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2024-06-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共10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上新课的时候,最难的是如何导入正题。如果方式、方法不对,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效果事倍功半。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的“导入”,要导之有方,课堂导入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努力做到先声夺人、先声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掌握知识。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导入新课的方法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故事导入法

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用故事导课,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轻松愉快,思维活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解题导入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接触教材的中心内容。例如教学《比萨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就从题目入手,问到:“这是什么实验呢?是谁做的呢?结果如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解题导入法,可以迅速牵住文章的主线,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出与之密切相关的旧知识,通过复习旧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新旧知识在相互作用中“融化”,为学习新知识做好搭桥引路的准备。

四、设问质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比如在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我就这样导入,一位中国人,曾经让一位美国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评论,我宁可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中国,他就是钱学森,究竟他有怎样的魅力,会让这位海军次长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学完本文你知道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这种导语的好处在于巧设疑问,引发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课堂吸引力。

五、情境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课文时,可根据具体的课文,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或配乐朗诵,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共鸣。

六、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七、直观演示导入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给学生做一个实验,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导入法。其目的是先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引起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新教材的理解。在课文学习开始时,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激动情绪,以求对所学习的内容有共鸣感,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2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呢?先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阅读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之,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是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创造,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阅读活动是不可以捆在一起齐步走的,因为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

为什么这样说呢?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来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篇课文,阅读时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正如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所说:“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

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父子俩买了一头驴牵着回家。一个跛子说:“有了毛驴不骑,要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上去,自己跟着走。一个老头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着毛驴,让年老的跟着走,不像话!”老人就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了上去。一个抱孩子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着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老人就把儿子拉上了驴背,一同骑着走。一个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父子俩只好抬着毛驴走。同是骑驴这件事,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细细想一想,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这则寓言虽不是针对阅读活动说的,但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却是很有启发的。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于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个老师教二年级的学生读《草》这首诗,他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黄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挟带沙尘,所以是黄色的。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绿色,因为在他看来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所以是绿色的。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风是没有颜色的,所以他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这说明一篇相同的课文,经过了每个学生的介入与再创造,进入他们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真了解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认识了这一规律,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认识为基点,我认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自主性阅读

我们首先要确立这么一个新的理念。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不是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其效果就越好。读书的形式最好是个人诵读或默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我以为主要是借助语境或创设情境,将学生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与文本言语的相似匹配与相似激活。如让学生感悟《庐山的云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便可让学生表演,一下漫步山道时“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此时,有的学生伸开两臂作鸟儿飞翔状,有的则模仿孙悟空在腾云驾雾时作手搭凉棚远眺状·……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直觉经验,教师也可借助投影或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形象化资料,使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觉经验。

从实质上说,阅读的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特定的心智活动,在自己的脑海中建立文本的言语与本然生活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由于本然状态下的生活只能以直觉的形式存贮于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决定了阅读的过程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激活的过程。课文中包含的生活底蕴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人们在解读课文的言语时,无需把这些生活底蕴都找到。阅读主体只需找到其中的一种生活底蕴,并获得直觉经验,就能领会课文的内容。如学生理解韩愈《早春》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是通过相似的生活经历来理解的:“去年初春,我跟爸爸到公园里去,无意间看到枯黄的草皮上有淡淡的绿色。这是什么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原来是稀稀拉拉的细草芽儿,可淡淡的绿色不见了。我以为‘草色遥看近却无’就是写的这么一种感受。”有的是通过类比推理来理解的:“过去报纸上印的照片,离远看图像很清楚,离近看却是一堆有浓有淡的麻点,图像也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道理跟这是一样的。”还有一些学生表示不理解:“应该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显然,这些学生还没有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直觉经验。

二、鼓励探究性阅读

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文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之后,可以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点。对于其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找答案。

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演猿猴的记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同学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老师进一步问:“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她眉飞色舞地讲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天,她爸爸出差回来,给她买了一台漂亮、好玩的游戏机,她高兴极了。上学时,特意叫上邻居家的一位小朋友一起走,一路上讲个不停,并约他放学后一起玩。其实她平时放学上学从不和邻居家的这个小朋友一块走,更不在一起玩。因为

那天她真的太高兴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这位同学的启发,许多同学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见《小学教学》2000年第10期:姚志松《李白为何写“猿声”?》)这个课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过去的语文课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问题就在于过去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召唤”的是学生对老师讲解的顺应与认同。教学活动统得过死,有意无意地限定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压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只要我们更新了教学观念,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与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就能激活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创造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个课例还告诉我们,教师上课,不应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和思维的走向,相机予以调整;有时还要善于捕捉“战机”,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推进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表现为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向,理解人们对作品的不同反应,并作出自己的判断等方面。这些能力是学生主体精神和个性发展的表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又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的效 益如何,往往取决于课堂结构是否优化。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便是探索出了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钱梦龙老师的“导读四式”、李敬尧老师的“导学六步”、洪镇涛老 师的“五步教学法”等等。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 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由于不少语文教师过多地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 冲破凯洛夫“组、复、新、巩、布”模式之后无所适从,课堂教学盲目化,自由化。对课堂45分钟缺乏通盘考 虑,导致课堂结构松散,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的艺术性是附丽于教学的科学性的,只有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内部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 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才能实现依靠普通教师教好普通学生的愿望,达到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我们通过广泛学习吸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学生的“读”,老师的“讲”和老师指导下学生的“练”,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优化的语文课堂结构大致可划分为自学、导读、训练三个阶段(见下表),这三个阶段是同人的一般学习思维过程:感知(认识现实化)——理解(形成新概念)—— 运用(强化及迁移)相吻合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步的还有思维训练,所以教学过程的 每个阶段上都应贯穿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导向,建立在学生潜心读书,专心上课的基础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又是置于教师的精心指导之下,整个教学过程便形成了一个信息多向传递和及 时反馈的系统流程。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逐步构建并完善了“自学、导读、训练”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下面 我们对它作一些具体阐释。

