务。

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集聚区载体优势,提升平台功能,狠抓重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集聚区功能。突出抓好“五规合一”试点工作,完成集聚区规划调整和石化园区控制性详规、毛皮园区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九纵四横”路网和集聚区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文公路南延、韩园东路、常付路、石化园区1号路、2号路等工程,加快滩区涝河西延工程建设。做好珠江公寓、新苑小区等后期建设,启动东窑村、西窑村整村搬迁工作。攻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毛皮加工、生物化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保税经济6个专业园区建设,年内新上续建项目88个,重点抓好大罗塘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豫农生物产业园一期、20万吨合成氨改造等7个超10亿元项目和皓泽电子手机摄像头、中原内配智能装备制造、秸秆环保阻燃纤维板等36个超亿元项目,年内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加快平台建设。推进金融物流平台建设。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引进大型金融物流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仓单质押、期货交割等物流金融项目,着力打造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金融物流基地。推进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年内力争创成高新技术企业1家,申报省众创空间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整合现有投融资平台,理顺、规范运营机制,提升融资能力;扩大PPP应用领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隆丰公司、大地合金、皓泽电子、康华药业等企业上市运作,鼓励发行企业债,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实施中科阳光运动城项目,规划建设东、中、西三个辐射产业聚集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年内完成以韩庄村为中心的中部综合服务功能区建设。

(二)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一修复三实现”的思路,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人民共同富裕、传统文化回归,着力解决城乡差别、贫富差距、精神失缺三个问题。突出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谷旦、南庄两个特色小镇建设,健全服务功能、居住功能,增强承接城区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加快“老家莫沟”建设,完成村淘店、老苗书馆、卫生所、养老中心等配套工程。推广莫沟建设经验,启动2—3个试点村建设。以“三保五化”为重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年内35%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示范村标准。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抓好中曹变、滩西变综自改造、石庄变电站设备改造等工程。完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0公里。强化政策保障。突出“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落地,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联合农民发展集中连片种植,年内新增家庭农场20家。积极发展地黄、山药、水果种植,加快建设万亩韭菜、油用牡丹、千亩苗圃、万亩玫瑰等特色农业集群,新增经济作物5000亩以上。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探索“聚土地”经营模式,以订制私家生态农场为基点,依托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实施“满天星”计划,着力建立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开展“和睦家园”行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四进”活动,突出官德、孝道、诚信、德行教育,办好“河阳大讲堂”和“道德讲堂”,积极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突出功能提升,加快建设宜居城市

强化城市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对新城区、主城区、文化区、产业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进行打造提升,建设宜居城市。完善城市规划。加快《孟州市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和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年内完成报批。同步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法定依据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升城市功能。开工建设联盟路、河阳大街东延、黄河西路一干渠桥、黄河移民防护堤道路改建工程,继续推进东环路南延、农坛路北延等工程,年底前城市环路初步形成。启动新城区路网建设。开工建设城北水厂、产业区供水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二期)、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场,完成环卫基地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整合住建、国土、城管等部门的城市执法力量,组建城市综合管理队伍,变多头管理为综合管理,严厉打击“两违”行为,遏制私搭乱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实施东、北、西三个城市入市口美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开展智能化城市管理,积极推进交通、市政、环境监管“三网融合”,探索建立“互联网+大城管”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规范城市经营。加大土地储备开发利用,规范管理土地市场,严格收储出让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推进道路桥梁冠名、路牌广告等公共资源经营,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城市三产。严格新上房地产项目审核审批,积极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统筹实体商业与网络商业发展,加快编制城市商业发展规划。完成特色商业街区选址、规划等前期工作,力争启动建设。

(四)突出环境优化,全面加强生态建设

环境污染是发展之患、民心之痛,必须铁腕治理。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水系建设。加快黄河引水工程进度,启动城市环城水系北线一期、环城水系南线、宋村湿地、光华路南段湿地公园等工程,完成莫沟生态水系工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十大林业工程”建设,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分解任务,全年新增造林8000亩,力争培育苗木规模种植基地2家。加强污染整治。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扎实开展“气化焦作”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等行动,加大对“土小”企业、畜禽养殖、减排重点企业等治理力度,不断削减污染源。完成第二污水处理厂技改升级工程,理顺运行机制,确保外排废水达标排放。强力推进南庄毛皮产业园建设,推动毛皮企业整合搬迁,着力解决毛皮行业污染问题。年内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80%以上,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达标率达70%以上。严格环保管理。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法》,建立产业集聚区环境准入制度,对配套环保设施未建成、污染减排任务未完成、环保限期治理未落实的企业,不予受理新(扩)建项目审批;对限期拒不整改的企业进行关停淘汰。探索实行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负面清单制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五)突出弘扬创新,着力创建文化品牌

