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2024-08-04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精选9篇)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篇1

电流与电路

第1

两种电荷

九年级上册物理

一、课标要求

2.4.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阶段曾经学过,但是时间已久,学生印象已经不深。

因此本节课任务是唤起学生记忆的同时,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对比、自主学习等学习形式使他们认识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为学生对电学的学习起一个好的开端。本节课的作业形式分为两种:小组合作探究作业,自我独立完成作业。

三、作业设计目标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并能够解释相

关现象,完成对应的小组合作作业

1;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完成对应的小组合作作业

2;

3.通过观察、类比学习,知道验电器结构、工作原理

及作用,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完成自主作业

1;

4.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原子及其结构,认识导体、绝

缘体,完成自主作业

2;

四、实施过程与策略

1.由教师演示易拉罐可以跟着带电的橡胶棒走的小实

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

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

知“电”的存在,由摩擦起电现象入门,通过小组实验讨论

完成相应的随堂小组作业。

[小组合作作业

1]

次数

摩擦材料

实验现象

纸巾和吸管

头发与气球

毛皮与梳子

顺着同一个方向用力摩擦,摩擦后物体靠近头发或碎纸屑,观察记录现象

2.由教师带领探究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明确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那么这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利用分发给每个小组的实验器材: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完成实验以及对应的随堂小组作业。

[小组合作作业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完成下列小球的电性分析:

3.教师结合验电器教学器材,类比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让学生课下完成自主作业

1。

[自主作业

1]

(1)

如图

所示,用带电棒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带电棒一定带正电

B.带电棒一定带负电

C.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异种电荷D.两片金属箔一定带同种电荷

(2)

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摩擦起电是因为有电荷消失了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D.摩擦可以吸引周围空间的电荷

(3)

用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一个金属箔

已张开小角度的验电器,接触时发现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变大,由此判断()

A.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

B.验电器原来带正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

C.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玻璃棒传向验电器

D.验电器原来带负电荷,接触时有电子从验电器传向玻璃棒

4.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对应的粒子电性;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强调“能”与“不能”,“容易”与“不容易”的区别。完成对应的自主作业

2.[自主作业

2]

(1)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如图

所示是原子结构模型,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带

电,原子核周围有带

荷的绕

动,整

是。

(2)

下面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没有自由电子

C.金属导电的原因是因为金属里面的电子都能自由移动D.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3)

四个悬挂着的通草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关系如图

所示,若

C

球带正电荷,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A

球一定带负电荷

B.B

球可能带负电荷,也可能不带电

C.D

球一定带正电荷

D.B、D

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五、效果分析

物理学科的学习,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既是对课堂

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节课按照学习内容把知识分成了四个部分,前两部分结合小组实验,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随堂作业,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后两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因此采用了自主学习、观察思维,从而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课

下及时巩固知识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作业设计也得到了老师

们、学生们的认可,对于物理作业的完成与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这样的作业设计也符合了“教学双减”的目的。六、案例反思

物理学科的宗旨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与实际现象以及生活的结合尤为重要,本节课从“摩擦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型作业,设计

虽然新课程改革业已实施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仍然影响着一些教师,使初中物理教师所设计的作业形式还大都是应试型作业。事实上,对于应试型初中物理作业的设计来说,不仅初中生感觉到厌倦,教师也颇感厌烦。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继续探索新型作业的设计方式,设计出更多满足学生当前实际学习需求、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初中物理作业形式。

一、社会实践型作业的设计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初中物理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设计一些社会实践型作业,从而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例如,执教“令人厌烦的声音”一课时,经过精心设计,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社会实践型作业:要求同学们分小组调查我们周边有哪些令人厌烦的声音,然后再根据不同的令人厌烦的声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形成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作业布置下去之后,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调查,同学们寻找出了很多种令人厌烦的声音,比如汽车的鸣笛声。针对汽车的鸣笛声,同学们主要提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案:(1) 交通管理部门应严禁汽车司机随意鸣笛;(2)汽车设计人员应该设计出更加悦耳的鸣笛声。又如,切割机切割的声音。针对切割机切割的声音,同学们提出如下解决对策:不允许在人多的地方实施切割机作业,相关的作业应远离人群;相关部门应该对实施切割机作业的企业、组织或个人进行严格的监管,尽量不让切割机的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具体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社会实践型作业是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对于这样的作业设计形式非常喜爱,参与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合适的章节中,适当考虑设计社会实践型作业,让物理学习更加贴近我们的社会生活实际。