1.理论依据

(1)“教师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

第 1 页第 1 页 授之谓也。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呢?叶老特别重 视预习。认为“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那么“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 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充预习的成绩,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提出问题由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叶圣陶先生还指出:“在中小学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看尤其要着重训练。”

(2)“主体、主导、主线”观 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知潜能的实践者;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指导、支配的地位,但这种指导、支配作用只能通过“导”而 不是“灌”或其他方式来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进入了语文训练的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主体、主导、主线三者并非互不相容,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结合,贯 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只不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上各有侧重罢了。

(3)“目标教学”观 学习过程是学习水平由低到高逐步递进的。教学活动应当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矫正强化为核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建立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能较好地引导和控 制学生达到应达到的水平;通过对学习目标实现状况的反馈评价,有利于教师调整给学生提供的条件和时间,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潜力。

(4)“教学生学会学习” 当代知识激增,更新周期逐渐缩短,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为学生传授终身够用的知识,因而要另辟蹊径,注重“授人以渔”,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创造才能。

2.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训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 分地发挥和体现出来,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为每个学生今后的自学奠定基础和提供方法,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第 2 页第 2 页 3.操作程序

(1)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根据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集中注意,一开课就像磁石吸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2)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文的“训练重点”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明确揭示,为学生学习定向。

(3)提示学法 既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的常规的学习方法(如自学一册书,一个单元的方法,语文课 堂学习法,课外语文学习法等),进行宏观规范,又要根据课文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多种具体的方法技巧,实现微观优化。

(4)异步自学 遵循学习目标,学生各自根据学力专心自学;与此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 问题作单独辅导,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或修正后面“导读”阶段的重点难点的参照,加强教学 的针对性。

以上为“自学”阶段,即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叶圣陶语)的教学阶段。

(5)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结合“自学”阶段了解到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抛出一个 “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导引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重点。

(6)讨论交流 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 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7)启发点拨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老师相机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8)小结归纳 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老师还应

第 3 页第 3 页 小结归纳,使所学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知与旧识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以上为“导读”阶段,即“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叶圣陶语)的教学阶段。

(9)咨询解惑 通过“自学”、“导读”,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他们难免还存在着个别特殊的问题,所以安排一点时间接受咨询,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

(10)巩固迁移 教师设计听说读写多种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技能。

(11)反馈补救 根据巩固迁移训练的效果,及时评价反馈信息,采取补救性教学,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达成 学习目标。

(12)参读延伸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字材料或 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外语文学习与课堂语文教学有机衔接,拓展语文学习时空。

以上为:“训练”阶段,即“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叶圣陶语)的教学阶段。

4.操作策略

在本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其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拟定明确可把握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采用问题导引策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为学生提示学法,给学生示范学法,促学生运用学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学能力。

运用本模式要充分采用目标教学策略。自从在教学实践中引进了“目标教学”之后,就找到了组织学生自 主学习的“操作把手”,教学目标具有把教学要求系统化,具体化的功能,也具有对教学过程定向和控制的作 用。实践证明,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发和组织学生紧张的智能活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 4 页第 4 页 本模式坚持“课堂教学课堂了”的教学观,把通常所谓的“预习”、“练习”都纳入了课堂教学之中,这 对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进学生课外发展自己的特长创设了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时间的巧妙运筹,注重培养学生的效率感。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分配时间,以提高时间利用率、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对课 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作出周密的安排,详略快慢、张弛纵收,成竹在胸。

本模式坚持个人、小组、班级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借鉴“合作教育”的经验,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师与 生、生与师、生与生信息的立体交流,让学生既有按各自的智能水平进行独立阅读、思考、练习的时间,又有小组议论各抒己见交流自学所获、学习经验,问难答疑的机会;还有全班在教师引导下对教材重点难点疑点的 把握以及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个体阅读钻研、群体议论争辩,个群结合读议讲练等多种方式中进行。

“训练”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从形式上看,训练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听;既可以是单项练习,也可以是综合训练,既可以是独立作业,也可以是集体讨论。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语言训练,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基础知识,也可以是综合表达;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是迁移延伸。从时间上看,虽然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是安排在新 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新课进行中的发现性训练或强化性训练。总之,训练应该贯穿在教学活动始终,使学生在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为了便于操作,本教学模式具体分解为“3阶12步”。就一般而言,自学、导读、训练3阶是前后连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而12步却是较为灵活的,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有的步可以减,有 的步可以合,有的步顺序可以调换,总之可因人因文制宜,形成若干“变式”,不拘泥生搬。当然在运用本模 式之初,最好完整地采用“3阶12步”,以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和操作习惯,提高学习效率。“3阶”与3课时不 能划等号,3阶可以用3课时,也可以用1课时或2课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3阶”与三类课文的对应关系,就一般而言,讲读课文可3阶并举;课内自读课文既可突出自学、导读