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塑造文化品牌,增强县域发展文化软实力。弘扬韩愈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融入韩学文化符号,完成韩园升级改造,做好韩愈主题公园、书院、纪念馆等项目前期工作。挖掘黄河文化。依托境内黄河资源,加快《孟州黄河万花滩湿地公园》规划编制,完善黄河丰润园现有景区水平,启动丰润园三期项目建设,打造黄河湿地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基地。开发南太行窑洞文化。依托西岭自然特色资源,开工建设南太行窑洞文化生态旅游区、蓝梦薰衣草庄园、黄楝树景区等工程。利用好水浒文化。充分挖掘《水浒传》中与孟州有关的典故,加快推进“快活林”休闲水街景点规划建设。繁荣公共文化。继续做好三馆免费开放工作,加快乡镇办事处综合文化站、村级(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健全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百姓宣讲直通车”、“农民文化超市”等文化惠民工程,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六)突出方便快捷,构筑畅通出行交通

突出大交通助推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内部交通改善,更加注重外联通道建设,逐步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市区外围路网。开工建设南环路东延一期工程、237省道沁阳捏掌至孟州里村段改建项目,做好沿黄高等级公路、北环路东延至新207国道工程、309省道改线孟州段等项目的前期谋划,着力构建城市“大外环”系统。突出抓好黄河大桥建设。积极做好对接,开工建设孟州市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启动大定路黄河大桥前期工作。加快谋划铁路、航空项目。加强协调对接力度,争取焦济洛城际铁路在孟州设站。加大通用机场项目争取力度,谋划建设小型通用机场,力争项目落地。

(七)突出信息化应用,大力发展智慧网络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发展平台,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活跃区域。加快建设电商小镇。积极推动德众保税中心和山东莱钢合作,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小镇建设。启动梦云电商小镇二期工程,力争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桑坡电商小镇建设,开工建设创业园区、电子商城、电商创客中心等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深化与阿里集团合作,加快推广农村淘宝,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村淘全覆盖。全面启动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项目,深化与V血拼网、武汉传神合作,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鼓励企业拓展B2B、B2C等电商业务,年内新增电商企业200家,总数达650家。大力实施智慧网络人才培育工程,强化电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网络营销等网络经济急需人才。推进互联网深度应用。启动“1124”(一网一库两平台四终端)智慧政务服务云平台建设,加快建设面向公众一体化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宽带提速工程,启动无线孟州建设,加快全免费WIFI无线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工业、+现代物流、+教育、+医疗、+平安等,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八)突出共建共享,着力增加人民福祉

更加注重提供普惠型的社会保障、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公平性的发展机会,持续释放经济发展红利。优先发展教育。强力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活动,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校考评机制,确保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进城镇学校建设,实施莫沟小学、文公小学、河阳小学、大定小学、第三幼儿园等工程。积极谋划引进名校合作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职教品牌。强化社会保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适当提高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不低于225元、115元。落实临时救助制度,推进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慈善救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高效衔接,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密切关注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用工动态,新增农村转移就业1.2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000万元。发展健康事业。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中心医院全面搬迁投用和公共卫生综合楼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和签约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脱贫攻坚。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按照“转、扶、保、救”四条途径,整合扶贫资源,抓好岭区、滩区贫困村脱贫工作,实现脱贫5个行政村1200人。维护安全稳定。深化“平安孟州”建设,严打暴力恐怖犯罪、“两抢一盗”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等,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强对餐饮服务、食品加工、药品医械和化妆品等行业的监督管理,完善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检查、监管和整治力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充分发挥市、乡、村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平台作用,建立矛盾调解、信访、司法等方式有机衔接的新机制,打造“阳光信访”,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九)突出深化改革,持续增强发展活力