二、课外阅读型作业的设计

谈起课外阅读,很多人都会很自然地将其与英语、语文等学科联系在一起,且会想当然地认为物理学科是不需要进行任何阅读活动的,仅仅需要多增加相关习题练习就可以了。这样的观点,可谓是大错特错。苏霍姆林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习需要阅读、阅读、再阅读。”事实上,对于初中物理学科来说是同样需要阅读的。基于此种情况,我还经常会设计一些阅读型作业供学生完成。诸如,执教“核能”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图书馆以及互联网查阅大量与核能相关的文章。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我还专门组织了一场阅读交流会,让同学们将阅读中所获取的观点在交流会中尽情地交流和探讨。 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探讨,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核能。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率,在每次课外阅读之前我还会设计多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如此一来,我们的课外阅读型作业的设计就会显得更有成效。物理作业不仅仅只是练习,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知识内化形式,它可以让学生更爱学物理,了解课本以外的相关物理知识,这对于提高初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来说无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网络自助型作业的设计

现在,网络已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如今,很多家庭已经联上了网络,同学们上网也变得更加方便。基于此种现实便利条件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网络自助型作业让初中生完成。例如,执教“令人厌烦的声音”一课的时候, 我在自己的微博平台上发布了这样几道作业,让同学们选择性地自助完成。作业(1):人们为了抑制噪声,在公路两旁大面积地进行植树造林。这样的做法应该属于在什么环节控制噪声呢? 作业(2):小华正在家里的书房完成今天的作业,但是家人看电视的声音却一直吵得他不能安心做作业。为了不受电视声音的干扰,小华采取下列哪种措施最为合适呢?A.直接将电视关掉; B.打开书房内的收音机,减少电视声音的干扰;C.将电视的声音关小;D.关紧书房内的门窗。作业(3):大家知道,墙壁的传音性能要比空气的传音性能好得多。不过,为什么我们将门窗关闭之后,室外传入室内的声音却又会显著减弱呢?请大家分析其原因。作业布置下去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微博上完成作业,之后我再对大家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网络批阅。这样的网络自助型作业的设计,是基于网络平台而实施的,形式有别于传统的纸质作业。因此,同学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也较为令人满意。但如果能够单独开发一个专业网络平台供我们布置作业, 将会更加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

四、结束语

初中物理有效作业的设计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作业; 调查;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019-001

一、目前初中学生物理作业现状的调查

1.“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每门科目的教师都会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那么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就很多了,作业一多,学生做作业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了,而且当布置的作业毫无吸引力又有一定难度时,就很少有学生有耐心和毅力去认真完成,多数学生会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随便做做、抄抄交差了事,有的甚至干脆不做,任凭处置。

2.作业“无设计”现象突出

作业模式单一,内容一致,无层次性,让所有学生做相同的作业,这些局限于书本、拘泥于算练的作业,一方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体的需要,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学生个体的发展,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物理整体素质的提高。

3.家庭方面的教育奇缺

家长的文化水准一般,有的甚至很低,不少家庭父亲常年忙于生计在外奔波,母亲麻将扑克美容跳舞忙得不亦乐乎,这是许多家庭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我们的孩子要获得来自家庭方面的文化辅导几乎为零。通过调查发现,74%的学生在自己学习上有困难时没有人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所以作业情况较差,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有效的作业设计

1.趣味性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业形式与内容的趣味性与新鲜度。将枯燥、单调的知识融于一个个生动情境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2.实践性