第 5 页第 5 页 两阶,也可突出自学、训练两阶;课外自读 课文无疑便只好留待学生“自学”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语文老师应如何重视、捕捉甚至处理好那些有益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细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呢?下面我用自己切身经历的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其操作的有效途径。

一、精彩细节,源于课前的精心设计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无疑就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老师课前的精彩细节的预设,而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只要我们用心去备教材、备学生,根据实现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完全有信心让语文课成为小学生的最爱。总之,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彩的细节,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约精彩。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为了体现其“略读课文” 可放手让学生自读的要求,课前,我作了如下一个大胆设计:先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进行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乐趣中体会卡罗尔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及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乐趣;感受卡罗尔善良美好的童心,并让学生在生活乐趣中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由于预设的教学过程比较切合本班的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在与大家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说觉得爸爸做广告很有趣,因为爸爸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可见这个学生希望每个爸爸都对孩子负责,她感受到亲人关爱的快乐。有的学生觉得钢琴叮冬叮冬响成一片很有兴趣,并说她家里很热闹,像开音乐会。这名学生感受到生活热闹的乐趣。还有一名学生体验到了生活有时有点无耐,说猫躲藏在拖鞋里,卡罗尔和家人只好打赤脚。……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能与成人的看法不一样,但同样是学生心灵中感悟的火花,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程改革前的状态。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作为一个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待小猫可以像好朋友分别一样难舍难分,如:“我做梦都想你”、“再见,我会想你的,祝你幸福!”,懂得了原谅别人的缺点,如不计较小猫打破花瓶。领悟到了付出也是爱的一种方式,如卡罗尔得到猫是一种爱,同样把猫送给别人也是一种爱猫的表现,更值得赞赏的是连小猫也给学生赋予“人文精神”,如伯洛怕卡罗尔流泪、伤心就躲藏起来,伯洛得到了卡罗尔的食物,不愿意离开她,这不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情感吗?学生为卡罗尔没有猫而着急,得到猫而高兴,猫太多而犯愁,送走猫而忧心,最终拥有猫而欣喜。短短的一节课,学生受到许许多的情感体验,享受生活的快乐,感受到童心的成长。

二、精彩细节,源于教学过程中的“意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细节,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 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使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生成别样的精彩,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记得我教学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一文中的《揠苗助长》时,也即当我讲述完该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利用拔高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的故事,大部分同学都能领会到“做事急于求成,反而会使事物变得更加糟糕”的道理之后,正当我准备组织学生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的时候,突然一个同学叫起来:“老师,‘揠苗’是可以‘助长’的。”

我当时一愣,忙问:“理由?”

“我听爷爷说,种田的时候,如果能把刚种下去的禾苗向上提一提,不但禾苗显得直而挺,重要的是可以将扭曲了的根系拉直,这样有利于根系地生长。”那位学生解释道。

“哇,你说得真好。你爷爷也很了不起啊!”我称赞道。“老师——”又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发言,在得到我的同意之后,他接着说,“有经验的老农,种树时,当泥土全部覆盖了小树的根系之后又要将小树轻轻地向上提一提,然后将浮土踏实,再然后浇水的。”

“你观察的很仔细,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已经从第一位孩子的嘴里知道了“揠苗”是可以“助长”的道理后,故意又问。

“向上提一提就是将扭曲了的根系拉直;把浮土踩实和浇水都是让根系和泥土充分接触,便于根系吸收地底下的水分和养料,促进小树尽快长大。”

“你也听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好。”

在我的称赞声中又一位同学不服地站起来说:“老师,种在水田里的稻苗,往高里拔一拔,根本不会像课本里所说的那么容易‘第二天都枯死了’的。”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听外公说,只要田里有水,稻苗就更本不会死。”

“是真的吗?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做做实验?”我稍停片刻,又对大家说,“如果能亲自去实验,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说不定,你们还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成为‘小发明’哩!”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就是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课堂意外,我没有“堵”,而是采取“疏”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述各自的意见。这样做不但不会削减学生对课文本义的理解,相反,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比较,学生对课文原本意思的理解反而更加的深刻。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夸赞声中,许多同学各自能讲述出问题的多个理由,说明他们的思维是异常的积极和敏锐,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和愉悦,从而增进了师生的感情。这便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己大胆地提出问题,又自己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精彩细节,源于不断的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实践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学实践的磨砺,更需要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尤其要对教学细节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什么?反思课堂中的成功之举: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反思什么?反思课堂中的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反思什么?反思并整理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定格”,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的收获。

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欣赏细节、关注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5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小学生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形词句篇、听说读写诸能力的训练。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笔者认为此类作文暂且定义在学生的练笔上,它不同于写作,跟创作也有差别。让学生感受生活,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写作欲望。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一、心病还须心药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标》中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在小学各阶段目标中,细细研读与比较,不难发现:首当其冲的教学目标都是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兴趣”二字。一位语言文字学家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1、消除学生思想的误区