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探索行政审批标准化运行管理模式,建立行政审批服务“通用、保障、提供”三个标准体系,力争创成“河南省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市”。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三集中三直接”改革措施。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推进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实现网上实时监管的行政审批事项达100%,网上预受理和预审查的行政审批事项达80%以上。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植税源、促进发展。推进预算公开,加快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加强社会综合治税,推动国税地税合作。严格支出管理,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抓好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启动县级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构建“批、供、用、补、查”一张图应用系统。完成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整合和机构组建工作,实现不动产统一管理。巩固公车改革成果,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标准、招投标和监督评估等制度,加快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健全各类社会主体监督管理、自律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文化体制改革。完成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十)突出外向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要实现产业快转型、经济大发展,就必须狠抓开放招商,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强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孟州现有企业的优势,引导企业靠大联强、延链补链,通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配套项目、产业链项目,增强企业配套生产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化。充分依托我市9个招商组、5个驻外招商办事处的作用,紧紧抓住河南省承接产业示范区建设机遇,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扎实开展上门招商、对接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实效。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6个,引进市外资金198亿元,外资1.46亿美元。优化营商环境。把优化环境作为开放招商的生命线,用足用好上级政策,推进政策创新,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推行外来投资项目联审联批制和全程代理制,实行项目落地一把手负责制,着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强化资金、土地、水电气等要素保障,确保企业招的来、留得住、做得大。在服务企业上,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外来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一视同仁,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强化对外贸易。加快海关、外汇部门驻区机构申报步伐,力争进境肉类指定口岸查验区落地。加快“河南省羊剪绒制品出口基地”建设、确保报批授牌。用足用好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国家政策,着力调优外贸结构,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年内进出口总额完成7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位次。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好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接工作。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洛阳高新区、焦作高新区,扎实开展区域合作,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以建设法治、效能、廉洁政府为目标,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科学理政。始终把科学理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强建设学习型政府,切实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提升执政能力。严格落实政府议事规则,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对“三重一大”事项,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行政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与法定性。强化督查职能,督促检查重点工作推进、重要环节整改、重大责任落实等,对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坚持依法行政。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启动“七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坚持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建议、提案。认真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恣意和滥权行为的发生。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坚持务实勤政。始终把务实勤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实精文简会,通过发文前置审核,严控发文数量、会议活动,确保市政府公文、政务会议较上年持续减少。加强调查研究,政府组成人员全年到基层和企业调研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不少于60天,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强化财政支出管理,建设节约型政府。

坚持廉洁从政。始终把廉洁从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制度上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遏制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厉行节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以清廉的政风树形象、促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征途肩负新使命,新机遇孕育新希望。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改革创新,务实重干,绿色发展,为建设“开放孟州、富强孟州、文明孟州、幸福孟州”而努力奋斗!

重要词语解释

通用机场:是指国家鼓励发展的,通过完善低空管理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低空空域资源,专门承担除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以外的其他飞行任务的低空机场。我市通用机场项目旨在豫西北地区率先建设一座小型通用机场,着力打造集游客观光、空中表演、私人飞行、商务包机、应急救援等飞行业务为一体的综合航空基地。

一修复三实现:“一修复”是指修复乡村生态,“三实现”是指实现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传统文化回归。

四区九大基地:“四区”是指高标准粮食生产示范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区、玉米深加工示范区、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九大基地”是指许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全义农场无公害韭菜生产基地、无公害设施农业蔬菜基地、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玫瑰园鲜切花生产基地、油用牡丹生产基地、无公害怀药生产基地、无公害莲鱼共养生产基地、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

满天星计划:是我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的农产品溯源管理项目。该项目是基于二维码技术,对所售的每件农产品都标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立即看到每件农产品的“出身”以及各项检测指标,实现对产品信息的全程追溯,解决农产品防伪溯源问题。

三证合一: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进而实现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三集中、三直接:是我市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提出的行政审批服务改革工作目标,即:全面实现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类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权力向服务窗口集中;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在中心窗口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办理,一个口直接缴费。

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

一极三圈八轴带:以郑州为核心增长极,构建涵盖焦作等8个省辖市的“半小时”核心圈、涵盖其余9个省辖市的“1小时”紧密圈和中原经济区其他中心城市的“1个半小时”合作圈,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

PPP:公私合作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三保五化: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和净化乡村环境、硬化乡村道路、绿化乡村田园、亮化村庄街道、美化村庄面貌。

转、扶、保、救:推动贫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完善低保政策兜底,给予临时救助。

权力清单:为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将政府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列表公布,公共权力只能在被明确赋予的职责和边界内行使。