在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之前,笔者就布置了完成课本实验活动的任务。同学们兴致盎然,积极投入,反复实验,认真揣摩,实验出现的“离奇”现象,尤其“吹气球”实验的失败,更是激起了学生潜在的斗志,不断地交流、探讨,不时地向老师请教。第二天,笔者趁热打铁,又布置了用一只玻璃杯和两根吸管制作“口吹喷雾器”的实验活动,同学们的那种热情那种精神,无法遏制令人妒忌。没有经过老师在台上认真讲课学生在台下专心听讲的严肃课堂,同学们也轻轻松松节时高效地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动手能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造就了战胜困难、经受挫折的思维品质。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鲜活得多,深刻得多。魏书生的教学是以“自学派”闻名的,其实我们亦能。

3.层次性

“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物理课程的核心理念,而学生又是不同的个体,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应当有层次性。这为我们开展研究学生作业的层次性提供了依据。有层次的作业设置,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使其个性充分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并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4.开放性

4.1想象型作业。“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设计这样的作业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神七”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可开展“假如失去重力,人类如何生活?”的讨论,或写一篇小论文。水在4℃时密度最大,可组织学生讨论“假如没有水的反常膨胀,结冰将会从何处开始?这会对人类的生活有何影响?”

4.2阅读型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可建议学生收集报刊、科普资料,或指导学生点击相应的网站查询资料,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分析,相互交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3实验型作业。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进行小制作等,学生通过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凸显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4户外型作业。通过考察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污水处理厂等,结合课程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组任选一个主题,进行观察、调查、研究并写出实践报告。或者跟随家长外出旅游,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5.生活化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是学习物理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化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从物理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寻求解决的方法,体验物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作业是课程资源的动态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状况,构建各种各样、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作业形式。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在作业设计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必然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可以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增进与学生思想感情交流,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

[2]赵石屏.练习量有效练习重复度,中国教育学刊,2001.3

[3]姚利民.有效的家庭作业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6

[4]束仁龙.略论初中生课外作业的配置原则, 池州师专学报,2001. 4

[5]杨 宁.从自我调节学习的角度看家庭作业, 课程教材教法,2004. 11

本文荣获2010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师陶杯”论文评比三等奖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篇4

一、学情分析

1、学生

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求知欲强烈,对生活中的很多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光在生活中常见且应用较多,学生可获取直接的经验,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已有所了解,影子的形成正是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因此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基础。

2、内容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光学的入门。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光在同种均匀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路径(光路),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能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特点解释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验器材:激光笔、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蜡烛、白板、带小孔的白纸、打火机等。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中归纳得出的,所以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身边的光现象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多观察、多举例、多提问、多发表看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引申,让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教好本节课的关键。此外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现象与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在观察实验中注意收集证据,培养分析、论证、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引入章题

同学们好!不知大家平常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1)打雷时,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2)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

(3)还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

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那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奇妙的问题来走进新的学习单元——第四章,多彩的光。(板书:第四章 多彩的光)2.引出新课

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播放PPT相应的图片——阳光照射大地、X光片)由于阳光,大自然才变得如此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灯光给大家带来了光明,茂密的树林也挡不住阳光“直接”的追求,神秘的X光让我们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人体骨骼。光的世界如此美妙,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光世界。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学习光源的概念

教师:老师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都可以发光呢? 学生:太阳、通电电灯、蜡烛、手电筒、油灯、萤火虫等。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知道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那么这些会发光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学生:它们都能发光。

教师:嗯,的确,它们都可以发光。我们给这些能发光的物体起个名字:光源。光源就是能够发光的物体。从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便看见了这个发光体。

(板书: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引导学生学习光源的分类

教师:刚才大家说太阳和蜡烛都能发光,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思考

教师:老师提示一下,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当我们一觉睡醒时,太阳早已高高挂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蜡烛呢,你想让蜡烛发光,就必须得用火柴或者打火机点燃它,它不会自动发光。所以,按光源的产生方式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板书:光源分类: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教师出示PPT(练习: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B、月亮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随堂小测验(停顿)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加以解析 3.引导学生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教师:了解了光源,我们再来研究下光的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打开手电筒,照射到教室后面墙壁)请大家观察一下,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现象: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打开手电筒,照射到水里),同学们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现象: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同学们刚才观察的很认真,第一个实验我们观察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第二个实验表明光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空气和水都是均匀并且透明的物质。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经研究发现,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我们无法进行演示。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光在真空中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板书:光在真空中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4.引导学生画出光线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画 呢?