从一二年级说话练习到三年级写话训练,从看图写话到写自己真实的生活,三年级的作文教学首先要关注什么呢?有些教师总喜欢把这样一句话挂嘴边:“三年级开始要写作文了,一定要认真学!否则你就不会写。”这样无形中抬高了作文的“身价”,很容易让学生陷入作文莫名恐惧中。另外老师的引导作用也很关键,给学生定的标准太高,学生一旦达不到要求就是一味的训斥。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有位教育家说:“不要一开始就把眼睛盯着孩子的错误……而如果你老是纠缠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写不了文章。”

2、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作为起步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会存在这样的通病:言之无物,不知所云。言之无序,内容不真。言之无质,书写马虎。存在这些问题是暂时性的,也是起步的正常现象。教师要做好这期间的引导作用,尽量以恰当的激励语言刺激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要知道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助长学生的畏难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提出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活动心理学理论。他认为作文是动机支配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需要。我们遵循这个心理学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尽可能地消除学生写作的畏难心理。

3、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

何为“倾听”?倾听包括理解教师口语传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倾听不只是听,还包括接受声音的生理条件、理解声音的含义并组合声音的意义,因而,听力和理解力是一切学习中的基本要素,当然习作课堂更不可或缺。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也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因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种前瞻性——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课堂效率,而且对学生以后走入社会也是一种财富。美国教育研究学会发现,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学生还没学会如何听课时,讲课就开始了。这样的写作课堂又怎么会是有效的呢?相信只有学会倾听的孩子会更有智慧,更有修养。

4、尊重学生写作的差异

因材施教,这是换角度保护学生兴趣的做法。正确看待学生的写作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过:“他是江河,必然波涛汹涌,他是小溪,一定会静静地流淌。”何必让小溪去波涛汹涌,那会让小溪为难,让大江大河静静地流淌同样也是办不到的。学生在作文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就像江河和小溪一样,差别是很大的。在作文教学中要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每次作文可有不同标准,如最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只要达到其中的一个标准,就算符合教师的要求了。学生自己可以量力而行。较好的学生会更上一层楼,一般的学生会前进一步,稍差的也不至于没有希望。教师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兴趣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方法是最好的拐棍。

1、作文可以“看”出来。

说到作文是看出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积累了。新课标也强调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对于三年级学生,积累语言是至关重要的。既然自己肚子里的东西不多,海纳别人的未尝不是条捷径。这更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是学生学习和积累祖国语言的重要手段,厚积才能博发。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文章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描绘北大荒秋天的美。它的描写片段相当具有典型性,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直接就积累了这些优美的描写片段,在三上习作3和习作4中派上了用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教材中的因素,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在朗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增强语感。除了最直接的教材外,课外阅读如《阅读》、《唐诗三百首》、《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摘抄优美段落,背诵名诗名篇。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

学生作文的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孩子们写作时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习作也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我们可以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以及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和人物,用随笔的形式把这些材料记录下来。记得有一次,班级同学因为生病而呕吐了一地,学生的上课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我看着学生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突然灵机一动,学生最不会写的就是叙事类作文,这机会正好。我叫劳动委员拿来了扫把和簸箕,他边打扫我边引导学生观察他的动作和表情。打扫完毕,让学生说说劳动委员刚才教室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劳动委员做了些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你看到后又怎么想?说着说着就完成了一篇《乐于助人的劳动委员》,就地取材,有目的性的指导,一气呵成。

大自然的给予也是一种财富。美妙的大自然中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湖、春夏秋冬、风雨雪霜,它像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又像一个神奇的万花筒,如果我们时常带领学生观察自然,既能得到美的享受,又能锻炼观察能力,同时还能使阅读课上获得的间接经验得到印证。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说起:三上习作4是描写秋天的田野风光。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去想象,那是枯燥且效果不佳的事情,索性组织学生去“秋游”。在明确目的后便浩浩荡荡出发了。来到田野采用聊天形式,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将给他们听,他们只要有新发现,我们都会聚成一团各抒己见。回到教室我也不急着让他们动笔写。格雷夫斯曾说:“你不能催促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脑子里把一件事情摆得整整齐齐,有条有理,你才能懂得他的意思。所以我给予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后在动笔。这样学生就不愁没东西写了。

2、作文可以“玩”出来。

好动、争强好胜这是中年段学生的特点。他们有用不完的精力,且对玩颇有研究。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组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情感,通过玩出来的素材去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有阵子我们班级流行玩陀螺,男生女生都喜欢玩。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陀螺比赛,要求每个人都参加。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先预赛再决赛,从学生的呐喊声中你就知道他们有多开心了。最后的决赛大家都围在教室中央的桌子边,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比赛选手的动作,表情,语言入手观察。另外让学生给比赛选手“配台词”(揣摩心理)。比赛结束,学生意犹未尽,提笔自然不是难事。正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如果是自己经历的事,自然有话说。不知道作为老师的你,曾认真看学生玩过吗?有次课间,我看见两个学生在比赛溜溜球,比什么?比谁的花样多。别看这小小的溜溜球,竟然也可以完成这么多花样来:“魔术球” “婴儿摇篮” “宇宙三角裤”“倒挂金钟”等等。想不到这小玩意,却也有大玩头,学生好之,岂有教师不引之。另外象成语接龙、故事新编、古诗背诵大比拼等综合性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既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也为习作积累了素材。一石四鸟,岂不妙哉。