2010鄂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5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市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经济企稳回升,社会和谐安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3.6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居城市圈第1位;财政总收入26.5亿元,增长4.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亿元,增长21.6%,居第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6亿元,增长47.1%;招商引资总额86.9亿元,增长35.8%;实际利用外资10514万美元,增长12.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7亿元,增长20.8%,居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8元,增长9.5%,居第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5718元,增长12.2%,居第3位;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1%、7.5%、1.5%。除外贸出口受宏观形势影响未达目标外,本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2009年主要预期目标均超额完成。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出台了《关于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若干意见》,实施了重点项目派驻工作队和绿色通道制度,强化了对项目的协调督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为近年来最高。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0个,同比增加11个,鄂钢宽厚板、鄂钢2200m3高炉、鄂州电厂二期、世纪新峰水泥二期、鸿泰钢铁三期、比克电池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星丰金属资源利用、华祥水泥、华工科技等项目开工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举行各类招商活动20余次,签约项目152个,开工项目122个,华中自控、恒大六大中心、爱民制药等25个亿元以上项目先后开工,79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积极抢抓中省投资,共争取四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274个,总投资21.5亿元,已下达新增中央投资2.83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有效服务企业运转,经济结构渐趋优化。编制了八大产业振兴和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制定了千亿元产业发展计划实施方案,实施了重点企业周监测、旬分析、月调度制度和“一企一策”扶持计划;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筹集1500万元增加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基金;供电、石油石化等部门加强对煤电油气运的调度,保障了生产要素供应。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9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无一家规模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9家,同比增加 21家;新增内资企业139户、外商投资企业8户、私营企业809户。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鄂钢宽厚板投产,鄂重产品首次打入美国市场;“枫树”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金占全市规模企业的比重均达4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6亿元,同比增长23.9%;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8.22亿元,同比增长10.2%,成功举办了第十届梁子湖捕鱼旅游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83.5亿元,同比增长25.1%。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区级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幅分别高于全市18.6和14.9个百分点,葛店开发区成为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鄂州开发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武汉港工业园全面开工建设。

——财贸金融平稳运行,支持发展力度加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财税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深化财税改革,狠抓增收节支,有力扭转了骨干税源的大幅下滑,保障了收入平稳增长和重点支出需要。商贸流通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明堂等4家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蟠龙大市场开工建设;大力培植消费热点,积极开展“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全年发放财政补贴资金1950万元;粮食、供销、烟草等部门在开拓市场上取得新成效。银行、保险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大,积极搭建政、银、企融资平台,建立规模以上企业融资监测分析体系,全力为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存贷款均创历史最好记录,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02.5亿元,比年初增加44.5亿元,同比增长28.2%;贷款余额99.6亿元,比年初增加21.2亿元,同比增长27%。

——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大力支持,实施“厅市共建”,编制了《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制定了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和《城乡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资金管理、中心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土地整理等三个管理办法和八个改革方案。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市、区、镇三级投入8700万元加快特色镇建设;扎实推进中心村(新社区)示范点建设,试点村建设规划基本完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启动了长港示范区建设,顺利实施土地整理、农业板块、公路水利、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整治等21个项目。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水产、蔬菜、畜牧、林果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粮食等农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43.98亿元,增长6.1%;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业产业化组织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9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自来水主管网实现乡镇全覆盖,新增10.5万农村群众喝上自来水;完成7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洋澜湖泵站更新改造,硬化渠网135公里;新建通乡公路13.7公里、通村公路230公里;完成低丘岗地改造和高产农田建设9.1万亩;新增农机具6700台套;新建沼气池8187口;推进第二轮整村扶贫开发,减少贫困人口8150人。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州示范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论证,《鄂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大梁子湖运动休闲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等重大规划抓紧编制。强力推进武汉新港鄂州港区建设,三江港被列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武汉新港三江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全面展开,三和管桩综合码头、鄂钢工业港、超凡物流园综合码头、星丰项目配套码头等项目启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抓紧编制《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9-2013)》,《鄂州市洋澜湖水环境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我市作为代表参加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交流梁子湖保护经验;实施了葛店开发区和梁子岛污水处理、鄂州电厂脱硫、鄂钢烧结脱硫等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对辖区内长江沿岸各类排污口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9个专项整治任务,淘汰小水泥、小炼铁等落后产能136.6万吨,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6.7%。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城建取得突破。交通建设超常规发展,完成投资近7亿元,同比翻4番,交通环境大为改善。316国道鄂州段改造、省道樊湖线改造、葛湖线路基建设等工程相继完成,樊口大桥建成通车,汉鄂高速、城际铁路、火车站改造、武九线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提速,十大市政工程全部启动,完成投资4亿元。“环湖”城市亮点工程和“一线串珠”的沿江文化走廊相继启动,洋澜湖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完成主城区12公里道路刷黑和30条背街小巷改造。投融资模式实现新突破,市城投公司筹融资总额达8.41亿元,采取BT、BOT方式建设城市中轴线、樊口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拆除违法建设18.8万平方米,新建公厕42座,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9%、42.3%、11.3平方米,市容环境得到改善。“四城联创”取得突破,国家卫生城、环保城、文明城创建进展顺利,国家园林城创建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考核检查和住建部综合评审。