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教师强调光线并不存在,它是为方便人们的研究、学习等而人为引入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5.组织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 教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应用呢?这是考试的一个重难点,请大家注意下。我们先来看下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1)影子

教师: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学生:影子

教师:对,影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

(板书:应用:1.影子)(2)日食、月食

教师:光沿直线传播还能解释什么现象呢?大家有没有看过月食?自然界中有不少神奇的现象都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比如日食、月食的形成。

(播放PPT日食的图片)。

教师: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区域太阳光无法到达,所以看不到太阳,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全食,把A区域叫做本影区,而在B、C区域只有一部分太阳发出的光能够到达,所以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偏食,并且把B、C区域称做半影区。而D区域只有太阳周围部分发出的阳光能够到达,这就是日环食。

(播放PPT月食的图片)

教师:这幅图呢是月食的成因,刚我给大家分析了日食的成因,现在根据我的思路,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析下月食的成因?

学生: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板书:2.日食、月食)

教师:那么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播放PPT激光准直的图片)不知大家坐火车有没有穿过隧道呢?在穿凿隧道时,怎样确保隧道沿直线前进呢?就需要激光束来引导掘进机开凿隧道,这叫做激光准直。

(播放PPT易思玲射击的图片)大家还记得伦敦奥运会为我国夺得首枚金牌的10米气枪冠军易思玲吗?在她射击时,怎样才能瞄准呢?“三点一线”:即枪上标尺的缺口、枪上的准星和射击目标要在一条直线上。

(播放PPT千手观音)还有2005年的春晚,你们那时候还小,估计没印象了,有个精美绝伦的舞蹈“千手观音”,观众看不见邰丽华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蹈者,只看到一双双金光闪闪的手,这也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的缘故。

(板书:应用3.激光准直 4.射击瞄准 5.排队)6.引导学生学习光速的相关知识

教师:回到刚上课我问大家的问题,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的方法: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举起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的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所用的时间,但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时间几乎为零,所以他这种方法没有测出光速。在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知道1972年,美国的埃文森才测出了光速的精确值:299792457.4m/s

(板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在真空中的速度,所以我们为了方便,一般在计算中可以认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7.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全部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次课我们会对光作进一步的探讨。

六、布置作业

作业:课后习题1、3、4题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一、光源

1.概念: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分类: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二、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三、光线

四、应用

1.影子 2.激光准直 3.射击瞄准 4.排队

五、光速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篇5

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谈几点感受。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例如: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再如,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物理惯性教学案例 篇6

初中物理惯性教学案例

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2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再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 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篇7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布置分层次作业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进行科学调研,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分层次作业。不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考虑实际情况,向全班同学布置统一的作业,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优等生“吃不够”,学困生“吃不消”的现象。对“优等生”来说,这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能力的浪费;对学困生来说,不啻于一次次艰苦的“磨难”,以至于最终丧失做作业的信心,从而消极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物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布置作业时,主张量力而行,致力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着眼差异,促进学生素质的个性化发展。

为避免出现优生“吃不饱”,学习困难生“吃不了”现象,物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首先要研究作业、研究试题,了解作业中每道题的难度系数以及不同层次学生完成这些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妨增多一些题量,增加一些难度,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答,进行一题多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妨多布置一些基础性的作业。有些教师尝试开办“物理作业超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让学生有一个“自选”的空间,这样一来,既关注了学困生和中等生,又满足了“优等生”的需求,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作业的乐趣,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如在布置“附近水域污染情况调查研究报告”的作业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自行设计水域污染情况的调查方案,编制调查问卷,独立自主地完成各项调查工作,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且能够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观点,佐证观点的可行性。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则可以降低难度,帮助他们设计调查问卷,指导他们撰写调查方案,教给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完成调查报告。