3、作文可以“画”出来。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感性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画画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三上习作2《我的自画像》、习作3《这里真美!》、习作5《我的名片》、三下习作2《我的朋友》这些作文都是以图画为基础展开的。画面比例文更直观,更形象。贴合这一要求,我们也可采用这同样的方法。受《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一书启示,我将《我的自画像》为《我的自传》。结合学生画画功底差,我采用以下图例法:

我 要求学生围绕“我”这个中心,在四周的框内画上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等等。画完之后,说说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你能讲讲其中发生的故事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写作应安排在学生最需要表达的时候。”在这里,我结合教学的内容,趁学生有所感悟,想表达时让学生“一吐为快”。学生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只给予一点意见,我们不去界定体裁,放手让孩子们去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天真,充满孩子气。等到表达逐渐流畅了,再来强化文体意识也不迟。

3、作文可以“想”出来。

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不是成人所能了解的,他们的小脑瓜里有无穷尽的东西。但是动起笔来却不是那么轻松,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往哪儿想。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关于想象作文三上、三下也都提出了写作要求。我曾借鉴过这样一节课,叫“有趣的‘0’”,事先让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大小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的圆片,活动开始引导大家想象“0”可以是什么,大家兴趣盎然,举出“眼睛”、“篮球”、“灯泡“、“鸡蛋”、“太阳”等等,接着又让大家想一想能用手中的圆片去拼一拼。同学们分组进行,大家各显身手,互相协作,很快一个个小动物、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从孩子们手下产生了,充分激发了大家的能动性。此时,我又提出,谁能让手中的图动起来?一场热闹的自编故事会开始了,大家针对不同的图案编不同的故事,针对相同的图案也可以编不同的故事,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小组内互说互评,共同提高。说完了再写,怎么会没东西写呢!通过同学们的亲身感悟,觉得习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看一看,大胆、合理、充分地去想一想,再积极、清楚、连贯地去说一说,一篇习作便水到渠成,自然产生了。有了良好的起步引导,同学们不怕写、愿意写,那么在同学们眼中作文就根本不是难事,而是乐事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6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束缚了其生命的灵性。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观察想象,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但创新精神严重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我的一些做法是:

1.想象作文

通过教学情境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心灵、梦”几个词语进行想象创作等。

2.活动作文

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或者写某个老师上课的过程。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也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写作对象而欣喜不已。

二、表达真情,张扬个性,让学生做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创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张扬个性,做自己的主人。我的一些做法是:

1.特色语言,表达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作文也如此,“言之无物,行而不远”(孔子)。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一个学生能用“烧焦的豆腐皮”来形容妈妈饱经沧桑的脸,那么他对妈妈的情感一定是很深很真挚的。

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曾经有一堂作文课,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灵感,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置之不理,能写也要写,不能写也要写,还美其名曰:“好作文就是逼出来的。”丢个作文题目给学生,逼迫学生写作文的做法是极不负责的。为此,我做了大胆的决定,让学生随心的流淌去写作文,就写此刻你想什么。后来有个学生写了所有最后一节课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上课铃声响开始写起,写了他听课的一系列心理状态:肚子饥饿的状态、老师喋喋不休找不到重点的状态、同学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的状态。一直写到下课铃声响起后大家争先恐后奔向食堂的状态。那节课,是这个学生,也是全班学生写作最积极最投入的一次。写作,就应该适时引导,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所想。

三、千篇不一律,千人寻独面,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向创新 1.创新的思维——从想象到求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创新的具体环节——龙眼、凤头、豹尾

龙眼:即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像龙的眼睛,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拟好标题的要求是简洁、新颖、生动、切合文意,能使人一看到标题就有读文欲。

凤头:即文章的开头。文章的开头就像凤的头,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文章的开头要简洁,入题要快,语言要有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可引用诗词歌词开头。也可以设置悬念开头。还可以利用排比、写景状物开头等。

豹尾:即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应像老虎的尾巴那样,结实、有力。可采用卒章显志法,即末尾点明文章的中心。也可用抒情议论句直接点名主旨来结尾。还可以同写开头一样采用排比增强气势、与前文相呼应等方法来结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7

一、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间称“两爱”)。这“两爱”教育必须结合教学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而不能枯燥地说教,也不能像上政治课那样讲大道理,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要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这是“两爱”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连同学、老师和学习都不爱的人能够爱家乡、爱祖国。在合作学习中,“是互相关心的行为把学生们连在一起,使他们进步。热爱学习和师生间、同学间的互相爱戴,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合作性学习可使学生全身心倾注于学习之中,首先自己思考、探究课文的真谛,然后合作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释疑解惑,对课文的内容必然理解更深刻,对课文描写的祖国大好河山,一定会油然而生爱意;对英雄人物必然会肃然起敬;对祖国语言文字强大的生命力和字形美、音韵美、含义深感到无比的自豪。自然也就达到了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两爱”教育的目的。如果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句等基本知识都不能掌握,根本就谈不上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无法体会作者通过文章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就无法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接受“两爱”熏陶。所以学生在充满相互关心、爱护、帮助的合作小组内学习,不但可以学好语文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受到“两爱”教育。合作性学习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正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方法的应用中,老师的作用分为5个部分:(1)指定课程的目标。