——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十件实事”全面完成,筹集到位资金9.6亿元,占年筹资计划的128%。扎实做好创业促就业工作,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004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33万人,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建创业型城市。全力推进社会保障工作,五项社会保险新增扩面4.95万人次,全年享受社会保险待遇121万人次,支付社会保险金额6.29亿元;大力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综合参保率90.5%,居全省领先水平;发放城乡低保金703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527.9万元,全国低保和临时救助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筹集5500万元新建的城市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筹资2800万元建成22所农村寄宿制初中,素质教育整体推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基本到位,武汉城市圈(鄂州)职教园区获省政府批准建设,鄂州大学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0项,专利申请量突破500件,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进一步繁荣。三国吴都博物馆主体工程封顶,新建了市少儿图书馆,完成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工程,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有线电视“三网融合”、实现“农家书屋”村级全覆盖,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大型舞蹈诗《吴都风华》成功上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完成了62家村卫生室、7所乡镇卫生院和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工程相继启动或完成,科学有序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救治工作。人口计生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住房保障工程加快实施,建设廉租房1643套,完成经济适用房100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315万元。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2.6亿元,使1662户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投入3082万元,援建了四川省汉源县第一中学扩建等五大工程,圆满完成了对口援建任务。普法教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连续三年实现“命案全破”,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大力开展治超治限工作,努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信访工作得到加强,各级领导实行包案下访,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2009年共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432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5%以上。全面落实《鄂州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及相关重要规程》,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参加市政府常务会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不断完善。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行政职权运行流程,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审减市属许可项目135项、非行政许可事项25项。严格规范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大力实施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稳妥推进国企改革收尾工作。严格实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收费明白卡和企业宁静日制度,深入开展文明执法教育、行风评议和发展环境万人评议活动,加大了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查处力度,市直各部门服务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水平稳步提升。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延伸行政服务领域与层次,初步形成自上而下的四级行政服务体系,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统计、物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档案方志、老龄、妇女儿童、残联、邮政、通讯、无线电管理、气象、人防和国防动员、民兵建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挑战非同寻常,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方面鼎力支持的结果;也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鄂州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老同志,向驻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以及所有来鄂州的投资者、劳动者和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民间投资意愿不强,消费需求增速不快,外贸出口形势严峻;二是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经济发展对少数行业、企业依赖性仍然过大,经济整体抗风险能力还不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三是财政增收节支压力较大。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双重影响,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另一方面,为拉动经济增长和保障民生,支出增长较快,给财政资金调度带来较大压力;四是经济发展环境仍需改进。部分单位的工作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仍待提高,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年,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两型社会”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试点为抓手,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变后危机时期为发展机遇期,咬紧发展不放松,努力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5%,招商引资总额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着力推进投资拉动增长。一是着力抓好百个重点项目建设。对续建和新开工的119个亿元项目定目标、定时限、定责任,千方百计加快进度,确保投资210亿元。重点加快程潮铁矿新选矿厂、爱民制药、华祥水泥、武汉港工业园等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投产;推进鄂钢“十一五”技改二期、武钢平煤焦油、星丰金属资源利用、湖北进口资源再利用、武汉新港三江港铁路物流中心、华工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确保按期开工建设。二是着力抓好百个政府投资项目申报争取工作。根据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投向,明确主攻目标和方向,做好已策划的141个中央投资项目和767个“两型社会”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申报工作,争取落实一百个中央投资项目。及早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与国家、省规划对接,围绕国家重点扶持的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和行业,筛选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中央和省规划笼子。三是着力抓好百个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动态确定百个招商引资洽谈和签约项目,定期协调督办,扎实跟进。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严格兑现招商奖励,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前移招商阵地,巧搭招商平台,广辟信息渠道,精心策划招商活动,全面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的合作与联系,紧盯中字号、国字号和世界500强,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成长前景好的项目。四是着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切实抓好项目服务保障,开展项目建设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市财政继续安排500万元资金做好重大项目库建设和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领导联系责任制和工作队帮扶制,切实帮助项目建设单位解决征地、拆迁、资金等难题。努力实现竣工项目保投产、投产项目保运行、运行项目保效益。