二、结合学科特点,布置实践作业

新课程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中,要结合物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作业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并使之学以致用。实践性作业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获得直接的知识经验,如一些技能性的知识和与人相处的学问等知识,它只能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自己的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实际测量,实验操作等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变成自己的真才实学。初中物理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烦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能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布置一些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性作业。

比如,学完“重力”以后,布置了一道联系生活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重力。结果同学们发现重力无处不在。如打羽毛球时,发现羽毛球的下端较重,其目的是降低重心使羽毛球在下坠的过程中,不至于损害羽毛;建筑工人在砌墙时,沿着重锤线作业,其目的是检验墙身是否竖直,利用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原理;农民伯伯在种植水稻时,利用重力的原理,进行“抛秧”,节省了工作量;在坡道开车时,用重力的作用关闭发动机继续滑行,节省能源……如果生活中没有重力,就会变成另一番景象:起跳后,人们将无法返回地面;喝水时,水不能进入嘴里;尘土和岩石在空中漫无边际地飞舞……这样的作业,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又如,在学完“摩擦力”一章以后,让学生以《假如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为题,写一篇文章。同学们兴趣盎然,他们惊奇地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没有摩擦力,我们将无法起床穿衣服,无法刷牙洗脸梳头;没有摩擦力,我们无法行走,刘翔无法获得奥运会金牌,我们无法品尝美食,无法写字……离开了摩擦力,我们的生活将会一团糟!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摩擦力也有对我们不利的地方:由于摩擦力的存在,我们的鞋子经常磨破,脚上总是长出老茧;由于摩擦力的存在,我们走路很费力,由于摩擦力的存在,发动机的机器容易磨损……这样的作业,在物理和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适应课改要求,布置探究作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如果说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还不成熟的话,那么利用课外时间,把研究性课题以作业的形式交给部分学生,应该说是可行的。探究式作业强调综合效应,它针对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式作业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辨别、筛选各种信息。适当引进探究式作业,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及指导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性作业;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67-01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的关键,这是教学创新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能力的重点。作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科学思维的关键,物理教学是初中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有更好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養与能力,探究性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指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究性作业及其作用

探究性作业是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对生活之中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与了解,进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这是让学生将书本之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的关键,也是实现更好的进行物理教学的关键。传统教学中的作业,仅仅是让学生对书本之中的内容进行巩固,学生仅仅是对书本之中的内容有所了解,而并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些内容在实际生活之中应用,学生无法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也无法正确的理解物理知识。

而通过探究性作业,能够让学生通过应用物理知识,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解决。探究作业是以一种强制性的要求,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对各种物理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感受自然,将课堂之中所学习到的各种物理知识、公式等直接的应用到生活之中,这样对物理知识就可以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二、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指导

在进行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使作业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的调动起来,并且使每一个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因此想要达到更好的作业效果,应当在进行探究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之中,对学生的生活情况、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等方面进行考虑,让学生能够对探究性作业有兴趣。想要使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设计与指导效果可以达到更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做好实验

在进行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相关的实验,物理实际上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初中物理涉及到很多十分有趣的生活现象,比如声、电、光等都与物理相关,不过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使学生能够按照作业要求自己去探究,这需要教师先做好实验,分析学生心理,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考虑,使所设计的探究性作业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探究性作业才更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之中有更好的表现。

2、注重教材中的隐性信息

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要使探究性作业设计的更加合理,还需要以课本为基础,要充分考虑初中物理的考试需求,在探究性作业设计中将教材中的内容以及隐性信息都考虑其中。通过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完成初中物理教材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像进行动能与失能转换的教学时,书本中就有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的介绍,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对相关的航天知识进行了解,并进行评比,看谁了解到的知识多。

3、为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物理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解释,而学生生活所接触的范围有限,很多物理知识与学生还比较遥远,比如像电力方面的知识,虽然学生都要应用到电力,不过对其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并不了解。可以将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像家庭电路放的内容,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家庭电路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且了解不同家庭的家庭用电量、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通过学生调查了解,将会对电力方面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就会更加认真听讲,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或者是像老师提出相应的问题。