(2)在授课之前将学生分成合作学习小组。(3)向学生们解释教学任务及目标结构。

(4)检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效果,并不时地提供帮助(例如回答问题或教

第 1 页第 1 页 授完成任务的技巧)和提高学生的人际(小组)合作技巧。

(5)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价并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在这5部分作用中,除第(2)部分分组以外,其余4部分老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把“两爱”的目标直接或间接地(例如出思考题或导学提纲)指出,也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及时介入某一组或几组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研讨,该小组领会后再通过组间交流使其它组理解,或者通过该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使其它组也领会课文传达的“两爱”精神,从而达到对全班学生进行“两爱”教育的目标。

二、讲读课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于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必需的工具的特性所决定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以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4项能力主要通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及作文教学的学习过程来行成。讲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占的份量最重。旧的教学模式对讲读课文全部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的主体性完全没有体现,是十足的灌输式教学。应用合作性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学习是一个在合作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即人们在一起学习,形成共同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应该为学生构建和谐、自由的合作学习环境,这是教师的第一个任务,即组织合作性学习。教师要认识到:“只有我创造出这样的自由气氛时,教育才能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教育,才能变成一种顽强的探索和科学的研究,而不是大量很快就会过时或被遗忘的事实的简单积累”。把两个或四至六个性别不同、兴趣不同,以往的学业成绩不同(有优、良、中、差)的不同质的学生编在一个组,全班分成若干个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要使各组之间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形成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教学组织,并且提倡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组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要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首先要选好小组长。小组长可由老师指定,也可由小组成员选举。最好是毛遂自荐,竞争上岗。小组长确定后,要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小组长的职责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把小组长培训成教师的有力助手。小组长要定期轮换,力争在校学习期间,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当小组长,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能学到组织和领导能

第 2 页第 2 页 力。其次要避免优秀生做小老师,其余学生做听众的现象出现。“通过给学生灌输合作精神,让他们明确一点:‘与团体的智慧相比,个人是微不足道的’”。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要发挥眼、耳、口、手和脑的作用,使听、说、读、写、思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特别要激励每个学生都进行创造性思维,并把思维的成果贡献给小组。总之,要使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第三,要使评分有利于整个班的合作精神及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学生的成绩评分是教师常用的最普通的奖励。但是,现行的评分制度却给很多学校、学生和家庭带来了灾难。一些学生一贯得高分,一直受到教师和学校的赞赏;而其他学生一直被排斥,根本得不到认可,感到自己是弱者、失败者,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合作性学习有条件改变现行的评分制度。例如,做作业,要求小组成员单独完成作业,然后相互检查,确保作业解答正确。然后

教师任意抽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所有的组员都获得此分。测验评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小组成员共同学习,确保人人掌握布置的内容,然后每个组员单独解答测验题,得一个分数。若全组人的分数都在预先公布的优秀标准以上,则每人都可获得奖励分数。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的差别仅在于,学生单独参加测验后,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学生的答卷,以他的成绩作为所有组员的得分。考试评分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总之,要通过评分,使参加合作小组的学生都感到他们是同舟共济的,只要努力了就会成功。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促使组员之间相互鼓励,共同帮助后进同学。教师的第二个任务是讲课,但不是旧模式中的讲授,而是讲得少而精。讲的时间一般为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师可以讲重点、难点,但是应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讲课的主要方向。教师的讲授一般安排在学生预习后进行。教师讲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监督各个小组的活动,及时介入,穿插性地教授学习小组合作技巧,必要时提供帮助。对学生通过努力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也不宜直接向学生解答,而应该指出问题的难点所在,教给学生突破的方法。总之教师要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光讲答案的人,来确保合作小组正常运作。这一过程所占的时间也约占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教师的第三个任务是和学生一道进行课程的总结工作。学生一是要总结所学的知识,并理解今后要用到的知识点,二是要进行小组评估,讨论本组合作的第 3 页第 3 页 效率,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教师一是要总结课程的要点;二是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是相机指定某组的一个学生讲述课程的主旨和汇报该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四是要进行全班评估,对合作学习搞得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彰,为下一次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三、阅读课文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阅读课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份量虽然不大,但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旧的教学模式中,阅读课文要么是学生个人独自学习,教师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来解答问题;要么是老师包办代替,把阅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这两种情况,学生之间都没有交流和合作,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都没有发挥,合作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把阅读课文安排“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性学习,以确保所有的成员都掌握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笔者的具体做法步骤是: 1.在组内分配任务。每个学生承担1-2个自然段的阅读学习任务。分配任务可由小组长负责,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自己选择自然段时,最好让成绩差的学生先选,优秀学生最后选。

2.默读课文,重点阅读和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自然段,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借助词典掌握生字、生词。

3.由承担第一段任务的同学向全组概括述自然段的内容并提出该段中提出的问题。

4.当全组对该段的学习理解达成共识后,就及时转入下一段的学习,以此类推,直至全课文学习完毕。

5.共同探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6.开展组间合作。各组完成阅读学习任务后,可与相邻的组核对步骤、答案和方法并进行讨论。

7.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此最后一步与讲读课文中的总结工作类似。

四、写作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一是要体现在口头表达能力上,二是要体现在书面表达能力———作文上。学生感