(二)一手抓产业壮大,一手抓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经济提档升级。一是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实施大企业培育计划。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产业振兴计划,重点支持鄂钢、球团厂、电厂、程潮铁矿等企业做优做强,扶持鸿泰钢铁、吴城钢铁、波尔容器、世纪新峰、新鄂重等一批中型企业提档升级。继续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考核奖励办法,落实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措施,财政列支100万元设立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奖励基金,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二是进一步抓好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切实加大工业企业技改力度,力争中小企业技改项目新增增加值10亿元。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船舶、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各类科技专项,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0亿元,促进我市产业素质整体提升。三是进一步抓好园区建设。重点加强葛店开发区、鄂州开发区、花湖开发区、鄂城新区、华容创业园、三江港经济区等六个园区建设。新建项目原则上一律进园区,各园区间实行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资源浪费。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加快葛湖路等道路建设,不断提升平台承载力。加速推动梧桐湖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梧桐湖新区打造成全市新的发展平台。四是进一步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落实服务业税收扶持政策,加强对服务业的用地支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三江港区、主城区和花湖工贸新城三大物流基地,加快鄂州港区和武汉港区合作开发步伐。加大“一都两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庙岭镇、梁子岛旅游名镇建设。办好第十一届梁子湖捕鱼旅游节,打造大梁子湖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加速实施凤凰山庄五星级改造、大鹰山五星级产权式酒店项目。

(三)一手抓促进消费,一手抓扩大出口,着力推进经济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居民消费持续繁荣。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抓好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和高端商场、酒店建设,提升城市对消费的引导能力。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范围,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积极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激活房地产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促进住房消费。继续推进非公经济单位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善职工住房条件。加强市场运行调节,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放心消费。二是大力推进出口增长。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全面落实出口鼓励政策,建立重点出口企业和项目联系制度,组织出口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活动。努力开拓南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国际市场,巩固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扩大机电、生物医药和农副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出口企业融资贷款和质押担保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自营进出口业务。三是大力推进对外合作交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和经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办好对外劳务服务中心,扩大劳务输出。加大对外人才交流力度,大力引进人才。通过科技考察、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形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宽与国外友好城市的交流渠道,开展多领域合作。

(四)一手抓村镇建设,一手抓产业培育,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工程。把国土整理与其它工程项目有机结合,加快小城镇建设管理的功能配套和提档升级。市、区、镇三级继续筹资6000万元加快十个特色镇建设,重点支持特色镇完善功能配套和拉开骨架,建设各类专业市场、产业园区或农民创业园。大力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加快推进百里长港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实施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逐步引导农民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完成示范区整体发展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村镇分规划。推进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百里长港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城市公交“进镇入村”试点。跟踪落实“厅市合作”协议,争取省直部门的再支持。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抓好农业板块建设,着力推进水产、蔬菜、畜牧、林果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工程,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低丘岗地整理,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十镇百村”市场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稳步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一手抓体制改革,一手抓机制创新,着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是切实抓好政府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好市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认真制定政府部门三定方案,抓好改革过程中的检查督办,确保改革稳步推进。二是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创新财政体制机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推进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效能。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综合奖补试点工作。继续贯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筹建市金融办,引导、鼓励、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拓展业务,努力保持金融平稳运行。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和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直接融资,积极支持大通公司、武大有机硅和湖北顾地塑胶等企业上市。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促进银企合作,努力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三是稳妥推进其它各项改革。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切实做好国企改革收尾工作。四是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示范区。争取省委、省政府早日批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示范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葛店开发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全方位融合,大力打造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区鄂州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进省级梁子湖“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加强对重点排污单位的监管,确保环保设施发挥减排效益。认真落实环境准入制度,着力强化环保执法,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六)一手抓主城升级,一手抓新城拓展,着力推进城市功能提升。今年市政府将多方筹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一是切实抓好城市建设。主城区重点推进一湖(洋澜湖生态公园)、二线(迎宾大道南北中轴线、东西中轴线)、三区(中心城区、城东鄂城新区、城西鄂州开发区)、四山(西山、雷山、葛山、莲花山)建设。继续实施好配套的路桥工程、园林绿化工程、道路刷黑工程和背街小巷改造工程。推进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和花湖工贸新城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提升鄂州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推进交通投资公司的运作,做好交通投融资平台。加快推进汉鄂快速通道等重点公路建设和改造,推进两条城际铁路和鄂州火车站等铁路工程建设。加快鄂州水运口岸开放进程,做好《武汉新港鄂州港区详细规划》评审及报批工作,确保鄂钢工业港码头、超凡物流园综合码头、星丰金属资源码头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强力推进“四城联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探索推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改革。做好国家园林城创建的后续工作,切实推进国家卫生城、环保城、文明城创建,确保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七)一手抓社会事业,一手抓民生改善,着力推进和谐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切实做到“人才优先”。整合城乡义务教育资源,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市场监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村村开通无线广播、有线电视工作。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二是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面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继续实施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贴息,鼓励全民创业,争创全省创业型城市。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困难群众、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整合城乡低保资源,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解决好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和就业难问题。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办好梁子湖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三是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全力抓好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拓宽社情民意的诉求渠道,加强基层维稳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重大危险源(点)监控网络,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严格查处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大对工业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四是继续做好十件实事。多方筹资办好扩大就业再就业、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拓展公共卫生服务、改善办学条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便利市民生活、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建设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十件实事。