4、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

实验对物理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进行滑轮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生活之中的滑轮应用的地方,并且自己动手进行小实验,看有无滑轮的影响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对滑轮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在进行物质密度测量的时候,让学生去思考自己该如何测量,想要了解物质密度需要测量什么?怎么测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以及计算,了解物质的密度。在对学生作业检查的时候,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实验之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这也是一种进步,说明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之中进行了思考,其能力也会随之不断的提高。

5、教师与家长的指导

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设计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家长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应当监督学生完成探究性作业,并且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很多初中物理的知识都是生活中基本的知识,家长不论学历高低,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都能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对学生进行探究性作业的指导绝对没有问题。这需要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关注,并且能够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对教师进行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目的进行了解,并且在与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之中,了解家长应当如何进行物理探究性作业进行指导,这样家长在进行指导中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探究性作业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作业作用更不容忽视。通过探究性作业,能够使教学效果更好的改进,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本文对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的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希望可以使当前我国初中物理探究性作业更好的发挥作用,改善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 胡方其.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探讨[J].新课程导学. 2013(32)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篇9

(2000字)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教学案例

王岩军

【教学设计】:欧姆定律是在学生前面认识电压、电流、电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三者关系的课题,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本节内容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理念,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2)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3)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

二、教学重点: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三、教学难点: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以及结论的得出。

四、教学器材:调光灯、小灯泡、电池组、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各一个、导线数根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物理情境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如图的电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方法:①改变电源的电压,②改变定值电阻的阻值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等。实验验证,学生观察灯的亮度的变化

师: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二)大胆猜想,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当提示。学生联系已学内容以及刚才的实验现象,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这两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问题的解决,产生主动探索的动机,(三)设计实验

1、课件出示思考题

(1)根据研究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方法,这个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选择使用哪些器材?(3)该实验应分几步,具体步骤怎样?

2、学生激烈讨论,明确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必须设法控制其中一个量不变,才能研究另外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即控制变量法。

学生讨论,提出本实验必须分两步来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变(确定应该用定值电阻而不用灯泡),研究I与U的关系;第二步,保持U不变,研究I与R的关系。对于第一步,改变U(用电压表测),观察I(用电流表测量),且电压的调节可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来实现(阻值为R的电阻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或者通过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移动变阻器滑片来实现。

师生共同讨论: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比通过改变电池节数方案要好。

3、设计实验电路,画出电路图:学生个人设计,然后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个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处和不足。

4、学生进一步讨论:对于第二步,要研究I与R的关系,首先要改变图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电阻。要保持U不变,可调节滑片P的位置,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5、师生共同讨论:要完成以上实验,还必须测量相关数据,需要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四)分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的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作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五)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1、学生汇报:实验完毕后,分别推出代表汇报实验的数据.下面是两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结论(出示投影);

表一 电阻R=10Ω 表二 电压U=3V

2、讨论得到结论: 从表一知: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从表二知: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得出了这个电学规律;家欧姆在1827年用实验方法研究得出的,为此欧姆花费了10年心血: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发现.这一规律被命名为欧姆定律:今天.当我们一起学习这一规律时,每名同学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一点精神——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图象,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正比、反比。

4、实验过程中细节的讨论: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两次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各起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

(六)巩固练习,强化理解

1、在一段导体的两端加6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0.2A,(1)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0V的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又是多大?导体的电阻是多大?

(3)如果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它的电阻又是多大,通过电流多大?

着重进行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同一导体,电R增加几倍,电流也增加几倍,它们的比值不变;R与I、U无关,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例

2、家庭中使用的是交流电,当人体通过交流电的电流达到50mA 时,就会导致人体呼吸麻痹、心室颤动。假定某人身体的电阻为2kΩ,算一算,当通过50mA 电流时的电压是多大?

初次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的计算题,规范解题的要求。

(七)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进行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鼓励学生课后总结:“我们现在学到的物理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这种探究方法?你能找出多少处?”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寻找,让课虽完而学未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研究方法。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分别概括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以及两条结论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上一篇:早恋演讲稿下一篇:新东方英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