第 4 页第 4 页 到作文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审题,之二是材料的收集和组织。旧的作文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布置作文题,学生独自写作,然后教师批改并评讲,把好的作文在全班表扬,或当众朗读,或贴到教室的墙上。在这种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由于发散性思维能力差,思路狭窄,见到作文题后难以和以往的知识及见闻进行有效的联想,不知从何落笔。有的学生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差,要么写得平淡、干瘪;要么漫无边际,无中心、无重点。合作性学习就是要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来克服上述弊病,使全体同学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提高。笔者设计的合作性作文模式有两种:一是交互式,二是接力式。交互式作文的做法如下:1.教师出2-4个作文题。2.组织合作小组,每组2-4人,(其中一人的阅读、写作能力较好),每人选择一文题,最好不要选相同的。3.学生甲把他要写的内容描述给学生乙(丙、丁)听,学生乙(丙、丁)认真听完后列出问题并写出提纲交给学生甲。重复此法将小组同学轮流一遍。4.学生们独立查找写作文要用的材料,同时也注意为合作伙伴提供有用的材料。5.全组学生一起写出每篇文章的第一段,确保文章有个好的开头。6.学生独立完成作文。7.文章写完后,互相校阅,改正其中的错误。8.学生自己校阅。9.学生再次交叉校阅,然后签上名字。10.组间合作。可以和其它组一起讨论写作问题。11.教师评改作文。每位组员的作文分数=本人的作文分数+全组所获奖励分数。奖励分数可按小组最低分数确定,也可按全组平均分数确定。此评分法的目的在于使组员明白,全组同学是互相依靠,荣辱与共的集体,要获得成功,必须大家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接力式作文的做法如下:1.教师出二个以上作文题。2.组织合作小组,每组2-6人(组长的确定同前述,其中一人成绩较好),每人选一个作文题。3.每人按所选题目独立写出一个片段或短文。4.把片段或短文按一定的顺序交给同组的同学;每人认真阅读其他同学的作文,并在上面补充写作。5.以此方式传递一周,直到文章回到本人手中。6.各人仔细阅读被同组同学修改补充后的文章,然后重新整理誊清成文。7.教师评改作文,与交互式相同。作文的时间可根据大多数小组完成的速度而定。综上所述,合作性学习不同于旧的教学模式。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把旧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变为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小组内的学生互相依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分工合作、人尽其才、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教师

第 5 页第 5 页 组建合作小组,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概念和策略,监督学习小组的运作,穿插性地教授学习小组合作技巧,必要时提供帮助,用一套系统的参考标准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并且确保合作小组成员有效合作。”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发现知识、理解知识,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语文能力、个性特长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8

一、在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词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日常用词外,还要让学生多掌握生活中不常见的词语。例如,在组词教学中,“脑”我们不仅可以组成“人脑”、“大脑”、“头脑”、“脑袋”,还可以组成“脑浆”、“脑际”、“脑电波”、“脑海”等。这样可以扩大学生对词的理解范围,增大词汇量,而且通过练习,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对学生的“偏词”、“怪词”,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否定,应认真分析后再作判断。有一次,笔者在学生的作业中发现一名学生这样组词:“隐(隐形人)、(隐身术)、(隐射),不难看出,这位学生对科技知识了解较多,而且他组的这三个词语不常见,很有想象力,所以,我及时予以表扬。

二、在句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句子的优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质量。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对句子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例如:在句子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造句:“艰苦——虽然我们这里条件艰苦,但只要我们努力,这里一定会富裕起来的。”在经过大量练习之后,有的学生这样造句:“艰苦——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会让艰苦的生活成为过去,迎来幸福美好的生活。”多好的句子啊!可见这位同学此时一定想得很多。还有一位学生这样造句:“天堂里没有艰苦的生活。”初读,觉得荒唐,但仔细一想,学生心目中的天堂肯定美好无比,这不证明学生已弄懂“艰苦”的意思,知道“天堂”是什么样了吗?

三、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不爱写作文,究其原因,学生愿意写的东西往往大部分被老师一口否定了,而他们不愿意写的东西却被老师拟作“作文范围”,学生的作文不能超出范围。若谁写作超过这个范围,写了被称作“瞎想”的作文,会被语文老师认为这是瞎编、胡写、乱发挥!但我们对这些“乱发挥”的作文仔细地去分析,其中不乏许多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有很强的个性,有小作者独到的见解。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轻易模仿别人,用合适的手法,取新颖的素材,大胆想象,展现个性。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写,才能写出新颖别致的作文来。

四、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活泼好动,室外观察活动特别能激发他们新奇意识和学习兴趣。例如,秋天来了,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花卉基地参观菊花,观其色、闻其香、看其形,然后再让学生和其它已经凋败的花卉进行比较观察,学生不仅能感知到菊花的美丽,还能领悟到菊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看菊花》,他们兴致很高,也能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2.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思路更开阔。课外阅读的种类要多样化,引导学生读好书、看好报,让他们有选择、有重点地读。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发挥想象,在读中陶冶情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阅读书目不宜单一,体裁、题材应富有变化。

3.在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而表演这种形式就非常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或小品,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过程。编、演、唱结合,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完《负荆请罪》之后,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历史剧,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改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表演、比赛。受影视作品的启发,很多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积极开动脑筋,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9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状况:形式比较单