(八)一手抓依法行政,一手抓提升效能,着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一是努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依法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并协商。重大行政决策的立项、论证和评估邀请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参与。市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听取民主党派、决策咨询部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和社情民意反馈制度。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二是努力提高依法行政的执行能力。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市县依法行政的决定》,继续完善依法行政体系,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后评价制度,坚持一案一评,加强行政层级监督和行政问责,提高依法行政质量。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是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建立完善四级行政服务体系。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的总要求,积极推行“一楼式办公、一窗式收费、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分层级设立市行政服务中心、区(开发区)行政服务分中心、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社区(村)便民服务中心(室)。到今年六月底前,基本完成市、区(开发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行政服务体系。四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政府各级公务员队伍廉洁自律教育,全面实施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积极推进源头治腐工作,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深化相关改革,完善约束机制,不断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以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肝性脊髓病变18例报告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 男16例, 女2例, 年龄36~67岁, 平均年龄45岁。肝病病程5~31年, 平均13年, 均有肝硬化病史, 9例为乙肝肝硬化, 3例为丙肝肝硬化, 5例为酒精性肝硬化, 7例合并有肝癌;行脾脏切除术8例, 行门体分流术2例。18例均曾发生肝性脑病, 13例发生于肝性脑病后8月~7年 (平均3.6年) , 2例与肝性脑病同时发生。

1.2 诊断标准

(1) 有慢性肝病伴广泛侧支循环形成或门体分流手术史。 (2) 有肝性脑病和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精神症状和四肢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 且以下肢为主, 进行性发展, 较慢。 (3) 无肌肉萎缩, 无浅感觉障碍和括约肌障碍。 (4) 脑脊液正常, 脑电图有改变。 (5)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脊髓病变。

1.3 脊髓症状

15例出现双下肢无力, 僵直, 走路不稳, 行走困难, 2例不能站立, 且呈双下肢痉挛性截瘫。双下肢肌力减退16例, 肌张力增高18例, 膝腱亢进14例, 减弱3例。

1.4 化验检查

18例均有谷丙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升高, 血清白蛋白减低, 血氨升高 (89~217μmol/L) , B超示肝硬化, 门静脉直径均>1.3cm, 5例脑电图轻度异常, 头颅CT均未见异常, 腰穿脑脊液检查正常。