一、乏味,以教师讲解为主,因而学生识字过程困难,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低。教师的讲解脱离课文内容,导致学生能读出生字,却没有真正理解字的含义,从而对生字的记忆力不强。课后作业大多是词语和段落甚至是课文内容的抄写,巩固效果不明显,因此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增。

二、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的优点是结合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好玩好动是最常见的特点,而小学语文的趣味教学是指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将趣味融入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发挥想象。中国的汉字比较丰富,不仅字形结构巧妙,而且每一个汉字的由来都有其深厚的内涵。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依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和音形意的关系把故事和动作神态等融入到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从而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提高记忆力。例如在学习“漏”字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时可分析:漏字左边有三点水代表其与水有关,而漏字右边上半部分代表屋子因为其和屋字上半部分一致。有水有屋子,而雨字在下面代表雨进屋,所以是漏雨。教师根据字形和字义有意识地分析和解释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拓展思维和加强思考力。另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会加强分析能力,在学习新的生字时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想象的识字教学不仅让学生深入理解字的由来过程,加强对字的学习,而且将同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借助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可丰富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声音和文字及图片的有效结合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其生动的表现形式符合小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心理,符合小学生对动感和色彩的偏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实效。例如在学习“牛、马”等与动物相关的字时,教师可将字的演变过程借助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象形字”,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汉字结构由来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物视频,如动画片,学生在看动画片的同时可学习不同的动物名字,加深对字的记忆。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不仅可使单纯的识字过程变得形象化和趣味化,而且使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面的短暂记忆,而是深入理解后的掌握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益。

3.演示体态动作。小学阶段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体态动作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字词,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迅速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帮助学生记住字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可以借助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孙悟空形象引导学生上台模仿孙悟空看向远处的动作,并要求其他学生观察理解“看”的意思是把手搭在眼睛处,注视前方,另外“看”是由“手”的变形和“目”组成,进一步加深对含义的理解。又如学习字“弯、闪”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并且眨眼。教学中应用体态动作可加深学生对字的理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强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导入法的探讨_人教版新课标-精选文档 篇10

提起“死记硬背”,人们大多都会持不以为然的否定态度,认为它已不合时代潮流,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也正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强盛的青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架空分析’,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是不符合读书规律的。”我认为“死记硬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为必要。

首先,“死记硬背”是儿童学习规律决定的。我们知道,儿童的识记主要是以机械识记为主的,理解力十分有限。如果过分强调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识记,那么,儿童在大好的机械识记年龄里,识记的东西就会十分有限。儿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机械识的潜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反过来看,成人的理解力比较强,但如果过去识记的东西很有限,提供给成人理解的内容也会很有限,因此成人的理解力也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我们不去充分挖掘和开发儿童的机械识记能力,在他们识记能力很强的时候,没有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死记硬背”一些将来对他们有用的东西,过分强调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识记,那么,人生”排错的程序“不但没有得到弥补,反而将被强。我们还知道,在儿童阶段,机械识记的东西有不容易遗忘、记忆时间长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死记硬背”,机械识记在儿童学习语文中的作用。

我们应该遵循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他机械识记能力十分强的时候,就让他们识记尽可能多的东西,为他们将来有更多的可供理解的内容,提供足够量的知识储备。这就如同牛羊吃草一样,在虎狼未来之前,争抢更多的食物;物竞天择,使牛和羊具备了反刍的生理功能,它们先将草吃进嘴里,但不急于消化,等到闲暇时再进行反刍、消化。我们的语言学习、语言积累就如同牛羊反刍一样,也有一个先机械的识记知识、占有知识,日后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识的反刍现象。如果我们是这样看待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否定“死记硬背”了。知识的反刍必须建立在“死记硬背”和生吞活剥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量的知识和语言素材储备,就无法进行知识的反刍。

其次,“死记硬背”是汉语学习特点决定的。汉语负载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汉语有着它独特的表达方式,汉语表达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华美的文化风采,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历史文化积淀,汉语的表达必将失去它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风采。要真正的掌握汉民族的语言,运用好我们的母语,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进行语言的积累和祖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积淀,这种积累和积淀必须在儿童阶段开始,儿童不需要马上理解他识记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但必须首先识记这些东西,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地咀嚼和回味他们在儿时所积累和积淀的东西,理解和消化他们积累的语言素材和历史文化典故,并化作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形成独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语言的个性来。这种表达方式既有历史的底蕴,又有文化风采。汉语的学习就是这种,这要求学习者必须在儿时“死记硬背”一语言素材,必须“死记硬背”一些历史文化典故,以备以后顺畅自如,意蕴华美地进行表达。

古今文学建树很高的大家,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超人的”背功“促使他们成为名家。巴金12岁能背几部书,《古文观止》能倒背如流,巴金自己也曾很有感触地说:“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茅盾更能抽背《红楼梦》中的任一章节。郭沫若、鲁迅惊人的“背功”今世人惊叹。台湾作家三毛作品中,随时都会有令你叹服引用恰切的古诗文,又何尝不来自于她头脑中熟记的内容呢?由此可见,汉语的学习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之一就是“死记硬背”、机械识记。没有满腹经纶的积累,就没有出口成章的表达。

上一篇:企业税务代理委托合同下一篇:石油青年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探索与实践