1.5 转归

8例死于肝性脑病, 7例死于消化道出血, 3例临床症状反复, 予保肝, 对症治疗, 症状有所改善。

2 讨论

慢性肝脏疾病, 尤其是肝硬化、肝癌常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 除肝性脑病较常见外, 肝性脊髓病是一种少见的并发症。该病于1949年由Leigh和Card首先报道, 在国内最早的1例由河北唐山工人医院内科神经病小组于1976年报道。肝性脊髓病 (hepaticmyelopathy, HM) 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发展到一定程度, 以颈髓及其以下脊髓双侧对称的锥体束变性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半数是由门脉性肝硬变引起, 1/3系病毒性肝炎所致。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 多数仅下肢引起运动障碍, 表现为双下肢无力、僵硬、走路不稳, 逐渐发展为不能行走和站立, 少数有感觉障碍, 很少有肌肉萎缩障碍者, 部分患者有脑电图异常, 头部及脊髓影像正常。HM发病年龄为11~69岁, 男性占大多数。本病占肝病2%~4%, 平均2.5%。典型临床过程分4期: (1) 神经症状前期:主要为肝病表现, 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肝脾肿大和腹水, 转氨酶升高和黄疸等; (2) 亚临床期:主要有计算能力差等表现, 生活尚能自理; (3) 肝性脑病期:可反复出现一过性肝性脑病症状; (4) 脊髓病期:缓慢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脊髓症状, 早期呈伸直性痉挛性瘫痪, 晚期呈屈曲性截瘫。部分患者只出现神经症状前期和脊髓病期。本组病例均处于脊髓病期。当肝性脊髓病患者出现进行性不完全性痉挛性截瘫时须与以下疾病鉴别: (1) 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含量降低, 常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 补充维生素B12治疗后病情好转; (2) 多发性硬化症 (MS) :有复发缓解史, 脑液出现寡克隆带, 激素治疗有效; (3)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有明显家族史, 儿童期发病, 家族成员基因检测示X连锁隐性遗传; (4) 原发性侧索硬化:多于中年发病, 可有皮质延髓束损害, 表现为假性球麻痹, 强哭强笑、吞咽困难等; (5) 急性脊髓炎:为病毒感染所致, 病变多累及颈及上胸段脊髓或全部, MRI增强扫描示脊髓病灶有轻度斑片强化; (6) 血管畸形和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碘油造影、血管造影及脊髓CT、MRI, 检查可明确诊断。此外还需与神经梅毒、HTLV (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 -Ⅰ型脊髓病鉴别。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因绝大多数HM为肝硬化晚期患者, 且都有外科分流或自发分流的证据, 故多数学者认为门体分流为HM的病因。然而也有少数急慢性肝炎、脂肪肝合并HM者而无门体分流, 所以单独门体分流不足以解释HM;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异常几乎存在于所有HM患者, 因此肝功能不全或肝功能异常是HM的重要病因。多数认为主要有如下学说: (1) 慢性中毒学说:门体分流使肠道吸收的有毒物质 (主要为含氮分解物氨) 未经肝脏处理直接进入体循环;肝功能不全使得肝脏对毒性代谢物质灭活作用减低, 毒性物质在体内聚集, 作用于脊髓神经, 干扰神经组织能量代谢, 导致星形细胞内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下降, 神经元内具有活性的谷氨酸形成减少, 中枢神经系统清除氨的能力下降, 神经传导受阻而发生HM。一般认为高血氨是HM主要因素, 此外还有尿素、胍氨酸产物及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失调。有提出锰代谢异常, 络合锰沉积于脊髓神经引起HM[2]。 (2) 营养不良学说:由于门体分流及肝功能不全造成的吸收和合成功能降低使体内对脊髓有保护和营养作用的物质如B族维生素、磷脂等减少, 引起脊髓神经的损害。神经毒性物质增多及营养物质缺乏均可干扰神经纤维和髓鞘的营养代谢, 使远离神经元细胞营养中心 (胞体) 的脊髓侧索得不到充分的营养, 产生变性和脱髓鞘病变。 (3) 免疫因子学说:HM患者大多数都有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 存在病毒感染复制及免疫损伤, 因此有人提出免疫因子造成脊髓病变的学说。大量的剩余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释放入血, 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当沉积在神经系统并激活补体或引起结节性多动脉炎时可损害神经系统。

对于肝性脊髓病尚无公认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尤其是对痉挛性截瘫期的患者, 需综合治疗。 (1) 病因治疗:首先治疗各种肝病。 (2) 肝性脑病治疗:应限制蛋白的摄入量, 口服新霉素、乳果糖以减少肠道氨吸收。鸟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钠、精氨酸降血氨, 补充支链氨基酸。 (3) 脊髓病治疗: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及C, 促进神经再生。辅酶A、ATP、肌苷、前列腺素、复方丹参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 促进神经组织传递:用甲钴胺 (商品名弥可保) 治疗肝性脊髓病效果较好, 甲钴胺制剂具有促进神经组织传递性。通过甲基转换反应, 促进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 从而促进了构成髓鞘的主要脂质卵磷脂的合成, 使髓鞘形成[3]。 (5) 中医药治疗:活血化淤、温补脾肾、清热利湿退黄[4]。 (6) 手术治疗:可施行结肠游离手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 目的均是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 可短期内使血氨下降, 神经症状改善, 但均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肝脏移植可作为从病因上治疗该病的一种尝试。因为肝脏移植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肝功能失代偿, 而且能有效清除体内毒性物质, 恢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这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治疗方法。从近期的临床效果来看, 肝脏移植术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肝性脊髓病方法。Weissenborn等[5]通过对3例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患者行肝移植均获得神经症状改善, 指出肝性脊髓病患者神经症状改善程度与第一次出现肝性脊髓病症状及肝移植手术之间的时间长短相关联, 及时肝移植为肝性脊髓病提供了一个完全恢复的机会。本病预后不良, 病情呈慢性进展, 其主要死亡原因为肝昏迷及其他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孙丽.肝性脊髓病6例临床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2) :107.

[2]向波, 蒋景文, 李坤成, 等.慢性肝性脑脊髓病头部MRI表现与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 2001, 23 (5) :262-263.

[3]余之仁.肝性脊髓病1例[J].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 (11) :646.

[4]李彦卿.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脊髓病2例[J].中医杂志, 2003, 44 (5) :365-366.

上一篇:初三以诚信为题的作文下一篇:工作总结(副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